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阔叶木人纤浆生产玻璃纸降低生产成本(论文文献综述)
卫姗[1](2021)在《小麦秸秆生物机械制浆酶催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生物质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人类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加充分有效的利用生物质资源。小麦秸秆作为我国的主要农业废弃物之一,是生物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废弃物中的占比很高。同时,目前国家已经全面禁止进口废纸等固体废物,因此将小麦秸秆转化成新的生物制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生物制浆过程存在成本较高,制浆质量比较差的问题。本文采用小麦秸秆为原料,将生物制浆与其它的制浆方式相结合,延伸出一种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小麦秸秆制浆方法,建立了与纸浆指标有关的方程,实现生物制浆的在线控制。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进行了以下工作:1.通过对五种不同产地小麦秸秆的主要成分进行比较分析,选取了来自山东省德州市的小麦秸秆作为制浆过程的原材料。同时对本实验选取的用于制浆过程的木聚糖酶、果胶酶、β-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以及漆酶等酶制剂的酶活力进行测定。当p H为7.0时,木聚糖酶、果胶酶、β-甘露聚糖酶以及纤维素酶在50℃时具有最高酶活力。此时,酶活力分别为644.58 U/m L、60.78 U/m L、0.85 U/m L以及7.05 U/m L。初步确定工艺流程,确定浆液中的还原糖(Reducing sugar,RS)的含量以及可溶性固形物(Soluble solids,SS)的含量作为检测指标,反映制浆过程中酶制剂对于小麦秸秆的分离效果。2.选取酶的反应时间、酶的反应温度、酶的用量、润胀时间、润胀温度、液固比、转数以及KOH用量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根据单因素试验以及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KOH用量、转数以及液固比是影响打浆度的显着因素。根据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进行模型拟合,可以根据目标打浆度进行工艺确定,如目标打浆度为43°SR,可以选取的工艺条件为:KOH用量为1.75%,小麦秸秆:水=1:7.56,转数设定为2850 r。同时,根据打浆度、RS的含量以及SS的含量确定拟合方程,通过对两个方程的比较可以发现,打浆度与SS含量的方程拟合程度比较高,适合应用于实际生产中。3.利用扫描电镜(SEM)、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小麦秸秆制浆后的效果进行了表征。其中,通过对SEM图反映出的纤维表面形貌以及纤维变化的分析,发现经过酶制剂处理后,纤维表面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对纸浆FT-IR图的分析,判断纤维性物质特定官能团的变化,发现经过处理后小麦秸秆的纤维性物质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XRD分析表明,经过化学机械处理后的小麦秸秆的结晶度指数下降了约17.5%,不同酶制剂处理后的纸浆结晶度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果胶酶的增加最为明显,为14.69%;通过HPLC分析发现,添加不同的酶制剂对D-(+)-葡萄糖、D-(+)-木糖、D-阿拉伯糖等可溶性糖的含量有显着的影响。
秦小渝[2](2021)在《磷钨酸催化水解及协同处理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溶解浆是一种具有特殊用途的高纯度纤维素纤维,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纺织、烟草、医药、国防等多个重要领域,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目前,溶解浆主要应用于粘胶纤维等再生纤维的生产(占溶解浆总用量的65%以上),其主要性能指标为纤维素纯度、聚合度和反应性能,且反应性能尤为重要,直接影响下游行业的过程加工、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预水解硫酸盐法(PHK)和酸性亚硫酸盐法(AS)是商品溶解浆生产的主要方法。同时,随着溶解浆需求与日俱增,利用冷碱抽提(CCE)处理将普通化学浆升级为高纯度溶解浆逐渐被规模化使用。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碱性PHK法和CCE法所制备的溶解浆纤维初生壁破坏较小,纤维形态结构保存完整,导致溶解浆纤维可及性和反应性能较差;采用机械磨浆、纤维素酶等处理方式存在磨浆处理能耗较高以及纤维素酶吸附与处理效率不高等问题,限制了溶解浆更为广泛的应用。鉴于此,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课题引入催化性能活性高、结构性能稳定及可循环利用的新型绿色固体酸催化剂——磷钨酸(PTA),借助PTA催化水解溶解浆纤维素,改善纤维形貌结构,以期降低机械磨浆处理能耗以及提高酶在纤维上吸附与作用效果,从而实现溶解浆反应性能的进一步活化,促进溶解浆品质提升。首先,以阔叶木预水解硫酸盐(PHK)溶解浆为原料,优化了 PTA催化水解溶解浆纤维素工艺,探讨了 PTA催化处理对溶解浆纤维结构与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经正交实验优化的PTA催化水解溶解浆最佳工艺为:H+浓度0.01 mol/L,浆浓10%,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30 min。此外,通过对比固体酸和传统无机酸处理后溶解浆纤维形貌结构、黏度和反应性能的变化规律,证实PTA催化处理效率更高。分析其催化水解纤维素机理表明,PTA杂多阴离子与纤维素分子链反应中间体形成配合物,从而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强化了 PTA对纤维素的解聚能力。最后,通过对比PTA使用前后其官能团和结晶结构,表明PTA具有相对稳定结构,且回用后PTA处理溶解浆的黏度和反应性能与回用前处理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回用的PTA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其次,为强化PTA在纤维内部的传质与反应,提高PTA催化处理效果,同时降低机械磨浆能耗,研究采用PFI磨浆(R)协同PTA催化水解(PTA)同步协同处理(PTA/R)方式提升溶解浆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独PTA催化水解,PTA/R处理可促进PTA在纤维上的吸附与传质,降低磨浆能耗。此外,PTA/R协同处理对溶解浆纤维可及性和反应性能具有更强的提升效果,为高质量溶解浆的可持续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最后,针对CCE法纯化的溶解浆反应性能较低,活化难度较高的瓶颈问题,提出在前期同步协同处理(PTA/R)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采用纤维素酶处理(C)强化CCE溶解浆反应性能活化的理念。结果表明,PTA/R处理可有效降低磨浆能耗,促进纤维细胞壁高效破坏和黏度解聚作用,显着提高溶解浆纤维可及性,提高纤维素酶吸附量。同时,PTA保持了较高的回收率和催化效果。鉴于此,PTA/R-C两步协同处理具有以下3个优点:1)有效降低磨浆能耗,提高PTA传质、反应与回用;2)破坏纤维结构,提高纤维可及性;3)促进酶的吸附,提高酶处理效率并降低酶用量,强化浆料反应性能活化。因此,上述基于磷钨酸催化的PTA/R-C协同处理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溶解浆活化方法,或将为高品质溶解浆绿色制备提供新的借鉴。
杨雪芳[3](2016)在《制浆工艺对预水解硫酸盐竹溶解浆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制浆造纸工业一种重要的高附加值产品,溶解浆具有纯度高、灰分少、白度高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和粘胶行业等领域。溶解浆的反应性能是综合评价其产品品质的重要参数,直接决定了溶解浆的质量和品级。制浆工艺对包括纤维素分子量及其分布在内的未漂浆性质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对溶解浆的半纤维含量、甲种纤维素和反应性能等纸浆性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论文以绿竹为原料,在三种典型的碱法制浆模式(传统硫酸盐法制浆—KP;预水解后分离预水解液、再进行KP法制浆—S-KP;预水解后不分离水解液直接制浆—NS-KP)下研究制浆工艺对竹片和竹浆的主要化学组成、纤维素分子量及其分布、水解液和黑液组成、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找出制浆工艺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机制和最佳工艺点的判据,建立热水预水解和硫酸盐法制浆工艺的在线检测模型。最终,论文的研究将为高品质绿竹溶解浆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论文首先分析了热水预水解工艺对绿竹化学组分、纤维素分子量及其分布、水解液主要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和延长水解时间均有利于半纤维素和木素的溶出,在预水解强度较低的情况下以半纤维素和少量木素的溶出为主、且纤维素分子量未发生显着下降;但采用高强度的预水解条件时,纤维素的损失率明显增加、且纤维素的分子量开始发生较显着的下降。从预水解液糖组分的变化规律来看,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木聚糖的主要水解产物将逐渐由木寡糖转变为木糖和糠醛;具体而言,在170℃的预水解温度下,当反应时间在约80-100min时水解液中不仅木寡糖的含量最高、且寡糖含量占木聚糖溶出量的80%以上,总木糖浓度达到33.9g/L。考虑到硫酸盐法制浆工艺对纸浆半纤维素去除率的影响,论文在170℃的反应温度下分别选择了 40min、80min、120min和160min四个预水解时间进行下一步的硫酸盐法制浆实验。此外,结合紫外可见光谱技术,论文还建立了预水解过程纤维素损失率、半纤维素去除率和预水解得率的在线检测模型,即:纤维素损失率/%=5.7038ln[(A278-A600)*L:S]+11.604,R2=0.935半纤维素去除率/%=24.4861n[(A278-A600)*L:S]+54.039,R2=0.943预水解得率/%=-10.56ln[(A278-A600)*L:S]+77.735,R2=0.954,该模型可根据预水解液比和溶液紫外可见光谱独立实现对三大组分去除率的在线检测,这对提高预水解工艺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硫酸盐法制浆工艺的研究表明:在相同的蒸煮用碱量和蒸煮强度下,相比NS-KP和KP两组工艺模式、采用S-KP制浆工艺可获得更高的木素脱除效率;而且,S-KP模式制浆可获得比传统KP法制浆更低卡伯值的纸浆,而NS-KP制浆模式最终的纸浆卡伯值高于传统KP浆。另外,尽管绿竹在170℃的条件下预水解80min并未将半纤维素完全去除,但是NS-KP和S-KP制浆模式获得的未漂浆中聚戊糖和HexA的含量均远远低于KP工艺所获得纸浆水平、且已基本达到溶解浆的要求。此外,S-KP模式制备的纸浆黏度高于传统KP浆,并且其纸浆白度稳定性也更好,能有效的节约化学药品用量。对三种制浆模式下纸浆纤维素分子量及其分布的研究表明:对于S-KP制浆模式,达到相同的脱木素程度(11左右),增加预水解时间的工艺(水解80min、蒸煮50min)对纤维素的降解远高于提高蒸煮时间(水解40min、蒸煮1OOmin)的工艺(分子量logMw<4.55的纤维素比例升高约2倍);对于NS-KP制浆模式,达到相同的卡伯值(11左右),预水解时长对纤维素分子量的影响也高于蒸煮用碱量的影响;对于传统KP法制浆,用碱量高于21%时纸浆高分子量纤维素发生降解。综合考虑纸浆各个性能的变化以及化学药品的消耗,S-KP制浆模式用碱量应在17%-19%之间,NS-KP用碱量应在21%-23%之间,传统KP法用碱量应控制在19%-21%之间。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论文建立了三种模式下竹浆卡伯值的在线检测模型,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线性关系R2均高于0.98。最后,论文选取了三种工艺模式下卡伯值相近的浆料(1 1左右)进行了 ECF漂白,确定的最终漂白化学药品的用量为:D0段二氧化氯(C102)用量1.90%,过氧化氢加强的碱处理段(EP)过氧化氢用量0.5%,D1段ClO2用量0.38%;随着漂白的进行,三种模式纸浆的卡伯值降低、白度升高、黏度有所降低、α-纤维素含量增大、纤维素分子量分布变得更窄,反应性能也逐渐提高。经综合分析,优化出的最佳制浆模式为S-KP,其α-纤维素含量96.89%、白度89.48%ISO,在黏度为986.73mL/g的前提下其反应性能可达到50.06%。
李因波[4](2013)在《速生杨木溶解浆的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速生杨木为原料,通过挤压疏解、预水解(蒸汽爆破处理)、蒸煮、漂白、酶处理,探讨预水解过程中脱除半纤维素的程度,研究预水解对硝酸乙醇纤维素、苯醇抽出物、灰分的影响,同时确定蒸汽爆破处理木片的最适工艺条件,确定水解后硫酸盐蒸煮的最佳用药量。论文还研究探讨了ODED漂白后纸浆的性能,以评价速生杨木制备溶解浆的性能。首先实验探讨了经过挤压疏解后速生杨木的预水解。本段设计了两组三水平三因素的正交实验。一组是未经过挤压疏解的木片经过预水解,一组是挤压疏解后进行预水解。分别从温度、酸用量、液比来分析预水解的效果。温度分别是130℃、150℃、165℃;酸用量为0、0.35%、0.75%;液比是1:3.5、1:5、1:6.5。半纤维素含量最大可以降低到0.6204%,脱除率为98.38%;硝酸乙醇纤维素含量提高至57.57%。灰分和抽出物的含量有适量增加。通过结果分析得出适宜酸预水解条件为:酸用量为0.75%,液比为1:3.5,温度为165℃,此条件下纸浆性能较好。对于爆破处理预水解时采用3MPa停留300s纸浆性能较佳。其次实验探讨了速生杨木蒸煮工艺条件。经过预水解的木片(包括蒸汽爆破预处理)蒸煮工艺条件为用碱量为24%,硫化度为26%,液比为1:5,温度为168℃,保温2h。经过预水解爆破处理后的木片蒸煮工艺条件为用碱量为24%,硫化度26%,液比为1:5,温度为150℃,保温时间为1.5h。实验结果显示,经过蒸汽爆破处理的硫酸盐纸浆的纤维在长度、宽度和细小纤维比例上均优于经过酸水解的硫酸盐纸浆。漂白方法采用的是ODEOPD四段漂白。O段氧压为0.6MPa,浆浓10%,NaOH用量为4%,MgSO4为0.5%,温度为95℃,时间1.5h;D1段二氧化氯用量为2.5%,温度80℃,时间1.5h;EOP段NaOH用量为2.5%,H2O2为0.5%,氧压0.2MPa,温度为95℃,时间1.5h;D2段二氧化氯用量为为1.5%,温度为80℃,时间为3h。经过ODED四段漂白之后纸浆白度为88%ISO。漂白后的纸浆再经过木聚糖酶处理以提高其α-纤维素含量和浆粕的反应性能。酶处理后的纸浆的反应性能为28.9,聚合度为200-500,α-纤维素含量为89.87%,纤维素的结晶度为58.15%。
徐斌斌[5](2013)在《竹子制备溶解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溶解浆是只保留纤维素的高纯度精制化学浆,广泛用于生产粘胶人造丝、硝化纤维、醋酸纤维、玻璃纸及羧甲基纤维素等产品。长期以来,溶解浆的生产原料主要来自棉浆粕及木浆粕,森林资源的相对匮乏和棉花产量的相对不足,常常造成浆粕原料供不应求,使溶解浆的生产受到较大的限制。竹材纤维细长,纤维素含量接近木材,是制备溶解浆的优质原料。而竹子在我国及东南亚地区具有种植面积广、种类繁多、蓄积量大等特点,且生长周期短,种植3-5年即可成林砍伐。因此,合理开发利用竹材制备溶解浆浆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为纤维素衍生物生产原料的提供开辟新的渠道,解决了木材原料紧缺的难题;另一方面也可进一步提高竹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本论文以产自印度尼西亚的竹子为原料,通过热水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KP),无元素氯(ECF)多段漂白及次氯酸钠(H)补充漂白等工艺条件的优化,制备了高质量溶解浆。结果表明:1.优化后的热水预水解工艺为:液比6:1,升温时间60min,最高温度为170℃,保温时间为120mmin。2.优化后的硫酸盐法蒸煮工艺为:液比4:1,升温时间60mmin,最高温度165℃,保温120℃,用碱量为20%(以Na2O计),硫化度为15%,葸醌的用量为0.1%。3.优化后的Do脱木素段工艺条件为:C102用量1.03%,pH为2.7-3.7,温度60℃,浆浓3%,时间60min;D1漂白段的工艺条件为:C102用量1.2%,pH为4.1-4.6,温度80℃,浆浓10%,时间2h;D2增白段的工艺条件为:C102用量0.4%,pH为4.1-4.6,温度800C,浆浓10%,时间2h。4.ECF漂后得到了高纯度的化学浆,其α-纤维素含量为97%、白度为87% ISO、聚合度为1457、灰分含量为0.08%、铁离子含量为21 mg/kg、大尘埃为1.0个/kg、小尘埃195m2/kg,吸碱值609%,但作为溶解浆其聚合物还太高。5.通过次氯酸钠补充漂白且其用量为0.2%-1.0%时,漂后浆的聚合度可以调节为600-1200,与此同时α-纤维素含量、白度及吸碱值也从96.41%、87.26%、610%分别提高至97.68%、88.36%、622%,而铁离子含量及尘埃度变化不大,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竹子溶解浆。
熊林根[6](2012)在《枫香树材制备粘胶纤维浆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绿色生活的崇尚,人们对以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物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粘胶纤维具有自然可降解性,人们对粘胶纤维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但面对“粮棉争地”的尴尬,以非棉粘胶纤维代替棉纤维的战略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本文以枫香树材为原料,制备符合粘胶纤维行业的浆粕。论文主要研究了枫香树材的纤维形态、化学组成、硫酸盐蒸煮工艺技术和蒸煮反应机理、二甲基二环氧乙烷漂白工艺技术及碱精制工艺。主要工艺技术和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纤维形态和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发现:枫香木纤维平均长度和纤维长宽比分别较三倍体毛白杨高14.6%和6.2%。;从化学组分来看,枫香树材的Klason木素含量比尾叶桉低8个百分点,而综纤维素含量却比尾叶桉高出3个百分点,可见,枫香树材比尾叶桉更适合制化学浆。2)通过对枫香树材硫酸盐蒸煮的用碱量、硫化度、最高蒸煮温度和保温时间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研究发现:用碱量对浆料得率和卡伯值的影响最大,硫化度对浆料得率和卡伯值的影响最小。在所选的工艺水平范围内,其适宜蒸煮工艺为:用碱量17%(以Na2O计),硫化度20%,最高温度165℃,保温时间60min,液比1:6;蒸煮结果:得率49.87%,卡伯值26.77,残碱3.44g/L。而添加蒽醌(AQ)的枫香树材硫酸盐法蒸煮结果:得率50.60%,卡伯值24.41,残碱7.41g/L。因此,枫香树材添加AQ的硫酸盐法蒸煮,不仅可以保护碳水化合物,而且能改善脱木素的选择性。3)对枫香树材热水预水解处理结果表明,水解后水解液pH值为3.61,水解液中的固形物含量为30.23g/L。与未预水解处理的木片相比,预处理后木片戊聚糖含量下降了60%左右, Klason木素含量下降了7.1%,灰分下降到0.11%,综纤维素含量下降了5%。4)水预处理的木片再经过硫酸盐蒸煮结果表明,经预处理木片可以降低用碱量。在相同硫酸盐蒸煮条件下,预水解硫酸盐浆比未水解硫酸盐浆卡伯值降低了10个单位,α-纤维素含量提高了2个百分点,纸浆黏度降低了240ml/g左右,得率损失了2.7个百分点。5)通过丙酮和过硫酸氢钾试验结果表明,丙酮能催化过硫酸氢钾的漂白,其作用非常明显,中间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二甲基二环氧乙烷(DMD)。DMD具有活化浆中残余木素的功能,放在氧脱木素之前,可提高浆粕的木素脱除率,改善氧脱木素的选择性。6)对经水预处理硫酸盐氧脱浆(W-MO)和未经水预处理硫酸盐浆(U-MO)进行碱处理(E),碱浓从6%增加到12%,W-MO浆粘度下降了10ml/g,U-MO浆粘度却下降了72ml/g.要使浆料达到相同α-纤维素含量(95%),W-MO浆只需8%的碱浓,U-MO浆需要10%的碱浓。7)在对浆粕进行过氧化氢漂白时,W-MOE浆粕粘度几乎没变化,而U-MOE浆粕一直在下降,要漂到相同的白度(83%ISO)时,后者浆粕需要4%H2O2,而前者只需2%H2O2。8)预水解硫酸盐法蒸煮浆经过MOEP漂白,可以达到使用的品质要求,浆粕中α-纤维素含量达到98%、白度达到85%(ISO)以上、而只含有0.06%的灰分。
屈琴琴[7](2012)在《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及氧脱木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用于制备粘胶纤维用溶解浆的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浆制浆工艺以及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浆氧脱木素工艺,并对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浆的性能与其普通硫酸盐浆做了比较。研究得到,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浆在预水解P因子为700时聚戊糖含量低于3%。硫酸盐蒸煮最佳用碱量为22%(NaOH计),硫化度为25%-30%,H因子为1500-1600。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浆的细浆得率、卡伯值及粘度都比普通硫酸盐浆低。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浆氧脱木素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用碱量3%,温度100℃,时间60min,氧压0.5-0.6MPa,MgSO4用量0.2%。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浆氧脱木素率较其普通硫酸盐浆高22.39%,而氧脱木素粘度降低率较其普通硫酸盐浆低6.3%。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浆氧脱木素率随着P因子的增加而增大,粘度降低率变化不大。采用指数模型对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浆氧脱木素脱木素动力学进行研究,得到脱木素反应对木素、用碱量和氧压的级数分别为4.42、1.04和0.76,反应活化能31.45 kJ/mol。根据浆中己烯糖醛酸含量及红外光谱分析对氧脱木素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浆氧脱木素前后浆中HexA含量分别比普通硫酸盐浆氧脱木素前后HexA含量要低很多,从而对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浆与普通硫酸盐浆氧脱木素效率的计算结果产生影响。由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氧脱木素前后浆和硫酸盐氧脱木素前后浆的红外光谱分析得到,1279cm-1的吸收峰减弱,说明愈创木基基团减少,木素被脱除,但预水解硫酸盐浆氧脱木素前后的吸收峰减弱程度明显大于普通硫酸盐浆,说明预水解硫酸盐浆氧脱木素时木素较普通硫酸盐浆易脱除。1163-1165 cm-1、1112 cm-1和1057-1058 cm-1这三处的吸收峰经过氧脱木素后,预水解硫酸盐浆和普通硫酸盐浆吸收峰相对强度均减弱,但预水解硫酸盐浆氧脱木素前后吸收峰相对强度减弱稍小,说明经氧脱木素后碳水化合均有一定程度的降解,预水解硫酸盐浆氧脱木素碳水化合物降解较少。
邓继泽[8](2012)在《溶解浆的市场及工艺技术》文中指出介绍了溶解浆的种类、用途、市场和不同的生产技术,以及与一般化学纸浆生产的比较和工程建设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邱有龙[9](2011)在《中国溶解浆产业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粘胶纤维需求量大幅上升,其原料溶解浆的需求随之逐年增加,进口木溶解浆猛增。介绍了国外主要木浆制造公司和溶解浆质量指标。回顾了我国溶解浆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关于我国竹材溶解浆的发展,以及竹、木浆造纸企业转产溶解浆的问题。
吴可佳,王海松,孔凡功,刘超,牟新东[10](2011)在《溶解浆生产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了目前国内外溶解浆的生产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介绍了由纸浆直接制备溶解浆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传统工业的发展和变革。
二、用阔叶木人纤浆生产玻璃纸降低生产成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阔叶木人纤浆生产玻璃纸降低生产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秸秆生物机械制浆酶催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造纸发展历程 |
1.3 制浆方法 |
1.3.1 机械制浆 |
1.3.2 化学制浆 |
1.3.3 化学机械制浆 |
1.3.4 生物制浆 |
1.4 主要的造纸原材料 |
1.4.1 木本类纤维 |
1.4.2 草本类纤维 |
1.4.3 废纸纤维类 |
1.4.4 其他 |
1.5 小麦秸秆 |
1.5.1 小麦秸秆的产量 |
1.5.2 小麦秸秆的化学组成 |
1.5.3 小麦秸秆的应用 |
1.6 课题的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1.6.1 立题背景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酶制剂对小麦秸秆制浆效果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不同产地小麦秸秆成分分析 |
2.3.2 制浆造纸酶活力的测定 |
2.3.3 制浆工艺的初步确定及单酶制浆效果指标的测定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小麦秸秆成分分析结果 |
2.4.2 制浆造纸酶酶活力的测定 |
2.4.3 制浆造纸酶对制浆效果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麦秸秆制浆工艺条件的探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单因素对打浆度的影响 |
3.4.2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及结果 |
3.4.3 制浆工艺优化设计与结果 |
3.4.4 拟合方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麦秸秆制浆效果的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扫描电镜(SEM)分析 |
4.3.2 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分析 |
4.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4.3.4 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浆液中糖组分的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SEM分析 |
4.4.2 FT-IR分析 |
4.4.3 XRD分析 |
4.4.4 HPLC对浆液中糖组分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磷钨酸催化水解及协同处理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溶解浆 |
1.2.1 溶解浆市场 |
1.2.2 生产原料 |
1.2.3 生产方法 |
1.3 溶解浆的反应性能 |
1.3.1 反应性能的表征方法 |
1.3.2 反应性能的影响因素 |
1.4 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提升方法 |
1.4.1 物理法 |
1.4.2 化学法 |
1.4.3 生物法 |
1.5 纤维素酶 |
1.5.1 纤维素酶的构成及作用机理 |
1.5.2 纤维素酶改善溶解浆性能的影响因素及研究现状 |
1.6 磷钨酸 |
1.6.1 磷钨酸的结构与性能 |
1.6.2 磷钨酸水解纤维素的研究现状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7.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7.2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
2 磷钨酸水解工艺优化及其对溶解浆纤维素催化机理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磷钨酸与无机酸分别处理溶解浆 |
2.3.2 浆料黏度的测定 |
2.3.3 Fock反应性能的测定 |
2.3.4 X-射线衍射检测 |
2.3.5 纤维微观形貌检测 |
2.3.6 纤维可及性检测 |
2.3.7 保水值的测定 |
2.3.8 磷钨酸红外光谱检测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正交法优化磷钨酸水解处理条件 |
2.4.2 磷钨酸与硫酸水解对纤维微观形貌影响对比 |
2.4.3 磷钨酸与硫酸水解对纤维可及性影响对比 |
2.4.4 磷钨酸与硫酸水解对浆料黏度调控与反应性能活化对比 |
2.4.5 磷钨酸水解溶解浆纤维素机理研究 |
2.4.6 回用前后磷钨酸化学结构对比 |
2.4.7 回用磷钨酸对浆料黏度控制与反应性能活化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磨浆协同磷钨酸催化处理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及其机理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磨浆协同磷钨酸(PTA/R)处理 |
3.3.2 游离度(打浆度)的测定 |
3.3.3 磷钨酸吸附率的测定 |
3.3.4 保水值的测定 |
3.3.5 比表面积及孔隙尺寸的测定 |
3.3.6 微观形貌观测 |
3.3.7 浆料黏度的测定 |
3.3.8 Fock反应性能的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协同处理提高溶解浆纤维可及性和反应性能的方案 |
3.4.2 PTA/R对预水解硫酸盐法溶解浆游离度的影响 |
3.4.3 PTA/R对磷钨酸在浆料中传质的影响 |
3.4.4 PTA/R对溶解浆纤维形态以及纤维可及性的影响_ |
3.4.5 PTA/R对溶解浆的黏度控制与Fock反应性能提升的影响 |
3.4.6 PTA的回用率及回用效果的研究 |
3.4.7 PTA/R同步处理规模化应用于活化PHK法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展望 |
3.5 本章小结 |
4 磷钨酸协同磨浆预处理强化酶处理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磷钨酸协同机械磨浆(PTA/R)处理溶解浆 |
4.3.2 纤维素酶处理溶解浆 |
4.3.3 纤维素酶吸附动力学和蛋白浓度测定 |
4.3.4 游离度(打浆度)的测定 |
4.3.5 保水值的测定 |
4.3.6 比表面积及孔隙尺寸的测定 |
4.3.7 微观形貌观测 |
4.3.8 浆料黏度的测定 |
4.3.9 Fock反应性能的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PTA/R-C两步联合处理提高CCE溶解浆反应性能方案 |
4.4.2 PTA/R对冷碱抽提法溶解浆游离度的影响 |
4.4.3 PTA/R对纤维可及性和特性黏度的影响 |
4.4.4 PTA/R同步预处理对纤维素酶吸附的影响 |
4.4.5 纤维素酶处理过程中浆料黏度和反应性能变化 |
4.4.6 纤维素酶后处理对溶解浆纤维形态和性能的影响 |
4.4.7 磷钨酸的回收率及回用效果的研究 |
4.4.8 PTA/R-C两步联合处理提高CCE溶解浆反应性能的物料平衡及展望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1.1 磷钨酸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工艺优化及机理研究 |
5.1.2 机械磨浆协同磷钨酸水解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的研究 |
5.1.3 磷钨酸协同磨浆强化纤维素酶处理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的研究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制浆工艺对预水解硫酸盐竹溶解浆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溶解浆及其生产原料分布 |
1.2.1 溶解浆的特点及其应用途径 |
1.2.2 溶解浆的生产原料分布 |
1.2.3 竹纤维原料及竹溶解浆的特点 |
1.3 溶解浆生产工艺研究现状 |
1.3.1 传统溶解浆制浆工艺 |
1.3.2 生物质预处理对制浆效果的影响 |
1.3.3 结合生物质精炼的溶解浆生产新模式 |
1.3.4 热水预处理过程生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组分的变化 |
1.3.5 热水预处理液后处理及其高值化利用途径 |
1.4 溶解浆反应性能研究现状 |
1.4.1 溶解浆反应性能的评价方法 |
1.4.2 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因素 |
1.4.3 提高溶解浆反应性能的途径 |
1.5 溶解浆的纤维素分子量及分布 |
1.6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1.6.2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热水预处理对竹材物理化学性质及水解液组成的影响 |
2.1 实验原料和实验方法 |
2.1.1 原料及试剂、仪器设备 |
2.1.2 热水预处理实验 |
2.1.3 分析方法 |
2.1.3.1 预处理后绿竹化学组成分析 |
2.1.3.2 预处理液物理参数与化学组成的检测 |
2.1.3.3 预处理后绿竹纤维素分子量的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热水预处理工艺对绿竹性能的影响 |
2.2.1.1 预处理工艺对绿竹得率的影响 |
2.2.1.2 预处理过程中纤维素的移除规律 |
2.2.1.3 预处理过程中半纤维素的移除规律 |
2.2.1.4 预处理过程中木素的移除规律 |
2.2.1.5 预处理过程中绿竹持液能力的变化规律 |
2.2.2 热水预处理工艺对预处理液物理参数与化学组成的影响 |
2.2.2.1 预处理工艺对水解液pH值的影响 |
2.2.2.2 预处理过程中糠醛浓度的变化规律 |
2.2.2.3 预处理过程中水解液糖组分的变化规律 |
2.2.3 热水预处理对绿竹纤维素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
2.2.4 绿竹热水预处理工艺效果的预测与控制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浆工艺对绿竹K法制浆效果影响的研究 |
3.1 实验原料和实验方法 |
3.1.1 原料及试剂、仪器设备 |
3.1.2 竹片预水解实验 |
3.1.3 KP法制浆 |
3.1.4 浆料与废液的检测 |
3.1.5 KP浆纤维素分子量的测定 |
3.1.6 水解液糖组分的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制浆工艺对绿竹硫酸盐浆性能的影响 |
3.2.1.1 预处理和蒸煮工艺对纸浆卡伯值的影响 |
3.2.1.2 预处理和蒸煮工艺对纸浆得率的影响 |
3.2.1.3 预处理工艺对纸浆聚戊糖含量的影响 |
3.2.1.4 预处理和蒸煮工艺对纸浆黏度的影响 |
3.2.1.5 制浆条件对纸浆白度及返黄值的影响 |
3.2.1.6 预处理和蒸煮工艺对纸浆己烯糖醛酸含量的影响 |
3.2.2 制浆工艺对硫酸盐竹浆纤维素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3.2.2.1 预处理强度对竹浆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3.2.2.2 蒸煮工艺对竹浆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3.2.3 制浆工艺对绿竹硫酸盐法制浆黑液组成的影响 |
3.2.3.1 制浆工艺对黑液残碱的影响 |
3.2.3.2 不同制浆工艺条件下黑液pH值的变化规律 |
3.2.4 结合预处理液利用和制浆效果确定竹溶解浆的制浆工艺条件 |
3.2.5 热水预处理-硫酸盐竹浆卡伯值的预测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浆工艺对硫酸盐竹浆可漂性及反应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原料和实验方法 |
4.1.1 原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4.1.2 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 |
4.1.3 ECF漂白(D_oE_PD_1) |
4.1.4 浆料性能检测 |
4.1.5 漂白浆纤维素分子量测定 |
4.1.6 Fock反应性能测定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最终预水解硫酸盐制浆工艺的确定 |
4.2.2 制浆工艺对竹溶解浆卡伯值和白度的影响 |
4.2.3 制浆工艺对竹溶解浆α-纤维素和黏度的影响 |
4.2.4 制浆工艺对竹溶解浆纤维素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4.2.5 制浆工艺对竹溶解浆Fock反应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5.3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速生杨木溶解浆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速生杨木的特点 |
1.2.1 速生杨木的生物特性 |
1.2.2 速生杨木的化学组成及细胞形态 |
1.2.3 速生杨木的综合利用 |
1.3 溶解浆的发展现状 |
1.3.1 溶解浆的生产原料 |
1.3.2 溶解浆生产工艺 |
1.4 溶解浆预水解的现状 |
1.5 溶解浆的漂白现状 |
1.5.1 常规 CEH 三段漂 |
1.5.2 ECF 漂白技术 |
1.5.3 TCF 漂白技术 |
1.5.4 生物酶处理漂白 |
1.6 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目的 |
1.6.1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速生杨木预水解工艺 |
2.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原料处理 |
2.1.4 实验方法 |
2.1.5 分析用样品制备 |
2.1.6 分析检测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速生杨木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2.2.2 预水解处理对原料中聚戊糖含量的影响 |
2.2.3 预水解对硝酸乙醇纤维素的影响变化 |
2.2.4 预水解对苯醇抽出物的影响 |
2.2.5 预水解对灰分的影响 |
2.2.6 蒸汽爆破预水解 |
2.2.7 预水解的得率 |
2.2.8 SEM 原料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水解速生杨木的硫酸盐蒸煮 |
3.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蒸煮工艺条件 |
3.1.4 分析检测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卡伯值 |
3.2.2 纸浆白度 |
3.2.3 纸浆聚合度 |
3.3 硫酸盐蒸煮化学药品用量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水解速生杨木硫酸盐浆粕的漂白 |
4.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4.1.0 实验原料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漂白工艺 |
4.1.4 抄纸 |
4.1.5 分析检测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ODED 漂白对纸浆白度的影响 |
4.2.2 ODED 漂白对纸浆聚合度的影响 |
4.2.3 改进后的 ODED 漂白对纸浆白度的影响 |
4.2.4 改进后的 ODED 漂白对纸浆聚合度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水解速生杨木溶解浆的性能检测 |
5.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5.1.1 实验原料 |
5.1.2 实验器材 |
5.1.3 分析检测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纸浆α-纤维素含量 |
5.2.2 纸浆灰分和聚戊糖含量 |
5.2.3 纸浆的反应性能 |
5.2.4 后续酶处理 |
5.2.5 SEM 浆粕观察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竹子制备溶解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溶解浆的简介 |
1.1.1 溶解浆的定义与概述 |
1.1.2 溶解浆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1.1.3 溶解浆的市场分布情况 |
1.2 溶解浆的原料 |
1.2.1 木材 |
1.2.2 棉短绒 |
1.2.3 其他原材料 |
1.3 溶解浆制备工艺 |
1.3.1 硫酸盐法 |
1.3.2 预水解硫酸盐法 |
1.3.3 碱法 |
1.3.4 预水解碱法 |
1.3.5 溶解浆的漂白 |
1.4 溶解浆的技术质量指标 |
1.4.1 聚合度(DP)、及其均匀性和多分散性 |
1.4.2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含量 |
1.4.3 吸碱值 |
1.4.4 灰分 |
1.4.5 金属离子含量 |
1.4.6 反应性能 |
1.5 竹子制备溶解浆 |
1.5.1 竹子纤维原料 |
1.5.2 竹子纤维原料化学组成分析 |
1.5.3 竹子纤维形态及微细结构 |
1.5.4 竹子溶解浆的质量指标 |
1.5.5 竹制溶解浆的开发历史和现状 |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0 实验原料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原料材性分析 |
2.2.2 竹子溶解浆制备工艺的确定 |
2.2.3 纸浆质量指标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竹材丝片的化学组成 |
3.2 预备实验阶段制备的高纯度浆的质量 |
3.3 竹材丝片预水解条件的优化 |
3.4 竹子丝片的硫酸盐制浆工艺优化 |
3.4.1 正交实验设计与结果极差分析 |
3.4.2 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
3.5 竹材丝片硫酸盐浆的漂白优化 |
3.5.1 D_0脱木素 |
3.5.2 D_1段漂白 |
3.5.3 D_2段漂白 |
3.5.4 次氯酸钠补充漂白 |
4 全文总结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 致谢 |
(6)枫香树材制备粘胶纤维浆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粘胶纤维的发展历程 |
1.2 粘胶纤维的特性 |
1.3 我国粘胶纤维工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
1.3.1 我国粘胶企业存在的问题 |
1.3.2 我国粘胶企业应对国际新环境的对策 |
1.4 粘胶纤维原料的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枫香树种的生物特性 |
2.2 枫香树材的制浆造纸性能 |
2.3 溶解浆 |
2.4 预水解 |
2.5 硫酸盐法制浆方法的研究进展 |
2.5.1 快速置换加热蒸煮技术 |
2.5.2 改良连续蒸煮(MCC)与深度脱木素连续蒸煮(EMCC) |
2.5.3 添加助剂和预处理木片蒸煮 |
2.6 纸浆漂白 |
2.6.1 无元素氯漂白(ECF) |
2.6.2 全无元素氯漂白(TCF) |
第三章 枫香树材纤维形态及其化学成分组成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及设备与试剂 |
3.2.1 试样准备及其测定方法 |
3.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枫香木硫酸盐法制浆工艺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及设备与试剂 |
4.2.1 试样准备及其测定方法 |
4.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四因素三水平对纸浆得率的影响 |
4.3.2 四因素三水平对纸浆卡伯值的影响 |
4.3.3 四因素三水平对脱木素选择性的影响 |
4.3.4 四因素三水平对黑液残碱的影响 |
4.3.5 预水解对枫香木片化学成分和水解液的影响 |
4.3.6 预水解对枫香树材硫酸盐制浆的影响 |
4.3.7 红外光谱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枫香硫酸盐浆漂白工艺的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及设备与试剂 |
5.2.1 试样准备及其测定方法 |
5.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DMD 预处理对硫酸盐浆漂白的影响 |
5.3.2 碱浓对 MO 浆粕漂白的影响 |
5.3.3 过氧化氢用量对 MOE 浆粕漂白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7)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及氧脱木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溶解浆的用途和性质及市场 |
1.1.2 溶解浆的生产工艺 |
1.1.3 马尾松溶解浆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 马尾松的理化性能和制浆特性 |
1.2.1 马尾松生物学特性 |
1.2.2 马尾松的化学组成和制浆性能 |
1.3 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 |
1.3.1 预水解 |
1.3.2 硫酸盐法蒸煮 |
1.3.3 预水解-硫酸盐蒸煮 |
1.4 氧脱木素 |
1.4.1 氧脱木素工艺 |
1.4.2 氧脱木素化学 |
1.4.3 氧脱木素动力学 |
1.5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
1.5.1 研究内容 |
1.5.2 预期目标 |
第二章 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浆法制浆工艺研究 |
2.1 实验 |
2.1.1 原料与试剂及设备 |
2.1.2 实验方法 |
2.1.3 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原料的化学组成 |
2.2.2 预水解工艺研究 |
2.2.3 硫酸盐蒸煮工艺研究 |
2.2.4 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浆与普通硫酸盐浆的比较 |
2.3 结论 |
第三章 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浆氧脱木素研究 |
3.1 实验 |
3.1.1 原料与试剂及设备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浆氧脱木素脱木素动力学结果与讨论 |
3.2.2 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浆氧脱木素工艺结果与讨论 |
3.2.3 氧脱木素机理研究 |
3.3 小结 |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详细摘要 |
(8)溶解浆的市场及工艺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溶解浆介绍 |
1.1 溶解浆的生产 |
1.2 溶解浆的分类 |
1.3 溶解浆的用途及市场分布 |
1.4 我国溶解浆的供应结构 |
2 行业特有的需求驱动力 |
2.1 普遍性驱动力 |
2.2 粘胶纤维特有的驱动力 |
2.3 醋酸纤维特有的驱动力 |
2.4 纤维素醚特有的驱动力 |
2.5 我国的溶解浆进口量 |
2.6 我国溶解浆机遇 |
3 溶解浆的质量 |
3.1 质量标准 |
3.2 生产原料 |
4 溶解浆生产工艺技术 |
4.1 溶解浆的技术发展历史 |
4.2 当前的主要制浆工艺 |
(9)中国溶解浆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造纤维原料——溶解浆(Dissol-ving pulp) |
1.1 溶解浆的生产工艺流程 |
1.1.1 以木材为原料制造溶解浆 |
1.1.2 以棉短绒为原料制造溶解浆 |
1.2 国外溶解浆质量指标 |
2 我国溶解浆的发展历程 |
2.1 开山屯化纤浆厂生产针叶木溶解浆 |
2.2 开发棉短绒溶解浆 |
2.3 配套建设小木浆粕厂 |
2.4 上世纪90年代多项溶解浆项目计划未能实现 |
2.4.1 广西北海桉木溶解浆项目 |
2.4.2 开山屯化纤浆厂以杨木为主的溶解浆项目 |
2.4.3 云南恩乐思茅松溶解浆项目 |
2.4.4 云南人纤厂桉木溶解浆项目 |
3 关于竹材制溶解浆 |
3.1 上世纪60年代印度工厂已生产竹溶解浆并用于生产粘胶短纤维 |
3.2 我国竹材溶解浆情况 |
3.2.1 竹材制浆 |
3.2.2 关于竹溶解浆粕的质量问题 |
3.2.3 关于竹浆的抗菌、抑菌性能问题 |
3.2.4 加强对竹材溶解浆的研究 |
4 关于竹、木浆造纸企业转产溶解浆问题 |
(10)溶解浆生产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溶解浆的市场及应用 |
2 溶解浆的特点和质量标准 |
3 溶解浆的生产方法及原料 |
3.1 棉花制备溶解浆 |
3.2 木材原料制备溶解浆 |
3.3 竹类原料制备溶解浆 |
3.4 麻类原料制备溶解浆 |
3.5 纸浆直接制备溶解浆 |
4 结 语 |
四、用阔叶木人纤浆生产玻璃纸降低生产成本(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秸秆生物机械制浆酶催化机制研究[D]. 卫姗.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2]磷钨酸催化水解及协同处理活化溶解浆反应性能研究[D]. 秦小渝.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3]制浆工艺对预水解硫酸盐竹溶解浆性能影响的研究[D]. 杨雪芳.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4]速生杨木溶解浆的制备工艺研究[D]. 李因波. 齐鲁工业大学, 2013(04)
- [5]竹子制备溶解浆的研究[D]. 徐斌斌. 天津科技大学, 2013(05)
- [6]枫香树材制备粘胶纤维浆粕技术研究[D]. 熊林根.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7]马尾松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及氧脱木素研究[D]. 屈琴琴. 长沙理工大学, 2012(10)
- [8]溶解浆的市场及工艺技术[J]. 邓继泽. 中国造纸, 2012(03)
- [9]中国溶解浆产业发展[J]. 邱有龙. 人造纤维, 2011(04)
- [10]溶解浆生产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J]. 吴可佳,王海松,孔凡功,刘超,牟新东. 中国造纸,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