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麻千子散治疗膜性肾炎的实验研究

中药麻千子散治疗膜性肾炎的实验研究

一、中药马钱子散对膜性肾炎疗效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宝乐尔,毕力格,孟香花,丽丽,乌日汉,韩晓静,白梅荣[1](2021)在《马钱子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马钱子是蒙医临床常用药物,对一些顽疾有独特功效。但因其有效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广大医患不安。因此,本文对马钱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理学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以便对马钱子的安全合理用药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宝乐尔[2](2021)在《混其勒和混其勒-7的毒性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混其勒和混其勒-7的急性毒性试验、蓄积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采用代谢组学和16Sr RNA V3-V4高变区测序法,明确混其勒和混其勒-7毒性规律及机理,为混其勒-7的安全合理用药奠定实验依据。方法:1.急性毒性试验: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混其勒和混其勒-7各5组。采用一次性染毒方法,详细记录中毒表现及动物死亡数量。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2.蓄积毒性试验: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混其勒组、混其勒-7组和正常对照组。以4d为1个阶段,首次给药剂量为0.1LD50,其他阶段给药剂量依次递增为1.5倍,直至该组动物死亡一半为止。记录各阶段动物死亡情况并计算蓄积系数。同时计算脏器指数和相应生化指标。3.亚急性毒性试验: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混其勒高剂量(0.1029g/kg)、低剂量(0.0514g/kg)和混其勒-7高剂量(0.7886g/kg)、低剂量(0.3943g/kg)共5组,各给药组大鼠染毒4周。检测血清和肝肾组织相关指标;计算脏器指数;并进行肝肾组织病理学检查。4.亚急性毒性机理分析:利用UPLC-LC-MS分析方法对血清和肝肾组织进行非靶向代谢物分析;取各组的大鼠粪便,以16Sr RNA V3-V4高变区进行测序。探讨代谢产物和肠道菌群对混其勒和混其勒-7肝肾毒性的影响。结果:1.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混其勒和混其勒-7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176.018mg/kg和1235.877mg/kg。2.蓄积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混其勒和混其勒-7的蓄积系数均为K>5,分级均为弱蓄积。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混其勒组的肝肾指数明显升高,血清ALT和AST的含量明显升高,UREAL、GREP含量显着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混其勒-7组的肝脾指数明显升高,AST和CREP的含量明显升高,UREAL含量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1)对脏器指数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混其勒高和低组肝脏、肾、脾和心脏指数明显升高;混其勒-7高剂量组肾脏指数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对肝肾功能指标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混其勒高、低剂量组的ALT含量升高,低剂量组的AST含量升高,UREAL和GLU的含量降低,CREP含量降低;混其勒-7高剂量组的AST、ALT、CREP含量升高,高、低剂量组的GLU含量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对血清氧化反应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混其勒高、低剂量组的LDH含量升高,低剂量组的GPX含量升高;混其勒-7高剂量组的GPX含量升高,高、低剂量组的ADH含量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4)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混其勒高剂量组的IL-1含量升高,低剂量组的IL-6和TNF-α含量升高;混其勒-7高、低剂量组的TNF-α含量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5)对肝组织氧化反应和炎症因子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混其勒高剂量组的LDH含量升高,低剂量组的GSH-PX含量降低;混其勒-7高、低剂量组的IL-1含量升高,高剂量组的ALDH含量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6)对肾组织中氧化反应和炎症因子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混其勒低剂量组的ADH和IL-6含量升高;混其勒-7高、低剂量租的ADH和IL-6含量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7)对肝肾组织病理变化的观察:混其勒组肝组织可见少量的肝细胞轻度空泡变性,胞质疏松淡染,可见大小不一的水泡。肾组织可见少量肾小管管腔可见嗜酸性物质;混其勒-7组肝组织肝小叶结构清晰,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索和肝血窦,肝细胞圆润、饱满,肝板排列规则、整齐,未见明显的炎性改变。肾组织可见少量肾小管管腔可见嗜酸性物质。4.亚急性毒性机制结果显示,(1)对血清、肝和肾组织代谢产物的影响:(1)对血清代谢产物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混其勒组共有2个差异代谢物,为尿素含量升高、肌酐含量降低;混其勒-7组共有11个差异代谢物,尿素和肉碱的含量升高,脯氨酸、烟酰胺、L-焦谷氨酸、谷氨酰胺、左旋肉碱、乙酰肉碱的含量降低。(2)对肝组织代谢产物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混其勒组共有8个差异代谢物,单油精和华蟾蜍精的含量升高,β-龙胆二糖、D-(+)-半乳糖、果糖、海藻糖、帕拉金糖的含量降低;混其勒-7组共有3个差异代谢物,D-别异亮氨酸的含量升高,帕拉金糖的含量降低。(3)对肾组织代谢产物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混其勒组有2个差异代谢物,为左旋谷氨酸的含量升高,次黄嘌呤核苷的含量显着降低;混其勒-7组共共有3个差异代谢物,为L-谷氨酸的含量显着升高,L-天冬酰胺和天冬氨酸盐的含量显着降低。(2)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混其勒组共有梭菌目、螺旋杆菌属、乳球菌科、示波螺旋属、粪球菌属、变形菌属、孢子菌属、平球菌科、脱硫弧菌属、嗜双胞菌属、瘤胃球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放线菌属、双歧杆菌目、芽孢杆菌科等16个差异肠道菌群;混其勒-7组共有副普雷沃菌、气球菌、Anaerofustis菌、真细菌酶、棒状杆菌科、棒状杆菌属、放线菌目、放线菌属等8个差异肠道菌群。结论:1.混其勒和混其勒-7均有急性毒性,毒性级别均为中等毒性。2.混其勒和混其勒-7对肝肾均有弱蓄积性毒性。3.混其勒和混其勒-7对肝肾脏均有亚急性毒性,毒性与用药量有直接关系。即与临床给药量对应的低剂量组出现毒性,且毒性相对较小,高剂量组毒性较大。这也说明了临床使用混其勒-7时不能持续超过28天。4.混其勒和混其勒-7的亚急性肝肾毒性是由于肠道梭菌、放线菌、气球菌等细菌的活性发生紊乱,导致血清、肝肾组织中29个代谢产物发生差异变化。初步认为以上差异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是混其勒和混其勒-7的肝肾脏指标、脏器指数、炎症因子和肝肾脏细胞发生病变的机理。

梁晓东[3](2012)在《马钱子—苏木与马钱子—白术配伍减毒增效及治疗痹证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临床应用为依据,对古今医家应用马钱子配伍减毒增效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通过对马钱子-苏木、马钱子-白术(以下简称马苏、马术)不同配比毒性、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观察配伍后的减毒增效作用,寻求最佳配比,并分别从抗自由基损伤、细胞因子和细胞凋亡三方面,探求其镇痛、抗炎免疫和细胞凋亡的机理;从气味配伍理论方面,阐释马苏、马术配伍后减毒增效的理论意义及治疗痹证的配伍意义,为临床应用马钱子治疗RA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马苏、马术不同配比煎剂在配伍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含量的变化;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观察小鼠死亡状态、记录死亡数量,采用Bliss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分析不同配比毒性强弱的变化,并寻求减毒最佳配比。2.通过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分别测定给药后小鼠舔足潜伏期和15min内扭体总数,并计算不同配比煎剂对扭体反应的抑制率,观察对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寻求镇痛最佳配比。3.建立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用千分尺测定大鼠足跖肿胀程度;计算免疫器官系数;测定佐剂关节炎(AA)大鼠血清中NO、SOD、MDA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A大鼠血清中IL-1、IL-6、IL-10、TNF-α、CRP、CIC、滑膜中PGE2、Cor的含量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观察滑膜组织IL-1β、IL-10、TNF-α mRNA的表达,探讨不同配比镇痛和免疫的机理,寻求最佳配比;采用Elisa法测定AA大鼠滑膜中Fas、Bcl-2的含量,通过免疫组化法(IHC)观察滑膜中Fas的表达情况,初步观察不同配比抗细胞凋亡的机理。4.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肝、肾、脑组织病理变化,对比分析不同配比对各组织的长期毒性影响;观察滑膜组织病理变化,分析给药后抗炎疗效。结果:1.通过HPLC测定,与马钱子单煎剂比较,马苏1:2、1:4、1:6煎剂马钱子碱含量分别降低68.8%、76.8%、99.3%,士的宁含量分别降低56.8%、66.9%、93.6%;马术1:2、1:4、1:6煎剂中马钱子碱分别升高17.6%,降低23.5%、29.0%,士的宁含量分别升高60.7%、降低8.51%、16.6%。2.马苏、马术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通过计算马钱子单煎剂、马苏1:2、1:4、1:6和马术1:2、1:4、1:6煎剂组的LD50分别为605.92、827.21、1084.7、1479.4、401.64、664.1、953.79mg/kg。3.马苏、马术对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热板法:马苏1:4、1:6和马术1:6煎剂组在给药后能提高小鼠痛阈值,延长疼痛反应时间(P<0.01或P<0.05),其中以马苏、马术1:6煎剂组效果较好。扭体法:马术1:6煎剂组对小鼠扭体次数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马钱子单煎剂组(P<0.05),扭体抑制率为26.75%,效果较佳,其余各组无明显变化。4.马苏、马术对AA大鼠抗炎作用的影响原发性足跖肿胀:在治疗过程中马钱子单煎剂、马苏1:4、1:6和马术1:6煎剂组能明显减轻大鼠足跖肿胀程度,抗炎效果较为明显(P<0.01或P<0.05)。继发性足跖肿胀:各配伍组给药后足跖肿胀明显减轻,马苏1:4、1:6和马术1:6煎剂组抗炎效果较为突出(P<0.01或P<0.05),较佳配比为马苏1:6、马术1:6。5.马苏、马术对AA大鼠免疫器官系数的影响马钱子单煎剂组、马苏1:4、1:6和马术1:2、1:4、1:6煎剂组可使胸腺系数减小(P<0.01或P<0.05)。马钱子单煎剂组、马苏1:2、1:4和马术1:6煎剂组大鼠脾系数明显降低(P<0.05或P<0.01)。6.马苏、马术对AA大鼠血清NO、SOD、MDA的影响马苏1:6煎剂组能降低大鼠血清中NO含量(P<0.05);马钱子单煎剂组、马苏1:2、1:4、1:6和马术1:2、1:4、1:6煎剂组可提高SOD的含量(P<0.05或P<0.01);马苏1:4、1:6和马术1:2、1:4、1:6煎剂组能明显降低MDA含量(P<0.01)。7.马苏、马术对AA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给药后,马苏1:2煎剂组中IL-1β、CRP的含量有所降低(P<0.01或P<0.05),马苏1:4煎剂组中IL-1β、TNF-α、CRP含量降低明显(P<0.01或P<0.05),马苏1:6煎剂组中IL-1β、TNF-α、IL-6、CIC、CRP含量降低明显(P<0.01或P<0.05);给药后,马术1:2煎剂组中IL-6、IL-10、CRP的含量有所降低(P<0.01或P<0.05),马术1:4煎剂组中IL-1β、IL-6、IL-10、CRP、CIC、 Cor含量降低明显;马术1:6煎剂组中IL-1β、TNF-α、IL-6、IL-10、CRP、CIC、Cor含量降低明显(P <0.01或P <0.05)。8.马苏、马术对AA大鼠滑膜组织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马钱子单煎剂组、马苏1:2、1:4、1:6煎剂组的IL-1β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或P <0.01)。马苏1:6煎剂组IL-10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上调(P<0.05)。各组对TNF-α mRNA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9.马苏、马术对AA大鼠细胞凋亡因子Fas、Bcl-2的影响马钱子单煎剂组、马苏1:6煎剂组能显着降低大鼠滑膜组织中Fas的含量(P<0.01);同时,IHC显示马苏1:6煎剂组较模型组Fas的阳性表达减少,定位于胞浆内。马苏1:6煎剂组能明显提高滑膜组织中Bcl-2的含量(P<0.05)。10.马苏、马术对AA大鼠肝、肾、脑和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配伍组能显着改善对肝脏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减少肾脏肾小球萎缩和系膜增生、改善肾小管管腔狭窄和管腔蛋白;改善脑组织皮层水肿和神经元固缩。减轻滑膜组织增厚、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和坏死,以马苏、马术1:6煎剂组效果最明显。结论:马苏、马术配伍后可降低马钱子毒性,增强马钱子镇痛和抗炎作用,适宜的配比具有减毒增效作用。马苏抗炎免疫的机理为降低NO、MDA、IL-1β、IL-1βmRNA和TNF-α,减少IL-6的分泌,使CIC和CRP含量降低,降低促凋亡因子Fas并升高SOD和抑制凋亡因子Bcl-2含量,上调IL-10mRNA的表达;马术抗炎免疫的机理为通过降低MDA、IL-1β和TNF-α,减少IL-6的分泌,降低CIC、CRP和Cor的产生,升高SOD含量。马苏、马术具有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减毒增效的最佳配比为马苏1:6,马术1:6。

唐迎雪,梁晓东,樊凯芳[4](2011)在《生物碱类有毒中药气味结合配伍减毒增效的古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古今生物碱类有毒中药,如马钱子、附子、川乌、草乌、雷公藤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发展状况。从中药药性理论之气味配伍及现代医学角度阐述了诸药配伍减毒增效的机制。

田力铭[5](2010)在《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原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之间,其病理特征为免疫复合物沿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沉积,致使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临床可表现为蛋白尿、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甚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本病对激素及细胞毒类药物的疗效反应性欠佳,且此类药物大多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近年来大量临床及实验性研究证实,中医药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在治疗膜性肾病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着名肾病专家檀金川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本病发病机理多为肾精亏虚,瘀血阻络,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益肾通络方(黄芪、党参、炒白术、仙灵脾、地龙、水蛭、莪术、当归、绞股蓝等药物组成),临床疗效显着。本研究通过给大鼠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成功制备出膜性肾病模型,并选用具有降低尿蛋白作用的ACEI类降压药盐酸贝那普利为对照,旨在通过观察膜性肾病大鼠的尿蛋白、血清蛋白、血脂、肾功能以及肾脏病理形态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观察肾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情况,来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理论依据,为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清洁级)48只,体重160±20g,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后,检测尿蛋白和尿红细胞均为阴性,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贝那普利组、中药组,每组12只。模型组、贝那普利组、中药组预免疫一周后,第3周起每周3次尾静脉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复制膜性肾病模型,正常组注射等计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射3周后代谢笼中留取大鼠24小时尿液,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造模成功后贝那普利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kg·d灌胃,中药组予以益肾通络方煎剂5ml?d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大鼠自由进食、饮水。连续给药4周后再次留取各组大鼠24小时尿液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腹主动脉取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肌酐(Scr),并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光镜、免疫荧光、电镜观察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及足突的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MMP-2在肾组织的表达情况,并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1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每周3次尾静脉注射C-BSA,连续注射3周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出现大量蛋白尿,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连续给药4周后,贝那普利组及中药组尿蛋白定量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贝那普利组相比,中药组治疗效果更明显(P<0.05)2连续给药4周后各组生化指标检测模型组、贝那普利组、中药组血清TP、ALB均明显降低,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贝那普利组、中药组血清TP、ALB均明显升高,有显着性差异,中药组治疗效果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贝那普利组、中药组血清TC、TG均明显升高,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贝那普利组、中药组血清TC、TG均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中药组低于贝那普利组(P<0.05);给药4周后,各组大鼠血清BUN、Sc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性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肾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光镜下正常组肾小球结构无明显异常,模型组肾小球体积明显增大,毛细血管壁明显增厚,肾小球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间质可见少量淋巴和单核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内多数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细胞足突弥漫融合。免疫荧光可见不同程度的IgG和C3呈细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及部分系膜区沉积。与模型组相比,贝那普利组及中药组病理变化减轻,基底膜轻度增厚,电镜下基底膜结构基本正常,电子致密物沉积减少,足细胞足突少量融合。免疫荧光可见少量的IgG和C3呈细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4肾组织中NF-κB、MMP-2免疫组化结果NF-κB在正常组肾组织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足细胞有少量表达;在模型组和治疗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足细胞均有表达。统计学比较,模型组肾小球内NF-κB表达较治疗组显着增强(P<0.05);MMP-2在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肾组织中均有表达,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的胞浆中,呈棕黄色颗粒状,模型组肾脏中MMP-2表达强于治疗组。模型组在肾小球内有MMP-2表达,而治疗组肾小球中表达减轻。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中MMP-2表达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治疗组。结论:1以健脾益肾,化瘀通络为大法的益肾通络方可显着降低膜性肾病大鼠尿蛋白、提高血浆蛋白、改善血脂代谢。2益肾通络方能够抑制NF-κB、MMP-2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减轻足细胞融合,促进受损的肾小球基底膜修复,从而减轻肾脏损伤,延缓肾脏慢性病理进展。3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优于盐酸贝那普利。

杨晨[6](2010)在《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乙酰肝素酶和转化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membranons nephropathy,MN)大鼠的24h尿蛋白定量、血液生化检查及肾脏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pa)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的影响,并与盐酸贝那普利组进行比较,以期从实验角度进一步证实该方对MN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探索和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药物,旨在为临床提供实验基础,拓宽MN的治疗领域。方法:将48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组(NG)、模型组(MG)、益肾通络方组(ZG)和盐酸贝那普利组(BG)。按照Border方法,诱导大鼠MN动物模型。预免疫1周后,MG、BG和ZG每周3次尾静脉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复制MN大鼠模型,NG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射4周。造模成功后BG给予盐酸贝那普利10mg?kg?d灌胃,ZG予以益肾通络方煎剂3ml?d灌胃,NG及MG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大鼠自由进食、饮水。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实验第5周末)和治疗后(实验第9周末)代谢笼中留取大鼠24h尿液,进行24h尿蛋白定量测定。然后处死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肌酐(Scr),并留取肾脏组织,分别在光镜、电镜、免疫荧光下观察大鼠肾小球的变化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pa和TGF-β1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1.各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尾静脉注射C-BSA 4周后,MG(26.86±3.66)、BG(26.20±1.58)和ZG(25.60±2.52)三组大鼠均出现大量蛋白尿,与NG(6.40±1.21)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4周后,ZG(10.18±1.15)及BG(14.71±2.42)24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降低,与MG(25.03±7.28)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ZG(10.18±1.15)与BG(14.71±2.4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ZG治疗后(10.18±1.15)与治疗前(25.60±2.5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G治疗后(14.71±2.42)与治疗前(26.20±1.58)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液生化结果治疗后ZG、BG血清TP、ALB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MG组(60.67±5.09、29.59±3.01)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ZG(74.19±3.21、38.28±2.46)与BG(68.16±3.22、32.95±1.45)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ZG、BG血清TC、TG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MG组(4.82±0.71、0.67±0.18)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ZG(2.76±0.10、0.31±0.03)与BG(3.22±0.39、0.39±0.03)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血清BUN、Scr与NG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光镜、电镜和免疫荧光观察光镜下NG肾小球结构无明显异常。MG肾小球体积增大,球内细胞增多,毛细血管壁明显增厚,肾小球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球分叶明显,肾小管近曲小管水肿,Masson染色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增厚,肾小管上皮细胞大量空泡变性及颗粒变性,肾间质可见少量淋巴和单核细胞浸润,纤维化,小动脉壁增厚。ZG肾小球结构改变不明显。BG肾小球体积轻微增大,球内细胞增多,毛细血管壁增厚不明显。电镜下NG极少量电子致密物沉积,足细胞足突存在明显。MG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内多数电子致密物沉积,电子致密物周围大量基底膜增生,细膜基质增生,足细胞足突弥漫融合。ZG肾小球基底膜内少数电子致密物沉积,部分足细胞足突弥漫融合。BG肾小球基底膜内电子致密物沉积,电子致密物周围基底膜增生,细膜基质增生,部分足细胞足突弥漫融合。免疫荧光MG可见IgG和C3呈细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及部分系膜区沉积。NG表现不明显,ZG可见轻度的IgG和C3沉积,BG可见少量的IgG和C3呈细颗粒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4.免疫组化治疗后ZG、BG肾脏组织中Hpa(LOD值)和TGF-β1阳性表达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MG(85.06±5.99、55.33±6.92)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ZG(23.42±3.78、26.97±5.74)与BG(54.53±9.73、35.75±5.63)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健脾益肾、活血通络”是导师根据MN本虚标实的发病特点提出的治疗方法。实验研究证实益肾通络方是体现该法的有效方剂。2.实验结果表明益肾通络方能降低MN大鼠24h蛋白尿含量、提高TP和ALB、降低TC、TG,对Hpa和TGF-β1表达具有调节的作用。3.益肾通络方能减少MN大鼠免疫复合物在GBM的沉积,减轻GBM的增厚,促进MN肾组织病理损伤的修复。疗效优于盐酸贝那普利。4.有关益肾通络方治疗MN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黄谷香[7](2006)在《重楼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中药重楼对膜性肾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目的:探讨中药重楼对膜性肾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雄性大鼠37只,随机选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其余32只予以尾静脉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复制大鼠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模型,其病理表现为膜性肾病(MN)。4周后将26只复制模型成功且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MN大鼠模型对照组(模型组),重楼治疗组(重楼组),雷公藤多甙治疗组(雷公藤多甙组,阳性对照组)。两治疗组分别以相应药物灌胃4周,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分别于实验前、及实验第3、4、8周后检测大鼠24小时尿蛋白定量;实验第8周处死大鼠,检测大鼠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肾功能、血脂;检测大鼠肾脏组织光镜和电镜病理改变;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内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3(C3)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肾组织标本Ⅳ型胶原(ColⅣ)表达和核转录因子kappaB p65(NF-κB p65)的活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标本纤维连接蛋白(FN)mRNA表达水平。结果:①实验第3周造模各组出现大量尿蛋白,于第4周尿蛋白继续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治疗组8周末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4周末比较显着降低(P<0.05),两治疗组间无明显差异。②各组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比较无明显差异;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均明显升高,血清ALB明显降低(P<0.05);两治疗组的血清TG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血TC均明显低于模型组,血清ALB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两治疗组间上述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③间接免疫荧光显示两治疗组IgG、C3的沉积均较模型组显着减弱(P<0.01 orP<0.05),两治疗组间无明显差异。④光镜下观察模型组肾小球明显肿胀,球内细胞增多,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节段性钉突形成,上皮下嗜复红物质沉积;两治疗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不明显,上皮下沉积物均较少。半定量分析示模型组的肾小球球内细胞数、肾小球直径、截面积均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重楼组与雷公藤多甙组以上各指标均显着小于模型组(P<0.05);两治疗组间上述指标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厚,有大块电子致密物沉积于上皮下,足细胞空泡变性,足突广泛融合;两治疗组基底膜增厚不明显,足突部分融合。⑥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组肾组织ColⅣ有微量表达及NF-κB p65有微量活化,模型组ColⅣ表达明显增强(P<0.01),两治疗组大鼠肾组织ColⅣ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5),两治疗组间无明显差异;模型组NF-κB p65阳性信号高表达于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核内。两治疗组的NF-κBp65核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两治疗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⑦RT-PCR法显示FN mRNA在正常组肾组织有少量表达,在模型组其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两治疗组较模型组显着减少(P<0.05),但较正常组增多。⑧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ColⅣ表达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大鼠心模型制作成功;②中药重楼能不同程度地减轻和清除心大鼠肾小球免疫复合物和细胞外基质(ECM)沉积,降低尿蛋白排泄和降低血胆固醇水平的作用;③NF-κB p65在参与肾小球正常的新陈代谢及其生理功能中具有一定的作用。MN的发生与NF-κB p65的过度活化有密切关系。重楼可能通过调节肾组织NF-κB p65的活化来减轻肾损害。④重楼治疗心大鼠的疗效与雷公藤多甙相当,且部分作用机制相同。第二部分重楼含药血清对系膜细胞增殖、凋亡及分泌纤维连接蛋白的影响目的:观察中药重楼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异常增殖、凋亡及分泌纤维连接蛋白(FN)的影响,以便从细胞生物学及基因水平探讨重楼防治肾小球疾病的作用机制。为该药合理使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雌雄各半的健康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重楼高、中、低剂量组,雷公藤多甙组和强的松组,每组6只。分别灌服蒸馏水或相应的受试药物用于制备正常大鼠血清、重楼(高、中、低剂量)含药血清、对照药雷公藤多甙及强的松含药血清。将各组含药血清分别与脂多糖(LPS)、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MC分别作用12小时、24小时和36小时。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比色法,观察重楼含药血清对脂多糖刺激肾小球MC增殖的影响;采用Hoechst33258染色、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大鼠肾小球MC凋亡及凋亡率;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FN蛋白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小球MC FN mRNA和抗凋亡基因bcl-2 mRNA表达水平。结果:①CCK-8比色结果显示:脂多糖组与正常组在12小时、24小时和36小时3个时间点的吸光度(OD)值相比均显着增高(P<0.01),提示脂多糖能促进肾小球MC异常增殖。高、中剂量重楼组及雷公藤多甙组在12小时、24小时和36小时三个时间点的OD值均较脂多糖组显着减低(P<0.01);低剂量重楼组12小时时的OD值与脂多糖组比较无显着差异,在24小时和36小时时的OD值均较脂多糖组显着减低(P<0.01),在24小时时重楼随着剂量的增加,其0D值逐渐减低,3个剂量组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 or P<0.05),提示重楼含药血清和雷公藤多甙含药血清能抑制LPS刺激所致的MC增殖,且重楼含药血清的抑制作用存在一定的量效一时效关系;在36小时时重楼各剂量组的OD值均较24小时时高,提示36小时时其抑增殖作用较前有减弱趋势;强的松组在12小时和24小时两个时间点的OD值均显着低于脂多糖组(P<0.01),提示强的松含药血清能抑制LPS刺激的肾小球MC增殖,但其抑增殖作用明显弱于高、中、低剂量重楼含药血清及雷公藤多甙含药血清(与重楼高、中剂量组及雷公藤多甙组比较P<0.01);在12小时时雷公藤多甙组与重楼高剂量组的抑增殖作用相当,在24小时和36小时时,雷公藤多甙含药血清的抑增殖作用不如高剂量重楼含药血清(P<0.01 or P<0.05)。②Hoechst33258染色观察显示正常组MC胞膜完整,胞核染色较深且均一。重楼组的MC胞膜有不同程度的皱缩,染色质聚集,荧光增强,并伴不同形状的碎裂,可见典型的凋亡小体形态。③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结果显示重楼各剂量组和雷公藤多甙组MC凋亡率较正常组均有显着性增高(P<0.01);在重楼各剂量组内,MC凋亡率随重楼剂量的增加而呈递增变化,且重楼中剂量组与重楼低剂量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提示重楼含药血清对MC凋亡的诱导有一定的量效关系;雷公藤多甙组诱导的MC凋亡率显着高于重楼各剂量组(P<0.01),提示重楼含药血清在一定剂量上诱导MC凋亡的作用弱于雷公藤多甙含药血清;强的松含药血清对MC凋亡无明显影响。④ELISA法测定MC分泌FN的结果显示正常组MC FN的分泌量很少,脂多糖组较正常组MC FN的分泌量显着增加(P<0.01);重楼各剂量组、雷公藤多甙组及强的松组均能明显抑制FN的分泌,与脂多糖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随重楼剂量的增加MC分泌FN的水平呈递减变化,且重楼各剂量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重楼含药血清抑制MC分泌FN有一定的量效关系;雷公藤多甙组和强的松组的OD值显着高于高剂量重楼组(P<0.01),提示高剂量重楼含药血清抑制MC分泌FN的作用强于雷公藤多甙含药血清和强的松含药血清。⑤RT-PCR显示bcl-2 mRNA和FN mRNA在正常组有少量表达,在脂多糖组两者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对于MC bcl-2 mRNA表达情况,重楼各剂量组与雷公藤多甙组较脂多糖组显着减少,但较正常组增多。雷公藤多甙组、重楼各剂量组与脂多糖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重楼各剂量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随重楼剂量的增加MC bcl-2 mRNA表达水平呈递减趋势;雷公藤多甙组的平均OD比值显着低于重楼高剂量组(P<0.01),提示雷公藤多甙含药血清抑制MCbcl-2 mRNA表达作用更强;对于MC FN mRNA表达情况,重楼各剂量组、雷公藤多甙组及强的松组较脂多糖组均显着减低(P<0.05),重楼各剂量组、雷公藤多甙组及强的松组两两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提示低、中和高剂量重楼含药血清与雷公藤多甙含药血清、强的松含药血清对MC分泌FN的抑制作用相当。结论:①重楼含药血清可抑制MC的异常增生及MC过度分泌FN,此可能是重楼治疗肾小球疾病取得临床疗效的内在机制。②重楼含药血清对MC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量效-时效关系,其中、高剂量与雷公藤多甙含药血清的抑增殖作用相当,但高剂量重楼含药血清对MC的抑制作用较雷公藤多甙含药血清持久;低、中、高剂量重楼含药血清抑增殖作用均显着强于强的松含药血清。③重楼含药血清能诱导异常增生的MC凋亡及抑制MC抗凋亡基因bcl-2 mRNA的表达,从而促使增殖的MC消散,进一步提示该中药有减少MC增殖数量的作用,同时部分阐明其诱导MC凋亡的机制;重楼含药血清诱导MC凋亡的作用弱于雷公藤多甙含药血清。④本课题从细胞、细胞因子水平及基因水平再次证实了中医药治疗肾小球疾病的可行性、有效性,表明中医药对肾小球疾病的治疗作用并非仅仅限于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化指标,除此之外尚有其深刻的内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重楼含药血清对系膜细胞核转录因子-kappaB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重楼含药血清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MC)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和MC体外培养方法,制备重楼和对照药雷公藤多甙及强的松含药血清,将各组含药血清分别与脂多糖、体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MC作用24小时,收集细胞用于抽提总RNA,采用RT-PCR检测各组系膜细胞NF-κB mRNA水平。结果:NF-κB mRNA在正常组有少量表达;在脂多糖组NF-κB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重楼各剂量组、雷公藤多甙组及强的松组较脂多糖组NF-κB mRNA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雷公藤多甙组NF-κB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重楼各剂量组(P<0.01 orP<0.05):强的松组NF-κB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重楼高剂量组(P<0.05)。结论:重楼含药血清、雷公藤多甙含药血清及强的松含药血清均可抑制体外培养MC NF-κB的活化,重楼含药血清抑制MC NF-κB活化的作用弱于雷公藤多甙含药血清,而高剂量重楼含药血清抑制MCNF-κB活化的作用强于强的松含药血清。推测抑制MC中NF-κB的活化可能是重楼发挥肾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朱立,赵玉庸,陈志强[8](2003)在《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朱立[9](2002)在《慢肾消对家兔实验性膜性肾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膜性肾炎(membranous nephritis MN)又称膜性肾病,是成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常见的病理类型,其病变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继而引起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本病发病率较高,国内报道占成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8.8%,居第3位,虽有16%左右的MN患者可以发生自然缓解,但仍有20%-30%的患者将进入终末期肾衰。本病对类固醇激素和细胞毒类药物的治疗反应差,且有较大毒副作用,往往被纳入难治性肾病之列,引起医学界广泛重视。随着肾穿刺技术的广泛开展,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本病作了大量研究,显示出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中占有一定优势。中医辨证认为膜性肾病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两虚为主,标实则多表现为水湿、湿热、瘀血等。中药复方—慢肾消是导师针对膜性肾病脾肾气阴两虚、湿瘀阻络的特点,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拟定的具有“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作用的有效方剂,用之临床,每每获效。膜性肾病的发病机理尚有争议。80年代初,以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及被动Heymann,肾炎成功制作了类似人类膜性肾病的动物实验模型,证实了膜性肾病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发病机理,即特异性抗体与预先种植于肾小球基底膜的抗原相结合形成。这两种模型也成为研究膜性肾病的比较公认的经典模型。 中文摘要本研究采用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复制MN家兔模型,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血栓素 B。(TXB。) 6-酮-前歹腺素(6-keto-PGF;。)、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人并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中药复方一慢肾消对MN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 方法:本实验研究选用雄性大耳白家兔40只,适应性饲养一周后,分别置代谢笼里取尿,测定尿蛋白全部为阴性。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空白组人 模型对照组(模型组人 雷公藤多贰治疗组(雷公藤组)和慢肾消治疗组(慢肾消组人 除空白组外,每只兔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和阳离于化牛血清白蛋白(CESA)行预免疫。一周后行正式免疫,每日每只兔耳缘静脉注射CESA20mg,至第8周结束。从正式免疫第一大起,治疗组按成人每日每公斤体重用量的15 倍分两次灌胃给药,空白组与模型组分别灌人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实验的第2、4、6、8周末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次。第8周末全部杀检,取肾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同时心脏取血检测各项指标。 结果:实验第 2、4、6、8周末各组 24h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注射C-BSA后第2周末各组家兔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尿蛋白,但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0>0刀引;实验第4周末各组尿蛋白定量达到高峰,而且组间出现显着性差异,即慢肾消组和雷公藤组显着低于模型组o<O.01人 实验第6、8周末与第4周末相比各组的蛋白定量均有不同程度回落,但组间仍存在显着性差异,即慢肾消组和雷公藤组显着低于模型组0<0刀5入 而慢肾消 二 中文摘要 组与雷公藤组始终未出现显着性差异o叩.05),正常组 尿蛋白定性检测始终为阴性,故未做定量分析。实验第8 周末各组血生化及D、6七幻P*F;一*T、*O检测结 果显示:慢肾消组、雷公藤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浆总蛋白、 白蛋白、6-keto-P*F;。禾*O显着升高(P<0*1或P<0*5), 胆固醇、TXBZ不 ET显着降低(P<00 1或 P<0刀5)。其中 慢肾消组的血浆白蛋白又明显高于雷公藤组o叱刀引, 胆固醇和**民又明显低于雷公藤组(P<0刀5人其余四项 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吓叩刀引。病理检测结果显示:光镜 下模型组肾小球明显肿胀,球内细胞数显着增多,肾小球 基底膜(GBM)明显增厚,PASM-HE染色可见 GBM增 厚及上皮下沉积物,大多数动物有程度不等的新月体形 成,部分肾小球萎缩;雷公藤组个别动物有肾小球萎缩及 新月体形成,肾小球肿胀,球内细胞增多及GBM增厚均 轻于模型组:慢肾消组未见肾小球萎缩和新月体的形成, 其他病理改变也轻于模型组,且轻于雷公藤组。图像分析 显示慢肾消组、雷公藤组肾小球直径、周长、截面积、肾 小囊直径和肾小球内细胞数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着件差 异吓<0刀1或P刃.05人 慢肾消组与雷公藤组相比虽无显 着性差异呼功刀5),但从趋势上看,慢肾消组各项数值 均小于雷公藤组。透射电镜观察模型组上皮下大量电子致 密物沉积,GBM显着增厚,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变 平或消夫,内皮细胞肿胀;雷公藤组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 积明显减少,色淡稀疏,部分有吸收现象,GBM增厚明 显减轻,部分融合的足突有恢复迹象:

包崑[10](2000)在《通脉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是内科常见病,起病因素为免疫介导性炎症,进而导致继发性的肾小球内凝血障碍,病情缓慢进展,最终发展为肾小球硬化。 据本病临床表现多属中医的“水肿”、“虚劳”、“尿血”等范畴。病机多本虚标实,以脾肾两虚为本,以湿、热、瘀为标。众多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已发现,本病辨证以气虚血瘀型最为常见。即多因气虚而发病,因血瘀而致疾病迁延难愈。 通脉口服液是由黄芪、三七等药组成,临床应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患者已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探求该药的作用机理,遂进行了本项实验研究。 实验Ⅰ采用NIH系小白鼠进行通脉口服液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小鼠的最大耐受量相当于临床用药量的312倍,表明本药无急性毒性反应。 实验Ⅱ首先建立SD大鼠抗Thy-1抗体肾炎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再行游泳致疲劳试验加建大鼠的“气虚血瘀证”模型,通过随机分组为通脉高剂量治疗组、通脉低剂量治疗组、金水宝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大鼠,治疗四周后,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结果显示:通脉口服液组可降低模型大鼠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FDP及血清Bun与Scr,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细胞免疫功能,并减轻肾脏病理损害,突出表现为抑制IgG在肾小球系膜区的沉积,以及抑制系膜细胞与系膜基质增殖。综合观察,疗效以通脉高剂量组最明显,优于通脉低剂量组和金水宝对照组,呈现出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 迎脉口服液防治慢性肾炎“气虚血殡证”的实验研究 由此认为迢脉口服液通过益气活血,调节了模型大鼠的免疫功能,改善了血波高凝状态,减轻了肾脏病理损害,从而达到改善和稳定肾功能的目的,延缓了肾小球硬化的发生。

二、中药马钱子散对膜性肾炎疗效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马钱子散对膜性肾炎疗效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马钱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钱子的成分
    1.1 生物碱类
    1.2 环烯醚萜苷类
    1.3 三萜及甾族类
    1.4 有机酸类
    1.5 其他
2 马钱子的药理作用
    2.1 马钱子对抗炎镇痛作用
    2.2 马钱子对抗肿瘤作用
    2.3 马钱子调节免疫作用
    2.4马钱子对神经系统作用
    2.5 马钱子对骨折作用
    2.6 马钱子对心率失常、抗血栓作用
3 马钱子的毒理学研究
    3.1 急性毒性研究
    3.2 毒代动力学研究
    3.3 代谢组学研究
    3.4 炮制工艺及减毒增效研究
4 展望

(2)混其勒和混其勒-7的毒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附件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

(3)马钱子—苏木与马钱子—白术配伍减毒增效及治疗痹证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一、古今对马钱子的认识
        (一) 中医学对马钱子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马钱子的研究
        1. 马钱子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2. 马钱子的毒理学研究
    二、古今对苏木的认识
        (一) 中医学对苏木的认识
        (二) 苏木的药理学研究
    三、古今对白术的认识
        (一) 中医学对白术的认识
        (二) 白术的药理学研究
    四、古今对 RA 的认识
        (一) 中医学对 RA 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 RA 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1. RA 与细胞因子研究
        2. RA 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的研究
        3. RA 与细胞凋亡研究
        4.RA 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
    五、马钱子及其复方治疗 RA 的研究进展
    六、马苏、马术的古今临床应用研究
    七、对有毒中药配伍减毒增效作用的认识
实验研究
    一、HPLC 测定马苏、马术配伍前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变化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二、马苏、马术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条件
        (三) 实验方法
        (四) 实验结果
    三、马苏、马术对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条件
        (三) 实验方法
        (四) 实验结果
    四、马苏、马术对 AA 大鼠抗炎作用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条件
        (三) 实验方法
        (四) 实验结果
    五、马苏、马术对 AA 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六、马苏、马术对 AA 大鼠细胞因子 IL-1β、IL-10、TNF-α mRNA 表达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七、马苏、马术对 AA 大鼠滑膜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讨论
    一、马苏、马术配伍后主要毒性成分变化的探讨
    二、马苏、马术对小鼠急性毒性影响探讨
    三、马苏、马术对小鼠镇痛作用影响的探讨
    四、马苏、马术对 AA 大鼠抗炎作用的影响
    五、马苏、马术对 AA 大鼠免疫器官作用的影响
    六、马苏、马术对 AA 大鼠抗自由基损伤作用的影响
    七、马苏、马术对 AA 大鼠免疫机理的探讨
    八、马苏、马术对 AA 大鼠肝、肾、脑和滑膜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一) 马苏、马术对 AA 大鼠肝、肾、脑组织病理变化的探讨
        (二) 马苏、马术对 AA 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变化的探讨
    九、马苏、马苏配伍减毒增效的理论探讨
        (一) 马钱子中毒反应与肝风内动关系的探讨
        (二) 马苏、马术配伍减毒的探讨
        (三) 马苏、马术对于痹证配伍增效的探讨
    十、马苏、马术减毒增效配比的探讨
    十 一、马钱子气味结合配伍减毒增效作用之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4)生物碱类有毒中药气味结合配伍减毒增效的古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钱子
    1.1 配伍甘草
    1.2 配伍芍药、生地
    1.3 配伍肉桂
    1.4 配伍麻黄
    1.5 配伍地龙
2 附子
    2.1 配伍甘草
    2.2 配伍人参
    2.3 配伍黄芪
    2.4 配伍干姜
    2.5 配伍大黄
    2.6 配伍木通
3 乌头
    3.1 川乌
        3.1.1 配伍白芍
        3.1.2 配伍赤石脂
        3.1.3 配伍防己
    3.2 草乌
        3.2.1 配伍秦艽
        3.2.2 配伍乌梅
        3.2.3 配伍白芨
        3.2.4 配伍诃子
4 雷公藤
    4.1 配伍佛手
    4.2 配伍何首乌
    4.3
    4.4 配伍甘草
    4.5 配伍白芍
    4.6 配伍黄芪
5 讨论

(5)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核因子-κB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 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膜性肾病及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乙酰肝素酶和转化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乙酰肝素酶和转化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膜性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7)重楼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药重楼对膜性肾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重楼含药血清对系膜细胞增殖、凋亡及分泌纤维连接蛋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重楼含药血清对系膜细胞核转录因子-kappaB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膜性肾病动物模型的选择
    1.1 Heymann肾炎模型
    1.2 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 (C-BSA) 制作的原位IC肾炎模型
2 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实验研究
    2.1 单味药物的研究
    2.2 中药复方的实验研究
3 探讨与展望

(9)慢肾消对家兔实验性膜性肾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慢肾消对家兔实验性膜性肾炎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附图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10)通脉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摘要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二、 文献综述
    (一) 综述Ⅰ:古代医家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
        附: 参考文献
    (二) 综述Ⅱ: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附: 参考文献
三、 实验研究
    (一) 实验Ⅰ:通脉口服液毒性实验
    (二) 实验Ⅱ:通脉口服液防治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的实验研究
    附: 参考文献
四、 结语
五、 附图
六、 致谢

四、中药马钱子散对膜性肾炎疗效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钱子研究进展[J]. 宝乐尔,毕力格,孟香花,丽丽,乌日汉,韩晓静,白梅荣.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1(08)
  • [2]混其勒和混其勒-7的毒性机理研究[D]. 宝乐尔.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1
  • [3]马钱子—苏木与马钱子—白术配伍减毒增效及治疗痹证机理的研究[D]. 梁晓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12)
  • [4]生物碱类有毒中药气味结合配伍减毒增效的古今应用[J]. 唐迎雪,梁晓东,樊凯芳.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1(02)
  • [5]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D]. 田力铭.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6]益肾通络方对膜性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乙酰肝素酶和转化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D]. 杨晨.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7]重楼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实验研究[D]. 黄谷香. 中南大学, 2006(01)
  • [8]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实验研究进展[J]. 朱立,赵玉庸,陈志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01)
  • [9]慢肾消对家兔实验性膜性肾炎的影响[D]. 朱立. 河北医科大学, 2002(02)
  • [10]通脉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的实验研究[D]. 包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0(01)

标签:;  ;  ;  ;  ;  

中药麻千子散治疗膜性肾炎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