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麻属一新种

中国电麻属一新种

一、我国滇马陆属一新种(论文文献综述)

张崇洲,李志英[1](1977)在《我国滇马陆属一新种》文中研究表明 滇马陆属(Yunnanina)隶属于倍足纲(Diplopoda)、带马陆目(Polydesmoidea)、奇马陆科(Paradoxosomatidae),是我国的一个特有属。1936年,阿特姆斯(Attems)记述了此属的模式种:腹突滇马陆(Yunnanina ceratogaster)。最近我们发现另一新种,记述如下。 无突滇马陆Yunnanina aceratogaster sp.nov.(图1—5) 标本与产地:♂♂11个,♀♀8个;1976年5月,采自云南省昆明市近郊农田里;保

母丹丹[2](2018)在《苗药滚山珠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认为滚山珠,为泽马陆科(Zephroniidae)锯刺马陆属(Prionobelum)黔锯刺马陆(Prionobelum qianensis Chen)的干燥全虫,栖息于山坡较潮湿处、枯枝腐叶或石块下,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和四川等省区。滚山珠以全虫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通络,散瘀止痛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和骨折肿痛等病症,在《中华本草-苗药卷》、《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等书籍中均有记载。在贵州苗族地区,对炎症的治疗非常广泛,对肿瘤的治疗效果极其显著。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滚山珠的相关基础研究非常薄弱,更缺乏质量控制标准体系,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滚山珠药材的合理开发和广泛利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就滚山珠药材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氨基酸组成及含量测定、质量标准等几个方面对滚山珠药材开展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滚山珠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其健康风险评估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滚山珠药材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挥发性成分主要含有醇类、醛类、吡嗪类、硫醚类、苯并噻唑类、胺类和吡咯类化合物,其含量分别为64.09%、15.61%、10.47%、4.45%、3.78%、1.50%和0.10%。对滚山珠挥发性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其共有7个主成分,特征值分别为3.987、3.580、3.232、3.188、3.142、2.267和1.433,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8.123%、34.398%、49.087%、63.576%、77.860%、88.164%和94.67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批次滚山珠药材主要被分为两大类:S1(花溪高坡、百花湖、瓮安、安顺、青岩、龙里)和S2(毕节黔西、桐梓、红枫湖、毕节赫章)。对滚山珠挥发性成分与其产地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平均温度、海拔高度、降水量、O3含量、NO2含量、SO2含量、CO含量和可吸入颗粒物含量等指标进行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产地环境因素对滚山珠药材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都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添加剂标准、FEMA-GRAS物质和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Flavor Industry(IOFI)-Global Reference List of Chemically Defined Substances等权威机构及数据,滚山珠挥发性成分的安全得到初步确认,并且通过美国环保署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滚山珠醛类挥发性成分中最主要化合物——苯甲醛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苯甲醛的危险熵为1.646×10-66 mg·kg-1·d-1,远低于安全限量0.100 mg·kg-1·d-1。因此,进一步确认了滚山珠挥发性化合物对于人体的摄入安全性。2.滚山珠15种氨基酸含量测定及分析采用Venusil AA色谱专用柱柱前衍生法对滚山珠15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以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滚山珠药材最佳水解及衍生条件为:水解时间80 min、衍生试剂用量3 mL、衍生温度30℃、衍生时间30 min,建立滚山珠药材15种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考察,并以此方法对贵州省11批滚山珠药材15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其总氨基酸含量变化范围为114.81145.11 mg·g-1。对11批滚山珠药材15种氨基酸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除酪氨酸、蛋氨酸和胱氨酸外,其余氨基酸之间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显示有3个特征值大于1,分别为9.552、2.170和1.194,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3.680%、78.147%和86.10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1批滚山珠药材被分为两大类:S1:红枫湖、黔西、百花湖、安顺、青岩、赫章、花溪、桐梓和S2:龙里、惠水、麦格。3.滚山珠质量标准研究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通则项下质量标准研究规定方法对滚山珠药材的水分、灰分、浸出物、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量等进行限量检查;以苯丙氨酸和丙氨酸为对照品对滚山珠药材进行薄层色谱鉴别,其显色斑点清晰,无拖尾,分离度良好;建立以甘氨酸、丙氨酸和脯氨酸为指标的滚山珠药材质量控制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初步拟定滚山珠药材质量标准草案,力争收录于新版《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为滚山珠药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唐铭若[3](2016)在《广西都安喀斯特洞穴生物多样性调查初报》文中提出都安瑶族自治县属河池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全县喀斯特地貌为3863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94%,拥有丰富的洞穴生物资源。本文对都安喀斯特地区洞穴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共调查65个洞穴,采集洞穴动物标本1550余号,初步鉴定出洞穴动物102种或类群,分属5门、13纲、30目、46科、56属。其中,节肢动物门76种,占全部洞穴动物的74.51%,而昆虫纲为36种,占全部节肢动物门的47.37%。洞穴动物常见类群有:洞穴马陆(3目5科5属15种)、洞穴潮虫(3科3属5种)、洞穴步甲(4族7属19种)、洞穴鱼类(3科5属9种)、跳虫(3科3属5种)、班灶马(灶螽属的多个种)等。洞穴动物偶见类群有:蛙类(2科3属4种)、伪蝎(2科2属2种)、蜚蠊、猎蝽等。其中盲鱼为水生动物旗舰类群,行步甲族的洞穴步甲则为陆生动物旗舰类群。常见的洞穴维管束植物22科26属32种。2.都安喀斯特地区的洞穴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例如,在19种洞穴步甲中,属于行步甲族的盲步甲15种,分别占全国(111种)和广西(35种)已知洞穴盲步甲的13.51%和42.86%。典型洞穴鱼类(9种)分别为全国(100种左右)和广西(62种)洞穴鱼类总数的9.0%和14.52%,其中,眼睛完全退化的盲鱼有3种,分别为全国(共38种)和广西(21种)的7.89%和14.29%。洞穴马陆(15种)和潮虫(5种)分别为广西已知洞穴马陆(39种)和潮虫(15种)的38.46%和33.33%。3.都安喀斯特地区洞穴生物的特有性极高,一种洞穴动物仅分布在一个或几个相近的洞穴中。在已鉴定的洞穴动物中,全部种类的盲步甲、盲鱼、盲虾和蚁甲均为都安喀斯特地区特有物种,换言之,其特有率均为100%。因此,都安喀斯特洞穴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李永项,胡松梅,李冀,王社江,张云翔,谢坤,陈宇,李兆雨[4](2021)在《陕西洛南龙牙洞发现中更新世马陆化石》文中研究表明马陆,又称千足虫,分布广泛,有时甚至爆发性泛滥[1],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关于这种动物的早期化石信息主要集中在欧美的研究报道[2~3],近年来人们从缅甸、墨西哥琥珀中也发现了一些中、新生代的马陆化石,如现生倍足纲中的Polyxenida(毛马陆目)、Siphonophorida(管马陆目)、Polyzoniida (多板马陆目)、Julida (姬马陆目)、Chordeumatida(泡马陆目)、 Stemmiulida (寡眼马陆目)、Polydesmida(带马陆目)、Siphoniulida等[3~5],但晚新生代、第四纪期间很少报道。中国现代马陆动物研究时有报道[6~21],但化石却十分罕见,仅见于20世纪50年代初第四纪周口店猿人洞穴堆积中的一次记录[22]。

林坚贞,马立名,张艳璇,季洁,陈霞[5](2007)在《中国自由生活革螨调查报告(蜱螨亚纲:革螨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简要回顾90年代后我国革螨分类概况,并报道中国革螨14科37属76种,其中,福建省新纪录46种;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纪录各4种;湖北省新纪录3种;广东省、江西省和四川省新纪录各2种;海南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纪录各1种;重庆直辖市新纪录2种和上海直辖市新纪录1种。

张崇洲[6](1995)在《中国土壤小型多足类Ⅲ.矮瘤带马陆属一新种(倍足纲:带马陆目)》文中认为本文描述的新种,异齿矮瘤带马陆Nanocondylodesmusanisodentus,sp.nov.与该属的模式种栉齿矮瘤带马陆N.pectinatidentisZhang之雄性生殖肢端肢有明显的不同特征,模式标本采自福建省武夷山桐树林中。

李学珍,牛长缨,雷朝亮,韩道山[7](2007)在《中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主要分布在滇、黔、桂、湘、川、渝、鄂、浙等省区,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些省份。本文介绍了我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研究的简史,列出了近20多年来我国发现的真洞穴无脊椎动物种类,并根据栖息环境的不同,将洞穴无脊椎动物划分为陆生群落和水生群落;着重介绍了蛛形纲、重足纲、昆虫纲、甲壳纲、腹足纲的研究现状。此外,对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生态特征以及进化研究也进行了概述。然而,我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在国内重视程度不够,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洞穴无脊椎动物,加大洞穴生物保护的宣传力度,防止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将是未来中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研究前进的方向。

陈建秀,张崇洲[8](1990)在《贵州穴居倍足类雕背带马陆属一新种(带马陆目:带马陆科)》文中认为本文记述了贵州省穴居倍足类,棍跗雕背带马陆Epanerchodus stylotarseus sp.nov.一新种,其鉴别特征为雄性生殖肢:胫跗节呈细长的棍状,而后股节具有成列的锯齿。

冉景丞,陈会明[9](1998)在《中国洞穴生物研究概述》文中指出本文评述了中国洞穴生物的研究历史、现状,概括了研究内容,总结了近20年来中国在洞穴生物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充分分析洞穴生物研究动态并列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展望了中国洞穴生物研究的前景。

郑小壮[10](2020)在《广西喀斯特洞穴虾类资源及开发利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喀斯特面积达363.1万km2,约占全球岩溶面积和全国陆地面积的15.6%和1/3,其中我国喀斯特地区主要以南方喀斯特为主。广西作为我国南方喀斯特的门面之一,是全球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发育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喀斯特地貌之一,碳酸盐岩在79个县市中都有分布,面积达96400km2,约占全国喀斯特地貌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面积的9.84%和40.72%,其喀斯特洞穴十分发育,拥有独特的洞穴虾类资源和旅游资源。本文自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对广西南宁市、河池市、百色市、崇左市、桂林市和玉林市等地进行了虾类资源和相关旅游洞穴的调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共调查56个洞穴,获得500余尾洞穴虾类及相关理化因子和生境特征。利用传统分类学方法,初步鉴定出23种洞穴虾类,其中米虾属(Caridina)12种,盲米虾属(Thphlocaridina)3种,新米虾属(Neocaridina)2种,沼虾属(Macrobrachium)6种,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虾类种质资源,可为动物生态学、系统进化学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材料。2、采用传统分类学与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采集的虾类标本进行研究,发现匙指虾科(Atyidae)中的米虾属(Caridina)3个新种,分别为环江米虾(Caridina huanjiangensis sp.nov.)、大才米虾(Caridina dacaiensis sp.nov.)和马山米虾(Caridina mashanensis sp.nov.),长臂虾科(Palaemonidae)中的沼虾属(Macrobrachium)1个新种,为细足沼虾(Macrobrachium tenuipes sp.nov.),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洞穴虾类种质资源。3个米虾新种在形态学上与近缘种的区别主要在于额角长短、形状及上下缘齿的数量和分布,尾节间刺的形状、长短和对数,第一腹肢内肢形状以及内附肢长短和形状,雄性第二腹肢雄附肢的形状及内附肢的位置和长短,端叶缝活动刺的数目,以及身体花纹和颜色等形态特征;细足沼虾(Macrobrachium tenuipes sp.nov.)与近缘种(细螯沼虾(Macrobrachium superbum))的差异主要是额角长度及上、下缘齿的分布与数量,成熟个体第2对步足各节的比例及身体花纹和卵的大小等。利用线粒体COI基因对3个洞穴米虾新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时,环江米虾(Caridina huanjiangensis sp.nov.)和大才米虾(Caridina dacaiensis sp.nov.)、马山米虾(Caridina mashanensis sp.nov.)的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10和0.11,大才米虾(Caridina dacaiensis sp.nov.)和马山米虾(Caridina mashanensis sp.nov.)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6,同时在系统发育树中分属不同的分支,在分子层面支持基于传统形态学的系统分类。在利用COI和18S r RNA的联合数据对沼虾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时,细足沼虾(Macrobrachium tenuipes sp.nov.)和细螯沼虾(Macrobrachium superbum)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16(COI)和0.03(18S r RNA),且两物种在系统发育树中的界限十分清楚,其分析结果与传统形态学相一致,细足沼虾(Macrobrachium tenuipes sp.nov.)为新的分类单元。3、与地表水的同类型虾类比较,发现生活于洞穴地下水体的虾类,经过趋同进化与自然选择及生殖隔离的作用,洞穴虾类的形态结构产生了一系列适应性特征,如眼缺失、体色退化和触觉敏锐等。本研究的掌肢新米虾(Neocaridina palmata)等5个入洞生物在眼睛、体型以及附肢等外部形态特征上未发生任何变化。而近洞生物和真洞穴生物在外部形态特征上都产生了对洞穴环境的适应性特征。比如,广西米虾(Caridina guangxiensis)等9种近洞生物在形态特征上表现出眼睛正常、附肢延长、体色呈现血红色或淡黄色而透明;剑额盲米虾(Typhlocaridina lanceifrons)等9种真洞穴生物的眼睛部分退化或完全消失,呈子弹型,体色退化,呈现出红色透明或纯白色,以及附肢细长、触觉敏锐等。这一系列适应性特征在研究退化问题、比较生物学问题以及研究复合性状变异问题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为进化研究提供良好的借鉴。4、洞穴虾类表现出极高的珍稀性和特有性,对生活的环境极为苛刻,容易受到人为压力的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地下水开采和洞穴旅游等。本研究在2018年7月和2019年3月对剑额盲米虾(Typhlocaridina lanceifrons)的模式产地,武鸣县起凤山风景区的太极洞进行调查,都未发现该物种,而且由于人为活动和景区的开发,其生活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使其处于濒临灭绝状态。因此,迫切需要对洞穴虾类或相关物种的生态系统进行更多的研究,同时采取立法行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需求纳入水资源管理的决策过程中,从而保护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5、洞穴旅游是广西最重要的一类旅游资源,然而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本研究的10处旅游洞穴,国家级的七星岩等3处旅游洞穴存在着缺少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以及游客急剧增加等问题;自治区级的巴马水晶宫和地方级的金伦洞等7处旅游洞穴存在着大同小异、游程短等问题。在开发洞穴旅游资源时应在现有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保持洞穴旅游资源的生命力,充分利用溶洞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从而达到有效提高洞穴资源的转化率。首先,加强洞穴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有效的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其次,寻找有特色的洞穴与其他旅游资源联合开发,使旅游产品结构优化,产生叠加效应。最后,紧跟市场需求,多学习国内外同行经验,引进或开创全新的开发模式,大大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

二、我国滇马陆属一新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滇马陆属一新种(论文提纲范文)

(2)苗药滚山珠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主要仪器说明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综述
    1.1 动物药研究现状
        1.1.1 蛋白质类
        1.1.2 生物碱类
        1.1.3 甾类物质
        1.1.4 萜类、酮类和酸类物质
    1.2 动物药质量控制研究
        1.2.1 性状鉴别
        1.2.2 显微鉴别
        1.2.3 理化鉴别
    1.3 马陆类动物研究进展
        1.3.1 马陆类动物简介
        1.3.2 马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第二章 滚山珠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2.1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制备
        2.2.2 GC-MS分析条件
        2.2.3 滚山珠挥发性化合物确定
    2.3 数据分析方法
        2.3.1 滚山珠挥发性成分的规律分析
        2.3.2 滚山珠挥发性化合物与产地环境因素之间的灰关联分析
        2.3.3 滚山珠挥发性化合物的健康风险评价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滚山珠挥发性化合物的固相微萃取分析
        2.4.2 滚山珠挥发性化合物成分分析
        2.4.3 数理统计分析
        2.4.4 滚山珠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健康风险评估
    2.5 小结
第三章 滚山珠15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及结果
        3.2.1 混合标准品溶液制备
        3.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及衍生
        3.2.3 色谱条件
        3.2.4 单因素实验分析
        3.2.5 正交试验分析
        3.2.6 方法学考察
        3.2.7 贵州省11批滚山珠药材15种氨基酸含量测定
    3.3 分析方法及结果
        3.3.1 适用性检验
        3.3.2 滚山珠氨基酸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滚山珠质量标准研究
    4.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 滚山珠药材真伪鉴别
        4.2.1 原动物鉴别
        4.2.2 显微鉴别
        4.2.3 薄层色谱鉴别
    4.3 滚山珠甘氨酸、丙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测定
        4.3.1 仪器与试药
        4.3.2 实验方法
        4.3.3 样品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3.4 贵州省各产地滚山珠药材中甘氨酸、丙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测定
    4.4 滚山珠药材常规项检查
        4.4.1 实验仪器和材料
        4.4.2 实验方法及结果
    4.5 小结
    4.6 滚山珠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4.6.1 滚山珠质量标准草案
        4.6.2 滚山珠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滚山珠质量标准研究
        5.1.2 滚山珠15种氨基酸含量测定
        5.1.3 滚山珠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广西都安喀斯特洞穴生物多样性调查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洞穴生物学
    1.2 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地点确定
        2.2.2 调查工具准备
        2.2.3 洞穴信息记录
        2.2.4 洞穴动物标本采集及保存
        2.2.5 洞穴动物标本鉴定
        2.2.6 洞穴生物多样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都安喀斯特地区洞穴生物组成及分布
        3.1.1 步甲
        3.1.2 马陆
        3.1.3 潮虫
        3.1.4 鱼类
        3.1.5 虾类
        3.1.6 伪蝎
        3.1.7 弹尾纲
        3.1.8 蚁甲
        3.1.9 蛙类
        3.1.10 蝙蝠
        3.1.11 其他动物类群
        3.1.12 洞穴植物
    3.2 都安喀斯特地区洞穴生物多样性结构及分析
        3.2.1 洞穴的生物多样性
        3.2.2 洞穴的生物丰富度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5)中国自由生活革螨调查报告(蜱螨亚纲:革螨股)(论文提纲范文)

寄螨科Parasitidae
维螨科Veigaiidae
球革螨科Bulbogamasidae
胭螨科Rhodacaridae
土革螨科Ologamasidae
虫穴螨科Zerconidae
囊螨科Ascidae
植绥螨科Phytoseiidae
蛾螨科Otopheidomenidae
美绥螨科Ameroseidae
足角螨科Podocinidae
表刻螨科Epicriidae
派盾螨科Parholaspidae
犹伊螨科Eviphididae
巨螯螨科Macrochelidae
厚厉螨科Pachylaelaptidae
厉螨科Laelapidae
巨刺螨科Macronyssidae
皮刺螨科Dermanyssidae
毛盾螨科Trichoaspididae
角绥螨科Antennoseiidae
裂胸螨科Aceosejidae
多盾螨科Polyaspididae
尾足螨科Uropodidae
尾辐螨科Uroactiniidae
孔洞螨科Trematuridae
糙尾螨科Trachytidae
前爪螨科Prodinychidae
黑面螨科Celaenopsidae
植绥螨科Phytoseiidae
厉螨科Laelapidae
寄螨科Parasitidae
裂胸螨科Aceosejidae
美绥螨科Ameroseiidae
胭螨科Rhodacaridae
巨螯螨科Macrochelidae
派盾螨科Parholaspidae
足角螨科Podocinidae
维螨科Veigaiaidae
犹伊螨科Eviphididae
土革螨科Ologamasidae
巨刺螨科Macronyssidae
虫穴螨科Zerconidae

(7)中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1 研究简史
2 主要成就
    2.1 洞穴无脊椎动物的地理分布特征
    2.2 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组成
        2.2.1 陆生群落
        2.2.1.1 蛛形纲Arachnolida
        2.2.1.2 重足纲 Diplopoda
        2.2.1.3 昆虫纲 Insecta
        2.2.2 水生群落
        2.2.2.1 甲壳纲Crustacea
        2.2.2.2 腹足纲 Castropoda
    2.3 洞穴无脊椎动物生态特征
    2.4 洞穴无脊椎动物的进化
3 前景与展望

(10)广西喀斯特洞穴虾类资源及开发利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喀斯特洞穴及洞穴生物
        1.1.1 喀斯特、喀斯特洞穴及洞穴生物
        1.1.2 广西喀斯特地貌及洞穴生物的研究状况
    1.2 洞穴虾类的分类研究
        1.2.1 洞穴虾类的研究简史和概况
        1.2.2 洞穴虾类的形态特征
        1.2.3 洞穴虾类的生活习性
第二章 研究意义
    2.1 分类学意义
    2.2 生物学意义
    2.3 洞穴旅游意义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调查位点的确定
        3.2.2 洞穴虾类的采集、活体拍照和保存
        3.2.3 洞穴虾类的检视、测量和绘图
        3.2.4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及目的片段检测
        3.2.5 序列测定及处理和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广西喀斯特洞穴虾类组成和分布
    4.2 形态学分类
        4.2.1 米虾属(Caridina Milne-Edwards,1837)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4.2.1.1 环江米虾,新种Caridian huanjiangensis sp. nov.
        4.2.1.2 大才米虾,新种Caridina dacaiensis sp. nov.
        4.2.1.3 马山米虾,新种Caridian mashanensis sp. nov.
        4.2.1.4 剑额米虾Caridina lanceifrons Yu, 1936
        4.2.1.5 广西米虾Caridina guangxiensis Liang and Zhou, 1993
        4.2.1.6 岩洞米虾Caridina carvernicola Liang and Zhou, 1993
        4.2.1.7 玉林米虾Caridina yulinica Cai and NK Ng, 1999
        4.2.1.8 武鸣米虾Caridina wumingensis Cai and NK Ng, 1999
        4.2.1.9 刺腿米虾Caridina spinicrus Cai and NK Ng, 2018
        4.2.1.10 北流米虾Caridina beiliu Cai and NK Ng, 2018
        4.2.1.11 桂林米虾Caridina guili Cai and NK Ng, 2018
        4.2.1.12 宽腕米虾Caridina laticarpalis Cai and NK Ng, 2018
        4.2.2 盲米虾属(Typhlocaridina Liang et Yan, 1981)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4.2.2.1 剑额盲米虾Typhlocaridina lanceifrons Liang and Yan, 1981
        4.2.2.2 刘氏盲米虾Typhlocaridina liui Liang and Zhou, 1993
        4.2.2.3 半盲米虾Typhlocaridina semityhplata Cai, 1995
        4.2.3 新米虾属(Neocaridina Kubo, 1938)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4.2.3.1 掌肢新米虾Neocaridina palmata Shen, 1948
        4.2.3.2 蹄肢新米虾Neocaridina hofendopoda Shen, 1948
        4.2.4 沼虾属(Macrobrachium Bate,1868)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4.2.4.1 细足沼虾,新种Macrobrachium tenuipes sp. nov.
        4.2.4.2 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De Hann,1849
        4.2.4.3 细螯沼虾Macrobrachium superbum Heller, 1862
        4.2.4.4 凌云沼虾Macrobrachium lingyunense Li and Luo, 2001
        4.2.4.5 中性沼虾Macrobrachium elegantum Pan, Hou and Li, 2010
        4.2.4.6 都安沼虾Macrobrachium duanenis Lan, Wu and Li, 2017
    4.3 系统发育分析
        4.3.1 序列特征分析
        4.3.2 序列饱和度检测分析
        4.3.3 遗传距离分析
        4.3.4 贝叶斯系统发育树分析
    4.4 洞穴虾类的保护价值
        4.4.1 观赏及生态价值
        4.4.2 生物学研究价值
    4.5 广西喀斯特洞穴
        4.5.1 广西喀斯特洞穴的特征
        4.5.2 广西洞穴旅游及存在的问题
    4.6 讨论与结论
        4.6.1 讨论
        4.6.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致谢

四、我国滇马陆属一新种(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滇马陆属一新种[J]. 张崇洲,李志英. 动物学报, 1977(04)
  • [2]苗药滚山珠质量标准研究[D]. 母丹丹.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1)
  • [3]广西都安喀斯特洞穴生物多样性调查初报[D]. 唐铭若.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4]陕西洛南龙牙洞发现中更新世马陆化石[J]. 李永项,胡松梅,李冀,王社江,张云翔,谢坤,陈宇,李兆雨. 第四纪研究, 2021(01)
  • [5]中国自由生活革螨调查报告(蜱螨亚纲:革螨股)[J]. 林坚贞,马立名,张艳璇,季洁,陈霞. 武夷科学, 2007(00)
  • [6]中国土壤小型多足类Ⅲ.矮瘤带马陆属一新种(倍足纲:带马陆目)[J]. 张崇洲. 动物分类学报, 1995(04)
  • [7]中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概况[J]. 李学珍,牛长缨,雷朝亮,韩道山. 中国岩溶, 2007(03)
  • [8]贵州穴居倍足类雕背带马陆属一新种(带马陆目:带马陆科)[J]. 陈建秀,张崇洲. 动物分类学报, 1990(04)
  • [9]中国洞穴生物研究概述[J]. 冉景丞,陈会明. 中国岩溶, 1998(02)
  • [10]广西喀斯特洞穴虾类资源及开发利用探讨[D]. 郑小壮.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标签:;  ;  ;  ;  

中国电麻属一新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