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场合理造材与市场营销对接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优博[1](2017)在《涞源县中药材种植业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中药材种植业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药材的种植产业逐渐壮大。涞源县是河北省主要的中药材产区之一,在河北省涞源县,中药材种类多,质量上乘,产量居河北省首位。最近数年内,由于受到国家政策引导,涞源县加速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呈现出了较强的上升趋势。然而,仍有许多制约涞源县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的因素,全方位、立体化地分析这些制约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措施将可以更有利促进涞源县中药材种植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绿色化、科学化、可持续地发展。本文从当地中药材的特有资源状况,整体种植总量增多,各区域内种植实践模式,行业发展状况、行业政策等方面切入阐述,概述这一行业的整体状况。举例介绍当地中药材种植业典型发展模式,详细分析了涞源县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流通和国内外市场情况;通过分析涞源县在种植方法、种植资源和质量标准、整体规划、中药材品牌和龙头企业、产业布局和合作情况以及深加工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土地集中程度低,政府引导推动力不强,科技支撑力不足,农村生产者水平低,种植投入少,流通环节等原因造成的。最后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指导下,从政府、企业、药农三方出发,提出了促进涞源县中药材种植业健康发展的整体思路。进一步从统筹布局,资金、科技、人才投入、市场升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集中土地资源,建立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严控质量标准;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模式;提高药农文化水平,打造专业队伍;增加投入,推动中药材产业化,提升加工效益;拓展销售市场,升级市场等级的发展建议。
李志[2](2017)在《Z公司航空器材采购管理优化分析》文中提出航空器材(简称航材)是确保航空公司正常运营的的基本保障,航材采购是飞机维修服务的基础环节,如何做好航材的采购管理工作是民用航空业内公司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航材采购费用占飞机维修总成本的一半以上,因此,加强航材采购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成为飞机维修公司重点考虑的问题。作为亚太地区飞机维修行业翘楚的Z公司,是由南方航空集团与和记黄埔共同投资成立的专业从事飞机维修维护服务的公司,也是为国内外主要飞机制造厂商和零部件厂家提供服务的最大航材采购商之一,选择它作为研究个案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向暖,国际范围内的民间航空市场蓬勃发展,Z公司将迎来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但是作为传统飞机维修维护行业中的大户,Z公司的采购管理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相对保守的经营方式和采购程序在现代高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效率低下、流程更繁琐,同时相关规则规范、采购规划的缺位、成本控制和计划的不足等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Z公司的经营管理遇到了极大挑战。如何推动效率化优先、保障飞机航材供应是采购管理的首要任务。为有效解决采购管理方面的问题,Z公司目应坚持整体化、信息化、分类管理与择优采购相结合原则,积极探索适合Z公司特点的采购管理模式,通过采用强化合格供应商资质审批制、严格采购合同管理、强化采购计划管理、建立物资分类采购制、改进供应商评价、控制采购成本、采购信息化等一系列方法和措施,逐步优化和完善采购理论管理体系。现代企业的管理是复杂的工程,尤其是供应链管理发扬光大的今天,采购管理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为保障以上优化方案的顺利实施,公司还应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成本管理意识,确定航材安全库存水平,实行供应商管理库存,建立航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划,建立航材采购系统的实时监督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司采购流程中的实际问题。
王威[3](2015)在《乡村经营性治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浙西北昌硕县的个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者在梳理浙西北昌硕县的基层治理创新行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时,发现这项行动诱发了基层社会的另一项治理革新——经营性治理。这种治理模式以企业经营理念为引领,以经营乡村为内容,以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形成效益与公益相统一的经营性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没有官方的直接表达,但却为丰富的地方实践所展现。本文基于官村、孝村、洛村和高村的田野调查数据,对昌硕县经营性治理模式的形成原因、权力结构、运作机制、管理绩效等做出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具体的叙述逻辑上,主要围绕几个相关的命题展开:昌硕县的经营性治理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对乡村权力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其运作过程是怎样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等。经营性治理模式的形成根源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与差异发展。地方政府通过制度创新,主动将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昌硕模式——美丽乡村建设。在实践中,“美丽乡村建设”的品牌行动最终诱发经营村庄的产生,经营村庄因此成为影响昌硕县乡村治理的新变量。在经营村庄的过程中,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在政府教化和市场涵化的作用下,不断吸收与习得经营理念和经验,逐渐掌握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并用于指导村治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经营性治理的治村理念。这一理念的实践表明,经营村庄对村级公共权力体系产生显着影响。经营村庄的绩效影响权力结构的稳定度,但经营村庄绩效好并不意味着能人权威的产生。通过三个村庄的比较分析发现,村庄内生秩序、经营村庄的绩效、经营村庄的村落自主性是影响村庄权力结构稳定性和能人权威形成的关键因素。从运作过程分析,在昌硕县经营性治理的框架体系中,经营乡村不仅仅是一种乡村发展理念的创新,更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由于经营乡村肩负着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提效等多重治理目标。基层干部群众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对乡村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投资增值是乡村经营的主要内容,经营非农产业成为乡村公共权力的中心任务,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村庄集体经营的重要抓手。利益导控成为乡村治理的基本原则,而共同利益平台的搭建是乡村治理的动力基础。务实理性逐渐成为乡村治理运作的重要策略。事实证明,昌硕县经营性治理模式产生了良好治理绩效:村集体经济明显增强;各治理主体参与治村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民就业日益多元,收入有了明显的提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由此可见,经营性治理模式是一种产业发展与地方治理相辅相成的治理模式。通过建设乡村、经营乡村壮大了产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夯实乡村财政从而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因而,经营性治理模式是一种发展中治理,治理中有发展,互相促进的治理模式。同时,昌硕县的经营性治理实践,最大的创新意义在于引入了新的治理要素,把乡村社会的各个利益主体和市场主体都纳入了乡村发展与治理的过程之中,进而形成治理主体间的有机关联。这种关联机制不是强制与服从,而是基于利益与认同,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治理模式的技术特征。当然,这种治理模式并非尽善尽美,依然有改进的空间。
刘蕾[4](2014)在《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发展,带动了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共融,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以深圳市为例,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发展方式不平衡、人口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社会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大量存在,这些问题在城中村体现得尤为明显,它们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质量,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重在质量,要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与质量同步的问题,就必须推进以质量、结构、效益提升为目标的深度城市化,消除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弊端,寻求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路径。城中村是城市空间向农村蔓延或包围农村的过程中,在原农村基础上形成的城市化不完全的居民区。城中村的土地转化为国有,原居民或村民身份转化为市民,但其生产生活方式无法很好地融入城市,城中村的管理模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也没有完全城市化,还存在着经济发展依靠集体和个人的土地、厂房、住宅出租为主,社区管理以原城中村股份合作公司为主,社会管理基层组织建设不健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等许多问题。大多数城中村的建设延续了村落自然生长的方式,缺乏统一的规划,加上出租经济利益驱动,使得原村集体、村民甚至外来人员自行建造了大量违法或违章建筑,城中村的生活设施、景观环境、社会秩序等凸显出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城中村所处的优越区位,其潜在的土地价值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步外溢,城市空间发展的需要、居民对改善生活环境的诉求、利益相关各方分享土地增值愿望等共同驱动,使城中村改造成为了众多城市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事件。深圳市过快的城市化发展与土地资源紧约束的矛盾十分突出,形成了在全国十分典型的城中村聚落。深圳市的城中村改造则几乎与城市发展同步,从特区建设之初对城中村的引导发展,到较早的旧村镇改造,城中村改造再到全面实施城市更新,深圳市依靠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走出了一条十分艰难但也比较有效的城中村改造道路。城市更新作为一项在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政策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的组合政策,注重城市的内在更新、有机更新,将综合整治与拆除重建共同推进,体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特点,以体现公益、多方共赢为目的,为城中村改造注入了新的动力,也创新了城中村改造的模式。截止目前,深圳市通过城市更新向市场供应的土地量已超过了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通过城中村的更新改造,为城市提供了包括学校、幼儿园、医院、社康中心、公交站场、保障性住房等大量的公共设施。在对政府主导型、开发商主导型、村集体自主型以及综合整治类、改变功能类、拆除重建类更新改造案例进行分析之后,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对村集体主导的更新改造做了进一步深入分析。从目前来看,深圳市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开展的村集体主导的更新改造有这样几种形式:一是基于权益再分配的更新改造,二是基于治理方式转型的更新改造,三是基于城市更新的更新改造。通过对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在规划、土地利用、经济和社会绩效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法律、政策、金融制度、社会管理和文化存续、各利益相关方关系等推进难点进行探讨,综合提出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的方向。本文认为,由于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位居中国前列,土地价值较高,土地资源十分紧迫,城中村数量和规模居全国之首,城中村更新改造的探索和实践有一定的借鉴示范意义,一些教训也应当吸取。本文提出了应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实现质量高、可持续的更新改造;应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建立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相适应的更新改造政策体系;更新改造规划应与现代城市生长规律相适应,体现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应与社区自身发展相结合,实现人、经济、文化、社区与空间的同步更新改造。本文以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样本为例,运用抽象法提炼出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模式,即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在城乡总体规划框架下,着眼于存量土地利用和长远利益平衡,以政府的全程指导代替原来的局部参与,以村民转型为现代企业股东代替简单的村民转为居民,以社区股份公司职能分割代替原来的社企不分,以自下而上的有机更新代替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从而实现更新改造人本化、社会管理人文化、空间结构有机化、社区文化传承化。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实施背景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以深度城市化为特征的城市发展与质量同步提升的阶段。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实施主体为原村集体或其合法的经济继承主体以及原村民,他们之间存在着既密切关联又矛盾冲突的关系,也存在着如何结合自主更新改造向现代企业和现代股东转型的问题。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应遵循的原则是:村民主导、各方共建,保障公益、突出共享,落实规划、持续发展,明晰地权、集约利用,继承传统、融通文化。本文同时对于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发起与推动、运作方式及程序、规划编制与产业定位、平衡利益与分配利益等进行了阐述。指出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一是应具备有效的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政府应指导城中村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进行自主更新改造,应宣传和引导更新改造规划主动与城市产业、经济、社会规划相衔接,应按照法治运作的思维方式推进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二是村集体应具备较高的组织化能力和组织化水平。村集体及股份公司应足够的话语权、有前瞻的视野、有带领村民共同发展的责任感,也应具备敢于担当的意识以及很好的政策推动力、执行力;三是应具备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法治化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推动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法律法规,按照法规先行、规范运作有序推进,也应相应地建立健全社会化组织。本文最后提出促进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政策建议。一是政府应出台促进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政策和制度。首先要健全有利于明晰土地产权的配套政策,这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和要求,也是原农村集体土地开发主体确认、土地资源市场化、解决小产权房等历史问题等方面的现实需求。要从上位法对于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土地使用和流转等方面进一步明晰,同时各城市应在上位法的指导下出台促进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配套法规和政策。其次要加大金融方面的支持,应探索设立专门的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投融资金平台。再次要建立有利于自主更新改造的实施标准。按照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方向,按照中央关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的要求,创新务实地研究出台相关的机制标准。二是应建立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城中村自主更新机制。在收益分配机制方面,应按照中央要求,探索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在规划政策方面,提出通过规划政策的引导及规划的落地,实现居民、市民、外来人员能同步享受城市发展、士地增值带来的红利。同时,应发挥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发掘和保护城中村的本土文化。三是应同步推动社区自治机制的转型和社区股份公司的转型。构建更加符合城中村更新改造后的管理模式,必须明晰指导基层组织建设的社区党委、实现基层自治的社区居委会、作为政府基层组织的社区工作站三者的关系,逐步剥离社区股份公司的社会职能和事务职能,使这些基层组织既相互独立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城中村再发展。与此同时,应建立有利于股份公司转型的配套政策,使社区股份公司逐步向现代企业转型,并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经济能力。
冯梁[5](2013)在《小家电企业品牌管理研究 ——以九阳公司为例》文中指出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力量的中小企业,目前正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口益的蓬勃发展着。但是,依然有许多的客观因素制约阻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缺少品牌管理的理念。目前,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的小家电市场成长潜力非常巨大,由于是中小企业,其制约因素也无法规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加强品牌管理乃大势所趋。本文在对品牌管理相关理论与应用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小家电行业发展现状与品牌管理中的问题,以九阳公司为具体对象,分析了其内外部环境特点、品牌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品牌售后公关能力不强、品牌推广宣传中文化宣传不够到位、品牌危机管理不到位。本文结合其发展战略和相关理论,提出了九阳公司未来的品牌定位应在市场环境和产品状况角度进行科学的定位。九阳公司在品牌理念上应打造的主题理念和品牌文化:在品牌发展规划上应做到以打造家庭消费类豆浆机产品的首选品牌为初级甘标,以打造国内时尚、健康家电领域首选品牌为阶段性目标,以打造百年九阳、做世界知名品牌为长远目标;在品牌建设与维护策略中,坚持以市场的变化为导向,用创新精神突破重围,不断加大单一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在品牌传播促销方面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销售渠道的建设更加的多元化和专业化,提升法律保护意识、建立公关应对体系等措施,以期为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蔡飞[6](2013)在《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潜力与项目推广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生物质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位能源资源,在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一直以农林生物质能源开发为主,主要致力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用能,是农村发展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生物质能源产业领域也已经迈出了新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各种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诸多企业单位和研究机构正在进行全方位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根据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4.78亿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能利用量5000万吨标准煤。近年来,改革农村传统用能方式,利用现代创新技术开发清洁能源,进行农村生活用能替代,在很多地区得到重视。另外,农村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薄弱的地区,生物质能资源主要来源于农业和林业,开发利用生物质能资源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带动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村人口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生物质固体燃料的发展有利于农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林业的建立,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这为北京地区在农业生物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资源保障渠道。现代农林生物质能源开发作为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用能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迈出了新的发展步伐。在固体燃料生产技术和燃烧设备方面,通过国内科技攻关和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各种机型,使得大力发展该产业的技术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在国家相关能源环境法律和政策的促进下,京郊农村地区也全面开展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建设,尤其在大兴区和延庆县项目实践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纵观过去二十多年,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历史,仍然在技术设备、产业发展和政策引导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究:揭示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项目开发和产业形成的基本规律,对京郊农村地区的农林生物质能源资源潜力和供应系统进行研究,评价项目开发的综合效益,进行项目开发模式和市场推广模式的设计研究,并基于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和资源分布条件,进行京郊各区县的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布局和开发优先度研究,最后综合以上方面的研究结果,对京郊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进行了政策促进研究。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发展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的技术、经济、资源和市场等基础条件,同时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依据。(2)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资源丰富,成为发展生物质能源的重要资源基础,文中通过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得出京郊十区县农业生物质资源量约202万吨,林业生物质资源量约117.5万吨,区县间资源分布不均。(3)文中对农林生物质能源资源的收集模式、组织管理模式和收购模式展开研究,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原料供应体系;同时对原料生产流程进行作业分解,进行风险事件分析和风险要素罗列,提出了主要应对方案和措施。(4)从文中项目效益评估的结果来看,项目具有较强的经济可行性;从资源循环利用的角度,项目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且生物质固体燃料的使用将大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净化空气环境。(5)京郊生物质固体燃料的潜在市场需求是非常可观的,然而现阶段,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还受到生产能力及供应规模的限制;目标市场的选择和推广模式的设计随着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6)生物质固体燃料生产和使用的社会环境效益符合CDM机制的理念,项目实践也适用于CDM的准则框架,因此在该类项目中引入CDM机制,为其提供了新的筹融资方式和技术引入模式。(7)文中对京郊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的区域布局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和优先选择分析,基于已有数据资料,利用熵权法对京郊的10个区县进行遴选,结果表明,顺义区、房山区、大兴区和昌平区4个区域更适合生物质固体燃料的发展。(8)我国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我国及京郊地区发展现状,需从资源、生产、技术、投资及消费等方面对已有政策进行细化完善,添加缺少的具体规定。
刘清泉[7](2013)在《我国生猪价格形成与传导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生猪产业是我国食品安全的基础产业,猪肉产量占比为全球50%左右。近年来,随着我国生猪市场不断扩大和产业链不断拓展,生猪价格在上涨趋势中呈现暴涨暴跌的不稳定态势。稳定生猪价格、巩固生猪业基础地位,是一个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生猪价格对养殖效益和供给的影响,生猪价格波动特征,重点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探讨生猪价格形成和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为减缓生猪价格波动、促进产业链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和实证分析依据,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生猪价格是养猪效益波动的主要原因,养殖户不能从价格波动中获益。生猪供给受到蛛网循环、饲料价格、季节性因素、疫情灾害和产业政策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生猪出栏调整到最优水平需要一年左右的自然周期,养殖户主要根据静态预期进行生产决策,生猪出栏缺乏长期和短期价格弹性。(2)生猪价格受到通货膨胀、季节性和多种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高位频繁周期性波动的特征。生猪预期价格受到自身滞后项和波动性的影响,价格波动具有聚群现象、不具有非对称性。(3)生猪价格形成受到居民收入、生猪供给以及产业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从长期来看,生猪供给是引导变量,居民收入对生猪价格具有正向影响;从短期来看,供给变化是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从外部环境来看,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对生猪价格和供给稳定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流动性过剩给生猪业带来了整体负面影响。(4)生猪价格稳定是产业链价格系统均衡发展的关键。从长期来看,生猪价格是引导变量,生猪价格与饲料、猪肉价格处于低整合状态。从短期来看,生猪价格波动是自身、猪肉和仔猪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饲料和猪肉价格相对刚性。因此,稳定我国生猪市场价格,促进我国生猪产业持续发展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1)发展屠宰加工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2)推进生猪业科技创新与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产业素质。(3)改善生猪产业链流通效率与生猪经营方式、提高市场整合程度。(4)建设生猪金融市场体系、健全生猪市场风险分散机制。(5)强化生猪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价格预期理性化程度。(6)完善生猪市场调控政策、创造生猪业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本文创新点:一是研究方法上,利用SVAR模型刻画生猪价格决定因素和产业链价格系统对随机冲击的动态效应,体现了内生变量的结构性关系。二是研究结论上,运用扩展的Nerlove模型更加贴近实际地评价生猪市场价格杠杆作用;运用GARCH-M模型检验生猪价格波动对生猪价格高位运行的显着正向影响;运用误差修正模型检验生猪价格形成和产业链价格系统的引导变量,为稳定生猪价格和产业链价格系统提供决策依据。
孙宏立[8](2013)在《以产业集聚区为基础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进程中,依托主城区设立各类产业集聚区,这些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产业发展分散化,缺乏产业集群;功能单一,配套不足;功能分区过于机械,割裂了工业区和生活区的联系;物质空间单调冷漠,缺乏公共空间;社区发育不足,居民普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孤立封闭发展,与周边地区缺乏联系。而这种产业和城市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极大地阻碍了产城融合发展的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为此,要解决产业化和城市化相脱节的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产城融合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使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走出一条产城融合,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两轮驱动,协调共进的新路。基于此,本文以产业集聚区为基础,对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运用组合赋权评价模型和两个维度四格象限法对河南省部分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选取了国内数个产业集聚区推进产城融合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产城融合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主要阐述与产业集聚区和产城融合紧密相关的城市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集聚理论等理论,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以产业集聚区为基础,对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为建立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第四章依据发展模式的认识论基础,构建组合赋权评价模型;第五章为实证研究,运用两个维度四格象限法对河南省部分产业集聚区进行实证分析;第六章,案例分析,对国内数个产业集聚区推进产城融合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第七章为策略建议部分,提出了促进产城融合的政策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第八章为总结。本文综合运用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理论以及系统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案例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产城融合发展模式问题,这对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创新性工作体现在:构建了以产业集聚区为基础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组合赋权评价模型和两个维度四格象限法对不同产业集聚区的产城融合发展、平衡性及强度进行评价;以产城融介模式为例,揭示产城融合模式的预警机制。
曹华政[9](2013)在《林业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林业中小企业对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国民收入、丰富林产品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全球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国际社会对林业在维护人类生存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化,林业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地位日益凸现。同时,林业作为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战略地位。由于林业是弱质性产业,林业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时间长,众多的林业中小企业承受着雨雪冰冻灾害等自然灾害风险,林业中小企业运营风险大,收益不确定。因此,林业中小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信贷约束,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林业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林业中小企业融资既有一般中小企业遇到的普遍难题,又有自己特殊的难题。本文在系统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上,从林业投资总量、林业投资结构、林业投融资主体结构、林业资本市场发展、政府及社会融资服务等方面客观地对目前我国林业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详细的经济学分析和深层次探讨。通过研究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支持林业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做法,从中得出对我国林业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通过对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林权抵押贷款、林业贴息贷款、政策性贷款等我国林业中小企业融资创新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支持林业中小企业融资、实施积极扶持林业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拓宽林业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完善林业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机制、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林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大力推广集体林权抵押贷款模式、林业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等改善林业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指出逐步构建以政策性金融为主体,以商业性金融为补充的林业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方面支持林业中小企业融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林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从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角度研究林业中小企业的产品属性,提出政策性金融在支持林业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杨海涛,张杨,李庆云[10](2012)在《谈林区加强山场合理造材的措施》文中提出通过加强山场合理造材可以提升木材的应用率和价值,减少木材的浪费。不仅合理地应用森林资源,又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果与利益,这就要求咱们密切注意市场的动态发展,适当的时候调整木材产品规格,制订新的产品生产策略,进而发挥山场合理造材的作用,真正为企业提升最大的经济效果与利益。1实行持证上岗制
二、山场合理造材与市场营销对接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场合理造材与市场营销对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涞源县中药材种植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1 国外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 |
1.3.2 国内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 |
1.3.3 国外中药材种植业研究现状 |
1.3.4 国内中药材种植业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2 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理论 |
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涞源县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中药材种植现状 |
3.1.1 种植面积 |
3.1.2 种植分布情况 |
3.1.3 种植模式 |
3.1.4 收入情况 |
3.2 中药材种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中药材种植方法守旧,机械化程度不高 |
3.2.2 优良种质资源匮乏,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 |
3.2.3 整体规划不足,盲目种植问题严重 |
3.2.4 中药材品牌不突出,龙头企业示范作用较差 |
3.2.5 中药材产业以个体为主,合作优势不明显 |
3.2.6 先进加工能力较低,药材深加工程度差 |
3.3 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土地集中程度低 |
3.3.2 政府引导推动力不强 |
3.3.3 科技支撑力不足 |
3.3.4 药农素质低 |
3.3.5 资金投入少 |
3.3.6 流通环节不顺畅 |
第四章 涞源县发展中药材种植业的思路和建议 |
4.1 整体思路 |
4.1.1 指导思想 |
4.1.2 基本原则 |
4.2 发展建议 |
4.2.1 建立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严控质量标准 |
4.2.2 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加大引导扶持力度 |
4.2.3 加大科技创新,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模式 |
4.2.4 提高药农文化水平,打造专业队伍 |
4.2.5 增加投入,推动中药材产业化,提升加工效益 |
4.2.6 拓展销售市场,升级市场等级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Z公司航空器材采购管理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 研究背景 |
2.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内容 |
二、航材采购管理的理论概述 |
(一) 航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1. 航材的概念和特点 |
2. 航材的分类 |
(二) 航材采购管理 |
1. 采购管理 |
2. 航材采购管理 |
3. 航材采购管理的特点 |
4. 航材采购管理的评价指标 |
(三) 供应商管理 |
1. 供应商管理 |
2. 航材采购中供应商的特点 |
三、Z公司航材采购管理现状分析 |
(一) Z公司简介 |
(二) Z公司航材采购管理现状 |
1. Z公司航材采购组织分析 |
2. Z公司航材采购流程 |
3. Z公司的航材供应商管理 |
(三) Z公司航材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 供应商数量不断增加,航材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
2. 供应商绩效评价方法存在不足 |
3. 采购合同及其签订缺乏科学规范 |
4. 成本控制和计划的不足 |
四、Z公司航材采购管理体系优化方案 |
(一) Z公司航材采购管理体系优化的基本原则 |
1. 整体化原则 |
2. 信息化原则 |
3. 效率优先原则 |
4. 分类管理与择优采购相结合原则 |
(二) Z公司航材采购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 |
1. 建立健全供应商信息管理机制,实施分类管理 |
2. 改善供应商评价体系和关系管理 |
3. 完善采购合同管理 |
4. 改进采购成本控制和计划管理 |
5. 完善采购信息化系统平台 |
五、Z公司实施航材采购管理优化体系的保障措施 |
(一)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二) 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
(三) 确定航材安全库存水平 |
(四) 实行供应商管理库存 |
(五) 建立航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划 |
(六) 建立航材采购系统的实时监督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乡村经营性治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浙西北昌硕县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的旅程 |
二、文献回顾 |
(一) 经营性治理的研究现状 |
(二) 农村能人治理与能人政治的研究现状 |
(三) 当代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一) 研究单位 |
(二) 典型调查 |
(三) 数据获取 |
五、创新意图 |
六、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一) 经营乡村 |
(二) 经营性治理 |
(三) 发展型治理 |
第二章 地域社会 |
一、地域社会 |
(一) 自然地理与历史沿革 |
(二) 经济生活 |
(三) 地方文化 |
二、调查的乡镇与村庄 |
三、后税费时代的绩乡治理 |
(一) 激励体制的成型:发展型治理的制度基础 |
(二) 经营城镇与开发区治理 |
(三)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动员与参与 |
第三章 昌硕县经营性治理模式的形成 |
一、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与差异发展 |
(一) 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
(二) 新农村建设的差异发展 |
(三) 新农村建设的昌硕行动与地方治理创新 |
二、经营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 |
三、成长与嵌入:“经营”理念植入村治 |
(一) 教化 |
(二) 涵化 |
(三) 运用:经营思维嵌入村庄治理 |
第四章 昌硕县经营性治理模式的权力结构 |
一、国家输入的村域公共权力组织框架 |
(一) 村级党组织 |
(二) 村民自治组织 |
(三) 经济自治组织 |
(四) 农村社区组织 |
二、经营村庄中的村庄公共权力组织体系 |
(一) 三村的社区组织及功能变化 |
(二) 三村的权力结构及变化 |
第五章 昌硕县经营性治理模式的运作过程 |
一、经营村庄: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 |
二、投资增值:村庄经营的主要内容 |
(一) 集体资产增值是村庄经营的根本目标 |
(二) 经营非农产业成为村庄公共权力运作的中心 |
(三) 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村庄经营的杠杆 |
三、利益导控:乡村治理的原则导向 |
(一) 为民谋利,强化基层治理的合法性 |
(二) 利益共享,保障基层治理的持续性 |
四、效益决策:公共决策的新准则 |
(一) 制度文本形态的公共决策 |
(二) 实践形态的公共决策 |
(三) 效益决策:效率与理性的统一 |
五、务实理性:村庄治理的策略选择 |
(一) 捕捉机遇 |
(二) 善于创新 |
第六章 昌硕县经营性治理模式的创新及价值 |
一、乡村治理中的联结问题与昌硕创新 |
(一) 乡村治理中的联结问题 |
(二) 经营乡村:来自昌硕的应对 |
二、昌硕县经营性治理模式的效能 |
(一) 村集体经济明显增强 |
(二) 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
(三) 治村主体多元化 |
(四)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
三、昌硕县经营性治理模式的价值 |
(一) 经营性治理:一种发展型治理模式 |
(二) 经营性治理:一种可行的地方治理路径 |
结语 |
一、经营性治理的特征、优缺点与约束条件 |
(一) 经营性治理的特征 |
(二) 昌硕县经营性治理的优缺点 |
(三) 经营性治理的约束条件 |
二、经营性治理中的乡村关系 |
三、实践价值及研究前景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重要人物访谈 |
致谢 |
(4)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之处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评述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内容 |
第四节 创新之处、重点与难点及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重点与难点 |
三、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 |
一、工业化、城市化理论及其应用 |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及其应用 |
三、集聚经济理论及其应用 |
四、地租理论及其应用 |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 |
一、交易费用理论及其应用 |
二、产权理论及其应用 |
三、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应用 |
四、经济发展理论及其应用 |
五、博弈理论及其应用 |
第三节 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相关理论 |
一、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应用 |
二、土地管理相关理论及其应用 |
三、区域经济相关理论及其应用 |
四、有机更新理论及其应用 |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理论及其应用 |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及实践 |
二、资源配置理论及应用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应用 |
四、市场主体和自组织理论及其应用 |
第二章 国内外城中村更新改造 |
第一节 国外都市村庄和贫民窟基本情况及其改造 |
一、美国的贫民窟问题及其改造 |
二、英国的贫民窟问题及其改造 |
三、巴西的贫民窟问题及其改造 |
四、印度的贫民窟问题及其改造 |
第二节 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旧城改造和都市更新概况 |
一、香港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概况 |
二、台湾地区都市更新概况 |
第三节 国内城中村概况及其改造 |
一、中国城市化概况 |
二、城中村的演变与形成 |
三、城中村的社会结构和治理结构 |
四、国内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情况 |
五、国内城中村改造模式 |
六、国内城市城中村改造的经验借鉴 |
第三章 深圳市城中村及其改造概况 |
第一节 深圳市城中村的形成、发展、特征及其动因 |
一、深圳市城中村的形成和发展 |
二、深圳市城中村的特征 |
三、深圳市城中村形成的动因 |
第二节 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政策沿革 |
一、引导发展政策(1982年至1992年) |
二、旧村镇改造政策(1992年至2004年) |
三、城中村改造政策(2004年至2009年) |
四、城市更新政策(2009年至今) |
第三节 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的现状、问题及产生原因 |
一、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现状 |
二、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
第四章 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案例解析 |
第一节 村集体主导基于权益再分配的更新改造实践 |
一、田贝村更新改造的项目背景 |
二、田贝村更新改造的方案 |
三、田贝村更新改造的成效 |
四、田贝村更新改造的小结 |
第二节 村集体主导基于治理方式转型的更新改造实践 |
一、南岭村更新改造及转型背景 |
二、南岭村更新改造及转型概况 |
三、南岭村更新改造及转型成效 |
四、南岭村更新改造及转型存在问题 |
第三节 村集体主导基于城市更新的更新改造实践 |
一、甲岸村更新改造的背景 |
二、甲岸村更新改造项目现状 |
三、甲岸村更新改造规划方案 |
四、甲岸村更新改造的效益分析及实施难点 |
第五章 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的绩效 |
第一节 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的规划绩效 |
一、增量与存量互补的规划构成完整的、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
二、自下而上的更新改造规划体现有机更新 |
三、自下而上的更新改造规划有利于提升规划效力和可实施性 |
第二节 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的土地利用绩效 |
一、土地合理利用的核心是产权明晰 |
二、城中村更新改造在土地二次开发中的利益平衡优势 |
三、村集体主导的更新改造有利于破解违法建筑难题 |
第三节 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的经济和社会绩效 |
一、城中村更新改造在推动经济发展的优势 |
二、城中村更新改造在推动社会和谐方面的优势 |
第六章 推进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的难点及方向 |
第一节 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中法律、政策与金融制度等方面的难点 |
一、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相关的法律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
二、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的政策支持需要加强 |
三、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面临的融资困局 |
第二节 深圳市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中社会管理及文化存续方面的难点 |
一、原有的社区管理与治理平衡被打破 |
二、空间形态的改变与人文内涵的存续构成矛盾 |
第三节 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中市民、村民、居民等关系方面的问题 |
一、城中村更新改造中的“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 |
二、市民、村民、外来务工人员在城中村更新改造中的关系 |
第四节 深圳市城中村更新改造的方向 |
一、更新改造应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
二、更新改造应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
三、更新改造应与现代城市生长规律相契合 |
四、更新改造应实现人与经济、文化、社区、空间的同步更新 |
第七章 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模式 |
第一节 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核心要素 |
一、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实施背景 |
二、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实施主体 |
三、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目标任务 |
四、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遵循原则 |
五、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实施路径 |
六、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
第二节 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外部影响 |
一、政策法规对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影响 |
二、经济效益对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影响 |
三、社会效益对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影响 |
第三节 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存在的矛盾问题 |
一、自主更新改造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及解决思路 |
二、自主更新改造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问题及解决思路 |
第八章 促进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关于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建议 |
一、健全有利于明晰土地产权的配套法规制度 |
二、设立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专项投融资平台 |
三、出台有利于促进自主更新改造的优惠政策 |
第二节 关于公平和效率方面的建议 |
一、建立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收益分配机制 |
二、建立体现有机更新的自主更新改造规划引导政策 |
第三节 关于社区转型与发展的建议 |
一、建立符合转型需求的社区自治机制 |
二、建立有利于社区股份公司经济转型的配套政策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中文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英文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5)小家电企业品牌管理研究 ——以九阳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小家电市场的新机遇 |
1.1.2 市场状况的变化需要企业加强品牌管理 |
1.1.3 中小企业蓝海制胜需要加强品牌管理 |
1.2 论文总体思路及研究框架 |
2 品牌管理学术现状及应用综述 |
2.1 品牌管理的学术现状 |
2.1.1 关于品牌的学术状况和理解 |
2.1.2 企业有效运用品牌所起的作用 |
2.1.3 企业进行有效品牌管理的重要意义 |
2.1.4 品牌管理的基本程序 |
2.1.5 品牌管理理论及方向策略 |
2.2 国内外品牌管理经典案例分析 |
2.2.1 阿里巴巴集团天猫商城的转型 |
2.2.2 欧莱雅对品牌的重塑 |
2.2.3 飞利浦成功的品牌延伸 |
2.2.4 案例分析小结 |
3 我国小家电行业品牌管理概况及初步分析 |
3.1 我国小家电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
3.2 我国小家电行业竞争状况 |
3.2.1 同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
3.2.2 购买者分析 |
3.2.3 供应商分析 |
3.2.4 潜在进入者分析 |
3.2.5 替代产品的竞争分析 |
3.3 我国小家电行业品牌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
3.3.1 我国小家电市场品牌管理的现状 |
3.3.2 我国小家电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
4 九阳公司经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九阳公司发展历史及行业地位 |
4.2 九阳公司相关产品简介 |
4.3 九阳豆浆机品类在国内小家电市场的发展状况 |
4.4 九阳公司产品的经营与管理现状 |
4.5 九阳公司的SWOT分析 |
4.5.1 九阳公司的相关优势 |
4.5.2 九阳公司存在的劣势 |
4.5.3 九阳公司面对的发展机会 |
4.5.4 九阳公司面对的外部威胁 |
4.6 九阳公司品牌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4.6.1 九阳公司品牌经营情况 |
4.6.2 九阳公司品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 九阳公司品牌管理体系创新设计 |
5.1 九阳公司未来的品牌战略定位 |
5.1.1 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 |
5.1.2 在市场环境和产品状况角度定位 |
5.2 九阳公司未来的品牌发展规划步骤 |
5.2.1 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 |
5.2.2 优选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 |
5.2.3 进行理性的品牌延伸扩张 |
5.2.4 科学地管理各项品牌资产 |
5.3 九阳品牌管理中的重点要素 |
5.4 九阳未来应着重体现的品牌理念 |
5.4.1 九阳应打造的主题理念和品牌文化 |
5.4.2 九阳品牌在市场细分时应用的理念 |
5.5 九阳品牌未来展望策略 |
5.5.1 坚持以市场的变化为导向,实现管理创新 |
5.5.2 以知名度为催化剂,注重品牌个性化与差异化 |
5.5.3 在品牌传播促销方面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
5.5.4 销售渠道的建设更加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
5.5.5 提升法律保护意识建立公关应对体系 |
6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潜力与项目推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相关问题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
2.1.1 生物质能源供需研究 |
2.1.2 生物质能源开发经济性研究 |
2.1.3 生物质能源环境效应评价研究 |
2.1.4 生物质能源政策研究 |
2.2 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问题研究 |
2.2.1. 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加工技术研究状况 |
2.2.2 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发展研究 |
2.2.3 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标准体系研究 |
2.3 文献研究综述 |
3 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与利用现状 |
3.1 现代生物质能源产业兴起 |
3.1.1 生物质能源概述 |
3.1.2 现代生物质能源的兴起 |
3.1.3 生物质固体燃料 |
3.2 国外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现状与趋势 |
3.2.1 全球生物质固体燃料总体情况与前景 |
3.2.2 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现状 |
3.3 我国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与利用状况 |
3.3.1 我国生物质固体燃料总体现状与发展趋势 |
3.3.2 生物质固体燃料生产技术现状 |
3.3.3 生物质固体燃料燃烧设备现状 |
3.3.4 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 |
3.3.5 我国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现存问题 |
3.4 小结 |
4. 京郊农林生物质资源潜力评估 |
4.1 京郊地区农林生物质资源基础 |
4.1.1 森林资源与能源化利用 |
4.1.2 农业秸秆与能源化利用 |
4.2 京郊地区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潜力评估 |
4.2.1 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类型 |
4.2.2 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潜力评估 |
4.3 京郊地区农业秸秆资源可利用潜力评估 |
4.3.1 农业种植而积分析 |
4.3.2 农业种植结构与产量分析 |
4.3.3 京郊地区农业秸秆资源量估算 |
4.4. 农林生物质资源利用的阶段性特点 |
4.5 小结 |
5. 生物质固体燃料原料供应体系构建与系统风险防范 |
5.1 生物质固体燃料的原料供应体系 |
5.1.1 原料供应技术路线 |
5.1.2 原料供应组织管理模式 |
5.1.3 京郊原料供应模式实践分析 |
5.2 原料供应系统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 |
5.2.1 原料供应系统风险识别与分析 |
5.2.2 原料供应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 |
5.3 小结 |
6 京郊农村地区推广生物质固体燃料的效益评估 |
6.1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项目经济效益的经济可行性评估 |
6.1.1 经济可行性评估的前提 |
6.1.2 经济可行性评估的依据 |
6.1.3 经济可行性评估的内容 |
6.1.4 经济可行性评估的结论 |
6.2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社会与生态效益评估 |
6.2.1 社会效益评估 |
6.2.2 生态效益评估 |
6.3 小结 |
7 京郊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市场推广模式研究 |
7.1 京郊农村地区生活用能情况分析 |
7.1.1 北京地区农村生活能源状况 |
7.1.2 京郊区县农村能源消费状况 |
7.1.3. 京郊农户用能模式调查 |
7.2 生物质固体燃料市场选择 |
7.3 京郊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的市场推广 |
7.3.1 市场细分 |
7.3.2 目标市场选择 |
7.3.3 市场定位 |
7.3.4 产品策略 |
7.3.5 价格策略 |
7.3.6 渠道策略 |
7.3.7 促销策略 |
7.4 小结 |
8 生物质固体燃料CDM项目开发模式 |
8.1 CDM机制与生物质能源项目的结合 |
8.1.1 CDM机制的提出与内容要点 |
8.1.2 生物质能源项目与CDM机制的结合途径 |
8.1.3 促进生物质能源项目与CDM结合的意义 |
8.2 京郊供热系统生物质燃料替代CDM项目模式 |
8.2.1 季节性供热系统生物质燃料替代项目概述 |
8.2.2 生物质燃料替代项目与CDM机制的结合 |
8.3 京郊农林生物质替代燃料CDM项目实施模式 |
8.3.1 项目技术路线 |
8.3.2 适合本项目的CDM方法学 |
8.3.3 项目实施流程 |
8.3.4 项目实施的风险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9 京郊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区域选择研究 |
9.1 区域选择因素分析 |
9.2 京郊地区资源状况分析 |
9.2.1 劳动力资源状况 |
9.2.2 土地资源状况 |
9.3 京郊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9.4 京郊地区交通运输能力状况分析 |
9.5 京郊地区能源消费状况分析 |
9.5.1 京郊地区能源消费基本状况分析 |
9.5.2 北京地区原煤利用状况分析 |
9.5.3 京郊地区用电状况分析 |
9.6 京郊地区环境基本状况分析 |
9.7 京郊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区域选择研究 |
9.7.1 京郊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区域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 |
9.7.2 数据收集与整理 |
9.7.3 数据的处理过程及结论 |
9.8 小结 |
10 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发展的促进政策研究 |
10.1 国外促进生物质能发展的政策经验 |
10.1.1 国外生物质能源政策现状 |
10.1.2 国外生物质能源政策经验 |
10.2 国内促进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政策现状 |
10.3 不同政策背景下的利益相关者策略选择行为分析 |
10.4 京郊农林生物质固体燃料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11 结论与讨论 |
11.1 研究结论 |
11.2 研究创新点 |
1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7)我国生猪价格形成与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猪肉需求特征的变化 |
1.2 生猪有效供给的困境 |
1.3 生猪市场环境的影响 |
1.4 生猪价格频繁的波动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文献综述 |
2.1.1 关于生猪周期的研究 |
2.1.2 关于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关系的研究 |
2.1.3 关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关系的研究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2.2.1 关于生猪周期的研究 |
2.2.2 关于货币供应与农产品价格关系的研究 |
2.2.3 关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关系的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3 研究目标及意义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意义 |
4 研究内容 |
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6 可能创新与研究展望 |
第二章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概述 |
1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阶段分析 |
1.1 计划时期发展阶段(1949-1978年) |
1.2 改革初期发展阶段(1979-1984年) |
1.3 市场快速发展阶段(1985-1997年) |
1.4 产业结构调整阶段(1998-2006年) |
1.5 现代产业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
2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2.1 国际贸易地位 |
2.2 国内产业地位 |
2.3 猪肉消费差异 |
2.4 生猪供给结构 |
2.5 生猪流通环节 |
2.6 养殖效益风险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猪价格对养殖效益和供给的影响 |
1 生猪价格对养殖效益的影响 |
1.1 养殖效益的衡量 |
1.2 生猪生产成本的变化 |
1.2.1 生猪生产总成本的变化 |
1.2.2 生猪生产主要成本项目的变化 |
1.3 生猪产值与利润的变化 |
1.4 生猪价格与养殖效益的相关性 |
2 生猪价格对供给的影响 |
2.1 变量、数据与模型 |
2.2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生猪价格的波动特征分析 |
1 生猪价格变化的分解 |
2 生猪价格波动的ARCH类模型 |
2.1 数据与检验 |
2.2 价格波动模型 |
3 生猪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 |
3.1 生猪价格变化率的AR模型 |
3.2 GARCH-M(1,1)模型估计结果 |
3.3 EGARCH(1,1)模型估计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生猪价格形成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
1 生猪价格决定的理论分析 |
1.1 定义生猪市场结构 |
1.2 生猪需求与供给曲线 |
1.3 生猪价格的供求决定 |
1.4 生猪市场调控政策、货币供应与生猪价格 |
2 实证研究理论与模型 |
2.1 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 |
2.2 协整关系个数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2.3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
3 计量分析与结果讨论 |
3.1 变量、数据与模型 |
3.2 内生变量平稳性检验 |
3.3 变量的长期关系分析 |
3.4 变量的短期关系分析 |
3.5 变量相互影响的动态效应 |
3.5.1 短期参数矩阵旳估计 |
3.5.2 变化率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生猪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
1 我国生猪产业链与价格系统 |
1.1 产业链结构 |
1.2 近年产业链价格系统不均衡程度加剧 |
2 生猪产业链市场整合分析 |
2.1 变量、数据与模型 |
2.2 价格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2.3 价格变量的长期关系 |
2.4 价格变量的短期关系 |
3 生猪产业链价格预测关系分析 |
3.1 VAR模型设定 |
3.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4 产业链价格系统随机冲击效应分析 |
4.1 识别SVAR模型 |
4.2 随机冲击效应实证检验 |
4.2.1 生猪价格变化率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
4.2.2 猪肉价格变化率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
4.2.3 仔猪价格变化率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
4.2.4 饲料价格变化率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
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1 研究结论 |
2 政策建议 |
2.1 发展屠宰加工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 |
2.2 推进生猪业科技创新与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产业素质 |
2.3 改善产业链流通效率与生猪经营方式、提高市场整合程度 |
2.4 建设生猪金融市场体系、健全生猪市场风险分散机制 |
2.5 强化生猪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价格预期的理性化程度 |
2.6 完善生猪市场调控政策、创造生猪业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以产业集聚区为基础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产城融合相关研究 |
1.2.2 产业集聚相关研究 |
1.2.3 产业集聚区相关研究 |
1.2.4 城镇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关系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关键问题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产业集聚与产城融合相关理论研究分析 |
2.1 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
2.1.1 城市定义:分立的研究和表象的概括 |
2.1.2 关于城市形成机理 |
2.1.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 |
2.1.4 低碳城市理论 |
2.1.5 智能城市理论 |
2.2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
2.2.1 产业集聚的概念 |
2.2.2 产业集聚的类型 |
2.2.3 产业集聚的特征 |
2.2.4 产业集聚形成原因 |
2.2.5 产业集聚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产城融合相关理论 |
2.3.1 产城融合相关概念 |
2.3.2 产城融合的内涵 |
2.3.3 产城融合的动力 |
2.4 我国产业集聚的主要空间发展形式 |
2.5 本章小结 |
3 产城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
3.1 集聚经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的基础 |
3.2 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化进程 |
3.2.1 产业集聚促进人口的流动和集中 |
3.2.2 产业集聚为城市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持 |
3.2.3 产业集聚促进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
3.2.4 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制度创新 |
3.3 城市化为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条件 |
3.3.1 城市化提供产业集聚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条件 |
3.3.2 城市化提供产业集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 |
3.3.3 城市化有助于培育产业集聚发展所需的制度文化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4 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
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范畴界定 |
4.3 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河南省产城融合度实证研究 |
5.1 产业集聚区形成的理论渊源 |
5.2 河南省以产业集聚区为基础的产城融合发展实践与探索 |
5.2.1 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
5.2.2 产业集聚区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
5.2.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路分析 |
5.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研究 |
5.3.1 人口分布情况 |
5.3.2 人口集中的特点及趋势 |
5.3.3 促进人口集中的主要措施 |
5.3.4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3.5 促进人口集中的理论分析 |
5.4 河南省部分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度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案例分析 |
6.1 成熟型——以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例 |
6.1.1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
6.1.2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
6.1.3 强化政策引导,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
6.2 生产型——以上海青浦新城为例 |
6.2.1 着力打造新城建设的软硬环境,形成人口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
6.2.2 探索工业用地腾笼换鸟的途径,为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多空间 |
6.2.3 推进新城与工业园区空间整合 |
6.3 休闲型——以洛阳伊滨区为例 |
6.3.1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
6.3.2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
6.3.3 重视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 |
6.4 起步型——以睢县产业集聚区为例 |
6.4.1 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
6.4.2 城市化发展水平分析 |
6.4.3 跨越起步型的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7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
7.1 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
7.1.1 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 |
7.1.2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
7.2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升产城融合功能 |
7.3 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
7.3.1 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
7.3.2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
7.4 构建推动持续创新的文化环境,培育人力资源新高地 |
7.5 进一步完善产城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
7.5.1 建立发挥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的产业集聚机制 |
7.5.2 创新土地利用、资金与人才保障机制 |
7.5.3 强化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
7.5.4 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林业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现状 |
1.3.2 林业金融问题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
1.5.1 研究的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 |
2.1 企业融资概述 |
2.2 资本结构理论与中小企业融资 |
2.2.1 MM 理论 |
2.2.2 权衡理论 |
2.2.3 代理成本理论 |
2.2.4 信号传递理论 |
2.2.5 融资优序理论 |
2.2.6 控制权理论 |
2.3 信贷融资理论与中小企业融资 |
2.3.1 信贷配给理论 |
2.3.2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2.3.3 关系型贷款理论 |
2.3.4 金融抑制理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林业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及成因分析 |
3.1 林业中小企业的定义 |
3.1.1 统计标准 |
3.1.2 林业企业统计数据 |
3.2 我国林业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
3.2.1 我国林业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 |
3.2.2 我国林业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
3.3 林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
3.3.1 经济学分析 |
3.3.2 中小企业的原因分析 |
3.3.3 银行方面的原因分析 |
3.3.4 政府及社会融资服务方面的原因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国外支持林业中小企业融资的比较研究 |
4.1 美国的林业支持政策 |
4.1.1 低税率政策 |
4.1.2 林业补贴制度 |
4.1.3 技术扶持政策 |
4.1.4 专项贷款 |
4.1.5 森林保险 |
4.2 日本的林业支持政策 |
4.2.1 完善的法律体系 |
4.2.2 税收优惠政策 |
4.2.3 财政补贴政策 |
4.2.4 林业金融制度 |
4.2.5 森林保险与互助制度 |
4.2.6 森林组合 |
4.3 德国的林业支持和保护政策 |
4.3.1 支持森林保护 |
4.3.2 轻税制 |
4.3.3 财政补贴政策 |
4.3.4 森林保险 |
4.3.5 专业合作组织和林主协会 |
4.4 小结 |
第五章 直接融资 |
5.1 债券融资 |
5.1.1 中小企业私募债 |
5.1.2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
5.1.3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
5.2 股票融资 |
5.2.1 中小板市场 |
5.2.2 创业板市场 |
5.2.3 新三板 |
5.3 案例:四川国栋建设融资分析 |
5.3.1 公司概况 |
5.3.2 股票发行情况 |
5.3.3 债券发行情况 |
5.3.4 银行贷款情况 |
5.4 小结 |
第六章 林权抵押贷款 |
6.1 林权抵押贷款的状况 |
6.2 林权抵押贷款的作用 |
6.2.1 实现了森林资源的长期收益向即期收益转变 |
6.2.2 实现了资源向资本的转变 |
6.2.3 实现了高成本向低成本的转变 |
6.3 林权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 |
6.3.1 缺乏系统明确的法律规定 |
6.3.2 贷款期限不适应林业生产周期特点 |
6.3.3 林权抵押贷款的融资成本较高 |
6.3.4 森林资源的双重属性限制林权的行使 |
6.3.5 森林保险尚未全面开展 |
6.3.6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流转市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
6.4 案例:农业发展银行福建省分行支持林业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
6.4.1 贷款情况分析 |
6.4.2 支持林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 |
6.4.3 面临的问题 |
6.4.4 主要成效 |
6.5 小结 |
第七章 林业贴息贷款 |
7.1 林业贴息贷款的状况 |
7.2 林业贴息贷款存在的问题 |
7.2.1 贷款期限不适应林业生产经营特点 |
7.2.2 县域政策性银行服务网点少 |
7.2.3 林业贷款贴息规模与林业中小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
7.2.4 贴息期限短,贴息率低,地方贴息不落实 |
7.3 案例:湖南省湘林 20.4 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项目贴息贷款 |
7.3.1 借款人基本情况 |
7.3.2 项目情况 |
7.3.3 社会效益 |
7.4 小结 |
第八章 林业政策性贷款 |
8.1 信用平台模式 |
8.1.1 “政策性银行+政府投融资公司+林业中小企业”模式 |
8.1.2 “政策性银行+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林业中小企业”模式 |
8.1.3 “政策性银行+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林业中小企业”模式 |
8.2 信用平台的效用 |
8.3 案例:广东省惠东天洋 62.79 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项目 |
8.3.1 借款人基本情况 |
8.3.2 项目享受的优惠政策 |
8.3.3 项目建设必要性 |
8.3.4 项目建设及生产条件 |
8.3.5 项目产品及收益 |
8.3.6 贷款风险 |
8.3.7 贷款担保措施 |
8.3.8 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
8.4 小结 |
第九章 林业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的对策 |
9.1 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支持林业中小企业融资 |
9.2 实施积极扶持林业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 |
9.3 拓宽林业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
9.3.1 利用债券市场筹集林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 |
9.3.2 利用中小板市场助力林业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
9.3.3 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小额资本市场 |
9.4 完善林业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机制 |
9.4.1 强化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力度 |
9.4.2 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力度 |
9.4.3 健全地方中小银行体系 |
9.4.4 融资渠道多元化 |
9.5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林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9.5.1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 |
9.5.2 完善资金补充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
9.5.3 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
9.5.4 建立多种配套体系,促进和规范健康发展 |
9.6 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 |
9.6.1 继续扩大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 |
9.6.2 实施差别性的森林保险财政补贴机制 |
9.6.3 建立森林保险巨灾风险保障机制 |
9.6.4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适当提高森林保险费率水平 |
9.6.5 加强财政、林业、保险、银行之间的合作 |
9.7 大力推广集体林权抵押贷款模式 |
9.7.1 加大林权抵押贷款支持力度 |
9.7.2 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
9.7.3 加强林权抵押资产管理 |
9.7.4 加快林权交易电子化管理进程 |
9.8 林业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
9.8.1 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强化融资能力 |
9.8.2 建立林业中小企业协会 |
9.8.3 加强鼓励中小企业拓展权益性筹资渠道的政策引导 |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
10.1 结论 |
10.2 创新之处 |
10.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四、山场合理造材与市场营销对接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涞源县中药材种植业问题研究[D]. 王优博.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7(02)
- [2]Z公司航空器材采购管理优化分析[D]. 李志.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3]乡村经营性治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浙西北昌硕县的个案分析[D]. 王威.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4]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D]. 刘蕾. 武汉大学, 2014(01)
- [5]小家电企业品牌管理研究 ——以九阳公司为例[D]. 冯梁.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6)
- [6]京郊农村地区生物质固体燃料开发潜力与项目推广模式研究[D]. 蔡飞.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 [7]我国生猪价格形成与传导机制研究[D]. 刘清泉.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8]以产业集聚区为基础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研究[D]. 孙宏立. 武汉大学, 2013(07)
- [9]林业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曹华政.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 [10]谈林区加强山场合理造材的措施[J]. 杨海涛,张杨,李庆云.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