一、教育质量今胜于昔(论文文献综述)
张时纯[1](1976)在《教育质量今胜于昔》文中研究说明 前一晌,教育界有人吹冷风说,现在的大学教育质量“不如过去中技高”。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教育质量今不如昔”的奇谈怪论。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办教育,都有截然不同的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问题从来就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质量究竟是“今不如昔”,还是“今胜于昔”呢?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用不同的质量观看问题,必然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李醒民[2](2020)在《论李大钊的历史观》文中研究说明李大钊对历史很感兴趣,具有自己独有的历史观。本文针对他关于历史观、西方学者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展开论述。李大钊在继承和阐发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新历史观。
周东平,李勤通[3](2017)在《《大明律》采六部体系编纂模式原因考辨》文中指出《大明律》采纳六部体系编纂模式的直接动因是明初刑律的普及需求。其三级结构中的篇、门从统、分两个视角勾勒出"主体针对性",实现了官民之分、官官之分,从而使不同篇、门能够有针对地指向不同潜在犯罪群体。三级结构中第二级的二十九门体现出分的特征,突出了第三级具体法条与主体特征的关联性,第一级六篇则体现出统的需求。《大明律》普法目的源于朱元璋"明刑弼教"的立法思想,使传播刑律成为法典编纂的需求,也使其所面向的传播群体由司法官转向守法群体。普法需求与刑律编纂的正当性诉求共同塑造了新的法典编纂模式。
袁朗[4](2015)在《葛洪《抱朴子》接受研究》文中认为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其思想博杂,兼该儒道,着述丰赡,于建武(公元317年)中写定《抱朴子》。本书分内外两篇,其《外篇》驳难通释,主要关注社会政治思想、个人修养、文学理论,《内篇》则言黄白之事,述其以金丹为核心的修仙体系。该书自东晋以来流布于世,对我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故对系统地研究葛洪《抱朴子》的接受状况是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子课题。东晋南北朝是我国道教迅猛发展的时期,此一时期对《抱朴子》的接受体现出明显的道教化倾向。《抱朴子内篇》大行于世,史家对葛洪生平事迹加以关注的同时对其金丹思想也多有评述,道教学者亦积极汲取其思想以发展和改革道教,佛教徒则往往以金丹为标的加以责难。而随着金丹思想的广泛接受,金丹这一意象也开始进入诗文创作之中。与此同时,《外篇》文论及其关于葛洪生平的记载也受到世人关注。隋唐时期文化兴盛,也是《抱朴子》接受的兴盛时期。此一时期金丹道鼎盛一时,葛洪之道教徒形象遂广为人知,《内篇》金丹思想被继承和发展,类书、道经、诗文中时人对葛洪金丹思想的接受处处可见。正史《晋书》专为葛洪作传,肯定了葛洪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魏徵《群书治要》专录《抱朴子外篇》,类书中对《外篇》的引录占到相当比例,都表明相对于前一时期《外篇》接受的发展。宋元时期内丹兴盛外丹衰落,为《抱朴子》接受的沉寂期。虽然类书对《抱朴子》的引录和化用表明其逐渐融入百姓生活,但此时外丹已经逐渐淡出民众视野,诗文中少见提及葛洪金丹者,甚至还产生了《太上感应篇》这样一批借抱朴子之名阐发新旨的道经。明清及民国时期则是《抱朴子》接受的又一个繁荣期。因为出版业的发展,文章评点之风的兴起以及子学的再度兴盛,《抱朴子》重新以子书身份进入大众视野,被多次翻刻、节录、评点、批校,产生了大量以明正统《道藏》本为底本的新版本,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是这一时期《抱朴子》校勘的重大成果。
薛成兵[5](2004)在《罗马尼亚医疗保健制度改革评价》文中指出罗马尼亚医疗保健制度改革过去十年了 ,人们对其结果评价如何。选Dolj区不同社会经济人群的看法试行分析 ,就医疗质量 ,就诊难易和人们对医疗保险态度的感受作比较 ,总体上是今胜于昔。唯老人及一些慢性病缠身者认为与前十年相比 ,在医疗照顾上有所逊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对改革较多赞道
陈伟[6](2013)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式的中国特色》文中提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性议题。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方式独具特色。具体而言,它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设置建设议程,沿用中体西用的方式获取建设资源,通过多元力量的复杂博弈推进建设进程,并遵循返本开新的路径逐渐调整建设方式。中国大学制度的建设方式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整体契合。
王萌[7](2013)在《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当代叙事文学的研究中,官场小说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不论从历史、美学、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生产的视角来说,新时期以来的官场小说所展现的持续爆发力和复杂向度实在令人瞩目:官场小说不仅代表了文革之后文学重新转向现代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它的出现和被忽视本身也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现代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论文在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借鉴和梳理的基础上,从官场小说的历史流变视角对“官场小说”进行了更为充分、更加细致的概念界定和学术厘清。本论文将新时期以来的官场小说分为改革、反腐、原生态和新谴责四种主题类型,在现代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文化学等方法,力图打破以往官场小说研究中古代与现代、高雅与通俗、写实与浪漫等价值判断的界限,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社会诉求、审美诉求和权力镜像等问题,努力挖掘出官场小说的本体论内涵,梳理出其类型演替的历史性规律,进而提供一种重估其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的独特视角。本论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官场小说的勃发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已有的研究中有些研究方法陈旧,有些存在对西方理论生搬硬套的现象,使得官场小说研究远离创作实际,出现趋同、浅薄的倾向。因此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将现代性理论和类型化分析相结合,并借鉴社会学和文化学的方法,对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第二部分对官场小说热潮的历史文化缘由予以整体梳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官场小说”进行更为完整、更加严格的概念界定与学术厘清,并在现代性视野中对官场小说的历史流变和内涵予以辨析,阐释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是新的社会政治条件下政治与文学结合的选择。同时,官场小说的百年文脉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得以深入探究文学现代性的历史原动力与本国传统、西方影响以及社会现状之间复杂的因应关系。本文将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分为四种主题类型:改革主题、反腐主题、官场生态主题和新谴责主题,而这四种类型的官场小说揭示了中国文学在新时期重拾现代性的过程,以及分别代表了对文学现代性的四个维度——真理、正义、欲望和价值范畴——的批判性思考和叙事模式探索。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作家群体因为受到国家政策和历史使命的神圣感召而对改革的书写热情高涨,加上官方以各种方式保驾护航,改革小说得以在当时的小说领域独领风骚,地位非凡。而改革主题的官场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重新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手法,书写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和大团圆的结局,塑造了改革初期的经典英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文化、现代价值和文学史意义:改革主题的官场小说是对民众的社会主义再教育和新启蒙。它全景式地为我们展现了官场小说在当代重拾以“五四”为典范的现代性中关于“真理”的这样一个向度,并自曝其弱点:一种对历史和真理的想象性预告和强迫式占有。它为我们讲述的其实是作为科学中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所预言的社会主义理想国必然实现的故事,尽管这故事舍弃了现在,从过去直接跨越到了未来。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在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浪潮中,在中央反腐倡廉的号召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鼓励下,反腐主题的官场小说应运而生。与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官场生态小说的饱受争议不同,反腐官场小说创造的经典“青天”形象,刚好击中了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政府的政策命脉,不仅屡屡获得国家政府大奖,还在图书销售市场上大获丰收,成为民拥官爱的主旋律小说。当然,我们应该承认,这是一批极具正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作家对腐败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用文学创作进行及时的反映,意图表现和记录中国社会的反腐进程和作家与民众对这一进程的期望、认知和反思,从而达到以文学启蒙民众、批判现实甚至推动国家反腐进程的目的。但是在这一真实再现的过程中,宏大叙事对合法性危机的弥合、改革过程和反腐工程在人治与法治夹缝中的艰难困顿、民众对正义和秩序的愿望,却在小说文本的深层叙事中难以逆转地想象性生成,并成为官方至高无上权力的确证。这是政治转型过程中“肉身”沉重带来的迟滞、错位的焦虑和困惑,而这焦虑和困惑正是现阶段正义虚张的重要例证。第五部分审视了官场生态小说的兴起、叙事伦理、美学特征和现代性意义。官场生态小说被认为阴暗面暴露过多,没有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肯定,但它却在文化产业化和商业文化的助力下逆势而上,在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它运用类似于“国画”技法的风格和反讽的手法将官场之“场”、权力焦虑和知识分子灵魂的堕落渲染地丝丝入扣,澹然有味,艺术上不乏亮点。而它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利用“文学想象”勾勒出现实生存图景中各色欲望的疆界和范畴,包括权力欲望、金钱欲望、爱恋和色欲等等。人人(不只是官员)在追逐欲望满足的道路上——从政治到情欲,从道德到商业——一往无前,难以止步,堪称一幕幕政治版的失乐园。在作家所构造的欲望迷宫里,欲望被不由自主地合法化,价值被不知不觉地悬置,政治的欲望和欲望的政治得以系统化。第六部分论述在互联网兴起和大众文化广泛传播的信息时代,官场小说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叙事新质,运用了大量新潮化、超现实的叙事技巧,充满了游戏化、欲望化、碎片化的叙事伦理和叙事秩序。因为同晚清的谴责小说一样,这些小说文本呈现出了一种嘉年华会式狂欢的戏剧性冲动,所以我们将之称为新谴责小说。这类小说的创作过程和叙事核心就是一种价值论的狂欢,折射了当前传统价值观崩溃,而现代意义上真正的科学、自由和民主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时,社会中一切都沦为可供消费的商品的社会怪现状。尽管它建立在对价值观的剧烈瓦解和颠覆的基础上,但是从相反的向度来讲,这正是新谴责小说在以价值为喻象用拆解的方法与现代社会沟通的策略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五四“感时忧国”传统的荒诞、消遣的现代性选择。结语部分总结凝炼了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本文认为新时期以来的官场小说使得四个相互关联的理论命题得以尖锐化:一、重建文学典律的政治维度;二、重拾现代性;三、重建文学的社会责任;四、文学应该如何反映现实。这四个命题彼此勾连,环环相扣,既拨开乱象看清了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在之前三十年的小说文类中所留下的痕迹,确立了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使当代文学有望进入一个不同声音皆可得传的格局与视野,又以自身的创作实绩揭示了其作为一种类型化小说的经验和弊端,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普遍意义。
许周鹣[8](1993)在《论明清吴地妇女的经济地位》文中提出 漫长的封建时代,传统的农业经济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以自耕农为主的生产方式,生活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男子,妇女的劳动长期处于辅助地位。这经济上的依附关系,再加之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形成了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女子被压抑于社会的最底层,常年累月禁锢于家门之内,她们的智慧被蔽塞,能力被束缚。由于妇女的智能没有机会得到正常的发
张福贵[9](2010)在《文学史写作的四种制约》文中指出反思六十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我们有一种感受,那就是与古代文学等专业相比,现当代文学的学科性还不很成熟,其中最不成熟的标志就是现当代文学史观的变革与文学史的写作。虽说我们在学术界首先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
黄丽贤[10](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18年,周作人编写的《欧洲文学史》问世,外国文学史教材的编撰自此便开始备受关注,但以往的相关研究鲜见探讨现代化进程如何影响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为此,本文借助教育学相关理论,以改革开放至今的多部经典外国文学史教材的编写为个案,并以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为背景,对比梳理多部教材的异同,重点探讨现代化进程与其编写趋势的关系,主要包含不同时期政治、文学、教育及伦理价值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全文共分为七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明本文的研究缘由,界定相关概念,说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及方法,厘清本研究总体思路。第二章综述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研究情况,并对我国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进行溯源。第三章为理论基础,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根据,为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提供科学指导方针。第四章探讨1978-1984年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新面貌的帷幕,这一时期几部外国文学史教材在“左倾”风潮转向“实事求是”思想的过渡中初试锋芒,对比这几部教材的同异之处,就那一时期现代化进程的政治、教育、文学及伦理价值背景如何影响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进行叙述。第五章探究1985-1999年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多元化的趋势。这一时期几部外国文学史教材在繁荣的文化、活跃的思想中褪去文革色彩,开始走向多元,依据教育学理论分析几部教材编写的进步与不足之处,并论述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下政治、教育、文学及伦理价值现代化对教材编撰的影响。第六章考察2000-至今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多元的深化与推进。新世纪几部外国文学史的编撰趋势在新的世界格局、新的挑战中日新月异。以教育学理论为根据,探讨几部新世纪外国文学史编写嬗变的异同点,并阐明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教育、文学、伦理价值等方面演变对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影响趋势。第七章为结语,阐述本研究的发现、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归纳总结本研究发现,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建议。基于史料分析和案例对比研究,本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外国文学史编写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1984年,新时期之初的外国文学史教材种类少、阶级特色鲜明。现代化进程中依然是政治主导,教育、文学和伦理价值观现代化的推进相对滞后,相应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中政治色彩显着,其教育性、文学性和传授伦理价值的功能等被忽略。第二阶段为1985-1999年,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已取得不小成果,占主导的政治现代化逐渐让位于文学现代化,教育和伦理价值观在现代化建设中也紧跟步伐。文学理论空前繁荣、教育的革新和伦理价值的多元化使得这一时期外国文学史教材种类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教材属性凸显,但教材编写理念和内容较之文学研究领域相对滞后,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研究仍有差距。第三阶段为2000-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我国外国文学教材编写的多元化不断深化与稳定,信息化和多样化显着,这里的多样化涉及内容、编写形式及呈现方式的多元化。教材编写较之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延时性愈发不明显,但距离成熟的中国特色外国文学史教材仍有一定差距。
二、教育质量今胜于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质量今胜于昔(论文提纲范文)
(2)论李大钊的历史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谓历史观? |
二、西方学者的历史观 |
三、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阐发 |
(3)《大明律》采六部体系编纂模式原因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大明律》六部体系成因的三种观点的评析 |
(一)政治斗争说 |
(二)立法思想斗争说 |
(三)仿《周礼》说 |
二、作为六部体系思想基础的明初立法精神 |
(一)“明刑弼教”立法观念的确立 |
(二)司法之法向守法之法的转变 |
三、作为六部体系实践基础的元、明初行政管理经验 |
(一)前奏:《律令直解》与《大诰武臣》的探索 |
(二)直接原因:邱濬对二十二年律编纂的解读 |
四、六部体系普法功能的实现路径 |
(一)《大明律》第二级结构所见“分”之特点 |
(二)《大明律》第一级结构所见“统”之特点 |
(4)葛洪《抱朴子》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范围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综述 |
第一章 葛洪及《抱朴子》其书 |
第一节 葛洪其人 |
一 葛洪的生活背景 |
二 生平、师承与交游 |
三 个人着作 |
第二节 《抱朴子》的思想内容 |
一 《抱朴子》的创作动机 |
二 《内篇》与《外篇》的关系 |
三 《抱朴子》的道教思想 |
四 《抱朴子》的政治与社会思想 |
五 《抱朴子》的个人修养思想 |
六 《抱朴子》的文论 |
第二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抱朴子》接受的道教化倾向 |
第一节 东晋南北朝《抱朴子》接受概述 |
第二节 范晔等以史家视野对《抱朴子》的接受 |
一 袁宏、何法盛、马枢对葛洪生平的追述 |
二 裴松之对《抱朴子》的评述 |
三 范晔《后汉书》对《抱朴子》的吸收 |
第三节 寇谦之、陆修静对《抱朴子》思想的借鉴 |
一 寇谦之对《抱朴子》清理道教思想的接受 |
二 陆修静对《抱朴子》援儒入道思想的借鉴 |
第四节 陶弘景对《抱朴子内篇》的汲取与改造 |
一 与葛洪的思想渊源 |
二 对葛洪《抱朴子》金丹思想及整肃道教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
第五节 佛教信仰者对《抱朴子》的诘难与继承 |
一 刘勰、甄鸾、道安对《抱朴子内篇》的诘难 |
二 刘勰、萧绎、颜之推对《抱朴子》的继承与辨析 |
第三章 隋唐时期《抱朴子》接受的兴盛 |
第一节 隋唐时期《抱朴子》接受概述 |
第二节 隋唐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 |
一 隋唐四大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 |
二 隋唐四大类书辑录《抱朴子》的特点 |
第三节 唐代史家对《抱朴子》的引述与评析 |
一 唐代史家对《抱朴子》的广泛引述 |
二 《晋书·葛洪传》对《抱朴子》内外篇的融合与去取 |
三 刘知几《史通》对《抱朴子》的评析 |
第四节 魏徵、马总对《抱朴子》的节录 |
一 魏徵《群书治要》对《抱朴子外篇》的选择性接受 |
二 马总《意林》对《抱朴子》均衡有序的接受 |
第五节 隋唐时期《抱朴子内篇》金丹思想的接受 |
一 隋唐道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发展与批判 |
二 隋唐儒家、佛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批判 |
三 隋唐文学作品对《内篇》金丹思想的普遍认可 |
第四章 宋元时期《抱朴子》接受的沉寂 |
第一节 宋元时期《抱朴子》接受概述 |
第二节 宋代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与化用 |
一 五部类书对《抱朴子》的不均衡接受 |
二 五部类书所反映的宋代《抱朴子》接受概貌 |
三 五部类书对《抱朴子》接受的促进 |
第三节 《太上感应篇》对《抱朴子内篇》的承袭与转化 |
一 《太上感应篇》对《抱朴子内篇》的承袭与转化 |
二 对《抱朴子内篇》转化接受产生的原因 |
三 对《抱朴子内篇》转化接受产生的效果 |
第四节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 |
一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的版本源流 |
二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的价值 |
第五节 宋元时期《抱朴子内篇》金丹思想的接受 |
一 宋元道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继承与背离 |
二 来自儒生的批判 |
三 宋元画作、诗文对《内篇》金丹思想的忽视 |
结语 |
附录一 葛洪形象接受述略 |
附录二 《抱朴子》版本调查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5)罗马尼亚医疗保健制度改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
1.采取的手段 |
2.样本和资料收集 |
三、结果 (见表1) |
1.人们对医疗保健制度改变的看法 |
(7)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现状概述 |
第一节 新时期的历史进程与官场小说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创新 |
第一章 官场小说的历史文化源流 |
第一节 官场小说的起源与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现代性视野中官场小说的历史流变 |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兴盛的历史动因 |
第二章 真理新启蒙——改革主题的官场小说 |
第一节 改革主题与官场叙事 |
第二节 神圣的召唤 |
第三节 改革英雄的诞生 |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新启蒙及其想象 |
第三章 摇摆的正义——反腐小说 |
第一节 奏响主旋律的反腐小说 |
第二节 以笔为枪 |
第三节 反腐浪潮中的新“青天” |
第四节 政治转型中的沉重肉身 |
第四章 焦灼的欲望——官场生态小说 |
第一节 “国画”描摹的官场原生态 |
第二节 最后的堤坝 |
第三节 官场生存与官人群像 |
第四节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焦虑 |
第五章 迷乱的价值——新谴责小说 |
第一节 新谴责背后的抉择 |
第二节 唯利为文 |
第三节 “小时代”与市井小人 |
第四节 喧闹的荒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8)论明清吴地妇女的经济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概念界定 |
1.2.1 现代化 |
1.2.2 外国文学 |
1.2.3 教材与教科书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教材编写与教材研究 |
2.2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学史教材研究 |
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历史分期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3.2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
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四章 1978-1984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反思与调整 |
4.1 改革开放初期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现代化背景 |
4.1.1 政治的拨乱反正 |
4.1.2 文学的正本清源 |
4.1.3 教育的补偏救弊 |
4.1.4 伦理价值观的矛盾与醒悟 |
4.2 1978-1984外国文学史类教材 |
4.2.1 单一的外国文学史教材 |
4.2.2 改革开放初期初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 |
4.3 1978-1984: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史类教材编写反思 |
第五章 1985-1999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多元格局的形成 |
5.1 改革开放中后期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现代化背景 |
5.1.1 政治的民主改革 |
5.1.2 伦理价值观的个人倾向 |
5.1.3 文学的百家争鸣景象 |
5.1.4 教育的自主革新 |
5.2 1985-1999外国文学史教材 |
5.2.1 趋于多样化的外国文学史教材 |
5.2.2 改革开放中后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 |
5.3 1985-1999: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史类教材编写反思 |
第六章 2000-至今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多元格局的深化 |
6.1 新世纪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现代化背景 |
6.1.1 政治的中国特色建设 |
6.1.2 教育的创新意识与国际意识 |
6.1.3 文学的多元共融趋势 |
6.1.4 伦理价值观的全球化视野 |
6.2 2000-至今外国文学史教材 |
6.2.1 重点各异的外国文学史教材 |
6.2.2 不断再版的外国文学史经典 |
6.2.3 新世纪至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 |
6.3 2001-至今: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史类教材编写反思 |
第七章 结语 |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7.2 对当代与未来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启示 |
7.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四、教育质量今胜于昔(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质量今胜于昔[J]. 张时纯. 湖南教育, 1976(01)
- [2]论李大钊的历史观[J]. 李醒民.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0(06)
- [3]《大明律》采六部体系编纂模式原因考辨[J]. 周东平,李勤通.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01)
- [4]葛洪《抱朴子》接受研究[D]. 袁朗.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5]罗马尼亚医疗保健制度改革评价[J]. 薛成兵. 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 2004(03)
- [6]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式的中国特色[J]. 陈伟. 高等教育研究, 2013(04)
- [7]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研究[D]. 王萌. 山东大学, 2013(04)
- [8]论明清吴地妇女的经济地位[J]. 许周鹣. 苏州大学学报, 1993(04)
- [9]文学史写作的四种制约[J]. 张福贵. 文艺争鸣, 2010(03)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趋势研究[D]. 黄丽贤.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