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绑美国数学教学问题

捆绑美国数学教学问题

一、美国数学教学问题一束(论文文献综述)

段丹丹[1](2019)在《基于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圆锥曲线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联系发展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基于联系发展的圆锥曲线教学研究要从不同视角建构圆锥曲线的内在联系,发现共性与差异性,引导学生由一般到特殊进行分析,明确圆锥曲线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完善联系观和发展观的思维方式,整体把握圆锥曲线的学习。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高中生对于解决多个知识点综合的圆锥曲线的问题的能力较弱,对于圆锥曲线之间的联系的理解不是很透彻,教学中对联系和发展的关注还有待提升。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访谈法四种研究方法,了解学生圆锥曲线掌握情况,发现教师基于联系观和发展观来讲解圆锥曲线较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学生对于学习圆锥曲线的态度不是很积极。学生对于基本的公式之间的变换,概念的本质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不是很清楚。由此本文提出运用联系发展开展圆锥曲线的数学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圆锥曲线由实际到图形、由图形到方程、由方程到性质、由性质到运用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的认识。本论文总共分为7章:第1章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数学素质教育发展、课程改革理念、高考试题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五个方面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基于联系观和发展观的研究及和数学教育、圆锥曲线的研究确定研究问题,并制定了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章通过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分析,对本文运用到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了相关理论基础。第3章从圆锥曲线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现状,运用联系观和发展观的教学情况与数学教育和圆锥曲线教学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4章是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了解高中生学习圆锥曲线的现状。第5章是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了解学生的圆锥曲线的学习情况和教师对于圆锥曲线的教学情况。第6章是圆锥曲线教学策略研究。通过圆锥曲线的发展建构知识“网络”,提出教学思考,并运用联系观和发展观建构圆锥曲线中抛物线的教学设计。第7章是对本文研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和本文研究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得出教学启示,并提出新的展望。

赵燕[2](2016)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文中研究说明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三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刘丽芳[3](2019)在《基于STEM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简称。目前,STEM是中国基础教育中教学研究与探索的新热点之一。STEM所倡导的教育理念顺应了未来科技发展对人的客观要求,同时,与我国未来教育改革的要求相一致,也与2018年颁布的新课标提倡的教育理念相一致。基于STEM设计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设计跨学科学习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者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思考能力。本研究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展开:第一阶段:在阅览有关STEM和数学教学设计文献的基础上,找出符合高中数学的STEM教学设计原则,并借鉴前人的教学模式,编制STEM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流程。第二阶段:根据编制的教学流程,以“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为研究内容,创设“反射望远镜的设计”为教学情境,设计STEM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并选取实验学校高二年级的一个班级进行实践探索。第三阶段:通过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实施班级的学生和参与的老师进行调查,以此来评价教学效果,根据反馈的结果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第四阶段:进行总结和建议。整个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不同于“实验研究”,不是“将理论简单的应用于实践”,而是通过“设计”改变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学习的一种面向未来的革新行动。通过对所实施班级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调查发现,STEM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是可行的。虽然在本次教学中存在很多欠缺的地方,但大约有70%多的教师和学生还是比较认同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STEM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可以扩展学习者的数学思维,激发学习者的数学兴趣。第二,STEM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即有利于学习者对数学的深入理解,又帮助学习者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第三,STEM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可以提升学习者的动手探究、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等一些综合能力。

徐洁[4](2020)在《高中地理优质课课堂问题情境特征分析 ——以“热力环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高中地理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明确提出教学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展。本研究以“热力环流”为例,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选取2014—2019年优质课的课堂实录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观察法、比较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通过建构问题情境观察记录表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从情境、问题、核心素养导向三个维度来总结高中地理优质课课堂问题情境特征,从而为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构建地理优质课堂提供参考。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从情境、问题和核心素养导向三个维度总结了高中地理优质课课堂问题情境的特征。在观察的16节课堂实录中,教师共设计运用了70个情境。从情境来看,情境类型丰富,以生活类情境为主,其次是实践类和故事类情境;情境呈现方式多样,不同情境类型倾向不同呈现方式,采用文字+图片呈现的最多,其次是采用实践呈现。从问题来看,问题数量较多,以分析层次为主。从核心素养导向来看,主要指向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从问题情境内容综合分析来看,情境与问题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在具体上升到抽象阶段通过情境给出现象探究原因、总结规律、做判断,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阶段通过给出情境要求学生解释原因、提出措施、做出判断;针对不同的知识点,所创设的情境及其呈现方式和提出的问题层次都有较大差异。由此,为一线地理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启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丰富问题情境类型;选择合适的情境呈现方式;控制好课堂问题情境的数量和时间。多设置分析和应用层次的问题;注意控制好问题的难度,把握问题的数量;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可以设置一个问题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思考。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对应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还应不断推陈出新,拓展各种渠道,搜集与地理有关的素材,创设更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探究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

凌国亮[5](2019)在《基于数理核心素养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评价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关键依据。近年来,高中生升学的物理考试形成了高考、物理竞赛、自主招生三大层次,物理竞赛也逐渐成为备受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关注和喜爱的特长教育。参与竞赛的学生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物理知识、灵活的科学思维、强大的探究能力、严谨的科研精神,更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专业能力。为了促进物理竞赛教学和备考,基于物理、数学核心素养对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2014-2018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剖析物理、数学核心素养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试题的题型、分值、知识板块、考试内容、解题方法着手,分析试题和解答过程中涉及的物理、数学核心素养以及体现这些素养的内容,最后对其进行分类和统计,归纳试题特点。另外,选取经典试题案例,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五个部分,依次对试题及其解答过程进行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分析与评定,为考试命题提供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1.高考题在创设情境和考查内容方面与物理竞赛有很高的相似度;高考试题,尤其是计算题压轴题常常是以物理竞赛试题为原型创新或改编而成;高考压轴题的求解过程会涉及一些高中物理竞赛常用的解题方法。2.近五年的预赛试卷在题型、题量、分值上保持高度一致。试卷满分为200分,由5道选择题、5道填空题、6道计算题组成。其中,力学部分的试题分值约占总分的五分之二,是预赛最主要考查的知识板块。电磁学部分的试题分值约占总分的四分之一,也是预赛重点考查的知识板块。光学、热学、近代物理部分所占分值不多。3.近五年预赛的所有题目都对物理观念有所考查,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相互作用观念和能量观念处理问题的能力。试题的解答需要学生掌握科学推理的方式,在不同情境中运用不同的推理手段解决问题,更要学会用已知的物理模型探究未知的物理情境。学生需要在理解物理学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多多关注和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试题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考查以科技时事、物理学史、社会责任、科研精神的形式呈现,其中以科技时事呈现的频率最高。4.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在试题的解答过程中。预赛对数学运算有着较强的要求,更需要学生具备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数学关系的能力及数形结合的能力。基于数理核心素养对物理竞赛预赛试题进行研究,能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深入了解物理竞赛的相关内容,能让师生把握预赛试题的特点、命题规律及核心素养的考查情况,助力竞赛教学与备考,更能促使物理学科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李百艳[6](2019)在《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文中指出本论文以笔者亲身工作20年的JS中学为基本案例,以上海市中小学学校领导管理变革为背景,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政策依据,直面初中学校的诸多发展性矛盾和困境,聚焦学校办学实践中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探索学校对话机制建设的路径及相关策略,从实践层面回应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大趋势。论文以深度参与式观察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问卷调查、访谈、自然观察等方法,在系统梳理已有的关于对话理论、对话管理、对话机制、学校治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重视课堂对话较多而关注学校管理对话较少、传统管理视角较多而治理视角较少、重视对话实践较多而关注对话机制建设较少等问题,以案例学校的个案研究为载体,基于案例学校的经验和问题,从实践逻辑和学理逻辑出发,全方位透视了学校管理形态演变中的对话实践和对话机制建设问题。论文根据现代治理理论、交往理性理论和对话理论,以透视学校管理中的对话实践、探寻学校治理背景下的对话机制建设、提炼治理理念下的对话决策模式、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模式的探寻、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初中学校管理变革中对话机制的建设有无可能、这些机制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呈现为何种样态、学校治理理念在课程开发、教学变革及家校共育等学校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探讨了学校治理过程中对话机制建设所涉及的前提、条件、思路、策略、辐射、拓展和延伸等诸多方面问题。通过梳理和总结案例学校20年办学历程中初创期的“绩效导向”、发展期的“专业导向”和转型期的“治理导向”三个阶段发展的演变,对建校以来历任校长的领导决策风格进行了归纳、提炼,对三种不同的决策模式即“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和“对话决策模式”进行了特征归纳和得失分析,探讨了治理视角下对话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可行性,提出了对话机制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家校共育等方面进行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案例学校的实践进行了学理分析。对案例学校在对话机制建设中的若干治理问题,诸如参与的程度、化解冲突的协商、在利益与权力之间的共识内涵、决策合法性的审议机制以及商谈伦理与专业道德内在唤醒等进行了案例式的呈现和理论剖析。主要研究结论,一是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通过对话能够形成共识和共同愿景,促进师生、家长积极参与;二是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一般要经历从萌芽、培育到形成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三是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论文的主要特点,一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突出学校变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实践导向对对话管理性质及特征的影响,展示了对话机制建设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二是从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管理的对话层面、决策类型及实践应用,拓展了治理理论和对话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辐射空间;三是从历史与未来相贯通的角度,总结和提炼了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成果与问题,重建治理理念下的对话管理实践和对话机制理论,不仅超越而且包容了历史上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合理之处,开辟了现代学校治理的新理论和新境界。

王海青[7](2019)在《问题驱动理论下“圆锥曲线与方程”教学重构》文中研究说明问题驱动理论是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观的进一步延伸,是其“再创造”思想的具体化。它倡导教师借助数学史深入到数学学科内部剖析教学内容,挖掘知识产生的背景与价值、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再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驱动数学教学。以问题驱动教学揭示数学本质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趋势所在,也是数学学科教学的要求。本研究以高中“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为例,基于问题驱动重构教材内容与组织教学,探索如何将问题驱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研究主要对以下四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释:(1)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相关教学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已有的文献成果以获得研究启示;介绍问题驱动教学理论,指出“问题”的内涵与“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实质,为后面的研究提出理论依据。(2)对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通过对相关数学史的梳理以明晰两个重要问题:圆锥曲线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人们为什么要研究圆锥曲线?圆锥曲线的历史脉络还展现了圆锥曲线与自然科学、数学学科各分支的密切联系。从历史中获得教学启示,进而为“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重构提供有力支撑。(3)对高中数学三个不同版本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比较与分析。从知识体系与内容安排、栏目设置、章节引入方式、概念与性质的呈现方式及章末回顾五个维度剖析了不同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其存在的不足,从而论证了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进行教学重构的必要性。(4)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理论,依据对圆锥曲线历史发展的剖析结果、相应的教材分析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进行教学重构。教学重构强调以单元为主体进行整体设计,以问题驱动具体课时的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致力于解决“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的四个关键,即:实现从空间中的原始定义自然过渡到平面上的第一定义;突出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特性的同时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对圆锥曲线“离心率”概念一致性的理解;恰当运用圆锥曲线光学性质组织教学。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有:(1)实现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重构。依据问题驱动理论,梳理了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脉络获得教学启示,从数学的学科结构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再结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认识以及学生的实际重构教学内容与顺序。教学重构紧扣三条主线以问题驱动展开教学,即Dandelin双球模型、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圆锥曲线内部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以期通过对教学单元的整体组织设计,问题驱动教学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获得知识之间联系丰富的整体结构以及相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2)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课时教学设计,为中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研究范式。按照“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重构组织顺序给出了一套完整的课时教学设计方案。课时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单元起始课的教学、具体概念与性质的教学、单元复习课的教学。三个部分的教学设计彼此联系、逐步铺垫且前后呼应,最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教学重构可以解决前面提及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四个关键的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形成对圆锥曲线内容的整体认识,充分体会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性以及蕴含在知识之上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如何将问题驱动理论运用于数学教学?问题驱动中学数学单元的教学重构,强调整体解读教学内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与设计。本研究的探索过程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运用问题驱动理论剖析教材与组织教学的研究范式,为整体把握数学教学内容结构、具体课时的教学组织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具有参考借鉴价值。(3)丰富了问题驱动教学理论。问题驱动教学从教育哲学层面深入到数学内部去剖析知识产生的背景与价值,从而了解数学教育的价值以创设能反映数学本质的问题情境驱动数学教学,重在“为什么教”进而到“如何教”。本研究关于“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重构和课时教学设计,是对问题驱动教学理论的实践探索和反思,是对已有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研究从整体的视角,依据数学史与数学学科结构解读教学内容、揭示数学本质及追溯知识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结合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重构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以问题驱动教学,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因此,研究有助于促成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也有助于促成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黄萨仁那[8](2013)在《中国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1979.7-2012.8)《数学通报》为中心》文中认为本文从1979年7月至2012年8月《数学通报》(1936年8月创刊至2012年8月,共76年)中关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文章分三个时间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引进倡导时期、20世纪90年代——深入研究时期、21世纪以来——反思充实时期),进行史的考察。梳理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的发展经纬,以揭示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在这三个时间段具有的特点。以期对现在和以后的数学教育实践与研究起到借鉴作用。本文有以下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中阐述了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论述了本文涉及的数学问题、数学问题解决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等相关概念,并在研究目的与意义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作为主要研究资料的《数学通报》发端及其发展。第二章,20世纪70年代末(即1979年《数学通报》复刊)及80年代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中以《数学通报》为中心,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本章进一步的研究。起初该阶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以编译引进相关思想为主,后来在我国,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主要以数学解题教学研究的形式存在,对数学思维及其培养、数学方法论研究较重视。此章最后一节对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的其它特点(启发式教学研究、发现法教学研究、第一篇以“问题解决”为关键词的题名为《谈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任子朝)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行了补充。第三章,对20世纪90年代《数学通报》中关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该阶段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的特点。从1993年开始《数学通报》上关于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的文章蜂拥而来,可以说90年代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就是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并且得到了全面的重视。日本数学教育界相关的教育思想,如数学开放题教学、课题学习等,在此阶段引起了我国数学学者们的兴趣。20世纪90年代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与数学解题教学以混合体的形式存在,从1994年开始有颇多的相关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元认知的含义、元认知在解题中作用等。第四章,21世纪以来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中对《数学通报》上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得出在21世纪以来,从实践层面上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进行了反思,更进一步研究了与数学解题教学、应用题教学、建模教学、开放题教学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的特点。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进行创新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尤为重要,并且对数学创新学习、研究性教学、探究性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五章,对三个阶段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特点进行了总结的同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展望。

张丽波[9](2019)在《活动式教学在中职数学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 ——以HN职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职数学是职业课程体系的关键内容,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实现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重要支点。近年来,伴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对于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特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活动教学作为中职数学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参与性与实践性,既符合中职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也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参与热情。因此,着眼校本实际,立足学生学情,将活动教学引入到数学学习中,推动数学学习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发展数学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以HN职中为例,从中职数学教学的现实情况出发,分析了活动教学应用于数学教学的现实背景,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阐述了活动教学的内涵特点和实施原则,活动教学应用于数学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调查了活动教学应用于中职数学的现实情况,发现了活动教学存在的理念认识有待转变、目标定位有待明确、任务设置有待优化、点拨引导有待改进、环境支持有待加强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和实施程序,并展示了活动式教学应用于中职数学课堂的四个课例。本研究做了活动教学应用于中职数学课堂的实验研究,展示了实验前后相关数据的变化,据此发现数学活动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提升;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最后,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就今后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王文珠[10](2020)在《美、英、澳三国STEM教师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文中提出随着STEM在科学驱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为经济发展创造的巨大财富,STEM教育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发展STEM教育,并纷纷将其上升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但在世界各国大力推进STEM教育的同时,STEM教师队伍存在的各种问题阻碍了STEM教育的进程。为了保证STEM教育顺利开展,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在积极探索STEM教师教育的有效方案,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本文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国为例,比较分析其STEM教师教育的策略及其对我国STEM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STEM教师教育指培养STEM学科教师的教育,包括从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到在职培训的全部阶段,涵盖STEM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STEM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初步探索和稳定发展三个阶段。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国在STEM教师教育的推行动因、保障政策、实践模式及开展项目等方面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从STEM教师教育推行的动因看,美、英、澳三国大致相同,一是因为STEM人才培养与供给不足,二是为了推动本国STEM教育的高效发展,三是当前STEM数量短缺和教师质量不高。从STEM教师教育的实践模式来看,美国的特点是多元化,英国的特点是网络联盟,澳大利亚的特点是专业化。从STEM教师教育的项目角度看,明确的培养目标,多元的承担STEM教师教育机构,严格有序的选拔与培养流程是美、英、澳三国的共同点。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国STEM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一是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为STEM教师教育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创新STEM教师联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培养的社会联动机制;三是建立STEM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美国数学教学问题一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数学教学问题一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圆锥曲线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联系观和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1.1.2 联系观和发展观是数学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
        1.1.3 联系观和发展观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1.4 联系观和发展观也是高考注重知识点的联系能力的考察
        1.1.5 目前圆锥曲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 本研究所研究的问题
        1.2.1 基于联系观和发展观的研究
        1.2.2 基于联系观和发展观与数学教育的研究
        1.2.3 基于联系观和发展观和圆锥曲线教学的研究
        1.2.4 联系观和发展观下教学思考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联系观和发展观概念界定
        2.1.2 联系相关概念界定
        2.1.3 发展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联系观和发展观理论
        2.2.2 认知学习理论
第3章 文献综述
    3.1 基于圆锥曲线文献研究现状分析
    3.2 基于联系观和发展观的教学研究情况
    3.3 基于联系观和发展观与数学教育的研究
        3.3.1 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3.2 在数学教育中的运用
    3.4 联系观和发展观与圆锥曲线的教学研究
        3.4.1 圆锥曲线的发展史的相关研究
        3.4.2 圆锥曲线的教学研究
        3.4.3 圆锥曲线的解题研究
        3.4.4 圆锥曲线的价值研究
        3.4.5 圆锥曲线之间的关系研究
        3.4.6 圆锥曲线与其它知识的研究
    3.5 综述与讨论
        3.5.1 联系观和发展观与圆锥曲线之间的关系
        3.5.2 联系观和发展观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4章 实证研究过程
    4.1 研究框架
    4.2 研究方法
        4.2.1 访谈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文献阅读法
        4.2.4 统计分析法
    4.3 研究问卷调查设计
        4.3.1 调查目的
        4.3.2 问卷设计分析
        4.3.3 预测问卷研究过程
        4.3.4 预测结果分析
        4.3.5 修改问卷
    4.4 正式测试过程
        4.4.1 问卷调查
        4.4.2 教师访谈
        4.4.3 学生访谈
第5章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5.1 学生问卷部分
        5.1.1 学生的自我数学学习情况分析
        5.1.2 学生的学习环境状况分析
        5.1.3 学生的学习兴趣状况分析
        5.1.4 学生的学习态度状况分析
        5.1.5 学生的学习方法分析
        5.1.6 教师的教学方法分析
    5.2 学生试题部分
        5.2.1 圆锥曲线之间的联系
        5.2.2 圆锥曲线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5.2.3 圆锥曲线与实际之间的联系
    5.3 教师问卷部分
    5.4 教师试题部分
        5.4.1 教师对圆锥曲线的内在联系的理解
        5.4.2 圆锥曲线的发展史教学理解
        5.4.3 圆锥曲线的联系教学的理解
第6章 圆锥曲线教学策略研究
    6.1 圆锥曲线研究的发展是建构“网络”之“纲”
        6.1.1 由图形研究到轨迹研究
        6.1.2 由轨迹研究到方程研究
        6.1.3 由数学研究到数学运用研究
        6.1.4 由圆锥曲线扩充到其他联系
    6.2 基于圆锥曲线“网络”建构的教学思考
        6.2.1 借助静态到动态的发展建构概念
        6.2.2 借助方程与曲线关系思考性质
        6.2.3 借助其他联系认识价值
    6.3 基于圆锥曲线的“网络”建构教学设计—以抛物线为例
        6.3.1 设计原则
        6.3.2 合理计划—教材分析
        6.3.3 学情分析
        6.3.4 教学目标分析
        6.3.5 重点和难点分析
        6.3.6 教学过程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
    7.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预测问卷调查表
附录2 教师预测问卷调查表
附录3 学生正式测试问卷调查表
附录4 学生圆锥曲线正式测试试卷
附录5 教师正式测试问卷调查表
附录6 被试代表性作答图片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2)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境外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育杂志》
        1.3.2 儿童文学
        1.3.3 文学教育
        1.3.4 儿童文学教育
    1.4 理论基础
        1.4.1 儿童哲学
        1.4.2 教育学学理
        1.4.3 图式理论
        1.4.4 接受美学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活动史研究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5.4 个案研究法
    1.6 不足与创新
        1.6.1 不足之处
        1.6.2 创新之处
第2章 《教育杂志》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与转型
        2.1.1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先秦——1904年)
        2.1.2 儿童文学教育初步的独立期(1904—1912)
        2.1.3 儿童文学教育的草创期(1912—1919)
        2.1.4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激进期(1919—1927)
        2.1.5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反思期(1927—1936)
        2.1.6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深化期(1937—1948)
    2.2 《教育杂志》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2.2.1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2.2.2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作用
第3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传播
    3.1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3.1.1 介绍日本现代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1.2 传播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2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2.1 "儿童观"的基本含义
        3.2.2 "儿童观"的主要模式
        3.2.3 促进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讨论
        3.3.1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的提出
        3.3.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探讨
第4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讨论
    4.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4.1.1 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六次变迁
        4.1.2 儿童文学教育在六次课标发展历程中的演进
    4.2 《教育杂志》中对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的推进
        4.2.1 民国初年的儿童文学课程
        4.2.2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课程
        4.2.3 国家本位主义儿童文学课程
    4.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争论
        4.3.1 儿童文学课程主旨的争论——"兴趣"与"教化"之争
        4.3.2 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争论—"读经与否"之争
        4.3.3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国语"与"常识"的分合
    4.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的延伸
        4.4.1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
        4.4.2 儿童文学的课外作业
        4.4.3 儿童文学体现出的课外休闲教育
第5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
    5.1 《教育杂志》中的小学国语教材概况
        5.1.1 中国近代第一本儿童文学教育理论专著——《儿童文学概论》
        5.1.2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择与组织
        5.1.3 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的建立
        5.1.4 推行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5.2 《教育杂志》中推动儿童文学教科书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5.2.1 民国初年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09—1918)
        5.2.2 儿童文学教材发展的繁荣期(1919—1936)
        5.2.3 抗战时期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37—1948)
    5.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争论
        5.3.1 儿童文学教材"实用"与"审美"之争
        5.3.2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章"与"文学"之争
        5.3.3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5.3.4 儿童文学教材的"识字"与"欣赏"之争
    5.4 《教育杂志》中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宣传
        5.4.1 儿童文学教科书的广告宣传
        5.4.2 儿童读物的广告宣传
        5.4.3 儿童文学领域的其它广告宣传
第6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
    6.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6.1.1 "儿童本位教育"理论
        6.1.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6.1.3 儿童文学教学原理
        6.1.4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外来影响
    6.2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阶段性发展
        6.2.1 民初儿童文学教学法的萌发(1909—1918)
        6.2.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繁荣发展(1919—1936)
        6.2.3 国家本位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发展(1937—1948)
    6.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3.1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孕育
        6.3.2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实验的尝试
        6.4.1 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的设计教学实验
        6.4.2 小问题的教学实验
第7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探讨
    7.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及其原因
        7.1.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
        7.1.2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引发的原因
    7.2 《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建议
        7.2.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培训
        7.2.2 小学教员俸给标准与优待
        7.2.3 小学教员要求对教学环境的改善
    7.3 《教育杂志》中论述儿童文学教师的修养
        7.3.1 个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7.3.2 小学教师的基本修养
        7.3.3 儿童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7.4 《教育杂志》中教育小说叙述乡村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以《倪焕之》为例
        7.4.1 小学教师地位的卑微与工作的满腔热情
        7.4.2 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儿童地位
        7.4.3 教师打造的儿童文学教育实验基地——乡村田园农场
第8章 结语
    8.1 儿童文学教育第一个黄金期的追溯
        8.1.1 儿童文学教育中"新"与"旧"的争论
        8.1.2 儿童文学教育应以渐进的方式发展
    8.2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的本体性问题
        8.2.1 文学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8.2.2 儿童文学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善为美"
        8.2.3 儿童美学应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8.3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资源
        8.3.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8.3.2 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中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的分与合
        8.3.3 儿童阅读是拓宽儿童文学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8.4 教育传媒应与儿童文学教育建立起情缘关系
        8.4.1 教育期刊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8.4.2 教育期刊助力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8.4.3 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联姻构建本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题索引——《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
附录B:《教育杂志》的相关资料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STEM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STEM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1.1.2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STEM的相关研究
        2.1.1 STEM的发展历程
        2.1.2 STEM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2.1.3 基于STEM的教学设计
    2.2 数学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2.2.1 数学教学设计的相关定义
        2.2.2 数学教学设计的模式
    2.3 STEM教育理念对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启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3.2.1 研究思路
        3.2.2 研究方法
4 基于STEM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框架
    4.1 基于STEM的数学教学设计原则
    4.2 高中数学中适合STEM的内容筛选
    4.3 基于STEM的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5 基于STEM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及实施
    5.1 基于STEM的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的教学设计
        5.1.1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5.1.2 学习内容的跨学科知识分析
        5.1.3 教学目标分析
        5.1.4 项目情境设计
    5.2 基于STEM的“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教学实施
        5.2.1 课时一
        5.2.2 课时二
6 基于STEM的高中数学教学效果评价
    6.1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
    6.2 教师对本次活动的评价
    6.3 学生对本次活动的评价
        6.3.1 问卷调查分析
        6.3.2 访谈结果分析
    6.4 数据分析的结论
    6.5 教学设计修改
7 总结与建议
    7.1 总结
    7.2 建议
        7.2.1 教师方面
        7.2.2 其他方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4)高中地理优质课课堂问题情境特征分析 ——以“热力环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学方式的转变
        1.1.2 课程标准的要求
        1.1.3 高考模式的改革
        1.1.4 命题特点的变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问题
        2.1.2 情境
        2.1.3 问题情境
        2.1.4 地理问题情境
        2.1.5 高中地理优质课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情境认知理论
        2.2.3 认知失调理论
        2.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3 构建高中地理优质课课堂问题情境分析框架
    3.1 分析对象
    3.2 分析框架
        3.2.1 情境分析框架
        3.2.2 问题分析框架
        3.2.3 核心素养导向分析框架
    3.3 构建高中地理课堂问题情境观察记录表
    3.4 观察记录数据
4 高中地理优质课课堂问题情境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情境的数据分析
        4.1.1 情境类型分析
        4.1.2 情境呈现方式分析
    4.2 问题的数据分析
    4.3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据分析
    4.4 问题情境内容综合分析
        4.4.1 情境与问题的关系分析
        4.4.2 不同知识点问题情境内容综合分析
    4.5 研究启示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之处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数理核心素养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理论基础
        1.5.1 素质教育理论
        1.5.2 多元智力理论
        1.5.3 教育评价理论
第二章 数理核心素养概述
    2.1 素养
    2.2 核心素养
    2.3 学科核心素养
    2.4 物理核心素养
    2.5 数学核心素养
第三章 高中物理竞赛概述
    3.1 物理竞赛的发展
    3.2 物理竞赛的考试范围
    3.3 物理竞赛与高考、自主招生之间的关系
    3.4 物理竞赛试题与高考试题之间的关系
    3.5 开展物理竞赛的意义
第四章 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物理竞赛试题中的体现
    4.1 物理竞赛预赛试题考查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4.2 物理核心素养在竞赛预赛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4.2.1 物理观念素养在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4.2.2 科学思维素养在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4.2.3 科学探究素养在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4.2.4 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在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4.3 数学核心素养在竞赛预赛试题中的考查统计与分析
第五章 基于数理核心素养的部分预赛试题分析
    5.1 力学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5.2 热学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5.3 电磁学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5.4 光学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5.5 近代物理部分试题案例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对物理竞赛教学的启示
        6.2.1 对教师的启示
        6.2.2 对学生的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走向现代化的学校治理需要对话机制?
        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呼唤对话机制?
        三、初中学校走出发展困境需要对话空间?
        四、学校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助推对话机制建设?
        五、个人的教育体悟及追求有待于聚焦对话研究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
        二、关于对话、对话管理、对话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学校管理与治理的研究
        四、文献评论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问题、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伦理
        七、论文的特色、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案例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展背景
        一、应浦东开发而生
        二、借名校品牌而立
        三、随时势迁移而变
        四、因治理机制而兴
    第二节 发展阶段
        一、初创期:重质量的绩效管理
        二、发展期:重专业的项目管理
        三、转型期:重治理的对话管理
    第三节 研究空间
        一、案例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问卷调查分析
        二、学校发展的成长空间
        三、战略选择的问题空间
        四、现代治理的探索空间
    小结:学校在转型中成长空间无限
第三章 绩效管理导向下的对话萌芽
    第一节 绩效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追求绩效的发展方向
        二、保障绩效的质量监控
        三、“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氛围
    第二节 “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
        一、办学思想的高度统一
        二、干部选拔的特立独行
        三、行政意志的增值执行
    第三节 绩效中心氛围下的对话萌芽
        一、师生之间自发的对话
        二、同侪之间零散的对话
        三、干群之间少量的对话
    小结:绩效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专业发展导向下的对话培育
    第一节 专业发展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转向专业发展的办学背景
        二、关注专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三、促进专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第二节 “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
        一、项目驱动下的学校内涵建设
        二、专家引领下的骨干教师发展
        三、平台助推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四、主体参与式的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节 专业团队建设中的对话培育
        一、学习研讨平台上的开放对话
        二、交流展示平台上的延伸对话
        三、信息技术平台上的自由对话
    小结:专业导向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利与弊
第五章 治理导向下的对话机制探寻
    第一节 治理导向的学校管理转型
        一、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二、对话治理的前提和条件
        三、学校治理的实践框架
    第二节 基于交往理性的对话决策模式
        一、对话决策模式的特点
        二、提升主体精神的对话参与机制
        三、践行商谈伦理的民主协商机制
        四、发现教育意义的共识达成机制
    第三节 植根对话的学校文化品牌创建
        一、对话品牌的孕育
        二、对话课题的选择
        三、对话文化的重铸
    小结:三种管理导向及决策模式的得与失
第六章 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话实践研究
    第一节 基于对话的课程开发
        一、需求: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
        二、审议:课程开发的对话平台
        三、协同:课程开发的多方助力
    第二节 基于对话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中的“对话人”假设
        二、教学改革中的商谈逻辑
        三、共同体:教学组织的形式变革
        四、教学制度生成的对话逻辑
    第三节 基于治理的对话课堂实践
        一、聚焦对话素养培育的课题引领
        二、践行对话教学原则的课堂实践
        三、彰显对话精神特质的课堂文化
    小结:治理理念融入课程与教学
第七章 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研究
    第一节 家长参与的制度建设
        一、家长体验课堂教学制度
        二、家长联系渠道畅通制度
        三、家长助力学生活动制度
        四、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制度
        五、家长监督日常生活制度
        六、家长会形式的制度创新
    第二节 家校互动的机制探寻
        一、纳入学校规划的家长队伍建设
        二、指导家庭教育的家长学校建设
        三、推动家校合作的家长评价实施
    第三节 家校共育的生态营造
        一、共情:培育和谐关系的办学追求
        二、共享:助力幸福家庭的亲子工程
        三、共商:化解家校矛盾的协商机制
        四、共治:推动学生发展的契约教育
    小结:治理理念助推家校共育
结语
    一、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
    二、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
    三、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
附录1 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2 历任校长管理风格与对话机制建设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问题驱动理论下“圆锥曲线与方程”教学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研究的需要
        1.1.2 数学学科特点的需要
        1.1.3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需要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内关于“圆锥曲线与方程”内容的研究
        2.1.1 基本情况分析
        2.1.2 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内容的整体研究
        2.1.3 对具体概念及其标准方程的课时教学研究
    2.2 国外关于“圆锥曲线与方程”内容的研究
        2.2.1 教辅材料对“圆锥曲线”模块内容的编排方式
        2.2.2 对具体概念教学的处理或建议
    2.3 关于“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文献述评
        2.3.1 相关文献的共同特点
        2.3.2 仍需解决的四个关键教学问题
    2.4 问题驱动教学理论简介
        2.4.1 问题驱动与数学教学
        2.4.2 合适的问题与适当的情境
        2.4.3 问题驱动、问题链与问题解决
        2.4.4 问题驱动教学与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发生教学法的关系
        2.4.5 问题驱动数学教学的内涵
第3章 “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及其教学启示
    3.1 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
        3.1.1 圆锥曲线的起源
        3.1.2 圆锥曲线与欧几里得几何
        3.1.3 圆锥曲线与解析几何
        3.1.4 圆锥曲线与射影几何
        3.1.5 圆锥曲线与线性代数
    3.2 历史的启示
        3.2.1 圆锥曲线的各种定义
        3.2.2 圆锥曲线的不同方程表示形式及意义
        3.2.3 圆锥曲线历史对教学的启示
第4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材内容分析
    4.1 课程标准对“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要求
        4.1.1 课时安排与单元教学目标
        4.1.2 单元教学建议
    4.2 教材内容分析
        4.2.1 知识体系与内容安排
        4.2.2 栏目设置
        4.2.3 章节引入方式
        4.2.4 概念与性质的呈现方式
        4.2.5 章末回顾
    4.3 教材编写与课程标准的适切性分析
        4.3.1 数学探究与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
        4.3.2 数学建模与应用意识的培养程度
        4.3.3 数学文化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情况
        4.3.4 概念的特性与统一性之间的联系
    4.4 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教学重构
    5.1 基于历史和教材内容重构教学
        5.1.1 教学重构的整体框架及思路
        5.1.2 四个关键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5.2 具体课时安排与教学设计
        5.2.1 具体课时安排
        5.2.2 具体课时教学设计
第6章 四个概念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6.1 四个概念课的教学流程结构图
    6.2 教学实现了空间截线定义与平面轨迹定义的融合
    6.3 教学揭示了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四种曲线的内在联系
    6.4 教学反馈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1.1 实现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教学重构
        7.1.2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的课时教学设计
        7.1.3 为中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研究范式
        7.1.4 丰富了问题驱动教学理论
    7.2 研究启示
        7.2.1 有助于促成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7.2.2 有助于促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知,学会“数学地思考”
        7.2.3 对基础教育数学教师提出了高要求
    7.3 研究展望
        7.3.1 教学实验的范围需进一步扩大
        7.3.2 教师的素养及教学观对教学的影响研究
        7.3.3 教学案例的进一步开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圆锥曲线与方程”单元其余课时的教学设计
    附录2:四节概念课的PPT教案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中国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1979.7-2012.8)《数学通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3.1 数学问题的含义及其分类
        1.2.3.2 数学问题解决
        1.2.3.3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
    2.1 《数学通报》中关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
    2.2 20世纪70年代末及80年代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脉络及特点
        2.2.1 编译引进国外相关理论
        2.2.2 数学解题教学研究
        2.2.3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思维培养的研究
        2.2.4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关于方法论研究
        2.2.5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的其它特点
第3章 20世纪90年代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
    3.1 《数学通报》中关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
    3.2 20世纪90年代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脉络及特点
        3.2.1 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3.2.1.1 20世纪90年代再一次兴起
        3.2.1.2 研究特点分析
        3.2.2 数学解题教学、元认知的研究
        3.2.3 数学建模教学研究
        3.2.3.1 数学建模概念研究
        3.2.3.2 编译引进研究
        3.2.3.3 教学原则和意义的研究
        3.2.4 开放题教学研究
        3.2.5 数学课题学习研究
第4章 21世纪以来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
    4.1 《数学通报》中关于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
    4.2 21世纪以来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脉络及其特点
        4.2.1 20世纪关于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的反思与充实
        4.2.3 数学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4.2.4 数学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9)活动式教学在中职数学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 ——以HN职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核心概念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的计划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与说明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与方法
    2.2 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理论
        2.3.2 人本主义理论
        2.3.3 情境认知理论
    2.4 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的确定
    3.3 研究方法的选取
        3.3.1 调查法
        3.3.2 实验研究法
        3.3.3 文献研究法
    3.4 研究工具
        3.4.1 学生调查问卷
        3.4.2 学生个人访谈提纲
        3.4.3 教师访谈提纲
        3.4.4 测试卷
    3.5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6 数据编码与分析
    3.7 研究的伦理
第4章 活动式教学在中职数学课堂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4.1 中职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现状调查
        4.1.1 教师的调查
        4.1.2 对学生的调查分析
    4.2 活动式教学在中职数学课堂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4.2.1 理念认识不足,滞固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
        4.2.2 目标定位不明,影响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获得
        4.2.3 任务设置不优,不利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4.2.4 点拨引导不当,不利数学方法的渗透
        4.2.5 环境支持不强,有碍数学活动教学的实施
    4.3 活动式教学在中职数学课堂实施的改进对策分析
        4.3.1 转变活动教学理念,注重数学意识的培养
        4.3.2 定位活动教学目标,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的获得
        4.3.3 设计活动教学任务,助力数学能力提升
        4.3.4 优化活动教学点拨,重视数学方法渗透
        4.3.5 推动资源投放,确保数学活动的开展
    4.4 小结
第5章 活动式教学在中职数学课堂实施的程序和课例分析
    5.1 活动式教学在中职数学课堂实施的程序
        5.1.1 情境创设,引入新知
        5.1.2 开展多维活动,促进知识生成、方法习得、思维培养
        5.1.3 总结反思,升华知识
    5.2 中职数学课堂活动式教学课例展示评析
        5.2.1 课例一弧度制
        5.2.2 课例二充要条件
        5.2.3 课例三函数的奇偶性
        5.2.4 课例四指数函数应用举例
    5.3 小结
第6章 活动式教学应用于中职数学课堂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假设
    6.3 实验对象
    6.4 实验变量
    6.5 实验材料
    6.6 实验步骤
        6.6.1 准备阶段
        6.6.2 实施阶段
        6.6.3 结束阶段
    6.7 实验收集和分析
    6.8 实验结果分析
        6.8.1 活动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6.8.2 活动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6.8.3 活动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6.9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结论
    7.2 改进建议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中职数学课堂活动式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中职数学课堂应用活动教学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C 中职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D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E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F HN职业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卷
    附录 G HN职业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参考答案
    附录 H 控制班前测成绩
    附录 L 实验班前测成绩
    附录 M 控制班后测成绩
    附录 N 实验班后测成绩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美、英、澳三国STEM教师教育的比较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STEM教育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2 国内STEM教育发展的推动
        1.1.3 世界各国对STEM教师教育的重视
        1.1.4 国内STEM教师教育体系尚未完善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的研究
        1.3.2 国外的研究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2章 STEM教师教育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2.1 STEM教师教育的界定
        2.1.1 STEM教育
        2.1.2 STEM教师
        2.1.3 STEM教师教育
    2.2 STEM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3章 美、英、澳三国STEM教师教育的比较分析
    3.1 STEM教师教育的发展动因
        3.1.1 STEM人才培养的需要
        3.1.2 追求卓越的STEM教育目标
        3.1.3 STEM教师数量短缺
        3.1.4 STEM教师质量偏低
        3.1.5 STEM教师教育发展动因的比较
    3.2 STEM教师教育的政策保障
        3.2.1 增加STEM教师数量
        3.2.2 改善STEM教师质量
        3.2.3 提高STEM教师地位
        3.2.4 STEM教师教育政策保障的比较
    3.3 STEM教师教育的实践模式
        3.3.1 STEM教师教育的职前实践模式
        3.3.2 STEM教师教育的职后实践模式
        3.3.3 STEM教师教育的实践模式比较
    3.4 STEM教师教育的典型案例
        3.4.1 STEM教师教育项目的目标
        3.4.2 承担STEM教师教育的机构
        3.4.3 STEM教师教育项目的运行方式
        3.4.4 STEM教师教育项目的比较
第4章 美、英、澳三国STEM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4.1 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为STEM教师教育提供双重保障
        4.1.1 加强STEM师资培养的财政投资力度
        4.1.2 从国家层面出台STEM教师培养相关的政策文件
        4.1.3 改善教师待遇,提升STEM教师地位
    4.2 创新STEM教师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教师培养的社会联动机制
        4.2.1 加强大学和中小学联合培养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
        4.2.2 鼓励社会参与,建立STEM教师培养的社会联动机制
    4.3 建立STEM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四、美国数学教学问题一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圆锥曲线教学研究[D]. 段丹丹.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2]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3]基于STEM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D]. 刘丽芳.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4]高中地理优质课课堂问题情境特征分析 ——以“热力环流”为例[D]. 徐洁.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基于数理核心素养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分析研究[D]. 凌国亮.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D]. 李百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问题驱动理论下“圆锥曲线与方程”教学重构[D]. 王海青. 广州大学, 2019(12)
  • [8]中国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1979.7-2012.8)《数学通报》为中心[D]. 黄萨仁那.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01)
  • [9]活动式教学在中职数学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 ——以HN职中为例[D]. 张丽波.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10]美、英、澳三国STEM教师教育的比较与启示[D]. 王文珠.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捆绑美国数学教学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