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积分与概率统计结合进行教学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梁晓波,涂维,武啸剑[1](2021)在《哈佛大学人工智能课程设置特点与启示》文中提出为总结哈佛大学人工智能课程设置特点,从而为我国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提供启示,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学者针对世界主要一流大学人工智能课程的相关研究成果,随后以哈佛大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及配套举措为例,剖析了哈佛大学人工智能课程设置的情况和特点,认为哈佛大学人工智能课程鼓励个性化发展、紧盯科技前沿、融汇多学科智慧、共享跨校优质课程资源、注重培养学术语言表达能力。并基于此提出我国高校的人工智能课程设置应重视算法分析与软件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课程体系灵活设计和多样化选择,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整合优质学科资源,搭建多学科、多领域、跨院校的优选知识平台;坚持本土与世界优秀文化的融会贯通,拓宽学生的世界视野和人文情怀。
郭欣阁[2](2021)在《GeoGebra环境下基于迈耶认知理论的高中几何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教师应注重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借助信息技术软件的优势,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全新的人教B版数学教材中,引入了以Geo Gebra软件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板块。因此,进一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教师也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提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本文以迈耶认知理论为指导,结合《新课标》和人教B版数学教材,梳理了人教B版数学教材中Geo Gebra软件的应用情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了Geo Gebra软件、迈耶认知理论和几何教学的研究现状,总结了Geo Gebra软件的功能和特点,阐述了迈耶认知理论的理论基础和认知加工模型;结合Geo Gebra软件的功能和特点梳理了Geo Gebra软件的结构模型;在Geo Gebra环境下,以迈耶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了Geo 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认知加工模型,提出了Geo 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的设计原则。以《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例,将Geo 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认知加工模型应用教学实践中,并结合Geo Gebra技术特点,对案例教材进行再改编。笔者通过对人教B版数学教材中Geo Gebra软件应用板块的梳理和研究,发现Geo Gebra软件的应用涵盖知识领域广泛,功能区域使用比较全面,但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不足,整体上应用课时较少,提出了加强Geo Gebra软件与教材内容的深度融合并充分发挥软件的功能的建议;通过课堂上观察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课堂活动效果以及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情况,初步得出如下结论:借助Geo Gebra软件的技术特点,学生从动态变换的图形中,观察到不变的规律,卸载了学生的认知负荷,促进了有意义学习,充分体现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也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以及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帮助,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本文尝试对高中数学教材应用Geo Gebra软件进行研究,希望对教材改编提供参考和素材。但本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教材的改编和建构的模型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白胜南[3](2021)在《中学生概率概念学习进阶的构建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概率素养已然成为每个社会成员不可或缺的数学素养,因而为了进行概率思维的培养,概率内容被作为数学学科的核心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但无论是在TIMSS、PISA等大型测评项目,还是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都发现: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部分相比,学生在“概率与统计”部分表现不佳。并且以往研究多为对单一知识点的考察,对概率概念的内部结构关注度不高,因此对学生概率概念认知结构的研究较为薄弱。如今,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构建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接轨国际教育研究对学生学习与评估的动态趋向,本研究试图为学生概率的认知发展建模,以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概率概念的思维发展过程。基于此,本研究以7到11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概率概念”的问题解决作为研究主题,尝试基于认知诊断理论进行概率概念假设性学习进阶的构建,并据此形成正式的概率概念学习进阶,最终将其应用到学生概率概念理解的诊断评估中,详细描述学生的学习表现,以促进课程、教学和评估的一体化。研究问题1:如何基于认知诊断理论来构建概率概念的假设性学习进阶?该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先是提取了“概率概念”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需要的属性(知识、技能和策略等)。确定为5个基本概念:随机性、样本空间、概率比较、概率计算、概率估计,并从中提取出9个认知属性:A1-随机性、A2-一维样本空间、A3-二维样本空间、A4-一维概率比较、A5-二维概率比较、A6-一维概率计算、A7-二维概率计算、A8-一维概率估计、A9-二维概率估计。其次,建立起所提取属性之间的层级关系。最后,根据所提取的属性及属性间层级关系,确定假设性学习进阶的进阶维度、进阶水平和预期学生学习表现,形成了概率概念的假设性学习进阶。研究问题2:如何根据G-DINA模型进行概率概念学习进阶的检验与修订?该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和测验法。先是确定测验矩阵,并据此编制概率概念的认知诊断测验,共包含26个测验题目,采用0、1计分方式,回答正确记为“1”,回答错误记为“0”,测试时间设定为40分钟。其次,根据多种数据分析结果来验证所提取的属性、属性间层级关系和假设性学习进阶的合理性。经检验,所提取的属性及所建立的属性间层级关系较为科学合理;概率概念认知诊断测验(修订版)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假设性学习进阶的设置基本合理,其中学生在A8-一维概率估计上的表现低于预期,根据属性掌握概率,将其从学习进阶的水平2调整到水平3,形成正式的概率概念学习进阶,以用于评估中学生的学习表现。研究问题3:应用概率概念的学习进阶评估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如何?该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测验法。先是分析了中学生概率概念的学习进阶水平,结果显示:学生对概率概念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并且对一维概率概念的认识发展较快,对二维概率概念的认识发展相对缓慢。8年级学生的学习表现较7年级有所下降,但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其次分析了中学生概率概念的认知结构,结果显示:中学生的概率属性掌握模式不断向进阶终点聚集。具体而言,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主要的概率属性掌握模式类别在减少,越来越集中,从7、8年级的10个左右减少到4个;同时,学生所掌握的属性个数逐步在增加,从7、8年级的3到6个之间,直到11年级,学生基本都掌握了8个或9个属性,并且达到进阶终点的学生比例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此外,中学生概率概念的认知劣势多数都能转化为认知优势。最后,展开对中学生概率概念的多元化学习路径的设计,分别依据主要的属性掌握模式和学生个体认知诊断进行选例分析,提供了多种学习路径。综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为:将认知诊断理论引入到概率概念学习进阶的构建过程,并将正式的学习进阶应用到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估中,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补救措施。最终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使用认知诊断模型来构建学习进阶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同时,也不难发现:将学习进阶与认知诊断理论相结合,既具有很大的优势,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本研究为今后基于认知诊断理论来完成学习进阶的构建提供了经验。另一方面,本研究所构建的学习进阶能够为学生概率概念的评估提供丰富的认知诊断信息,有助于学习进阶的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化,也能为学生的自我改善提供可能,但在这一过程中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需要多方专家的支持和更进一步的探索。
黄浩宇[4](2021)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数学试卷研究 ——以2018-2020年理科全国Ⅰ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推进普通高中综合改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下教育教学的宗旨。高考是教育改革中人们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如何进行数学核心素养考查,一直是数学教育探讨的热点论题。研究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考数学试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共分7章,主要框架结构为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设计、试卷特征、核心素养分析及研究结论等。主要研究内容以2018--2020年高考数学(理科)全国Ⅰ卷为研究对象,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的六大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为主线,借助鲍建生的“综合难度模型”、喻平等有关学者提出的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框架为依据,展开分析。第一,统计分析2018-2020年高考数学(理科)全国I卷基本情况。从题型结构、试题分布、知识点分值分布、考查范围等多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分析试卷知识点分值的分布情况,总结得出三年试卷在考查知识模块上的差异,以及与课标的一致性,从而把握命题趋势。第二,2018-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I卷的综合难度情况。第三,分析2018-2020年高考数学(理科)全国I卷“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水平。在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框架下,建立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三套试卷中六大核心素养及水平的考查情况。研究发现:试卷内容与高中知识课时分布基本吻合,试卷结构每年都有调整,综合难度系数逐年依次减少,主要是在背景因素上的综合难度系数依次减少,而在认知水平、运算、推理、数据分析四个因素上出现了较高的一致性;六大数学核心素养所占权重极差大,逻辑推理与数学运算远远高于其它四个数学核心素养,偏重以水平二或水平三为考查主体。
史宁中,吕世虎,李淑文[5](2021)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经历了探索数学课程发展道路(1978—1991),尝试建立数学课程体系(1992—2000),初步建立数学课程体系(2001—2010),完善数学课程体系(2011—现今)4个阶段.中学数学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逐步完善,经历了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基于四基四能的核心素养目标"的发展;课程内容从关注具体知识点到领域再到主线主题;函数从代数中分离出来,成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主线;平面几何由论证几何为主到直观几何为主再到论证几何与直观几何结合,立体几何由论证几何到向量几何与论证几何的融合,直观几何、变换几何、解析几何、向量几何与论证几何的观点在几何课程都有体现,几何与代数的融合成为趋势;统计与概率成为独立领域/主线,内容逐渐稳步增加;综合与实践、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成为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课程的选择性成为主要趋势,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经历了"综合→分科→综合"的循环式发展,综合成为趋势.
刘一敏[6](2020)在《中澳高中数学教材概率与统计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A版与澳大利亚VCE课程为例》文中指出随着2019年新教材发布,新一轮的国际教材比较研究需要更新。“概率与统计”作为处理繁杂数据的有效工具,也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模块,对其进行研究必要和意义。本文选取中国人教版A版教材(2019年)和澳大利亚MM3&4(2016年)教材,对“概率与统计”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利用解释结构模型与概念图结合的方法和文本比较法,分别讨论“概率”与“统计”两部分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整体结构、知识的编排顺序和内容选取)进行教材整体上的比较,以对两国教材“概率”和“统计”有大致了解。其次,利用“课程难度模型”研究两国教材分别在“概率”与“统计”两部分的课程综合难度(课程的广度、深度、习题的难度)差异,并着重对习题(知识点数量、性质水平、情境水平)进行较为细致的对比分析。为了对澳大利亚的教材文本特色做深入比较,选择最有代表的模块——信息技术的应用(工具类型、内容环节和呈现方式、水平等级)进行深入挖掘。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到对中澳两国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领域结论以及对我国教材编写的启示和建议。通过对中澳两国数学教材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到以下几个结论:内容选择与编排方面,澳大利亚教材“概率与统计”内容更多、结构更简单,中国人教版教材是螺旋上升的编排模式。在内容编排方面看,中国人教版教材是按“统计→概率→统计”进行的,澳大利亚MM3&4教材是按“概率→统计”进行的。在内容选取上看,两国的内容选取差别主要在“统计”部分,而在“概率”部分的知识点重合较多,并且澳大利亚教材知识点选取较为丰富。课程综合难度方面,澳大利亚教材的广度大于中国教材且造成差异的原因来自“概率”部分;课程深度层面上看,在“概率”部分,澳大利亚高于人教版,在“统计”部分与此相反;澳大利亚的习题数量几乎是中国的两倍,中国教材习题难度大,原因在于中国注重习题的理解和掌握,澳大利亚则注重基础知识和对例题的模仿。从习题难度的角度可看出两国对学生赋予的期望,这也说明了中国对学生知识理解的高要求。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中国的信息技术工具类型较多于澳大利亚,主要是多在计算机数学软件方面,而澳大利亚只使用CAS计算器;中国的呈现方式较为均衡,而澳大利亚教材较为单调,大部分以“融合”为主;从内容环节上看,两国差异较大,中国人教版主要以探索新知为主,而澳大利亚教材以例题为主;两国都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进行展开。最后我们分析了两国教材在概率与统计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级,总体来说中国人教版信息技术运用比较均衡,但是澳大利亚的优势在于将信息技术融入教材正文,把它视为中学生测试的必要手段和必备素养,中国教材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基于此,提出了“概率与统计”内容在这三方面的启示:(1)内容的结构、选取与编排方面的建议:适当地调整“概率与统计”内容编排顺序;适当增加正态分布的知识内容,尤其是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的关系。(2)课程内容难度方面的建议:适当增加概率部分的习题情景广度,注重多元文化背景结合。(3)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的建议:中国教材正文中适当加入易于学生实践的现代技术内容;中国教材重“融合”少“旁白”;中国教材重视信息技术在考试评价中应用。
李枝恩[7](2020)在《新版人教A版与湘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例题难度比较研究 ——以三角函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许多规模较大的国际比较项目结果都表明,亚洲学生的表现都远超过于欧美地区的学生,中国的数学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学者开始对国内与国外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国内数学教材版本众多,对国内各个不同版本的比较也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三角函数作为基本初等函数安排在教材中,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自身知识抽象程度较高、概念公式数量众多,无论是对于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一大挑战。人教A版教材是全国使用范围最广的教材,湘教版教材是地方教材,选择这两个版本最新版教材中三角函数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希望能对高中数学教材中三角函数部分的编写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对新人教A版、新湘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三角函数部分例题难度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两套教材在整体内容选取上差异不大,部分小节的命名存在明显差异;在内容编排上,新人教A版将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综合为一章安排在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新湘教版将其作为两章分别安排在必修第一册与第二册;具体来说,两套教材部分小节内容的划分以及知识点数量不同,在三角恒等变换部分,新湘教版教材展示了更多转换公式;在知识引入上,新人教A版教材多从旧知出发,更注重衔接性,新湘教版教材多以新的数学情境引入新知。(2)新湘教版教材例题数量远大于新人教A版教材,新人教A版教材各小节例题之间的难度跨度较大,在简单题目与综合题目之间缺乏一定量的过渡性例题;新湘教版教材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好,符合学生初学新知后的接受能力。(3)新人教A版教材三角函数部分例题的综合难度略高于新湘教版教材,但整体差异不大,在运算和知识综合两个因素上,新人教A版教材略高于新湘教版教材,在背景因素上新湘教版教材更高,在推理和数学认知两个因素上,两套教材基本一致。此外,相比其他难度因素,两套教材都在数学认知和运算两因素上呈现较高的加权平均值。
高紫微[8](2020)在《高中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中概率与统计内容的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率与统计诞生于数学又区别于数学,它是一个在生活中高度总结出来的数学知识体系,也是最具实际应用效果的知识,因此,学会概率与统计,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进而应用数学的能力,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概率与统计”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课程的变革与发展,直到如今,“概率与统计”内容日趋完善,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高中数学课程中主角之一。本文主要以高中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为依托,通过文献法和比较法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概率与统计内容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为依据,将自1963年起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有关“概率”部分分为四个阶段:启蒙期、过渡期、发展期、成熟期;将1996年起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有关“统计”部分分为两个阶段:启蒙期和发展期。分析总结历年来“概率与统计”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和演变特点。其次,以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概率与统计”的教学内容要求为依据,从高中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出发,探究具体内容的结构安排、章头图和引言、相关概念和性质、例题和习题的设置、阅读与材料等方面变迁特点及原因。最后,总结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中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中“概率与统计”的发展趋势及其演变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冯俊琪[9](2020)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文中研究表明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女性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变化、数学教育理念的变革逐步发展。经过40多年的积累,回望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接受数学教育是女性学习掌握数学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女性发展智力、提升智力水平的重要工具,女性数学教育的程度标志着现代女性智能化的水平。因此,保障女性受数学教育的权利,不仅关系到女性素质的高低,而是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女性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研究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目前,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研究女性数学教育的学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1.记录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2.探讨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3.对女性数学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与反思,以期为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成果借鉴和历史思考。基于此,使得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述。全文主要分为绪论、理论基础、正文和结语四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研究了女性数学教育从缺失到确立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零星的家庭数学教育(封建社会)、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1840—1949年)和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1849—1978年)。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年)、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年)、巩固提高时期(2000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发展总况。每一章都将从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女性数学教育的成就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四部分展现女性数学教育在每一期的发展历程。第五章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数学教育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经验、梳理了对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结论,提供了一些对未来女性数学教育发展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为今后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起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总之,论文结合女性数学教育历史与现状,从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角度对女性数学教学和女性数学学习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在此背景下兴起的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情况及问题,为我国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公平建设,为女性数学教育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王娟[10](2020)在《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研究 ——基于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视角》文中提出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已走过了七十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共计颁布了1部精简纲要、1部标准草案、12部教学大纲及2部课程标准,其中几何课程的发展一直是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关注对象,虽然在我国针对几何的研究较多,但是专门针对于几何内容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变迁情况的研究却极少,且在已有研究中对于几何内容及其设置的变迁情况研究的系统性及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这种在研究方式及研究内容上的缺憾容易导致对已有经验的忽视与已有问题的轻视;此外,随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数学核心素养成为高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而几何内容相应的成为发展学生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为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需要及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对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以史为鉴,从几何课程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总结经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是数学学科内容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具体落实的顶层设计,本研究主要从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视角,来分析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中几何内容在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内容要求、内容难度及课程实施建议等维度的设置上发生的变迁及其特点有哪些?(2)影响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发生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对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改革的启示有哪些?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计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中几何内容的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内容要求、内容难度及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几何内容在各个维度上设置的变迁特点。由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特点,总结出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总体变迁特点:(1)高中数学课程理念与目标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增强了高中数学课程顶层定位与几何具体培养目标的贯通与落实;(2)内容结构从纵向与横向发生了由量到质的转变与突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高中几何内容结构体系;(3)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部分在内容要求上经历了“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的发展过程,促进了个性化几何课程内容体系的构成与发展;(4)几何内容广度、深度及难度的变迁趋势,逐渐体现出新时代我国高中数学课程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夙愿与追求;(5)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高中几何课程的实施理念转向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与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基于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从促进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视角,得出几点启示:(1)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总体上应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传承与变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2)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内容的宏观安排,应与学科知识结构的发展规律、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教师的教学能力相适应;(3)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内容的微观要求,应以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4)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的实施,应逐步升级与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与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5)应建立健全课程标准的实施指导与监测制度,促进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微积分与概率统计结合进行教学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积分与概率统计结合进行教学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哈佛大学人工智能课程设置特点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世界一流高校人工智能专业设置概况 |
1. 卡内基梅隆大学模式: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研究所硕博联动发展 |
2. 麻省理工学院模式:依托原有科系,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
3. 斯坦福大学模式:以计算机科学专业为基础,开设人工智能方向 |
四、哈佛大学人工智能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与特点 |
1. 哈佛大学人工智能方向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
2. 哈佛大学人工智能方向课程设置特点 |
五、启示与建议 |
1. 重视算法分析与软件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2. 重视课程体系灵活设计和多样化选择,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
3. 整合优质学科资源,搭建多学科、多领域、跨院校的优选知识平台 |
4. 坚持本土与世界优秀文化融会贯通,拓宽学生的世界视野和人文情怀 |
(2)GeoGebra环境下基于迈耶认知理论的高中几何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 |
2.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需要 |
3.GeoGebra在数学教学中的发展需要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 |
(五)本文创新性 |
二、文献综述 |
(一)GeoGebra软件的相关研究综述 |
1.GeoGebra软件的研究现状 |
2.GeoGebra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的研究综述 |
(二)基于迈耶认知理论的实践与研究概况 |
1.迈耶认知理论的理论研究 |
2.迈耶认知理论的实践研究 |
(三)几何教学的现状综述 |
1.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研究综述 |
2.立体几何教学研究综述 |
3.几何教学的改革之路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概述 |
(一)GeoGebra软件的界定 |
1.GeoGebra软件的特点 |
2.GeoGebra软件的功能 |
(二)迈耶认知理论的概述 |
1.理查德·E·迈耶(Richard E.Mayer)简介 |
2.迈耶认知理论的理论基础 |
3.三个假设 |
4.认知理论的五个步骤 |
5.多媒体设计原则 |
四、GeoGebra环境下基于迈耶认知理论的教学研究 |
(一)GeoGebra软件的结构模型 |
1.几何 |
2.代数 |
3.微积分 |
(二)Geo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认知加工模型 |
(三)Geo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的设计原则 |
1.时空临近原则 |
2.双通道原则 |
3.精简原则 |
4.数形结合原则 |
5.分步原则 |
(四)人教B版高中数学教材应用GeoGebra教学分析 |
1.总体特征分析 |
2.知识领域分析 |
3.功能分类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五、Geo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认知加工模型下的教学设计案例一 |
(一)案例一:《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教学设计 |
1.教材分析 |
2.学情分析 |
3.应用GeoGebra的《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教材再改编 |
4.GeoGebra环境下《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教学设计模型 |
(二)实验设计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
1.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
2.实验后测数据分析 |
3.调查问卷分析和结论 |
4.教师访谈分析与结论 |
六、Geo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认知加工模型下的教学设计案例二 |
(一)案例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
1.教材分析 |
2.学情分析 |
3.应用GeoGebra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材再改编 |
4.GeoGebra环境下《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模型 |
(二)实验设计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
1.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
2.实验后测数据分析 |
3.调查问卷分析和结论 |
4.教师访谈分析与结论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测试卷 |
附录C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D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测试卷 |
附录E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3)中学生概率概念学习进阶的构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一、知识背景 |
二、认知发展理论 |
三、学习进阶理论 |
四、认知诊断理论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一、学生对概率概念理解的研究 |
二、学习进阶的相关研究 |
三、基于认知诊断理论的相关研究 |
四、文献述评小节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总体研究目标与框架 |
二、概率概念假设性学习进阶的构建 |
三、概率概念学习进阶的检验与修订 |
四、中学生概率概念学习表现的诊断评估 |
第五章 概率概念假设性学习进阶的构建 |
一、假设性学习进阶的理论依据 |
二、属性的提取 |
三、属性间层级关系的建立 |
四、概率概念假设性学习进阶的构建 |
第六章 概率概念学习进阶的检验与修订 |
一、概率概念认知诊断测验Q矩阵的确定 |
二、概率概念认知诊断测验的编制 |
三、概率概念假设性学习进阶的检验与修订 |
第七章 中学生概率概念学习表现的诊断评估 |
一、中学生概率概念的学习进阶水平 |
二、中学生概率概念的认知结构 |
三、中学生概率概念的多元化学习路径 |
第八章 综合讨论 |
一、基于认知诊断理论构建概率概念的学习进阶 |
二、应用学习进阶评估学生概率概念的学习表现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概率内容课程目标 |
附录二 理想掌握模式和理想反应模式之间的相互对应 |
附录三 概率概念的认知诊断测验(修订版)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数学试卷研究 ——以2018-2020年理科全国Ⅰ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思路 |
第四章 2018-2020 高考数学理科试卷(Ⅰ)的特点分析 |
4.1 试卷内容结构分析 |
4.2 试卷难度分析 |
第五章 高考试题中六大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5.1 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形式 |
5.2 数学核心素质水平划分 |
5.3 素养指标值设置的原则 |
5.4 数学试题中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第六章 试卷数学核心素养考查综合分析 |
6.1 2018 年高考数学(理科)全国I卷数学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6.2 2019 年高考数学(理科)全国I卷数学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6.3 2020 年高考数学(理科)全国I卷数学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6.4 三套全国I卷数学核心素养综合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若干建议 |
7.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在校期间学术情况 |
致谢 |
(6)中澳高中数学教材概率与统计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A版与澳大利亚VCE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教材比较研究 |
一、国际研究进展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教材比较研究类型 |
四、概率与统计教材分析 |
第二节 研究工具的综述 |
一、教材知识结构研究工具 |
二、课程难度模型研究工具 |
三、教材研究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节 澳大利亚VCE课程 |
一、课程体系 |
二、课程组合 |
三、评价方式 |
四、考试方式 |
五、澳大利亚VCE课程的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一、基于ISM的概念图制作流程 |
二、基于郭玉峰改进的课程难度模型 |
三、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的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 |
第四章 中澳教材概率与统计的知识结构与编排顺序比较 |
第一节 概率与统计内容的整体结构比较 |
第二节 概率与统计内容编排顺序比较 |
一、概率部分的比较 |
二、统计部分的比较 |
第三节 概率与统计内容知识选取的比较 |
一、概率部分的比较 |
二、统计部分的比较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中澳教材概率与统计的内容难度比较 |
第一节 课程广度G的量化 |
第二节 课程深度S的量化 |
第三节 习题难度水平X的量化 |
一、习题难度操作性定义 |
二、概率与统计内容习题综合难度的比较 |
第四节 概率与统计课程难度量化结果 |
第六章 中澳教材概率与统计的信息技术运用比较 |
第一节 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的分析框架和技术路线 |
一、中澳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的分析思路 |
二、中澳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的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 |
三、中澳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的等级划分 |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工具类型 |
二、呈现方式和内容环节 |
三、应用形式 |
四、水平等级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概率与统计”内容的结论 |
一、内容的结构、选取与编排方面 |
二、课程内容综合难度方面 |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 |
第二节 “概率与统计”内容的建议与启示 |
一、内容的结构、选取与编排方面的建议 |
二、课程内容难度方面的建议 |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的建议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新版人教A版与湘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例题难度比较研究 ——以三角函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教材比较研究综述 |
2.1.1 国外教材比较研究综述 |
2.1.2 国内教材比较研究综述 |
2.2 三角函数比较研究综述 |
2.3 教材难度模型综述 |
2.3.1 课程难度灰色模型 |
2.3.2 课程难度的定量模型N=αST+1-αG/T |
2.3.3 数学题综合难度模型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思路 |
3.4 研究方法 |
3.5 综合难度因素描述 |
3.5.1 背景 |
3.5.2 数学认知 |
3.5.3 运算 |
3.5.4 推理 |
3.5.5 知识综合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两套教材三角函数内容设置 |
4.1.1 三角函数内容的选择 |
4.1.2 三角函数内容的编排 |
4.1.3 三角函数具体知识点异同举例 |
4.2 两套教材三角函数例题具体设置 |
4.2.1 任意角和弧度制 |
4.2.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
4.2.3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
4.2.4 y=Asin(ωx+φ)图像与性质 |
4.3 两套教材三角函数例题难度比较 |
4.3.1 两套教材例题背景因素比较 |
4.3.2 两套教材例题数学认知因素比较 |
4.3.3 两套教材例题运算因素比较 |
4.3.4 两套教材例题推理因素比较 |
4.3.5 两套教材例题知识综合因素比较 |
4.3.6 两套教材例题综合难度比较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1.1 两套教材三角函数部分在内容设置的比较 |
5.1.2 两套教材三角函数部分例题具体设置的比较 |
5.1.3 两套教材三角函数例题难度的比较 |
5.2 研究启示与建议 |
5.2.1 新人教A版教材三角函数部分的编写建议 |
5.2.2 新湘教版教材三角函数部分的编写建议 |
5.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中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中概率与统计内容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我国数学课程发展的研究 |
1.2.2 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变迁的研究 |
1.2.3 高中数学概率与统计相关的研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对象 |
第2章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概率与统计”的演变 |
2.1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概率”的演变 |
2.1.1 启蒙期(1963年至1982年)的演变分析 |
2.1.2 过渡期(1983年至1990年)的演变分析 |
2.1.3 发展期(1996年至2000年)的演变分析 |
2.1.4 成熟期(2003年至2017年)的演变分析 |
2.2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统计”的演变 |
2.2.1 启蒙期(1996年至2000年)的演变分析 |
2.2.2 发展期(2003年至2017年)的演变分析 |
第3章 高中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中“概率”的具体演变 |
3.1 “概率”内容的结构安排的变迁分析 |
3.2 章头图和引言的比较分析 |
3.3 相关概念、性质的变迁分析 |
3.4 例题、习题设置分析 |
3.5 阅读与材料的比较分析 |
第4章 高中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中“统计”的具体演变 |
4.1 “统计”内容的结构安排的变迁分析 |
4.2 章头图和引言的比较分析 |
4.3 相关概念、性质的变迁分析 |
4.4 例题、习题设置分析 |
4.5 阅读与材料的比较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教科书中“概率与统计”的演变发展与特点 |
5.2 “概率与统计”的教学建议 |
5.3 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
2.1 理论基础 |
2.1.1 理论介绍 |
2.1.2 概念界定 |
2.2 研究背景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研究时期划分 |
第3章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回顾 |
3.1 封建社会——零星的家庭教育 |
3.2 1840 -1949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 |
3.3 1949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 |
3.3.1 1949 -1956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
3.3.2 1957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 |
3.4 女数学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
4.1 时期背景 |
4.1.1 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 |
4.1.2 数学教育理念 |
4.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
4.2.1 女性受小学数学教育情况 |
4.2.2 女性受中学数学教育情况 |
4.2.3 存在的问题 |
4.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
4.3.1 女数学家 |
4.3.2 女性数学教师 |
4.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
4.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
4.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
4.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
4.4.3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
5.1 时期背景 |
5.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
5.1.2 数学教育理念 |
5.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
5.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
5.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
5.2.3 存在的问题 |
5.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
5.3.1 女数学家 |
5.3.2 女性数学教师 |
5.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
5.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
5.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
5.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
5.4.3 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巩固提高时期(2000 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 |
6.1 时期背景 |
6.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
6.1.2 数学教育理念 |
6.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
6.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
6.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
6.2.3 存在的问题 |
6.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
6.3.1 女数学家 |
6.3.2 女性数学教师 |
6.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
6.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
6.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
6.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
6.4.3 小结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经验教训与挑战 |
7.2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发展 |
7.2.1 发展概况 |
7.2.2 存在问题 |
7.2.3 影响因素 |
7.2.4 相关建议 |
7.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 |
7.3.1 结论 |
7.3.2 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研究 ——基于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1.丰富与完善我国数学课程史研究的需要 |
2.开拓数学课程文化视野的需要 |
3.推进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
4.促进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体系建设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高中数学课程 |
2.几何内容 |
3.几何内容设置 |
4.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
5.变迁 |
(四)研究问题表述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关于我国高中数学课程变迁或发展历程的研究 |
(二)关于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文本的研究 |
(三)关于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的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1.历史文献法 |
2.比较研究法 |
3.计量分析法 |
四、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及特点 |
(一)关于理念与目标的变迁及特点 |
1.课程理念的变迁 |
2.目标要求的变迁 |
3.课程理念与目标要求的变迁特点 |
(二)关于内容结构的变迁及特点 |
1.文本整体结构体系的变迁 |
2.内容设置框架的变迁 |
3.内容结构的变迁 |
4.内容结构的变迁特点 |
(三)关于内容要求的变迁及特点 |
1.内容要求的变迁 |
2.内容要求的变迁特点 |
(四)关于内容难度的变迁及特点 |
1.内容广度的变迁 |
2.内容深度的变迁 |
3.内容难度的变迁 |
4.内容难度的变迁特点 |
(五)关于课程实施建议的变迁及特点 |
1.课程实施建议的变迁 |
2.课程实施建议的变迁特点 |
五、研究结论 |
(一)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特点 |
(二)影响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发生变迁的主要因素 |
(三)对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改革的启示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四、微积分与概率统计结合进行教学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哈佛大学人工智能课程设置特点与启示[J]. 梁晓波,涂维,武啸剑.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1(14)
- [2]GeoGebra环境下基于迈耶认知理论的高中几何教学研究[D]. 郭欣阁.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3]中学生概率概念学习进阶的构建问题研究[D]. 白胜南.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数学试卷研究 ——以2018-2020年理科全国Ⅰ卷为例[D]. 黄浩宇.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5]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特点分析[J]. 史宁中,吕世虎,李淑文. 数学教育学报, 2021(01)
- [6]中澳高中数学教材概率与统计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A版与澳大利亚VCE课程为例[D]. 刘一敏.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新版人教A版与湘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例题难度比较研究 ——以三角函数为例[D]. 李枝恩. 扬州大学, 2020(05)
- [8]高中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中概率与统计内容的演变研究[D]. 高紫微.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9]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D]. 冯俊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研究 ——基于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视角[D]. 王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