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的灵魂和肉体

艾滋病患者的灵魂和肉体

一、艾滋病患者的灵与肉(论文文献综述)

李瀚旻,刘建忠[1](2022)在《“髓”为中心的治疗靶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细胞及其组织微环境是"髓"本质的生物学基础,围绕"髓"形成单个或多个"靶点"的集合就是"髓"为中心的治疗靶点。针对"髓"的单个或多个靶点的不同组合可提出若干个不同治疗方案,包括基于"补肾生髓成肝"的肝硬化、肝衰竭、肝癌防治方案及"补肾生髓"防治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方案,极大地提高了中医药防治肝藏病及其相关病证的能力和水平。"髓"是"肝肾同源"的中心环节,极大地深化和提高了"肝肾同源"的理论认识,明确了深入研究中医药调控再生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的重点研究方向。

吴雪[2](2021)在《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提升,临床症状缓解,生存质量提高。免疫功能重建不全是目前艾滋病治疗中的难点之一,肠道微生物改变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相关性研究亦是目前业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为探讨中医药治疗对艾滋病患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本试验依托前期已有工作基础,分别选用参灵固本免疫颗粒、青蒿琥酯片及灸法联合抗病毒方案,对艾滋病ART(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后免疫重建不全患者进行干预治疗,观察分析其肠道菌群变化,探索中医药调整肠道菌群通路,为治疗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从“十三五”——“中医药促进艾滋病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新方案研究”按就诊顺序选取ART后免疫重建不全患者45例。其中,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青蒿琥酯片对HIV/AIDS患者HA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影响的观察性研究”及“参灵固本免疫颗粒促进HIV/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新方案研究”课题各15例,共30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灸法对HIV/AIDS患者HA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影响的观察性研究”课题15例。按其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参灵固本免疫颗粒组(A组,n=15):参灵固本免疫颗粒+ART治疗;青蒿琥酯片组(B组,n=15):青蒿琥酯片+ART治疗;灸法组(C组,n=15):艾灸+ART治疗。连续治疗观察24周,随访3次,并于基线、24周两个时点检测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安全指标,收集粪便样本进行16 rRNA测序。试验结束后,统计分析免疫功能指标与安全指标;通过基因测序技术与生物云平台分析各组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构与丰度的多样性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与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1.一般资料:A组与B组治疗后体重总体呈下降趋势,未见明显差异(P>0.05),C组治疗后体重明显上升(P<0.05)。2.肠道菌群多样性:1)有效序列:三组测序样本经质量控制筛选后共获3907000条有效序列,平均长度为18675条,A组最小样本序列数42344条、B组最小样本序列数21391条、C组最小样本序列数14232条。2)Alpha多样性与Beta多样性:A组与B组治疗前后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C组治疗后sobs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chao、ace指数显着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后Beta多样性未见明显差异(P>0.05)。3)门水平上比例大于1%的优势物种:A组有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等;B组有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等;C组主要有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等。4)治疗前后差异物种:A组治疗后髌骨细菌门明显减少(P<0.05)、萨特氏菌属明显增多(P<0.05);B组治疗后疣微菌门明显增多(P<0.05);C组治疗后梭杆菌门、gLachnoclostridium、梭杆菌属显着增多(P<0.01),巨单胞菌属、粪杆菌属、罗斯氏菌属明显增多(P<0.05)。3.免疫功能:经24周治疗后,A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免疫重建有效率为23.08%,有效3例,稳定6例,无效4例;B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上升趋势,未见明显差异(P>0.05),免疫重建有效率为30.77%,有效4例,稳定5例,无效4例;C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5),免疫重建有效率为7.14%,有效1例,稳定2例,无效11例。4.安全性分析:三组均未发生与研究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各项生命指征属于正常范围。结论:1.相对于健康人群门水平上优势物种,艾滋病ART后免疫重建不全患者肠道条件致病菌梭杆菌门明显较多。2.参灵固本免疫颗粒治疗可以增强艾滋病ART后免疫重建不全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促进肠道有益菌如萨特氏菌属增长。青蒿琥酯片可以促进有益菌如疣微菌门增长。灸法可以调节艾滋病ART后免疫重建不全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提高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为提高免疫重建不全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提供肠道菌群的研究方向与治疗思路。益生菌增长可以改善患者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提高患者的肠道免疫功能,减轻慢性炎症反应,延缓艾滋病的疾病进程。3.参灵固本免疫颗粒、青蒿琥酯片、灸法临床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丁木乃[3](2020)在《洁净与污秽 ——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中祛污洁灵仪式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韦静[4](2020)在《论阎连科长篇小说的身体书写》文中指出当代西方身体理论认为,身体不仅作为反映个体的生理特征而存在,同时还承载着个体思想意识、观念情感、精神等多种意义,并借此折射出社会、历史、政治、文化、伦理等因素对个体身心的双重规训痕迹。文学作品中的身体既是构建文学世界的基本要素,也成为窥探作者文学创作意义和价值的有效维度。在阎连科的小说里,身体无所不在,它既是物质性的存在,也是隐喻性的存在。在最能代表阎连科鲜明的创作风格和非凡的创作成就的长篇小说中,身体不但是构建故事情节的主要媒介,而且是文本意义的根源和核心。本文探究阎连科长篇小说创作中的身体书写,着重对《受活》、《日光流年》、《风雅颂》、《坚硬如水》、《炸裂志》、《丁庄梦》等长篇小说描写的身心疾病进行剖析,以此挖掘阎连科小说的独特性。论文有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分别梳理了阎连科小说的主题研究、“神实主义”研究、身体书写研究,指出本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与创新性。第一章,从文学与身体关系的理论切入,分析阎连科的身体书写既有“文学豫军”的身体书写传统更源于阎连科个人的身体记忆。在与“文学豫军”对于疾病、饥饿、残缺等身体书写的共性倾向比较中,分析阎连科身体书写最为酷烈的独特性与作者个人生命体验的密切关联。第二章,通过细腻的文本分析。重点阐释阎连科小说中身体遭遇的普遍状态:疾病和饥饿,从中挖掘身体叙事背后蕴藏的隐喻意义,通过对饥饿与疾病的论述和分析,阐释阎连科小说中人物的身体与生存之间形成悖谬关系的深层原因。第三章,分析阎连科“神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身体书写上的呈现,即身体书写的酷烈性与荒诞化。可以说身体书写也是理解“神实主义”的一个重要视角。

刘慧鸿[5](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认为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谭瑶[6](2020)在《中医药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免疫重建方面总结中医药干预艾滋病治疗的成果,分析中医药在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改善HIV/AIDS患者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的作用,为全国其他地区艾滋病治疗研究提供方法和经验、为制定更加完善的中西结合艾滋病治疗策略、推动国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初步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纳入标准,从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湖南省衡阳第三人民医院开展的艾滋病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187例艾滋病患者,根据是否联合中医药治疗方案分为单纯西医组和中西医联合组。将纳入组的患者病历资料分类整理分析进行对比,以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为随访点,观察其症状体征总积分、CD4+淋巴细胞计数、卡洛夫斯基积分的变化,对比免疫重建有效率、症状体征有效率。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症状体征总积分变化:西医组各时点较治疗前症状体征总积分均下降,其中,第12个月、24个月下降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6个月下降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各时点较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均显着降低(P值均<0.05),且第24个月、第36个月下降显着优于同期西医组(P<0.05)。2.CD4+淋巴细胞计数变化:两组各时点CD4+计数较治疗前均显着提高(P<0.05),中西医组第36个月增长显着优于同期西医组(P<0.05)。3.卡洛夫斯基积分变化:西医组卡洛夫斯基积分除第12个月外,均较治疗前均下降,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各时点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上升,除第12个月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24个月、第36个月较同期西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症状体征总积分疗效评价:中西医组症状体征总积分有效率(81.89%)明显高于西医组(76.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重建有效率比较:西医组有效率约为42.25%,显着低于中西医组57.76%(P<0.05)。结论:1.西医治疗与中西医联合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促进CD4+淋巴细胞增长,介导免疫重建,中西医联合治疗远期疗效更佳,效果更为持久稳定。2.中西医联用对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行之有效。3.长期应用中医药联合HARRT可发挥良好协同作用,促进艾滋病患者的治疗。

周文宁[7](2020)在《乡村苦难的寓言与现代化危机的反思 ——论阎连科小说的疾病书写》文中指出在当代文坛阎连科因直面现实的勇气与对乡村苦难的执着书写,在小说创作上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阎连科创作了一批书写疾病的小说,将疾病和疾病状态下人的生存状态作为表现对象,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激进现代性”给中国尤其是中国乡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从疾病书写这一角度切入,探究阎连科疾病书写背后的时代表征,分析疾病隐喻的社会文化指向和内涵。《日光流年》描写了作为反抗生存命运寓言的“喉堵症”;《受活》里以对残疾人的书写展现弱势群体的生存危机;《丁庄梦》则主要书写了丁庄荒诞的“卖血致富”梦,以及因卖血感染艾滋导致梦的破灭之后的残酷的生存处境;《耙耧天歌》中的“痴愚症”与《风雅颂》中的“神经官能症”则展现了人物通过“自戕”“逃逸”的方式对“精神病”进行疗救的尝试。“喉堵症”“残疾”“热病”“痴愚症”以及“神经官能症”,阎连科通过这些疾病的书写,分别展现现代化之初的“命运悲剧”、革命时期的“社会历史悲剧”以及发展时期的“经济狂欢悲剧”和“身份认同危机悲剧”,展现了革命时期的政治现代性与发展时期的经济现代性形成的中国式“激进”现代化进程。看似“反现代性”的书写背后,其实是对现代启蒙诉求的表达,也是通过疾病书写反思由于欲望的过度释放与相应的价值、规则与人文关怀的缺失之间的不协调造成的“激进”的社会状况,期望通过“反抗”这种方式对社会与个人进行治疗,从而寻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更为集中和突出地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激进”状况。阎连科的疾病书写展现了在“激进”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自身为追求现代化而导致的乡村权力的暴力化与乡村经济形态的扭曲。同时,由于乡村的贫穷与落后,以及乡村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边缘化,乡村与城市的差距逐渐扩大,出现城乡“断裂”的形态,中国乡村始终处于不平衡、不平等的地位。于是乡村书写逐渐呈现出溃散与焦虑的现象,这也成为阎连科的疾病书写的特征之一。

陈鑫[8](2020)在《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免疫指标分析及microRNA差异表达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免疫指标差异及肺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与健康人之间microRNA差异表达谱,探索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的科学内涵,为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中医证候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SPASS26.0统计软件分析免疫指标的差异性和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分别对采集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进行microRNA检测。采用SAS等系统对各组的差异microRNA进行筛选,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差异microRNA等资料,再对相应的micro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和靶基因功能显着性分析。结果1.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可能通过以下原因导致免疫重建不全的发生。(1)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其神经系统的神经肽和神经介质能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2)细胞内部、细胞的调控等作用能影响免疫细胞的基因表达、增殖、发育、凋亡等多种生理功能。(3)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调控过程对细胞凋亡有着影响。2.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免疫及相关指标无统计学意义。其CD4+(P=0.43)、CD8+(P=0.91)、CD45RA+(P=0.65)、CD45RO+(P=0.87)、CD4CD25+(P=0.16)、CD4CD28+(P=0.26)、CD4+CD38+(P=0.05)、CD8+CD38+(P=0.86)、CD4+Ki67+/CD4(P=0.86)、CD8+Ki67+/CD8(P=0.99)、JC-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4+(P=0.10)、JC-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8+(P=0.37),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不能以此指标作为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客观化指标。其两证在microRNA水平存在差异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的microRNA共23条(P<0.05且Fold Change>2)且全部上调。结论1.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分别与正常人在microRNA水平存在差异表达;其重建不全的机制与GO功能皆影响神经系统、细胞生物过程有关。2.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在microRNA水平存在差异表达,其免疫指标无统计学意义与hsa-mi RNA-638并不呈现单向调节免疫有关,亦可能与hsa-mi R-3960、hsa-mi R-2861、hsa-mi RNA-638对免疫不同调节方向有关。

禄开辉[9](2019)在《四川凉山彝区毕摩文化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文中提出多年来我国中共中央颁发的一号文件,主题都是关于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农”问题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是我国整体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全国面积的64%,民族地区农村的现代化,无疑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为一身的特殊区域,该区域目前已被国家纳入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的范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困难较多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之一,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所指的凉山彝区农村,即泛指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心区域,以“诺苏”为自称的彝族人口世代聚居、以农牧业生产为主要生计、民族传统文化保持相对完整的行政村和自然村。新中国建立70多年来,凉山彝区农村发生了巨大变迁。但这片区域目前仍面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等问题。部分地区还因毒品及艾滋病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整个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凉山彝区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现代化本身及其构成、影响因素都做出整体观察和判断,尤其是要处理好经济与文化、历史与现实、人与自然、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等关系的平衡。长期以来,凉山彝区的现代化道路基本上是外源型的,以经济为中心,强调来自于外力的支持和帮助。而当地传统的社会、文化、生态以及当地居民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等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凉山彝区拥有悠久、深厚且完整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生长并适应于这一独特区域的生存、生活方式的文化,其内在含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智慧和资源。这些传统文化至今还深深扎根于凉山彝族农村社会,发挥着诸多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其中,对凉山彝区社会影响深远的毕摩文化,正是凉山彝区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亦是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和话题。毕摩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在彝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如天文地理、历史、道德法律、哲学、习俗、语言文字、农牧业、医药、建筑、艺术、文学等方面都显示出源头性及“百科全书”式的价值。其自身有完整的体系和结构,是调整彝族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整套世界观、价值观和多种意义的文化系统,甚至可以说是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标志和代表,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根基。毕摩文化生长于凉山彝区特殊的文化生态之中,并在其严格的传承制度和较为封闭的环境中一直传承延续至今,并且当前仍对彝区农村社会发挥着教育与文化传承、医疗、社会整合与心理调节等功能。毕摩文化对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当然,这些影响有利有弊。经济上,毕摩文化内蕴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与当前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毕摩文化倡导的勤劳、自立自强、诚信、考虑长远等价值观有助于彝区农民的经济发展,部分毕摩文化资源也可与相关的美丽山川河湖结合,开发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彝区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受市场经济和贫富差距拉大的影响,彝区在婚丧嫁娶方面的人情消费都普遍偏高,以至于形成攀比的风气,在毕摩文化色彩浓重的葬礼和祭祖仪式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虽然毕摩文化本身并非主要原因,但毕摩群体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和乡村精英仍可在文化和移风易俗方面做出相应的引导。在乡村治理方面,毕摩文化中对彝区民众注重品德修养、亲戚和睦、社会和谐、家人团结、人人平等、重视礼仪、离恶向善等价值观的教育,对彝区农村社会和谐关系的培育及乡村治理的改善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彝区民众日常生活中,一些毕摩仪式在缓和社会矛盾、增强家族和社区凝聚力方面发挥着稳定作用,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对彝区民众遭遇意外、突发事故时帮助缓解冲突和心理危机,无形化解社会矛盾。毕摩们还参与彝区禁毒,帮助调解社会纠纷;但毕摩文化中仍部分存在的“诅咒”“神判”等内容与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相冲突。在文化上,毕摩文化赞颂学识和贤能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彝区人民重视教育和优良品德的思想;在纵向的师徒系统传承与横向的大众教育与传播中,发挥着将彝族传统文化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的功能,保护着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根脉,同时也是凉山彝族文化认同的关键因素。但对毕摩文化的过度依赖使得人们在现代化中处于被动境地,毕摩文化的“迷信”之名与民族文化认同相矛盾,受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后又面临传承危机。生态环境方面,毕摩文化中万物有灵、万物共生共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天然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许多关于动植物和自然灾害的仪式和禁忌,都客观上保护了彝区生态环境。但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整洁、干净、卫生”标准与毕摩文化关于“洁净与污秽”和彝族传统文明观念存在差异和错位,继而造成对当地文化的误解和贬低,造成诸多建设项目收效甚微。显然,毕摩文化在凉山彝区农村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利用毕摩文化中的有益于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资源,调适它与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冲突和错位,最终实现两者的共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高度的文化自觉下推进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和毕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设具有传统文化整体自觉的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将毕摩文化在内的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自觉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去;其次,凉山彝区的农村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建设、“文化英雄”引领彝区民众提升文化自觉,需要各个主体在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给予“文化关注”。再次,毕摩文化在自身文化自觉与反思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最后,在毕摩文化与彝区农村现代化的具体调适中,可借力毕摩文化资源促进彝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法治观念,辅以毕摩文化之“德治”,提高彝区乡村治理水平;提升民众科学文化素养,利用好毕摩文化对彝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提炼毕摩文化生态观,结合彝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要求,促进彝区生态宜居。如此,在两者的对话、碰撞中,互相调整、兼容中,毕摩文化赢得自身的升级换代,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彝区农村社会,彝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也融入传统文化价值,有望能够建设成为根基稳固的,有地方和民族传统的独特的、自信的现代化,实现两者的共赢。

李慧[10](2019)在《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阐释》文中指出阎连科是当今文坛的重量级作家,以其对乡土中国的独特书写和“荒诞现实主义”或“神实主义”而广引关注。而在这种书写和表现中,疾病叙事成为一个重要角度。他的疾病叙事的独特性,表现于大规模和深度性的疾病叙事,并将疾病叙事与苦难叙事结合起来。本文即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行阐释。首先对疾病叙事的概念进行界定,简要梳理文学史上的疾病叙事传统,指出阎连科自身的病患体验与小说中的疾病描写之间的关联,并对有关阎连科的疾病叙事研究进行归纳和简要的评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的论述。本文主体部分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疾病叙事之相,考察其病患病态表现,主要包括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以及疾病的极端状态死亡;探悉其病理病因,主要包括环境之病、文化之病以及人性之病。二是疾病叙事之态,分析其失常与超常——负向与正向、挣扎与抗争;揭示其极化与异化——极境与绝境、畸变与异化。三是疾病叙事之艺,着重探讨其疾病叙事中富有特色的亡灵视角与傻子视角、病态意象中的常见病态意象与疾病意象的隐喻。最后作一总结,概括其疾病叙事的意义与价值,指出其疾病叙事中描写苦难的目的是引起疗治的注意和寻找救赎的通道,并对阎连科疾病叙事的局限进行说明。

二、艾滋病患者的灵与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艾滋病患者的灵与肉(论文提纲范文)

(1)“髓”为中心的治疗靶点(论文提纲范文)

1 “髓”本质的生物学基础
2 “髓”是“肝肾同源”的中心环节
3 “髓”为中心治疗靶点的科学意义及其临床价值
4 “补肾生髓”对艾滋病免疫重建的作用及机制

(2)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艾滋病与免疫重建不全
        1 艾滋病疾病负担
        1.1 全球概况
        1.2 国内概况
        2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诊疗现状
        2.1 西医诊疗
        2.2 中医辨证论治
        2.3 中西医协同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肠道菌群与艾滋病免疫重建
        1 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
        1.1 饮食因素
        1.2 环境因素
        1.3 药物因素
        1.4 个体因素
        1.5 粪便样本的储存因素
        2 肠道菌群与疾病
        3 HIV/AIDS病人肠道菌群变化
        3.1 动态平衡破坏
        3.2 菌群多样性改变
        3.3 菌群移位
        4 免疫重建与肠道菌群
        5 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1.7 粪便样本采样要求
        1.8 粪便样本筛选
        1.9 伦理审批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治疗方法
        2.4 特殊情况处理
        2.5 调查内容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定
        2.8 病例与数据表
        2.9 知情同意书
        2.10 质量控制
        2.11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免疫重建疗效分析
        3.3 肠道菌群变化分析
        3.4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5 问题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论阎连科长篇小说的身体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阎连科小说的研究现状
        (一)主题研究
        (二)关于“神实主义”的研究
        (三)阎连科小说身体书写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阎连科长篇小说身体书写探源
    第一节 文学与身体
        一、身体与文学性的身体
        二、文学豫军的身体书写
    第二节 阎连科的身体记忆
        一、家人疾病的记忆与作家的疾病体验
        二、浸入骨髓的饥饿体验
第二章 难承其重的身体负荷:饥饿与疾病
    第一节 饥饿挤压下的身心异化
        一、饥饿带来的身体创伤
        二、饥饿导致的心灵异化
    第二节 多样的疾病与丰富的隐喻
        一、喉堵症:无可逃脱的宿命悲剧
        二、残疾:人性之恶的一面镜子
        三、热病:人性贪婪的一面镜子
        四、精神病:无家可归者的精神之殇
    第三节 身体与生存形成的悖谬关系
        一、为身而毁身的矛盾与无奈
        二、受虐型的女性身体
第三章 神实主义与极端化的身体书写
    第一节 神实主义
        一、“蝴蝶事件”的启示
        二、神实主义的艺术呈现
    第二节 身体书写的酷裂性
        一、群体化的身体之痛
        二、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身体书写场景
    第三节 身体书写的荒诞化
        一、炸裂的身体与炸裂的欲望
        二、压抑的心灵与疯癫的身体
        三、超验的身体书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中医药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免疫重建研究进展
        1.1 免疫重建的定义
        1.2 免疫重建新策略研究
        1.3 HARRT介导免疫重建局限性
    2 中医药的免疫重建研究
        2.1 中医对艾滋病免疫重建的认识
        2.2 中医药干预疗效
    3 结语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入组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评价指标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基线比较
        3.3 观察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药与艾滋病免疫重建
        1.1 CD4+与正气
        1.2 免疫重建疗效评价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2.1 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2.2 观察指标分析
    3 总结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致谢
附录1 艾滋病中医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表
附录2 卡诺夫斯基积分表(Karnovsky Score)
附录3 中医药临床治疗艾滋病技术方案(试行)
综述 中西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乡村苦难的寓言与现代化危机的反思 ——论阎连科小说的疾病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阎连科小说疾病书写的背景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疾病书写
    第二节 阎连科的疾病记忆与疾病体验
第二章 阎连科小说疾病书写的呈现
    第一节 喉堵症:反抗命运的生存寓言
    第二节 残疾:弱势群体的生存危机
    第三节 热病:卖血致富的“黄粱一梦”
    第四节 精神病:自戕、逃逸与疗救
第三章 阎连科小说疾病书写的隐喻
    第一节 中国“激进”现代化的危机
    第二节 被边缘化的乡村的寓言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免疫指标分析及microRNA差异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中医研究现状
        1.1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中医证候研究
        1.2 中医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病因病机的认识
        1.2.1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与脾
        1.2.2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与肺
        1.2.3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与肾
        1.2.4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以脾虚为核心
        1.2.5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与阳气
        1.3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中医药防治
    2.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西医研究现状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艾滋病病毒
        2.3 艾滋病的分期
        2.4 免疫重建不全的认识
        2.5 免疫重建不全的机制
    3.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辨证体系中的运用
        3.1 系统生物学
        3.2 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探讨中医证候科学内涵
    4.microRNA
        4.1 microRNA概念
        4.2 microRNA应用
        4.3 microRNA在艾滋病中的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标本收集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免疫重建不全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仪器设备
        3.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3.2 实验步骤
        3.2.1 样品采集
        3.2.2 样本处理及运输
        3.2.3 实验基本流程及原理
        3.2.4 样本total RNA的提取和质检
        3.2.5 Total RNA的过柱纯化
        3.2.6 Total RNA的去磷酸化、标记和杂交
        3.2.7 芯片清洗及扫描
        3.3 数据提取及分析
    4.实验结果
        4.1 一般资料结果
        4.1.1 性别、年龄与免疫指标构成
        4.1.2 患者的感染途径
        4.1.3 患者的名族特征
        4.2 免疫指标检测
        4.2.1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4+T细胞比较
        4.2.2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8+T细胞比较
        4.2.3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45RA+细胞比较
        4.2.4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45RO+细胞比较
        4.2.5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4CD25+细胞比较
        4.2.6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4CD28+细胞比较
        4.2.7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4+CD38+细胞比较
        4.2.8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8+CD38+细胞比较
        4.2.9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4+Ki67+/CD4 细胞比较
        4.2.10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CD8+Ki67+/CD8 细胞比较
        4.2.11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JC-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4+比较
        4.2.12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JC-线粒体膜电位检测CD8+比较
        4.3 样本总microRNA质检及芯片质控结果
        4.4 差异microRNA筛选
        4.4.1 肺脾两虚证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microRNA
        4.4.2 脾肾阳虚证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microRNA
        4.4.3 肺脾两虚证组与脾肾阳虚证组的差异microRNA
        4.5 各组差异microRNA的靶基因预测和GO分析
        4.5.1 肺脾两虚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microRNA的 GO分析
        4.5.2 脾肾阳虚证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microRNA的 GO分析
        4.5.3 肺脾两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差异microRNA的 GO分析
    5.讨论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免疫指标分析
        5.3 肺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microRNA相关分析
        5.4 肺脾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之间的差异microRNA相关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中医证候与 microRNA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四川凉山彝区毕摩文化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对民族传统文化与农村现代化关系的理论探索
        (二)关于凉山彝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研究
        (三)关于凉山毕摩文化的研究
        1.对毕摩文化的整体介绍和研究
        2.毕摩经籍文献整理与研究
        3.毕摩仪式研究
        4.毕摩及其技艺研究
        5.毕摩文化与彝区社会关系的研究
    四、所用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文化功能论
        (三)文化相对论
        (四)文化自觉理论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田野调查法
        (二)创新点
    六、田野工作情况
第一章 新时代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概述
    第一节 凉山彝区概况及相关理论阐释
        一、凉山彝区概况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第二节 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性
        一、凉山彝区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二、中国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任务
        三、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第三节 凉山彝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及目标任务
        一、凉山彝区现代化历程
        二、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第四节 传统文化——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资源
        一、民族地区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二、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的传统力量来源
第二章 凉山彝区毕摩文化辨析
    第一节 “毕摩”及“毕摩文化”的界定
        一、毕摩
        二、对毕摩文化的界定
    第二节 毕摩文化的结构分析
        一、毕摩文化体系的三元结构
        二、毕摩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主要内容
        三、毕摩文化在行为层面的内容
        四、毕摩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内容
    第三节 毕摩文化的历史及现实社会基础
        一、毕摩及毕摩文化的历史流变
        二、当前凉山彝区社会毕摩文化的现状
第三章 毕摩文化根植并长期延续于凉山彝区农村的原因
    第一节 毕摩文化生长于彝族特殊的文化生态
        一、文化生态的概念
        二、毕摩文化生长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较为封闭的环境和严格的传承制度使毕摩文化得以传承
        一、毕摩文化处于较为封闭的地理和文化环境
        二、毕摩群体严格的传承制度
    第三节 毕摩文化尚存有满足彝区某些社会需求的功能
        一、彝区社会仍有毕摩文化的需要
        二、毕摩文化在彝区社会仍有诸多功能
第四章 毕摩文化对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之“利”分析
    第一节 毕摩文化对凉山彝区农村经济现代化的积极影响
        一、凉山彝区农村经济现状
        二、毕摩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念
        三、通过毕摩文化仪式确立并且传播的内容具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功能
        四、毕摩文化中有助于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资源
    第二节 毕摩文化对彝区乡村治理具有的积极影响
        一、毕摩文化中有益于社会和谐的观念
        二、毕摩文化仪式的乡村治理功能
        三、毕摩群体的优良品德和“德古”身份也是彝区农村社会和谐的因素
    第三节 毕摩文化在彝区农村文化现代化中的积极影响
        一、毕摩文化对凉山彝区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影响
        二、毕摩文化对彝区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贡献
    第四节 毕摩文化在彝区农村生态方面的积极影响
        一、凉山彝区农村生态现状
        二、毕摩文化中的生态保护观念和智慧
        三、毕摩文化中有益于彝区农村生态的仪式
第五章 毕摩文化与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冲突
    第一节 毕摩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矛盾”的内容
        一、毕摩文化仪式中献祭蕴涵的文化观念
        二、毕摩文化仪式“高消费”与彝区人情消费的紧密联系
        三、彝区人情消费高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毕摩文化中“诅咒”与当前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冲突
        一、彝区农村仍然存在诅咒观念和仪式
        二、诅咒观念和行为与当前和谐社会观念的冲突
    第三节 毕摩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
        一、对毕摩文化的依赖造成彝区民众在现代化中的被动处境
        二、现代文化对毕摩文化的冲击
        三、毕摩文化“迷信”之名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冲突
    第四节 现代化建设的“卫生”要求与毕摩文化的“洁净”观念的冲突
        一、毕摩文化中的“污染”与“洁净”观念
        二、彝区农村“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与彝区传统文化观念的冲突
第六章 对毕摩文化与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合理调适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文化自觉下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与毕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建设具有传统文化整体自觉的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
        二、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者的“文化关注”
        三、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文化英雄”引领文化自觉
        四、毕摩文化自身的“文化自觉”
    第二节 毕摩文化与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的共赢
        一、借力毕摩文化促进彝区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
        二、提高法治观念,辅以毕摩文化之“德治”,提高彝区乡村治理水平
        三、提升民众科学文化素养,利用好毕摩文化对彝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
        四、提炼毕摩文化生态观,结合“整洁”要求,促进彝区生态宜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田野图片
致谢

(10)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疾病叙事之相
    第一节 病患病态
        一、身体疾病
        二、精神疾病
        三、死亡之殇
    第二节 病理病因
        一、环境之病
        二、文化之病
        三、人性之病
第二章 疾病叙事之态
    第一节 失常与超常
        一、负向与正向
        二、挣扎与抗争
    第二节 极化与异化
        一、极境与绝境
        二、畸变与异化
第三章 疾病叙事之艺
    第一节 疾病叙事视角
        一、亡灵视角
        二、傻子视角
    第二节 病态意象与隐喻
        一、常见病态意象
        二、疾病意象的隐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艾滋病患者的灵与肉(论文参考文献)

  • [1]“髓”为中心的治疗靶点[J]. 李瀚旻,刘建忠.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2
  • [2]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作用的临床观察[D]. 吴雪.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洁净与污秽 ——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中祛污洁灵仪式案例研究[D]. 丁木乃.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4]论阎连科长篇小说的身体书写[D]. 韦静.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中医药干预艾滋病免疫重建的回顾性研究[D]. 谭瑶.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乡村苦难的寓言与现代化危机的反思 ——论阎连科小说的疾病书写[D]. 周文宁. 郑州大学, 2020(08)
  • [8]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肺脾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免疫指标分析及microRNA差异表达研究[D]. 陈鑫.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四川凉山彝区毕摩文化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D]. 禄开辉.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10]阎连科小说疾病叙事阐释[D]. 李慧.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艾滋病患者的灵魂和肉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