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滋养层发育和机能分化与粘附因子及细胞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刘若男[1](2018)在《子宫内气泡诱导小鼠胚胎早期死亡机理》文中提出胚胎移植技术(Embryo transfer,ET)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个步骤,对胚胎的妊娠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小鼠、牛羊以及人类的胚胎移植过程中,常常会有一定量的空气伴随胚胎被移植进入子宫。这些气泡是否影响胚胎移植的结果,至今没有定论。研究表明在豚鼠、大鼠、仓鼠等啮齿类动物中,体内雌、孕激素水平在一定条件下,宫腔内空气能诱导子宫内膜发生蜕膜化反应。同时小鼠胚胎移植结果显示,子宫内气泡能够导致早期胚胎死亡。蜕膜化能否正常进行是胚胎着床发育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探究子宫内气泡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我们向假孕3.5d、正常妊娠3.5d小鼠子宫角内移植微量空气,收集7.5d蜕膜组织,通过形态观察、子宫内膜通透性检验、组织切片、蛋白质双向电泳、转录组测序及RT-PCR验证的实验方法对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子宫内气泡能够诱导小鼠子宫角发生明显的增粗、增重、体积增大,且发生明显的血管重塑,双核细胞大量出现,各类细胞不规则分布,不能够区分主、次蜕膜区,子宫内胚胎大量死亡。蛋白质双向电泳结果显示在被检测范围内,子宫内气泡诱导蜕膜与正常蜕膜无蛋白差异点。而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有6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59个差异表达基因在正常蜕膜中高表达。差异表达基因中表达量最高的前10位基因依次H19,Prl7a1,Prl3d1,Prl4d1,Prl2c3,Krt8,Mmp9,Prl2c2,Plet1,Cts7。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胎盘发育、滋养层巨细胞分化、细胞对白细胞介素因子1的反应、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反应、生长激素活性调节、细胞蛋白分解过程中蛋白质水解等生物过程,富集基因都为正常蜕膜高表达基因。使用RT-PCR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被验证的8个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果表明移植进入子宫内的气泡导致子宫内膜多个位点发生异常蜕膜化反应,基因表达模式发生变化,影响胚胎正常发育,最终导致胚胎死亡。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提高小鼠胚胎移植成功率,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人类以及其他动物胚胎移植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雷国勤[2](2017)在《CXCL12/CXCR4信号轴介导DMSCs迁移行为改变在子痫前期发生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一种严重危害围产期母婴安全的妊娠期特有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仍缺乏针对性。目前认为母体免疫功能失调是子痫前期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蜕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decidu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DMSCs)是一类免疫缺陷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高免疫耐受性和低免疫原性,可以通过自分泌与旁分泌作用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在机体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在母胎界面缺血缺氧的情况下,DMSCs能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改变,包括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其中最显着的变化为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而趋化因子CXCL12是由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持续分泌的一种趋化蛋白,与其特异性受体CXCR4结合后,能介导下游信号通路在胚胎形成、干细胞动员、肿瘤的迁徙转移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在子痫前期发病中暂无相关研究报道,本课题拟通过CXCL12/CXCR4轴对PE患者的DMSCs迁移行为改变的研究,进一步明确PE发病的机制,为DMSCs用于PE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1.分离、培养及鉴定蜕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收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产科14例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术中的组织标本(蜕膜组织、脐带组织、胎盘组织)和脐带血与外周血标本,为PE组;同样的方法收集正常足月剖宫产孕妇的上述标本,共11例,为正常组。利用Ⅱ型胶原酶消化结合贴壁的方法从蜕膜组织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自提取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如CD90、CD105、CD44、CD73、CD45、CD34、CD11b、CD19及HLA-DR)的表达情况,并用干细胞三系诱导分化培养基诱导自提取细胞的分化,从而鉴定自提取细胞为蜕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2.CXCL12/CXCR4在子痫前期患者中变化的研究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DMSCs,用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E患者及正常孕妇DMSCs表达CXCR4及HIF-1α的情况。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CXCL12在PE患者及正常孕妇的脐带、胎盘、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此外,利用ELISA方法检测PE患者及正常孕妇脐带血及外周血中的CXCL12。3.CXCL12/CXCR4信号轴介导的DMSCs迁移行为在PE中的改变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DMSCs,利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来探讨CXCL12/CXCR4轴是否能介导DMSCs的迁移,并对比PE患者及正常孕妇DMSCs迁移能力的改变;并将transwell小室分别置于21%O2浓度及1%O2浓度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4h,来探讨缺氧对DMSCs迁移行为的改变。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经SPSS19.0、Graphpad Prism6.0和Image-Pro plus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法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多组间数据进行分析,用LSD法对组间进行两两比较,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成功从蜕膜组织中提取到间充质干细胞自提取的细胞经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标志物,发现CD90(+)、CD105(+)、CD44(+)、CD73(+)、CD45(-)、CD34(-)、CD11b(-)、CD19(-)、HLA-DR(-),符合MSC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经过间充质干细胞三系分化实验显示:所提取到的细胞能够经过诱导分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因此,我们认为从蜕膜组织中提取到的细胞为间充质干细胞,能够用于后续实验。2.CXCL12/CXCR4在子痫前期患者中变化的研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E组DMSCs表达CXCR4及HIF-1α在m RNA及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CXCL12在PE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呈现出蜕膜>胎盘>脐带的浓度梯度,而在正常孕妇组织中表现为脐带>胎盘>蜕膜。而两组孕妇的三种组织比较发现,PE患者蜕膜组织中的CXCL12含量远高于正常组(P<0.05),而脐带与胎盘组织中的CXCL12含量无明显差异。ELISA结果显示:PE患者脐带血中的CXCL12含量明显高于外周血(P<0.05),正常组脐带血与外周血中的CXCL1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而正常组外周血中的CXCL12含量明显高于PE患者外周血(P<0.05),两组脐带血中的CXCL12含量无明显差异。3.CXCL12/CXCR4信号轴介导的DMSCs迁移行为在子痫前期中的改变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结果显示:DMSCs可以在CXCL12的诱导下发生迁移,而用AMD3100抑制受体CXCR4后,DMSCs的迁移能力明显下降(P<0.05)。PE患者的DMSCs在CXCL12/CXCR4信号轴的介导下,迁移能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而在缺氧环境下,DMSCs的迁移能力较常氧环境下的DMSCs明显下降(P<0.05)。结论1.PE患者蜕膜组织和脐带血中的CXCL12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同时PE患者DMSCs中CXCR4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正常组,这可能与DMSCs迁移能力的改变有关。2.PE患者母胎界面中的CXCL12存在着蜕膜>胎盘>脐带、脐带血>外周血的浓度梯度,与正常孕妇的CXCL12浓度梯度(脐带>胎盘>蜕膜)恰好相反,这样的浓度梯度可能对DMSCs向母胎界面的移动起到一定的作用,为DMSCs应用于PE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3.DMSCs能够在CXCL12趋化因子的介导下,由低浓度向高浓度处发生迁移,用AMD3100抑制受体CXCR4后,DMSCs的迁移能力明显下降,说明CXCL12/CXCR4轴能够介导DMSCs的迁移。PE患者在常氧及缺氧环境下,迁移能力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DMSCs,说明PE患者的DMSCs能随着CXCL12的浓度梯度大量迁移至蜕膜层中,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可能在PE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许颂华[3](2016)在《雌激素受体α在小鼠植入前胚合子型基因激活中的作用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alpha,ERα)及其磷酸化激活形式p ERα-S118在小鼠1-细胞胚和2-细胞胚中的阶段特异性表达与小鼠合子型基因激活的关系。2、探讨ERα特异性抑制剂MPP处理对小鼠植入前胚发育的阶段特异性影响,及其对合子型基因激活的作用机制。3、探讨ERα通过micro RNA途径影响小鼠合子型基因激活的机制,并研究其对干细胞关键因子Oct4和Sox2的调控作用。方法:1、采用输卵管冲洗的方式,于hCG注射后15 h54 h每隔3 h收集小鼠植入前胚,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ERα和p ERα-S118的表达定位。2、收集昆明小鼠1-细胞胚、2-细胞胚和4-细胞胚,以空白KSOM培养液(单纯型优化的胚胎培养基)为对照组,以KSOM中添加MPP为实验组;将各时间点收集的植入前胚培养3 h后再移入新KSOM培养液中继续培养至囊胚阶段,并记录囊胚数。于hCG注射后21 h收集小鼠1-细胞胚,置于MPP中培养,于hCG后27 h,提取总RNA,RT-q PCR检测合子型标志基因e IF1A和Mu ERV-L的表达变化;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经2127 h MPP处理后,组蛋白甲基化(H3K4me3和H3K27me3)水平的改变。于hCG注射后21 h收集小鼠1-细胞胚,分别置于KSOM+BrdU和KSOM+MPP+BrdU培养液中培养,于hCG后27 h收集样品,采用抗BrdU抗体免疫染色实验观察DNA复制情况;于hCG注射后27h收集小鼠1-细胞胚,经不同浓度MPP处理后,于hCG后42 h固定细胞,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2-细胞胚核像的变化;并且用BrdU掺入法检测DNA复制是否受到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期启动相关因子c-MYC和E2F1的表达变化。3、于hCG注射后27 h收集小鼠1-细胞胚,建立2745 h MPP处理(20μmol/L)实验组和KSOM对照组模型;提取总RNA,经Megaplex逆转录以及预扩增后,进行Taq Man定量PCR芯片检测,收集数据;通过交集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cro RNA与已知小鼠精子micro RNA表达谱的一致部分;然后通过micro RNA靶基因注释、信号通路研究等手段,进一步分析ERα通过micro RNA途径影响小鼠植入前胚发育的可能机制;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验证靶基因表达产物(Oct4和Sox2)的变化。结果:1、ERα在小鼠植入前胚中的核内定位首次出现于S期中期,于第一次有丝分裂期核内定位消失,重新出现于2-细胞胚早期(第一次有丝分裂的末期),并保持核内定位和胞质定位至2-细胞胚分裂期。p ERα-S118在小鼠1-细胞胚的早期可见细胞核表面的定位,并且在1-细胞胚和2-细胞胚有丝分裂前期和前中期出现核内定位增强,中期出现胞质表达水平升高,于后期迅速降低;p ERα-S118在2-细胞核内的定位首次出现于S期启动时。2、MPP处理对小鼠植入前胚发育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阶段特异性影响与小鼠ZGA发生的时间一致。经2127 h MPP处理,小鼠合子型基因e IF1A和Mu ERV-L m RNA表达下调;1-细胞胚雄原核H3K27me3表达水平降低。MPP处理对小鼠的1-细胞胚和2-细胞胚的S期进程都有显着的抑制作用。c-MYC和E2F1在小鼠2-细胞胚内的表达不受MPP处理的影响。3、Micro RNA芯片结果显示,表达上调的micro RNA数目(126个)多于表达下调的micro RNA(64个)。受MPP处理影响的37个精源性micro RNA显着参与“应激反应、大分子物质代谢、基因表达和转录后调控、基因表观遗传学调控、负反馈调控(大分子物质)代谢过程、抑制基因表达、抑制m RNA翻译”等多种分子功能。精源性micro RNA靶基因集在“DNA依赖性转录调控”中有显着的富集;而且其中的小规模合子型靶基因更显着地富集于多种生物学过程。以“Akt1–Foxo3–Stat3–ERα–Oct4”为主轴的调控网络参与了小鼠小规模合子型基因激活的DNA依赖转录调控。经MPP处理后,小鼠2-细胞胚OCT4表达水平升高,SOX2表达下调;经Akt抑制剂API-2处理后,p ERα-S118表达上调。结论:1.ERα可通过影响小鼠早期植入前胚的S期进程、精源性染色质的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精源性micro RNA表达等途径,参与小鼠小规模合子型基因的DNA依赖性转录。2.ERα在小鼠合子型基因激活中的作用机制还包括对干性维持关键基因Oct4和Sox2的调控。3.而且,ERα在小鼠合子型基因激活中的作用受到Akt的磷酸化激活调控,而ERα又可以通过mi R-125a-5p和mi R-125a-3p途径,影响Akt的功能,形成反馈调控网络。
张欣[4](2015)在《STBM在子痫前期肾脏损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子痫前期(preeclampsia PE)的特点是妊娠后期(>20周)新出现高血压和蛋白尿,在我国的发病率为9.4%-10.4%1。PE常并发急性肾衰竭、子痫前期肾病、胎盘早剥、脑水肿、HELLP综合征等。此外,由PE引发的多脏器功能紊乱对母儿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增加了巨大的社会成本。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唯一的途径是尽快结束分娩。PE的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已经被普遍认同的是子痫前期的两阶段模型:第一阶段:由于遗传、免疫因子的异常调节等因素至绒毛外滋养细胞侵入不足和子宫螺旋动脉重塑障碍,引发胎盘浅着床为发病提供了解剖学基础;第二阶段:子宫胎盘循环异常,局部缺血缺氧损伤,增强氧化应激,增加了胎盘源性不良因子的释放入母血循环,导致母体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过强的免疫应答。这一切造成了PE的临床表现如:蛋白尿、高血压等。其中,胎盘源性不良因子的释放是发病的重要环节。合体滋养细胞微粒(STBM)是合体滋养细胞(Syncytiotrophoblast ST)凋亡或被激活时产生的带膜囊泡状结构,正常妊娠时外周血中也有少量的释放,是重要的胎盘源性不良因子之一。研究表明:STBM的释放除了引发机体凝血-纤溶平衡、激发母体系统性炎症以外,对血管内皮细胞亦有损伤。肾脏损伤在PE中较常见,表现为蛋白尿(proteinuria)增多、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等代谢产物升高及肾小球病理改变,是妊娠期合并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将子痫前期时出现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称为子痫前期肾病2。PE时,一方面全身微小动脉痉挛(包括肾小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滤过屏障被破坏,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肌酐、尿素氮等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蓄积在体内表现为肾脏功能的损伤;另一方面,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损伤,血浆蛋白从滤过屏障渗出增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范围,产生肾小球性蛋白尿。蛋白尿不仅是子痫前期的诊断标准之一,更是PE严重程度(轻度PE:尿蛋白≥0.3g/24h;重度PE:尿蛋白≥5g/24h)的重要依据,它的产生反应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损害。肾脏血供丰富,肾小球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血液率过器,其本质是一团毛细血管网,极易受到血管收缩和内皮损伤的影响。血管内皮细胞是体内分布最广泛的细胞之一。它不仅有屏障功能,还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可以分泌促凝/抗凝因子(纤维蛋白溶酶原)、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et)、一氧化碳(no)、前列环素(pgi)、血管紧张素(at))、细胞粘附分子、白介素等,参与调节血管的舒张、凝血/抗凝的平衡、免疫应答、炎症等3。电镜下观察pe患者的肾脏组织可见肾小球内皮细胞肿胀、内皮窗结构被破坏,而足细胞裂孔膜并无明显的改变,提示了内皮细胞在pe肾脏病变中起重要作用4。我们通过模拟pe时外周血中stbm升高的情况,通过次c57小鼠制备类子痫模型,检测小鼠肾脏功能及病理组织形态损伤的情况。从stbm致肾小球内皮细胞(glomerularvascularendothelialcellgvec)损伤入手,检测其增殖、凋亡和屏障功能的改变。为临床pe肾损伤提供新的治疗的靶点和思路。材料和方法:(一)stbm上调对孕鼠肾脏功能及肾脏病理形态的影响1.研究对象选取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实验动物中心的c57bl/6小鼠处鼠(8周龄)。2.机械法提取孕17天小鼠stbm。麻醉后反复消毒,剪开孕囊,将分离的胎盘迅速置于pbs(4℃)中。反复漂洗至pbs无色,去除残留的蜕膜组织。将胎盘剪成细颗粒,置于含有双抗的nacl溶液中,4℃震荡过夜。次日离心:1000g,10min,4℃;弃沉淀离心:10000g,10min,4℃;弃沉淀离心:100000,60min,4℃。以5%蔗糖pbs重悬沉淀,﹣20℃冰箱保存。3.stbm蛋白浓度的测定。严格按照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4.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鉴定stbm。stbm稀释45倍,滴液法制片,待样品干燥后上机观察。5.分组处理孕鼠。将孕鼠分为stbm组、pbs组、对照组。从孕8天起至孕17天,每天分别向孕鼠尾部注射stbm、pbs和不予处理。6.分别收集三组孕鼠的血液、尿液及肾脏标本。将孕17天的三组孕鼠分别置于小鼠代谢笼中,禁食,给予充足的饮水,24小时后收集尿液,记录尿量,上机测定m-tp、m-tp/cr,根据m-tp和尿量计算24hu-tp。孕17天时,挖眼取血,将血液收集到1.5ml的ep管中,离心:3000r/min,15min。取血浆测定scr、bun、cys-c。分别取三组孕17天小鼠的肾脏组织,制备冰冻切片,光镜下观察。(二)stbm对肾小球内皮细胞的影响1.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出标准选择大坪医院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胎盘组织(2013.12-2015.04)。2.提取人stbm。无菌条件下剪取胎盘母体中央面组织块(1cmx1cmx1cm大小),置于冰pbs中,反复漂洗至pbs无色,去除蜕膜组织,将绒毛剪成碎屑,置于无菌培养皿中培养72小时。离心:1000g,20min,4℃;弃沉淀离心:10000g,20min,4℃;弃沉淀超速离心:100000g,60min,4℃;弃上清,用5%蔗糖pbs液重悬沉淀,-20℃冻存。3.hrgec的培养:细胞复苏、细胞传代、细胞冻存。4.检测stbm对hrgec增殖能力的影响。时间梯度:制备hrgec混悬液,按每孔约2000个细胞计数,滴入96孔避光板中,移至细胞培养箱培养24小时。向各组加入等量stbm,分别干预6h、12h、24h、48h后终止。每孔加入cck-810μl,培养3小时酶标仪测定吸光度值(430-490mn)。浓度梯度:将stbm的浓度分别调整为50ng/ml、100ng/ml、150ng/ml,按上述方法分组检测吸光度值。5.检测stbm刺激后hrgec凋亡情况(tunel法)。制备细胞爬片,室温下吹干、固定。分别向stbm组、h2o2组、对照组内加入stbm、h2o2、完全培养基,作用24小时。固定、封闭、通透后用事先制备好的tunel反应液按说明加入各组玻片上,暗室反应1小时。pbs漂洗3次后dipa染细胞核。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6.westonblot检测stbm刺激后hrgec凋亡情况。7.transwell小室检测stbm对hrgec屏障功能的损伤。按照每孔1x106个细胞将hrgec接种在transwell上室(0.4μm)的纤维聚碳酸酯膜上,transwell小室置于24孔板中,培养至细胞完全融合。分别向stbm组、fbs组、对照组transwell上室中加入stbm(100ng/ml)、fbs、完全培养基。分别于24h、72h后向各组transwell上室中加入fitc-bsa。1小时后收集各组transwell下室中液体,上机检测。结果:(一)stbm上调对孕鼠肾脏功能及肾脏病理形态的影响1.stbm蛋白浓度为0.67-1.28mg/ml,平均值为(0.87±0.24)mg/ml。2.透射电镜下(hitachi-7500)观察stbm呈现为膜性囊泡状结构,与报道的人stbm(0.1μm-2μm)的直径相近。3.尿液检测:与pbs组和对照组相比,stbm组24hu-tp、m-tp/cr明显升高。(p<0.01)4.血液检测stbm组孕鼠bun、scr、cys-c均显着升高。(p<0.05)5.stbm组肾小球体积增大,内皮细胞肿胀,肾小管呈轻度云雾状变性。对照组和PBS组肾脏组织无上述病理改变。(二)STBM对肾小球内皮细胞的影响1.随着STBM浓度的加大,作用时间的增加,对HRGEC增殖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2.通过Tunel实验和PI3K/AKT信号通路发现STBM促进HRGEC凋亡。3.通过Transwell小室的检测,分析STBM可能是致HRGEC屏障功能受损的原因之一。结论:1.小鼠STBM外周血回输后,24h尿蛋白、尿蛋白/肌酐比值明显升高,外周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显着上调,提示外周血STBM浓度上调损伤肾脏屏障功能。2.小鼠STBM外周血回输引起肾小球损伤等肾脏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可能是肾脏屏障功能受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3.STBM对肾小球内皮细胞的作用:抑制增殖,促进凋亡及对肾小球屏障功能损伤,使血管的完整性受损,推测是发生蛋白尿等一系列症状的原因之一。
邸科前[5](2015)在《小鼠雌性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分离与多能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6年Yamanaka研究小组首次成功地从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诱导得到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Cs)以来,由于i PS细胞潜在的广阔应用前景而迅速成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新热点。高质量的i PS细胞可以获得有生殖系传递能力的嵌合体,以及通过四倍体补偿技术获得完全由i PS细胞发育来的小鼠。目前,绝大部分供研究用的小鼠多能干细胞系为雄性,科学家对雌性小鼠的多能干细胞细胞系的研究甚少,包括商业公司所提供的小鼠多能干细胞系也多为雄性。因此,高质量的雌性i PS细胞系对于科研应用以及研究人类雌性多能干细胞的临床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在诱导i PS的体系多以混合性别的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为材料,即MEF细胞来源于多只小鼠胎儿。我们进行了比对研究,用混合性别的MEF为材料进行从头诱导,得到的i PS细胞系性别比例发生严重失衡,雄性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数量明显高于雌性多能干细胞。本试验所用起始细胞的数量和传代次数等控制一致,雄性MEF细胞的比例分别0%,10%,30%,50%和100%,诱导成为雄性i PS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19.9±2.8%,68.2±5.4%,85.9±6.8%和100%。但是当通过对不同品系的初始细胞,不同的病毒感染组合以及不同批次之间的单一性别的细胞进行诱导,发现其效率没有明显差异。建系的雌性i PS细胞核型正常,具有与ES细胞相似的典型特征,包括,倍增速度快,成集落状生长,具有较高碱性磷酸酶活性,表达ES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表达ES细胞所有的多能基因,多能基因启动子区域保持低甲基化状态。i PS细胞在体外常规培养后可自发形成类胚体,且有自发分化能力。将i PS细胞注入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后,约4周,可形成的畸胎瘤,经过切片、染色后可见典型的三胚层结构。i PS细胞可通过嵌合体试验获得具有生殖系传递能力的嵌合体小鼠,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四倍体胚胎补偿技术这个检测ES细胞多能性的黄金法则获得完全有i PS细胞发育而来的雌性小鼠。混合性别比例诱导获得的雌性i PS细胞系没有能够通过四倍体胚胎补偿技术获得完全由i PS细胞发育而来的雌性小鼠。这些结果表明,高效的获得高质量的雌性i PS细胞须通过对雌性细胞的单独诱导来实现,高质量雌性干细胞对于临床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为研究人类或其他物种的多能干细胞打下基础。
禹尧[6](2014)在《LIF/LIFR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雌性牦牛内生殖器官的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胚胎的附植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诸多因素的调控。白血病抑制因子(LIF)与其受体(LIFR)结合,在排卵、胚胎发育及胚胎附植等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白血病抑制因子及其受体(LIF/LIFR)基因在雌性牦牛繁殖周期生殖中的作用,本研究拟克隆牦牛LIF和LIFR基因,对其中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且对两个基因在雌性牦牛生殖器官中的表达进行研究。【方法】基于印度水牛的LIF和家牛的LIFR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克隆牦牛的LIF和LIFR基因序列,通过相关软件及网络资源对目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结合RT-PCR方法和荧光定量RT-PCR,对LIF和LIFR基因在牦牛各生殖器官中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本研究首次成功克隆了包含开放阅读框的牦牛LIF和LIFR基因序列。其中牦牛LIF cDNA序列得到635bp。克隆得到3329bp的牦LIFR cDNA序列。在牦牛生殖器官组织中表达研究显示,LIF和LIFR在牦牛的各个生殖器官均表达。【结论】LIF和LIFR在进化中较为保守。与家牛、印度水牛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达到99.5%。克隆得到的牦牛LIF和LIFR基因序列提交保存到GenBank中,收录号分别为KF616828和KF616829。LIFR在妊娠期牦牛子宫中表达量最高说明LIFR可能促进胚胎发育和胎儿生长有影响。本研究为继续分析LIF/LIFR基因与繁殖的关联奠定了基础,并为牦牛辅助育种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同时对生物信息学探索,将有利于对LIF/LIFR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李鹤[7](2013)在《胎盘组织中Wnt1 Dickkopf-1及β-catenin的表达与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子痫前期是常见的人类妊娠期特有疾病,它属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种,是以妊娠20周之后高血压(BP≥140/90mmHg),蛋白尿(尿蛋白≥0.3∥24h或随机尿蛋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其可引起严重的母儿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子痫前期发病率在国外为5%-8%,在我国为9.4%,子痫前期属于多系统疾患,根据血压升高的程度,尿蛋白量以及其它子痫前期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和重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病情更为危重,随时可能出现足以危及产妇及胎儿生命的各种紧急情况。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完全阐明,目前多数研究表明子痫前期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胎盘,免疫,血管,遗传因素等。胎盘是母胎接触面,临床观察发现妊娠结束胎盘娩出后,子痫前期的病情可得到迅速控制,所以不少学者认为,胎盘对子痫前期的发病至关重要。滋养细胞是胎盘的主要细胞类型,其生物学行为与肿瘤细胞相似,具有正常分化、增殖、凋亡、迁移和浸润的能力,是胚胎着床与胎盘形成的关键。滋养细胞的功能异常与子痫前期的发病密切相关。而体内细胞功能的改变,主要依靠信号传导通路传递分子信息来实现。Wnt信号传导通路是调控细胞生长发育和分化的关键信号传导途径之一,Wnt蛋白与膜受体相结合后将信号传至细胞内,导致细胞质内β-catenin(p-连环蛋白)的积聚并进入到细胞核内,与核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进而启动核内多种靶基因转录,从而调控细胞的分化、增殖、极性、迁移和癌变等特性。Wntl是Wnt经典通路的始动因子,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通过启动Wnt/β-catenin经典通路来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侵袭及血管生成等作用参与了肿瘤的形成。β-catenin是Wnt信号通路细胞内主要的效应器,起着细胞核内信号的开关作用。其在胞质中积累继而向胞核的转位,被认为是该信号通路被启动的标志。DKKl(Dickkopf-1)是一种分泌型糖蛋白,它可以抑制Wnt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增殖和侵袭,诱导凋亡。最近研究发现Wnt信号通路在滋养细胞分化及侵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该通路是否参与了子痫前期的发病过程,以及在子痫前期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目前还鲜有报导。本研究通过检测重度子痫前期及正常孕妇妊娠晚期胎盘组织中Wntl, DKK1, β-catenin的表达,初步探讨Wnt信号传导通路在重度子痫前期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目的本次研究通过比较妊娠晚期重度子痫前期组和正常晚孕组胎盘组织中Wntl, DKK1, β-caten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的有无差异,免疫组化定位Wnt1,DKK-1与β-catenin在两组胎盘组织中的位置,初步探讨Wnt信号传导通路在重度子痫前期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住院,临床确诊为重度子痫前期的患者的胎盘组织30例作为病例组(sPE组),重度子痫前期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妇产科学》,同期选取行择期剖宫产的正常晚孕孕产妇的胎盘组织30例为对照组。两组孕产妇均为单活胎、剖宫产,既往均无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抗磷脂综合症,多囊卵巢综合症以及其它妊娠合并症病史。2方法经两组孕产妇知情同意,在胎盘娩出后15分钟内避开胎盘边缘及钙化、出血、坏死处,分别于其母体面3、6、9、12点处以及中心位置取5块胎盘全层组织,大小约2cm×2cm×1cm,用无菌滤纸反复吸净组织块上的血液,取下的胎盘组织一部分放入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备用(用于免疫组化研究),剩余的组织分装入无菌冻存管后迅速放入液氮罐内,然后置于-80℃冰箱冻存备用(用于mRNA及蛋白提取)。采用Real-time PCR, Western blot的技术,比较妊娠晚期重度子痫前期组和正常晚孕组胎盘组织中Wntl, β-catenin, DKK1mRNA及蛋白的表达的有无差异,免疫组化定位Wntl,DKK-1与P-catenin在正常晚孕和子痫晚孕胎盘组织中的位置。3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记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组间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有序多分类数据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2-△△cT方法分析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检验水平为α=0.05。结果1重度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孕产妇一般临床数据的比较重度子痫前期组及正常对照组产妇平均年龄分别为29.17±5.48岁,30.73±3.35岁,孕时BMI分别为29.50±3.87,29.06±3.68,两组产妇年龄及孕时BMI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孕妇的收缩压分别为154.20±12.92mmHg,112.37±9.02mmHg,两组舒张压分别为101.23±10.20mmHg,74.97±7.37mmHg,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孕妇的平均孕周分别为为35.35±2.69周和38.19±1.76周,两组新生儿平均体重分别为2240.00±729.71g,3248.37±529.03g,重度子痫前期组产妇孕周及新生儿体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1)2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晚孕期胎盘组织中Wntl, DKK1, P-catenin mRNA的表达2.1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胎盘组织中WntlmRNA的表达两组孕产妇胎盘组织中均可检测到WntlmRNA的表达,重度子痫前期组WntlmRNA相对表达量为0.53±0.21,正常对照组为1.05±0.19,重度子痫前期组WntlmRN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2,图3.1,图3.2,图3.3)2.2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胎盘组织中DKKlmRNA的表达两组孕产妇胎盘组织中均可检测到DKKlmRNA的表达,重度子痫前期组及正常对照组DKKl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05±0.78,1.18±0.56,重度子痫前期组DKKlmRNA表达水平高于于正常对照组,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3,图3.4,图3.5,图3.6)2.3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胎盘组织中(3-catenin mRNA的表达两组孕产妇胎盘组织中均可检测到β-catenin mRNA的表达,重度子痫前期组β-catenin mRNA相对表达量为0.63±0.39,正常对照组为1.25±0.56,重度子痫前期组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图3.7,图3.8,图3.9)3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晚孕期胎盘组织中Wnt1,DKK1,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定位Wnt1,DKKl及p-catenin蛋白主要表达在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上,此外其在侵入底蜕膜的绒毛膜外滋养层细胞(EVT)上也有表达。Wntl,DKK1及β-catenin蛋白在重度子痫前期组及正常对照组胎盘组织中均有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Wntl,β-catenin蛋白在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的染色强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DKK1蛋白在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的染色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见表3.5,3.6,3.7;图3.10,3.11,3.12,3.13,3.14)4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晚孕期胎盘组织中Wntl, DKK1, P-catenin蛋白表达变化4.1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胎盘组织中Wntl蛋白的表达Westernblot结果显示,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Wnt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40±0.10,正常对照组为0.53±0.16,重度子痫前期组Wntl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8,图3.15)4.2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胎盘组织中DKK1蛋白的表达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DKKl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33±0.17,正常对照组为0.20±0.05,重度子痫前期组DKK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9,图3.15)4.3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胎盘组织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β-caten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39±0.11,正常对照组为0.53±0.14,重度子痫前期组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10,图3.1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Wntl,β-catenin的表达量下降,DKK1表达量增加,提示Wnt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参与到了子痫前期的发病过程中。
陈军[8](2012)在《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患者母血及脐血中VCAM-1、ICAM-1和TNF-α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VCAM-1、ICAM-1和TNF-α在重度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FGR)发病中的作用,以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合并FGR的发病机制,为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病情预测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重度子痫前期合并FGR患者18例(SPF组),单纯重度子痫前期患者25例(SP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正常晚期妊娠孕妇25例(NP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方法检测这三组孕妇母血血浆和脐血血浆中VCAM-1、ICAM-1和TNF-α的表达。结果:(1) VCAM-1、ICAM-1及TNF-α在三组母血和脐血中均有表达;(2) VCAM-1、ICAM-1及TNF-α的表达在SPF组与SP组患者血浆中均显着高于NP组(p<0.01, p<0.01; p<0.01, p<0.05; p<0.01, p<0.01),且SPF组中VCAM-1、ICAM-1及TNF-α的表达均显着高于SP组(p<0.01, p<0.05, p<0.05);(3) TNF-α的表达在SPF组与SP组脐血中均显着高于NP组(p<0.05,p<0.05),但SPF组与SP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 VCAM-1和ICAM-1的表达在三组脐血中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4)NP组中VCAM-1和ICAM-1的表达在母血和脐血中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1),三组中TNF-α的表达在母血均较脐血显着增高(p <0.05, p<0.05, p<0.05);(5) SPF组中VCAM-1与TNF-α、ICAM-1与TNF-α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88, p<0.01; r=0.76, p<0.01); SP组中VCAM-1与TNF-α、ICAM-1与TNF-α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5,p<0.05;r=0.55, p<0.05)。结论:VCAM-1、ICAM-1及TNF-α的升高在重度子痫前期和重度子痫前期合并FGR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且三者的明显升高可预测在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基础上出现FGR;TNF-α可能参与胎儿循环中血管内皮损伤的病理过程,而VCAM-1和ICAM-1可能不参与。
黄弦[9](2012)在《SUMO特异性蛋白酶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发生中作用的初步探讨》文中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类严重影响现代人类健康和生存的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发生伴随有持续发生的低度炎症和脂代谢的紊乱,并且联系这两个因素的主要细胞类群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数量最多的巨噬细胞,因此巨噬细胞功能上的改变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发生。我们实验室前期数据发现SENP1(sentrin/SUMO-specific protease 1,SUMO特异性蛋白酶1)的缺失会显着降低巨噬细胞的活性与功能,因此我们推测SENP1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发生。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我们利用SENP1+/-小鼠和Apoe-/-小鼠杂交后所产生的SENP1+/+;Apoe-/-与SENP1+/-;Apoe-/-两组小鼠,并进行高胆固醇高脂食物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发生的研究。通过对小鼠进行主动脉整体染色和主动脉根部切片染色分析,我们发现SENP1+/-;Apoe-/-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较SENP1+/+;Apoe-/-严重。同时,通过对SENP1+/-腹腔巨噬细胞和沉默SENP1的RAW264.7进行巨噬细胞相关功能分析,发现SENP1表达下调促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分子FABP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脂肪酸结合蛋白4)的表达和影响巨噬细胞的泡沫细胞的形成能力。这些结果初步表明SENP1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发生中有重要作用。
韩健[10](2010)在《Rho亚家族蛋白在EGF介导的人滋养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胎盘是人类胚胎发育成熟、妊娠顺利完成的基本要素。晚期囊胚着床之后,绒毛外滋养层细胞(extravillous trophoblast cell, EVT)向子宫蜕膜层和肌层血管的进一步侵袭、迁移、分化是母-胎循环建立和胎盘锚着固定的关键环节,对胎盘的形成尤为重要。已证实,EVT侵袭性迁移不足可导致子宫螺旋动脉重铸不足,是流产、子痫前期/子痫、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等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同时,滋养细胞过度侵袭则是胎盘植入、葡萄胎、绒癌等疾病的重要病理特征。明确滋养细胞侵袭性迁移的调节机制,是解决上述疾病的关键问题与希望所在。EVT的侵袭性迁移是由细胞粘附、胞外基质降解、运动迁移、穿越基底膜等多个环节构成多元化过程,受到体内微环境的精确调节。蜕膜/胎盘等局部器官、组织和/或机体其它器官、组织分泌的内源性因子如内分泌激素、细胞因子等能够作用于EVT的侵袭性迁移过程,是调节该过程的重要因素。但各种因素调节EVT侵袭性迁移的确切分子机制至今尚未阐明。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是一种对机体发育、代谢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具有调节作用的重要的生长因子。已有证据表明,EGF及EGFR在人类妊娠组织的蜕膜层和滋养层均有表达,且EGF在滋养层的表达水平随妊娠进展而逐渐下降,提示其在妊娠早期滋养层的发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发现,EGF对滋养层细胞的增殖、凋亡、分化、能量代谢、激素分泌、侵袭和迁移等多种生物学行为均存在调控,妊娠动物母体EGF的缺乏亦可造成明确的胎盘发育不良、子代宫内生长受限。因此,EGF对滋养细胞功能的调控研究成为本领域近年来的重要方向。EGF通过与细胞表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高亲和力结合而使EGFR内在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激活,启动胞内信号传导级联反应。已发现受EGF/EGFR激活的信号通路包括:Ras/MAPK,PI3K/Akt,PLC/PKC和STAT等。Rho亚家族蛋白(Rho subfamily)属于Ras超家族小分子G蛋白范畴,主要包括RhoA、RhoB、RhoC等3个成员,它们在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中作为分子开关作用于其下游靶效应分子调节细胞骨架的聚合与重建,进而参与调控细胞的粘附、细胞的极性和细胞迁移。Rho亚家族成员具有高度同源性,RhoA、RhoB、RhoC蛋白的氨基序列结构约有85%相同,但在胞内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分工有所不同。早已发现,EGFR的激活能够通过Rho信号途径调节胞膜皱缩、骨架重组、局部粘附等对迁移、运动至关重要的细胞行为特性,但Rho蛋白各亚型在EGF介导的人滋养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至今未见报道。JEG-3和JAR细胞系分别来自人绒毛膜癌和人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组织,其细胞形态、生化标志、激素合成分泌等特征与原代绒毛滋养细胞极其相似,且细胞表面均表达EGFR。本研究基于JEG-3、JAR等两种滋养细胞系和人早孕绒毛体外培养等实验平台,应用Transwell、Western blot、RNAi等实验技术,研究并探讨Rho亚家族蛋白在EGF介导的人滋养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EGF以剂量依赖模式作用于人滋养细胞的迁移行为。在测试的浓度中,1ng/ml的EGF最大程度的上调JEG-3、JAR细胞的迁移行为(P < 0.01);浓度升高至10ng/ml时其上调效应有所下降;浓度升高至100ng/ml时EGF的迁移调节作用转为抑制(P < 0.01)。相同的实验条件下,JEG-3、JAR细胞的数目、增殖、凋亡等无显着变化。2.Rho蛋白活性抑制剂-C3胞外酶(5mg/ml)显着抑制JEG-3、JAR细胞的迁移(P < 0.01);C3预处理细胞后,EGF对细胞迁移的激活作用也被抑制(P < 0.01);相同实验条件下,细胞的数目、增殖、凋亡等无显着变化;同时,EGF还显着上调早孕绒毛组织EVT细胞的外生性迁移(P < 0.01),而C3可将此作用阻断(P < 0.01)。3.EGF处理JEG-3、JAR细胞后,RhoA和RhoC的表达显着上调(P < 0.01),而RhoB的表达轻微下调(P < 0.01),EGF处理绒毛组织后Rho表达谱与细胞结果相近;在3种实验平台,EGF处理均使处于活性状态的RhoA和RhoC水平升高(P < 0.01),而RhoB水平无显着变化。4.分别沉默RhoA和RhoC均能显着的抑制JEG-3、JAR细胞的迁移行为(P < 0.05),EGF对细胞迁移的刺激作用也同时被抑制(P < 0.01);相同实验条件,沉默RhoA和RhoC对细胞的数目、增殖、凋亡等行为均无显着影响。5.C3处理(5mg/ml, 2h)的JEG-3、JAR细胞出现细胞皱缩、细胞微丝骨架解聚、不规则等表现,C3处理之后应用EGF刺激不能使细胞形态和骨架复原。沉默RhoA (100nM, 24h)后细胞出现与C3处理相似的细胞皱缩、骨架解聚等表现,不能被EGF复原。而RhoC沉默(100nM, 24h)后细胞的形态、微丝骨架等未发生明显可见的变化。上述结果表明:低浓度的EGF(1ng/ml)能够刺激JEG-3、JAR迁移上调,促进EVT细胞自培养绒毛组织的外生性迁移,而高浓度EGF(100ng/ml)显着抑制JEG-3、JAR迁移;EGF对滋养细胞迁移行为的上调依赖于RhoA和RhoC的表达、激活水平上调,而非RhoB。同时,RhoA通过细胞微丝骨架的重组来参与调节细胞的迁移行为,而RhoC对细胞迁移的调节不依赖于微丝骨架。
二、滋养层发育和机能分化与粘附因子及细胞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滋养层发育和机能分化与粘附因子及细胞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1)子宫内气泡诱导小鼠胚胎早期死亡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胚胎移植与气泡 |
1.2 子宫内膜蜕膜化 |
1.2.1 蜕膜化的产生 |
1.2.2 蜕膜组织的作用 |
1.3 小鼠蜕膜化研究现状 |
1.3.1 小鼠蜕膜化产生 |
1.3.2 小鼠诱导蜕膜化 |
1.3.3 小鼠蜕膜化机制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1.1 结扎雄鼠的制备 |
2.1.2 真孕雌鼠、假孕雌鼠的制备 |
2.1.3 子宫内注射空气 |
2.1.4 子宫内膜毛细血管通透性检测 |
2.1.5 样品的采集 |
2.2 实验主要溶液的配制 |
2.3 组织切片处理 |
2.4 假孕小鼠增生组织的鉴别 |
2.5 蛋白质双向电泳 |
2.5.1 蛋白提取及质量测定 |
2.5.2 双向电泳 |
2.5.3 电泳图分析 |
2.6 转录组测序 |
2.6.1 样品RNA提取 |
2.6.2 RNA测序 |
2.6.3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
2.7 RT-PCR验证RNA-Seq结果 |
2.7.1 挑选验证基因及验证基因引物设计 |
2.7.2 RNA反转录 |
2.7.3 标准品的制备 |
2.7.4 标准曲线建立 |
2.7.5 Real-TimePCR及数据的统计分析 |
2.8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假孕小鼠子宫内注射空气显着诱导子宫内膜蜕膜化 |
3.2 子宫内气泡对正常妊娠小鼠子宫内膜蜕膜化影响 |
3.3 双向电泳结果 |
3.4 转录组测序结果 |
3.4.1 蜕膜组织RNA纯化结果及RNA质量检测 |
3.4.2 测序数据分析 |
3.4.3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
3.4.4 RT-PCR验证RNA-Seq结果 |
4 讨论 |
4.1 气体能够诱导小鼠子宫内膜发生蜕膜化反应 |
4.2 子宫内气泡对正常妊娠小鼠胚胎发育的影响 |
4.3 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 |
4.3.1 母系印记基因 |
4.3.2 催乳素家族 |
4.3.3 金属基质蛋白酶 |
4.3.4 组织蛋白酶 |
4.3.5 载脂蛋白 |
4.3.6 其他相关基因 |
4.4 气泡诱导早期胚胎死亡的机理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详细摘要 |
(2)CXCL12/CXCR4信号轴介导DMSCs迁移行为改变在子痫前期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写索引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蜕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CXCL12/CXCR4在子痫前期患者中变化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CXCL12/CXCR4信号轴介导的DMSCs迁移行为在子痫前期中的改变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MSCs在子痫前期治疗中的用应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雌激素受体α在小鼠植入前胚合子型基因激活中的作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雌激素受体α在小鼠植入前胚中的阶段特异性表达 |
1. 引言 |
2. 材料 |
3. 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雌激素受体特异性抑制剂MPP处理实验 |
1. 引言 |
2. 材料 |
3. 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microRNA芯片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 |
3. 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鼠植入前胚发育的时序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STBM在子痫前期肾脏损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STBM上调对孕鼠肾脏功能及肾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STBM对肾小球内皮细胞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子痫前期肾损伤概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着 |
致谢 |
(5)小鼠雌性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分离与多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小鼠附植前胚胎发育 |
1.2 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
1.2.1 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1.2.2 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 |
1.2.3 胚胎干细胞分离培养常规方式 |
1.2.4 维持胚胎干细胞自我复制的分子基础 |
1.2.5 影响ES细胞分离效率的方法 |
1.2.6 胚胎干细胞的鉴定 |
1.2.7 ES细胞的研究意义 |
1.3 重编程技术及诱导多能干细胞 |
1.3.1 重编程技术的发展 |
1.3.2 iP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细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3.3 iPS细胞多能性的鉴定及研究 |
1.4 雌性多能干细胞的表观重编程机制 |
1.4.1 小鼠ES细胞X染色体调节 |
1.4.2 小鼠诱导多能干细胞X染色体调节 |
1.4.3 小鼠上胚层干细胞X染色体调节 |
1.5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溶液配制方法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动物处理 |
2.2.2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以及饲养层的制备 |
2.2.3 囊胚收集和胚胎的早期培养 |
2.2.4 小鼠ES/iPS细胞系的建立与培养 |
2.2.5 2-细胞胚胎收集及四倍体胚胎的制备 |
2.2.6 ES/iPS细胞与胚胎聚合 |
2.2.7 输卵管内胚胎移植 |
2.2.8 子宫内胚胎移植 |
2.2.9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
2.2.10 RT-PCR |
2.2.11 甲基化检测 |
2.2.12 AKP染色 |
2.2.13 免疫组化染色 |
2.2.14 核型显带分析 |
2.2.15 All-iPSC小鼠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混合诱导XX、XY细胞造成性别比例失衡 |
3.1.1 试验思路的提出 |
3.1.2 iPS细胞的诱导过程 |
3.1.3 混合性别比例诱导试验结果 |
3.2 雌性iPS细胞具有和正常ES细胞完全一致的多能性 |
3.2.1 形态学鉴定 |
3.2.2 碱性磷酸酶活性(AKP) |
3.2.3 RT-PCR检测iPS细胞多能基因的表达 |
3.2.4 胚胎阶段特异性表面抗原(Stage Specific Embryonic Antigen,SSEA) |
3.2.5 多能因子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检测 |
3.2.6 体内分化试验 |
3.2.7 体外分化实验 |
3.2.8 嵌合体实验 |
3.3 通过四倍体胚胎补偿技术的金标准获得了雌性iPS小鼠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LIF/LIFR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雌性牦牛内生殖器官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哺乳动物胚胎附植 |
1.1 附植的定义 |
1.2 附植时间 |
1.3 附植部位 |
1.4 附植的过程 |
1.5 胚泡附植的分子机制 |
2.细胞凋亡 |
3. 胚胎凋亡 |
4.凋亡的检测 |
4.1 细胞凋亡形态学分析 |
4.2 细胞膜结构改变分析 |
4.3 细胞膜表面结构分析 |
4.4 细胞内组分改变 |
4.5 细胞 DNA 含量分 |
4.6 原位标记技术 ISEL |
4.7 原位缺口平移 ISNT |
4.8 DNA 降解分析 |
5.细胞因子 |
5.1 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及其受体(LIFR) |
5.2 白血病抑制因子在繁殖中的作用 |
6.生物信息学 |
7.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牦牛 LIF、LIFR 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样品采集 |
1.3.2 总 RNA 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
1.3.3 基因克隆 |
1.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结果 |
2.1 牦牛 RNA 质量的检测 |
2.2 PCR 扩增 |
2.3 基因重组子的鉴定 |
2.4 牦牛 LIF/LIFR 基因克隆测序结果及生物性息学分析 |
2.5 牦牛 LIF 基因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
2.6 牦牛 LIFR 基因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
3.讨论 |
第三章 LIF、LIFR 在雌性牦牛内生殖器官组织中的表达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样品采集 |
1.2.2 总 RNA 提取 |
1.2.3 RT-PCR 分析 |
1.2.4 相对荧光定量分析 LIFR 的表达 |
2.结果 |
2.1 牦牛各组织总 RNA 提取及凝胶电泳分析 |
2.2 在繁殖周期内生殖器官的表达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7)胎盘组织中Wnt1 Dickkopf-1及β-catenin的表达与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患者母血及脐血中VCAM-1、ICAM-1和TNF-α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SUMO特异性蛋白酶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发生中作用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全文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第一章 蛋白质SUMO 化修饰与动脉粥样硬化 |
1.1 蛋白质SUMO 化修饰与SUMO 特异性蛋白酶 |
1.2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发生和治疗 |
1.2.1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发生 |
1.2.2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特征及相应治疗手段 |
1.3 巨噬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细胞培养及细胞处理 |
2.1.1 细胞传代 |
2.1.2 细胞冻存 |
2.1.3 细胞复苏 |
2.1.4 泡沫细胞诱导处理 |
2.2 腹腔巨噬细胞的获取 |
2.3 质粒与细胞转染 |
2.4 报告基因检测 |
2.5 RNA 抽提 |
2.6 逆转录PCR 和实时定量PCR |
2.6.1 逆转录PCR |
2.6.2 实时定量 PCR |
2.7 免疫印迹检测 |
2.8 小鼠 |
2.9 基因型鉴定 |
2.10 高胆固醇高脂食物 |
2.11 en face 分析 |
2.12 冰冻切片及免疫组化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15 统计方法及绘图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建立SENP1+/+;Apoe-/-和SENP1+/- ;Apoe-/-小鼠模型 |
3.2 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相关病理特征分析 |
3.3 SENP1 对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形成能力的影响 |
3.4 SENP1 调节FABP4 的表达 |
3.5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Rho亚家族蛋白在EGF介导的人滋养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Rho 亚家族蛋白在EGF 介导的人滋养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EGF 对人滋养细胞迁移行为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模式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Rho 亚家族蛋白在EGF 介导的人滋养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亚型特点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Rho 亚家族蛋白调控EGF 介导的人滋养细胞迁移的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Rho 亚家族蛋白信号通路与滋养细胞侵袭调控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四、滋养层发育和机能分化与粘附因子及细胞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宫内气泡诱导小鼠胚胎早期死亡机理[D]. 刘若男.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2]CXCL12/CXCR4信号轴介导DMSCs迁移行为改变在子痫前期发生中的作用研究[D]. 雷国勤. 第三军医大学, 2017(04)
- [3]雌激素受体α在小鼠植入前胚合子型基因激活中的作用机制探讨[D]. 许颂华.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8)
- [4]STBM在子痫前期肾脏损伤作用的研究[D]. 张欣. 第三军医大学, 2015(06)
- [5]小鼠雌性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分离与多能性研究[D]. 邸科前.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2)
- [6]LIF/LIFR基因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雌性牦牛内生殖器官的表达[D]. 禹尧.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7]胎盘组织中Wnt1 Dickkopf-1及β-catenin的表达与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性研究[D]. 李鹤. 郑州大学, 2013(11)
- [8]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患者母血及脐血中VCAM-1、ICAM-1和TNF-α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陈军.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9]SUMO特异性蛋白酶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发生中作用的初步探讨[D]. 黄弦.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 [10]Rho亚家族蛋白在EGF介导的人滋养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韩健. 第三军医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