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冬壮与开花结角有什么关系?

油菜冬壮与开花结角有什么关系?

一、油菜冬壮与开花结角有什么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燕,严敦秀,万子良[1](1978)在《油菜的高产途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为了比较系统地认识油菜生育规律和总结高产经验,同时了解生产动态和培养农村技术骨干,从1973年秋播起,我们与郊区油菜高产单位组成了油菜高产联合试验,统一观察测定的项目、方法和时间,在各主要生育阶段进行了观察和交流。四年来,除1977年因特殊气候影响以外,一些单位的试验田都稳产在300斤以上,10—13个联系点的平均产量1974年为355斤,1975年为254斤,1976年为263斤,1977年为225斤;分别比全市平均产量高21.0—46.6%。现就综合试验的结果,谈几点看法:

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油菜组[2](1977)在《上海郊区油菜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提出 为了比较系统地认识油菜生育规律和总结高产经验,从74~77年,我们与郊区油菜高产单位组成了油菜高产联合试验。现就综合试验的结果,谈几点看法。一、高产的主攻方向油菜的产量由角果数、粒数、粒重构成。一般高产、中产、低产田块之间,角、粒、重相比较,总角数的差异是主要的。例如:

王锐[3](2015)在《油菜群体冠层结构特性及光能利用率的研究》文中认为不同的栽培措施能够改变油菜群体冠层结构,特别是播期、密度、肥料及株行配置等措施,可改变冠层的光照分布状态,调节植株光能利用条件,最终影响油菜籽粒产量。本研究采用长江流域代表性油菜品种,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密度、施氮水平,并在不同密度处理下设置不同株行配置条件,对不同群体发育及光合有效辐射截获进行动态测量,研究各种措施及其互作对油菜群体光能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冠层温湿度的影响。推迟播种在蕾薹期和花期阶段冠层的温度比早播提高,而湿度和CO2浓度下降。增大密度在苗期有增加冠层内温度和湿度的趋势;宽窄行种植比等行距的种植模式增加冠层内的平均温湿度。2.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提早播种与降低密度有利于油菜个体生长发育。纯氮施用量从每公顷90kg增加到270kg,可增加单株绿叶数0.5-1.5片叶,单株干重7.53-12.63克/株。与9月15日播种相比,播期推迟15、30和45d则单株干重分别减少5.51、13.72、18.08克/株。密度从15株/m2增加到75株/m2,降低单株绿叶数0.3-1.5片,单株干重6.43-17.8克/株,其中叶干重依次减少3.67-5.96克/株,角果干重降低13.97-17.96克/株。株行配置R2(20+40cm)比R3(20+20+20+60cm)及R1(等行距30cm)提高角果干重1.57g/株和1.53g/株。3.高密度下采用宽窄行种植有利于建立适宜群体结构。比较光合面积指数(CAI),施氮量从90 kg/ha(N06)增加1-2倍,全生育期的CAI分别提高55.3%和90.3%;9月30日播种油菜全生育的平均最大为4.35,比10月30日播种的高出26%。密度从15株/m2增加到45株/m2和75株/m2,全生育期的CAI分别增大0.61和0.95。宽窄行R2(20+40cm)处理在45-75株/m2的较高种植密度时对CAI的影响显着。比较群体角果数,与每公顷施用纯氮90kg相比,施氮量每增加90kg,角果数增加1000个/m2左右,增加分枝数60个/m2,结角层厚度增高7.5cm。9月30日播种的油菜群体角果数比10月30日播种处理增加角果数170-900个/m2。种植密度15株/m2(D1)处理平均角果数为4365个/m2,45株/m2(D3)和75株/m2(D5)分别比D1增加524个/m2和2314个/m2的角果数,分枝数增加25-50个/m2,角果层厚度减少1.8-6.0cm。4.增施氮肥、提高密度及适当早播有利于增加群体角果数与产量。施氮量从N06增加到N12(180 kg/ha)和N18(270 kg/ha),产量提高772-778 kg/ha和970-1379kg/ha,单株角果数分别增加34.8-53%和80.6-81%,每角粒数分别增加0.9-1.0%和0.9-1.5%,千粒重增加2.1-2.9%和3.6-4.3%。9月30日播种B2比10月30日播种B4产量增加15.7%-35.1%,角果数增加12.4%-14%。密度从15株/m2增加到45株/m2和75株/m2,产量分别增加4.1-5.3%和8.3-8.8%,角果数降低46.9-52.1%和68.2-64.2%,每角粒数下降8%-11.5%和13.2%-14.1%,千粒重增加0.4-1.1和0.7-1.8%。宽窄行处理R2(20+40cm)有利于提高油菜籽粒产量,较等行距(30cm)增产453 kg/ha。5.增施氮肥、提高密度及适当早播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施氮量增加一倍能够提高光能截获率8-12个百分点;密度从15株/m2增加到45株/m2和75株/m2,整个生育期内的光能截获提高10.8-12.3%;行株距处理R2光能截获率比R1和R3分别提高了14%和8%。不同施氮水平以纯氮270kg/ha的光能利用效率最高为2.16 g/MJ,比90kg/ha和180kg/ha处理的光能利用率提高26.7%和16.7%。不同播期以9月30日(2.2 g/MJ)和10月15日的光能利用率相对较高;不同密度以75株/m2的光能利用率最高达2.08g/MJ,比15株/m2的光能利用率提高了25.6%,比45株/m2高4.9%。行距处理R2光能利用率比R1和R3分别提高了6.0%和2.4%;华油杂9号的光能利用率比中双11号高24.6%。6.油菜高产群体的构建及生产建议。综合不同农艺措施对冠层群体结构的影响,油菜产量达到3000 kg/ha的群体结构指标需达到每平米7760个角果,250个分枝,36cm的角果层厚度,光截获率75%,光能利用率2.05 g/MJ。优化的农艺措施为:9月30日-10月15日时播种,采用45万株/hm2较高种植密度,施氮量270 kg/hm2左右,进行宽窄行(20+40cm)种植,有利于实现油菜的高产高效。

上海农业科学院作物所[4](1976)在《油菜高产稳产技术经验》文中提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上海郊区广大贫下中农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认真执行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夺取粮棉丰收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油菜的产量。近几年来,上海郊区早、晚熟油菜种植面积各占50%左右,产量一般都在250斤以上,并涌现出一批亩产300斤以上的大队,350斤以上的生产队和400斤以上的田块。如宝山县罗泾公社新陆大队种植早熟油菜7,055亩,大多稳定在300斤以上,加定公社1974年48亩油菜亩产达408.5斤。从近几年来郊区油菜的产量结构分析来看,中、早熟油菜一般年份每角约17—18粒,千粒重3.5—4.5

侯雯嘉[5](2015)在《近30年长江下游地区稻油关键生育期灾害性气候特征及对稻油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长江下游地区既是我国重要的水稻-油菜生产区,也是受气候变化潜在影响较大的地区之一。评估该区作物关键生育时期的灾害性气候对稻油产量的影响,对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1980-2009年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多个气象站点与农业物候观测站点逐日气温和降水量等气象和物候数据,以及稻油的历史产量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30年长江下游地区油菜和水稻关键生育期灾害性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灾害气候因子和作物产量的关系,为制定应对灾害性气候的适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1980—2009年长江下游四省市油菜越冬期日最低温度和低温日数均呈上升趋势。越冬期最低温度<-5℃的日数,安徽和江苏省明显减少,但日数大于3d的年份仍然存在。从空间分布上看,1980s安徽和江苏省大部分地区最低气温<-5℃日数超过3d,2000s低温日数高于3d的地区面积明显减少。2.近30年长江下游地区油菜蕾花期最低温度呈显着上升趋势,年平均上升幅度为0.09-0.13℃。油菜蕾花期最低气温<0℃日数呈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南部地区蕾花期最低温度较高,2000s最低温度<0℃的情况较少。和1980s相比,2000s区域北部蕾花期最低气温<0℃的天数明显减少,但天数仍大于3d,特别是最北部地区,最低气温<0℃的天数超过5d。3.1980—2009年长江下游四省市油菜角果期(3-5月)降水量,除了江苏省外,其他三省市均高于250mm,特别是浙江省的平均值超过400mm。上海市高于250mm的年份较多,浙江省降水量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安徽和江苏省均表现为北部的降水量不足,南部降水较多。江苏省的降水量适中,发生渍害的可能性较小。4.近30年长江下游四省市油菜越冬期和蕾花期低温冻害的严重程度均有所下降,出现重度和中度冻害的年份明显减少,而无冻害和轻度冻害存在的年份显着增多。1980-2009年油菜角果成熟期涝害的严重程度表现为,上海市和浙江省出现轻中度涝害的年份较多,无涝害和重度冻害存在的年份较少;安徽和江苏省大多数年份均未发生涝害,且发生涝害的年份也仅为轻度灾害。5.关键生育期各灾害性气候因子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存在地区间差异。3-5月降水过多对长江下游四省市油菜产量均有负面效应,其中对安徽省和浙江省油菜产量的影响显着。蕾花期最低温度升高对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的油菜产量有增产作用,特别是浙江、江苏和安徽省影响明显。越冬期最低温度对长江下游四省市油菜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对江苏省和浙江省均有增产作用,其中显着影响浙江省油菜产量。6.1980-2009年,长江下游各省市水稻抽穗成熟期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近10年浙江省和上海市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减少,近30年安徽和江苏省抽穗成熟期平均气温小于20℃日数明显减少,但低温日数大于3d的年份仍然存在。从空间上看,1980s安徽和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小于20℃日数大于5d,而近10年日数大于5d的地区面积明显减少。近30年长江下游四省市水稻抽穗成熟期低温冷害的严重程度均明显下降。出现重度冷害的情况较少,发生中度冷害的年份明显减少,而无冷害和轻度冷害存在的年份显着增多。抽穗成熟期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与水稻产量有正的相关性。其中对浙江省水稻产量的增产作用最大,对安徽省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小。7.孕穗开花期是水稻对高温热害最为敏感的时期,利用近30年南方地区219个气象站点日最高温度数据,通过分析高温胁迫天数(HSD)、高温胁迫强度(HIS)和高温胁迫日(HDD)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高温在东部和西南地区的增幅较大。孕穗开花期的高温热害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均呈上升趋势,而高温热害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重庆市,江苏省南部以及云南省西南部。8.利用HDD分析了极端高温与水稻产量关系,结果表明,中部和西南部地区高温热害对水稻产量存在显着的负面效应;而东部分区影响不显着。考虑到未来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制定适宜区域的缓解和适应措施,对于中国南方中稻地区粮食安全生产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6](1975)在《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文中研究表明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广大贫下中农和科技人员在油菜菌核病防治方面坚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积累了很多经验,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近几年来,油菜菌核病的危害在很多地区逐年加重,尤其在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主要产区发生普遍,一般发病率达10—20%,严重的在80%以上,成为影响油菜稳产、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我所自1961年以来,先后在湖北、湖南、浙江、江西、上海

市农科院作物所油菜组[7](1978)在《油菜高产联合试验总结》文中提出 上海郊区油菜高产联合试验,自1973年秋播以来,已经进行了五年,每年参试单位十个左右,高产试验田面积都在一亩以上。试验目的是认识油菜生育规律,总结高产经验。前四年一些单位的试验田稳产在300—350斤。78年8块田平均单产362.3斤,有2块田亩产近400斤。 78年高产最显着的特点是总角数多,粒数和粒重略低于前几年,据联系点考种,平均每亩有总角数395万,粒数17.4粒,千粒重3.16克,与高产的74年相比,总角数增

湖北省油料研究所[8](1973)在《油菜增产的几项技术措施》文中研究说明 近年来,我省油菜生产形势很好。1973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比1972年扩大40万亩,总产增加9万担,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我省油菜增产潜力还很大,目前全省水田油菜只占水田总面积的5%左右,同时各地油菜生产还不平衡,技术改革步子不大,单产较低。因此在保证夏粮增产和提高绿肥单产的基础上,积极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挖掘油菜生产潜力是完全可能的。各地经验证明,只要加强领导,积极推广甘兰型油菜良种,狠抓生产技术措施,实行科学种田,油菜产量就能大幅度增长。

二、油菜冬壮与开花结角有什么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菜冬壮与开花结角有什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3)油菜群体冠层结构特性及光能利用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作物群体冠层结构与辐射利用率的关系
        1.1.1 作物群体冠层结构的概念
        1.1.2 作物的群体冠层结构性状参数及其研究
        1.1.3 油菜群体植冠层性状研究
        1.1.4 作物群体气冠层特性研究
        1.1.5 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1.2 油菜群体冠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2.1 冠层的取样测定
        1.2.2 冠层的无损动态测量
    1.3 农艺措施对油菜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研究
        1.3.1 株行配置与密度对油菜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1.3.2 肥力对油菜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1.3.3 播期对油菜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1.3.4 品种对油菜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1.4 栽培技术对油菜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研究进展
        1.4.1 株行配置与密度对油菜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1.4.2 肥力对油菜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1.4.3 播种期对油菜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1.4.4 品种对油菜的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2.3.1 群体冠层指标测量
        2.3.2 光合特性参数的测量
        2.3.3 温湿度的测量
        2.3.4 考种测产
        2.3.5 品质测定
    2.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油菜生长期的气候条件及群体冠层内部小气候的差异
        3.1.1 油菜生长期的日均温与湿度的变化
        3.1.2 播期对油菜冠层内温湿度及CO2浓度的影响
        3.1.3 密度对油菜冠层内温湿度及CO2浓度的影响
        3.1.4 施肥量对油菜冠层温湿度及CO2浓度的影响
        3.1.5 株行配置对油菜冠层内温湿度及CO2浓度的影响
        3.1.6 不同油菜品种冠层内温湿度及CO2浓度
    3.2 不同农艺措施对油菜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农艺措施对油菜根颈粗的影响
        3.2.2 农艺措施对油菜株高的影响
        3.2.3 农艺措施对油菜绿叶数的影响
        3.2.4 农艺措施对油菜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3 农艺措施对油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农艺措施对油菜叶片比叶重的影响
        3.3.2 农艺措施对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3 农艺措施对油菜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3.3.4 播期对油菜叶片光饱和曲线的影响
        3.3.5 农艺措施对油菜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3.4 农艺措施对油菜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3.4.1 农艺措施对油菜群体冠层光合面积指数的影响
        3.4.2 农艺措施对油菜群体不同层次冠层光合面积指数的影响
        3.4.3 农艺措施对油菜群体冠层结角层厚度的影响
        3.4.4 农艺措施对油菜群体分枝数的影响
        3.4.5 农艺措施对油菜群体角果数的影响
        3.4.6 油菜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的构建
    3.5 农艺措施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6 农艺措施对油菜群体冠层光能利用率的的影响
        3.6.1 农艺措施对油菜群体冠层光能截获的影响
        3.6.2 农艺措施对油菜群体冠层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1.1 农艺措施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4.1.2 农艺措施对油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1.3 农艺措施对油菜群体冠层特性及光能利用的影响
        4.1.4 农艺措施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4.1.5 农艺措施对油菜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4.2 讨论
        4.2.1 农艺措施对油菜群体冠层微环境的影响
        4.2.2 农艺措施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4.2.3 农艺措施对油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2.4 农艺措施对油菜群体冠层特性及光能利用的影响
        4.2.5 农艺措施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近30年长江下游地区稻油关键生育期灾害性气候特征及对稻油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灾害性气候
        1.1.1 气候变化
        1.1.2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2 灾害性气候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1.2.1 低温冷害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1.2.2 涝渍对油菜生产的影响
    1.3 灾害性气候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1.3.1 低温冷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1.3.2 高温热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思路及内容
        2.2.1 研究技术路线
        2.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3.1 数据来源
        2.3.2 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油菜关键生育期灾害性气候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
    3.1 油菜越冬期低温冻害的时空演变
        3.1.1 最低温度的时空变化
        3.1.3 油菜越冬期冻害等级变化特征
    3.2 油菜蕾花期低温冻害的时空演变
        3.2.1 最低温度的时空变化
        3.2.3 油菜蕾花期冻害等级变化特征
    3.3 油菜角果成熟期涝害的时空演变
        3.3.1 角果成熟期降水量的时空特征
        3.3.2 角果成熟期涝渍等级变化特征
    3.4 油菜关键生育期灾害性气候对产量的影响
        3.4.1 越冬期最低温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3.4.2 蕾花期最低温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3.4.3 角果成熟期降水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3.5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稻关键生育期灾害性气候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
    4.1 水稻抽穗成熟期低温冷害的时空演变
        4.1.1 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时空变化
        4.1.3 抽穗成熟期冷害指标等级变化的时空特征
    4.2 水稻孕穗开花期高温热害的时空演变
        4.2.1 孕穗开花期高温胁迫天数(HSD)的时空分布特征
        4.2.2 孕穗开花期高温胁迫强度(HSI)的时空分布特征
        4.2.3 孕穗开花期高温度日(HDD)的时空分布特征
        4.2.4 孕穗开花期高温指数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
    4.3 水稻关键生育期灾害性气候对产量的影响
        4.3.1 抽穗成熟期最低温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3.2 抽穗成熟期平均温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3.3 孕穗开花期高温度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主要结论
    5.3 创新点
    5.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油菜冬壮与开花结角有什么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菜的高产途径探讨[J]. 张燕,严敦秀,万子良. 中国农业科学, 1978(01)
  • [2]上海郊区油菜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J]. 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油菜组. 上海农业科技, 1977(Z5)
  • [3]油菜群体冠层结构特性及光能利用率的研究[D]. 王锐. 华中农业大学, 2015(11)
  • [4]油菜高产稳产技术经验[J]. 上海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植物学杂志, 1976(02)
  • [5]近30年长江下游地区稻油关键生育期灾害性气候特征及对稻油产量的影响[D]. 侯雯嘉.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6]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J].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湖北农业科学, 1975(01)
  • [7]油菜高产联合试验总结[J]. 市农科院作物所油菜组. 上海农业科技, 1978(15)
  • [8]油菜增产的几项技术措施[J]. 湖北省油料研究所. 湖北农业科学, 1973(08)

标签:;  ;  ;  ;  ;  

油菜冬壮与开花结角有什么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