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上低温对秧苗的生理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魏锦城,郭秉成,蔡婉平[1](1978)在《水稻幼苗对零上低温的反应与死苗问题的探讨》文中指出 水稻播种的适期问题早为人们所重视,远在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已有审时的记载,论及下种得时与失时的利弊。八百年前《陈(?)农书》明确指出,培育壮苗在于“种之以时,择地得宜……”,并描述了才暖便下种,寒潮袭击,气温激变,幼苗为暴寒所折的状况。这些经验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从事水稻实践,对农时和气候变化规律深入了解的高度概括。
广东师院作物生理研究小组[2](1977)在《零上低温对秧苗的生理影响》文中指出 在零上低温条件下,秧苗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下降。在低温处理后几天,秧苗体内可溶性糖增多,淀粉含量减少,这是秧苗适应低温的表现,以后则因呼吸消耗,含糖量渐减但烂秧率达一半左右时,秧苗体内似有较多的糖分,所以,湿冷十天八天引起烂秧,不可能是饿死所致。秧苗体内抗坏血酸合量多少,与秧苗抗寒力无关。粳稻秧苗抗寒力大于籼稻,而籼稻在零上低温条件下的呼吸强度则大于粳稻。呼吸猛增是烂秧的生理反应。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的秧苗的抗寒性不同,芽期>不完全叶期>一叶期>二叶期>三叶期>四叶期>五叶,其中以三叶期抗寒性最差,氮肥水平过高,秧苗生长越快含水量高,越不抗寒,
侯立刚[3](2012)在《磷对东北粳稻耐冷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低温冷害是我国东北地区水稻减产的最主要气候因素之一,在各时期低温影响中,尤以移栽期低温造成的生育延迟和孕穗期低温引起的结实率下降对生产危害更大。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减氮增磷技术来防御低温冷害,但有关磷素提高水稻耐冷机理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强耐冷水稻品种吉粳81和弱耐冷品种长白9为供试材料,通过人工气候模拟低温胁迫,设计移栽期延迟性冷害和孕穗期障碍性冷害,并设计相应的磷肥施用梯度,研究低温胁迫下磷肥施用水平对东北粳稻耐冷生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移栽期低温影响吉粳81和长白9秧苗的生长,导致最高分蘖时间延迟,分蘖数减少,新叶出叶速度减缓。低温下床土适当增施磷肥,两品种最高分蘖数分别提高19.7%和27.4%,新叶出叶速度分别提高8.55%和10.7%,最高分蘖发生时间分别缩短至2.7天和3.9天,成熟期秆长伸缩率缩短9.15%和10.40%。强耐冷性品种吉粳81赤枯率的变化幅度较小,弱耐冷性品种长白9的赤枯率变化明显,耐低温级数从3级上升到1级。表明床土适当增施磷肥可提高东北粳稻抵御延迟性冷害的能力。2.孕穗期低温使吉粳81和长白9结实率、成熟期株高以及穗抽出度下降。低温下基肥中适当增施磷肥,两品种成熟期株高分别提高12.4%和15.4%,穗抽出度分别增加0.77倍和6.63倍,减轻了低温伤害的影响。结实率吉强耐冷性品种粳81的变化范围为72.3-88.0%,耐冷级数由3级上升到1级,而弱耐冷性品种长白9变化范围为52.3-78.3%,耐冷级数由5级上升到3级。说明基肥适当增施磷肥可提高东北粳稻抵御障碍性冷害的能力。3.低温胁迫下,两品种移栽期净光合速率(Pn)分别下降79.5%和69.8%,孕穗期分别下降12.8%和19.4%。荧光动力学分析显示,随着施磷量的提高,两品种的Fv/Fm降幅不断减少,其中强耐冷品种吉粳81qP升高,NPQ下降,在施磷量120kg/hm2时分别达到最大值0.70和最小值0.37,弱耐冷性品种长白9,qP升高,NPQ也升高,分别在施磷量120kg/hm2和160kg/hm2时达到最大值0.68和0.46,表明施磷提高了PSII反应中心对激发能的捕获能力和光合电子的传递能力,也增强了弱耐冷品种光保护能力,通过较高的热耗散减轻过剩激发能对反映中心的伤害。4.低温胁迫下,适当增施磷肥可使水稻电解质外渗率和MDA下降,提高水稻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相比强耐冷品种吉粳81,增磷使长白9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幅度更大,其中POD活性增加38.2%、CAT活性增加39.7%,SOD活性增加98.9%,表明适当增施磷肥可明显降低叶片质膜透性,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从而有利于提高东北粳稻抵御障碍性冷害的能力。5.受移栽期低温影响,吉粳81和长白9二次枝梗数、穗长、每穴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下降,其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大小依次为每穗实粒数>每穴穗数>千粒重,在床土中增施磷肥可增加二次枝梗数数、穗长、每穴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受孕穗期低温的影响,也可使吉两品种二次枝梗数、穗长、每穴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下降。其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每穴穗数。基肥中增施磷肥可提高两品种穗长、二次枝梗数数、每穴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且对弱耐冷品种影响尤为明显。6.低温下,施磷可提高两品种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脂肪酸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垩白米率和蛋白质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常温下各品质指标与施磷量相关性均未达到显着水平。而低温下吉粳81整精米率与施磷量呈极显着正相关,长白9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呈显着正相关。两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与施磷量呈负相关,脂肪酸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其他各品质指标相关不显着。7.综合考虑产量及各因素状况,强耐冷品种和弱耐冷品种床土最适施磷范围分别为61.69g/m2-71.18g/m2和60.35g/m2-68.02g/m2,可消减延迟性冷害对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基肥最适施磷范围分别为103.65kg/hm2-120.44kg/hm2和91.85kg/hm2-114.73kg/hm2,可提高东北粳稻抵御障碍性冷害的能力。尤其在低温易发生地区生产上应尽量接近施磷范围上限,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低温对产量的影响。
潘瑞炽[4](1977)在《早稻烂秧的生理分析》文中认为 引起早稻烂秧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零上低温所致。零上低温为什么使秧苗受伤死亡?弄清楚它的生理生化变化,是有助于正确拟定栽培措施,以减轻或防止烂秧。一、烂秧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 (一)透性我们试验得知,在低温期间,随着时间的延长,原生质透性逐渐增大,烂秧率也相应增高;抗寒性不同的品种,也是以抗寒性差的透性较大,反之则小(表1)。
李晓慧[5](2006)在《番茄穴盘秧苗贮藏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穴盘秧苗贮藏技术的研究是工厂化育苗技术的重要内容,本试验以番茄秧苗试验材料研究了贮藏温度、包装方式、BR浓度对贮藏期间番茄穴盘秧苗品质保持的影响,包括秧苗在贮藏期间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定植后秧苗的生长情况,旨在为穴盘秧苗的贮藏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1 该品种番茄秧苗可以进行低温贮藏;变温处理在秧苗贮藏初期对秧苗品质保持比较有利;秧苗贮藏品质主要受低温程度和贮藏期的长短影响,8℃~12℃可以作为该番茄秧苗的适宜贮藏温度。5℃下秧苗受低温影响较大成活率显着下降,不宜进行贮藏,其它温度下秧苗贮藏15d,维持较高的成活率且无造成秧苗定植后开花期的延长;12℃、8℃下秧苗品质保持较好,秧苗形态、生理指标以及定植后生长情况较好;15/10℃下秧苗干重、秧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均有明显下降; 2 秧苗可以进行包装贮藏;各处理秧苗的鲜、干重与贮藏前相比差异不显着,秧苗壮苗指数在贮藏12d后显着下降;秧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糖含量、根系活力下降并高于穴盘中秧苗的含量;不同包装方式秧苗叶片的总含水量变化不显着;各处理自由水含量下降,束缚水含量上升:随贮藏时间延长秧苗叶片的相对伤害度升高,穴盘中秧苗叶片伤害度最低。 3 芸薹素内酯处理有利于秧苗品质的保持,在0~1mg·L-1范围内,秧苗品质随浓度的升高秧苗品质劣变减缓,以1mg·L-1浓度叶面喷施效果较好。贮藏过程中,芸薹素内酯处理的番茄秧苗比未处理秧苗鲜重、干重下降量少,各处理秧苗壮苗指数下降不显着;叶绿素含量随浓度的升高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减小;1mg·L-1BR处理的秧苗可溶糖含量下降最少;过氧化物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未处理秧苗的活性高于喷施处理过秧苗,过氧化物酶活性随浓度的升高增加量减小;喷施的番茄秧苗叶片在贮藏期间相对伤害度有所降低,定植后成活率高于未处理的秧苗,番茄秧苗贮藏后开花期稍有提前;各处理番茄秧苗根系活力均明显下降。 4 相关分析表明秧苗的干重和叶绿素含量与秧苗定植后成活率呈正相关,对秧苗的质量保持直接作用较大,分别为r-0.6796、r-0.3967;秧苗各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秧苗叶绿素含量与秧苗可溶糖含量呈正相关。
毛礼鈡[6](1984)在《早稻烂秧原因及其防止的生理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烂秧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双季稻区,由于早稻烂秧每年损失良种稻谷数量往往近达亿斤。烂秧造成秧苗不足,使季节推迟,打乱了原定的复种计划;补种时还常用一般种子或商品粮来代替良种,更使产量受到损失。我国稻作地区辽阔,气侯条件、耕作栽培制度各有特点,想要较好地解决烂秧问题,必须从分折具体情况入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导和经验介绍,材料比较丰富,但从理论方面作较深入的研究或讨论,则
郭确,潘瑞炽[7](1984)在《ABA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水稻幼苗叶随着低温(8~10℃)时间越长,ABA含量就越多,抗冷性较强的品种(组合)叶片所积累ABA含量比不抗冷的要多。外施ABA大大提高了水稻幼苗的抗冷性,减少叶的电解质渗漏率、减慢叶褪色速率和阻止叶鲜重下降。低温期间,水稻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外施ABA提高可溶性糖的含量,在低温第4天更为明显,因此,ABA与秧苗抗冷性有密切的关系。
马俊[8](2016)在《丛枝菌根真菌对黄瓜幼苗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及其调控机理》文中提出低温常给设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是影响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黄瓜(Cucumis sativus)是喜温暖不耐寒的主要设施蔬菜,在幼苗期常因受到低温伤害而严重影响产量。目前,对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其在促进植物养分吸收、提高作物产量和抵抗非生物胁迫上起到重要作用。黄瓜与AMF能形成很好的共生关系,但目前尚缺乏AMF接菌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缓解作用及调控机理的研究。为研究AMF接菌对低温逆境下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本试验以“中农26”黄瓜(Cucumis sativus L.cv.Zhongnong No.26)和丛枝菌根真菌(Rhizophagus irregulari)为试验材料,在常温(25°C/15°C)和低温(15°C/10°C)条件下,首先对主要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如:植株生长量、光合系统、抗氧化保护系统、植物内源激素含量及矿质元素含量等,探讨AMF对黄瓜植株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调节功能。同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黄瓜根系进行转录组数据分析,以初步揭示AMF接菌对缓解黄瓜幼苗低温伤害的基因表达调控机理。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AMF接菌对植株磷吸收及转运的影响,并对低温胁迫下接菌植株的脱落酸代谢做了初步研究,以明确AMF在低温胁迫下在黄瓜幼苗磷代谢和脱落酸代谢中起到的作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为探讨AMF对低温胁迫下植株缓解效应中的生理调节机理,对植株生长量、光合系统、抗氧化保护系统、植物内源激素含量及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接菌AMF可显着提高幼苗植株地下部生长量,并增强了PSII反应中心的光化学活性,以缓解低温对黄瓜光合作用的非气孔限制和叶片光合电子传递的抑制作用,进而提高了植株的光合作用;接菌AMF可通过提高黄瓜幼苗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来降低活性氧(ROS)水平,从而减轻低温对细胞膜脂的过氧化伤害;接菌AMF通过调节植株内源激素含量,促进叶片中赤霉素(GA3)含量和根系中油菜素甾醇(BRs)、玉米素核苷(ZR)水平的升高,降低叶片中脱落酸(ABA)和生长素(IAA)含量;接菌AMF还促进了植物对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吸收,如N、P、K、Zn、Fe、Cu等,尤其是根系中矿质元素含量在低温条件下显着高于未接菌植株。总之,AMF通过调节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系统、抗氧化机构、内源激素水平和矿质元素吸收等生理作用,以缓解低温对黄瓜幼苗的伤害。2.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黄瓜根系进行转录组测序,探讨了AMF对缓解黄瓜低温伤害的基因表达调控基础。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AMF接菌可能主要影响了黄瓜幼苗根系中黄瓜氧化还原代谢和离子吸收与运输的生物学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低温条件下,根系中大部分真菌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下降,生物学过程中的甘油-3-磷酸分解代谢和NADH氧化相关基因表达有显着差异,推测这些基因可能影响低温条件下AMF功能,以及AMF与黄瓜根系形成的共生关系;此外,通过GO数据库注释,在差异表达基因(DEGs)中发现了属于Ph1磷转运蛋白基因家族的基因predicted CsPT1-11(Csa3G357080),并且在低温胁迫下AMF侵染处理中此基因表达显着上调,说明AMF接菌促进了黄瓜幼苗根系predicted CsPT1-11基因的表达,磷代谢可能参与了AMF缓解植株低温伤害作用;通过KEGG通路注释,发现在低温胁迫下,接菌处理中的脱落酸(ABA)代谢通路相关基因有显着富集,在GO注释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含有ABA响应基因转录因子MYC,其表达在接菌植株中显着上调,说明ABA代谢和响应途径在接菌植株中起到重要作用。3.为探讨AMF与低温胁迫的交互作用对植物P元素吸收及转运的影响,测定了根系琥珀酸脱氢酶(SDH)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四种黄瓜磷转运蛋白等基因表达。结果表明:低温抑制了黄瓜植株生长的同时也降低了丛枝菌根侵染率;常温下,AMF可以促进黄瓜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但这种促进作用在低温下只体现在地下部分;与对照植物相比,菌根植株中磷含量较高的结果表明,无论在常温还是低温胁迫下,AMF都能为寄主植物提供磷元素。因此,AMF可以在低温胁迫下对植株起到有益作用,尽管这种作用在常温下更为显着。对黄瓜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研究中发现,常温条件下,丛枝菌根侵染显着诱导一个属于Ph1磷转运蛋白基因家族的基因(predicted CsPT-11),与其他植物中菌根特异性磷转运蛋白和真菌磷转运蛋白有同源关系,但是其表达在低温胁迫下受到抑制;其他三个属于不同磷转运蛋白家族的基因都在低温胁迫下的菌根植物中表达显着上调,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和低温胁迫对黄瓜植株内的磷循环有着复杂的交互作用。4.为探索低温胁迫下脱落酸(ABA)代谢在接菌植物中的变化,通过喷施ABA和ABA合成抑制剂NDGA,测定了植物根系ABA响应基因表达途径中MYB和MYC的表达、ABA合成关键基因CsNCED、分解基因CsCYP707A1和解离基因CsBG的表达。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喷施ABA的接菌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显着升高;低温逆境下,未接菌植株对ABA响应途径反应较敏感,而喷施NDGA激活了接菌植株ABA响应基因表达途径,说明低温胁迫下ABA响应基因表达途径在植株根系受到AMF接菌处理的影响,推测ABA喷施与接菌AMF处理共同作用于ABA响应基因表达途径中信号传导过程;低温条件下,ABA喷施对接菌植株的ABA合成基因CsNCED2和分解基因CsCYP707A1基因表达存在显着诱导作用,NDGA喷施仅对接菌植株中ABA的解离基因CsBG有显着上调影响,说明低温胁迫下,植株根系中ABA代谢基因表达受到基因种类和接菌处理不同的影响。
简令成,孙龙华,卫翔云,王红,张红[9](1994)在《从细胞膜系统的稳定性与植物抗寒性关系的研究到抗寒剂的研制》文中认为从细胞膜系统的稳定性与植物抗寒性关系的研究到抗寒剂的研制简令成,孙龙华,卫翔云,王红,张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44:河北农业大学,保定071001)FROMTHESTUDYOFTHESTABILITYOFCELLULARMEMBRAN...
孙波[10](2016)在《低温胁迫对甘蔗幼苗根系生长代谢的影响和相关基因α-tubulin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甘蔗(Saccharum officenarum L.)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大糖料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作物。甘蔗是喜温作物,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才能正常生长。近年来,世界气候变化异常,极端低温频发,寒害、冻害增多,给甘蔗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开展甘蔗抗寒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甘蔗低温胁迫下根系的形态、解剖、生理生化代谢和分子水平等方面研究的综合报道较少,本研究对甘蔗幼苗进行低温胁迫处理,从根系形态、细胞亚显微结构、生理生化代谢水平与常温下生长的甘蔗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探讨低温胁迫下甘蔗根系的生长、生理生化特性以及相关基因等指标与抗寒性的关系;并对甘蔗微管蛋白α-tubulin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同时对该蛋白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并制备单克隆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烟草和甘蔗上进行遗传转化,初步验证α-tubulin基因在植物耐寒性等的功能。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低温抑制了根系的生长。与正常条件生长的对照根系相比,低温胁迫下的根系表现根尖发黄,褐化,坏死;根长和根体积的增加量均显着低于对照;两个甘蔗品种(ROC22和GT28)的生物量均比对照明显降低,但根冠比差异不显着;两个品种相比较,发现ROC22地上部和地下部受低温影响显着高于GT28;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低温胁迫导致根尖细胞由方变圆,结构紊乱,细胞器减少,细胞膜破坏,细胞核解体,线粒体内嵴模糊,逐渐成为空泡状,部分溶解,ROC22细胞和细胞器受伤害程度大于GT28。2.低温明显影响甘蔗根系蛋白质、糖含量以及蛋白酶活性。在低温胁迫下,ROC22可溶性蛋白质先略微上升后下降,GT28可溶性蛋白质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且保持在较高水平;ROC22氨基酸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在第5和9 d显着低于对照,而GT28的氨基酸含量则始终高于对照。ROC22的可溶性糖和非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下降,与对照差异显着,而GT28中可溶性糖逐渐上升,并高于对照组,但非可溶性糖含量则先上升后下降。根系中肽链内切酶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在弱酸性条件活性高于碱性条件下,并且GT28活性普遍高于ROC22;羧肽酶和氨肽酶在短时间低温下变化不显着,但在第9 d时ROC22羧肽酶活性激增,氨肽酶活性速降,GT28中这两个酶活性变化不显着。3.成功构建pET30a(+)-α-tubulin原核表达载体,利用IPTG诱导产生融合蛋白,原核表达结果显示重组的pET30a(+)-α-tubulin为49.6kDa。重组蛋白通过Ni2+-NTA柱亲和层析纯化和透析浓缩后制备单克隆抗体,用ELISA法检测α-tubulin单克隆的效价,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α-tubulin单克隆抗体的效价高于1:512000。用Western Blot检测甘蔗α-微管蛋白获得了特异性的条带,说明甘蔗α-微管蛋白单克隆抗体已被成功制备。4.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了α-tubulin基因在甘蔗中转录水平的表达,结果表明α-tubulin基因在甘蔗茎中的表达量最高,根中次之,叶中最少。低温胁迫下,α-tubulin基因在根、茎和叶中的表达量是先升高后降低,最后差异逐渐减小。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α-tubulin基因在甘蔗中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发现ROC22根中α-微管蛋白表达逐渐下降,而GT28中α-微管蛋白先升高后下降,但都高于对照。5.成功构建了烟草表达载体pBI121-α-tubulin和甘蔗表达载体pCAMBIA3300-α-tubulin。将分别受CaMV35S和Ubi启动子控制的pBI121-α-tubulin和pCAMBIA3300-α-tubulin通过运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入野生型烟草植株K346和甘蔗品种ROC22,经PCR检测和GFP观察以及Bar基因检测确证获得转基因烟草和甘蔗。6.对转α-tubulin基因烟草进行低温胁迫的功能验证。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分别进行28℃(常温)和0-4℃(低温)处理,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对野生型和转基因型烟草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显着。常温下,转基因烟草净光合作用显着高于野生型烟草,Pn、Gs、Tr显着高于野生型,而Ci显着低于野生型烟草。低温胁迫下,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并且都以呼吸作用为主,由强变弱后稳定。低温下,渗透物质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在转基因烟草中比野生型烟草中稳定。保护酶系统SOD和POD活性先升高后下降,但野生型烟草变化幅度显着高于转基因烟草;野生型烟草CAT活性逐渐下降,而转基因烟草CAT活性先下降后激增。说明α-tubulin的过量表达影响植物体内生理生化特性。7.利用qRT-PCR技术对转甘蔗α-tubulin基因的烟草进行表达分析,发现α-tubulin基因在两种基因型烟草叶脉中表达最高,茎中次之,叶中最低;转基因烟草叶和茎中α-tubulin基因表达显着高于野生型烟草,而叶脉中α-tubulin基因表达低于野生型烟草。低温胁迫下,野生型烟草叶片中α-tubulin基因表达逐渐降低,而转基因烟草叶片中α-tubulin基因表达有升有降,但显着高于野生型烟草。Western Blot检测α-tubulin蛋白质的表达,发现低温胁迫下,野生型烟草的α-tubulin蛋白质表达先升高后下降;而转基因型烟草中α-tubulin蛋白质表达先降低后升高然后降低再升高。以上结果表明,α-tubulin基因的过量表达提高了转基因烟草的耐低温性。
二、零上低温对秧苗的生理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零上低温对秧苗的生理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3)磷对东北粳稻耐冷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低温冷害 |
1.1.1 低温冷害的概念 |
1.1.2 低温冷害的类型 |
1.1.3 低温冷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
1.1.4 水稻耐冷性鉴定评价方法 |
1.2 低温冷害对植物伤害效应及机理 |
1.2.1 低温冷害对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
1.2.2 低温冷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3 低温冷害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3 磷对植物生长及抗寒性的影响 |
1.3.1 磷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 |
1.3.2 植物缺磷及磷过量的症状 |
1.3.3 磷与植物抗寒性指标的关系 |
1.3.4 磷与植物体内养分元素之间的关系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磷对东北粳稻耐冷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2.1 移栽期处理 |
2.1.2.2 孕穗期处理 |
2.1.2.3 自然条件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温照记录 |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4.1 移栽期处理测定项目 |
2.1.4.2 孕穗期测定项目 |
2.1.5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移栽期低温胁迫下磷对东北粳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1.1 移栽期耐冷性 |
2.2.1.2 磷对东北粳稻株高动态的影响 |
2.2.1.3 磷对东北粳稻分蘖的影响 |
2.2.1.4 磷对东北粳稻相对叶龄及叶面积的影响 |
2.2.1.5 磷对东北粳稻成熟期秆长伸缩率的影响 |
2.2.2 孕穗期低温胁迫下磷对东北粳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2.1 孕穗期耐冷性 |
2.2.2.2 磷对株高的影响 |
2.2.2.3 磷素对穗抽出度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移栽期低温胁迫下磷对东北粳稻秧苗耐冷能力的影响 |
2.3.2 孕穗期低温胁迫下磷对东北粳稻孕穗期耐冷性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2.1 移栽期处理 |
3.1.2.2 孕穗期处理 |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4.1 移栽期测定项目 |
3.1.4.2 孕穗期测定项目 |
3.1.5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磷对移栽期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光合生理的影响 |
3.2.1.1 水稻秧苗 SPAD 值 |
3.2.1.2 水稻秧苗净光合速率 |
3.2.1.3 水稻秧苗叶片荧光参数 |
3.2.2 磷对孕穗期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光合生理的影响 |
3.2.2.1 叶绿素含量 |
3.2.2.2 光合生理特性 |
3.2.2.3 叶绿素荧光参数 |
3.2.2.4 水稻生物量 |
3.3 讨论 |
3.3.1 移栽期低温胁迫下磷对东北粳稻秧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
3.3.2 孕穗期低温胁迫下磷对东北粳稻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叶片质膜透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4 数据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0 常温下东北粳稻生长过程温照记录 |
4.2.1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叶片电解质外渗率及 MDA 的影响 |
4.2.2 孕穗期低温胁迫下磷对东北粳稻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4.2.4 孕穗期低温胁迫下磷素对东北粳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营养生理特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各器官氮积累的影响 |
5.2.2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各器官磷积累的影响 |
5.2.3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各器官钾积累的影响 |
5.2.4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氮素转移的影响 |
5.2.5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磷素运转的影响 |
5.2.6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钾素运转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1.2.1 移栽期处理 |
6.1.2.2 孕穗期处理 |
6.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6.1.4 统计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移栽期低温下磷对东北粳稻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6.2.1.1 穗部性状 |
6.2.1.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6.2.2 孕穗期低温下磷对东北粳稻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6.2.2.1 穗部性状 |
6.2.2.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试验设计 |
7.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7.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2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
7.2.3 磷对低温胁迫下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7.2.4 磷对低温胁迫下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综合讨论和结论 |
8.1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8.2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8.3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叶片质膜透性的影响 |
8.4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8.5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营养生理特性的影响 |
8.6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
8.7 磷对低温胁迫下东北粳稻加工、外观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
8.8 磷提升东北粳稻耐冷性的作用 |
8.9 基于磷肥施用为主体的冷害防御措施磷肥范围的确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番茄穴盘秧苗贮藏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穴盘育苗技术应用现状 |
1.1.1 穴盘育苗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发展现状 |
1.1.2 穴盘秧苗的发育特点及存在问题 |
1.2 穴盘育苗贮藏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温度对穴盘秧苗贮藏品质的影响 |
1.2.2 光照对穴盘秧苗贮藏的影响 |
1.2.3 湿度对穴盘秧苗贮藏品质的影响 |
1.2.4 包装方式对穴盘秧苗贮藏品质的影响 |
1.2.5 生长调节剂对穴盘秧苗贮藏品质的影响 |
1.3 穴盘秧苗贮藏后品质保持鉴定指标的研究 |
1.3.1 贮藏后穴盘秧苗形态指标的变化 |
1.3.2 贮藏后穴盘秧苗生化指标的变化 |
1.3.3 代谢指标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温度试验 |
3.2.2 包装试验 |
3.2.3 生长调节剂试验 |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3.1 形态指标测定 |
3.3.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3.3.3 秧苗定植后生长发育情况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温度对穴盘秋苗贮藏品质的影响 |
4.1.1 不同贮藏温度对番茄秧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4.1.1.1 不同贮藏温度对番茄秧苗鲜重的影响 |
4.1.1.2 不同贮藏温度对番茄秧苗干重的影响 |
4.1.1.3 不同贮藏温度对番茄秧苗壮苗指数的影响 |
4.1.2 不同贮藏温度对番茄秧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
4.1.2.1 不同贮藏温度对番茄秧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1.2.2 不同贮藏温度对番茄秧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4.1.2.3 不同贮藏温度对番茄秧苗叶片可溶糖含量的影响 |
4.1.2.4 不同贮藏温度对定植后番茄秧苗成活率的影响 |
4.1.2.5 不同贮藏温度对番茄秧苗开花节位的影响 |
4.1.2.6 不同贮藏温度对番茄秧苗始花期的影响 |
4.1.2.7 不同贮藏温度对番茄秧苗开花数的影响 |
4.1.3 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秧苗品质保持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1.3.1 番茄秧苗质量保持数学模型建立 |
4.1.3.2 秧苗各变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1.3.3 各质量保持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过程及质量指标寻优 |
4.1.3.3 秧苗定植后成活率与秧苗各项指标的通径分析 |
4.2 不同包装方式对番茄秧苗贮藏品质的影响 |
4.2.1 不同包装方式对番茄秧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1.1 包装方式对番茄秧苗鲜重的影响 |
4.2.1.2 包装方式对番茄秧苗干重的影响 |
4.2.1.3 包装方式对番茄秧苗壮苗指数的影响 |
4.2.2 不同包装方式对番茄秧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2.1 包装方式对番茄秧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2.2 包装方式对番茄秧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4.2.2.3 包装方式对番茄秧苗叶片总含水量的影响 |
4.2.2.4 包装方式对番茄秧苗自由水、束缚水和自由水/束缚水的影响 |
4.2.2.5 包装方式对番茄秧苗叶片可溶糖含量的影响 |
4.2.2.6 包装方式对贮藏后番茄秧苗叶片相对伤害度的影响 |
4.2.3 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秧苗品质保持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2.3.1 番茄秧苗质量保持指标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
4.2.3.2 番茄秧苗质量指标相关性分析 |
4.3 BR对番茄秧苗贮藏品质的影响 |
4.3.1 BR处理对贮藏后番茄秧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4.3.1.1 BR处理对贮藏后番茄秧苗鲜重的影响 |
4.3.1.2 BR处理对贮藏后番茄秧苗干重的影响 |
4.3.1.3 BR处理对贮藏后番茄秧苗壮苗指数的影响 |
4.3.2 BR处理对贮藏后番茄秧苗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2.1 BR处理对贮藏后番茄秧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2.2 BR处理对贮藏后番茄秧苗贮藏后根系活力的影响 |
4.3.2.3 BR处理对贮藏后番茄秧苗叶片可溶糖含量的影响 |
4.3.2.4 BR处理对贮藏后番茄秧苗叶片 POD活性的影响 |
4.3.2.5 BR处理对贮藏后番茄秧苗叶片相对伤害度的影响 |
4.3.2.6 BR处理对贮藏后番茄秧苗成活率成活率的影响 |
4.3.2.7 BR处理对贮藏后番茄秧苗始花期的影响 |
4.3.3 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秧苗品质保持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3.3.1 番茄秧苗质量保持指标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
4.3.3.2 番茄秧苗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2.1 贮藏条件对秧苗品质的影响 |
5.2.1.1 贮藏条件对秧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5.2.1.2 贮藏条件对秧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
5.2.1.3 贮藏对秧苗定植后生长发育的影响 |
5.2.1.4 贮藏后秧苗品质的鉴定指标 |
5.2.2 秧苗品质劣变的原因 |
5.3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8)丛枝菌根真菌对黄瓜幼苗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及其调控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
1.1.1 低温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 |
1.1.2 低温对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
1.1.3 低温对植物活性氧清除系统和渗透调节的影响 |
1.1.4 低温对植物内生激素水平的影响 |
1.2 植物应对低温胁迫的感知机制和生理变化 |
1.2.1 细胞膜变化和不饱和脂肪酸 |
1.2.2 脱落酸 |
1.2.3 活性氧稳态与渗透调节物质 |
1.2.4 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改变 |
1.2.5 提高植物抗低温的途径 |
1.3 AMF对植物的影响 |
1.3.1 AMF的结构与形成 |
1.3.2 AMF在农业生产上的运用 |
1.3.3 逆境胁迫下AMF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4 逆境胁迫下AMF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3.5 逆境胁迫下AMF对植物碳氮代谢的影响 |
1.3.6 逆境胁迫下AMF对植物矿质营养的影响 |
1.3.7 逆境胁迫下AMF对植物激素的影响 |
1.3.8 逆境胁迫下AMF对植物体内活性氧代谢和渗透系统的影响 |
1.3.9 逆境胁迫对AMF生长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AMF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材料培养与处理 |
2.2 试验方法 |
2.2.1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
2.2.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2.3 光合参数和气孔限制的测定 |
2.2.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2.5 过氧化氢、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2.6 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2.2.7 植物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2.2.8 植物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幼苗生长及侵染的影响 |
2.3.2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3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和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2.3.4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3.5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2.3.6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叶片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2.3.7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8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幼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3.9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矿质元素分配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幼苗生长及侵染的影响 |
2.4.2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2.4.3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4.5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幼苗活性氧水平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
2.4.6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2.4.7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4.8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矿质元素含量及分配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低温胁迫下AMF侵染黄瓜幼苗根系的转录组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品种 |
3.1.2 材料培养与处理 |
3.2 试验方法 |
3.2.1 总RNA的提取 |
3.2.2 转录组文库构建与高通量测序 |
3.2.3 转录组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数据生成及评估 |
3.3.2 新基因的功能注释 |
3.3.3 差异表达基因的挖掘 |
3.3.4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 |
3.3.5 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分析 |
3.3.6 黄瓜根系中低温逆境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 |
3.3.7 黄瓜根系中低温逆境响应相关基因的qRT-PCR验证 |
3.4 讨论 |
3.4.1 数据的评估及挖掘 |
3.4.2 黄瓜差异基因表达基因的挖掘及功能富集 |
3.4.3 真菌差异基因表达的基因挖掘及功能富集 |
3.5 小结 |
第四章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幼苗磷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品种 |
4.1.2 材料培养与处理 |
4.2 试验方法 |
4.2.1 根系琥珀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
4.2.2 RNA 提取及荧光定量 PCR(q RT-PCR) |
4.2.3 系统发育树构建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幼苗磷含量的影响 |
4.3.2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根系琥珀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4.3.3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根系磷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4 低温胁迫对黄瓜根系中AMF磷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低温胁迫对黄瓜幼苗根系内AMF活性的影响 |
4.4.2 低温胁迫下AMF对黄瓜幼苗P吸收的影响 |
4.4.3 低温胁迫对植物和真菌磷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4.5 结论 |
第五章 AMF对低温胁迫下黄瓜幼苗脱落酸代谢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 |
5.1.1 供试品种 |
5.1.2 材料培养与处理 |
5.2 试验方法 |
5.2.1 RNA提取及荧光定量PCR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5.3.2 对ABA响应因子表达的影响 |
5.3.3 对ABA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外源ABA对低温条件下接菌植物生长的影响 |
5.4.2 对低温条件下接菌植物ABA响应因子表达的影响 |
5.4.3 对低温条件下接菌植物ABA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 |
5.5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低温胁迫对甘蔗幼苗根系生长代谢的影响和相关基因α-tubulin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低温对植物根系伤害的类型 |
1.3 低温对植株根系生长的影响 |
1.4 低温胁迫对植株根系的生理生化影响 |
1.4.1 低温胁迫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1.4.2 低温胁迫对根系生物膜的影响 |
1.4.3 低温胁迫下根系细胞内物质的变化 |
1.4.3.1 丙二醛(MDA)的变化 |
1.4.3.2 糖含量的变化 |
1.4.3.3 氨基酸的变化 |
1.4.3.4 蛋白质的变化 |
1.4.3.5 酶系统的影响 |
1.4.3.6 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
1.5 低温下根系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影响 |
1.6 α-tubulin基因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8 技术路线 |
2 低温胁迫对甘蔗幼苗根系生长代谢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种植及处理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3.1 甘蔗幼苗形态观察 |
2.1.3.2 根长和根体积的测定 |
2.1.3.3 生物量的测定 |
2.1.3.4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
2.1.4 低温胁迫对甘蔗幼苗根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2.1.4.1 可溶性蛋白质和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1.4.2 可溶性糖和不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1.4.3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1.4.4 蛋白质水解酶活性的测定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低温胁迫对甘蔗幼苗根系生长和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
2.2.1.1 低温胁迫对甘蔗形态的影响 |
2.2.1.2 低温胁迫对甘蔗根长和根体积的影响 |
2.2.1.3 低温胁迫对甘蔗生物量的影响 |
2.2.1.4 低温胁迫对甘蔗根系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
2.2.1.5 低温胁迫对甘蔗根系线粒体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
2.2.2 低温胁迫对甘蔗幼苗根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2.2.2.1 对甘蔗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2.2.2 对甘蔗根系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2.2.3 低温胁迫对甘蔗根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2.2.4 对甘蔗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2.2.5 对甘蔗根系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2.3 低温胁迫对甘蔗幼苗根系蛋白质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
2.2.3.1 对甘蔗根系肽链内切酶活性的影响 |
2.2.3.2 对甘蔗根系羧肽酶活性的影响 |
2.2.3.3 对甘蔗根系氨肽酶活性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低温胁迫对甘蔗幼苗根系生长和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
2.3.2 低温胁迫对甘蔗幼苗根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2.4 小结 |
3 甘蔗α-tubulin基因的原核表达和纯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菌液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1.4 培养基 |
3.1.5 原核表达载体pET30a(+)质粒获得 |
3.1.6 PCR扩增及目的片段的回收 |
3.1.7 双酶切 |
3.1.8 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的连接 |
3.1.9 制备大肠杆菌DH5a感受态细胞 |
3.1.10 转化大肠杆菌DH5a |
3.1.11 筛选阳性菌液和测序 |
3.1.12 提取和验证重组质粒 |
3.1.13 制作BL21感受态细胞 |
3.1.14 转重组质粒入大肠杆菌BL21 |
3.1.15 诱导目的蛋白的表达 |
3.1.16 目的蛋白质SDS-PAGE电泳检测 |
3.1.17 包涵体的确认 |
3.1.18 目的蛋白质的纯化 |
3.1.19 透析和浓缩纯化蛋白质 |
3.1.20 纯化蛋白质的SDS-PAGE检测和质谱鉴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验证 |
3.2.2 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及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 |
3.2.3 目的蛋白质包涵体确认结果 |
3.2.4 目的蛋白质纯化结果 |
3.2.5 纯化蛋白质的透析和浓缩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甘蔗α-微管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检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设备 |
4.1.4 小鼠免疫和血清的制备 |
4.1.5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和ELISA效价测定 |
4.1.6 血清抗体的Western Blot检测 |
4.1.7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和纯化 |
4.1.8 纯化抗体蛋白浓度、抗体效价和Western Blot检测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血清抗体效价分析结果 |
4.2.2 血清抗体Western Blot检测纯化蛋白质结果 |
4.2.3 血清抗体Western Blot检测甘蔗蛋白质结果 |
4.2.4 纯化抗体效价分析结果 |
4.2.5 单克隆抗体Western Blot验证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低温胁迫对甘蔗幼苗根系α-tubulin基因的表达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种植及处理 |
5.1.3 试剂 |
5.1.4 主要仪器 |
5.1.5 甘蔗总RNA提取及检测 |
5.1.6 cDNA的合成 |
5.1.7 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 |
5.1.8 荧光定量体系和PCR反应步骤 |
5.1.9 Western B10t验证α-tubulin蛋白质表达 |
5.1.10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甘蔗根茎叶RNA及cDNA质量 |
5.2.2 α-tubulin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
5.2.3 α-tubulin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 |
5.2.4 α-tubulin蛋白质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差异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甘蔗α-tubulin基因转化烟草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植物材料 |
6.1.2 菌种和质粒 |
6.1.3 试剂 |
6.1.4 主要仪器设备 |
6.1.5 培养基 |
6.1.6 烟草表达载体引物的设计 |
6.1.7 α-tubulin基因ORF的扩增及目的片段的回收 |
6.1.8 pBI121质粒的提取 |
6.1.9 双酶切及目的片段的回收 |
6.1.10 EHA105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6.1.11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及转化EHA5α和阳性克隆的筛选 |
6.1.12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酶切验证 |
6.1.13 烟草无菌苗制备及农杆菌介导叶盘法转化烟草 |
6.1.14 转基因烟草DNA的提取 |
6.1.15 转基因烟草的PCR检测 |
6.1.16 转基因烟草的GFP切片观察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重组质粒的酶切验证 |
6.2.2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检测 |
6.2.3 转基因烟草的获得 |
6.2.4 烟草DNA提取 |
6.2.5 转基因烟草PCR检测 |
6.2.6 转基因烟草GFP切片验证结果 |
6.3 讨论 |
6.4 小结 |
7 转甘蔗α-tubulin基因的烟草功能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种植和处理 |
7.1.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7.1.4 光合作用测定方法 |
7.1.5 生理生化测定 |
7.1.6 α-tubulin基因的表达 |
7.1.7 数据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低温胁迫对烟草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7.2.2 低温胁迫对烟草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7.2.2.1 对烟草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7.2.2.2 对烟草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7.2.2.3 对烟草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7.2.2.4 对烟草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
7.2.3 低温胁迫对烟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
7.2.3.1 对烟草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7.2.3.2 对烟草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7.2.3.3 对烟草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7.2.3.4 对烟草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
7.2.3.5 对烟草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
7.2.3.6 对烟草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
7.2.4 α-tubulin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 |
7.2.4.1 烟草RNA的提取结果 |
7.2.4.2 荧光定量qRT-PCR引物的筛选 |
7.2.4.3 α-tubulin基因在烟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
7.2.4.4 低温胁迫下α-tubulin基因在烟草叶片中的表达 |
7.2.4.5 烟草叶片蛋白质提取结果 |
7.2.4.6 低温胁迫下α-tubulin蛋白质在烟草叶片中的表达 |
7.3 讨论 |
7.3.1 低温胁迫对烟草光合作用的影响 |
7.3.2 低温胁迫对烟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
7.3.3 低温胁迫对烟草α-tubulin基因表达的影响 |
7.4 小结 |
8 甘蔗α-tubulin基因转化甘蔗的研究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植物材料 |
8.1.2 菌种和质粒 |
8.1.3 试剂 |
8.1.4 主要仪器设备 |
8.1.5 培养基 |
8.1.6 甘蔗表达载体引物的设计 |
8.1.7 α-tubulin基因ORF的扩增及目的片段的回收 |
8.1.8 pCAMBIA3300质粒的提取 |
8.1.9 双酶切及目的片段的回收 |
8.1.10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及转化EHA5α和阳性克隆的筛选 |
8.1.11 重组质粒的提取和酶切验证 |
8.1.12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甘蔗 |
8.1.13 获得转基因甘蔗的PCR检测 |
8.1.14 转基因甘蔗DNA的提取 |
8.1.15 转基因甘蔗的PCR检测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载体构建和重组质粒双酶切验证 |
8.2.2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检测 |
8.2.3 转基因甘蔗的获得 |
8.2.4 除草剂(PPT)浓度筛选 |
8.2.5 用2.5 m/L PPT浓度筛选转基因甘蔗 |
8.2.6 不同炼苗时间对转基因甘蔗的影响 |
8.2.7 甘蔗DNA提取 |
8.2.8 转基因甘蔗PCR检测 |
8.3 讨论 |
8.4 小结 |
9 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9.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零上低温对秧苗的生理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幼苗对零上低温的反应与死苗问题的探讨[J]. 魏锦城,郭秉成,蔡婉平.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8(00)
- [2]零上低温对秧苗的生理影响[J]. 广东师院作物生理研究小组. 广东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7(02)
- [3]磷对东北粳稻耐冷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侯立刚. 沈阳农业大学, 2012(01)
- [4]早稻烂秧的生理分析[J]. 潘瑞炽. 广东农业科学, 1977(06)
- [5]番茄穴盘秧苗贮藏技术的研究[D]. 李晓慧. 河南农业大学, 2006(06)
- [6]早稻烂秧原因及其防止的生理探讨[J]. 毛礼鈡. 皖北农学院学报, 1984(01)
- [7]ABA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J]. 郭确,潘瑞炽. 植物生理学报, 1984(04)
- [8]丛枝菌根真菌对黄瓜幼苗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及其调控机理[D]. 马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 [9]从细胞膜系统的稳定性与植物抗寒性关系的研究到抗寒剂的研制[J]. 简令成,孙龙华,卫翔云,王红,张红. 植物学通报, 1994(S2)
- [10]低温胁迫对甘蔗幼苗根系生长代谢的影响和相关基因α-tubulin的功能研究[D]. 孙波. 广西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