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弘扬艰苦创业精神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弘扬艰苦创业精神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弘扬艰苦创业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于瑶[1](2020)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文中认为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可谓是时代所需、现实所急、党之所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观及其培育问题,强调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只有切实做好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境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锻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本文针对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路,在思想基础研究、历史经验反思和现实境遇关照的基础上,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层面系统勾勒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理路,给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问题以积极的理论回应和现实回应。第一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政德及政德观的涵义,政德观培育的要素及特征,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等。本文认为,对政德的涵义,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把握:从主体维度看,政德是“从政之德”;从内容维度看,政德是“为政之德”;从功能维度看,政德是“用权之德”。政德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主要功能在于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政德观是对政德的态度和看法,它由一定的政治信仰统摄,通过从政行为表现出来,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对一定政德规范认同、遵循和践履的自觉性。从应然层面看,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政德观培育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将应然层面的、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实然的政德观的实践活动。政德观培育包含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和培育环境等要素,具有意识形态性、人民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助于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第二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思想基础分为“灵魂”、“根基”和“源流”三个层次。新时代培育政德观,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要有民族风格和发展眼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新时代培育政德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为灵魂。中国优秀传统官德文化和官德培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贤政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中积淀成为党员领导干部从政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用中国话语体系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承继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丰富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第三章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主要梳理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政德观培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德观培育逐渐向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经验主要有: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第四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进入新时代,政德观培育在一系列积极举措下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其一,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其二,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其三,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其四,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其五,培育环境在调适中得以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明确的负责部门,存在整体合力不足问题。其二,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尚未对政德教育或者政德观培育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的规范和说明,理论界也没有形成共识。其三,培育方式存在路径依赖下的低效性弊端问题,单向教条式的灌输难以对党员领导干部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口号式”的提要求往往让政德教育流于形式。其四,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选择执行、片面执行、变通执行,甚至不执行等制度执行不力问题依然突出。其五,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四风”问题、官僚主义问题、新形式主义问题仍旧存在,各种社会思潮错杂交织,滋生出不少干扰性、对抗性、破坏性因素。第五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本文认为,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其内在的逻辑遵循,这种逻辑从理论、现实、实践三个向度展开,表现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三个方面,三者分别构成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明确指导思想,现实逻辑定位目标方向,实践逻辑解锁原则要求,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应当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目标,遵循主体维度的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维度的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方式维度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保障维度的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环境维度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等原则,以实现政德观培育的高质量发展。第六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政德观培育进行加强和优化。第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之间的互动,要求党组织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政德观要求嵌入干部教育、选任、监督、考核、惩处等各个环节,引导各要素协同向政德观培育聚集。另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与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尊重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性,调动党员领导干部主动修养政德的积极性。第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培育内容要兼顾“政”和“德”两方面的个性,既要讲求政治性,也不能脱离人文性,本文认为,可以从政治观、权力观和修身观三个维度构建政德观培育内容体系,分别契合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观培育目标。其中,政治观反映了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导性内容;权力观反映了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体性内容;修身观反映了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基础性内容。培育政治观,要重点抓好政治理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政治忠诚教育、政治担当教育、政治纪律教育。培育权力观,重点要抓好宗旨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实干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廉洁意识教育。培育修身观,应当重点抓好集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传统修身文化教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清廉家风教育。第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丰富理论教育形式以充分透彻说理,二是强化政德实践锻炼以力促知行合一,三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以发展线上教育,四是发挥榜样示范效应以消解情感困惑。第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通过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将“以德为先”的干部评价标准贯穿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形成政德观培育制度保障的闭环,实现政德观培育与赏罚回报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通过淬炼端正严明的党风政风,多措并举繁荣发展政德文化,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价值观共识,提高全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防范、过滤、削减政德观培育环境中的干扰性、破坏性、对抗性因素,以持续净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政德观培育注入场域动力支持。总之,本文认为,政德观培育是一个多要素、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有赖于各环节的整体推进和诸要素的协同发展。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培育环境等各要素的同向而行。

刘琨[2](2015)在《红色文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吸引力,这一点赋予了中国以强大的文化自信。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精神动力,是新时期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泉。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弘扬、创新红色文化,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生命力,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的精神诉求。红色政权的建立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是红色文化产生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红色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与器物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的内涵表现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以及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红色文化具有斗争性、群众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等特征。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凝聚力量、动员群众和活跃人民群众生活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内涵,它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活动的文化凝结。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不断转型与发展,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频繁交流与碰撞,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这些都对红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使命。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红色文化以其新的表现形式、新的载体以及新的内涵成为文化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成为国家主流文化中的核心部分。红色文化在当代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红色旅游文化、红歌文化、红色网站文化和红色影视文化,等等。在红色文化的发展中,出现了诸多歪曲和恶搞红色文化的现象,出现了市场化、功利化的种种取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红色文化的当代发展构成了威胁,不利于红色文化的时代发展和时代转型。本文深入剖析了红色文化的概念及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当代的红色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推动我国红色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对策与途径。首先,本文介绍了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表现形态以及红色文化与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的关系,分析了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认为红色文化包含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人民服务的先进理念、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等内涵。同时,红色文化也包括了革命性、群众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等特征。其次,本文介绍了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分析了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认为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构成了红色文化的核心,毛泽东思想是红色文化的理论表现形态。革命政权建立是红色文化形成的政治基础,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是红色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红色文化精神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民族的角度还是国家认同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不仅于此,红色文化对于个体而言,也具有赋予个体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作用。再次,本文分析和审视了当前存在的红色文化热现象,梳理了红色文化热的表现形式以及兴起的历史背景。本文重点分析了在目前红色文化热中需要处理和关注的问题,比如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问题、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问题以及对红色文化的歪曲解读等问题,并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红色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的发挥。论文对红色文化传播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给予了理性分析,并提出要批判和澄清附加在红色文化内涵中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因素,要避免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形式主义,从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传播红色文化的正能量。最后,本文提出了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对策和途径:一是要创新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二是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三是拓展红色文化交流传播渠道;四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这些方式,拓展红色文化交流传播渠道,从而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和碰撞中,不断通过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的优秀资源,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文化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内涵,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使命,可以指导红色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看,本文对红色文化的分析和论述对于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理论资源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指导意义。

王全书[3](2004)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论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红旗渠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们要与时俱进,使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胡金圆[4](2020)在《论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的品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和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要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并在治国理政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行为指导。新时代有新任务新要求,由于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历史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不足,再加上进入新时代以后,伴随物质的丰富和财富的积累过程,部分群体对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还不够清晰甚至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出现这些问题最主要的症结在于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论问题有待破解,特别是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内涵的理论回答。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精神,一脉相承于党的历代领导人的艰苦奋斗思想,并始终立足于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实践过程中,根据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逐步形成了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艰苦奋斗精神也必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新时代的艰苦奋斗精神并不是指物质条件缺乏下的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而是在“富起来”后走向“强起来”时代下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奋斗品质。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朴素精神;坚定信念、不懈奋斗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和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实干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赋予了新时代新的奋斗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主要特征是新时代这一突出的时代特征、重在奋斗的内涵特征和指向“中国梦”的目标特征。深入系统的研究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和特征,有助于为全党全国人民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要求和时代价值,为人们践行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提供科学指导和实践依据。弘扬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因为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时代,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实践和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弘扬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不竭动力。

冯思淇[5](201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中国问题而提出的一套系统化了的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文化积淀的结果,是指文化渊源、文化特征、文化精神等,具有历史继承、面向实践、先进导向和民族化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精神文化因素。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些文化因素的融合借鉴和提升以及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的意义。导论部分述评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四个方面概述了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的研究成果,目前有关研究并不系统、不深入。本文坚持唯物史观,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和比较研究法,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三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更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内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支撑,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力量。第一章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的相关理论问题。本文从狭义上来界定文化,认为文化是文化结构中的最深层的、隐形的东西,是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精神性因素,主要包括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内容。文化具有历史传承、国民教化、民族凝聚与社会调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主张,与文化之间存在融合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文化是政党理论创造的灵魂,是实现民众理论武装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先进理论有助于实现文化现代化,科学理论是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创造中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深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以及理性务实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路线。丰厚而坚实的文化底蕴,对增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软实力,强化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形成的物质、制度和思想等层面内容的总和,可以说包罗万象。狭义的“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审美情趣的总和。本文使用狭义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从社会理想、思想精华和思维方式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理想,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社会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出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等重要原则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中国古人具有天下观,遵循礼仪,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协和万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和谐、和平的社会价值观,形成了社会和谐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道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等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崇德向善的道德情操,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公民道德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爱国主义传统,赋予爱国主义思想新的内涵,把爱国主义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形成了人民当家作主、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勇于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体现了敢于担当、居安思危的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形成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和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原则。第三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红色文化中的传承与丰富。本文从狭义上来界定“红色文化”,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先进文化,主要包括红色精神、优良传统和思想原则。本文从红色精神、优良传统和思想原则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发展与内容上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了革命精神和创业精神,包含着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特区精神、劳模精神、公仆精神等时代精神;继承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拓展了人民群众的内涵,丰富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重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等思想观念;继承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反对奢侈浪费和贪污腐化,倡导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做到“三严三实”;继承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防止出现“左”的过火批判,依照“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的公式,领导干部带头,在批判与自我批评中提高党性修养,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中国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原则,突出问题意识,不断创新理论。第四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吸纳和借鉴。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化。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呈现出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民主化、法治化等基本特征,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趋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收借鉴了自由平等人权观念和民主法治原则,其中民主原则主要包括人民主权、代议制政府、政党政治和分权制衡,法治原则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收借鉴了科学精神和市场意识。其中,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理性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精神、探索精神、献身精神。市场意识要求市场主体具有独立自主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契约精神。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结语部分阐述了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的基本思路。这就是应增强理论创造的文化自觉,用中国历史文化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中国立场,运用中国话语阐明中国问题;注重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科学地吸纳一切有益的现代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有文化韵味。

侯燕[6](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刘君[7](2017)在《时代变迁与大庆精神演进 ——唯物史观视域的大庆精神》文中认为本论文由绪论、主体部分六章和结论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释了研究大庆精神的学术动因与实践要求。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对大庆精神进行富于时代气息的诠释和研究既是一项迫切的理论任务,也是一项迫切的实践课题。第二章大庆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历程。大庆精神的集中体现为一般和特殊、内部与外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唯物史观成为研究大庆精神的新视角,原因在于唯物史观有助于阐明大庆精神诞生的历史方位、揭示大庆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大庆精神的时代发展。第三章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大庆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有: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大庆精神的理性实践需处理好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博弈继承、发展与创新、科学发展观与大庆精神、可持续发展与二次创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大庆“二次创业”等关系。大庆精神始终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大庆精神创新的现实路径主要是将大庆精神与企业文化、城市品格、产业形象和人生境界相结合。第四章大庆精神的时代变迁与当代价值。大庆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滋养,正是汲取了民族精神营养,大庆精神才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因此,它的创新必须站在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大庆精神的当代价值主要是政治价值-大国崛起与能源安全;经济价值-创造价值与创造意义;文化价值-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社会价值-社会与个人协调发展;人的价值-好人与能人的统一;管理价值-人本与人性化管理。第五章大庆精神的社会功能与主要社会功能整合。大庆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功能。大庆精神的现实功能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引导功能、示范功能、升华功能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些现实功能的导向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第六章大庆精神的当代诠释。大庆精神的诠释要立足新时期民族精神整合与凝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高度。只有把大庆精神自觉纳入现阶段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才能更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核心内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这需要在以人为本理念引领下发展和创新大庆精神。结论在时代变迁与文化转型中重塑大庆精神。创新大庆精神不仅是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搞好大庆油田“二次创业”的内在要求。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大庆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

邢瑜辉[8](2020)在《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研究》文中提出塞罕坝精神形成于塞罕坝林场建设的过程中,是林场建设者们在拼搏奋斗中产生的优秀精神财富。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过去塞罕坝精神的凝练总结,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弘扬,并立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需要,在结合过去生态治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汲取中国传统自然观,运用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研究正是符合现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结合了优秀的生态理论成果,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在落实生态文明实践方面,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因此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民的生态意识,引导人们积极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时,塞罕坝林场的建设成果受到了国际关注和认可,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上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话语权。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既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又符合我国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系统研究,全面深入挖掘其包涵的理论、实践等价值以及弘扬途径,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优秀精神的弘扬。论文由四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分别从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创新点层面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对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形成基础、发展历程和内涵进行分析,并对文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这一部分为本文的重点之一,阐述了研究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意义,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完善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继承中国传统自然观,丰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中国革命斗争精神,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及力量等方面论述了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第四部分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弘扬途径,包括增强学术研究,强化教育引导,创新宣传方式,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等。

王海亮[9](2019)在《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文中指出劳模是我国成千上万先进模范人物的杰出代表,是我国亿万劳动人民的模范群体。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劳模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带领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铸就了伟大的劳模精神。肯定劳模作用、弘扬劳模精神,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中国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凝聚中国力量,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的理论基础出发,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相关哲学思想观点和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中的相关观点为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理论成果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了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内涵,具有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政治性与群众性、客观性与能动性、先进性与曲折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等特征,以及具有的导向与凝聚、教育与感召、激励与引领等强大功能;阐述了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在萌芽期、雏形期和发展期分别体现出“革命型”、“老黄牛型”、“创新型”的时代特色。中国劳模精神的形成发展史就是近现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劳动人民的奋斗史,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史,是劳模群体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勤劳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史,为在新时代继承弘扬中国劳模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启示。本文批判了针对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错误论调,分析了影响当代中国劳模精神认同感和影响力下降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路径。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树立科学的思想价值理念,做好劳模精神的理论研究,激发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生动力;加强党和政府对劳模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强化劳模自我提高的意识,让劳模进一步彰显劳模精神的榜样力量;以重大庆祝活动为契机,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推动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常态化;将弘扬劳模精神纳入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纳入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融入创新创业时代洪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将弘扬劳模精神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与培育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发展劳模文化产业等紧密结合、融合发展,让劳模精神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马欣欣[10](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经验研究》文中提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民族精神教育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要求和民族成员的个体发展需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为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全体民族成员施加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成员保持昂扬向上精神状态,促进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实现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不断开拓民族精神教育的新局面,形成了一系列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下一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历史角度来看,时代特征的转换推动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与时俱进;从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角度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实践新境遇是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实践基础;从理论发展角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是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理论来源。以上三点,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针对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国家发展任务的新要求,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画卷。在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的回答了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怎样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为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这一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表现在弘扬实事求是精神实现“四个现代化”,改革动力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使开放精神深入人心,以爱国统一战线引领团结中华儿女,“一国两制”构想弘扬爱国精神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这一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召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面对新形势下民族精神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族精神教育理论、邓小平的民族精神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回答了在此阶段怎样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问题,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表现在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用“四个统一”的方法教育青年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元素融入民族精神教育,64字创业精神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力量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这一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召开,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世界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变成大势所趋,交流与合作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继续探索和回答了怎样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问题,民族精神教育理论与实践得以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这一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表现在科学发展观彰显科学精神,和谐社会为民族精神教育提出新目标,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对重大事件展现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这一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第四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使中华民族百年来从未如此接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只是经济的飞速发展,还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些都更加需要民族精神这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提供精神支撑。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实现伟大“中国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理念,使民族精神教育不断深入推进。这一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表现在“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三大自信”彰显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体中华儿女,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大大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这一阶段民族精神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随着民族精神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成果,主要表现为明确了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丰富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探索了民族精神教育的路径、提高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主体意识四个方面。在国家价值维度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依托,在社会价值维度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在个体价值维度上增强民族意识、提升公民素质,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中国历史和国情教育作为教育的拓展内容,从而丰富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通过先进文化建设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通过群众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通过纪念和庆典活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从而探索了民族精神教育的路径;将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导力量,将教育战线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全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教育格局,从而提高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主体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精神教育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果,也积累起丰富的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主要包括: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看待民族精神教育问题;将民族精神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理想树立与社会价值塑造相结合;在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强调理性爱国教育等五个方面。面对更加激烈且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多元文化并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国际背景,应该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运用民族精神教育基本经验。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凝练民族精神;减少灌输式教育,构筑更加和谐的人文精神教育环境;加强大众传媒建设,努力开辟民族精神教育的新渠道;建立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弘扬艰苦创业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弘扬艰苦创业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
    一、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相关概念
        (一) 党员领导干部
        (二) 政德与政德观
        (三) 政德观培育
    二、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要素
        (一) 培育主体
        (二) 培育内容
        (三) 培育方式
        (四) 培育保障
        (五) 培育环境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特征
        (一) 意识形态性
        (二) 人民性
        (三) 时代性
        (四) 系统性
    四、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一) 锻造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
        (二) 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
        (三) 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
第二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灵魂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思想
        (二) 列宁的相关思想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
        (一) 中国古代官德的主要内容
        (二)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方法
        (三)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保障
    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
        (一) 毛泽东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二) 邓小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三) 江泽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四) 胡锦涛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五) 习近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第三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1949-2012)
    一、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
        (三) “左”倾思想影响下的迂回波折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时期的恢复发展
        (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时期的积极推进
        (三) 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时期的继续发展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历史经验
        (一)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
        (三)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四) 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五) 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
第四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
        (一) 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
        (二) 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
        (三) 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
        (四) 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
        (五) 培育环境在调适中改善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挑战
        (一) 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
        (二) 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
        (三) 培育方式存在低效性弊端
        (四) 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
        (五) 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
    一、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
        (一) 理论逻辑: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二) 现实逻辑: 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
        (三) 实践逻辑: 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
    二、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目标
        (一) 国家层面的目标——明大德
        (二) 社会层面的目标——守公德
        (三) 个体层面的目标——严私德
    三、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原则
        (一) 主体维度: 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二) 内容维度: 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
        (三) 方式维度: 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
        (四) 保障维度: 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
        (五) 环境维度: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
        (一)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二) 重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作用
        (三) 建立政德观培育的联动协作机制
    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
        (一) 培育政治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
        (二) 培育权力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守公德”
        (三) 培育修身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严私德”
    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
        (一) 丰富理论教育形式,充分透彻说理
        (二) 强化政德实践锻炼,力促知行合一
        (三)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展线上教育
        (四) 发挥榜样示范效应,消解情感困惑
    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
        (一) 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
        (二) 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
        (三) 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
    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
        (一)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 建设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当前S省领导干部政德状况问卷调查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红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实地调查法
    1.5 本文创新点
        1.5.1 把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
        1.5.2 提出了红色文化发展和创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5.3 多学科研究方法
第2章 红色文化的内涵
    2.1 什么是“红色文化”
        2.1.1 “红色”的特定内涵
        2.1.2 红色文化中的器物文化
        2.1.3 红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
        2.1.4 红色文化中的制度文化
    2.2 相关概念的解释
        2.2.1 红色文化与先进文化
        2.2.2 红色文化与主流文化
        2.2.3 红色文化与大众文化
    2.3 红色文化的实质
        2.3.1 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3.2 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2.3.3 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2.3.4 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2.4 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2.4.1 革命性
        2.4.2 群众性
        2.4.3 民族性
        2.4.4 时代性
        2.4.5 先进性
第3章 红色文化的形成及社会价值
    3.1 红色文化形成的理论基础与理论资源
        3.1.1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1.2 马克思主义构成了红色文化的核心
        3.1.3 毛泽东思想是红色文化的理论表现形态
    3.2 色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3.2.1 红色革命政权建立是红色文化形成的政治基础
        3.2.2 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是红色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
    3.3 红色文化价值的社会维度
        3.3.1 红色文化增强国家认同
        3.3.2 红色文化增强民族认同
        3.3.3 红色文化增强执政党认同
    3.4 红色文化价值的个体维度
        3.4.1 从奉献中找到人生意义
        3.4.2 在敬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3.4.3 从自强中完善个人品格
        3.4.4 在奋斗中成就人生追求
第4章 理性看待当前红色文化热现象
    4.1 红色文化热现象
        4.1.1 红歌会
        4.1.2 红色旅游文化
        4.1.3 影视作品热播
        4.1.4 红色网站
    4.2 红色文化热的背景分析
        4.2.1 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需要
        4.2.2 红色文化产业的经济发展前景
        4.2.3 公民重新寻找生活目标与意义的需要
        4.2.4 现代传媒的广泛运用推动了红色文化热
    4.3 红色文化热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4.3.1 处理好红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4.3.2 对红色经典的解读与艺术表现的关系问题
        4.3.3 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第5章 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途径
    5.1 创新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
        5.1.1 加强新媒体建设
        5.1.2 开展文化精品活动
        5.1.3 借鉴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
    5.2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5.2.1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2.2 完善红色文化产业经营机制
        5.2.3 创新红色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思路和理念
    5.3 拓展红色文化交流传播渠道
        5.3.1 加强红色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5.3.2 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
    5.4 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
        5.4.1 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
        5.4.2 红色文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论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旗渠精神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一)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二)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
二、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三)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应对各种自然灾难的考验
三、紧密联系实际,弘扬红旗渠精神
    (一)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红旗渠精神作为一部生动的教材
    (二)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和丰富红旗渠精神的新内涵
    (三)要坚持不懈地教育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4)论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文献回顾的几点总结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来源
    2.1 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历史来源
        2.1.1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艰苦奋斗精神
        2.1.2 中国革命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精神
    2.2 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论来源
        2.2.1 毛泽东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
        2.2.2 邓小平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
        2.2.3 江泽民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
        2.2.4 胡锦涛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
        2.2.5 习近平有关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
    2.3 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来源
        2.3.1 我国的基本国情
        2.3.2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 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3.1 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
        3.1.1 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朴素精神
        3.1.2 坚定信念、不懈奋斗的拼搏精神
        3.1.3 与时俱进、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3.1.4 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实干精神
    3.2 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特征
        3.2.1 “新时代”的时代特征
        3.2.2 重在“奋斗”的内涵特征
        3.2.3 指向“中国梦”的目标特征
4 弘扬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
    4.1 有助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
        4.1.1 有利于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4.1.2 有利于培养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
        4.1.3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创新创业意识
    4.2 有助于推动党风建设
        4.2.1 有利于解决“四风”问题
        4.2.2 有利于反腐倡廉
        4.2.3 有利于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3 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3.1 有利于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力量
        4.3.2 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文化及其社会作用
        一、文化及相关概念
        二、文化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 理论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理论创造和理论武装的意义
        二、理论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造中的文化自觉
        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
        二、深沉的民族精神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三、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四、理性务实的思想方法和思想路线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的意义
        一、增强了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二、提升了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软实力
        三、强化了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第一节 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理想
        一、小康和大同的社会理想
        二、和谐、和平的社会价值观
    第二节 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一、崇德向善的道德情操
        二、家国同构的爱国主义
        三、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四、自强不息和革故鼎新的精神
    第三节 继承和提升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
        一、整体性思维方式
        二、辩证思维方式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一节 传承和发展红色精神
        一、革命精神
        二、创业精神
    第二节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一、密切联系群众
        二、艰苦奋斗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三节 坚持和遵循基本思想原则
        一、独立自主
        二、实事求是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吸纳和借鉴
    第一节 学习和吸纳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理论
        二、现代性特征
    第二节 吸收和借鉴现代思想观念
        一、自由平等人权观念
        二、民主法治原则
        三、科学精神
        四、市场意识
结语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后记

(6)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青年为本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留学工作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时代变迁与大庆精神演进 ——唯物史观视域的大庆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根据
    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清理与总结
    三、本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
    五、论文研究难点
    注释
第二章 大庆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一、唯物史观释义
        (一)唯物史观在历史问题中面临的挑战
        (二)当代中国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把握
    二、大庆精神诞生的历史方位
        (一)社会历史发展三形态,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理想社会
        (二)人的历史发展三阶段,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自由个性
        (三)社会心理三大样态,权力本位-金钱本位-能力本位
        (四)资源配置三大模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
    三、大庆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
        (一)认识世界与认识人自己
        (二)改造世界与改变人自身
        (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认识人和改变人
        (四)在做人与做事的统一中理解和把握大庆精神
    四、大庆精神的时代发展
        (一)大庆精神的一脉相承特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二)大庆精神的与时俱进特征,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三)大庆精神的返本开新特征,自主创新、永不停息
        (四)大庆精神的顶天立地特征,为国分忧、为民造福
    注释
第三章 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一、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基本内涵中的爱国精神
        (二)基本内涵中的创业精神
        (三)基本内涵中的求实精神
        (四)基本内涵中的奉献精神
    二、大庆精神的理性实践
        (一)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博弈
        (二)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三)科学发展观与大庆精神
        (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大庆的二次创业
        (五)国有企业的历史责任
    三、大庆精神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大庆精神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二)大庆精神与城市文化相结合
        (三)大庆精神与人生境界相结合
    注释
第四章 大庆精神的时代变迁与当代价值
    一、大庆精神的时代变迁
        (一)大庆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二)大庆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拓展
    二、大庆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大庆精神的政治价值
        (二)大庆精神的经济价值
        (三)大庆精神的文化价值
        (四)大庆精神的社会价值
        (五)大庆精神的人的价值
        (六)大庆精神的管理价值
    三、大庆精神的表现形式
        (一)铁人的奋斗精神是革命加拼命
        (二)三老四严的科学精神是实干加巧干
        (三)创业、创新与创效的精神
        (四)大庆精神在企业文化与城市精神中的作用
    注释
第五章 大庆精神的社会功能与主要社会功能整合
    一、大庆精神的社会功能
        (一)大庆精神的凝聚功能
        (二)大庆精神的激励功能
        (三)大庆精神的引导功能
        (四)大庆精神的示范功能
        (五)大庆精神的升华功能
    二、大庆精神的主要社会功能整合
        (一)整合凝聚有序发展的必要性
        (二)加强整合与凝聚的关键是思维方式转变
        (三)增强整合力和凝聚力的现实路径
    注释
第六章 大庆精神的当代诠释
    一、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反对教条主义和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
        (二)科学认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规律
        (三)自觉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意义的认识
        (二)勇于和善于回答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三、新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回顾与反思
        (一)新时期民族精神的整合与凝聚
        (二)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三)在以人为本理念引领下发展和创新大庆精神
    注释
结论 在时代变迁与文化转型中重塑大庆精神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8)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3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概述
    2.1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形成的基础
        2.1.1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形成的现实背景
        2.1.2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
    2.2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形成过程
        2.2.1 第一代塞罕坝精神
        2.2.2 第二代塞罕坝精神
        2.2.3 第三代塞罕坝精神
    2.3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
        2.3.1 牢记使命的精神
        2.3.2 艰苦创业的精神
        2.3.3 绿色发展的精神
        2.3.4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有机统一
    2.4 本章小结
3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
    3.1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充实发展
        3.1.1 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新时代的内容
        3.1.2 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新时代发展
    3.2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继承发展
        3.2.1 推动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发展
        3.2.2 提升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价值
    3.3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传承发展
        3.3.1 加固了中国传统自然观的指导地位
        3.3.2 赋予中国传统自然观新时代内容
    3.4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是革命斗争精神的时代彰显
        3.4.1 坚定了人们的理想信念
        3.4.2 延续了我国革命传统
        3.4.3 为青年人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3.5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是我国生态文明实践的精神动力
        3.5.1 体现了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3.5.2 提升了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3.5.3 增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自信心
        3.5.4 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3.6 本章小结
4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弘扬路径
    4.1 深化对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理论研究
        4.1.1 加强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理论创新研究
        4.1.2 提升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的实践创新研究
    4.2 完善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教育引导渠道
        4.2.1 构建多样化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社会教育形式
        4.2.2 新时代塞罕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4.3 创新新时代塞罕坝精神宣传方式
        4.3.1 加固传统媒介的宣传阵地
        4.3.2 打造互联网新媒体阵地
    4.4 丰富践行新时代塞罕坝精神实践活动
        4.4.1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4.4.2 以践行新时代塞罕坝精神为基础开发塞罕坝旅游资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的理论基础、支撑与依据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
        2.1.1 劳动创造价值
        2.1.2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1.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1.4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2.1.5 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引导人
    2.2 中华民族相关传统美德为理论支撑
        2.2.1 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2.2.2 重义轻利的道德准则
        2.2.3 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论述为理论依据
        2.3.1 坚持以人民为主体
        2.3.2 重视劳动和劳动者创造
        2.3.3 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和教育群众相统一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3.1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涵
        3.1.1 爱岗敬业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基础
        3.1.2 争创一流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灵魂
        3.1.3 艰苦奋斗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本色
        3.1.4 勇于创新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核心
        3.1.5 淡泊名利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境界
        3.1.6 甘于奉献是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底色
    3.2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主要特征
        3.2.1 民族性与时代性
        3.2.2 政治性与群众性
        3.2.3 客观性与能动性
        3.2.4 先进性与曲折性
        3.2.5 实践性与发展性
    3.3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功能
        3.3.1 国家政治层面的导向与凝聚功能
        3.3.2 社会治理层面的教育与感召功能
        3.3.3 个人发展层面的激励与引领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劳模精神的历史嬗变与经验启示
    4.1 中国劳模精神的萌芽期(20 世纪30—40 年代)
        4.1.1 劳模的产生发展:劳动英雄的树立与表彰
        4.1.2 “能手加英雄”:中国劳模精神的萌芽
    4.2 中国劳模精神的雏形期(20 世纪50—70 年代)
        4.2.1 劳模队伍的壮大:九次劳模表彰的概况与特点
        4.2.2 “苦干加实干”:中国劳模精神的雏形
    4.3 中国劳模精神的发展期(20 世纪80 年代—现今)
        4.3.1 劳模的与时俱进:劳模表彰的规范与灵活
        4.3.2 “科技加创新”:中国劳模精神的发展
    4.4 中国劳模精神生成发展的经验启示
        4.4.1 党和国家的大力培育与倡导
        4.4.2 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与塑造
        4.4.3 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与践行
        4.4.4 社会团体的积极组织与倡导
        4.4.5 劳模群体的自我管理与提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现实审视
    5.1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范畴厘定
        5.1.1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是“劳模”
        5.1.2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范围分析
        5.1.3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承载主体界定原则
    5.2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谬论批判
        5.2.1 劳模精神“无用论”与“失灵论”
        5.2.2 劳模精神“过时论”与“特例论”
        5.2.3 劳模精神“政治论”与“英雄论”
        5.2.4 劳模精神“固化论”与“泛化论”
        5.2.5 劳模精神“吃亏论”与“功利论”
    5.3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认同感与影响力弱化原因分析
        5.3.1 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理解不深
        5.3.2 部分当代中国劳模榜样意识不强
        5.3.3 劳模精神宣传做得不够足不够实
        5.3.4 劳动教育实践在学校家庭中缺失
        5.3.5 劳模管理保障制度机制不够健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弘扬的路径
    6.1 统一思想激发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的内生动力
        6.1.1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6.1.2 坚持“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
        6.1.3 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与阐发
        6.1.4 树立科学的劳动理念
        6.1.5 培植正确的价值取向
    6.2 优化服务让劳模更加彰显劳模精神的榜样力量
        6.2.1 加强党对劳模工作的领导
        6.2.2 加强各级政府对劳模工作的支持
        6.2.3 加强群团组织对劳模工作的推动
        6.2.4 提升劳模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6.3 丰富载体使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常态化
        6.3.1 在贯彻理论的实践中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3.2 以纪念庆祝活动为契机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3.3 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3.4 发挥主流媒体的应有作用弘扬当代中国劳模精神
    6.4 统筹布局让劳模精神成为永不褪色的旗帜
        6.4.1 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6.4.2 纳入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
        6.4.3 融入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
        6.4.4 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民族精神与民族精神教育概述
    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 民族精神的内涵界定
        (二) 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
        (三) 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
        (四)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中国精神
    二、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 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界定
        (二) 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教育
        (三) 民族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社会环境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时代背景
        (一) 时代主题由革命到建设转换亟待民族精神教育范式新转换
        (二) 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要求促进民族精神教育新发展
        (三) 适应全球化语境、文本语境和教学语境变化的新需要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基础
        (一) 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为民族精神教育发展提供成熟的社会环境
        (二) 多样性文化并存的社会生态推动了民族精神教育的话语体系的发展
        (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为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新内容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文化资源
        (一)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精神教育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
        (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阶段的民族精神教育(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南方谈话)
        (一) 弘扬实事求是精神实现“四个现代化”
        (二) 改革动力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三)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使开放精神深入人心
        (四) 以爱国统一战线引领团结中华儿女
        (五) “一国两制”构想弘扬爱国精神
    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民族精神教育(十三届四中全会——党的十六大)
        (一) 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二) 用“四个统一”的方法教育青年学生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与时俱进精神
        (四) 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元素融入民族精神教育
        (五) 64字创业精神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力量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民族精神教育(党的十六大——党的十八大)
        (一) 科学发展观彰显科学精神
        (二) 和谐社会为民族精神教育提出新目标
        (三) 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 应对重大事件中展现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民族精神教育(党的十八大——至今)
        (一) “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
        (二) “三大自信”彰显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体中华儿女
        (四) 通过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大大加强了民族凝聚力
        (五) 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成果
    一、明确了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
        (一) 国家层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二) 社会层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三) 个人层面:增强民族意识,提升公民素质
    二、丰富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一) 核心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二) 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教育、革命精神教育等
        (三) 拓展内容:中国历史和国情教育
    三、探索了民族精神教育的路径
        (一) 通过先进文化建设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二) 通过群众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三) 通过纪念和庆典活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四、提高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主体意识
        (一)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导力量
        (二) 教育战线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
        (三) 全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教育格局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看待民族精神教育
        (一) 充分认识民族精神教育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二) 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
    二、将民族精神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
        (一) 与党的中心任务相结合是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
        (二) 民族精神教育为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三、“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 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四、坚持国家理想树立与社会价值塑造相结合
        (一) 国家理想树立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 社会价值塑造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在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强调理性爱国教育
        (一) 坚持将爱国热情转变为爱国理性
        (二) 坚持将爱国热情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第六章 正确运用基本经验进一步推进民族精神教育
    一、进一步凝练民族精神的内容
        (一)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进一步凝练民族精神
        (二) 坚持“三贴近”原则凝练民族精神
    二、构筑更加和谐的人文精神教育环境
        (一) 培育更加优美的人文环境
        (二) 营造发达的公民社会环境
    三、拓宽民族精神教育的渠道
        (一) 重塑媒介主体形象,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二)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民族精神教育开辟了新渠道
    四、建立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 建立完善的民族精神教育体系
        (二) 建立民族精神教育发展的导向性制度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弘扬艰苦创业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D]. 于瑶. 山东大学, 2020(12)
  • [2]红色文化研究[D]. 刘琨. 辽宁大学, 2015(01)
  •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论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J]. 王全书. 河南社会科学, 2004(01)
  • [4]论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D]. 胡金圆.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研究[D]. 冯思淇. 中共中央党校, 2015(12)
  • [6]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7]时代变迁与大庆精神演进 ——唯物史观视域的大庆精神[D]. 刘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8]新时代塞罕坝精神研究[D]. 邢瑜辉.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9]当代中国劳模精神研究[D]. 王海亮.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8)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经验研究[D]. 马欣欣. 山东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弘扬艰苦创业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