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波探伤仪换能器的频率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栾建卫[1](2006)在《高质量钢轨超声波探伤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无损检测技术在现代工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体现在改进产品质量,加工制造,成品以及设备在役检验的各个阶段,最终体现在机器零件及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上。为了保证铁路运输安全,钢轨出厂前要求必须逐根进行全面探伤检验。本文根据用户需求及相关技术标准,针对钢轨内部缺陷的特点,通过对国内外普遍采用的钢轨内部缺陷检测方法的比较,确定了利用超声波技术进行钢轨无损检测的工艺,设计了钢轨在线自动检测条件下的总体技术方案,建立了由导向约束机构、钢轨输送机构、测距机构、探头耦合机构、钢轨超声波自动探伤测控系统等组成的全断面在线自动检测探伤系统,并进行了整套装置的加工、制造、安装调试等现场工作,取得了比较满意的实验效果。本文所研发的钢轨超声波自动探伤装置是一套集声学、机械、电气、控制、微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等多学科多专业于一体的自动检测系统。由于钢轨的复杂且特殊的截面形状,在探头设计上采用了大角度大面积双晶探头,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机械设计上采用三维跟随设计,使超声波信号的重现性得到较大提高;钢轨约束采用主动夹持方式保证了钢轨运行更加稳定;钢轨运行采用了正向检测反向过钢的控制方式,使系统运行更加安全;测量软件设计了动态抓波功能,使操作者对缺陷的判断更接近于之前使用的模拟机,同时还使用背波监视功能,使探头与钢轨表面的耦合情况得到实时监控。本装置已成功用于攀钢重轨生产在线检测,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具有设计制造方便,信号传递和接收在线自动控制,且制造费用低、故障率低、维护成本低。
曾素琼[2](2002)在《简易超声波换能器频率测试仪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超声波换能器频率测试系统进行了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装设想 ,分析了所研究的简易超声波换能器频率测试仪的电路原理及实验结果 .
张程[3](2017)在《“大跃进”期间的“超声波化”运动》文中研究表明"超声波化"运动是"大跃进"期间发生的以推广应用土超声发生器为主要内容的全民运动。论文把这场运动做为反映"大跃进"期间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从技术史、政策史、技术与社会等角度开展了专题研究。论文在广泛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简要梳理了 1950年代超声技术推广应用的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并介绍了"大跃进"给推广工作带来的变化。第二,系统梳理了"超声波化"运动从发端到兴起的过程,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大致估算了运动的规模,介绍了运动期间保密范围过宽的情况并分析了原因。第三,以典型案例方式分领域、分部门的考察了运动开展情况,并分析了这些领域和部门中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最后,介绍了运动期间推广应用土超声发生器的主要种类,分析了其中的典型代表,从总体上评价了土超声发生器的性能和作用。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论文多角度地系统总结了运动失败的原因,分析了运动期间非理性行为存在的思想根源,考察了运动在生产、技术推广、科学研究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分析了科技界知识分子在运动期间的表现。
张全兴[4](2015)在《超声波非均匀介质传播衰减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超声波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衰减特性。大气粒子、石油、建筑泥浆、城市污水等都属于非均匀介质范畴,这些非均匀介质参数的检测对于工业测量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介质参数的变化对超声波衰减特性的影响,来达到检测这些参数的目的。该研究对超声波在非均匀介质参数中的测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研究了超声波在非均匀介质中的衰减特性理论,然后使用MATLAB软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最后通过实验方法对超声波的传输特性进行了验证。在超声波传输理论的基础上,推导了超声波信号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的波动方程,并根据声波动方程分析了超声波信号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和衰减特性,通过理论研究知道,超声波信号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衰减特性与介质密度、介质粘度、颗粒尺寸大小和超声波频率有关。使用MATLAB软件对非均匀介质中超声波的衰减特性进行数值模拟,模拟了超声波频率和介质中各参数对粘滞衰减、热传导衰减和散射衰减的影响趋势,并归纳出理论结论。为进一步认识上述衰减因素的影响程度,搭建了一套实验装置用以测量超声波信号在非均匀介质中的衰减特性,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测量了介质中不同密度、颗粒尺寸和不同超声波频率下超声波的回波幅值。通过实验研究知道,非均匀介质的密度、颗粒尺寸和超声波频率对回波幅值有着重要的影响,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得到的结论趋势一致。
陈华[5](2018)在《面向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的校准装置研制》文中指出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是超声检测和涡流检测集成仪器,但国内至今尚未建立完整针对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的校准体系,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装置是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量值准确保证。本文以“面向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的校准装置研制”为题,研究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的校准方法,开发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装置,对校准装置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及表示,并成功校准某款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中,具有重要工程实际意义与理论研究价值。论文研制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装置,从超声探伤仪国内外校准、涡流探伤仪国内外校准两方面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确定研究内容。论文主要工作包括:⑴通过分析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工作原理、电路结构,将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功能划分为超声模块和涡流模块,分析影响探伤性能关键参数,最终确定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的校准参数和校准方法。⑵提出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超声模块与涡流模块的校准装置设计要求,分析各个校准参数技术要求并选取相应标准器,介绍各个标准器技术指标,实现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超声模块和涡流模块校准从而最终完成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的校准装置的研制。⑶对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装置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及表示,分析影响测量输入因素,建立数学模型,评定标准不确定度进而得到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最终得到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装置不确定度。⑷建立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装置试验平台,对该校准装置进行稳定性、重复性测试,明确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体探伤仪作为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传递框图,最后选取被检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进行校准实例研究。
周凯[6](2007)在《超声波混凝土构件检测系统的研究及试验分析》文中提出本论文详细论述了超声波混凝土构件检测系统的研究及试验数据分析,系统在现有的超声波混凝土检测原理的基础上,以测量超声波在混凝土构件中的传播时间和波形变换为主要物理参量,同时将接收到的超声波波形通过示波器等电子仪器上传给上位PC机,运用小波分析的理论来研究混凝土构件的特性。论文工作主要体现在:1,介绍了超声波对混凝土构件检测的发展方向和现有检测理论基础,研究分析了当今技术存在的不足及缺陷。2,论述了超声波在混凝土构件中传输的小波分析理论和噪声分析及消噪。3,叙述了超声波检测系统的设计调试过程及经验总结,重点总结了该系统克服的难点和所具有的特点和创新点:运用电感耦合,电源隔离,自动增益调整,降谐波和小波消噪等等。4,叙述了系统整体调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抗干扰方法,分析了实测数据和波形噪声,并运用小波分析理论对混凝土构件超声测试信号进行MATLAB仿真研究,有效地消除了信号噪声,提高了测试信号的有效性。实验证明,经过改进的超声波检测系统工作稳定可靠、人机界面友好、安装调试简单、操作简便,超声声时的测量精度达到现有产品,并且成本相对低得多。通过对测量误差的分析,说明系统符合设计要求。这次研制相对以往制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在信号接收、放大、处理方面和谐波抗干扰方面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摸索超声波在混凝土构件里的传输特点,获得真实的数据,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王学瀚[7](2011)在《收发分体式陆用多普勒计程仪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汽车速度的精确测量,对交通安全,陆地导航有着重大的意义。在陆地导航中一般采用组合导航的方式,而组合导航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采用的是计程仪与惯性导航所组成的组合导航系统,这样计程仪就可以为惯性导航提供误差校正了。多普勒计程仪自从其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是为海洋服务的,一开始的计程仪是一种用来测定轮船速度并累计航程的导航仪器。本文的目的就是将多普勒原理的应用扩展开来,使其不但能应用于海洋方面,而且可以应用于陆地上,应用到汽车测速领域中,以替代传统汽车测速方式,克服传统方法误差大,受环境影响大的缺点。本文首先对多普勒计程仪的测速原理以及几种在多普勒计程仪中比较常用的测频算法进行了详细分析。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本文最终选择复相关频率检测法来做为多普勒计程仪的测频算法。然后是对多普勒计程仪的硬件系统设计进行了详细研究,其中包括超声波发射系统的硬件设计、超声波接收系统的硬件设计以及DSP外围设备的硬件设计。而其中的超声波发射系统包括全数字信号发生器、压电超声换能器以及压电超声换能器的电学匹配;其中的超声波接收系统,包括程控增益放大器以及带通滤波器;本系统中所使用的DSP的外围设备包括复位电路、时钟电路、JTAG接口电路、电源电路、AD模块接口电路以及串行通信接口电路。之后是对多普勒计程仪的软件系统设计进行了详细研究,其中包括超声波发射系统中PWM信号的软件实现、AD模块的软件实现、串口通信的软件实现、测频方案的软件实现以及系统整体软件设计方案的实现。最后仿真分析了复相关频率检测法在收发分体式陆用多普勒计程仪中的抗干扰性能。
伍科[8](2015)在《超声波泥浆密度在线检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关于泥浆密度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泥浆密度测量在钻井工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通过分析可知泥浆特性参数等因素对泥浆密度检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影响因素变化对超声波衰减特性的影响,对实际应用中提高泥浆密度检测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泥浆密度检测的问题,本课题在超声波传播理论基础上,首先基于超声波衰减法对泥浆密度检测原理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声衰减系数与泥浆特性参数的关系。理论研究可知,超声波信号在泥浆中传输衰减系数与泥浆密度、泥浆粘度、泥浆温度、泥浆流速、泥浆压力和超声波本身频率等因素有关。基于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仿真了在不同影响因素下超声波在泥浆中传播特性,分析在不同参数情况下超声波衰减率的变化,并拟合出相应的关系曲线,归纳总结出理论结论,为有效完成超声波泥浆密度检测提供理论依据。最后设计了一套用以测试超声波信号在泥浆中传播特性的地面模拟实验系统,搭建了硬件系统实验平台,并对其进行调试。在实验条件下,测量了在不同泥浆密度、温度、压力、流速和不同超声频率下超声波回波信号幅值。研究表明:泥浆的特性参数(如密度、粘度、流速、压力和温度)和超声波换能器的本征频率对超声波信号传输有着重要的影响,且实验结果与仿真模拟得到的结论趋势一致。
宋灿[9](2016)在《超声波幅相调制法气体介质温度测量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温度测量对于工业过程的实时监控、设备安全运行等领域有重要意义,获取准确的测量温度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传统的温度测量方法按测量方式分类大致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测量两类。接触式测量方法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等优势。然而,由于检测部分接触被测对象,对被测对象原本的温度分布状态造成影响,导致测量误差。非接触式测量方法不干扰被测对象温度分布,弥补了接触式测量的缺陷,已获得了广泛地关注。由于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集中的声能等特性,可适应光线昏暗、粉尘浓度大、有毒有害介质及强电磁辐射等极端测量场合,被广泛应用于温度测量领域。本文主要研究超声波气体介质温度测量方法。主要的研究工作为:(1)基于超声波传播的基本规律和热力学理论,阐明了超声测温的原理;指明了超声波传播速度与介质温度的关系;明确了准确获取飞行时间(TOF)测量数据是超声温度测量的基础。(2)研究分析了多种飞行时间测量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为了避免接收波前缘延时的问题,并克服阈值法、互相关法、相位差法等方法的缺点,采用了幅相调制法测量超声波气体介质中的飞行时间,可以快速简单地实现超声波飞行时间的首尾节点标定。(3)设计并制作了超声波温度测量系统。以STC单片机为核心器件,综合应用超声波换能器、放大电路、多路开关、施密特反向触发器、上位机等硬件设备,以及通过单片机计时器测量TOF的软件流程,实现TOF数据测量。分析了超声波温度测量系统的误差,研究了电气误差、TOF测量方法的误差和环境误差的主要原因及系统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为实现超声波气体介质温度测量奠定了基础。(4)采用实验方法证明了超声波温度测量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方法的准确性,明确了气体介质中温度的测量范围(35℃-90℃)和测量精度,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幅相调制波形,提高了系统的测量速度和效率。
查佳伟[10](2014)在《超声波检测技术在重介旋流器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重介质旋流器的内部损伤问题是这几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这是因为随着用户对煤炭的质量要求变高,以及为了减少煤炭在大量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重介质选煤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重介质旋流器经长期使用,其内壁受物料的冲刷、腐蚀,致使旋流器内粘贴的耐磨陶瓷变薄及出现裂纹,严重时发生事故。所以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的需要,本文在这样的工程背景下提出高效、经济可靠的超声波检测技术这一解决办法。本文首先对课题所研究的旋流器损伤破坏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发展作了全面的论述述;其次,详细说明了超声波检测的理论基础以及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特点;然后在充分了解实验室的各种设备的参数情况下,在分析了前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开始建立起一套有效实验系统;在此实验装置的基础之上,对旋流器的超声波检测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其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相吻合,验证了超声波技术在旋流器中应用的可行性;最后通过以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得到了可以比较好的反映旋流器内部缺陷的有效特征信息。通过对不含缺陷及含缺陷这两类不同情况的实验研究分析,用物理实验方法对超声波无损检测的准确性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分析了超声波缺陷检测方法中还需进一步研究讨论的问题。采用傅里叶变换方法,经过分析处理接收到的回波信号,使时域中不易分辨的缺陷信号清晰的显现出来,实现了重介旋流器检测的缺陷识别与定位,取得了较好的检测效果。
二、超声波探伤仪换能器的频率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波探伤仪换能器的频率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钢轨超声波探伤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损检测(NDT)的意义 |
1.2 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对比 |
1.3 钢轨超声波探伤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开展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超声波探伤概述 |
2.1 超声波探伤基本原理概述 |
2.1.1 超声波的产生与接收 |
2.1.2 超声波的波动特性 |
2.1.3 超声波的物理特征 |
2.1.4 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 |
2.1.5 超声波探伤的基本原理 |
2.2 超声波探伤仪、探头和标准试块 |
2.2.1 超声波探伤仪 |
2.2.2 探头的种类和结构 |
2.2.3 标准试块 |
第三章 钢轨超声波探伤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3.1 用户需求 |
3.2 系统功能 |
3.3 技术方案 |
3.3.1 保持探头与钢轨的相对位置 |
3.3.2 测距机构 |
3.3.3 探头耦合 |
3.3.4 探头调整机构 |
3.3.5 钢轨超声波自动探伤测控系统 |
3.4 钢轨超声波探伤装置工艺 |
3.4.1 超声波探伤工艺 |
3.4.2 钢轨超声波探伤装置工艺布置及探伤过程简述 |
第四章 钢轨超声波探伤装置的设计 |
4.1 导向约束机构的研制 |
4.2 测距机构的研制 |
4.3 接触耦合式探头装置的研制 |
4.4 探头调整机构研制 |
4.5 超声波测控系统设计 |
4.5.1 超声波发射及信号放大仪原理及设计指标 |
4.5.2 数据采集模块 |
4.5.3 软件设计 |
第五章 现场试验结果 |
5.1 现场调试环境 |
5.2 试验参数设置 |
5.3 现场试验结果 |
5.4 实验结果评价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课题的创新性 |
6.3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B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C 原始记录 |
(3)“大跃进”期间的“超声波化”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解决的问题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1950年代超声技术的推广应用 |
第一节 超声技术推广应用的有利条件 |
一、国家科学规划中的超声技术推广 |
二、中苏科技合作协定中的超声技术引进 |
三、超声技术的科普宣传 |
第二节 超声技术推广应用的成果 |
一、国产超声设备的制造 |
二、超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第三节 "大跃进"前期超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的变化 |
一、跃进式的超声研究和应用规划 |
二、"技术革新"运动与群众自制超声设备 |
小结 |
第二章 "超声波化"运动的兴起 |
第一节 土超声波发生器的发明与北京市的推广活动 |
一、北京市化工局的超声应用规划 |
二、兴华染料厂发明土超声波发生器 |
三、对机织印染厂和兴华染料厂制造的超声发生器的分析 |
四、北京市化工局的推广活动和"新发现"的出现 |
五、北京市委举办超声应用成果展览会 |
六、从落后到先进的机织印染厂 |
第二节 上海市推广土超声波发生器的活动 |
一、土超声波发生器传入上海 |
二、上海市化工局的推广活动 |
第三节 中央和各部委对推广活动的推动 |
一、北京、上海的两份报告与中央的批示 |
二、国家各部委对"超声波化"运动的推动 |
第四节 "超声波化"运动的规模和运动期间的保密措施 |
一、"超声波化"运动的规模 |
二、"超声波化"运动期间的保密措施 |
小结 |
第三章 工业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
第一节 化工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
一、北京、上海等地化工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
二、化工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
第二节 冶金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
一、北京、上海等地冶金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
二、冶金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
第三节 机械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
一、北京、陕西、江苏、吉林、上海等地机械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
二、机械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
第四节 纺织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
一、北京、上海、陕西等地纺织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
二、纺织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
第五节 轻工部门的"超声波化"运动 |
一、上海、陕西、四川等地轻工部门的运动开展情况 |
二、轻工部门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
小结 |
第四章 农业、医疗卫生、科研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
第一节 农业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
一、北京、上海等地农业领域的运动开展情况 |
二、农业领域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
第二节 医疗卫生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
一、北京、上海、陕西、江苏等地医疗卫生领域的运动开展情况 |
二、医疗领域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
三、卫生领域推广应用的典型超声项目 |
第三节 科研领域的"超声波化"运动 |
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吉林分院的运动开展情况 |
二、科研机构在运动期间的重大"发现" |
小结 |
第五章 运动期间的土超声器与"超声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土超声波发生器的种类和典型分析 |
一、土超声波发生器的种类 |
二、对若干典型土超声波发生器的分析 |
第二节 土超声波发生器的性能和作用 |
一、对土超声波发生器性能的综合分析 |
二、对土超声波发生器所起作用的评价 |
第三节 运动期间的"超声理论"研究 |
一、华东师范大学《超声波对物质作用的机理探讨报告》 |
二、中国科学院《关于超声波应用问题的报告》 |
三、中国化学化工学会1960年年会会议纪要 |
小结 |
第六章 "超声波化"运动的结束、失败原因与影响 |
第一节 "超声波化"运动的结束 |
第二节 "超声波化"运动的失败原因 |
一、技术推广政策失误 |
二、群众运动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 |
三、过分依靠"以土为主"方法 |
四、所追求的"超声波化"目标过高 |
五、如何理解运动期间的非理性行为 |
第三节 "超声波化"运动的影响 |
一、"超声波化"运动对生产的影响 |
二、"超声波化"运动对超声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 |
三、"超声波化"运动对科教领域的影响 |
四、科技界知识分子在运动中的表现及其分析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超声波非均匀介质传播衰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超声波及其检测理论研究 |
2.1 超声波概述 |
2.2 超声波检测基本原理 |
2.2.1 声速 |
2.2.2 声阻抗率 |
2.2.3 声衰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声波信号在介质中传输特性研究 |
3.1 理想介质中超声波的波动规律 |
3.1.1 运动方程 |
3.1.2 连续性方程 |
3.1.3 物态方程 |
3.1.4 理想介质中超声波传播的波动方程 |
3.1.5 关于波动方程求解 |
3.2 超声波在非理想介质中的波动特性 |
3.2.1 非均匀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
3.2.2 非均匀介质的波动方程的解 |
3.3 超声波在非均匀介质中的衰减特性研究 |
3.3.1 扩散衰减 |
3.3.2 粘滞衰减 |
3.3.3 热传导衰减 |
3.3.4 散射衰减 |
3.4 衰减系数的影响强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声波在非均匀介质中衰减特性的数值模拟 |
4.1 超声波在非均匀介质中传输衰减的数值模拟 |
4.1.1 超声波在非均匀介质中传输的粘滞衰减 |
4.1.2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热传导衰减 |
4.1.3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散射衰减 |
4.2 本章小结 |
第5章 超声波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研究的内容 |
5.3 实验原理框图 |
5.4 实验系统装置 |
5.4.1 开关电源 |
5.4.2 超声波换能器 |
5.4.3 称重装置 |
5.4.4 泥浆粘度计 |
5.4.5 便携式温度计 |
5.4.6 不锈钢筛网 |
5.4.7 数字存储示波器 |
5.4.8 555 触发电路设计 |
5.4.9 LM1812 芯片 |
5.5 实验过程及分析 |
5.5.1 超声波在空气和清水中的传输实验 |
5.5.2 超声波在不同粒径泥浆中的传输实验 |
5.5.3 超声波在不同密度泥浆中的传输实验 |
5.5.4 不同超声波频率在泥浆中的传输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PCB 图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面向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的校准装置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提出背景及意义 |
1.2 超声与涡流检测仪器分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超声探伤仪国内外校准研究动态 |
1.3.2 涡流探伤仪国内外校准研究动态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参数确定 |
2.2.1 校准参数分析 |
2.2.2 校准参数确定 |
2.3 超声模块校准方法 |
2.3.1 超声模块电路原理分析及外观检查 |
2.3.2 仪器电性能校准 |
2.3.3 超声探头性能校准 |
2.4 涡流模块校准方法 |
2.4.1 涡流模块电路原理分析及外观检查 |
2.4.2 激励源电信号校准 |
2.4.3 综合性能校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装置开发 |
3.1 引言 |
3.2 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装置设计要求 |
3.2.1 超声模块校准装置设计要求 |
3.2.2 涡流模块校准装置设计要求 |
3.3 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装置建立 |
3.3.1 超声模块校准装置实现 |
3.3.2 涡流模块校准装置实现 |
3.3.3 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装置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装置不确定度评定及表示 |
4.1 引言 |
4.2 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装置不确定度分析 |
4.2.1 校准装置主要标准器及配套设备 |
4.2.2 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被测量 |
4.2.3 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衰减量误差测量 |
4.3 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装置数学模型建立 |
4.3.1 超声模块数学模型 |
4.3.2 涡流模块数学模型 |
4.4 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装置不确定度评定及表示 |
4.4.1 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装置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
4.4.2 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装置合成不确定度评定 |
4.4.3 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校准装置不确定度表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校准装置试验与校准实例 |
5.1 引言 |
5.2 校准装置试验平台设计 |
5.3 校准装置性能试验及校准结果验证 |
5.3.1 校准装置的重复性试验 |
5.3.2 校准装置的稳定性试验 |
5.3.3 校准结果的验证 |
5.4 校准装置的量值溯源框图及校准实例 |
5.4.1 校准装置的量值溯源框图 |
5.4.2 校准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超声波混凝土构件检测系统的研究及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混凝土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1.3 混凝土检测方法与性能比较 |
1.3.1 半破损检测技术 |
1.3.2 无损检测技术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混凝土构件超声波检测理论基础 |
2.1 超声波检测的基本特性表征 |
2.2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缺陷及裂缝的基本原理 |
2.2.1 内部缺陷的检测原理 |
2.2.2 裂缝深度的检测原理 |
2.2.3 斜裂缝的检测原理 |
2.3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强度的基本原理 |
2.4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厚度原理 |
2.4.1 损伤层厚度判定 |
2.5 目前超声波检测技术的不足和缺陷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构件超声波检测系统整体规划及设计 |
3.1 超声波传感器的选择 |
3.1.1 超声波在构件中的发射和接收 |
3.1.2 超声波传感器的驱动信号对其工作特性的影响 |
3.2 超声检测系统的组成 |
3.3 超声波检测系统的重点模块 |
3.4 超声检测系统的特点及难点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凝土构件超声波检测系统各模块的设计及调试 |
4.1 硬件电路部分 |
4.1.1 超声波发射电路 |
4.1.2 超声波接收放大电路 |
4.1.3 信号的比较整形电路 |
4.1.4 信号的单稳触发电路 |
4.1.5 键盘显示电路 |
4.1.6 晶振选择 |
4.1.7 电源部分的设计及抗干扰处理 |
4.2 电路抗干扰处理调试的实践总结 |
4.3 程序软件系统 |
4.4 程序抗干扰处理调试的实践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号的噪声处理 |
5.1 检测系统的精度分析 |
5.2 小波包分析方法 |
5.2.1 小波包最优基的选择 |
5.3 检测系统的噪声 |
5.4 检测系统的电噪声 |
5.5 脉冲噪声及其消除 |
5.5.1 极值滤波算法 |
5.5.2 实验与结果 |
5.6 脉动噪声及其消除 |
5.7 结构噪声的小波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整体调试及试验数据分析 |
6.1 超声波系统调试 |
6.2 实验测量结果及其分析 |
6.2.1 厚度测量数据 |
6.2.2 强度测量数据 |
6.3 混凝土缺陷测量 |
6.3.1 缺陷信号检测 |
6.3.2 缺陷信号小波分析 |
6.3.3 对混凝土构件中检测信号的消噪处理 |
6.3.4 仿真研究程序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成果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 |
(7)收发分体式陆用多普勒计程仪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多普勒计程仪的原理分析 |
2.1 多普勒测速的基本原理 |
2.1.1 多普勒效应 |
2.1.2 多普勒测速原理 |
2.2 影响多普勒测速的因素 |
2.3 詹纳斯配置 |
2.4 多普勒计程仪主要技术参数的选择 |
2.4.1 信号发射的形式 |
2.4.2 波束倾角的选取 |
2.4.3 波束宽度的选取 |
2.4.4 工作频率的选取 |
2.5 陆用和船用多普勒计程仪之间的异同点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回波频率估计的方法研究 |
3.1 过零检测法 |
3.2 复相关频率检测法 |
3.3 基于锁相环的频率检测法 |
3.3.1 锁相环的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
3.3.2 软件锁相环的数学模型 |
3.4 复协方差频率检测法 |
3.5 功率谱估计检测法 |
3.6 多普勒计程仪测频算法的选取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 |
4.1 超声波发射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1 全数字信号发生器 |
4.1.2 压电超声换能器 |
4.1.3 压电超声换能器的电学匹配 |
4.1.4 压电超声换能器的参数测试 |
4.1.5 整个发射系统的硬件原理图 |
4.2 超声波接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2.1 程控增益放大器的设计 |
4.2.2 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
4.2.3 整个接收系统的硬件原理图 |
4.3 DSP外围设备的硬件设计 |
4.3.1 复位电路的设计 |
4.3.2 时钟电路的设计 |
4.3.3 JTAG接口电路的设计 |
4.3.4 电源电路的设计 |
4.3.5 AD接口电路的设计 |
4.3.6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案 |
5.1 DSP的编程语言及其开发环境CCS |
5.2 超声波发射系统中PWM信号的软件实现 |
5.2.1 PWM信号的实现原理 |
5.2.2 PWM信号的软件编程实现 |
5.3 AD模块的软件实现 |
5.4 串口通信的软件实现 |
5.5 测频方案的软件实现 |
5.6 系统整体软件设计方案的实现 |
5.7 系统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
5.7.1 系统仿真 |
5.7.2 实验结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超声波泥浆密度在线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泥浆密度测试仪器的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1.2.1 称重式泥浆密度测试仪 |
1.2.2 浮子式泥浆密度测试仪 |
1.2.3 差压式泥浆密度测试仪 |
1.2.4 γ射线式泥浆密度测试仪 |
1.2.5 超声波式泥浆密度测试仪 |
1.3 超声检测的优点 |
1.4 超声检测的局限性 |
1.5 内容安排 |
第2章 超声波泥浆密度检测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超声波检测原理 |
2.1.1 超声波传播基本理论 |
2.1.2 超声检测方法的选择 |
2.1.3 超声波的主要特征参数 |
2.1.4 超声波泥浆密度检测原理 |
2.2 超声波泥浆密度检测影响因素分析 |
2.2.1 温度对声衰减系数的影响 |
2.2.2 泥浆粘度对声衰减系数的影响 |
2.2.3 泥浆密度对声衰减系数的影响 |
2.2.4 频率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2.2.5 压力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2.2.6 流速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2.2.7 超声波传感器对检测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 COMSOL Multiphysics 对超声检测系统建模与分析 |
3.1 COMSOL MULTIPHYSICS 软件简介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1 建立仿真模型 |
3.2.2 定义材料属性 |
3.2.3 网格剖分 |
3.2.4 加载求解 |
3.3 各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 |
3.3.1 超声波换能器参数对检测的影响 |
3.3.2 温度对检测的影响 |
3.3.3 粘度对检测的影响 |
3.3.4 密度对检测的影响 |
3.3.5 流速对检测的影响 |
3.3.6 压力对检测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超声波泥浆密度检测系统总体结构 |
4.2 触发电路 |
4.3 发射接收电路设计 |
4.3.1 LM1812 简介 |
4.3.2 基于 LM1812 的超声波收发电路系统总体结构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验证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过程 |
5.3 实验装置系统 |
5.3.1 实验装置 |
5.3.2 实验设备 |
5.4 实验方案设计 |
5.4.1 实验过程 |
5.4.2 实验注意事项 |
5.5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5.5.1 超声波在不同泥浆密度下的传输试验 |
5.5.2 超声波在不同泥浆温度下的传输试验 |
5.5.3 频率变化对超声波传输信号的影响 |
5.5.4 压力变化对超声波传输信号的影响 |
5.5.5 流速变化对超声波传输信号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超声波幅相调制法气体介质温度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常用的温度测量方法 |
1.2 超声温度测量方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超声波温度测量原理和方法 |
2.1 超声波温度测量基本理论 |
2.1.1 超声波传播的基本规律 |
2.1.2 热力学理论 |
2.2 超声波温度测量方法 |
2.2.1 飞行时间法 |
2.2.2 飞行时间的测量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声波温度测量系统设计 |
3.1 超声波温度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
3.1.1 超声波发射接收装置 |
3.1.2 控制电路 |
3.1.3 信号处理电路 |
3.1.4 其他电路 |
3.2 超声波温度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
3.3 超声波温度测量系统误差分析 |
3.3.1 硬件电路的电气误差 |
3.3.2 TOF测量方法的误差 |
3.3.3 环境误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声波温度测量实验 |
4.1 超声波温度测量系统实验平台 |
4.2 验证实验一:换能器工作状态实验 |
4.2.1 换能器工作状态实验过程 |
4.2.2 换能器工作状态实验结果 |
4.3 验证实验二:幅相调制方法可行性实验 |
4.3.1 幅相调制方法可行性实验过程 |
4.3.2 幅相调制方法可行性实验结果 |
4.3.3 幅相调制方法的改进 |
4.4 验证实验三:TOF测量实验 |
4.4.1 TOF测量实验过程 |
4.4.2 TOF测量实验结果 |
4.5 验证实验四:距离测量实验 |
4.5.1 距离测量实验过程 |
4.5.2 距离测量实验结果 |
4.6 温度测量实验 |
4.6.1 温度测量实验过程 |
4.6.2 温度测量实验结果 |
4.7 实验结论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超声波检测技术在重介旋流器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重介质旋流器的超声波检测理论基础 |
1.1 波的一般概念 |
1.2 超声波的特点 |
1.3 超声波检测的物理基础 |
1.4 超声波的性质 |
1.4.1 超声波的波型 |
1.4.2 超声波在不同界面上的反射、透过和折射 |
1.5 超声场的结构 |
1.5.1 声场 |
1.5.2 探头的指向性 |
1.5.3 远距离声场和近距离声场 |
1.6 超声波的发散与聚焦与散射、绕射和衰减 |
1.6.1 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散射 |
1.6.2 超声波在传播时的绕射 |
1.6.3 超声波在传播时的衰减 |
1.7 超声波无损检测的基本原理 |
1.8 影响缺陷定位、定量的主要因素 |
1.8.1 影响缺陷定位的主要因素 |
1.8.2 影响缺陷定位的主要因素 |
1.9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重介质旋流器检测系统的建立 |
2.1 重介质旋流器检测实验系统 |
2.2 超声波脉冲发生/接收器 |
2.3 数字示波器 |
2.4 超声波探头 |
2.5 超声波检测的配件 |
2.6 重介质旋流器的实验检测的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介质旋流器的实验检测 |
3.1 重介质旋流器的无缺陷检测实验 |
3.2 重介质旋流器的有缺陷检测实验 |
3.3 重介质旋流器的粘贴耐磨陶瓷后的检测实验 |
3.3.1 耐磨陶瓷的超声波检测实验 |
3.3.2 旋流器无缺陷部分粘贴陶瓷的检测 |
3.3.3 两处圆形和一处长条形缺陷粘贴陶瓷检测实验 |
3.3.4 耐磨陶瓷粘贴不牢检测实验 |
3.3.5 缺陷内部充满胶水的情况检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介旋流器的缺陷成像 |
4.1 Matlab简介 |
4.2 编写旋流器缺陷重构的Matlab程序 |
4.2.1 快速傅立叶变换程序的编写 |
4.2.2 指定的区域内重构缺陷图程序的编写 |
4.3 旋流器试块的制作与实验 |
4.4 缺陷成像示意图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或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 |
四、超声波探伤仪换能器的频率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钢轨超声波探伤装置的研制[D]. 栾建卫. 昆明理工大学, 2006(02)
- [2]简易超声波换能器频率测试仪的研究[J]. 曾素琼. 物理实验, 2002(04)
- [3]“大跃进”期间的“超声波化”运动[D]. 张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9)
- [4]超声波非均匀介质传播衰减特性研究[D]. 张全兴. 沈阳工业大学, 2015(07)
- [5]面向超声涡流一体化综合探伤仪的校准装置研制[D]. 陈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6]超声波混凝土构件检测系统的研究及试验分析[D]. 周凯. 中南大学, 2007(05)
- [7]收发分体式陆用多普勒计程仪的研究与实现[D]. 王学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8]超声波泥浆密度在线检测系统研究[D]. 伍科. 沈阳工业大学, 2015(07)
- [9]超声波幅相调制法气体介质温度测量系统研究[D]. 宋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10]超声波检测技术在重介旋流器上的应用[D]. 查佳伟. 安徽理工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