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有望成为大陆纺织原料供应商

台湾有望成为大陆纺织原料供应商

一、台可望成为大陆纺织原料供应地(论文文献综述)

崔翠翠[1](2020)在《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研究(1945-1968)》文中研究说明冷战时期,美国出于本国和盟国安全考虑,向盟国及占重要战略地位的国家提供了长期军事、经济援助。美苏冷战爆发后,菲律宾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成为美国在亚洲地区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重要基地之一。菲律宾独立后,为了继续维护在菲律宾的特殊权利,美国向菲律宾提供了相当规模的军事、经济援助,以此来影响菲律宾国内政治、经济情况,使菲律宾的发展符合美国的利益,志在把菲律宾打造成亚洲地区宣扬其民主的“橱窗”,并在国际上做出有利于美国的外交选择,把菲律宾变成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前沿阵地。本文以美国对菲律宾提供的军事、经济援助为研究内容,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角度研究美国对菲律宾的外援政策,以具体数据分析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数额和援助实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认识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基本情况,以及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变化的原因,并深层次分析引起援助政策变化的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原因,剖析美国外交政策变化和美国外援及外援政策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了使研究内容更加明确,综述了美国外援的发展历程,明确对外援助的相关概念并界定对外援助的相关范围。美国是近现代西方国家中对外提供援助最具典型性的国家之一,这种典型性不仅表现在其外援政策在国内备受争论,支持和反对论者针锋相对,而且表现在美国把外援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实现手段。总体上来看,其援助主要历经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与冷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一层面上可以说美国外援是冷战的催生物。而菲律宾作为美国唯一的殖民地,在独立后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战后由于冷战的影响,菲律宾成为美国推行其亚洲战略的重要前沿阵地。菲律宾在二战中损失巨大,美国通过各种援助维持在菲律宾的特殊地位。通过对美菲关系的回顾和梳理,能更加清晰的展现菲律宾的历史发展以及菲律宾在美国外交中的战略地位。第二章分析受冷战影响的美国对菲律宾外交政策的变化,以及受外交政策变化所引起的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战后初期,由于美国“先欧后亚”的防御政策,东南亚地区未成为美国关注的重点。所以此时的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更多的是临时救济援助,相关援助工作多是在联合国善后救济属的项目下进行的。且美国为了实现本国利益,不惜以菲律宾先通过贝尔贸易法案美国才通过菲律宾复兴法案相要挟,足见此时菲律宾在美国的战略安排中的地位并不十分明显。新中国的成立使美国利用中国防御苏联的计划破产,导致美国最初的外交构想流产,亚洲地区的权力平衡面临重组。美国重新调整其亚洲政策,扶植日本,构建沿海岛链防御线,菲律宾成为美国防御共产主义的重要沿海岛链,并加强了对菲律宾的援助,意在把菲律宾打造成美国在亚洲地区宣扬其民主的代表。但面对战后残败的菲律宾,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带有严重的应急性,且数量不足,这使得美国对菲律宾目标与实际行动之间有所脱节,援助效果欠佳。第三章论述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菲律宾援助。这一阶段的援助带有明显的冷战色彩,所以军事援助占主要地位,经济援助只是作为军事援助的补充,提供经济援助的目的是为了更大限度的发挥军事援助的作用。并且随着冷战的发展,美国调整了亚洲政策,积极扶植日本。为了配合美国的日本政策,美国积极推进菲日战争赔偿问题的解决。可以说菲日条约的签订,与美国对菲律宾的逼迫密不可分,而菲律宾为了获取美国援助,也只能吞下这个苦药丸。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亚洲地区的冷战转为热战,为了稳定亚洲局势,美国加速对日媾和进程,积极促使菲日就战争赔偿问题达成和解。与此相关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安全、遏制成为此阶段美国外援的中心目标。为了更好的实施对菲援助,美国派遣“贝尔调查团”专门赴菲开展实际调查,以调查结果作为对菲律宾援助的指导。这一阶段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无论从援助的数量还是方式上来看,军事援助都占有大量比重。这也构成了此阶段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显明特点,以军事援助为主,经济援助则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军事援助。第四章主要研究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美国在60年代的援助政策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最明显的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援助范围上来看,扩大到广大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并不仅仅局限于与美国安全利益相关的国家和地区;二是援助更加制度化,颁布了《外援法案》,并增加了经济援助的比重。美国的外援政策之所以调整,与60年代美苏冷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密不可分,美苏两国争夺的范围延伸到全世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欠发达国家特殊的国情,这些国家对于发展经济的渴望非常强烈,所以美国外援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削减了军事援助的数量,增加经济援助的比重。在此指导下,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也相应的进行了调整,改变以往注重菲律宾安全、遏制方面的作用,更加关注菲律宾的经济发展情况,着力解决菲律宾面临的国内经济问题。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政策的调整也与当时美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关,当时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外交上处于孤立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势,美国急于想获得菲律宾对其越战政策的支持,并积极促使菲律宾出兵越南,为此美菲就菲律宾出兵越南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周旋和谈判。诚然在外交地位上,菲律宾是小国,美国是超级大国,菲律宾明显处于劣势。但是菲律宾利用美国想借助菲律宾改变其在越南政策上的孤立地位,也相应的获得了因出兵越南的援助。最终菲律宾出兵越南,美国增加对菲律宾的援助,并且菲律宾也借机解决了两国之间拖了将近20年的战争赔偿问题。第五章从总体上评述了美国对菲律宾的外援政策。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在不同时期就援助的特点和内容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与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政策以及外交政策的变化相关。但无论援助及援助政策如何变化,其安全和防御政策的主基调始终未变。外援作为美国实现在菲律宾外交目标的地位和手段未变,都是美国实现亚洲政策,防御共产主义颠覆的重要工具。从这一点来分析,外援在实现美国外交政策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战后美国通过各种援助来影响菲律宾的国内政治经济,并使菲律宾做出有利于美国的外交选择。菲律宾作为小国、弱国,在于美国交涉的过程中,并非一无所获,而是或多或少的拥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在与美国的周旋过程中,部分的实现了自己的诉求。从根本上来看,这与菲律宾在美国亚洲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有关。冷战爆发后,菲律宾作为美国战略防御的沿海岛链,其战略地位备受美国重视,可以说借助自身的战略优势,菲律宾也拥有了一些有限的话语权。但是只要美苏对立的局势不变,冷战仍是双方的较量方式,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就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余论部分考察了70年代后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基本情况。总体而言,由于菲律宾外交自主性的提高和美国外援效果的有限性,美国主张大范围的缩减对菲律宾援助,并对菲援助提出种种限制条件。但在援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对菲律宾援助并未出现大范围的减少,这反映出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由于菲律宾的国内政治、经济情况,美国不愿过多的承担对菲律宾援助责任;另一方面,美国出于安全利益的考虑又不能放弃对菲律宾援助。归根结底美国在菲律宾的利益和菲律宾在实现美国的外交政策方面的有限性,使得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成为美国食之无味又不能放弃的鸡肋。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千变万化,而菲律宾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也会因亚洲局势的变动变得紧密或疏远,但无论怎么变化,只要菲律宾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战略地位不变,美菲之间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就不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耿中耀[2](2019)在《文化的演替与作物的盛衰 ——桄榔类物种式微的文化生态史研究》文中提出在民族学史上,学者们围绕着二元对立的学术思想展开的争论从未休止过。到了当代,学科内的学术思想分离更为凸显,理论的主张从对话走向对立,方法的选用从共同的标准走向各行其是,民族志的书写也在持续的批判与反思之中步入了“表述的危机”。于是,学者们又不得不对批判进行批判,对反思进行反思,再次呼吁坚持跨学科结合的研究思路,践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随着“人类史”、“人新世”、“一万年尺度”等概念提出后,预示着宏大叙事的民族志书写再次回归。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学家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共时态与历时态的兼顾,实践主体与结构系统的互动等角度入手,对“人类史”上作物的驯化、农业的起源、国家的诞生、饮食结构的改变与生态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研究,极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热带、亚热带地区桄榔类植物,仅是地球上的一类普通物种,但被人类驯化以后却由此而发生一个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背后正是人类社会文化演替的集中体现。具体而言,在距今一万年前左右,人类开始不再完全依赖以采集野生植物和捕获野生动物为食的狩猎采集生计类型,转而选种有限的几个物种进行驯化,以此产出粮食。桄榔类植物,也在这一时期被驯化成了粮食作物。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以桄榔类作物产出“主食”的农业生产体系得以成形,相关的人群还以此建构出独具特色的政治形态、经济行为、宗教信仰、艺术活动、饮食习俗等文化类型。纪元前后,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桄榔农业民族”开始进入了国家的统治,桄榔类作物由于得不到国家的接纳和认可,从而在与其它粮食作物的争地过程中一步步隐退,最终退出了相关民族的文化利用范围。基于此,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将桄榔类物种式微的过程分为前后相互连接的三个阶段:兴起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繁盛于五千年左右,隐退始于被纳入国家统辖之后。桄榔类作物的由盛转衰的过程,正好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农业的起源、国家的发展、航海贸易的兴起等文化演替直接关联。对该类物种式微的三个阶段探讨,分别对应文章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旨在分析和回应从第二章至第五章提出和面对的问题。第七章,则是立足于当代的生态建设和扶贫行动目标,提出桄榔类作物当代复兴的策略。通过对桄榔类物种追本溯源后,可以回应当前民族学中悬而未决的现实难题:其一,从长时段的时间序列中,以物种的盛衰为载体,澄清符号与象征的起源,及其背后权力和意义运行中相互制造的辩证关系,可望能够打通主/客体对立的“二元论”壁垒;其二,对物种盛衰过程的因果关系,作出能够被证实或证伪的解释,以此表明民族学的文化分析依然需要回归到“实证”研究的学科属性;其三、对桄榔类物种提出的当代复兴策略表明,民族学可以在当代的社会行动中贡献出学科的力量。文章的从大尺度的时空视角,检视桄榔类作物式微的历程及其原因与机制,并提出当代的复兴策略,不仅回应了当代民族学理论中争议的焦点,还期望能够对民族志的书写作出一些新的尝试,撰写出一种有新的“实验民族志”。

杨大畲[3](2018)在《台湾地区机电产业专用性、不确定性、伙伴关系与供应链绩效之研究》文中认为机电产业(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industry)于台湾产业发展过程中发展成熟,占全球贸易量约5%,且居于核心地位,电子产品为主要的出口产品。以三大科学园为产业群聚的重要发展基地,拥有完整的上、中、下游及周边供应链体系及完整的产业供应链价值系统,对整体工业及服务业的后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近年来台湾产业外移严重,原本具紧密伙伴关系的机电产业面临供应链短缺;再者,2013年两岸签定ECFA及全球对机电产业产品环保规章强力主张之际,如何因应及落实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达到永续经营的目的,上下游企业间如何达成共识,相互结盟而成为伙伴关系(partnership),以期有效整合由上游到下游供应链(supply chain),提升整合性的供应链绩效(supply chain performance)成为现代产业发展及企业兴衰的重要关键。本研究主要从机电厂商的角度,以交易成本观点,探讨厂商所拥有的资产专用性与外在环境面临的政策不确定性对产业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并探讨上述影响是否会受伙伴关系产生中介效果(moderator effect)同时,也想知道产业成员间的伙伴关系对供应链绩效是否存在显着影响,以提供机电产业产业整合及供应链管理上的建议。本研究依据电机电子工会所公布成员数据,从一万多家机电产业制造商中从台湾北、中、南地区随机抽样1%作为样本数进行问卷调查。最终以149家在台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为分析工具,其是一门基于分析技术的研究方法,以无法观察的潜在变量(latent variables)为主,用以处理复杂的多变量研究数据,又称共变量结构分析(covariance structural analysis)。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五大假设皆获支持:机电产业的资产专用性对伙伴关系及供应链绩效皆存在显着正向影响;然而,政策不确定性对机电产业的伙伴关系及供应链绩效存在显着反向影响,同时,机电产业间的伙伴关系扮演关键性的中介角色,伙伴关系紧密程度愈高越显着正向影响供应链绩效。最后,本研究提出结论与管理意义,建议企业需从个体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间的竞争,机电业产商与供应链的合作关系尽量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而非为短期利益损害伙伴关系。通过双方稳定的合作,才能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优势。本研究同时提供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建议。

王少博[4](2016)在《传统服装制造业技术转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受全球复杂经济的影响,消费疲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服装制造业“用工荒”尤其是“技工荒”的现象逐渐蔓延。发达国家占据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不断挤压我国服装制造业的利润空间,第三世界国家也在低附加值环节激烈竞争。但与此同时,随着国内服装产业快速发展,自有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我国服装品牌也希望通过制造业产能的提高来增强国际竞争力。因此,传统服装制造业亟待转型,本文着重研究以增效、升级为出发点,以数字化技术(具体为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普及为主要解决方案的技术转型。本文第一章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思路、方法等;第二章分析了我国服装业现在整体的大环境,主要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介绍;第三章则旨在从市场增量出发,对中国服装制造业的产能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第四章是在第三章分析的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保质产能这一重点概念,并据此建立服装制造企业产能评价模型;第五章作为文章的核心部分,根据模型中相关指标的权重提出技术转型的重点和关键——自动化设备,并介绍了其当前水平、优势和应用程度。最终提出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设备在服装制造业的应用为基础,来提升效率、保证质量、改变生产方式这一转型途径。研究结果可作为设备制造商研发创新的参考,不断提高设备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服装制造业,实现产业链良性协同发展。本研究的结论可望成为中国服装制造业转型的一条可行之路,为相关企业的转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陈甜[5](2015)在《中国绒毛用羊生产比较优势与区域布局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在世界绒毛用羊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受绒毛用羊生活习性及世界地貌特征分布影响,绒毛用羊养殖区域相对集中。我国是主要的绵羊、山羊养殖国家,据FAO统计数据,2013年世界绵羊存栏量为11.73亿只,其中,中国绵羊存栏量居世界第一,为1.50亿只,占世界存栏量的12.78%,同年世界山羊存栏量为10.06亿只,其中,中国山羊存栏量居世界第二为1.40亿只,占世界存栏量的13.92%。同时,我国还是羊毛羊绒主产国之一,2012年世界羊毛产量为206.67万吨,我国羊毛产量居世界第一,为40.04万吨,占世界羊毛产量的19.37%,同年世界羊绒产量为2.63万吨,我国是羊绒产量最高的国家,约为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受到非农产业及其他农业部门发展的挤压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地区,绒毛用羊生产萎缩趋势明显。中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呈现出向“老少边穷”地区转移、由南方地区向北方地区进一步集中的变化趋势。这种生产布局的变动趋势使得我国绒毛用羊生产所需的资金越来越难以同其他相关资源整合在一起,整体上削弱了绒毛用羊生产的综合优势,不利于绒毛用羊生产比较优势的发挥。近年来,受畜牧业无序养殖、超载放牧以及气候变化等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草原及山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及山区植被破坏等问题比较严重。较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使这些地区绒毛用羊养殖面临饲草料不足的制约,同时,为有效治理草原及山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各省区均出台并实施了严格的草原禁牧政策或封山禁牧政策,并且还推广实施细毛羊、绒山羊等畜牧品种的舍饲和半舍饲养殖,这无疑又增加了绒毛用羊的养殖成本。因此,在养殖成本不断攀升的趋势下,广大农牧区如何调整养殖规模、形成环境友好同时经济效益良好的生产布局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对我国绒毛用羊生产比较优势和区域布局的研究对促进我国乃至世界绒毛用羊生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区位布局理论、空间经济学理论和区域规划理论,采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比较与规划分析的方法,深入探究绒毛用羊(细毛羊、半细毛羊、绒山羊)生产的比较优势与区域布局;在此基础上对绒毛用羊生产合理布局提出优化方向,有助于提高我国绒毛用羊生产能力,促进绒毛用羊产业发展。本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分析我国绒毛用羊生产的基本状况及不同地区成本收益情况;分析我国绒毛用羊生产的比较优势和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区域布局的历史变迁;探究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优化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包括:(1)由于地区之间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我国各省区绒毛用羊生产的比较优势存在较大差异,且各省区各品种绒毛用羊生产的比较优势具有动态变化性。总体来讲,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区集中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自80年代中期以来,华东地区的绒毛用羊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弱,东北地区绒毛用羊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绒毛用羊各品种生产的区域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绒毛用羊生产布局逐渐从自然性布局向经济性布局转变。具体来讲,绒毛用羊生产布局呈现出由南方地区向北方地区集中、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集中的的变化趋势。华北、东北地区绒毛用羊生产的比重提升较快,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绒毛用羊生产的比重降低。我国细毛羊、半细毛羊、绒山羊生产集中程度是不同的,其中,绒山羊生产的集中程度最高,其次是细毛羊,半细毛羊生产的集中程度最低。从历年生产集中度的变化来看,各品种生产集中度的变化不大,总体上,细毛羊的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半细毛羊、绒山羊的生产集中度有所降低。(3)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的变迁基本符合比较优势原理。即绒毛用羊生产的布局趋向于朝着有自然资源优势、优良种质资源优势、生产成本效益优势、规模优势及综合优势的地区转移。(4)影响我国绒毛用羊空间布局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绒毛和羊肉的比价、绒毛生产综合比较优势、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机会、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运输条件、自然灾害、草原面积等都是影响中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变迁的因素。(5)在优化绒毛用羊生产布局时应坚持的原则有:因地制宜资源可持续原则、比较优势原则、产业安全的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市场调节作用与宏观管理相结合原则、促进产业发展和加工链条拉长原则、生产布局调整与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生产效率相结合原则、结构优化原则。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的优化方向,细毛羊: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祁连山区、河北西北部、吉林、黑龙江西部和南部;半细毛羊:内蒙古中部、黑龙江东北、新疆北部、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河北;绒山羊:西藏西部、内蒙古、陕北、冀北、辽东半岛、黑龙江中北部、新疆西北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

李富森[6](2014)在《威廉二世时期德国海军战略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中期,世界各国海军技术和海军思想都出现了巨大发展。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等国竞相发展海上力量,发展为世界海军强国。海上交战和争夺海权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1856年签署的《巴黎海战宣言》成为世界海军作战的通用法则,这些对德国发展海军都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德国要发展海军力量,还受很多其他国内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既有地缘劣势等客观条件,还有来自于德国优先发展陆军的传统政治制约。德国海军长期落后于世界其他海上强国,这种状况到了威廉二世继位时才有了初步改观,此后不久,德国的海军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影响海军战略转变的因素既有德国民族,其中包括威廉二世皇帝本人建立海军的热情,也有德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性,而且还有海军战略思想转变的物质和技术前提。而威廉二世的不竭努力更是促进了德国海军战略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德国海军迎来了重大战略转变和大发展时期。1897年,蒂尔皮茨出任海军大臣,他以第九号海军备忘录为基础,为德国海军发展制定了战略计划,大力发展海军,先后出台了1898年和1900年海军法案,并同时启动了初步的造舰计划,这样开始了他的远洋舰队建设,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使德国发展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海军战斗力量。而且德国海军针对不同敌国,作了相应的战争预案,也为未来的海上战争做了准备。在历史上,英国和德国之间长期保持着友好关系。但随着德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威廉二世的继位,英德关系开始趋向紧张,两国在殖民地、商品市场、欧洲霸权、世界霸权等方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两国海军发展之间的矛盾更是不可协调,最终导致两国关系破裂。1898年、1890年德国海军法案的出台引起了英国的注意,英国在1904年推出了针对德国的计划,开启了英德海军军备竞赛,英国无畏舰以及超级战列舰的建造将两国海军军备竞赛推向高潮。尽管两国也进行了针对海军矛盾的调和,但由于分歧太大,最终谈判破裂,两国也各自为海战做了大量准备。扩建海军是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行世界政策的重要工具。因此,随着海军战略的转变以及海军的发展,德国大肆进行殖民扩张,在东非、西南非洲和南非积极推进殖民政策;在中国,德国海军对“胶澳租借地”直接殖民经营;德国海军还大力拓殖西南太平洋地区。同时,威廉皇帝凭借德国海军舰队广泛开展炮舰外交和海军冒险,引发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但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而对于奥斯曼帝国,德国则派出“戈本”号战列舰,一举将其拉入盟国阵营,取得了重大的外交胜利。尽管在一战发生之前,德国海军作了一定的战争准备和作战计划,但在一战中随着英国战略的改变,德国海军战略也不得不做出调整。在欧洲水域,英国采取远程封锁,皇家海军本土舰队一直驻守在斯卡帕湾,死死盯住德国公海舰队。这引起一战初期德国海军的战略混乱。公海舰队采取了消极策略,不敢贸然远离海军基地进行主动出击,而只用小型舰只和潜艇偶尔前出侦察或伏击。在日德兰海战后,德国海军倚重潜艇战。由于美国对德宣战和英国牢牢地掌握着制海权,以及德国陆上作战的失败,加剧了公海舰队水兵的人心涣散,最终爆发了水兵起义,导致德国公海舰队的崩溃。而在欧洲水域之外,巡洋舰战争计划是袭击英国商船和交通线,但由于兵力薄弱而旋即被协约国击溃。在短短十几年间,德国海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世界上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海军。德国发展强大海权的经验在于:雄厚的经济和工业技术实力为海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民族海洋意识的提高成为推动海军发展的强大动力,明确的海军政策和发展战略制定为海军发展指明了方向。相对而言,德国扩张海军的教训比其经验来说更为深刻。德国海军的发展一直受国内政治体制、外交政策、海军指挥体系及蒂尔皮茨的海军战略的制约,威廉二世对德国海军的惨败也要承担主要责任,他的专权、缺乏坚强的战争意志和消极避战是导致德国海军失败的直接原因。由于这种种因素,终使德国海军覆灭。威廉二世时期的海军政策给德国带来了严重后果,造成了灾难性影响,给原本脆弱的德国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德国的海军扩张使英德关系雪上加霜,并使法、俄、英结成盟国,这样德国在政治上更加孤立。因此,如果一个国家要发展海权,必须首先考虑本国地缘态势,为发展海权奠定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基础,培养全民的海洋意识,确立长期正确的海军政策和海军战略,为海军发展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付丽颖[7](2012)在《中日货币国际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借助世界经济史中时空结构与逻辑演进的研究方法,从国际金融史时空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角度对中国和日本的货币国际化进行比较。在历时性意义上,战后日元国际化经历了1973-1984年的起步、1985-1989年的官方推进、1990-1998年的收缩以及1999年以后的日元区域化这四个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则包括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边境流通为特点的民间自发阶段和2009年开始的官方推动阶段。中日两国货币国际化的背景与进程,表现出了一种“错时性”。从货币国际化的经济背景与条件看,1997年的中国与1973年的日本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是地缘结构与制度差异造成了两国货币国际化表现与程度的不同。2009年的中国与1985年的日本面临着相似的国际环境与机遇,日元国际化在此阶段的扩张及其在1990年后的收缩警示着我们:货币国际化的路途绝非一帆风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日元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处于共时性范畴。在以美元本位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日元国际化与人民币的国际化存在互动关系,两种货币在亚洲区域内面临着核心与边缘的竞争。实行国际金本位制以来的货币国际化经验,从实践上展示了国际货币发行国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理论、货币选择理论、货币替代与区域货币合作理论使得货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理论分析之后,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中日两国的货币国际化进行比较:首先,根据国际货币发行国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从中日两国的内部经济条件、对外经济关系、国家金融制度特征以及国际金融秩序角度对中日货币国际化起步的背景进行分析。其次,比较民间自发阶段的中日货币国际化。具体包括:从国际货币职能角度分析日元在贸易结算、储备资产、国际融资等方面的国际化程度;从人民币境外流通、央行货币互换和香港离岸中心角度说明人民币国际化起步阶段的特征;对国际化起步期的日元与人民币进行总结。进而,对中日货币国际化的官方推进阶段进行比较。在分析中日两国推进货币国际化的共同背景——世界经济失衡和美国金融外交基础上,将日元国际化扩张阶段的措施、成效与人民币国际化现状进行比较。其后,对面向东亚区域的中日货币国际化进行比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在国际分工深入发展过程中依旧占据着金融主导地位。美元体制强有力地制约着日元和人民币的国际化。基于日本和中国在东亚地区的经贸基础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体制的现实,两国货币相继走上区域化道路,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论文的最后部分,首先总结了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同时也正视了东亚区域内日元与人民币既有竞争又需合作的现实,最后,基于中国具有的“一国四币”独特优势,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展望并就具体策略提出了建议。

姚笑坤[8](2012)在《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设计及品牌研究 ——以奥地利品牌HEAD(海德)为例》文中指出户外运动是一种以体育运动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休闲方式,现阶段已在中国形成一股浪潮,并带动了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兴起。虽然户外运动休闲服装在中国的发展势如破竹,逐渐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但由于它是服装领域的新行业,国内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本文以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概念出发,对其穿着系统及防护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对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市场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同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并统计了我国消费者对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看法、认知及购买动机。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户外运动休闲服装应当具备的设计特点,以此,结合相关企业品牌案例,从品牌的层面看待产品对设计的要求。最后,结合国内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现状和趋势,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宫涛,李汾,刘菁[9](2011)在《聚氨酯弹性体的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国内外聚氨酯弹性体的消费情况,综述了原料、产品、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新进展。

王剩勇[10](2009)在《吉林化纤粘胶纤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利用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通过分析吉林化纤粘胶纤维产业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机会与威胁,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制定粘胶纤维产业发展战略,为吉林化纤乃至我国粘胶纤维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料。全文分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理论和研究意义。第二章系统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国际、国内行业竞争环境,吉林化纤粘胶纤维产业综合分析。第三章,吉林化纤粘胶纤维产业总体发展战略。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创造一等丝品牌,占领国内、国际高档丝市场,提高产品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效益;其它战略包括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产品差别化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第四章分析吉林化纤粘胶纤维产业总体战略的管理和实施

二、台可望成为大陆纺织原料供应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可望成为大陆纺织原料供应地(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研究(1945-196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1.国内学术界关于美菲关系的研究
        2.国外学术界关于美菲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论文的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2.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对外援助的历史考察及美菲关系回顾
    第一节 美国对外援助综述
        一、关于对外援助的概念及内容的题解
        二、美国外援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美菲关系历史回顾
第二章 战后初期东南亚的战略地位及美国对菲律宾政策的确立(1945-1950)
    第一节 战后初期美国东南亚政策的调整
        一、美国东南亚冷战政策的确立
        二、美国对菲律宾政策的确立:从詹姆斯·雷报告到NSC48 号文件
    第二节 战后初期美国对菲律宾政策的调整
        一、通敌者问题
        二、军事基地与贸易问题
    第三节 战后初期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
        一、战后初期的救济工作
        二、菲律宾复兴法案
    第四节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效果
第三章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菲律宾援助(1951-1960)
    第一节 菲律宾对美国东亚政策的反应及美菲关系的再次调试
        一、菲律宾对美国朝鲜政策的支持
        二、美国援助菲律宾镇压国内“胡克”运动
        三、NSC84/2 号文件
        四、美菲就贸易、军事基地问题的重新调整
    第二节 美国菲律宾就菲日战争赔偿问题的周旋
        一、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菲律宾的反应
        二、美国以援助相要挟迫使菲律宾降低赔偿要求
        三、《菲日赔偿协定》的最终签订
    第三节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政策导向
        一、从NSC124/1 号文件到NSC5429/2 号文件
        二、NSC5413/1 号文件
    第四节 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
        一、美国派遣贝尔调查团调查菲律宾国内政治经济情况
        二、以《季里诺—福斯特协议》为开始的美国对菲律宾经济援助
        三、追求安全利益下的美国对菲律宾军事援助
        四、美国对菲律宾以军事为主的援助
第四章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美国对菲律宾援助(1961-1968)
    第一节 肯尼迪政府时的国际局势和美菲关系
        一、亚洲局势
        二、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三、菲律宾就出兵越南问题与美国的周旋
    第二节 美国菲律宾战争赔偿问题的解决
        一、对菲赔偿的12078 号提案
        二、对菲赔偿的8617 号提案
        三、对菲赔偿问题的最终解决
    第三节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美国外援政策的调整
        一、开发援助思想对美国外援政策的影响
        二、肯尼迪的发展援助理论
        三、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攻势
        四、美国外援的变化及《外援法》的颁布
    第四节 发展援助名义下的美国对菲律宾援助
        一、和平队在菲律宾的情况
        二、改善菲律宾政府腐败与财政问题
        三、乡村发展项目下的援助
    第五节 美菲两国就菲律宾出兵越南问题进行的军事援助协商
        一、60年代初期菲律宾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马卡帕加尔当政时美菲两国就出兵越南之间的协商
        三、援越法案通过与菲律宾出兵越南
    第六节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变化
        一、对菲律宾农业的援助
        二、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分担机制的变化
        三、军事援助未见明显减少
第五章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述评
    第一节 战略利益是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根本原因
        一、美对菲援助在战略利益驱使下的发展轨迹
        二、影响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变化的直接因素
    第二节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特点
        一、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持续性与长期性
        二、美国对援助的严格控制和对菲律宾经济的垄断
    第三节 美国亚洲政策的派生物——对菲律宾援助
    第四节 美援在实现美国对菲律宾外交目标中的作用
        一、美援在实现对菲外交目标的有限性
        二、美援在实现对菲外交目标的独特性
余论
附录
    附录1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大事年表
    附录2 :主要人物人名职位对照表
参考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文化的演替与作物的盛衰 ——桄榔类物种式微的文化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与预设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时空范畴
        一、“桄榔”的界定
        二、本研究的时空范畴
    第三节 桄榔相关的前期研究
        一、关于史前桄榔类植物的研究
        二、关于历史时期内桄榔类作物演替的研究
        三、桄榔类作物的民族志研究
        四、当代开发价值的研究
    第四节 田野点选择
第二章 学理回顾:文化视角下的物种研究
    第一节 结构、象征与符号:结构主义
        一、结构主义与“烹饪三角”
        二、《利未记》的可憎之物
    第二节 生态、适应与功能:文化生态学
        一、印度圣牛的唯物论
        二、生态系统与猪
    第三节 历史、权力与意义:政治经济学与实践论
        一、实践论:以家畜与牛肉为研究对象
        二、政治经济学派笔下的作物
    第四节 本文的思路、方法与应用
        一、当代的争论
        二、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三、民族学的应用与贫困问题
第三章 作物起源与狩猎采集者的桄榔利用
    第一节 生物属性利用与文化属性利用
        一、生物属性的利用
        二、文化属性的利用
    第二节 狩猎采集者的桄榔利用
        一、丰裕与匮乏
        二、最早的桄榔文化遗址
        三、采集桄榔的“机会主义”者
    第三节 桄榔类作物的起源
        一、作物起源的神话
        二、驯化的起源
        三、驯化的操作规程
第四章 桄榔农业及其生产实践
    第一节 采集食物与生产食物
        一、野生与栽培
        二、采集食物与生产食物
    第二节 早期桄榔食物生产实践
        一、采伐与收获
        二、加工与利用
        三、栽培与管护
    第三节 桄榔农业的起源及其文化圈
        一、桄榔农业的认定
        二、桄榔农业文化的起源
        三、桄榔农业文化圈
第五章 作物的扩张与桄榔的隐退
    第一节 纪元前后的几个世纪
        一、旱作农业的推广
        二、东南亚的早期国家与农业
        三、桄榔类主粮作物延续
    第二节 从桄榔类作物向稻类作物的过渡
        一、“不敢食谷”的国王
        二、水稻的国家作物地位确立
        三、桄榔类作物主粮地位的跌落
    第三节 西方殖民扩张与作物
        一、水稻的资本化
        二、沦为救荒之物的桄榔
第六章 桄榔类作物盛衰的动因及机制
    第一节 桄榔农业起源的动力
    第二节 桄榔农业民族及其政权
        一、政权的出现及其动力
        二、桄榔农业民族的政治形态
        三、作物的力量
    第三节 桄榔农业衰落的原因
        一、主因认定
        二、国家作物的特征
        三、主粮政策的正负效应辨析
第七章 当代的复兴
    第一节 粮食安全的维护
    第二节 多样性利用
    第三节 生态维护价值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1:桄榔类植物生长环境调查报告
附录2:各族乡民对桄榔类植物的认知与利用
附录3:沧源勐来乡董棕群落伴生植物物种(简表)
附录4:个旧斗卡房镇棉花山董棕林伴生动物名录(简表)
附录5:附图

(3)台湾地区机电产业专用性、不确定性、伙伴关系与供应链绩效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台湾机电产业发展现况
        1.1.2 台湾机电产业特性及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方法
        1.2.1 前测(pretest)
        1.2.2 问卷设计
        1.2.3 研究对象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探讨
    2.1 机电产业供应链(supplychain)
    2.2 资产专用性(assetspecificity)
        2.2.1 资产专用性的定义
        2.2.2 资产专用性的类型
    2.3 伙伴关系(partnership)
        2.3.1 伙伴关系的定义
        2.3.2 伙伴关系的衡量因素
        2.3.3 资产专用性对伙伴关系的影响效果
    2.4 政策不确定性(policyuncertainty)
        2.4.1 环境不确定性类型
        2.4.2 绿色供应链制约(greensupplychainmanagement)
        2.4.3 ECFA
        2.4.4 政策不确定性与伙伴关系的关系
    2.5 供应链绩效(supplychainperformance)
第三章 台湾机电产业供应链绩效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设计
    3.1 提出问题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方法
        3.1.3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2 问卷数据的收集
        3.2.1 数据来源
        3.2.2 抽样方法介绍
        3.2.3 问卷内容介绍与执行情况
    3.3 问卷数据的处理
    3.4 台湾机电产业调研数据的统计性分析
        3.4.1 台湾机电产进出口额/交易对象分析
        3.4.2 本文変量的设置
        3.4.3 信效度检验
第四章 基于SEM的台湾机电产业供应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基于SEM的台湾机电产业供应链分析
        4.1.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4.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4.1.3 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图与形式
    4.2 线性结构关系模型分析
        4.2.1 最佳SEM模型分析
        4.2.2 整体结构模型适配度检验
    4.3 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分析
        4.3.1 参数估计及显着性检验
        4.3.2 模型整体拟合评价
    4.4 模型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潜在共变数检定
    5.2 实证研究结果
        5.2.1 机电产业的资产专用性对伙伴关系存在显着正向影响
        5.2.2 政策不确定性对机电产业的伙伴关系存在显着反向影响
        5.2.3 机电业厂商的资产专用性对供应链绩效存在显着正向影响
        5.2.4 政策不确定性对机电产业供应链绩效存在显着反向影响
        5.2.5 机电产业伙伴关系紧密程度,对供应链绩效存在显着正向影响
    5.3 管理实践意义
        5.3.1 不断投资,创造被利用的价值
        5.3.2 掌握区位优势,创造产业供应链竞争力
        5.3.3 主动因应政策,顺从未来趋势
        5.3.4 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产业垂直整合
    5.4 研究限制
        5.4.1 抽样限制
        5.4.2 衡量工具限制
    5.5 未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相关网站网址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传统服装制造业技术转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服装业及服装市场的发展
    2.1 我国服装业发展概述
    2.2 服装制造业面对的问题
        2.2.1 内忧外患愈演愈烈
        2.2.2 成本压力不断增加
        2.2.3 经济格局变化巨大
    2.3 服装制造业优势分析
        2.3.1 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2.3.2 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3.3 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产业链比较完善
        2.3.4 设备及管理先进,标准化程度提升
        2.3.5 承接众多外来品牌,不断提升制造技术
        2.3.6 库存压力得到有效控制
        2.3.7 对外贸易乘数稳定较高
    2.4 传统服装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2.4.1 转型历程
        2.4.2 政策导向
第三章 传统服装制造业产能发展趋势
    3.1 服装制造业产能的定义
    3.2 服装外贸市场
        3.2.1 服装进出口数据及相关贸易数据
        3.2.2 数据分析
        3.2.3 我国服装出口特征分析
        3.2.4 小结
    3.3 服装内销市场
        3.3.1 整体情况
        3.3.2 我国服装市场发展分析
    3.4 产能发展趋势
        3.4.1 产能发展概述
        3.4.2 产能发展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装制造业产能评价体系的建立
    4.1 引言
        4.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2 产能概念
        4.1.3 服装制造企业产能评估的作用
    4.2 产能评价体系指标
        4.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4.2.2 问卷设计
        4.2.3 定向专访部分总结
        4.2.4 问卷信度分析
        4.2.5 最终指标确定
    4.3 服装制造业产能评价体系的建立
        4.3.1 评价体系结构
        4.3.2 评价指标权值
        4.3.3 评价模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服装制造业的转型发展途径
    5.1 传统服装制造业转型之路
        5.1.1 服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自动化设备开发
        5.1.2 服装产业链要协同良性发展
    5.2 数字化服装设备的发展现状
        5.2.1 数字化服装设备的研发现状
        5.2.2 数字化服装设备的优势分析
        5.2.3 数字化设备改变生产方式
    5.3 传统服装制造企业对新型数字化设备的认知及应用状况
    5.4 数字化设备促进转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5)中国绒毛用羊生产比较优势与区域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测算方法
    2.1 理论基础
    2.2 绒毛用羊生产比较优势的测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基本情况及成本收益状况
    3.1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概况
    3.2 绒毛用羊各品种生产的成本收益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4.1 方法选择与数据说明
    4.2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地区比较优势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的历史变迁
    5.1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的历史变迁
    5.2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集中度测算
    5.3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历史变迁的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绒毛用羊生产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6.1 影响绒毛用羊生产布局的各种因素的现状分析
    6.2 绒毛用羊生产布局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绒毛用羊生产布局优化分析
    7.1 生产布局优化的原则
    7.2 生产布局优化的方案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2014年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专家专项访谈
致谢
作者简介

(6)威廉二世时期德国海军战略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论文研究的意义
    二、时间界定、相关概念的说明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 威廉二世时期德国海军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制约因素
    第一节 威廉二世时期德国海军发展的国际背景
        一、世界海军强国的发展状况
        二、世界海军技术和海军思想的发展
        三、海军作战法则的制定:1856年的《巴黎海战宣言》
    第二节 威廉二世之前德国海军的发展与海军政策
        一、德国海军的创立
        二、施托斯时期德国海军的初步发展
        三、卡普利维时期德国的海军政策
    第四节 制约德国海军发展和战略转变的因素
        一、不利的客观条件
        二、优先发展陆军的政治传统
        三、俾斯麦的大陆政策与海军观
第二章 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和海军战略的调整
    第一节 威廉二世对外政策的转变和世界政策的出台
        一、威廉二世对外政策的转变
        二、世界政策的出台
    第二节 德国海军战略转变的思想基础与动因
        一、世界政策需要强大海军作为支撑
        二、威廉二世的海军情结
        三、德意志民族的海军主义
        四、德国的殖民扩张与海外贸易需要海军提供保障
    第三节 德国海军战略转变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雄厚的工业实力
        二、优良的港口和发达的航运
        三、先进的海军技术
    第四节 威廉二世为海军战略转变进行的努力
        一、确立“个人统治”与重组海军部
        二、协调“保守派”和“激进派”海军建设路线之争
        三、加强宣传与舆论
        四、争取国会的支持
第三章 蒂尔皮茨的海军战略与海军舰队的建设
    第一节 蒂尔皮茨的海军战略
        一、《海军第九备忘录》与德国海军的战略规划
        二、风险理论
    第二节 1898年和1900年海军法案与造舰计划
        一、蒂尔皮茨的鼓动与德意志海军协会的建立
        二、1898年海军法案与第一个造舰计划
        三、1900年海军法案与第二个造舰计划
    第三节 德国公海舰队的建设与海军的战争预案
        一、从沿海防御到远洋作战:德国公海舰队的建设
        二、德国海军应对不同敌国的战争预案
第四章 德英海军竞赛
    第一节 英国对德国扩建海军的最初反应与德英关系的恶化
        一、英国对德国扩建海军的最初反应
        二、威廉二世时期德英关系的恶化:由潜在的盟国到全面对峙
    第二节 英德海军竞赛的开启与升级
        一、英国1904年对付德国的海军计划与德英海军竞赛的开启
        二、无畏舰的建造与德英海军军备竞赛的升级
        三、德英超级无畏级战列舰造舰竞赛
    第三节 德英海军调和竞赛的尝试
        一、海牙和平会议与德英海军矛盾的调和
        二、1908—1912年的德英海军会谈
        三、一战前德国对英国的海战计划
第五章 德国海军与威廉二世的殖民扩张和炮舰外交
    第一节 德国海军与威廉二世的殖民扩张
        一、海军与德国在非洲的殖民活动
        二、德国海军对“胶澳租借地”的殖民占领
        三、德国海军拓殖西、南太平洋地区
    第二节 威廉二世时期德国的炮舰外交
        一、“豹子的跳跃”与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二、“戈本”号战舰外交:德国海军对奥斯曼帝国的渗透
第六章 一战中德国的海军战略与海军的覆灭
    第一节 一战中德国的海军战略
        一、欧洲水域德国海军的战略变化
        二、巡洋舰战争战略
    第二节 德国海军的覆灭
        一、公海舰队的自沉:彩虹行动
        二、巡洋舰战争的溃败
结语
    一、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发展海军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二、德国发展海权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地名译名对照
附录二 本文涉及人物译名对照
附录三 帝国海军各部门首领
附录四 1898年海军法案、1900年海军法案
后记

(7)中日货币国际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及其一般理论
    第一节 货币国际化的历史概观
    第二节 货币集团时期的日元国际化
    第三节 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
    第四节 货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
    小结
第二章 中日货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日元国际化问题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对中日货币国际化的比较研究
    小结
第三章 中日货币国际化起步条件比较
    第一节 中日货币国际化起步期的国际金融环境比较
    第二节 中日货币国际化起步期的经济实力比较
    第三节 中日货币国际化起步期的对外经济关系比较
    第四节 中日货币国际化起步期的国内金融体系比较
    小结
第四章 中日货币国际化的民间自发阶段比较
    第一节 日元自发国际化的特征
    第二节 人民币自发国际化的特征
    第三节 民间自发阶段中日货币国际化的动力机制比较
    小结
第五章 中日货币国际化的官方推进阶段比较
    第一节 中日货币国际化官方推进阶段的背景比较
    第二节 中日货币国际化官方推进阶段的措施比较
    第三节 中日货币国际化的官方推进阶段的成效比较
    小结
第六章 面向东亚区域的中日货币国际化比较
    第一节 美元体制制约中日货币国际化进程
    第二节 中日货币区域化的经济基础比较
    第三节 中日货币国际化在东亚的发展
    小结
第七章 日元国际化的启示及人民币国际化展望
    第一节 日元国际化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节 中日货币国际化的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展望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8)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设计及品牌研究 ——以奥地利品牌HEAD(海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目的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架构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户外运动休闲装设计方面
        二、户外休闲运动装的产业趋势及市场环境方面
        三、户外运动休闲装品牌建构方面
        四、服装品牌运作方面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个案研究法
        四、消费者访谈与问卷调查
        五、实验法
第一章 户外运动休闲装概述
    第一节 户外运动概述
        一、户外运动的定义和分类
        二、户外运动的发展过程
        三、户外运动的特点和内涵
        四、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户外装备的类别
    第三节 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定义及穿着系统
        一、户外运动休闲装的定义
        二、户外运动休闲装的分类
        三、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穿着系统及其防护性能
第二章 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市场环境及消费调研
    第一节 社会环境下的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产生
        一、经济环境对户外运动休闲服装市场的影响
        二、文化与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关系
        三、流行与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大陆及台湾户外运动休闲服装市场现状
        一、中国大陆户外运动休闲服装市场现状
        二、台湾户外运动休闲服装市场现状
    第三节 两岸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市场环境比较
    第四节 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市场消费调研
        一、户外运动休闲服装市场调研的意义
        二、户外运动休闲服装市场调研的形式与内容
        三、调研结果分析
第三章 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设计特点
    第一节 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功能性
        一、功能性在色彩上的体现
        二、功能性在材质上的体现
        三、功能性在结构上的体现
    第二节 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时尚性
        一、户外运动休闲装色彩与时尚的联系
        二、材质的时尚性
        三、款式的时尚性
        四、时尚化的装饰形式
        五、户外运动休闲装与时装的跨界设计
    第三节 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智能化
        一、智能化在户外运动休闲装面料上的体现
        二、通过辅助设备实现户外休闲运动装的智能化
    第四节 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环保性
    第五节 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搭配设计
        一、与其它户外服饰的配套设计
        二、与时装的混搭
第四章 户外运动休闲服装品牌案例分析—奥地利品牌 HEAD(海德)
    第一节 HEAD 的品牌建构模式
    第二节 HEAD 的品牌背景
        一、品牌发展过程
        二、品牌文化内涵
    第三节 HEAD 的品牌定位
        一、合理的市场定位
        二、科学的产品构建
    第四节 HEAD 的产品设计
        一、HEAD 产品对功能性诉求的应对表现
        二、HEAD 产品中时尚性的体现
        三、HEAD 对服饰品搭配设计的重视
    第五节 HEAD 的品牌推广
        一、理性分析品牌机会,制定价格策略
        二、建立复合式销售渠道
        三、运用全新的品牌传播方式
第五章 我国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我国户外运动休闲服装市场的巨大潜力
        一、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
        二、我国的人口资源与自然资源为户外运动奠定基础
        三、可观的利润空间使得户外运动休闲服装市场充满商机
    第二节 我国户外运动休闲服装产业的严峻挑战
        一、国际户外运动休闲装品牌对我国户外运动休闲装品牌的冲击
        二、休闲服装向运动服装延伸对户外运动休闲服装品牌的压力
    第三节 我国户外运动休闲服装之品牌发展的建议
        一、进行市场培育——户外运动观念的推广
        二、重视市场调研和情报收集
        三、重视专业产品及特色产品的设计开发
        四、创新的品牌传播模式
        五、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行业发展储备力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附录(一)户外运动休闲装市场调查问卷
附录(二)HEAD 设计开发流程
    HEAD 设计开发流程——品牌定位
    HEAD 设计开发流程——色彩及面辅料方案规划
    HEAD 设计开发流程——产品建构及设计任务分配
    HEAD 设计开发流程——工艺单制作
    HEAD 设计开发流程——样衣修改及产品发布
附录(三)专家访问及展会调研
附录(四)两岸户外运动休闲装市场考察
附录(五)参与户外运动休闲装设计大赛
致谢

(10)吉林化纤粘胶纤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1.3 发展战略对吉林化纤粘胶纤维产业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二章 吉林化纤粘胶纤维产业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2 国际、国内行业分析
    2.3 吉林化纤粘胶纤维产业综合分析
第三章 吉林化纤粘胶纤维产业总体发展战略
    3.1 吉林化纤粘胶纤维产业总体战略构思
    3.2 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
    3.3 产品差别化战略
    3.4 技术创新战略
    3.5 市场营销战略
    3.6 人力资源战略
第四章 战略管理与实施
    4.1 战略的组织管理
    4.2 财务保证
    4.3 粘胶纤维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管理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四、台可望成为大陆纺织原料供应地(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研究(1945-1968)[D]. 崔翠翠.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2]文化的演替与作物的盛衰 ——桄榔类物种式微的文化生态史研究[D]. 耿中耀. 吉首大学, 2019(02)
  • [3]台湾地区机电产业专用性、不确定性、伙伴关系与供应链绩效之研究[D]. 杨大畲. 昆明理工大学, 2018(12)
  • [4]传统服装制造业技术转型分析[D]. 王少博.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5]中国绒毛用羊生产比较优势与区域布局研究[D]. 陈甜.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6]威廉二世时期德国海军战略与政策研究[D]. 李富森.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1)
  • [7]中日货币国际化比较研究[D]. 付丽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6)
  • [8]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的设计及品牌研究 ——以奥地利品牌HEAD(海德)为例[D]. 姚笑坤. 苏州大学, 2012(10)
  • [9]聚氨酯弹性体的新进展[A]. 宫涛,李汾,刘菁. 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弹性体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 2011(总第237期)
  • [10]吉林化纤粘胶纤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王剩勇. 吉林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台湾有望成为大陆纺织原料供应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