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暑假中教研结合的一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奕,曹永旺,赵鹏,李长浩,李萍,李硕,康宁,王运[1](2021)在《统编教材民间故事单元如何教——以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课堂展不1《猎人海力布》教学实录一、民间故事导入,引发阅读兴趣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进入民间故事单元的学习了。先来看一下导语页,谁来给大家读读这句话?生: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师:从这句话中看到什么关键的词语了吗?生:民间故事,因为我们要学习民间故事。师:还有吗?能体现民间故事特点的词语。
卿菁[2](2021)在《一位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发展满足新时代对教育改革的重要诉求,顺应新时代发展之需。反思性实践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已被普遍认可,然而在现实中,乡村小学青年教师在反思性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反思意识不足、反思的内容单薄等,总结为缺乏对实践的反思,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弱化。乡村小学青年教师是乡村教育改革道路上的中坚力量,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关乎国民素质发展前景。因此,反思性实践在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反思性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决定采用个案研究法,对优秀的乡村小学青年M教师进行多次访谈,在此期间,笔者收集了M教师的教学日记、听课笔记、备课本等实物资料。基于反思性实践的视角,笔者分析了M教师的成长经历,对M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进行探究,提出基于反思性实践的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议。本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笔者通过对反思性实践进行理论分析,论证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部分,笔者通过对M教师的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将M教师专业发展总结为初为人师、善为人师和乐为人师三个阶段;第三部分,本研究基于反思性实践的视角,对M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分析,发现M教师主要通过对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和学生情况三个方面的反思性实践,促进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以及专业理念的提升,笔者还对基于反思性实践的M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进行分析,其机制主要包括M教师基于个体经验的建构、M教师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以及M教师反思性实践的不断更新三个方面;第四部分,笔者通过对M教师成长经历的分析,提出基于反思性实践的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外部支持主要包括打造良好的校园反思文化、完善学校制度、建立保障机制;内部调试主要包括提高教师反思性实践意识、增强反思性实践能力、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反思方法多样化。
郑媛[3](2021)在《语文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的叙事研究 ——基于A教师的故事》文中提出教科书解读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手教师需要提升的重要能力。语文新手教师处于任职初期,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大多停滞不前,使得教科书解读不佳。笔者希望通过研究语文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的提升故事,展现与分析其能力提升过程,为其他语文新手教师提升教科书解读能力提供一些启示与参考。本文从五部分来论述语文新手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第1章为绪论,由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等五部分构成,为进行故事的分析和能力提升的探究做必要铺垫。首先,通过实践观察发现语文新手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水平较低,使得教科书解读相关教学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困境,其教科书解读能力有待提高;同时教科书解读极具重要性,教科书解读能力作为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教科书解读能力属于教学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以后的自我发展需求等提出了本研究的主题;其次,本研究对于语文新手教师提升教科书解读能力、解决教科书解读实践问题、促进专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再次,从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以及教科书解读能力、新手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等方面进行文献的梳理。总体看来,国内外关于此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能力的使用现状,对于能力的提升过程以及利用叙事研究进行呈现的甚少,这为本研究中采用叙事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提供了空间。再次,对语文新手教师及教科书解读能力等核心概念进行相应界定。第五部分即是对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说明,以叙事研究方法为主,观察法与访谈相结合。第2章对教科书解读能力进行解构。解读教科书需要对符号、知识内容、作者意图等客观内容解读以及完成教师感悟解读和教学性解读;解读需要充分运用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共情能力、转化能力等;教科书解读能力从解读内容方面的纵向深入维度和解读能力方面的横向并列维度形成综合维度,即教科书解读能力最终的呈现状态:读懂教科书的能力、读透教科书的能力、读通教科书的能力。第3章为A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故事。通过对A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以及教科书解读实践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故事的讲述,直接呈现A教师作为语文新手教师在教科书解读实践过程中,读懂、读透、读通教科书的能力提升特点、现实表现等。第4章为探寻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与获得的启示。从读懂教科书的能力、读透教科书的能力以及读通教科书的能力三方面进行对语文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的提升过程、提升关键因素以及提升方式的深度探寻。第5章即是结束语,在反思本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研究中尚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科书解读能力属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组成部分。该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以及促进学生发展。本研究对教科书解读能力进行解构并呈现提升的故事,回答了如何提升该能力的问题,具有实践意义。
段沿沿[4](2021)在《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史研究》文中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人民教育家就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榜样。通过研究人民教育家的个体成长史,不仅能够弘扬人民教育家精神,而且对于揭示人民教育家的个体成长规律,为新时代人民教育家的成长与培养提供经验借鉴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历程研究,重点在于探究分析于漪如何成长为人民教育家的问题。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从于漪的成长历程、成长外因、成长内因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总结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的规律及启示。其中,成长历程分为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成名期和成家期;成长外因主要分析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成长内因从教育信念、自我发展、热爱教育和勇于创新四个方面分析;从于漪的个体成长中归纳总结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的规律,从而产生了对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的若干思考和启示,分析人民教育家成长的现实困境,并得出启示:政府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创建学习组织,家庭提供心理支持,个人注重自我提升。
刘琳[5](2021)在《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常州市部分初中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应改变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在历史课程中“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调查是一种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重要的研究方法。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拉进学生与历史、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生活紧密相连,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涵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本文依据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施建议,对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进行探究。全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节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的概念、方法、内容以及一般步骤做了相应的概述;其次,从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涵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等方面阐述了开展社会调查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第二章节是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课堂观摩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当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的现状,一方面社会调查已经被部分初中学校和历史教师所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机会少、流于形式,忽视过程体验和结果反馈,缺乏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等。第三章节,围绕调查中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第一,端正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养;第二,优化调查活动设计,尊重学生主体;第三,形成社会各方合力,创设良好环境。并尝试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的“寻找家族记忆”历史调查活动为例,从案例的提出背景、设计思路、组织实施、学生评价和总结反思等方面细致地进行剖析和研究,以期为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本文虽然对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建议,但囿于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有限,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继续反思和完善,以求服务教学、服务学生。
韩颖歌[6](2021)在《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叙事研究 ——以E小学Z老师为研究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境中,通过对自身实践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提炼出来的可以发挥实际教育效力的,并逐渐积累而成并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起着实质性的主导作用,而且具有动态性和情境的不确定性。关注和重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也充分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本研究基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扎根于研究现场,以一位优秀小学教师Z老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Z老师真实的日常教学情境,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方式搜集并记录内隐于Z老师教学行为背后的实践性知识,并以教育叙事的形式呈现,以此折射出Z老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来源及更新路径等,以期为其他一线教师提供有益借鉴。本文由绪论、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个案分析、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启示等三部分构成。首先,进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文献梳理并整理实践性知识内容构成的理论依据,为本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其次,以Z老师职业发展阶段为节点,采用教育叙事的方式呈现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并从职前和职后两个维度探寻Z老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来源,入职前包括家庭生活环境、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和师范学习经历,入职后包括行动中反思、同事间学习共同体和教师的在职培训。接下来探析Z老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更新路径,包括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反思教学实践经验和构建学习共同体。最后,通过对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研究过程,给予其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若干启示。通过对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历程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教师个体对生活史的梳理有助于追溯以日常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历史;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进行的审视和分析的反思性实践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的改进和创新,从而丰富其实践性知识;在职教师的培训采用以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形式的参与式培训更能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教师需注重同事间生活史、教学经验的分享和互动,形成教师间良性的对话关系更有利于实践性知识的更新和优化。
梁煌君[7](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古至今,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被加上新的内涵和解读。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将被党和国家赋予更重要的使命。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即将交到青少年的手上,他们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必须要给他们扣上第一颗正确的扣子,但由于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导致部分高中生在爱国主义的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因此,在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依托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通过结合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和高中学生的学情分析,分析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结合教育实习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一方面得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发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学资源开发力度不够、课堂教学学生体验感不强、实践性活动有待增加等问题,并对此作出了针对性的原因分析。与此同时利用在高中学习教学实习的机会进行了课堂实践,分别从多方面开发教学资源、营造课堂氛围和采用议题式教学、增加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在未来的实施上更加有实效性。
江雪[8](2021)在《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全国的使用,古诗词被大力提倡,更多数量的古诗文被选入教材之中,其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加凸显。而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诗词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审美能力,更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却存在着衔接不畅、断层横生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内容与情感,阻碍理解力和审美力的发展,从而影响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积淀和教学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这便要求各学段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有重点地把握教学的相关性,恰当地做好教学衔接,以便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过渡,并且为学生奠定一个良好的诗词基础。本篇论文立足这一点,通过调查古诗词课堂教学情况、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现状,对比课标要求,在符合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梳理古诗词教学的问题,整理分析原因,探寻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改进中小学古诗词衔接教学的策略。
翟婧仪[9](2021)在《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教学研究 ——以L市五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的实施推行是教材的一次重大改革,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使得教育者重新关注、审视单元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单元教学符合教材改版要求,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单元教学是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这是素质教育时代的呼唤,也是对语文教学形态的一次探索。基于此,本研究具体分析了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梳理总结编排思路,解析单元设置,阐述单元教学中教师与教材的关系,通过调查得出单元教学的实施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优化策略,引入大单元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案例。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选题缘起,论述单元教学的理论依据,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单元教学的发展及相关内容。第二部分着重论述部编版语文教材单元设置体系,从不同角度理解教材编写思路和设计意图。主要包括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的类型选择分析、板块设计分析、总体特点分析以及教材中不同单元之间教学的区别。第三部分通过调查基本情况概述,对单元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忠实化的课程价值取向、教师浅层化的单元教学理解、教师简单化的单元教学实践、教师单一化的单元教学评价。第四部分针对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教师专业化知识理论素养欠缺、教师固定化的教学思想影响开展、教师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客观因素制约单元教学实施。第五部分结合教材设置,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深入研究教材、提升专业认识,整合学习内容、大胆创新实践,搭建知识框架、形成教学方案,强调学生参与、多元评价方式,突破影响局限、创造有利条件。第六部分在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大单元教学理论,依据大单元教学理论的本质和内涵,对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呈现具体案例。
金春花[10](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研究指明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暑假中教研结合的一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暑假中教研结合的一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一位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诉求 |
1.1.2 反思性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1.3 乡村教师是乡村义务教育的中坚力量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反思性实践作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1.2.2 有关教师反思性实践的研究 |
1.2.3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1.2.4 有关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教师专业发展 |
1.3.2 反思性实践 |
1.3.3 乡村小学青年教师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思路 |
1.4.4 研究方法 |
1.4.5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 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2.1 反思性实践的理论分析 |
2.1.1 反思性实践的内容 |
2.1.2 反思性实践的过程 |
2.1.3 反思性实践的层次 |
2.2 反思性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分析 |
2.2.1 反思性实践促进教师专业知识 |
2.2.2 反思性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技能 |
2.2.3 反思性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情意 |
2.2.4 反思性实践促进教师专业理念 |
3 反思性实践中M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 |
3.1 初为人师:班级管理的初识 |
3.1.1 选择乡村的缘由 |
3.1.2 我所在的D小学 |
3.1.3 曲折的乡村教师道路 |
3.2 善为人师: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
3.2.1 新环境,新征途 |
3.2.2 关注小学生能力的培养 |
3.2.3 关注留守学生和学困生 |
3.3 乐为人师:专业意识的提升 |
3.3.1 专业意识的主动转型 |
3.3.2 教学道路的磨砺 |
3.3.3 学历的提升 |
4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M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
4.1 反思性实践对M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4.2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M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分析 |
4.2.1 基于个体经验的建构 |
4.2.2 与环境的积极互动 |
4.2.3 反思性实践的不断更新 |
5 基于反思性实践对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
5.1 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支持 |
5.1.1 打造良好的校园反思文化 |
5.1.2 完善学校制度 |
5.1.3 建立保障机制 |
5.2 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调试 |
5.2.1 提高教师反思性实践意识 |
5.2.2 增强反思性实践能力 |
5.2.3 丰富自身理论知识 |
5.2.4 反思方法多元化 |
参考文献 |
1.着作 |
2.期刊类 |
3.学位论文 |
4.其他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M教师关于小学生阅读核心素养培养的论文(节选) |
附录三:M教师的部分听课笔记 |
附录四:M教师的部分课后反思及期末总结 |
致谢 |
(3)语文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的叙事研究 ——基于A教师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语文新手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现状 |
1.1.2 语文教师对教科书解读的重要性 |
1.1.3 教学论研究的热点 |
1.1.4 自我发展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新手教师的研究 |
1.3.2 关于教科书解读与教科书解读能力的研究 |
1.3.3 关于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的研究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1 语文新手教师 |
1.4.2 教科书解读能力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样本的选择 |
2 教科书解读能力 |
2.1 教科书解读维度 |
2.2 能力维度 |
2.3 综合维度 |
2.3.1 读懂教科书的能力 |
2.3.2 读透教科书的能力 |
2.3.3 读通教科书的能力 |
3 A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故事 |
3.1 起稿:关于A教师和A学校 |
3.1.1 关于A教师 |
3.1.2 关于A学校 |
3.2 勾勒:入职初体验 |
3.2.1 与学校的“初次见面”,树立发展信心 |
3.2.2 参与职前培训,未见“教科书解读”身影 |
3.2.3 初次解读教科书,获得成果有限 |
3.3 着染:成长进行时 |
故事一:时间紧迫,简单解读文字符号 |
故事二:资料拼凑,完成教学性解读 |
3.3.1 小结:浅尝辄止,拼凑资料--教科书解读对“权威”的盲从 |
故事三:无法与鲁迅同乐,实属尴尬 |
故事四:集体备课中的解读分享 |
故事五:成熟教师示范课的触动 |
3.3.2 小结:课堂启发,教研收获--教科书解读能力在碰撞中初现 |
故事六:教科书解读有了重点 |
故事七:磨课是调整教学,更是对教科书的不断深入解读 |
3.3.3 小结:反复斟酌,实践修正--教科书解读能力在公开课中突进 |
故事八:课标与教学目标指引下的古文解读 |
故事九:有基础、有延展的教科书解读内容 |
3.3.4 小结:标准明晰,经验积累--教科书解读能力持续获得提升 |
4 探寻 |
4.1 读懂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机制 |
4.1.1 读懂教科书的能力提升过程 |
4.1.1.1 理解能力的提升过程:符号识别--符号迁移 |
4.1.1.2 分析能力的提升过程:借助资料--自主分析 |
4.1.1.3 鉴赏能力的提升过程:知觉美--创造美 |
4.1.2 读懂教科书的能力提升关键因素 |
4.1.2.1 语文专业基础与经验 |
4.1.2.2 语文教科书相关资源 |
4.1.3 读懂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方式 |
4.1.3.1 积累专业知识 |
4.1.3.2 多方面收集信息 |
4.1.3.3 多角度揭示内容本质 |
4.2 读透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机制 |
4.2.1 读透教科书的能力提升过程 |
4.2.2 读透教科书的能力提升关键因素 |
4.2.2.1 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 |
4.2.2.2 间接经验与感悟 |
4.2.3 读透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方式 |
4.2.3.1 阅读积累,丰富间接经验 |
4.2.3.2 多维对比,获得生命感悟 |
4.2.3.3 设身处地,产生情感共鸣 |
4.3 读通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机制 |
4.3.1 读通教科书的能力提升过程 |
4.3.2 读通教科书的能力提升关键因素 |
4.3.2.1 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和教学任务的规定 |
4.3.2.2 教研活动的开展 |
4.3.3 读通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方式 |
4.3.3.1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
4.3.3.2 完善教学设计 |
4.3.3.3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 A 教师教科书解读访谈的基本提纲 |
致谢 |
(4)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
第二章 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历程分析 |
一、孕育期(1929-1950) |
二、成长期(1951-1958) |
三、成熟期(1959-1962) |
四、成名期(1963-1984) |
五、成家期(1985 至今) |
第三章 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外因分析 |
一、社会环境 |
二、家庭环境 |
三、学校环境 |
第四章 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内因分析 |
一、坚定信仰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
二、自主发展一辈子学做教师 |
三、热爱教育点亮生命灯火 |
四、勇于创新创建中国特色教育学 |
第五章 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规律分析 |
一、成为人民教育家的外部因素 |
二、成为人民教育家的内部因素 |
第六章 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的启示 |
一、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的困境 |
二、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常州市部分初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社会调查与初中历史教学 |
第一节 社会调查概述 |
一、社会调查的概念 |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的主要内容 |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
第二节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
一、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
二、转变学习方式 |
三、涵养健全人格 |
第二章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分析——以常州市部分初中学校为例 |
第一节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调查分析 |
一、调查情况说明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参与机会少、缺乏主动性 |
二、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新意 |
三、教师忽视活动过程和结果反馈 |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缺乏完善的教育环境和评价体系 |
二、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
第三章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对策及案例 |
第一节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对策 |
一、端正观念,提高教师素养是前提 |
二、优化活动,尊重学生主体是根本 |
三、形成合力,创设良好环境是保障 |
第二节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实践 |
一、案例的提出 |
二、案例的实施 |
三、案例的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 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
致谢 |
(6)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叙事研究 ——以E小学Z老师为研究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
2.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
3.研究者的个人旨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史梳理 |
2.国内研究综述 |
3.研究述评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知识 |
2.教师知识 |
3.教师实践性知识 |
(六)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4.研究对象的选取 |
5.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个案分析 |
(一)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
1.准备与入职阶段 |
(1)家族影响,心系教师 |
(2)小学启蒙,结缘语文 |
(3)成绩优异,考取中师 |
(4)一波三折,终成教师 |
(5)入职焦虑,自我否定 |
(6)面对困境,勤学善问 |
2.适应与发展阶段 |
(1)参加课赛,快速成长 |
(2)参与教研,屡获佳绩 |
(3)重视过程,弱化分数 |
(4)不惧生成,关注学生 |
(5)因材施教,唤醒学生 |
3.成熟与稳定阶段 |
(1)风格稳定,适时调整 |
(2)解读课标,融会贯通 |
(3)认真钻研,教法提升 |
(4)对待学生,积极期待 |
(5)班级管理,凸显智慧 |
(6)尊重个体,关注成长 |
(二)他人眼中的Z老师 |
1.同事眼中的Z老师:“该校的一面旗帜” |
2.学生眼中的Z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
3.家人眼中的Z老师:“家庭工作两不误” |
(三)Z老师实践性知识的来源 |
1.入职前实践性知识的来源 |
(1)家庭生活背景 |
(2)小学语文学习经历 |
(3)师范学习经历 |
2.入职后实践性知识的来源 |
(1)行动中反思 |
(2)同事间学习共同体 |
(3)教师在职培训 |
(四)Z老师实践性知识的更新路径 |
1.日常教学实践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基础 |
2.反思教学实践经验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关键 |
3.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重要举措 |
三、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启示 |
(一)梳理个人生活史有助于追溯教师的教育特点 |
(二)反思性实践教学有助于树立教师的自觉意识 |
(三)采用参与式培训有助于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 |
(四)加强教师间合作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访谈提纲(第一次) |
附录 2: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访谈提纲(第二次) |
附录 3: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4 |
附录 5:田野观察日记节选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高中思想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现状 |
三 概念界定 |
四 研究意义 |
五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
一 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 |
二 有助于学生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三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四 有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
五 有助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分析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果 |
(一)使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
(二)配合德育处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 |
(三)结合四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主义观 |
(四)利用新冠疫情时政,促进学生践行爱国主义行为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爱国主义教学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爱国主义课堂学生体验感不强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性活动有待增加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挑选相对单一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对教材内容优化处理不足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处于探索阶段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优化策略 |
一 精选教学资源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一)精挑历史素材,让爱国主义教育更深刻 |
(二)活用视频资源,让爱国主义教育更生动 |
(三)充分借助本土资源,让爱国主义教育更有说服力 |
二 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
(一)创设教学情境,渲染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 |
(二)结合教材开展议题教学,培养学生理性爱国 |
三 以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悟爱国主义行为 |
(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仪式活动,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
(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践行爱国主义行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语文教学衔接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语文诗词教学衔接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内涵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衔接 |
(二)古诗词教学 |
二、理论基础 |
(一)系统性理论 |
(二)认知发展理论 |
(三)学习理论 |
(四)语文教育心理学 |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六)新课程语文教育理论 |
第二章 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 |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及实施 |
二、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 |
第三章 中小学古诗词衔接教学的成因分析 |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
(一)教师的研究精力投入少 |
(二)教师的研究能力有短板 |
(三)少部分教师不具备研究意识 |
(四)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情分析 |
(五)学校不重视教师衔接教学的培训 |
(六)教研模式阻碍研究发展 |
(七)教师缺乏比较教学意识 |
(八)教师在评价导向的作用下重内容衔接,轻方法指导 |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
(一)学生心理准备不足 |
(二)学生学习能力不够 |
(三)知识储备不足,衔接适应困难 |
三、其他方面的因素 |
(一)布局不均,影响集体教研的进行 |
(二)课时减少,指导不及时 |
第四章 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的实践探索 |
一、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的优化策略 |
(一)教师方面 |
(二)学生方面 |
(三)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方面 |
二、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案例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小学到初中古诗词教学衔接问题调查问卷(小学) |
附录二:小学到初中古诗词教学衔接问题调查问卷(初中) |
附录三:小学和初中教师访谈提纲 |
一、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
二、初中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教学研究 ——以L市五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必然要求 |
(二)适应小学语文教材改版的重要方式 |
(三)基础教育课改呼唤教学方式的转变 |
二、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 |
(二)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三)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学三年级 |
(二)单元教学 |
(三)大单元教学 |
(四)单元教学与大单元教学关系探讨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已有现状述评 |
五、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六、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的单元设置研究 |
一、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单元设置的类型选择 |
(一)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单元设置的主题选择 |
(二)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单元设置的文本选择 |
二、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单元设置的板块设计 |
(一)口语交际板块:表达与交流 |
(二)习作板块:突破与创新 |
(三)语文园地板块:总结与概括 |
(四)快乐读书吧板块:方法与兴趣 |
(五)综合性学习板块:能力与素养 |
三、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单元设置的总体特点 |
(一)系统性 |
(二)连续性 |
(三)整体性 |
四、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单元设置的教学区别 |
(一)不同目标教法不同 |
(二)不同内容学法不同 |
(三)不同重难点突破点不同 |
五、教材单元设置研究对单元教学的作用 |
第三章 小学语文三年级单元教学现状分析 |
一、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忠实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
(二)教师浅层化的单元教学理解 |
(三)教师简单化的单元教学实践 |
(四)教师单一化的单元教学评价 |
第四章 小学语文三年级单元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
一、教师专业化知识理论素养欠缺 |
二、教师固定的教学思想影响开展 |
三、客观因素制约单元教学的实施 |
四、教师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 |
第五章 解决小学语文三年级单元教学问题的措施 |
一、深入研究教材,提升专业认识 |
(一)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 |
(二)以单元课文为着力点 |
(三)以各板块内容为抓手 |
二、整合学习内容,大胆创新实践 |
(一)以课标要求为基准 |
(二)以语文要素为依据 |
(三)正确处理教学关系 |
三、搭建知识框架,形成教学方案 |
(一)整体关照系统考虑 |
(二)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
(三)依据目标有序设计 |
四、强调学生参与,多元评价方式 |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
(二)切实保障多元评价体系 |
五、突破影响局限,创造有利条件 |
(一)不局限于文体 |
(二)灵活安排课时 |
(三)拓展实践研究 |
第六章 指向单元教学未来发展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
一、分析教材,解读文本,提炼主题 |
二、依据主题,确立任务,设置活动 |
三、真实情境,积极实践,提升素养 |
四、统筹安排,分解目标,实施方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课程 |
(二)课程实施 |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
(一)研究的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
(一)内容调适决策 |
(二)内容创新决策 |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
五、分析与讨论 |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
(一)课程性质 |
(二)价值目标 |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
(四)课程的要求 |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
(二)教材的影响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一、本研究的结论 |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
(二)归因 |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
三、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
三、访谈实录 |
四、课堂观察表 |
后记 |
四、暑假中教研结合的一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教材民间故事单元如何教——以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为例[J]. 王奕,曹永旺,赵鹏,李长浩,李萍,李硕,康宁,王运.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1(Z2)
- [2]一位乡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视角[D]. 卿菁.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语文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的叙事研究 ——基于A教师的故事[D]. 郑媛.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史研究[D]. 段沿沿.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5]社会调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常州市部分初中学校为例[D]. 刘琳. 扬州大学, 2021(09)
- [6]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叙事研究 ——以E小学Z老师为研究个案[D]. 韩颖歌. 大理大学, 2021(08)
- [7]高中思想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梁煌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研究[D]. 江雪.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9]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教学研究 ——以L市五所小学为例[D]. 翟婧仪.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1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