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射物伤远达效应发生条件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坡,谭颖徽[1](2017)在《颌面、颈部战伤时效救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查阅我军及外军历次常规战争卫勤资料,结合现代创伤学及口腔颌面外科学对颌面颈部战伤的机制、病理时程特点、救治原则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颌面颈部战伤救治时效标准的研究提供依据,进一步规范颌面颈部战伤救治的措施,为颌面颈部战伤救治技术改进、器材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赵欣[2](2013)在《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致肺远达效应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军事科技水平的发展,子弹致伤力的大幅度提升,导致四肢枪弹伤在战伤的比率逐渐增高。枪弹对机体的损伤,除枪弹导致的直接弹道损伤外,与原发伤相隔较远的远隔器官也会发生损伤,即远达效应。研究认为,枪弹伤所引发的远达效应主要是由机体应激反应所致[1]。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远达效应的致伤机制已有部分研究报道,但对远隔脏器出现的损伤及其病情进展变化的特点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枪弹伤所致远隔脏器损伤早期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影响这些表现的主要因素尚未见系统报道。该实验在本课题组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观察猪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诱发的生理生化变化及肺损伤早期病理学的变化特点;观察枪击前给予抗损伤药物防护(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维生素C2.0g、地塞米松2.0mg、安络血10mg)后,对猪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所致远隔脏器肺损伤的防护效果,为今后筛选预防和早期诊断肢体枪弹伤对肺远达效应损伤的有效指标。本研究拟采用64排螺旋CT,分析猪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致肺远达效应损伤早期影像学的改变及其特点;动态检测枪击前以及枪击后不同时间点血浆内皮素(ET)及皮质醇(COR)水平的变化,明确这些指标变化与枪击损伤之间的关系,以期发现远达损伤的发生机理,为有效监测、预防和减轻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致肺远达损伤提供可靠实验依据。目的:明确猪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所致肺远达效应的影像学、病理学及生物化学表现特点,探讨肺远达效应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观察抗损伤药物对猪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所致肺远达效应的防护效果,为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损伤的早期影像学诊断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一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致肺的远达效应研究健康平原猪12只,雌雄不限,9~12月,45~55kg,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自制木质固定架。实验猪仰卧,将其四肢固定在固定架两侧。复制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动物模型,采用国产81-1式半自动步枪,子弹直径为7.62mm,采用美国GE LightSpeed VCT(64排螺旋VCT),动物麻醉成功后,在致伤前,先行胸部VCT扫描及耳缘静脉抽取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用的伤前影像及生化资料。从一侧下肢上段(股动脉前方1.0cm处)肌肉组织丰富处,避开骨骼和大血管,由内向外50cm近距离射击致软组织贯通伤,保证子弹着点准确,对侧衬以自制子弹阻尼装置。致伤后不清创,立即包扎止血,分别于枪击后5min、10min及25min各时间点行胸部VCT扫描及耳缘静脉血采集,进行血浆ET及COR检测。上述操作结束后,用10%氯化钾10mg心内注射处死动物,即刻开胸,剪断大血管放血,完整取出全肺,一部分肺标本在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一部分肺标本参照影像学显示的病变区取材,进行病理检查。实验二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致肺远达效应的防护研究健康平原猪24只,雌雄不限,8~12月,40~55kg。动物来源、致伤武器、麻醉及致伤方法均同实验一。实验的动物随机分为药物防护组与实验组,每组12只。药物防护组枪击前3天给予抗损伤药物(每天静脉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维生素C2.0g、地塞米松2.0mg、安络血10mg)。实验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致伤前,所有动物先行胸部VCT扫描及抽取耳缘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用的伤前影像及生化资料。分别于致伤后5min,10min,25min及60min行胸部VCT扫描及耳缘静脉血采集,进行血浆ET及COR检测。上述操作结束后,方法同实验一,处死动物并进行相关病理检查。结果:1.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可致肺脏远达效应损伤,在VCT图像上表现为双肺出现不同程度的条索状、斑片状及大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密度欠均匀,周边肺野显示透光度减低,部分肺段出现实变改变。肺间质可见渗出,肺实质亦见炎性渗出,细支气管炎症改变。所有动物均无血气胸表现。2.枪击后猪肺脏大体标本肉眼均可见肺表面大小程度不同的斑片状出血,边界清晰,呈暗红色或鲜红色,未见明显脏层胸膜和肺实质破裂。给予抗损伤药物的防护组猪肺脏大体标本肉眼仅见少量散在红色出血点。光镜下可见猪肺组织弥漫性出血,肺泡腔扩张、肺泡腔内充满红细胞,肺泡间隔增厚,呈蜂窝状改变,血管明显扩张、充血,肺间质出血、水肿,小叶出血、实变,支气管粘膜组织内可见炎细胞浸润。药物防护组镜下可见猪肺组织内少量出血,仅在少量肺泡腔内查见散在红细胞,肺泡间隔稍增厚,其内伴有少量炎性渗出及少量炎细胞浸润,血管轻度扩张。3.血浆ET及COR水平在枪击后呈明显上升趋势,枪击后各时间点均较枪击前升高,以枪击后10min最为显着(P<0.05)。而药物防护组枪击后血浆ET及COR水平较枪击前均有所增高,但ET无统计学差异(P>0.05),COR在枪击后10min较枪击前增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未防护组(实验组)相比较,增高的程度不显着。结论:1.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可致肺远达效应损伤,早期即可通过胸部VCT发现其影像学改变,病理组织学观察也证实肺部间接损伤的存在,而且影像学的表现与病理改变伤情一致。2.病理学观察及生化研究提示应激反应参与了远达效应致肺损伤的形成过程。3.枪击前给予抗损伤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猪下肢软组织枪弹贯通伤致肺远达效应的损伤。
张波[3](2012)在《步枪弹致背部复合防弹衣后脊柱脊髓钝性损伤特点及损伤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背景防弹衣的雏形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人们制作的人体装甲。现代防弹衣的发展开始于一次世界大战,那时出现了以蚕丝和其它天然纤维为衬里并配以钢板制成的防弹衣。防弹衣可以避免投射物(如子弹或爆炸物形成的弹片)对人体胸腹部形成的穿透伤,并降低伤员的死亡率。据统计在一次世界大战因为防弹衣的使用使英国士兵的伤亡率降低了58%。但防弹衣并不能完全消除投射物对机体的伤害,防弹衣后钝性损伤(Behindarmor blunt trauma, BABT)就是其损伤特点之一。防弹衣后钝性损伤是指投射物击中防弹衣后导致机体内脏器的非穿透性损伤。防弹衣后钝性损伤既可发生软式防弹衣也可发生在硬式防弹衣防护下的机体。投射物,尤其是高速投射物,与防弹衣碰撞后产生的能量可通过防弹衣向机体内传导并导致体内各脏器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时可以致死。近年来随着防弹衣和高能量武器的广泛使用,人们对防弹衣后钝性损也越来越重视,并对胸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胸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从轻微的皮损到严重的内脏损伤,如肺挫伤、心肌挫伤和肝破裂等均有相关报道。在战斗中背部也是防护的重点,对于防弹衣防护下背部中弹后各脏器钝性损伤特点尚未见相关报道。背部的脊柱脊髓与颅骨和脑组织紧密相连,对于背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是否也会导致脊髓以及脑组织的伤害,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关于这种损伤形式对中枢神经(脑)功能的影响,以及伤后血清和脑脊液中特异性神经损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也不明确。阐明这些问题不仅对背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特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为背部防弹衣钝性损伤所致的中枢神经损伤的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充分的实验依据,同时还可为致伤后作战人员的作战能力的评估提供依据。防弹衣后钝性损伤生物力学机制是什么呢?通过生物力学和计算机仿真模型研究得出防弹衣后钝性损伤与碰撞后产生的压力波与剪切力有关。但既往的研究大多局限与胸部中弹后力学传导,对背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产生的压力波在生物体内的传导规律尚无报告。关于压力波的大小与子弹动能以及损伤的关系目前也不明确。阐明这些问题可以为防弹衣的改进以及防弹衣后钝性损伤的预防提供依据。二、研究目的本实验研究目的是明确步枪弹致背部防弹衣钝性损伤后:①脊柱脊髓以及中枢神经(脑组织)损伤特点;②胸腔重要脏器的损伤特点;③实验动物的运动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变;④步枪弹与防弹衣碰撞后产生的压力波在生物体内的传导规律以及产生加速度大小。在了解以上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背部防弹衣后钝性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为防弹衣的改进以及防弹衣后脊柱脊髓和中枢神经(脑组织)损伤的预防、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实验依据。三、研究内容用复合式防弹衣(软31层超高分子聚乙烯防弹衣+4.2mm Al2O3陶瓷防弹板)对实验动物的背部进行防护,以背部T8椎体部位为致伤点,在25m处用三种不同速度(590m/s,740m/s,910m/s)的某型步枪弹致伤并研究以下内容:1、致伤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及脑组织)的病理损伤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与相关电生理(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以及与中枢神经损伤标志物(NSE,MBP,S-100β)表达水平的关系。2、致伤后胸腹腔重要脏器(肺、心、肝、肾)的病理损伤特点以及对相关生理功能的影响;3、不同速度枪弹致伤后对实验动物双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高速步枪弹(910m/s)致伤后对实验动物认知的影响。4、三种不同速度的步枪弹致伤后产生的压力波在椎旁软组织内的传导规律,致伤点附近加速度的大小;探讨压力、加速度与脊髓和脑组织损伤的关系。四、结果(一)防弹衣损伤情况:三种弹速的某型步枪弹均未击穿防弹衣,并在硬式防弹衣后形成半球形的凸起,当弹速为910m/s时,所形成凸起的高度和面积与740m/s和590m/s有显着差异(p <0.01),740m/s组与590m/s组无显着差异。(二)实验动物损伤情况1局部皮损特点:致伤后早期,致伤区的皮肤会形成苍白区和红晕区,910m/s所形成的苍白区与590m/s有明显差异(p=0.026),所形成的红晕区与740m/s和590m/s有明显差异(p=0.008,740m/s;p=0.000,590m/s)。740m/s和590m/s所形成的苍白区无明显差异,但红晕区面积有显着性差异(P=0.009)。皮损中心(着弹点)与T8椎体的距离分别是2.86±0.90cm (910m/s),3.33±0.58cm(740m/s),3.20±0.44cm(590m/s)2胸腹脏器损伤特点(1)大体损伤特点:三种速度的步枪弹均未导致椎体骨折。不同速度的步枪弹可致胸腹腔脏器不同程度的钝性损伤,其中910m/s步枪弹致伤后表现为:肺表面点片状出血(100%),心脏瓣膜缘出血(33%),肝包膜下出血(33%),肾脊柱缘出血(50%)。740m/s致伤后表现为肺表面点片状出血(100%),肾脊柱缘出血(33%)。590m/s致伤后表现为肺点状出血(40%)。(注:括号内百分数为损伤比率)(2)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损伤特点:三种速度致伤后的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在测定的时间范围内伤前伤后均无明显改变。(3)心电图损伤特点:各致伤组伤前伤后心电图无显着变化。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特点(1)大体及显微病理损伤特点:910m/s步枪弹致伤后表现为:脊髓挫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2%);显微病理显示:脊髓神经元变性,轴突脱髓鞘改变,海马无髓神经元变性。当弹速为740m/s和590m/s时,肉眼和光镜下脊髓和脑组织未见明显损伤。(2)中枢神经损伤标志物(MBP、NSE和S-100β)变化特点:当弹速为910m/s时,中枢神经损伤标志物在脑脊液和血清中均高表达,致伤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 <0.01)。弹速为590m/s和740m/s时,致伤组与对照组的中枢神经损伤标志物没有明显差异。(3)脑电图损伤特点:当致伤速度为910m/s时,脑电波在伤后1min出现了抑制并在伤后3-6min内恢复。740m/s和590m/s致伤组脑电图伤前伤后无显着差异。(4)右下肢股神经诱发电位损伤特点:与致伤前相比,致伤后各组潜伏期变化无明显差异,但波幅均出现明显降低,且随着速度的增加,波幅降低越明显。各实验组波幅降低值与对照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910m/s;p=0.002,740m/s;p=0.023,590m/s);910m/s与590m/s有显着性差差异(p=0.004)。(5)实验动物运动和认知功能损伤特点:速度为910m/s的步枪弹致伤后可出现双后肢肌力和感觉减退,严重时表现为双侧后肢的拖行(33%),运动功能在48h内恢复;所有实验动物(100%)均出现记忆力障碍并在24h内恢复;740m/s的步枪弹致伤后表现为感觉和肌力减退但对实验动物的行动无明显影响;590m/s的步枪弹致伤后未见运动功能的改变。(注:括号内百分数为损伤比率)4MAIS (Maximum abbreviated injury scale)评分:910m/s组MAIS评分平均值为2.22±0.67;740m/s组MAIS评分平均值为2.00±0.00;590m/s组MAIS评分为平均值1.17±0.41。(三)生物力学损伤特点:随着弹速的增加各物理指标(压力和加速度)均不同程度的增加。在脊柱旁软组织内测定的压力大小与致伤点的距离呈指数关系,在颅内测得压力高于颈动脉内测定值(p <0.05)。通过对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肌力)与相关物理参数(弹速、压力、加速度、着弹点距T8距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防弹衣后脊柱脊髓钝性损伤所致实验动物的运动功能障碍(y)主要与致伤点的加速度(x)有线性关系(F=137.052,p=0.000),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13.282-0.002x,其中y值越小,损伤越重。五、结论在复合式防弹衣(软31层超高分子聚乙烯防弹衣+4.2mm Al2O3陶瓷防弹板)防护下,以某型步枪弹在25m远处致伤背部(T8椎体部位)后会导致多脏器的钝性损伤,具体损伤特点如下:1、胸腹腔脏器(肺、心、肝、肾)钝性损伤且主要表现为点片状出血,其损伤程度同枪弹的速度(动能)呈正比;2、高速步枪弹(910m/s)可引起致伤点下脊髓表面挫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神经元的变性和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导致实验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48h),严重时表现为双侧后肢拖行;3、高速步枪弹(910m/s)致伤后可导致脑组织的远达损伤,表现为脑实质的损害(海马无髓神经纤维的变性)和伤后一段时间内(<24h)认知功能(记忆力)的障碍;4、、枪弹与防弹衣碰撞后产生的压力波和加速度是导致脏器损伤的主要原因;其中椎体的加速度是评估脊髓损伤程度的主要物理参数,压力波主要通过椎体传导并导致脑组织的远达损伤。
黄剑侯[4](2010)在《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近代战争中脊柱脊髓火器伤约占伤员的0.3-4.6%,在美国,每年因火器伤而致脊髓损伤的约占总数的13-17%。脊髓火器伤的特点是病情急、创伤重、变化快,对机体影响比较大,残废率、死亡率均比较高。军事作战及长时间剧烈运动将大量产热,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汗液蒸发困难,加之持续暴露于高温环境下接受大量的外加热,导致体热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血液循环衰竭等,进而造成体内温度增高、代谢率增加、体液丧失和内环境失衡紊乱等;在此基础上合并脊髓火器伤,脊髓病理损害将更显着,同时损伤又加重了内环境的紊乱和全身重要脏器的负荷与损害,使脊髓火器伤后伤情更重、更为复杂。我国东南部沿海常形成典型的高温高湿气候,台海的危机、南海领地的保卫,面临着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因此脊柱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研究,对于未来南方战区军事作战及伤病员救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1、建立满意的脊髓火器伤模型。2、探讨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早期生命体征和肺功能的变化。3、观察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早期的病理变化。方法1、建立胸腰段猪脊髓火器伤的全瘫模型,进行麻醉和非麻醉下的生命体征观察。2、建立高温高湿条件下胸腰段猪脊髓火器伤的全瘫模型,对动物进行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进行监测及肺部病理学检查。3、对火器伤脊髓进行超微结构改变的及病理学检查(GFAF、NSE、S-100蛋白和CD34)。结果1、麻醉组与清醒组对照研究(1)MAP变化:两组动物伤后MAP进行性下降,在伤后4小时麻醉组MAP下降比清醒组明显。(2)HR变化:两组动物伤后HR进行加快,伤后6h麻醉组的心率加快比清醒组明显。(3)肛温变化:麻醉组伤后平均体温在伤后两小时较伤前下降近2℃。(4)PaO2和PaCO2变化:PaO2在伤后均持续下降,PaCO2在伤后2小时内因过度通气,PaCO2短暂下降,2小时后进行性增高。2、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的生命体征及肺功能变化(1)MAP变化:两组动物伤后MAP均进行性下降(P<0.05)。对照组在伤后两小时与伤前差别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伤后各时间点H组的MAP下降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P<0.05)。(2)HR变化:伤后两组动物的HR都进行加快,与伤前相比,心率在伤后各时间点均与伤前存在差别(P<0.05);H组心率在伤后不同时间变化均比对照组快(P<0.05)。(3)肛温变化:对照组肛温在伤后有轻微波动,但伤后各时间点与伤前比较无差异(P>0.05);H组的平均肛温在伤后进行性增高,伤后6h较伤前增高2.4℃,P<0.05,存在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4)PaO2和PaCO2变化:PaO2在伤后均持续下降(P<0.05)。H组的PaO2在伤后个时间点均比对照组低(P<0.05)。对照组在伤后2小时内因过度通气,PaCO2短暂下降,2小时后进行性增高,H组PaCO2伤后持续性增高并比对照组组高(P<0.05)。(5)大体标本两组均出现大量点、片状出血,高温高湿环境组出血明显。镜下观察高温高湿组:肺泡结构消失,肺泡上皮溶解变性,可见片状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上皮变性脱失,管腔内出血物及分泌物明显。常温组:肺泡间质血管广泛性充血,肺泡腔大小不一,伴有少量出血及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轻度扩张。3、高温高湿组(H)与常温常湿组(C)损伤脊髓病理改变对照研究(1)光镜检查:两组脊髓硬脊膜血管明显扩张,硬膜下淤血明显,部分蛛网膜破裂,脊髓白质外露,组织疏松、水肿,小血管扩张,伴散在单核细胞浸润,白质轴突以纤维变性为主,病变不明显,脊髓灰质中神经元细胞变性,部分尼氏体消失,严重者神经元消失溶解,形态不规则,部分标本脊髓中央管附近部分组织广泛出血变性,正常结构消失H组病变相对严重。(2)电镜检查:两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细胞核增大,染色质边集部分空洞形成,线粒体轻至重度水肿溶酶体增多,部分细胞内线粒体明显消失;髓鞘板层结构增厚、扭曲、松散、分层、破裂及出现不规则排列,轴索与髓鞘之间由于水肿出现间隙,轴索肿胀,部分轴浆溢出,可见较多水肿、髓内出血、坏死区及炎性细胞浸润。C组明显轻于H组。(3)尼氏体:两组均有损伤表现:出现尼氏体数目的减少、淡染,C组明显轻于H组。(4) NSE:H组表达明显比C组下调。(5) GFAP:H组表达明显比C组上调。(6) S-100:H组表达明显比C组上调。(7)CD34两组均可见零星散在阳性标记物,H组单个视野平均血管数明显少于C组。结论1、麻醉对猪脊髓火器伤早期生命体征存在影响,随着实验动物的体重的增加其伤后早期的存活时间也逐渐延长。2、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排热障碍,代偿性出汗排热增加,导致机体代谢率增加、体热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液循环改变等,高温高湿环境引起脊髓火器伤动物体温升高,呼吸频率和心率增加等明显生命体征改变,加剧了火器伤所带来的肺功能损害及加重脊髓火器伤的病理损害但脊髓损伤的同时也存在着脊髓损伤的修复。
任常群,周树夏[5](2010)在《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赵欣,王玮[6](2009)在《高速投射物致远达效应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任常群[7](2006)在《颌面部创伤致牙齿及下牙槽神经血管束间接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颌面部是身体的暴露和突出部位,在撞击伤和高速投射物伤时都是好发部位之一。无论是颌面部撞击伤还是高速投射物伤,除了直接损伤作用外,都还常常导致邻近组织、器官的间接损伤。牙齿和下牙槽神经血管束位于颌骨上,在颌面部创伤时难免受到间接损伤。但截至目前,对颌面部创伤导致牙齿及下牙槽神经血管束间接损伤的研究为数甚少。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于口腔颌面部创伤的伤病员不仅要抢救其生命,而且应该重视伤后各种生理功能的康复。牙齿作为重要的咀嚼、发音器官,下牙槽神经作为口腔颌面部重要的感觉神经之一,在颌面部创伤救治过程中均不可忽视。牙髓、牙周膜组织又不同于机体其他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颌面部创伤时牙髓、牙周膜和下牙槽神经血管束间接损伤的研究显得极为必要。 本实验采用新型水平气动式多功能生物撞击机,分别将其调整设定为生物低速撞击实验机和生物高速撞击(投射)实验机,致伤新鲜离体犬头下颌骨体部,分别建立起颌面部撞击伤和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致牙齿及下牙槽神经血管束间接损伤的动物模型。结果表明,上述模型实用、稳定、重复性好、易检测,是理想的创伤实验模型。 以上述模型为基础,分别进行撞击伤和高速投射物伤实验,致伤犬下颌骨体部,对颌面部撞击伤和高速投射物伤导致的牙髓、牙周膜及下牙槽神经、动脉的间接损伤进行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发现,犬下颌骨体部在受到投射速度约18m/s、动能42.7J的撞击伤后,下颌牙齿的牙髓、牙周膜均发生间接损伤。其损伤范围较广,对侧牙的牙髓亦出现轻微病理变化:损伤程度随着牙齿与伤区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递减;
陈长春[8](2005)在《脊髓火器伤和打击伤早期病理生理变化的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猪胸腰段脊髓火器伤模型和改良Allen’s打击后全瘫模型,观察早期全身及局部病理改变。结果发现:胸腰段脊髓火器伤早期死亡原因可能是多发伤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而心脏损伤和肾脏损伤加速了早期死亡。两组伤后1h即可发现神经元破坏、崩解,6h发现神经胶质细胞表达增加。细胞凋亡基因P-53和Bax基因在脊髓损伤后3h出现转录水平(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增加,6h内随着时间延长而表达上调。而Bcl-2基因在脊髓损伤后6h出现转录水平(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增加。脊髓火器伤的波及范围较打击伤更为广泛。
傅廷友[9](2005)在《脊髓损伤后应激反应致肺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临床上许多脊柱脊髓损伤的病人,经常并发呼吸困难、肺部出血、胃出血等远隔脏器的损伤。我们在进行脊髓损伤动物实验研究过程中,发现实验动物脊髓损伤后肺部等脏器出血的情况比较多,如肺出血、胃肠出血、膀胱出血等。查阅文献关于远隔脏器损伤即远达效应,国内外有大量的高速投射物伤远达效应的战创伤实验研究,而没有脊髓损伤后肺出血的研究报告,远达效应的发生机理、治疗方法等也不清楚。因此,为了探讨脊髓损伤后并发肺损伤的机理、病理及治疗方法,为临床上诊断、治疗脊髓损伤后并发的肺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我们提出了对脊髓损伤后并发的肺出血等远隔脏器损伤进行实验研究的课题。 采用家兔40只,通过改良Allen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剂量(0.35mg/kg)的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于4个不同的时相点处死家兔,观察动物肺脏的病理改变,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①、家兔脊髓损伤后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肺脏的损伤,肺出血100%。病理镜检:肺泡腔内充满血细胞,间质血管扩张充血,结缔组织内有出血。②、脊髓损伤所致的肺出血,治疗组明显轻于对照
邓旦[10](2003)在《火器伤远达效应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投射物伤远达效应发生条件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投射物伤远达效应发生条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颌面、颈部战伤时效救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颌面、颈部战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颌面颈部战伤机制 |
2.1 颌面颈部枪弹伤 |
2.1.1 子弹的直接撞击作用 |
2.1.2 瞬时空腔效应 |
2.1.3 压力波效应 |
2.1.4 远达效应 |
2.1.5 二次弹片伤 |
2.2 颌面颈部爆炸伤 |
2.2.1 爆炸冲击波 |
2.2.2 破片伤 |
3 战伤急救的时间窗 |
4 时效救治 |
5 颌面颈部战伤的主要特点及急救要点 |
5.1 易发生呼吸道梗阻 |
5.2 颌面颈部重要血管密集, 大血管损伤易导致休克 |
5.3 紧邻颅脑, 易造成颅脑损伤 |
6 颌面颈部战伤的确定性治疗 |
6.1 清创术 |
6.2 骨组织火器伤的处理 |
6.3 颈部火器伤的处理 |
7 我军颌面颈部战伤救治展望 |
(2)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致肺远达效应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实验一 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致肺的远达效应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致肺远达效应的防护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步枪弹致背部复合防弹衣后脊柱脊髓钝性损伤特点及损伤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Abstract |
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某型步枪弹致背部复合防弹衣后脊柱脊髓钝性损伤的病理、生理和生化特点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某型高速步枪弹致背部复合防弹衣后脊柱脊髓钝性损伤对实验动物认知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某型步枪弹致背部复合防弹衣后脊柱脊髓钝性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文献综述一 投射物穿透性损伤时的速度效应及非穿透性损伤的钝击效应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脊髓损伤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脊髓火器伤模型的建立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一) 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不同时间点变化 |
(二) 平均体温在不同时间点变化 |
(三) 血气分析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 |
(四) 生存率 |
(五) 病理检查 |
三、讨论 |
(一) 脊髓火器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二) 脊髓火器伤的致伤机制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命体征及呼吸功能改变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一) 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不同时间点变化 |
(二) 平均肛温在不同时间点变化 |
(三) 呼吸频率在不同时间点变化 |
(四) 血气分析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 |
(五) 肺脏病理改变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改变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结果 |
(二) 超微结构 |
(三) 尼氏染色 |
(四) NSE检测 |
(五) GFAP检测 |
(六) S-100蛋白检测 |
(七) CD34检测 |
三、讨论 |
(一) 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早期的光镜下的改变 |
(二) 脊髓火器伤后早期的超微结构改变 |
(三) 脊髓枪伤后早期尼氏体的改变 |
(四) 高温高湿环境下脊髓火器伤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脊髓火器伤的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 |
致谢 |
(5)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
1.1 手枪、步枪直射模型: |
1.2 滑膛弹道枪模型-“瑞典模型”: |
1.3 水平气动式多功能生物撞击机模型: |
2 投射物速度的测定方法 |
3 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的致伤机理研究 |
3.1 直接损伤作用: |
3.2 瞬时空腔效应: |
3.3 压力波 (冲击波) 效应: |
3.4 远达效应: |
(6)高速投射物致远达效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远达效应的发现及定义 |
2 远达效应的发生条件及规律特点 |
2.1 发生条件 |
2.2 规律特点 |
3 远达效应的发生机理[6, 13~16] |
4 应激反应、远达效应与创伤后并发症的关系 |
5 组织器官远达效应伤情表现 |
5.1 肺脏远达效应表现 |
5.2 心脏远达效应表现 |
5.3 脑损伤远达效应表现 |
5.4 腹腔脏器损伤远达效应表现 |
5.5 眼部远达效应表现 |
6 远达效应的诊断和治疗 |
(7)颌面部创伤致牙齿及下牙槽神经血管束间接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文献回顾一 颌面部撞击伤研究进展 |
文献回顾二 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研究进展 |
文献回顾三 颌面部创伤致牙髓间接损伤的研究现状 |
第一部分 颌面部撞击伤致牙齿及下牙槽神经血管束间接损伤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颌面部撞击伤致牙齿及下牙槽神经血管束间接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实验二 颌面部撞击伤致牙齿间接损伤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三 颌面部撞击伤致下牙槽神经血管束间接损伤的实验研究 |
第二部分 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致牙齿及下牙槽神经血管束间接损伤的实验研究 |
实验四 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致牙齿及下牙槽神经血管束间接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实验五 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致牙齿间接损伤的实验研究 |
实验六 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致下牙槽神经血管束间接损伤的实验研究 |
第三部分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创伤牙髓神经再生修复过程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
实验七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创伤牙髓神经再生修复过程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
第四部分 下颌骨体部撞击伤和高速投射物伤的生物力学初步研究 |
实验八 下颌骨体部撞击伤和高速投射物伤的生物力学初步研究 |
小结 |
附图和图片说明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脊髓火器伤和打击伤早期病理生理变化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脊髓火器伤和打击伤早期病理生理变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脊髓火器伤和打击伤早期病理及组织化学改变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P-53、Bax和Bcl-2在脊髓火器伤和打击伤后早期的表达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髓火器伤的治疗进展 |
在读期间的主要学术活动 |
致谢 |
(9)脊髓损伤后应激反应致肺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2.1 结果判定标准 |
2.2 结果 |
2.3 统计学处理 |
2.4 结论 |
第三章 讨论 |
3.1 脊髓损伤 |
3.2 远达效应理论 |
3.3 肺损伤的机理探讨 |
3.4 肺损伤的预防和治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声明 |
(10)火器伤远达效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远达效应概念的提出 |
2 远达效应的现代概念 |
3 远达效应的发生条件与模型制作 |
4 远达效应发生机理 |
5 各脏器远达效应伤情表现 |
5.1 心肺损伤 |
5.2 脑、脊髓损伤 |
5.3 腹腔脏器损伤[17] |
5.4 眼损伤 |
5.5 血管损伤 |
四、投射物伤远达效应发生条件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颌面、颈部战伤时效救治研究[J]. 吴坡,谭颖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7(05)
- [2]猪下肢软组织枪弹伤致肺远达效应的实验研究[D]. 赵欣.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1)
- [3]步枪弹致背部复合防弹衣后脊柱脊髓钝性损伤特点及损伤机理研究[D]. 张波. 第三军医大学, 2012(12)
- [4]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实验研究[D]. 黄剑侯.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0)
- [5]颌面部高速投射物伤研究进展[J]. 任常群,周树夏.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0(01)
- [6]高速投射物致远达效应的研究进展[J]. 赵欣,王玮. 西南国防医药, 2009(07)
- [7]颌面部创伤致牙齿及下牙槽神经血管束间接损伤的实验研究[D]. 任常群. 第四军医大学, 2006(11)
- [8]脊髓火器伤和打击伤早期病理生理变化的对照研究[D]. 陈长春. 第二军医大学, 2005(06)
- [9]脊髓损伤后应激反应致肺损伤的实验研究[D]. 傅廷友. 青岛大学, 2005(09)
- [10]火器伤远达效应研究进展[J]. 邓旦. 西南国防医药,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