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能类和技能类项群运动员“高原现象”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熊登高[1](2021)在《项群理论视角下我国运动员转项成才的规律研究》文中认为
魏鑫[2](2021)在《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田径运动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普及程度高、涵盖单项最多,涉及人体各项基本活动能力与运动技能的基础性运动项目,其实力水平对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影响甚大。通过了解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特征,可以为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的成长路径提供参考,有助于了解各类运动员未来的竞技水平发展特点,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生涯竞技水平。然而,目前对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的研究成果仍然偏少,诸如参赛成绩、参赛年龄、参赛频次等相关因素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的影响目前学界尚未得出明确结论。目的:本研究将探究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的特征,包括变化特征(增长阶段增速、下降阶段降速)、顶峰特征(生涯最优成绩、峰值年龄、峰值表现窗口期)、时长特征(退役风险、运动寿命)。具体为:1)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项目、性别特点;2)优秀田径运动员各阶段参赛年龄、参赛成绩与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关系;3)各阶段参赛频次对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应用策略。方法:本研究通过对1993-2008年间2600多名跻身国际田坛先进行列的优秀运动员在1993-2019年间的参赛成绩及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考察性别、项目、参赛年龄、参赛成绩、参赛频次与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关系。具体而言,采用分层线性模型考察竞技水平发展变化特征;采用一般回归模型考察竞技水平发展顶峰特征;采用Cox回归模型考察竞技水平发展时长特征。结果:1)女性运动员在增长阶段的年度增速比男性高0.008(标准差,σ)(P<0.001);峰值年龄比男性高0.31岁(P<0.001);运动寿命比男性长0.84年(P<0.001);退役风险比男性高14%(P<0.001)。在其它指标上,男女间无明显差异。2)投掷类与跳跃类项目运动员在增长阶段增速上明显高于其他项目(P<0.001);长跑类项目运动员下降阶段降速明显低于其他项目(P<0.001);投掷类与长跑类项目运动员的峰值年龄明显高于其他项目(P<0.001);投掷类项目运动员的峰值表现窗口期最长,短跑类项目最短;跳跃类与投掷类项目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明显长于其他项目(P<0.001);各类项目运动员的退役风险没有明显区别(P=0.215)。3)初次参赛年龄每提高1岁,增长阶段年度增速提高0.005σ(P<0.001),生涯最优成绩降低0.019σ(P<0.05),峰值年龄提高0.17岁(P<0.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减少0.05年(P<0.001),退役风险降低9.8%(P<0.001);首次大赛年龄每提高1岁,增长阶段年度增速减慢0.002σ(P<0.05),生涯最优成绩降低0.070σ(P<0.001),峰值年龄提高0.27年(P<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减少0.03年(P<0.05);最优成绩年龄每提高1岁,生涯最优成绩提高0.046σ(P<0.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增加0.03年(P<0.01),退役风险提高25.5%(P<0.001)。4)初次参赛成绩每提高1σ,增长阶段年度增速减慢0.05(P<0.001),生涯最优成绩提高0.04σ(P<0.01),峰值年龄降低0.70年(P<0.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增加0.25年(P<0.001);首次大赛成绩每提高1σ,增长阶段年度增速提高0.05σ(P<0.001),生涯最优成绩提高0.68σ(P<0.001),峰值年龄降低0.65年(P<0.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减少0.27年(P<0.01);生涯最优成绩每提高1σ,峰值年龄提高1.57岁(P<0.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减少0.23年(P<0.01),退役风险降低38.5%(P<0.001)。5)积蓄期参赛频次每提高1次,增长阶段年度增速减慢0.005σ(P<0.01),生涯最优成绩下降0.008σ(P<0.05),峰值年龄提高0.06岁(P<0.01);爆发期参赛频次每提高1次,增长阶段年度增速提高0.005σ(P<0.01),下降阶段年度降速加快0.002σ(P<0.01),峰值年龄降低0.04岁(P<0.01),退役风险提高3.1%(P<0.001);持续期参赛频次每增加1次,下降阶段年度降速减缓0.005σ(P<0.001),退役风险下降5%(P<0.001)。结论:不同性别、项目、不同参赛年龄成绩组合的运动员其竞技水平发展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不同特征的组合方式也对运动员运动生涯不同阶段的竞技表现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可依据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展特征进行训练调控(或参赛),以增强(顺应)其竞技水平发展的特征优势或弥补(避免)其特征劣势,进而提升运动员的生涯竞技表现。具体而言,在竞技高峰积蓄期,田径各类项目运动员均应适当减少参赛频次,以提高运动员的生涯最优成绩与增长阶段增速,进而利于积蓄期与爆发期的竞技表现。在竞技高峰爆发期,短跑项目多数运动员应适当增加参赛频次,以提高生涯最优成绩与增长阶段增速,进而利于爆发期的竞技表现;中跑类与长跑类项目多数运动员在爆发期适当减少参赛频次,以减缓下降阶段降速、降低退役风险,进而利于持续期的竞技表现;跳跃类与投掷类项目则需要根据运动员具体的竞技水平发展特点采用相应的训练安排。在竞技高峰持续期,短跑类、中跑类、跳跃类、投掷类项目运动员应适当增加参赛频次,长跑类项目运动员则应适当减少参赛频次,以减缓下降阶段降速,降低退役风险,进而利于持续期的竞技表现。
刘伟[3](2021)在《我国冬季奥运项目“跨项选材”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冬季奥运项目的"跨项选材"进行研究,发现"跨项选材"具有耗时短、效率高、弱化地域差异等优点。结果:"跨项选材"的选择要考虑运动员所属项群、身体素质、心肺能力和心理素质等作为科学选材依据;教练员知识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场地等硬件设施不完善、教练员与运动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待落实。
许艺楠[4](2020)在《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在该培养体系中的运动员能够参加比赛,并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争取为国争光。但是,高水平运动员运动寿命不长,即过早的退役在我国各类竞技运动项目中普遍存在,如何延长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是我国体育科研人员、学者等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本论文结合乒乓球项目特点,以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国外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明显的高于国内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国内男女乒乓球运动员首次获得最佳竞技状态的年龄段整体要低于国外的选手,保持较长最佳竞技年限短于国外乒乓球运动员。2.从运动员的角度来看,运动员认为影响其运动寿命短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伤病困扰、更好的职业选择、职业瓶颈难以突破;从教练员的角度来看,教练员认为影响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运动伤病、成绩消退、年龄偏大。3.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继续参加训练或比赛的主要原因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喜欢乒乓球”、“通过比赛获得成就感”、以及“强烈的职业理想支撑”和“渴望提升竞技水平”。4.从医学-生物学因素观察,运动员与教练员普遍认为“伤病的及时治疗与恢复”在运动寿命中占最主导作用;从训练学角度来讲,运动员认为“训练态度”与“教练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这两大因素对运动寿命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教练员则认为“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和运动员的“训练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5.从心理学因素来看运动员认为“比赛带来的成就感”是其职业生涯持续的最大动力,教练员则认为“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运动员和教练员均认为“激烈的内部淘汰机制”对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影响较大;影响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其他因素中最主要的是运动伤残。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拟提出以下延长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策略:1.加强医学监督与保障,减轻运动员伤病干扰。2.激发运动员专业热情,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3.培养运动员的优秀品质,增强内在动力。4.提升教练员素质,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5.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减少后顾之忧。
李鑫[5](2020)在《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文中认为“跨项选材”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和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一项重大举措。面对我国奥运项目“夏强冬弱”和新兴项目开展落后的现实情况,要想达到“全面参赛、恶补短板”的备战目标,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跨项选材,以期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能够参加世界大赛的运动员。但目前,我国的跨项选材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存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进行研究,以此丰富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相关内容。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跨项选材的相关研究进行了逻辑梳理,对文中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的诠释,并在此基础上,较为深刻的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其次对当前我国跨项选材实施情况特点予以分析,并通过对国内外跨项或转项成才的运动员进行统计,分析跨项选材的多维特征。最后提出跨项选材对我国的实践启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是我国早期转项成才的本土理念融合国外的选材理念所形成的时代产物。2、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表现为双奥备战诉求、人才不足诉求、项目失衡诉求、成材率低诉求以及人才内在诉求。3、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实施特点表现为:“东京奥运会”为主的夏奥项目以新兴极限项目牵头,橄榄球、皮划艇、赛艇、田径等项目依次推进,各项目实施阶段相对明确,具备激励保障措施,新兴项目报名人数呈现较大差异。“北京冬奥会”为主的冰雪项目设项覆盖面广,选材来源丰富,人才选拔多重筛选,选材指标较为详细,政策制度保障完善,实施效果颇见成效4、以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具有跨项或者转项经历运动员归类发现同项群之间跨项成功率明显高于异项群,多维特征表现为相似的身体形态特征、相似的个性心理特征、相似的运动素质特征以及相似的核心技能特征。5、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实践启示有客观应对跨项,正确认识跨项选材的竞技价值;转变培养理念,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项间移植,提倡运动员早期多项目训练;善用科技助力,提升跨项选材训练的科技含量;强化国际交流,“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增设跨项比赛,充分发挥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完善激励保障,推动跨项选材合理有效的实施。
肖正建[6](2019)在《2018世界男排联赛中国男排比赛阶段性竞技表现研究》文中指出竞技体育比赛过程中会产生的一系列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这项运动所蕴含的内在特征和制胜规律。由于在体育运动比赛过程中不同时段比赛双方运动员的身体、心理、技战术运用等方面会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加之教练员的指挥、裁判员的判定以及比赛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等的共同影响下,即使是世界上最顶尖的运动员,其自身和团队都很难做到在比赛中一直保持高深的竞技水平,就会难免会出现竞技表现的波动,也称为竞技表现的阶段性“涨落”现象,在排球比赛中就表现为比分得失的阶段性。本研究以2018年世界男排联赛中国男排在比赛中的竞技表现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来揭示中国男排比赛阶段性竞技表现一般规律。本研究先对中外男排的非技术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接着对中国男排的比赛进行Z(潮涨)、P(潮平)、L(潮落)阶段划分,并分别以不同胜负局、不同局次、不同成绩组别对其进行分组研究,得出:1中国男排在身体形态上与欧美强队还是存在这一定的差距,在亚洲的主要对手中,中国男排的身体形态要优于对手;在扣球高度和拦网高度上中国男排在面对大多数对手是都存在的优势;在年龄与大赛经验上,中国男排是一支年轻的队伍。2在胜负局中,竞技特征方面,胜局在整局比赛中易发生潮平、潮涨现象,负局则易出现潮平、潮落现象,胜局在潮平、潮涨阶段历经竞技单元多,所占比例高,对于负局来说扭转难度大是输掉比赛的重要因素;得失分上,发球是中国男排的短板,扣球是中国男排主要的得分手段,同时也是失分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拦网能加快进入潮涨阶段,并在进入潮涨阶段后延长潮涨阶段的时间;一传的稳定性是减少失分的关键。3在不同局次中,特征上,在潮涨、潮平、潮落阶段的相对频数在不同局次存在差异,在潮涨、潮平阶段的相对频数决胜局要高于基本局和赛点局;得失分上,在得分方面,扣球是最强有力的得分武器,拦网是最有效的防守,性能好的发球能带动全队的攻防;在失分方面,一传的不稳定成为中国男排进入潮平、潮落阶段最大的原因,发球失误过多也成为中国男排竞技表现下降的重要原因。4在不同成绩组别中,特征上,在潮涨阶段三组之间的绝对频数和强度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余各项特征指标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得失分上,中国男排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由于对手在攻防方面都比较强,中国男排的拦网发挥的效果不明显,在面对实力相对较弱的对手时,扣球的进攻更多,但随之而来的是扣球的失误也更多。
王衍卜[7](2019)在《项群训练理论视角下转项成才的关键因素及优化措施研究》文中提出转项成才作为竞技体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客观现象,是运动员流动的一种特殊方式。本文从项群训练理论的视角出发,研究转项成才运动员的项群间流动问题,分析影响转项运动员成才的关键因素以及相关优化措施,从而丰富和完善转项成才的相关研究内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多轮次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我国具有转项经历的奥运会奖牌运动员的主要流向进行梳理,对影响运动员转项成才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优化措施。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划分具有转项经历的奖牌运动员,其转项成才现象具有以下特征:技转技流动,转项成才的可能性相对更大;技转体流动,转项成才的可能性相对最小;体转技流动与体转体流动中,转项成才的可能性介于上述两者之间。2、对于我国具有转项经历的奥运会奖牌运动员来讲,体操、田径及篮球是三个重要的来源项目,分别占奖牌总人数的37.74%、28.30%、9.43%。3、异项潜才的客观存在、竞技项目的相似性以及教练员对运动员的科学选拔与训练水平是影响转项成才成功的重要因素。4、提高转项成才概率的训练学因素有,遵循技术迁移训练规律、实现训练过程的层级化与体系化、考虑专项素质敏感期、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作用。
范斌[8](2019)在《基于项群训练理论视角对夏季奥运会奖牌运动员年龄特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研究当前夏季奥运会奖牌运动员的年龄特征,发现奥运会奖牌运动员年龄的变化趋势,进而上升到项群的层次,总结出奖牌运动员的年龄在不同项群上的一系列特征,丰富项群训练理论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从项群训练理论视角,对2004年-2016年四届夏季奥运会奖牌运动员的年龄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近四届夏季奥运会奖牌运动员的平均年龄男子为26.80±5.41岁,女子为25.41±4.70岁;20-30岁为奖牌运动员年龄的主要集中区间,约占所有奖牌运动员人数的70%,在该年龄阶段机体各方面的综合机能水平达到顶峰。2.近四届夏季奥运会奖牌运动员平均年龄呈现出技心能主导类>技战能主导类>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的大类项群特征。在亚类项群上,表现为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耐力性>快速力量性>格斗对抗性>速度性>难美性的模糊项群特征。3.近四届夏季奥运会奖牌运动员平均年龄的“增大”在项群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体能主导类项群、隔网对抗性项群以及女子表现难美性项群奖牌运动员平均年龄的增大。技心能主导类项群奖牌运动员的平均年龄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4.对于男子奖牌运动员,体能主导类项群、技能主导类项群、技心能主导类项群和技战能主导类项群年龄的主要分布区间分别是25-30岁、20-25岁、30岁及以上和25-30岁。对于女子运动员,以上四个大类项群年龄的主要分布区间分别是20-25岁、20岁以下、25-30岁和25-30岁。建议加强高水平保持阶段的训练、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加大监控、医疗保障投入,尽最大可能延长运动员运动寿命。重视主观斗志对运动员延长自身运动寿命的促进作用,通过多种途径激励运动员不断挑战自我。准确把握项目竞赛规则的发展方向,顺应规则并充分利用规则。建议在后续的研究中把时间范围进一步拉长,从更长远的视角来把握各项群奖牌运动员的年龄变化特征。
朱巧[9](2019)在《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基本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科学把握世界冠军成长特征,增加国际赛事冠军奖牌数量,加快竞技体育高水平运动员选材和培养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刻不容缓。竞技健美操作为一项传入我国不到三十年的新型体育项目,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和梯队人才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2005年—2018年期间在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和世界运动会上获得冠军且录入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榜的29位运动员为调查对象,查阅人才学、运动训练学、地理学和生理学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从遗传因素、时间因素、空间因素、教育和家庭环境因素、跨界跨项因素出发,进一步的探讨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的基本特征,不仅是为了健美操世界冠军的选材及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和建议,而且对促进竞技健美操的蓬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研究表明:1、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在体型特征上表现为:总体身高为中上等,身材匀称,肌肉发达而结实,女子体重标准偏低,男子体重标准偏高,男子在体形上表现更为壮实,女子则比较纤细,且女子肌肉也没有男子发达,肌肉线条没有男子明显。2、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的时间特征表现为: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始训年龄平均在13±4.12岁左右,选材时以初中阶段的青少年为主;平均的退役年龄为24±1.61岁左右,退役的年龄较小以及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有待延长;首次夺冠年龄平均年龄为20±1.65岁左右,夺冠年龄普遍较早,出成绩早。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首次夺冠平均训练年限为8±3.33年,培养一名健美操世界冠军具有长时性。3、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的空间特征表现为:从2009年-2012年这届后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各大高校现在已经发展成了我国健美操运动员专业化的训练和输送的主要基地。而且,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学历以本科和研究生为主。从家庭环境上来说,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主要来自于中等收入的家庭,只有少数的世界冠军来自低收入或高收入的家庭,而来自于体育家庭背景的运动员也是占少数。4、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跨界跨项特征表现为:健美操世界冠军跨界跨项的现象普遍存在,所跨项目尤其以体操为主。目前,跨前项目主要为体能和技能主导类的项目且以技能主导类的同一项群项目为主。另外,类体育项目也可向体育项目跨项,比如:舞蹈转健美操。
艾亚琴[10](2019)在《我国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大型赛事中的“克拉克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克拉克现象”是指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不能正常表现出所具有的竞技能力的现象。通过对我国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在大型赛事中的“克拉克现象”进行成因研究,寻找影响我国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成绩发挥的主要因素,探究其规律,从而为运动员在训练、竞赛中掌握和控制竞技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对我国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有关于“克拉克现象”的成因及其他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访谈法对相关专家、教练员和运动员有关于“克拉克现象”进行深入探析,通过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2017年全国运动会田径项目的运动成绩进行量化分析后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在大赛中,发生“克拉克现象”的项目序列为:耐力性项群<速度性项群<快速力量性项群。快速力量性项群中,跳跃类项目小于投掷类项目。2、运动训练学维度下,运动员出现“克拉克现象”的成因具有竞技实力主导性、竞赛对手的不可控性、竞赛负荷的适应性。竞赛主体、竞赛客体和竞赛负荷成为影响运动员出现“克拉克现象”的主要因素。为减少“克拉克现象”的发生,运动员要做好自我调控,根据现实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教练团队适度反馈关联信息,根据运动员客观状况运用“以赛代练”的方法,合理安排竞赛。3、运动心理学维度下,运动员出现“克拉克现象”的成因具有潜在性、易变性与根源性。运动员的人格、情绪和认知成为“克拉克现象”的重要成因。为减少“克拉克现象”的发生,运动员需提高自身运动认知水平,教练员做好情绪诱导工作,并将“人格”纳入运动选材考察范畴。4、体育社会学维度下,运动员出现“克拉克现象”的成因具有多元性、多变性。在运动员参赛过程中不同环节具有可控性与不可控性。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与竞赛环境成为“克拉克现象”的影响因素。为减少“克拉克现象”的发生,运动员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定位调整,注意减少不必要的消极社会互动,明确个人参赛定位。
二、体能类和技能类项群运动员“高原现象”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能类和技能类项群运动员“高原现象”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依据 |
2.1 文献综述 |
2.1.1 优秀田径运动员峰值年龄的研究 |
2.1.2 优秀田径运动员生涯最优成绩的研究 |
2.1.3 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增长阶段增速的研究 |
2.1.4 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下降阶段降速的研究 |
2.1.5 优秀田径运动员峰值表现窗口期的研究 |
2.1.6 优秀田径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研究 |
2.1.7 竞技水平发展模型的研究 |
2.1.8 研究述评 |
2.2 理论依据 |
2.2.1 周期训练理论 |
2.2.2 项群训练理论 |
2.2.3 竞技能力发展 |
2.2.4 系统论 |
2.3 相关概念界定 |
2.4 竞技水平发展的阶段划分 |
2.5 相关变量操作定义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轨迹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调研对象 |
3.2.2 分层线性模型 |
3.2.3 模型设定 |
3.2.4 数据预处理 |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3.1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各阶段特点 |
3.3.2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轨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特征 |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假设 |
4.2 研究方法 |
4.2.1 调研对象 |
4.2.2 模型设定 |
4.2.3 数据预处理 |
4.3 研究结果 |
4.3.1 不同性别、项目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特征 |
4.3.2 竞技水平变化特征模型结果 |
4.3.3 不同项目竞技水平变化特征模型结果 |
4.4 分析与讨论 |
4.4.1 性别对竞技水平变化特征的影响 |
4.4.2 项目类别对竞技水平变化特征的影响 |
4.4.3 参赛年龄、成绩对竞技水平变化特征的影响 |
4.4.4 参赛频次对竞技水平变化特征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顶峰特征 |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假设 |
5.2 研究方法 |
5.2.1 调研对象 |
5.2.2 模型设定 |
5.2.3 数据预处理 |
5.3 研究结果 |
5.3.1 不同性别、项目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顶峰特征 |
5.3.2 竞技水平顶峰特征模型结果 |
5.3.3 不同项目竞技水平顶峰特征模型结果 |
5.4 分析与讨论 |
5.4.1 性别对竞技水平顶峰特征的影响 |
5.4.2 项目类别对竞技水平顶峰特征的影响 |
5.4.3 参赛年龄、成绩对竞技水平顶峰特征的影响 |
5.4.4 参赛频次对竞技水平顶峰特征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时长特征 |
6.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假设 |
6.2 调研对象与模型设定 |
6.2.1 调研对象 |
6.2.2 模型设定 |
6.2.3 数据预处理 |
6.3 研究结果 |
6.3.1 不同性别、项目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时长特征 |
6.3.2 竞技水平时长特征模型结果 |
6.3.3 不同项目竞技水平时长特征模型结果 |
6.4 分析与讨论 |
6.4.1 性别对竞技水平时长特征的影响 |
6.4.2 项目类别对竞技水平时长特征的影响 |
6.4.3 参赛年龄、成绩对竞技水平时长特征的影响 |
6.4.4 参赛频次对竞技水平时长特征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应用策略 |
7.1 基于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应用策略提出 |
7.1.1 本研究应用策略的提出 |
7.1.2 指导本研究应用策略的基本原则 |
7.2 竞技水平发展的综合特征 |
7.2.1 不同性别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展综合特征 |
7.2.2 不同项目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展综合特征 |
7.2.3 不同参赛年龄、成绩组合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展综合特征 |
7.2.4 参赛频次对竞技水平发展综合特征的影响 |
7.3 应用策略 |
7.3.1 短跑类项目 |
7.3.2 中跑类项目 |
7.3.3 长跑类项目 |
7.3.4 跳跃类项目 |
7.3.5 投掷类项目 |
7.4 个案应用举例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应用建议 |
8.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各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18-32岁) |
附件2:各项目成绩标准分数——成绩对照表 |
附件3:本研究样本运动员在世界田联网站编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我国冬季奥运项目“跨项选材”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跨项选材”提出的依据及背景 |
2.1 “跨项选材”的提出背景 |
2.2 “跨项选材”的概念溯源 |
2.3 “跨项选材”的成功案例 |
2.3.1 国内成功案例 |
2.3.2 国外成功案例 |
3 我国冬季奥运项目“跨项选材”的相关研究评析 |
3.1 有关“跨项选材”理论依据的研究 |
3.2 有关“跨项选材”项目来源的研究 |
3.3 有关“跨项选材”评判标准的研究 |
4 我国冬季奥运项目“跨项选材”实施进展 |
4.1 实施过程 |
4.2 实施效果 |
4.3 现实困难 |
5 我国冬季奥运项目“跨项选材”研究与实施的未来展望 |
(4)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乒乓球运动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体育项目 |
1.1.2 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与国外有明显差距 |
1.1.3 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是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研究 |
2.1.1 高水平运动员 |
2.1.2 运动寿命 |
2.2 高水平运动员的相关研究 |
2.3 运动寿命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专家调查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比较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国内外乒乓球顶尖选手退役情况对比 |
4.1.1 国内外乒乓球顶尖选手退役时的年龄对比分析 |
4.1.2 国内外乒乓球顶尖选手竞技状态形成时间的对比分析 |
4.2 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综合因素分析 |
4.2.1 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退役主要原因分析 |
4.2.1.1 运动员视角: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退役主要原因 |
4.2.1.2 教练员视角: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退役主要原因 |
4.2.2 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延续训练和比赛主要原因分析 |
4.3 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单项因素分析 |
4.3.1 影响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医学-生物学因素 |
4.3.2 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训练学因素 |
4.3.3 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心理学因素 |
4.3.4 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社会学因素 |
4.3.5 影响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其他因素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加强医学监督与保障,减轻运动员伤病干扰 |
5.2.2 激发运动员专业热情,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
5.2.3 培养运动员的优秀品质,增强内在动力 |
5.2.4 提升教练员素质,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 |
5.2.5 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减少后顾之忧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专家调查表 |
附录 C 关于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调查问卷表 |
附录 D 关于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调查问卷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1.1 “舶来品”的跨项选材及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 |
1.1.2 跨项选材引起竞技体育界的“热潮”,众说纷纭 |
1.1.3 满足多元诉求:我国竞技体育客观窘况呼吁跨项选材 |
1.1.4 探寻多维特征:跨项选材培养运动员成功的关键要素 |
1.1.5 深思实践启示:创新和丰富我国运动员培养理论体系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1.3.1 项群训练理论 |
1.3.2 运动技能迁移理论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运动员选材的相关研究 |
1.4.2 关于运动技能迁移的相关研究 |
1.4.3 关于运动员转项训练的相关研究 |
1.4.4 关于跨项选材的相关研究 |
1.4.5 研究综述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案例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理论诠释:“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概念的提出 |
3.1.1 跨项选材的理念缘起 |
3.1.1.1 转项成才—我国跨项选材可参考的本土理念初探 |
3.1.1.2 天赋转移—我国跨项选材可融合的国外理念拓展 |
3.1.2 跨项选材的内涵界定 |
3.2 多元诉求: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实施的深层原因 |
3.2.1 双奥备战诉求:我国竞技体育应对现实挑战的重要举措 |
3.2.2 人才不足诉求:我国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可选择资源匮乏 |
3.2.3 项目失衡诉求: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非均衡问题突显 |
3.2.4 成才率低诉求:我国竞技体育早期定向选材局限性较大 |
3.2.5 人才内在诉求: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利用效益最大化 |
3.3 实施现状: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项目的开展情况 |
3.2.1 以“东京奥运会”为主的夏奥项目 |
3.2.1.1 新兴极限项目为主,部分项目依次推进 |
3.2.1.2 实施阶段相对明确,设置激励保障措施 |
3.2.1.3 新兴项目报名及集训人数呈现一定差异 |
3.2.2 以“北京冬奥会”为主的冰雪项目 |
3.2.2.1 项目设置覆盖面广,选材来源相对丰富 |
3.2.2.2 选拔经过多轮筛选,选材标准较为详细 |
3.2.2.3 政策制度保障完善,实施效果颇见成效 |
3.4 多维特征:国内外跨项及转项成才案例的实践探索 |
3.4.1 竞技能力归类:国内外跨项及转项成材运动员的项群流动 |
3.4.1.1 体能主导类向体能主导类 |
3.4.1.2 体能主导类向技能主导类 |
3.4.1.3 技能主导类向技能主导类 |
3.4.1.4 技能主导类向体能主导类 |
3.4.2 多维特征分析:国内外跨项及转项成才运动员的集中表现 |
3.4.2.1 相似身体形态—运动员具备跨项选材的外在特征 |
3.4.2.2 相似个性心理—运动员具备跨项选材的内在特征 |
3.4.2.3 相似运动素质—体能类项目跨项选材的核心特征 |
3.4.2.4 相似核心技能—技能类项目跨项选材的移植特征 |
3.5 实践启示:我国竞技体育跨项选材培养的理性认知 |
3.5.1 客观应对跨项,正确认识跨项选材的竞技价值 |
3.5.2 转变培养理念,建立“多样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 |
3.5.3 注重项间移植,提倡运动员早期多项目的训练 |
3.5.4 善用科技助力,提升跨项选材训练的科技含量 |
3.5.5 强化国际交流,“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 |
3.5.6 增设跨项比赛,充分发挥运动竞赛的杠杆作用 |
3.5.7 完善激励保障,推动跨项选材合理有效的实施 |
4 研究结论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1 研究不足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2018世界男排联赛中国男排比赛阶段性竞技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释义 |
1.3.1 运动成绩与竞技表现 |
1.3.2 竞技表现的特征 |
1.3.3 竞技表现的阶段性 |
1.3.4 排球比赛的得失分规定 |
1.4 文献综述 |
1.4.1 有关球类运动竞技表现的研究 |
1.4.2 排球比赛得失分的相关研究 |
1.4.3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排球比赛中阶段性表现的判别与得失分 |
3.2 中国男排与各国男排非技术因素对比分析 |
3.3 2018世界男排联赛中国男排比赛阶段性竞技表现分析 |
3.3.1 中国男排比赛胜负局对比分析 |
3.3.1.1 涨平落阶段的特征分析 |
3.3.1.2 涨平落阶段的得失分因素分析 |
3.3.1.3 小结 |
3.3.2 中国男排比赛不同局次对比分析 |
3.3.2.1 排球比赛不同局次划分方式 |
3.3.2.2 不同局次竞技表现特征 |
3.3.2.3 不同局次得失分分析 |
3.3.2.4 小结 |
3.3.3 中国男排与各国不同成绩组别对比分析 |
3.3.3.1 不同成绩组别的分组 |
3.3.3.2 不同成绩组别阶段性竞技表现特征分析 |
3.3.3.3 不同成绩组别得失分指标的分析 |
3.3.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项群训练理论视角下转项成才的关键因素及优化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转项成才中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转项成才”的界定 |
2.1.2 “转项参与项”的界定 |
2.2 转项成才的相关研究 |
2.3 转项成才致因的文献分析 |
2.4 转项成才中主要项目研究现状 |
2.5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方法 |
3.1.2 技术路线 |
3.1.3 研究的相关界定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竞技体育中转项成才运动员的项群间流动分析 |
4.1.1 不同竞技能力主导因素项群间的流动 |
4.1.2 不同动作结构项群间的流动 |
4.1.3 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间的项群流动 |
4.1.4 项群训练理论视角下转项成才的总体流动 |
4.2 影响竞技体育中转项成才的关键因素分析 |
4.2.1 影响异项潜才运动员的自身因素 |
4.2.2 转项成才运动员参与项的相似性分析 |
4.2.3 教练员对转项运动员的科学选拔与训练 |
4.3 优化竞技体育中转项成才的措施 |
4.3.1 技术迁移训练规律为转项成才提供基本的评判依据 |
4.3.2 专项素质敏感期应为有效转项成才训练的重要影响因素 |
4.3.3 转项成才应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作用 |
4.3.4 合理转项成才训练过程应实行层级化与体系化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附录 |
附录A 我国具有转项经历的奥运会奖牌运动员信息表 |
附录B 同一名运动员在不同奥运会上获取奖牌的运动员信息表 |
附录C 访谈提纲:项群训练理论视角下转项成才的关键因素及优化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项群训练理论视角对夏季奥运会奖牌运动员年龄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优秀运动员年龄特征的研究 |
2.1.1 项目视角下 |
2.1.2 项群视角下 |
2.2 年龄、竞技年龄、运动寿命及其影响因素 |
2.3 国际奥委会对参赛运动员年龄的规定 |
2.4 项群训练理论和竞技运动项目分类标准的确立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奖牌运动员年龄的总体特征 |
4.1.1 平均年龄及其区间分布特征 |
4.1.2 各项目年龄特征 |
4.2 各项群奖牌运动员年龄特征 |
4.2.1 体能主导类项群奖牌运动员年龄特征 |
4.2.2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奖牌运动员年龄特征 |
4.2.3 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奖牌运动员年龄特征 |
4.2.4 技战能主导类项群奖牌运动员的年龄特征 |
4.3 各项群奖牌运动员年龄特征的总体讨论 |
4.3.1 各项群奖牌运动员平均年龄对比 |
4.3.2 各项群奖牌运动员平均年龄变化趋势 |
4.3.3 各项群奖牌运动员年龄的区间分布特征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基本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有关成长成才的理论研究 |
2.有关世界冠军特征的研究 |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成长及特征的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1.地理学 |
2.人才学 |
三、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的主要因素 |
(一)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的遗传因素 |
(二)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的时间因素 |
1.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的年龄分布 |
2.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的训练阶段年限分布 |
3.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首次夺冠训练年限 |
(三)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的空间因素 |
1.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的出生地域分布 |
2.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培养单位地域分布 |
(四)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的教育和家庭环境因素 |
1.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教育环境 |
2.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家庭环境 |
(五)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的跨界跨项因素 |
四、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基本特征 |
(一)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的体型特征 |
1.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身高特征 |
2.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体重特征 |
3.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布罗卡指数特征 |
4.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克托莱指数特征 |
(二)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的时间特征 |
1.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始训年龄特征 |
2.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退役年龄特征 |
3.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首次夺冠年龄特征 |
4.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训练阶段和首次夺冠训练年限特征 |
(三)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的空间特征 |
1.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的出生地域分布特征 |
2.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培养单位地域分布特征 |
(四)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特征 |
1.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受教育程度特征 |
2.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家庭特征 |
(五)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跨界跨项特征 |
1.我国转项成才健美操运动员的转入项目种类多 |
2.我国转项成才健美操运动员的转入项目项群特征 |
五、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件2 |
致谢 |
(10)我国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大型赛事中的“克拉克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大型赛事中有关“克拉克现象”的研究 |
2.1.2 运动训练学维度下有关“克拉克现象”的研究 |
2.1.3 运动心理学维度有关“克拉克现象”的研究 |
2.1.4 体育社会学维度有关“克拉克现象”的研究 |
2.2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克拉克现象”的项群特征及分析 |
4.1.1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在大型赛事中“克拉克现象”分析 |
4.1.2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在大型赛事中“克拉克现象”分析 |
4.1.3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在大型赛事中“克拉克现象”分析 |
4.1.4 项群特征下“克拉克现象”应对策略 |
4.2 运动训练学维度下“克拉克现象”成因及对策 |
4.2.1 竞赛主体与“克拉克现象”的成因分析 |
4.2.2 竞赛客体与“克拉克现象”的成因分析 |
4.2.3 竞赛负荷与“克拉克现象”的成因分析 |
4.2.4 运动训练学维度下“克拉克现象”应对策略 |
4.3 运动心理学维度下“克拉克现象”成因及对策 |
4.3.1 情绪与“克拉克现象”的成因分析 |
4.3.2 人格与“克拉克现象”的成因分析 |
4.3.3 运动认知与“克拉克现象”的成因分析 |
4.3.4 运动心理学维度下“克拉克现象”应对策略 |
4.4 体育社会学维度下“克拉克现象”成因及对策 |
4.4.1 社会角色与“克拉克现象”的成因分析 |
4.4.2 社会互动与“克拉克现象”的成因分析 |
4.4.3 竞赛环境与“克拉克现象”的成因分析 |
4.4.4 体育社会学维度下“克拉克现象”应对策略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附录 |
附录A 运动员访谈提纲 |
附录B 教练员访谈提纲 |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D 运动员问卷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体能类和技能类项群运动员“高原现象”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项群理论视角下我国运动员转项成才的规律研究[D]. 熊登高.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2]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研究[D]. 魏鑫. 武汉体育学院, 2021(12)
- [3]我国冬季奥运项目“跨项选材”的研究与实践[J]. 刘伟. 安徽体育科技, 2021(01)
- [4]我国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D]. 许艺楠.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竞技体育跨项选材的多元诉求、多维特征及实践启示[D]. 李鑫.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6]2018世界男排联赛中国男排比赛阶段性竞技表现研究[D]. 肖正建.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项群训练理论视角下转项成才的关键因素及优化措施研究[D]. 王衍卜.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8]基于项群训练理论视角对夏季奥运会奖牌运动员年龄特征的研究[D]. 范斌.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9]我国健美操世界冠军成长基本特征的研究[D]. 朱巧.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10]我国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大型赛事中的“克拉克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D]. 艾亚琴.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