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儿童和青少年法(续)

斯里兰卡儿童和青少年法(续)

一、斯里兰卡《儿童与少年法令》(续)(论文文献综述)

康树华[1](1985)在《国外青少年保护法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自从1899年美国伊利诺斯州颁布世界上第一部有关青少年的专门法规以来,到现在虽然只有短短80几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它体系新颖(既包括了实体法,又有程序法和组织法),内容比较切合实际,,特别是它在社会生活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先后效仿,制定了自己的青少年法规,有些国家还制定了不只一个青少年法规。战后,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已成为一个世界

赵俊[2](2010)在《少年刑法比较总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成年人刑法体系理论结构中研究,根本思路是源于成年人刑法,别于成年人刑法,而且是特殊刑法。具体而论,从少年刑法的调整对象、少年刑法的目的、与刑法的关系方面对少年刑法进行界定,就中外少年刑法历史、产生原因、演进特点、立法概况、立法体例展开研究,并展望立法前景与提出我国少年刑法立法可以分二步走,第一步,在现有普通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以专章和编对少年刑事案件适用实体准据予以规定;第二步,在上面立法适用过程中,积累经验,然后制订单行的少年法令或法案、单行法典,可以是单一刑事实体法,也可以集中少年刑事实体、程序、组织各类规范的综合性少年刑事法典。在与成年人刑法三大原则——罪刑法定、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辨析基础上予以修正,确立并提出少年刑法独特的基本原则——从宽原则、利益衡平保护原则、非刑原则,并详细论证上述原则的内涵。从比较中外少年概念、少年犯罪概念基础上研究少年刑法的本体及其本体身份在刑法中作用理论。在中外普通刑法语境下,比较的社会主义法系、大陆法系、普通法系刑法中未成年人犯罪的构成,并根据少年犯罪的特性、少年犯罪构成的特殊性,结合严格责任与刑法谦抑性理论,以社会主义法系之普通犯罪构成标准模式是构建基础、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模式——思维参考、英美法系的犯罪构成模式——限定与排除的兜底性,提出未成年人犯罪构成应该以社会主义法系刑法体系中四要件构成理论,即主体、主观要件、客体、客观要件组成作为未成年人犯罪构成正(肯定)的层面;将不认为犯罪作为合法性辩护事由与免予刑事处罚情况作为可宽恕辩护事由结合为未成年人犯罪构成反(否定)的层面。在少年刑事责任的概念、少年刑事责任内涵、少年刑事责任依据(责任主义理论)理论、少年刑事责任范围立法模式方面对少年刑事责任基本理论展开论述,比较研究中外少年刑事责任能力、少年责任能力的标准,比较研究中外历史上少年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针对罪名说与行为说(或称犯罪行为说)、犯罪行为限缩的罪名说以及限制论与扩张论理论缺陷,提出法定罪名为限的犯罪行为说(罪行竟合法定说)归责理论,并对是否增高与降低少年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提出笔者观点与理论依据。从少年刑罚的目的、特性研究为前提,全面研究少年刑罚的公正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个别化原则、人道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并对少年刑罚体系的特点以及构建进行检视,在进一步研究少年刑罚的适用、执行的原则及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与理论,提出设立相对不定期刑刑种、有期徒刑的数罪并罚总和刑最高刑限制为15年、对少年刑事案件处置上向非刑事化或准刑事化发展、对未成年犯罪规定选科罚金刑、缓刑罪质缓刑种类宽轻、确立不计前科(又称消灭前科)的刑罚制度、建立中国少年犯罪刑罚的替刑制度、取消对未成年人累犯规定、对未成年犯服刑矫正实施开放处遇制的立法建议。在研究传统少年处遇——刑罚之后,根据社会防卫论、主观主义超越客观主义、国家亲权、保护主义超越主客观主义等少年处遇的基本理论,提出少年处遇从少年刑罚到保安处分,保安处分到保护处分发展的理论,并对少年处遇措施类型的演绎、少年处遇的适用情况少年处遇的演变共同趋势,在比较中外少年处遇特点以及保安处分、保护处分的基本理论基础上,主张在非刑罚方法基础上建构少年保安处分、保护处分,并对我国保安处分发展理论基础与路径进行考量。全文从总论的范畴对少年刑法进行比较研究。

赵冬霞[3](2019)在《幼者本位—民国时期的上海儿童玩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民国时期的上海儿童玩具为研究对象,从设计学角度,运用功能学、材料学、色彩学、接受美学、游戏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儿童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文章重点厘清了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的关键性问题,包括:(1)玩具生成的背景和基础;(2)玩具的生态和设计力量;(3)对今天玩具设计的启示。除绪论与结论外,本文以“儿童、理念、生态、设计、追寻”为逻辑指引,构建了研究内容的五个章节。第一章为“民国时期的上海儿童”,重点分析玩具的消费群体——上海儿童及其时代境遇;第二章为“民国时期的‘幼者本位’理念及影响”,重点厘清民国时期玩具观念的转变;第三章为“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的生态”,重点研究民国时期玩具设计的生态和多元力量;第四章为“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的设计实践”,重点研究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的设计实践;第五章为“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设计的省思”,重点分析了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在特定时空中生成、发展、繁荣、衰落的时代特征与设计启示。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从完美“成品”到完美“部品”。民国时期为儿童设计的玩具多是“起点含混、结果先决”的完美“成品”;今天的玩具更多是“起点清晰、结果多元”的完美“部品”。2.从“玩物丧志”到“寓教于乐”。民国时期的玩具观是建立在教育者立场上的,虽反对“玩物丧志”的玩具观,但仍强调对儿童玩乐的控制、引导和塑造,是有着明显而确定的影响目的的,不凸显“玩”本身的独立价值;今天的玩具观是基于受教育者的立场,重视探索和准备的过程而非结果的强求。3.从技术完善到人文补强。民国时期的上海儿童玩具质朴而清新,令人可轻易感受到自然气息和情感温度;今天的儿童玩具,正被高科技、智能化及数字化所包围,反衬出在质朴和温度方面的不足。吸收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设计的人文气息养分,有助于今天的设计力量、设计资源、设计要素的整合。4.从成长“标准”到成长“伴侣”。在过去,尽管儿童是玩具的消费者,但是玩具的服务目标实际是家长,家长通过选配玩具预见孩子的未来,玩具是父母教养孩子类型“标准”的体现;今天的父母不再期望也很难掌控孩子的未来,尤其无力“依靠玩具”精确掌控。他们更倾向于尊重孩子自己的情绪情感与个性发展,以养成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能力。其间,玩具的选择、伴随、更新及组合,无疑能不同程度地显现“成长伴侣”的作用,而这样的作用是父母不能代替的。5.从户外游戏到室内探秘。“户外”曾是上海儿童玩乐的基础场景,符合儿童向往自然、探索自然、融入自然的天性,有助于促进儿童的人际互动;今天的上海儿童虽有专属的游戏空间,但失去了同伴间相互嘻戏的机会,客观上变得越来越“宅”。反思、吸收民国时期上海儿童户外玩乐的经验对今天的玩具设计研发应有启示。

邵靖[4](2013)在《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我国现代城市雕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现代城市雕塑作为一个舶来品,是从19世纪末才从西方国家引入中国的,论文按照“殖民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脉络进行分析,对中国大陆上的城市雕塑进行了基本历史梳理,并对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品进行了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的城雕在各个时期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其不同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中国不同时期的雕塑教育和几代雕塑家的发展及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和最后的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剖析。第一章重点写了殖民统治时期的殖民者建立的城市雕塑和民国时期第一代雕塑家所创作的城市雕塑。殖民统治的强行开埠、西方思想的引入及新文化运动、美术革命、新兴艺术学校与社团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兴起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殖民者在租界地的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公共花园及私家花园中都开始兴建现代城市雕塑。民国时期的雕塑家们都是经历了艰苦的留学之路后归国的,他们为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和雕塑事业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发展历史。美协的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结合”的方针对此时的雕塑界有着诸多的影响,而在与苏联关系僵化之前,新中国几乎所有领域都深受苏联的影响,雕塑教育和雕塑创作也不例外。此时最大的城市雕塑项目就是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之后的十大建筑雕塑和“文革”期间毛泽东像的遍地开花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完全笼罩在政治的阴影之中,城市雕塑彰显其独有的艺术特色。第三章结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阐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城市雕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从千篇一律的不锈钢抽象雕塑,到各种风格的百花齐放,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的成立为繁荣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种国际雕塑创作营、国际城市雕塑大赛此起彼伏,使得雕塑公园开始兴旺起来,其中以名人雕塑园居多,但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雕塑公园的发展起起落落,雕塑公园的后续管理令人堪忧。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特点进行了论述。对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鱼龙混杂的城市雕塑建设现象使许多雕塑家开始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不断深入探讨,对中国传统雕塑进行反思,将传统融入现代城市雕塑之中,力求使得中国城市雕塑有更良好和合理的发展趋势。

张娣[5](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著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杨发祥[6](2004)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文中提出计划生育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开展计划生育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人口的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九章。 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代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计划生育思想、近代以来的国内外计划生育思想及活动。 第二至第六章分阶段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以[71]51号文件的发表为标志,中国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调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中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及实际效果的地方差异,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之间、涉外婚姻与本土婚姻之间等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我国计划生育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包括“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中,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等。 第八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推行带来的社会变迁,包括计划生育对妇女、儿童、老人及家庭规模、功能和结构类型的影响,计划生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计划生育与城乡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型生育文化的生长等。 第九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国际环境。 结语主要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于国旦[7](2004)在《少年司法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以1899年美国伊利诺斯州少年法院法的颁布为标志的少年司法制度诞生以来,时至今日,少年司法制度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建立并成为各国处理少年犯罪的基本法律制度。而在我国,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少年司法制度尚未真正建立。本文在对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初步设想。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对少年司法制度的源起和制度价值做了讨论。认为人类对少年犯罪进行处理的法律制度共经历了三种形态:一是将少年犯罪和成年人犯罪同等处罚的法律制度;二是比照成年犯罪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法律制度;三是对少年犯罪做出和成年犯罪完全不同处理的法律制度。第三种形态的法律制度即为少年司法制度,它的产生是新型儿童观和刑罚观的在法律制度中体现,是人类对少年的社会地位和少年犯罪行为的性质的认识有了根本性变化的结果。少年司法制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不仅有利于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预防和减少犯罪。第二章对少年司法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讨论。城市化导致的青少年犯罪迅速增加和兴起于美国、波及北美、欧洲的少年拯救运动构成了少年司法制度产生的重要社会背景。而英美普通法上的国家之父观念,以儿童本体性为核心的新型儿童观,以教育刑、刑罚个别化为核心的刑罚观则是少年司法制度产生的重要理论基础。第三章对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和内涵进行了讨论。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是将少年违法者从成年罪犯中区分出来,将他作为一个“孩子”而不是一个 “罪犯”来对待,让他们复归社会比惩罚他们更为重要。对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内涵的把握应当从其对象、少年司法组织、对少年的处遇以及对少年施以处遇的程序等四个方面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着手,否则就可能对这一制度产生误解。本章还对少年司法制度与少年法及司法制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确立少年司法制度的少年法应当具备的特征并认为少年司法制度的本质是一种司法制度。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处理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制度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反思。认为我国处理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制度呈现出司法制度与行政制度并存的特征,在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现有的处理少年犯罪的刑事司法制度会对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处理少年违法的行政制度则存在着侵害少年<WP=5>正当权利的可能。第五章对构建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做出了初步设想。在对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少年司法制度进行介绍、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构建应当包含少年法的制定、少年法院的创设、实体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的构建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实体性规则中的保护处分和程序性规则中的保护程序的建立是构建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关键。

卜一[8](1986)在《斯里兰卡《儿童与少年法令》(续)》文中研究指明 第三十三条(对儿童或少年关于略式程序的杂则)以略式程序处分有关儿童与少年,或根据成文法有关人员被认定有罪时,不使用"有罪决定"和"判决"的用语。有罪决定或判决,在儿童或少年的场合,应解释为在案情的性质方面,因犯罪而被宣判的有罪者,它应包括有罪决定或根据该决定而提出的命令。

冯含笑[9](2020)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纺织品标准比对及中亚国家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六年来取得丰硕成果,我国与沿线各国联系愈发紧密,贸易往来频繁。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占总产品出口比重大,随着贸易的深入,也出现一系列检验检疫问题。法规、标准的差异使得进出口两国检测报告互不认可,一些国家严苛的法检项目也使得我国产品出口面临挑战,这些由于产品质量检验引发的问题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带来巨大风险。为推动纺织品出口、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本课题以中国民营经济组织合作商会发布的“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为研究对象,梳理归纳了各国纺织类标准数量、采标率、法检项目、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情况、召回情况等一系列数据,按区对65国的纺织类标准情况进行介绍和总结,基于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分析我国纺织产品出口风险来源;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分析方法构建了纺织品出口风险评估模型,从纺织类标准国际接轨度、纺织品市场规范性、纺织品必检项目、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化网站建设程度五个方面对我国纺织类产品出口沿线国家面临的风险进行计算分析;选用合理的评估指标,将各国数据与我国各项指标数据比较,量化归一,得到我国纺织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风险列项以及综合结果,并使用Power Map制作视频进行风险可视化展示。最后以中亚国家为实证分析对象,详细分析了中亚国家的纺织产业、贸易发展现状,利用Python爬虫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对各国官方网站进行纺织领域相关的实时动态数据提取,以纺织品出口风险评估模型为基础,结合模糊综合分析法,将定性数据量化,分析动态风险,得到各国动态风险等级的隶属度关系。同时使用Yi CAT平台处理俄汉语言翻译,提高法规文件阅读的准确性,仔细比对两地必检项目技术要求和方法要求,对静态风险模型进行完善,最后给出静动态出口风险数据以及Power Map制作的静动态风险可视化展示视频。本文构建了纺织品出口风险评估模型,用于纺织服装企业判断出口目标地区风险情况。由模型可知,受标准体系整体差异和召回率的影响,出口到俄罗斯、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拉脱维亚、克罗地亚等12国的风险较高,需要格外注意。在实证分析中,产品出口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面临的静态风险较小,但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动态风险有所增加。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低采标率使得两国与我国相关标准的兼容性差,乌兹别克斯坦棉纺行业比较强势,建立的纺织集群对我国产品出口有一定影响,但该国近年来制度层面一直没有颁布相应的文件或管理措施,塔吉克斯坦旨在于增加民众就业率和收入,对我国产品出口影响不大。

哲野藤本,孔令叶[10](1988)在《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隔离教育措施——日本与亚洲共他国家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 一、日本近年来日本青少年违法犯罪日益增多,而且逐渐趋向低龄化,据统计,从1985年以来,10—20岁的青少年每1000人中有16.0违法犯罪者,而成年人每1000中只有8.4违法犯罪者。青少年违法犯罪者中每1000人有26.9人年龄为14—15岁,17.5人年龄为16—17岁,6.9人年龄不满14岁,7.6人年龄为18—19岁。

二、斯里兰卡《儿童与少年法令》(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斯里兰卡《儿童与少年法令》(续)(论文提纲范文)

(1)国外青少年保护法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净化社会环境的青少年保护法规
    (一)日本的靑少年保护条例
    (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禁止传播危害靑少年作品法、关于在公共场所保护靑少年法
二、国家对青少年的政策以及规定青少年权利与义务的青少年保护法规
    (一)匈牙利靑少年法
    (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靑年法
三、既规定保护青少年内容又规定审理与处罚青少年的综合性法规
    (一)对违法少年的审理与处罚
        1. 代替死刑的监禁。
        2. 用轻籐抽打的刑罚。
        3. 训诫处分或无条件放免。
        4. 给予少年犯缓刑处分。
        5. 将儿童或少年收容于认可学校或公认学校。
        6. 将儿童或少年委托于其父母或照管人管束。
        7. 命令儿童或少年的父母代替缴纳罚金。
        8. 代替收容于监狱的观护收容。
    (二)对危害儿童或少年的成年人的处罚
        1. 虐待儿童与少年。
        2. 诱惑、教唆16岁以下少女卖淫。
        3. 使16岁以下儿童或少年乞食或者教唆乞食。
        4. 禁止向16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出售烟草。

(2)少年刑法比较总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少年刑法概论
    第一节 少年刑法概念
        一、少年刑法的界定
        二、少年刑法的调整对象
        三、少年刑法的目的
        四、少年刑法与刑法的关系
    第二节 我国少年刑法立法概况
        一、我国少年刑事实体立法历史
        二、我国现行少年刑事实体立法
        三、少年刑法立法从比较过去历史角度评价
    第三节 域外少年刑法发展概况
        一、少年刑法的发展历史
        二、少年刑法的产生的原因
        三、少年刑法的演进特点
    第四节 世界各国(地区)对少年刑法立法体例
        一、普通刑法典与专门的少年法典结合
        二、单刑条例
        三、附属于普通刑法典
        四、普通法典中几个条款结合国际公约
        五、中外少年刑法比较与借鉴
第二章 少年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少年刑法基本原则的辨析与确立
        一、少年刑法原则与成年人刑法原则之辨
        二、少年刑法原则与国际少年刑法原则之辨
        三、少年刑法原则的确立
    第二节 从宽原则
        一、从宽原则的缘由
        二、从宽原则的内涵
    第三节 利益衡平保护原则
        一、利益衡平保护原则提出的缘由
        二、利益衡平保护原则的内涵
        三、利益衡平保护原则的方法
    第四节 非刑原则
        一、立法体例体现非刑原则
        二、非司法程序的运用体现非刑原则
        三、采用非刑罚执行机关执行刑罚体现非刑原则
        四、结束语
第三章 少年刑法的本体
    第一节 少年
        一、我国少年概念
        二、域外少年概念
    第二节 少年犯罪概念
        一、我国少年犯罪概念
        二、域外少年犯罪概念
        三、少年犯罪概念之比较
    第三节 少年刑法本体身份论
        一、刑法中的身份理论在少年刑法中引入
        二、刑法中身份的作用
        三、少年刑法本体身份类别
第四章 未成年人犯罪构成
    第一节 我国普通刑法语境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构成
        一、普通刑法的犯罪构成
        二、我国普通刑法语境下未成年人犯罪的构成
        三、少年犯罪的特性
    第二节 域外成年刑法语境下未成年人犯罪的构成
        一、社会主义法系刑法的犯罪构成论
        二、大陆法系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论
        三、普通法系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论有几种观点
    第三节 少年刑法语境下未成年人犯罪构成之构建
        一、少年犯罪构成的特殊性
        二、严格责任与刑法谦抑性与少年犯罪构成
        三、未成年人犯罪构成构建的理论基础
        四、独立的未成年人犯罪构成之构建
第五章 少年刑事责任
    第一节 少年刑事责任基本理论
        一、刑事责任的概念
        二、刑事责任内涵界定
        三、刑事责任依据(责任主义理论)理论
        四、刑事责任范围立法模式
    第二节 少年刑事责任能力
        一、刑事责任能力
        二、责任能力的标准
    第三节 少年犯罪刑事责任年龄
        一、我国历史上少年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
        二、世界其他国家历史上少年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
        三、比较的评述
        四、我国与他国现行刑事立法规定少年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比较
        五、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标准的震荡论
    第四节 少年刑事责任的范围
        一、国外少年刑事责任的范围
        二、我国律法对少年刑事责任的范围
第六章 少年刑罚
    第一节 少年刑罚的目的及特性
        一、少年刑罚目的
        二、少年刑罚的相关特性
    第二节 少年犯罪刑罚的原则
        一、刑罚的公正性原则
        二、刑罚的经济性原则
        三、刑罚的个别化原则
        四、刑罚的人道性原则
        五、刑罚的教育性原则
    第三节 少年刑罚的体系
        一、刑罚体系架构
        二、刑罚体系的特点
        三、刑罚主刑种类
        四、刑罚从刑种类
    第四节 少年刑罚其他制度
        一、未成年前科
        二、前科消灭和不计前科制度
    第五节 少年刑罚的适用
        一、刑罚适用基本界定
        二、刑罚适用的原则
        三、量刑情节
    第六节 少年刑罚的执行
        一、刑罚执行概述
        二、行刑制度系列
    第七节 少年犯罪刑罚的立法建议
        一、设立相对不定期刑刑种
        二、有期徒刑的数罪并罚总和刑
        三、少年刑事案件处置非刑事化或准刑事化
        四、罚金刑的选科
        五、缓刑罪质
        六、确立不计前科的刑罚制度
        七、建立替刑制度
        八、取消对未成年人累犯
        九、服刑矫正开放处遇制
第七章 少年处遇的发展
    第一节 少年处遇的基本理论
        一、处遇发展理论
        二、处遇措施类型的演绎
        三、处遇的适用情况
        四、处遇的演变共同趋势
    第二节 少年处遇措施的比较
        一、我国少年处遇的措施
        二、非刑罚方法
        三、中外少年处遇特点比较
    第三节 保安处分的基本理论
        一、保安处分发展理论基础与路径
        二、少年保安处分之概念与内涵
        三、保安处分与刑罚之关系厘清
        四、保安处分之功能分解
        五、保安处分之立法体例
        六、保安处分之执行
        七、我国未成年人保安处分制度的构建
    第四节 少年保护处分的基本理论
        一、少年保护处分的发展路径
        二、保护处分之概念与基本内涵
        三、保护处分与相关概念之辨析
        四、保护处分制度之立法比较
        五、域外保护处分制度之特点
        六、我国保护处分之立法现状与问题评析
        七、构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处分制度的若干考量
主要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3)幼者本位—民国时期的上海儿童玩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上海儿童
    1.1 上海儿童的人口构成与社会分层
        1.1.1 上海儿童的人口构成
        1.1.2 上海儿童的社会分层
    1.2 涉及儿童成长的多维关系
        1.2.1 社会与儿童身份
        1.2.2 政府与儿童权利
        1.2.3 学者与儿童关怀
    1.3 “儿童/玩具/游戏”的关系
        1.3.1 游戏与儿童天性
        1.3.2 器具与游戏场景
        1.3.3 玩具与儿童恩物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幼者本位”理念及影响
    2.1 “幼者本位”理念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2.1.1 “幼者本位”的思想内涵
        2.1.2 “幼者本位”的时代意义
    2.2 “幼者本位”对民国上海儿童的影响
        2.2.1 儿童与养成保育
        2.2.2 儿童与娱教空间
        2.2.3 儿童与玩具读物
        2.2.4 儿童与国货用品
    2.3 “幼者本位”影响下的玩具观
        2.3.1 从“消遣器具”到“育儿媒介”
        2.3.2 从“泥车瓦狗”到“益智教具”
        2.3.3 从“小技偏道”到“工业产品”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的生态
    3.1 玩具审查机制对上海玩具业的影响
        3.1.1 关于玩具审查的机制
        3.1.2 关于玩具审查的内容
        3.1.3 关于玩具审查的影响
    3.2 儿童玩具构成的背景
        3.2.1 幼教理念的达成
        3.2.2 商业逻辑的推动
        3.2.3 时政影响的折射
        3.2.4 亲子互动的需求
    3.3 儿童玩具系统的构建
        3.3.1 儿童成长的分期理论
        3.3.2 儿童分期与玩具序列
        3.3.3 儿童分期与玩具等级
    3.4 儿童玩具的“伴随”属性
        3.4.1 伴随儿童的身体发育
        3.4.2 伴随儿童的心理养成
    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的设计实践
    4.1 儿童玩具的材料种类与工艺
        4.1.1 关于玩具材料种类
        4.1.2 关于加工工艺
        4.1.3 关于评价体系
    4.2 玩具的仿制与自创
        4.2.1 玩具的造型与设计
        4.2.2 上海玩具与国外玩具比较
    4.3 玩具工艺与结构的仿制与改造
        4.3.1 动力型设计——国外“自动”玩具
        4.3.2 制约型设计——赛璐珞玩具
        4.3.3 集约型设计——马口铁玩具
    4.4 从“西化”到“游戏”的玩具色彩渐进
        4.4.1 “设色术”与玩具色彩设计
        4.4.2 色料对玩具色彩设计的影响
        4.4.3 上海本土的玩具色彩实践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上海儿童玩具设计的省思
    5.1 西方工业背景下的本土设计力量
        5.1.1 玩具设计标准的提出与实践
        5.1.2 玩具设计师与同业公会的建立
    5.2 民族主义背景下的本土设计生态
        5.2.1 国货倡议下民族主义走向
        5.2.2 复制、模仿、改制、自创等设计成长阶段
    5.3 外侨标准参照下的本土设计走向
        5.3.1 游戏空间与玩具互动
        5.3.2 角色偶像与卡通玩具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萌芽起步期:——半殖民半封建及民国时期现代城市雕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二、 文化背景
    第二节 租界的现代城市雕塑
        一、 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
        二、 欧式公共建筑上的雕塑作品
        三、 公共花园雕塑
        四、 私家花园中的雕塑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雕塑留学生
        一、 清末民初留学生概述
        二、 学习雕塑的留学生概况
        三、 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教育
        一、 土山湾的雕塑教育
        二、 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三、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四、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五、 广州市立美术学校
    第五节 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理论的传播
        一、 美术团体
        二、 美术期刊
        三、 美术展览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现代雕塑家
        一、 蔡元培与现代雕塑家
        二、 李金发
        三、 江小鹣
        四、 刘开渠
        五、 滑田友
        六、 张充仁
    第七节 民国时期的城市雕塑作品
        一、 孙中山雕像
        二、 名人塑像
        三、 抗战时期的纪念碑雕塑
第二章 曲折探索期:——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美协的成立
        二、 向苏联学习
        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 “两结合”
        五、 “大跃进”
        六、 文化大革命
    第二节 向苏联学习雕塑
        一、 20世纪60年代前的苏联艺术的发展史
        二、 苏联艺术在中国的迅猛传播
    第三节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教育
        一、 苏联的雕塑教学体系
        二、 苏联影响下的新中国的雕塑教育模式
        三、 新中国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雕塑教育的发展历史
    第四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
        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和选址
        二、 纪念碑的设计过程
        三、 纪念碑浮雕的设计
    第五节 东方红太阳升——毛泽东雕像
        一、 不同时期的毛泽东雕像特点
        二、 毛泽东雕像代表作品
        三、 毛泽东对建其雕像的态度
    第六节 解放初期与文革时期的城市雕塑
        一、 解放初期和文革时期的雕塑发展
        二、 十大建筑工程室外雕塑
        三、 毛主席纪念堂室外雕塑
        四、 城市纪念碑雕塑
        五、 名人雕塑作品
        六、 其他城市雕塑题材作品
第三章 繁荣发展期:——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二、 艺术背景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雕塑发展
        一、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现代雕塑
        二、 90年代的中国现代雕塑
        三、 21世纪的中国现代雕塑
    第三节 雕塑公园的发展
        一、 中国雕塑公园概论
        二、 中国特色的雕塑公园
        三、 中国雕塑公园典型案例分析
        四、 中国雕塑公园发展策略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简述
        二、 改革开放后城市雕塑作品
第四章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的展望
    第一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管理机制
        一、 工作职能
        二、 存在问题
        三、 改变方法
    第二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 存在问题
        二、 提升中国城市雕塑品质
    第三节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一、 城市雕塑与城市历史人文环境
        二、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
        三、 城市雕塑与心理环境的艺术至境
结语
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大事记
引用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计划生育思想
        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二、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
        三、 重视人口统计的思想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思想
        一、 晚清至五四的人口思想
        二、 欧美节育之风与桑格夫人访华
        三、 五四以后的节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1949-1961年)
    第一节 现实与要求:计划生育提出的起点(1949-1953)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生育的缺失
        二、 计划生育呼之欲出
    第二节 政策与宣传:计划生育起步的双翼(1954-1957)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二、 计划生育的初步开展
    第三节 论争与批判:计划生育发展的歧路(1958-1961)
        一、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反复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艰难行进
第三章 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1962-1970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的再度兴起(1962-1965)
        一、 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启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举步
    第二节 计划生育陷于停顿(1966-1970)
        一、 口头上:“要注意计划生育”
        二、 实际上:计划生育陷于停顿
第四章 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1971-1978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体制初成
        一、 生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二、 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成立
        三、 计生药具的生产和管理
    第二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的全面推行
        一、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
        二、 人口科学研究的复苏
第五章 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1979-1991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开始成为基本国策(1979-1984)
        一、 生育政策的导向与调适
        二、 组织机构的日趋健全
        三、 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1985-1991)
        一、 计划生育体制走向完备
        二、 制度化运作下计生工作的开展
第六章 计划生育的新形势与新探索(1992年至今)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政策与体制建设
        一、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二、 计生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探索
        一、 工作新内容:优质服务
        二、 农村:村级自治
        三、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
        四、 发展道路:综合治理
第七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地方差异与法制化道路
    第一节 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上的差异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 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
        三、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四、 计划生育的其他差别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
        一、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及相关法律
        二、 计划生育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三、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与家庭
        一、 计划生育与妇女
        二、 计划生育与儿童
        三、 计划生育与老人
        四、 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 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
        二、 计划生育与生态环境
        三、 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社会心态
        一、 城镇生育观念的变迁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初成
        二、 农村生育观念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消长
第九章 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
    第一节 各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现状比较
        一、 生育政策比较
        二、 生育现状比较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中外交往与合作
        一、 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合作
        二、 双边及多边国际交往与合作
        三、 参与其它国际人口活动
    第三节 中国计划生育的国际评价
        一、 国际舆论
        二、 国际人口奖
结语
    第一节 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得失分析
        一、 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
        二、 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
        三、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战略性前瞻与预测: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附录1: 1949-200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总和生育率、总人口一览表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后记

(7)少年司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前 言
第一章 少年司法制度的源起和制度价值
    一、 少年司法制度的源起
    二、 少年司法制度的制度价值
第二章 少年司法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 少年司法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 城市化
        (二) 拯救少年运动
    二、 少年司法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 国家之父的观念
        (二) 儿童观——儿童的本体性
        (三) 刑罚观——教育刑和刑罚个别化
第三章 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和内涵
    一、 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
    二、 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内涵
        (一) 对象
        (二) 少年审判组织
        (三) 处遇
        (四) 程序
    三、 少年司法制度与少年法
        (一) 少年法的含义和类型
        (二) 确立少年司法制度的少年法
    四、 少年司法制度与司法制度
        (一) 司法制度概说
        (二) 少年司法制度的本质是司法制度
第四章 我国处理少年违法犯罪法律 制度的现状与反思
    一、 确立少年司法制度少年法的缺失
    二、 我国处理少年违法犯罪法律制度的现状
        (一) 对少年犯罪的处理
        (二) 对少年违法行为的处理
    三、 对我国处理少年违法犯罪法律制度的反思
        (一) 对我国处理少年犯罪法律制度的反思
        (二) 对我国处理少年违法法律制度的反思
第五章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构建
    一、 观念的更新
        (一) 刑罚观的转变
        (二) 儿童观的转变
    二、 少年法模式的选择
    三、 少年法院的创设
    四、 实体性规则的构建
        (一) 管辖范围
        (二) 少年的界定
        (三) 处遇体系的建构
    五、 程序性规则的构建
        (一) 保护程序的构建
        (二) 刑事程序的完善
参考文献

(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纺织品标准比对及中亚国家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纺织类标准现状分析
    2.1 纺织类标准情况分析
    2.2 其他数据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纺织品出口检测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可视化展示
    3.1 评估模型构建原则及方法
    3.2 评估模型指标体系的确立
    3.3 模型评估结果及展示
    3.4 本章小结
4 以中亚国家为例的出口纺织品风险实证分析
    4.1 中亚国家纺织行业现状
    4.2 动态数据收集和分析
    4.3 纺织品出口风险评估模型详细分析及展示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斯里兰卡《儿童与少年法令》(续)(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外青少年保护法规比较研究[J]. 康树华. 国外法学, 1985(04)
  • [2]少年刑法比较总论[D]. 赵俊. 武汉大学, 2010(05)
  • [3]幼者本位—民国时期的上海儿童玩具研究[D]. 赵冬霞. 上海大学, 2019(02)
  • [4]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研究[D]. 邵靖. 苏州大学, 2013(11)
  • [5]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6]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 浙江大学, 2004(03)
  • [7]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 于国旦. 中国政法大学, 2004(04)
  • [8]斯里兰卡《儿童与少年法令》(续)[J]. 卜一. 国外法学, 1986(02)
  • [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纺织品标准比对及中亚国家实证分析[D]. 冯含笑. 东华大学, 2020(01)
  • [10]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隔离教育措施——日本与亚洲共他国家的比较[J]. 哲野藤本,孔令叶. 国外法学, 1988(04)

标签:;  ;  ;  ;  ;  

斯里兰卡儿童和青少年法(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