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劳务出口前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波丽[1](2020)在《白罗斯劳务输出政府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新形式的用工方式,劳务输出在最近几年开始发展,尤其是在2010年颁布的《对外劳务移民法》中,专门针对劳务输出的相关事宜设立了制度进行规范。《对外劳务移民法》明确许可证购证方的责任,劳动合同的要求,劳动合同的协助要求,就业的特点。需要注意到,它涉及到劳务输出的两种方面:从国外接收劳动力(劳务进口)和白罗斯的劳务出口。白罗斯是一个经济不稳定的发展中国家。国家的隐性失业和过度就业率比较高。同时,白罗斯的人类发展指数较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的报告都证实了这一点。劳务输出过程可以成为增加经济投资的重要的来源,并减少失业。但是目前,白罗斯政府尚未认识到劳务输出对改善国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能力。政府需要管理劳务输出过程,为增加劳务输出所带给国家的积极影响,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可能的风险和威胁。在世界全球化情况下,白罗斯经济疲软情况下(包括过度就业和不小的失业水平),不过同时考虑到与发达国家(如波兰)毗邻和相对接近其他发达欧洲国家,并具有良好的人文潜力,由政府监管劳务输出可能对白罗斯经济和社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本文的目的是分析白罗斯当前的劳务输出状况,以了解政府如何应对这一领域。本文分析当前白罗斯监管政策的主要弱点,无效政策的原因,借鉴成功的劳务输出国的经验为了根据其政策将最有用的措施视为对白罗斯劳务输出政策进一步发展的启示。第五章,根据白罗斯对劳务输出政府监管状况分析和基于国外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劳务输出政府监管的建议和措施。在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的同时也要看到白罗斯政府在对外劳务输出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力图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白罗斯政府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协商,加强谈判,为白罗斯的劳务输出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通过本文希望这项研究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以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劳务输出监管,并取得实际的结果。
沈静瑶[2](2020)在《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交通强国,民航强国是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俄两国建立“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背景下,CR929作为中俄首次联合研制的远程宽体客机项目,是实现建设我国民航强国的重要节点。中俄航空客运市场作为CR929未来的首要和重要市场,市场预测是制订发展战略的决策基础,是民航基础建设的依据。构建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预测模型,预测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对中俄航空运输市场持续有效发展至关重要。系统动力学方法被证明是开展长期预测和政策分析的有效工具。首先,建立了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驱动力分析框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市场需求侧和供给侧,分析选取了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确定了对应量化指标。然后,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构建了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基于对中俄航空客运市场外在环境未来变化趋势的分析预判,预测了中俄航空客运市场的未来需求量和发展态势。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政策分析功能,计算影响程度系数,量化评估了外部环境变化对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的影响程度,得出相关政策性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主要由旅游、商务和劳务三类出行需求引发,其中,航空旅游出行需求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观念、普遍空闲时间、旅游地吸引力及人口基数;航空商务出行需求主要受两国宏观经济水平影响;两国就业市场规模差距和综合产业水平差距是引发航空劳务出行需求的主要因素;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其他国际客运方式的竞争影响和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作用等。在市场供给侧方面,国家作为节点在航线网络中的枢纽地位更多是对中转旅客数量产生影响,对总体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的刺激作用不明显;平均票价水平和平均航班频次对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竞争层面。将主要影响因素纳入模型,构建所得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精度达92.5%,处于较高水平。运用该模型预测中俄航空客运市场未来需求量和发展趋势,在预判的外部环境变化态势下,未来中俄航空客运市场发展将处在上升期阶段,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且增幅逐渐加快,市场供给也将同步增长。政策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政策对推动中俄航空客运市场发展的实施效果最优,其次是旅客运输产业引导政策,其次是人口政策,最次是就业相关政策。不同类型的经济政策对中俄航空客运市场发展的实施效果也各不相同。
龚杰[3](2019)在《中国与中东欧主要国家服务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要提升一国的国家竞争力,必须对服务贸易发展给予重视。2013年习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正是发展中国服务贸易的战略性机遇,而中东欧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定位,加强与中东欧国家服务贸易合作不仅有利于发展我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而且对于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都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本文选择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中具有代表性的10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2005-2017年的服务贸易数据,通过相关指标测量各国的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和行业竞争力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服务贸易的互补程度,由此判断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未来开展服务贸易合作的重点领域,并对影响服务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因素进行探讨,最后就如何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促进双边服务贸易合作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论有:第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对世界的服务进出口规模在逐年扩大,双边的服务贸易也在逐步加强。服务贸易结构上,各国都存在发展不平衡情况,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二,根据TC指数和RCA指数测算结果可知,中国在建筑、金融、计算机与信息、其他商业服务和货物相关服务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但在运输、旅游、个人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竞争力不及中东欧国家;第三,中国与捷克和波兰在服务贸易出口上存在较强竞争,与其余中东欧国家间的竞争性相对较弱,其中与克罗地亚、立陶宛、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的服务贸易竞争性有持续下降趋势;第四,中国服务出口与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存在较强的互补性,服务进口方面与多数中东欧国家出口存在较高的互补性,双边的服务贸易互补性主要体现在运输、旅游和建筑等方面;第五,根据对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其一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加大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的结构升级,增强政府部门对服务贸易行业的投入力度;其二,在现有的传统服务贸易合作基础上,继续扩大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规模,深入挖掘新的增长点,重视双边互补性较弱的新兴服务领域的发展;其三,积极构建经贸合作服务平台,消除服务贸易壁垒,完善双边合作机制,消除外界压力,实现服务贸易互利共赢!
郑姚姚[4](2017)在《中国对日劳务输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事业不断发展,正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日本是我国最大的海外劳务市场,中日两国间具有互补性,因此,了解我国对日劳务输出的现状,梳理劳务输出的影响因素,把握我国对日劳务输出的机遇和挑战,对我国国际劳务合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文章第一部分首先对中国对日劳务输出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对我国对日劳务输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为之后的进一步探究做好理论积累和知识储备。中国对日劳务输出的规模每年递增,以青壮年适龄劳动力人口为主,产业分布以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为主,职业分布以体力劳动为主,主要聚集在城市区、工业区和与中国经济交流密切的地区,劳务中介数量较少。接下来文章对我国对日劳务输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供给的角度出发,假设劳务输出的影响因素有人均耕地面积、城乡收入差距、人均受教育年限等,并构造模型,结合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来验证假设。从劳动力需求的角度考察,劳动力总量减少和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是日本积极引进外国人劳动力的主要原因。从中日间经济联系角度,中国对日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对日劳务输出。本文还结对中国对日劳务输出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在日本日趋严重的劳动力短缺,日本政府逐渐放开对外国劳动者的限制背景下,我国对日劳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和变化趋势。文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我国对日劳务输出的几点对策,包括从政府角度提出加强中日间经济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等;从企业角度提出加强培训,开拓高端劳务市场,提供优质化服务,树立劳务品牌;从个人角度包括加强维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树立履约意识,提升个人能力等。
戴石,郑宇[5](2016)在《基于创新绩效的中印两国创新能力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与印度两国的创新能力建设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2014-2015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的数据分析,对中印两国的综合国力进行了科学的研判,结合《创新联盟记分牌》2006至2015年的年度报告内容,定量分析比较了中印两国在创新能力各项指标上的差异,分析研究了印度的科技创新经验和做法,揭示了我国在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对如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徐乾[6](2016)在《东北地区对韩经济合作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社会经济交流和发展的日趋深入,人们对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外向型经济是指以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或者地区之间为主体,为实现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遵循市场规律的指导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模式。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从西方经济学到中国经济学、从马丁·沃尔夫到克鲁格曼关于中国外向型经济的见解等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外向型经济的本质是在世界范围内市场要素挣脱束缚,打破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进而实现区域经济贸易自由化。本文主要是依据外向型经济的基础理论对东北地区与韩国经济合作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依据分析得到的结论对新常态下东北经济的振兴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分别经历了1984年的大连,1988年的辽东半岛,1990年的哈尔滨、长春,2000年以后的东北振兴四个阶段。适逢“十三五”新时期,东北地区应当抓住国家建立中韩自贸区的机遇,将对韩经济发展模式向出口导向的方向进一步深化,从而减轻产能过剩的压力。同时,需要对国内资本进行正确的市场引导,为资本的国际化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在充分迎合国际贸易规则和贸易体制的前提下,认真研究外向型经济模式对振兴东北经济的重要作用,立足国内经济形势,将东北地区打造为“东北亚区域经济的门户”和“经济技术的合作平台”。本文主要研究了东北地区对韩经济发展情况,通过对东北三省与韩国的贸易、投资、劳务输出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研究思路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主要论述了区域经济合作、跨境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系统总结要素禀赋与区域分工、FDI的区位选择、新区域主义与地缘经济等基础理论,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作一总结。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东北地区对韩经济合作发展现状。主要包括总体发展态势,东北三省各自对韩的贸易、投资及劳务等发展态势。第三部分为东北地区对韩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从贸易、投资、劳务三个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综合分析成因。第四部分是提出东北地区发展对韩经济合作的建议,针对上述提出的贸易、投资、劳务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对策建议。在贸易方面要加强中韩自贸区和区域联动机制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投资方面应着重改善投资环境、实施外资多元化战略、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在劳务出口方面要建立健全劳务出口市场管理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为劳务出口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董志凯[7](2012)在《陈云如何在对外贸易中运用“比较优势”》文中认为陈云在领导对外贸易工作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有胆识、有创见的思想和作法。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突破封锁,陈云领导对外贸易工作千方百计利用比较优势,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丰富的劳动力生产成品,力主劳务出口,并及时将比较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进入国际市场,为国家赢得工业化建设的宝贵外汇与设备、技术。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陈云基于对国内外新形势的认识,将外贸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举措,指出对外贸易工作既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坚持统一对外。实践表明:获取比较优势是商品出口的基本条件;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商品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是可能并需要相互转化的;比较优势的取得,不仅有直接生产成本的作用,还有制度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甚至代际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国需要"核心竞争力",即自主研发的高技术、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等。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平台是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
王军[8](2010)在《合力完善我国就业政策的战略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爱娟,程雪[9](2010)在《我国各省市国际劳务竞争力聚类分析》文中指出我国的国际劳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ǐ从全国来看,我国的国际劳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具备一定程度上的竞争优势。但是,从我国内部来看,沿海省市的国际劳务发展水平较为先进,内陆各省市则较为落后ǐ本文选择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设计咨询三方面,综合考虑相关经济指标,构建竞争力评价模型,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各省市国际劳务的竞争力进行归类分析。
谭祖谊[10](2009)在《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经济绩效的实证检验》文中指出利用我国30年对外开放实践的有关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计量回归模型检验,发现传统贸易政策的贸易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而利用外资(FDI)却表现出极强的贸易与投资一体化态势。贸易政策作为产业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通过推动体制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来促进贸易与宏观经济协同增长。这也进一步佐证了经济结构演进对贸易政策的内生决定作用。
二、中国劳务出口前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劳务出口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白罗斯劳务输出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劳务输出 |
2.1.2 劳务输出政府监管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劳动力流动的推拉理论 |
2.2.3 公共利益理论 |
3 白罗斯劳务输出政府监管的现状分析 |
3.1 劳务输出政府监管的发展历程 |
3.1.1 1990年至1997年:自发发展时期 |
3.1.2 1998年至2009年:精简劳务输出和输入过程 |
3.1.3 2010年至今:改善国家对劳务输出政府监管 |
3.2 当前白罗斯劳务输出政府监管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
3.2.1 当前白罗斯劳务输出政府监管 |
3.2.2 主要举措和取得的效果 |
3.3 白罗斯劳务输出政府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政府对劳务输出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
3.3.2 双边协定不完善 |
3.3.3 对于未注册劳务输出人员的监控机制薄弱 |
3.4 白罗斯对劳务输出监管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3.4.1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
3.4.2 劳务输出方面法律问题 |
3.4.3 与东道国信息沟通不畅 |
3.4.4 管理部门协作不够 |
4 国外劳务输出政府监管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劳务输出政府监管的主要做法 |
4.1.1 孟加拉国亚洲政府针对劳务输出的管理政策和措施 |
4.1.2 菲律宾政府针对劳务输出的管理政策和措施 |
4.1.3 印度政府针对劳务输出的管理政策和措施 |
4.2 国外政府劳务输出监管政策对白罗斯的启示 |
4.2.1 经验借鉴 |
4.2.2 白罗斯政府在监管中要态度的转变 |
5 进一步完善白罗斯劳务输出政府监管的对策 |
5.1 明确政府对外劳务输出的国外策略定位 |
5.1.1 加强与国外政府的协商和开拓国外劳务市场 |
5.1.2 发挥驻外使馆的参赞作用 |
5.2 加强政府对外劳务输出监管中的服务职能 |
5.2.1 关于劳务输出数据收集 |
5.2.2 建立劳务输出信息网络中心 |
5.3 完善白罗斯政府对外劳务输出的监管体制 |
5.3.1 完善对外劳务输出的立法 |
5.3.2 加强管理部门间的合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预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文章结构及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系统动力学理论及方法概述 |
2.1 系统动力学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
2.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
2.3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俄航空旅客运输市场的现状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概念简述及规模测评指标选取 |
3.2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的现状分析 |
3.2.1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的需求现状 |
3.2.2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的供给现状 |
3.3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中俄航空旅游出行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2 中俄航空商务出行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3 中俄航空劳务出行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4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的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
3.4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供给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2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供给侧对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4.1 模型因子确定及因果反馈关系分析 |
4.1.1 模型因子确定 |
4.1.2 因果反馈关系分析 |
4.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4.2.1 子系统划分 |
4.2.2 中俄航空旅游出行需求子模型构建 |
4.2.3 中俄航空商务出行需求子模型构建 |
4.2.4 中俄航空劳务出行需求子模型构建 |
4.2.5 中俄航空其他需求影响因素子模型构建 |
4.2.6 中俄航空供给子模型构建 |
4.2.7 系统动力学总模型集成 |
4.3 模型有效性检验 |
4.3.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精度标准确定 |
4.3.2 系统动力学模型误差计算及分析 |
4.3.3 与其他常用预测方法的精度对比 |
4.4 模型适用条件说明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外部环境变化的中俄航空客运市场未来发展态势分析 |
5.1 中俄航空客运系统外部环境因素发展趋势分析 |
5.1.1 中俄经济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
5.1.2 中俄人口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
5.1.3 中俄就业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
5.1.4 中俄政治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
5.1.5 中俄国际客运市场竞争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
5.2 基于外部环境变化的中俄航空客运需求量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5.2.1 参数值确定 |
5.2.2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预测及发展建议 |
5.2.3 其他模型变量的预测及分析 |
5.3 外部环境因素对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影响程度的量化评估 |
5.3.1 量化评估方法确定 |
5.3.2 量化评估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中国与中东欧主要国家服务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服务贸易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服务贸易概念 |
1.2.2 服务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内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竞争性与互补性测算指标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服务贸易相关理论的探讨 |
2.2 对服务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研究 |
2.3 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中国与中东欧主要国家服务贸易及双边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3.1 中国与中东欧主要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3.1.1 规模与增速 |
3.1.2 进出口结构 |
3.2 中国与中东欧主要国家双边服务贸易状况 |
3.2.1 规模与增速 |
3.2.2 服务贸易结合度 |
第4章 中国与中东欧主要国家服务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
4.1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 |
4.1.1 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
4.1.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4.2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服务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
4.2.1 出口相似度分析 |
4.2.2 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 |
4.3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服务贸易竞争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生产要素 |
4.3.2 需求条件 |
4.3.3 相关及支持产业 |
4.3.4 企业战略和行业竞争 |
4.3.5 政府政策和机遇 |
4.4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服务贸易互补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有利条件 |
4.4.2 不利因素 |
第5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 |
5.2.2 深化双边传统服务贸易合作,拓展新型服务贸易领域 |
5.2.3 积极构建合作服务平台,完善双边合作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对日劳务输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劳务 |
1.3.2 对外劳务输出和对日劳务输出 |
1.3.3 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承包工程 |
1.3.4 在留资格 |
1.3.5 外国人技能实习制度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来源 |
1.6 本文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
1.6.1 本文创新点 |
1.6.2 存在的不足 |
2 中国对日劳务输出现状分析 |
2.1 中国对日劳务输出的发展历程 |
2.2 中国对日劳务输出的发展现状 |
2.2.1 对日劳务输出规模 |
2.2.2 对日劳务输出的人口结构 |
2.2.3 对日劳务输出的产业分布 |
2.2.4 对日劳务输出的职业分布 |
2.2.5 对日劳务输出的地区分布 |
2.2.6 对日劳务输出的经营主体 |
2.3 中国对日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
2.3.1 中国对日劳务输出总量较大,但相对规模偏小 |
2.3.2 中国对日劳务输出分布不均衡,高端劳动力市场有待开拓 |
2.3.3 中国对日劳务输出渠道单一,信息体系不完善 |
2.3.4 非法中介机构问题突出,部分经营企业违规经营 |
2.3.5 对日劳务输出的成本较高 |
2.3.6 在日劳务人员权益保护问题严重 |
3 中国对日劳务输出的影响因素 |
3.1 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分析 |
3.1.1 理论假设和基础模型 |
3.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1.3 实证结果分析 |
3.2 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分析 |
3.2.1 劳动力总量减少 |
3.2.2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
3.3 中国在日直接投资对中国对日劳务输出的影响 |
4 中国对日劳务输出的机遇与挑战 |
4.1 我国对日劳务输出的机遇 |
4.1.1 日本劳务市场将进一步放开 |
4.1.2 日本技能实习生改革不断推进 |
4.1.3 政府更加重视和鼓励劳务输出 |
4.1.4 我国劳动力素质整体得到提升 |
4.2 我国对日劳务输出的挑战 |
4.2.1 日本劳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
4.2.2 中国两国收入差距不断减小 |
5 发展我国对日外劳务输出的对策 |
5.1 政府角度 |
5.1.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中日间经济合作 |
5.1.2 建立统一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 |
5.1.3 加强对劳务外派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黑中介 |
5.1.4 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的服务保障体系 |
5.2 企业角度 |
5.2.1 多渠道多方式培训和储备劳务资源 |
5.2.2 提供优质化服务,树立劳务输出品牌 |
5.3 个人角度 |
5.3.1 加强维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
5.3.2 树立履约意识,提升个人素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5)基于创新绩效的中印两国创新能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国与印度创新能力的比较 |
1. 基于WEF《全球竞争力报告》的比较 |
2. 基于欧盟《创新联盟记分牌》的比较 |
(1)研究数据与评价指标体系 |
(2)评价与实证分析 |
①评价方法 |
②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
三、结论与启示 |
(6)东北地区对韩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一)相关概念 |
1. 区域经济合作 |
2. 跨境区域经济合作 |
3. 本文研究范围 |
(二)基础理论 |
1. 要素禀赋与区域分工理论 |
2. FDI的区位选择理论 |
3. 新区域主义与地缘经济理论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二、东北地区对韩经济合作发展现状 |
(一)东北三省对外合作总体态势 |
1. 辽宁省对外贸易总体态势 |
2. 吉林省对外贸易总体态势 |
3.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总体态势 |
(二)东北地区对韩贸易发展态势 |
(三)东北地区吸引韩国资本发展态势 |
(四)东北地区对韩劳务合作发展态势 |
三、东北地区对韩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对韩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
1. 对韩贸易存在的问题 |
2. 东北地区利用韩资存在的问题 |
3. 对韩劳务出口存在的问题 |
(二)对韩经济合作存在问题的成因 |
1. 市场体系不健全 |
2. 产业结构不合理 |
3. 基础设施不完善 |
4. 政策落实不到位 |
5. 经济合作缺乏双向性 |
6. 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
7. 劳务中介组织不健全 |
四、东北地区发展对韩经济合作的建议 |
(一)探索东北地区与韩国贸易合作新模式 |
1. 推进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与发展 |
2. 构建东北地区区域联动机制 |
(二)提高东北地区利用外资水平 |
1.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
2. 探索外资利用的多元渠道 |
3. 优化外商投资结构 |
(三)优化东北地区对韩劳务出口管理 |
1. 建立健全劳务市场管理体系 |
2. 建立健全劳务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7)陈云如何在对外贸易中运用“比较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比较优势”是外贸的基础 |
二、“打开门要找规律”, 及时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
(一) 知己知彼, 利用市场规则, 防止低价卖出、高价买进 |
(二) 及时将比较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进入国际市场 |
(三) 出口要看进口, 要摸索出钞票流通的规律 |
三、利用丰富的劳动力生产成品, 力主劳务出口 |
(一) 促进抽纱等劳动密集产品出口 |
(二) “劳务出口”应当大搞 |
(三) 建立与发展出口商品基地 |
四、关注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改革外贸体制 |
五、小结 |
(8)合力完善我国就业政策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就业政策的历史沿革 |
(一) 1949~1977年:统包统配阶段。 |
(二) 1978~1996年:向市场调节转变阶段。 |
(三) 1997年至今:“三位一体”的就业方针确立完善阶段。 |
二、我国就业工作成效显着 |
(一) “三位一体”就业方针的作用日益显现。 |
1.劳动者就业观念逐步转变。 |
2.以市场为基础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逐步建立。 |
3.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日益完善。 |
(二) 就业结构逐步优化。 |
1.产业就业结构逐步优化。 |
2.城乡 (3) 就业结构逐步优化。 |
3.所有制就业结构逐步优化。 |
4.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 |
(三) 劳动力素质明显提升。 |
1.文盲人口迅速减少。 |
2.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
3.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 |
(四) 政府调控就业力度越来越大。 |
1.政策工具越来越全。 |
2.支持范围越来越广。 |
3.资金投入越来越大。 |
(五) 劳动力供需矛盾有效缓解。 |
三、就业成效的国际比较 |
(一) 我国就业成效是在难度很大的情况下取得的。 |
1.供需矛盾较大。 |
2.特殊矛盾较多。 |
3.劳动力素质仍然偏低。 |
(二) 我国就业法规体系建设是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快速推进的。 |
(三) 我国政府的就业投入是在财政汲取能力较低的情况下不断加大的。 |
四、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及问题 |
(一) 劳动力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化解。 |
1.劳动年龄人口2015年将达到峰值。 |
2.农业劳动力转移压力大。 |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使就业压力增大。 |
(二) “三位一体”就业方针落实中存在“短板”。 |
1.劳动者自主择业观念有待增强。 |
2.市场对就业的基础调节机制尚不完善。 |
3.政府促进就业“缺位”与“越位”并存。 |
(三) 就业工作管理体制不够顺畅。 |
1.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有待加强。 |
2.中央和地方管理责任划分不够清晰。 |
3.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机制不够健全。 |
(四) 相关制度衔接匹配不够。 |
1.缺乏准确的就业概念界定。 |
2.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制度联动不够。 |
3.收入分配制度不够合理影响就业。 |
4.教育体制尚不能很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 |
5.户籍制度阻碍劳动者自由流动。 |
(五) 就业资金管理有待加强。 |
1.结构不合理。 |
2.资金结余较大。 |
五、促进就业的中长期目标和建议 |
· 近期 (到2012年) :重点是做好“两个评估”、夯实“两个基础”、推进“两个转变”、完善“两个体系”。 |
(一) 做好“两个评估”。 |
1.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阶段性就业政策评估。 |
2.对东部7省 (市) 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 |
(二) 夯实“两个基础”。 |
1.夯实就业决策基础。 |
2.夯实就业管理基础。 |
(三) 推进“两个转变”。 |
1.就业观念的转变。 |
2.教育评估体系的转变。 |
(四) 完善“两个体系”。 |
1.完善有利于发挥合力的就业政策体系。 |
2.完善职能清晰的政府管理体系。 |
· 中期 (2013年至2020年) :主要是启动“一项政策”, 实施“两个战略”, 完善“三个机制”。 |
(一) 启动“一项政策”。 |
1.延长退休年龄的可行性。 |
2.延长退休年龄的必要性。 |
3.延长退休年龄应循序渐进。 |
(二) 实施“两个战略”。 |
1.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 |
2.实施有利于优化劳动力供给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
(三) 完善“三个机制”。 |
1.完善有利于劳动力有效配置的市场就业机制。 |
2.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联动机制。 |
3.完善劳务出口机制。 |
· 远期 (2021~2040年) :实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 |
(一) 努力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 |
(二) 注重培养引进高端人才。 |
(三) 鼓励中低端人力资源进入国际劳务市场。 |
(四) 加强国际人力资源合作。 |
(10)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经济绩效的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外贸易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1.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间接动态影响 |
2.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检验 |
二、进口限制和出口鼓励措施对对外贸易增长的影响 |
1. 进口关税 |
2. 出口退税和出口信贷 |
三、投资推动型对外贸易增长 |
1. 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
2. 投资推动对外贸易增长的模型分析 |
四、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
1. 关于模型检验结果的评述 |
2. 对外贸易政策选择的决定因素和作用机制 |
四、中国劳务出口前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白罗斯劳务输出政府监管研究[D]. 波丽.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D]. 沈静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3]中国与中东欧主要国家服务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D]. 龚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4]中国对日劳务输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郑姚姚.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5]基于创新绩效的中印两国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 戴石,郑宇. 江苏社会科学, 2016(04)
- [6]东北地区对韩经济合作研究[D]. 徐乾. 吉林大学, 2016(10)
- [7]陈云如何在对外贸易中运用“比较优势”[J]. 董志凯.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2(05)
- [8]合力完善我国就业政策的战略思考[J]. 王军. 经济研究参考, 2010(67)
- [9]我国各省市国际劳务竞争力聚类分析[A]. 陈爱娟,程雪. 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SE 2010) (Volume 4), 2010
- [10]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经济绩效的实证检验[J]. 谭祖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