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短跑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唐仙[1](2021)在《100米跑成绩的影响因素及训练的几点认识》文中研究说明田径比赛中,短跑是评价运动员力量、速度的一项竞赛内容,它包含60米跑、100米跑、200米跑、400米跑,其中100米跑是短跑比赛中竞争最为激烈、观众最为期待的比赛项目。本文从100米跑的成绩因素分析着手,积累出提升100米跑成绩的几点认识,目的是能够为小学生的100米跑训练提供些帮助,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徐晶[2](2021)在《浅谈田径短跑项目中的力量训练》文中提出短跑属于田径运动项目当中备受关注的运动形式,给运动员的耐力和爆发力提出了很高要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力量关系到运动员在短跑活动当中的成绩,所以想要确保短跑项目训练效果就需要确立力量训练在整个项目训练体系当中的地位。短跑的竞技性强,获得理想速度的关键是拥有良好的力量,素质可以说力量是短跑的基础所在,是促进短跑技术以及速度水平提高的保障条件。对此,教练在对短跑运动员进行训练安排当中应该把力量训练作为重点,在综合分析运动员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况下,改进力量训练活动,确保训练质量,为我国田径短跑项目的长效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王雨生[3](2021)在《加压训练对12-14岁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下肢力量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力量素质是人体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之一,是获得运动技能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他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一场激烈的羽毛球比赛,运动员在场上反复快速移动达500次左右,再加上蹬、跳、跨、击球、跳起扣杀等,对下肢力量的要求很高。因此,科学系统地增强下肢力量已经成为羽毛球教学训练中的重中之重。加压训练已经运用在田径、橄榄球、足球、网球、手球等项目上,且在提高下肢力量方面已有较多的可行性分析及研究成果。纵观文献资料鲜少见到加压训练运用在羽毛球下肢力量训练中。为探索加压训练对12-14岁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下肢力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以18名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为实验对象,随机分组。实验组进行加压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训练,实验干预6周。在实验前、后分别采用左大腿围度、右大腿围度、水平方向爆发力、垂直方向爆发力、专项移动来反映下肢力量,考量加压训练对12-14岁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下肢力量的影响。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在6周训练干预后,对照组的左大腿围度不存在显着性,两组的右大腿围、立定跳远、纵跳摸高、左右移动成绩均存在显着性。加压训练和传统训练均对12-14岁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的下肢力量产生了积极影响。(2)在6周训练干预后,左右移动成绩呈下降趋势,实验组的左大腿围度、右大腿围、立定跳远、纵跳摸高成绩均值高于对照组,且各指标呈现出随时间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实验组增长趋势大于对照组。(3)加压训练比传统训练在改善12-14岁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的大腿围度、水平方向爆发力、垂直方向爆发力、专项移动速度方面更具有优势,反映了加压训练比传统训练对下肢力量影响的效果更好。建议:(1)在运用加压训练前,应对受试者体适能进行评估,保证受试者具有良好的身体机能状况。并遵守循序渐进、适宜负荷和安全性的原则,合理安排训练。(2)在实际生活或训练中,加压带属于简单便携装置。将简便易行的加压训练推广运用于器械条件不足的偏远地区、或羽毛球训练营等,丰富少年羽毛球训练方法,提高羽毛球练习者的下肢力量。(3)加压训练较为灵活,训练手段具有创新空间。在实际训练中,依据其“低强度、短时间、短期间”的特点,结合练习者的爱好、场地、器材等,因地制宜,合理设置训练方案,激发练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提高练习者的训练热情。
潘欣玥[4](2021)在《我国优秀短跑运动员潘欣玥2019-2020年度周期训练特征研究》文中认为
李炜烽[5](2021)在《力量和速度不同训练组合对中考体育素质类项目成绩的影响》文中提出
龚珲[6](2021)在《我国优秀男子400米跑运动员吴宇昂全程速度及训练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曲良草[7](2021)在《广东省普通高校丙组男子篮球队速度耐力训练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家威[8](2021)在《不同步态技术类型的女子100m运动员步频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短跑目前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以及观赏价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百米飞人大战”。在比赛中涌现出无数天赋超凡、实力超强的运动员,他们在赛场上不断地创造新的纪录,一次次突破人类的极限,不断刷新大众对田径运动的认知!对于上世纪80年代乔伊娜所创造的10.49s的女子100m纪录至今让人“望尘莫及”。近些年我国女子短跑运动员韦永丽带给大家极大惊喜,她作为一名90后运动员不仅为我国拿下了多项冠军,其中在2018年的瑞士日内瓦田径赛还曾跑出了10.99s的优异成绩,成为亚洲第三位跑进11s的女子短跑运动员。与此同时,国内目前还涌现出诸如梁小静、葛曼棋、袁琦琦等多名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为了更深入地认识项目规律、更快的提高运动成绩,运用文献分析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近几年部分国际、国内大赛女子100m运动员比赛的技术数据进行解析,作为研究依据,以不同步态技术类型运动员所表现出的步频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影响女子100m运动员跑速的两个核心要素之一的步频,在全程不同区域的变化规律特征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发现内在问题,为运动训练提供理论参考。结论如下:1、通过相关分析表明,注重发展保持较高步频的能力,而不是以牺牲步长为代价片面追求最高步频;保持较大步长和维持较高步频(相对于自身最高步频)的步态组合才是有利于提升运动表现的重要技术特征。2、以样本的平均步频、平均步长为主要分类依据,以全程步数、最高步频为次要分型参考,将运动员步态技术类型分为步频型和步长型。两种不同步态类型的运动员具有鲜明的技术差异,该分类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出不同步态类型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3、不同步态技术类型女子100m运动员全程步频节奏总体变化趋势大致相似,均呈现出“”型抛物线状,且步频型运动员的步频节奏变化始终高于步长型运动员。两种步态技术类型的运动员步频与步长参数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反映出两种不同类型运动员的外在技术表现形式。4、无论步频型还是步长型的运动员,在时间序列上步频的变化与全程速度节奏变化基本一致。5、两种步态技术类型的代表人物弗雷泽和斯佩尔斯的成功,说明运动员需要充分发挥步频(或者步长)的优势,并合理平衡步长(或者步频)的组合,充分体现个人技术特点,才是最优步态技术组合。6、与世界优秀女子100m运动员相比,目前国内运动员虽然在最高步频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在歩长方面却差距明显,而过度追求最高步频,制约了(或忽视)步长的发展,不利于全程速度的发挥与保持。
李明喆[9](2021)在《超等长训练和抗阻力量训练对部分网球专项身体素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网球选修班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超等长训练作为一种有效发展下肢爆发力、提高肌肉反应速度的重要训练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运动领域。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上海体育学院网球选修班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超等长训练和抗阻力量训练,通过网球相关身体素质指标来分析这两种训练方法对于网球选修班学速度、灵敏素质以及下肢爆发力的影响效果,为网球选修班学生的力量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选取22名上海体育学院网球选修班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超等长训练实验Ⅰ组(n=11)和抗阻力量训练实验Ⅱ组(n=11),在实验前后对受试者进行测试指标的采集,力量素质指标为纵跳和立定跳远;速度素质的测试指标为5米、10米、20米冲刺跑;灵敏素质测试指标为六边形跳、蜘蛛形跑、左、右折返冲刺跑以及左、右转前冲刺跑。所有测试指标均经过Excel 2019和SPSS23.0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对于实验前后组间数据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实验前后组内数据统计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显着性水平设置为0.05,如结果P<0.05,表示差异性显着,当结果P>0.05,表示不具有显着性差异。经过八周的干预训练后,对其下肢爆发力、速度灵敏素质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1)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实验前下肢爆发力、速度素质、灵敏素质各项测试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下肢爆发力: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纵跳、立定跳远实验后较实验前有提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后测组间比较中,纵跳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立定跳远指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速度素质: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5米、10米冲刺跑实验后较实验前有提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0冲刺跑实验后较实验前有提高但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后测组间比较中,5米、10米冲刺跑具有显着性差异,20米冲刺跑不具有显着性差异;(4)灵敏素质: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左、右折返冲刺跑、左、右转前冲刺跑、六边形跳、蜘蛛形跑实验后较实验前有提高且具有差异性(P<0.05)。后测组间比较中,左、右转前冲刺跑和左、右折返冲刺跑具有显着性差异,六边形跳和蜘蛛形跑不具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通过8周实验干预后,超等长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网球选修班学生的下肢爆发力、速度素质、灵敏素质。(2)通过8周实验干预后,抗阻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网球选修班学生的下肢爆发力、速度素质、灵敏素质。(3)通过8周实验干预后,超等长训练干预的各项指标测试成绩优于抗阻力量训练干预,从增长幅度来看,超等长训练的效果更佳明显,说明与抗组力量训练相比,超等长训练可以更好的提高网球选修班学生的下肢爆发力、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
崔伟嘉[10](2021)在《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亚高原力量训练负荷及训练成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拳击项目规则的变化,攻防节奏越来越快,对运动员体能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的国际比赛中,我国女子拳击运动员表现出了很强的技战术水平,但体能方面的劣势也有所显现。力量素质不足会减少有效拳的威慑力,无氧运动能力和有氧耐力的不足将直接阻碍比赛后程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最终会影响比赛成绩。亚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运动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有效提高拳击运动员的无氧糖酵解供能能力,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内蒙古女子拳击队本次五周亚高原集训,力求在磨练技战术水平,提高专项能力的同时,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和有氧耐力,通过结合专项的力量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力量、速度以及肌肉耐力,寻求运动员在体能上的突破。本文运用测试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内蒙古女子拳击队亚高原集训期间力量训练的训练内容、训练监控和测试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总结内蒙古女子拳击运动员的亚高原力量训练负荷特征与训练成效,为女子拳击项目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研究结果:(1)身体指标监控方面为:运动员体重在整个亚高原集训期间都呈下降趋势;(2)身体运动能力监控方面:运动员在垂直纵跳、1min双摇跳绳、30s击打沙包和3min击打沙包方面有明显进步,卧推、深蹲最大力量水平进步较小;(3)生理生化指标监控为:部分血细胞指标、白细胞、肌酸激酶和血尿素,测试内容显示了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数据监控情况均在正常范围内,运动员未出现身体生理上的不良反应。研究结论:(1)本次亚高原集训力量训练内容具有以下特点:适应阶段的训练以基础力量和力量耐力为主;强化阶段1以发展运动员最大力量水平为主,辅以爆发力训练;调整阶段注重对最大力量的保持,可在适当增加负荷强度的同时相应减少负荷量;强化阶段2和强化阶段3的训练负荷持续递增,此阶段的训练模式多以快速爆发为主。(2)单次训练课安排上,每节训练课都有一个主要发展力量素质,以此为主,其他素质训练为辅。训练内容应与专项结合,将在训练中获得的力量素质水平转移到专项中,为提高专项能力服务。(3)本次亚高原力量训练计划安排合理,力量训练负荷控制基本达到预期成效。
二、少年短跑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少年短跑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100米跑成绩的影响因素及训练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影响100米跑成绩的因素分析 |
(一)主观因素 |
1.运动员比赛时的身心状态 |
2.参赛运动员的情绪波动 |
(二)客观因素 |
1.运动员的选材 |
2.短跑技术发挥不佳 |
3.其他客观原因 |
二、100米跑训练的几点认识 |
(一)重视短跑运动员的选材 |
1.身体形态特征 |
2.身体机能水平 |
3.身体素质能力 |
4.心理素质水平 |
(二)主抓短跑各个阶段的技术训练 |
1.各个阶段的技术训练 |
(1)起跑的训练 |
(2)加速跑的训练 |
(3)途中跑的训练 |
(4)冲刺跑的训练 |
2.专项性素质训练 |
(三)其他方面 |
三、结语 |
(2)浅谈田径短跑项目中的力量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一、速度和力量的关系分析 |
二、田径短跑项目中力量训练的要求 |
三、田径短跑项目中的力量训练内容 |
四、田径短跑项目中的力量训练的有效方法 |
(一)最大力量训练 |
(二)快速力量训练 |
(三)力量耐力训练 |
(3)加压训练对12-14岁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下肢力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加压训练 |
2.1.2 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 |
2.1.3 下肢力量 |
2.2 关于加压训练的研究现状 |
2.2.1 加压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
2.2.2 加压训练的生理机制、特点及安全性 |
2.2.3 加压训练的实验安排研究 |
2.2.4 加压训练对青少年下肢力量影响的研究 |
2.3 关于下肢力量及其指标的研究现状 |
2.3.1 下肢力量的研究 |
2.3.2 羽毛球下肢力量的研究 |
2.3.3 羽毛球练习者下肢力量的评价指标 |
2.4 小结 |
第3章 实验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实验法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同质性检验 |
4.2 下肢围度指标的变化 |
4.2.1 左大腿围度的对比结果 |
4.2.2 右大腿围度的对比结果 |
4.3 下肢爆发力的变化 |
4.3.1 立定跳远的对比结果 |
4.3.2 纵跳摸高的对比结果 |
4.4 下肢专项移动速度的变化 |
4.4.1 左右移动的对比结果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5.1 加压训练对左大腿围度的影响 |
5.2 加压训练对右大腿围度的影响 |
5.3 加压训练对水平方向爆发力的影响 |
5.4 加压训练对垂直方向爆发力的影响 |
5.5 加压训练对专项移动速度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2 专家问卷信息一览表 |
附录3 效度检验信息一览表 |
附录4 实验承诺书 |
附录5 专家效度问卷 |
附录6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不同步态技术类型的女子100m运动员步频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2 100m短跑的技术研究 |
1.2.3 100m短跑的全程速度与节奏变化研究 |
1.2.4 100m短跑全程步频与步长变化研究 |
1.2.5 100m短跑的生理生化研究 |
1.2.6 100m短跑的训练方法研究 |
1.2.7 文献评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分析法 |
2.2.2 录像解析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步态参数分析 |
3.1.1 本文所涉及相关概念界定 |
3.1.2 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步长、步频参数分析 |
3.2 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步态技术类型分析 |
3.2.1 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步态技术类型分类 |
3.2.2 不同类型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步态技术参数分析 |
3.3 不同类型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各时间区域步频特征分析 |
3.3.1 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时间区域划分 |
3.3.2 女子100m全程不同时间区域的步频特征分析 |
3.4 国内外顶尖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步频特征分析 |
3.4.1 世界顶尖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步频特征分析 |
3.4.2 国内外顶尖100m短跑运动员步频特征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超等长训练和抗阻力量训练对部分网球专项身体素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网球选修班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网球身体素质训练相关研究现状 |
2.1.1 力量素质方面 |
2.1.2 速度素质方面 |
2.1.3 灵敏和协调素质方面 |
2.1.4 耐力素质方面 |
2.1.5 柔韧素质方面 |
2.2 网球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研究 |
2.3 超等长训练的相关研究 |
2.3.1 超等长训练概念 |
2.3.2 超等长训练的发展过程研究 |
2.3.3 超等长训练的生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
2.3.4 超等长训练研究现状 |
2.4 抗阻力量训练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测量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 |
4.1 实验前后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下肢爆发力测试结果 |
4.1.1 实验前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下肢爆发力测试成绩对比 |
4.1.2 实验前后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下肢爆发力测试成绩对比 |
4.1.3 实验后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下肢爆发力测试成绩对比 |
4.2 实验前后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速度素质测试结果 |
4.2.1 实验前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速度素质测试成绩对比 |
4.2.2 实验前后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速度素质测试成绩对比 |
4.2.3 实验后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速度素质测试成绩对比 |
4.3 实验前后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灵敏素质测试结果 |
4.3.1 实验前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灵敏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前后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灵敏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后实验Ⅰ组与实验Ⅱ组灵敏素质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
5.分析与讨论 |
5.1 超等长训练对下肢爆发力的影响分析 |
5.2 超等长训练对速度素质的影响分析 |
5.3 超等长训练对灵敏素质的影响分析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10)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亚高原力量训练负荷及训练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限制与范围 |
2 文献综述 |
2.1 拳击项目概述 |
2.1.1 关于拳击力量训练的研究 |
2.1.2 关于拳击专项力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
2.1.3 关于女子拳击项目特点的研究 |
2.2 亚高原训练概述 |
2.2.1 亚高原的定义 |
2.2.2 关于亚高原训练对格斗对抗性项群的主要训练学效应的研究 |
2.2.3 关于亚高原训练中生理生化监控的研究 |
2.2.4 关于亚高原训练生理生化监控相应指标的研究 |
2.3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测试法 |
3.2.4 观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亚高原训练负荷特征分析 |
4.1.1 亚高原训练阶段划分 |
4.1.2 亚高原训练方法及手段分析 |
4.1.3 亚高原训练负荷监控方法分析 |
4.1.4 亚高原训练总体负荷特征分析 |
4.1.5 亚高原训练各阶段负荷特征分析 |
4.2 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成效分析 |
4.2.1 运动综合表现分析 |
4.2.2 体重监控分析 |
4.2.3 身体运动能力测试 |
4.2.4 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少年短跑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100米跑成绩的影响因素及训练的几点认识[J]. 陈唐仙. 体育风尚, 2021(11)
- [2]浅谈田径短跑项目中的力量训练[J]. 徐晶. 体育风尚, 2021(09)
- [3]加压训练对12-14岁少年男子羽毛球练习者下肢力量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雨生. 扬州大学, 2021(09)
- [4]我国优秀短跑运动员潘欣玥2019-2020年度周期训练特征研究[D]. 潘欣玥.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5]力量和速度不同训练组合对中考体育素质类项目成绩的影响[D]. 李炜烽.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6]我国优秀男子400米跑运动员吴宇昂全程速度及训练方案研究[D]. 龚珲.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7]广东省普通高校丙组男子篮球队速度耐力训练实验研究[D]. 曲良草.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8]不同步态技术类型的女子100m运动员步频特征研究[D]. 李家威.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9]超等长训练和抗阻力量训练对部分网球专项身体素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网球选修班学生为例[D]. 李明喆.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10]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亚高原力量训练负荷及训练成效研究[D]. 崔伟嘉.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