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头风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17例疗效观察

九头风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17例疗效观察

一、九层风草药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17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药研究所革委会[1](1971)在《九层风草药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17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教导,为了进一步发掘和推广祖国医药遗产,我们将七年来用九层风草药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初步分析如下: 药物制备:本药方由四种草药组成。九层风系苋科植物地灵苋【Deeringia amaranthoides(Lain.)Merr.】干燥的茎,性平,味淡,微涩,功能镇痛,祛风湿;三根风系莲

王海洋[2](2018)在《云南民族医药治疗痹证的用药特色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系统收集整理云南少数民族治疗痹证的方剂,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治疗痹证的用药和特色规律,为传承保护民族医药宝贵经验提供支持,为开发治疗痹证新药提供支持,为临床探索治疗痹证新方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以及结合Microsoft Excel(2010版)建立“云南民族医药治痹方”数据表,然后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自带的数据挖掘功能对其药物基本信息、使用频数、配伍组合以及证型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傣医治痹方剂中,主治风寒湿痹证与风湿热痹证的方剂最多,其组方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组合最为常见,祛除邪气,消除病因为主要的用药特点,常用药物组合有苏木、地血香,扁担藤、地血香,七叶莲、钩藤、地血香等。1.1治疗关节剧痛症状的常用药物以活血药、清热药及祛风湿药为主,药味以苦、辛、凉、温为主,按用药频次主要为青牛胆、旱莲草、姜黄、莪术等,常用药物组合有姜黄、青牛胆,莪术、青牛胆等。1.2治疗关节冷痛症状方剂的主要证型为风寒湿痹证,常用药物以温经散寒药及活血止痛药为主,药味以辛、苦、温为主,按用药频次主要为姜黄、生姜、地血香、苏木、红花、辣藤等,常用药物组合有红花、苏木,生姜、姜黄等。1.3治疗关节红肿疼痛症状方剂的主治证型以风湿热痹证为主,常用药物以清热药及祛风湿药为主,药味以苦、凉为主,按用药频次主要为青牛胆、姜黄、钩藤、除风草、伸筋藤、车前草等,常用药物组合有姜黄、莪术,姜黄、青牛胆等。1.4治疗关节屈伸不利症状方剂的主治证型以风寒湿痹证为主,常用药物以活血止痛药及温经散寒药为主,药味以苦、辛、温为主,按用药频次主要为姜黄、地血香、生姜、黄姜、钩藤等,常用药物组合有生姜、姜黄,七叶莲、地血香等。2彝医治痹方中药物以祛风湿药为主,常常配伍活血止痛药,补肝肾、强筋骨药,常用药物组合有牛膝、木瓜,续断、桑寄生、红升麻等。从主治证型来看,彝医治痹方剂中主治风寒湿痹证的方剂最常见,从药味多少来看,彝医治疗痹证多选用小方。其治法主要为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法和补益肝肾、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法。3风寒湿痹证为哈尼医痹证治疗中最常见的证型,其所用药物四气总体以温、平、凉为主,五味以苦、辛、甘味为主,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法为哈尼医治疗痹证的主要治法。4白族痹证治疗方药中风寒湿痹证为最常见的证型,其所用药物四气总体以温、平、寒为主,五味以苦、辛、甘味为主,绵萆薢与昆明山海棠药物组合值得借鉴。结论:“内外相因”为云南少数民族痹证发生的主要病因,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法为云南少数民族治痹方体现的核心治法,酒剂为云南少数民族治疗痹证的最常用剂型,习用小方为云南少数民族治痹方药的共同特点,青牛胆、地血香、莪术、姜黄、昆明山海棠、川乌、草乌、附子、黑骨头、八角枫等常用治痹民族药需重点关注,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外治法值得中医临床参考。

李强[3](2014)在《基于方剂数据挖掘的痹证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痹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从西医学的角度来看,痹证涵盖西医众多疾病,1983年美国风湿病协会确认的10大类,100多种风湿病或关节病基本都可归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由于风湿性疾病中的大多数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西医主要以替代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以期改善症状,控制和延缓疾病发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痹证已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和良好的前景,尤其是几千年来,历代中医医家对痹证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中蕴含着千百年来历代医家积累起来的临床经验,需要加以总结,以便把握其证治规律。本研究在全面收集历代痹证方剂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据库、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大量痹证方剂信息的分析挖掘,从中总结规律,这对于痹证中医临床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探讨痹证的相关证治规律,为痹证的临床和科研服务;二是以痹证为例,探讨当前数据挖掘在中医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方法1.文献研究法收集历代痹证文献,系统分析痹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证型和治则治法,力争从整体上把握中医对于痹证的认识,为更加系统的研究痹证奠定理论基础。2.数据挖掘相关研究方法以痹证方剂为切入点,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主要信息来源,筛选出痹证方剂,根据《中华本草》以及五版《中医内科学》和五版《中药学》教材等公认标准,对原始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建立了规范化的痹证方剂数据库。在此基础之上,采用Excel2010和SPSS Clementine软件,运用频繁项集、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痹证方剂数据分析,进行痹证方剂常用药物、常用药物配伍和痹证方剂药证关系等的信息挖掘。结果1.文献研究部分结果(1)痹证病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包括禀赋不足、饮食所伤、劳逸失调、情志失调和痰瘀痹阻等;外因包括感受风寒湿邪、感受热邪、居处环境欠佳和起居调摄不慎等。(2)痹证证型有多种分类方法,有按病因分,有按部位分,有按症状分,有按证候分。通常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型痹证和肝肾两虚型痹证四种。(3)痹证的主要治疗原则为: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和培补肝肾,舒筋止痛。2.数据挖掘部分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痹证方剂1311首,用药15517次,平均每方用药11.84味,涉及中药672种。其中用药频次在20次及以上的中药共157味,用药频次在100次以上的共42味。(2)痹证方剂组方的常用药物类型按频次分前三位依次为补虚药、祛风湿药和解表药等。(3)治疗痹证的常用单味药物:当归、防风、附子、川芎、羌活、肉桂、牛膝、川乌、草乌、独活和白术等。(4)治疗痹证的常用药对:当归+川芎、羌活+防风、肉桂+当归、独活+桑寄生、乳香+没药、白芍+当归、川乌+草乌、秦艽+防风、威灵仙+羌活和牛膝+杜仲等。(5)治疗痹证的常用祛风湿药药对:白花蛇+天麻、乌梢蛇+天麻、桑寄生+独活和桑寄生+防风等。(6)治疗痹证的常用三味药物组合:川芎+防风+当归、羌活+防风+当归、羌活+川芎+当归、甘草+防风+当归、肉桂+防风+当归、甘草+川芎+当归、羌活+川芎+防风、独活+防风+当归、肉桂+川芎+当归和牛膝+防风+当归等。(7)治疗痹证的常用四味药物组合:羌活+川芎+防风+当归、甘草+川芎+当归+防风、川芎+防风+当归+甘草、独活+川芎+当归+防风、牛膝+羌活+当归+防风、牛膝+川芎+当归+防风、肉桂+川芎+当归+防风、独活+防风+当归+羌活、牛膝+羌活+当归+川芎和独活+防风+当归+牛膝等。(8)治疗风寒湿痹的常用单味药物:当归、附子、川芎、肉桂、川乌、独活、白术、麻黄、乳香和草乌等。(9)治疗风湿热痹的常用单味药物:黄柏、升麻、大黄、犀角、石膏、栀子、黄连、白蔹、苦参和踯躅花等。(10)治疗痰瘀痹阻型痹证的常用单味药物:川芎、半夏、没药、天南星、生地、赤芍、威灵仙、木香、陈皮和干姜等。(11)治疗肝肾两虚型痹证的常用单味药物:茯苓、人参、熟地、石斛、山茱萸、五味子、肉苁蓉、泽泻、茯神和枳实等。(12)治疗风寒湿痹的常用药对:虎骨+当归;草乌+川乌;麻黄+当归;麻黄+川芎;虎骨+牛膝;秦艽+当归;川乌+羌活;草乌+当归;秦艽+防风;麻黄+肉桂等。(13)治疗风湿热痹的常用药对:黄柏+羌活;黄柏+苍术;石膏+甘草;升麻+甘草;黄柏+防风;升麻+羌活;栀子+大黄;栀子+甘草;升麻+防风和白蔹+当归等。(14)治疗痰瘀痹阻型痹证的常用药对:半夏+羌活;天南星+羌活;五加皮+川芎;赤芍+甘草;天南星+苍术;半夏+甘草;没药+川芎;天南星+半夏;天南星+牛膝和威灵仙+甘草等。(15)治疗肝肾两虚型痹证的常用药对:山茱萸+茯苓;枳实+附子;石斛+白芍;山茱萸+甘草;枳实+甘草;山茱萸+杜仲;泽泻+附子;茯神+人参;五味子+黄芪和人参+赤芍等。(16)痹证治疗的常用剂型:依次为丸剂、汤剂、散剂和膏剂。(17)从方剂的历代演变情况来看,汉代用于痹证方剂使用的药物种类仅有8种,以补虚药和解表药为主,配以温里药、祛风湿药和利水渗湿药等;至唐代,痹证方剂使用的药物种类已经达到了17种,仍然以补虚药为主,除配以温里药外,祛风湿药开始得到大量应用:从宋代开始,痹证方剂的药物配伍发展的已经比较完善,痹证方剂常以补虚药和祛风湿药为主,配以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和温里药,同时宋代平肝熄风药、化痰药和清热药也开始得到大量应用,用于治疗痹证的平肝熄风药主要包括大量的虫类药,虫类药已被证明对于痹证有走窜经络、搜风剔络、解痉止痛之功效;明、清以及近、现代都是对宋代痹证方剂配伍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结论1.纵观痹证方剂的历史发展,中医对痹证的治则治法和方剂的组方规律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宋代基本确立了痹证的治疗大法,以祛风除湿、补虚扶正配伍解表散邪和活血化瘀等治法;至明清时代对痹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已基本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治疗则基本延续了宋代的主要治则治法,祛风除湿、补虚扶正,但更加注意活血祛瘀药、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的使用,同时出现了对虫类药治疗痹证的探索;近现代的治法方药则更为丰富,除了以祛风除湿和补虚扶正配合活血化瘀之外还有通络化痰、清热解毒和理气止痛等各种治法,并更加重视虫类药、藤类药以及部分有毒中药在痹证治疗中的作用。2.痹证的处方用药规律如下:(1)痹证治疗总以补益扶正和祛风除湿为主要原则。(2)配伍清热药物同样是痹证治疗的基本原则。(3)痹证治疗常辅以活血化瘀、温里助阳、理气止痛和平肝熄风药物。(4)解表药在痹证方剂配伍中的作用不容忽视。(5)动物药、藤类药及有毒中药在痹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3.痹证的证治规律如下:(1)痹证治疗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2)痹证当从虚论治。(3)痹证治疗应注意主方主药的运用,并根据中药现代药理研究适当选择用药。4.数据挖掘适用于中医方剂研究,能够以量化的形式证明中医理论;通过数据挖掘,可以挖掘出痹证常用药物、药对,可以为临床提供数据依据,也可为科研提供研究思路。但数据挖掘也还有其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李小兰[4](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王柏灿[5](2007)在《民族医药治疗痹病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文洁[6](2019)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强调“支持对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国家鼓励组织和个人捐献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诊疗方法和技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献方具有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特色,开展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整理挖掘运用名老中医的经验,也是贯彻中医药法的举措。笔者通过走访本校图书馆,利用校图书馆检索系统和读秀系统检索,对馆藏献方专著及中医期刊内广东省献方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目的:重整医学家底,填补当代医学史里献方运动广东板块的空缺,完善岭南医学史。同时对医学宝库进行挖掘,为现今临床运用提供借鉴与参考。献方运动中不少名老中医首次将秘方验方公开,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的追本溯源也有一定帮助。方法:综合利用文献普查法、数据库检索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九本广东省中医药献方与八种中医药杂志所载广东省献方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以下成果。成果:1.发现了九本献方专著:《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工作展览会资料汇编·常用草药验方集解》《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和八种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献方。2.整理了九本献方专著献方3254首,八种中医期刊中广东省献方7首。3.辑录体例6万余字(61957)。4.绘制献方统计图61幅,统计表70张。5.完成了九本献方专著的分类统计,其中内科分为11大类,包含疾病113种。内科献方总数1510方,所包含传染病514方,消化系统疾病348方,泌尿系统疾病200方,呼吸系统疾病143方,肢体经络病72方,其他内科疾病68方,神经系统疾病64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38方,血液系统疾病24方,循环系统疾病22方,泌尿男性疾病17方。外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34种。外科献方总数453方,所包含外科感染212方,其他外科疾病151方,腹外疝31方,肛门直肠疾病27方,肿瘤21方,泌尿男性疾病9方,骨关节结核2方。妇产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29种。妇产科献方总数317方,月经病96方,产后病77方,妇科杂病76方,妊娠病31方,带下病18方,前阴病10方,乳汁喂养类9方。儿科分为16大类,包含疾病39种。儿科献方总数292方,所包含消化系统疾病88方,传染病62方,神经系统疾病44方,皮肤病26方,发热24方,咽喉口腔病方12方,新生儿病9方,呼吸系统疾病6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4方,泌尿系统疾病4方,其他儿科疾病3方,腹外疝3方,耳疾2方,眼疾2方,鼻病1方。骨伤科分为6大类,包含疾病8种。骨伤科献方总数189方,所包含跌打伤96方,骨折38方,枪弹伤23方,外伤20方,刀伤10方,内伤2方。皮肤科分为8大类,包含疾病21种。皮肤科献方总数134方,所包含细菌性皮肤病40方,真菌性皮肤病36方,皮炎31方,其他皮肤病8方,荨麻疹类皮肤病7方,动物性皮肤病5方,病毒性皮肤病4方,性病3方。五官科分为4大类,包含疾病25种。五官科献方总数359方,所包含咽喉口腔病182方,眼疾95方,鼻病47方,耳疾35方。6.发现献方十则以上23人,共献方526方,占比16.16%。献方最多前十位者为关济民106、何中和34、赵思竞33、邬碧泉32、赵裕才30、邓鹤芝27、李庭芬25、覃振安20、赵芳伯20、陶葆荪18。十人献方达345方,占比10.6%。7.总结出献方人两大特点:(1)不乏著名医家、生草药家以单人献方为主(2)单位献方(不记名,以单位名义献方)其次,联合献方(多人献方或多单位献方联合)最少。8.发现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9.中医献方运动产生的背景与领导人的号召,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不足有关。10.统计发现传染病献方占比15.8%,是所有病种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痢疾、肺结核、麻疹最多。痢疾献方129则,占所有献方的3.96%。结论:献方以传染病方最多,原因有三:首先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分布不均;其次岭南地区向来因独特的气候环境温病疫症横生。献方人以临床名家为多,其中有41位广东省名老中医献方共计355则,关济民献方最多,达106方,涉及24个病种。广东省献方具有疗效好,善用岭南草药等特点。

王海洋,汤小虎,聂辉[7](2017)在《民族医药治疗痹证的方药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少数民族对痹证有独特的认识,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在临床实践中,傣、彝、壮、藏、苗、瑶、蒙等各少数民族都有治疗痹证的相关报道,且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实验研究中,也发现多种民族药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但目前关于民族医药方药治疗痹证的研究仍存在研究规范缺乏、研究滞后、可信度低等问题,未来开展云南民族医药方药治疗痹证的证治规律研究,将云南主要少数民族运用民族医药治疗痹证的经验进行数字化、定量化和信息化研究很有必要。

刘莉[8](2019)在《瑶医风湿药浴方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瑶医风湿药浴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以期为瑶医风湿药浴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课题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予甲氨蝶呤10mg/次,每周一次,来氟米特20mg/每天,睡前口服。治疗组予甲氨蝶呤联合瑶医风湿药浴方,每周三次,12周为一个疗程。甲氨蝶呤用法同对照组一致。各组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评估,观察关节肿胀数、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双手握力、患者VAS评分表、HAQ评分表,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整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3.3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整体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症状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各项临床症状比较,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时间、双手握力五个症状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改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3.VAS评分及HAQ评分表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VAS评分及HA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VAS评分及HAQ评分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及HAQ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可不同度的改善患者疼痛及提高生活功能。4.不良反应评价表: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评分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低于照组低。5.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3月后对两组疗效≥30%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治疗组有效26例,对照组治疗有效19例。发现观察组复发6例,复发率为23.1%,对照组复发11例,复发率为57.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瑶医风湿药浴有具有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药物依赖及不良反应、复发率较低的优势,适宜临床推广。

张巍[9](2008)在《祛风止痛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小关节病变为主的,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其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无特效疗法。祛风止痛汤是全国名老中医的的经验方剂,经几十年临床应用疗效显著。本课题是以祛风止痛汤为研究对象,以RA为切入点,对该方的抗炎免疫作用及治疗RA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目的:研究祛风止痛汤对RA的药效学及作用机理。方法:以弗氏完全佐剂(CFA)诱导的Wistar雄性大鼠为研究对象,以雷公藤多甙片为阳性对照药,进行实验研究。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雷公藤对照组(C组),祛风止痛汤高剂量组(D组),祛风止痛汤中剂量组(E组),祛风止痛汤低剂量组(F组)。观察大鼠的体重及足跖肿胀度,通过对血清相关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2、TNF-α浓度的测定,探讨祛风止痛汤对大鼠的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及部分机理。结果:(1)祛风止痛汤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免疫调节作用,可显著抑制大鼠足跖肿胀及多发性关节炎,改善大鼠的全身状况。(2)祛风止痛汤通过抑制大鼠过高的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分泌,上调大鼠血清中IL-2的表达,而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结论:祛风止痛汤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原发性炎症有治疗作用,对继发性炎症即免疫性炎症有预防作用。

胡亚洁[10](2020)在《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从对药“泽泻-白术”入手,以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为研究对象,对其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探索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配伍理论和“病-证-方”关系的科学内涵,为相关制剂的研发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文献支持,同时也为方剂研究开发提供研究思路。方法:利用文献学方法,梳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古今临床应用情况,深入探索该类复方的历代传承与演变规律。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数据库;借助SPSS软件,统计分析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运用数据挖掘方法、R软件平台,归纳分析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的配伍规律、方证特点以及其现代复方的证治规律。结果:通过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古代文献梳理,发现该类复方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临床主治病症范围随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主要治疗水肿、泄泻、暑热、伤寒、眩晕等症;疾病的病因病机基本保持一致,或是因寒、暑、湿、热等外邪入侵机体致病,或因情志不畅、过劳、饮食失宜等,导致机体脾胃气虚、脏腑失和而致病,最终形成寒湿阻滞、湿热内蕴、痰湿瘀滞、气滞血瘀等证。经统计,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中生泽泻与生白术最为常用,最佳用量比例为1:1;其中泽泻的常用剂量范围为2.6~6.0g,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为3.7~6.0g;而现代复方中泽泻和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均为10.0~15.0g。经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对药“泽泻-白术”常与茯苓、猪苓配伍,其次为甘草、陈皮、肉桂、人参、黄连、苍术、桂枝等;与中药配伍关联度较高的临床症状有腹泻、大便溏、小便短黄、小便不利等,证候有湿热内蕴证、膀胱湿热证和膀胱蓄水证,疾病有淋证、水肿和伤暑;归纳分析出与高频临床症状、证候、疾病关联密切的药组16个。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归纳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证治规律,同时参考古籍论述,总结出其核心症候群和主治病症范围;其主要病机以湿热内蕴、气滞水停、痰湿瘀阻最为多见,病因常与风寒暑湿之外邪、痰饮、瘀血、过劳、饮食失宜、情志不畅相关联,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肾;梳理现代临床观察类文献,归纳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适宜病种,主要有美尼尔综合征、高脂血症、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腹泻、关节炎、肝炎、肝硬化、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结论:本研究运用文献学方法,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主治证候、病症、病因、病机、病位、适宜病种等,以及方中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通过分析其“病-证-方”之间关联,进一步明确了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核心适应证为水液病,其现代新用为血浊引发的病变,但核心病机自古至今是一致的;通过数据挖掘、关联分析,发现常与对药“泽泻-白术”配伍的有9味高频中药,与相关高频症状、证候、疾病密切相关的有16个药组,其治则治法与温化法治疗水液病有共通之处。这在一定意义上补充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病机理并创新了临床辨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方剂配伍理论和“病-证-方”的科学内涵,并为其相关复方研发、配伍用药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二、九层风草药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17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层风草药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17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云南民族医药治疗痹证的用药特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方案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3 资料收集
        3.1 资料来源
        3.2 资料选取
    4 资料规范
        4.1 药物名称、功效及分类
        4.2 药物用量
        4.3 痹证证型的规范
    5 资料的处理
    6 资料的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傣医治痹方的研究结果
        1.1 傣医治痹方的证型研究结果
        1.2 傣医治痹方剂中的用药结果
        1.3 组方规律分析
        1.4 傣医方药治疗痹证不同症状的研究结果
        1.5 傣医方药在痹病治疗中的关键配伍组合分析
        1.6 小结
    2 彝医治痹方的研究结果
        2.1 彝医治痹方的证型研究结果
        2.2 彝医治痹方中的用药结果
        2.3 组方规律分析
        2.4 彝医方药在痹病治疗中的关键配伍组合分析
        2.5 小结
    3 哈尼医治痹方的研究结果
        3.1 哈尼医治痹方中的证型研究结果
        3.2 哈尼医治痹方中的用药研究结果
        3.3 小结
    4 白族医治痹方的研究结果
        4.1 白族医治痹方中的证型研究结果
        4.2 白族医治痹方中的用药研究结果
        4.3 组方规律分析
        4.4 白族方药在痹病治疗中的关键配伍组合分析
        4.5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内外相因 发为痹证
    2 对因施药 攻邪为先
    3 剂型多样 最常用酒
    4 药少力专 习用小方
    5 特色药物 重点关注
        昆明山海棠
        青牛胆
        地血香
        透骨草
        飞龙掌血
        伸筋草
        川乌 草乌 附子
        八角枫
        黑骨头
    6 外治多样 值得参考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基于方剂数据挖掘的痹证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一 痹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分型
    3 临床研究
        3.1 经方
        3.2 时方
        3.3 自拟方
        3.4 单味中药
    4 实验研究
    5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1 研究角度
        1.1 数据挖掘在特定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1.2 数据挖掘在方剂领域中的应用
        1.3 数据挖掘在医案领域的应用
        1.4 数据挖掘在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中的应用
        1.5 其他
    2 数据挖掘方法
        2.1 频数统计方法
        2.2 关联规则
        2.3 聚类分析
        2.4 因子分析
        2.5 其他
    3 数据挖掘软件
    4 讨论
    参考文献
1 文献研究
    1.1 痹证病名
    1.2 痹证病因病机
        1.2.1 内因
        1.2.1.1 禀赋不足
        1.2.1.2 饮食所伤
        1.2.1.3 劳逸失调
        1.2.1.4 情志失调
        1.2.1.5 痰瘀痹阻
        1.2.2 外因
        1.2.2.1 感受风寒湿邪
        1.2.2.2 感受热邪
        1.2.2.3 居处环境欠佳
        1.2.2.4 起居调摄不慎
    1.3 痹证证型分类
        1.3.1 按病因分
        1.3.2 按部位分
        1.3.3 按症状分
        1.3.4 按证候分
    1.4 痹证治则治法
        1.4.1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1.4.2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1.4.3 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1.4.4 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2 数据挖掘研究
    2.1 方剂来源
    2.2 方剂选择标准
        2.2.1 方剂纳入标准
        2.2.2 方剂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数据规范
        2.3.2 资料整理
        2.3.3 数据挖掘分析
        2.3.3.1 药物频数分析
        2.3.3.2 药物配伍分析
        2.3.3.3 药物剂型分析
        2.3.3.4 药证相关分析
        2.3.3.5 痹证方剂源流演变分析
        2.3.3.6 以药名为方剂名称的药物情况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药物频数分析
        2.4.1.1 痹证方剂药物使用总体情况频数分析
        2.4.1.2 痹证方剂药物类型频数分析
        2.4.1.3 痹证方剂各类型药物频数分析
        2.4.1.4 痹证常用特殊类型药物频数分析
        2.4.2 药物配伍分析
        2.4.2.1 痹证方剂常用药对配伍分析
        2.4.2.2 痹证方剂常用三味药配伍分析
        2.4.2.3 痹证方剂常用四味药配伍分析
        2.4.2.4 常用祛风湿药药对配伍分析
        2.4.3 剂型分析
        2.4.4 药证相关分析
        2.4.4.1 痹证方剂主治证型与单味药相关性分析
        2.4.4.2 痹证方剂主治证型与两味药使用相关性分析
        2.4.5 历代痹证方剂源流演变分析
        2.4.5.1 历代痹证方剂分布情况
        2.4.5.2 历代痹证方剂用药变化情况
        2.4.5.3 以药名为方剂名称的药物情况分析
3 讨论
    3.1 痹证常用药物分析
        3.1.1 单味药物
        3.1.1.1 当归
        3.1.1.2 防风
        3.1.1.3 附子
        3.1.1.4 川芎
        3.1.1.5 羌活
        3.1.1.6 肉桂
        3.1.1.7 牛膝
        3.1.1.8 川乌、草乌
        3.1.1.9 虎骨
        3.1.1.10 乳香
        3.1.1.11 萆薢
        3.1.1.12 独活
        3.1.1.13 天麻
        3.1.1.14 白术
        3.1.2 知药对
        3.1.2.1 当归、川芎
        3.1.2.2 羌活、防风
        3.1.2.3 肉桂、当归
        3.1.2.4 独活、桑寄生
        3.1.2.5 乳香、没药
        3.1.2.6 白芍、当归
        3.1.2.7 川乌、草乌
        3.1.2.8 秦艽、防风
        3.1.2.9 威灵仙、羌活
        3.1.2.10 牛膝、杜仲
        3.1.2.11 赤芍、当归
        3.1.3 待探讨药对
    3.2 痹证方剂处方规律分析
        3.2.1 痹证治疗总以补益扶正和祛风除湿为主要原则
        3.2.2 配伍清热药物同样是痹证治疗的基本原则
        3.2.3 痹证治疗常辅以活血化瘀、温里助阳、理气止痛和平肝熄风药物
        3.2.4 解表药在痹证方剂配伍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3.2.5 动物药、藤类药及有毒中药在痹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3.2.5.1 痹证方剂常配伍动物药,其中虫类药的使用尤其值得重视
        3.2.5.2 痹证方剂常配伍藤类药
        3.2.5.3 痹证方剂常配伍有毒中药
    3.3 痹证证治规律探讨
        3.3.1 痹证治疗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3.3.2 痹证当从虚论治
        3.3.3 痹证用药策略
        3.3.3.1 注意主方主药的运用
        3.3.3.2 参考中药现代药理研究选择用药
    3.4 本研究存在问题
        3.4.1 数据来源问题
        3.4.2 方剂资料的收录及分析不够全面
        3.4.3 现有数据挖掘算法尚不能完整体现痹证处方用药规律
    3.5 对中医方剂数据挖掘的思考与探讨
        3.5.1 中医方剂数据挖掘研究的目的
        3.5.2 中医方剂数据挖掘研究的数据质量
        3.5.3 中医方剂数据挖掘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3.5.4 数据挖掘结果的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方剂大辞典收录的痹证方剂药物使用情况
附录二 本论文所引方剂来源书目列表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4)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专著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第四节 特殊病种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第一节 蛇叹肿毒
        一、蛇叹肿毒概述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第二节 小儿疳积
        一、小儿疳积概述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四、小儿疳积现状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第三节 肚腹痛
        一、肚腹痛概述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头痛
        一、心头痛概述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民族医药治疗痹病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藏医药
    1.1 五味甘露药浴:
    1.2 艾灸:
    1.3 藏药内服:
    1.4 内外兼治:
2 蒙医药
    2.1 五花药浴:
    2.2 蒙药内服:
    2.3 内外兼治:
    2.4 蒙中医结合:
3 维吾尔医药
    3.1 蒸汽药浴:
    3.2 内外兼治:
    3.3 埋沙:
4 傣医药
5 壮医药
    5.1 熨浴:
    5.2 药罐:
    5.3 药线点灸:
    5.4 综合治疗:
6 瑶医药
    6.1 薰洗:
    6.2 药浴:
7 苗医药
    7.1 薰蒸:
    7.2 内服:
8 朝医药
9 哈医药
    9.1 药浴:
    9.2 蚁巢汽温:
    9.3 综合治疗:
10 水医药
11 小 结

(6)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当代献方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现状
        1.1.1 岭南地区单方、验方研究
        1.1.2 献方运动及献方研究
        1.1.3 民族医学的验方、单方、秘方研究
        1.1.4 名医经验方收集整理
        1.1.5 验方、单方、秘方的应用价值与现阶段问题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献方收集与整理
    2.1 研究方法
    2.2 献方收集
        2.2.1 广东省中医献方专辑
        2.2.2 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中医献方收集
    2.3 献方整理
        2.3.1 献方纳入标准
        2.3.2 献方排除标准
        2.3.3 数据校订校勘
第三章 献方体例
    3.1 《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编撰体例
    3.2 《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编撰体例
    3.3 《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编撰体例
    3.4 《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5 《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编撰体例
    3.6 《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编撰体例
    3.7 《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8 《常用草药验方集解》编撰体例
    3.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编撰体例
第四章 献方统计
    4.1 九种献方专辑统计
        4.1.1 《上编》统计
        4.1.2 《下编》统计
        4.1.3 《广东省献方集》统计
        4.1.4 《各县市献方集》统计
        4.1.5 《广州市献方集》统计
        4.1.6 《兴宁县献方集》统计
        4.1.7 《高要县献方集》统计
        4.1.8 《荔湾区献方集》统计
        4.1.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统计
    4.2 九种献方分类统计
        4.2.1 内科
        4.2.2 外科
        4.2.3 妇产科
        4.2.4 儿科
        4.2.5 骨伤科
        4.2.6 皮肤科
        4.2.7 五官科
    4.3 九本著述献方人统计
        4.3.1 献方人特点
        4.3.2 献方人介绍(献方数最多前十位)
        关济民
        何中和
        赵思兢
        邬碧泉
        赵裕才
        邓鹤芝
        李庭芬
        赵芳伯
        覃振安
        陶葆荪
第五章 中医献方专题讨论
    5.1 献方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5.1.1 献方运动的产生
        5.1.2 广东省献方运动启动与发展
        5.1.3 广东省献方在全国献方运动中的地位
        5.1.4 为什么要献方
        5.1.5 存在问题
    5.2 传染病献方数量居首
    5.3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
        5.3.1 名医所献,疗效当佳
        5.3.2 经验传承,实属宝贵
        5.3.3 用方心得,佐证佳效
        5.3.4 疫病献方,应时之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民族医药治疗痹证的方药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2 常用方药举隅
3 临床研究
    3.1 傣医药
    3.2 彝医药
    3.3 壮医药
    3.4 藏医药
    3.5苗医药
    3.6 瑶医药
    3.7蒙医药
    3.8 其他民族医药
4 实验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8)瑶医风湿药浴方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RA的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特点
        1.3 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
        1.3.1 遗传因素
        1.3.2 炎症感染
        1.3.3 环境因素
        1.3.4 性激素水平影响
        1.3.5 免疫因素
        1.4 治疗方法
        1.4.1 药物治疗
        1.4.2 封闭疗法
        1.4.3 手术治疗
        1.4.4 康复锻炼
    2 中医对RA的认识
        2.1 病名源流
        2.2 病因病机
        2.2.1 外感邪气是常见发病因素
        2.2.2 体虚,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条件
        2.2.3 其他因素
        2.3 治疗方法
        2.3.1 内服法
        2.3.2 外治法
    3 瑶医学对RA的认识
        3.1 病因
        3.2 发病机制
        3.3 瑶医盈亏四态
        3.4 治疗方法
        3.4.1 内服方药
        3.4.2 外治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
    2 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瑶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脱落病例的处理
        2.8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2.9 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随机分组法
        3.2 临床治疗方法
        3.2.1 一般治疗
        3.2.2 药物治疗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项目
        4.2 疗效评价标准
        4.3 临床症状观察
        4.4 量表积分评价
        4.5 不良反应量表
        4.6 复发率比较
        4.7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2 临床症状比较
    3 疼痛评分表比较
    4 HAQ健康评定评分比较
    5 两组整体疗效比较
    6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量表
    7 两组用药复发情况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瑶医对风敌病病因的认识及治疗总则
    2 瑶医风湿药浴方治疗优势
    3 瑶医风湿药浴治疗风敌病的思路及用药特色
    4 瑶医风湿药浴方的药物功效
    5 瑶医风湿药浴方对RA的临床疗效评价
    6.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祛风止痛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文献综述
    一、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一) 历代医家对RA的认识
        (二) 现代医家对RA的研究进展
    二、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动态
实验研究
    一、前期实验研究
    二、本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制备
        1.2.1 受试药物
        1.2.2 对照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情况
        2.2 AA大鼠模型制备
        2.3 给药剂量及方法
        2.4 观察项目及方法
        2.4.1 动物的状态
        2.4.2 体重的测量
        2.4.3 足跖容积的变化
        2.4.4 白细胞介素-1β的测定
        2.4.5 白细胞介素-2的测定
        2.4.6 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测定
        2.5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祛风止痛汤对AA模型大鼠状态及体重的影响
        3.2 祛风止痛汤对AA模型大鼠病变关节变化的影响
        3.2.1 对AA模型大鼠病变关节外观变化的影响
        3.2.2 对AA模型大鼠右后足跖肿胀度变化的影响
        3.2.3 对AA模型大鼠左后足跖肿胀度变化的影响
        3.3 祛风止痛汤对AA模型大鼠血清IL-1β的影响
        3.4 祛风止痛汤对AA模型大鼠血清TNF-α的影响
        3.5 祛风止痛汤对AA模型大鼠血清IL-2的影响
讨论
    一、祛风止痛汤的方药组成及分析
    二、祛风止痛汤的药理学依据
    三、动物模型的评价
    四、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五、检测指标的选取
        1.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1.1 白细胞介素-1β(IL-1β)
        1.2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1.3 二者的协同作用
        2.白细胞介素-2(IL-2)
    六、实验结果分析
        1.祛风止痛汤对AA模型大鼠炎症的影响
        2.祛风止痛汤对AA模型大鼠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对药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展演变
    1. 秦汉时期
    2. 晋唐时期
    3. 宋金元时期
    4. 明清时期
    5. 小结
第三部分 泽泻与白术在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中的炮制与剂量
    1. 药物炮制
        1.1 泽泻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1.2 白术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2. 药物的剂量
        2.1 泽泻的剂量
        2.2 白术的剂量
        2.3 泽泻与白术的用量比例
    3. 小结
第四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数据挖掘
    1. 配伍规律
    2. 方证特点
    3. 小结
第五部分 现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临床应用的数据挖掘
    1. 基于现代医案的证治规律分析
    2. 现代临床适宜病种
    3. 讨论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四、九层风草药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17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九层风草药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17例疗效观察[J].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药研究所革委会. 中草药通讯, 1971(01)
  • [2]云南民族医药治疗痹证的用药特色初探[D]. 王海洋.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1)
  • [3]基于方剂数据挖掘的痹证证治规律研究[D]. 李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4]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5]民族医药治疗痹病概况[J]. 王柏灿.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7(05)
  • [6]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D]. 郑文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民族医药治疗痹证的方药研究概况[J]. 王海洋,汤小虎,聂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13)
  • [8]瑶医风湿药浴方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刘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祛风止痛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D]. 张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1)
  • [10]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D]. 胡亚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九头风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17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