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柏地黄丸治疗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9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月[1](2021)在《中医体质调理配合药物治疗湿热体质痤疮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以中医体质理论为基础,探讨痤疮与湿热体质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相关因素。通过规避相关危险因素,调理体质,达到预防、治疗痤疮并减少其复发的效果。(2)观察枇杷清肺饮配合耳穴压豆、中医体质调理治疗湿热体质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1)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从问卷星网络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对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与皮肤科就诊的128名痤疮患者发布调查问卷,统计并分析数据,从而分析湿热体质与痤疮的相关性。(2)将68例湿热体质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地分为中医药治疗组和西医药对照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予湿热体质调理指导、枇杷清肺饮汤剂口服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对照组予盐酸米诺环素胶囊(通用名:“玫满”)口服,配合夫西地酸乳膏(立思丁)外用。两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痤疮综合分级系统量表(GAGS)评分变化及湿热体质量表积分变化。结果:(1)128名痤疮患者中,湿热体质患者人数为84人(占65.6%),非湿热体质患者人数为44人(占34.4%)。(2)湿热体质与非湿热体质痤疮患者在饮食、睡眠、运动习惯、遗传因素、皮肤质地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湿热体质与非湿热体质痤疮患者在痤疮严重程度(Pillsbury分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4)对照组在治疗前GAGS评分为(26.32±7.79)分,治疗后为(12.79±2.86)分;治疗组在治疗前GAGS评分为(27.12±7.07)分,治疗后为(10.94±2.39)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GAGS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的GAGS评分下降比对照组更多(p<0.05)。(5)对照组治疗前湿热体质亚量表转化积分为(72.43±8.58)分,治疗后为(72.18±7.09)分;治疗组治疗前湿热体质亚量表转化积分为(72.55±7.68)分,治疗后为(41.67±6.65)分;治疗组治疗后与前相比湿热体质亚量表转化积分下降(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湿热体质亚量表转化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湿热体质亚量表转化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6)治疗组治疗痤疮的总有效率达91.18%,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0.59%,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痤疮与湿热体质之间具有相关性,湿热体质是痤疮的重要易感因素之一,湿热体质的形成与饮食、睡眠、运动习惯、遗传、精神状态等多种因素相关。(2)运用中医体质调理,口服枇杷清肺饮配合耳穴压豆治疗湿热体质痤疮,能有效减轻皮损症状,改善患者湿热体质,临床疗效确切。
贾瑞,琚玮[2](2020)在《琚玮教授治疗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经验》文中研究指明琚玮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6年,在河南首先开展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矮小症、性早熟、儿童心理行为等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琚教授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着有《中西医儿科诊疗全书》《儿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学》等学术专着20余部,参与科研课题10余项。儿童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是儿童时期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以夹腿并同时不断摩擦阴部为主要特征。目前,西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琚教授认为本病与先天不足、阴虚火旺密切相关,治以滋补肾阴、清降相火为主,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并联合行为干预治疗,疗效显着。
李晨[3](2016)在《养血祛风方对抽动障碍鼠行为及PSD-95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以多种运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患病率男性大于女性,常伴有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研究表明,与前额叶-纹状体相关的认知损害可能和抽动障碍的临床症状相关,认知损害以及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等较高的共病率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业、同伴关系、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妨碍儿童个性的形成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就养血祛风方对抽动障碍模型鼠抽动行为、认知能力及脑组织纹状体PSD-95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养血祛风方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养血祛风方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及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分为“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概况”和“中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概况”两部分。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儿童抽动障碍的相关文献资料,就儿童抽动障碍现代医学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动物模型、PSD-95以及中医在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建立抽动障碍大鼠模型,观察其行为学改变以及脑组织纹状体PSD-95水平的变化,对动物模型的复制进行评价,探讨养血祛风方治疗抽动障碍的作用机制,并与西药泰必利进行药效学比较,为临床中医药的开发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探索养血祛风方在治疗多发性抽动障碍,尤其在运动性抽动及学习记忆方面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抽动障碍从血论治提供依据。方法:IDPN腹腔注射建立大鼠拟TD模型,将T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造模后分别于第1、4、8周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观察,并进行旷场分析及水迷宫测试,评价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神经元锥体、颗粒细胞形态结构,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纹状体PSD-95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跨格次数增加,垂直活动次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中央停格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低、高剂量组跨格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垂直活动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8周中药高剂量组大鼠半数能完成水迷宫测试,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TS模型大鼠纹状体神经元细胞形态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通过药物干预可使其改善,中药中剂量组及中药高剂量组优于中药低剂量组及西药组。PSD-95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纹状体组织切片PSD-95受体表达水平与其他5组相比明显减少。经治疗在PSD-95层面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中剂量组无明显差异,但均优于中药低剂量组及西药组。结论:养血祛风方中、高剂量组有改善抽动障碍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且大鼠纹状体中PSD-95受体的减少与抽动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任国强[4](2016)在《周志杰学术思想及“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学习周志杰主任的临床经验、针法特点及“四针疗法”,总结出周老的学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扬。脑性瘫痪是由于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在胎儿或婴幼儿时期。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小儿脑瘫的患病率却有升高的趋势。婴幼儿期是运动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粗大运动发育被认为是其他发育的基础,理应作为脑瘫康复的重要环节进行研究。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绝大多数是来自个人的经验,总结名老中医运用针灸治疗脑瘫的经验和学术思想较少。目前的研究大多数没有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随机对照,且样本量低,可重复性差,因而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影响对针灸疗效的客观判断。在本次研究中我应用周老的“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并进行科学的临床观察与统计分析,进一步验证导师学术思想及四针疗法,为治疗小儿脑瘫的提供新的、疗效可靠的方法和学术理论。方法:1理论研究一方面,全面回顾收集周志杰主任的论文、论着、课题研究及临床病例资料,并对上述资料进行总结。另一反面,通过平日研读经典、聆听周老教诲及跟师学习,观察、分析、理解、体会其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辩证思路、选穴配伍和针刺手法特点,提炼出周老临床针灸治病的学术思想和常用“四针疗法”,并在独立临床中进行应用和体会。2临床研究选择西安市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门诊及脑瘫诊疗中心的1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0例。采用评价者盲法,由固定评估医师进行量表评价,其不了解患者的治疗方法。数据由专门统计人员统计,统计者不了解分组与评价情况。对照组单纯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脑、腹四针”,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5次,60次为1疗程。观察两组对GMFM-66、MAS评分的影响,采用尼莫地平法判定疗效。观察指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观察两组间有无差异,总结、评价其疗效,并对治疗后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理论研究成果:本研究挖掘总结了周老的学术思想及其渊源、常用的“四针疗法”及擅长的针法特点,并在临床上具体应用体会。周老受“准绳堂”父辈们“注重整体、针灸药食并重”思想,以及《内经》、《难经》及其他相关各家的影响,形成了其“整体调治”的学术思想。1学术思想1.1注重整体,阴阳并调1.1.1左右并调:临证时对于一侧疾患,如偏瘫、面瘫等,周老多采用“左右并调”的方法来补虚泻实,达到左右阴阳平衡。1.1.2上下并调:包括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体现了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的阴阳并调之法,通过人体脏腑、经络及气机的上下联系来达到阴阳平衡。1.1.3前后并调:周老认为,腹在前为阴,背在后为阳,故前后配穴即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达到阴阳并调之效。1.1.4内外并调:肢体内、外侧阴阳经脉失调就会出现肌力、肌张力及姿势异常。周老治疗时多采取补阳泻阴或补阴泻阳的方法平衡阴阳。1.1.5气血并调:气为阳,血为阴。气和血一阴一阳,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周老治疗气病或血病时,常气血同调,阴阳并治。1.2重问诊,识三因,辩病源。周老临床强调通过“四诊”来辨识三因,根据不同“时因、地因、人因”,从天象、地象、人象的角度全面了解人体的状况,做到有针对性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发挥中医的整体调治优势。1.3注重食疗,强调针、药、食并重,各显其效。平疴食疗为先,不愈针药并举:症状较轻时,周老常单独采用食疗进行调理:如不愈,再予以针灸药物。对于慢性、易复发疾病,周老采用食疗为主,配合针药来治疗;急性疾病,以针药为主,配合食疗。平素注重饮食调养,纠正脏腑之偏:周老强调,日常生活中应根据体质采用食物进行合理调养,预防疾病;患病时则依辨证,采用食、针、药治疗,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1.4重视经络辨证,强调熟识穴性。周老认为,经络循行是针灸治疗的基础,经络辨证包括依病候辨证、依病位辨证。针灸治病的关键,一在辨证,二关取穴,三乎手法。如果辩证确凿,取穴精巧,手法纯熟,治病即能事半功倍。2周老的“四针疗法”包括:形神兼调,善用“脏四针”调五脏;注重“四海”理论,各以“四针”调虚实:如调髓海用“脑四针”,调水谷之海用“腹四针”,调气血取“焦四针”。3周老针法特点包括:飞针速刺,强调“气至病所”;崇尚指针,强调指力为先;擅用芒针,一针多穴祛痼疾;崇尚任督,针、灸、点穴并用。4周老的临床经验包括:巧识病因,治愈顽固性腹胀;左右并调,治疗顽固性面瘫;内外同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上下并调,治疗少阳头痛;前后并调,治疗原发性痛经;表里经并调,治疗胁痛;针食结合,治疗习惯性便秘。独立临证时,将周老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应用于临床,采用温针灸治疗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采用“脑、腹四针”治疗小儿遗尿及抽动症。临床研究成果:论文在全面学习和传承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基础上,观察导师的“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结果如下:1收集完整病例130份,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儿治疗前年龄、性别及MAS、 GMFM-66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66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治疗组提高的更为明显(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儿治疗后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的更为明显(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MAS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41例,无效8例,总有效57例(87.69%);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39例,无效17例,总有效48例(73.84%)。两组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尼莫地平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显效29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56例(86.15%);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36例,无效18例,总有效47例(72.31%)。两组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不同年龄段患儿尼莫地平有效率,6月-12月为85.71%,13月-36月为71.66%,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低年龄段患儿有效率高于高年龄段;低年龄段MAS有效率82.85%,高年龄段为78.33%,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高低年龄段MAS的有效率没有差异。结论:1对于小儿痉挛型脑瘫,采用“脑、腹四针”配合康复训练,可以降低肢体的肌张力、改善肢体痉挛状态,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发育。2运用“脑、腹四针”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有效率。3年龄与小儿痉挛型脑瘫的康复疗效相关,年龄越小,进步越快;年龄越大,进步越慢。脑瘫患儿治疗后痉挛程度的改善与年龄未发现相关性。4小儿脑瘫病变责之脾肾二脏,治疗重在任督二脉。痉挛型脑瘫临床呈现的肢体拘急挛缩,多与“阴阳失调”有关。治疗上,以“通督扶阳益髓、调任健脾益肾”为法。针刺督脉可以调节人体阳脉之气,补脑益髓:针刺任脉可以调节人体阴脉之气,补脾益肾。针刺任督二脉,即可以协调全身阴阳经气的平衡,通过“扶缓抑急”,达到“舒筋缓拘”的目的,从而有效的降低肌张力,减轻肌肉的痉挛,改变异常姿势,提高运动功能,达到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目的。
赵鑫,陈玉燕[5](2016)在《陈玉燕治疗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验案撷萃》文中研究说明介绍陈玉燕治疗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的临床经验,认为阴虚风动为其基本病机,临床分期论治,整体调理,疗效显着,并附验案1则,以资说明。
康玉春[6](2016)在《王彦恒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王彦恒老中医在精神科专科医院的中医科从事临床工作逾55年,临床经验丰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精神科学术思想,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研究王老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对于中医精神科学术发展和传承十分必要。学术思想渊源王老学术思想渊源受到传统中医的神志病学说,如心主神明学说、五神脏理论、癫狂痫学说、郁证学说和有关情志病治肝学说等的深远影响,但主要还是受到以下三个学说的影响:第一,是伤寒学派阳明病有关学说;第二,活血化瘀学说;第三,中西医结合思潮和实践。学术思想特点王老主张脑主神明,注重脑神在神志病和各种疾病发病和传变中的作用,强调在神志病治疗中治脑调神,其中最为重视活血、清热、补肾。主张百病治疗康复要治脑调神,怪病、难症治疗不忘脑神,防病调神。王老主张,脑主神明,以通为用。脑神“不通则乱,乱则不通”是脑神病的基本病机,活血通脑是最重要的治则治法。肾脑相通,“精”“神”互用,肾精不足,脑髓失养是脑神病基本病机之二,补肾强脑、安神宁神是治疗脑神病的基本治法之二。热扰脑神,热毒上攻,是脑神病的基本病机之三,清热宁脑乃为脑神病的基本治法之三。王老治疗精神科药物反应和精神科药源性疾病主要采取清热、养阴、解毒和活血之法,主张治未病,讲究治病时机,积极探索辨证使用西药。主要临床经验1.关于精神分裂症(癫病)王彦恒老师认为,精神分裂症属于中医癫病范畴,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病种。但中医癫病的临床范围大于精神分裂症,很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疾患也可以诊为中医的癫病,均可以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参考癫病进行辨证论治。王彦恒老师早年总结癫病的病机规律为:“始发于肝,并发于心,失调于脏,上扰于脑,癫病乃作”。王彦恒老师经验中癫病治疗临床思路,强调掌握以下三点:第一抓住证候特征,第二分析病位,第三确定病性,癫病之病性,为本虚标实,初期为邪实,中期为虚实夹杂,后期以虚为主。邪实即气滞、痰盛、血瘀;正虚即气、血、津液亏虚。脑神、五脏功能下降,应注意整体调理。王老认为中医治疗癫病,要时时不忘“治未病”和“治病求本”,不要仅仅紧盯住症状本身,过分重视中西药物的作用;应时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把握患者的心理、情志、脑神因素,对患者所关注的婚恋、生活、工作问题予以积极的指导和引导,治未病,防止癫病向阴性症状(癫病呆症)发展和药源性疾病的产生。王老主张,癫病康复的关键在于预防复发。2.双相情感障碍(狂郁病) 王彦恒老师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虽然表现为两种矛盾情绪状态(狂、郁)的情感精神疾病,却有着内在统一的病机,二者可以相互转换,郁久可以化火,火性炎上则化为狂;狂久则耗伤气血阴阳,导致阴阳不足,气机升发不利而为郁,从狂而转郁,由此而见狂郁兼见或转换,治疗难度较大。抑郁发作的治疗思路必须掌握以下三点:第一,抓住证候特征;第二,确定病位;第三,确定病性。躁狂状态的治疗思路是要对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确定病位、病性及制定相应的治法、用药,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的关键所在。对待双相情感障碍的转相问题,要注意其内在机制,一方面可能是本病病势的自然体现,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与应用的药物有关。应及时调整药物和药量,不可过亦不可不及,临床上要根据正虚邪实的进退情况灵活运用药物。3.抑郁障碍(郁病) 温阳肾开郁是王老从肾论治脑神病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王老主张,传统的郁证和癫病都很难包容我们现在所说的抑郁障碍范畴,肾阳不足,全身气机动力不足,是郁病(抑郁障碍)的重要病机之一。在使用温阳开郁法治疗抑郁障碍时,温阳补肾是关键与核心。温肾扶阳,但不可过于温燥。4.焦虑障碍焦虑症的症状“点多面广”,病因涉及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其病位在脑而涉及五脏六腑,特别是脑、心、肾;病机是各种身心因素引起的脑神不宁、神机不畅。肾阴不足,脑神失养是焦虑症病机病性之本。焦虑的临床复杂病机类型包括脏腑未损,神机紊乱;寒热并见,虚实夹杂;上热下寒,症状繁杂等。王老治疗焦虑症,首重调养脑神,滋阴、清热、理气并举,安心神、镇肝魂以重镇祛为常法;辨别标本,补泻兼施;慎用温补,见寒慎用祛寒,不忘散郁;清上温下,不忘调理脾胃。若已长期使用西药,要注意解毒,更重清热养阴。焦虑患者要怡情养性,加强户外运动,饮食宜清淡。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就是要发挥两个医学体系的不同价值观、不同诊治方法的优势,取“西药起效快,中医治根本”的双重优势,以病人为本,尽快取得疗效,缩短病程,减少病痛和残留症状,加快康复。5.中医防治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 王老主张中医防治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要注意发挥自身优势。王老对精神药物导致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患的总体认识是:“药物毒邪,始发于胃,并发于脾,侵及脏腑;病势多途,筋骨受损,伤正毁形,诸病皆生。”治疗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如迟发性运动障碍、药源性闭经,要特别注意,清热,养阴,活血,解毒是常用方法。在精神科防治药毒关键是抓住“治未病”的时机。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对王彦恒老师用药经验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将筛选出的1903个处方转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的“方剂分析”模块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通过软件统计,总结出王彦恒老师治疗脑神病的主要药物和主要组合规律。分析显示王彦恒老师治疗脑神病常用治法,包括活血、清热(阳明热)、镇肝、补肾、养阴、通便、解毒、行气、化痰等。依据关联规则网络展示图所展示的支持度40%的核心组合是由川芎、丹参、菊花、石膏、珍珠母、山萸肉、何首乌、炒枣仁这七味药组成。这个核心组合可以看作是王彦恒老师治疗各种脑神病的核心方剂。该数据分析研究还深层次揭示了王彦恒老师脑神病治疗的一些具体用药规律。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研究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西医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示对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联合阿立哌唑或氨磺必利,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理行为治疗以及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均能使患者获益。对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进行了全面综述,提示其主要病因病机是脾肾两虚(脾肾阳虚)。对脾藏意主思的神经心理学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脾藏意主思,对人体信息的接受、识别、短期记忆、初步加工处理,提取、初步储藏关系密切,即对初步形成思维、短时记忆相关,而相应的肾主封藏的功能与信息的深度处理、长期记忆有关,由此可以假设脾意与肾志精神活动的认知与情感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并体现在认知与情感活动的不同环节。如果出现脾虚,脾藏意主思的功能下降,相应的记忆学习功能就会出现认知障碍和负性情绪障碍。脾藏意主思的这些认知、情感内涵与脾脏的功能性质高度一致,并与肾藏志主恐的内涵相区别。脾虚脾意不足容易出现相应认知情感功能失常。对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中医范畴和中医病名进行了思考,建议将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称为“癫病呆证(或癫呆症、癫呆病)”探讨了健脾(意)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中医理论基础,在老师补肾法治疗阴性症状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健脾(意)补肾(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癫病呆证),是对老师经验和学术观点的发展与创新。由于健脾与补肾作用对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环节不同,二者的作用存在叠加和加强,推测健脾补肾治疗阴性症状的疗效会优于单纯补肾法。对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进行了临床观察:目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是精神科疾病主要致残因素,尚无可靠治疗方法。根据中医五脏和“五神藏”理论,阴性症状应与“脾”和“肾”有关。因此本研究试用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探讨本病的中医治疗规律。方法:选取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中医虚证标准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利培酮的同时服用健脾补肾汤剂。对照组服用利培酮的同时服用补肾汤剂。疗程为12周。利培酮用量为2-4mg。分别于基线(入组第一天)、第4、8和12周末进行量表评定,精神症状评定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全部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阳性症状量表总分、阴性症状量表总分、7个阴性症状量表分分别进行了重复测量数据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结果:对阳性症状量表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但是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对阴性症状量表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且12周末时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对各阴性症状量表亚量表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且12周末时治疗组对情感退缩、交谈缺乏自发性和流畅性、刻板思维等亚量表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在4、8、12周末时对情感交流障碍亚量表分改善优于对照组。讨论:健脾补肾法比单纯补肾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改善作用更加全面。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癫病呆症)值得深入研究。
刘梦玉[7](2013)在《冯兴华教授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风湿病经验探析》文中认为本论文在导师冯兴华教授、何夏秀主任医师的悉心指导下,运用文献检索的方法,对补肾活血法治疗常见风湿病的临床应用和基础实验近况进行探讨,并对冯兴华教授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补肾活血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本文从临床疗效观察和基础实验研究两方面着手,以临床常见的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干燥综合征等疾病为对象,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探讨补肾活血法在不同风湿病中的应用。证实补肾活血法治疗风湿病临床疗效显着,并且具有抗炎、调节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功能、保护软骨、调节骨代谢等多重作用,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临床治法。2.导师对痹病肾虚血瘀证的认识导师冯兴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40余年,熟稔经典,中医西医融会贯通,临床经验丰富,对风湿病的诊治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痹病是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麻木、肿胀、活动受限、甚至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疾病,可以累及多个脏腑、组织,其病因与遗传、感染、饮食、环境等相关。西医学中的强直性脊柱炎(AS)、类风湿关节炎(RA)、骨关节炎(O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肌炎(DM)、肌炎(PM)、系统性硬化症(SSc)、干燥综合征(PSS)、风湿热、骨质疏松症及痛风性关节炎等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均可按照中医痹病辨证论治。关于痹病的病因病机,导师认为正气不足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基础,包括营卫不和,脏腑功能失调等。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或内生痰浊、瘀血是痹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亦可导致痹病。同时,久病多虚,久病多瘀。因此导师提出肾虚血瘀是痹病重要的病因病机之-肾虚与血瘀在生理和病理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痹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脏,主一身元阴、元阳,是生命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痹病的发生多有肾虚为基础。同时,肾虚血瘀是痹病过程中重要的病理变化,肾虚与血瘀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因此导师遵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痹病有瘀血”的理论,临床中经常强调“痹有瘀血作祟”,重视活血化瘀法的应用。3.导师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常见风湿病的经验补肾活血法是将补肾与活血有机的结合,起到平衡阴阳、扶正祛邪之效果。痹病的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虚实夹杂,导师在临床中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与分型同参考”,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风湿病时,既有相似之处,又根据不同疾病的病情特点而用法各有区别。总体而言,导师常用的方剂主要为左归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青蛾丸、二至丸、独活寄生汤、身痛逐瘀汤等。治则以补肾强督、活血通络,补益肝肾、祛风活血,滋阴补肾、凉血散瘀,温肾健脾、活血化瘀,益气养阴,凉血解毒等为主。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风湿性疾病,本文系统总结了导师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常见风湿病的临床经验,并结合典型病例做具体论述和分析。
王晓敏,蔡建新,叶冬兰,胡成群[8](2012)在《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治验》文中认为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是一种以小儿习惯性摩擦会阴部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发作时患儿两腿交叉,夹紧,全身用力,磨擦阴部,每次发作数秒到数分钟不等,可因外界因素而停。发作时
安成爀[9](2012)在《针刺对EAE大鼠IL-17、NO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炎性脱髓鞘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MS好发于青壮年,大多数MS患者因反复发作而致残,且由于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尚不满意,MS仍然被认为是一种难治的疾病。因此,找到安全有效地治疗MS的方法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是由于EAE具有与人类MS相似的临床、免疫、生化及病理特征,被认为是研究MS的理想动物模型,已用于研究MS治疗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法。针刺治疗有其整体性和双向性的作用特征,使机体免疫系统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下,这可能是针刺治疗MS的重要作用机制,但目前无论对MS针灸治疗的临床研究或EAE实验研究尚未被证实。因此,本实验在建立EAE模型的基础上,检测大鼠血清中IL-17和NO的水平通过探讨针刺对EAE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探讨针刺治疗MS的有效性的科学依据。方法:将43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EAE模型组、激素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取豚鼠脊髓匀浆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匀制成油包水乳剂免疫诱导大鼠,以提高发病率,还施加百日咳杆菌在72h内腹腔注射,制备EAE模型,为其同样刺激,以给予大鼠0.9%的氯化钠溶液注射作为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EAE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至造模后第30日取材。为证明针刺治疗的有效性,治疗方法采用激素治疗和针刺治疗而进行其疗效对比,激素治疗组在造模后第10日给予大鼠以每日一次30mg/kg的剂量尾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连续治疗3日。接着造模后第13日开始,每日同一时间给予经胃灌注每次3m1的醋酸泼尼松悬浊液,至造模后第30日取材。针刺治疗组从造模后第10日开始针刺百会穴、双侧肾俞穴和足三里穴,至造模后第30日取材。每日观察记录大鼠的发病情况、体重变化和按Kono等提出的5分法来测定神经功能评分。取材以断头法取大鼠的血,经离心而取上清后,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IL-17的含量,且用硝酸还原法测定大鼠血清中NO的含量。结果: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表明其造模成功。在神经功能评分方面,两个治疗组(包括激素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大鼠与EAE模型组相比,其症状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两个治疗组的血清IL-17和NO的水平与EAE模型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但其激素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之间统计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在EAE模型中,细胞因子IL-17和NO与Thl/Th2及Th17免疫应答有密切关系。通过针刺治疗和激素治疗对EAE模型进行干预发现,在大鼠血清IL-17和NO的含量治疗后明显下降,由此可推测在缓解期使维持Th1/Th2及Th17/Treg的功能平衡,而达到机体免疫因子保持在相对正常范围的治疗目的,表明针刺治疗多发性硬化有着确切的效果。两个治疗组之间的疗效比较在统计上无明显差异则表明针刺治疗和激素治疗EAE具有同等的疗效,但由于激素治疗组大鼠有两例死亡,可说明针刺治疗具有比激素治疗更安全且无副作用的治疗优势。
庞博[10](2012)在《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1.1通过Weka (Waikato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Analysis)软件的应用,重点探索贝叶斯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应用前景,进一步探索促进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和学术流派发展的有效方法;1.2应用跟师学习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群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总结和继承施今墨学术流派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1.3引入循证思路,形成适合中医学特点,借助集“规范化采集”“网络化存储”“标准化处理”“多元化挖掘”四位一体的中医医案信息化共享平台,探索由“经验”向“知识”再向“证据”转化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继承研究多元化途径。2方法2.1数据采集以施今墨学术流派具有明确传承轨迹的4位医家,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诊治的糖尿病医案为研究对象。参照“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要求的病例采集格式,采用统一设计、标准规范、项目齐全、重点突出的病例信息采集表观察、采集、转录一般资料、病史资料、刻下症、体格检查与四诊资料、理化检查资料、中医诊断、证候诊断和立法、处方用药、辅助疗法与医嘱及医师临证思辨经验、语录。2.2数据录入对符合规范的病例信息采集表数据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14.0.6112.5000进行双人双录入,其后转化为CSV (Comma Separated Value)等统计分析要求的数据格式。2.3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对采集数据进行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变换和数据归约。应用规范统一的病案采集表并经过统一培训控制采集质量,双人双录入,逐条核对控制录入质量,借助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编译程序控制数据质量与数据结构转换质量。3.4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采用SPSS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13.0统计分析系统进行,对D性别,E年龄,G应诊医师,J诊次,K病案类型,N主诉,Q刻下症,S舌象,T脉象,U既往病史,X空腹血糖、餐后血糖,AB病因,AC西医诊断,AD中医诊断,AF中医证候,AH证素,AJ治法(归约),AK处方,AL处方药物,AM主方,AN剂量,AO药味,AP剂型等项目采用描述性分析,对数据频数、集中趋势、离散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应用Weka3.6软件对Q刻下症、AE中医诊断(归约)、AG中医证候(归约)、AH证素、AJ治法(归约)、AL处方药物、AM主方等“病-证-症-法-方-药”核心属性数据进行分类、聚类、关联等分析。应用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Intelligence Analysis System, CPIAS)(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信息研究室研制中)网络版对4位医家典型医案的相对药量、药性、药味、归经、方剂功效、筛选功效、症状重排、证素、筛选证素、方剂证候进行个案分析。3结果3.1纳入情况依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遴选,研究纳入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以下简称4位医家)诊治糖尿病病例938例,其中初诊414例,复诊524例,回顾性病例487例,前瞻性病例451例。施今墨诊疗病例23例,其中初诊12例,复诊11例;祝谌予诊疗病例337例,其中初诊121例,复诊216例;吕仁和诊疗病例447例,其中初诊203例,复诊244例;赵进喜诊疗病例132例,初诊病例78例,复诊病例53例。共收集4位医家诊疗经验包括辨证要点、病因分析、病机变化、治法思路、遣方用药特色与经验等共计1904项,其中施今墨诊疗经验59项,祝谌予诊疗经验1015项,吕仁和诊疗经验503项,赵进喜诊疗经验327项。3.2描述性分析结果在纳入分析的938例医案中,患者男性475例,女性463例;患者年龄最大85岁,最小18岁,年龄中位数为55岁,平均年龄为55.56±12.290岁;初诊共计出现口渴多饮等48个症状;患者糖尿病病程最长的392个月,最短的3天,平均73.41±71.821月;共计出现2型糖尿病等60个西医诊断疾病及消渴病等59个中医诊断疾病及脾痒(期)、消渴期、消瘅期3个疾病分期,其中前3位的是:消渴病930例,占总数99.04%,消渴病肾病249例,占总数26.52%,消渴病·风眩215例,占总数22.90%;共计出现久病正虚等13个病因,其中前3位的是久病正虚121例,占总数29.23%,饮食不节78例,占总数18.84%,情志不舒62例,占总数18.84%。在纳入分析的938例医案中,共计出现疲乏等259个症状,其中前3位的是:疲乏332例,占总数35.39%,视瞻昏渺249例,占总数26.55%,口渴多饮154例,占总数16.42%;共计出现细脉等56个舌象、脉象;共计出现气阴两虚等138个中医证候,其中前3位的是:气阴两虚334例,占总数35.57%,肝肾亏虚264例,占总数28.12%,经脉不活195例,占总数20.77%;共计出现血瘀等49个中医证素,其中前3位的是:血瘀776例,占总数82.73%,肾730例,占总数77.83%,肝692例,占总数73.77%;共计出现活血等98个中医治法(归约),其中前3位的是:活血806例,占总数85.93%,益气620例,占总数66.10%,健脾595例,占总数63.43%;在纳入分析的938例医案中,共计出现降糖对药方等125个中医处方主方。其中前3位的是:降糖对药方257例,占总数27.40%,狗脊饮子121例,占总数12.90%,当归补血汤106例,占总数11.30%;共计出现丹参等365个中药药物,其中前3位的是:丹参626例,占总数66.74%,黄芪513例,占总数54.69%,地黄402例,占总数42.86%;医案处方汤剂921例,蜜丸2例,水丸14例,中成药1例,外洗3例;医案处方最大剂量60付,最小剂量1付,平均剂量为13.96±4.375付;医案处方最大药味数36味,最小药味4味,中位数15味,平均药味数为14.70±3.151味。3.3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结果施今墨医案以“阴虚”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5.65%,Kappa值0.7767,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57条,如以脏养脏->尿多(0.917)等(括号中为条件概率值),其父项(节点)与子项(节点)之间互相关联并形成一定规律,如茯神->不寐->心->茯苓,体现了茯苓、茯神与心、神证素和不寐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气阴两虚”作为分类属性进行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86.86%,Kappa值0.7315,并得出证-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1.002,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消瘦(1.0433)、疲乏(0.5515)、大便秘结(0.4878)、小便浑浊(0.4869);关联规则分析提示:山药、黄芪,党参、黄芪,五味子、黄芪,天花粉、山药、黄芪,麦冬、黄芪,绿豆衣、天花粉,山药、玄参、黄芪,山药、五味子、黄芪,天花粉、黄芪,玄参、黄芪,瓜蒌子、天花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祝谌予医案以“调气活血方(黄芪)”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9.41%,Kappa值0.9773,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68条,如健脾->肾(0.995)等,再如经脉不活->寄生->续断->夜尿频多,体现了寄生、续断与经脉不活证候和夜尿频多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山药”作为分类属性进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89.91%,Kappa值0.5661,并得出药-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0.9998,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消瘦(0.9771)、腰痛(0.9476)、遇劳加重(0.8744)、弦脉(0.8203)、口渴多饮(0.8146)、尿多(0.771)、大便溏(0.7271)、紫红舌(0.6176)、善太息(0.5521)、食欲不振(0.5504)、腻苔(0.4971)、头痛(0.4875)、烦热(0.4829)、滑脉(0.4643)、疲乏(0.4614);SimpleKMeans药物聚类分析得到类别1为调气活血方(黄芪)+桑寄生、鸡血藤,类别2为降糖对药方+桑寄生,类别3为降糖对药方+温清饮,类别4为降糖对药方+生脉散。关联规则分析提示:黄芩、黄连,黄芪、黄连、黄芩,北沙参、五味子、麦冬,玄参、麦冬、五味子,地黄、苍术、丹参,黄芪、玄参、葛根,黄芪、玄参、葛根,地黄、苍术、丹参,葛根、丹参,苍术、玄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吕仁和医案以“消渴病肾病”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70.6935%,Kappa值0.4122,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98条,如消症->鬼箭羽(0.901)等,再如茵陈->栀子->清热->火热->解毒->毒,体现了茵陈、栀子与火热、毒证素和清热、解毒治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丹参->活血->血瘀->消症->鬼箭羽->细脉,体现了丹参、鬼箭羽与活血、消症治法以及血瘀证素和细脉症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散结”作为分类属性进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4.18%,Kappa值0.76,并得出证-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1.5764,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荔枝核(2.618)、夏枯草(1.6079)、土鳖虫(0.9953)、桃仁(0.7243)、鬼箭羽(0.7023)、乌药(0.6656)、山药(0.6571)、太子参(0.5925)、瓜蒌(0.5773)、紫苏梗(0.5322)、红景天(0.4631);药物EM聚类分析,得到类别1为滋阴清热生津为主的玄参、知母、地黄、黄连、葛根,类别2为以赤芍疏肝益肾为主的牛膝、狗脊、枳实、白芍、枳壳、川断、杜仲、柴胡,类别3为以益气活血、理气和胃为主的丹参、丹皮、枳实、枳壳、川芎、太子参、佛手、香橼,类别4为以益气养血活血为主的丹参、丹皮、赤芍、甘草、当归、黄芪、川断,类别5为以补肾活血为主的丹参、丹皮、牛膝、狗脊、续断;关联规则分析提示:桃仁、红花,丹参、当归、黄芪,牡丹皮、狗脊、丹参、川牛膝,续断、川牛膝、狗脊,赤芍、枳壳、白芍,当归、黄芪,川牛膝、续断、狗脊,续断、狗脊,杜仲、狗脊,续断、川牛膝,枳壳、枳实,丹参、牡丹皮、狗脊、川牛膝,赤芍、白芍,白芍、赤芍,枳实、赤芍,赤芍、丹参、牡丹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赵进喜医案以“消渴病肾病”作为分类属性进行贝叶斯网络分析,分类准确率达93.13%,Kappa值0.8489,发现病-证-症-法-方-药之间的结构关系81条,如消渴病肾病->解毒(0.83)等,又如气虚->气阴两虚->气滞->理气->北沙参,气虚->气阴两虚->气滞->理气->枳壳之间的2条直线条件关系共同构成一个网络关系,揭示气虚、气阴两虚、气滞与理气治法和北沙参、枳壳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少阴阴虚体质”作为分类属性进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SMO分析,分类准确率达80.15%,Kappa值0.5109,并得出证-症之间的权重关系,其中阈值=1,权重在0.45以上的症状有(括号中为权值):皮肤瘙痒(2.0101)、急躁(1.6854)、咽喉不利(1.2308)、口干(1.1764)、遇劳加重(0.8922)、咽干(0.8128)、目眩(0.6759)、憋气(0.5439)、消瘦(0.5396)、视瞻昏渺(0.4876)、自汗(0.4857)、气短(0.4734)、腰膝无力(0.4694);药物SimpleKMeans聚类分析,得到类别1为以益气养血、利水渗湿为主的加味当归补血汤,类别2为以益气升陷、为主的加味升陷汤,类别3为以清热养阴、活血散结为主的降糖方,类别4为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泄浊解毒、为主的芪归升降散,类别5为以疏肝理气,养血活血为主加味四逆散;关联规则分析提示:僵蚕、姜黄、蝉蜕,当归、僵蚕、姜黄,蝉蜕、僵蚕,白芍、柴胡、赤芍,土茯苓、川芎、当归,黄芪、当归、川芎,川芎、当归,荔枝核、鬼箭羽,丹参、白芍、赤芍,赤芍、白芍,当归、黄芪、土茯苓,姜黄、当归,丹参、鬼箭羽、葛根,荔枝核、葛根,丹参、黄连、葛根,白芍、赤芍、柴胡,土茯苓、当归、川芎,当归、川芎、土茯苓,鬼箭羽、丹参、葛根,黄连、葛根,葛根、丹参,地黄、葛根,当归、黄芪,柴胡、白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伍运用规律。此外对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典型医案4例共7诊次进行基于宏观量化技术的CPIAS个案分析,得到相对药量、综合药性、综合药味、综合归经、筛选功效、症状权重、筛选证素、方剂证候等信息。4结论研究采用跟师学习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群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施今墨学术流派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进行了有益探索,挖掘了学术流派名老中医思辨规律定量数据,证实施今墨学术流派学术思想系统,临床经验丰富,大量总结工作亟待开展;基于“以人为本”“点面结合”“常变兼顾”“量性双重”思路的数据挖掘方法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效能;基于循证思路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方法学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知柏地黄丸治疗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9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柏地黄丸治疗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9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体质调理配合药物治疗湿热体质痤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祖国医学对痤疮的相关研究 |
1.古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病因病机 |
1.3 辩证分型 |
2 现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 |
2.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中医内治法 |
2.3 中药外治法 |
2.4 其他疗法 |
二、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研究 |
1.痤疮的流行病学调查 |
2.病因与发病机制 |
2.1 内分泌因素 |
2.2 毛囊及皮脂腺角化异常 |
2.3 微生物感染 |
2.4 免疫学因素 |
2.5 遗传因素 |
2.6 其他因素 |
3.痤疮的西医治疗 |
3.1 外用药治疗 |
3.2 系统药物治疗 |
3.3 物理和化学疗法 |
三、湿热体质的相关研究 |
1.湿热体质的临床特征 |
2.湿热体质的形成因素 |
2.1 先天禀赋 |
2.2 后天因素 |
3.湿热体质与疾病相关性 |
3.1 体质与病因 |
3.2 体质与发病 |
3.3 体质与治疗 |
3.4 湿热体质与疾病的关系研究 |
4.湿热体质与湿热证 |
4.1 湿热体质与湿热证的联系 |
4.2 湿热体质与湿热证的区别 |
4.3 湿热体质与湿热证治疗区别 |
第二部分 痤疮与湿热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脱落病例处理方法 |
1.7 湿热体质诊断标准 |
2.方法 |
2.1 设计调查问卷 |
2.2 临床调查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结果 |
3.1 湿热体质痤疮患者人数构成比较分析 |
3.2 湿热体质与非湿热体质痤疮患者严重程度(Pillsbury分度)比较 |
3.3 湿热体质与非湿热体质痤疮患者遗传情况比较 |
3.4 湿热体质与非湿热体质痤疮患者皮肤质地比较 |
3.5 湿热体质与非湿热体质痤疮患者压力情况比较 |
3.6 湿热体质与非湿热体质痤疮患者运动习惯对比 |
3.7 湿热体质与非湿热体质痤疮患者熬夜情况对比 |
3.8 湿热体质痤疮患者饮食情况分析 |
4.讨论 |
4.1 痤疮患者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 |
4.2 湿热体质与痤疮的相关因素分析与调养建议 |
4.3 展望与不足 |
第三部分 枇杷清肺饮配合耳穴压豆治疗湿热体质痤疮的临床观察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病例处理 |
2.治疗方法 |
2.1 研究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效观察 |
2.4 安全性观察 |
2.5 随访 |
2.6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痤疮综合分级系统量表(GAGS)评分 |
3.3 湿热体质亚量表转化积分 |
3.4 临床疗效分析 |
3.5 安全性评价 |
3.6 复发率比较 |
4 讨论 |
4.1 选方依据与分析 |
4.2 耳穴压豆治疗痤疮的研究 |
4.3 研究结果情况分析 |
4.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寻常型痤疮患者问卷调查 |
附录二 病情记录表 |
附录三 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 |
附录四 知情同意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琚玮教授治疗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用药经验分析 |
4 病案举例 |
5 小 结 |
(3)养血祛风方对抽动障碍鼠行为及PSD-95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概况 |
1 流行病学与病程 |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2.1 遗传因素 |
2.2 神经递质失衡因素 |
2.3 病理因素 |
2.4 精神心理因素 |
2.5 其他相关因素 |
3 临床表现 |
3.1 运动性抽动 |
3.2 发声性抽动 |
3.3 感觉性抽动 |
4 诊断标准 |
5 治疗 |
5.1 药物治疗 |
5.2 心理行为治疗 |
5.3 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 |
5.4 其他 |
6 动物模型的研究 |
6.1 神经毒素诱导模型 |
6.2 多巴胺失调模型 |
6.3 5-羟色胺(5-TH)失调模型 |
6.4 兴奋性氨基酸失调TS模型 |
6.5 自身免疫TS模型 |
7 关于PSD-95的研究进展 |
7.1 生理条件下PSD-95的功能 |
7.2 病理条件下PSD-95的作用 |
8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概况 |
1 对抽动障碍病名的认识 |
2 对抽动障碍病因的认识 |
2.1 先天因素 |
2.2 情志因素 |
2.3 外感六淫 |
2.4 饮食因素 |
3 对抽动障碍病机的认识 |
4 中药治疗 |
4.1 从五脏辨证施治 |
4.2 分期论治 |
4.3 从痰论治 |
4.4 从血论治 |
4.5 从三焦论治 |
4.6 专病专药 |
5 针灸疗法 |
5.1 体针 |
5.2 头针 |
5.3 头针体针相结合 |
6 其他外治法 |
7 生活调护 |
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养血祛风方对大鼠行为认知能力的影响 |
2.2 检测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个人简历 |
(4)周志杰学术思想及“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医家小传 |
1 家庭陶冶,耳濡目染 |
2 弃文从军,初入医门 |
3 勤求古训,精研经典 |
4 师古不泥,衷中参西 |
5 创办学会,加强交流 |
6 银针度人,桃李众多 |
第二章 周志杰主任的学术思想渊源 |
1 家学渊源 |
2 古训渊源 |
第三章 “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理论渊源 |
1 中医对痉挛型脑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古代医家治疗“五迟”、“五软”的临床经验 |
3 现代医家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经验 |
4 周老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经验 |
第四章 周志杰主任“整体调治”学术思想 |
1 注重整体,阴阳并调 |
2 重问诊,识三因,辩病源 |
3 注重食疗,强调针、药、食并重 |
4 重视经络辨证,强调熟识穴性和药性 |
第五章 周志杰主任的“四针疗法” |
1 形神兼调,善用“脏四针”调五脏 |
2 注重“四海”理论,各以“四针”调虚实 |
第六章 周志杰主任临床针法特点 |
1 飞针速刺,强调“气至病所” |
2 崇尚指针,强调指力为先 |
3 善用芒针,一针多穴祛痼疾 |
4 崇尚任督,针、灸、点穴并用 |
第七章 周志杰主任的临床经验总结 |
1 周志杰主任“整体调治”临床经验 |
2 周志杰主任应用“四针疗法”临床经验 |
第八章 独立门诊时运用周老临床经验治疗小儿疾病的体会 |
1 小儿遗尿症 |
2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 |
3 多发性抽动症 |
4 “形神兼调”在针刺小儿疾病中的体会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文献综述 |
1 针灸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2 现代医学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脑、腹四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4 评估方法 |
5 统计学方法及步骤 |
6 研究结果 |
7 分析与讨论 |
8 安全性评价 |
9 结果 |
10 结论 |
11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6)王彦恒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王彦恒老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 |
1 前言 |
1.1 王彦恒老师学医、从医经历 |
1.2 王彦恒老师个人性格、气质与学术精神 |
1.3 王彦恒老师学术渊源 |
2 王彦恒老师学术思想的核心——立足于临床应用的脑主神明学说 |
2.1 王彦恒老师主张脑主神明学说 |
2.2 对王彦恒老师脑神论内涵的体会和阐发 |
2.3 对王彦恒老师脑神论病机与治疗的体会与阐发 |
3 王彦恒老师辨证论治脑神病概览 |
3.1 脑神疾病治疗总纲 |
3.2 对癫病(精神分裂症)的辨治 |
3.3 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辨治 |
4 温阳开郁,郁病(抑郁障碍)治疗思路的换位移步 |
4.1 传统中医的郁证是一个比较驳杂的概念,倡导使用"郁病"对应于抑郁障碍 |
4.2 肾阳不足,全身气机动力不足,是郁病的重要病机之一 |
4.3 四逆散对温阳开郁的启发 |
4.4 交泰丸对温阳开郁的启发 |
4.5 从巴戟天的抗抑郁作用看温阳开郁 |
4.6 从抗抑郁西药有伐肾气之弊看温阳开郁 |
4.7 温阳开郁法的使用 |
5 王彦恒老师对焦虑障碍的认识与临床 |
5.1 王彦恒老师对焦虑障碍中医范畴的认识 |
5.2 从不同角度看焦虑的临床特点 |
5.3 焦虑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5.4 王彦恒老师焦虑症的中医治则治法 |
5.5 焦虑证诊治康复的中西医结合思路 |
6 王彦恒老师对精神科药源性疾患的认识与实践 |
6.1 王彦恒老师视野中的精神科药物反应 |
6.2 王彦恒老师对精神科药源性反应病因病机的认识 |
6.3 药源性疾患中医论治之一——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辨证论治 |
6.4 药源性疾患中医论治之二——药源性闭经的辨证论治 |
6.5 在精神科防治药毒关键是抓住“治未病”的时机 |
参考文献 |
中篇:王彦恒老师用药规律统计分析 |
1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对王彦恒老师用药经验的初步统计分析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下篇: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 |
1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诊疗进展 |
1.1 综述进展 |
1.2 病因病理研究 |
1.3 临床表现研究 |
1.4 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
1.5 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 |
1.6 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 |
1.7 非药物治疗 |
1.8 小结 |
参考文献 |
2 中医癫病之呆证诊疗进展 |
2.1 “癫病”病名沿革 |
2.2 病因病机研究 |
2.3 证型规律研究 |
2.4 方药研究 |
2.5 针灸研究 |
2.6 鉴别诊断 |
2.7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脾藏意主思的神经心理学内涵初探 |
3.1 脾藏意主思心理学内涵的中医传统认识 |
3.2 近年来对脾虚与情绪相关疾患的研究 |
3.3 近年来对脾虚与记忆、学习能力等神经心理功能的影响的研究 |
3.4 脾意的神经心理学内涵的几点思考 |
3.5 结语 |
参考文献 |
4 健脾意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 |
4.1 从症状学看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中医辨证范畴 |
4.2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病机与脾意不足关系密切 |
4.3 健脾意是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癫病呆症)的重要治法 |
4.4 健脾意治疗癫病呆症具体应用的几点考虑 |
参考文献 |
5 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 |
5.1 临床资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鸣谢 |
个人简历 |
(7)冯兴华教授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风湿病经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补肾活血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补肾活血法治疗风湿病的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冯兴华教授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风湿病的经验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主要疾病的统计 |
3.2 主要用药频次及频率 |
3.3 常见风湿病的常用药物统计 |
4 冯兴华教授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风湿病的经验总结 |
4.1 导师对痹病的认识 |
4.2 导师对痹病肾虚血瘀证的认识 |
4.3 补肾活血法是导师治疗痹病的重要方法 |
4.4 冯兴华教授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不同风湿病经验总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针刺对EAE大鼠IL-17、NO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多发性硬化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多发性硬化治疗研究进展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多发性硬化的中医研究概况 |
1 中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 |
2 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概况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1 实验动物纳入样本量 |
2 实验动物发病情况 |
3 实验动物的体重变化 |
4 实验动物的神经评分变化 |
5 实验动物血清中TL-17含量的测定结果 |
6 实验动物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的测定结果 |
讨论 |
1 实验指标的选择 |
2 实验模型的选择 |
3 动物模型的评定 |
4 激素选择依据 |
5 选穴依据 |
6 激素治疗和针刺治疗EAE大鼠血清IL-17、NO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
7 本实验的不足及改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1 目的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1:施今墨学术流派源流发展概述 |
1 中医学术流派的起源 |
2 中医学术流派的划分 |
3 施今墨学术流派的形成背景 |
4 施今墨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继承方法学研究述评 |
1 学习型继承方法 |
2 传统归纳总结式继承方法 |
3 基于临床流行病学的继承方法 |
4 基于动物实验和新药研发继承方法 |
5 借助现代数学和信息技术继承方法 |
6 基于学术流派的名老中医继承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3:施今墨学术流派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总结 |
1 施今墨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
2 祝谌予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
3 吕仁和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
4 赵进喜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医案数据挖掘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前瞻性病例 |
2 回顾性病例 |
诊疗标准 |
1 诊断标准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研究方法 |
1 病案采集 |
2 数据录入与处理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医案纳入情况 |
2 医案数据分布规律 |
3 医案数据挖掘 |
4 小结 |
结论 |
讨论 |
1 医案数据挖掘分析 |
2 施今墨学术流派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薪火传承 |
3 采用信息技术有助于中医传承“经验”向“知识”的转化 |
4 引入循证思想有助于中医传承“知识”向“证据”的转化 |
5 基于循证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四、知柏地黄丸治疗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9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体质调理配合药物治疗湿热体质痤疮的临床观察[D]. 王月.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琚玮教授治疗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经验[J]. 贾瑞,琚玮. 中医研究, 2020(05)
- [3]养血祛风方对抽动障碍鼠行为及PSD-95表达水平的影响[D]. 李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3)
- [4]周志杰学术思想及“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D]. 任国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5]陈玉燕治疗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验案撷萃[J]. 赵鑫,陈玉燕. 黑龙江中医药, 2016(03)
- [6]王彦恒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D]. 康玉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冯兴华教授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风湿病经验探析[D]. 刘梦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8]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治验[J]. 王晓敏,蔡建新,叶冬兰,胡成群. 湖南中医杂志, 2012(06)
- [9]针刺对EAE大鼠IL-17、NO影响的实验研究[D]. 安成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D]. 庞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