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成本钛粉末产品的生产、性能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秦阳,陈永楠,徐义库,赵永庆[1](2021)在《钛合金材料低成本化制备技术进展与展望》文中认为钛合金因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航空航天等领域获得重要应用,但是钛合金材料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在海洋工程、兵器、民用等领域的应用拓展。钛合金材料的低成本化制备技术是目前钛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本文以每年加工材产量最多的板材、棒材、管材为例,简要介绍了目前的低成本化制备技术,包括不含贵重元素的低成本钛合金研发技术、利用钛残料的低成本熔炼技术、一次熔炼技术,以及钛板材、棒材、管材高效短流程的低成本化加工技术等,并提出了钛合金材料低成本化制备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常鑫瑜[2](2021)在《水热改性对TS-1分子筛的结构及催化烯烃环氧化性能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S-1是一类具有MFI拓扑结构的钛硅分子筛,在以双氧水为氧化剂的多种选择性氧化反应中展现出较为优异的催化性能。TS-1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是其中一类重要的工业催化反应,已被成功应用于丙烯环氧化制环氧丙烷的工业生产中。然而,传统水热法合成的TS-1分子筛仍普遍存在着合成成本高、活性钛物种调控困难等问题。为此,研究人员一直在试图改进TS-1的合成工艺,并结合一些后处理的方法调控分子筛的形貌、孔性、极性及钛物种状态。研究发现,利用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等化合物的碱性特征,可以对合成的TS-1进行水热改性处理,继而对分子筛的孔道结构和钛物种的状态及分布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改性后的TS-1分子筛对苯酚羟基化、烯烃环氧化等反应的催化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这种水热改性处理通常还会使分子筛产生更多的缺陷位点,形成一些对烯烃环氧化反应不利的Si-OH等物种,并最终导致改性后的TS-1分子筛的环氧选择性降低。基于上述情况,本论文主要尝试采用不同的水热改性处理方法对所合成的低成本TS-1分子筛进行改性处理;通过环戊烯和丙烯环氧化反应,考察了改性方法和条件对TS-1分子筛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另外,结合多种表征技术对改性后TS-1分子筛的孔道结构和钛物种的状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催化剂活性中心性质与催化性能的关系等基础科学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首先,以乙醇胺(EA)为碱源、四丙基溴化铵(TPABr)为模板剂、硅溶胶为硅源、钛酸丁酯(TBOT)为钛源、使用异丙醇(IPA)为络合剂帮助分散钛源,合成出低成本的钛硅分子筛TS-1。将上述TS-1分子筛焙烧后,以含有氨水、四丙基溴化铵(TPABr)及KCl(或Na Cl)的溶液作为改性试剂,在170℃下进行水热改性处理。结果表明:改性后的TS-1分子筛上会产生大量的多级孔、比表面积增大;此外,分子筛中的六配位骨架钛物种含量有所增加,表面羟基数目明显减少,使分子筛表面的弱酸位减少,疏水性增强。通过催化环戊烯环氧化反应,考察了改性后TS-1分子筛催化剂的性能。相比于改性前的分子筛,经优化改性条件得到的改性TS-1分子筛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和环氧选择性。在40℃下反应2小时后,环戊烯转化率达到52.0%,环氧化物的选择性提升至98.2%,且催化剂能够循环再生使用,表现出非常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改性后分子筛表面疏水性的增强及产生更多的高活性六配位钛物种是催化剂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2.采用上述的水热合成法,以H2O2代替异丙醇作为络合剂(分散钛源),合成出成本较低的TS-1分子筛。以焙烧后的TS-1分子筛为前驱体,先在乙醇胺存在下、170℃下进行水热处理;降温之后,再补充加入TPABr和KCl作为改性剂,于170℃下进行二次水热改性处理。结果表明:二次改性后的TS-1分子筛会产生多级孔,且比表面积及介孔孔容明显增大;随着KCl用量的增加,TS-1分子筛的表面羟基数量逐渐降低,弱酸位点数量减少,疏水性逐步增强。以这种改性的TS-1分子筛作为催化剂,通过丙烯催化环氧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性能。经条件优化得到的改性TS-1分子筛催化剂,在常温(25℃)、0.4 MPa丙烯压力下的高压反应釜中反应一小时后,H2O2利用率高达99.8%,环氧丙烷的选择性达到98.7%,且催化剂易于循环再生使用。改性后的TS-1分子筛的催化性能,特别是低温活性不仅明显高于改性前的TS-1分子筛,也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的其它类型钛硅分子筛催化剂。综上所述,通过采用合适的水热改性处理方法和条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调控TS-1分子筛的孔道结构、骨架钛物种的状态、表面酸性及亲疏水性,继而能够优化得到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及高稳定性的多级孔TS-1分子筛催化剂。上述研究成果能够为设计制备成本更加低廉、催化性能更加优异的烯烃环氧化催化剂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卢伟亮[3](2021)在《混合元素烧结-深度脱氧联合法制备Ti-6Al-4V合金粉的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金属钛及其合金是性能优异的功能与结构材料,但昂贵的价格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净成形加工技术材料利用率高、加工流程短,具有大幅降低钛及其合金制品制备成本的潜力而备受关注。钛粉及钛合金粉通常为近净成形加工技术的原料,目前主要采用氢化脱氢法和雾化法制备,而这两种制粉方法所用原材料为高品级海绵钛、钛合金锭/棒材/丝材等,原材料价格高导致粉末成本高,极大削弱了近净成形加工方法的优势,因此研发低成本制备高品质钛粉技术是行业重要需求。本论文基于氢气协同镁深度脱氧技术的突破,提出了混合元素致密化烧结—深度脱氧联合法制备钛合金粉末的技术思路,该方法对原料氧含量要求大幅降低,增强了原料选择的灵活性,且用烧结代替高温熔炼过程,可望实现钛合金粉末的低成本制备。本论文以Ti-6Al-4V合金粉末的制备为目标,重点开展钛/铝/钒全组元低值原料替代高氧烧结时合金化/致密化/元素均匀化的规律研究,并优化烧结工艺,以建立Ti-6Al-4V合金粉低成本制备新方法新工艺。本论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本研究合成Ti-6Al-4V合金粉所用的粗钛和粗钒原料为采用相应氧化物经金属镁还原自制获得,其外观呈不规则状,并具有孔结构,粗钛含氧2.03 wt%、含氢3.31 wt%,粗钒含氧0.8255 wt%、含氢1.21 wt%,粗钛和粗钒形貌与其氧化物原料具有一定的继承性。(2)以径向收缩率作为烧结效果评价指标,研究发现烧结收缩率与烧结前驱体的配料方式相关,其中以自制粗钛与VAl合金混合压制烧结时烧结收缩最大、最致密,其原因在于自制粗钛的多孔结构具有高比表面积,进而提高了烧结活性。自制含氧粗钛与VAl合金在1200℃下烧结的孔隙率仅为0.48%,远低于致密低氧钛粉与VAl合金在相同条件下烧结的孔隙率3.02%。(3)不同配料方式获得的烧结前驱体氧含量差异显着,烧结规律与微观组织亦不相同。α相主峰位随着基体氧含量的升高向低衍射角度偏移,β相逐渐消失,甚至出现Ti60相;TC4典型网篮组织结构也随着氧含量的升高而消失。保证烧结效果所需的条件也随着前驱体氧含量升高而越来越高,如致密低氧钛与VAl合金烧结所需的最低条件为1000℃/8h;自制粗钛与VAl合金烧结时的最低条件为1100℃/2h;自制粗钛与铝粉、自制粗钒烧结时的最低条件为1200℃/2h;合金化效果能通过烧结条件提高而强化。(4)钒铝合金被单组元替代后烧结的致密化程度显着降低,且难以仅通过烧结条件强化得到改善,这与钛、铝、钒三者扩散速度差异密切相关。当钛与钒铝合金烧结时,Ti和Al的扩散速度大于V,在烧结初期生成Ti3Al相、并见V核,不会因Al扩散过快造成残孔;当钒铝合金被铝粉和粗钒粉替代时,烧结初期为Ti-V和Ti-Al二元独立扩散,此时因Al向钛基体快速扩散而形成Ti3Al相和残孔,铝源单独引入是导致烧结致密化程度降低的关键原因。(5)基于残孔生成原因,提出了铝源与其它原料预合金化再高温烧结以提高致密度的优化烧结方案,并获得了优化的预合金化方案。将铝粉与粗钒粉混合、并在800℃或900℃下预烧结,可获得铝粉相完全消失、铝钒元素分布均匀、形貌与粗钒相似的钒铝粗合金粉;将钒铝粗合金粉与自制钛粉混合压制、于1100℃下合金化后,烧结产物截面孔隙率降低至0.3%左右。该两步低—高温联合烧结工艺可实现钛源、钒铝合金完全替代后的高氧致密化/合金化烧结。(6)形成了 Ti-6Al-4V合金粉低成本制备的优化流程,并完成了百克级Ti-6Al-4V合金粉的制备,获得颗粒内部致密、主元素分布均匀、氧含量0.353 wt%、平均粒径71.6 μm、真密度为4.4285 g/cm3的粉末。与合金粉成分标准对比,主元素Ti、Al、V含量达标,Si与O杂质略微超标,但具有可控性。
刘宏伟[4](2021)在《用白炭黑和四氯化钛制备丙烯与双氧水气相环氧化催化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烯和H2O2在TS-1沸石上的气相环氧化反应不需要溶剂,有望解决丙烯与双氧水液相环氧化反应以甲醇为溶剂所带来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工作旨在为丙烯和H2O2的气相环氧化反应探索低成本高性能TS-1沸石合成的新途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首先,以白炭黑和TiCl4为原料,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反应开展了无定型Ti/SiO2中间体的制备研究,并考察了白炭黑比表面积以及化学气相沉积反应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白炭黑上用四氯化钛化学气相沉积反应制备的无定型Ti/SiO2中间体具有四配位钛物种。该四配位钛物种的紫外吸收带位于230?235 nm。在400℃下,TiCl4在比表面积为380 m2/g的白炭黑经过5 h化学气相沉积反应制备的无定型Ti/SiO2中间体(水洗后),可使丙烯和H2O2气相环氧化的丙烯转化率达到5.04%,环氧丙烷的选择性达到53.17%,H2O2有效利用率达到21.70%。上述反应结果与常规方法水热合成的微米TS-1沸石的催化性能相当。在此基础上,采用低浓度四丙基氢氧化铵溶液对无定型Ti/SiO2中间体进行了水热晶化研究,重点考察了水热晶化时间和模板剂用量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水热晶化温度为170℃,模硅比(TPA+/SiO2)=0.045?0.06、液固比=5:1~10:1和晶化时间=48 h?72h的条件下,可以用无定型Ti/SiO2中间体很方便地合成TS-1沸石。这种TS-1沸石的四配位骨架钛的紫外吸收谱带位于230 nm,产品形貌呈不规则块状,推测其初级晶粒度可能属于纳米沸石范畴。一种在模硅比(TPA+/SiO2)为0.045情况下合成出的TS-1沸石,可使气相环氧化反应的丙烯转化率达到17.09%,环氧丙烷选择性达到40.72%,双氧水有效利用率到达71.16%,显示出高活性和高H2O2有效利用率的优点。最后,用含有碱金属离子的TPAOH溶液对TS-1进行了改性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改性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用无定型Ti/SiO2中间体合成的TS-1沸石的丙烯气相环氧化反应选择性。
黄海广,肖寒,熊汉城,张浩泽,毛绍云,卞辉,余堃[5](2020)在《钛材低成本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文中提出钛及钛合金因具有比强度高、耐腐蚀、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被广泛作为结构材料和特种材料使用,但是钛材的价格明显高于同类型的其它材料,为了进一步扩大钛材的应用,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低成本钛材的开发途径及低成本钛材在民用领域、军用领域、海洋工程应用状况,并分析了今后低成本钛材的发展方向。
陈京生,孙葆森,安康[6](2020)在《钛合金在兵器装备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钛合金具有高比强、高比模、耐腐蚀、无磁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国防工业的关注,几十年来进行了大量的钛合金基础和应用开发以及低成本技术研究,使钛合金在兵器装备如坦克装甲车辆、火炮等装备上获得应用。高性能钛合金的应用提高了兵器装备的防护性能,减轻了装备重量,满足兵器装备对快速部署、高生存力以及特殊环境运输的要求。通过对国外钛合金的研发、低成本技术和在兵器装备上的应用以及标准的分析,提出我国低成本钛合金在武器装备应用研究以及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亢宁宁[7](2020)在《石墨烯调控3D打印高强高孔隙率功能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孔钛材料具有导电、导热、塑性、焊接等特性,同时由于孔猓结构的存在,具有相对轻、高强度、高比刚度、大比表面积、隔声、减震、保温、透气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电化学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等领域。但当前的多孔钛主要是Ti-Al-V钛合金,影响因素较多,特别是一些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钒、铝元素:再者,多孔钛的制备通常采用粉末冶金、浆料发泡等方法,难以精确控制多孔材料的结构与形状。为此,本文采用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制备多孔钛,解决多孔钛的骨架与孔型分布等结构问题,同时针对纯钛强度偏低的窘境,希望通过石墨烯加以调控。具体是首先把石墨烯纳米片与球形钛粉经球磨混合后通过选区激光熔化技术获得孔形状、结构不同的高孔隙率多孔钛,然后系统研究其物理力学性能,井就石墨烯与钛的作用机制进行剖析,得到的主要成果有:1、将价格低廉的20%异型钛粉与平均粒径75μm球形钛粉球磨后,以激光扫描速度55mm/s、扫描间距60 μm、光斑直径45μm、铺粉层厚25μm、能量密度121J/mm3来打印的块体纯钛材料致密度为98.7%。添加1%石墨烯纳米片与平均粒径30μm球形钛粉球磨后,在激光扫描速度600mm//s、扫描间距60μm,光斑直径45μm、铺粉层厚25μm,能量密度78J/mm3工艺条件下得到的石墨烯增强块体钛,其致密度为99.38%,抗压屈服强度是955MPa;相同激光工艺下,平均粒径30μm球形钛粉成型的纯钛块体材料致密度为98.62%,抗压屈服强度为597MPa,2、把预设孔隙率为81.2%的蜂窝状多孔钛模型运用选区激光熔化技术分别打印出添加石墨烯前后的多孔钛,呈现为α-Ti。未添加石墨烯的多孔钛,其孔隙率为57.87%,显微维氏硬度为236HV,弹性模量为34.317GPa,抗压强度为277.58MPa。添加1%石墨烯的多孔钛,其孔隙率为58.9%,显微维氏硬度为503 HV,弹性模量为36.151GPa.抗压强度为316.38MPa。添加1%石墨烯的多孔钛腐蚀电位由-0.412V提升到-0.325V,腐蚀速率由4.32× 10-7A/cm2降低到3.28 × 10.-7/cm2,耐腐蚀性能优于未添加石墨烯的多孔钛。3、将含1%石墨的多孔钛加热到500℃保温0.5h热处理后,与未热处理的相比,其显微维氏硬度为430HV,降低了14.5%,弹性模量为34.457GPa,降低了 4.7%,抗压强度为345MPa,提高了 9.2%。多孔钛的耐腐蚀性能降低,腐蚀电位降低到-0.392V,腐蚀速率升高到3.87 × 10-7A/cm2。热处理后多孔体的硬度降低但强度提高,这是由于热处理过程中发生回复再结晶,同时消除了多孔基体中的残余应力,避免了多孔体的骨架在压缩过程中因残余应力引起的微裂纹而造成的破坏。4、在选区激光熔化过程中,石墨烯部分与钛在界面处发生扩散反应,形成碳化钛,生成的碳化钛弥散分布于多孔钛的基体中。而热处理后,由于热处理温度较低,且选区激光熔化过程中石墨烯片层周围已包袱有碳化钛层,石墨烯与钛未进一步发生反应,多孔钛基体中仍存在片状的石墨烯。
陈刚,路新,章林,秦明礼,郭志猛,曲选辉[8](2020)在《钛及钛合金粉末制备与近净成形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钛及钛合金以其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生物医疗等高端领域。粉末近净成形技术能够实现钛及钛合金的绿色、低成本和高性能精密制造,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本文从钛粉制备、成形技术、性能与应用方面,对目前钛及钛合金粉末近净成形技术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根据各技术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张策[9](2019)在《基于HDH钛粉反应合成制备低间隙原子钛合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钛及钛合金生产加工成本高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因此推进钛的低成本化是目前钛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粉末冶金是短流程制备低成本、高性能钛及钛合金的有效方法,它不通过熔化制备致密钛合金材料,解决了钛作为难熔金属的熔炼问题;同时其近净成形特点和微观组织优势减少了制造最终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及开坯锻造过程,解决了铸锭冶金钛合金材料利用率低及热加工困难的问题。低成本氢化脱氢(HDH)钛粉可用于制备粉末冶金钛合金制件,但由于受间隙原子含量高、烧结致密度低和微观组织粗大等因素影响,使粉末冶金制品的组织性能优势得不到发挥。为此,本文将以HDH钛粉为主要原料,建立多种低间隙原子含量钛合金的粉末冶金制备工艺,并对其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等进行系统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采用HDH钛粉、铝粉和铝钒合金粉的混合粉末,冷等静压成形结合真空烧结成功制备了低间隙原子含量的Ti-6A1-4V合金,其中氧含量为0.07~0.15 wt.%、氮含量为 0.018~0.045 wt.%、氢含量为 0.001~0.01 wt.%,达到钛合金锻件 ASTM B381-13 标准中 Grade F5(Ti-6A1-4V)和 Grade F23(Ti-6A1-4V ELI)的成分要求。结果表明HDH工艺能够获得极低间隙原子含量的钛粉,间隙原子含量的增加主要源于粉末及压坯的操作、转移和储存过程。(2)采用HDH钛粉(D50=10 μm)、铝粉(D50=5 μm)和铝钒合金粉(D50=10μm)的混合粉末1150℃真空烧结获得了致密度99%左右的Ti-6Al-4V合金。,抗拉强度为900~940 MPa,屈服强度为850~900 MPa,延伸率为14~16%,超过了钛合金锻件ASTM B381-13标准中Grade F5的要求。烧结态组织为40~70μm的近等轴/短棒状α相和晶间β的两相组织。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β晶粒显着长大,导致等轴/短棒状α相逐渐演变为α+β片层组织,最终形成长而平直的α集束,计算得到β晶粒长大激活能为518 kJ/mol。(3)采用氢化脱氢-自蔓延扩散制备部分预合金粉末,结合冷等静压成形和真空烧结致密化制备了低间隙原子的Ti-23Al-17Nb合金,氧含量为0.09~0.12 wt.%,氮含量为 0.028~0.04 wt.%,氢含量为 0.002~0.01wt.%。氢化钛粉、铝铌合金粉和铝粉的混合粉末在自蔓延扩散过程中发生了TiH2→Ti+H2、Ti+Al→TiAl3、Ti+Al3Nb→AlNb2+TiAl3→AlNb3+TiAl3 等反应。部分预合金粉末(D50=6.49 μm)在1100~1200℃真空烧结后相对密度分别为95.1%、96.3%、98.7%。1200℃真空烧结后Ti-23Al-17Nb微观组织为均匀细小的α2、B2和O相组成的三相组织,抗拉强度941 MPa,屈服强度862 MPa,延伸率11.7%。(4)采用氢化脱氢-气固反应制备Ti-TiC复合粉末、结合冷等静压成形和真空烧结制备了低间隙原子的Ti-TiC复合材料,氧含量为0.15~0.21 wt.%,氮含量为0.042~0.062 wt.%,氢含量为0.008~0.013 wt.%。在温度高于700℃的 CH4氛围下,TiH2 粉末经历 TiH2→TiH1.5+H2→Ti+H2、Ti+CH4→TiC+H2等反应实现TiC复合。烧结材料中TiC第二相尺寸为3~12μm,体积分数为0~35 vol.%。由于TiC颗粒的钉扎作用,钛基体α晶粒被明显细化,从87.89 μm降至34.76 μm。随着TiC体积分数提高,材料硬度从292 HV提升至773 HV。得益于晶粒细化、TiC第二相强化和C/N/O等间隙原子的固溶强化,以及基体较低的间隙原子含量,Ti-15 vol.%TiC获得优良的综合室温拉伸性能,抗拉强度715 MPa,屈服强度628 MPa,延伸率12.1%。(5)采用CaB6作为高氧含量HDH钛粉的固氧添加剂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粉末冶金钛合金。适量的CaB6添加能够促进烧结致密化,高氧含量Ti及Ti-6A1-4V粉(氧含量大于0.3 wt.%)中分别添加0.2 wt.%和0.1 wt.%CaB6使烧结相对密度从97.1%提升至99.3%、97.2%提升至98.8%。添加CaB6形成的两种第二相,即Ca-Ti-O的三元氧化物和TiB。添加CaB6能明显细化晶粒,1 wt.%CaB6能够使Ti基体α晶粒尺寸从178μm降低至36 μm,Ti-6A1-4V基体中α+β片层长度从203μm 降低至38μm。Ti-0.2CaB6和 Ti-6Al-4V-0.1CaB6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抗拉强度分别为665 MPa和944 MPa,屈服强度为604 MPa和903 MPa,延伸率为15%和9%。对比未添加CaB6的Ti和Ti-6A1-4V,延伸率数值分别提升8%和5%。
董阳平[10](2019)在《低成本高性能钛基复合材料粉体制备及其选区激光熔化成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钛基复合材料(TMCs)具有重量轻、硬度高、强度高、韧性好、耐腐蚀、耐磨损等优点,在汽车制造与航空航天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由于钛的导热性差,熔点高和高温下易氧化等缺点,用传统的加工方式来制备钛基复合材料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对于高性能材料的要求。作为增材制造中最重要一种加工方式之一的选择激光熔化(SLM)技术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而制约SLM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原材料的成本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将不能直接用于选择激光熔化的非球形的超低成本钛粉改性成为可直接用于SLM成形的球形/近球形钛粉,并且在球磨改性过程中加入第二相粉体,在改性过程中实现了粉体的形貌和成分同步改性。利用选择激光熔化技术成功地制备出了低成本高性能的钛基复合材料(TiB/Ti based composites),系统地研究了第二相的添加量对钛基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和机械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为:(1)对复合粉体改性过程中的球磨参数进行了探索,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不同参数下的球磨改性粉体形貌,得出球形度最好的改性参数。利用X射线衍射(XRD)、能谱分析(EDS)、激光粒度仪、粉体综合特性测试仪和氮氧分析仪等仪器研究了改性前后粉体的物相变化、元素含量、粒度分布、流动性、和氧含量等。(2)在SLM制备钛基复合材料过程中,改变激光功率和激光扫描速度,成功制备出表面完整无缺陷的钛基复合材料。对打印后的成形件进行致密度测试和微焦点CT三维扫描,结果表明:能量密度从46 J/mm3增大到97 J/mm3时,致密度先增大后减小,当能量密度为64 J/mm3时致密度最高为99.3%;当激光功率从90W增加到140W后,致密度逐渐减小,激光功率为140W时,打印件的致密度低于99%。微焦点CT三维扫描后发现试样内部主要分布有一些球形气孔,没有发现裂纹等缺陷。(3)采用光学显微镜(OM)、SEM、XRD、EDS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技术研究了SLM成形不同TiB2添加量下钛基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物相变化、成分分析和晶粒尺寸,结果表明:加入的TiB2颗粒与Ti发生原位反应生成了短棒状的TiB晶须。当TiB2添加量较少时,成形件的晶粒细化并出现少量的TiB晶须;当TiB2添加量较多时,成形件的熔道变得清晰可见,而且出现大量的TiB增强相,部分TiB发生聚集,平均晶粒尺寸从4.52μm细化到了1.11μm,晶粒形状也由刚开始的片状转化为等轴状。(4)最后对不同TiB2添加量下SLM成形的TiB/Ti基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压缩性能和显微硬度进行了测试,对拉伸断口进行微观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TiB2添加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增大,抗拉强度由913MPa增加到1100MPa,压缩强度由1562MPa增加到1863MPa,而拉伸应变和压缩应变减小,拉伸应变由16%减小到1.7%,压缩应变由46%减小到33%,断裂方式由韧性断裂方式转变为准解理断裂。随着TiB2添加量的增加,硬度由295HV增加到411HV,压痕面积逐步减小。
二、低成本钛粉末产品的生产、性能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成本钛粉末产品的生产、性能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钛合金材料低成本化制备技术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成本钛合金 |
2 钛合金低成本熔炼技术 |
2.1 残料添加 |
2.2 一次熔炼技术 |
3 低成本板材制备技术 |
4 低成本无缝管材制备技术 |
5 低成本钛合金棒材制备技术 |
6 结语 |
(2)水热改性对TS-1分子筛的结构及催化烯烃环氧化性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环氧化合物概述 |
1.2 烯烃环氧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
1.2.1 金属有机配合物 |
1.2.2 多金属氧酸盐 |
1.2.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
1.2.4 负载型金属配合物和金属氧化物 |
1.2.5 分子筛 |
1.3 钛硅分子筛 |
1.3.1 钛硅分子筛的种类 |
1.3.2 钛硅分子筛的重要性质 |
1.4 钛硅分子筛TS-1 |
1.4.1 TS-1 的结构 |
1.4.2 TS-1 的合成方法 |
1.5 TS-1 的性质与催化性能 |
1.5.1 骨架钛的配位情况 |
1.5.2 TS-1 的表面亲疏水性 |
1.5.3 TS-1 的表面酸性 |
1.5.4 多级孔TS-1 |
1.6 钛硅分子筛TS-1 的合成进展 |
1.6.1 低成本TS-1 分子筛的合成 |
1.6.2 引入添加剂合成TS-1 分子筛 |
1.6.3 后处理改性TS-1 分子筛 |
1.7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7.1 选题依据 |
1.7.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和原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催化剂的制备 |
2.4 催化剂的表征 |
2.4.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4.3 羟基红外光谱 |
2.4.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2.4.5 氮气吸附-脱附(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
2.4.6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 |
2.4.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5 催化性能评价 |
2.6 定量分析产物方法 |
第3章 水热改性的TS-1 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及环戊烯环氧化反应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催化剂的制备 |
3.2.2 表征 |
3.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XRD谱图 |
3.3.2 红外谱图 |
3.3.3 UV-Vis谱图 |
3.3.4 扫描电镜 |
3.3.5 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 |
3.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 |
3.3.7 羟基红外谱图 |
3.4 催化剂性能评价 |
3.4.1 TS-1/H2O2 体系催化环戊烯环氧化反应 |
3.4.2 TS-1_R-0.05K 催化其他烯烃环氧化反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步水热改性的TS-1 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及丙烯环氧化反应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催化剂的制备 |
4.2.2 表征 |
4.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XRD谱图 |
4.3.2 红外谱图 |
4.3.3 UV-Vis谱图 |
4.3.4 扫描电镜 |
4.3.5 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 |
4.3.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 |
4.3.7 羟基红外谱图 |
4.4 催化剂性能评价 |
4.4.1 TS-1/H_2O_2 体系催化丙烯环氧化反应 |
4.4.2 TS-1_R-0.05K与 TS-1_1.0EA-ER-0.05K的催化活性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混合元素烧结-深度脱氧联合法制备Ti-6Al-4V合金粉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钛合金的分类、性质与应用 |
1.3 钛合金现行加工工艺及低成本加工工艺 |
1.3.1 熔炼联合锻造加工工艺 |
1.3.2 消失模铸造加工工艺 |
1.3.3 粉末压制成形烧结工艺 |
1.3.4 金属粉末注射成形工艺 |
1.3.5 激光近净成形技术 |
1.4 钛及钛合金粉制备现状 |
1.4.1 氢化-脱氢法 |
1.4.2 雾化法 |
1.4.3 射频等离子球化法 |
1.4.4 熔盐电解法 |
1.4.5 还原法 |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艺原料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工艺原料制备方法分析 |
2.2.2 实验原料 |
2.2.3 实验设备 |
2.2.4 分析方法 |
2.2.5 制备流程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V_2O_3的制备 |
2.3.2 粗钛与粗钒的制备 |
2.3.3 其它非自制原料的表征 |
2.3.4 工艺原料粒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Ti-6Al-4V合金烧结规律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设备 |
3.2.2 分析方法 |
3.2.3 实验步骤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烧结温度对样品收缩及致密化程度的影响 |
3.3.2 典型烧结温度下烧结样品的物相、金相组织与元素分布 |
3.3.3 不同钛原料对烧结效果的影响 |
3.3.4 不同前驱体致密化烧结条件研究 |
3.3.5 不同前驱体烧结扩散行为研究 |
3.3.6 烧结粉脱氧处理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Ti-6Al-4V合金粉制备工艺改进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设备与分析设备 |
4.2.2 实验步骤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铝源预合金化研究 |
4.3.2 铝源预合金化后的致密化烧结研究 |
4.3.3 Ti-6Al-4V合金粉制备工艺的优化与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用白炭黑和四氯化钛制备丙烯与双氧水气相环氧化催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环氧丙烷的用途 |
1.2 环氧丙烷的现有生产工艺简介 |
1.2.1 传统工艺 |
1.2.1.1 氯醇法(CP) |
1.2.1.2 共氧化法 |
1.2.2 丙烯和H_2O_2液相环氧化生产PO的新工艺(HPPO) |
1.3 正在研发的环氧丙烷生产新工艺简介 |
1.3.1 以分子氧(O_2)为氧化剂的丙烯气相环氧化反应研究 |
1.3.2 氢气存在下的分子氧和丙烯气相环氧化反应研究 |
1.3.3 以H_2O_2蒸汽为氧化剂的丙烯气相环氧化反应研究 |
1.4 TS-1 的合成研究进展 |
1.4.1 常规水热合成 |
1.4.2 其它合成方法 |
1.4.3 白炭黑与四氯化钛制备钛硅催化剂 |
1.5 TS-1 的改性和制备新进展 |
1.5.1 TS-1 的改性进展 |
1.5.2 TS-1 的制备进展 |
1.6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2.2.1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无定型Ti/SiO_2中间体 |
2.2.2 用无定型Ti/SiO_2中间体合成TS-1 沸石 |
2.2.3 TS-1 沸石的改性 |
2.3 催化剂表征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2.3.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
2.3.3 N_2物理吸附 |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4 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 |
3 用白炭黑与TiCl_4的化学气相沉积反应制备Ti/SiO_2无定型中间体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无定型Ti/SiO_2中间体的制备 |
3.2.2 无定型Ti/SiO_2中间体表征 |
3.2.3 无定型Ti/SiO_2中间体反应性能的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白炭黑原料的比表面积对Ti/SiO_2物化性质和反应性能的影响 |
3.3.2 TiCl_4CVD反应时间对Ti/SiO_2中间体物化性质和反应性能的影响 |
3.3.3 白炭黑与TiCl_4CVD反应温度对Ti/SiO_2中间体物化性质和反应性能的影响 |
3.3.4 水洗后处理对Ti/SiO_2中间体物化性质和反应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用Ti/SiO_2无定型中间体水热合成钛硅分子筛TS-1 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用无定型Ti/SiO_2中间体合成TS-1 钛硅分子筛 |
4.2.2 水热晶化样品的表征 |
4.2.3 水热晶化样品的反应评价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晶化时间对无定型Ti/SiO_2中间体合成钛硅分子筛TS-1 的影响 |
4.3.2 液固配料比对无定型Ti/SiO_2中间体合成钛硅分子筛TS-1 的影响 |
4.3.3 模板剂用量(模硅比)对无定型Ti/SiO_2中间体合成钛硅分子筛TS-1 的影响 |
4.3.4 焙烧温度对TS-1 物化性质和反应性能的影响 |
4.3.5 以Ti/SiO_2为原料和以白炭黑/TiCl_4为原料合成的TS-1 沸石的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用含碱金属离子的TPAOH溶液改性钛硅分子筛TS-1 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TS-1 沸石的碱金属离子改性 |
5.2.2 改性TS-1 沸石的表征 |
5.2.3 改性TS-1 沸石的反应评价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碱金属离子种类对改性的影响 |
5.3.2 钠离子用量对改性的影响 |
5.3.3 TPAOH模板剂用量对改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钛材低成本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成本钛材开发途径 |
1.1 采用廉价合金设计合金成分 |
1.2 改善合金加工性能 |
1.3 制备加工工艺设计 |
1.3.1 冷床炉熔炼 |
1.3.2 连铸连轧 |
1.3.3 精密铸造技术 |
1.3.4 粉末冶金技术 |
1.3.5 后续加工工艺 |
2 低成本钛材的应用 |
2.1 军事领域的应用 |
2.1.1 航空航天工程中的应用 |
2.1.2 常规兵器中的应用 |
2.2 民用领域的应用 |
2.2.1 热能工程中的应用 |
2.2.2 化工、冶金工业中的应用 |
2.2.3 汽车和建筑工业中的应用 |
2.2.4 医疗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2.3 海洋工程中的应用 |
2.3.1 海洋石油钻探工程的应用 |
2.3.2 海洋土木建筑等工程方面的应用 |
3 结语 |
(6)钛合金在兵器装备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钛合金的发展 |
2 钛合金在坦克装甲车辆和火炮上的应用 |
2.1 坦克装甲车辆 |
1)钛合金材料技术研究 |
2)钛合金部件焊接技术 |
2.2 火炮 |
1)大量采用钛合金 |
2)采用先进制造技术 |
(1) NCEMT制造出世界最大的流动成形钛合金摇架管和反后坐力管 |
(2)精密铸造———减少部件数量 |
(3)爱迪生焊接研究所(EWI)研究用于制造M777轻型火炮的焊接工艺 |
(4)低成本钛合金单级熔炼工艺 |
3 军用钛合金标准与规范 |
3.1 美国钛合金标准 |
3.2 国内钛合金标准 |
3.3 国内外钛合金标准对比分析 |
4 结束语 |
4.1 军用钛合金发展建议 |
4.2 军用钛合金标准发展建议 |
(7)石墨烯调控3D打印高强高孔隙率功能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多孔钛材料研究进展 |
1.1.1 多孔钛及其性能简介 |
1.1.2 多孔钛的制备 |
1.1.3 多孔钛的改性研究 |
1.2 石墨烯增强金属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2.1 石墨烯的特性简介 |
1.2.2 石墨烯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 |
1.2.3 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
1.3 3D打印制备钛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1 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简介 |
1.3.2 钛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3.3 3D打印制备钛及钛基复合材料研究状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方案及方法 |
2.1 实验方案 |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3 材料的制备 |
2.3.1 低成本3D打印用钛粉的制备及添加石墨烯复合钛粉的制备 |
2.3.2 3D打印制备块体纯钛及添加石墨烯钛复合块体材料 |
2.3.3 多孔钛模型的设计与预设孔隙率的计算 |
2.3.4 3D打印制备多孔纯钛及添加石墨烯多孔钛 |
2.3.5 石墨烯调控3D打印多孔钛的热处理 |
2.4 组织结构观察 |
2.4.1 X射线衍射 |
2.4.2 拉曼光谱分析 |
2.4.3 扫描电镜分析 |
2.4.4 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 |
2.5 材料性能测试 |
2.5.1 致密度以及孔隙率的测量 |
2.5.2 显微硬度测量 |
2.5.3 压缩性能测试 |
2.5.4 耐腐蚀性能测试 |
3 3D打印用低成本纯钛粉及石墨烯添加复合钛粉 |
3.1 3D打印用低成本纯钛粉体 |
3.1.1 异形粉球化处理 |
3.1.2 3D打印用低成本钛粉特性 |
3.2 不同形状钛粉配比对3D打印钛的影响 |
3.2.1 不同形状钛粉配比3D打印钛的形貌 |
3.2.2 激光工艺对低成本3D打印钛形貌的影响 |
3.2.3 激光工艺对低成本3D打印钛致密度的影响 |
3.3 石墨烯添加复合钛粉 |
3.4 添加石墨烯复合钛粉3D打印致密块体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
3.4.1 添加石墨烯复合钛粉3D打印致密块体的形貌 |
3.4.2 添加石墨烯复合钛粉3D打印致密块体的致密度 |
3.4.3 添加石墨烯复合钛粉3D打印致密块体的压缩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4 石墨烯调控3D打印功能钛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
4.1 石墨烯调控3D打印多孔钛的宏观形貌观察与分析 |
4.2 石墨烯调控3D打印多孔钛的微观形貌观察与分析 |
4.3 石墨烯调控3D打印多孔钛的组织结构分析 |
4.3.1 石墨烯调控多孔钛的物相分析 |
4.3.2 石墨烯调控多孔钛的显微组织分析 |
4.3.3 石墨烯调控多孔钛的透射结果分析 |
4.4 石墨烯调控3D打印多孔钛的孔隙率测试结果与分析 |
4.5 石墨烯调控3D打印多孔钛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4.5.1 显微硬度 |
4.5.2 压缩性能 |
4.6 石墨烯调控3D打印多孔钛的抗腐蚀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热处理对石墨烯调控3D打印钛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5.1 热处理对石墨烯调控3D打印多孔钛组织结构的影响 |
5.1.1 热处理前后XRD图谱 |
5.1.2 热处理后微观组织 |
5.1.3 热处理后透射结果分析 |
5.2 热处理对石墨烯调控3D打印多孔钛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1 显微硬度 |
5.2.2 压缩性能 |
5.3 热处理对3D打印钛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5.4 热处理对多孔钛影响机制的探讨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奖励 |
(8)钛及钛合金粉末制备与近净成形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钛粉制备及改性技术发展现状 |
1.1 还原法 |
1.2 氢化脱氢法 |
1.3 雾化法 |
1.4 粉体改性制备方法 |
2 钛及钛合金粉末近净成形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 |
2.1 压制成形 |
2.1.1 常规真空烧结 |
2.1.2 氢气烧结 |
2.1.3 固溶强化烧结 |
2.2 热等静压 |
2.3 注射成形 |
2.4 增材制造 |
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
4 结 论 |
(9)基于HDH钛粉反应合成制备低间隙原子钛合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钛产业发展概述 |
2.1.1 钛的应用领域 |
2.1.2 世界钛产业和中国钛产业 |
2.2 钛的传统生产工艺 |
2.2.1 钛冶炼 |
2.2.2 钛真空熔炼 |
2.2.3 钛热加工和深加工 |
2.2.4 钛的铸锭冶金和粉末冶金 |
2.3 钛的粉末冶金技术研究进展 |
2.3.1 预合金法粉末冶金钛合金技术 |
2.3.2 混合元素法粉末冶金钛合金技术 |
2.3.3 粉末冶金钛合金成分体系研究 |
2.4 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
2.4.1 选题意义 |
2.4.2 研究内容 |
3 HDH钛粉制备低间隙原子含量钛合金的工艺优化 |
3.1 实验设备及检测方法 |
3.1.1 实验设备 |
3.1.2 检测方法 |
3.2 制粉 |
3.2.1 制粉工艺对比分析 |
3.2.2 HDH制粉工艺优化 |
3.3 成形 |
3.4 烧结 |
3.5 成本分析及典型产品 |
3.6 本章小结 |
4 Ti-6Al-4V合金粉末冶金制备技术研究 |
4.1 实验原料、方案及检测方法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方案 |
4.1.3 检测方法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化学成分 |
4.2.2 致密度 |
4.2.3 微观组织 |
4.2.4 合金粉末 |
4.2.5 力学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5 Ti-23Al-17Nb合金粉末冶金制备技术研究 |
5.1 实验原料、方案及检测方法 |
5.1.1 实验原料 |
5.1.2 实验方案 |
5.1.3 检测方法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部分预合金粉及烧结致密度 |
5.2.2 微观组织 |
5.2.3 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 |
5.3 本章小结 |
6 Ti-TiC复合材料粉末冶金制备技术研究 |
6.1 实验原料、方案及检测方法 |
6.1.1 实验原料及实验方案 |
6.1.2 检测方法 |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2.1 气固反应机理 |
6.2.2 微观组织 |
6.2.3 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 |
6.3 本章小结 |
7 高氧含量HDH钛粉固氧实验研究 |
7.1 实验原料、方案及检测方法 |
7.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2.1 致密度 |
7.2.2 固氧机理 |
7.2.3 微观组织 |
7.2.4 力学性能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和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低成本高性能钛基复合材料粉体制备及其选区激光熔化成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低成本钛基材料及氢化脱氢钛粉研究现状 |
1.2.1 低成本钛及钛合金研究现状 |
1.2.2 钛及钛合金粉体制备方法 |
1.2.3 氢化脱氢钛粉研究现状 |
1.3 SLM成形钛基材料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材料制备工艺及研究方案 |
2.3 主要实验设备 |
2.4 试验分析及性能测试 |
2.4.1 粉体粒径、流动性分析 |
2.4.2 氮氧含量分析 |
2.4.3 物相及形貌分析 |
2.4.4 致密度分析 |
2.4.5 室温拉伸、压缩测试 |
2.4.6 室温显微硬度测试 |
第3章 复合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
3.1 复合粉体的设计与热力学分析 |
3.1.1 复合粉体的设计 |
3.1.2 热力学分析 |
3.2 复合粉体的制备 |
3.3 复合粉体的表征 |
3.3.1 复合粉体的物相及成分分析 |
3.3.2 复合粉体的粒度和流动性分析 |
3.4 复合粉体成本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TiB/Ti基复合材料SLM成形 |
4.1 TiB/Ti基复合材料打印参数设置 |
4.2 TiB/Ti基复合材料SLM成形 |
4.3 打印参数对致密度的影响 |
4.3.1 激光能量密度对致密度的影响 |
4.3.2 激光功率对致密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TiB/Ti基复合材料微观演化及力学行为 |
5.1 TiB/Ti基复合材料微观演化 |
5.1.1 TiB_2添加量对TiB/Ti基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
5.1.2 TiB_2添加量对TiB/Ti基复合材料物相变化 |
5.1.3 TiB_2添加量对TiB/Ti基复合材料晶粒尺寸的影响 |
5.2 TiB/Ti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 |
5.2.1 TiB_2添加量对TiB/Ti基复合材料拉伸和压缩性能的影响 |
5.2.2 TiB_2添加量对TiB/Ti基复合材料显微硬度的影响 |
5.3 TiB/Ti基复合材料强化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低成本钛粉末产品的生产、性能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钛合金材料低成本化制备技术进展与展望[J]. 赵秦阳,陈永楠,徐义库,赵永庆.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1
- [2]水热改性对TS-1分子筛的结构及催化烯烃环氧化性能影响[D]. 常鑫瑜. 吉林大学, 2021(01)
- [3]混合元素烧结-深度脱氧联合法制备Ti-6Al-4V合金粉的工艺研究[D]. 卢伟亮.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
- [4]用白炭黑和四氯化钛制备丙烯与双氧水气相环氧化催化剂的研究[D]. 刘宏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钛材低成本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J]. 黄海广,肖寒,熊汉城,张浩泽,毛绍云,卞辉,余堃. 云南冶金, 2020(06)
- [6]钛合金在兵器装备上的应用[J]. 陈京生,孙葆森,安康.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20(12)
- [7]石墨烯调控3D打印高强高孔隙率功能钛的研究[D]. 亢宁宁.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钛及钛合金粉末制备与近净成形研究进展[J]. 陈刚,路新,章林,秦明礼,郭志猛,曲选辉.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20(03)
- [9]基于HDH钛粉反应合成制备低间隙原子钛合金技术研究[D]. 张策.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6)
- [10]低成本高性能钛基复合材料粉体制备及其选区激光熔化成形研究[D]. 董阳平. 南昌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