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的数据语义判别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琚安康[1](2020)在《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定向网络攻击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APT为代表的定向网络攻击具有攻击手段复杂、潜伏期长、危害性高的特点,已成为影响网络安全的最大威胁,从多源异构、存在噪声的网络空间数据中辨识出定向网络攻击行为、意图和趋势,是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网络空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多源异构网络安全数据体量巨大、格式异构、语义多样等特点,研究了面向关联分析的定向网络攻击检测方法,分析归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设计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定向网络攻击检测框架,相应地提出了一整套数据关联方法,可有效支持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分析决策。具体来说,本文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面向关联分析的定向网络攻击检测缺乏标准框架的问题,设计了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定向网络攻击检测框架,通过分析定向网络攻击及其检测过程,给出定向网络攻击的形式化定义,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定向网络攻击检测分层框架,设计了相应的数据分类模型与关联分析方法,解决了目前研究中缺乏统一规范描述框架的问题。2、针对异常检测模型缺少高质量标注数据集的现实问题,研究少标注样本环境下的流数据异常检测方法,提出了基于孤立森林和PAL的自适应异常检测算法。在基于集成学习思想的孤立森林算法基础上,通过融入主动学习策略,采用人在回路的混合增强机制弥补机器学习算法的不足,根据反馈结果迭代更新检测模型,有效避免由于机器学习算法本身局限性带来的决策失准,减少误报率并提高检测效率,实现快速高效的攻击异常点发现。3、针对攻击活动带来告警数据冗余且缺少关联的问题,为精简告警信息,更好把握和分析攻击者的动机,提出了基于动态贝叶斯告警关联图的定向网络攻击场景关联方法。通过分析安全告警事件概率转移的不确定性,构建基于动态贝叶期的告警关联图模型,在告警事件之间建立关联约束,分析不同告警之间的关联关系,结合条件概率矩阵度量告警之间转移的不确定性和关联性,采用概率推理方法对隐含边和告警节点进行补充,并基于蚁群优化算法对模型权重及时更新和修正模型误差,实现对攻击路径的准确刻画。4、针对现有攻击分析效率低下、人工分析认知误差带来准确性完备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知识图谱表示学习的攻击知识关联方法。将安全知识自动化融入溯源分析过程,通过推荐攻击知识实现对攻击模式的有效关联,将繁重的人工记忆和查询转化为半自动的知识推荐任务,分别从结构化特征的本体建模和非结构描述数据的知识表示出发,提出基于嵌入向量表示的攻击知识关联算法,建立安全告警与安全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对于安全告警数据给出相应的知识推荐结果,为分析人员提供相应的知识推荐。5、针对现有研究中缺乏对告警事件与攻击上下文关联关系动态刻画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级联攻击链模型的定向网络攻击场景重构方法。通过对网络威胁过程建模方法进行扩展,提出了一种递归式级联攻击链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提出一种双向分析方法,将攻击事件显式映射到攻击链的不同阶段,并通过反向推理补充攻击链中缺失的攻击事件,解决定向网络攻击场景关联重构的问题。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安全分析人员及时掌握网络安全状况,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定向网络攻击提前做出防护,为缩短攻击发现时间、实施主动防御提供相关理论支撑与方法保障。
杨粟梅[2](2020)在《决算审计视阈下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以RJ铁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在我国铁路建设领域应用比较滞后,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加上我国大多数铁路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缺乏重视,导致评价工作流于形式,以至于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在我国铁路建设领域应用还不算广泛。近年来随着铁路基本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而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工作进行困难,根据已有文献研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模型多种多样,并未形成一套成熟的评价体系。因此,如何客观、科学的对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竣工决算审计范围不断外延,竣工决算审计在项目管理和审计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通常铁路建设单位委托外部审计就本单位已完工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审计并提出管理意见,由此,本文试图在决算审计视阈下展开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以铁路建设管理单位为评价主体,委托审计单位执行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借助审计力量获取较为客观的评价信息,对铁路建设管理单位参与的项目实施管理进行绩效评价。文章首先阐述了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从项目管理绩效、绩效评价、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和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和总结,分别阐述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和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概念,介绍了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系统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三大理论。其次,分析决算审计和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决算审计视阈下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再者,本文在明确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对象的基础上,将建设管理单位参与的项目实施全过程划分为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决算三个阶段,围绕项目实施全过程结合决算审计内容进行指标初选,通过专家组讨论对指标进行筛选后最终确定指标框架,并建立基于决算审计赋分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将指标体系应用于RJ铁路建设项目案例当中,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决算审计数据和结论对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赋分,下一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阶段的绩效评价分数,最终得出评价结论,实现了对项目的定量化绩效评价。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决算审计与项目管理绩效评价进行融合,结合竣工决算审计内容构建一套适合铁路项目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以决算审计为客观数据的指标赋分法量化绩效评价,并经铁路案例验证,该方法客观公正、易于操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为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探索之路提供新的思路。
任泳然[3](2020)在《数字经济驱动下政务数据资产化与创新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日益普及,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日渐兴盛,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数据也逐渐成为推动各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生产素。2016-2018年,美国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榜首,新加坡反超我国位居榜单第二。从其竞争力内部结构看,新加坡数字创新竞争力得分超越美国,数字治理竞争力得分也远超我国,新加坡在数字治理竞争力上的强势表现是其能反超我国的重要原因。我国位居第三,但与美国数字经济竞争力的差距从2016年以来正逐年缩小。据统计,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 1.3万亿元,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为3 4.8%,同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6 7.9%是由数字经济发展贡献的,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发展力量。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经济”代替了“数字经济”,时至今日,“数据有价”早已成为全民共识。数据是数字经济条件下的重要生产要素。要让这种生产要素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就要积极推动数据资产化有序进行,让数据的拥有者可以从市场上获得对应的经济回报。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资本”要素,可以将数据看成是陆权、海权和空权之外的第四种国家战略资源,其重要性如同未来的新石油。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分析挖掘和交易政务数据,实现政务数据的资产化。一方面对政府的服务和决策能力具有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政务数据资产化将产生新知识和新资本,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的一次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我国政务数据资源的80%以上没有被开发利用,这是极大的浪费。然而,政务数据资产化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与困难:(1)政务数据往往包含大量敏感信息,在其资产化的过程中有被泄露的安全风险;(2)政务数据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的现象,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3)政务数据资产是一种典型的虚拟性和资源性资产,其价值难以量化;(4)政务数据的资产属性和权属难以确定、在国家层面缺少相应法律法规的支撑、交易活动缺少有效的规范和监管等。这些现象和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政务数据资产化的主要瓶颈。因此,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务数据资产化的创新策略和实现路径,是“数字中国”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成为当前政务数据开发应用的重要方向。本研究以“政务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经济理论,针对政务数据资产化存在的技术性和非技术性障碍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从政务数据安全化、标准化、价值化等技术性方面和数据属性、权属界定、法律法规、制度监管等非技术性方面,结合数字经济理论,采用GRA与FCA相结合的方法,从影响政务数据资产化的众多影响因素中识别出关键的影响因素。根据上述方法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政务数据资产化过程影响因素分为技术处理因素和市场化因素。其中,兼容性、数据保密制度化、具有足够的财政投入、数据属性明确和优化数据评估体系为政务数据资产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法律配套完备性、规范监管和数据权属明晰为政务数据资产化的一般影响因素。政务数据资产化路径为数字经济驱动下政企合作模式。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对政务数据资产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即本研究认为政务数据资产化是一个“二过程,四阶段”的演化过程,该理论对现有政务数据资产管理理论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同时又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对我国各地政府推动政务数据资产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周弋[4](2020)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优化的绩效评价 ——以A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内部审计的角色在企业集团中日渐重要,如何从最初的财务基础审计阶段成功转型成为促进组织目标实现和实现价值增长的现代内部审计成为企业管理层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然而,审计成本过高、企业信息孤岛以及从业人员胜任能力不足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履行为组织提供有效增值服务的能力。近年来引入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为内部审计将内部审计环境、工作方法和审计模式注入新理念和实施途径。那么如何合理有效评价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优化效果,本文认为在以增值为目的的现代内部审计角色下,新环境中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可以有效反映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优化效果。因此,在财务共享服务背景下设立一套合理反映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优化效果的绩效评价指标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首先在财务共享模式引入背景及内部审计工作发展新要求的基础上,查阅及整理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内部审计的定义,以及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内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研究,指出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丰富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研究的必要性。其次,本文根据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的主要关键优化目标,对目标分解后初步提出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优化的绩效评价框架。接着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邀请专家进行指标检验,并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各层次及各指标的权重,形成绩效评价框架。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对绩效框架的应用来评价引入财务共享模式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优化效果,提出内部审计在新环境下进一步优化的建议。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旨在建立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优化的绩效评价框架,充实国内外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从实践意义上,基于A集团案例绩效评价框架下的评价结果,提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在新兴技术环境下发展的进一步优化对策,为国内外财务共享下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转型提供参考。
李洁[5](2019)在《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进了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数据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的逻辑起点。“数据驱动”打破了基于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桎梏,形成了从问题到数据又回归问题的新方法论认识——基于数据解决问题。这一研究范式将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从对问题本源的探索推向知识服务的本真,可以说,从数据直面用户、管理和服务为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供给侧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知识发现服务要改变的不只是管理技术、管理规则或服务形式,而要涉及整个管理理念和服务体系。而大数据环境中,数字图书馆信息发生源越来越多,数据产出量越来越大,数字资源增长速率越来越快,数据异构性越来越明显,数据老化节奏越来越快,低价值密度隐患的知识饥渴和数据海啸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用户对发现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数字图书馆数据资源正面临着重新被发现的挑战。迎面变化和挑战,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发现服务不单要完成从文献数字化到内容数据化的知识组织转型,更应实现数字资源从内容数据化到数据智能化的价值开发和智慧洞见。数据驱动的科研范式开辟了知识发现的新路径,开启了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时代新转型。探索数据驱动理念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的新形态,需要学习、内化数据科学相关理论,需要剖析知识发现的驱动要素和作用机制,需要打破传统的资源发现固化模式,创建知识发现服务的创新生态功能圈。融合数据驱动和知识发现的双重技术优势,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趋从数据化、数据向知识转化的语义关联、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维度寻求用户数据、内容资源数据、专家数据、业务数据的新协同,开发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新应用,强化数据的集群整合、提升平台的绿色联通、实现用户界面的友好交互,使数字图书馆成为支持用户知识探索与发现创造的智能服务系统,使数据资源最大化的进行价值开发与知识转化,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受益于数字图书馆高效、便捷、友好与智能的知识发现服务体验。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研究成果的追本溯源,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核心理念;通过文献分析、调查访谈、仿真实验、模型训练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环境、驱动机制、创新模式、模式应用以及创新策略制定。围绕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从数据环境特征、数据环境变化和数据环境开发分析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结合数据要素、数据驱动过程、数据驱动维度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流机制、协同驱动机制和数据驱动控制机制;第五章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创新衍变的内在使命分析,指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依据、构建基础和构建过程;第六章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进行具体的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文本推荐和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第七章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具体瓶颈给出各驱动维度的应对策略。具体内容阐述如下:第3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本章是对大数据驱动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场域的情境解构。首先,基于大数据的4V特征,面向全数据,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数据形态、存在方式、存储模式、存储内容、数据价值等方面的特性。其次,探讨数据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思维、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影响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革新的优劣利弊。最后,基于环境特性和环境变化的双向作用状态定位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发展的开发方向。明确本文研究目的的同时,引出4、5、6、7章节的主要研究任务。第4章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本章作为第5章的铺垫,详细解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平台的数据要素和驱动作用形式。通过用户数据、资源内容数据、专家数据的分类界定,为第6章科研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服务模式应用提供数据基础;通过数据化、语义关联、可视化、智能化的数据驱动维面的层级解构,为第7章的创新策略制定奠定优化主线;基于数据要素、驱动过程和驱动维面,从内外力作用的动力机制、输入-输出的流机制、数据融合的协同驱动机制以及数据驱动控制机制具体呈现数据驱动与知识发现服务交互融合的催化反应。第5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章首先对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进行内在逻辑分析;其次,从资源发现既有模式、知识产品和技术支持方面阐述实现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外在基础;最后,综合内在逻辑和外在基础,进行创新模式的基础框架和平台架构的初步解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第6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本章在第5章提出的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分别利用科研用户数据进行数字图书馆百度发现的科研用户画像构建,利用文献数据进行以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为核心要素的研究设计指纹构造,结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实现精准文献推荐,并通过用户检索实验验证多粒度检索决策的优势。第7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基于第4章对数据驱动维度和驱动机制的分析,本章旨在明确数据化、语义化、关联化、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的创新方向并进行相应的优化路径设计,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制约因素,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大数据环境下,重新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内涵、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机制、创新数字图书馆既有的资源发现服务模式,有利于从方法论认识层面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统一检索及其延伸功能,更在于此基础上辅助科学发现的循证决策、智能管理和知识再造的服务价值。在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与努力认识未知的道路上,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为科学发现的方法探索提供了一个可行参考,推动着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不断革新的历程中惠及更多的求知受众。
杨迎静[6](2020)在《地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研究 ——以XX市为例》文中提出现阶段,生态治理作为国家关注的热点话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生态环境审计也日益受到重视。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启动了审计试点,2016年扩大试点范围,到2018年要形成经常性的审计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时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执政理念,这项工作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全面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对全文的概括,包括文章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二章为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针对本选题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对此进行综合评价。第三章为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该部分首先对地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审计责任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介绍了本文选取的主要研究方法。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构建了生态环境责任审计的指标体系,主要从设计原则、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构建方面进行研究。第五章则是在第二章和第四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XX市的基本情况,在结合第二章所述模糊综合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第四章设计出的指标体系,提出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得出XX市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的具体审计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第六章为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展望部分,根据本文的研究程度提出文章的综合结论,分析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展望生态环境责任审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致力于解决在开展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中所出现的问题。研究发现目前针对领导干部开展的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工作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经验的缺乏,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与方法,对审计结果的可比性造成了一定阻碍,本文在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指标评价体系构建方法,提高了审计结果的可比性。其次应加大对地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整改力度,密切关注改善的进度与情况。最后应意识到针对领导干部开展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我国的一项制度创新,随着该项制度的广泛使用,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姜昊[7](2019)在《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球大数据是集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基础上的交叉融合学科方向,以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方法研究地球科学数据和信息的相关关系,从而发现地球系统圈层相互作用的知识。本文是以地球大数据为对象、以服务知识发现为目标、以信息服务方法为手段,按照数据流、信息流和知识流的全生命周期模型,从数据信息内容服务和知识发现过程服务的角度出发,研究地球大数据的信息服务模型、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方法、元数据关联检索方法以及信息服务可信度评价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理论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方法,实现了数据云服务系统建设,解决了面向地球大数据知识发现的信息服务流程模型问题以及云服务系统架构问题,能够为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提供基础服务平台。构建地球大数据生命周期模型的数据闭环、信息闭环和知识闭环及其步骤流程,根据SWOT分析研究并提出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的总体模型、方法流程和标准规范。研究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系统对专业用户、决策用户和公众用户的服务模式,以及内容处理类和过程管理类的11种服务功能。提出利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和“综合系统架构”的混合型架构理念来设计地球大数据信息云服务系统的整体架构,采用数据库集群分类存储的方法设计系统的数据服务架构,采用微服务的方法设计系统的分析服务架构。支撑数据云服务系统的建设并作系统性能比较,结果显示该系统性能基本可满足需求,搭建方法具备性价比优势。(2)提出了一种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元数据关联模型,实现了以科学目标、应用领域和服务方向为内容关键词的关联,解决了地球大数据元数据模型的通用性和关联性的问题,能够服务于知识发现内容的检索。按照“核心元数据+内容关键词+语义映射”的思路,从“子集、实体、元素”三级层次关系,设计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属性维度、状态维度、关联维度5个子集,共16个实体和42个元素作为核心元数据模型,并制作核心元数据模型的UML图和数据字典。利用跟踪矩阵方法研究元数据的知识关联、应用关联和服务关联等关联维度的内容关键词;建立核心元数据模型与其他元数据国际标准之间的语义映射互操作。对数据云服务系统作扩展开发,实现地球大数据研究湖泊面积变化案例中数据源的检索。(3)首次提出了一种面向知识发现的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可信度评价方法,实现了数据信息内容和知识发现过程的一体化评价,解决了以全生命周期角度评价信息服务可信度的问题,能够服务于知识发现内容和过程的验证。结合数据监护概念,从数据质量、模型和信息可用性及知识满意度三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地球大数据研究湖泊面积变化的成果为对象,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从数据完整性、数据准确性、数据一致性、模型可用性、模型结果可用性出发,构建16个一级评价指标和31个二级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价指标权重和评价等级,通过模糊评价矩阵计算评价结果,并对评价结果作验证。
黄彤彤[8](2019)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资源环境危机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严肃问题。为改变这一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自然资源实施高效管理,做好环保工作。对领导干部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正是我国为转变领导干部政绩观、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改善人民生存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从2013年,该审计制度被提出,到2015年末至2017年末两年的审计试点工作,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一项我国独有的制度创新,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有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丰富积累。2017年末,国家做出了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列为一项全新的经常性审计制度的决定。为推动其常态化的顺利进行,需要加大对其的理论方法研究,对试点暴露出的问题尽快研究出解决方案。现有文献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理论和框架的探讨较丰富,而对具体的审计评价、审计结果应用及责任追究机制探讨不足。本文是在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展开研究,希望能为实际中审计人员客观评价领导干部提供参考,进而助力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常态化的顺利开展。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国外关于环境绩效审计和国内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文献研究,界定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概念,分析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现状,归拢了问题、剖析了原因、总结了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结合DPSIR模型构建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提出了评价原则,并综合专家意见,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每一层级具体指标。最后,选取X市市长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以验证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可应用性。案例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具备较强可操作性,评价结果符合客观实际。
陈乔仪[9](2018)在《铁路运输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一系列深刻变化,2017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铁路运输企业是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铁路运输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于准确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职情况、加强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成为铁路运输企业审计评价工作着重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铁路运输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出发,以理论研究为基础,调查研究为手段,旨在通过确定铁路运输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象、内容、指标框架和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一套适用于铁路运输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应用。首先,本文提出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梳理和归纳总结,明确了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和思路,指出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其次,阐述了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概念,介绍了委托代理理论、人本审计理论两大理论基础,并对相关政策和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再则,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了铁路运输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明确审计对象的基础上,基于法纪责任、经营责任、管理责任、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初步选取了评价指标,并设计问卷进行了指标的筛选,最终确定指标框架,并确定了评价综合模型;最后,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
张春苗,周宪平,丛旭辉,郭树荣[10](2018)在《PPP模式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绩效审计研究——基于项目可持续性视角》文中提出随着PPP模式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的推广应用,受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项目出现较多问题。为有效识别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指导借鉴,实现提升政府城市管理水平、资金利用效率等目标,本文基于项目可持续性视角,建立PPP模式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基于OWA算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PPP模式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绩效审计模型。实例应用表明:该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和审计模型,能较好地对PPP模式下老旧小区项目进行绩效审计,识别已完工项目的不足之处,可为后续类似项目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措施、提高项目整体绩效水平,提供参考借鉴。
二、审计的数据语义判别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审计的数据语义判别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定向网络攻击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定向网络攻击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研究现状 |
1.3.2 多源异构网络安全数据研究现状 |
1.3.3 定向网络攻击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
1.3.4 定向网络攻击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1.3.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定向网络攻击检测架构设计 |
2.1 引言 |
2.2 定向网络攻击检测形式化定义 |
2.3 多源异构网络安全数据分类 |
2.4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定向网络攻击检测框架 |
2.4.1 框架设计 |
2.4.2 相关研究问题 |
2.4.3 基于Hete MSD的数据分析流图 |
2.5 多源异构数据关联分析的关键问题 |
2.5.1 事件-事件关联分析方法 |
2.5.2 告警-告警关联分析方法 |
2.5.3 上下文-知识关联分析方法 |
2.5.4 告警-上下文关联分析方法 |
2.6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孤立森林和PAL的自适应异常检测方法 |
3.1 引言 |
3.2 异常检测算法基础 |
3.2.1 基于机器学习的异常检测一般模型 |
3.2.2 主动学习与集成学习 |
3.3 基于孤立森林和PAL的自适应异常检测方法 |
3.3.1 方法原理框架 |
3.3.2 孤立森林模型构建与LODA集成异常检测算法 |
3.3.3 基于PAL的标注样本选择策略 |
3.3.4 基于人工反馈的权重更新算法 |
3.4 实验与分析 |
3.4.1 实验设置 |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动态贝叶斯告警关联图的定向网络攻击场景关联方法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 |
4.3 基于DB-ACG的告警关联模型框架 |
4.3.1 基本定义 |
4.3.2 基于DB-ACG的告警关联模型框架设计 |
4.4 基于DB-ACG的告警关联方法 |
4.4.1 条件约束定义 |
4.4.2 基于关联约束的DB-ACG生成算法 |
4.4.3 基于DB-ACG的告警关联算法 |
4.5 实验与分析 |
4.5.1 数据集和评估标准 |
4.5.2 告警关联图分析结果 |
4.5.3 告警关联分析与推理效率对比 |
4.5.4 算法运行时间对比 |
4.6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知识图谱表示学习的攻击知识关联方法 |
5.1 引言 |
5.2 相关研究 |
5.3 基于层次化攻击类别本体模型的攻击知识关联方法 |
5.3.1 攻击本体建模与图谱构建 |
5.3.2 基于知识图谱的相关实体推荐算法 |
5.4 基于知识嵌入表示DOC2VEC的攻击模式关联方法 |
5.4.1 知识表示模型 |
5.4.2 基于嵌入向量表示的攻击知识关联算法 |
5.5 实验与分析 |
5.5.1 基于CAPEC的层次化攻击类别本体构建与模式关联 |
5.5.2 基于本体模型的关联预测结果 |
5.5.3 基于知识嵌入表示的Doc2Vec的攻击模式关联结果 |
5.6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级联攻击链模型的定向网络攻击场景重构方法 |
6.1 引言 |
6.2 网络攻击链模型概述 |
6.2.1 Lockheed Martin攻击链模型 |
6.2.2 Mandiant攻击生命周期模型 |
6.2.3 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 |
6.2.4 MITRE ATT&CK模型 |
6.2.5 Malone攻击链模型 |
6.2.6 Unified攻击链模型 |
6.2.7 Bryant攻击链模型 |
6.2.8 Khan攻击链模型 |
6.3 级联网络攻击链分析模型-MCKC |
6.3.1 级联网络攻击链分析模型-MCKC |
6.3.2 基于MCKC的攻击场景图及相关定义 |
6.4 基于MCKC的定向网络攻击双向分析方法 |
6.4.1 正向分析方法 |
6.4.2 反向推理方法 |
6.5 基于MCKC的定向网络攻击分析案例研究 |
6.5.1 典型APT攻击场景 |
6.5.2 Wanna Cry攻击分析场景 |
6.5.3 模型分析结果 |
6.6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与创新点 |
7.1.1 研究总结 |
7.1.2 主要创新点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2)决算审计视阈下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以RJ铁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项目管理绩效研究 |
1.2.2 绩效评价研究 |
1.2.3 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
1.2.4 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决算审计及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相关概述 |
2.1 决算审计相关概述 |
2.1.1 工程项目竣工决算的内涵 |
2.1.2 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概念 |
2.2 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相关概述 |
2.2.1 绩效评价的内涵 |
2.2.2 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内涵 |
2.2.3 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概念 |
2.3 基于决算审计的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相关概述 |
2.3.1 基于决算审计的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概念 |
2.3.2 基于决算审计的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特点 |
2.3.3 基于决算审计的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
第3章 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现状 |
3.1.1 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现状 |
3.1.2 铁路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现状 |
3.2 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现有的绩效评价与项目脱节 |
3.2.2 评价信息不全面且来源单一 |
3.2.3 评价流于形式,评价指标操作性低 |
3.3 决算审计视阈下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
3.3.1 铁路竣工决算审计特殊,利于绩效评价工作开展 |
3.3.2 基于决算审计,绩效评价紧扣项目管理内容 |
3.3.3 决算审计贯穿绩效评价,扩大评价信息来源 |
3.3.4 结合决算审计内容设计指标,可操作性强 |
第4章 决算审计视阈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目的 |
4.2 评价对象的界定 |
4.3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与思路 |
4.3.1 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4.3.2 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 |
4.4 基于决算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1 评价指标初选 |
4.4.2 评价指标设计修正 |
4.4.3 评价指标框架确定 |
4.5 基于决算审计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建立 |
4.5.1 建立评价指标因素集 |
4.5.2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4.5.3 绩效评价赋分法计算 |
4.5.4 绩效评价模糊综合值计算 |
第5章 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以RJ铁路为例 |
5.1 项目基本概况 |
5.2 绩效指标权重计算 |
5.3 绩效评价赋分法计算 |
5.3.1 项目准备阶段评价指标集计算 |
5.3.2 项目实施阶段评价指标集计算 |
5.3.3 项目决算阶段评价指标集计算 |
5.4 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结果计算 |
5.4.1 指标层评价结果计算 |
5.4.2 项目总体评价结果计算 |
5.5 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结论 |
5.5.1 项目准备阶段管理绩效评价结论 |
5.5.2 项目实施阶段管理绩效评价结论 |
5.5.3 项目决算阶段管理绩效评价结论 |
5.5.4 项目管理总体绩效评价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专家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数字经济驱动下政务数据资产化与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字经济发展概况 |
1.1.2 政务数据资产化的必要性 |
1.2 研究问题 |
1.2.1 政务数据技术处理过程 |
1.2.2 政务数据市场化过程 |
1.2.3 政务数据资产化难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目标、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 |
1.5.1 视角创新 |
1.5.2 观点创新 |
1.5.3 方法创新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政务数据资产化的理论基础 |
2.1.1 数字经济理论 |
2.1.2 电子政务治理理论 |
2.1.3 数据共享协同理论 |
2.1.4 电子政务服务创新理论 |
2.1.5 信息技术基础理论 |
2.2 政务数据资产化文献综述 |
2.2.1 数据安全与脱敏的研究 |
2.2.2 数据标准化的研究 |
2.2.3 数据价值评估的研究 |
2.2.4 数据市场化的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3 国际经验及政务数据资产化作用机理 |
3.1 国外发展经验 |
3.2 国内发展现状 |
3.3 对比分析 |
3.3.1 法律法规方面的对比分析 |
3.3.2 专业机构的对比分析 |
3.3.3 数据安全方面的对比分析 |
3.4 政务数据资产化作用机理 |
3.4.1 政务数据资产化内涵 |
3.4.2 “两个过程,四个阶段”的相互作用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4 政务数据技术处理过程 |
4.1 政务数据安全化 |
4.1.1 政务数据安全化问题分类分级 |
4.1.2 政务数据脱敏算法 |
4.1.3 脱敏政务数据标准化预处理 |
4.2 政务数据标准化 |
4.2.1 我国政务数据标准化体系进展 |
4.2.2 我国政务数据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
4.2.3 元数据标准化方案 |
4.2.4 我国政务数据标准化方案 |
4.2.5 政务数据价值化的预处理 |
4.3 政务数据价值化 |
4.3.1 数据评估方法比较分析 |
4.3.2 层次分析法(AHP)的介绍 |
4.3.3 政务数据资产价值影响因素 |
4.3.4 政务数据资产价值构成指标 |
4.3.5 构成指标计量 |
4.3.6 层次分析法(AHP)的步骤 |
4.4 案例分析 |
4.4.1 安全化示例 |
4.4.2 标准化示例 |
4.4.3 价值化示例 |
4.5 本章小结 |
5 政务数据市场化过程 |
5.1 政务数据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
5.2 政务数据市场化主体关系 |
5.2.1 数据供给侧 |
5.2.2 大数据平台 |
5.2.3 数据消费侧 |
5.3 政务数据市场化模式 |
5.3.1 政务数据交易 |
5.3.2 政务数据共享 |
5.3.3 政务数据分析 |
5.3.4 政务数据产品 |
5.4 本章小结 |
6 政务数据资产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1 影响因素实证方法研究 |
6.2 影响因素集 |
6.2.1 政务数据安全化影响因素 |
6.2.2 政务数据标准化影响因素 |
6.2.3 政务数据价值化影响因素 |
6.2.4 政务数据市场化影响因素 |
6.3 实证模型选择 |
6.4 灰色关联度与模糊聚类模型 |
6.4.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6.4.2 模糊聚类模型 |
6.5 实证分析 |
6.6 结果分析 |
6.6.1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6.6.2 一般影响因素分析 |
6.6.3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创新策略与对策建议 |
7.1 创新策略 |
7.2 实施路径 |
7.2.1 建立政务数据合作运营企业 |
7.2.2 政府信息全面数据化 |
7.2.3 建立政企合作管理制度 |
7.2.4 建立拥有政务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团队 |
7.3 政策建议 |
7.3.1 政府层面 |
7.3.2 市场层面 |
7.3.3 技术层面 |
7.3.4 企业层面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问卷:政务数据资产化影响因素调研问卷 |
致谢 |
(4)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优化的绩效评价 ——以A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界定 |
2.1.2 内部审计及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审计 |
2.1.3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 |
2.1.4 文献评述 |
2.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2 理论基础 |
3. 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优化绩效评价框架 |
3.1 绩效评价框架设立背景 |
3.1.1 传统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困境 |
3.1.2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内部审计优化 |
3.2 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 |
3.2.1 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
3.2.2 优化绩效指标设置依据 |
3.3 指标的筛选与评价 |
3.3.1 建立绩效评价指标模型 |
3.3.2 指标的选取与设定 |
3.3.2.1 组织环境维度 |
3.3.2.2 业务流程维度 |
3.3.2.3 内部审计模式维度 |
3.3.2.4 学习与创新维度 |
3.3.3 绩效指标的权重设计 |
3.4 绩效评价框架 |
4. 财务共享模式下A集团内部审计的优化 |
4.1 A集团基本情况 |
4.2 A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引入动因 |
4.2.1 A集团内外部环境变化 |
4.2.2 A集团传统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4.3 A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内部审计的优化策略 |
4.3.1 采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降低内部审计成本 |
4.3.2 采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高内部审计审计效率 |
4.3.3 完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智能内部审计模块 |
4.3.4 健全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共享人才知识体系 |
5. 绩效评价框架在A集团内部审计部门的应用及优化 |
5.1 基于绩效评价框架A集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
5.2 层次分析法下的模糊综合评价 |
5.3 A集团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绩效模糊综合评价 |
5.3.1 确立隶属关系矩阵 |
5.3.2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5.3.2.1 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沟通不足 |
5.3.2.2 内部审计数据未实现完全共享 |
5.3.2.3 财务共享知识体系仍未健全 |
5.4 对A集团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进一步优化建议 |
5.4.1 智能审计功能模块的强化 |
5.4.2 内部审计数据库的健全 |
5.4.3 财务智力人才共享体系的建设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驱动研究现状 |
1.2.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数据驱动 |
2.1.2 知识发现 |
2.1.3 Web级资源发现 |
2.1.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理论 |
2.2.2 数据驱动控制理论 |
2.2.3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 |
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特征 |
3.1.1 馆藏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及数据形态和存在方式的多样性 |
3.1.2 数据存储模式多样化及存储内容的非结构化和碎片化 |
3.1.3 数据资源价值的低密度和高变现潜能 |
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变化 |
3.2.1 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演化 |
3.2.2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 |
3.2.3 数据分析思维模式的形成 |
3.2.4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应用趋势 |
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开发与应用 |
3.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大数据环境中的新定位 |
3.3.2 开发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数据驱动的新机制 |
3.3.3 创新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模式 |
3.3.4 开发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业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 |
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数据驱动机制的数据要素 |
4.1.1 用户数据要素 |
4.1.2 内容资源要素 |
4.1.3 专家数据要素 |
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与维度 |
4.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 |
4.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维度 |
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 |
4.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类型 |
4.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关系分析 |
4.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仿真模型 |
4.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 |
4.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特征 |
4.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过程 |
4.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模型 |
4.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 |
4.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内涵 |
4.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目标 |
4.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模型 |
4.6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机制 |
4.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内涵 |
4.6.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方法 |
4.6.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
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问题的提出 |
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构建基础 |
5.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模式基础 |
5.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产品基础 |
5.2.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技术基础 |
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 |
5.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框架设计 |
5.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架构分析 |
5.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 |
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科研用户画像应用 |
6.1.1 用户画像数据收集 |
6.1.2 用户画像模型构建 |
6.1.3 用户画像实验分析 |
6.2 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应用 |
6.2.1 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基础 |
6.2.2 数据标注 |
6.2.3 研究设计指纹生成模型训练 |
6.2.4 结果与讨论 |
6.3 融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的文献推荐应用 |
6.3.1 文献推荐模型构建 |
6.3.2 文献推荐仿真实验 |
6.3.3 结果与讨论 |
6.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 |
6.4.1 实验准备 |
6.4.2 实验描述 |
6.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 |
7.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与路径 |
7.1.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 |
7.1.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路径 |
7.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化优化 |
7.2.1 数据化优化阻碍 |
7.2.2 数据化优化策略 |
7.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语义关联优化 |
7.3.1 语义关联优化阻碍 |
7.3.2 语义关联优化策略 |
7.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可视化优化 |
7.4.1 可视化优化阻碍 |
7.4.2 可视化优化策略 |
7.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智能化优化 |
7.5.1 智能化优化阻碍 |
7.5.2 智能化优化策略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地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研究 ——以XX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综述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生态环境责任审计概念界定 |
2.2 地方领导干部概念的界定 |
2.3 地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内容的界定 |
2.3.1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 |
2.3.2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 |
2.3.3 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 |
2.3.4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 |
2.3.5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 |
2.3.6 大气保护及污染防治情况 |
2.4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方法 |
2.4.1 模糊概念 |
2.4.2 模糊理论 |
2.4.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2.5 模糊综合评价与地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 |
第三章 地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试点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全国各地试点工作现状 |
3.1.1 多部门相互配合开展工作 |
3.1.2 各地区因地制宜探索重点 |
3.1.3 审计方式方法不断创新 |
3.2 地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
3.2.1 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工作经验缺乏 |
3.2.2 基础数据的有效获取存在障碍 |
3.2.3 生态环境责任审计的会计账目无法可依 |
3.2.4 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内容不够深入 |
3.2.5 审计评价方法不科学 |
3.3 地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审计力量薄弱 |
3.3.2 相关数据存储较为分散 |
3.3.3 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
3.3.4 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不全面 |
3.3.5 生态环境责任审计的专业性较强 |
第四章 地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
4.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1.1 可比性与全面性原则 |
4.1.2 数据可获得性原则 |
4.1.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4.1.4 普适性与可理解性原则 |
4.2 审计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4.2.2 选取评价指标 |
4.3 审计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指标权重确定原则 |
4.3.2 确定权重的方法 |
4.3.3 构建判断矩阵 |
4.3.4 指标权重计算 |
4.3.5 层次单排序 |
4.3.6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4.4 设计综合评价模型 |
4.4.1 确定生态环境责任审计评价因素集 |
4.4.2 确定评语集 |
4.4.3 构建模糊评判矩阵 |
4.5 生态环境责任审计评价结果的转化利用 |
4.5.1 生态环境责任审计报告 |
4.5.2 生态环境责任审计报告利用的重要意义 |
4.5.3 生态环境责任审计评价结果的转化利用 |
第五章 XX市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实证研究 |
5.1 XX市生态环境基本情况 |
5.2 XX市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基本情况 |
5.2.1 审计数据来源 |
5.2.2 XX市生态环境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
5.2.3 审计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XX市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模糊综合评价 |
5.3.1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
5.3.2 确定评价因素权向量 |
5.4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
5.4.1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5.4.2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7)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 |
1.1.2 地球科学数据特点和知识发现的需求 |
1.1.3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的目的 |
1.1.4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研究问题 |
1.2.1 空间信息服务的概念 |
1.2.2 空间信息服务系统 |
1.2.3 空间信息服务的元数据 |
1.2.4 空间信息服务可信度评价 |
1.2.5 研究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模型 |
2.1 地球大数据的特点 |
2.1.1 数据规模 |
2.1.2 数据类型 |
2.1.3 数据流转 |
2.1.4 数据真实性 |
2.1.5 数据价值 |
2.2 地球大数据生命周期模型 |
2.2.1 生命周期模型案例分析 |
2.2.2 地球大数据生命周期模型的设计 |
2.3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参考模型 |
2.3.1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SWOT分析 |
2.3.2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总体模型 |
2.3.3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方法流程 |
2.3.4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标准规范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方法 |
3.1 信息服务系统用户服务模式 |
3.2 信息服务系统服务功能 |
3.2.1 内容功能类服务 |
3.2.2 过程管理类服务 |
3.2.3 服务用户需求 |
3.3 信息云服务系统架构 |
3.3.1 系统整体设计 |
3.3.2 数据服务子系统 |
3.3.3 分析服务子系统 |
3.4 数据云服务系统搭建和性能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元数据关联方法 |
4.1 方法设计思路 |
4.2 核心元数据模型 |
4.2.1 案例分析 |
4.2.2 核心元数据模型设计 |
4.3 内容关键词关联 |
4.4 语义互操作关联 |
4.4.2 数据集类词汇映射 |
4.4.3 数据资源类词汇映射 |
4.5 元数据关联方法应用实验 |
4.5.1 实验目的和案例分析 |
4.5.2 关联矩阵关键词 |
4.5.3 关联检索测试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可信度评价方法 |
5.1 信息服务可信度评价流程 |
5.1.1 数据监护方法 |
5.1.2 评价内容和流程设计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5.2.1 数据质量指标 |
5.2.2 信息和模型可用性指标 |
5.2.3 知识满意度指标 |
5.3 信息服务可信度的评价方法 |
5.3.1 评价方法分类 |
5.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3.3 指标权重赋权法 |
5.4 信息服务可信度评价实验 |
5.4.1 案例分析 |
5.4.2 建立评价指标集 |
5.4.3 计算评级指标权重 |
5.4.4 建立评价等级和模糊评价矩阵 |
5.4.5 计算评价结果 |
5.4.6 评价结果判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INSPIRE系统、EOSDIS系统和GEOSS系统比较分析 |
附录2 《变化星球的繁荣发展:空间地球观测十年战略》主要内容 |
附录3 GEO社会受益领域和在研项目 |
附录4 哥白尼计划信息服务 |
附录5 评价打分单因素指标统计表 |
附录6 信息服务可信度评价的指标权重调查表(部分) |
附录7 地球大数据湖泊面积变化研究的成果评价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3 文献评析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自然资源及自然资源资产的要义 |
3.1.2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
3.1.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环境审计、经责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
3.2 理论基础 |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2 环境经济外部性理论 |
3.2.3 公共受托环境责任理论 |
3.2.4 关键绩效指标理论 |
第四章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现状、问题及对策 |
4.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的理论分析 |
4.1.2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的实践分析 |
4.2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改进的应对策略 |
4.2.1 增强审计评价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
4.2.2 加入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监管指标 |
4.2.3 改革自然资源资产监管机制 |
4.2.4 推动建立资源环境数据共享平台 |
第五章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5.1.1 系统性原则 |
5.1.2 客观性原则 |
5.1.3 可比性原则 |
5.1.4 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 |
5.2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框架 |
5.2.1 DPSIR模型的原理 |
5.2.2 可行性 |
5.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内容框架 |
5.3.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 |
5.3.2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设计 |
5.3.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及分值分析 |
第六章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分析—以X市市长为例 |
6.1 X市基本情况介绍 |
6.1.1 区位情况 |
6.1.2 社会经济及发展情况 |
6.1.3 自然资源利用管理情况 |
6.1.4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情况 |
6.2 评价指标选取及其标准确定 |
6.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3.1 准则层各评价指标对于目标层权重的确定 |
6.3.2 指标层各评价指标对于准则层权重的确定 |
6.3.3 各级指标权重汇总 |
6.4 结果分析与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铁路运输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回顾 |
1.2.2 国内文献回顾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文章创新点 |
1.5.2 文章的不足 |
第二章 铁路运输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经济责任与经济责任审计 |
2.1.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
2.1.3 铁路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人本审计理论 |
2.3 经济责任审计政策的历史沿革 |
2.3.1 非铁路运输企业 |
2.3.2 铁路运输企业 |
第三章 铁路运输企业经济领导干部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
3.2 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
3.2.1 审计对象不够明确 |
3.2.2 审计内容分类不够细化 |
3.2.3 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全面 |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着重点 |
3.3.1 准确把握审计对象 |
3.3.2 对现有的审计内容进行细化 |
3.3.3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
第四章 铁路运输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重构 |
4.1 构建原则和依据 |
4.1.1 构建原则 |
4.1.2 构建依据 |
4.2 评价对象的界定 |
4.3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
4.3.1 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
4.3.2 评价指标的筛选 |
4.3.3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最终确定 |
4.4 评价综合模型的建立 |
4.4.1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理论 |
4.4.2 评价综合模型的建立 |
第五章 铁路运输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
5.1 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
5.2 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
5.2.1 法纪责任单项评价 |
5.2.2 经营责任单项评价 |
5.2.3 管理责任单项评价 |
5.2.4 社会责任单项评价 |
5.2.5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 |
5.3 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性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PPP模式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绩效审计研究——基于项目可持续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PPP模式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构建 |
(一) 可持续性视角下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绩效审计 |
(二) PPP模式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
三、PPP模式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绩效审计模型构建 |
(一) 基于COWA算子的绩效审计指标赋权 |
(二) 模糊综合评价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绩效审计模型 |
(三) 量化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四、案例分析 |
(一) 基于COWA算子的绩效审计指标赋权 |
(二)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绩效审计 |
(三) 量化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四) 绩效审计结果分析 |
五、结论 |
四、审计的数据语义判别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定向网络攻击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琚安康.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2]决算审计视阈下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以RJ铁路为例[D]. 杨粟梅.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3]数字经济驱动下政务数据资产化与创新策略研究[D]. 任泳然.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4]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优化的绩效评价 ——以A集团为例[D]. 周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5]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D]. 李洁. 吉林大学, 2019(02)
- [6]地方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研究 ——以XX市为例[D]. 杨迎静. 西京学院, 2020(04)
- [7]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方法研究[D]. 姜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019(06)
- [8]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黄彤彤. 济南大学, 2019(01)
- [9]铁路运输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陈乔仪. 华东交通大学, 2018(12)
- [10]PPP模式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绩效审计研究——基于项目可持续性视角[J]. 张春苗,周宪平,丛旭辉,郭树荣. 财会通讯, 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