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头稀土资源转化的研究”通过专家评审(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20)在《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 ——以包头市生态环境部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仍然保持在每年300多件,环境风险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环境形势依然严峻。2015年天津港“8·12”事件发生后,我国全面开展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同年新《环保法》颁布,要求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并且颁布了多项环境应急管理相关办法、制度、指南,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开始逐步提升。2018年机构改革成立了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3部门工作职责划归于应急管理部门,其中并不包含环境应急管理的工作,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仍为生态环境部门。完善的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可以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负面影响。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作为最直接和全面实施环境应急管理的主体,其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对于区域环境安全和稳定具有决定性作用。包头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中心之一、我国较早的工业城市、现代化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其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对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因此,本文以包头市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为例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介绍了国内外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现状,梳理了环境应急管理方面相关理论、制度,以公共管理理论和思想为基础,以包头市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为研究案例,将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先进做法与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工作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重点对应急防范机制、预警机制、协同处置机制、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事后追责、赔偿、奖励机制5个方面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左文韬[2](2020)在《包头市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1953-2016》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项目及其用地的选定,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局部上都极大地影响到城市形态,特别是对于那些大型项目或项目集中的产业园区而言更是如此。包头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从建国初期以商业为主工业发展滞缓到“一五”时期在国家援建背景下逐渐发展成为一座重工业城市,经过30余年发展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建设,再到工业3.0时代为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而重新选择发展路径进而实现转型发展。包头市工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地方传统工业—重工业—轻、重工业并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与此同时包头市的城市形态也经历了从点状发展到以昆青、东河区、建设路形成的两点一线式发展,再到外部延伸内部填充的发展,最后到多中心横向发展的过程。包头市的工业发展历程与城市形态的变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包头市为研究对象,对19532016年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形态的内在关系进行探究。结合中国政治、经济等重大变革,划分三个时期:建国初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二十年(19782000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至今(20002016)。梳理每个时期工业发展及其在空间上的布局,研究工业发展进程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并进行横向比较。最后,对工业及城市形态发展进行总结,揭示其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提出工业发展对策和城市空间优化策略,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启示。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阐述本研究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构建城市产业空间格局和城市空间形态分析方法框架。第二部分,按照上述划分的历史时期,分别对工业发展进程及城市形态演变进行阐述。就工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工业结构、工厂数量、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梳理,得出工业发展的动态曲线及城市形态演进轨迹,并对每个时期的发展特点进行概况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出19532016年间包头市工业发展及城市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三部分,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在产城融合背景下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探讨新时期新背景下城市工业发展对策,提出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对策,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工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城市规划工作提出有益建议。
郭亚鹏[3](2020)在《包头市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提出制造业是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有力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制造业迎来了智能制造时代。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出台相应的国家政策,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突破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刻不容缓。智能制造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经过多年的发展,包头制造业总体实力稳步提升,但由于政府对智能制造发展重视不够、智能制造创新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产业结构和支撑能力制约及企业自身问题等原因,智能制造发展速度较慢。因此,地方政府能否有效发挥政府职能,破解制约包头市智能制造发展的瓶颈,推动包头市智能制造快速发展,是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以包头市为例,对地方政府如何发挥职能推动智能制造发展进行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研究法及抽样调查法展开研究,第一部分首先论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研究内容和方法,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制造业、智能制造、政府职能的概念,阐述了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了包头市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与条件,包头市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政府履职现状;第四部分从规划引导、资金扶持、公共服务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包头市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中政府履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通过分析国外及国内部分地区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相关经验,指出了这些经验对包头市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启示。第六部分从思想观念、规划布局、制度建设、机制创新、政策落实等方面为包头市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政府职能发挥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对政府在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职能发挥研究,有助于各地更好地发挥自身职能,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智能制造的各项产业政策,同时丰富了地方政府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理论研究。
王东杰[4](2020)在《REx(CO3)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稀土(Rare Earth简写RE)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和“新材料的宝库”,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REx(CO3)y(碳酸稀土)是生产稀土产品的重要基础原料,在其生产冶炼过程产生大量废水,该类废水因含有氨氮和稀土是工业废水处理和资源化研究的热点。稀土的回收和氨氮的再利用是该废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目前这种废水大多采用蒸发浓缩法(MVR)处理,但采用此方法成本较高并伴有氨氮、COD的“二次污染”。本文基于膜电解原理,开发REx(CO3)y冶炼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工艺,不仅为REx(CO3)y冶炼废水增加了处理手段、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现象。首先研究建立了 REx(CO3)y冶炼废水中氨氮、COD和重金属元素的检测方法,新方法突破了原有的技术瓶颈,在检测手段、检测范围、基体干扰和操作步骤等方面均有显着改善,为后续试验研究的准确性提供了检测保障,新建的3种检测方法通过了精密度、准确度试验验证。采用模拟的REX(CO3)y冶炼废水为研究对象,验证膜电解法处理REx(CO3)y冶炼废水的可行性,并获得最优膜电解参数。废水初始浓度50g/L、电解电压9V、极板间距离4cm时,自主设计开发的新型“三槽双膜三电极”电解槽与双电极电解槽相比,NH4Cl去除率提高30.5%,电解效果明显提升。采用实际废水为研究对象,探究膜电解应用的有效性。优化电解参数、膜和电极材料等条件,NH4Cl、COD和REO的去除率达到93.8%、86.4%和82.1%;利用SEM、XRD、EDX等手段进行表征,发现导致膜污染的主要物质为RE(OH)3无定形沉淀,其中Ce(OH)2、Tb(OH)3和Y(OH)3的吸附性膜污染较严重;分析了膜污染的“吸附-夹杂-堵塞”机理、开发了 HCl-NaClO联合清洗剂,提出了基于HCl-NaClO联合清洗作用于RE(OH)3膜污染的反应机理,通过组合方式的系统研究,使清洗后离子膜的离子通量恢复率提高到96.8%,有针对性地解决了 RE(OH)3对膜的污染问题。最后,提出了氨的“NH3·H2O-NH3-NH4HCO3”分离转化方案,经“分离-富集-合成”的资源转化试验,提出了 CO2参与反应、由NH4Cl向NH4HCO3的转化模型,形成纯度达93%的NH4HCO3产品,并将该NH4HCO3回用于REx(CO3)y的冶炼生产。
郭殿东[5](2019)在《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知识转化与核心竞争力提升》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成长所需要的人力资本越来越匮乏,甚至就像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和水一样越来越稀少,必须寻求新的资源途径。这就为管理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解决掌握核心能力的隐性人力资本培育和积累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知识转化有利于促进形成企业隐性人力资本。企业隐性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决定企业赢得可持续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为此,本文基于知识转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隐性人力资本理论以及转化能力理论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的企业能力理论,从知识转化角度分析出发,对隐性人力资本概念作了定义及维度划分,并综合应用文献研究、调研访谈、多案例研究、专家评审、问卷调查、以及包含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的统计技术等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开展了知识转化形成隐性人力资本机理分析和实证检验。目的在于揭示隐性人力资本形成机理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而深化相关研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理论指导。本文研究共分五章,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知识转化理论视角,明确界定了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的概念及构成维度本文认为隐性人力资本是指负载于企业个人身上的心理、特质、经验并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潜在能力。经过知识转化个人隐性人力资本形成组织隐性人力资本进而形成企业隐性人力资本,能够为企业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基于知识理论的显隐性划分及企业研究层面,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维度划分为:个人隐性人力资本和组织隐性人力资本。系统分析了以知识转化形成的隐性人力资本内部复杂关系。目前国外学者对隐性人力资本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国内,从上世纪末开始,也就仅仅不足30年,我国学者对隐性人力资本的研究还处于概念和理论探讨阶段,缺乏对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的全面分析和重要性的全面理解。本人认为:隐性人力资本是一个目前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外学者关注度较低,没有引起广泛注意,同时目前此领域在国内外研究尚未成熟,而且通过智网搜寻研究有减弱的趋势。为此,本文基于此作了推进性研究。(2)开发了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的构成维度测量量表并作了检验,得到了统计技术的验证支持。此研究结果对于国内外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者会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通过研究文献可知,大多数学者主要是应用国外人力资本理论对隐性人力资本概念进行表述性研究。部分学者也采用了统计技术,作了统计性描述,没有继续深入探讨对概念及维度进行模型验证。本文在这些学者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以个人隐性人力资本构成要素:个人智力水准、个人价值观以及个人社会关系三个一级指标,以及组织隐性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情感管理、技术研发协同意愿和组织社会关系三个一级指标的初级量表。共收集了 76个题项,采用深度访谈方法,案例研究,专家评价的方法形成了包含31个题项的隐性人力资本概念初级测量量表。为了更加精益求精地表述概念,通过问卷再次发放收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利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作了测定,形成了包含24个精炼题项的隐性人力资本概念测定量表。通过量表题项数据分析发现,指标具有高阶性,经过统计分析因子提取,发现具有二阶验证性因子,经过拟合度检验得到了验证。此研究结果对于国内外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会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3)构建了企业隐性人力资本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理研究模型,通过检验得到了统计技术的验证支持。通过研究发现,企业隐性人力资本通过知识转化形成后,会形成专有团队隐性人力资本形成能力,隐性知识创新共享能力,隐性人力资本积累能力,这三种能力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生成作用。同时企业的战略导向会对隐性人力资本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起到调节作用。基于这种机理研究,构建了企业隐性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理研究模型。同样采用量表开发并运用统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实证验证。通过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检验得到支持说明: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的长期培育有利于企业实现人力资本的再造。特别是通过知识转化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战略导向下,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为此对企业如何避免人才外流,如何构建核心团队,如何长期着眼于培育隐性人力资本给出了管理建议。
王建新[6](2019)在《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和资源形势面临重大转折,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质勘查产业结构调整变化,战略性矿产的兴起,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将不断拓展地质勘查的空间。新的形势对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战,同时为地质勘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也为内蒙古自治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探索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更好的把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参考借鉴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及国内的地质勘查形势、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等方面,围绕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动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新地勘经济体系”,新地勘经济体系是由地勘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是建立新地勘经济体系,包括地勘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和对外地勘。地勘产业体系是建立行业化管理、专业化细分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产业体系;企业化经营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实体经济就是组建地矿集团公司,地矿集团公司采取勘查开发一体化、大地质、地质跨界的战略。并论述了地质跨界战略实施是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衍生和实体经济的补充。建立了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是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实现创新驱动就是要创建高效的组织管控制度,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健全的地勘金融机制,充满活力的文化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机制。以此为基本点构建了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准则层,三级指标为方案层。实施转型升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地勘新经济,地勘新经济就是在地质勘查业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基础上与新经济的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的结合体。
贾甜甜[7](2019)在《包头稀土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中国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能够有效的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同时,稀土是一种特殊的功能材料,用途十分广泛,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与创新当中展现出了独一无二的优势。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稀土产业存在不少问题,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如生态资源开发过度、产业分布失衡、价格与价值严重不符以及非法走私现象频发等。为了充分利用好中国宝贵的稀土资源,使稀土产业实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更有效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乃至是国际竞争优势,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综合应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收集、研阅、分析大量资料基础上撰写成此论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政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研究了中国稀土产业政策的基本情况、国外稀土产业政策现状及对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的启迪,重点分析说明了中国“稀土之都”—内蒙古包头地区对稀土政策的执行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稀土产业发展政策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中国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助力作用。
么红杰[8](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郭鑫[9](2003)在《包头稀土研究院科研人员绩效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及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包头稀土研究院科研人员绩效管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对绩效管理理论进行了系统综述,归纳了绩效管理的方法,说明了绩效管理与激励理论及博弈论的关系。阐述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特点、人性特点及其地位与作用,在借鉴国内外对科研人员绩效管理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了科研人员在企业的积极作用,提出了目前在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对科研人员这样一个重要群体的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剖析包头稀土研究院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绩效管理理论,综合考虑该院组织结构和环境特点,为其设计了符合企业实际的绩效管理体系。指出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是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重点。确定了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拟定了相应的权重,设计了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对考核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与此同时,设计了考核标准并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及运用提出建议。 对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提出了保障措施和建议,提出了做好思想、运行、激励等方面的保障工作,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
吴虹[10](2012)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稀土发光材料和节能新光源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文中认为国务院常务会议5月16日研究确定节能新政可拉动消费4500亿元,决定中国财政安排363亿元,用于推广节能家电、高效照明、节能汽车和高效电机四大类产品。在照明方面安排中央财政22亿元,推广低汞节能灯2亿只,白光LED室内照明产品1000万只,白光LED室外照明产品100万只。节能光源产品必须达到1级能效标准,严格规范市场行为,加强监督核查和
二、“包头稀土资源转化的研究”通过专家评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包头稀土资源转化的研究”通过专家评审(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 ——以包头市生态环境部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当前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与思路 |
2.创新之处 |
一、环境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一)环境应急管理概念 |
(二)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 |
(三)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级标准和依据 |
(四)环境应急管理的特征 |
1.管理系统性、联动性 |
2.政府主导性 |
3.常态化管理与非常态化管理相结合 |
4.协同管理 |
5.公开性 |
6.原则性 |
(五)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 |
1.全过程理论 |
2.风险理论 |
3.协同管理 |
(六)环境应急管理机制 |
二、包头市环境事件和环境风险的特点 |
(一)包头市概况 |
(二)包头市环境应急管理职能划分 |
(三)包头市近年发生环境事件的特点 |
(四)包头市环境风险特点 |
1.环境风险底数不清,风险隐患较大 |
2.企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单调 |
3.部分企业工艺落后,环境压力较大 |
4.企业排污种类多,环境风险复杂 |
5.企业自身环境应急管理能力不足 |
三、包头市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现状 |
(一)基本建立了风险防范机制 |
1.建立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
2.开展了属地隐患排查 |
3.开展了重点风险源的日常监管和汇报工作 |
4.开展了应急物资调查和统计工作 |
5.开展了环境应急演练 |
(二)基本建立了应急预警机制 |
(三)基本建立了应急响应机制 |
(四)基本建立了信息报送、信息公开机制 |
(五)基本建立了事件调查和问责、追责、奖励机制 |
四、包头市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包头市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应急防范机制还不完善 |
2.应急预警机制建设水平较低 |
3.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有待加强 |
4.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 |
5.问责、追责和奖励机制设置不细致 |
(二)原因分析 |
1.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危机意识不足 |
2.对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认识不足 |
3.人员、物资、资金、技术等保障机制不完备 |
4.法制保障不健全 |
五、完善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 |
(一)健全应急防控机制建设 |
1.完善急预案备案制度和风险源管理制度 |
2.建设与共享环境应急物资库、专家库 |
3.提升各主体应急能力建设,推进环境应急演练常态化 |
4.完善风险源的监督管理制度 |
5.及时处理、处置各类环境信访事件 |
(二)建设科学快速的预警机制 |
(三)政府主导的事件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 |
1.建设政府主导的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 |
2.完善信息报送机制 |
(四)建立专业高效协同处置机制 |
(五)构建公平、有效的事后追责、赔偿、奖励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包头市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1953-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现状 |
1.4.1 工业空间发展研究现状 |
1.4.2 城市空间演变研究综述 |
1.4.3 工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演变互动研究综述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带动城市向西跳跃发展时期(建国初期1949-1978) |
2.1 时代背景 |
2.2 工业发展 |
2.2.1 地方传统工业缓慢发展(1949-1953) |
2.2.2 “一五”时期国家援建(1953-1958) |
2.2.3 大规模建设及调整(1958-1965) |
2.2.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 |
2.2.5 小结 |
2.3 城市形态演变 |
2.3.1 1955年版总体规划概要 |
2.3.2 城市形态发展变化 |
2.3.3 1949-1978年城市形态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主导疏解与助力中调时期(改革开放20年1978-2000) |
3.1 时代背景 |
3.2 工业发展 |
3.2.1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4) |
3.2.2 工业郊区化时期(1984-1990) |
3.2.3 小结 |
3.3 城市形态演变 |
3.3.1 1994年版总体规划概要 |
3.3.2 城市形态发展变化 |
3.3.3 1978-2000年城市形态影响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4 带动和完善包头市多核心发展时期(1990-2016) |
4.1 阶段背景 |
4.2 工业园区的发展 |
4.2.1 稀土高新区的成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
4.2.2 装备制造工业区的成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
4.2.3 包头铝业工业区的成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
4.2.4 金属深加工园区的成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
4.3 城市形态演变 |
4.3.1 2000年版总体规划概要 |
4.3.2 城市形态发展变化 |
4.3.3 1990年后包头城市形态影响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5 包头工业空间与城市形态发展变化的协同分析 |
5.1 工业空间的集聚模式 |
5.2 包头市工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关系 |
5.2.1 工业化拉动包头市城镇水平 |
5.2.2 工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关系 |
5.3 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变化的作用方式 |
5.3.1 带动道路空间演变及城市边缘路网的发展 |
5.3.2 引导居住空间分异 |
5.3.3 带动土地使用结构转型 |
6 产城融合背景下包头工业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
6.1 政策背景 |
6.2 产城融合的内涵及模式 |
6.2.1 产城融合的内涵 |
6.2.2 产业园区与城市的空间融合模式 |
6.2.3 产城融合的发展阶段 |
6.3 工业产业园内部空间结构特点 |
6.3.1 交通网络体系 |
6.3.2 景观生态结构 |
6.3.3 产业园空间组织形式 |
6.3.4 功能组织体系 |
6.4 产城融合背景下包头市产业与城市发展策略 |
6.4.1 交通路网规划 |
6.4.2 功能空间布局 |
6.4.3 政策协调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在校研究成果 |
致谢 |
(3)包头市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阐释 |
(一)相关概念 |
1.制造业 |
2.智能制造 |
3.政府职能 |
(二)理论基础 |
1.新公共管理理论 |
2.政府职能理论 |
3.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二、包头市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政府履职现状 |
(一)包头市智能制造的现状、基础与条件 |
1.包头市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 |
2.包头市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与条件 |
(二)包头市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措施与成效 |
1.加强对智能制造发展的规划引导 |
2.培育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 |
3.加强智能制造创新能力建设 |
4.开展智能制造宣传和培训 |
5.加强智能制造对外合作交流 |
三、包头市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中政府履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包头市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中政府履职存在的问题 |
1.对智能制造规划引导不到位 |
2.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
3.公共服务不健全 |
4.落实政策不够迅速 |
(二)包头市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中政府履职存在问题的原因 |
1.政府对智能制造发展重视不够 |
2.智能制造发展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
3.产业结构和支撑能力制约 |
4.企业自身问题 |
四、国内外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政府履职经验和启示 |
(一)国外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政府履职经验和启示 |
1.国外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政府履职经验 |
2.国外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政府履职启示 |
(二)国内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政府履职经验和启示 |
1.国内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政府履职经验 |
2.国内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政府履职启示 |
五、包头市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政府履职思路建议 |
(一)更新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思想观念 |
1.树立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理念 |
2.倡导企业树立自我发展意识 |
(二)优化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布局 |
1.加强智能制造发展方向引导 |
2.打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区 |
3.推动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
(三)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制度建设 |
1.完善领导责任分工制度 |
2.推动建立企地融合制度 |
3.建立智能制造统计监测制度 |
(四)健全智能制造发展机制创新 |
1.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
2.强化交流合作机制 |
3.完善财税配套机制 |
4.创新招商引资及项目落地机制 |
(五)加大智能制造发展政策落实力度 |
1.强化各项政策配套 |
2.培养人才队伍 |
(六)强化智能制造发展服务保障 |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3.营造创新驱动发展条件 |
4.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 |
5.加大智能制造宣传工作力度 |
(七)完善智能制造发展考核评估 |
1.建立包头市推动智能制造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
2.健全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激励问责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REx(CO3)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稀土资源现状 |
2.1.1 稀土矿物及产品 |
2.1.2 RE_x(CO_3)_y的冶炼及废水种类 |
2.1.3 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与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检测标准 |
2.2 RE_x(CO_3)_y冶炼废水处理及资源化研究进展 |
2.2.1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 |
2.2.2 RE_x(CO_3)_y冶炼废水现阶段处理方法 |
2.2.3 资源化研究现状 |
2.3 膜电解技术及资源化研究 |
2.3.1 膜电解处理技术概述 |
2.3.2 膜电解技术处理工业废水及资源化的应用 |
2.3.3 离子膜污染及其控制方法 |
2.4 RE_x(CO_3)_y冶炼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
2.5 小结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目标 |
3.2 技术路线 |
3.3 研究内容 |
3.3.1 RE_x(CO_3)y冶炼废水检测方法的研究 |
3.3.2 膜电解法处理模拟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
3.3.3 膜电解法处理实际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
3.3.4 膜电解处理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资源化及工业应用评估 |
3.4 研究方法 |
3.4.1 分析检测方法 |
3.4.2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方法 |
3.4.3 数据分析与评价方法 |
3.5 设备与材料 |
3.5.1 试验设备 |
3.5.2 试验材料 |
4 RE_x(CO_3)_y冶炼废水检测方法的研究 |
4.1 现行废水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
4.1.1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水质成分 |
4.1.2 COD量测定的适用性分析 |
4.1.3 氨氮量测定的适用性分析 |
4.1.4 重金属元素量测定的适用性分析 |
4.2 RE_x(CO_3)_y冶炼废水检测方法的构建 |
4.2.1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COD量测定的研究 |
4.2.2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氨氮量测定的研究 |
4.2.3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重金属元素量测定的研究 |
4.3 与现行废水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对比分析 |
4.3.1 精密度对比 |
4.3.2 准确度分析 |
4.4 小结 |
5 膜电解法处理模拟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
5.1 膜材料与电极材料筛选 |
5.1.1 不同离子膜对膜电解处理模拟废水效果的影响研究 |
5.1.2 电极材料筛选与电解前后比较 |
5.2 电解槽结构对电解效果的影响 |
5.2.1 高效电解槽的设计 |
5.2.2 不同槽型结构的电流及电流密度比较 |
5.2.3 电解槽结构影响电流过程机理分析 |
5.3 膜电解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
5.3.1 NH_4Cl浓度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
5.3.2 电解电压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
5.3.3 极板间距离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
5.3.4 稀土浓度对膜电解效果的影响 |
5.4 膜电解过程机理分析 |
5.5 小结 |
6 膜电解法处理实际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研究 |
6.1 影响膜电解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 |
6.1.1 实际废水温度对NH_4Cl去除率的影响 |
6.1.2 废水初始浓度对NH_4Cl去除率的影响 |
6.1.3 电解电压对NH_4Cl去除率的影响 |
6.1.4 实际废水的膜电解处理效果分析 |
6.1.5 P_(507)的降解路径分析 |
6.2 膜电解过程的膜污染及机理研究 |
6.2.1 膜污染的表征 |
6.2.2 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
6.2.3 RE(OH)_3膜污染机理研究 |
6.3 RE(OH)_3导致膜污染的化学清洗及机理分析 |
6.3.1 酸碱清洗剂的清洗效果对比研究 |
6.3.2 HCl-NaClO联合清洗剂最佳清洗条件的选择 |
6.3.3 清洗前后离子膜表面微观分析 |
6.3.4 化学清洗机理 |
6.4 小结 |
7 RE_x(CO_3)_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资源化及工业应用评估 |
7.1 资源化工艺设计 |
7.2 膜电解产物氨的分离与富集 |
7.2.1 氨的吹脱分离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7.2.2 NH_3的吸收富集影响因素研究 |
7.3 NH_4HCO_3合成及表征 |
7.3.1 NH_3·H_2O浓度影响NH_4HCO_3纯度的研究 |
7.3.2 NH_3·H_2O浓度与NH_4HCO_3结晶时间的关系研究 |
7.3.3 NH_4HCO_3的表征 |
7.4 工业应用效果评估 |
7.4.1 NH_4HCO_3的应用效果分析 |
7.4.2 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的工业应用评估 |
7.5 小结 |
8 结论 |
8.1 创新点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COD量的测定方法 |
附录B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氨氮量测定的方法 |
附录C RE_x(CO_3)_y冶炼废水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方法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知识转化与核心竞争力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结构安排 |
1.5 小结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评价 |
2.1 基础理论 |
2.1.1 人力资本理论 |
2.1.2 知识转化能力理论 |
2.1.3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 隐性人力资本相关理论 |
2.2.1 隐性人力资本的特性及概念界定 |
2.2.2 隐性人力资本构成结构要素分析 |
2.2.3 隐性人力资本维度内在条件分析 |
2.2.4 个人隐性人力资本的定义及构成 |
2.2.5 组织隐性人力资本的定义及构成 |
2.3 知识转化视角下隐性人力资本形成机制理论 |
2.3.1 知识和知识转化内涵 |
2.3.2 知识转化条件下隐性人力资本形成及作用机制 |
2.4 隐性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关系理论 |
2.4.1 隐性人力资本作用机理分析 |
2.4.2 隐性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 |
2.4.3 隐性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要素分析 |
2.4.4 战略导向下隐性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 |
2.4.5 隐性人力资本对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研究路径 |
2.5 小结 |
3 企业隐性人力资本构念界定与测量 |
3.1 企业隐性人力资本构成要素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
3.1.1 企业隐性人力资本构成要素研究假设 |
3.1.2 企业隐性人力资本测量模型 |
3.2 隐性人力资本测量问卷设计 |
3.2.1 结构概念测定方法 |
3.2.2 企业隐性人力资本题项初步设计 |
3.2.3 预调研与提炼测量题项 |
3.3 隐性人力资本正式测量与检验 |
3.3.1 数据获取和样本情况描述 |
3.3.2 量表信度检验与因子分析 |
3.3.3 量表收敛效度分析 |
3.3.4 量表区别效度分析 |
3.3.5 量表交叉效度分析 |
3.3.6 量表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
3.4 小结 |
4 隐性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实证研究 |
4.1 隐性人力资本作用模型及假设提出 |
4.1.1 隐性人力资本二维度作用关系 |
4.1.2 隐性人力资本与专有团队隐性人力资本形成能力关系 |
4.1.3 隐性人力资本与隐性知识创新共享能力关系 |
4.1.4 隐性人力资本与隐性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关系 |
4.1.5 隐性人力资本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
4.1.6 企业战略导向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
4.1.7 研究假设汇总与假设模型 |
4.2 问卷设计与分析 |
4.2.1 核心竞争力测量量表开发 |
4.2.2 测量量表检验与修正 |
4.3 测量量表数据分析 |
4.3.1 测量量表数据描述 |
4.3.2 测量量表信度和效度检验 |
4.3.3 验证假设和检验模型 |
4.3.4 隐性人力资本实践应用探析 |
4.4 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及建议 |
5.2 研究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隐性人力资本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B 企业隐性人力资本调查问卷(正式) |
附录C 企业隐性人力资本测量问卷设计研究案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
1.2.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2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和实现方式 |
2.3 转型升级研究评价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外地质勘查行业的管理体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分析 |
3.1 全球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
3.2 国内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
3.3 小结 |
4 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
4.1 综述 |
4.2 矿产资源 |
4.3 地质矿产勘查 |
4.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
4.5 小结 |
5 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 |
5.1 内蒙古地勘行业单位情况 |
5.2 内蒙古地勘行业从业人员 |
5.3 内蒙古地勘行业资产状况 |
5.4 内蒙古地矿集团发展历程 |
5.5 内蒙古地矿集团SWOT分析 |
5.6 小结 |
6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
6.1 转型升级发展模型构建 |
6.2 深耕地勘产业体系 |
6.2.1 行业化管理 |
6.2.2 专业化细分 |
6.2.3 企业化经营 |
6.3 服务绿色矿业发展 |
6.4 “走出去”拓宽地质市场 |
6.4.1 海外发展方案 |
6.4.2 境外投资架构 |
6.5 小结 |
7 实现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动力 |
7.1 发展动力指标构建 |
7.2 构建新型组织管控制度 |
7.3 激发人力资源潜能 |
7.4 强化地勘金融管理 |
7.5 探索科技创新途径 |
7.6 小结 |
8 结论 |
8.1 成果和认识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包头稀土产业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对稀土产业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外对稀土产业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点 |
1.5.1 论文创新点 |
1.5.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章 稀土产业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政策 |
2.1.2 政府职能 |
2.1.3 定价权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钻石模型”理论 |
第3章 国内外稀土产业政策现状分析 |
3.1 国内稀土产业政策现状分析 |
3.1.1 中国稀土产业政策的演变 |
3.1.2 国内稀土产业政策的基本举措 |
3.1.3 中国稀土产业政策的发展趋势 |
3.1.4 中国稀土产业政策面临的问题 |
3.2 国外稀土产业政策现状分析 |
3.2.1 美国稀土产业政策 |
3.2.2 日本稀土产业政策 |
3.2.3 欧盟稀土产业政策 |
3.2.4 国外稀土政策演变对中国的启示 |
第4章 包头稀土产业政策执行情况及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
4.1 包头稀土产业政策的基本内容 |
4.1.1 包头稀土产业的代表性 |
4.1.2 包头稀土产业政策的基本内容 |
4.2 主要问题及分析 |
4.2.1 稀土政策组织体系混乱 |
4.2.2 包头稀土行业环境污染问题 |
4.2.3 包头稀土产业创新发展不足 |
4.3 基于“钻石模型”的包头稀土政策案例问题分析 |
4.3.1 基于“钻石模型”的包头稀土政策框架 |
4.3.2 分析结果 |
第5章 包头稀土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及对策 |
5.1 加快稀土产业整合工作,形成产业集群对策 |
5.2 加大稀土矿产资源监管保护力度,打击遏制滥采乱挖对策 |
5.3 打造适合科研开发和创新的环境对策 |
5.4 大力发展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领域对策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理论层面 |
1.1.2 现实层面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4.3.3 攻关计划 |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
5.4.5 科技投资结构 |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
7.1 科技评价综述 |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
7.3.2 样本归集 |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包头稀土研究院科研人员绩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包头稀土研究院概况 |
1.3 科研人员的特点与作用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2 绩效管理综述 |
2.1 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1 有关绩效管理的内涵 |
2.1.2 绩效管理的目的与特点 |
2.1.3 绩效管理的主要方法 |
2.2 绩效管理与激励理论 |
2.2.1 激励理论综述 |
2.2.2 激励理论与绩效管理 |
2.2.3 激励理论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 |
2.3 博弈论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
2.4 国内外对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
3 包头稀土研究院绩效考评现状分析 |
3.1 包头稀土研究院现状 |
3.1.1 组织结构 |
3.1.2 环境分析 |
3.2 稀土院现有绩效考评体系及其对科研人员的影响 |
3.2.1 稀土院现有绩效考评体系 |
3.2.2 现有绩效管理体系对科研人员的影响 |
3.3 稀土院现有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3.3.1 稀土院现有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3.3.2 稀土院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 包头稀土研究院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
4.1 包头稀土院科研人员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指导思想 |
4.1.1 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指导思想 |
4.1.2 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步骤 |
4.2 稀土院科研工作方式的改进 |
4.3 稀土院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 |
4.3.1 稀土院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 |
4.3.2 绩效考核指标的权重分配 |
4.4 稀土院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
4.5 稀土院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标准确定 |
4.6 稀土院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结果反馈 |
5 包头稀土研究院绩效管理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稀土院绩效管理系统中应注意的问题 |
5.2 稀土院绩效管理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包头稀土资源转化的研究”通过专家评审(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 ——以包头市生态环境部门为例[D]. 张静.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2]包头市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1953-2016[D]. 左文韬.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3]包头市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政府职能研究[D]. 郭亚鹏.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REx(CO3)y冶炼废水的膜电解处理及资源化研究[D]. 王东杰.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5]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知识转化与核心竞争力提升[D]. 郭殿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6]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D]. 王建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包头稀土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 贾甜甜. 天津大学, 2019(06)
- [8]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9]包头稀土研究院科研人员绩效管理研究[D]. 郭鑫. 西安理工大学, 2003(03)
- [10]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稀土发光材料和节能新光源的发展机遇与挑战[A]. 吴虹. 第四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国际)论坛专家报告集,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