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舞蹈病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舞蹈病1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小舞蹈病1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倩倩,丁圣恺,商亚珍[1](2021)在《中医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神经元或髓鞘减少所致的神经系统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表现为选择性神经元功能障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HD)、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 SCA)、Pick、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小脑萎缩症、脊髓性肌萎缩症等。

周炫孜,肖农,黄琴蓉,余文玉[2](2021)在《托吡酯对多发性抽动症儿童焦虑障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托吡酯对多发性抽动症儿童焦虑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多发性抽动症儿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予以托吡酯治疗,剂量0.5~1 mg·kg-1·d-1,治疗1周后开始加量,目标剂量控制在1~2 mg·kg-1·d-1,对照组予以硫必利治疗,每次50 mg,每日2次,维持剂量控制在50~150 mg/d,共治疗6个月,治疗期间每1~2月定期门诊复诊。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采用耶鲁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Conners父母问卷(PSQ)评估2组患儿的抽动症状及焦虑障碍。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抽动症状、焦虑障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抽动症状、焦虑障碍情况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且试验组治疗后YGTSS、PSQ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托吡酯可改善患儿的抽动症状和焦虑障碍,无明显不良反应。

罗旺[3](2021)在《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脾虚肝亢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观察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脾虚肝亢证的临床疗效,希望为优化儿童TD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临床对象,按照就诊时的顺序进行编号,然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即针药组(中药联合针刺治疗)32例,中药对照组32例,西药对照组(硫必利治疗)32例。1个月为一个疗程,进行3个疗程的观察。观察治疗前、后YGTSS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情况,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三组在YGTSS运动性、发声性及总积分方面,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在中医证候积分的主症与次症方面,与治疗前相比亦均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三组治疗该病的治疗方案均有显着疗效。2.经过治疗后,在运动性及发声性抽动方面,中药对照组与西药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者的治疗效果相当;针药组与西药对照组及中药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本病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中药或西药治疗。3.经过治疗后,三组在治疗1月、2月、3月后的YGTSS总积分方面,中药对照组与西药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者在治疗1月、2月、3月后的治疗效果相当;针药组与西药对照组及中药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本病在治疗1月、2月、3月后的疗效均优于单纯使用中药或西药治疗。4.在中医证候积分的主症及次症方面,中药对照组与西药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论是在中医证候积分的主症还是次症方面,两者治疗效果相当;针药组与西药对照组及中药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本病在改善患儿中医症状方面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中药或西药治疗。5.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及针药组的有效率分别76.67%、80%、93.33%,三组疗效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的治疗效果有差异。西药对照组与中药对照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的效果相当;针药组的有效率对比西药对照组与中药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本病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中药或单纯使用西药治疗。6.经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疗效方面,西药对照组有效率73.33%,中药对照组组83.33%,针药组96.67%。三组对比,P<0.05,说明三组在中医症状改善方面存在差异。其中中药对照组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单纯使用中药治疗本病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本病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疗效相当;针药组与西药对照组及中药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本病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中药或单纯使用西药治疗。7.在治疗过程中,三组患儿的安全指标均未见异常。但在治疗过程中,西药对照组出现了6例不良反应,中药对照组出现了2例不良反应,针药组出现了1例不良反应。【结论】1.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儿童TD的治疗效果显着优于单纯使用中药或使用硫必利治疗,其疗效最佳。2.单纯使用中药治疗儿童TD的治疗效果与使用硫必利的治疗效果相当。3.相比于使用硫必利治疗,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儿童TD的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更少,副作用更小,值得临床推广。

徐逸珩[4](2019)在《基于文献和临床调查探讨小儿抽动障碍中医辨证论治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文献收集,获取小儿抽动障碍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规律,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2.通过临床调查,研究小儿抽动障碍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影响抽动障碍的相关因素,为该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选择以“多发性抽动症”或含“抽动障碍”或含“抽动秽语综合症”并且“小儿”或含“儿童”为关键词,时间跨度为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录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的文献。制定纳入、排除标准,阅读目标文献,运用EXCEL统计、筛选、求和等处理,对文献中医辨证论治进行初步分析。2.采用TD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所调查的抽动障碍儿童均来自于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上海市中医医院石门路分院儿科门诊,对照组选择同期且未患TD来儿科随访的儿童。运用SPSS21.0分析小儿抽动障碍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1.目标文献共214篇,治疗患儿16037例,使用中药166味,总频次1421次,涉及方剂34首,名中医经验文献共34篇,129篇文献提及病位在肝,单纯使用中药82篇,单纯使用中成药15篇,中西医治疗17篇,外治法使用41篇,中药联合外治法27篇。中医证型有10种。2.家族抽动障碍史、分娩史、反复呼吸道感染史、眼结膜炎史、肺炎史、鼻炎史、咽炎史、过敏史,2组之间差异有意义(P<0.05)。教育方式、学习成绩要求、近1年内主要照顾人、分娩史、反复呼吸道感染史、眼结膜炎史、打骂体罚、迷恋游戏、儿童性格,2组之间差异有意义(P<0.05)。TD中医证型分布与病程、伴随ADHD倾向、反复呼吸道感染史、娇生惯养、儿童性格之间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1.TD病发于肝。脾虚肝亢证最多,予缓肝理脾汤加减;其次是肝亢风动证予天麻钩藤饮加减;痰热动风证予黄连温胆汤加减;外风引动证予银翘散加减;阴虚风动证予三甲复脉汤加减;气郁化火证予清肝达郁汤加减等;脾虚痰聚可予二陈汤加减。其他兼症可按抽动部位及伴随症状使用相应的药物。外治法治疗TD种类多样。2.TD患儿男孩与女孩之比为3.35:1,年龄分布主要在7~12岁,起病年龄多分布在4~9岁,病程<1年的最多见。以眨眼为主的运动抽动和清嗓为主的发声抽动最常见。家族抽动障碍史、分娩史、反复呼吸道感染史、眼结膜炎史、肺炎史、鼻炎史、咽炎史、过敏史可能为TD的影响因素。教育方式、学习成绩要求、近1年内主要照顾人、分娩史、反复呼吸道感染史、眼结膜炎史、打骂体罚、迷恋游戏,儿童性格可能为TD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上TD儿童以脾虚肝亢证最常见,与文献一致。中医证型与部分影响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张茜[5](2018)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文中指出目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是近年来中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临证经验是名老中医经验的核心内容,医案是临证经验的主要载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李可老中医的医案集《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探索名老中医医案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新思路。中医名家医案和理法方药以其思维复杂与网状结构概念着称,而现有的大多数数据挖掘技术方法以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等为主,此类分析难以深入研究医案中理法方药的相互关系和运用特色,难以满足对中医医案分析研究的需要,医案中尚有许多隐性信息难以被提取发现。鉴于此,本课题运用燕山大学洪文学教授与他的研究团队一同开发的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数据整理、挖掘和分析。属性偏序结构图善于发现数据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可对数据特点做出更加直观的挖掘发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中医药领域数据挖掘方法的缺陷,为推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助力。李可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大家,一生从事中医临床探索50余年,诊治10余万患者,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他一生的代表作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该书是一本医案专集,收录了李可老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肿瘤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各科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验案,部分医案后附有“兼探”“按语”等,对若干专题和理论做了阐述。李可老中医一生只有一本《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留世,其中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非常宝贵,成为了中医救治危急重症的重要参考着作,也是中医后学研究和继承李可经验的第一手资料,要想学习和继承李可临床经验,就必须深入探索分析其医案。为使李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深入理解和传承,本文拟利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知识发现新方法对《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以期进一步了解李可老中医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治疗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对名老中医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新思路。方法:梳理总结《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的理法方药特点,筛选书中疗效显着、方药明确的病例,将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舌脉、病名、证型、主方、方药、煎服方法以及附加疗法输入Excel表格,形成数据库。然后根据研究设计,将数据库总表格拆分为病、症、证、方、药、量、附加疗法、煎服法等属性之间相互对应的分表格,再使用偏序结构图生成工具将分表格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根据图中可视化信息研究对象普遍性与特异性之间的关系,挖掘李可医案中的症治规律,分析李可辨治用药的特点。成果:本研究分别从症状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口干、脉数、舌红、少苔、烦躁、头晕六种症状体征;从疾病与方剂的对应关系、疾病与药物的对应关系、疾病与煎服方法的对应关系、疾病与附加疗法的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中风、肝病、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肿瘤六类疾病;从证型与方剂对应关系、证型与药物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血瘀证、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痰饮证、气逆证、肝肾阴虚证六种证型;从方剂与疾病对应关系、方剂与症状体征对应关系、方剂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破格救心汤、丹参饮、张锡纯氏来复汤、温氏奔豚汤、引火汤、乌蛇荣皮汤六首方剂;从药物剂量与疾病对应关系、药物剂量与症状对应关系、药物剂量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附子、半夏、黄芪、山萸肉、细辛、吴茱萸六种药物。总结出李可对口干、脉数、舌红、少苔、烦躁、头晕六种症状体征的辨证特点,对血瘀证、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痰饮证、气逆证、肝肾阴虚证六种证型的治疗特点,对中风、肝病、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肿瘤六类疾病的治疗特点,对破格救心汤、丹参饮、张锡纯氏来复汤、温氏奔豚汤、引火汤、乌蛇荣皮汤六首方剂的运用特点,以及对附子、半夏、黄芪、山萸肉、细辛、吴茱萸六种药物的使用特点。结论:李可老中医临证特色为:各科疾病巧辨证,李可老中医治疗的疾病范围广泛,临床辨证使用多种辨证方法,从而给出最合适准确的证型名称;大剂扶阳非常态,李可老中医虽以大剂量使用扶阳药物着称,但在其实际治疗中,并非动辄使用扶阳药物或方剂;最常使用姜枣草,李可医案中最具共性的药物是生姜、大枣、炙甘草,三者可起到健脾和胃、解毒增效的作用,可见李可在治疗各类疾病时都重视固护中焦脾胃;治疗方法多样化,李可在临床治疗中善于使用的药物种类和方剂种类都很广泛,除了汤药以外,李可还常运用丸剂、散剂、中成药以及针灸、刺血、熏洗等多种疗法配合治疗;热象须防虚与寒,李可在临床治疗中遇到舌红、脉数、烦躁等常见于实热证或阴虚证的症状体征时,往往谨慎辨证,医案中此类症状体征也常见于阳虚证、气虚证、亡阳证等;清热通腑亦大胆,李可不仅善于大剂量使用附子等扶阳药物,在治疗外科急腹症、疫毒痢、暴发型脑炎等疾病时,对金银花、生石膏、大黄、芒硝等清热、通腑药物也常常破格重用;阴虚火燔引火治,李可常以引火汤治疗肾阴虚火不归元,此处的火不归元须与格阳证、戴阳证之浮阳外越相区别,辨别重点在于是否龙雷之火上奔无制;重视祛瘀善活血,李可医案中最具共性、最常见的证型为血瘀证,李可在治疗疑难重症时注重祛瘀活血;善用虫药疗顽疾,李可医案中多使用全蝎、蜈蚣、穿山甲等虫类药,此类药物在治疗疑难重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在对李可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的应用方法,该方法能系统化梳理名老中医医案,并挖掘分析其中的病-症-证-治之间的相互对应规律,实现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的精准化和系统化,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冯琬迪[6](2017)在《从Parkin基因角度探讨大补阴丸合牵正散对PD细胞模型线粒体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 s Disease,PD)是一种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为主要病理改变,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降低。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息性震颤、肌僵直、动作缓慢等运动障碍症状。PD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普遍认为PD可能是遗传、环境和老龄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已发现线粒体形态异常、功能障碍及动力学失衡等改变与P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Parkin是帕金森病的遗传易感基因,突变后可导致PD,且与散发性PD亦有密切关系,其对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PD的方法,西药多选用多巴胺替代疗法等治疗,但长期服用,会出现诸多毒副反应。传统中医药因其独特理论体系和整体观念,在改善PD临床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大补阴丸(DBYW)和牵正散(QZS)是临床治疗PD的常用方,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证实了 DBYW和QZS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控PD动物模型脑线粒体基因等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PD动物模型的症状、保护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功能,且二者合方效果更佳。在此研究基础上,本实验以Parkin基因为切入点,进一步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两方合用的作用环节和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建立了MPP+诱导的SH-SY5Y细胞PD模型,探究中药合方对PD模型细胞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以及与PINK1/Parkin通路的相关性,进而通过将Parkin基因过表达质粒转染SH-SY5Y细胞,从Parkin基因的调控角度进一步探讨中药合方对PD细胞模型线粒体质量影响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应用DBYW合QZS治疗PD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中医合方理论提供实验依据和科学内涵,为中药复方进一步利用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实验一大补阴丸合牵正散对PD细胞模型线粒体及PINK1/Parkin表达的影响:培养SH-SY5Y细胞、MPP+造模并中药干预,实验分3组:①正常对照组;②模型组;③中药治疗组。指标检测:①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②用线粒体探针MitoTracker(?)Red CMXRos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及活性;③线粒体探针—TMRM检测线粒体膜电位;④荧光素酶法检测ATP水平;⑤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PINK1、Parkin蛋白的表达;⑥免疫荧光三标技术检测Parkin蛋白与PINK1蛋白与线粒体(T0M20)的定位关系。实验二Parkin基因过表达细胞模型的构建:构建Parkin基因过表达质粒,培养SH-SY5Y细胞并转染,实验分3组:①正常对照组;②阴性对照组;③Park.n过表达组。指标检测:①荧光显微镜观察SH-SY5Y细胞转染情况;②RT-PCR检测Parkin mRNA的表达;③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arkin蛋白的表达。实验三大补阴丸合牵正散对Parkin基因过表达PD细胞模型线粒体质量的影响:在构建Parki.n基因过表达质粒、培养SH-SY5Y细胞并转染的基础上,进行MPP+造模及中药干预,实验分6组:①阴性对照组;②阴性模型组;③阴性治疗组;④Parkin对照组;⑤Parkin模型组;⑥Parki.n治疗组。指标检测:①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②mitoTracker(?)Red CMXRos探针标记线粒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及活性;③线粒体探针TMRM检测线粒体膜电位;④荧光素酶法检测细胞ATP水平;⑤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细胞PINK1、Parkin蛋白表达水平;⑥免疫荧光三标技术检测细胞Parkin蛋白和PINK1蛋白与线粒体(T0M20)的共定位关系;⑦Western-Blot技术检测与线粒体质量重塑密切相关的融合蛋白1(Mfn1)、2(Mfn2)以及与分裂相关的动力相关蛋白1(Drp1)、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实验一结果:1.细胞存活率及线粒体形态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模型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1),线粒体网格减少,碎片增多,形态因子及活性均显着降低(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中药治疗组的细胞存活率显着提高(P<0.01),线粒体形态因子和活性明显增加(P<0.05)。2.线粒体功能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余两组线粒体膜电位(△ Ψm)(P<0.01)和ATP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治疗组细胞△ Ψm明显升高(P<0.01),而ATP水平增加不明显。3.PINK1和Parkin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后PINK1、Parkin蛋白相对荧光强度均明显降低(P<0.01),表达减少,而中药组可以显着增加PINK1和Parkin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4.Parkin蛋白与PINK1蛋白的线粒体定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PINK1与 T0M20(P<0.05)、PINK1 与 Parkin(P<0.01)以及 Parkin 与 T0M20(P<0.05)的共定位系数均显着降低,而中药治疗后Parkin、PINK1与T0M20三者间的共定位系数均显着增加(P<0.05)。实验二结果:Parkin过表达质粒提取之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转染组可观测到较多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Parkin过表达组SH-SY5Y细胞内的Park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着提高(P<0.01)。实验三结果:1.细胞存活率及线粒体形态的变化: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arkin过表达对照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P<0.05),阴性模型组细胞和Parkin模型组细胞存活率及线粒体活性均明显下降(P<0.01);与阴性模型组比较,阴性治疗组细胞存活率(P<0.01)、线粒体形态因子(P<0.05)及活性(P<0.01)均显着增高;与Parkin对照组相比,Parkin模型组细胞存活率(P<0.01)、线粒体形态因子(P<0.05)和活性(P<0.01)均明显降低;而与Parkin模型组比较,Parkin治疗组细胞存活率、线粒体形态因子及活性均明显增加(P<0.01)。2.线粒体功能的变化: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arkin对照组线粒体△Ψm(P<0.01)和ATP水平(P<0.05)均显着增加,阴性模型组线粒体△Ψm(P<0.01)和ATP水平(P<0.05)均明显降低;与阴性模型组相比,阴性治疗组线粒体△Ψm(P<0.01)和ATP水平(P<0.05)均明显增加;与Parkin对照组相比,Parkin模型组△Ψm(P<0.01)和ATP水平(P<0.05)明显降低;DBYW合QZS干预后,Parkin治疗组较Parkin模型组和阴性治疗组可明显增加△Ψm(P<0.01)和ATP水平(P<0.05)。3.PINKI和Parkin蛋白的表达:与阴性对照组和Parkin对照组相比,阴性模型组和Parki.n模型组中PINK1和Parkin蛋白的荧光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且Parkin模型组较阴性模型组两个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增加(P<0.01);给予DBYW合QZS处理后,阴性治疗组和Parkin治疗组中PINK1和Parkin的表达显着提高(P<0.01),其中Parkin治疗组PINK1蛋白表达较Parkin模型组虽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4.PINK1蛋白与Parkin蛋白的线粒体定位:与Parkin模型组相比,Parkin治疗组中PINK1与Parkin的共定位系数明显提高(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明显。5.线粒体相关分裂蛋白和融合蛋白的表达:与阴性对照组和Parkin对照组比较,阴性模型组和Parkin模型组细胞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Fis1(P<0.05)以及融合蛋白Mfn1(P<0.01)、Mfn2的表达水平均有所下降;与阴性模型组相比,阴性治疗组的Fis1、Mfn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与Parkin模型组相比,Parkin治疗组的Mfn2的表达水平有显着提高(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明显。结论1.DBYW合QZS对MPP+所造成的SH-SY5Y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改善MPP+对线粒体形态的损伤,维持线粒体网状结构、改善线粒体膜电位,但对ATP的合成无明显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INK1/Parkin通路调节有关。2.通过脂质体转导技术,应用Lipo3000转染试剂将Parkin过表达质粒转染入SH-SY5Y细胞,可成功构建Parkin基因过表达的细胞模型,为进一步实验奠定了基础。3.Parkin基因过表达可明显提高正常SH-SY5Y细胞活性,改善线粒体的形态和功能,对MPP+所造成的SH-SY5Y细胞和线粒体损伤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能明显提高线粒体的活性和膜电位。4.中药DBYW合QZS能提高Parkin基因过表达对MPP+诱导的细胞和线粒体损害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PINK1募集Parkin于线粒体以及调节线粒体分裂蛋白和融合蛋白的动态平衡来维持线粒体的质量。

王成银,梁洁,刘健红,黄坚红,周丽梅,毕欣[7](2015)在《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一例》文中指出

赵欢欢[8](2015)在《风湿性舞蹈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文中认为文章从西医的对症、对因、免疫及其他治疗方面,中医的中药、针刺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对风湿性舞蹈病的治疗进展加以概述。

马利成,朱旅云,王秀慧[9](2006)在《糖尿病合并舞蹈病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

马鸿春,王清芝[10](1999)在《氟哌啶醇治疗小舞蹈病44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小舞蹈病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舞蹈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阿尔茨海默病
    1.1 AD中医发病机制
    1.2 中医药治疗AD
2 帕金森病
    2.1 PD中医发病机制
    2.2 中医药治疗PD
3 亨廷顿病
    3.1 HD中医发病机制
    3.2 中医药治疗HD
4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4.1 ALS中医发病机制
    4.2 中医药治疗ALS
5 小结

(3)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脾虚肝亢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抽动障碍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2.1 遗传因素
        1.2.2 生物因素
        1.2.3 其他因素
        1.3 诊断
        1.3.1 脑电图检查
        1.3.2 血清学检验
        1.4 药物治疗
        1.5 非药物治疗
        1.5.1 行为干预疗法
        1.5.2 经颅刺激
    2 中医对抽动障碍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中药辨证治疗
        2.3.1 从肝论治
        2.3.2 从心论治
        2.3.3 从脾胃论治
        2.3.4 从肺论治
        2.3.5 从肾论治
        2.3.6 从风痰论治
        2.3.7 从血瘀论治
        2.4 中医外治疗法
        2.4.1 针刺治疗
        2.4.2 灸法治疗
        2.4.3 推拿治疗
        2.4.4 手法治疗
        2.4.5 耳穴贴敷
        2.4.6 综合疗法
        2.5 其他疗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辨证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含脱落及终止标准)
        1.6 实施难点
        1.7 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收集病例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案
        2.3.1 治疗方法
        2.3.2 注意事项
        2.4 疗程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标准
        2.6.1 抽动症状疗效评判标准
        2.6.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7 安全指标观测
        2.8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三组患儿治疗前性别及年龄比较
        3.2 三组患儿发病年龄及病程比较
        3.3 三组治疗前、治疗后运动性抽动积分比较
        3.4 三组治疗前、治疗后发声性抽动积分比较
        3.5 三组治疗前、后YGTSS评分的比较
        3.6 三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3.7 三组治疗3 月后YGTSS疗效情况
        3.8 三组治疗3 月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疗效情况
        3.9 安全性比较
第三章 讨论
    1 对抽动的认识
    2 对方药的分析
    3 对针刺处方的分析
    4 结果分析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随机数表
附录2 临床病例记录表
附录3 YGTSS 量表
附录4 中医证候(脾虚肝亢证)的症状体征积分评分表
个人简介

(4)基于文献和临床调查探讨小儿抽动障碍中医辨证论治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选择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统一规范
    2 研究方法
        2.1 检索方法
        2.2 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文献筛选结果
        3.2 一般资料
        3.3 病位分布
        3.4 治法分布
        3.5 中医辨证用药规律
        3.5.1 脾虚肝亢证高频中药分布
        3.5.2 肝亢风动证高频中药分布
        3.5.3 痰热动风证高频中药分布
        3.5.4 阴虚风动证高频中药分布
        3.5.5 外风引动证高频中药分布
        3.5.6 脾虚痰聚证高频中药分布
        3.5.7 气郁化火证高频中药分布
        3.5.8 血虚风动证高频中药分布
        3.5.9 心肝火旺证高频中药分布
        3.5.10 心脾两虚证高频中药分布
        3.5.11 兼症加减中药的分布
        3.5.12 所有证型出现高频次的中药分布
        3.5.13 所有证型运用方剂汇总
        3.5.14 纳入文献运用中成药汇总
        3.6 名中医经验文献分布
    4 分析与讨论
        4.1 古代文献对小儿抽动障碍的认识
        4.2 2011-2018年小儿抽动障碍文献发表概括
        4.3 现代文献中小儿抽动障碍辨证论治规律分析
        4.3.1 病发于肝
        4.3.2 内治法辨证施治
        4.3.3 兼症加减用药
        4.3.4 中成药治疗
        4.3.5 外治疗法
        4.3.6 心理干预疗法
        4.4 合理使用中药
        4.5 名中医经验传承
    5 结论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表的制定
        2.2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比较
        3.2 病例组一般资料
        3.2.1 年龄分布
        3.2.2 起病年龄分布
        3.2.3 病程分布
        3.3 病例组临床症状
        3.3.1 首发症状
        3.3.2 伴随症状
        3.3.3 性别与抽动部位的关系
        3.4 影响抽动障碍发病的因素
        3.4.1 诱发、加重、减缓因素分析
        3.4.2 单因素分析
        3.4.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5.1 中医证型按年龄段分布情况
        3.5.2 性别在中医各证型分布情况
        3.5.3 年龄在中医各证型分布情况
        3.5.4 病程在中医各证型分布情况
        3.5.5 伴随症状在中医各证型分布情况
        3.5.6 其他因素在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情况
    4 分析与讨论
        4.1 小儿抽动障碍基线资料分析
        4.2 小儿抽动障碍发病症状分析
        4.3 影响抽动障碍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4.3.1 诱发、加重、减缓因素分析与讨论
        4.3.2 家庭、儿童既往史等多因素分析与讨论
        4.4 小儿抽动障碍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
        4.4.1 中医证型以脾虚肝亢证多见
        4.4.2 性别、年龄、病程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
        4.4.3 伴随症状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
        4.4.4 儿童既往史等因素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
        4.5 研究的意义
        4.6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及录用的论文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学术会议
    附录四 :TD调查表
    附录五 :中医证候分型参照表
    附录六 :TD诊断标准

(5)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传承现状
        1.1.1 传承内容
        1.1.2 传承方法
    1.2 李可老中医简介及学术思想研究
        1.2.1 生平简介
        1.2.2 着作
        1.2.3 人文精神
        1.2.4 学术思想
    1.3 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
第二章 知识发现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筛选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收集结果
    2.4 数据规范化
    2.5 数据录入
    2.6 数据质量控制
    2.7 偏序统计图结果分析
        2.7.1 症状体征分析
        2.7.2 疾病分析
        2.7.3 证型分析
        2.7.4 方剂分析
        2.7.5 药物分析
第三章 知识发现小结
    3.1 知识发现结论归纳
        3.1.1 辨证经验
        3.1.2 治疗经验
        3.1.3 方剂经验
        3.1.4 用药经验
    3.2 对李可老中医临证特点的认识
        3.2.1 各科疾病巧辨证
        3.2.2 大剂扶阳非常态
        3.2.3 最常使用姜枣草
        3.2.4 治疗方法多样化
        3.2.5 热象须防虚与寒
        3.2.6 清热通腑亦大胆
        3.2.7 阴虚火燔引火治
        3.2.8 重视祛瘀善活血
        3.2.9 善用虫药疗顽疾
第四章 属性偏序结构图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评述
    4.1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简介
    4.2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
        4.2.1 方法步骤
        4.2.2 方法特色
    4.3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展望
        4.3.1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总结
        4.3.2 文献医案整理分析
        4.3.3 疾病用药规律研究
        4.3.4 新药研发与处方筛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从Parkin基因角度探讨大补阴丸合牵正散对PD细胞模型线粒体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Parkin基因与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大补阴丸和牵正散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大补阴丸合牵正散对PD细胞模型线粒体及PINK1/Parkin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 Parkin基因过表达细胞模型的构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三 大补阴丸合牵正散对Parkin基因过表达PD细胞模型线粒体质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风湿性舞蹈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治疗
2 中医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讨 论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小舞蹈病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 刘倩倩,丁圣恺,商亚珍.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1(06)
  • [2]托吡酯对多发性抽动症儿童焦虑障碍的影响[J]. 周炫孜,肖农,黄琴蓉,余文玉.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1(09)
  • [3]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脾虚肝亢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罗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文献和临床调查探讨小儿抽动障碍中医辨证论治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徐逸珩.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D]. 张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从Parkin基因角度探讨大补阴丸合牵正散对PD细胞模型线粒体质量的影响[D]. 冯琬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7]舞蹈病–棘红细胞增多症一例[J]. 王成银,梁洁,刘健红,黄坚红,周丽梅,毕欣. 中华内科杂志, 2015(12)
  • [8]风湿性舞蹈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赵欢欢.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5(04)
  • [9]糖尿病合并舞蹈病及文献复习[J]. 马利成,朱旅云,王秀慧.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6(04)
  • [10]氟哌啶醇治疗小舞蹈病44例报告[J]. 马鸿春,王清芝.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1999(06)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舞蹈病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