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发现的树种——大院冷杉(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荣[1](2009)在《资源冷杉的濒危机制与种群保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源冷杉(Abies ziyuanensis L.K.Fu et S.L.Mo)系我国南岭山地新发现的冷杉植物。在《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中被定为濒危种,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被列为一级保护植物(含大院冷杉A.dayuanensis Q.H.Li)。从已发表的资料看,自资源冷杉定名以来,没有人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在《中国植物志》、《湖南植物志》和《湖南树木志》中都将大院冷杉作为资源冷杉的变种。因此,本研究将大院冷杉并入资源冷杉进行研究。本论文是在野外试验、样地调查、定点观测和室内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形态解剖、生长规律、生物生态、种群生态、遗传分化等方面进行了资源冷杉的濒危机制和种群保育策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气候变迁致使资源冷杉成为现代濒危种。资源冷杉在明竹老山、大院和都庞岭的分布呈纬向断续连带性,处于南岭的北侧,冷杉在北迁上移中在这里找到了适宜的繁衍地。如果气温继续上升,现有我国亚热带东南部的冷杉群落还会被其它阔叶树种代替。2、资源冷杉的分布呈星散的岛屿状分布。由于环境变迁和地理隔离,资源冷杉只残存于局部生境,形成孤立的残遗分布区。且在不断分化,在湖南几个地段发现的种群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分化现象。如大院冷杉与资源冷杉在形态特征解剖构造上有显着差异,拟定名为变种。3、资源冷杉是冷杉植物向东南方向扩展的替代分布种。一个物种逐步分化为不同的近缘种,呈现水平或垂直方向的地理替代现象,有时部分分布区又表现重叠,形成了种间演化的进程和生态习性的差异。百山祖冷杉、资源冷杉及元宝山冷杉在系统发育上都表现出强烈的亲缘性,可能均由一共同的祖先分化而来。4、资源冷杉的温度适应性敏感。温度是直接影响资源冷杉的生存和生长的因子,而降雨、湿度、日照是影响其生长快慢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树液流动要求日平均温8.4℃以上,芽膨大要求日均温13℃,最适宜生长的日均温是16-19℃左右,昼夜温差8-10℃左右。月均温超过20℃以上时,资源冷杉的高生长缓慢或基本停止生长。5、资源冷杉生长时间短,速生期只40-50天,从树液流动到停止生长仅为80天左右。5—6月生长快,6月下旬至7月初生长明显缓慢,到7月中下旬基本停止生长。6、资源冷杉的种子发芽率很低,一般在2%-4%。种子萌发时需低温层积1个月左右以打破休眠,恒温25℃和光照条件下有利于种子萌发。苗期和幼树期,资源冷杉对光照的要求有差异,在幼树期对光照的要求比苗期大大增加,虽然在遮阴70%条件下幼树的长势比全光和林下(近于全荫蔽,郁闭度0.95以上)都要好,株高和地径的增加也比其他两种条件下快,但是优势(差异)没有在幼苗期那样明显。资源冷杉在幼树期生长开始进入旺盛阶段,对日照的要求也增加了,各种生境下的差异开始变小。资源冷杉属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雄花一般开在树冠的中上部较向阴的侧枝上,下部稀少。雌花则开在树主梢附近或健壮的主侧梢上或附近三盘枝条上,五盘枝以下着生少,雌花数量极少,这与结实数量的多少有很大关系。雌花受粉后,约十天左右,形成圆柱形的绿色幼果。资源冷杉结实率低,种子饱满度仅有5.9%。7、资源冷杉群落主要有3个类型:①资源冷杉-褐叶青冈-多脉青冈群落(FormAbies ziyuanensis-Cyclobalanopsis stewardiana-Cy.mutinervis community);②资源冷杉-亮叶水青冈群落(Form Abies ziyuanensis-Fagus.lucida community);③资源冷杉、毛竹、银木荷落群(Form Abies ziyuanensis-Phyllostachyspubesoens-Schima argentea community)。群落特征是:古老成分混生,多为第三纪或更远古的残遗属;暖性植物混生,许多喜暖阔叶树种侵入,冷杉被挤为次要树种;阔叶植物混生,常绿壳斗科植物优势种更新好,稳定性好,资源冷杉成为伴生种。8、种群年龄结构差异很大。存在幼龄个体严重不足、老龄化加剧的现象。资源冷杉种群在180a范围内的死亡(qx)趋势:在1-30龄的死亡率较低,仅为0.224;30-50龄和50-70龄的死亡率增大到0.675和0.673;70-90龄已进入壮龄期晚期,死亡率较30-70两个龄段略有降低;90-110龄者处在壮龄晚期和老年早期,植株的死亡危险降低;110-130龄的植株,生理机能开始衰弱,形成死亡高峰;130-150龄的植株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其死亡率维持在0.444,较死亡高峰期有所下降。种群的生命期望(ex)在90-110龄时达到最大,表明此阶段资源冷杉的生存质量最高,是资源冷杉的生理活动旺盛期;在1-30龄的ex值也较高,这主要是在林窗更新方式下资源冷杉个体受到竞争压力小所致;在110~130龄及130龄以上时,资源冷杉种群的平均生命期望陡降,未及90-110龄的50%,显示着资源冷杉种群的生理衰退。9、种群分布具有较强的集聚性,各种格局尺度上都有集群分布倾向,聚块指数较大;集群分布也较多,林窗形成异龄群聚,上层空间生态位的竞争强烈;随机分布是在植株生长旺盛、自然干扰抵抗力强的群落中发生:光因子是影响其生长,进而影响其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10、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7.78%,大院冷杉和资源冷杉分别为50.54%和40.34%;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344,Shannon信息指数为0.3764。从多态位点百分比来看,大院冷杉种群高于资源冷杉种群,其中香菇棚居群最高,舜皇山居群最低。11、资源冷杉自然居群的遗传分化。总基因多样度Ht=0.2346,种群内的基因多样度Hs=0.146,表明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多于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0.3779,即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了总遗传变异的37.79%,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量的62.21%。说明资源冷杉自然居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是总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群体内部。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群体间遗传变异所占比率为39.68%,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达60.34%,也说明遗传分化来自群体内部。12、Nei’s遗传距离。6个居群UPMGA聚类分析表明,大院冷杉的4个居群聚在一起,而资源冷杉的2个居群聚在一起,对个体和居群的聚类都表明两个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可以基本确定大院冷杉已成为资源冷杉生殖隔离而分化的变种。13、遗传分化系数Gst=0.3779,略高于Nybom(2004)所统计的植物ISSR遗传分化系数的平均值(Gst=0.34),表明资源冷杉自然居群间存在相当程度的遗传分化,居群间可能已经形成异质居群结构。资源冷杉的基因流Nm=0.6231,表明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严重的遗传漂变,群体之间的基因流受阻,导致群体分化。群体规模的不断缩小必然会导致遗传漂变,种群的适应能力变差,进化潜力衰弱,处于极度濒危状态。14、资源冷杉种群的濒危是受内外因相互作用而造成的,外因包括气候变迁、人类活动和群落环境影响,内因则主要是开花与结实少、种子发芽率和幼树竞争力低等方面的原因。15、资源冷杉的解危措施:加强对资源冷杉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的研究,突破技术难关,实现迁地保护,提供种苗保障;适度的人为干扰,对阔叶树和楠竹进行适当的疏伐,使其郁闭度保持在0.4-0.5,对下木盖度偏高的林分进行林地抚育伐,促进冷杉自然更新,扩大种群数量;重视周围生境的保护,停止森林破坏,保护濒危植物的栖息生境。对于尚未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广西资源县明竹老山、湖南双牌县打鼓坪林场等有冷杉分布的地方尽快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湖南炎陵县桃源洞、湖南新宁县舜皇山与湖南江永县都庞岭及江西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防止资源冷杉这一珍稀濒危种的灭绝。
张玉荣,罗菊春,桂小杰[2](2004)在《濒危植物资源冷杉的种群保育研究》文中指出濒危植物保护是全球范围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资源冷杉是极度濒危的物种,其保护现状令人堪忧。长期的人为干扰,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目前调查地区仅存不到600株。因此,应针对资源冷杉的濒危现状,从种群生态学、生殖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研究,从种群生活史的途径和分子水平揭示种群生态机理,以及在自然状态下的濒危过程和致危机制,通过基础研究和生境管理,使生态环境恢复,种群数量扩大,达到保护资源冷杉的目标。
郭承则,马培珍[3](1992)在《新发现的树种——大院冷杉》文中指出 冷杉家族喜添新成员我国湖南东部酃县大院农场管辖境内,在海拔1350至1580米的山区和平坳一带,天然生长着一种似松非松、似杉非杉的针叶常绿乔木,共有1200余株.最大的植株高达20米、胸径70厘米(近300岁),景象壮观.这就是举世珍稀的大院冷杉(Ahiesdayuanensis Q.X.Liu).大院冷杉发现的经过是这样的,70年代末期湘潭市林学会组织科考队深入酃县桃源洞林区进行森林资源考察,当时采集到一个冷杉属树种的标本,经与中南林学院树木分类专家研究,由于未能采到花果标本,初步鉴定可能是资源冷杉(A. ziyuanensis).湖南省南岳树木园也派科研专家前往调查,因标本不完善而未能定名.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起衔于1980年
向巧萍,于永福[4](1999)在《中国冷杉属的保护植物》文中认为
游美玲[5](2018)在《梵净山冷杉属植物群落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文中提出贵州梵净山因在自然美学、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全球性的突出普遍价值,于2015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录,并成为2018年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梵净山冷杉Abies fanjingshanensis是梵净山唯一且特有的亚热带珍稀濒危、古老孑遗的冷杉属植物,其种群和群落丰富了梵净山在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全球代表性和突出价值,全面研究梵净山冷杉的生境、种群与群落特征,将为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也为这一濒危物种提供保护管理上的理论依据。依据植物地理学的环境因子基础理论,静态生命表、种群分布格局、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指数等种群生态学方法,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活型谱、重要值指数等群落生态学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于2015年至2018年间,在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梵净山开展野外考察和群落样方调查,划定2个30m×30m的固定样地,调查分析梵净山冷杉群落的水热条件、地形、土壤等生境指标,种群数量、年龄结构等种群特征指标,物种多样性、空间结构等群落特征指标,并与全球其他6种亚热带珍稀濒危冷杉属植物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凝练出梵净山冷杉种群与群落的世界遗产价值。(1)梵净山冷杉群落主要分布在海拔2,100-2,350m梵净山烂茶顶、白云寺、锯齿山一带近山顶处的阴坡,其生境的特点是地形陡峻(坡度30-60°),降水多(年降水量1,313.8mm)、气温低(年平均气温7.07℃)、湿度大(年相对湿度80.75%)、雨热同期,土壤为偏酸性的山地暗黄棕壤、土层浅薄但肥沃。梵净山冷杉种群受水热条件限制较大,对气温要求尤为严格,生态幅狭窄。梵净山冷杉种群数量稀少(约9,000株),在狭窄生境内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种群年龄结构呈静止型(Deevey-Ⅱ型),动态结构呈低增长型,数量增长缓慢。种群起源为西南山地本地起源,位于寒流入侵必经地且山体相对高大的梵净山成为位于亚热带的梵净山冷杉的“避难所”和唯一栖息地。(2)梵净山冷杉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分布有被子植物24科35属50种、裸子植物2科3属3种、蕨类植物4科4属4种、苔藓植物18科21属37种。林中常绿针叶树种与落叶阔叶树种混生,物种区系成分复杂,含有多种南北植物与特有植物,温带属性显着,特有属性突出,群落外貌林相繁茂、季相常青。群落内垂直结构完整,以梵净山冷杉和铁杉占优势,地被层与层间层苔藓植物丰富,如暖地泥炭藓Sphagnum junghuhnianum、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拟尖叶泥炭藓Sphagnum acutifolioides等,关键地维持了林中的阴湿环境,与梵净山冷杉及梵净山铠兰Corybas fanjingshanensis等特有物种存在一定的共生共存复合关联关系,为防止梵净山冷杉群落次生灭绝效应提供预警,增加了梵净山冷杉群落的深层价值。(3)经对比分析,各亚热带珍稀濒危冷杉属植物的生境条件、种群特征与群落环境相互不可替代,而梵净山冷杉体现出独特的全球代表性。其起源变迁和孑遗留存的过程记录了梵净山的生态演化过程与环境变化历史,群落内复杂的物种组合和植物区系反映了梵净山植物交汇、渗透的过程;群落物种多样性高,地方特有种多,丰富了梵净山的植物多样性与特有性,为中亚热带亚高山垂直带谱增添了暗针叶林带;群落在中亚热带中高海拔山地唯一形成了暗针叶林纯林,提高了梵净山裸子植物的丰富度和特殊性。挺拔笔直、终年常绿的群落外貌为梵净山增添了别致的自然景观。总体上加强了梵净山的突出普遍价值与全球代表性。(4)梵净山冷杉群落独特的生境和物种组成维持了梵净山冷杉的生存繁衍和群落的稳定,但其生境脆弱,物种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种群数量稀少、天然更新能力较低,导致濒危程度较高;林内植物复杂的共生共存关系使群落受次生灭绝威胁,同时还面临阔叶树种的竞争压迫与自然灾害等威胁。应加强就地保护,进行适度的人为干扰,改善种群天然更新;开展迁地保护和繁殖培育,提高种群数量;进行科普宣传,加强保护教育,开展合作研究。有关种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以及物种共生共存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哀建国[6](2005)在《百山祖冷杉濒危机制与保护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百山祖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 M.H.Wu)是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的特有植物,为全球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植物学、地理学、气候学等学科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百山祖冷杉种群内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染色法和培养基法作了花粉活力测定和萌发试验,用石蜡切片法进行了胚胎发育过程的观察,用TTC法作了种子活力测定,主要获得以下结果。 1.利用优化反应体系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了13个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对40个百山祖冷杉个体材料的DNA进行正式扩增,共扩增得到91条带,其中39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42.86%。百山祖冷杉的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表明,经人工授粉的实生苗群体(PPB=37.36%)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老树群体(PPB=16.48%)和嫁接树群体(PPB=20.88)。 2.用联苯胺染色法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百山祖冷杉花粉活力,均未取得满意的结果,改用培养基培养法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百山祖冷杉花粉在5%蔗糖、20mg/L 硼酸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萌发率达到78.5%,为其花粉萌发的最适培养基。 3.通过对石蜡切片的观察,表明百山祖冷杉的最佳授粉期在5月中下旬,而雄球花开花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之间。因此百山祖冷杉的确存在雌雄花期不遇现象,在传粉机制上存在生殖障碍。大量的百山祖冷杉胚珠在功能大孢子经有丝分裂形成多细胞结构的过程中,存在败育现象,多细胞结构在进一步发育形成雌配子体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量的败育现象。 4.百山祖冷杉人工授粉种子的千粒重为44.73g,自然授粉种子的千粒重为39.38g。t 检验表明,经人工辅助授粉产生的种子与自然授粉产生的种子在种子饱满度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经人工授粉有生活力的种子占20.2%,自然授粉有生活力的种子占18.7%。 5.百山祖冷杉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弱,遗传变异低,比其他大种群的物种具有更大的脆弱性。建议采取以老树为主,嫁接树和幼树辅助的取样策略,保存百山祖冷杉的核心种质,以确保当前和未来有足够利用的种质材料得到及时有
方志戎[7](2012)在《川西林盘文化要义》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及农村聚落正发生着巨大的变迁。相对于城市聚落而言,有关农村聚落特别是那些分布广泛、形式多样、规模小巧、数量巨大的基层农村聚落的研究,显得关注不够、剖析不深。它们恰恰构成了中国乡土环境的重要基底,是构筑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和乡土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综合载体。因此,结合特定区域,探讨农村聚落在自然生态、经济生产、人居环境、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价值,思考其未来走向,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大潮中显得极为紧迫。论文以农村聚落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自然人文环境为背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脉络,以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的多重视角对川西林盘、林盘体系、林盘文化进行综合研究,挖掘林盘文化的乡土特色与人文价值,为川西平原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上有益的参考,为我国农村聚落研究和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策略。论文共分为十章。绪论部分阐述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从区域角度分析川西平原聚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研究川西平原聚落体系和林盘体系的结构与特征,川西林盘的地域分布状况。第三章分析川西林盘历史沿革和清代林盘聚落体系的形成过程,研究林盘文化成因机制。第四章研究林盘的类型、空间形态与特色,剖析林盘聚落模式,并对川西林盘与川东“林团”、风水林村落进行比较。第五章从建筑基本型制、外观造型、空间环境、装饰装修、营建技术几方面研究林盘民居乡土特色。第六章研究林盘的植栽和水系,林盘绿化生态环境,以及发达丰富的林盘经济。第七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林盘家园景观艺术进行研究。第八章总结林盘文化的价值和本质特征。第九章研究林盘文化当前的变化趋势,提出林盘文化保护的意义、指导思想、原则和措施。第十章论述林盘文化是川西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研究林盘聚落体系重构、林盘人居环境建设、林盘经济产业现代化转型和绿色多功能集约化新林盘聚居模式等,探索林盘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周志光,温馨,钟平华,肖忠优[8](2020)在《遂川南风面资源冷杉种群年龄结构及幼苗生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源冷杉是极度濒危树种,数量不断减少。通过对遂川南风面资源冷杉种群进行每木调查,编制静态生命表,总结其生长规律,并计算偏冠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遂川南风面现有活体资源冷杉31株,年龄结构不完整,Ⅴ级立木缺失。种群存活曲线呈凹型,Ⅳ级立木的死亡率为1,成为南风面资源冷杉种群极度濒危的证明。地径、树高、平均冠幅三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反映了幼苗生长规律。幼苗上下坡冠幅偏冠明显,下坡侧冠幅大多大于上坡侧冠幅。该文探讨了资源冷杉在遂川南风面的种群结构及幼苗生长情况,为资源冷杉种群保护及发展提供思路。
向思璇[9](2016)在《基于林地数据库的森林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对于中国林业资源的研究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准确评价森林风景资源能够提高林业资源普查效率,确保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地域辽阔,森林资源种类繁多,森林风景资源评价标准的提出可以作为对广泛的森林景观和庞大的林地数据库准确地进行等级划分与景观评价的依据,不断完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促进森林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此研究中,依据林地数据库的森林资源数据,提出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林地及各级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评价标准。本文基于中国林地数据库(俗称全国林地“一张图”)的遥感影像和航片、DEM数据、林地图斑界线、基础地理信息、林地专题图等森林风景资源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以乔木林、竹林、灌木林和红树林四种林地类型为角度,特别是就考虑森林风景资源的郁闭度(覆盖度)、地貌、坡度、龄组、平均胸径、优势树种、起源、每公顷株数等数据来划分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的方法。案例研究选用位于炎陵县的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利用已有森林资源小班因子数据,结合森林资源分类与代码森林类型和森林风景资源评价标准,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进行质量调查与等级划分。根据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以及森林整体资源的角度,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以及三级以下,研究结果可知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多以二级为主,结果显示以乔木林地资源最为广阔丰富,同时竹林地资源质量是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中等级最为稳定的部分。为验证标准的可行性,使用单极脑电采集设备即Mindwave脑波测试仪于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内进行5人次的验证实验。实验对象佩戴Mindwave脑波测试仪途径园区最长游道(森林风景资源仅有二级、三级和二三级混合)类似普通游客正常游览,将Mindwave脑波测试仪采集到的和手机记录保存的原始数据以txt格式保存入电脑,综合五名实验人员各储存的6858个有效注意力值,将数据导入到SPSS20.0分析软件后,得出所需结果。选取实验结果表达最为清晰准确的eSenseTM参数60以期验证森林风景资源评价标准的科学性。通过分析结果可知,三级的注意力值最低、二三级混合的注意力值居中、二级的注意力值最高,基本是与森林风景资源等级标准相契合,实践证明了此套森林风景资源评价标准的准确性较高,基本可行。
张玉荣[10](2007)在《资源冷杉》文中研究说明资源冷杉系我国南岭山地新发现的冷杉树种,为常绿乔木,高20~25米,胸径40~90厘米,树干通直圆满,高大挺拔,树冠高耸于阔叶林层之上。叶似杉叶,树皮
二、新发现的树种——大院冷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发现的树种——大院冷杉(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冷杉的濒危机制与种群保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对濒危植物的认识 |
1.2 濒危植物的受危表现 |
1.3 濒危植物的致危因素 |
1.3.1 内在致危因素 |
1.3.1.1 遗传力衰竭 |
1.3.1.2 生殖力衰竭 |
1.3.1.3 生活力衰竭 |
1.3.1.4 适应力衰竭 |
1.3.2 外部致危因素 |
1.3.2.1 自然灾害 |
1.3.2.2 人为灾害 |
1.3.2.3 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的关系 |
1.4 濒危植物的致危机制 |
1.4.1 致危机制的一般原理 |
1.4.1.1 濒危植物的一般特征 |
1.4.1.2 易于濒危的植物类群 |
1.4.1.3 生态类型敏感假说 |
1.4.1.4 致危生境假说 |
1.4.1.5 叠加效应假说 |
1.4.1.6 "生境破碎化导致种群异质化"濒危学说 |
1.4.1.7 人为因素主导致危论 |
1.5 濒危植物种群保护的研究方法 |
1.5.1 分子生物学技术 |
1.5.1.1 RFLP技术在濒危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5.1.2 RAPD技术在濒危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5.1.3 ISSR技术在濒危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5.1.4 AFLP技术在濒危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5.2 种群生存力分析法(PVA) |
1.5.3 群体遗传结构与保护策略的制定 |
1.6 保护生物学发展趋势 |
1.6.1 保护生物学在我国近期的发展方向 |
1.6.2 植物濒危机制与种群保育研究的趋势 |
2 资源冷杉的研究进展与问题的提出 |
2.1 资源冷杉的发现 |
2.2 资源冷杉的形态特征 |
2.3 资源冷杉的研究进展 |
2.3.1 在群落分类方面 |
2.3.2 在资源冷杉的系统地位方面 |
2.3.3 在资源冷杉种群生态方面 |
2.3.4 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方面 |
2.4 资源冷杉保护濒危与保护的主要问题 |
2.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2.5.1 资源冷杉残遗分布和环境生态的研究 |
2.5.2 资源冷杉的形态解剖的研究 |
2.5.3 资源冷杉的物候与生长规律的研究 |
2.5.4 资源冷杉的群落动态和种群动态的研究 |
2.5.5 地理隔离状态下的遗传分化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2.5.6 资源冷杉濒危的主要原因与保护对策研究 |
2.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6.1 资源冷杉是极度濒危的物种,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
2.6.2 资源冷杉对生物进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
2.6.3 确定资源冷杉的分类地位 |
3 资源冷杉的地理分布及生态环境 |
3.1 研究方法 |
3.2 冷杉属(ABIES)在中国的分布 |
3.3 资源冷杉的地理分布 |
3.4 地质地貌特点 |
3.5 土壤条件 |
3.6 气候条件 |
3.6.1 冷杉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区的气候特点 |
3.6.2 资源冷杉分布区气候分析 |
3.6.3 资源冷杉热量指标分析 |
3.6.4 资源冷杉分布区降水量分析 |
3.7 资源冷杉的起源与进化 |
3.7.1 隔离的孤岛环境是资源冷杉濒危的主因 |
3.7.2 气候变迁与资源冷杉的生存 |
3.7.3 南岭山脉的生境造就了资源冷杉 |
3.8 小结 |
4 资源冷杉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1.1 叶的形态解剖 |
4.1.2 茎的形态解剖 |
4.1.3 根的形态解剖 |
4.1.4 球果的形态解剖 |
4.1.5 种子形态解剖 |
4.1.6 木材的解剖 |
4.2 结果分析 |
4.2.1 叶 |
4.2.1.1 叶的形态 |
4.2.1.2 针叶长度 |
4.2.2 茎及枝 |
4.2.3 根 |
4.2.4 球果 |
4.2.5 种子 |
4.2.6 木材结构 |
4.3 小结 |
5 资源冷杉的物候学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树液流动期 |
5.2.2 芽膨大与芽开展 |
5.2.3 抽梢期 |
5.2.4 抽梢的生长期 |
5.2.5 冬芽形成期 |
5.2.6 花期物候 |
5.2.7 幼果的生长与成熟采摘期 |
5.2.8 树液流动停止期 |
5.3 小结 |
6 资源冷杉生长规律的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1.1 试验地立地条件 |
6.1.2 种子萌发条件研究 |
6.1.2.1 低温冷藏种子与发芽率的关系 |
6.1.2.2 不同低温层积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6.1.2.3 不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6.1.2.4 光照或黑暗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6.1.2.5 发芽基质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6.1.3 苗木生长规律研究 |
6.1.3.1 幼苗生长规律 |
6.1.3.2 幼树生长规律研究 |
6.1.3.3 天然林立木的生长过程研究 |
6.2 结果分析 |
6.2.1 种子萌发条件研究 |
6.2.1.1 种子耐低温能力 |
6.2.1.2 不同层积时间对资源冷杉种子萌发的影响 |
6.2.1.3 不同温度对资源冷杉种子萌芽的影响 |
6.2.1.4 光照对资源冷杉种子萌发的影响 |
6.2.1.5 种子出土天数与海拔和温度的关系 |
6.2.2 幼苗生长规律 |
6.2.2.1 3种生境下幼苗的株高生长规律 |
6.2.2.2 3种工作条件下幼苗的地径生长规律 |
6.2.2.3 3种光照条件下幼苗存活率比较 |
6.2.3 幼树生长规律 |
6.2.4 资源冷杉天然林立木的生长研究 |
6.3 小结 |
6.3.1 资源冷杉种子萌发特性与生态适应性 |
6.3.2 资源冷杉幼苗和幼树的生长规律 |
6.3.3 育苗技术措施 |
6.3.3.1 育苗地的选择 |
6.3.4.2 播种期与播种量 |
6.3.3.3 遮荫度 |
6.3.3.4 苗期管理 |
7 资源冷杉种群生态学研究 |
7.1 研究方法 |
7.1.1 两群落自然条件概况 |
7.1.1.1 大院资源冷杉群落 |
7.1.1.2 明竹老山资源冷杉群落 |
7.1.2 野外调查 |
7.1.2.1 种群调查 |
7.1.2.2 群落调查 |
7.1.3 年龄结构 |
7.1.4 空间分布格局 |
7.1.4.1 离散分布的理论拟合 |
7.1.4.2 扩散指数 |
7.1.4.3 Morisita指数 |
7.1.4.4 集群分布格局强度测定 |
7.2 结果分析 |
7.2.1 资源冷杉的群落特征 |
7.2.1.1 明竹老山混生资源冷杉的森林群落特征 |
7.2.1.2 大院林区混生资源冷杉的群落特征 |
7.2.1.3 资源冷杉的群落特征分析 |
7.2.2 年龄结构 |
7.2.2.1 资源冷杉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 |
7.2.2.2 资源冷杉种群年龄结构与种群动态分析 |
7.2.3 种群分布格局 |
7.2.3.1 资源冷杉-亮叶水青岗(Fagus lucida)群落中资源冷杉的空间分布格局 |
7.2.3.2 资源冷杉-毛竹(Phyllostachys pubuscens Mazel)-银木荷(Schima argentea pritz.)群落中资源冷杉的空间分布格局 |
7.2.3.3 资源冷杉-褐叶青岗(Cyclobalanopsis stewardiana)-多脉青冈(Cyclobalanosis multinervis)群落中资源冷杉的空间分布格局 |
7.3 小结 |
8 在破碎环境下的遗传分化研究 |
8.1 材料和方法 |
8.1.1 材料 |
8.1.1.1 实验材料和采样地点 |
8.1.1.2 主要仪器 |
8.1.1.3 试剂 |
8.1.1.4 试剂配制 |
8.1.2 实验方法 |
8.1.2.1 总DNA的提取 |
8.1.2.2 引物合成及筛选 |
8.1.2.3 PCR扩增 |
8.1.2.4 电泳 |
8.1.2.5 数据分析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资源冷杉的ISSR多态性 |
8.2.2 资源冷杉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8.2.3 资源冷杉自然群体的遗传分化 |
8.2.4 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
8.3 资源冷杉的遗传分化分析 |
8.3.1 资源冷杉的遗传多样性 |
8.3.2 生境片断化及基因流对资源冷杉的群体间遗传分化的影响(濒危原因分析) |
8.3.3 对资源冷杉的保护现状和保护建议 |
9 资源冷杉的濒危原因与解危措施 |
9.1 资源冷杉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 |
9.1.1 气候变迁 |
9.1.2 群落环境影响 |
9.1.3 人类活动影响 |
9.1.4 气候条件对种子和幼苗的影响 |
9.1.5 内因 |
9.2 资源冷杉的解危措施 |
9.2.1 研究突破繁殖难关,人为扩大种群数量 |
9.2.2 适度的人为干扰 |
9.2.3 重视资源冷杉周围生境的保护 |
9.2.4 深入研究资源冷杉的种群繁衍 |
9.2.5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
10 结论与讨论 |
10.1 主要结论 |
10.2 主要创新点 |
附录1:本论文中提及的植物种名及拉丁文对照表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图片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2)濒危植物资源冷杉的种群保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冷杉的分布与资源量 |
2 资源冷杉是极度濒危的物种, 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
3 资源冷杉对生物进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
4 资源冷杉的保护与研究现状 |
4.1 保护现状 |
4.2 研究现状 |
5 濒危植物资源冷杉的研究重点 |
(1) 弄清濒危植物资源冷杉的种群动态。 |
(2) 弄清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生产力。 |
(3) 弄清资源冷杉残遗和濒危的机理。 |
(4) 弄清资源冷杉在地理隔离状态下的遗传分化和遗传生态。 |
(5) 种群繁育与保护。 |
6 资源冷杉种群保育对策 |
(1) 研究突破繁殖难关, 人为扩大种群数量。 |
(2) 适度的人为干扰。 |
(3) 重视资源冷杉周围生境的保护。 |
(4) 注重人才培养, 提高管理水平。 |
7 结语 |
(5)梵净山冷杉属植物群落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1 植物群落 |
2 世界自然遗产中的生物生态价值标准 |
3 满足生物生态标准的遗产地植物群落研究状况 |
4 冷杉属植物与亚热带珍稀濒危冷杉 |
5 植物群落及梵净山冷杉研究进展与展望 |
5.1 文献获取与论证 |
5.2 研究阶段划分 |
5.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5.4 当前需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1 研究目标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特点、科技难点与创新点 |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3.2 研究区概况 |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4.1 材料数据获取 |
4.2 可信度与可行性分析 |
三 梵净山冷杉分布区的生境特征 |
1 研究内容与指标 |
1.1 气候指标 |
1.2 地理环境指标 |
2 结果分析 |
2.1 梵净山冷杉分布区的气候特征 |
2.2 梵净山冷杉分布区的立地条件 |
四 梵净山冷杉种群特征 |
1 研究内容与指标 |
1.1 种群年龄结构 |
1.2 种群分布格局 |
1.3 种群结构动态类型 |
2 结果分析 |
2.1 梵净山冷杉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征 |
2.2 梵净山冷杉种群的数量特征与地理分布格局 |
2.3 梵净山冷杉种群的结构类型与动态 |
2.4 梵净山冷杉种群的起源与变迁 |
五 梵净山冷杉群落特征 |
1 研究内容与指标 |
1.1 物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 |
1.2 群落生活型谱 |
1.3 群落空间结构划分 |
2 结果分析 |
2.1 梵净山冷杉群落物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 |
2.2 梵净山冷杉群落生活型组成与群落外貌 |
2.3 梵净山冷杉群落的垂直空间结构 |
六 梵净山冷杉属植物群落的全球对比分析 |
1 比较对象与研究方法 |
1.1 比较对象选择与概况 |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 梵净山冷杉与其他亚热带珍稀濒危冷杉的对比分析 |
2.1 生境特征比较 |
2.2 种群特征比较 |
2.3 群落特征比较 |
2.4 对比结论 |
七 梵净山冷杉群落的世界遗产价值与保护 |
1 梵净山冷杉群落的世界遗产价值 |
1.1 记录了梵净山的生态过程 |
1.2 丰富了梵净山的植物物种多样性 |
1.3 中亚热带地区唯一成林的珍稀濒危冷杉群落 |
1.4 增添了梵净山的自然美 |
2 梵净山冷杉种群与群落的保护建议 |
2.1 保护现状与受威胁程度 |
2.2 保护措施建议 |
八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6)百山祖冷杉濒危机制与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引言 |
1.1 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概论 |
1.1.1 基本概念 |
1.1.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1.1.3 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
1.1.4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
1.1.5 基于研究基础的具体保护措施 |
1.1.6 遗传多样性的产生 |
1.1.7 遗传多样性研究简史 |
1.2 濒危植物保育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
1.2.1 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 |
1.2.2 以种群为单位,以群落和生态系统为背景 |
1.2.3 进行多学科的参与和合作 |
1.3 百山祖冷杉的研究概况 |
1.3.1 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 |
1.3.2 群落学特征研究 |
1.3.3 人工繁殖研究 |
1.3.4 濒危原因研究 |
1.3.5 嫁接百山祖冷杉子代苗生境调查 |
1.4 目前尚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案 |
2 百山祖冷杉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
2.1 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
2.1.1 分子标记技术简介 |
2.1.2 分子标记技术的优越性 |
2.1.3 选择分子标记的标准 |
2.1.4 ISSR分子标记技术介绍 |
2.2 试剂及仪器 |
2.2.1 试剂及其来源 |
2.2.2 主要仪器及生产厂家 |
2.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3.1 研究材料 |
2.3.2 植物总DNA的提取方法 |
2.3.3 注意事项 |
2.3.4 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
2.3.5 引物筛选 |
2.3.6 统计分析 |
2.4 结果分析 |
2.4.1 群体和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2.4.2 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的比较分析 |
2.5 讨论 |
3 百山祖冷杉花粉活力的测定 |
3.1 仪器和试剂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花粉活力测定方法 |
3.3.2 不同固体培养基上的花粉萌发率 |
3.4 讨论 |
4 百山祖冷杉的胚胎发育研究 |
4.1 试剂及仪器 |
4.1.1 试剂 |
4.1.2 仪器及生产厂家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材料 |
4.2.2 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胚胎发育研究的方法 |
4.3.2 受精后胚珠的发育情况 |
4.4 讨论 |
5 人工授粉和种子活力测定 |
5.1 仪器和试剂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材料 |
5.2.2 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种子的千粒重 |
5.3.2 种子活力测定 |
5.4 讨论 |
6 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 |
6.1 百山祖冷杉濒危原因初探 |
6.2 保护对策 |
参考文献 |
(7)川西林盘文化要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动态 |
1.3.1 农村聚落研究 |
1.3.2 民居及乡土建筑研究 |
1.3.3 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 |
1.3.4 川西林盘与林盘民居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川西平原聚落环境与林盘体系 |
2.1 林盘与林盘文化 |
2.1.1 林盘定义 |
2.1.2 从林盘到林盘文化 |
2.1.3 林盘文化的时空界定 |
2.2 优越的自然环境 |
2.2.1 地理条件 |
2.2.2 气候条件 |
2.2.3 物产资源 |
2.3 丰富的人文环境 |
2.3.1 发达的农业文明 |
2.3.2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2.3.3 独特的川西人文景观 |
2.4 聚落体系与林盘体系 |
2.4.1 聚落体系层次 |
2.4.2 林盘体系构成 |
2.4.3 林盘体系特征 |
2.5 川西林盘地域分布 |
2.5.1 林盘在成都市域总体分布状况 |
2.5.2 林盘在成都市域不同经济圈层分布状况 |
2.5.3 林盘在成都市域不同地形地貌分布状况 |
2.5.4 林盘分布密度与耕作半径 |
3 林盘文化演进与动因机制 |
3.1 林盘历史沿革与社会文化影响 |
3.1.1 林盘源起根基:川西平原稻作农耕 |
3.1.2 林盘沿革考索 |
3.1.3 蜀文化与林盘 |
3.1.4 社会民情与林盘 |
3.2 移民活动与清代林盘再生 |
3.2.1 清代移民对林盘文化的影响 |
3.2.2 清代川西林盘聚落体系的演进 |
3.3 林盘文化动因机制 |
3.3.1 自然环境优势与乡村社会构成的激励机制 |
3.3.2 生活环境与生产方式的协同机制 |
3.3.3 人口耕地关系与聚落体系自组织的联动机制 |
3.3.4 土地制度与佃农经济的发展机制 |
3.3.5 家族宗法与风俗习惯的衍生机制 |
4 林盘类型及空间形态 |
4.1 林盘类型特征 |
4.1.1 从居住组合方式来分:独居林盘与聚居林盘 |
4.1.2 从规模大小来分:小型、中型与大型林盘 |
4.1.3 从平面形态来分:团形林盘与带型林盘 |
4.1.4 从地形地貌来分:平坝林盘与山丘林盘 |
4.1.5 从绿化树种来分:竹林盘与树林盘 |
4.1.6 从绿化围合形态来分:闭合态林盘与自由态林盘 |
4.2 林盘构成与形态特色 |
4.2.1 林盘构成要素 |
4.2.2 林盘空间形态 |
4.2.3 林盘空间特色 |
4.3 林盘聚落模式 |
4.3.1 林盘模式 |
4.3.2 模式特征 |
4.4 川西林盘与其它村落之比较 |
4.4.1 川西林盘与川东“林团” |
4.4.2 林盘与风水林村落 |
5 林盘民居乡土特色 |
5.1 建筑基本型制 |
5.1.1 平面组合 |
5.1.2 建筑功能特征 |
5.2 建筑外观造型 |
5.2.1 朴实的建筑形象 |
5.2.2 简洁的墙面处理 |
5.2.3 变化的屋面组合 |
5.3 建筑空间环境 |
5.3.1 内外交融 |
5.3.2 核心虚空 |
5.3.3 通透流转 |
5.4 建筑装饰装修 |
5.4.1 主要装饰手法 |
5.4.2 装修重点部位 |
5.4.3 装饰细部处理 |
5.4.4 装饰工艺特征 |
5.5 建筑营建技术 |
5.5.1 建筑用材做法 |
5.5.2 建筑结构体系 |
5.5.3 适应气候的构造手法 |
5.5.4 营建方式习俗 |
6 林盘绿化生态环境与林盘经济 |
6.1 林盘植栽 |
6.1.1 竹类植物 |
6.1.2 乔木与灌木 |
6.1.3 菜地与果园 |
6.1.4 花卉园艺 |
6.2 林盘水系与林盘养殖 |
6.2.1 林盘水系 |
6.2.2 林盘家庭养殖 |
6.3 林盘绿化生态环境 |
6.3.1 林盘绿化特色 |
6.3.2 林盘生态环境 |
7 林盘家园景观艺术 |
7.1 神奇的大地文化景观 |
7.1.1 历史悠久的稻作农耕文明景观 |
7.1.2 诗意盎然的林盘村落景观 |
7.1.3 广阔罕见的大地艺术 |
7.2 林盘园林艺术 |
7.2.1 林盘园林总体风貌 |
7.2.2 林盘园林特色景观 |
7.2.3 林盘与西蜀园林 |
7.3 设施小品环境艺术 |
7.3.1 设施小品类型 |
7.3.2 设施小品景观艺术特色 |
7.4 林盘园林案例分析 |
7.4.1 邛崃平乐镇花揪村 14 组李家大院林盘 |
7.4.2 温江万春镇鱼凫村 8 组罗家院子林盘 |
7.4.3 郫县友爱镇农科村 1 组益园 |
8 林盘文化价值与本质特征 |
8.1 林盘文化价值 |
8.1.1 生活价值 |
8.1.2 生产价值 |
8.1.3 生态价值 |
8.1.4 美学价值 |
8.1.5 社会价值 |
8.1.6 文化景观遗产价值 |
8.2 林盘文化本质特征 |
8.2.1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 |
8.2.2 有个性特色的田园文化 |
8.2.3 有生命力的地域文化 |
8.2.4 有凝聚力的和谐文化 |
9 林盘现代变迁趋势与保护 |
9.1 川西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对林盘的影响 |
9.1.1 改革开放前状况 |
9.1.2 改革开放后 |
9.1.3 现代农业技术革命对林盘内生增长的推动 |
9.2 林盘现状及问题 |
9.2.1 林盘的萎缩 |
9.2.2 林盘绿化景观变差 |
9.2.3 林盘环境生态变坏 |
9.2.4 林盘公共服务设施匮乏 |
9.2.5 林盘乡土文化流失 |
9.2.6 林盘文化认识误区 |
9.3 林盘文化保护对策 |
9.3.1 保护意义 |
9.3.2 保护指导思想 |
9.3.3 保护原则 |
9.3.4 保护措施 |
9.4 林盘保护规划案例研究 |
9.4.1 郫县花园镇七里香村竹隐寺林盘 |
9.4.2 龙泉驿区洛带镇宝胜村锦家祠林盘 |
10 林盘经济转型与新林盘文化创造 |
10.1 林盘文化与新农村建设 |
10.1.1 新农村建设中的“地域性”危机 |
10.1.2 林盘建设是川西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
10.1.3 林盘模式对农村新型社区的启示 |
10.2 林盘经济现代化转型 |
10.2.1 林盘庭院经济的提升 |
10.2.2 林盘乡村旅游产业的开拓 |
10.2.3 林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
10.3 林盘聚落体系重构与建设 |
10.3.1 现状林盘聚落体系土地利用格局分析 |
10.3.2 林盘聚落体系重构对策 |
10.3.3 林盘用地及建筑整治 |
10.3.4 林盘生态环境建设 |
10.3.5 林盘聚落体系重构建设方案策划 |
10.4 新林盘文化:绿色多功能集约化聚居 |
10.4.1 新林盘聚居的社会背景 |
10.4.2 新林盘聚居规划建设指导原则与规划思路 |
10.4.3 新林盘聚居规划设计策略 |
10.4.4 个案举例: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灾后重建 |
10.5 新林盘文化对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促动 |
10.5.1 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定位 |
10.5.2 新林盘文化的时代展望 |
11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遂川南风面资源冷杉种群年龄结构及幼苗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地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群年龄结构 |
2.2 静态生命表 |
2.3 幼苗生长规律分析 |
2.4 幼苗不同方向冠幅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9)基于林地数据库的森林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GIS空间分析法 |
1.4.3 现场研究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现有技术标准与概念界定 |
2.1 目的与任务 |
2.2 技术标准 |
2.3 相关术语及其定义界定 |
2.3.1 风景资源 |
2.3.2 森林风景资源 |
2.3.3 中国林地数据库 |
2.3.4 GIS地理信息系统 |
2.3.5 森林美学 |
2.3.6 林地 |
2.3.7 景观评价 |
2.3.8 单极脑电波设备 |
3 森林风景资源评价指标研究 |
3.1 森林风景资源类型 |
3.2 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原则 |
3.3 森林风景资源评价指标 |
3.3.1 林地类型 |
3.3.2 评价因子级距划分赋分与权重确定 |
3.4 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
3.5 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计算 |
4 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 |
4.1 自然概况 |
4.2 地理环境 |
4.3 森林风景资源现状 |
4.4 评价方法与步骤 |
4.5 评价结果与分析对比 |
4.5.2 竹林分级结果 |
4.5.3 灌木林分级结果 |
4.5.4 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森林风景资源整体分级结果 |
4.5.5 结果分析 |
5 脑电波与林分因子评价结果对比 |
5.1 单极脑电设备 |
5.2 MindWave脑立方设备可靠性 |
5.3 MindWave脑立方设备注意力数据标准 |
5.4 数据采集方法 |
5.4.1 实验对象 |
5.4.2 实验时间 |
5.4.3 实验地点 |
5.4.4 实验设备 |
5.4.5 实验流程 |
5.5 MindWave脑电数据研究结果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林地区划落界属性因子及代码 |
附录B |
致谢 |
四、新发现的树种——大院冷杉(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冷杉的濒危机制与种群保育研究[D]. 张玉荣.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2]濒危植物资源冷杉的种群保育研究[J]. 张玉荣,罗菊春,桂小杰. 湖南林业科技, 2004(06)
- [3]新发现的树种——大院冷杉[J]. 郭承则,马培珍. 大自然, 1992(04)
- [4]中国冷杉属的保护植物[J]. 向巧萍,于永福. 植物杂志, 1999(05)
- [5]梵净山冷杉属植物群落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D]. 游美玲.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2)
- [6]百山祖冷杉濒危机制与保护对策研究[D]. 哀建国. 浙江大学, 2005(08)
- [7]川西林盘文化要义[D]. 方志戎. 重庆大学, 2012(05)
- [8]遂川南风面资源冷杉种群年龄结构及幼苗生长研究[J]. 周志光,温馨,钟平华,肖忠优. 南方林业科学, 2020(06)
- [9]基于林地数据库的森林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研究[D]. 向思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10]资源冷杉[J]. 张玉荣. 百科知识,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