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重烧伤病人血标本的采集(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1](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提出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沈耀明[2](2014)在《严重烧伤全身与局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点及对创面修复的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了解严重烧伤全身与局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点及对创面修复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42例严重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标本采集,利用发光免疫分析法或免疫色谱法对血标本中的铁、锌、铅、铜等微量元素进行检测,观察全身与局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情况。结果烧伤组血标本中锌、锰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组中锰的含量随着伤后时间推移而不断下降,各组间P<0.05。此外,烧伤组组织标本与正常组相比,锌、硒、锰、铜差异显着,P<0.05。血液中与组织中铜、锌、硒、铅及锰含量变化有显着相关性。结论严重烧伤全身与局部微量元素含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血液及组织中锰、硒及锌含量下降,铜在血液中下降,组织中含量高于正常皮肤。为此要及时的补充微量元素,促进创面早日愈合。
李明[3](2012)在《羟乙基淀粉在烧伤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应用羟乙基淀粉在扩充血容量、抗炎症反应等方面的治疗作用,观察万汶(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在烧伤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羟乙基淀粉治疗烧伤休克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烧伤科住院治疗并符合入选条件的46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晶体液治疗组23名(晶体组)和部分胶体液治疗组23名(万汶组),并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面积、入院延迟时间、心率等基本情况进行分类比较。2.计算烧伤复苏液体量。根据烧伤面积和体重,运用Parkland公式计算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复苏所需液体量(4ml/kg/%TBSA)。在伤后第一个8小时输入计算量的一半,后16小时输入另一半。3.选择复苏液体及调整输液速度。晶体组应用乳酸林格氏液进行液体复苏治疗。伤后8h输注总液体量的1/2,其余1/2在伤后16h内输完。万汶组在应用晶体液的基础上加用羟乙基淀粉作为胶体补充剂,根据先前计算的复苏所需的液体量,按晶胶比为2:1补液,万汶予以匀速输注,伤后8h输液速度减半。万汶总量不允许超过总复苏液体量的1/3。4.容量调整。遵循及时、快速、足量的补液原则,根据尿量、心率、动脉压等指标调整输液量。连续2小时出现尿少时,则予以晶体液200ml快速输注,并加快输液速度10%。当尿量超过2ml/kg/h时,输液速度相应减少10%。当患者出现低血压(MAP<70mmHg)和/或心动过速(HR>120bpm)时,通过输入晶体液和加快输液速度不能纠正患者的少尿状态时,可以仅用胶体液来复苏。5.比较晶体组和万汶组在烧伤后12小时ACR(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比值)、烧伤后24小时输入液体量、体重增加量及烧伤后48小时CRP(C反应蛋白浓度)。6.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晶体组和万汶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晶体组和万汶组复苏的液体量分别为271.8±42.0ml/%TBSA和247.2±33.2ml/%TBSA (p<0.05),体重增加量分别为2.05±0.65Kg和1.55±0.80Kg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烧伤后48小时晶体组和万汶组C反应蛋白浓度分别为212.4±30.3mg/L和120.3±29.2mg/L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晶体组和万汶组在烧伤后12h的ACR/%TBSA分别为0.040±0.0097mg/mmol和0.033±0.0080mg/mmo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万汶组患者复苏液体使用量明显少于晶体组。2.万汶组比较晶体组液体复苏,患者的体重增加小,组织水肿轻。3.万汶组在伤后12h的ACR/%TBSA比值及48h的CPR水平均明显低于晶体组,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黄立锋[4](2008)在《烧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实验一:(1)采用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动物模型,明确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变化及其与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功能的关系。(2)通过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动物模型,阐明HMGB1对Treg分化成熟的受体作用机制。(3)探讨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后HMGB1介导的Treg对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调节作用。(4)探讨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后HMGB1介导的Treg对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调节途径。(5)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重度烫伤延迟复苏动物免疫功能及脏器损害的可能保护效应。实验二:(1)对临床严重烧伤患者进行动态监测,明确严重烧伤后病人外周血HMGB1、Treg分化成熟以及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探讨HMGB1、Treg及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改变在患者烧伤后发生脓毒症及不良预后中所起的作用及临床意义。(2)探讨严重烧伤后HMGB1、Treg及T淋巴细胞免疫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重度烫伤延迟复苏动物模型,即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浸于沸水中造成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伤后延迟6小时抗休克复苏,在伤后6小时从腹腔给予林格液(40 ml/kg)抗休克治疗,此外在烫伤后12、24、36、48小时分别给予4 ml/次林格液腹腔内注射。实验分组:136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1)正常对照组(n=8):麻醉后活杀;(2)假烫伤组(n=32);(3)烫伤组(n=32);(4)EP治疗组(n=32):EP加入林格液中随补液给药(EP为28 mM);(5)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抗体(1 mg/ml)治疗组(n=32):烫伤后6、24小时从阴茎背静脉给予RAGE抗体(1 mg/kg)治疗。以上后4组实验动物再分为4个亚组,分别于烫伤后1、3、5、7天处死动物,无菌留取血和脾脏标本。分离血清,-20℃贮存。脾脏一部分无菌、无酶液氮冻存,另一部分用于提取Treg、DC和T淋巴细胞。Treg、DC的分离纯化采用MiniMACS免疫磁性分离系统进行。利用B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易粘附于尼龙纤维表面的特性,分离T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和细胞表面受体,MTT法检测脾T淋巴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细胞孵育上清及组织匀浆液的细胞因子和T淋巴细胞活化的核因子(NF)-kB。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水平。2.对106例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30%的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对所采集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实验分组:(1)按烧伤总面积将患者分为三组:Ⅰ组41例(烧伤总面积30%~49%),Ⅱ组34例(烧伤总面积50%~69%),Ⅲ组31例(烧伤总面积70%~99%);(2)根据烧伤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将患者进一步分为脓毒症组(59例)与非脓毒症组(47例);(3)根据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17例)与存活组(42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25位健康献血员)。分别于烧伤后1、3、7、14、21天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T淋巴细胞,采用MiniMACS免疫磁性分离系统对外周血Treg进行分离纯化,同时分离血清,-20℃贮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ELISA检测血清HMGB1及细胞孵育上清的细胞因子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实验一:(1)烫伤延迟复苏导致动物脾脏HMGB1基因、蛋白表达和血清HMGB1水平在伤后1~7天显着升高,脾组织中HMGB1含量第1天达峰值,血清HMGB1水平于第3天达峰值。EP干预后烫伤动物脾脏HMGB1基因、蛋白表达和血清HMGB1水平1~7天均明显降低。RAGE抗体干预对烫伤动物脾脏和血清HMGB1无明显影响。(2)严重烫伤后脾脏Treg表面分子CTLA-4的表达1~5天明显增强,表面标记物Foxp3的表达1~7天明显增高,与假烫伤动物比较差异显着,表明严重烫伤可促使Treg成熟。EP及RAGE抗体干预组动物脾脏Treg表面CTLA-4和Foxp3的表达明显降低,与烫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提示EP处理和RAGE抗体干预可抑制Treg成熟。(3)严重烫伤后1~7天动物脾脏Treg表面RAGE的表达明显增强。EP干预后脾脏Treg表面RAGE的表达于1~7天显着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假烫伤组。RAGE抗体干预后Treg表面RAGE表达1~7天显着降低。(4)烫伤延迟复苏后动物脾脏IL-10 mRNA表达以及Treg孵育液中IL-10含量明显增高。EP或RAGE抗体干预后,烫伤动物脾脏IL-10 mRNA表达和Treg孵育液中IL-10含量在伤后1~7天明显降低。(5)严重烫伤后1~7天脾脏DC表面CD80的表达与假烫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CD86表达明显增强,MHCⅡ的表达仅在伤后第1天明显增高,DC摄取葡聚糖的能力与假烫伤组比较1~7天明显减低,表明DC向成熟发展,但表型表达不完全。EP或RAGE抗体干预后烫伤动物脾脏DC表面CD80、MHCⅡ的表达1~7天均明显升高,CD86的表达仍保持较高,DC摄取葡聚糖的能力在1~7天仍较低,表明DC成熟,表型表达趋于正常。(6)烫伤延迟复苏后1~7天脾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受抑制,IL-2mRNA表达1、3天无改变,5、7天明显降低,分泌IL-2的量1~7天显着下降,IL-2RαmRNA、IL-2Rα蛋白表达1~5天明显降低。EP或RAGE抗体干预能明显减轻1~7天烫伤对脾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并且IL-2 mRNA表达、IL-2的分泌和IL-2RαmRNA、IL-2Rα表达明显上升。(7)严重烫伤后动物脾T淋巴细胞分泌IL-4的量比假烫伤组明显增加,而分泌IFN-γ的量显着降低,提示严重烫伤后T淋巴细胞向Th2漂移。用EP或RAGE抗体干预后,烫伤动物脾T淋巴细胞分泌IL-4的量明显下降,分泌IFN-γ水平则明显升高,提示EP或RAGE抗体干预可使烫伤后T淋巴细胞向Th1漂移。(8)烫伤组与假烫伤组比较,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NF-kB活性伤后1~7天明显降低。应用EP或RAGE抗体干预均可明显提高1~7天烫伤动物脾T淋巴细胞NF-kB活性。(9)烫伤组与假烫伤组比较,大鼠血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心肌激酶(CK-MB)伤后1~7天明显升高,血中肌酐(Cr)、尿素氮(BUN)1~5天明显升高。EP或RAGE抗体干预可明显降低烫伤后动物血清ALT、AST、Cr、BUN及CK-MB含量。(10)脾组织中HMGB1含量与Treg表面CTLA-4、Foxp3、RAGE、IL-10的表达呈正相关。脾组织中HMGB1含量与脾T淋巴细胞增值反应、表面IL-2Rα表达、孵育上清中IL-2、IFN-γ含量、NF-kB活性呈负相关,与血清sIL-2R含量、孵育上清中IL-4含量呈正相关。血清HMGB1含量与血清生化指标ALT、AST、Cr、BUN及CK-MB水平均呈正相关。实验二:(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不同烧伤面积组T淋巴细胞HMGB1基因表达及血浆HMGB1水平均明显升高,Ⅰ组与Ⅲ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严重烧伤患者伤后各时间点HMGB1基因表达及血浆HMGB1水平均明显升高,脓毒症组HMGB1基因表达及血浆HMGB1水平在伤后7~21天显着高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HMGB1基因表达及血浆HMGB1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于存活组。(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各烧伤面积组Treg表面分子CTLA-4及标记物FOXP3表达均明显增强,各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严重烧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点CTLA-4及FOXP3表达均明显升高,脓毒症组CTLA-4及FOXP3表达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CTLA-4及FOXP3表达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于存活组。(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不同烧伤面积组Treg IL-10基因/蛋白表达及TGF-β1水平均显着升高,各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严重烧伤患者伤后各时间点Treg IL-10基因/蛋白表达及TGF-β1水平均明显升高,脓毒症组Treg IL-10基因/蛋白表达及TGF-β1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Treg IL-10基因/蛋白表达及TGF-β1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于存活组。(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各烧伤面积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活性及I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Ⅰ组与Ⅲ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严重烧伤患者伤后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活性及I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脓毒症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活性及I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低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活性及I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低于存活组。(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各烧伤面积组T淋巴细胞分泌IL-4水平明显升高,而分泌IFN-γ水平显着降低;与Ⅰ组比较,Ⅲ组IL-4分泌水平明显升高,而IFN-γ分泌水平显着降低;严重烧伤患者伤后各时间点T淋巴细胞分泌IL-4水平明显升高,而分泌IFN-γ水平显着降低;脓毒症组T淋巴细胞分泌IL-4/IFN-γ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低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T淋巴细胞分泌IL-4/IFN-γ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低于存活组。(6)血浆HMGB1含量与Treg及T淋巴细胞各实验组相关免疫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Treg各实验组免疫指标(部分或全部)与T淋巴细胞分泌IL-4水平呈正相关,与T淋巴细胞增值反应活性、IL-2及IFN-γ分泌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实验一:(1)HMGB1在严重烫伤后具有升高较晚、持续时间较长的特征。HMGB1可能参与了烫伤后脓毒症所致多器官损害的发病过程。(2)HMGB1的持续升高可刺激Treg向成熟发展,从而介导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低下,并向Th2漂移,免疫功能抑制。(3)烫伤后大量的HMGB1可能主要通过受体RAGE介导Treg表型表达、Treg功能成熟。(4)HMGB1介导的Treg功能成熟可影响烫伤后DC细胞向成熟发育,但其表型表达异常,功能出现障碍。(5)HMGB1介导的Treg功能成熟还可通过下调T淋巴细胞NF-kB活性而减少了IL-2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进而影响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和免疫功能。(6)EP可能主要通过抑制HMGB1的合成释放,改善烫伤延迟复苏动物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保护动物的主要脏器功能。实验二:(1)HMGB1在严重烧伤后具有增高较晚、持续时间较长的特征,其含量与烧伤严重程度、并发脓毒症及患者预后相关,HMGB1参与了严重烧伤后机体免疫紊乱、发生脓毒症并致患者死亡的病理过程。(2)严重烧伤后Treg功能向成熟发展,使其免疫抑制功能充分发挥,从而可能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其表面分子表达及细胞因子分泌在不同烧伤面积、是否并发脓毒症及是否存活等不同组间存在显着差异,Treg可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参与了严重烧伤后机体免疫失衡、诱发脓毒症甚至最终造成患者死亡的病理过程。(3)严重烧伤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并引起T淋巴细胞向Th2漂移。烧伤程度越重、脓毒症发生率和患者死亡率越高,机体免疫抑制状态也越明显。(4)HMGB1含量与Treg及T淋巴细胞相关免疫指标均无明显相关,而Treg免疫指标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指标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正相关或负相关)。说明Treg可能对严重烧伤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并出现Th1向Th2极化现象具有重要影响。
辛宏,冯曼,焦小会[5](2002)在《烧伤病人采集血标本的探讨与体会》文中指出目的:为了及时的了解病人内环境改变的各项参数,准确地分析病情及各脏器的功能状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病人每天都需要采集血标本来进行各种化验检测。结果:针对烧伤病人的采集部位,采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做了探讨,并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结论:血标本的采集是护士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正确采集血标本,并能准确得到结果,对分析病情及各脏器功能,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十分重要。
孙燕[6](2012)在《严重烧伤患者实施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现状》文中提出十几年来,烧伤休克的抢救成功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已有大量的临床试验对运用连续性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并通过大量病例的监护资料观察,及与有无创血压监测结果比较分析,对烧伤病人休克期提出了"多指标监测"的观点〔1〕,并在临床中实施,
杨洋[7](2017)在《川芎嗪和胰岛素对严重烫伤MODS大鼠血浆sTREM-1、sICAM-1、MDA、SOD、D-2G及FDP水平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严重创伤包括烧(烫)伤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涉及感染炎症、氧化应激和凝血功能障碍等,中西医结合是治疗严重创伤MODS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拟观察川芎嗪和胰岛素联合治疗严重烫伤MODS大鼠动物模型效果,观察川芎嗪和胰岛素单独和联合治疗对感染炎症和氧化应激以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旨在为川芎嗪和胰岛素中西医结合联合治疗作为防治严重创伤MODS有效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严重皮肤烫伤后腹腔注射内毒素方法制作30%TBSA的III度烫伤MODS大鼠,作为严重创伤MODS动物模型。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川芎嗪治疗组(TMP组,n=20),胰岛素治疗组(INS组,n=20),川芎嗪和胰岛素联合治疗组(TMP+INS组,n=20)以及治疗对照组(C组,n=20)。2)观察各组大鼠伤前和伤后1、3、5和7天肝功能(ALT),肾功能(CRE)和心肌酶(CK)指标变化,确认创伤MODS动物模型制作成功。3)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7天内死亡率。4)检测各组大鼠伤前和伤后各时相点空腹血糖(GLU)、sTREM-1和sICAM-1感染炎症指标;MDA和SOD氧化应激指标以及D-2G和FDP凝血指标。5)应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11.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川芎嗪治疗组,胰岛素治疗组,川芎嗪和胰岛素联合治疗组大鼠死亡率、空腹GLU及血浆sTREM-1、sICAM-1、MDA、SOD、D-2G和FDP指标水平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C组大鼠伤后1、3、5和7d空腹血糖,ALT,CRE和CK等指标均明显高于伤前(P<0.01),并持续到伤后7天,死亡率为20%,提示本实验动物模型存在肝功能,肾功能和心肌功能不全,MODS模型复制成功。2)C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血糖,sTREM-1,sICAM-1,MDA,D-2G和FDP指标均明显高于伤前正常水平(P<0.01),SOD水平明显低于伤前(P<0.01),提示严重创伤MODS大鼠涉及感染炎症、氧化应激和凝血功能障碍等。3)TMP组和INS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血浆sTREM-1,sICAM-1,MDA,D-2G和FDP指标均明显低于C组(P<0.01),SOD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1),川芎嗪和胰岛素均具有抗感染炎症,抗氧化应激以及抗凝作用。4)TMP+INS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血浆s TREM-1,sICAM-1,MDA,D-2G和FDP指标明显低于TMP组和INS组(P<0.01),SOD水平明显高于TMP组和INS组(P<0.01),川芎嗪和胰岛素联合治疗抗感染炎症,抗氧化应激和抗凝效果优于川芎嗪和胰岛素单纯治疗。5)TMP组,INS组,TMP+INS组大鼠7天死亡率虽然低于C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川芎嗪和胰岛素无论联合还是单独治疗均没有显着降低严重创伤MODS死亡率。结论:1)严重创伤MODS大鼠涉及感染炎症,氧化应激和凝血指标异常。2)川芎嗪和胰岛素均可降低严重创伤MODS大鼠感染炎症,氧化应激和凝血异常相关指标,可作为防治严重创伤MODS有效药物。3)川芎嗪和胰岛素中西医结合联合治疗降低严重创伤MODS大鼠感染炎症,氧化应激和凝血异常相关指标,优于单纯川芎嗪和胰岛素治疗,提示川芎嗪和胰岛素联合治疗效果更好。4)川芎嗪和胰岛素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改善严重创伤MODS感染炎症,氧化应激和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是川芎嗪和胰岛素治疗严重创伤MODS的药物机理。5)川芎嗪和胰岛素治疗可降低严重烫伤MODS死亡率,但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严重创伤MODS需要其它措施等综合治疗,也可能与统计例数不够大有关。
马丽[8](2014)在《钙蛋白酶在严重烧伤大鼠骨骼肌消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严重烧伤后机体处于物质能量高分解代谢状态,作为人体最大氮库的骨骼肌是受分解代谢影响最大的器官,致伤后极长的一段时间内骨骼肌会陷入严重的消耗状态。骨骼肌严重消耗将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率增加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我们实验室既往研究表明,严重烧伤后骨骼肌消耗主要源于泛素-蛋白酶体活化引发的肌原纤维蛋白降解增加。然而,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不能直接降解肌原纤维蛋白,而有赖于钙蛋白酶(calcium-activated neutralprotease,calpain)等其它途径作用产生可被泛素-蛋白酶体降解的蛋白。钙蛋白酶是细胞内依赖钙的中性半胱氨酸酶,通过Ca2+激活进而表现出蛋白水解酶活性。新近研究表明,钙蛋白酶在许多高代谢病理状态引发的骨骼肌消耗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阐明严重烧伤后骨骼肌消耗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拟通过严重烧伤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实验探讨:(1)严重烧伤大鼠骨骼肌消耗、骨骼肌超微结构及钙蛋白酶活性变化规律;(2)钙蛋白酶活化导致严重烧伤大鼠骨骼肌消耗的作用机制;(3)严重烧伤后大鼠骨骼肌钙蛋白酶活化的原因;(4)钙离子泵抑制剂丹曲林对严重烧伤后骨骼肌消耗的影响及初步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动物实验)雄性Wistar大鼠80只(180210g),随机分为假烫组(n=40)和烫伤组(n=40),背部浸入94℃热水12s、腹部6s制备50%体表面积(total body area surface,TBSA)III度烫伤动物模型。于伤后0d、1d、4d、7d、14d(n=8)五个观察点,采集腹主动脉血和骨骼肌标本。采用大鼠体重、大鼠肌肉重量/体重比评估烫伤大鼠骨骼肌消耗情况;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calpain-1及calpain-2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检测胫骨前肌中calpain-1、calpain-2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定量检测钙蛋白酶活性。第二部分(动物实验)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假烫组(n=24)、烫伤组(n=24)和抑制剂组(n=24)。烫伤组和抑制剂组制备50%TBSAIII度烫伤。伤后抑制剂组采用腹腔注射MDL28170(钙蛋白酶抑制剂,24mg/kg)给药,1/24h。假烫组和烫伤组大鼠给予等量溶液(2%DMSO的林格氏液)。伤后1d、7d、14d(n=8)三个观察点采集胫骨前肌标本。采用大鼠体重、大鼠肌肉重量/体重比评估烫伤大鼠骨骼肌消耗情况;定量检测胫骨前肌中游离肌丝含量;SDS-PAGE分析游离肌丝中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和肌联蛋白的含量;荧光定量检测骨骼肌中钙蛋白酶、26S蛋白酶体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活性;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染色检测肌组织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胫骨前肌中calpain-1、calpain-2、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以及蛋白酶体C2亚基蛋白表达水平,胞浆和线粒体中活化Bid(truncated Bid,tBid)、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calpain-2蛋白含量,以及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糖原合成酶-3β((glycogensynthesis kinase,GSK-3β)和叉形头转录因子3a(Forkhead box O3a,FoxO3a)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水平。(细胞实验)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骼肌L6细胞分为对照组、calpain-2过表达组、calpain-2过表达+抑制剂组。对照组采用含有终浓度为5mM CaCL2的完全培养基培养;calpain-2过表达组细胞转染pGMLV-calpain-2-PA1慢病毒3d后,用含有终浓度为5mM CaCL2的完全培养基培养;calpain-2过表达+抑制剂组细胞转染慢病毒3d后,用含有5mM CaCL2和10nM MDL28170的完全培养基培养。培养0h、6h和24h后收集细胞,AnnexinV/PI染色流式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荧光定量检测L6细胞中caspase-3活性;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胞浆和线粒体中tBid、细胞色素c、calpain-2蛋白含量。第三部分(动物实验)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烫组(n=40)和烫伤组(50%TBSAⅢ°烫伤,n=40)。伤后0d、1d、4d、7d、14d五个观察点(n=8),采集胫骨前肌标本。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法检测骨骼肌细胞胞浆、线粒体、肌浆网三微区内Ca2+含量;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胫骨前肌中钙蛋白酶激活蛋白和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lpastin) mRNA水平;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calpastin蛋白表达;荧光定量检测骨骼肌中钙蛋白酶活性。(细胞实验) L6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细胞用含有10%假伤大鼠血清的DMEM培养基孵育、实验组细胞用含10%烫伤大鼠血清的DMEM培养基孵育。孵育0h、6h、24h、48h后,Fluo4-AM检测细胞胞浆中Ca2+浓度,荧光定量检测L6细胞中钙蛋白酶活性。第四部分(动物实验)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烫组(n=8)、烫伤组(50%TBSAⅢ°烫伤,n=24)和丹曲林组(50%TBSAⅢ°烫伤,n=24)。伤后假烫组、烫伤组尾静脉注射5%甘露醇,丹曲林组尾静脉注射丹曲林钠2mg/kg(溶于5%甘露醇),伤后1d、4d、7d三个观察点采集胫骨前肌标本,称量体重及骨骼肌重量。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法检测骨骼肌细胞三微区内Ca2+含量;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胫骨前肌中calpain-1、calpain-2蛋白表达;荧光定量检测骨骼肌中钙蛋白酶活性。结果:第一部分:(1)50%TBSAIII度烫伤后大鼠体重以及胫骨前肌(快肌)重量明显降低,烫伤组胫骨前肌/体重比明显低于假烫组(P<0.05),伤后7d最为显着;(2)伤后烫伤组骨骼肌肌原纤维出现溶解、断裂、Z线局部消失,并伴有线粒体肿胀和空泡化现象,与肌组织损伤动态变化基本一致;(3)伤后烫伤组大鼠胫骨前肌calpain-1和calpain-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其中蛋白水平于伤后4d达到峰值;(4)伤后钙蛋白酶的活性持续上升,于伤后7d达到峰值。第二部分:(1)烫伤后大鼠胫骨前肌游离肌丝明显增加,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和肌联蛋白含量显着增加,钙蛋白酶活性升高,伤后7d达到极值。应用钙蛋白酶抑制剂后胫骨前肌游离肌丝未见明显增加,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和肌联蛋白含量显着低于烫伤组,钙蛋白酶活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严重烫伤后胫骨前肌中26S蛋白酶体活性及C2亚基蛋白表达升高,显着高于假烫组。加入钙蛋白酶抑制剂后,26S蛋白酶体活性及C2亚基蛋白表达与同时间点烫伤组相比明显下降;(3)烫伤组骨骼肌Tunel核凋亡指数、caspase-3活性显着高于假烫组,伤后7d差异最为显着,给予钙蛋白酶抑制剂后,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caspase-3活性明显低于烫伤组。烫伤组和抑制剂组胫骨前肌胞浆和线粒体中calpain-2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但同时间点抑制剂组蛋白表达低于烫伤组;伤后各组胞浆中Bid蛋白表达差异不显着,但线粒体中tBid蛋白表达存在显着差异,伤后1d、7d烫伤组线粒体中tBid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抑制剂组tBid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烫伤组;细胞色素c蛋白在假烫组和抑制剂组胫骨前肌胞浆中表达较少,烫伤后随时间延长烫伤组胞浆中细胞色素c蛋白含量显着升高,伤后7d烫伤组胞浆中细胞色素c含量显着高于假烫组和抑制剂组,同时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含量明显减少,伤后7d烫伤组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含量显着低于假烫组和抑制剂组。体外细胞实验中calpain-2过表达的L6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活性显着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显着,抑制剂组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活性略有升高,但低于过表达组。过表达组和抑制剂组胞浆中calpain-2蛋白表达没有显着差异,但过表达组细胞线粒体内calpain-2随着孵育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显着高于抑制剂组;L6细胞线粒体及胞浆内tBid含量与calpain-2蛋白的变化趋势相似。过表达组L6细胞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蛋白含量逐渐降低,胞浆中细胞色素c蛋白的逐渐升高,24h后达到极值。抑制剂组中细胞胞浆及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蛋白变化趋势同过表达组,但两组存在显着差异;(4)严重烧伤后胫骨前肌中Akt、mTOR、GSK-3β和FoxO3a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给予钙蛋白酶抑制剂后,伤后1d和7d的Akt、mTOR、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显着高于烫伤组。第三部分:(1)烫伤组大鼠伤后胫骨前肌细胞浆、线粒体Ca2+升高,肌浆网Ca2+含量降低,伤后1d Ca2+变化达到极值。烫伤组calpastatin mRNA表达水平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伤后1d和4d的calpastatin mRNA水平明显低于假烫组,烫伤组calpain activator的mRNA伤后略有变化,与假烫组没有显着差异。伤后胫骨前肌中calapastatin蛋白表达下降,伤后4d显着低于假烫组;(2)烫伤血清孵育L6细胞引起胞浆内Ca2+含量升高,随着孵育时间延长,Ca2+含量增加,钙蛋白酶活性升高。第四部分:(1)钙通道RyR受体阻滞剂丹曲林明显抑制细胞胞浆及线粒体内Ca2+超载,丹曲林组伤后1d、4d细胞胞浆、线粒体内Ca2+含量明显低于烫伤组;(2)丹曲林组伤后肌组织超微结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3)calpain-1和calpain-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烫伤组;(4)丹曲林组钙蛋白酶的活性虽有略有波动,但仍显着低于烫伤组。丹曲林治疗有效降低骨骼肌消耗,缓解烧伤导致的体重及胫骨前肌/体重比变化。结论:(1)严重烧伤后钙蛋白酶活化是严重烧伤后骨骼肌消耗的重要原因。活化的钙蛋白酶可通过裂解肌原纤维、释放游离肌丝、上调下游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活性,启动和加速蛋白降解;活化的钙蛋白酶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促进细胞凋亡;同时钙蛋白酶还通过抑制Akt活性及其信号通路下游分子磷酸化,抑制蛋白合成、促进骨骼肌消耗。(3)细胞内持续Ca2+超载及钙蛋白酶抑制蛋白低表达是严重烫伤后骨骼肌胞浆内的钙蛋白酶活化的主要原因。(4)钙蛋白酶抑制剂(MDL28170)和钙通道RyR受体阻滞剂(丹曲林)能减轻烧伤引起的骨骼肌消耗,为指导临床治疗严重烧伤骨骼肌消耗提供理论依据。
张永强[9](2018)在《Narcotrend和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烧伤患者手术麻醉的临床意义及不同麻醉深度对烧伤后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文中认为背景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接近200万人被烧伤,其中5000人因此死亡,在意外死亡原因中排名第3位。严重烧伤不仅会导致皮肤及黏膜发生损伤,而且会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可能存在系统和器官代谢紊乱,并导致功能障碍。手术是烧伤创伤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切痂、削痂,皮肤移植术等,轻度烧伤麻醉治疗上并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局部组织如果发生严重烧伤而且面积大、出现了严重机体损伤,并发生代谢、血流动力学和内脏功能明显改变,将会给麻醉带来一定挑战。手术过程中维持理想的麻醉深度是非常重要的,理想的麻醉深度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术后康复质量。麻醉过浅,可能会导致术中知晓,从而引起严重的创伤后遗症和心理健康问题;麻醉过深会增加心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Narcotrend是由德国Hannover医科大学开发的新型脑电深度检测系统,将一般的电极片贴在头部任意位置,即可采集分析当时的脑电信号,系统会自动分析Narcotrend分级并显示在彩色触摸屏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也是采用普通的电极片,但是需要贴在头部固定的位置,通过分析波形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从而把代表不同麻醉深度的脑电信号区分开来。Narcotrend和BIS作为新型的麻醉深度监测系统,皆能较好地反映及调控麻醉深度,并在非烧伤患者术中麻醉得到证实。但尚有研究表明,BIS在其推荐的麻醉范围内发生术中知晓;Rundshagen等研究[1]表明Narcotrend在择期手术患者中,与传统的根据血流动力学调节麻醉深度的方法相比,除了对麻醉深度的维持更稳定之外,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品用量和改善术后恢复质量方面并未有优势。且由于重度烧伤患者常常因早期大量液体丢失而伴有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而经早期抗休克治疗后,部分患者早期需要行“焦痂切除术+植皮术”,对患者而言,这也是二次打击,容易导致术中发生心血管意外。因此,虽然Narcotrend和BIS为重度烧伤患者术中精确麻醉提供了可能,但其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评估。同时,烧伤后引起的细胞因子和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氧自由基的产生、能量代谢障碍、钙离子稳态失衡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可以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最终引起弥漫性脑水肿,发生脑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麻醉状态下脑代谢与麻醉深度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重度烧伤患者麻醉深度与脑代谢的关系以及是否对烧伤手术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尚无相关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Narcotrend和BIS在烧伤患者术中麻醉的应用意义,并探讨不同麻醉深度是否对烧伤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方法1.纳入重度烧伤患者需早期(<7天)行“焦痂切除术+植皮术”108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其中A组将Narcotrend麻醉深度分级控制在D0级至D2级;B组将BIS控制在35~65之间;C组采用传统方法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根据患者血压、心率、临床表现等维持麻醉深度)。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中最大平均动脉压差、术中最大心率差、麻醉药品用量和术后恢复质量。2.将第一部分的B组患者术中根据BIS调节麻醉深度,重度组(High组)12例,BIS值为35~45;中度组(Middle组)12例,BIS值为46~55;轻度组(Low组)12例,BIS值为56~65。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结束时(T3)、拔除气管导管时(T4)采集血3ml,检测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02)、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VD02)、脑氧摄取率(CE02)、颈静脉球乳酸含量(LV)、动脉乳酸含量(LA)、动脉-颈静脉球血乳酸含量差(AVDL)以及血清S-100β及NSE浓度变化,并在最后评价麻醉前与麻醉后24h的认知能力。结果1.与C组比较,A组和B组术中最大平均动脉压差显着降低(P<0.01);术中最大心率差显着降低(P<0.01);丙泊酚(P<0.01)和瑞芬太尼(P<0.01)用量显着降低;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显着降低(P<0.01)。B组定向力恢复时间显着短于C组(P<0.05),A组清醒拔管时间显着短于C组(P<0.05)。A组和B组相比,上述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02)的检测中,结果显示,三个实验组在T2时与T1比较显着升高(P<0.01),而随后在T3与T4时与T2比较明显下降(P<0.01),但T3与T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呈下降趋势,在T2时间点最为显着,其组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T3、T4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VD02)的检测中,结果显示,三个实验组在T2时与T1比较显着下降(P<0.01),而随后在T3与T4时又有着明显升高,与T2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但T3与T4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呈下降趋势,在T2时间点最为显着,组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T3与T4时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脑氧摄取率(CE02)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时与T1比较显着下降(P<0.01),而在T3与T4时与T2比较明显升高(P<0.01),但T3与T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脑氧摄取率呈下降趋势,在T2时间点最为显着,其组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T3与T4则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颈静脉球乳酸含量LV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T3和T4时数值与T1比较显着升高(P<0.01)。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颈静脉球乳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在T3时间点最为显着,其组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此情况在T2和丁4时也存在,但其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6.在动脉乳酸含量(LA)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T3和T4时与T1比较显着升高(P<0.01)。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动脉乳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在T3时间点最为显着,其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此情况在T2和T4也存在,但其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7.在脑乳酸产生量即动静脉乳酸含量差(AVDL)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时与T1比较显着下降(P<0.01),在T3与T4时与T2比较又明显升高(P<0.01)。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动静脉乳酸含量差呈下降趋势,在T2与T3时间点High组较Low组和Middle组明显下降(P<0.01);T4时High组较Low组明显下降(P<0.01),但和Middle组相比其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8.在血清S-100β蛋白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T3、T4时与T1比较其血清浓度显着升高(P<0.01),而随后在T3后逐渐下降,T4时与T3比较明显下降(P<0.01)。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呈下降趋势,在T3、T4时间点最为显着,其组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9.在血清NSE蛋白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T3时与T1比较血清NSE浓度显着升高(P<0.01),而随后在T3后逐渐下降,T4时与T3比较明显下降(P<0.01)。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比较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呈下降趋势,在T2、T3、T4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10.在对术前及术后24h各组认知能力的评价时发现,Low组患者术后24h与术前比较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5);Middle组和High组与术前比较其降低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术后24h的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比较时,发现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MMSE评分呈升高趋势,High组与Low组比较其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Middle组与Low组和High组比较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arcotrend和BIS有助于维持烧伤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品用量,改善术后恢复质量。2.通过监测BIS指导烧伤患者麻醉,能够更好调控麻醉深度,有助于预防和减轻脑损伤的发生。3.较深麻醉状态可减轻烧伤患者全麻后脑损伤,对大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朱榕生[10](2019)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辅助管理下某院2015-2018年抗菌药物使用前后临床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背景:为遏制细菌耐药,世界各国持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包括我国在内的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门急诊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等已取得一些成效,但治疗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仍然普遍,难以改进,核心原因在于微生物标本送检极不规范,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可靠性差、耐药性严重高估,致使目标性抗菌治疗比例低。目的:本研究在抗菌药物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基础上,拟通过分析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后临床分离菌株分布及耐药数据,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可靠的临床微生物依据,为细菌耐药监测提供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某院采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辅助抗菌药物管理,重要功能之一为在开立治疗用抗菌药物医嘱前,保障微生物标本送检,并在后台生成相关节点数据供后续分析。从医院检验信息系统收集2015-2018年住院送检的各类微生物标本检出的临床分离菌株数据,并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后台的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及相关微生物标本采样时间节点数据匹配,得到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后检出的临床非重复分离菌株信息,分析其分布、耐药情况,以及4年间临床常见分离菌耐药趋势。结果:1.2015-2018年全部住院标本共计检出细菌及真菌非重复菌株6903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7900株,占25.9%,革兰阴性菌44055株,占63.8%,真菌7082株,占10.3%。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标本检出1501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661株,占31.1%,高于全院(P<0.01),革兰阴性菌9451株,占62.9%,真菌905株,占6.0%,低于全院(P<0.01)。2.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临床分离菌株检出前五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后,前五位检出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念珠菌属、大肠埃希菌,差异明显,而且苛养菌如链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占比明显降低(P<0.01)。3.临床分离菌株主要来源于非无菌标本,痰标本占首位。不同标本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差异较明显。4.全院所有非重复菌株整体耐药性明显高于抗菌药物使用前检出菌株。5.4年间,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呈逐年好转趋势;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稳中有降;肺炎克雷伯菌对各抗菌药物耐药率有上升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平稳。结论:本研究首次依托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准确构建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临床分离菌株数据库,监测数据更贴近临床实际,可更好指导临床抗菌药物使用。
二、严重烧伤病人血标本的采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重烧伤病人血标本的采集(论文提纲范文)
(2)严重烧伤全身与局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点及对创面修复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标本采集: |
1.2.2 标本处理: |
1.2.3 样品分析: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3)羟乙基淀粉在烧伤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烧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实验一 HMGB1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脾脏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严重烧伤患者外周血HMGB1含量与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严重烧伤患者实施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面积烧伤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与血压监测的影响 |
2 置管方法及注意事项 |
2.1 动脉留置针穿刺部位 |
2.2 穿刺用具 |
2.3 穿刺前注意事项 |
2.4 穿刺方法 |
3 并发症观察及其预防 |
3.1 血栓形成和动脉栓塞 |
3.2 手部缺血 |
3.3 动脉空气栓塞 |
3.4 动脉出血 |
3.5 渗血或血肿 |
3.6 局部或全身感染 |
3.7 使用动脉留置针护理 |
3.7.1 妥善固定管道 |
3.7.2 保持动脉留置针通畅, 防止堵塞 |
3.8 压力换能器护理 |
3.9 正确采集血标本 |
4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及应用 |
(7)川芎嗪和胰岛素对严重烫伤MODS大鼠血浆sTREM-1、sICAM-1、MDA、SOD、D-2G及FDP水平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试剂与药品 |
2.2 实验方法 |
2.2.1 制作创伤MODS动物模型 |
2.2.2 设计随机数字法分组方案 |
2.2.3 实验动物分组 |
2.2.4 各组治疗方案 |
2.2.5 标本采集与检测指标 |
2.2.6 检测原理和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严重烫伤大鼠皮肤情况 |
3.1.1 严重烫伤皮肤肉眼观察情况 |
3.1.2 严重烫伤皮肤显微镜观察情况 |
3.2 严重烫伤MODS大鼠一般症状 |
3.3 严重烫伤MODS大鼠7天内死亡率 |
3.4 严重烫伤MODS大鼠血糖、肝、肾和心肌酶功能 |
3.5 各组大鼠存活率变化 |
3.6 各组大鼠血浆sTREM-1指标变化 |
3.7 各组大鼠血浆sICAM-1指标变化 |
3.8 各组大鼠血浆MDA指标变化 |
3.9 各组大鼠血浆SOD指标变化 |
3.10 各组大鼠血浆D-2G指标变化 |
3.11 各组大鼠血浆FDP指标变化 |
3.12 各组大鼠血糖、ALT,CRE和CK水平变化 |
第4章 讨论 |
4.1 概述 |
4.2 严重创伤MODS大鼠模型制作成功依据 |
4.3 严重烧伤后MODS发生机理和川芎嗪和胰岛素治疗方案 |
4.4 川芎嗪和胰岛素对严重烫伤MODS大鼠血sTREM-1和sICAM-1指标影响 |
4.5 川芎嗪和胰岛素对严重烫伤MODS大鼠血MDA和SOD指标影响 |
4.6 川芎嗪和胰岛素对严重烫伤MODS大鼠血D-2G和FDP指标影响 |
4.7 川芎嗪和胰岛素对严重烫伤MODS大鼠肝、肾和心肌保护作用 |
4.8 展望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钙蛋白酶在严重烧伤大鼠骨骼肌消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严重烧伤后大鼠骨骼肌消耗、骨骼肌超微结构及钙蛋白酶变化规律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3.1 大体观察 |
3.2 骨骼肌消耗情况 |
3.3 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 |
3.4 骨骼肌钙蛋白酶表达 |
讨论 |
4.1 严重烧伤可导致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和长时间的骨骼肌消耗 |
4.2 钙蛋白酶表达升高及活性增强可能是严重烧伤后骨骼肌消耗的重要原因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钙蛋白酶活化导致严重烧伤大鼠骨骼肌消耗的作用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钙蛋白酶活化启动、加速骨骼肌肌原纤维裂解、释放游离肌丝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3.1 骨骼肌消耗情况 |
3.2 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 |
3.3 严重烧伤后胫骨前肌中游离肌丝含量明显增加 |
3.4 严重烧伤后胫骨前肌游离肌丝中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含量明显增加 |
3.5 胫骨前肌中钙蛋白酶蛋白活性变化 |
讨论 |
第二节 钙蛋白酶活化增强下游泛素‐蛋白酶途径 26S 蛋白酶的活性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3.1 26S 蛋白酶体活性变化 |
3.2 胫骨前肌中泛素 E3 连接酶 MuRF‐1、Atrogin‐1 和 26S 蛋白酶体 C2 亚基蛋白表达变化 |
讨论 |
第三节 钙蛋白酶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导致肌细胞凋亡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3.1 胫骨前肌 Tunel 细胞凋亡染色 |
3.2 胫骨前肌组织中 caspase‐3 活性表达 |
3.3 胫骨前肌中胞浆、线粒体内 calpain‐2 及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
3.4 抑制及过表达 calpain-2 对骨骼肌 L6 细胞凋亡的影响 |
3.5 骨骼肌 L6 细胞中 caspase‐3 活性检测 |
3.6 L6 细胞胞浆、线粒体内 calpain‐2 及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
讨论 |
第四节 钙蛋白酶活化抑制蛋白代谢途径中 Akt 活性及下游分子磷酸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3.1 活化的钙蛋白酶对 Akt 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3.2 活化的钙蛋白酶对 Akt 信号通路下游 mTOR 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
3.3 活化的钙蛋白酶对 Akt 信号通路下游 GSK‐3β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
3.4 活化的钙蛋白酶对 Akt 信号通路下游 FoxO3a 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严重烧伤后骨骼肌钙蛋白酶活化的原因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3.1 胫骨前肌肌组织细胞胞浆、线粒体及肌浆网微区 Ca2+含量变化 |
3.2 烧伤血清对 L6 细胞胞浆中 Ca2+浓度的影响 |
3.3 烧伤血清刺激对 L6 细胞钙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3.4 胫骨前肌中 calpastatin 和 calpain activator 的 mRNA 水平表达 |
3.5 胫骨前肌中 calpastatin 蛋白水平表达 |
3.6 胫骨前肌中钙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
讨论 |
4.1 严重烧伤后骨骼肌细胞内 Ca2+超载是钙蛋白酶活性升高的主要原因 |
4.2 严重烧伤后骨骼肌细胞内 calpastatin 表达下降是钙蛋白酶活性升高的重要原因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丹曲林对严重烧伤大鼠骨骼肌消耗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3.1 大鼠体重及胫骨前肌重量变化 |
3.2 胫骨前肌超微结构变化 |
3.3 胫骨前肌细胞胞浆、线粒体、肌浆网微区 Ca2+含量变化 |
3.4 骨骼肌肌组织中 calpain‐1 和 calpain‐2 蛋白表达 |
3.5 骨骼肌肌组织中钙蛋白酶活性变化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9)Narcotrend和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烧伤患者手术麻醉的临床意义及不同麻醉深度对烧伤后患者的脑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Narcotrend和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烧伤患者手术麻醉的临床意义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不同麻醉深度对烧伤后患者脑功能保护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麻醉深度监测仪在重度烧伤患者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辅助管理下某院2015-2018年抗菌药物使用前后临床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工具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路线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临床分离菌分布情况 |
3.2 临床分离菌株标本来源分布 |
3.3 抗菌药物使用前后常见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情况比较 |
3.4. 临床常见分离菌耐药趋势 |
4. 讨论 |
4.1. 临床细菌分布情况 |
4.2. 临床分离细菌标本来源分布 |
4.3. 常见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情况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严重烧伤病人血标本的采集(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
- [2]严重烧伤全身与局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点及对创面修复的机制探讨[J]. 沈耀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4(34)
- [3]羟乙基淀粉在烧伤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李明. 泰山医学院, 2012(07)
- [4]烧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黄立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08)
- [5]烧伤病人采集血标本的探讨与体会[A]. 辛宏,冯曼,焦小会. 第七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2
- [6]严重烧伤患者实施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现状[J]. 孙燕. 天津护理, 2012(02)
- [7]川芎嗪和胰岛素对严重烫伤MODS大鼠血浆sTREM-1、sICAM-1、MDA、SOD、D-2G及FDP水平影响[D]. 杨洋. 南昌大学, 2017(07)
- [8]钙蛋白酶在严重烧伤大鼠骨骼肌消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马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3)
- [9]Narcotrend和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烧伤患者手术麻醉的临床意义及不同麻醉深度对烧伤后患者的脑保护作用[D]. 张永强. 郑州大学, 2018(01)
- [10]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辅助管理下某院2015-2018年抗菌药物使用前后临床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朱榕生. 浙江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