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喇曼光谱在鉴定矿物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敏[1](2019)在《绿泥石矿物近红外光谱吸收谱带的位移机理与控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IR)是一种典型的电磁波,其波长范围在780至2500纳米之间,这也是人类发现最早的一种电磁波。随着相关商品化检测设备的出现,以及前人的努力,如今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更是成为相当高效的现代分析技术。尤其是在高光谱遥感领域,近红外成像光谱技术已经成为地学信息系统领域观测、采集地面各类信息尤其是陆表矿物空间分布的有效手段。因此,对蚀变矿物的NIRS所蕴含的结构与化学成分信息展开研究,系统分析分子键振动行为变化引起的近红外光谱特征谱带表征变异特征,初步探索一套利用近红外特征谱带来辨识蚀变矿物细分亚类的方法,对于深入挖掘近红外光谱和高光谱图像数据的深层次信息、促进地质矿产遥感地质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结合笔者承担的地调科研项目,以采集自西北各地包括新疆西昆仑地区、青海东昆仑纳赤台地区、甘肃北山地区、陕西秦岭地区的不同岩性中赋存的绿泥石矿物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矿物中的金属阳离子类质同象置换现象,结合红外光谱谱带特征系统研究了其近红外谱带的归属,提出了类质同象置换现象导致的金属阳离子成分变化下,绿泥石矿物晶体结构的变化模型和对近红外谱带的控制机理。本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结论与创新成果:1.绿泥石矿物近红外谱带的归属研究:红外拉曼光谱的谱带位置与分子的基频振动频率相同,而近红外光谱的谱带则是基频振动的倍频和组合频。本文通过采集不同成因岩性的绿泥石样品(即Fe、Mg、Al含量各异的绿泥石样品)的拉曼光谱特征峰,并与近红外光谱进行相关谱带分析,推导出绿泥石矿物的近红外谱带主要是由矿物中的羟基(OH)基频振动的组合频产生。其中,4438 cm-1附近的近红外谱带归属于3570 cm-1附近的(AlAl)O-OH伸缩振动和870 cm-1附近的(AlAl)O-OH弯曲振动的组合频吸收峰;4263 cm-1附近的近红外谱带归属于3442 cm-1附近的(SiAl)O-OH伸缩振动以及760 cm-1附近的(SiAl)O-OH弯曲振动的组合频吸收峰。绿泥石矿物中羟基键(O-H)力常数均值6.87。2.绿泥石矿物内部各类质同象元素含量及相关性研究表明:绿泥石矿物中存在较为普遍的Mg-Fe置换,其次硅氧四面体中的AlIV离子与Si也表现出置换关系,AlVI离子不与四面体中的Si进行置换,因此Al2O3-SiO2离子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较差。加之,Si含量介于2.7—3.1之间,区间长度0.4,Al IV含量介于0.9—1.4之间,区间长度0.5,Fe2+含量介于1.5—3.7之间,区间长度2.2,Mg2+含量介于0.7—3.2之间,区间长度2.5,Si-Al IV置换的范围远小于Fe-Mg置换的范围;同时,AlVI离子参与八面体中对Mg2+的置换,但是与Mg2+的置换关系很弱。换句话说,本研究所采集的绿泥石样品Si-Al含量比较稳定,而Fe-Mg含量变化比较显着。硅氧四面体中Al IV离子与Si离子的置换主要影响Si-O键的振动频率,而对O-H键的振动主要影响其谱带的数目;二八面体中普遍存在的Fe-Mg离子置换是影响O-H键振动频率的主要因素。3.绿泥石矿物内部类质同象置换对结晶参数的影响:绿泥石矿物中Fe2+含量与面网间距d002值的相关性进行散点分析结果显示绿泥石中铁的含量与面网间距d002值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2=0.4),即富铁绿泥石的面网间距值较低。而AlIV的含量与面网间距d002值呈较差的正相关关系(r2=0.17),说明变化数量较少的Al IV-Si置换对本研究所采集的绿泥石样品的晶体结构影响较小,可作为无影响对待。4.绿泥石矿物类质同象元素含量变化和晶体结构变化对吸收谱带位移的控制作用机制研究:得出Fe-Mg类质同象置换影响下的矿物晶体结构变化量对两处近红外特征谱带的控制机制,随着Fe含量的增多即Fe2+/(Fe2++Mg2+)值的增大,由于Fe2+阳离子的半径(0.061 nm)小于Mg2+离子的半径(0.072 nm),导致八面体层的厚度减小。羟基键的振动频率随Fe含量增多逐渐减小,从而导致均值在4438 cm-1(2253 nm)附近的近红外谱带从4450.85 cm-1(2246.76 nm)逐渐位移到4420.69 cm-1(2262.09 nm),均值在4263 cm-1(2345 nm)附近的谱带从4298.22 cm-1(2326.54 nm)逐渐位移到4195.43cm-1(2383.54 nm)。5.本文选取了青海省东昆仑纳赤台—西大滩地区的ASTER遥感影像数据,以绿泥石矿物近红外光谱吸收谱带位移规律为理论,在富镁、富铁绿泥石图像光谱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了富镁、富铁绿泥石种类的提取。经过4个地面点的实地验证工作,发现提取结果与地面调查情况基本吻合,该理论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蔡耀仪,阳春华,徐德刚,李原鹰,桂卫华[2](2017)在《基于拉曼光谱的复杂硫化矿快速分类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液硫化物型脉状矿作为一类复杂硫化矿,其区域特征、成矿规律及矿物成份已有初步研究。由于成矿时期的不同,矿石中有用矿物的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不同矿物的性质变化较大。在选矿过程中,矿物性质的差异一定程度增加了选矿难度,减少了有用矿物回收率。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快速、简单的对复杂硫化矿进行分类的方法,进而提高选矿指标。激光拉曼光谱技术作为一种能够分析物质结构信息的手段,已被应用于矿物的成份鉴定和结构分析。通过对大量矿物样本的激光拉曼光谱的研究,结合矿物性质深入揭示其光谱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的复杂硫化矿矿源分类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此类复杂硫化矿成矿时期的差异,从而造成矿物结构和性质存在较大差异。荧光主要由原矿中的脉石矿物产生,猝灭矿物中瞒石的荧光背景后可知201.62,242.54,288.38和309.77cm-1处拉曼峰可以作为此类硫化矿的拉曼指纹谱。为此,基于此类硫化矿的荧光强度和代表谱峰强度与荧光背景比值可以将矿源分为三类,并利用工业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分类方法的准确性。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此类复杂硫化矿的激光拉曼光谱与其矿物性质与类别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出了矿源快速分类方法,矿样无需经过复杂的化学前处理过程,对提高选矿作业效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常晶晶[3](2010)在《古代壁画中颜料及染料的拉曼光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拉曼光谱作为材料指纹光谱在文物鉴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针对文物及珍贵艺术品,拉曼光谱的原位、无损及高灵敏的检测特性,更是其他检测手段无法替代的。本文利用便携式光纤拉曼光谱仪对模拟试块样品、文物残片、考古与修复现场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进行拉曼光谱分析与研究。基于分子振动光谱对矿物材料的研究基础,对文物中的颜料分析及指认。主要内容及创新成果如下:1.考古现场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及辅助器材的结构设计,文物拉曼光谱分析的实验室模拟。根据文物现场的需求与特点,在实验室模拟环境下验证便携式光纤拉曼检测系统的适用性。在最大程度发挥其原位无损检测特性的基础上,尽可能获得高质量的拉曼光谱。分别通过对压片及模拟试块等样品进行光谱检测,为实际现场检测提供方法和经验。2.根据考古现场的特殊性设计拉曼光谱检测流程。由于考古现场可能存在的空间环境的特殊性;样品表面特征所造成的特殊需求;以及便携仪器在考古检测现场的安全操作等特殊性的存在;在遵循安全性高、通用性好、操作规范适用性强等特点的基础上设计拉曼光谱的检测流程。这以流程的制定也是由于现今我国在文物光谱分析方面还没有制定过细节清晰、易于操作、提高检测安全性的操作标准;而由于文物对象所具有的不可恢复的特殊性和宝贵价值,因此制定一个较为规范的文物检测操作流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3.敦煌莫高窟壁画现场与残片的拉曼光谱检测分析。利用优化性能的便携式光纤拉曼检测系统,以设计的具有一定规范及安全性的拉曼光谱检测操作流程,对敦煌莫高窟石窟寺壁画残片及第98窟的壁画进行原位无损的检测。分别利用532nm和785nm激光作为激发线的便携式光纤拉曼光谱仪进行数据采集,并对壁画及残片中矿物颜料及混合颜料给予鉴别和指认。4.维也纳艺术馆艺术品中有机染料的拉曼光谱检测。利用拉曼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对结构相似、环境影响下易发生结构转化的有机染料flavanthrone和indanthrone进行分析,通过对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信号的分析指认,总结出了两种染料在受污染或表观难辨状态下拉曼鉴别方法的表面增强拉曼数据特征及特征指认官能团信号。
姚雪[4](2008)在《宝石拉曼数据库的建立》文中认为珠宝玉石因其美丽的色泽、耐久的特性而备受人们的青睐,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珠宝玉石行业空前繁荣,珠宝市场随处可见。随着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的仿制品,特别是随着合成及优化技术的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人工处理的宝石。寻求一种快速鉴别宝石真伪的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为常用宝石拉曼光谱数据库的建立和识别方法研究。拉曼光谱仪是利用激光与样品分子或原子基团间相互作用后振动的特征吸收谱鉴别样品的一种仪器。作者首先采用常规仪器对宝石样本进行判别,采集其拉曼光谱数据,对照国内外大量的矿物拉曼图谱,整合出百余张不同种矿物宝石的拉曼光谱图样,建立起常用宝石的拉曼光谱数据库。论文采用SQL编程系统来建立宝石拉曼图谱数据库。该数据库不仅具有强大的数据访问储存能力,而且具有界面简洁、使用方便简易等优点。建立的数据库给出了宝石的基本特征与鉴定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各种功能模块,包括拉曼图像特征提取、拉曼图像特征入库、数据查询、特征比对等步骤,并且介绍了系统中各种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方案。论文力图将传统的鉴别方法与新的技术相结合,从而将基于经验的人工鉴别法上升为基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宝石拉曼光谱的鉴别。随着信息学的飞速发展和其在矿物宝石中的应用,拉曼光谱技术在宝石鉴定中具有良好的发前景。国内外几乎没有专门的宝石光谱数据库的报道,但愿本实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宝石鉴定界提供一个重要途径。
苏文宁,陆发正,吴云海,张金富,蔡建东,庄培元[5](1998)在《处理翡翠玉件B货鉴别──胶质充填物的判断》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系统研究,认为正确检测判断胶质充填物是正确判断处理翡翠玉件B货的关键,也是唯一准则。聚合物(胶)充填出现在翡翠玉件的松弛部位,而玉件表面的松弛形貌绝非漂白优化处理单一成因,相应其充填物也绝非聚合物(胶)一种。要正确鉴别聚合物(胶),必须对玉件表面松弛部位充填物有全面地了解。鉴定时必须通过显微放大观察、针探测试、微区组分鉴别等方法系统研究,区分其充填物是原生充填,或是异常(加工)充填型(充胶),或是正常(加工)充填型。经过观察、测试区别确定其充填物为异常(加工)充填型(充胶),即可认定其玉件为处理翡翠B货。必要时再进行红外光谱测试验证。
B.Wopenka,禤锐光[6](1992)在《单个流体包裹体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和喇曼显微光谱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利用红外(IR)和喇曼显微光谱法分析半个流体包裹体的水和各种挥发性化合物的一些情况,讨论了这两种振动显微光谱法在物理原理、仪器设计、样品制备的技术要求、所获得的光谱信息和所达到的空间分辨率等方面的差别。对这两种分析方法提出的研究课题包括最小流体包裹体的大小、检测限、光谱的定量化和水的测定。喇曼显微光谱法的主要局限性是:(1)在聚焦激光束的照射下,样品有可能出现激光诱导加热和荧光,这种加热和荧光通常会对含烃流体包裹体的喇曼分析产生干扰;(2)不能对多相流体包裹体作总组分定量分析。IR法的潜在优点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可是,由于采样几何形状和衍射的限制,IR显微光谱法对最小流体包裹体的大小(测量要求包裹体的横切面至少~200μm2)、主矿物的种类和样品的制备,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此外,包裹体的大小和/或密度过大,也不能对其进行分析,因为流体把IR辐射全吸收了。总之,可以得出结论,IR分析不是解决包裹体喇曼分析所遇到问题的灵丹妙药。用喇曼技术能够做到:(1)与IR显微技术相比,可鉴定和定量分析的包裹体的大小要小得多(≤3μm),即使是含水流体包裹体也行;(2)检测象H2、O2和N2这样的同核化合物,它们都是非IR活性的物质;(3)快速鉴定矿物包裹体。
F.E.Lichte,李明,熊光平,莫德明[7](1988)在《地质物料与无机材料分析(述评,下)》文中研究说明 核活化方法 在这部分,我们评述核活化分析方法。一般来说,本评论只涉及基于核反应的元素分析方法,包括中子、带电粒子或高能光子辐照所诱发的活化反应。尽管本文的主题是地质和无机物质分析,但不妨也涉及一些有代表性的着作,它们论述具有通用性的方法,或方法上的进展,从而对其普遍应用产生影响。为较全面地了解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向读者推荐一本新书——《核分析化学》,以及美国《分析化学》杂志上最近一期基础评论专辑中,由Ehmann和Yates所撰写的关于核子和放射化学方
H.Mao,彭明生[8](1988)在《应用显微喇曼光谱分析和鉴定薄片中的矿物》文中研究指明 引言利用喇曼光谱鉴定矿物和进行矿物结构分析的前景,人们早就认识到了。随着近年来显微喇曼方法的发展,喇曼显微探针开始成为研究矿物学和岩石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喇曼光谱可以提供关于位置对称、短程和长程成键以及晶格振动性质等详细的结构信息。大样品的喇曼光谱已成为研究在各种温度和压力下淬火的硅酸盐玻璃结构的主要分析方
H·麦奥,杨思学[9](1987)在《显微拉曼光谱仪在分析和鉴定薄片矿物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显微拉曼光谱仪是研究薄片中矿物的有用工具。这种技术作为分析微粒矿物的姑构探针的优点已为研究SiO2和MgSiO3的同质多象所证实。用拉曼显微探针在原位鉴定了Coconino砂岩薄片中氧化硅的三种同质多象——石英、柯石英和玻璃,还获得了采自同一岩石的斯石英的拉曼光谱。结果表明:冲击作用形成的斯石英是具有金红石结构的高压氧化硅相。MgSiO3的三种同质多象原顽火辉石、顽火辉石和斜顽辉石的拉曼谱揭示出其结构相似于辉石类链状结构,但空间群不同。每一实例的特征拉曼光谱能用作物相及其定向的“指纹”鉴定。
E.Y.Anthory,李智佩,夏林圻[10](1986)在《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鉴定流体包体中的子矿物》文中研究表明 在热液矿物的流体包体中,常常含有子矿物,它们是由被捕获的高温流体冷却时沉淀形成的。通常是据其外表观测特征,如溶解度、磁性、晶形和双折射率等来鉴定它们的。近来采用了更完善的鉴定方法,如单个子矿物的提取和 X 射线衍射分析、喇曼光谱分析以及扫描电镜和定性能散分析的应用等。扫描电镜和定性能散分析(显微探针)可
二、喇曼光谱在鉴定矿物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喇曼光谱在鉴定矿物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绿泥石矿物近红外光谱吸收谱带的位移机理与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近红外光谱的矿物研究概况 |
1.3.1 矿物光谱吸收过程 |
1.3.2 常见热液矿物的光谱特征 |
1.3.3 国内外蚀变矿物近红外光谱研究进展 |
1.3.4 国内外近红外光谱处理技术的发展 |
1.4 绿泥石矿物近红外谱带的研究进展 |
1.4.1 绿泥石矿物的晶体结构特征 |
1.4.2 绿泥石化学成分对拉曼、红外谱带和晶体结构的影响 |
1.4.3 绿泥石矿物的近红外光谱谱带特征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实验方法 |
2.1 设计思路 |
2.2 样品采集与加工 |
2.2.1 样品概况 |
2.2.2 样品的处理 |
2.3 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
2.3.1 近红外光谱数据采集 |
2.3.2 近红外光谱数据预处理 |
2.3.3 绿泥石矿物近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谱带分析 |
2.4 拉曼光谱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 |
2.4.1 拉曼光谱数据的采集 |
2.4.2 拉曼光谱数据的预处理 |
2.4.3 绿泥石矿物拉曼光谱数据的特征谱带分析 |
2.5 电子探针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 |
2.5.1 电子探针数据的采集 |
2.5.2 利用电子探针数据计算绿泥石晶体化学式 |
2.6 X射线衍射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2.6.1 X射线衍射数据的采集 |
2.6.2 X射线衍射数据的处理 |
2.7 实验数据分布分析 |
2.8 小结 |
第三章 绿泥石矿物近红外光谱吸收谱带归属 |
3.1 确定近红外光谱特征谱带归属的方法 |
3.2 绿泥石矿物红外拉曼光谱基频谱带的位置与归属 |
3.2.1 绿泥石矿物红外拉曼光谱基频谱带的位置 |
3.2.2 绿泥石矿物红外拉曼光谱基频谱带的归属 |
3.3 绿泥石矿物近红外光谱特征谱带的归属 |
3.3.1 主要层状硅酸盐矿物近红外光谱特征谱带的归属 |
3.3.2 绿泥石矿物近红外光谱特征谱带的归属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绿泥石矿物近红外光谱吸收谱带位移机理研究 |
4.1 层状硅酸盐矿物内部金属离子类质同象置换对基频谱带和近红外谱带的影响 |
4.1.1 层状硅酸盐矿物金属离子类质同象置换对基频谱带的影响 |
4.1.2 金属离子类质同象置换对近红外谱带的影响 |
4.2 绿泥石矿物内部金属离子类质同象置换 |
4.3 绿泥石矿物内部金属阳离子类质同象置换对近红外谱带位置的影响 |
4.4 绿泥石矿物近红外吸收谱带位移的机理 |
4.4.1 绿泥石矿物近红外吸收谱带的位移原理 |
4.4.2 羟基(OH)非谐振动对绿泥石近红外谱带位置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绿泥石矿物近红外光谱吸收谱带位移的控制机制研究 |
5.1 金属阳离子对绿泥石矿物近红外光谱吸收谱带的控制作用 |
5.1.1 金属阳离子置换和绿泥石矿物的分类 |
5.1.2 金属阳离子置换对近红外谱带的控制作用 |
5.2 绿泥石矿物晶体结构的变化对近红外光谱吸收谱带的控制作用 |
5.2.1 金属阳离子对绿泥石矿物晶体结构的影响 |
5.2.2 温度对绿泥石矿物晶体结构的影响 |
5.2.3 绿泥石矿物晶体结构压缩性 |
5.2.4 绿泥石矿物面网间距与晶体结构的关系 |
5.2.5 绿泥石晶体结构变化对近红外光谱吸收谱带的控制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绿泥石矿物近红外光谱吸收谱带位移规律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
6.1 工作区概况 |
6.2 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
6.2.1 数据准备 |
6.2.2 信息提取 |
6.3 填图结果实地验证工作 |
6.3.1 忠阳山查证点 |
6.3.2 万宝沟查证点 |
6.3.3 小南川查证点 |
6.3.4 五十八道沟查证点 |
6.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拉曼光谱的复杂硫化矿快速分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样品制备 |
1.1 激光拉曼光谱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3)古代壁画中颜料及染料的拉曼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拉曼光谱介绍 |
1.1.1 拉曼散射 |
1.1.2 拉曼光谱基本原理 |
1.1.3 拉曼光谱选择定则 |
1.1.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
1.1.5 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 |
1.2 古代壁画中的颜料与染料 |
1.2.1 壁画的种类 |
1.2.2 古代壁画的色彩与颜料 |
1.2.3 敦煌壁画的颜料特征 |
1.3 拉曼光谱在颜料及染料研究中的应用 |
1.3.1 矿物颜料研究介绍 |
1.3.2 拉曼光谱技术的应用 |
1.4 本论文的设想和研究内容 |
1.4.1 论文设想 |
1.4.2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颜料矿物及无机矿物颜料的拉曼光谱研究 |
2.1 前言 |
2.1.1 点群分析与对称元素 |
2.1.2 简正振动模数量的预测 |
2.1.3 自由分子的点群分析 |
2.1.4 对称内模在晶体结构中的应用 |
2.1.5 晶格模式 |
2.1.6 公式的选择和光谱的指认 |
2.2 实验部分 |
2.2.1 样品与仪器 |
2.2.2 样品的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朱砂和石英矿物及颜料的拉曼光谱 |
2.3.2 雌黄及雄黄矿物及颜料的拉曼光谱 |
2.3.3 铅丹矿物颜料的拉曼光谱 |
2.3.4 青金石矿物及颜料的拉曼光谱 |
2.3.5 铅白矿物颜料的拉曼光谱 |
2.3.6 铁红矿物及颜料的拉曼光谱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古代壁画矿物颜料模拟试块的拉曼光谱研究与文物研究中拉曼光谱检测流程设计 |
3.1 前言 |
3.2 考古现场的拉曼仪器设计与应用 |
3.2.1 现场检测拉曼光谱仪器的特点与结构 |
3.2.2 考古现场便携拉曼光谱仪与辅助器材的结构设计 |
3.3 实验部分 |
3.3.1 拉曼仪器 |
3.3.2 矿物颜料模拟试块的拉曼光谱检测 |
3.4 流程设计 |
3.4.1 文物中颜料检测及鉴别可能存在的挑战和需求 |
3.4.2 文物中颜料便携式光纤拉曼光谱检测流程(试定)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敦煌莫高窟古代壁画的便携式拉曼光谱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样品与仪器 |
4.2.2 原位无损检测操作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残片A5~D9 区域红色颜料的拉曼光谱分析 |
4.3.2 残片L4~L5 区域红色颜料的拉曼光谱分析 |
4.3.3 P7~P10 区域和H6~L7 区域中蓝色颜料的拉曼光谱分析 |
4.3.4 莫高窟第98 窟东壁供养人服饰中红色颜料的拉曼光谱分析 |
4.3.5 莫高窟第98 窟东壁供养人服饰中蓝色颜料的拉曼光谱分析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维也纳艺术馆艺术品中有机染料的拉曼光谱研究及鉴别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样品与仪器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两种染料的紫外光谱 |
5.3.2 Flavanthrone 的拉曼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5.3.3 Indanthrone 的拉曼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4)宝石拉曼数据库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宝石的概况 |
1.2 宝石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前瞻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激光拉曼光谱仪 |
2.1 拉曼散射研究现状 |
2.2 拉曼散射的基本原理 |
2.3 拉曼光谱仪构造及原理 |
2.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内容及研究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过程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仪器及测试方法 |
3.3 材料收集和分类 |
3.4 光谱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拉曼数据库的建立 |
4.1 数据库的功能以及优势 |
4.2 数据库系统和开发工具 |
4.3 数据库模块设计及工作流程 |
4.4 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
4.5 实验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四、喇曼光谱在鉴定矿物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绿泥石矿物近红外光谱吸收谱带的位移机理与控制机制研究[D]. 杨敏. 长安大学, 2019(01)
- [2]基于拉曼光谱的复杂硫化矿快速分类方法研究[J]. 蔡耀仪,阳春华,徐德刚,李原鹰,桂卫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01)
- [3]古代壁画中颜料及染料的拉曼光谱研究[D]. 常晶晶. 吉林大学, 2010(08)
- [4]宝石拉曼数据库的建立[D]. 姚雪.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3)
- [5]处理翡翠玉件B货鉴别──胶质充填物的判断[J]. 苏文宁,陆发正,吴云海,张金富,蔡建东,庄培元.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8(02)
- [6]单个流体包裹体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和喇曼显微光谱法分析[J]. B.Wopenka,禤锐光. 地质地球化学, 1992(01)
- [7]地质物料与无机材料分析(述评,下)[J]. F.E.Lichte,李明,熊光平,莫德明. 地质地球化学, 1988(11)
- [8]应用显微喇曼光谱分析和鉴定薄片中的矿物[J]. H.Mao,彭明生. 地质地球化学, 1988(05)
- [9]显微拉曼光谱仪在分析和鉴定薄片矿物中的应用[J]. H·麦奥,杨思学. 地质科技情报, 1987(01)
- [10]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鉴定流体包体中的子矿物[J]. E.Y.Anthory,李智佩,夏林圻. 地质地球化学, 198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