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孚地震的热异常(论文文献综述)
尤传侠[1](1983)在《道孚地震的热异常》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道孚及其邻近地区气温资料的统计和检验,得出道孚地震前,有沿地震断层展布的高温热异常现象,进而得出1958年以来,鲜水河断层的两次M>6级强震前,也都有热异常现象。
李午阳,张健,唐显春,天骄,王迎春,郭琦[2](2018)在《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深部热结构的地球物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是地热学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该区温泉、热泉点分布广泛,这些温泉大多沿北西—南东向的金沙江断裂、德格—乡城断裂、甘孜—理塘断裂、鲜水河三条主断裂呈条带状分布.对此高温水热活动区开展地热学分析,是研究青藏高原"东构造结"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开发利用川西高原地热资源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针对实测氦同位素所发现的壳幔热结构比,依据重力、航空磁法、地震资料,采用反演莫霍面、居里面深度等方法,对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的深部热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中高温热泉密集出露的巴塘、理塘以及康定水热活动区的典型壳幔热流构与深部背景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氦同位素热流估算的深部热流结构与地球物理异常结果保持较好的对应关系.川西地区热流结构中地壳、地幔的热贡献比较接近:巴塘地区平均Qc/Q=51.38%、理塘地区平均Qc/Q=54.39%、康定地区平均Qc/Q=42.42%.川西地区表现出了"温壳温幔"型的深部热结构,但温地壳背景下形成较高地表热流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有才[3](1989)在《1981年道孚6.9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及几个问题的讨论》文中研究指明全文共分四部份,第一、二部份简叙了这次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机制、震中烈度等情况.第三部份介绍了这次地震的中短期、短临前兆异常特征.第四部份,通过道孚6.9级地震的漏报、就"姑咱水氡突跳"、"历史地震的研究"、"大震后晚期强余震的预报"、"前兆异常与震后效应"、"热异常"、"长水准、流动重力测线布设"、"宏观异常"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地震前兆的理论和预报,提供了一份实际震例资料.
刘放,吕弋培,江利明,辛华,张铁宝,路茜[4](2010)在《MODIS亮温与气温及地温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对MODIS卫星遥感亮温与气温、地温进行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大量的计算比对和相关性分析,以期得到直接采用实时MODIS亮温相对变化,结合地面实测地温来研究地震活动热异常的短临变化信息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依据。结果表明:1)亮温与气温、地温从较长周期的时间尺度(月均值)上看,其相关性很好。而短周期(日均值)尽管明显低于较长周期,但仍然有着较好的相关性。2)通过大量计算比对发现,亮温均值与地温和气温的相关性随着像元面积的增大而逐渐升高。这表明,大气和环境的影响对单一像元而言较为明显。而这种影响可以由一定区域像元的亮温均值得到一些削弱,即一定区域的亮温均值与地温(0cm)的相关性优于单个探测像元的亮温。基于此,在研究亮温相对变化时,应尽量避免采用单一像元的亮温值,利用一定区域的像元均值可能会达到一些排除干扰的效果;3)鉴于热红外亮温数据与地表实际测到的地表温度(0cm)有着显着的相关性,将实时探测到的大面积均匀分布的亮温相对变化与地表实际测到的地表温度结合起来进行热异常变化信息研究,可望提升其可信度和有效性。
张健,李午阳,唐显春,天骄,王迎春,郭琦,庞忠和[5](2017)在《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的地热学分析》文中提出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地处青藏高原"东构造结"的东北缘,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活动带的最东端.该区现发现有248个温、热泉点,其中11处温泉口水温超过当地沸点.这些温泉大多沿金沙江断裂、德格-乡城断裂、甘孜-理塘断裂、鲜水河断裂分布,形成北西-南东向条带状高温水热活动区.对此高温水热活动区开展地热学分析,是研究青藏高原"东构造结"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开发利用川西高原地热资源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利用重、震、磁、氦同位素资料,分析了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壳幔热流结构、深部地热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大地热流背景西南高、东北低,地壳热流在地表热流中所占比例低于60%.高温水热活动区与地壳动力学过程相关,沿巴塘-理塘-康定一线,重力反演莫霍面深度"西深东浅",氦同位素估算Qc/Qm比值"西大东小",二种不同方法计算的结果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水热活动区重力水准面比周缘高46m,形成相对高值异常"台地",上、中地壳北西-南东向局部张性应力区及上隆构造区与地表水热活动区对应.航磁异常反演得到巴塘、理塘、康定三个热水活动区居里面深度在19.522.5km.该区中、下地壳S波速较低,1530km深度处存在Vs<3.2km s-1的低速圈闭,可能对应温度相对较高的局部熔融,推测其为川西高温水热活动的地壳热源区.分析认为:研究区水热系统可分为巴塘型(Batang-type)和康定型(Kangding-type),二者均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地表水沿断裂带裂隙渗入,经深循环、地壳热源加热后成为地热水.地表热活动的热量主要来自中、下地壳,地下水经深切地壳的断裂渗透到中、下地壳取热,然后回到地表浅层而成为高温泉.
赵银兵[6](2009)在《面向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研究 ——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为例》文中提出康定、泸定、丹巴、九龙、雅江、道孚六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成矿作用强烈,贵金属、稀有金属和特种非金属矿产的储量巨大,矿业开发前景可观。同时,该区作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地质生态环境脆弱。面对矿业开发的巨大机遇和地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挑战,解决之路在于实现地质生态环境可持续承载下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本文使用地理、地质、生态、经济和遥感等多源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的思想,进行地质生态环境系统、子系统和要素信息的提取及分析,主要取得如下认识和成果:(1)研究区成矿背景好、开发状况堪忧。因地处川滇南北向构造与小金-金汤弧形构造和复合部位,地质演化漫长,构造体系复杂,造山运动、变质作用、岩浆喷出活动强烈,孕育出金、铜、铅锌、铂镍、稀有金属和云母等优势矿种,遥感和化探等工作显示区内找矿前景可观。因明清以来的非科学开采致使局部地质生态环境愈发脆弱,灾害频发,现状紧迫。(2)研究区非矿产资源与矿产资源的产业开发作用机理复杂。区内动植物与地质演化关系密切,动植物生境可明鉴环境稳定性。“电矿富州”是区内经济发展特色,矿业需要电力,富余电力需要矿业有助于矿产品升级。旅游与矿产开发则事关久远与当前、绿色与污染,两者的开发时序调整是关键。土地、农牧资源是根本,矿产资源可富民,保护和节约土地、农牧资源可解决矿业发展的地方问题。矿业文明久已植根于文化,绿色矿山和循环经济则是当前矿业开发主旋律。多种关系交叉,协调发展难度大。(3)研究区地质构造形迹明显。采用地理学原理从高程、坡度、坡向和粗糙度因子率先揭示出地形地貌的东部与西部、北部与南部差异及差异过渡特征。通过遥感图像解译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在厘清地形地貌分异的基础上,详细划分构造单元格局。利用统计学原理分析线性构造频率、总密度和平均密度,并用分形数学将线性构造的空间特征转化为分维信息。通过构造规模、展布,结合前人资料划分构造的作用期次,并进一步明确北西向鲜水河断裂带,北东向玉农希大断裂,北西向泥曲-玉科大断裂和金汤弧形大断裂的区域控制作用。(4)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的空间信息具相似性。一方面,气温和降水从低山向中山、高山过渡;另一方面,在大型山脉控制下,不同高程、坡向、流域子区又表现出跳跃性。水文具有长江上游的典型特征,河网密度、分歧率、弯曲系数及分维均与区域构造、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成正相关关系。土壤具有岩性差异背景及垂直谱带性。植被盖度为生态环境及其稳定性的最直观表现方式,区内中、高植被覆盖占据主体,低植被覆盖和无植被覆盖区则主要分布在气象及地形地貌较复杂的山原区。通过植被盖度与构造、岩性等七大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具区域控制作用,每一作用均可从植被盖度推及。(5)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分区清晰。通过目标分析方法,采用三层结构,率先建立了适合川西藏区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权重及差异取值的方法获取GIS叠加区的总值,进行优、良、中、差分为四级,共得到260个评价单元,面积排序为良、优、中、差。鲜水河断裂及玉农希断裂对承载力的主体格局控制作用显着。九龙、雅江一带,承载力以优、良为主;泸定、丹巴一带以中、差为主;康定、道孚则为四级承载力的交叉控制区,极为复杂。率先采用承载力与矿业活动四级交叉的方法建立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状态判别模式,推论丹巴、康定、泸定、九龙等地局部存在承载力超载情况。(6)面向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风险显着。承载力因时空变化及矿业活动过程而作出不同响应,当超过承载力阈值时即构成地质生态环境风险。本文以地震、暴雨、事故等为虚拟条件,进行高、较高、中、低四级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矿业活动区、缓冲区、小流域、大流域都处在风险联动系统内,风险区划与承载力区划为正相关关系。(7)地质生态环境可持续承载及矿业可持续开发是系统工程,要求多部门、多学科、多技术方法集成。本文率先提出基于网格化进行规划和管理接轨的思想,可作为市(州)级矿产资源规划、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环境本底值和风险规避参考。策略方面指出:应视矿业为科学开发的工程系统;矿山治理着眼在流域;矿权交易利益合理化,经济效应助环保;防炒作勘查和开发,确保矿业链条连续;重点提出有序开发小矿,综合协调经济与环保的关系;运用空间信息技术支撑矿政监测;重视地质生态环境的基础性、综合性、动态性研究。
顾菊开,张俊伟,马骏康[7](2003)在《中、强震前的热异常现象》文中认为利用云南多震区的地面气温资料对上世纪 90年代在云南发生的中、强震及在周边发生的强震进行了分析研究 ,发现中、强地震前热异常现象 (震中附近地面气温月距平值即ΔTij≥ 1 0成片出现 )是普遍存在的 :强震前震中及相邻地区春季回暖明显早于其相临年份 ;与卫星遥感OLR资料相比地面气温资料有其自身的优点。
孙珂[8](2017)在《基于卫星遥感反演的地震热红外算法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是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因地震死亡人数占自然灾害总死亡人数54%。加强地震预测研究,对于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地震预测仍然是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自20世纪60年代各国地震学家相继开展了各种手段的地震前兆研究,但地面定点观测手段无法获取大面积的动态、连续地震前兆场信息,而卫星遥感有观测范围广、不受地面自然条件限制等优点,在获取地震异常信息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中强地震前出现地面热异常早已被国内外地震学者所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学者利用NOAA卫星亮度温度数据,在中亚及东地中海地区许多中强地震前发现大面积热红外异常现象,之后,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卫星红外数据及其反演的参量热辐射异常的研究,这些参量主要包括亮度温度、长波辐射、地表温度、潜热通量和NCEP资料等。为了最大可能地提取热红外异常信息,针对不同参数,根据不同原理,越来越多异常提取算法被提出。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探测地震前红外辐射异常逐渐发展成地震预测研究领域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手段之一。利用热红外遥感开展地震预测研究关键是获取与地震有关的前兆热异常信息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卫星热红外传感器接收到的红外辐射信息包括了地表及大气系统的辐射信息,因此,热红外辐射信息的影响因素众多、复杂多变,要从复杂的热红外遥感信息中将地震活动引起的热异常检测出来,必须深入研究热红外辐射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前人开展地表红外辐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出地形地貌、地物类型、气象变化、大地热流和气体变化等是主要的热红外辐射影响因素,并对地形地貌、地物类型等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辐射传输模拟软件MODTRAN模拟了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三种气体变化对红外辐射的影响。认为地形因素主要有高程和坡向两方面,是控制一个区域内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的基本因素,地形因素又是相对稳态的,一个地区的地形一般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气象是最为复杂的红外辐射影响因素,其变化几乎是随机的。地物类型,尤其是植被覆盖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但其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对于气体因素而言,水汽对红外波段辐亮度影响较大,CO2和CH4对红外波段辐亮度的影响较小,水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分析红外辐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目前热红外异常提取算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分析,针对不同类型数据源,改进了涡度算法,并提出了异常指数算法。根据热红外异常提取算法原理不同,将其大致归为三大类:基于差值分析的异常提取算法、基于背景场分析的异常提取算法和基于信号分析的异常提取算法。在分析三类异常提取优缺点的基础上,针对MODIS地表温度数据和长波辐射数据,结合RST和涡度两种算法优点,改进了涡度算法,提出了异常指数算法。(1)对于地表温度数据而言,改进的涡度算法基本思路是:首先对地表温度数据(LST)进行了类似的RST异常信息提取,主要注重背景场信息的利用,而后利用求得的结果,再进行涡度算法运算,以此获取地表温度异常突出信息的地理位置;(2)对于长波辐射数据而言,异常指数算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利用多年的数据求得同一位置均值和标准差的基础上,进行RST异常信息提取运算,注重多年的背景场信息提取,同时,利用涡度算法,对地震前后一段时间内数据进行运算,求得涡度值,注重提取同一时间不同位置相对增温区域,最后RST异常算法值与涡度算法异常值相乘得到异常指数,表征红外异常量,以此获取异常的地理位置。以MODIS地表温度为数据源,应用改进涡度算法,对40个中国大陆及周边2007-2015年5.5级以上地震开展了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有18个震例有明显的震前异常信息,占45.0%,有6个震例震后有明显的异常,占15%,另外还有40%未发现明显异常。不同震级的地震地表温度异常比例不同,因此,认为地震前地表温度异常与地震的震级大小有一定关系;同时发现不同区域地震地表温度异常比例不同,特别是在四川、云南等地区,发现震前地表温度异常比较多,说明地表温度开展地震前热红外监测有一定的区域适用性;不同震源机制类型的地震地表温度异常比例也不尽相同,认为地震的震源机制类型与热红外异常有一定关系,特别是走滑断层、逆断层为发震断层的地震发生前地表温度异常可能性较高。为了验证地表温度地震热红外异常的适用性,假设震级大小不变、发生位置不变、发生具体日期不变,发震年随机取2007-2015年中一年,从而得到了40个设定地震,对这设定地震地表温度异常检测表明,40个震例中有8个地震前发现了明显地表温度异常,占总震例的20%,与真实震例的红外异常45.0%相比,低25百分点,说明地震前地表温度异常并非随机现象。同时针对尼泊尔和汶川地震,检测了2007-2015年共9年发震具体日期前一个月的地表温度红外特征,两个地震震中位置附近都发现三组异常,其中一组对应后续真实地震发生,其他两组后续未有强震发生。以2015年尼泊尔地震为例,采用所提出的异常指数算法,较好地提取到了地震发生前数天红外异常现象。在开展中国大陆级周边2007-2015年5.5级以上地震的地表温度异常特征分析基础上,以极轨NOAA卫星2.5°×2.5°和静止FY-2D卫星0.1°×0.1°长波辐射数据为数据源,利用RST和异常指数算法,分析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和5月12日MS7.5地震前后的长波辐射变化特征,进而开展了RST算法和异常指数算法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运用RST算法,两次地震前后,未能在震中周围发现明显的长波辐射异常,而运用异常指数算法能够在地震发生前数天震中附近较好地识别地震红外异常:对于NOAA卫星,4月15日在MS8.1地震震中以西出现热红外异常,到4月24日震中以西约100km处出现异常最大值,随后逐渐消失。5月10日在MS7.5地震震中以东约200km发现异常,两次地震前最大异常指数均达到20,距离震中位置在100-200km之间;在NOAA卫星长波辐射异常发现最大值当日,采用FY-2D卫星每3小时的数据分析可发现红外异常的动态演化过程。同时,运用改进的涡度算法较好地识别尼泊尔地震发生前几天的红外异常现象。以极轨MODIS卫星5.6km地表温度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涡度和改进涡度算法,分析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和5月12日MS7.5地震前后的地表温度变化特征,进而开展了涡度算法和改进涡度算法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运用涡度算法,两次地震前后,未能在震中周围发现明显的地表温度异常,而改进的涡度算法能够在地震发生前数天震中附近较好地识别地震红外异常:在4月17日,距MS8.1地震震中位置西北约100km处有明显异常,在4月27日,距MS7.5地震震中位置西南约100km处有明显异常,这两次的异常位置与震中位置的距离都在100km左右,说明改进的涡度算法对于强震的发震位置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高玲举,张健,董淼[9](2015)在《川西高原重磁异常特征与构造背景分析》文中认为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大陆地壳构造变形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区域.利用最新重力、航磁资料,通过异常分析和反演计算,研究了该区鲜水河断裂、理塘断裂、金沙江断裂的重磁异常特征、莫霍面特征、居里面特征,分析得出了这些断裂的深部地质结构与构造背景.计算表明:川西高原莫霍面东南浅、西北深,地壳厚度在4363km之间.居里面特征表现为条带状,深度在1723km之间.其中,鲜水河断裂带对应莫霍面深度梯度带,居里面为高低起伏圈闭.理塘断裂带北段莫霍面局部隆坳相间,南段莫霍面逐渐抬升,居里面呈现由西向东加深的梯度带.金沙江断裂带,居里面形成局部抬升,深部可能存在高温地热异常源.综合分析认为,川西高原地壳结构主要特点为:增厚的下地壳,热-塑性变形的中地壳,脆性变形的上地壳.
杨杰[10](2013)在《基于逐像元方法的2010年花莲地震前热异常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使用NCEP提供的气象同化资料,基于逐像元方法分析了2010年2月7日花莲地震前后两个月的地表等压面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震前5天在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移动的前端出现了孤立分布的高温区域,且随着地震的临近,向冲绳海槽和琉球海沟之间的海域移动,增温幅度最高达6℃。此结果与现有的地震热异常时空分布规律一致,表明逐像元方法不仅适用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内陆地震,在有海岛分布的海洋地震也同样适用。
二、道孚地震的热异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孚地震的热异常(论文提纲范文)
(2)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深部热结构的地球物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热-地质条件 |
1.1 地质特征 |
1.2 地热特征 |
2 川西高原的深部热背景 |
2.1 地表大地热流 |
2.2 壳/幔热流比 |
2.3 居里面深度 |
2.4 莫霍面深度 |
3 深部热结构 |
3.1 巴塘异常区 |
3.2 理塘异常区 |
3.3 康定异常区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5)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的地热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a) (T a p p o n n i e r等, 2 0 0 1;莫宣学和潘桂棠, 2 0 0 6;张培 |
2.2 地质条件 |
3.1 热流结构分析 |
3.2 深部地热学分析 |
4.1 深部热源 |
4.2 水热系统 |
4.3 主要结论 |
(6)面向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研究 ——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甘孜州发展与稳定维系国家政治大局 |
1.1.2 甘孜州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接替区 |
1.1.3 研究区地质生态环境脆弱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地质生态环境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2 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分析 |
1.4 论文研究工作基础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1.6 论文主要成果 |
第2章 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概况 |
2.1 经济发展概况 |
2.2 非矿资源开发概况 |
2.2.1 生物资源 |
2.2.2 水利资源 |
2.2.3 旅游资源 |
2.2.4 农牧资源 |
2.2.5 文化资源 |
2.3 矿产资源特点 |
2.4 矿业开发历史 |
2.5 矿业开发概况 |
2.5.1 矿山企业概况 |
2.5.2 矿山环境治理现状 |
2.5.3 矿业开发评价 |
2.6 矿产资源开发规划 |
2.6.1 矿产资源规划特殊性 |
2.6.2 开发区划原则 |
2.6.3 开发规划分区 |
2.6.4 开发规划区块设置 |
2.6.5 矿业经济区设置 |
2.7 开发挑战 |
2.7.1 地质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
2.7.2 缺乏对矿业开发过程控制 |
2.7.3 缺乏地质生态环境本底值 |
2.7.4 矿业规划面临技术难题 |
第3章 基于RS 的地质背景信息提取 |
3.1 遥感数据选择及处理 |
3.1.1 遥感数据选择 |
3.1.2 遥感数据处理 |
3.2 地层岩性信息提取 |
3.2.1 太-元古界 |
3.2.2 志留系 |
3.2.3 二叠系 |
3.2.4 三叠系 |
3.2.5 古近系-新近系 |
3.2.6 第四系 |
3.3 岩浆岩信息提取 |
3.4 构造信息提取 |
3.4.1 主体构造格局 |
3.4.2 线性构造分析 |
3.4.3 环形构造分析 |
3.5 新构造及地震分析 |
3.5.1 新构造运动 |
3.5.2 地震 |
第4章 基于DEM 的地形地貌及水文信息挖掘 |
4.1 地形数据处理 |
4.1.1 DEM 理论 |
4.1.2 DEM 生成 |
4.2 地形地貌信息提取 |
4.2.1 高程 |
4.2.2 坡度 |
4.2.3 坡向 |
4.2.4 粗糙度 |
4.3 水文信息挖掘 |
4.3.1 水系提取 |
4.3.1.1 水系生成 |
4.3.1.2 水系分级 |
4.3.1.3 水系类型 |
4.3.1.4 流域分割 |
4.3.2 河网密度 |
4.3.3 河流分歧率 |
4.3.4 河流弯曲系数 |
4.3.5 水系分维 |
第5章 基于RS 和GIS 的生态环境信息提取 |
5.1 气象条件 |
5.1.1 气温信息 |
5.1.2 降水信息 |
5.2 土壤信息挖掘 |
5.2.1 土壤分类 |
5.2.2 土壤特征 |
5.3 植被盖度分级参考标志 |
5.4 植被盖度提取及特征分析 |
5.4.1 高程分析 |
5.4.2 坡度分析 |
5.4.3 坡向分析 |
5.4.4 流域分析 |
5.4.5 构造分析 |
5.4.6 岩性分析 |
5.4.7 土壤分析 |
第6章 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1 评价要点 |
6.1.2 评价原则 |
6.1.3 评价指标 |
6.1.4 指标分级标准 |
6.2 评价指标权重 |
6.3 评价方法 |
6.4 承载力评价 |
6.4.1 承载力优 |
6.4.2 承载力良 |
6.4.3 承载力中 |
6.4.4 承载力差 |
6.5 地质生态环境风险 |
6.5.1 风险判定模式 |
6.5.2 风险评价 |
第7章 基于承载力的矿业开发对策 |
7.1 矿业活动网格化管理 |
7.1.1 网格化原理 |
7.1.2 网格化处理 |
7.2 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治 |
7.2.1 加强矿山环境问题治理 |
7.2.2 加强小矿有序开发 |
7.2.3 合理调控矿权招拍挂 |
7.2.4 加强勘查和开发过程管理 |
7.2.5 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 |
7.2.6 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监测系统 |
7.2.7 加强学科及技术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附录A 作者简介 |
(7)中、强震前的热异常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地震前气温的中、短期变化特征 |
2.1 强震震例 |
2.2 中强震震例 |
2.3 震前的短期增温 |
3 与OLR资料处理结果的比较 |
4 讨论与结论 |
(8)基于卫星遥感反演的地震热红外算法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参数地震红外应用研究 |
1.2.2 异常提取算法研究 |
1.2.3 地震红外异常机理研究 |
1.2.4 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 |
1.4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卫星遥感热辐射原理及卫星数据 |
2.1 卫星遥感热辐射理论 |
2.1.1 热辐射基本原理 |
2.1.2 热辐射基本定律 |
2.1.3 热辐射大气传输 |
2.2 卫星数据 |
2.2.1 地表温度 |
2.2.2 长波辐射 |
2.3 小结 |
第三章 热红外辐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地形地貌对热红外辐射影响 |
3.1.1 首都圈地形对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影响 |
3.1.2 川滇地区地形对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影响 |
3.1.3 青藏高原东北隅地形对地表热红外辐射的影响 |
3.2 地物类型对热红外辐射影响 |
3.3 气象变化对热红外辐射影响 |
3.4 大地热流对热红外辐射影响 |
3.5 气体变化对热红外辐射影响 |
3.5.1 大气辐射传输模拟方案设计 |
3.5.2 不同气体含量对红外波段大气透过率影响模拟 |
3.5.3 不同气体含量对红外波段辐亮度影响模拟 |
3.5.4 不同气体含量下红外波段辐亮度变化单点模拟 |
3.6 小结 |
第四章 异常指数算法研究 |
4.1 RST算法 |
4.2 改进的涡度算法 |
4.3 提出的异常指数算法 |
4.4 异常判别标准 |
4.5 小结 |
第五章 地震红外异常时空特征分析 |
5.1 研究震例选取 |
5.1.1 研究震例概况 |
5.1.2 震例震源机制 |
5.2 典型震例分析 |
5.2.1 2008 年汶川 8.0 级地震 |
5.2.2 2010 年玉树 7.1 级地震 |
5.2.3 2013 年芦山 7.0 级地震 |
5.2.4 2014 年鲁甸 6.5 级地震 |
5.3 设定地震红外异常检测 |
5.3.1 设定地震概况 |
5.3.2 设定地震红外特征检测分析 |
5.4 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分析 |
5.4.1 不同震级热红外异常特征 |
5.4.2 不同区域热红外异常特征 |
5.4.3 不同震源机制解红外异常特征 |
5.5 小结 |
第六章 尼泊尔地震热红外特征演化研究 |
6.1 地震构造背景及地震概况 |
6.2 异常指数与RST比较分析 |
6.2.1 RST运算结果与分析 |
6.2.2 异常指数运算结果与分析 |
6.2.3 两种算法运算结果比较分析 |
6.3 改进涡度算法与涡度算法比较分析 |
6.3.1 涡度算法运算结果与分析 |
6.3.2 改进涡度算法运算结果与分析 |
6.3.3 两种算法运算结果比较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和认识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项目及发表的论文情况 |
(9)川西高原重磁异常特征与构造背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新生代构造活动特点及地球物理特征 |
3计算方法与结果讨论 |
3.1计算方法 |
3.1.1计算居里面的功率谱法 |
3.1.2计算莫霍面的Parker方法 |
3.2结果讨论 |
3.2.1鲜水河断裂带 |
3.2.2理塘断裂带 |
3.2.3金沙江断裂带 |
3.2.4巴塘—康定剖面 |
3.2.5区域地质背景 |
4结论 |
(10)基于逐像元方法的2010年花莲地震前热异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构造环境 |
2 数据与方法 |
3 结果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四、道孚地震的热异常(论文参考文献)
- [1]道孚地震的热异常[J]. 尤传侠. 地震研究, 1983(S1)
- [2]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深部热结构的地球物理分析[J]. 李午阳,张健,唐显春,天骄,王迎春,郭琦.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7)
- [3]1981年道孚6.9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及几个问题的讨论[J]. 李有才. 东北地震研究, 1989(03)
- [4]MODIS亮温与气温及地温的相关性分析[J]. 刘放,吕弋培,江利明,辛华,张铁宝,路茜. 地震地质, 2010(01)
- [5]川西高温水热活动区的地热学分析[J]. 张健,李午阳,唐显春,天骄,王迎春,郭琦,庞忠和.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8)
- [6]面向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研究 ——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为例[D]. 赵银兵. 成都理工大学, 2009(12)
- [7]中、强震前的热异常现象[J]. 顾菊开,张俊伟,马骏康. 地震研究, 2003(02)
- [8]基于卫星遥感反演的地震热红外算法及特征研究[D]. 孙珂.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7(03)
- [9]川西高原重磁异常特征与构造背景分析[J]. 高玲举,张健,董淼.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8)
- [10]基于逐像元方法的2010年花莲地震前热异常分析[J]. 杨杰. 地震研究,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