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溴酚蓝的化学合成

四溴酚蓝的化学合成

一、四溴酚蓝的化学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淦[1](2018)在《咖啡环效应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前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方法主要是电化学方法和光学方法(比色法、荧光法等),虽然电化学和荧光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检测结果准确,但是这些方法需要复杂昂贵的仪器设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设备,增加了实验复杂性和检测成本,限制其应用和推广。而比色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因此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检测中。但是颜色是种复杂的信号,由色度、饱和度和亮度三个参数决定,不同人对于颜色的判定通常会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周围环境的光线以及人对不同颜色敏感度的差异),另外成像设备参数的设定和样品的背景颜色等这些因素都会给检测结果带来不确定性。因此,急需发展一种有效简单的信号转换的方法用于现场快速的生物医学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咖啡环效应是指当一滴咖啡或者茶滴落桌面,干燥后其颗粒物质就会在桌面上留下一个有色的环状物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靠近液滴边缘的液体蒸发速率超过液滴中心的速率,从而产生一种毛细力使得液滴中的液体向液滴边缘移动,驱使溶质从液滴的中心转移到液滴的边缘,并随着液体蒸发而产生富集。当液体完全蒸发后,在基底上形成一个环形的图案。由于咖啡环效应独特的性质,已经被广泛用于纳米组装、样品富集等。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咖啡环效应的现场快速的分析方法,通过该方法可将传统比色检测结果(即颜色深浅)转换成咖啡环宽度的信号,从而实现裸眼定量检测小分子、蛋白质和核酸。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发展了基于咖啡环效应的小分子葡萄糖和乳酸的分析方法。该方法是基于纸上咖啡环效应将纸上颜色信号转换成颜色条带长度信号,从而实现裸眼定量分析。研究表明:颜色条带的长度与分析物的浓度有关联,以致于定量检测只需要一把直尺即可完成。探讨了纸基底的形状与封塑效果以及样品背景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葡萄糖和乳酸测定。2、发展了基于咖啡环效应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以使用人免疫球蛋白IgG作为分析物,将其固定在淀粉碘化钾试纸上,然后进行封闭处理后再加入葡萄糖氧化酶标记的兔抗人IgG的抗体,冲洗后加入底物进行反应,形成咖啡环效应。探讨了纸基底的形状和封塑效果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颜色条带的长度与IgG的浓度有相关性。因此,通过该方法可将传统的ELISA显色信号转成长度信号,使得定量检测只需要一把直尺。可应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生物标志物的检测。3、发展了基于咖啡环效应的核酸和凝血酶分子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两段单链DNA(探针A和B)与目标DNA或者凝血酶分别互补配对,并在铵根离子诱导下与氯化血红素形成G-四联体,即核酸模拟酶,其具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该模拟酶具有催化一定浓度的双氧水与淀粉碘化钾试纸中碘离子反应形成紫色复合物,蒸发后形成咖啡环,研究表明:颜色条带的长度与目标检测物浓度呈一定的关系,我们还探讨了样品的进样入口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以提高检测重新性。4、研究了光子晶体基底对咖啡环效应的影响,发展了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DNA的方法。将单分散SiO2胶体溶液刮涂在玻璃片基底上。干燥处理后,SiO2纳米粒子自组装形成致密的六方密堆积结构(蛋白石结构)的光子晶体膜。由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后的产物包含有焦磷酸镁沉淀,因此滴在胶体晶体膜上进行蒸发干燥后形成咖啡环,实验发现咖啡环的宽度与病原体DNA浓度有相关性。探讨了不同基底上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光子晶体基底是最佳基底,检测时仅需0.5?L样品在5.0 min内即可完成。可使用裸眼进行半定量检测或者运用手机拍照进行定量检测,最低检测限可达到20拷贝。

贺志伟[2](2017)在《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表面增强拉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决传统的检测方法存在的检测费事,费力,等待时间长等问题,实验采用了新的检测手段——将微流控芯片与表面增强拉曼结合的方法。即在一块微流控芯片上完成分析过程的样品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后,进行拉曼检测与分析,实验中选用纳米银粒子和纳米金球作为拉曼检测的基底,因金属纳米材料拥有独特的光电性质,特定尺寸的贵金属纳米粒子能够产生“热点”效应,SERS增强因子最高可达到1071014倍,从而实现低浓度待测样品的高灵敏度的检测。本文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利用微流控滑动芯片作为检测载体,快速检测环境中和水产中的罗丹明6G和结晶紫含量。采用盐酸氢铵和硝酸银反应制得Ag NPs溶液,并将浓缩后的纳米银粒子和R6G分别加入滑动芯片中,选用多通道同时实验的方式,依靠微流控芯片的滑动将两者混合后,然后进行SERS检测,可以实现快速检测和样品的低消耗。实验发现在滑动芯片的检测区内浓度为10-10mol/L的罗丹明6G依然有明显的拉曼信号,在拉曼位移1360cm-1处呈现信号的峰值,并且随着反应混合时间的推移,其信号的强度也会有所变化,出现梯度最高值,浓度为10-10mol/L的最高信号强度为400,远远高于空白样品检测值。跟踪结晶紫(CV)进行相同实验,成功验证基于微流控滑动芯片的表面增强拉曼的高灵敏性检测。(2)提出利用回形针来制作三维微流控纸芯片的新方法,能够适应多种不同流体通道的微流控纸芯片。利用简单的比色检测来验证自主设计的纸芯片的流通性和反应灵敏性。在纸芯片上成功进行了牛血清白蛋白、二价铁离子的快速定量检测。牛血清白蛋白的线性范围是5-50μmol/L,检出限为0.15μmol/L,R2=0.982。二价铁离子的线性范围是0.6μmol/L-12μmol/L,检出限为0.18μmol/L,R2=0.992。验证了基于回形针的3D微流控纸芯片可用于实际样品检测的可能性。(3)采用SERS技术完成对纸芯片上肿瘤标志物CEA的检测。首先制备SERS探针标记CEA抗体,根据CEA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作用,与连接在纸芯片上的固定抗体和抗原形成―三明治‖免疫结构。利用SERS检测待测抗体上的MGITC信号,进而间接得到不同浓度抗原对应的信号值。CEA浓度分布在1 ng/m L-20ng/m L时,拉曼检测中标记分子的拉曼特征峰强度与检测物的浓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实现了对肿瘤蛋白标志物的高灵敏定量检测,CEA抗原的检出限为0.3ng/ml。这一检测方法经过拓展后可能适用于更复杂的多元肿瘤标志蛋白联合检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查燕[3](2014)在《基于纸基微流器件的生化量检测》文中认为本文提出了两种不同纸基微流器件的制作工艺,并结合吸光法和图像比色法两种检测原理成功地对生化量进行浓度检测。提出的第一种纸基微流器件制作方法主要分为两步:首先,制作铜片模具,即采用Protel软件设计出纸基微流通道图案,获得微流芯片模板,然后,利用模板固化聚二甲基硅氧烷从而得到纸基微流器件。所提出的第二种纸基微流器件制作方法是:用电路制图软件Protel设计出所需要的纸基图案,并尽量考虑反应区域的大小且不会发生交叉感染。然后,对设计好的纸基图案,采用锣空技术对PCB板进行镂空,即可得到的所需要的纸基模版。将制作好的纸基模板粘合在PCB上,在模版的镂空处填满石蜡,并加热使其融化,冷却后平整均匀地填满镂空处。将滤纸平铺在纸基模板上方,并用一块很薄的玻璃片压在滤纸上。用电烙铁加热铜片,使石蜡融化并渗入到滤纸中,即可得到所需要的纸基微流器件。设计了纸基微流器件的实时检测电路,并以蛋白质和葡萄糖作为测试对象,对所研制的纸基微流器件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根据所提出的纸基微流器件的制作工艺所研制的纸基微流器件可形成良好的疏水性通道,在检测区滴定蛋白质与葡萄糖鉴定剂时,可以成功地对蛋白质与葡糖两种物质进行定量、无交叉感染测定。采用标准浓度母液进行对比检测,实验结果误差小于2%。所提出的纸基微流器件制作及其测试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样品消耗量少,线性关系好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林玲[4](2012)在《微流控芯片上功能材料的组装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微流控芯片技术以高通量、低消耗、快速简便分析等优点在生命分析,现场诊断、食品安全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逐渐发展起来的微流控芯片制作技术以其纳米级别的通道的巧妙设计,成为材料和分析化学交叉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论文利用微流控芯片与功能材料的结合对所需样品进行快速检测,以期得到复杂样品中待测成分的含量信息,且简化了前处理的过程,降低了时间和试剂的消耗。本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一:综述了微流控芯片的概述和历史,以及应用现状和集合功能材料在样品检测中的研究进展。二:利用显微镜光刻的方法,在微流控芯片通道内组装了一系列聚(乙烯乙二醇)丙烯酸酯(PEG-DA)的水凝胶加入探针分子用于检测蛋白质和葡萄糖。本工作使用四溴酚蓝和辣根过氧化物酶/葡萄糖氧化酶作为聚乙二醇水凝胶阵列内的探针分子,通过颜色的改变检测人体尿液中的蛋白质和葡萄糖。蛋白质浓度的颜色变化范围为1-150uM,葡萄糖浓度的颜色变化范围为50mM-2M,均可用肉眼或者光学显微镜直接区分。检测过程操作简便,只需5min即可完成,仅消耗样品5uL,即可同时获得人体尿液的血糖浓度和蛋白质浓度。该方法使用方便,在检测过程中不需要特殊的读数仪器或者电源,在快速检测护理诊断上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三:将多孔聚合物整体柱和化学发光检测集成于微流控芯片,用于提取和检测在绿茶中的茶多酚。在多孔聚合物整体柱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合作乙烯二甲基丙烯酸酯)修饰上乙二胺。绿茶中的茶多酚可吸附于修饰过后的多孔聚合物整体柱上,并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化学发光反应。在此工作中微流控芯片可以重复的使用,并在检测过程中具有高灵敏度和减少试剂的消耗。利用微流控芯片通道中的多孔聚合物整体柱对绿茶中的茶多酚进行富集,之后可实现无需洗脱步骤直接进行化学发光反应。利用微流控芯片结合多孔聚合物整体柱对复杂样品的前处理能力,实现了对绿茶中茶多酚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具有样品消耗量少(<1mL),检测速度快(<5min),准确度高等优点。同时还实现了样品的富集分离和在线检测的应用。

广州医学院生化教研组[5](1977)在《四溴酚蓝的化学合成》文中研究表明 四溴酚蓝(Tetra bromophenol blue)是检查白蛋白最灵敏试剂之一。由于它在纸上能半定量地和白蛋白形成稳定的蓝色,其灵敏度超过其它的能产生蛋白误差的指示剂,如溴酚蓝、溴甲酚绿、及四溴酚酞乙酯等,因此,在国外已广泛地用作制造尿蛋白快速检查试纸的试剂。

二、四溴酚蓝的化学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溴酚蓝的化学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咖啡环效应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咖啡环效应
        1.1.1 咖啡环效应的类型
        1.1.2 影响咖啡环效应的因素
        1.1.2.1 马兰戈尼流动的影响
        1.1.2.2 毛细作用力的影响
        1.1.2.3 颗粒形状的影响
        1.1.2.4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1.1.2.5 液体pH的影响
        1.1.2.6 基底浸润性和颗粒的亲疏水的影响
        1.1.2.7 液滴尺寸的影响
        1.1.2.8 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1.1.3 咖啡环效应的应用
        1.1.3.1 喷墨打印中的应用
        1.1.3.2 短沟道晶体管的制备
        1.1.3.3 样品富集
        1.1.3.4 物质分离
        1.1.3.5 其他应用
        1.1.3.6 咖啡环效应的发展前景
    1.2 POCT
        1.2.1 POCT的定义
        1.2.2 POCT的特点
        1.2.3 纸微流控芯片及其POCT的应用
        1.2.3.1 纸芯片的制作方法
        1.2.4 POCT中常见的检测方法
        1.2.4.1 光学检测
        1.2.4.2 荧光法
        1.2.4.3 电化学手段
        1.2.4.4 化学发光法
        1.2.4.5 其他手段
        1.2.5 POCT的应用
        1.2.5.1 临床诊断
        1.2.5.2 食品安全
        1.2.5.3 环境监测
    1.3 光子晶体
        1.3.1 反蛋白石光子晶体
        1.3.2 光子晶体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咖啡环效应的小分子葡萄糖和乳酸的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内容
        2.3.1 咖啡环的发现
        2.3.2 纸芯片制备的基本流程
        2.3.3 恒湿盒的制备
        2.3.4 葡萄糖和乳酸的定量检测
        2.3.5 样品背景颜色的干扰及实际样品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芯片的设计理念及咖啡环的发现
        2.4.2 湿度与时间的关系
        2.4.3 纸上咖啡环颗粒的表征
        2.4.4 芯片的形状和封塑的影响
        2.4.5 背景颜色的抗干扰性
        2.4.6 实际样品的测定与标准方法的比较
        2.4.7 芯片的稳定性测试
        2.4.8 乳酸的检测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咖啡环效应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3 实验内容
        3.3.1 免疫纸芯片制备的基本流程
        3.3.2 抗原的固定
        3.3.3 人Ig G的定量检测
        3.3.4 恒湿盒的制备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免疫分析的检测原理
        3.4.2 湿度的控制
        3.4.3 咖啡环颗粒形貌的表征
        3.4.4 芯片的形状和封塑的影响
        3.4.5 实际样品的测定及与标准方法的比较
        3.4.6 芯片的稳定性测试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咖啡环效应的核酸和凝血酶分子定量检测方法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内容
        4.3.1 G-四联体的设计
        4.3.2 模拟酶的合成
        4.3.3 DNA和凝血酶的定量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模拟酶形成的原理
        4.4.2 模拟酶合成的表征
        4.4.3 双氧水条件的优化
        4.4.4 不同浓度hemin和反应时间的优化
        4.4.5 改进进样方式的影响
        4.4.6 特异性的测定
        4.4.7 芯片的稳定性测试和抗干扰能力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光子晶体基底的咖啡环效应通过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DNA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3 实验内容
        5.3.1 光子晶体的制备流程
        5.3.2 沙门氏菌DNA的提取
        5.3.3 环介导等温扩增引物设计
        5.3.4 环介导等温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5.3.5 基于光子晶体基底的定量检测等温扩增产物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实验原理
        5.4.2 光子晶体膜的反射峰及颜色的表征
        5.4.3 基底材料对咖啡环的影响
        5.4.4 湿度对咖啡环的影响
        5.4.5 沙门氏菌DNA的定量检测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致谢

(2)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表面增强拉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1.1.1 拉曼光谱的背景介绍
        1.1.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基本原理
        1.1.3 表面增强拉曼活性基底的介绍
        1.1.4 SERS基底的制备和应用
    1.2 微流控芯片的发展
        1.2.1 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材料
        1.2.2 微流控芯片的应用
    1.3 微流控滑动芯片
        1.3.1 滑动芯片的简介
        1.3.2 滑动芯片的优点
    1.4 微流控纸芯片
        1.4.1 纸芯片的概述与发展
        1.4.2 纸芯片的特点
        1.4.3 纸芯片的制作方法
        1.4.4 纸芯片的检测方法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基于微流控滑动芯片的SERS高灵敏度检测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银纳米粒子的制备
        2.2.3 滑动芯片的制作
        2.2.4 R6G的SERS高灵敏检测
        2.2.5 实际样品中SERS高灵敏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沉积时间的优化
        2.3.2 芯片检测的灵敏度考察
        2.3.3 重现性检验
        2.3.4 不同浓度结晶紫的检测
        2.3.5 芯片的表征
    2.4 小结
3 回形针固定法制作三维微流控纸芯片的可行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三维芯片的制作
        3.2.3 实验样品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方法重现性考察
        3.3.2 不同纸芯片设计性能考察
        3.3.3 实际样品测定
        3.3.3.1 测定BSA
        3.3.3.2 测定亚铁离子
        3.3.4 回形针固定法与其他方法比较
    3.4 结果与讨论
4 基于微流控纸芯片免疫分析的SERS检测
    4.1 实验部分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原理
        4.2.3 纸芯片的制作
        4.2.4 金纳米粒子制备和SERS免疫探针的制备
        4.2.5 免疫分析的检测过程
        4.2.6 实际样品中CEA的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u纳米粒子的形貌表征
        4.3.2 免疫探针修饰程度的考察
        4.3.3 洗涤次数的影响
        4.3.4 免疫孵育时间的影响
        4.3.5 固定基底溶液体积的影响
        4.3.6 CEA 抗原浓度的影响
        4.3.7 实际样品检验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基于纸基微流器件的生化量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内容安排
2 微流控芯片技术
    2.1 微流控芯片简介
    2.2 微流控芯片选材
    2.3 微流控芯片加工技术
    2.4 微流控芯片的应用
    2.5 结语
3 纸基吸光法实现浓度检测
    3.1 纸基制作工艺
    3.2 浓度检测原理
    3.3 电路设计模块
    3.4 实验数据分析
    3.5 结语
4 基于纸基图像比色法实现浓度检测
    4.1 纸基制作工艺
    4.2 浓度检测原理
    4.3 实验数据分析
    4.4 结语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微流控芯片上功能材料的组装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微流控芯片上的功能材料研究
    1.1 本章引论
    1.2 微流控芯片
        1.2.1 发展历史及概述
        1.2.2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技术
        1.2.3 微流控芯片加工材料
        1.2.4 应用
    1.3 倒置显微镜系统
        1.3.1 荧光倒置显微镜介绍
        1.3.2 视场光阑
        1.3.3 参数控制
    1.4 化学发光
        1.4.1 荧光倒置显微镜介绍
        1.4.2 化学发光的历史
        1.4.3 化学发光基本概念
    1.5 固相微萃取整体柱
        1.5.1 整体柱的发展概括
        1.5.2 整体柱的制备技术
        1.5.3 聚合物整体柱表面修饰
        1.5.4 整体柱在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微流控芯片中凝胶阵列技术检测尿液中的葡萄糖和蛋白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制备聚乙二醇柱
        2.2.3 微流控芯片的加工与制作
        2.2.4 蛋白质和葡萄糖的检测分析
        2.2.5 微流控芯片装置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乙二醇凝胶柱
        2.3.2 蛋白质和葡萄糖的检测
        2.3.3 实际尿液样品的检测
    2.4 小结与展望
第三章 固相微萃取整体柱在微流控芯片上对绿茶样品中茶多酚的萃取并用化学发光在线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微流控芯片制作及实验操作
        3.2.3 制备整体柱材料(GMA-EDMA)
        3.2.4 GMA-EDMA 整体柱上修饰胺基
        3.2.5 化学发光检测
        3.2.6 茶叶样品的制备
    3.3 实验与讨论
        3.3.1 制备 GMA-EDMA 整体柱的表征
        3.3.2 所制备的固相微萃取柱对样品进行预处理
        3.3.3 化学发光检测条件的优化
        3.3.4 茶多酚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3.3.5 该化学发光体系的分析特性
        3.3.6 干扰实验
        3.3.7 实际应用
    3.4 小结与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四、四溴酚蓝的化学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咖啡环效应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D]. 张大淦. 东南大学, 2018(03)
  • [2]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表面增强拉曼研究[D]. 贺志伟. 烟台大学, 2017(02)
  • [3]基于纸基微流器件的生化量检测[D]. 查燕. 宁波大学, 2014(03)
  • [4]微流控芯片上功能材料的组装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D]. 林玲. 北京化工大学, 2012(10)
  • [5]四溴酚蓝的化学合成[J]. 广州医学院生化教研组. 广医通讯, 1977(04)

标签:;  ;  ;  ;  ;  

四溴酚蓝的化学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