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人工养殖技术初报

蜗牛人工养殖技术初报

一、澳洲线纹尖塘鳢人工繁殖技术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林明辉,朱华平,苏换换,樊佳佳,池金泉,马冬梅[1](2021)在《3个尖塘鳢引进群体繁育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3个尖塘鳢引进群体繁育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尖塘鳢亲本管理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尖塘鳢的遗传改良及新品种培育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2000年引进的线纹尖塘鳢群体繁育后代(AZ1)、2005年引进的线纹尖塘鳢群体繁育后代(AZ2)及1986年引进的云斑尖塘鳢群体繁育后代(TG)的遗传多样性,运用PopGene32、CERVUS 3.0、Arlequin 3.1计算3个尖塘鳢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及遗传分化系数(Fst)等遗传参数,基于Nei氏遗传距离利用MEGA 7.0中的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并以Structure 2.3分析群体间的遗传结构。【结果】12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在3个尖塘鳢群体中扩增得到32个等位基因。AZ1群体、AZ2群体和TG群体的平均Na分别为1.33、1.92和2.33,平均He分别为0.034、0.180和0.214,平均PIC分别为0.031、0.155和0.191。3个尖塘鳢群体间的Fst为0.077~0.384、遗传相似度为0.926~0.950、遗传距离为0.052~0.077。3个尖塘鳢群体有22.54%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77.46%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基于Nei氏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AZ1群体和AZ2群体先聚类为一支,然后与TG群体聚类在一起。【结论】3个尖塘鳢引进群体繁殖后代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尤其是AZ1群体近交程度较高,因此相关引种单位或繁殖场需尽快采取相应的选育手段提高现有杂交鳢群体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交衰退带来的风险,也可通过引进新的种质资源提高杂交鳢遗传多样性。此外,3个杂交鳢群体尚未出现种质混杂和杂交情况,仍可作为杂交鳢遗传育种奠基种群。

骆明飞,罗俊标,张建东,陈刚[2](2016)在《不同杂交组合尖塘鳢形态性状和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由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的自交、杂交及其回交试验组合及其子一代在同一环境条件下进行持续360d养殖试验,通过测量各组试验鱼的形态性状和生产性能,并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正反杂交还是回交,其子代在形态性状和生产性能方面均出现较大变化,通过杂交子一代与云斑尖塘鳢亲本进行回交所得到的回交杂种在体色上得到改良,成活率、生长速率、起捕率、饵料转化率等各项生产性能也得到较好的巩固。

林群,潘淦,黄修杰,熊瑞权,许爱娱[3](2012)在《笋壳鱼工厂化养殖安全控制与产业化健康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结合国内外笋壳鱼养殖产业发展现状,以华南地区为例,对笋壳鱼养殖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基于安全控制为主体的笋壳鱼工厂化养殖与品牌产业化发展对策,以期为笋壳鱼规模化、产业化推广及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朱晓平,骆剑,尹绍武,胡亚丽,胡静,祝斐[4](2012)在《线纹尖塘鳢(♀)、云斑尖塘鳢(♂)及其杂交、回交子代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选育出生长快、外形美、耐粗饲、易起捕的尖塘鳢属鱼类新品种。本研究用20对微卫星引物对线纹尖塘鳢(♀)、云斑尖塘鳢(♂)及其杂交、回交子代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对引物在4个群体中共检测出8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以线纹尖塘鳢最低(1.6087),杂交子代F1最高(2.913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依次为云斑尖塘鳢(2.2570)>杂交子代F1(2.1516)>回交子代F2(2.1061)>线纹尖塘鳢(1.5164);在4个群体中平均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和香农指数(I*)4个参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891~0.7767、0.2714~0.5193、0.3473~0.4458、0.3662~0.7993。其中,各参数均为线纹尖塘鳢群体最低,平均观测杂合度和香农指数杂交子代F1最高,平均期望杂合度回交子代F2最高,多态信息含量云斑尖塘鳢群体最高,且各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均高于平均期望杂合度;哈代—温伯格平衡的x2检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位点发生了偏离(P<0.05);根据Nei’s遗传距离建立的UPGMA聚类图表明:杂交子代F1和回交子代F2聚为一支后再与线纹尖塘鳢聚为一支,而云斑尖塘鳢为另一支,并且无论是杂交还是回交均表现了一定的母本效应。

朱晓平[5](2012)在《云斑尖塘鳢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俗名笋壳鱼,是原产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名贵淡水鱼类。本实验采用磁珠富集法对云斑尖塘鳢微卫星标记进行筛选和检测。用已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对云斑尖塘鳢亲本群体(F)、子一代群体(F1)、子二代群体(F2)的遗传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线粒体D-loop基因共同分析了越南、海南、广东3个地域云斑尖塘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也用本实验开发的微卫星对线纹尖塘鳢、河川沙塘鳢群体进行了跨种适用性分析。主要结果如下:(一)云斑尖塘鳢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与检测用磁珠富集法分离云斑尖塘鳢的微卫星序列。从所获得的1032个克隆中筛选出146个阳性克隆,经测序81个含有微卫星序列,其中43个重复次数在10个以上。52个为完美型,27个为非完美型,2个为复合型。获得的云斑尖塘鳢微卫星序列中除CA重复单元和GA重复单元外,还有TAC等其它类型的重复单元。设计合成38对微卫星引物,其中29对引物可稳定扩增出条带,使用这些引物对云斑尖塘鳢48个个体进行检测显示:观测杂合度(Ho)平均值为0.63,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为0.43。29对引物中1对引物表现为单态,7对表现为高度多态,14对表现为中度多态,7对表现为低度多态,多态性较为丰富,说明开发的绝大部分微卫星分子标记较为理想。(二)线纹尖塘鳢(早)、云斑尖塘鳢(♂)及其杂交、回交子代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用20对微卫星引物对线纹尖塘鳢(早)、云斑尖塘鳢(♂)及其杂交、回交子代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对引物在4个群体中共检测出8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以线纹尖塘鳢最低(1.6087),杂交子代F1最高(2.913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依次为云斑尖塘鳢(2.2570)>杂交子代F1(2.1516)>回交子代F2(2.1061)>线纹尖塘鳢(1.5164);在4个群体中平均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和香农指数(I*)4个参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891·0.7767、0.2714·0.5193、0.3473·0.4458和0.3662·0.7993。其中,各参数均为线纹尖塘鳢群体最低,平均观测杂合度和香农指数杂交子代F1最高,平均期望杂合度回交子代F2最高,多态信息含量云斑尖塘鳢群体最高,且各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均高于平均期望杂合度;哈代—温伯格平衡的x2检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位点发生了偏离(P<0.05);根据Nei’s遗传距离建立的UPGMA聚类图表明:杂交子代F1和回交子代F2聚为一支后再与线纹尖塘鳢聚为一支,而云斑尖塘鳢为另一支,并且无论是杂交还是回交均表现了一定的母本效应。(三)微卫星结合线粒体D-loop基因分析云斑尖塘鳢不同地域群体遗传多样性用微卫星结合线粒体D-loop基因共同分析越南、海南、广东3个地域云斑尖塘鳢群体的遗传变异和群体结构。线粒体D-loop基因的研究结果表明:91个个体中共发现20个单倍型,其中h20分布最为广泛,占总个体数的61.5%。单倍型多样性h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61.6%和0.311%。根据单倍型信息构建的NJ树并不能明显地将三个群体区分开来。微卫星研究结果显示:3个群体的期望杂合度范围是0.472-0.504,多态信息含量范围是0.454-0.497。海南群体和广东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符合地理分布。无论是线粒体D-loop基因还是微卫星研究均表明遗传变异多来自与群体内部,而群体间的变异则较小。(四)云斑尖塘鳢微卫星标记在两种虾虎鱼亚目鱼类群体间的适用性研究利用已开发的14对云斑尖塘鳢微卫星标记在线纹尖塘鳢及河川沙塘鳢种群间进行通用性分析。结果显示,14对云斑尖塘鳢微卫星标记在线纹尖塘鳢(Oxyeleotris lineolatus)群体均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在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gila)群体中也有10对引物可稳定扩增,其中9对在线纹尖塘鳢群体中具有高度多态性,6对在河川沙塘鳢中群体中具有高度多态性。通过这10对通用微卫星标记检测3个种群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3416,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788,平均多态信息(PIC)含量为0.5369。同时获得3个有着较高的通用性微卫星位点(H27、H142和H97),平均PIC值均大于0.5,具有高度多态性,在3种虾虎鱼亚目鱼类中具有较高的通用性,这3个位点在3种虾虎鱼亚目鱼类之间共检测得到6-22个不等的等位基因,并获得1个可以用于鉴别沙塘鳢属与尖塘鳢属的特异基因型的等位基因位点(H97)。因此,通过现开发的云斑尖塘鳢微卫星标记,来获得适用相近物种的微卫星标记是可行的。

李春枝,李敏,黄永强,李本旺,莫介化,王晓斌,陆昌胜[6](2010)在《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从国外引进的云斑、线纹尖塘鳢的自繁后代,经过强化培育、性腺促熟后,2009年5-9月开展人工杂交试验。试验结果:孵化水温2830℃时,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孵化时间68h,受精率为90.0%,孵化率为83.6%,培苗出苗率为60.51%,研究证明尖塘鳢属种间杂交可以成功。

陈建华[7](2010)在《线纹尖塘鳢和云斑尖塘鳢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线纹尖塘鳢和云斑尖塘鳢都俗称“笋壳鱼”,是重要的淡水名贵品种。本实验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分析及线粒体DNA基因组COI基因和线粒体DNA基因组Cyt b基因分析为实验手段,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了解两种尖塘鳢的遗传变异情况。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一)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分析: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线纹尖塘鳢和云斑尖塘鳢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以了解其遗传变异,为今后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实验结果显示:筛选出的9条随机引物在两个群体中共扩增出7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69条(95.83%);两个群体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P)分别为80.54%和82.44%;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2570和0.2760;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Hi)分别为0.3797和0.4105。两个群体间的平均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022,遗传距离(Dxy)为0.3161,表明这两种尖塘鳢属鱼类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研究表明两个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遗传分化较明显。本研究结果为尖塘鳢属鱼类的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二)线粒体DNA Cyt b基因测定线纹尖塘鳢和云斑尖塘鳢的Cytb基因全序列,并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碱基A、G、T、C在编码区序列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74%、14.54%、27.66%、31.06%。从中可以看出G含量最低,而C含量最高,A+T含量大于C+G含量。其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5%,表明不同物种间Cyt b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本实验采用NJ法构建了5种塘鳢科鱼类以及溪鳢线粒体Cyt b基因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云斑尖塘鳢和线纹尖塘鳢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形成一个聚类分支,这与本研究中序列比对的结果相一致。(三)线粒体DNA COI基因测定线纹尖塘鳢和云斑尖塘鳢的COI基因全序列,并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碱基A、G、T、C在编码区序列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5.58%、17.7%、28.86%、27.87%。从中可以看出G含量最低,而T含量最高,A+T含量大于C+G含量。其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6%。利用NJ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云斑尖塘鳢与刺盖塘鳢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而线纹尖塘鳢则与平头沙塘鳢的亲缘关系最近,这与Cyt b基因的研究结果以及两种尖塘鳢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高同源性有所差异,说明不同基因序列在揭示尖塘鳢亲属关系时存在一定差异。

范小勇,王茜,王小刚,尹绍武[8](2009)在《尖塘鳢Oxyeleotris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尖塘鳢养殖生物学研究现状与进展,为尖塘鳢在我国的繁育、养殖及研究推广提供参考资料。

莫介化,张邦杰,黄永强,李本旺,李春枝,陆昌胜[9](2009)在《池养线纹尖塘鳢的生长和生长模型》文中指出于2001年4月至2006年8月对池塘养殖的线纹尖塘鳢Oxyeleotris lineolatus的生长特性连续进行了6年多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ⅠⅥ龄鱼体长和体重相对增长率和生长指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0.0186L3.1312,体长(LB)与全长(LT)的关系式为LT=1.1385LB+0.8702;应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求得其体长、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Lt=48.43[1-e-0.3099(t+0.4826)],Wt=3515.53[1-e-0.3099(t+0.4826)]3.1312,体重生长曲线拐点tx=3.2龄,相应的体长为32.96 cm,体重为1053.93 g;生长速度和加速度曲线能反映生长过程的变化特点,按生长特征值分析可分为两个时期,即t<3.2龄前的生长迅速期和t>3.2龄后的生长减缓期,表明线纹尖塘鳢在池塘中具有良好的生长潜力;用特殊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一般Von Bertalanffy、Logistic、Gompertz生长方程和灰色动态生长模型(GDGM)等5种生长方程拟合了池养线纹尖塘鳢的生长,根据各方程拟合残差平方和的大小判断,灰色动态生长模型对其生长的拟合效果较好,其次是一般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

张邦杰,李春枝,钟良明,黄永强,李本旺,莫介化[10](2008)在《线纹尖塘鳢的形态特征、染色体核型及分类学地位》文中研究说明以1996年由澳大利亚Fiyzroy河水系引进的野生线纹尖塘鳢幼鱼群体和经池塘驯养、混合选育、繁殖多代的幼成鱼为材料,进行形态生物学的观测、分类地位研究;采用PHA腹腔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线纹尖塘鳢(Oxyeleotris lineolatus)与云斑尖塘鳢(O. marmoratus)是尖塘鳢属中亲缘关系最接近的单系类群,完成了其系统分类学的定位,支持将尖塘鳢从塘鳢属中分出的传统分类处理,从细胞学角度,证明传统分类的正确性。提出两种尖塘鳢种间杂交可能性很大,与塘鳢属、乌塘鳢属和沙塘鳢属间杂交的可能性也存在。

二、澳洲线纹尖塘鳢人工繁殖技术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洲线纹尖塘鳢人工繁殖技术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3个尖塘鳢引进群体繁育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基因组DNA提取
    1.3 PCR扩增
    1.4 扩增产物检测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尖塘鳢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2.2 尖塘鳢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2.3 尖塘鳢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结果
    2.4 尖塘鳢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2)不同杂交组合尖塘鳢形态性状和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条件
    1.2试验材料
    1.3试验方法
        1.3.2养殖对比试验
    1.4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尖塘鳢杂交、回交子代体色差异的比较
    2.2尖塘鳢及其正反杂交、回交子1代其它主要形态性状比较
    2.3尖塘鳢及其正反杂交、回交子1代的生长和生产性能比较
3讨论
    3.1不同杂交组合尖塘鳢体色的变异和体色遗传的初步探讨
    3.2不同杂交组合尖塘鳢主要形态性状和肠长比的差异
    3.3不同杂交组合尖塘鳢生产性能的变化和杂交优势的分析
        3.3.1不同杂交组合尖塘鳢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不同杂交组合尖塘鳢饵料转化率的影响
        3.3.3不同杂交组合尖塘鳢养殖成活率的影响
    3.4尖塘鳢杂交育种的意义。
4结论

(3)笋壳鱼工厂化养殖安全控制与产业化健康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笋壳鱼养殖发展现状
    1.1 国外发展概况
    1.2 国内发展概况
2 笋壳鱼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缺乏科学规划, 养殖风险突出
    2.2 养殖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2.3 可追溯的安全优质的养殖笋壳鱼品牌产品尚未形成
3 笋壳鱼产业化发展对策
    3.1 加大产业化扶植力度
    3.2 加快先进的养殖模式技术推广
    3.3 完善联接预警机制, 保障产品安全

(4)线纹尖塘鳢(♀)、云斑尖塘鳢(♂)及其杂交、回交子代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
        1.2.1 基因组DNA提取
        1.2.2 微卫星引物
        1.2.3 PCR扩增及检测
        1.2.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2.2 Hardy-weinberg平衡的χ2检验
    2.3 遗传距离、遗传相似系数及UPGAM聚类分析
3 结论
4 讨论
    4.1 遗传变异参数分析
    4.2 母本的遗传分析
    4.3 杂交与回交效应

(5)云斑尖塘鳢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尖塘鳢属鱼类概述
        1.1.1 生物学特性
        1.1.1.1 形态及构造
        1.1.1.2 生活习性
        1.1.2 养殖现状
        1.1.3 前景展望
    1.2 微卫星分子标记
        1.2.1 微卫星分子标记简介
        1.2.2 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特点
        1.2.3 微卫星分子标记的获得
        1.2.4 微卫星分子标记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1.3 线粒体标记
        1.3.1 线粒体结构特征
        1.3.2 线粒体D-loop基因
        1.3.3 线粒体DNA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云斑尖塘鳢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与适用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1.2.2 文库的构建与阳性克隆的筛选
        2.1.2.3 序列测定及引物设计
        2.1.2.4 引物筛选及适用性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阳性克隆的筛选和分析
        2.2.2 重复序列分布特征
        2.2.3 引物的筛选与检测
    2.3 讨论
        2.3.1 云斑尖塘鳢微卫星位点筛选方法的改进
        2.3.2 云斑尖塘鳢微卫星特征
        2.3.3 多态性分析
第三章 云斑尖塘鳢微卫星分子标记在F、F_1、F_2群体分析中的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基因组DNA提取
        3.1.2.2 微卫星引物
        3.1.2.3 PCR扩增及检测
        3.1.2.4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3.2.2 Hardy-Weinberg平衡的χ~2检验
        3.2.3 遗传距离、遗传相似系数及UPGAM聚类分析
    3.3 讨论
        3.3.1 遗传变异参数分析
        3.3.2 父母本的遗传分析
        3.3.3 杂交与回交效应
第四章 微卫星结合线粒体D-loop基因共同分析3个云斑尖塘鳢群体的遗传多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2.1 基因组DNA提取
        4.1.2.2 线粒体控制区(D-loop)分析
        4.1.2.3 微卫星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线粒体控制区结果
        4.2.2 微卫星分析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云斑尖塘鳢微卫星分子标记的跨种适用性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2.1 基因组DNA提取
        5.1.2.2 PCR反应及检测
        5.1.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4对微卫星引物的扩增结果
        5.2.2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附录

(6)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培育
    1.2 人工采卵、授精
    1.3 受精卵的人工孵化
    1.4 苗种培育方法
        1.4.1 培育池塘准备
        1.4.2 鱼苗培育及计数
2 结果
3 讨论
    3.1 杂交繁殖成功的生物学基础
    3.2 杂交育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7)线纹尖塘鳢和云斑尖塘鳢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两种尖塘鳢概述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2 种尖塘鳢的养殖现状
        1.1.3 2 种尖塘鳢的研究进展
    1.2 遗传多样性
        1.2.1 遗传多样性简述
        1.2.2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1.2.3 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3 分子系统学
        1.3.1 分子系统学简介
        1.3.2 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方法
    1.4 线粒体标记
        1.4.1 线粒体结构特征
        1.4.2 线粒体细胞色素b 基因
        1.4.3 线粒体COI 基因
        1.4.4 线粒体DNA 在鱼类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2 种尖塘鳢遗传多样性的RAPD 分析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基因组DNA 的质量
        2.2.2 引物的筛选
        2.2.3 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
        2.2.4 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
    2.3 讨论
        2.3.1 样本的采集及DNA 提取
        2.3.2 实验稳定性
        2.3.3 样本数量的确定
        2.3.4 关于弱带的处理
        2.3.5 2 种尖塘鳢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分析
        2.3.6 2 种尖塘鳢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7 尖塘鳢属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3 2 种尖塘鳢线粒体CYT B 基因全序列的测定与比较分析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Cyt b 基因的扩增
        3.2.2 数据分析
    3.3 讨论
4 2 种尖塘鳢线粒体COI 基因全序列的测定与比较分析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COI 基因的扩增
        4.2.2 数据分析
    4.3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尖塘鳢Oxyeleotris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生物学
2 尖塘鳢繁养殖技术
    2.1 尖塘鳢的人工繁殖
        2.1.1 亲鱼的培育
        2.1.2 亲鱼的选择及雌雄鉴别
        2.1.3 催产与孵化
        2.1.3. 1 人工鱼巢制作
        2.1.3. 2 人工催产和自然受精产卵
        2.1.3. 3 孵化
    2.2 苗种培育
        2.2.1 土池培育法
        2.2.2 围网培育法
        2.2.3 网箱培育法
    2.3 成鱼池塘养殖
    2.4 病害防治
3 养殖的制约因素
    3.1 分类与命名混杂, 各执己见, 种质资源多样, 繁育亲本纯合度无法保证
    3.2 进口苗种成活率低, 而本土化苗种繁育生产未能形成规模
    3.3 成鱼养殖规范尚未形成, 生长周期相对较长
    3.4 相关基础研究及技术储备不足, 产业化进程缓慢
    3.5 活鱼包装、运输和保鲜加工技术薄弱, 制约尖塘鳢市场的开拓
4 前景展望

(9)池养线纹尖塘鳢的生长和生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条件与饲养管理
    1.2 试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线纹尖塘鳢体长与全长、体重的关系
    2.2 线纹尖塘鳢生长的一般规律
    2.3 生长速度和加速度
    2.4 用5种生长方程对线纹尖塘鳢生长的拟合
3 讨论
    3.1 池养线纹尖塘鳢的生长特性
    3.2 线纹尖塘鳢与塘鳢科几种鱼类的生长比较
    3.3 池养线纹尖塘鳢的生长方程

(10)线纹尖塘鳢的形态特征、染色体核型及分类学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
    2.2 染色体核型
    2.3 分类学地位
        我国有记载淡水塘鳢科属的检索表
        尖塘鳢属种的检索表
3 讨论

四、澳洲线纹尖塘鳢人工繁殖技术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3个尖塘鳢引进群体繁育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林明辉,朱华平,苏换换,樊佳佳,池金泉,马冬梅. 南方农业学报, 2021(01)
  • [2]不同杂交组合尖塘鳢形态性状和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J]. 骆明飞,罗俊标,张建东,陈刚. 河北渔业, 2016(08)
  • [3]笋壳鱼工厂化养殖安全控制与产业化健康发展对策研究[J]. 林群,潘淦,黄修杰,熊瑞权,许爱娱. 广东农业科学, 2012(22)
  • [4]线纹尖塘鳢(♀)、云斑尖塘鳢(♂)及其杂交、回交子代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J]. 朱晓平,骆剑,尹绍武,胡亚丽,胡静,祝斐. 中国农学通报, 2012(17)
  • [5]云斑尖塘鳢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初步应用[D]. 朱晓平. 海南大学, 2012(10)
  • [6]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J]. 李春枝,李敏,黄永强,李本旺,莫介化,王晓斌,陆昌胜. 水产养殖, 2010(09)
  • [7]线纹尖塘鳢和云斑尖塘鳢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陈建华. 广东海洋大学, 2010(05)
  • [8]尖塘鳢Oxyeleotris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J]. 范小勇,王茜,王小刚,尹绍武. 现代渔业信息, 2009(03)
  • [9]池养线纹尖塘鳢的生长和生长模型[J]. 莫介化,张邦杰,黄永强,李本旺,李春枝,陆昌胜.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9(01)
  • [10]线纹尖塘鳢的形态特征、染色体核型及分类学地位[J]. 张邦杰,李春枝,钟良明,黄永强,李本旺,莫介化. 海洋湖沼通报, 2008(02)

标签:;  ;  ;  ;  ;  

蜗牛人工养殖技术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