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省教育委员会就加强学前班管理提出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刘源,程伟,董吉贺[1](2021)在《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反思——基于对1949~2019年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就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相继出台过一系列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幼儿园单向执行主体时期(1949~1988年)到幼儿园和小学双向执行主体时期(1989~2009年)再到多元利益相关者执行主体时期(2010年至今)的演变过程。本研究采用由政策工具和幼小衔接生态系统维度构成的分析框架对这些教育政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使用的政策工具趋于多元化,但各类政策工具的组合配置仍缺乏系统性;幼小衔接生态系统趋于综合化,但各子系统的具体内容仍不够全面;政策总体趋于科学化,但在幼小衔接关键问题上仍不够科学;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一致性较高,但在互补性上仍有待提高。政策工具的特性、政府的偏好、幼小衔接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及相关研究的滞后是影响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主要因素。未来在完善幼小衔接教育政策时,应注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衔接和互补;根据政策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政策工具,优化政策工具之间的组合配置;合理利用激励性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提升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可行性;全面剖析幼小衔接生态系统中的各方利益诉求,统筹配置相关政策工具;加强幼小衔接关键问题研究和政策转化,促进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科学发展。
房亚楠[2](2020)在《濮阳市人大代表履职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肩负着反映人民要求愿望和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重任。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影响着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作用发挥和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对人大代表履职研究,有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对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新和推进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论述了人大代表的基本涵义,人大代表履职的基本内容,人大代表履职保障和履职监督,奠定了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以濮阳市人大代表履职为研究对象,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濮阳市人大代表履职存在部分代表履职意识不强、代表履职能力存在欠缺、代表活动形式化、审议工作报告和议案建议质量不高、代表监督效果弱化等问题,并从代表结构有待优化、代表履职制度有待完善、代表履职社会环境有待改善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从提升代表履职能力、优化代表履职环境、健全代表激励监督制度、完善代表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提高濮阳市人大代表履职水平的对策。
陈梁[3](2020)在《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公正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正的实现与社会民生的改善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学前教育公正直接影响教育公正的实现。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价值,对学前教育机会的获得和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前教育公正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上对解决“入园难”和“入园贵”问题的呼声直接反映了解决学前教育公正问题的突出性和紧迫性。本研究以教育公正为出发点,综合运用了教育学和伦理学的视角和理论首次阐述了学前教育公正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不公的表现和原因,为学前教育公正的实现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思路。从总体上而言,教育公正包括以机会平等为基础的起点公正、以资源配置为核心的分配公正、以待生公正为表现的过程公正和以个性追求为目的的结果公正。由于学前教育具备的基础教育属性,学前教育公正与教育公正具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以平等为核心价值,但是学前教育同样具备私人物品属性,所以在平等的基础上,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权利同样受到保护,所以学前教育公正既要保障平等价值,也要满足自由权利。学前教育公正具体表现为:入学机会的普及化和入学权利的区别化、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和教育环境的差异化、师幼关系的民主化和教养方式的科学化、教育内容的个性化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我国学前教育在近十年来发展相对还是比较迅速的,所以在发展规模、普惠程度和师资水平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学前教育机会均等和学前教育资源优化上仍然存在很明显的教育不公正现象,主要体现为:成分分担比例低,政府财政职责履行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中部塌陷”问题突出;城乡条件差距大,非均衡化发展现象明显;园际关系不对等,公办民办条件差距悬殊。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为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学前教育的忽视、政府在事权与财权上的不匹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分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要想改善学前教育不公的现象就要根据这些原因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如提高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导性,统筹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均衡化以及通过法律保障来实现学前教育公正等。
冯啸凤[4](2020)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教育发展阶段,幼儿园教育模式与家庭教学互相协助成为现阶段学前教育发展的一种崭新理念,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参与程度正得到社会的重视。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其发挥的作用未能理想地实现。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当前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现状,剖析存现的潜在问题及关联性,并深入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及提升建议,以实现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目标。本研究采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对西安市4所幼儿园的260名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西安市10名不同背景的幼儿园老师进行了访谈。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现状;然后为现阶段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原因;最后是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改进措施。问卷反映出目前西安市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存在以下典型问题:家长参与缺乏主动性、参与方式单一、参与程度不高、效果不明显等。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是政策法规的缺失、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等因素造成;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来看,主要原因是家长受生活压力影响、家长参与能力不足、电子产品及网络时代影响、家长的传统观念未跟上发展步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难处理等。针对上述问题,给出改变现状及解决主要矛盾的若干建议,以供参考:教育部门与政府机构要重视家长对幼儿教育发挥的重要作用,做到合理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第二:幼儿园要提升家长参与的幼儿教育的质量与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家长、学生;最后家长要主动地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积极配合教师参与其中。
李芳[5](2020)在《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个案研究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文中指出对于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问题,学界往往从教育公平、分配正义等视角围绕入园机会、园所质量、影响因素、地方实践等方面展开研究,目前基本形成了标签化的流动儿童教育资源供给图景:“在户籍制度的割裂下,流动儿童教育资源供给与家庭资本密切相关,流动儿童入公办园比例低,所在园所办学条件差、质量水平不高,政府投入缺位,公益组织参与扶持。”为了理解这种现象并建构多面立体的认识,我们需要跳脱既有命题,以发展的视角进行研究。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选择上海市闵行区作为研究单元,聚焦真正处于弱势地位的流动儿童,将四所专门面向流动儿童招生的幼儿园作为嵌入性分析单元,进入现实情境,揭示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发展历程。首先通过非沪籍人口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分配规则揭示流动儿童教育资源供给不平等的发生机制。以2005年为时间起点,入园条件变化为主轴,发现:非沪籍人口学前教育公共资源由满足本地适龄儿童学前教育需求后的空余学位构成。在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背景下,政府通过控制幼儿园报名要求并引入竞争机制,根据家长条件进行高低排序分批录取,家庭资本不足的流动儿童往往被排除在外。接着,将视线进一步聚焦于专门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幼儿园,追溯流动儿童教育资源格局的形成。目前闵行区流动儿童教育资源由2所民办公助二级幼儿园和28所民办三级幼儿园组成,属于市场主导型的教育供给模式。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的格局从非法办学点和学前班为主到民办公助幼儿园、民办三级幼儿园与备案看护点及非法办学点并存,最终演变为由民办公助幼儿园与民办三级幼儿园共同构成。最后,关注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质量提升的局限性与特殊性。局限性在于民办三级幼儿园本身先天条件不足、收费水平受限,加上政府投入缺乏,主要以管理规范为主;特殊性在于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许多公益项目围绕民办三级幼儿园开展,通过玩教具捐赠、志愿服务、师资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其办园质量。必须阐明的是,尽管公共财政针对流动儿童投入不足,但地方政府在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初期流动儿童教育资源的形成属于民间力量自发行为,主要在利益驱使之下,存在多种安全隐患、克扣幼儿伙食、甚至危害幼儿健康等问题。直到地方政府介入,提出民办三级幼儿园的形式,通过备案看护点过渡,联合多部门开展取缔工作,这才逐步走上规范的道路,并在教育管理体系之下不断发展提升。
许浙川[6](2020)在《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提出在高质量成为教育发展重要取向的当下,推进学前教育普及依然是当前中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确定了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纵观以往学前教育普及研究多是从某一侧面进行切入或研究某一主体在其中的作用,缺乏对学前教育普及问题的整体性关照。本研究所提出的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便是以一种生态性的视角来整体分析学前教育普及的道路选择问题。在微观研究盛行的时代,适当的中宏观研究实属必要。本研究围绕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应答而展开,寻求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之道,以达到推进学前教育普及的目的。论文整体分为导言、正文(六章)和结语三大部分。导言部分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并围绕着承载力、教育资源承载力、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三个概念对以往研究做出梳理与述评。第一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初探。本章在对承载力历史发展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学前教育现实,提出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并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现实样态、总体特征等进行了深度解构与阐述,为后续论文的展开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该章还对支撑承载力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了阐释。第二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循迹。本章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即快速恢复期(1979-1992)、持续徘徊期(1993-2009)、优化提升期(2010至今)。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追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背景与经验启迪。第三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困境遭遇。本章以历史背景和园长的访谈资料作为基础,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现实样态作为问题分析的框架,具体呈现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在情境弹性力方面存在区域供能低下和赋权不足的困境;在资源基础力方面存在资源区域失衡和结构失衡的困境;在管理形塑力方面存在管理缺位、信息时滞和激励阙如的困境。第四章是以静态关照的方式回应承载力的困境遭遇。静态关照的核心便是深入挖掘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静态形态,以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即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建设。指标建设过程采用了三种方法,即用文本分析法从39份政策文件中提取承载力的相关要素;用德尔菲法对所提取的要素及其指标话语表达进行专家判断并生成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量化处理生成承载力指数以展示一种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对省级数据测量,我们发现我国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逐步从阶梯状分布转变为“中部塌陷”的状态,东部保持领先优势、西部强势崛起、中部发展滞后。第五章是以动态把握的方式回应承载力的困境遭遇。动态把握的核心便是系统把握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形态,即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机制。同时,文章详细解析了平衡机制内部的驱动系统、承压系统和响应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明确高效运行的平衡机制应该具有螺旋上升的线路地图、激励相容的主体关系、信息通畅的系统网络和制度明晰的系统结构。第六章是基于静态关照与动态把握,以及国际经验参考的背景下生成本土的具体行动策略。本章首先扩展了研究的国际视野,选择了两个具有不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路径的西方大国(即美国和英国)作为国际经验参考。其次基于前述分析,从理念之维、制度之维、工具之维提出具体的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本土策略。在理念层面,需要确立可持续发展与循证实践的理念;在制度层面,需要改革学前教育供给与管理制度;在工具层面,需要组建承载力数据系统和专业评价机构。结语是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未来展望。此部分通过对前述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总结,阐述了承载力所应具有的三重向度,即内含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内置生态型思维的把握方式、内生承载力测量的评价工具,为未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合理取向。
郝亚静[7](2019)在《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研究》文中提出学前教育与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儿童息息相关,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了“办好学前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样的要求和目标,其目前在我国教育体系当中发展最快,但也是最为薄弱的部分之一。由于学前儿童身体和心理方面的不成熟、易受侵害等原因,更需要多方面的保护和关注,但在立法方面,我国却严重滞后,存在着巨大的立法空白,近年来频发的“虐童事件”、“校车事故”让无数人为之揪心,“入园难入园贵”更是成为万千家庭的困扰,在这类事件当中,暴露出学前教育领域发展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幼儿园的设立问题、从业人员的资质与素质、政府经费的投入、监护人的权利义务等等,但却没有专门的法律用以解决这些问题。而纵观世界各国,很多发达国家出台了不止一部相关法律予以保障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在立法层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重视。追本溯源,国家层面的法律具有稳定性和终局力,要想以上问题得以解决,儿童的权益获得更好的保护,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可以稳定发展,立法必定是应当选择的根本路径。本文对于学前教育的立法问题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理论的研究加上实践的经验借鉴,对学前教育法的具体内容作出构想,以期能将现存问题予以规范,减少或者避免以上事件的发生。文章首先从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政策以及法律体系当中的定位入手,阐明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鉴于目前在该问题的研究上,理论部分研究较为缺乏,本文注重厘清学前教育法的法理基础,包括立法依据、立法原则以及立法技术等各方面,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后续的建议稿当中。文章第三部分,笔者选取了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对其相关立法进行梳理,并从中总结出适合的经验予以借鉴。最后,在立法理论与域外借鉴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将来出台的学前教育法的具体内容方面作出构想,并在文章的附录部分提出了我国学前教育法的建议稿以供参考。
夏丽[8](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学前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8)》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浙江学前教育取得显着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浙江学前教育在整个浙江教育体系来看,仍属于短板,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不适应的问题。因此,研究浙江学前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回溯历史进行经验总结,梳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瓶颈,对于补全浙江学前教育短板,对进一步促进浙江学前教育发展以及对中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与学前教育有关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学前教育发展历史系统梳理,并以影响浙江学前教育发展显着的政策作为每个阶段的划分节点,对这四十年进行阶段划分。同时,在对浙江学前教育四十年历史梳理的过程中依据史料和数据,从发展速度、发展成就以及发展因素等维度对浙江学前教育四十年发展进行分析,对如何推进浙江学前教育发展进行思考,提出促进浙江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建议。论文将浙江学前教育四十年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恢复发展的浙江幼儿教育(1978-1989)、规范发展的浙江幼儿教育(1989-1998)、巩固发展的浙江学前教育(1998-2008)和完善发展的浙江学前教育(2008-2018)。总体来看,四十年来浙江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快速发展、民办学前教育迅速发展、办园模式不断创新、学前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充分不均衡、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相对滞后、学前教育教师规模与质量有待提升以及学前教育监督职责不明确等。根据四十年来浙江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针对目前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健全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强化学前教育教师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以及优化学前教育监督机制等,进而促进浙江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
李雪峰[9](2019)在《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研究 ——以四川省“一村一幼”建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共十八大以来,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迅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然而,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组成,仍面临教育资源匮乏、整体发展水平落后的现实困境,已成为制约整体教育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为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就目前看来,关于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到底应该由谁来供给、为谁供给以及如何供给等基本问题,尚未得到系统回答,仍待在理论层面进行全面厘清。四川省民族地区“一村一幼”建设的创新实施,在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具有较强的政策示范性,为本文的研究开展提供了合适的案例支撑。那么,“一村一幼”建设的政策绩效究竟如何?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目标?特别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是否有助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如果政策绩效存在偏差,那么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对其他民族地区优化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是否具有借鉴价值?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影响,并通过构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需匹配曲线,对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启示。同时,借鉴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对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的产品性质、供给责任、供给导向以及供给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以四川省“一村一幼”建设为例,通过全面梳理其发展概要,构建合适的绩效评估框架,对其政策绩效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估,并以此对“一村一幼”建设进行整体评价以及优化建议。本文所得结论既为优化“一村一幼”建设的政策内容提供了有益思考,也为其他民族地区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研究结论:第一,乡村振兴战略对城乡关系进行了再调适,不仅将通过政策资源倾斜,对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产生显着的直接影响,还将通过促农增收、要素配置、人口流动等其他途径,改变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外部环境,对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提出新的挑战,产生显着的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若不能有效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不但难以保有前期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发展成果,还可能陷入新的发展困境。第二,就产品性质而言,应以公共价值为依托,突出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就供给责任而言,应由政府承担服务供给的主导责任,并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服务市场,引导市场主体分担相应的供给责任,逐渐形成多元服务供给模式;就供给导向而言,应倡导公共利益导向,在确保教育公平实现的基础上,适度增加供给效率维度的考量;就供给方式而言,应坚持“以评促优”的方式,基于服务供给绩效的实时监测情况,对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内容实施动态调整。第三,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学前教育在理论层面将依次经历供不应需、供过于需、供不应需以及供需均等四个阶段,其中供需均等阶段意味着实现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时代目标。根据农村学前教育匹配分析结果,在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过程中,应该警惕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低水平供给陷阱和适龄儿童“空心化”现象两个困境,并且注重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的效率供给、有效供给和精准供给三大优化措施。第四,“一村一幼”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四川省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新的阵地,有效地提高了乡风文明的整体水平。同时,“一村一幼”建设不仅在短期内促成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的“广覆盖”,实现了对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反超,还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对儿童入学准备能力的培养。“一村一幼”建设有效地体现了政府的主导责任,创新了教育扶贫的实践内容,符合新时代背景,并且所取得的政策绩效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对其他民族地区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第五,基于教育公平的考虑,“一村一幼”建设的实施具有合理性。但四川省民族地区各县在推进“一村一幼”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投入的财政资金量已远远地超过了当地的最优投入规模,导致教育财政效率整体表现并不理想,表现出低效性。同时,“一村一幼”建设所提供的学前教育服务的质量短板主要体现在表达能力、科学探索、学习习惯和学业成绩等方面,而这些内容正好是影响家长主观评价的关键因素,未能有效契合家长的教育服务需求,存在严重的服务供给与需求错位问题。为确保“一村一幼”建设的健康发展,亟需从稳步提高教育财政效率、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方面进行政策再优化。
孙美红[10](2019)在《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变迁与政府责任》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经历了调整与恢复、稳步提高、艰难曲折发展、深入改革发展、重点发展等五个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性质定位,根本在于政府责任的落实。未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落实"以县为主"的责任主体,构建以公益和普惠为价值内核的投入体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努力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大力建设一支规模与质量兼具的幼儿园教师队伍。
二、浙江省教育委员会就加强学前班管理提出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省教育委员会就加强学前班管理提出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反思——基于对1949~2019年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方法 |
(一)内容分析法 |
(二)文本选择 |
(三)分析框架 |
1. 政策工具维度。 |
2. 幼小衔接生态系统维度。 |
3. 二维分析框架构建。 |
(四)研究过程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演变历程 |
(一)幼儿园单向执行主体时期(1949~1988年) |
1. 政策文本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
2. 政策文本幼小衔接生态系统维度分析。 |
(二)幼儿园和小学双向执行主体时期(1989~2009年) |
1. 政策文本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
2. 政策文本幼小衔接生态系统维度分析。 |
(三)多元利益相关者执行主体时期(2010年至今) |
1. 政策文本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
2. 政策文本幼小衔接生态系统维度分析。 |
四、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一)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特点 |
1. 政策工具选择趋于多元化,但各类政策工具的组合配置仍缺乏系统性。 |
2. 幼小衔接生态系统趋于综合化,但各子系统的具体内容仍缺乏全面性。 |
3. 幼小衔接教育政策趋于科学化,但在幼小衔接关键问题上仍缺乏科学性。 |
4.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颁布的专门性与非专门性幼小衔接教育政策一致性较高,但在互补性上仍有待提高。 |
(二)影响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 |
1. 政策工具自身特性与政府偏好。 |
2. 幼小衔接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
3. 幼小衔接相关系统科学研究滞后。 |
五、对完善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建议 |
(一)完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有关专门性和非专门性幼小衔接教育政策体系 |
(二)根据政策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政策工具,优化政策工具间的组合配置 |
(三)合理利用激励性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提升幼小衔接教育政策可行性 |
(四)全面剖析幼小衔接生态系统利益诉求,统筹配置相关政策工具 |
(五)加强幼小衔接关键问题研究和政策转化,促进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科学发展 |
(2)濮阳市人大代表履职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与不足 |
1、研究重点与难点 |
2、创新与不足 |
二、人大代表履职概述 |
(一)人大代表的基本内涵 |
(二)人大代表履职依据 |
1、理论依据 |
2、法律依据 |
(三)人大代表履职的基本内容 |
1、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履职内容 |
2、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履职内容 |
(四)人大代表履职保障和履职监督 |
1、履职保障 |
2、履职监督 |
三、濮阳市人大代表履职现状 |
(一)濮阳市人大代表结构概况 |
1、组织机构 |
2、代表结构 |
(二)濮阳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主要履职情况 |
1、出席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
2、审议工作报告 |
3、提出议案建议 |
4、选举和表决 |
(三)濮阳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主要履职情况 |
1、深入推进“双联系”活动 |
2、列席和参与常委会有关工作 |
3、参加集中视察和专题调研 |
4、代表主题活动 |
5、代表履职平台 |
6、代表履职培训 |
7、代表履职监督 |
四、濮阳市人大代表履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濮阳市人大代表履职情况调查 |
1、调查目的与方法 |
2、调查范围与内容 |
3、调查结果分析 |
(二)濮阳市人大代表履职存在的问题 |
1、部分代表履职意识不强 |
2、代表履职能力存在欠缺 |
3、代表活动形式化 |
4、审议工作报告和议案建议质量不高 |
5、代表监督效果弱化 |
(三)濮阳市人大代表履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代表结构有待优化 |
2、代表履职制度有待完善 |
3、代表履职社会环境有待改善 |
五、提高人大代表履职水平的对策 |
(一)提高代表履职能力 |
1、优化代表结构 |
2、加强履职培训 |
3、强化自身建设 |
(二)优化代表履职环境 |
1、加大人大工作宣传 |
2、增强代表活动实效 |
3、畅通代表知政渠道 |
(三)健全代表激励监督制度 |
1、制定代表履职考核标准 |
2、完善代表履职监督制度 |
3、实行代表履职激励制度 |
(四)完善代表服务保障 |
1、加强代表履职保障 |
2、提高议案建议办理质量 |
3、聘用人大代表助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濮阳市人大代表履职情况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公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学前教育公正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1、公正、公平、平等 |
2、教育公正、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 |
3、学前教育公正 |
(二)学前教育公正的特殊性 |
1、教育产品属性要求的自由取向 |
2、基础教育性质要求的平等取向 |
3、平等与自由的调和是公正的要义 |
二、学前教育公正的主要内容 |
(一)教育公正的主要内容 |
1、分配公正:均衡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
2、起点公正: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 |
3、过程公正:公平的教育成果和效能 |
4、结果公正:适合的教育成就和目的 |
(二)学前教育公正的主要内容 |
1、入学机会的普及化 |
2、入学权利的区别化 |
3、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
4、教育环境的差异化 |
5、师幼关系的民主化 |
6、教养方式的科学化 |
7、教育内容的个性化 |
三、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
(一)当前学前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 |
1、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
2、各地园所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 |
3、学前教育的普惠程度显着增长 |
4、专任教师的师资水平逐渐提升 |
(二)当前学前教育不公的主要表现 |
1、成本分担比例低,政府财政职责履行不足 |
2、区域发展不均衡,“中部塌陷”问题突出 |
3、城乡条件差距大,非均衡化发展现象明显 |
4、园际关系不对等,公办民办条件差距悬殊 |
(三)当前学前教育不公的原因分析 |
1、观念层面——轻视学前教育的观念由来已久 |
2、政策层面——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导致职责缺失 |
3、经济层面——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
4、社会层面——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制度缺陷 |
5、法律层面——相关法律欠缺导致的保障不足 |
四、实现学前教育公正的思路 |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高重视程度 |
1、强化政府主导,调整财政投入比例 |
2、提升财政重心,健全转移支付制度 |
(二)多种方式扩张学前教育,增加教育机会 |
1、学前教育免费化,减轻家庭负担 |
2、试点幼教券制度,提供选择空间 |
(三)统筹城乡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
1、运用多种手段,大力推进教育普及 |
2、加强质量监管,提升农村师资水平 |
(四)构建完整法律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
1、明确学前教育性质,保障教师权益 |
2、确立公办民办标准,加强督导监管 |
五、学前教育公正的价值 |
(一)学前教育公正的伦理价值 |
1、保障儿童基本人权的具体表现 |
2、教育回归人性本位的价值追求 |
3、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石 |
(二)学前教育公正的社会价值 |
1、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要求 |
2、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
3、推动社会成员的合理流动 |
(三)学前教育公正的经济价值 |
1、解放家庭劳动力的有效手段 |
2、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 |
3、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动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4)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我国教育政策要求---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愈发重要 |
2.现实之需---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愈发紧迫 |
3.研究者自身因素---对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研究兴趣浓厚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重要性的研究 |
2.关于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方式的研究 |
3.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现状 |
4.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5.已有研究述评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家长参与 |
2.幼儿园教育活动 |
(五)研究方案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研究对象 |
4.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
一、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
(一)家长的基本情况 |
(二)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现状 |
(三)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上的差异分析 |
二、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幼儿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存在的问题 |
(二)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三、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效策略 |
(一)落实法律法规,重视并加强管理 |
(二)拓宽家长渠道,提升参与幼儿园教育质量 |
(三)家长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 |
四、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西安市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调查问卷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5)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个案研究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必要性:以子女随迁模式为主导的人口流动常态化 |
二、现实性: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内涵要求和现实瓶颈 |
三、紧迫性:特大城市人口控制与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突出矛盾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提供实践经验:妥善治理无证幼儿园,因地制宜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
二、揭露价值矛盾:指出普惠性学前教育盲区,维护流动儿童教育平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流动儿童学前教育供给的现状研究 |
二、流动儿童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阻碍因素 |
三、地方政府在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上的实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案例研究 |
一、案例分析单元 |
二、资料收集 |
三、案例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的真实性 |
第三章 居住证制度下非沪籍人口学前教育资源的分配 |
第一节 2005-2010 年:凭产权证入公办园和公建配套民办幼儿园 |
一、触发机制下出台的“小区生”补贴政策 |
二、“小区生”补贴政策的发展完善 |
第二节 2011-2018 年:纳入居住证的入园积分制 |
一、闵行区创新采用入园积分制 |
二、居住证积分成为享受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条件 |
第三节 2019 年-至今:居住证与学前教育资源实现完全挂钩 |
一、系统招生下的民办三级幼儿园 |
二、家长应对——曲折的居住证办理过程 |
第四章 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格局的形成 |
第一节 民办公助幼儿园的历史和特征 |
一、什么是“民办公助”幼儿园? |
二、历史:为解决流动儿童入园难问题,公办园转制为民办公助幼儿园 |
三、特征:产权国有、政府扶持、自主运营 |
第二节 民办三级幼儿园的发展历程 |
一、2008 年之前:乱象丛生——非法办学点野蛮生长 |
二、2008-2015:整顿规范——看护点分类治理 |
三、2008-至今:引导扶持——民办三级幼儿园平稳发展 |
第五章 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质量提升的外部支持 |
第一节 政府规范管理 |
一、业务主管部门:层级逐渐上移,走向专业管理 |
二、办园质量标准:严格要求安全卫生,逐步转向保育教学 |
三、多部门参与检查,责任督学全覆盖 |
第二节 财政有限扶持 |
一、区教育局:零散师资培训 |
二、公办幼儿园;结对帮扶,构成办学联合体 |
三、多级政府财政:设施设备投放,租金津贴补助 |
第三节 NGO公益项目开展 |
一、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联合之路专项基金——萌芽计划 |
二、上海多阅公益组织——苗苗阅读项目 |
三、雨滴儿童基金会——早期儿童发展项目 |
第六章 讨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发现与创新 |
一、主要发现 |
二、新意之处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A普通图书 |
B期刊论文 |
C学位论文 |
D电子文献 |
E报纸、会议类 |
英文文献 |
后记 |
(6)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普及学前教育是当下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议程 |
(二)普及学前教育需要学前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
(三)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研究缺少生态性的思维方式 |
二、研究问题 |
(一)理论本体问题—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为何? |
(二)客观现实问题—历史与现实中的状况如何? |
(三)实践应答问题—提升路径与具体策略是何?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一)承载力相关研究述评 |
(二)教育资源承载力相关研究述评 |
(三)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研究述评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德尔菲法 |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理论摸索: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初探 |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解读 |
(一)承载力的内涵流变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释义 |
(三)资源承载力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 |
(一)施压方—承载对象 |
(二)承载方—支撑结构 |
(三)承压结果—承载水平 |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现实样态 |
(一)现实总样态—指向有质量的学位供给 |
(二)情境弹性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支撑条件 |
(三)资源基础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基础条件 |
(四)管理形塑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 |
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特征 |
(一)目标的双向寻优性 |
(二)结构的系统性 |
(三)边界的有限性与开放性 |
(四)关系的递阶性与相互性 |
五、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机制设计理论 |
(二)治理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二章 历史循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演进 |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快速恢复期(1978—1992) |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入开启了承载主体多元化进程 |
(二)承载媒介的空间附着导致了承载力边界的闭合性 |
(三)承载标准的初步规定刻画了承载力的总体轮廓 |
(四)学前教育的福利定位造成承载水平的普遍低质量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持续徘徊期(1993—2009) |
(一)政府将责任推向市场造成了承载主体的结构失衡 |
(二)承载媒介的空间流动推动了承载力边界走向开放 |
(三)承载标准的逐步颁布刻画了承载力的内部结构 |
(四)学前教育的市场定位造成承载水平非公平低质量 |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优化提升期(2010—至今) |
(一)政府强化责任的承担促进了承载主体趋向于稳态 |
(二)承载媒介质与量的提升标志着承载力的巨大进步 |
(三)承载标准精确化规定提升了承载力的质量要求 |
(四)学前教育的普惠定位促进承载水平的有质量均衡 |
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演进的思考 |
(一)多主体协同是主体结构趋向稳态的重要保证 |
(二)资源流动的互补功能有利于区域分异的消解 |
(三)标准精确化保证质量的同时不利于资源汇聚 |
(四)合理的学前教育定位有利于承载水平的提升 |
第三章 现实审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困境遭遇 |
一、情境弹性力层面的困境 |
(一)供能低下:区域可用资源的限制 |
(二)赋权不足:区域自主能力的低下 |
二、资源基础力层面的困境 |
(一)区域失衡: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 |
(二)结构失衡:教师队伍补充的滞后 |
三、管理形塑力层面的困境 |
(一)管理缺位:专业力量建设的不足 |
(二)信息时滞:政策响应对象的偏差 |
(三)激励阙如:市场资源汇聚的乏力 |
第四章 静态关照: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指标建设 |
一、指标建设对于困境突破何以必要 |
(一)探寻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短板,推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
(二)明确区域生境有效支撑能力,合理规划政府参与层级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建设的思路 |
(一)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构建的相关研究经验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设计原则与依据 |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核心要素提取 |
三、主成分分析法在测量中的应用—以省级面板数据为例 |
(一)2011—2017年省级承载力的测评过程 |
(二)2011—2017年省级承载力的简要分析 |
第五章 动态把握: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机制 |
一、平衡机制对于困境突破何以必要 |
(一)展现承载力的运作路径,促进平衡路径的谋划 |
(二)解析承载力的动态困境,提升管理形塑的能力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平衡机制的分析 |
(一)承载力非平衡状态的动因—驱动系统 |
(二)非平衡压力在结构中传导—承压系统 |
(三)非平衡向平衡状态的复归—响应系统 |
三、平衡机制高效运行的总体特征 |
(一)运行的线路地图:螺旋上升 |
(二)运行的主体关系:激励相容 |
(三)运行的系统联结:信息通畅 |
(四)运行的结构支持:制度保障 |
第六章 行动生成: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举措 |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美英经验参考 |
(一)以强化公共部门介入为特征提升承载力的美国经验 |
(二)以推动私人市场发展为特征提升承载力的英国经验 |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本土策略构建 |
(一)理念之维:可持续发展与循证实践理念的确立 |
(二)制度之维:学前教育供给侧与管理制度的改革 |
(三)工具之维:承载力数据系统与专业机构的组建 |
结语—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三重向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的概述 |
第一节 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的现状与评析 |
一、学前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
二、学前教育在教育政策与法律体系当中的定位 |
三、现有学前教育法律规制的困境 |
第二节 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分析 |
一、培育健全人格之考量 |
二、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之必要 |
三、儿童受教育权与教育公平之保障 |
四、学前教育领域现存问题解决之要求 |
第三节 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的可行性思考 |
一、社会各界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基本达成共识 |
二、地方出台相关法规和规章的先行启示 |
第二章 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学前教育法的立法依据 |
一、学前教育法的宪法依据 |
二、学前教育法的教育法依据 |
三、学前教育法的其他法律依据 |
第二节 学前教育立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一、公益性与惠普性相关联 |
二、公平性与政策倾斜的平衡 |
三、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权益优先 |
四、现实性和前瞻性的考虑 |
第三节 立法技术的运用——以《学前教育法》建议稿为例 |
一、立法的结构 |
二、立法的语言规范 |
三、立法的评估问题 |
第三章 域外学前教育立法的现状与启示 |
第一节 域外学前教育立法的现状和特点 |
一、美国学前教育的法律制度 |
二、日本学前教育的法律制度 |
第二节 域外学前教育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一、高位阶法律对于保障学前教育发展的作用 |
二、立法对于提高幼教的准入资质,保障幼教的权利的功效 |
三、立法对加大财政投入,发展学前教育的保障 |
四、立法对于平衡家庭与机构发挥作用的辅助 |
第四章 我国学前教育法内容的构想 |
第一节 立法的地位和目标 |
一、明确界定学前教育的适用范围及其地位 |
二、确定学前教育立法的宗旨和目标 |
第二节 立法中各方主体的角色分析 |
一、强化政府的主导责任 |
二、确立幼教的法律地位 |
三、明晰学前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三节 监督制度的完善与法律责任的明确 |
一、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监督制度 |
二、规范各方主体的法律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建议稿 |
后记 |
(8)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学前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问题限定 |
(四)研究意义 |
(五)概念界定 |
(六)研究综述 |
(七)研究方法 |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学前教育的发展脉络 |
(一)恢复发展的浙江幼儿教育(1978-1989) |
1.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 |
2.幼儿师资队伍的重建 |
3.学前班的举办与发展 |
4.民间力量办园的引入 |
(二)规范发展的浙江幼儿教育(1989-1998) |
1.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 |
2.幼儿教师培训考核标准的制定 |
3.学前班的规范与逐步取消 |
(三)巩固发展的浙江学前教育(1998-2008) |
1.学前教育督导机制的建立 |
2.幼儿教师学历专科化发展 |
3.高标准规范化办园轨道的确立 |
4.民办幼儿园的督查与审核 |
5.农村学前教育管理多模式发展 |
(四)完善发展的浙江学前教育(2008-2018) |
1.幼儿园管理体制的全方位完善 |
2.学前教育师资的强化建设 |
3.学前教育投入机制的完善 |
4.学前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 |
5.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新格局的构建 |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学前教育的发展分析 |
(一)发展速度分析 |
(二)发展成就分析 |
1.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
2.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快速发展 |
3.民办学前教育迅速发展 |
4.多元化办园模式发展创新 |
5.学前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1.政策因素为导向 |
2.经济因素为推力 |
3.发展基础为依托 |
4.政策落实为关键 |
三、浙江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与不足 |
(一)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充分不均衡 |
(二)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相对滞后 |
(三)学前教育教师规模与质量有待提升 |
(四)学前教育监督职责不明确 |
四、推进浙江学前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一)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
(二)健全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
(三)强化学前教育教师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 |
(四)优化学前教育监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研究 ——以四川省“一村一幼”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需现状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相关研究 |
1.2.4 相关研究的简要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 |
2 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研究基础 |
2.1 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进程 |
2.1.1 稳步提升阶段(1978-1995 年) |
2.1.2 市场探索阶段(1996-2002 年) |
2.1.3 改革振兴阶段(2003-2009 年) |
2.1.4 政府主导阶段(2010 年至今) |
2.2 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相关概念 |
2.2.1 民族地区的概念界定及发展概况 |
2.2.2 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特殊性 |
2.2.3 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的供给现状 |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影响 |
2.3.1 乡村振兴战略对城乡关系的再调适 |
2.3.2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新要求 |
2.3.3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影响分析 |
2.3.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目标探讨 |
3 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理论分析 |
3.1 理论基础 |
3.1.1 公共产品理论 |
3.1.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3.1.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3.2 关于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理论探讨 |
3.2.1 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的产品性质 |
3.2.2 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的供给责任 |
3.2.3 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的供给导向 |
3.2.4 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 |
3.3 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的供需匹配分析 |
3.3.1 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模型 |
3.3.2 农村学前教育服务需求模型 |
3.3.3 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需匹配状态 |
3.4 对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的理论启示 |
3.4.1 警惕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低水平供给陷阱 |
3.4.2 警惕农村学前教育适龄儿童“空心化”现象 |
3.4.3 注重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的效率供给 |
3.4.4 注重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的有效供给 |
3.4.5 注重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的精准供给 |
4 “一村一幼”建设的发展概述 |
4.1 实施“一村一幼”建设的逻辑起点 |
4.2 “一村一幼”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实施流程 |
4.2.1 “一村一幼”建设的主要做法 |
4.2.2 “一村一幼”建设的实施流程 |
4.3 “一村一幼”建设的主要成效 |
4.3.1 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
4.3.2 创新教育扶贫实践内容 |
4.3.3 激发基层组织建设活力 |
4.3.4 提高乡风文明建设水平 |
4.4 “一村一幼”建设面临的问题 |
4.4.1 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
4.4.2 村幼建设布局规划不合理 |
4.4.3 村幼办学主体结构失衡 |
4.4.4 幼儿师资队伍建设不强 |
4.4.5 村幼保育教育质量不高 |
4.4.6 儿童外出就学现象初现 |
5 “一村一幼”建设的绩效评估框架构建 |
5.1 教育政策评估的内涵及理论演进 |
5.2 “一村一幼”建设的绩效评估标准 |
5.3 “一村一幼”建设的绩效评估维度 |
5.3.1 教育财政效率维度 |
5.3.2 儿童入学准备维度 |
5.3.3 家长主观评价维度 |
5.4 评估框架子维度的指标体系构建 |
5.4.1 教育财政效率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 |
5.4.2 儿童入学准备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 |
5.4.3 家长主观评价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 |
5.5 “一村一幼”建设的绩效评估方法 |
6 “一村一幼”建设的绩效评估实证研究 |
6.1 教育财政效率维度下“一村一幼”建设的绩效评估 |
6.1.1 测算方法选择与数据说明 |
6.1.2 效率测算结果及讨论 |
6.1.3 “一村一幼”建设对教育财政效率的影响分析 |
6.1.4 小结 |
6.2 儿童入学准备维度下“一村一幼”建设的绩效评估 |
6.2.1 模型选择与数据说明 |
6.2.2 模型估计结果与讨论 |
6.2.3 小结 |
6.3 家长主观评价维度下“一村一幼”建设的绩效评价 |
6.3.1 模型选择与数据说明 |
6.3.2 模型检验与结果 |
6.3.3 家长满意度对择校意愿的影响分析 |
6.3.4 小结 |
7 “一村一幼”建设的整体评价与优化建议 |
7.1 “一村一幼”建设的整体评价 |
7.1.1 “一村一幼”建设的出台符合新时代背景 |
7.1.2 “一村一幼”建设的当期绩效基本符合预期 |
7.1.3 “一村一幼”建设的合理性与低效性并存 |
7.1.4 “一村一幼”建设的服务供给与需求错位 |
7.2 “一村一幼”建设的优化建议 |
7.2.1 稳步提高教育财政效率 |
7.2.2 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
7.2.3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
7.2.4 着力提高保育教育质量 |
7.2.5 完善办学监管机制建设 |
8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及进一步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2.1 对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目标的反思 |
8.2.2 对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反思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10)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变迁与政府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40年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 |
(一) 拨乱反正, 农村学前教育调整与恢复 (1978~1982年) |
(二) 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农村学前教育稳步提高 (1983~1996年) |
(三) 社会变革, 农村学前教育艰难曲折发展 (1997~2002年) |
(四) 改革振兴, 农村学前教育深入改革发展 (2003~2009年) |
(五) 政府主导,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010年至今) |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政府责任的主要内容 |
(一) 农村学前教育定位:不明确到公益性和战略地位的提出 |
(二) 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权力下放到权力上收 |
(三) 农村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以项目为依托, 中央财政重点扶弱 |
(四) 农村学前教育办园改革:普惠公办园为主, 多种形式并举 |
(五) 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与培训并进 |
三、新时代政府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关键着力点 |
(一) 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责任主体 |
(二) 构建以公益和普惠为价值内核的农村学前教育投入体制 |
(三) 立足国情,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扩大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
(四) 大力建设规模与质量兼具的幼儿园教师队伍 |
四、浙江省教育委员会就加强学前班管理提出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反思——基于对1949~2019年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J]. 刘源,程伟,董吉贺. 学前教育研究, 2021(01)
- [2]濮阳市人大代表履职问题与对策研究[D]. 房亚楠. 郑州大学, 2020(03)
- [3]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公正问题研究[D]. 陈梁.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冯啸凤.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5]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个案研究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D]. 李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D]. 许浙川.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我国学前教育立法研究[D]. 郝亚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学前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8)[D]. 夏丽.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9]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供给研究 ——以四川省“一村一幼”建设为例[D]. 李雪峰.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1)
- [10]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变迁与政府责任[J]. 孙美红. 学前教育研究,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