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象卫星仪器板的 He-Ne 激光全息无损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王大珩,周立伟[1](2011)在《中国的光学——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1引言光是优良的信息和能量载体。进入20世纪,出于光(光子-电子)技术的结合,各种新型光电探测器和电光转换显示器件的不断涌现,激光的发明,光学办法的改进,传统光学向现代光学与光子学迈进,光学已经成为现代信息获取、传递、存储以及现代工业制造的重要技术手段。中国的光学工业在解放前儿乎是空白,规模很小,只能生产双筒望远镜和基线为80cm的光学测距机等产品。新中国成立后,光学研究及光学工业才得到真正的发展。
王大珩,周立伟[2](2006)在《中国的光学——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50余年来,中国的光学事业在众多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作出了应有贡献,并在国际光学界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回顾了50余年来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历程,扼要介绍了中国光学工程领域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一些重大进展,展望了中国光学的未来。
孟繁禹[3](2004)在《外圆纵向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在线测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零件的制造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外圆磨削加工往往是轴类机械产品的终级加工工序,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已在高效及高精密加工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的生产实践表明,降低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对保证配合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减少摩擦系数,降低动力消耗;对提高机械和仪器的工作精度和灵敏度;对增大支撑面积,减少磨损,提高接触刚度;对减少应力集中,增加耐疲劳强度,减少振动和噪声等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即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着机械和仪器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在保证零件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的测量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测量两种方式。接触式测量以触针式仪器为代表。它是用一种特殊触针以一定的速度沿着被测工件表面移动,由于表面的微观不平引起了触针的上下运动,并把触针移动的变量通过机械的、光学的、电学的转换,再经放大、运算,由指示表指示被测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数值,或用记录仪描绘微观不平轮廓的一种检测方法。然而,针描法轮廓仪的缺点是:由于它受到触针尖半径大小和测量速度的限制,不能用于测量R<0.012的表面粗糙度(即13级以上的表面粗糙度);此外,因金刚石触针性脆,故不适于测量R>5.0的表面粗糙度(即5级以下的表面粗糙度)。用针描法对一个被测表面进行测量,不可能完全避免划伤,因此,针描法不适合对软质材料、精加工后的工件进行粗糙度的测量。可以考虑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方式。在表面粗糙度非接触测量中 ,光学法是测量的主体,其测量精度高,适于对软质材料,易损工件,以及某些带有有用信息的表面进行测量。采用光学原理的表面粗糙度非接触测量方法(如光切法﹑光波干涉法﹑散斑法﹑反射光能法即反射散射比法等)则可以较好弥补触针式仪器的不足。 <WP=74>为了提高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效率,可以采用光学法进行在线测量方式。在线测量是一种实时的快速自动测量,是指在加工过程中的其它时间,如在流水线生产中当转移工位时(加工零件仍旧装夹在机床上),定时地无间断地进行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在线测量,不但能正确的检测加工过程中参数状态的变化,而且对控制和改进加工方法、提高加工表面的质量和产品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激光图谱比较法进行表面粗糙度的在线测量。物体被高度相干的激光照射后,具有一种独特的颗粒状的外貌,这种颗粒状态称为激光散斑,亦称激光光斑。光学散斑法(又称光斑法)是利用平均散斑对比度测量表面粗糙度有关参数的一种方法。当以一定角度入射的激光束照射到粗糙表面上时,将会按照光学定律产生散射和反射现象。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越小的表面,镜面反射的中心亮斑越强,散射的光带越弱,并且光带随之变短变窄;反之,表面越粗糙,中心亮斑越弱,散射光带越强。在入射光的反射方向上,使用面阵CCD摄像机进行接收。被摄物体反射的光线,传播到镜头,经镜头聚焦到CCD芯片上,CCD根据光的强弱积聚相应的电荷,经周期性放电,产生表示一幅幅画面的电信号,经过滤波、放大处理,通过摄像头的输出端子输出一个标准的复合视频信号。该视频信号经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后,输出表面粗糙度等级。通过对外圆磨削表面粗糙度标准样块进行多次测量,以此统计数据建立数据库,再对外圆纵向磨削加工后的零件进行表面粗糙度非接触式在线测量,将此测量结果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判定加工零件表面粗糙度的等级。表面粗糙度检测,可以考虑通过对图像纹理分析的方法来实现。纹理表现为所观察到的图像子区域的灰度变化规律。一些物体表面可能具有与方向相关的纹理信息。一般来说,纹理图像中灰度分布具有某种周期性,即使灰度变化是随机的,它也具有一定的统计特征。我们可以直观地认为图像纹理结构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是某种局部的序列性在该序列更大的区域内不断重复;②是该序列由非随机排列的基本部分组成;③是纹理区域内大都是均匀的统一体,图像往往显示出重复性结构。本文利用傅立叶变换,可以把空间域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转换到空间频率域中去解决:由于被检测件表面成像是一幅二维图像,因此采用二维离<WP=75>散傅立叶变换方法使之转换到频域中对信号进行谱分析。通过对能量谱的分析,区分判别不同等级的表面粗糙度。如果一幅图像的纹理较粗糙,即图像的灰度变化很少或较慢,则在小的值处| F(u, v)|应有较大的值;如果一幅图像的纹理较细腻,即图像的灰度变化频繁或较快,则在大的值处| F(u, v)|应有较大的值。因此,若检测纹理的粗糙、细腻性质,可以利用建立| F(u, v)|(能量谱E)随(能量谱所在半径R)变化的关系进行判断。本文把所有在线测得工件的图谱数据交给神经网络,通过使用图像识别技术,与数据库中存储的图像进行对比识别,并输出被测件的表面粗糙度等级。这种算法能排除人为因素,正确识别不同的表面,并具有较高的精度。本文使用的测量方法,可以在比普通磨削效率提高34倍的前提下,实现在线检测表面粗糙度的目的。采用激光图谱比较法检测工件测得的结果,通过与触针式轮廓测量仪进行
陈积懋[4](1994)在《无损检测新技术的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我国激光全息、微波、红外等无损检测新技术的进展和应用。实例说明无损检测新技术在我国不同行业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田光义,黎逢春,刘战捷[5](1993)在《气象卫星仪器板的 He-Ne 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文中提出介绍用激光技术对卫星大型铝蜂窝夹层结构件胶接缺陷进行无损检测的可行性。探讨了该法对不同大小和不同类型缺陷的检测能力,并给出了实验结果。
二、气象卫星仪器板的 He-Ne 激光全息无损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象卫星仪器板的 He-Ne 激光全息无损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的光学——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中国光学事业发展历程回顾 |
2.1初创期(1949~1960) |
2.2建设期(1960~1978) |
2.3成长发展期(1978~2000) |
3 半世纪来我国光学工程取得的若干显要进展 |
3.1 惯性约束聚变(ICF)激光驱动器-“神光”系列 |
3.2 激光测卫 |
3.3 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与激光技术 |
3.4 靶场光学跟踪测量设备 |
3.5 高速摄影 |
3.6 微光、红外夜视技术 |
3.7 航天航空光学遥感技术 |
3.8 天文望远镜 |
3.9 全息术、光存储、白光信息处理与自适应光学 |
3.9.1 全息术 |
3.9.3 白光信息处理用于彩色摄影 |
3.9.4 自适应光学 |
3.1 0 电子显微镜 |
4 体会和感受 |
4.1 中国光学的发展主要依靠自己培养的“科班人才” |
4.2 以任务带学科,学科和人才在实践中成长 |
4.3 对研究性工程需要有效的科研试制组织体系 |
4.4 要永远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 |
5 需要改进的几点意见 |
5.1 前沿的基础重视还不够,致使原始创新困难 |
5.2 光学事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全面规划 |
5.3 高校对光学的学科前沿和源头创新的工作重视不够 |
5.4 光学领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的力度不够 |
6 未来展望 |
6.1 光子技术-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另一主要支柱 |
6.2 光学基础科学必然还会有预料不到的重大突破 |
6.3 应用光学大有作为 |
6.4 中国光学的发展应以需求为导向,注意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
7结束语 |
(2)中国的光学——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光学事业发展历程回顾 |
2.1 1949~1960——初创期 |
2.2 1960-1978——建设期 |
2.3 1978-2000——成长发展期 |
1)完成了由传统光学向现代光学的过渡和转变 |
2)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光学上的广泛应用 |
3)大力发展光电子学和光电子技术 |
4)在光学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学科分支并向其他学科渗透 |
5)光学应用已普及到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 |
3 半世纪来我国光学工程取得的若干显要进展 |
3.1 惯性约束聚变(ICF)激光驱动器——“神光”系列 |
3.2激光测卫 |
3.3 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与激光技术 |
3.4 靶场光学跟踪测量设备 |
3.5 高速摄影 |
3.6 微光、红外夜视技术 |
3.7 航天航空光学遥感技术 |
3.8天文望远镜 |
3.9 全息术、光存储、白光信息处理与自适应光学 |
3.9.1 全息术 |
3.9.2 光存储技术——超高密度超快速体全息存储系统的研究 |
3.9.3 白光信息处理用于彩色摄影 |
3.9.4 自适应光学 |
3.10电子显微镜 |
3.11同步辐射光源 |
3.12光学精密计量 |
3.13光通信 |
4 体会和感受 |
4.1 中国光学的发展主要依靠自己培养的“科班人才” |
4.2 以任务带学科,学科和人才在实践中成长 |
4.3 对研究性工程需要有效的科研试制组织体系 |
4.4要永远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 |
5 需要改进的几点意见 |
5.1 前沿的基础重视还不够,致使原始创新困难 |
5.2 光学事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全面规划 |
5.3 高校对光学的学科前沿和源头创新的工作重视不够 |
5.4 光学领域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的力度不够 |
6 未来展望 |
6.1 光子技术——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另一主要支柱 |
6.2 光学基础科学必然还会有预料不到的重大突破 |
6.3 应用光学大有作为 |
6.4 中国光学的发展应以需求为导向,注意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
7结束语 |
致谢 |
(3)外圆纵向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在线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表面粗糙度概述 |
1.3.1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
1.3.2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基准 |
1.3.3 表面粗糙度测量的基本原则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表面粗糙度测量原理及方法 |
2.1 表面粗糙度测量方法分类 |
2.2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器及原理 |
2.2.1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式 |
2.2.2 接触式测量仪器及其原理 |
2.3 非接触式测量原理及其方法 |
2.3.1 光切法测量表面粗糙度 |
2.3.2 干涉法测量表面粗糙度 |
2.3.3 光学散射法测量表面粗糙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圆磨削粗糙度在线检测仪器原理及方法 |
3.1 表面粗糙度标准样块原理及其应用 |
3.1.1 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 |
3.2 CCD摄像机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
3.3 激光光源原理及其使用 |
3.4 图像处理 |
3.4.1 图像处理的原理及常用的方法 |
3.4.2 图像处理过程中的噪声及其预防 |
3.4.3 图像的纹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圆纵向磨削表面粗糙度在线检测试验 |
4.1 表面粗糙度在线检测试验原理及方法 |
4.1.1 光学散斑技术 |
4.1.2 激光图谱比较法 |
4.2 表面粗糙度图像的频域分析 |
4.3 表面粗糙度在线检测系统及其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原创性声明 |
四、气象卫星仪器板的 He-Ne 激光全息无损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的光学——回顾与展望[J]. 王大珩,周立伟.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11(04)
- [2]中国的光学——回顾与展望[J]. 王大珩,周立伟.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06(05)
- [3]外圆纵向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在线测量研究[D]. 孟繁禹. 吉林大学, 2004(04)
- [4]无损检测新技术的进展[J]. 陈积懋. 无损检测, 1994(08)
- [5]气象卫星仪器板的 He-Ne 激光全息无损检测[J]. 田光义,黎逢春,刘战捷. 无损检测, 1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