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也谈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头、尾的简易判别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车文龙[1](2019)在《盾构机电气故障智能诊断及掘进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各大城市陆续开展了大规模的地铁建设。盾构为地铁建设中的核心设备,因其施工环境恶劣,掘进过程中易发生各类故障。刀盘系统是盾构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保证刀盘系统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是盾构掘进的基本前提。盾构机掘进过程中会采集大量的施工数据,远程获得这些施工数据并进行数据优化,根据不同的工况智能预测出土舱压力,用于辅助指导盾构施工,对减小地面沉降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课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盾构刀盘电机的故障仿真研究:针对盾构刀盘电实际情况,对各类故障的故障机理进行了阐述说明。为了研究盾构刀盘电机从正常工作到出现各类故障时磁场分布、转矩、转速、定子电流等参量的特征,基于等效磁路法对电机进行了有限元的建模仿真分析,通过改变导条材料、添加外电路、改变轴心位置等方式,对电机的断条、定子绕组匣间短路、静态偏心等故障进行了模拟。着重对电机处于不同故障工况时的磁场、转矩、转速、定子电流等参量进行了详细了特征分析,为盾构刀盘电机故障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改进粒子群优化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使用广泛,但是粒子群算法本身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过早收敛和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了一种混沌动态权重粒子群算法(chaotic dynamic weight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CDW-PSO),通过引入混沌映射和动态权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本粒子群算法的搜索过程。之后使用混沌动态权重粒子群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将其应用于盾构刀盘电机的故障诊断,诊断结果表明使用该算法进行故障诊断,收敛速度快、准确性高。盾构掘进参数的优化研究:要完成盾构掘进参数的优化,首先要获取盾构施工的各类参数,而为了方便的获取各类盾构施工参数,设计了一套基于WWEB的盾构远程监控系统。可以从远程访问盾构施工的各类数据,并且可以完成一些简单数据写入工作。通过分析得出对地表沉降影响比较大的施工参数为土舱压力,为了更好的控制地表沉降,采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构建了土舱压力预测模型。将盾构以往的施工数据一部分作为训练数据,一部分作为预测数据,对模型进行反复的训练,直到满足精度。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使用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土舱压力的预测值误差已经很小,可以用于辅助指导盾构施工。
李晶晶[2](2017)在《高压变频器在某炼油厂氢压缩机改造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变频调速在石化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企业挖潜增效和安全生产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本文针对石化企业部分大型机泵采用阀门、挡板、流量(压力)调节系统等带来能源消耗较大、调节阀门前压力高、噪音大等安全问题,结合实例采用高压变频器调速取代原有阀门调节的方案。成功的实现了高压变频器在乌石化炼油厂循环氢压缩机上的应用。不仅节约了能耗,又提升了运行设备安全系数。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高压变频器的基本理论,分别从其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控制方式及其常见的几种类型,结合乌石化炼油厂柴油加氢装置循环氢压缩机现运行系统的实际工况,对几种适用于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法进行比较,选择基于IGCT功率半导体技术和DTC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高压变频器组成新的控制系统;其次结合循环氢压缩机进行变频调速改造项目,详细论述了变频调速系统主回路设计,配置高压变频器电源开关保护及变频器自身保护,设计变频器与DCS自动控制系统接口,运行前进行相关调试及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通过改造运行一段时间后的数据分析,并采用节能效益计算方法对其进行节约能耗计算,有理有据地验证了变频调速改造不仅让该装置的自动化程度更为明显,同时,该装置还同样具备了稳定性和可靠性,不仅节约大量能耗,而且使电机在调速上拥有更好的性能,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许超尧[3](2016)在《绕线式异步电机智能监测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电机在生产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很多重要场合中,电机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一旦电机运行出现事故,往往会造成严重连锁事故。事故损失不仅仅只有经济损失,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人身安全事故,而社会影响更是无法估量。研究表明,除了小部分突发故障,电机大部分故障都有相当长时间的潜伏期,可以在潜伏阶段通过技术手段诊断出故障类型。另外,电机发生故障后,很多工况下还能坚持工作一定时间,如果能够及时报警并处置,就能将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重要场合的电机进行监测。本文以市场占比很大的绕线式异步电动机为研究对象,研究出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电机监测系统,并围绕该系统展开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故障机理,对常见的故障进行故障机理的定性分析。并根据电接触理论对电刷-滑环系统的动态电阻建模,推导电刷-滑环系统的动态电阻方程分析电刷火花故障的原因。(2)总体设计绕线式异步电动机智能监测系统,并详细论述监测系统的运行原理,及其所采用的开发工具和所要实现的功能模块。(3)设计与开发监测系统通讯模块。该通讯模块采用C#.NET编写基于MODBUS通讯协议的数据采集程序,实验表明监测系统运行时数据通讯功能稳定可靠。(4)建立基于极限学习机的电机诊断模型。首先搭建绕线式异步电动机故障实验平台,采集电机正常状态下与故障状态下的定子三相电压、电流信号。接着对电机实验采集到的电压、电流信号进行小波包变换,提取出故障特征并以其为输入量建立小波包-极限学习机故障诊断模型,并通过测试验证了该诊断模型的可靠性。(5)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电机诊断模型。以小波包提取出电机的故障特征向量为输入量,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电机故障诊断模型。考虑到支持向量机的参数选取正确与否对诊断模型性能的好坏有着较大的影响,采用了多种群遗传算法对支持向量机的参数进行了优化,提高了诊断模型的性能。最后使用混合编程技术把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故障诊断模型和基于极限学习机的故障诊断模型都嵌入监测系统。(6)搭建测试平台,并设计测试方案,对监测系统的核心功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机监测系统有着较好的监测和故障诊断能力,具有较好的实用参考价值。
董甲东[4](2015)在《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带式输送机运行状态监测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电设备的优化设计、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存在大量非线性工程优化问题,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而蚁群优化算法存在的正反馈机制使其在机电工程领域的应用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对蚁群算法在机电工程优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动态认知分布式多维自适应蚁群算法改进性优化模型。构建了分布式系统通信模型、提出分布式系统时间同步技术,设计了多维系统各子蚁群时间同步方案以及信息融合时间窗口开启策略;针对影响蚁群算法的主要参数,提出动态认知的参数自适应调整改进算法,实现算法初期路径选择的多样性、成熟后可提高算法的寻优效率;引入时间同步、信息融合、多维信息交换等关键技术。以解决TSP问题为例,因启发式因子、信息素挥发因子等主要参数变化对蚁群最优路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在动态认知分布式多维自适应蚁群优化算法的智能集成优化框架下,对带式输送机软起动技术特点以及起动过程中的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通过构建不同的设计知识,设计了基于晶闸管组成的异步电机软起动控制策略,建立蚁群算法PID参数优化模型,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在智能集成优化框架启发下,基于信息融合技术,设计分布式多智能体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将蚁群算法与聚类分析结合,在带式输送机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中,将蚁群算法聚类分析转化为故障样本与各自聚类中心欧氏距离总和最小问题。采用正交试验分析法、归一化数据处理、聚类分析法等,通过对表征的同一故障的信息进行融合,降低系统误报的概率,对带式输送机故障处理有更高的可信度、可靠度,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廖永衡[5](2013)在《电力牵引传动系统直接转矩控制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速重载干线铁路网的大规模建设,采用大功率异步电机驱动的电力机车与动车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交流传动控制技术直接决定了机车/动车的运行性能,是整个机车/动车的核心所在。采用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交流传动控制系统,低速启动时的转矩脉动引起空转。较低开关频率限制引起的定子电流低次谐波对牵引供电网的干扰。恶劣运行环境导致转速传感器故障后,引起的机车/动车动力切除。因此,研究异步牵引电机直接转矩控制低速起动时的转矩脉动特性及其脉动抑制方法,了解其高速运行时不同PWM调制方式所对应定子电流的谐波特性,提高其速度闭环动力单元在恶劣运行环境下的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工程意义。以异步牵引电机直接转矩控制低速转矩脉动为对象,研究了定子坐标系下转矩脉动的各组成部分,综合考虑系统采样周期、开关周期以及参考电压矢量对转矩脉动的影响,建立了三者与转矩脉动的量化关系,从参考电压矢量减小转矩脉动的角度,讨论了间接定子量控制与无差拍空间矢量调制直接转矩控制的特点,提出一种结合查表法PWM和空间矢量调制的直接转矩控制方法。结果表明:在采样周期和开关周期一定的前提下,转矩脉动可分为与转速相关的反电动势衰减量,与当前转矩大小相关的电阻衰减量,以及由当前定子电压矢量引起的变化量;通过优化参考电压矢量的生成可以弥补前两者的衰减,使得转矩脉动最小。讨论了直接自控制法与分段同步调制的优缺点;研究了六边形磁链轨迹和单折角调制十八边形磁链轨迹的谐波特性,以及单折角调制的实现方式;提出了双折角调制三十边形磁链轨迹直接自控制及其两种实现方法;提出了平滑过渡策略以适应不同磁链轨迹的切换。结果表明:直接自控制法能有效抑制定子尖峰电流,谐波电流损耗与谐波转矩更小;单折角调制十八边形磁链轨迹能抑制低次谐波;但由于单折角的限制,会引起其它低次谐波上扬;双折角调制可以将主要低次谐波消除殆尽,且简化了单折角调制的实现方式;不同磁链轨迹的过渡措施亦减小了转矩冲击。考虑定子电阻偏差与直流偏置对电压电流模型的影响,提出定子电阻自适应的正交反馈补偿定子磁链观测器;研究了电压电流模型、电流转速模型、电压转速模型与状态方程的关系,以及各模型对电机参数的敏感性。基于异步电机的状态方程,提出了定子电阻自适应的定子磁链滑模观测器,降低观测器的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正交反馈补偿定子磁链观测器能有效抑制定子磁链的直流偏置,但对定子电阻误差引起的定子估算误差无能为力;电压电流模型电流转速模型电压转速模型均为状态方程的特例;基于状态方程的全阶观测器对参数选择敏感,而滑模理论能降低参数敏感性,经验证,采用定子电阻自适应措施后的正交反馈补偿定子磁链观测器与定子磁链滑模观测器,定子磁链的观测精度得到提高。针对异步牵引电机动力单元运行环境恶劣,转速传感器容易故障的特点,研究了故障后的无速度传感器运行策略,以提高电力机车恶劣环境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为了避免无速度信息下,电力机车在惰行与牵引逆变器脉冲封锁保护后,逆变器启动时的过电流与转矩冲击,提出了带速重投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开环转速估算精度不高;受制于电力牵引系统较低的开关频率,高频注入法无法使用;利用模型参考自适应理论,在前续两种定子磁链观测器的基础上,可以完成定子电阻与转子转速的同时辨识;带速重投控制策略抑制了过电流和转矩冲击。
潘宗英[6](2011)在《谈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端头的简易判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动机定子绕组接线错误,将造成电动机不能正常启动,转速低,甚至不转,还可造成三相电流严重不平衡,电动机发热严重,影响寿命,烧毁电动机绕组。电气维护人员可用简易方法判断定子绕组端头的首末端从而排除故障,保证电动机正常运行。
陈子凯[7](2011)在《工程电机及其电控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研发》文中提出由于电动叉车电机具有低电压大电流的特性,并且电机驱动需配备相应的控制器,因此电机和控制器必须进行严格匹配设计和调试,否则就很可能发生电控器功率管或者电机电枢线圈烧掉等安全问题,但是匹配设计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大量的试验验证系统的各项性能。目前,国内尚未见此类综合型试验平台。因此建立专用的试验平台进行电机和电控器的特性检测以及参数匹配,获取控制器与电动机的动力性能的最佳匹配,实现系统优化设计论证,对主机厂至关重要。本文研究的课题是结合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电机及其电控测试系统”,以适用于1t~5t系列电瓶叉车用交直流电机与控制器为研究对象,设计开发多通道同步数据采集与自动控制的测试系统。本文主要开展的研究包括:首先,针对测试要求,选择合理方案,完成电机硬件测试平台中系统传动结构、动力源、加载源和测控系统四大部分的搭建,着重解决叉车牵引电机所需的低电压大电流的程控驱动系统和试验模拟所需的加载系统。其次,建立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相关特性方程,分析驱动电源的控制模式,并为验证性试验和数据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依据传动方程和交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分析试验平台的稳定性和测功机的控制方法。构建测试系统,设计模拟加速器,编写系统测控程序,完成数据测量与处理和报告输出,实现不同型号品牌的交流和直流电动机稳态性能、动态性能的测试。最后,建立叉车的简易电气系统和控制系统,设计验证性实验,实现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的独立测试以及电控器控制下的系统各项参数的测量,分析试验平台的各项性能,考察被试电动机的特性和电控器的控制性能,论证控制器与电机的匹配性,研究了电控器的控制机理并且发现此类电控设备在安全性方面有待改进。本文针对电动叉车应用的未来前景,实现了工程电机及其电控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研发,提升了叉车行业的试验研究水平、自主研发水平以及国际影响力,在国内尚未见相同的应用成果。该测试系统经合作单位试验测试,各项技术指标满足项目计划要求,通过项目验收。
刘伟立[8](2008)在《基于虚拟仪器和变频技术的制动器试验系统》文中指出制动器是重要的安全保证设备,功用是使机器在很短时间内停止运转;也可在短时间内用来减低或调整机器的运转速度。其质量至关重要,而完善的测试体系和良好的测试设备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生产厂家广泛使用的测试设备大多是由完成单个测量功能的多台独立的仪器组成,因此,设备的购置费用较高,并且各仪器之间难以实现数据共享,数据的统一处理和保持比较困难,自动化程度不高,升级换代困难。虚拟仪器技术的出现,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使得高性能和低成本的测试系统开发成为可能。基于虚拟仪器和变频技术的制动器试验系统,用于综合测定和分析制动器的性能质量,用以替代传统的制动器测试平台。“软件既是仪器”是虚拟仪器的核心理念,本课题以美国NI公司的图形化编程软件LabVIEW为核心,组建测试系统,完成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显示和记录,进行制动器性能分析。从虚拟仪器技术的基本原理出发,构建了基于虚拟仪器和变频技术的试验平台(包括变频调速驱动子系统、控制子系统和测试子系统),可实现制动器(包括鼓式和盘式制动器)性能测试和测试过程中运行状态的自动控制。阐述了制动器试验系统的原理、组成、功能及特点,根据测试系统的整体方案,并对方案的主体部分——硬件和软件进行了开发和介绍。硬件模块包括:信号采集模块、数据采集卡、信号调理模块、变频控制模块以及PC机等。软件部分包括:参数设置与保存;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测量结果读取与输出;错误处理等模块。基于虚拟仪器和变频技术的制动器试验系统功能强大(可测试多种型号的制动器,每种有多个测试项目,能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与输出);操作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测试效率高;能进行数据的实时分析与处理;通用性强(只需稍作修改,即可用于其它相关产品的测试),升级换代方便。试验系统能更好的模拟制动器实际使用情况和环境条件,更真实的反映制动器的性能,能提高制动器研发水平,缩短制动器开发周期,对制动器设备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以及制动技术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肖功勉[9](2007)在《水电站技术供水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电站技术供水是水电站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水轮发电机组安全、稳定、有效运行。因此,开展水电站技术供水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传统的水电站技术供水有很多不足之处,浪费能源、不安全、不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水电站技术供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控制技术以及通讯技术,设计高性能、高节能的水电站技术供水系统成为必然趋势。本论文对水电站技术供水实现自动化技术进行初步研究,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仿真,其主要工作如下:1.对传统的水电站技术供水方式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2.分析了水电站技术供水对象及其作用,就用水设备对技术供水的要求,技术供水方式和设备选择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3.对传统的技术供水方式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电站变频恒压技术供水方案,对新方案所应用的核心设备PLC和变频器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对该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其中包括了变频调速原理分析、水泵调速节能原理分析、供水压力和变频器输出频率的关系分析等,4.根据设计要求,选择了控制系统所需的硬件设备,设计了控制系统硬件结构图、主电路结构图、PLC及变频器的外围结构图。5.根据新方案的控制要求,设计了控制系统软件流程图,进行了软件需求分析,进行了PLC的I/O点地址分配,然后利用PLC编程软件编写了控制程序,同时在PC机上调试运行了该程序,并对仿真运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的设计方案具有节能、可靠、报警等功能。6.最后,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本论文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并指出了有待改进的地方和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黄良沛[10](2005)在《城市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与智能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供水系统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供水系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复杂性随之提高。城市供水系统是极其重要而复杂的网络系统,确保其安全可靠的运行和正确有效的管理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提高系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先进的控制理论来提高供水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优化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对城市供水系统进行管理、监控、预测和优化调度都是势在必行的。论文对城市供水系统中管网预测、优化调度、智能控制以及大功率电机平稳切换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城市供水管网预测是优化调度的前提和基础。选取BP神经网络作为建模基础,研究探讨城市供水系统神经网络预报的原理和机制,阐述了建立基于BP网络的城市供水时序预测模型方法。分别以管网的节点压力、管道流量和用水负荷的过去某一历史时期数据纪录,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管网预测模型,对未来某一时段的节点压力、管道流量和用水负荷进行预测。运用BP神经网络对城市供水的变化规律进行识别的实质,就是通过选择适当的神经网络模型逼近实际系统的动态过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已有的历史数据的基础上,一旦通过学习识别出城市供水的变化规律,网络模型通过联想,就可以预报下一个时段的城市供水需求。 从供水管网系统整体优化和最小供水费用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城市供水系统管网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重点研究在用户节点压力已知条件下,复杂供水系统整体优化调度数学模型求解问题。对城市供水系统管网优化调度的遗传算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给出了详细的求解步骤。文中还对某市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进行仿真研究,根据不同时段的各用户节点压力服务质量要求,采用MATLAB编写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调度程序,对供水系统进行管网整体优化调度。采用优化调度程序进行生产调度可以节省运行费用。 根据供水厂二级泵房的水泵机组生产调度特点,建立了水泵机组组合优化的数学模型,对水泵机组优化组合遗传算法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文中还结合某供水厂二级泵房机组情况,对水泵机组组合优
二、也谈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头、尾的简易判别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谈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头、尾的简易判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盾构机电气故障智能诊断及掘进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盾构机工作原理及电气故障诊断方法 |
2.1 盾构机简介 |
2.2 盾构机子系统的简要介绍 |
2.3 盾构机工作流程 |
2.4 盾构机电气设备的故障分析 |
2.5 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 |
2.5.1 故障特征的提取方法 |
2.5.2 故障诊断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盾构刀盘电机的故障仿真研究 |
3.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3.2 异步电机常见故障类型 |
3.2.1 定子故障 |
3.2.2 转子故障 |
3.2.3 气隙偏心故障 |
3.3 异步电机常见故障的机理分析 |
3.3.1 定子匝间短路故障特征机理分析 |
3.3.2 转子断条故障特征的机理分析 |
3.3.3 偏心故障特征的机理分析 |
3.4 基于Maxwell电机模型的建立 |
3.5 电机转子断条故障电磁场分析 |
3.5.1 断条故障的设置方法 |
3.5.2 转子断条对磁力线的影响 |
3.5.3 断条故障对气隙磁场的影响 |
3.5.4 断条故障对定子绕组电流的影响 |
3.5.5 不同负载状态下断条对故障对定子绕组电流的影响 |
3.5.6 断条故障对电磁转矩及转速的影响 |
3.6 电机匝间短路、缺相、静态偏心故障电磁场分析 |
3.6.1 匝间短路、缺相、静态偏心故障的设置方法 |
3.6.2 匝间短路、缺相、静态偏心故障对磁力线的影响 |
3.6.3 匝间短路、缺相、静态偏心故障对气隙磁场的影响 |
3.6.4 匝间短路、缺相、静态偏心故障对定子绕组电流的影响 |
3.6.5 不同负载状态下匝间短路故障对定子绕组电流的影响 |
3.6.6 匝间短路、缺相、静态偏心故障对电磁转矩和转速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改进粒子群优化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 |
4.1 小波包分析 |
4.1.1 小波包定义 |
4.1.2 小波包分解与重构算法 |
4.1.3 故障特征向量的提取 |
4.2 粒子群算法的改进及故障诊断的步骤 |
4.2.1 基本粒子群(PSO)算法 |
4.2.2 粒子群算法的改进 |
4.2.3 标准粒子群算法的基本步骤和流程 |
4.2.4 BP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模型 |
4.2.5 故障诊断流程 |
4.3 仿真实验及诊断结果 |
4.4 结果分析 |
4.5 刀盘电机故障诊断系统 |
4.5.1 故障诊断模块 |
4.5.2 故障诊断模块的运行机理 |
4.5.3 故障诊断系统功能的实现及结果展示 |
4.6 本章小结 |
5 盾构掘进参数的获取方案设计 |
5.1 需求分析 |
5.2 不同监控方案的特点 |
5.2.1 基于组态王监控方案的特点 |
5.2.2 基于OPC监控方案的特点 |
5.2.3 基于智能网关监控方案的特点 |
5.3 基于智能网关的远程监控方案设计 |
5.3.1 系统框架设计 |
5.3.2 通信方式的选择 |
5.3.3 开发环境选择 |
5.3.4 通信协议的研究 |
5.4 监控系统功能实现 |
5.4.1 系统后台逻辑开发 |
5.4.2 系统前端页面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盾构机掘进参数的优化研究 |
6.1 地表沉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
6.2 基于BP的参数预测 |
6.3 结果分析 |
6.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参数优化预测系统 |
6.4.1 参数优化模块 |
6.4.2 参数优化模块的运行机理 |
6.4.3 参数优化预测系统的功能实现及结果展示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高压变频器在某炼油厂氢压缩机改造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高压变频技术的发展 |
1.3 高压变频调速系统的类型 |
1.3.1 按变频原理分 |
1.3.2 按负载电机类型分 |
1.3.3 按控制方法分 |
1.4 变频调的基本结构 |
1.5 变频调速的控制方式 |
1.5.1 U/F控制 |
1.5.2 失量控制 |
1.5.3 直接转矩控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循环氢压缩机改造方案选定 |
2.1 循环氢压缩机现运行系统概述 |
2.1.1 循环氢压缩机参数 |
2.1.2 循环氢压缩机系统运行现状及问题 |
2.2 循环氢压缩机调速方式的选择 |
2.3 异步电动机的几种调速原理 |
2.3.1 变频调速 |
2.3.2 调压调速 |
2.3.3 绕线转子串级调速 |
2.3.4 变极调速 |
2.3.5 电磁转差调速 |
2.4 选择变频调速的理由 |
2.5 高压变频器的选择 |
2.5.1 变频调速选型设计要求 |
2.5.2 确定变频器额定电流 |
2.5.3 确定变频器额定容量 |
2.5.4 选定变频器厂家 |
2.6 高压变频器ACS 5000的优势 |
第三章 循环氢压缩机变频改造设计 |
3.1 主回路系统设计 |
3.2 主回路系统保护配置 |
3.2.1 变频器电源开关的保护配置 |
3.2.2 变频器的保护配置 |
3.3 高压变频器与DCS系统对接 |
3.4 高压变频器的调试 |
3.4.1 通电前检查 |
3.4.2 送控制电检查 |
3.4.3 变频器主回路返送电测试 |
3.4.4 接口信号检查测试 |
3.4.5 变频器空升压测试 |
3.4.6 变频器带电机测试 |
3.4.7 变频器带负载测试 |
3.5 高压变频器的启动、停止、断电操作 |
3.5.1 高压变频器启动 |
3.5.2 高压变频器停止 |
3.5.3 高压变频器断电 |
3.6 变频调速系统常见故障及处理 |
3.6.1 变频调速系统轻故障 |
3.6.2 变频调速系统重故障 |
3.6.3 变频调速系统故障处理 |
第四章 改造后节能效益分析 |
4.1 节能效益计算 |
4.1.1 能耗差值算法 |
4.1.2 功率流量关系算法 |
4.1.3 投资与节能对比 |
4.2 循环氢压缩机变频调速改造后对机组的影响 |
4.2.1 提高效率、节能降耗 |
4.2.2 降低电机的起动电流 |
4.2.3 降低了噪音 |
4.2.4 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附件 |
(3)绕线式异步电机智能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电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
1.3 电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与安排 |
第2章 绕线式异步电动机常见的故障形式及机理分析 |
2.1 电机定子故障和转子故障 |
2.2 绕组绝缘故障 |
2.3 电气不平衡故障 |
2.4 轴承故障 |
2.5 电刷-滑环火花故障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绕线式异步电机在线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3.1 电机监测系统工作原理 |
3.2 电机监测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
3.3 C#与 MATLAB 混合编程技术 |
3.4 电机监测系统功能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功能模块开发 |
4.1 数据采集模块硬件部分设计与实现 |
4.2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部分设计与实现 |
4.2.1 MODBUS通讯协议 |
4.2.2 上位机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极限学习机的电机故障诊断的实现 |
5.1 ELM的基本思想 |
5.2 基于ELM的绕线式异步电机故障诊断模型 |
5.2.1 电机故障实验 |
5.2.2 小波包能量谱故障特征量的提取 |
5.2.3 故障类型 |
5.2.4 激活函数 |
5.2.5 诊断模型与仿真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电机故障诊断的实现 |
6.1 支持向量机原理 |
6.1.1 最优分类超平面 |
6.1.2 支持向量分类机 |
6.2 基于SVM的绕线式异步电机故障诊断模型 |
6.2.1 输入量和输出量的确定 |
6.2.2 核函数的选取 |
6.2.3 参数的选取对诊断性能的影响 |
6.3 基于SVM的绕线式异步电机故障诊断模型参数寻优 |
6.3.1 传统标准遗传算法 |
6.3.2 传统遗传算法存在的问题 |
6.3.3 多种群遗传算法 |
6.3.4 基于MPGA的SVM参数寻优 |
6.4 基于SVM故障诊断模型与基于ELM故障诊断模型的对比 |
6.4.1 参数设置 |
6.4.2 诊断准确率 |
6.4.3 样本的规模对诊断模型性能的影响 |
6.5 MATLAB 与 C#.NET 的混合编程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7.1 测试平台 |
7.2 测试方案 |
7.2.1 上下位机数据通讯性能测试 |
7.2.2 阈值报警与故障诊断功能测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带式输送机运行状态监测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及来源 |
1.2 蚁群优化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带式输送机运行与状态监测关键技术 |
1.3.1 软起动技术 |
1.3.2 状态监测技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章节结构安排 |
2 蚁群优化算法 |
2.1 局部最优解与全局最优解 |
2.2 蚁群智能 |
2.3 蚁群算法参数选择 |
2.4 蚁群群体迷失现象 |
2.5 改进的蚁群算法 |
2.5.1 单一种群蚁群优化算法 |
2.5.2 混合蚁群优化算法 |
2.5.3 并行蚁群优化算法 |
2.5.4 动态多目标优化 |
2.6 小结 |
3 动态认知分布式多维自适应蚁群优化算法 |
3.1 引言 |
3.2 分布式系统通信模型构建 |
3.2.1 分布式系统模型 |
3.2.2 分布式系统软件环境 |
3.2.3 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型的分布式系统通信 |
3.2.4 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型分布式系统通信 |
3.3 蚁群优化算法动态认知自适应参数调整改进 |
3.3.1 初始化信息素浓度自适应调整的算法改进 |
3.3.2 启发式因子、信息素挥发因子自适应调整的算法改进 |
3.4 蚁群优化算法分布式多维信息融合与交换机制改进 |
3.4.1 基于信息融合的分布式多维蚁群优化算法成熟度系数 |
3.4.2 分布式系统时间同步技术与同步策略 |
3.4.3 时间窗.开启策略 |
3.4.4 信息融合与交换机制 |
3.5 基于动态认知分布式多维自适应蚁群优化算法描述 |
3.6 自适应蚁群优化算法参数影响仿真与分析 |
3.6.1 基于最短路径蚁群优化算法分析 |
3.6.2 蚁群优化算法参数影响分析 |
3.7 小结 |
4 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带式输送机软起动 |
4.1 引言 |
4.2 带式输送机软起动技术分析 |
4.2.1 带式输送机起动特点 |
4.2.2 软起动技术比较分析 |
4.2.3 晶闸管组成软起动器控制方式 |
4.2.4 软起动实现方式 |
4.3 基于动态认知分布式多维自适应蚁群优化算法的软起动技术 |
4.3.1 带式输送机起动过程动力学性能分析 |
4.3.2 异步电机动态数学模型 |
4.3.3 异步电动机直接起动分析 |
4.3.4 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接起动仿真分析 |
4.3.5 基于晶闸管组成异步电动机软起动控制策略设计 |
4.4 基于蚁群算法的带式输送机软起动应用分析 |
4.4.1 蚁群算法PID参数优化系统模型 |
4.4.2 仿真模型设计 |
4.4.3 仿真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5 蚁群优化算法在带式输送机状态监测中的应用 |
5.1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
5.2 基于蚁群算法聚类故障分析 |
5.3 基于蚁群聚类算法滚动轴承故障应用 |
5.3.1 滚动轴承常见故障分析 |
5.3.2 滚动轴承振动分析 |
5.3.3 时域、频域信号实验分析 |
5.3.4 基于蚁群聚类算法带式输送机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应用 |
5.4 分布式多智能体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信息融合模型 |
5.5 归一化数据处理 |
5.6 带式输送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
5.7 系统功能分析及模型设计 |
5.7.1 输送带跑偏状态监测与控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5.7.2 输送带跑偏虚拟仪器状态监测系统实现 |
5.8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电力牵引传动系统直接转矩控制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低速运行时的转矩脉动抑制 |
1.2.2 高速区段的谐波抑制 |
1.2.3 定子磁链观测器 |
1.2.4 异步电机的无速度传感器运行及其带速重投控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低速阶段的转矩脉动抑制 |
2.1 引言 |
2.2 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2.2.1 线性坐标变换及变换系数确定 |
2.2.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异步电机等效电路及其数学方程 |
2.3 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2.3.1 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的理论依据 |
2.3.2 空间电压矢量的选择 |
2.3.3 异步电机圆形磁链轨迹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实现 |
2.3.4 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转矩脉动分析 |
2.3.5 基于查表PWM方法对转矩脉动的影响 |
2.4 基于空间矢量调制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2.4.1 异步电机间接定子量控制 |
2.4.2 异步电机无差拍空间矢量调制直接转矩控制 |
2.4.3 SVPWM调制以及过调制处理 |
2.5 一种结合TAKAHASHI查表法和SVPWM调制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2.5.1 新型方法的设计原理 |
2.5.2 基于ST-PWM的占空比可变离散空间矢量调制的实现 |
2.6 几种直接转矩控制方法的综合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开关频率下的直接转矩控制谐波抑制策略 |
3.1 引言 |
3.2 较高定子频率下的典型PWM调制方式 |
3.2.1 较高定子频率下的分段同步调制 |
3.2.2 较高定子频率下的直接自控制 |
3.2.3 两种典型方式的对比 |
3.3 六边形与十八边形磁链轨迹的谐波分析 |
3.3.1 六边形磁链轨迹的谐波分析 |
3.3.2 十八边形磁链轨迹的谐波分析 |
3.3.3 十八边形磁链轨迹存在的问题 |
3.4 基于双折角调制的三十边形改进方案 |
3.4.1 三十边形磁链轨迹的谐波分析 |
3.4.2 基于双折角调制三十边形磁链轨迹实现方法一 |
3.4.3 基于双折角调制三十边形磁链轨迹实现方法二 |
3.5 几种DSC方法的实验对比分析 |
3.6 圆形磁链轨迹向多边形磁链轨迹间的过渡措施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定子磁链观测 |
4.1 引言 |
4.2 开环定子磁链观测器 |
4.2.1 电压纯积分观测器(U-I模型) |
4.2.2 电流转速观测器(I-ω)模型) |
4.3 一种基于定子电阻自适应的正交反馈补偿定子磁链观测器 |
4.3.1 正交反馈补偿定子磁链观测器的结构及其响应 |
4.3.2 定子电阻对定子磁链观测器的影响 |
4.3.3 正交反馈补偿定子磁链观测器的改进方案 |
4.4 异步电机的状态观测 |
4.4.1 异步电机的状态方程及状态观测器 |
4.4.2 电压转速观测器 |
4.4.3 全阶定子磁链观测器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
4.5 一种基于滑模理论的定子磁链滑模观测器 |
4.5.1 基于Lyapunov第二稳定性理论的定子电阻自适应算法 |
4.5.2 观测器的的消抖处理及稳定性判定 |
4.6 两种定子磁链观测器的综合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异步牵引电机无速度传感器运行及其惰行再启动 |
5.1 引言 |
5.2 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无速度传感器方案分析 |
5.2.1 基于数学模型的转差角速度转速辨识法 |
5.2.2 基于PI闭环控制作用转速辨识法 |
5.2.3 电机特征结构转速提取法 |
5.2.4 无速度传感器方法小结 |
5.3 基于第二类PI闭环控制速度辨识方案一 |
5.3.1 参考模型的准确性 |
5.3.2 定子电阻与转子转速的同时辨识 |
5.4 基于第二类PI闭环控制速度辨识方案二 |
5.4.1 基于Lyapunov第二稳定性理论的转速辨识 |
5.4.2 基于波波夫超稳定性理论的转速与定子电阻同时辨识 |
5.5 两种无速度传感器方案的实现与综合分析 |
5.6 无速度传感器的惰行再启动 |
5.6.1 电力机车的惰行 |
5.6.2 脉冲封锁后的定子磁链观测 |
5.6.3 封锁解除后的逆变器再启动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异步牵引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系统的电机拖动平台 |
6.3 实验系统的控制器设计 |
6.3.1 主控板数字信号处理器 |
6.3.2 模拟板的模拟信号处理 |
6.3.3 数字板的转速传感器接口 |
6.3.4 数字板的IGBT驱动设计 |
6.4 半实物仿真平台的设计 |
6.4.1 半实物仿真平台的软件环境 |
6.4.2 半实物仿真的硬件平台 |
6.4.3 被控对象的仿真建模 |
6.5 微机系统的程序设计 |
6.5.1 TMS320C6713B的程序设计 |
6.5.2 TMS320F2812的程序设计 |
6.6 异步牵引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实验结果 |
6.6.1 异步牵引电机的控制特性 |
6.6.2 全软件的仿真结果 |
6.6.3 半实物平台的实验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相关科研项目 |
(7)工程电机及其电控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动机测试系统发展现状 |
1.2.2 叉车电动机控制器发展现状 |
1.2.3 调速驱动系统相关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任务 |
第2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测试系统的设计要求及参数 |
2.2 总体方案设计 |
2.3 动力源方案设计 |
2.3.1 直流电源 |
2.3.2 交流电源 |
2.4 加载源设计 |
2.5 测控系统 |
2.5.1 传感器选取 |
2.5.2 数据采集板卡选取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平台设计原理 |
3.1 电动机特性 |
3.1.1 直流电动机 |
3.1.2 交流电动机 |
3.2 系统控制理论 |
3.2.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3.2.2 矢量控制技术 |
3.2.3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 |
3.3 试验平台稳定性分析 |
3.4 系统测量原理 |
3.4.1 信号采样 |
3.4.2 信号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试系统构建 |
4.1 下位机设计及实现 |
4.1.1 可编程控制器 |
4.1.2 资源分配 |
4.1.3 软件设计 |
4.2 上位机设计及实现 |
4.2.1 上位机系统总体设计 |
4.2.2 系统中各种软件技术 |
4.2.3 空载试验设计 |
4.2.4 负载试验设计 |
4.2.5 堵转试验设计 |
4.2.6 报告输出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论证及分析 |
5.1 试验准备 |
5.1.1 测试对象 |
5.1.2 电控器搭建 |
5.1.3 校对仪器 |
5.2 试验论证 |
5.2.1 直流电机和电控器试验 |
5.2.2 交流电机和电控器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基于虚拟仪器和变频技术的制动器试验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制动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
1.1.2 传统的制动器试验台介绍 |
1.1.3 制动器摩擦磨损测试体系 |
1.1.4 虚拟仪器 |
1.1.5 变频技术 |
1.2 国内外水平与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论文提出的根据 |
1.3.2 论文的意义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制动器试验台 |
2.1 制动器试验台工作原理 |
2.2 试验台的结构组成 |
2.3 试验系统的功能 |
2.4 测试项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测试系统和虚拟仪器 |
3.1 现代测试系统 |
3.1.1 现代测试系统类型 |
3.1.2 测试信号 |
3.1.3 传感器技术 |
3.1.4 信号的调理与变换 |
3.1.5 测试信号采集和模数转换 |
3.1.6 信号分析与处理 |
3.1.7 信号的显示、输出和存储 |
3.2 虚拟仪器技术 |
3.2.1 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历程 |
3.2.2 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结构及特点 |
3.2.3 虚拟仪器的软硬件基础 |
3.2.4 虚拟仪器的开发工具 |
3.3 LabVIEW |
3.3.1 语言概述 |
3.3.2 LabVIEW 语言的特点 |
3.3.3 LabVIEW 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
4.1 交流电动机 |
4.2 变频器 |
4.2.1 变频调速的特性 |
4.2.2 变频器调速的基本原理 |
4.2.3 变频器的两种基本控制方式 |
4.2.4 变频器的容量计算 |
4.2.5 变频器外围设备及其选择 |
4.3 交流变频系统安装与运行 |
4.3.1 VARISPEEP G7 性能特点 |
4.3.2 交流变频系统安装 |
4.3.3 交流变频系统试运行 |
4.3.4 交流变频系统远程控制参数设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系统的硬件组成及其选择 |
5.1 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 |
5.2 测试系统硬件组成 |
5.3 传感器 |
5.3.1 转速传感器 |
5.3.2 温度传感器 |
5.3.3 扭矩传感器 |
5.3.4 角位移传感器 |
5.3.5 码盘速度传感器 |
5.4 信号调理 |
5.5 数据采集卡 |
5.5.1 数据采集卡简介 |
5.5.2 数据采集系统信号分类 |
5.5.3 采集卡选择 |
5.5.4 数据采集卡的安装与配置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
6.1 测试系统程序总体设计 |
6.1.1 测试系统模块化设计 |
6.1.2 用户界面设计 |
6.2 测试软件设计 |
6.2.1 数据采集模块 |
6.2.2 数据显示模块 |
6.2.3 数据处理分析模块 |
6.2.4 数据管理模块 |
6.2.5 变频模块 |
6.2.6 错误事件处理模块 |
6.3 测试流程 |
6.4 试验系统仿真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水电站技术供水自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电站技术供水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课题来源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电站技术供水系统简介 |
2.1 技术供水对象及其作用 |
2.2 用水设备对供水的要求 |
2.3 水源及供水方式 |
第三章 变频恒压技术供水的理论分析 |
3.1 一般供水系统的基本特性 |
3.2 PLC及变频器简介 |
3.3 变频调速原理 |
3.4 恒压技术供水系统的工作原理 |
3.5 水泵调速运行的节能原理 |
3.6 变频恒压技术供水的特点 |
第四章 技术供水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技术供水控制系统的功能特点 |
4.2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与选择 |
4.3 变频恒压技术供水系统的构成 |
4.4 控制系统的电路设计 |
4.5 控制系统的相关设备及选择 |
第五章 技术供水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及仿真 |
5.1 PLC编程软件简介 |
5.2 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 |
5.3 PLC的I/O点分配 |
5.4 PID调节及 PID指令 |
5.5 软件运行流程及说明 |
5.6 程序及相关符号说明 |
5.7 程序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10)城市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与智能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城市供水系统智能管理发展水平及概况 |
1.2.1 城市供水系统优化调度 |
1.2.2 城市供水系统预测 |
1.2.3 城市供水系统信息化管理 |
1.3 自动化技术在供水行业的应用概述 |
1.3.1 变频调速节能技术 |
1.3.2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过程控制方法 |
1.3.3 现场总线技术应用 |
1.4 遗传算法基础及其研究进展 |
1.4.1 遗传算法产生背景 |
1.4.2 遗传算法基本概念 |
1.4.3 遗传算法的研究进展 |
1.5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概况和研究进展 |
1.5.1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概况 |
1.5.2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
1.5.3 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 |
1.6 工程背景和研究意义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城市供水管网预测 |
2.1 概述 |
2.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城市供水管网预测 |
2.2.1 城市供水神经网络预测的基本原理 |
2.2.2 管网压力神经网络预测 |
2.2.3 管网流量神经网络预测 |
2.2.4 管网负荷神经网络预测 |
2.2.5 城市供水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杂供水系统管网优化调度遗传算法的研究 |
3.1 概述 |
3.2 城市给水管网水力计算 |
3.2.1 给水管网水力计算基础 |
3.2.2 城市给水管网水力计算方法 |
3.3 复杂供水系统管网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 |
3.3.1 供水系统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
3.3.2 供水系统优化调度问题的数学模型求解分析 |
3.4 复杂供水系统管网优化调度的遗传算法研究 |
3.4.1 遗传算法的编码规则 |
3.4.2 种群初始化 |
3.4.3 约束条件考虑 |
3.4.4 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 |
3.4.5 遗传算法的遗传算子 |
3.4.6 遗传算法的终止条件 |
3.4.7 基于遗传算法的管网优化调度的求解步骤 |
3.5 管网优化调度遗传算法仿真研究与算例分析 |
3.5.1 仿真数据来源与参数设定 |
3.5.2 Matlab环境下优化调度遗传算法程序设计 |
3.5.3 仿真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泵机组组合优化遗传算法的研究 |
4.1 概述 |
4.2 水泵机组优化组合的数学模型 |
4.3 水泵机组优化组合遗传算法的研究 |
4.3.1 遗传算法的编码规则 |
4.3.2 种群规模与均匀化 |
4.3.3 约束条件处理策略 |
4.3.4 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 |
4.3.5 遗传算法的遗传操作 |
4.4 基于组合优化遗传算法求解水泵机组优化组合问题 |
4.5 水泵机组优化组合遗传算法的仿真研究 |
4.5.1 仿真数据来源 |
4.5.2 Matlab环境下优化调度遗传算法程序设计 |
4.5.3 仿真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神经网络模糊 PID控制在恒压供水系统中应用 |
5.1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控制系统的特征分析 |
5.2 神经网络及模糊控制概述 |
5.3 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 PID控制器系统组成 |
5.4 基于 BP网络的模糊 PID控制器的设计 |
5.5 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 PID控制器仿真试验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 SCADA的城市供水智能管理信息系统 |
6.1 城市供水 SCADA系统概况 |
6.2 基于 SCADA的城市供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 |
6.2.1 城市供水管网的数据采集和监测 |
6.2.2 城市供水管网负荷预测 |
6.2.3 城市供水管网优化调度 |
6.2.4 水厂水泵机组优化组合 |
6.2.5 城市供水管网信息管理 |
6.3 采用现场总线的水厂 SCADA系统 |
6.3.1 现场总线技术综述 |
6.3.2 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 |
6.3.3 水厂生产工艺描述 |
6.3.4 水厂SCADA系统网络构成 |
6.3.5 水厂 SCADA系统软件实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水厂机电设备运行稳定性研究 |
7.1 水厂变频技术应用概述 |
7.2 大功率电机变频转工频存在的问题 |
7.3 大功率电机平稳切换的理论探讨 |
7.3.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压方程和等效电路 |
7.3.2 大功率电机变频转工频的理论分析 |
7.4 大功率电机变频转工频策略研究 |
7.4.1 鉴频鉴相器在大功率电机平稳切换中应用研究 |
7.4.2 利用锁相换技术实现大功率电机变频转工频 |
7.5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
四、也谈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头、尾的简易判别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盾构机电气故障智能诊断及掘进参数优化研究[D]. 车文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2]高压变频器在某炼油厂氢压缩机改造上的应用[D]. 李晶晶.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2)
- [3]绕线式异步电机智能监测系统研究[D]. 许超尧. 华侨大学, 2016(02)
- [4]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带式输送机运行状态监测与控制研究[D]. 董甲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7)
- [5]电力牵引传动系统直接转矩控制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廖永衡.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0)
- [6]谈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端头的简易判断[J]. 潘宗英. 青春岁月, 2011(22)
- [7]工程电机及其电控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研发[D]. 陈子凯. 集美大学, 2011(01)
- [8]基于虚拟仪器和变频技术的制动器试验系统[D]. 刘伟立. 太原科技大学, 2008(05)
- [9]水电站技术供水自动控制技术研究[D]. 肖功勉. 西华大学, 2007(03)
- [10]城市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与智能控制研究[D]. 黄良沛. 中南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