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在抵御8号台风中的作用

林木在抵御8号台风中的作用

一、林木在抗御八号台风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革委会农林局调查组[1](1977)在《林木在抗御八号台风中的作用》文中认为今年九月十日下午至十一日深夜,我省南通、苏州等地区遭受了第八号台风的正面袭击,最大中心风力达十二级以上,大风裹着暴雨,使这些地区的农作物、房舍等受到较大的损失。经各级党委组织广大干群英勇奋斗,及时地排除了困难,受灾之年仍然夺得了丰收,取得了抗御八号台风的伟大胜利。 为了了解树木及农田林网在抗御八号台风中所起的作用,台风过后,省农林局林业特产处专门组织了调查组,前往南通地区的启东、如东、如皋,苏州地区的常熟及镇江地区的宜兴等县进行专题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一、树木在抗御台风中起到了减轻房屋倒坍的作用。 八号台风袭击时,树木、竹园在降低风速,减轻暴雨对房屋的直接冲刷,保护房舍,保护人畜安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显着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同一地方,宅旁有树

郑华[2](2005)在《浙东开敞式海区海塘工程建设实践与探讨》文中认为本文以浙东开敞式海区海塘工程建设为例,探讨了开敞式海区软土地基海塘设计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海塘结构要按“漫而不垮、伤而不垮”的原则设计成控制允许最大越浪量的矮胖型“三面光”结构,主要研究内容有: (1) 根据浙东开敞式海区海塘的概况、工程环境和特点、塘型选择以及海塘建设情况等,分析了浙东开敞式海区海塘在历次台风暴潮中的损毁原因和海塘工程的防潮标准。研究表明,海塘工程防潮标准的确定,应综合考虑风暴潮机率、地质、地貌条件、海堤工程承担的任务等因素。 (2) 对海塘工程设计高潮位、波浪要素及塘顶设计高程、允许部分越浪水量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浙东开敞式海区海塘设计,研究了提高工程安全性的具体工程措施。 (3) 分析了波浪对海塘的作用机理,并对波浪作用下引起海塘损坏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定海塘工程断面的基本原则,综合分析了海塘迎水面的消浪及护坡措施。 (4) 结合龙湾丁山一期围垦标准塘工程,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在特定的允许越浪量标准下,海塘结构的安全性。 (5) 对龙湾丁山一期围垦标准塘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据此研究了软土地基上修筑海塘的有效方案和确定塘顶高程的原则。

李怡[3](2010)在《广东省沿海防护林综合效益计量与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东省濒临南海,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受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十分严重。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沿海地区通过自发和工程造林,初步建立起了海岸基干防护林带,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尽管如此,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中,生态建设往往让位于其他经济活动,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工程总体上进展缓慢,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防护林体系未能充分发挥出防御自然灾害的作用。2007年,为吸取印度洋海啸事件的深刻教训,中央和广东省先后出台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2006-2015),将其上升到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本文以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建设发展历史为线索,首先明确了新时期海防林生态建设在目标定位、体系布局、建设规模和内容等方面所要实现的突破,分析指出科学、系统地量化评估沿海防护林的功能和效益,对于丰富该领域研究、促进其建设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林业生态工程的共性和沿海防护林工程的特殊性,本文综合运用频度分析、专家咨询、层次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状态层、变量层、要素层共4层3类15项22个指标,并以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规划为依据,研究了工程实施可预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结果显示,截至二期工程完成,将实现综合效益562844.5万元/a,投资效果系数达到1:13.25。实践中,沿海防护林效益的实现有赖于相当的数量规模和质量水平,而这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影响。因此,本文对理想的效益水平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依据干扰理论,本文分析构建了广东省沿海防护林效益实现的干扰体系。鉴于研究区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特征,人为干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剖析,认为:沿海防护林建设形成的森林/湿地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在现有公有产权结构安排下,其建设管理的正外部性未得到相应补偿,干扰破坏的负外部性行为未付出应有代价,缺乏有效的正向激励和反向惩罚,表现为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自愿供给失灵,以致沿海防护林建设的数量规模和管理的质量水平受到影响,制约了功能效益的发挥。运用博弈理论,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参与/执行和违规/破坏行为,对人为干扰的形成机理及其优化策略予以阐释和探讨。最后,基于分析结论,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能够有效促进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实现的策略,包括具有激励效应的补偿水平和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严格的监督机制和科技支撑体系。

侯剑秋[4](1992)在《梅州市治理水土流失的成绩和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梅州市1990年1~9月连续发生8次较大的水灾.为了了解水灾和近几年治理水土流失工程经受考验的情况,于1990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到梅州市以及梅县、丰顺、五华、平远县进行了调查,得到市、县领导和有关方面的热情支持,了解了梅州市治理水土流失取得巨大成绩和丰富经验的情况.鉴于防治水土流失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奋斗的工作,有必要把调查所得资料整理出来.

郝鹏飞[5](2008)在《我国台风灾害损失分类与估计》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风灾每年都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和大量人员伤亡。同时,该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化速度加快、人口增长及社会财富密集度快速增长,导致沿海地区在台风条件下的灾害易损性与灾害链的易发性大大增加。建立历史台风灾害数据库,估计台风灾害损失,对于政府采取应急反应措施和制定恢复重建计划、保险公司确定合理的保险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台风的致灾机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主要包括大风引起的灾害链,降雨引起的灾害链和风暴潮引起的灾害链;按照自然灾害损失的分类原则,对台风灾害造成的灾害种类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按照承灾体的不同分为受灾人口、社会经济损失和环境损失三大类,受灾人口中包括伤亡人口、紧急转移人口和无家可归人口等,社会经济损失按照部门不同又可以分为社会部门损失,生产部门损失和基础设施损失三大类,每个部门损失又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环境损失包括由台风三大灾害链引发的土地盐渍化、淡水资源污染、海岸线侵蚀和水土流失等等;收集了我国历史台风灾害资料,建立了我国历史台风灾害数据库,结合台风年鉴数据库实现了台风基本信息和灾害信息的查询。然后,对台风灾害数据进行了简单统计,建立了单项灾情指标,对单项灾情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台风灾情较为严重的浙江、广东、福建三省的受灾面积指标、伤亡人口指标、倒损房屋指标和直接经济损失指标建立了逐步回归方程,以作为该省一定强度台风下灾害平均水平的预估模型;建立了综合灾情指标,对台风造成的总体灾情进行评估。

何大章,张声粦,何东[6](1991)在《海南岛热带气候与森林保护》文中认为 一、海南岛热带季风气候有优势也有劣势 海南岛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国热带自然资源最具优势的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年太阳总辐射量为4800—6000MJ/m2,年日照时数大部分地方都>2000h,年平均气温22.4—25.5℃,年降水量大部分地方>1700mm。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物质循环、能量交换迅速,成土作用快。森林资源丰富,热带珍贵树种与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植物约257科,4000种以上,其中热带树种(含引进树种)有200科、2000多种,本地热带树种有111科、1400多种,多于西双版纳与台湾。

张崇旺[7](2004)在《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文中指出自然灾害是指自然力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害。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蝗、潮、瘟疫、地震、大风、冰雹、雪灾和低温霜冻等。本文以灾害为切入点,试图对明清时期的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互动过程作一系统而深入地考察,以冀对丰富历史研究内容以及今天江淮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大有裨益。 全文以灾害的生成与人类的应对为主线,分置七章。第一章论述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这一外营力作用于人类社会的过程,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江淮地区过渡性的地形、气候、水系是造成该地区多灾的重要自然地理因子。而南宋以来的黄河夺淮又扰乱了江淮地区的水系,从而增加了自然因子的孕灾机率。另一方面,明清时期江淮地区人地关系失调所造成的农业过度垦殖,废湖涸塘为田,伐林拓地垦荒,使得原本就比较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更趋恶化,这样又加大了成灾的强度和频度。南宋以降,屡遭灾害袭击的江淮地区社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至明清时期仍然处在“不发展”的农耕社会阶段,这种农耕社会环境虽然不是导致灾害发生的原因,但这种经济形态无疑加大了灾害的破坏力和破坏程度。而频繁的灾害和灾度的放大,反过来又大大降低它自身处理和化解灾害以迅速恢复生产的的能力。 第二章分灾种概述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灾情。水灾为江淮诸灾种之首,主要有雨水之灾、山洪之灾、江河湖漫溢决口之灾、坍江之灾四种类型。旱灾是仅次于水灾的灾种。从时间分布上看,江淮地区水旱灾害多集中于春夏秋三季。从空间分布上看,旱灾发生的机率由江淮南部向北部逐渐加大,其中江淮丘陵地区旱灾比较严重。沿淮、沿江一带多堤防溃决之灾,江淮西部和中东部山地多山洪之灾,里下河地区多坝水之灾,长江三角洲北岸平原多坍江之灾。蝗灾和旱灾相关性很强,一般都是旱蝗相继。除了沿江洲地和湖区、江淮平原、滨海平原低洼之地是蝗虫的适生地以外,江淮的蝗灾多是飞蝗所为。江淮的潮灾有风暴潮、海水漫溢、涵水倒灌、江潮诸形式,以风暴潮、江潮成灾最重。瘟疫、地震、大风、冰雹、雪灾和低温霜冻虽然不是江淮地区的主要灾种,但灾害降临时都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第三章从生产力和社会秩序两个方面论述了灾害对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强烈冲击。灾害往往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和逃亡,从而使得灾地人口大量的缺失,对生产力产生极大的破坏。灾荒频仍还是江淮部分地区逃荒习俗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中文摘要灾害还使灾地耕地严重缺损,耕作制度发生一定程度的逆转。灾害还导致江淮地区社会矛盾激化,水利构讼纷纷,饥民抢米风潮不断,盗贼因灾而勃兴,江淮地域社会时常处于动荡不安状态。 第四、五、六、七章从应灾的角度以灾前、灾中、灾后为线索,分别论述了江淮地区民众的水利治灾、仓储备荒、抗灾救灾、攘饵减灾。第四章论述了江淮地区的水利治灾工程建设。江淮地区河道整治主要是兴建江河堤防以防洪和开浚河道以减水涨。江淮东部河道整治是重中之重,但由于治黄、治淮、治运以服从保护运道和祖陵安全为目的,水利减灾实效大打折扣。江淮农田水利治灾成效显着,不但因地制宜地发展出了多种水利形式,还兴修和维护了一批重大的农田防洪灌溉工程。其中好田水利形式获得了大发展,取得了明显的减灾效益。 第五章论述了江淮地区的常平仓和义仓、社仓。江淮的备荒仓储建设尽管因投入不足、管理不善、战乱破坏等因素而导致兴废不常,但总的来说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它的防灾救荒作用的。第六章论述了官民在灾中和灾后的抗灾救灾工作。官府虽然仍然是江淮地区仓储建设、抗灾救灾的主导力量,但民间个人和社会组织的防灾备荒、抗灾救灾作用也不可忽视,它是对官府仓储备荒、抗灾救灾工作不足的一个有力补充。不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江淮地区仓储备荒、抗灾救灾工作中的官民格局也存在着地区差异。江淮南部和西部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民间社会力量发展得比较充分,民间个人和社会组织力量成为当地防灾救灾的一支生力军。而江淮北部和东部滨海地区则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民间社会力量参与防灾救灾的作用微乎其微。从中我们可以深切透视明清以来江淮逃荒习俗、江北人下江南谋生业这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更深层次的社会背景。 第七章从人文减灾角度分别论述了江淮地区的雨旱信仰、水利信仰、虫疫灾害信仰。攘灾信仰不能简单地视之为迷信,实际上它是人们面对频繁灾害在精神层面作出的一种应对,是人文减灾的重要内容。江淮雨早信仰、水利信仰类型的多样化以及官民的普遍信奉,说明了江淮地区水早灾害的频繁和严重。与其它地区相比较,蝗虫、瘟疫信仰也体现出了地域性特点。尽管江淮人们信奉的蝗神有多种,但主要还是信奉传说在江淮驱蝗有功的刘铸,而非刘宰或者刘承忠。崇奉的瘟神也主要是都天大帝,其原型就是唐代保障江淮有功的张巡。因其死得惨烈,死后由厉鬼而演变为瘟神,所以在祭祀时间、祭祀仪式等方面与其它地区的瘟神崇拜相较都有很大的不同

龚金铃,李世东,李昌哲,解明曙[8](1995)在《森林防灾减灾透视——1994年南方特大洪涝灾害调查纪实》文中研究指明 1994年秋夏之间,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相继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海外舆论对此关注,香港各大报刊登了详细报道,并纷纷发表评论,认为“虽是天灾,但并非没有人祸”,希望各级政府吸取教训,变救灾为防灾。 为了及时了解灾情,分析成灾原因,调查森林

阎志谦[9](1983)在《从水灾中探讨森林的作用——洛阳地区“八二.七”水灾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引言一九八二年春季以来,洛阳地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持续干旱之后,于七月二十九日至八月四日,连降暴雨。七天时间、多数地方降雨量300mm 左右。暴雨中心的陆浑高达795.8mm,致使山洪暴发,河水猛涨。三十日,伊河龙门站最大洪峰流量5380秒立米,汝河紫罗口站为8400秒立米,洛河白马寺站为69.00秒立米,涧河新安站为1250秒立米。

二、林木在抗御八号台风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木在抗御八号台风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浙东开敞式海区海塘工程建设实践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浙东开敞式海区海塘在历次台风暴潮中的损毁原因分析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浙东开敞式海区海塘的防浪特性研究
    2.1 浙江海塘工程防潮标准分析
    2.2 设计高潮位及波浪要素的计算分析
    2.3 塘顶设计高程的计算
    2.4 允许部分越浪海塘越浪水量的计算
    2.5 龙湾丁山一期围垦海堤波浪要素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浙东开敞式海区海塘的结构设计分析
    3.1 波浪对海塘的作用机理
    3.2 海塘断面型式选用
    3.3 海塘稳定分析
    3.4 海塘地基沉降量计算
    3.5 海塘前的消浪促淤措施以及海塘坡面、塘脚保护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龙湾丁山一期围垦标准塘工程风浪模型试验研究
    4.1 断面模型试验目的
    4.2 试验方法
    4.3 模型制作与布置
    4.4 试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龙湾丁山一期围垦标准塘工程设计方案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气象水文
    5.3 工程地质
    5.4 工程任务和规模
    5.5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广东省沿海防护林综合效益计量与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沿海防护林体系营建的历史进程
        1.2.2 沿海防护林国内外研究综述
        1.2.3 沿海防护林研究评价及其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准备
        1.4.1 文献研究
        1.4.2 实地调查
        1.4.3 数据采集
        1.4.4 方法准备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安全理论
        2.1.1 生态安全理论的一般原理
        2.1.2 基于生态安全理论的沿海防护林建设研究
    2.2 生态经济理论
        2.2.1 生态经济理论的一般原理
        2.2.2 基于生态经济理论的沿海防护林效益研究
    2.3 干扰理论
        2.3.1 森林干扰的一般理论
        2.3.2 基于干扰理论的沿海防护林效益实现研究
    2.4 行为博弈理论
        2.4.1 博弈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2.4.2 基于行为博弈理论的沿海防护林人为干扰研究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般原理
        2.5.2 遵循可持续发展轨迹的沿海防护林建设管理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和现状
    3.1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工程区资源状况
        3.1.1 自然资源状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1.3 林业资源条件
    3.2 主要自然灾害
        3.2.1 台风等海洋性灾害
        3.2.2 洪涝干旱
        3.2.3 地质灾害
        3.2.4 生物灾害
    3.3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概况
        3.3.1 历史进程
        3.3.2 一期工程建设完成状况
        3.3.3 二期工程建设规划和进展
    3.4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总体评价
        3.4.1 必要性评价
        3.4.2 发展环境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效益评价指标确立
        4.1.1 指标与指标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4.1.2 指标的筛选原则
        4.1.3 指标的选取
    4.2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4.2.1 构建程序
        4.2.2 指标体系框架
    4.3 生态效益指标的内涵与测度方法
        4.3.1 防火减灾效益
        4.3.2 防风固沙效益
        4.3.3 涵养水源效益
        4.3.4 保育十壤效益
        4.3.5 净化环境效益
        4.3.6 固碳释氧效益
        4.3.7 热力效益
        4.3.8 生物多样性保持效益
        4.3.9 游憩效益
    4.4 经济效益指标的内涵与测度方法
        4.4.1 活立木生产效益
        4.4.2 薪材产品
        4.4.3 近海渔业支持效益
    4.5 社会效益指标的内涵与测度方法
        4.5.1 就业增收效益
        4.5.2 环境改善效益
        4.5.3 文化科教及其他效益
    4.6 本章小结
5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综合效益计量
    5.1 数据来源及说明
        5.1.1 基础数据来源和取用
        5.1.2 折现率的确定
    5.2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效益计量
        5.2.1 生态效益计量
        5.2.2 经济效益计量
        5.2.3 社会效益计量
    5.3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工程综合效益计量结果分析
        5.3.1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工程综合效益构成
        5.3.2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特征
        5.3.3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投资回报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综合效益实现的干扰因素分析
    6.1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干扰概述
    6.2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自然干扰
        6.2.1 内源性干扰
        6.2.2 外源性干扰
    6.3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人为干扰
        6.3.1 围垦
        6.3.2 污染
        6.3.3 皆伐、择伐及盗伐
        6.3.4 过度捕捞
        6.3.5 旅游开发
        6.3.6 开采挖矿
        6.3.7 人工经营不当
        6.3.8 薪材采集
    6.4 本章小结
7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人为干扰的经济学分析
    7.1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的经济属性
        7.1.1 公共物品
        7.1.2 外部性
        7.1.3 产权安排
    7.2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人为干扰的制度成因分析
        7.2.1 市场失灵
        7.2.2 政府失灵
        7.2.3 自愿供给失灵
    7.3 本章小结
8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人为干扰的个体行为分析
    8.1 局中人及其目标差异
        8.1.1 局中人设定
        8.1.2 局中人目标差异
    8.2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建设参与行为分析
        8.2.1 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8.2.2 局中人效用水平
        8.2.3 博弈模型构建
        8.2.4 博弈分析结论与讨论
    8.3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管理干扰行为分析
        8.3.1 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8.3.2 局中人效用水平
        8.3.3 博弈模型构建
        8.3.4 博弈分析结论与讨论
    8.4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干扰困境及其求解
        8.4.1 补贴机制下的执行行为博弈
        8.4.2 惩罚机制下的执行行为博弈
    8.5 本章小结
9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效益实现的策略研究
    9.1 广东省沿海防护林效益实现的投入机制
        9.1.1 沿海防护林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9.1.2 补偿资金的投入机制
        9.1.3 补偿资金管理机制
    9.2 广东沿海防护林效益实现的监督机制
        9.2.1 建立领导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
        9.2.2 加强基层政府的监管责任
        9.2.3 依法强化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9.3 广东沿海防护林效益实现的科技支撑体系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
    10.2 本文的创新之处
    10.3 不足与展望
11 参考文献
12 个人简介
13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1 沿海防护林建设区县调查表
附录2 沿海防护林建设公众调查表
附录3 专家咨询表

(5)我国台风灾害损失分类与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台风灾害特点及致灾机理
        1.2.2 台风灾害损失估计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我国台风灾害数据库
    2.1 引言
    2.2 台风及其灾害链
        2.2.1 热带气旋等级
        2.2.2 台风产生的灾害链
    2.3 台风灾害损失分类
        2.3.1 自然灾害损失分类
        2.3.2 台风灾害损失分类
    2.4 台风灾害数据库
        2.4.1 收集到的台风灾害数据
        2.4.2 台风灾害数据库设计
        2.4.3 路径与台风灾害的可视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台风灾害数据统计分析
    3.1 引言
    3.2 灾害数据的简单统计及无量纲化处理
        3.2.1 灾害数据的简单统计
        3.2.2 灾害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3.3 回归分析方法
        3.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
        3.3.2 测定系数
        3.3.3 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3.3.4 回归变量的选择和逐步回归
    3.4 台风灾情与台风强度关系分析
        3.4.1 浙江省登陆台风灾情评估模型
        3.4.2 广东省登陆台风灾情评估模型
        3.4.3 福建省登陆台风灾情评估模型
    3.5 台风灾害灾情综合评价指标
        3.5.1 灾害损失等级划分及灾情比较的定量化模型
        3.5.2 灾情指数与气象要素相关关系分析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序论
    一、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 “江淮”地理概念的由来和江淮地区的地域范围
    三、 历史时期江淮地区行政建置的变动
    四、 学术史回顾
    五、 研究的资料、方法和架构
第一章 江淮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第一节 江淮地区的地形、气候和水系
        一、 地形
        二、 气候
        三、 水系
    第二节 江淮的农耕社会环境
        一、 处在不发达的农耕社会发展阶段
        二、 农耕社会环境中的人地关系
第二章 江淮地区的灾情概况
    第一节 江淮水灾
        一、 江淮水灾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二、 江淮水灾的类型
        三、 江淮大水灾灾情举要
    第二节 江淮旱灾
        一、 旱灾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二、 旱灾灾情举要
    第三节 江淮蝗灾
        一、 江淮蝗灾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二、 江淮蝗灾分布的时间特征和影响因素
    第四节 江淮潮灾
        一、 潮灾的类型及其灾情举要
        二、 潮灾的分布和特点
    第五节 其它灾害
        一、 瘟疫
        二、 地震
        三、 风灾
        四、 雹灾
        五、 雪灾和低温霜冻
第三章 灾害与江淮地区的农耕社会
    第一节 灾害与江淮的人口变动
        一、 灾害与江淮灾地人口的缺失
        二、 灾害与江淮人之逃荒习俗
    第二节 灾害与江淮的农业耕作
        一、 灾害与江淮耕地的损耗
        二、 灾害与江淮耕作制度的变迁
    第三节 灾害与江淮的社会矛盾
        一、 水利纷争
        二、 饥民抢夺
        三、 盗贼窃发
第四章 江淮地区的水利治灾工程
    第一节 江淮地区的水道防洪工程
        一、 修建江河堤防以御水
        二、 开浚河道以减水
    第二节 江淮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
        一、 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多样的引水灌溉之水利形式和灌溉工具
        二、 山地丘陵地带的陂塘堰坝工程建设
        三、 河网低平地区的涵闸堰坝蓄泄工程建设
        四、 江淮地区的圩田水利工程
    第三节 江淮地区的防潮御卤工程
        一、 筑堤防潮和设闸御卤
        二、 兴建避潮墩以减灾
第五章 江淮地区的仓储备荒
    第一节 江淮地区的常平仓
        一、 明代江淮地区的常平仓
        二、 清代江淮地区的常平仓
    第二节 江淮地区的义仓和社仓
        一、 江淮地区的义仓
        二、 江淮地区的社仓
第六章 官府和民间社会力量在江淮地区的抗灾救灾
    第一节 官府在江淮地区的抗灾和救灾
        一、 灾时抗灾
        二、 严行报灾和勘灾
        三、 灾后救灾
    第二节 民间社会力量在江淮地区的抗灾和救灾
        一、 士民绅商个体的抗灾和救灾
        二、 民间组织的救灾活动
        三、 救灾工作中的官民互动
第七章 灾害与江淮地区的禳弭信仰
    第一节 雨旱信仰
        一、 祈雨于龙王
        二、 祈求城隍神降雨驱早
        三、 流行于小区域的雨旱神
    第二节 水利信仰
        一、 兴修防护农田水利工程之人格神信仰
        二、 具有防洪护堤职能之神信仰
    第三节 虫疫灾害信仰
        一、 蝗虫信仰
        二、 瘟神与医药神信仰
结语
参考文献

四、林木在抗御八号台风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林木在抗御八号台风中的作用[J]. 江苏省革委会农林局调查组. 林业科技资料, 1977(04)
  • [2]浙东开敞式海区海塘工程建设实践与探讨[D]. 郑华. 河海大学, 2005(02)
  • [3]广东省沿海防护林综合效益计量与实现研究[D]. 李怡.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4]梅州市治理水土流失的成绩和经验[J]. 侯剑秋. 生态科学, 1992(01)
  • [5]我国台风灾害损失分类与估计[D]. 郝鹏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S2)
  • [6]海南岛热带气候与森林保护[J]. 何大章,张声粦,何东. 自然资源, 1991(04)
  • [7]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 张崇旺. 厦门大学, 2004(04)
  • [8]森林防灾减灾透视——1994年南方特大洪涝灾害调查纪实[J]. 龚金铃,李世东,李昌哲,解明曙. 林业与社会, 1995(02)
  • [9]从水灾中探讨森林的作用——洛阳地区“八二.七”水灾考察[J]. 阎志谦. 河南林业科技, 1983(Z1)

标签:;  ;  ;  ;  ;  

林木在抵御8号台风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