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芩的正确加工

浅谈黄芩的正确加工

一、浅谈正确炮制黄芩(论文文献综述)

孙豪杰[1](2021)在《酒炙黄芩干预LPS致急性肺损伤小鼠的肠道菌群与相关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中药炮制理论,酒制升提,改变药性。酒黄芩可借酒升腾之力,治疗上焦肺热。炮制饮片是天然的、原始的靶向制剂,但是目前,炮制品的优势和特色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指导炮制饮片正确选用的现代机制解析尚不足,制约炮制饮片现代化发展。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一直指导中医临床肺病的治疗。机体肠道菌群的改变对于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都起着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从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的角度阐述黄芩“酒炙上行”清肺热的潜在机制。具体内容如下:1.本文以口咽吸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小鼠为研究模型,以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肺干湿重比、肺组织病理学及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为评价指标,考察急性肺损伤模型及黄芩“酒炙上行”清肺热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ALI小鼠脏器指数极显着下降,肺部出现明显水肿和炎症;而在给予生、酒黄芩后,小鼠的炎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酒黄芩疗效更优于生黄芩,证实黄芩“酒炙上行”利于清肺热。2.运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小鼠大肠内容物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菌群测序结果表明,ALI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与多样性稍有下降,但无明显差异。在酒黄芩干预后,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均有显着性升高(p<0.05),且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相对含量比值存在显着性升高(p<0.01)。LEfSe分析结果表明酒黄芩的差异菌群包含疣微菌门、疣微菌纲、疣微菌目、阿克曼菌科、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_muciniphila、丹毒丝菌目、丹毒丝菌科、丹毒丝菌属、Oscillospirales、Sutterellaceae、Parasutterella和Bacteroides_uniformis,并主要通过显着提升Akkermansia muciniphila菌的数量(p<0.05)来维持肠道内稳态。3.采用GC-MS与UPLC-Q-TOF-MS定量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及分析粪便代谢物。GC-MS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粪便中SC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酒黄芩可显着回调两者含量(p<0.05)。粪便代谢组学结果表明,ALI小鼠显着改变10个内源性代谢物,主要影响10条代谢通路,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和脂质代谢,酒黄芩干预后,主要影响25个代谢物和回调7条代谢通路。其中苯丙氨酸和色氨酸作用突出,酒黄芩可提高ALI小鼠粪便中色氨酸含量和降低苯丙氨酸含量。4.采用血浆代谢组学对小鼠内源性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并对关键通路进行ELISA验证。血浆代谢组学结果表明,ALI小鼠血浆中有15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影响9条代谢通路,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和脂质代谢。酒黄芩干预后,主要影响14个代谢物和回调7条代谢通路。其中显着影响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通路及色氨酸代谢。ELISA定量验证结果表明ALI小鼠血浆中色氨酸、酪氨酸含量极显着上升(p<0.01),苯丙氨酸、犬尿氨酸含量极显着下降(p<0.01),IDO1酶(犬尿氨酸/色氨酸)活性上升(p<0.01),PHA酶(酪氨酸/苯丙氨酸)活性极显着下降(p<0.01)。酒黄芩干预后,可极显着回调IDO1酶与PHA酶活性(p<0.01)使得代谢紊乱得到恢复。5.利用肠道菌群差异菌群的相对丰度值与粪便、血浆中差异代谢物相对峰面积值及IDO1酶与PHA酶活性分别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综合结果表明Akkermansia muciniphila菌主要与色氨酸和酪氨酸呈正相关(p<0.01),并与IDO1酶呈负相关(p<0.01),与PHA酶呈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结论:LPS致急性肺损伤小鼠在肠道菌群和机体代谢上发生紊乱。黄芩“酒炙上行”清肺热的潜在机理为在回调短链脂肪酸和增加益生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数目,恢复肠道内健康的同时,通过“肺-肠”轴使Akkermansia muciniphila抑制血浆中IDO1酶活性和增加PHA酶活性,提高血浆中色氨酸和酪氨酸的含量,降低血浆中苯丙氨酸和犬尿氨酸含量发挥抗炎作用,实现调节肺部炎症及异常免疫应的作用。

王梦娇[2](2021)在《传统医院验方清肤液的药学研究》文中提出洗剂是供身体皮肤表面某些部位洗涤之用的液体制剂,经皮给药制剂毒副作用小,方便等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国内外药学研究的热点。传统医院验方清肤液是由广藿香、佩兰、青蒿、黄芩、金银花、蒲公英等11味中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外用洗剂,具有清热、消暑、解毒、祛风、消肿、止痒之功效,近十年余,临床广泛用于皮炎、湿疹、脓疱疹、毛囊炎、蜂窝织炎、足癣感染等湿热证患者的协同治疗。现代研究表明,其药理作用主要为抗菌、抗炎、促进皮肤屏障修复等。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尤其是特应性皮炎,以剧烈瘙痒和复发性湿疹样皮损为特征。特应性皮炎主要发病机制是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触发因素各异,患者常出现特征性的皮肤干燥,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等症状。外用中药煎液浸洗有独特优势,如使用方便,直接作用于皮肤,不良作用小。本文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根据处方的功能主治和药物的有效成分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的需要,按《江苏省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备案管理实施细则》在申请备案制医院制剂,参照中药第六类新药研制的相关要求,对其药学部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包括:清肤液的饮片来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初步药效学等。1.饮片来源规范化研究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对清肤液中各饮片进行基源鉴定,结果均符合规定。2.制备工艺研究综合考虑处方中各药味的物理化学性质,各药味中的挥发油与水溶性成分均为有效物质基础,先以挥发油的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法对影响挥发油提取的因素进行研究;以黄芩苷含量、固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水提取工艺,与挥发油单因素考察试验结果相结合,最终提取工艺为:第一次加12倍量水,浸泡0.5 h,水蒸气蒸馏5 h,第二次加入12倍量水,煎煮1.5 h。分别采用纱布过滤、离心(5000 r·min-1,15 min)、静置后离心(5000 r·min-1,15 min),HPLC测定黄芩苷的含量,确定除杂工艺:两次滤液进行离心(5000 r·min-1,15min),取上清。以黄芩苷含量为考察指标,优化浓缩工艺,最终浓缩工艺.:上清采用65℃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 1.16~1.21(50℃)。通过观察表面澄清度,考察挥发油加入方式,最终确定采用转相乳化法挥发油与吐温-80以8:1(v/v)比例常温下研磨混匀,缓慢加入浓缩液,加水定容至1000 mL,105℃下湿热灭菌20 min,灌装。通过三次平行试验验证水煎液、离心液、制剂的黄芩苷转移率分别为87.08%、85.09%、80.74%,大部分具有药效的挥发性成分在制剂中得到了保留。因此,本制备工艺稳定、合理、可行。3.质量标准研究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液体制剂项下规定,本品棕褐色液体,气味芳香;相对密度为1.0315~1.1111;pH值为5.03~5.14;建立了广藿香、黄芩、青蒿、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连翘、紫花地丁、徐长卿的薄层鉴别,其色谱图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阴性无干扰;采用HPLC建立10批清肤液水溶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共匹配20个共有峰,指认出14个色谱峰,基于指纹图谱,测定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秦皮乙素、咖啡酸、连翘酯苷A、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黄芩苷、汉黄芩苷的含量;采用GC-MS建立清肤液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得到46个共有峰,指认其中7个色谱峰,测定了广藿香酮、百秋李醇的含量。本研究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清肤液质量的控制,后续仍需以中试产品进行验证。4.初步稳定性研究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第四部9001通则下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清肤液在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条件下保存3个月内质量稳定。初步说明本制剂质量的稳定。5.初步药效学研究透皮吸收试验采用生理盐水、30%乙醇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这三种接收液对清肤液透皮吸收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考察黄芩苷透皮量和皮肤滞留量,最终选择磷酸盐缓冲液作为接收液。清肤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其MIC和MBC分别为32mg·mL-1、64 mg·mL-1;比较正常生长和给药后的菌的生长情况,发现给药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得到了明显的抑制;通过抑菌圈试验可以看出,给药浓度≥M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敏感性。因此,可以初步验证清肤液的确具有一定抗菌性。

王芳[3](2021)在《近红外光谱法在快速同步测定生黄芩和酒炙黄芩活性成分含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黄芩在食品和制药工业中被广泛应用,是常用的大宗药物,但其药效会受产地及炮制方式不同的影响。因而需建立一种快速、无损分析的检测方法以确保黄芩的质量。传统的中药分析法如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分析过程过于复杂繁琐,不利于快速评价及分析中药药效成分。近红外光谱法具有无损测定和快速分析的优势,作为中药质量评价的技术手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谱法作为研究手段,对不同地区产地的黄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建立快速、无损分析的方法,用于黄芩质量的分析与控制,为近红外光谱法评价中成药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支持。方法本研究依据红外光谱的低成本、绿色、快捷、无损的分析特点,开展利用近红外光谱法结合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squares,PLS)线性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非线性回归分析七个地理区域(河北省、河南省、陕西省、山西省、甘肃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58批生黄芩及酒炙黄芩样品中的三种活性成分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通过对光谱预处理方法、光谱区域、建模维数和算法的筛选及验证对分析模型进行了优化。结果1.对于最优模型参数,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校准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9、0.9786和0.9773;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56、0.9843和0.9592;验证集的验证均方差分别为0.215、0.321和0.174。2.在使用PLS线性回归分析时,对于黄芩苷定量分析最佳预处理方法为Savitzky Golay平滑,对于黄芩素定量分析的最佳预处理方法为消除常数偏移量,对汉黄芩素定量分析的最佳预处理方法是最小最大归一化。黄芩苷分析最佳光谱区域确定为7500-4596 cm-1,黄芩素及汉黄芩素含量测定分析的最佳光谱区域为7500-4250 cm-1。黄芩苷分析的最佳建模维数为14,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最佳建模维数为16。3.在使用ANN非线性回归分析时,黄芩苷含量测定分析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一阶导数,而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分析的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分别为一阶导数和消除常数偏移量,对于黄芩苷的定量分析,概率神经网络是最佳算法,而对于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定量分析的最佳算法为反传多层感知网络。4.通过比较线性回归分析及非线性回归分析,对于黄芩苷,ANN显示出比PLS更好的预测能力;对于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分析显示,PLS具更好的分析性能。同时发现,可将黄芩苷和汉黄芩素的含量作为鉴定黄芩的地理来源和质量控制的参考依据。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近红外分析模型可快速、同时对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的黄芩和酒炙黄芩中活性成分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进行测定,具有稳定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可利用本研究构建的最优的近红外分析模型分析不同炮制方式和地理区域对黄芩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牛明月[4](2020)在《基于文献的麻黄现代临床应用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以麻黄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现代临床应用麻黄治疗病症的医案,统计总结分析医案中麻黄的所治病症与病证、配伍、炮制、剂量与煎煮方法,对麻黄现代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展现麻黄的现代临床应用规律,拓展麻黄临床应用范围,系统地总结现代应用麻黄的成果,为临床更加安全、灵活、有效应用麻黄提供可靠的数据与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检索,以“麻黄”为主题词,检索建库至2020年1月公开发表的所有应用含有麻黄处方治疗病症的期刊类文献,将所有含有麻黄处方纳入初步统计范围,并根据纳入与剔除标准进行筛选。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症类别、辨证类型、处方组成与剂量、所用麻黄炮制品以及特殊煎煮方法分别录入Excel 2010软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Excel 2010中数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中“统计报表系统”及“数据分析系统”对病症、病证、配伍、炮制、剂量与煎煮方法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其中频率的计算方式为:频率=(频次/医案数)×100%。结果:共收集含有麻黄治疗病症的2819则医案,病症种数共计103。其中出现次数大于5次的病症共计37种,2489则医案。超过100则医案的病症共计8种,按从多到少的顺序分别为咳嗽、哮喘、痹证、水肿、荨麻疹、鼻鼽、小儿遗尿、感冒;50-100则之间的病症共10种,按从多到少的顺序分别为胸痹、发热、头痛、哮喘、心悸、喑哑、咳嗽、腰痛、瘙痒、发热;少于50则的病症共19种,分别为眩晕、咽痛、湿疹、嗜睡、症瘕积聚、黄疸、耳聋、肺胀、面瘫、痤疮、银屑病、水肿、癃闭、血证、无汗、精病、悬饮、腹泻、便秘。在脏腑辨证中,明确记录证型的医案共1678则,统计的21种病症的26个证型按照频次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风寒袭/束肺(窍)、寒痰阻/伏肺、心肾阳虚、风寒湿痹/阻、肺热郁结、风水相搏、痰热郁/蕴肺、肾阳不足、心脉痹阻、阳虚寒凝、肺气郁闭、风湿热痹/阻、表寒肺热、脾肾阳虚、肺脾气虚、瘀血阻络、血虚风燥、肺气虚寒、风湿热浸、痰瘀痹阻、风热犯表、湿热郁表、肺经风热、肺气不足、心肾不交、寒湿内盛。在八纲辨证中,有表证556则,里证733则,表里同病446则;寒证949则,热证765则,寒热夹杂265则;实证789则,虚证579则,虚实夹杂318则。麻黄配伍药物以温性药物最多,寒性药物与平性药物次之,再次为热性与凉性药物;甘味药最多,辛味与苦味药次之,酸、咸、涩药味使用较少。麻黄在肺系5种病症多配伍杏仁、生甘草、细辛和桂枝;在心系4种病症多配伍细辛、制附子、桂枝、炙甘草和生黄芪;在经络类4种病症多配伍细辛、制附子和桂枝;在皮外科5种病症多配伍生甘草。麻黄炮制品主要为生麻黄、炙麻黄两种,在统计的2489则医案中,生麻黄使用频次更高,占79.07%。在所有科别中,皮外科使用生麻黄频率最高,儿科使用生麻黄频率最低。内科病症中,脾胃、肾和经络类病症生麻黄使用频率较高,肺系病症中生麻黄使用频率最低。在具体病症中,腹泻、癃闭与面瘫生麻黄使用频率最高,内科的哮喘与肺胀以及儿科的哮喘与咳嗽生麻黄使用频率较低。麻黄的总使用平均剂量为8.56g,在各科病症中,儿科使用麻黄平均剂量最低,为6.15g,内科使用麻黄平均剂量最高,为9.52g;寒证的平均使用剂量高于热证,实证的平均使用剂量高于虚证;生麻黄用量主要集中在6-10g,其次为3-5g,再次为11-15g,剂量范围为0.5-50g。炙麻黄用量主要集中在6-10g,其次为3-5g,剂量范围为1.5-40g。结论:麻黄“轻可去实”用以治疗肺系病症,“通阳散郁”用以治疗胸痹、心悸与皮肤病,“兴阳升阳”用以治疗小儿遗尿、眩晕、嗜睡与泄泻,“提壶揭盖”用以治疗水肿、癃闭、悬饮、便秘与黄疸,“通九窍”用以治疗鼻鼽、暗哑与耳聋,“散寒通络”用以治疗经络病,“散表邪、逐里邪”通治表、里证,“透邪发郁”通治寒、热证,麻黄“兴阳助阳”用于虚证,麻黄对气机的主要作用为“解气郁、兴阳气”,对水液代谢的主要影响为“发汗、利水、化气”。麻黄的主要配伍分别为①配伍茯苓治疗各型水肿,麻黄配伍茯苓可通过利小便与发汗的作用给积聚的水液以出路;②配伍石菖蒲用于各型小儿遗尿,一主攻兴阳化气,一主攻醒神开窍,共奏兴阳化气开窍之功;石菖蒲根部入药,主要入里,麻黄茎部入药,主要走表,二者相配,互引药效至己所不达之处;③寒证多配伍桂枝,其中桂枝既可相须助麻黄解表发汗,又可佐制麻黄过汗,又可凭自身入心经,善走四肢的特性引麻黄达其药力不至之处;④配伍甘草既可调和麻黄峻烈之药性又可辛甘化阳,助其阳性;⑤寒证热证皆可配伍杏仁,杏仁既可平衡麻黄宣发之肺气,调和肺气的宣降,又可凭其润肠通便的特性给邪气以出路,尤善助麻黄除湿热邪气;⑥表里同治配伍附子、细辛,既可作用于肺,又可作用于阳,还可通彻表里,作用于经络。麻黄的炮制、应用剂量与煎煮方法皆取决于临床使用的目的,相同剂量下,生麻黄发汗解表、升阳通阳功效更强,炙麻黄平喘功效更强;使用剂量与煎煮方法则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身体强度、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寒证的使用剂量大于热证,实证的使用剂量大于虚证。减轻麻黄毒副作用的5个途径,分别为:①麻黄配伍酸味、甘味药如五味子、白芍、甘草,寒凉药如生石膏,补气药如人参、熟地黄等药皆可减轻麻黄的峻烈之性,从而达到减轻其毒副作用的效果;②在炮制上,炙麻黄与麻黄绒的发汗作用皆较生麻黄有所减轻,可酌情使用;③在剂量上,可根据患者病情与体质临证取决,没有把握时不轻易使用大剂量;④在煎煮方法上可临证选取去节、先煎去沫的煎煮方法;⑤在服药方法上,可少量多次服药,得汗即止,不汗再服,防止出汗过多而有亡阳之忧。

杜丽[5](2020)在《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厘清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及毒、效特点,搜集历代乌头方剂,构建方药数据库,对炮制、用量、用法、剂型、配伍药物、主治病证等进行数据挖掘,探讨乌头增效减毒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法梳理中医历代文献方药资料,探讨乌头的毒效特征及影响毒效的相关因素,考辨川、草乌分化应用的由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乌头的增效减毒方法及其与主治病证相关的用药配伍规律。结果:1.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至少在唐朝后期,已早于宋代本草记述而先于临床应用。2.川、草乌的毒效特点为疏利迅速、开通关腠,大辛大热、祛风逐寒,毒紧性烈、善起沉疴,引经报使、直达病所;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包括剂型、炮制、用法、用量、病证、配伍、体质等。3.通过合理配伍可增效减毒,常用方法有:配伍辛味之品以祛邪,诸辛并用,祛风湿邪,辛温同用,祛瘀止痛;配伍辛香之品以行气活血;配伍苦咸寒之品以疗痈疡;配伍息风止痉药以疏风;配伍温里之品以温脏祛寒;配伍有毒药物以毒攻毒。配伍甘味之品以缓毒;配伍益气补脾之品以扶正克毒;配伍酸敛药物以制辛烈;配伍滋阴之品以防伤阴;配伍寒凉药以制热毒。4.川乌最常配伍温里、祛风寒湿、补虚、息风止痉、祛痰、活血化瘀等药物,如肉桂、防风、当归、天麻、天南星、川芎等,主要治疗痹证、中风、痛症、疮疡病类、头痛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虚寒证、风寒湿证、痰瘀互结证、寒凝气滞证等。草乌最常配伍祛风湿、祛痰、活血化瘀、息风止痉、补虚、温里等药物,如羌活、半夏、乳香、天麻、甘草、干姜等,主要治疗疮疡病类、痹证、痛症、骨伤科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风寒湿证、热毒证、风寒冷毒证等。结论:1.乌头毒效一体,其祛风逐寒、温经止痛之效与辛烈温燥之毒,皆源于其味之辛、性之热。2.川乌、草乌二者的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逐寒,通痹止痛,其主要中毒机制为倾损中和、泄人真元、燥热耗阴、损伤胎元,草乌的药力更强、毒性更大,川乌毒性稍缓、兼有温补之功。3.古代乌头多以炮制品入药。川乌、草乌多配伍辛、温,归肝经、脾经的药物。4.性味既是乌头毒、效之源,亦是影响毒效发挥的关键。合理调整乌头剂量,可控毒减毒,结合给药途径、剂型、主治病证、年龄、体质等因素,酌情施药,是保证乌头临床安全用药的有效方法。

寇本沧[6](2020)在《经方中半夏的应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伤寒杂病论》中半夏的应用规律,厘清后世对半夏炮制、功效、主治、配伍等方面的争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历代对半夏研究的基本概况;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及原文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半夏的应用规律,探讨后世争议。结果:经方中均用生半夏,37.5g为常用量;半夏的主治病位在脾胃、肠及肺,主要功效为降肺胃逆气;发现半夏与炙甘草、生姜、人参、大枣、干姜、黄芩等药物的典型配伍规律;总结出半夏生用、治呕、伤津等特点及规律。结论:生半夏毒性成分不溶于水,入汤剂安全效高,应得到提倡;仲景对“有故无殒”治则多有示范;去性存用为半夏应用的一个重要特点;《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丰富活泼,处处体现着治病必求其本的思想,示人以绳墨。

柴冲冲[7](2020)在《基于颜色-滋味-成分-代谢的黄芩酒炙前后药性变化的科学内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清热药。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黄芩片和酒黄芩两种炮制品。黄芩生用苦寒,清热泻火解毒力强,酒炙缓和其苦寒之性,引药上行,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表之湿热。酒炙可致黄芩药性发生一定的变化,明确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是保证临床疗效的前提,而阐明炮制致中药药性变化的科学内涵是中医用药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根本所在,也是促进中药饮片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查阅历版药典及各省市炮制规范发现黄芩片、酒黄芩的炮制工艺多为经验性描述,缺乏具体参数,同时对两种饮片的外观性状描述有所不同。黄芩主要药效成分是黄芩苷等黄酮类成分,黄芩酒炙过程可能对黄芩物质基础产生一定的影响。中药所含有效成分是其药效的物质基础,是影响体内代谢的重要因素,物质基础的变化也会引起生、制黄芩饮片在体内代谢的差异,最终导致药性和药效的变化。本文采用现代分析仪器与多元统计方法相结合,针对酒炙致黄芩药性改变的科学内涵展开研究,以期为黄芩生、制饮片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研究目的优选黄芩切制、酒炙工艺参数,探讨炮制过程对黄芩饮片质量的影响。明确酒炙对黄芩饮片的颜色、滋味、物质基础、体内代谢的影响,分析各指标与药性的相关性,阐释酒炙致黄芩药性变化的科学内涵,为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以外观性状、成分含量、醇溶性浸出物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结合综合评分法优选黄芩切制工艺;以黄酒量、闷润时间、炒炙温度、炒炙时间四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设计,采用综合评分法优选黄芩酒炙工艺。2.采用色差仪、电子舌技术量化检测黄芩酒炙前后的颜色、滋味,采用PCA、O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黄芩酒炙前后的颜色和滋味差异。3.利用HPLC建立黄芩片、酒黄芩的特征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对特征图谱进行处理,进一步评价黄芩片、酒黄芩的整体质量,分析黄芩酒炙前后的质量差异。利用UPLC-QTOF-MS、UPLC-TQMS定性及多成分定量比较生、制饮片的化学成分,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酒炙前后的化学成分差异。利用HS-SPME-GC-TQMS 比较生、制饮片的挥发性成分。4.以正常小鼠为对象,分别给予蒸馏水、黄芩片提取物和酒黄芩提取物,采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方法比较两种饮片对小鼠宏观体征及血清、肝脏代谢的影响,进一步找出血清、肝脏的差异代谢物。分析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及代谢途径。5.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PLS相关模型对黄芩饮片的颜色、滋味、成分、代谢物的潜在差异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从整体角度阐释酒炙致黄芩药性改变的科学内涵。研究结果1.利用单因素考察、综合评分法对水煮、常压蒸、加压蒸三种软化方法进行比较,确定的黄芩切制工艺为:取净黄芩,常压蒸30分钟,取出,切1.5 mm薄片,60℃鼓风干燥3小时,取出,晾凉,即得。利用正交试验、综合评分法确定黄芩酒炙工艺为:取黄芩片,加1 0%黄芩片质量的黄酒拌匀,闷润15分钟,置炒制容器内,140±10℃炒炙5分钟,取出,晾凉,即得。验证试验表明切制、酒炙工艺重复性好,饮片质量稳定。2.黄芩片颜色为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酒黄芩颜色略深,略带焦斑。色差仪检测结果表明,黄芩酒炙后饮片L*值降低,a*值、b*值升高,但E*值基本无变化。PCA、OPLS-DA结果表明黄芩酒炙前后颜色存在差异,红色、黄色是生、制饮片差异颜色。电子舌检测结果表明酒黄芩比黄芩片的苦味降低,咸味增加,进一步分析可知咸味和苦味是影响黄芩和酒黄芩整体味道的差异滋味。3.建立了黄芩片、酒黄芩的特征图谱,同时对5种黄酮类成分进行定量检测,标定14个共有峰,10批黄芩片、酒黄芩的相似度范围分别在0.875~1、0.986~1之间,表明酒炙后黄芩饮片整体质量更加稳定。利用UPLC-QTOF-MS法对黄芩片、酒黄芩进行了定性分析,二者成分基本一样,发现50种成分,鉴定出44种成分,主要为黄酮类成分,结果表明黄芩酒炙前后并没有引起黄酮类成分的增加或消失。利用UPLC-TQMS定量比较黄芩酒炙前后11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黄芩苷、汉黄芩苷等黄酮苷类成分含量略有下降,黄芩素、汉黄芩素等黄酮苷元类成分含量稍有增高。以成分含量为变量进行PCA分析,结果表明2种饮片在成分含量上具有差异性,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千层纸苷的含量是引起黄芩酒炙前后成分差异的主要因素。利用HS-SPME-GC-TQMS 比较两种饮片挥发性成分,黄芩片中共鉴定出33个化学成分,酒黄芩片中共鉴定出32个化学成分,其中共有成分有17个,相对定量结果表明黄芩酒炙后主要色谱峰的强度有所降低,这可能与加热炮制对挥发性成分的破坏有关。黄芩酒炙前后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上均有一定的差异,这说明加辅料黄酒和加热炮制对黄芩挥发性成分有一定的影响。4.随着给药时间延长,小鼠体质量增长速度变慢,黄芩片组较酒黄芩组体质量增长速度更慢,同时两种饮片均可降低小鼠肛温,黄芩片组较酒黄芩组肛温降低更多。利用1H-NMR技术对各组小鼠血清和肝脏中的代谢物进行代谢分析,黄芩片组和酒黄芩组的血清和肝脏代谢物基本一样,其中在血清核磁图谱中指认了 32种化合物,肝脏核磁图谱中指认出了 44种化合物。进一步分析血清和肝脏中的差异代谢物,相比于空白组,各给药组从血清和肝脏中分别筛选出11、19个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结果表明,黄芩片、酒黄芩对正常小鼠机体的影响主要与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能量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三羟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9条通路有关,表明黄芩片、酒黄芩可通过对氨基酸代谢、糖类代谢、脂类代谢、酮体的分解与合成影响小鼠的机体代谢。其中酒黄芩组小鼠的葡萄糖和胆碱含量高于黄芩片组,表明黄芩经黄酒炮制后可增强小鼠能量代谢能力,增加了能量的消耗,进而体现酒炙后黄芩的寒性减弱,可能为酒炙致黄芩药性改变的途径和机理。5.简单相关分析结果发现,a*值(红色)与黄芩苷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与黄芩素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b*值(黄色)呈相反规律。CTS传感器(咸味)与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千层纸苷没有相关关系,SCS传感器(苦味)与黄芩苷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经典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血清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千层纸苷与脂质、3-羟基丁酸、乳酸、乙酸、柠檬酸、胆碱、甘油磷酸胆碱、鲨肌醇呈正相关,与α-葡萄糖、β-葡萄糖呈负相关,黄芩素则呈相反规律。肝脏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千层纸苷与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胆碱、肝糖原、富马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腺苷呈正相关,与乳酸、乙酸、谷胱甘肽、琥珀酸、甘油磷酸胆碱、甜菜碱、牛磺酸、黄嘌呤呈负相关,黄芩素同样呈相反规律。研究结论辅料黄酒的引入以及加热炮制的条件引起黄芩饮片外观性状和物质基础的改变,物质基础的变化引起小鼠体内代谢通路的改变,最终导致黄芩酒炙前后药性发生改变。本文确定了黄芩切制、酒炙工艺,定性定量分析了黄芩饮片的化学成分,初步阐明了酒炙致黄芩药性改变的科学内涵,可为解决“炮制所致中药药性变化科学内涵的揭示”的难题提供数据支持。

冯正平[8](2020)在《不同产地黄芩的品质分析与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芩作为我国传统大宗中药应用品种,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随着黄芩用量的增加,黄芩的人工栽种已经在河北、陕西、甘肃、内蒙等地大量推广。由于各地土壤气候、田间管理习惯等不同,导致不同产区的黄芩药材品质各异。因此研究不同产地中药材黄芩成分的差异,建立科学、规范的品质评价体系,对控制黄芩药材及其相关制剂的质量非常关键。本研究以收集自甘肃、陕西、内蒙,山西,河北,山东及东北等地的32个不同黄芩样品为材料,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中黄芩质量相关规范、国内外关于黄芩药效成分的报道,对不同产地的黄芩药材品质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旨在为黄芩品质评价提供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北方地区的黄芩样品间质量差异明显。在ITS鉴定所采集的黄芩基源正确的前提下,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相关要求,对其水分,灰分,浸出物,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2个产地中,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乔家地,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内蒙古通辽他格塔图,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巴林右旗六个产地采集的黄芩样品部分81.25%。(2)黄芩中氨基酸的种类较为丰富,但营养价值不高。32个不同产地黄芩中均含有13种氨基酸,组氨酸平均含量最高(57.47±1.584μg/g),瓜氨酸含量最低(0.12±0.037μg/g);分别基于FAO/WHO模式和全鸡蛋蛋白模式的黄芩氨基酸营养价值分析评价,发现黄芩的氨基酸评分均未超过70分。(3)不同产地黄芩中8种有效成分含量各异。其中黄芩苷含量最高的为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千层纸素含量最高的为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汉黄芩苷含量最高的为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去甲汉黄芩素含量最高的为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黄芩素含量最高的为甘肃省庆阳市;黄芩黄酮Ⅱ含量最高的为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汉黄芩素含量最高的为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白杨素含量最高的为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4)通过对32个不同产地黄芩的水分、氨基酸、黄芩苷等13个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综合评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黄芩主要品质和指标间关系复杂;主成分分析显示,黄芩的总黄酮、黄芩黄酮Ⅱ、黄芩苷、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白杨素、黄芩素七个指标能主要反映黄芩品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甘肃、河北与陕西产区的黄芩整体品质较为优良。(5)从品质综合排名前5名和后5名中,随机各挑选3个产地黄芩样品,2,3,11号(排名前5)和7,31,28号(排名后5)。利用干酵母溶液制备的大鼠发热模型研究其清热效果,结果表明:六个产地黄芩样品水提物均有清热效果,然而,与综合排名靠后的黄芩样品比较(排名后5),排名靠前的黄岑样品(排名前5)在更短的时间内即表现出清热效果(p<0.05)。

张婷婷[9](2020)在《基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的妊娠腹痛“病-症-证-治法-方药”的源流及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文献,以“病-症-证-治法-方药”为主线,挖掘秦汉至明清对妊娠腹痛的理论认识、辨治要点以及方药运用规律,以期为现代中医临床诊疗妊娠腹痛及相关疾病提供文献参考资料。方法:将文献研究的方法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相结合,主要分为五步。第一步,获取数据。首先以“妊”、“娠”、“孕”、“胎”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中妊娠病的全部内容,再通过人工阅读纳入论及妊娠腹痛的书目。然后,通过阅读“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和“中医女科十大名着”的电子版书籍,筛选出《中华医典》未收录的论有妊娠腹痛的书籍。通过以上两步确定书目后,利用现有电子文档,摘录古籍中与妊娠腹痛相关的内容。最后,将所有妊娠腹痛的文献数据以书为单元命名,建立“妊娠腹痛古籍文献数据库”。第二步,语义类型的确定和数据预处理。阅读并分析古籍文献的内容和特点,确定待标注的语义类型。同时将古代文献划分为数据单元,以避免因计算机排版错乱而导致上下文不完整和不衔接。第三步,构建结构化知识库。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导入标注系统,标注者对50%的数据进行实体和事件的标注,给实体和事件赋予语义类型的标签,构建用于机器学习的数据集,然后基于该数据集训练和测试条件随机场模型,让计算机完成剩余50%文献数据的标注,最后通过人工校对定稿,构建出“妊娠腹痛古籍结构化知识库”。第四步,数据标准化处理。“中药”数据量最大,由机器学习模型辅助人工完成标准化处理,采用全连接前馈神经网络训练音形码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剩余的部分实体和事件由人工完成标准化处理。第五步,数据分析和挖掘。根据成书年代将研究内容划分为四个时期:秦汉时期、魏晋至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以这四个时期为背景,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利用Python软件绘制实体和事件的年代分布散点图,对古籍中妊娠腹痛的病名、症状、证素、治法、方药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和挖掘。结果:本研究在1200余本中医古籍中筛选出179本与妊娠腹痛相关的古籍,涉及156位着家,共计124900文字,由人工拆分为1330条数据单元。本研究共完成19个语义类型的标注,分别是“病名”、“症状”、“病因病机”、“病位证素”、“病性证素”、“治则”、“治法”、“方剂”、“中药”、“中药炮制”、“煎药溶媒”、“服药辅剂”、“药物剂量”、“服药剂量”、“妊娠时月”、“中医文献”、“医学人物”、“慎治或禁忌”、“脉象”,并对其中7个语义类型的标注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分别为“症状”、“病性证素”、“病位证素”、“治法”、“方剂”、“中药”、“妊娠时月”。结果显示,机器标注的准确率均值为87%,“中药”的机器标准化的准确率为33.6%,提示用条件随机场的机器学习模型抽取中医古籍的实体或事件效果良好,相比之下,利用全连接前馈神经网络训练音形码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对“中药”进行标准化处理的结果欠佳,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构建出妊娠腹痛古籍结构化知识库并进行部分数据的标准化,基于此进行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如下。1.妊娠腹痛“病-症-证-治法-方药”的文献分析(1)病名:妊娠腹痛由症状逐渐发展为独立病名,古籍文献中共有47种与妊娠腹痛相关的病名,最常用的有“胎动不安”、“胎动”、“胎痛”、“妊娠腹痛”等,此外还包括“妊娠腹痛”的变写以及与妊娠腹痛关系密切的其他病名。“胞阻”在古籍中的含义包括妊娠腹痛、妊娠下血、妊娠腹痛并下血三种,其中“胞阻”意指妊娠腹痛是清代部分医家的观点。(2)症状:腹痛主症描述涉及912条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共包含16种疼痛性质,37种疼痛部位,3类疼痛频率,2类疼痛程度,以及2种痛势。其中疼痛性质以“胀痛”、“冷痛”最多见;疼痛的部位除了见于小腹、脐腹或少腹,还波及到整个躯干部的腹侧面和腰部,包括胁、胸、腰、心、胯、脘、腰等位置;疼痛的频率“不时作痛”、“时时作痛”、“痛不止”三种;疼痛的程度主要分为轻重两类;痛势主要涉及缓急两类。掌握疼痛症状五个方面的临证意义有助于辨治和判断疾病走势。(3)证素:妊娠腹痛的病性证素有22种,共2437频次,包括“虚”、“风”、“寒”、“毒”、“瘀”、“气”、“火”、“湿”八个方面;病位证素有20种,共504频次,涉及到脏腑、经络、水血分、胞胎四类,其中脏腑以肝、脾、肾三脏与妊娠腹痛关系最密切,经络则以冲任、胞络、肝经、肾经在妊娠腹痛的文献中出现最多,胞胎是妊娠病特有的病位,水分和血分的病位概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治法:古籍中妊娠腹痛的治法共14种。秦汉时期以温补冲任、调和肝脾为主;魏晋至隋唐时期以补血清热为主,初现补肾之法;宋朝重视理气养血的治法,金元时期主从肝脾肾论治,重视健脾除湿、养血清热的安胎之法;明清时期百家争鸣,善用活血法,重视补肾以安胎。概言之,历代医家对妊娠腹痛的治疗尤重扶补正气,以补益阴血和调补后天脾胃为主,其次是理气、温里、清热等治法。不同治法相配可以适应妊娠腹痛的各种病机。(5)方药:治疗妊娠腹痛的方剂共1095频次,其中有方名的有857频次,包含方剂名共293种;中药共有7258频次,包含217种药物,其中现代临床常用中药有165种。古代医家治疗妊娠腹痛以补虚和理气的方药为主,补虚主以补气、补血、补阳。妊娠腹痛用药的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味最多,归经以脾、肝、肾、胃经为主。妊娠禁忌药被用于下胎和去病安胎,使用时应权衡力度,注重配伍,有故无殒。2.妊娠腹痛的方药与证素、治法的关联分析(1)方药与15种病性证素和7种病位证素产生了关联,其中当归、人参、白术、甘草与多个病性证素有较强关联,可见补益气血是治疗妊娠腹痛的重要思路;白术、人参、当归、甘草和病位证素“肝脾”、“脾”和“肝”都有较强关联,可见肝脾同病或单脏主病均重视补益脾胃;若病位在肾,以补肾阳最常见;若病位在胞宫或胞胎则应以扶补正气为主。(2)方药与8种治法产生了关联,其中,补益法主以补气和补血,兼以理气行血;理气法以行气血与补气血并用;活血法主以理气活血,常用当归、川芎;和解之法以当归芍药散的组方为核心;解表法以扶正与解表药共用;祛痰法以健脾燥湿化痰为治,与四君子汤和二陈汤的主药关联度较高。结论1.基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疾病的源流和关联分析高效可行。本研究采用“人工+机器”的半自动化方法构建本体化的结构化知识库并进行部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减少了人力的投入,提高了知识库构建的效率。基于此知识库进行疾病的理法方药的源流和关联分析是可行的、便捷的。2.古籍中妊娠腹痛的辨治内容丰富,对现代中医的理论和临证有参考意义。妊娠腹痛历经秦汉的理论起源、魏晋至隋唐的经验积累、宋金元的总结发展、明清的百家争鸣四个时期。研究发现,妊娠腹痛由症状逐渐发展为独立病名;古籍中妊娠腹痛的症状描述以疼痛症状为主,掌握疼痛的性质、部位、频率、程度和痛势的临证意义有助于辨证论治和判断疾病走势;辨证着眼于气血是否充盛而调畅、脾胃是否健运、肝脾是否调达、肾阴阳是否充足而和调;治疗以调补肝脾肾三脏为主,攻补兼施,理气与补益相配,使不耗伤气血,补而不滞,所用方药多平和、少峻猛,特殊情况下可去病安胎,有故无殒,甚至下胎益母。概言之,中医古籍中有丰富的关于妊娠腹痛的理论认识和诊疗知识,对现代中医临床辨治妊娠腹痛及相关疾病有一定参考价值。

李玉丽[10](2020)在《经典名方泻白散方义衍变及本草考证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泻白散作为国家公布的百首经典名方之一,其复方制剂研发逐渐成为热潮。经典名方研发首先应从中医理论与临床实际出发,夯实理论基础,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采用溯源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从方药两大方面对泻白散进行考证解读,为未来进一步开展本方相关研发工作提供详实的文献依据。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古今文献对泻白散全方病机功效、方义衍变、临床主治病证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本草考证,主要是从中药材的基原、产地、炮制三方面分析考证以明确全方入药品种及部位、产地变迁、炮制加工等内容,从而保证本方研发安全性及药效的源头。第三部分对考证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研究结果:泻白散主治病机为肺热气逆,宋代记载主治肺热气逆、肺热水肿。到了元代,主治增加了肺热壅结,腐败血肉化脓、肺热耗伤气阴。明代又扩展了肺热气滞、肺痈。清代进一步增加了肺热上攻目系、子病及母之肺脾火甚、肺热炼液生痰,肺金反侮心火之不寐等。泻白散方义衍变也随时代变迁逐渐丰富。在宋代,泻白散以桑白皮为君药,多配伍降肺胃气逆之品。元代出现了分别以桑白皮和黄芩、桑白皮和地骨皮为君药的配伍,同时重视清热药、敛肺益阴药对的配伍。明代又增加了以青皮和桑白皮为君药的配伍,突出了理气药、滋阴润肺药、化瘀排脓药的配伍。清代方义衍变则增加了羌活、黑参和黄芩为君、地骨皮为君,多配伍清热化痰、清心泻火、安胎、收敛止血之品。泻白散在现代临床多用于呼吸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系统、耳鼻喉系统、消化系统、眼科系统等疾病的治疗。本草考证结论为桑白皮宜取桑科桑属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地骨皮宜取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或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根皮;甘草宜取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和根状茎;粳米入药宜选一年期的陈粳米。古医籍记载泻白散制备方法为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剂量按照10:10:1的相对剂量比例分别取用40g、40g、4g,而后世医家应用的相对剂量比例多为2:2:1。以上三药研为过4号筛的“细末”或者过3号筛“末”,每次取用4g12g,加入百粒粳米。煎煮加水量约为120m L,文火熬取约80m L药液,煎煮一次即可,服用方法依患者自身状况可食前或食后温服。

二、浅谈正确炮制黄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正确炮制黄芩(论文提纲范文)

(1)酒炙黄芩干预LPS致急性肺损伤小鼠的肠道菌群与相关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1 研究思路及意义
    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及创新点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图
        2.3 创新点
第一章 酒炙黄芩对治疗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1 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1.3 动物
    2 方法
        2.1 提取物制备
        2.2 ALI模型建立及动物分组
        2.3 样本采集
        2.4 ELISA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生、酒黄芩对ALI小鼠脏器指数及肺干湿重比的影响
        4.2 生、酒黄芩对ALI小鼠肺组织病理切片的影响
        4.3 生、酒黄芩对ALI小鼠BALF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章 酒炙黄芩对LPS致急性肺损伤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研究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
        2.1 测序流程
        2.2 测序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样本复杂度分析(Alpha Diversity)
        3.2 多样本比较分析(Beta Diversity)
        3.3 物种注释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酒炙黄芩对LPS致急性肺损伤小鼠的短链脂肪酸含量调控及粪便代谢组学研究
    第一节 酒炙黄芩对LPS致急性肺损伤小鼠的短链脂肪酸含量调控研究
        1 材料
        2 标准品的配制
        3 样品提取与衍生化处理
        4 GC-MS分析条件
        5 结果
        6 讨论
    第二节 酒炙黄芩对LPS致急性肺损伤小鼠的粪便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
        2 粪便样品处理
        3 LC-MS分析条件
        4 数据处理及分析
        5 结果
        6 讨论
        7 小结
第四章 酒炙黄芩对LPS致急性肺损伤小鼠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第一节 酒炙黄芩对LPS致急性肺损伤小鼠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
        2 血浆样本处理
        3 LC-MS分析条件
        4 数据处理及分析
        5 结果
        6 靶向定量验证
        7 讨论
    第二节 急性肺损伤小鼠差异菌群与差异代谢物相关性分析
        1 Spearman相关性分析
        2 肠道菌群与粪便差异代谢物相关性分析
        3 肠道菌群与血浆差异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
        4 差异菌群与关键代谢酶的线性相关分析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菌群及其对肺部疾病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传统医院验方清肤液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进展
    2. 相关中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3. 中药经皮吸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清肤液饮片来源及鉴定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总结
第三章 清肤液的制备工艺研究
    1. 工艺设计及工艺路线
    2. 挥发油提取工艺
    3. 水提工艺
    4. 成型工艺
    5. 清肤液中黄芩苷的转移率及挥发油的保留
    6.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清肤液质量标准初步研究
    1. 性状与检查
    2. 薄层鉴别
    3. 指纹图谱
    4. 多指标含量测定
    5. 清肤液质量标准草案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初步稳定性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初步药效学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 小结
    2. 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近红外光谱法在快速同步测定生黄芩和酒炙黄芩活性成分含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 仪器设备
    4 实验方法
第二章 结果与讨论
    1 黄芩活性成分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数据采集
    2 PLS模型光谱预处理方法的筛选
    3 建模维数筛选
    4 ANN模型光谱预处理方法的筛选
    5 酒炙对黄芩有效成分影响分析
    6 黄芩产地分析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近红外光谱法在天然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文献的麻黄现代临床应用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麻黄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
    2 药理作用
    3 毒副作用
    4 配伍研究
    5 炮制与煎煮方法研究
    6 剂量研究
    7 应用规律研究
    8 医家经验研究
    9 植物特性、质量评价与鉴别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一节 资料来源与处理
        1 资料来源
        2 纳入标准
        3 剔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数据收集与一般处理
        2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应用
第二章 麻黄现代临床应用的回顾性研究
    第一节 所治病症统计
    第二节 所治病(症)证统计
        1 病症与证型统计
        2 表里、寒热、虚实证统计
    第三节 配伍药物统计
        1 性味统计
        2 在病症中的分布情况统计
        3 病症下各证型分布统计
    第四节 炮制品使用统计
    第五节 应用剂量统计
第三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所治病(症)证
        1 麻黄“轻可去实”治疗肺系病症
        2 麻黄“通阳散郁”治疗胸痹、心悸与皮肤病
        3 麻黄“兴阳升阳”治疗小儿遗尿、眩晕、嗜睡与泄泻
        4 麻黄“提壶揭盖”治疗水肿、癃闭、悬饮、便秘与黄疸
        5 麻黄“通九窍”治疗鼻鼽、喑哑、耳聋
        6 麻黄“散寒通络”治疗经络病
        7 麻黄“散表邪、逐里邪”通治表、里证
        8 麻黄“透邪发郁”通治寒、热证
        9 麻黄“兴阳助阳”用于虚证
    第二节 药性与应用探讨
        1 药性发微
        2 药性的临床应用探讨
        3 对麻黄特殊功效的理解与探讨
        4 小结
    第三节 核心配伍
        1 配伍茯苓用于各型水肿——发汗、利小便
        2 配伍石菖蒲用于各型小儿遗尿——兴阳开窍
        3 配伍桂枝多应用于寒证——相须、佐制、引经
        4 配伍甘草——调和、辛甘化阳
        5 配伍杏仁——调节肺气宣降、通便泻热
        6 配伍附子、细辛——表里同治、解表助阳散寒
    第四节 炮制与煎煮方法
        1 炮制
        2 关于麻黄“去节、先煎去沫”的探讨
    第五节 剂量与安全性
        1 剂量
        2 关于安全使用麻黄的探讨
结语
    1 成果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乌头相关文献研究
    一、乌头名称衍变及川乌、草乌分化考辨
    二、乌头产地及基原考证
        (一) 产地考证
        (二) 基原考证
    三、乌头之毒
        (一) 毒性源流
        (二) 中毒机制
        (三) 中毒表现
        (四) 中毒解救
        (五) 使用禁忌
        (六) 配伍禁忌
        (七) 炮制减毒
        (八) 配伍减毒
    四、乌头性效
        (一) 性味归经
        (二) 功效主治
        (三) 性效特点
    五、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
        (一) 药材品质
        (二) 用量
        (三) 用法
        (四) 剂型
        (五) 配伍
        (六) 煎煮时间
        (七) 病证
第二部分 乌头减毒增效用药规律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 数据库选择标准
        (二) 乌头方信息数据库构建
    三、研究方法
        (一) 数据挖掘技术
        (二) 数据标准化处理
        (三) 统计学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 历代含乌头方剂基本情况分析
        (二) 给药途径分析
        (三) 炮制分析
        (四) 剂型分析
        (五) 其它毒效相关因素分析
        (六) 量效关系研究
        (七) 乌头方配伍规律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一、乌头毒效的辩证关系
        (一) 毒效一体
        (二) 毒效两面性
    二、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 炮制
        (二) 剂型
        (三) 单复方及是否含酒
        (四) 用量
        (五) 给药途径
        (六) 配伍方法
    三、乌头主治病证用药规律分析
        (一) 痹证
        (二) 痛症
        (三) 寒痛证
        (四) 风寒湿证
        (五) 中风病
        (六) 疮疡病类
        (七) 虚寒证
        (八) 热毒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6)经方中半夏的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半夏药用研究概况
    1.1 药源
    1.2 炮制
        1.2.1 修治
        1.2.2 水制
        1.2.3 火制
        1.2.4 水火共制
        1.2.5 制曲
    1.3 性味
    1.4 归经
    1.5 功用
        1.5.1 益脾燥湿化痰
        1.5.2 温胃降逆止呕
        1.5.3 和胃消痞散结
        1.5.4 外用消肿止痛泽面 生眉 化瘀 救厥
2 含半夏经方配伍用药数据分析
    2.1 方法
        2.1.1 方剂筛选
        2.1.2 药物规范
        2.1.3 证候规范
        2.1.4 分析软件
        2.1.5 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四气五味
        2.2.2 药物频次
        2.2.3 组方规律
    2.3 结论
3 经方中半夏应用情况分析
    3.1 药量考据
    3.2 主治病症
    3.3 配伍应用
        3.3.1 与炙甘草人参大枣配伍
        3.3.2 与生姜配伍
        3.3.3 与厚朴配伍
        3.3.4 与干姜配伍
        3.3.5 与细辛 五味子配伍
        3.3.6 与黄芩 黄连配伍
        3.3.7 与附子 乌头配伍
4 分析与思考
    4.1 生半夏的毒性与临床应用方法
    4.2 半夏治呕的辨证分析
        4.2.1 含半夏经方治呕的特点
        4.2.2 不含半夏经方治呕的特点
    4.3 半夏辛燥伤津的辨析
    4.4 妊娠期半夏的合理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7)基于颜色-滋味-成分-代谢的黄芩酒炙前后药性变化的科学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黄芩、酒制黄芩炮制历史沿革
    2. 黄芩、酒黄芩现代炮制方法
    3. 黄芩酒炙前后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概况
        3.1 黄芩酒炙前后物质基础的现代研究概况
        3.2 黄芩酒炙前后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概况
    4.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概况
        4.1 基于物质基础的中药药性现代研究概况
        4.2 基于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现代研究概况
        4.3 基于能量代谢的中药药性现代研究概况
    5. 总结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黄芩切制、酒炙工艺研究及酒炙前后颜色、滋味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黄芩切制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黄芩酒炙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黄芩酒炙前后颜色的比较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黄芩酒炙前后滋味的比较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第二章 黄芩酒炙前后物质基础比较研究
        第一节 黄芩酒炙前后特征图谱的建立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基于UPLC-QTOF-MS的黄芩酒炙前后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基于UPLC-TQMS的黄芩酒炙前后11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四节 基于HS-SPME-GC-TQMS的黄芩酒炙前后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第五节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黄芩酒炙前后对小鼠代谢影响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黄芩酒炙前后对小鼠的代谢影响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第二节 黄芩片、酒黄芩对小鼠血清和肝脏代谢通路的影响
        1. 代谢通路分析
        2. 代谢途径分析
        第三节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黄芩酒炙前后药性变化的科学内涵
        1. 差异指标的PLS模型建立
        2. 外观性状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3. 化学成分与小鼠血清、肝脏代谢物的典型相关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不同产地黄芩的品质分析与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章 黄芩品质影响因素文献考证
    1.1 基源因素
    1.2 产地因素
    1.3 表观因素
        1.3.1 花冠颜色
        1.3.2 根特点
    1.4 采收时间及种植年限
    1.5 炮制因素
        1.5.1 干燥
        1.5.2 切片厚度
        1.5.3 蒸煮
        1.5.4 酒炙
    1.6 提取工艺
第二章 基于中国药典对不同产地黄芩的质量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不同产地黄芩PCR扩增
        2.2.2 不同产地黄芩遗传距离
        2.2.3 不同产地黄芩系统发育树
        2.2.4 水分测定
        2.2.5 灰分测定
        2.2.6 浸出物测定
        2.2.7 黄芩苷含量测定
        2.2.8 薄层色谱鉴别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产地黄芩氨基酸含量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仪器
        3.1.3 试剂
        3.1.4 试剂配置
        3.1.5 混合氨基酸标准工作液配制
        3.1.6 供试品制备
        3.1.7 反应运行条件
        3.1.8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黄芩样品中氨基酸含量测定
        3.2.2 不同产地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分析
        3.2.3 不同产地黄芩氨基酸营养价值分析评价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产地黄芩有效成分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仪器
        4.1.2 试剂
        4.1.3 对照样品制备
        4.1.4 供试样品制备
        4.1.5 上样条件
        4.1.6 标准曲线制备
        4.1.7 方法学考察
        4.1.8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方法学考察
        4.2.2 标准样品测定
        4.2.3 标准曲线
        4.2.4 不同产地黄芩8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4.2.5 不同产地黄芩中总黄酮含量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产地黄芩品质的综合评价
    5.1 不同产地黄芩的品质比较
    5.2 不同产地黄芩相关性分析
    5.3 不同产地黄芩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5.4 基于品质性状的不同产地黄芩聚类分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黄芩水提物对发热大鼠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剂及仪器
        6.1.2 黄芩溶液提取
        6.1.3 实验分组
        6.1.4 清热实验
        6.1.5 统计分析
    6.2 结果
        6.2.1 不同浓度酵母对SD大鼠体温的影响
        6.2.2 黄芩提取物(3号)对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6.2.3 黄芩提取物(2号)对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6.2.4 黄芩提取物(31号)对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6.2.5 黄芩提取物(11号)对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6.2.6 黄芩提取物(7号)对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6.2.7 黄芩提取物(28号)对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基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的妊娠腹痛“病-症-证-治法-方药”的源流及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文献研究
    1 研究背景
        1.1 中医古籍数据量浩大,是中医宝贵的知识库
        1.2 传统中医古籍数据挖掘的方法和局限
        1.3 智能化的数据处理技术是未来中医古籍研究的重要工具
        1.4 基于本体构建数据集是智能化古籍数据挖掘的必要途径
        1.4.1 本体的概念
        1.4.2 基于中医领域本体构建结构化知识库的重要作用
        1.5 对妊娠腹痛的古籍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的意义
        1.5.1 临床实际意义
        1.5.2 文献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确定书目
        2.2 研究内容筛选标准
        2.3 构建妊娠腹痛古籍文献数据库
        2.4 数据预处理
        2.5 语义类型的确定及定义
        2.6 标注流程
        2.6.1 选择标注系统
        2.6.2 数据导入
        2.6.3 标注方法
        2.6.4 机器标注结果评价参数及计算方法
        2.6.5 质量控制
        2.7 数据处理和标准化
        2.7.1 计算机去重
        2.7.2 人工标准化
        2.7.3 机器标准化
        2.7.4 人工校正核对定稿
        2.8 技术路线
    3 机器标注及标准化结果与分析
        3.1 评价机器标注结果的参数值
        3.2 原始数据及标准化数据计量结果
        3.3 评价机器标准化处理结果的参数
    4 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4.1 妊娠腹痛病名的沿革
        4.1.1 妊娠腹痛病名的朝代分布
        4.1.2 妊娠腹痛病名的演变
        4.1.2.1 妊娠腹痛的定义
        4.1.2.2 妊娠腹痛的病名源流
        4.1.2.3 “妊娠腹痛”的变写
        4.1.2.4 与妊娠腹痛关系密切的其他病名
        4.1.2.5 妊娠腹痛病名与妊娠月份的关系
        4.1.3 “胞阻”的源流
        4.2 妊娠腹痛的主症分析
        4.2.1 疼痛的性质
        4.2.2 疼痛的部位
        4.2.3 疼痛的频率
        4.2.4 疼痛的程度
        4.2.5 痛势
        4.3 证素分析
        4.3.1 证素选择依据
        4.3.2 病性证素的历史演化
        4.3.3 病位证素的历史演化
        4.3.3.1 脾胃与妊娠腹痛的相关性探讨
        4.3.3.2 肝与妊娠腹痛的相关性探讨
        4.3.3.3 肾与妊娠腹痛的相关性探讨
        4.3.3.4 经脉病机以奇经最关键
        4.3.3.5 水血分病位之说有待后世进一步研究
        4.3.3.6 病在胞胎是妊娠病的特有病机
        4.4 治法分析
        4.5 方药分析
        4.5.1 妊娠腹痛代表方剂的考证和源流分析
        4.5.1.1 附子汤
        4.5.1.2 当归芍药散
        4.5.1.3 胶艾汤
        4.5.2 妊娠腹痛方药历史演化分析
        4.5.2.1 先秦两汉时期
        4.5.2.2 魏晋至隋唐时期
        4.5.2.3 宋金元时期
        4.5.2.4 明清时期
        4.5.3 妊娠腹痛用药历史演化分析
        4.5.3.1 妊娠腹痛用药概况
        4.5.3.2 药物之性
        4.5.3.3 药物的五味
        4.5.3.4 药物的归经
        4.5.3.5 药物的功效分类
        4.5.3.6 妊娠禁忌药
        4.6 方药与证素、治法的相关性分析
        4.6.1 关联规则分析的概念和方法
        4.6.2 方药与病性证素的关联结果
        4.6.3 方药与病位证素的关联结果
        4.6.4 方药与治法的关联规则
讨论
    1 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
        1.1 妊娠的生理基础
        1.2 妊娠生理性失衡
    2 中医对妊娠病的认识
    3 中医对妊娠腹痛的认识
    4 对妊娠腹痛的弦脉的探讨
    5 妊娠腹痛的安胎法则
        5.1 预防以安胎的思想
        5.2 祛邪和扶正的安胎原则
        5.3 重视养胎调护
    6 对“抑阳助阴”安胎思想的探讨
        6.1 “抑阳助阴”的含义
        6.2 “抑阳助阴”的方剂配伍思路
        6.3 古代医家对理气安胎的认识和用药特点
    7 对“白术黄芩是安胎之圣药”的探讨
        7.1 源于仲景方,始由丹溪提出
        7.2 白术黄芩的安胎机理和临证配伍特点
        7.3 “白术黄芩乃安胎圣药”之说不可拘泥
    8 对治妊娠腹痛方中用酒的探讨
        8.1 行药势,助药力
        8.2 畅通血脉
        8.3 减少寒凉或滋腻药物的不良反应
    9 古代和现代中医治疗妊娠腹痛的异同
        9.1 现代中医对妊娠腹痛的诊疗概况
        9.2 古代与现代中医辨治妊娠腹痛的异同
    10 妊娠腹痛与内科腹痛的诊疗差异
    11 本研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2 将本体的方法用于古籍数据挖掘的机遇和挑战
        12.1 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的运用是中医古籍知识发现的机遇
        12.2 中医古籍本体语言的完善和标准化是古籍知识发现的挑战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中医古籍的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经典名方泻白散方义衍变及本草考证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泻白散全方古今文献沿革分析
    1.方源探究
    2.病机功效辨析
        2.1 病机辨析
        2.2 功效辨析
        2.3 小结
    3.历代方义衍变
        3.1 宋代方义衍变
        3.2 元代方义衍变
        3.3 明代方义衍变
        3.4 清代方义衍变
        3.5 小结
    4.泻白散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4.1 资料和收集方法
        4.2 结果分析
        4.3 小结
    5.泻白散剂量折算
        5.1 宋元明清的衡制考证
        5.2 泻白散相对剂量和绝对剂量
        5.3 小结
    6.煎服法
        6.1 饮片粒径
        6.2 加水量及煎煮时间
        6.3 服用方法
        6.4 小结
第二部分 泻白散组成药味的本草考证
    1.基原图证考
        1.1 桑白皮基原小考
        1.2 地骨皮基原小考
        1.3 甘草基原小考
        1.4 粳米药用种类小考
    2.产地源流考
        2.1 桑白皮产地小考
        2.2 地骨皮产地小考
        2.3 甘草产地小考
    3.炮制考
        3.1 桑白皮炮制小考
        3.2 地骨皮炮制小考
        3.3 甘草炮制小考
        3.4 粳米炮制小考
第三部分 总结
    1.泻白散主治病机及方义
    2.临床应用
    3.本草考证和制备方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经典名方泻白散的古今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作者简介

四、浅谈正确炮制黄芩(论文参考文献)

  • [1]酒炙黄芩干预LPS致急性肺损伤小鼠的肠道菌群与相关代谢组学研究[D]. 孙豪杰.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传统医院验方清肤液的药学研究[D]. 王梦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近红外光谱法在快速同步测定生黄芩和酒炙黄芩活性成分含量中的应用研究[D]. 王芳.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4]基于文献的麻黄现代临床应用的回顾性研究[D]. 牛明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D]. 杜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经方中半夏的应用规律研究[D]. 寇本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基于颜色-滋味-成分-代谢的黄芩酒炙前后药性变化的科学内涵研究[D]. 柴冲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不同产地黄芩的品质分析与比较研究[D]. 冯正平.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9]基于本体数据挖掘方法的妊娠腹痛“病-症-证-治法-方药”的源流及关联研究[D]. 张婷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经典名方泻白散方义衍变及本草考证探究[D]. 李玉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浅谈黄芩的正确加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