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税务局关于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采取国际招标方式国内中标的机电产品退免税问题的补充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郭培勋[1](2014)在《中外招标投标制度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招标投标活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合理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国家、集体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招标投标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为了确保能够达到上述目标,招标投标活动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即招标投标制度。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出台招标投标专项法律并成立专门机构来规范工程项目建设的招标投标行为。中国招标投标实践起步较晚,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顺利通过并依法实施,这标志着中国招标投标行为进入法制化轨道。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招标投标制度在业务内容、行为准则及法律规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招标投标业务的国际化发展。因此,招标投标法律制度的国内外比较研究不仅是当今时代发展对招标投标制度建设提出的任务,也是招标投标业务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比了国内外招标投标法律制度,总结了我国的不足之处和国外值得借鉴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对策。第一章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把握招投标理论演进、招投标法律制度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在充分把握该领域最新研究方向及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并构建本论文的架构第二章主要分析招标投标的基本理论。首先对招标投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招投标与拍卖的关系,主要是在理清二者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招标投标的概念;然后介绍了招投标的适用范围及适用条件;最后阐述了招投标制度设计的相关理论,包括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招标投标制度。首先回顾了中国招标投标制度从初步建立到不断完善的演进历程;然后概述了中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基本框架,介绍了《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并主要总结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该章最后说明了中国招标投标制度在实践中的作用。第四章对中国与国际组织的招投标制度进行了比较。该部分详细阐述了联合国、WTO和世界银行的招标投标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中国与这三个国际组织在招标投标制度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第五章对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招投标制度进行比较。该部分首先分析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招标投标制度,具体包括:美国采购管理的基本制度、相关机构、主要法规状况、公共职责等;欧盟采购指令的形成过程、性质和目的,欧盟采购指令中供应、工程和服务的操作规范,公共事业指令的纠偏机制;日本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的立法情况、政府监督管理机制、半官方机构协助管理机制、评价企业的标准和指明原则。在此基础上,侧重分析中国的招标投标制度与这三个发达国家的差异。第六章对国内外招标投标制度进行综合比较。主要比较了国内外招标投标制度的建构内容、法定程序、应用实践基础以及法律规范等。这些比较有助于深入了解招投标制度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再结合中国与国际组织招标投标制度的对比分析,以及中国与发达国家招投标制度的对比分析,指出我国招投标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招标投标制度的设计对我国的启示。第七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招投标制度的对策。完善并协调已有法律规范,实施招标人终身负责制和竞标者信用制,推行无标底招标制度和网上招投标,完善招投标行业自律机制,发挥政府的监督和管理职能。文章最后归纳总结了不足之处,也指出了进一步需要完善的内容.
屠庆忠[2](2004)在《对我国出口退税实践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基于以下背景提出的:1、我国入世后的国际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2、我国需要认真考虑如何运用合理的出口鼓励政策来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出口退税具有其它出口鼓励措施所不具各的独特优势。4、我国现行出口退税机制不完善,存在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严重问题。5、我国对出口退税理论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需要加强。本研究基于以上思考,针对性强,只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以出口退税的理论研究为基点,首先,通过建立国家层次和企业层次出口退税行为的概念模型,找到影响国家制定出口退税政策和企业退税行为选择的各项因素,为构建我国的目标出口退税机制奠定了基础;其次,对我国出口退税的发展历程及运行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找到出口退税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第三,选取了七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对其税收制度及出口退税制度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并分析了有关出口退税方面国际贸易争端的案例,总结了出口退税方面的国际经验,以期为我所用;第四,分析了出口退税对经济系统的作用机制,并构建了出口退税运行成本的理论框架,模拟了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效应;第五,基于前述分析,从五个方面阐述如何构建我国的目标出口退税机制,提出了配套改革的方法和策略。 研究表明,我国目标出口退税机制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构建:即增值税制度改革、退税率设置、退税管理办法统一、退税财政分担优化和退税管理的强化,最终方可达到总体退税成本最低和退税收益的最大化。更具体地说,一是改革现行增值税制度,将我国增值税制度由生产型逐步转为消费型,并强化征税管理,为退税机制的优化奠定基础;二是在综合考虑国内国际实际情况的前提条件下,选择适宜我国的“中性与非中性”相结合的退税率,并建立一套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适时灵活性的弹性退税率机制;三是伴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退税管理能力的逐步提高,将现行两种出口退税管理办法逐步过渡到以“免、抵、退”为主的单一管理办法;四是改革现行增值税共享办法,建立“先退税后共享”的新型退税负担机制;五是建立一套针对出口企业和税务机关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强化出口退税的管理。 最后,本论文在构建目标出口退税机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配套改革的方法和措施:从企业内部来讲,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退税管理水平,确保实现正常退税收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准,从根本上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从外部环境来讲,需要建立健全出口退税方面的法律体系,强化对出口骗税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提高退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简化退税环节,并明确退税管理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划分。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运用博弈论理论、一般均衡分析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对出口退税理论与实践运行中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以及二者结合上有所创新:对我国出口退税的发展历程及运行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建立了国家和企业两个层次上的概念模型;分析了出口退税对经济系统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出口退税运行成本的概念,并建立了出口退税运行成本的理论框架;模拟了退税政策带来的经济效应;提出了一套针对出口企业和税务机关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吴洪涛[3](2013)在《我国政府采购领域信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采购试点,2002年《政府采购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正式建立。随着政府服务职能的扩展和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政府采购规模越来越大,而政府采购作为国家管理公共财政支出手段之一,其重要性也越发突显。政府采购除具有提供公共产品这一基本功能外,还被用作实现社会政策目标的工具。而要发挥好政府采购的功能,离不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及对政府采购制度的信任,离不开政府采购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我国政府采购工作虽经过10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必须同时看到,由于政府采购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政府采购领域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政府采购当事人相互间的不信任,将会增加政府采购成本、降低政府采购效率,且难以达到通过政府采购节约公共资金的目的。而政府采购信任与政府信任密切相关,政府采购领域信任危机必然会导致政府的信任危机。公众对政府采购的整体不信任,实质就是对政府的不信任,而对政府的不信任必须会导致对政府合法性的质疑。当前政府采购领域存在的信任问题已使我国政府采购制度饱受诟病。对政府采购领域的信任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找出引发信任问题的根源,从而提出化解当前信任危机的办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政府采购信任问题首先必须对信任理论进行全面梳理,进行解析信任的作用并找出信任的生成机制。基于此,本文在对西方信任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来研究信任问题,微观层面的信任主要是基于人格特征、人际交往、理性计算及所处的社会情境而产生;中观层面主要是指对抽象系统及制度的信任;宏观层面主要是从道德、文化层面来解释信任,并创新性提出信任是维护合作秩序的一种自平衡机制。政府采购信任问题一方面涉及政府采购制度本身的可信度,另一方面涉及在制度规制下的各参与方相互间的信任。制度本身的可信度源于制度的统一性、科学性、权威性。但我国《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在多个方面存在冲突,因而制度本身的可信度不高。由于政府采购中存在较长委托代理链,而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存在委托方与代理方相互间的信任关系,由此引出公众对政府,政府财政部门对集中采购机构、采购人与社会中介机构等主体相互间的信任关系。政府采购宏观信任主要是指公众对政府采购制度及对作为政府采购管理者的政府的信任,而微观层面或操作层面的政府采购信任则指作为采购人的政府,包括政府采购工作人员与评标委员会这一临时机构、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等政府采购当事人相互间的信任。在全面剖析政府采购信任影响因素及其现状的基础上,文章对政府采购领域信任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进而提出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化取向是导致政府采购领域信任危机的根本原因。政府采购权作为一种行政权本应由政府行使,如果政府本身都不能行使好,何以能保证赢利性的社会中介机构能出于公共利益考量来保证合理使用公共资金?何以能保证作为委托人的政府对委托出去的采购权实现有效监督?政府采购市场化取向是政府责任的退缩,只有通过建立责任政府、廉洁政府、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才能重拾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增进政府采购的公信力,从而建立和维护公众对政府采购的整体信任度。而构建政府采购微观信任机制的关键首先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制度,并保证制度的落实。通过对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公共采购示范法》、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欧盟《公共采购指令》及美国政府采购制度比较研究,本文从政府采购结构性要素与政府采购过程两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我国政府采购微观层面当事人之间信任关系的问题。结构性要素方面主要包括科学界定采购人范围、确保供应商资质、增进采购官员职业伦理道德与技能等方面来提高政府采购当事人本身的可信度。而构建基于政府采购过程控制、保证政府采购当事人诚信行为的各种信任外在保障机制则是能否建立微观政府采购信任关系的关键。基于此,文章从采购人行为约束、失信惩戒及信誉培育三方面提出了构建微观政府采购信任的八大机制,包括权力制衡机制、利益冲突回避机制、有效竞争机制、公共问责机制、行政补偿与行政赔偿机制、信息披露机制、信誉培育机制、权利救济机制。
汤全林[4](2002)在《招标投标业务知识讲座(续) 第四讲 机电设备的采购与招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第一节 机电设备的采购方式 一、设备采购的重要性 (一)设备采购,实际是设备的选型与购买,它是为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重要环节。人们在从事建设、生产、科研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目的要求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对设备的使用要求是千差万别的。但不论有什么不同情况,也不管对所需设备的技术条件有多么复杂,归根到底,采购的设备必须达到
刘铁[5](2013)在《机电产品国际招标质疑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Z招标代理公司质疑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质疑一直是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活动中重要环节和讨论热点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质疑程序对维护招标投标活动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项目由于质疑投诉问题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我们不得不承认质疑程序确实保护了很多投标人和招标人的权益,但现实情况又让我们开始理性看待目前质疑程序存在的不足和待完善的制度机制。论文首先对招投标概念、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流程和质疑程序进行了综述。通过对Z招标代理公司近70份质疑案例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从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评标委员会和行政监督部门五个角度剖析了产生质疑问题的诸多直接原因。其次,本文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了招标投标利益相关性示意图,对其中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评标委员会等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活动中质疑产生主要根源是不正当利益交换和不正当利益关系存在影响了招标投标活动的公正性。并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归纳出质疑产生的诱因、条件和表现形式。最后在上述理论推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笔者自身多年招标采购经验,从招标代理机构角度,结合政府采购领域和工程建设领域招标制度对于质疑程序先进经验和规定,针对降低质疑率、提高质疑处理效率以及完善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活动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改革建议。
张莹[6](2002)在《我国招标投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招标投标和拍卖是配置和获取工程、货物和服务等资源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有悠久的历史,古今中外有各式各样的应用。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奴隶买卖、荷兰的花市、索思比拍卖行的古董拍卖、公共资源开发使用权和公共工程的发包,以及倒闭企业和不动产的处理等,都用到招标投标和拍卖。在我国,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越来越多的经济行为,例如政府采购、建设工程发包、国债出售等,均通过招标投标与拍卖方式来处理,其交易量越来越大。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对招标投标理论的研究尚限于法律、商务和程序的层面,很少涉及结合实际的理论分析。因此,研究适合我国实际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招投标理论,具有广泛的实践背景和社会效益,这也是本文选题的原因。 本文第一章阐述招标投标的基本概念。以简洁的语言指明了招投标的定义、特点和法律特征,及其与拍卖的关系;按比较的方法研究了招标投标的适用范围,包括其主体范围、标的划分和限额规定;据国际主流招投标法规界定了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议标等3种招标投标的主要方式;用严谨的语言论述了招标投标的法定程序。 第二章综述招标投标的相关理论。主要概括了拍卖原理、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及其在拍卖中的应用以及揭示原理和拍卖规则设计等经典的西方拍卖与招投标理论;在检索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和浙大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基础上,描述了我国招投标理论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研究我国建设工程、机电设备、政府采购、科研服务、出口配额、国外贷款、国家储备、土地使用权、企业产权、医疗药品及名品名物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种类型的采购招标及其市场发展现状。并在正面阐述的基础上,以抽样调查报告的形式实证分析了我国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及建筑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全面、评论适当、内容真实,形成本章的一大特点。 第四章从比较的角度研究国际有关招投标的制度和规则。着重分析了外国招投标制度的总体框架,《联合国采购示范法》、《WTO政府采购协议》、《欧盟采购指令》和《世界银行采购指南》的主要特点、基本原则、核心规范和竞争措施,以及美国采购招标管理的制度体系。 第五章探讨招标投标制度的哲学价值。着重阐述了招标投标的维序(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价值、控权(控制公共采购中的自由裁量权)价值和经济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价值。 第六章分析招标投标的内在动力。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调查问卷实证数据,排列、筛选出影响招投标动力的主要障碍因素,分别从招标方、投标方和社会环境3个层面,运用数学工具对控制权收益、低价竟标和寻租等3大障碍因素开展理论研究,还设计了公益性建设项目责任主体激励和监督的方案。 第七章研究招标的机制设计。主要研究了最优拍卖的基本理论、合同招标的激励机制、合理投标人数确定和招投双方冲突处理方法等问题。 第八章探讨评标方法选择。论述了科学评标的基本要求、现代评标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评标决策专家系统的研究和设计。 第九章研究我国招标投标的发展对策。主要围绕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招标市场、积极发展招投标电子商务以及充分发挥专职代理机构主导作用等问题,提出了结合国情的发展思路。 第十章概述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表现在: 一、以全面、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研究我国的招标投标事业,突出新颖和实用。围绕招标(主要研究“招”,不研究“投”)研究了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发展现状、制度规则、哲学价值、内在动力、机制设计、评标方法和对策思路等问题,并且较好地克服了经典拍卖、招投标理论抽象枯燥和一般招投标文献资料缺乏理性形同操作说明书的两个方面缺陷。 二、详细研究了招投标的基本概念,克服了一般文献中简单复述法规定义的 “通病”,采用比较国内外有关招标投标理论和制度的方法,界定了招标投标的基本特点、适用范围、主要方式和法定程序。 三、全面研究了我国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种类型的采购招标及其市场发展现状,论述的时间跨度长达20年,直接引用数据多达数百个,对我国招投标现状的“透析力”比较强。 四、用简洁的语言,结合《联合国采购示范法》、《WTO政府采购协议》、《欧盟采购指令》和《世界银行采购指南》等四大国际规则,以及外国招投标制度的总体框架和美国采购招标的管理体系,比较研究了招标投标的制度规则。其内在的联系是:以外国招投标制度的总体框架为“面”,将美国采购招标的管理体系作为“点”,视“四大国际规则”为贯通“点”、“面”的“线”。这种研究思路纯属本人自创。 五、从哲学层面研究招标投标制度的价值,而绝大多数文献资料只涉及招标 互二
罗巍[7](2011)在《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中法律及实践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源于1985年的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制度是我国招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口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经过近30年的不断改进,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随着我国国门的不断敞开,我国涉外贸易管理体制面临更大的压力,如何真正实现保护国家、社会、企业的合法利益,提高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率,保证招投标质量和产品质量是当前一项非常具有现实性的工作。本文以机电产品国际招标特点为基础,通过对法律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和发掘国际招标尚须改进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方案。在文中提出的各种不足,均来自于实际招标过程。分析的范围包括了法律、操作流程、文件规范、专家管理、招标机构、专业网站、监管机制等,全面覆盖了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中的各个层面。研究对策与问题一一对应。对我国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制度的不断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姜在峰[8](2002)在《国外贷款招投标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招标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招标采购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和对比国际金融组织的招标制度,结合我国在基本建设项目、机械成套设备、进口机电设备、政府采购、国外贷款采购等领域的招标投标现状,提出研究国外贷款招投标制度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工作经历,为我国项目建设单位和货物与工程供应企业在招标投标环节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提高我国利用国外贷款项目的建设水平,提高我国的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投标能力,并借鉴国外招标采购制度,加快我国招投标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张书玲[9](2006)在《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与评标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招标投标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最直接的手段,随着中国加入WTO,步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行列,各国间贸易壁垒的解除,更多的国际竞争要靠招标投标来一决高低。因此,招标投标将在国际竞争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我国的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制度源于1985年的机电产品进口招标制度,是我国进口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机电产品国际招投标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取得了显着成效。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涉外经济贸易管理体制面临重大改革。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如何按照WTO规则和我国所做出的承诺完善机电产品进口招标制度,进一步发挥这一管理体制的作用,是一项具有现实性与紧迫性的工作。本文从宏观、微观结合的角度,对我国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投标的概念、理论、发展、方法机制、评标模型及完善我国机电产品招标制度的对策等问题作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对一级密封价格招标和二级密封价格招标分别进行了博弈分析,得出了两种密封价格招标的最优报价,并由结果得出二级密封价格招标优于一级密封价格招标的结论。分析了招标中介机构的激励机制,如果只考虑一次合作博弈,应该采用成本费用的机制来激励中介机构;而中介机构作为一个专业的服务性组织,基于声誉的考虑,即使招标方没有显性的激励机制,中介机构也有动力努力工作,以提高自己的声誉,增加未来的收入。提出了一种新的综合评标模型一灰关联熵模型,较好地克服了灰关联评价中经常出现的模型缺陷,且避免了各因素权系数的确定中往往无法摆脱评标单位的主观倾向影响,使评价排序过程更客观;并结合实例说明其运用。提出了深化我国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制度改革的建议。
贺志东[10](2003)在《怎样办理中标机电产品出口退税》文中研究说明 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采购国产设 备,如该类设备属免税目录范围,可全额退还国产设备增值税。享受退税的设备范围:是指符合《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中规定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和限制乙类)以及《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投资项目,在国内采购的设备。对符合上述规定的项目,购货合同中列名的随设备购进的部分塑料件、橡胶件、陶瓷件及石化项目用的管材等,也可以退税。对列入国务院《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在国内采购的设备,不能享受退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国家税务局关于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采取国际招标方式国内中标的机电产品退免税问题的补充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税务局关于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采取国际招标方式国内中标的机电产品退免税问题的补充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外招标投标制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招标投标及其发展策略的研究 |
二、招标投标机制设计研究 |
三、招标投标过程中的信息分析及成本核算 |
四、招标投标活动过程中的技术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
一、本文的研究框架 |
二、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招标投标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招标投标的概念解析 |
一、招标投标的概念界定 |
二、招标投标与拍卖的关系 |
第二节 招标投标的适用范围与条件 |
一、招标投标的适用范围 |
二、招标投标及其适用条件 |
第三节 招标投标制度设计的相关理论 |
一、博弈论 |
二、交易成本理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中国的招标投标制度 |
第一节 中国招标投标制度的演进 |
一、我国招标投标制度的早期建立 |
二、我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发展 |
三、中国招标投标制度的不断完善 |
第二节 中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基本框架 |
一、中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层次结构 |
二、《招标投标法》的内容 |
三、菲迪克条款的主要内容 |
四、《招标投标法》与《菲迪克条款》的区别与联系 |
第三节 中国招标投标制度在实践中的作用 |
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
二、有利于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和经济效益 |
三、有利于推动投资体制改革和投资管理规范化 |
四、有利于加快中国的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 |
第四章 中国与国际组织招标投标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与联合国招标投标制度的比较分析 |
一、《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及其主要内容 |
二、《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的特点 |
三、联合国和中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异同 |
第二节 中国与WTO招标投标制度的比较分析 |
一、GPA的主要内容 |
二、GPA的原则 |
三、中国与WTO招标投标制度的异同 |
第三节 中国与世界银行招标投标制度的比较分析 |
一、《世界银行采购指南》的主要内容 |
二、《世界银行采购指南》的竞争措施 |
三、中国与世界银行招标投标制度的异同 |
第五章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招标投标制度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与美国的招标投标制度比较分析 |
一、美国采购管理的相关制度 |
二、美国采购管理的相关机构 |
三、美国采购管理的主要法规 |
四、美国政府采购管理的公共职责 |
五、中国和美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差异 |
第二节 中国与欧盟的招标投标制度比较 |
一、《欧盟采购指令》的形成 |
二、《欧盟采购指令》的性质、目标与规则 |
三、供应、工程和服务指令的操作规范 |
四、公共事业指令的适用范围 |
五、救济指令的纠偏机制 |
六、中国与欧盟招标投标制度的差异 |
第三节 中国与日本招标投标制度的比较 |
一、日本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的立法情况 |
二、招标投标活动过程中的政府监督管理机制 |
三、招标投标过程中的半官方机构协助管理机制 |
四、日本招标投标工程的分类 |
五、招标投标过程中评价企业的指名原则与标准 |
六、中国和日本的招标投标制度的差异 |
第六章 中国和国外招标投标制度的综合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与国外招标投标制度的建构内容比较 |
一、招标投标参与主体的比较分析 |
二、报价方式及标底的比较分析 |
三、招标监管的比较分析 |
第二节 中国和国外招标投标制度的法定程序比较 |
一、招标方式的比较分析 |
二、招标准备工作的比较分析 |
三、信息发布和资格审查的比较分析 |
四、评标和定标的法定程序比较 |
第三节 中国和国外招标投标制度的应用实践比较 |
一、国外招标投标制度的实践 |
二、中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实践 |
三、中国和国外招标投标实践的比较 |
第四节 中国招标投标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中国《招标投标法》的立法缺陷 |
二、中国《招标投标法》与《菲迪克条款》的衔接问题 |
三、中国招标投标实践中的串标围标问题 |
第五节 国外招标投标制度的借鉴及启示 |
一、重视立法,推行法制化管理 |
二、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其依法运作 |
三、组建专门机构,实行职业化管理 |
第七章 中国招标投标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对策 |
第一节 完善《招标投标法》在实施中的规定细则 |
第二节 对《招标投标法》和《菲迪克条款》的关系进行明确和协调 |
一、明确法律适用的主体范围 |
二、明确标的的范围 |
三、明确方式与程序问题 |
四、明确履约责任 |
第三节 建立招标负责人终身负责制和竞标者信用登记制度 |
一、对招标负责人建立终身负责制 |
二、对竞标企业实行信用登记制度 |
第四节 推行无标底招标制度和电子招标投标方式 |
一、推广实行无标底招标制度 |
二、利用网上招标投标系统完善投招标活动 |
第五节 加强招标投标的行业自律机制和政府监督机制 |
一、完善代理行为并建立起行业的自律体系 |
二、完善政府对招标投标行业的监督机制,实现依法管理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和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对我国出口退税实践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出口退税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的难点及研究范围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6 论文结构 |
1.7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出口退税行为分析 |
2.1 国家层次出口退税行为分析 |
2.2 企业层次出口退税行为分析 |
2.3 小结 |
3 我国出口退税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1 出口退税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3.2 现行出口退税政策的主要内容 |
3.3 现行出口退税政策的评价 |
3.4 现行出口退税制度的绩效评估 |
3.5 小结 |
4 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剖析 |
4.1 出口退税不足额不及时、退税效率低下 |
4.2 出口骗税现象严重 |
4.3 出口退税中存在的其它问题 |
4.4 小结 |
5 出口退税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5.1 各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的主要内容 |
5.2 出口退税的国际贸易争端案例分析 |
5.3 出口退税的国际经验 |
5.4 小结 |
6 我国目标出口退税机制的构建 |
6.1 出口退税对经济系统的作用机制 |
6.2 出口退税的运行成本与经济效应分析 |
6.3 目标出口退税机制的构建 |
6.4 小结 |
7 我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配套方法、策略研究 |
7.1 企业内部配套改革 |
7.2 外部环境配套改革 |
7.3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我国出口退税率历次调整情况一览表 |
附录二: 第十四次出口退税率具体调整情况一览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我国政府采购领域信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信任概念界定及其理论研究脉络 |
一、 信任的概念及其词义辨析 |
二、 西方信任理论研究脉络及视角 |
三、 政府信任——信任理论在当代政治学领域的应用 |
四、 信任理论:走向新的综合与均衡 |
第二节 政府采购概念及基本理论研究 |
一、 政府采购的概念与特征 |
二、 政府采购的源起及其思想演变 |
三、 政府采购的功能及采购模式 |
四、 政府采购行为的性质及政府采购合同的法律属性 |
第三节 政府采购信任的概念、类型及其功能 |
一、 政府采购信任的概念与类型 |
二、 政府采购信任的功能 |
第二章 政府采购信任影响因素及其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宏观政府采购信任影响因素及现状分析 |
一、 政府采购的制度化(法治化)及其现状 |
二、 政府采购廉洁度及其现状 |
三、 政府采购透明度及其现状 |
四、 政府采购公正性及其现状 |
五、 政府采购绩效及其现状 |
六、 政府采购中公众与政府的互动性及其现状 |
第二节 微观政府采购信任的影响因素及现状分析 |
一、 政府采购行为的规范性及其现状 |
二、 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及其现状 |
三、 政府采购竞争性及其现状 |
四、 政府采购的公平性及其现状 |
五、 失信惩戒制度的有效性及其现状 |
第三章 政府采购信任危机探源及市场化取向的反思 |
第一节 政府采购信任危机的根源分析 |
一、 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设置混乱 |
二、 社会中介机构难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
三、 采购人与采购代理机构间委托代理关系的失灵 |
第二节 政府采购市场化取向的批判与反思 |
一、 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与诘难 |
二、 对政府采购业务市场化取向的反思 |
第四章 宏观政府采购信任机制的构建 |
第一节 政府在构建与公众信任关系中的责任 |
一、 构建责任政府采购机制 |
二、 构建阳光政府采购机制 |
三、 构建廉洁政府采购机制 |
四、 构建法治政府采购机制 |
第二节 合作治理:增进公众对政府采购事务参与程度 |
一、 公众参与政府采购需求确定 |
二、 公众参与采购项目实施 |
第五章 从政府采购结构性要素看微观政府采购信任机制的构建 |
第一节 科学界定政府采购主体范围 |
一、 国际组织及英美两国有关政府采购主体的规定 |
二、 我国政府采购主体范围界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二节 明确划分政府采购客体对象 |
一、 国际组织有关政府采购客体的规定 |
二、 我国政府采购客体界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三节 明确社会中介机构性质 |
第四节 建立供应商资格审查与管理制度 |
一、 供应商的定义 |
二、 供应商资格审查制度 |
三、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法》供应商资质规定 |
第六章 从政府采购过程看微观政府采购信任机制的构建 |
第一节 构建基于采购人信任行为的约束机制 |
一、 建立政府采购权力制衡机制 |
二、 建立政府采购利益冲突回避机制 |
三、 建立政府采购有效竞争机制,构筑科学采购方式体系 |
第二节 构建基于采购人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 |
一、 建立政府采购行政问责机制 |
二、 建立政府采购行政补偿与行政赔偿机制 |
第三节 构建基于供应商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 |
第四节 构建鼓励交易双方信任行为的信誉生成机制 |
一、 建立政府采购信息披露机制 |
二、 建立政府采购信誉培育机制 |
三、 建立政府采购供应商权利救济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附录 |
(4)招标投标业务知识讲座(续) 第四讲 机电设备的采购与招标(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节机电设备的采购方式 |
一、设备采购的重要性 |
二、设备的采购方式 |
第二节我国机电设备的进口管理方式 |
一、国家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方式 |
二、机电设备进口分类管理方式的内容 |
三、从行政审批、“招审结合”到“以招代审”方式的转变 |
第三节机电设备招标投标程序 |
一、招标前准备工作 |
二、签订招标委托协议 |
三、项目(上网)建档 |
四、编制招标文件 |
五、招标文件的送审 |
六、发布招标公告 |
七、出售招标文件 |
八、对招标文件的澄清、修改与补遗 |
九、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投标 |
十、开标 |
十一、评标 |
十二、报送评标报告 |
十三、评标结果网上公示 |
十四、评标结果质疑 |
十五、定标,公布“公示结果公告” |
十六、办理进口手续 |
十七、发中标通知书 |
十八、签订合同 |
(5)机电产品国际招标质疑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Z招标代理公司质疑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本文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述 |
1.2.1 国外招投标研究介绍 |
1.2.2 国内招投标研究介绍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和内容 |
第二章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基础理论综述 |
2.1 我国招投标制度发展历程 |
2.1.1 招标基本概念 |
2.1.2 我国招标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 |
2.1.3 我国招标投标法律体系 |
2.2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概述 |
2.2.1 国际招标概念 |
2.2.2 我国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发展 |
2.2.3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流程介绍 |
2.3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质疑程序介绍 |
2.3.1 质疑概念 |
2.3.2 质疑内容 |
2.3.3 质疑提出及处理程序 |
2.3.4 质疑结果 |
2.4 相关理论介绍 |
2.4.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Z招标代理公司质疑问题分析 |
3.1 Z招标代理公司概况 |
3.1.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2 公司组织架构 |
3.1.3 公司招标业务管理流程 |
3.2 Z招标代理公司机电产品国际质疑案例分析 |
3.2.1 质疑案例统计数据 |
3.2.2 质疑内容分析 |
3.2.3 质疑产生直接原因分析 |
3.3.4 质疑产生根源和条件分析 |
3.3 Z招标代理公司质疑处理流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
3.4 质疑问题产生影响分析 |
第四章 质疑问题解决方案和建议措施 |
4.1 纠正认识误区,建立正确的质疑观 |
4.2 构建预防性招标流程监控体系 |
4.2.1 人员素质培养机制 |
4.2.2 招标流程监控机制 |
4.2.3 招标信息沟通机制 |
4.3 健全质疑处理程序 |
4.3.1 成立专职质疑处理机构 |
4.3.2 分阶段处理质疑问题 |
4.3.3 建立完善的质疑处理程序 |
4.3.4 建立人性化的质疑处理方式 |
4.4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体制改革措施 |
4.4.1 质疑投诉机制改革措施 |
4.4.2 规范质疑行为措施 |
4.4.3 加强评标专家管理 |
4.4.4 行政监督部门质疑处理改革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与作者简介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6)我国招标投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招标投标的基本概念 |
一、 招标投标的定义和特点 |
二、 招标投标与拍卖的关系 |
三、 招标投标的法律特征 |
1.2 招标投标的适用范围 |
一、 招标的主体范围 |
二、 招标的标的划分 |
三、 招标的限额规定 |
1.3 招标投标的主要方式 |
一、 公开招标 |
二、 邀请招标 |
三、 议标 |
1.4 招标投标的法定程序 |
一、 招标 |
二、 投标 |
三、 开标、评标和定标 |
1.5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招标投标研究文献综述 |
2.1 拍卖理论 |
一、 拍卖起源及一般均衡理论中的拍卖思想 |
二、 拍卖的形式及其决策规则 |
三、 私人独立价值结论及其检验 |
2.2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及其在拍卖中的应用 |
一、 静态贝叶斯博弈和贝叶斯纳什均衡 |
二、 暗标拍卖的纳什均衡解 |
三、 双方报价拍卖的博弈分析 |
2.3 揭示原理和拍卖规则设计 |
一、 拍卖规则的设计问题 |
二、 鼓励-响应的直接机制 |
三、 揭示原理 |
2.4 投标决策理论模型 |
一、 Friedman模型 |
二、 Gates模型 |
三、 Hanssman-Rivett模型 |
四、 Casey-Shaffer模型 |
五、 Willenbrock模型 |
六、 其它模型 |
2.5 我国招标投标理论的研究现状 |
一、 国家图书馆国内着作检索结果 |
二、 国家图书馆外文着作及中国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结果 |
三、 浙江图书馆和浙大图书馆刊物文章检索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招标投标的现状析评 |
3.1 建设工程和机电设备招标 |
一、 建设工程招标 |
二、 国产成套设备招标 |
三、 进口机电设备招标 |
四、 国债专项资金技术改造项目招标 |
3.2 政府采购和科研服务项目招标 |
一、 政府采购招标 |
二、 科技科研项目招标 |
三、 服务项目招标 |
3.3 特种权利和特殊物品招标 |
一、 出口配额和国外贷款项目招标 |
二、 土地使用权和企业产权(资产)转让招标 |
三、 国家储备粮和医院药品招标 |
3.4 工程招投标及建筑市场抽样调查综述 |
一、 基本情况 |
二、 现状分析 |
三、 存在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招标投标制度的国际比较 |
4.1 国外招标制度借鉴 |
一、 注重立法,实行法制化管理 |
二、 加强监管,保障招标采购依法运作 |
三、 成立专门机构,推行职业化管理 |
4.2 《联合国采购示范法》的主要特点 |
一、 目标宗旨的明确性 |
二、 适用范围的广泛性 |
三、 规则设计的严密性 |
四、 法律调整的框架性 |
4.3 《WTO政府采购协议》的基本原则 |
一、 国民待遇和非歧视性原则 |
二、 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 |
三、 透明度原则 |
4.4 《欧盟采购指令》的核心规范 |
一、 《欧盟采购指令》的性质与目标 |
二、 供应、工程和服务指令的操作规范 |
三、 公共事业指令的适用范围 |
四、 救济指令的纠偏机制 |
4.5 《世界银行采购指南》的竞争措施 |
一、 公开信息,保证竞争的充分性 |
二、 保护竞争,防止虚假招投标 |
三、 规范审查,制止歧视行为 |
四、 严格规则,确保公正评标 |
五、 加强监管,提高招标声誉 |
4.6 美国采购招标管理的制度体系 |
一、 美国采购管理的基本制度 |
二、 美国采购管理的相关机构 |
三、 美国采购管理的主要法规 |
四、 美国采购管理的公共使命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招标投标制度的价值思考 |
5.1 招标投标的维序价值 |
一、 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 |
二、 保障工程质量和社会公共利益 |
三、 推进财政体制和交易方式的改革 |
5.2 招标投标的控权价值 |
一、 降低采购当事人的合谋概率 |
二、 减少采购过程的自由裁量 |
三、 提高采购权力运用的透明度 |
四、 强化采购行为的制度约束 |
5.3 招标投标的经济价值 |
一、 节约采购和建设资金 |
二、 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
三、 减少社会资源浪费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招标动力分析 |
6.1 招标障碍因素的实证研究 |
一、 样本与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 结果及定量分析 |
三、 结论和政策建议 |
6.2 控制权收益对招标动力的影响 |
一、 控制权收益的异化表现 |
二、 控制权收益的理性分析 |
三、 控制权收益的控制对策 |
6.3 低价竞标的基础和原因 |
一、 低价竞标的约束机制 |
二、 低价竞标的直接导因 |
三、 低价竞标的产权基础 |
6.4 招投标工作中寻租行为的博弈研究 |
一、 招投标双方设租与寻租的博弈过程 |
二、 招投标过程中集体腐败的博弈模型 |
三、 监督招投标寻租的博弈行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招标机制设计 |
7.1 最优拍卖的理论分析 |
一、 拍卖的激励约束和收入等价原理 |
二、 最优拍卖方式的选择策略 |
三、 风险态度对拍卖结果的影响 |
7.2 合同招标的激励机制 |
一、 合同招标的主要特点 |
二、 合同招标的定价模型 |
三、 合同招标的多重激励 |
7.3 投标人数确定和冲突处理方法 |
一、 合适投标人数的选择 |
二、 招投标中的谈判决策 |
三、 招投双方的最终要约仲裁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评标方法选择 |
8.1 科学评标的基本要求 |
一、 全面把握评标内容 |
二、 正确使用评标方法 |
三、 认真遵循评标原则 |
8.2 现代评标的理论和方法 |
一、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二、 层次分析法评标模型 |
三、 神经网络评标模型 |
8.3 评标决策专家系统的研究 |
一、 系统的体系结构 |
二、 系统的工作机制 |
三、 模糊评判子系统的设计方案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发展对策研究 |
9.1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规范的招标市场 |
一、 认真正视招标市场存在的问题 |
二、 严格执行依法招标制度 |
三、 进一步完善招标管理体制 |
四、 切实加强行政执法和监督 |
9.2 积极发展网上招投标 |
一、 发展网上招投标的现实意义 |
二、 网上工程招投标的流程 |
三、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四、 所需物流平台的选择 |
9.3 充分发挥专职代理机构的主导作用 |
一、 专职代理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
二、 专职代理机构必须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管理 |
三、 专职代理机构要努力提升服务深度 |
四、 专职代理机构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束语 |
10.1 本文主要成果 |
10.2 进一步研究设想 |
附录: |
一、 公益性建设项目责任主体的激励和监督方案 |
二、 FIDIC编制的国际工程招标程序图 |
三、 招标投标障碍因素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博期间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7)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中法律及实践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 招投标理论综述 |
2.1 招标投标的基本概念 |
2.1.1 采购 |
2.1.2 招标的基本概念 |
2.2 招投标的历史沿革 |
2.2.1 招标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 |
2.2.2 招标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2.2.3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的发展历程 |
2.3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特点及意义 |
2.3.1 招标的一般特点 |
2.3.2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的特点及意义 |
2.4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涉及的学科 |
2.5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方式及基本程序 |
2.5.1 招标方式 |
2.5.2 招标流程 |
3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在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
3.1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法律发展历程及体系 |
3.1.1 我国招标法律体系的构成 |
3.1.2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法律建立的历程 |
3.2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法律中存在的不足 |
3.3 法律中可能产生的混淆 |
4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
4.1 招标人问题 |
4.1.1 规避招标 |
4.1.2 设置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潜在投标人 |
4.1.3 不明确评标办法 |
4.1.4 招标文件编制水平不高 |
4.1.5 影响评标专家 |
4.1.6 违法进行合同谈判 |
4.2 评标办法问题 |
4.3 专家管理问题 |
4.4 中国国际招标网问题 |
4.5 招标机构问题 |
4.6 监管机制问题 |
5 案例分析 |
一、项目概况 |
二、招标准备 |
三、招标文件 |
四、评标办法 |
五、招标公告 |
六、招标过程 |
七、合同谈判 |
八、招标代理机构收取代理费 |
6 发展对策研究 |
6.1 完善法律法规 |
6.2 做好招标的各类准备工作 |
6.3 使用合理的评标办法 |
6.4 专家及专家库发展研究 |
6.5 推进信息化建设 |
6.6 建立优秀的招标代理队伍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国外贷款招投标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2 国外招投标制度发展状况及趋势 |
1.3 我国招标投标的发展状况及问题 |
1.4 研究国外贷款招投标制度的必要性 |
第2章 招投标的基本理论 |
2.1 招投标的概念和特点 |
2.2 招标的适用范围 |
2.3 招投标的方式 |
2.4 招投标的程序 |
2.5 招投标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3章 有关国外贷款涉及的法律制度 |
3.1 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 |
3.2 世界贸易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 |
3.3 欧盟采购指令 |
3.4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开发协会信贷采购指南 |
第4章 利用国外贷款有关招投标法律实务 |
4.1 我国利用国外贷款的基本情况 |
4.2 我国利用国外贷款的管理体系 |
4.3 利用国外贷款项目的采购方式 |
4.4 招标采购的要求 |
4.5 国际公开招标的程序 |
4.6 招标文件编写的注意事项 |
4.7 投标的技巧 |
第5章 结束语 |
注释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与评标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招投标理论综述 |
2.1 招标投标的基本概念 |
2.2 招投标的起源与发展 |
2.3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方式 |
2.4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的作用和意义 |
2.5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的特点 |
3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在我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3.1 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在我国的发展 |
3.2 重庆招标采购集团的招标实践 |
3.3 我国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中存在的问题 |
4 机电产品招标机制研究 |
4.1 两种密封价格招标的效率比较 |
4.2 委托招标与激励机制 |
5 机电产品评标方法研究 |
5.1 评标步骤 |
5.2 评标方法 |
5.3 灰关联熵在机电产品评标中的应用 |
6 完善我国机电产品招标制度的政策建议 |
6.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推广机电产品国际招标 |
6.2 推进国际招标管理体制改革 |
6.3 健全招标代理机构,完善招标代理服务 |
6.4 继续完善招标投标信息系统,提高招标投标效率 |
7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国家税务局关于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采取国际招标方式国内中标的机电产品退免税问题的补充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外招标投标制度的比较研究[D]. 郭培勋.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2]对我国出口退税实践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D]. 屠庆忠.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3]我国政府采购领域信任问题研究[D]. 吴洪涛. 苏州大学, 2013(08)
- [4]招标投标业务知识讲座(续) 第四讲 机电设备的采购与招标[J]. 汤全林. 中国工程咨询, 2002(08)
- [5]机电产品国际招标质疑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Z招标代理公司质疑案例[D]. 刘铁. 北京化工大学, 2013(S2)
- [6]我国招标投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莹. 浙江大学, 2002(01)
- [7]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中法律及实践问题研究[D]. 罗巍.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4)
- [8]国外贷款招投标制度研究[D]. 姜在峰. 黑龙江大学, 2002(02)
- [9]机电产品国际招标与评标应用研究[D]. 张书玲. 重庆大学, 2006(01)
- [10]怎样办理中标机电产品出口退税[J]. 贺志东. 世界机电经贸信息,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