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商业企业流动资金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陶琦[1](2021)在《存款保险条例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析及应对措施 ——以X银行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央提出三大攻坚战,防范金融风险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这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面临全球疫情持续发酵及当前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稳定资产质量水平成为了重要课题。对商业银行而言,保持资产质量稳定不仅能够提升其价值创造力,更能够对维护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起到稳定器作用。结合银行本身经营业务而言,在中央及国家政策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业务支持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控制风险,防止出现不良率大幅度攀升等情况需要银行经营管理人员更多地思考。从过往历史来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成因各不相同,但通过对已发生不良贷款进行分析总结,探究背后深层次原因并寻找得出一定的结论措施,对于后续信贷业务管控及提升化解风险能力水平有着深层次意义。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分析对象X银行典型不良案例进行分析,不良成因进行总结从而归纳得出共性的问题及经验教训,并为后续信贷业务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效参考。对于信贷违规高发领域应持续加强管控措施,及时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弥补操作流程缺陷等手段减少不良贷款产生,有效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存款保险条例公布实施以后,如何防范不良贷款产生将成为决定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围绕存款保险条例下银行信贷业务不良成因进行全面分析,结合银行信用理论及内在脆弱性理论,并根据不同行业类型、企业性质、经营管理模式等因素,从贷前尽职调查、贷中审批放款、贷后管理监控等不同维度查找总结成因及提出应对措施,以助于提前预判企业风险预警信号,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水平,有效做到风险预判及有效化解。本文主要通过运用案例分析法对X银行不良贷款客户进行研究,并选取了具有代表意义的A、B、C三家公司为主要分析对象,得出其不良贷款成因并基于此继续以贷前原因、贷中原因及贷后原因三条主线分别阐述对应贷款流程中具体不良贷款成因表现,包括得出贷前原因8项、贷中原因4项及贷后原因3项。根据以上不良贷款成因,再有针对性从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及客户选择、夯实信贷从业人员及队伍基础、优化客户产品配置及增信措施、提高风险预警信号研判及化解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结合全文分析最终得出研究结论,X银行需要加强信贷领域投放管理及优化信贷产品结构,丰富客户类型、提高抗风险能力强客户金额占比,树立正确的信贷观、保持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做好风险有序暴露等相关建议。
郑亚东[2](2021)在《兰州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银监会《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2010)及需求量测算参考办法的出台代表着我国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管理全面步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阶段。但由于缺乏明确详细的方法和指引,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管理未能形成完善的体系,其需求量测算参考办法过于笼统,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理解和实际使用缺乏统一标准。兰州银行作为地方中小银行,其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与管理能力的“先天”不足,在流贷需求管理中存在需求分析不足、需求量测算效果差、需求评估与反馈缺乏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需求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指导理论,以银监会流贷办法和需求量测算参考公式为基础,从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管理的初衷和原理出发,结合兰州银行实际现状,对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管理进行了优化。首先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通过细化贷款需求用途调查方法和手段,建立考核与问责机制,提升贷款需求用途调查的主动性和效率,解决需求分析不足的问题。其次,根据有效需求理论及需求量测算的原理和参考办法,明确贷款需求量测算使用范围并重点对需求量测算方法进行了优化。其中重点引入趋势移动平均法对测算中销售收入增长率进行了科学预测,完善了营运资金量测算,提出行业修订系数概念,并划分为三个取值范围,增强了可操作性,解决了需求量测算效果差的问题。再次,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理论,通过分析贷款需求用途与贷款需求量的核实和印证方法,建立贷后管理工作的监督、评估、反馈、考核与问责机制,形成全流程的可持续的管理流程,解决需求评估缺乏的问题。最后,本文引用兰州银行实务中的两个案例,对改进前后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管理进行分析、测算演示与对比,证明优化后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完善、贴近实际,增加了实践中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陈会[3](2020)在《基于信贷流程的H银行A支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控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政策的密集出台,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主要来源。因此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降低小微企业借贷融资成本,成为了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任务。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小微企业贷款在各家银行内部均是属于风险程度较大的资产。主要是因为小微企业其自身内部管理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准确等因素,造成其与银行之间形成较大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了信用风险。因此从银行的角度来说,谨慎的对待小微企业贷款投放以及以高利率回报作为小微企业贷款主要的风险补偿手段。目前国内外对信用风险研究,由于政策和市场发展差异,研究方向和应用存在较大不同。国外对于信用风险的研究相对较早,经历了以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的过程,目前主要采取使用模型和数据等手段对于信用风险进行直接计量。国内前期大量对于国外的模型进行引进,本土化,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国内目前对于该类问题的研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方向,定量与定性研究并行的局面。并且更多的研究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的特定业务开展研究。本文主要以H银行A支行的实际情况为例,开展基于信贷流程的H银行A支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控制优化研究。本文开篇第一章主要对于本文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查阅,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开展研究。第二章开始主要进行相关理论阐述。主要是分为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两个方面。首先针对小微企业和信用风险相关定义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其次对于产生信用风险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最后对于信用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阐述。理论部分结束后,第三章简要分析了A支行目前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首先介绍了A支行目前的小微企业信贷资产现状及当前主要流程;其次选取了A支行产生的几户不良客户进行案例介绍,分析其产生信用风险的原因,并对相关原因进行定性研究定量化,区别影响程度;最后针对产生信用风险的原因在A支行目前信贷流程中的具体体现进行分析。分析结束后,第四章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对于A支行信贷流程方面提出针对性的风险控制优化措施。第五章提出了需要提供的制度、技术、人员培训、执行监督等四个方面方面的保障措施。在文章的最后,第六章对于本次研究整体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赵凤英[4](2020)在《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F银行山东省分行是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F银行在山东省设立的分支机构,成立于1995年5月,辖17个二级分行、107个县级支行,在岗正式员工3,100余人,致力于为全省“三农”发展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2019年,F银行山东省分行累计发放贷款943亿元,年末各类贷款余额3,136亿元,各类贷款、债券投资和基金投资余额共3,700亿元,全年存款日均余额979亿元。本文以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调查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对该行营销策略进行研究。首先,本文运用PEST分析模型对F银行山东省分行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F银行山东省分行的行业竞争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经营规模、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状况、营销现状、定价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科技水平等各方面,分析了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的内部环境,并对其市场营销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剖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F银行山东省分行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了 F银行山东省分行市场在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方面的营销战略分析选择,以及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以及理论演进后增加的政治权力策略、公共关系的营销策略选择。再次,本文论述了 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实施上述营销策略所需要的组织结构保障、人力资源保障、财务资源保障、风险控制保障、信息技术保障等,以保证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能够顺利实施。通过研究,本文建议F银行山东省分行坚持政策性银行属性,执行国家政策与市场化运作相统一;以现代营销理论为指导,加强市场营销工作,更好的服务于“三农”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要通过多方位改革促进营销工作改善。本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创新点。一是研究角度的创新,目前关于银行营销策略的研究主要在商业银行领域,本文以政策性银行信贷业务为研究主体,根据现代营销理论观点,分析政策性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改进自身的营销策略,提出适用于政策性银行的观点。二是营销策略独特性创新,政策性银行因其特殊的政策属性,其市场营销在具体营销策略的制定过程中,有别于商业银行,更加注重维护公共关系、营造良好社会声誉,妥善处理政策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策性和市场化的双重优势。
周世淼[5](2020)在《L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小微企业发展较为迅速,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作出的贡献越来越突出,但是,小微企业的自身因素和我国的信贷环境等因素影响,造成了小微企业信贷融资难成为了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以L银行郑州分行为例,在分析研究背景及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方法应用,对小微企业及小微企业信贷定义、特征以及流程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微型金融理论、关系贷款理论、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L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现状,包括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管理模式、信贷产品现状、主要经营指标等,通过数据深入分析得出L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存在信贷规模相对偏小且增长缓慢、利润持续为负难以盈利、产品办理效率较低、信贷资产质量较差等主要问题,进而通过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剖析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员管理方面,包括了缺乏完善人员培训机制、考核机制不完善、绩效待遇有待提高、人员缺乏晋升空间;二是产品管理方面,包括了信贷产品线上平台利用不足、信贷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三是过程管理方面,包括贷前调查执行不深入、贷中审查和监管存在漏洞、缺少贷后管理跟踪;四是系统建设方面,包括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落后,信息获取渠道狭窄;五是外部环境方面,包括了经济及金融环境因素、疫情因素。进一步的提出了优化对策,一是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了建立完善的专业人员培养机制、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系统激励作用、提升信贷人员薪酬待遇、打开信贷人员晋升通道;二是丰富和创新产品建设,包括了丰富现有信贷产品线、加强线上贷款产品创新与投放、建立灵活定价机制;三是加强风险管控能力提升资产质量,包括了加强贷前信贷管理、健全贷中审核审批机制、加强贷后风险管理;四是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包括构建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搭建多元化合作平台;五是强化疫情下信贷管理力度,包括加强对已有客户管理、严控新客户信贷准入。通过上述分析,丰富了商业银行视角的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理论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对L银行郑州分行的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提供了优化策略,也为同行业银行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高樟[6](2020)在《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截至2019年底,中国有实质经营的中小企业有4800余万家。中小型企业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50%,超过六成以上的GDP由中小企业创造,同时这部分企业还创造了65%的国家专利和70%的技术创新,另外超过80%的新产品研发也是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还创造的81%的城市就业岗位。尽管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但高昂的融资成本和苛刻的融资条件依旧阻碍中小企业成长和快速发展,作为具有企业发展的血液之称的营运资金,获取方式和渠道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国近年来金融业发展迅速,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丰富,但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获取融资最重要也是最容易的渠道只有商业银行。资金问题已成为限制中小企业发展和成长的最大障碍。我国发展中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存在内部管理风险能力薄弱、财务管理和运营管理过于简单、为发展选择轻资本运营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对于银行传统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贸易融资审查模型审核要点相悖,很难获取相应融资。中小企业占我们企业总数的95%以上,相对大企业却只获得不到20%的信贷资源。早在2008年,我国就提出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工商银行作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2009年就推出了中小企业融资方案。在十多年的金融服务中,工商银行根据信贷业务中实际出现的问题,一直进行着信贷政策和策略的调整。由于国家政策管控、国际形势变化、违法骗贷犯罪猖獗等多重原因,工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研究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增长和发展、推进金融市场有序创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旨在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分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服务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理论及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描述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的现状,并通过SWOT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对工商银行沈阳分行内外部环境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指出社会环境问题、工商银行沈阳分行的问题以及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再次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首先制定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的发展战略,明确方向;其次从优化产品体系、完善贷款业务的内部管理机制,实施信贷营销组合模式、实施综合风险管理四个方面积极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体系;最后从资金、人员、风险这三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以推动工商银行沈阳分行的发展,并为其他商业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提供可供参考的借鉴。
吉晋仙[7](2020)在《S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集团企业这一公司的组织形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或特大型集团企业。集团公司具有规模大、资金流量大的特点,而资金在一个企业的日常经营中至关重要,因此,优化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成为我国资金集中管理的焦点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笔者理论结合实际,开展资金集中管理的优化研究。本文以S集团公司资金管理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文献综述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S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现状进行优化研究。首先,论文介绍了S集团的资金管理现状,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对S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现状进行评价,最后,综合这些评价结果找出目前S集团公司集中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资金的效益低下、资金流动性不足、资金归集不彻底、资金的风险控制系统存在缺陷、资金集中管理的信息系统有待提升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S集团可以实施多元化资金投放机制、建立流动资金监控体系、优化资金归集制度、构建资金风险防控体系、引入新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制度等优化方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还能够降低资金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集团公司整体的效益。本论文对S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并且期望给我国其他集团企业完善资金集中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张春健[8](2020)在《NF银行Z分行信贷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NF银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1994年11月成立,通过发行债券以及向人民银行借款等方式筹集资金,主要以信贷投放等传统方式开展金融服务,用于服务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强农、惠农的目标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NF银行紧紧抓住机遇,找准目标定位,迅速开拓市场,各项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19年末,全行资产规模达到71058亿元。但由于金融属于充分竞争的行业,各家银行纷纷复制NF银行的信贷产品及服务模式,进而抢占市场,对NF银行的业务发展及市场占有率产生一定冲击。面对现状,NF银行必须结合当下,立足长远,深入分析研究自身及外部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及时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面对复杂研究的经济形势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实现NF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以Z市分行为例,制定了相应的竞争战略。本文采取了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以战略管理相关理论为基础,借助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对NF银行Z分行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了 NF银行Z分行在竞争中拥有的优势、存在的不足,在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遇、面临的挑战。然后通过SWOT模型进行了全面剖析,结合NF银行Z分行的使命和愿景,分析了实施三种不同竞争战略的可行性,最终选择了差异化竞争战略,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竞争战略,助力NF银行Z分行在全市各家银行的激烈竞争中进一步提高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本文的研究对于NF银行各家二级分行来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普适性,对NF银行系统内其他分支机构制定竞争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王姗[9](2020)在《中铁建设集团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打造金融新态势的重要着力点,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在建筑业内成绩亮眼。中铁建设集团是我国建筑业内实力雄厚且组织架构庞大的国有龙头企业,受所处行业特征影响,集团具有建筑工程项目体量大,结算周期长的特点,导致集团应收账款聚集,资金流动性较差,因此中铁建设集团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为成员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当前,中铁建设依托母公司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平台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类型多为应收账款类融资,有效缓解了子公司的融资压力,但集团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也存在业务类型不丰富,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是供应链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本文以完善集团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工作为研究重点,根据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供应链金融各类业务相关风险因素,建议通过加强全链信用和成员单位的管理、统筹交易全流程和监督产品发行及续存管理等措施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并对集团公司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类型、业务开展形式和融资服务领域提出优化创新路径,期望中铁建设集团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在技术支持、人才保障和奖励机制的发展保障措施下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黄慧微[10](2020)在《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文中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制度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尽快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信用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领域建设,来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形成社会运行的良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讲话中,将风险防范提高到新的高度,强调要在经济全局、系统中化解风险,“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数据显示,应收账款及其占流动性资产的比重逐渐增加,在经济转型调整的关键之年,多重因素叠加下,坏账风险也在相应提高;尽管商业票据融资业务尚不够成熟,但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商业票据业务在我国金融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2016年票据风险事件爆出后,票据业务量开始持续减少,但2019年我国商业票据业务再次呈现集体非理性的快速扩张趋势,潜在风险极容易在企业和银行间传导,扩大风险范围。无论理论研究本身还是对现代金融危机实践的反思,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危机理论都常常被当作一个系统、有机的分析框架。尽管其中对应资本主义的具体结论不能直接照搬到我国实践,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用一般理论、资本积累、扩张以及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信用风险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且其中蕴含着不少前瞻性、现代性的观点和洞察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面临市场自发调节下的各种失衡或失灵,更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坚持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和信用理论的基本逻辑,继续创造性解决信用制度二重性下的各种现实问题。基于此,针对当前我国商业信用发展中的主要现实风险及潜在风险,依据马克思的商业信用循环条件,以商业信用与生产过剩、货币理论、经济周期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理论支撑,本文采用平行式行文结构,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投机风险三个方面探索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形成及防范。遵循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逻辑顺序,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风险的外在表现和产生的一般原因;坚持理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探索信用基本理论与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的具体应用相结合;为更契合当代商业信用风险特征,采用了金融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财务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包含了信用产生及其作用、信用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各要素间对立的机理和表象,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对立最终的发展趋势便是彼此分离并以危机的形式趋于统一,且具有周期性。统一的过程中,部分则以具体信用风险形式呈现出来,商业信用风险便是其中之一。第一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信用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核心概念界定、信用制度的二重性以及马克思的信用思想逻辑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下的“信用”范畴,形式上指以债权债务关系为核心的交易行为,是一种经济关系,从属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商业信用则是社会再生产中以商品为借贷对象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商品让渡与价格实现分离、商品为对象、链条性的特征,风险也相应表现为锁链式扩散性、双向性、可转移性特点,但同样具备信用制度的二重性作用,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在加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要素间的冲突。整理、归纳了商业信用扩张与风险形成相关理论,一是商业信用循环条件,即“1.产业资本家和商人的财富,即在回流延迟时他们所能支付的准备资本,2.这种回流本身”;二是商业信用扩张加剧和掩盖生产过剩的机理;三是商业信用对货币流通速度、流通数量的影响;四是归纳了经济周期中的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共同作用及演变。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风险治理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金融风险防范框架,金融发展“回归本源”的论断正是对马克思关于货币、信用与危机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该部分也成为下文具体分析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直接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概括了我国商业信用产生、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应收账款和商业票据的整体现状、新发展:应收账款方面,当前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偏紧,呈现比较稳定的行业集中分布,应收账款保理、应收账款质押及应收账款证券化三种应收展账款融资模式快速发展趋势明显,并逐渐平台化;商业票据方面,业务经营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票据业务电子化水平显着提升,电子票据、数字票据带动票据融资业务增加,但随着国家逐步推进金融去杠杆和强化监管,票据市场进入调整、转型期,从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之本源。总体看,新常态下商业信用发展主要面临着突出的信用风险、不断增强的流动性风险、投机盛行三方面风险。第三部分从伦理维度分析了商业信用道德弱化下的信用风险及防范对策。成因:商业信用道德形态的不完备、道德契约的脆弱性;提出相应防范建议,即辩证看待马克思关于信用资本的道德批判,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体系下的诚信美德,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培育企业信用文化。从经济维度分析了商业信用风险评估、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导致的信用风险,主张多渠道提高商业信用评估的科学性,全过程提高企业信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征信服务系统。第四部分围绕马克思的商业信用循环条件分析流动性风险形成及防范。其中外部可支配的准备资本条件的分析综合了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关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关系的研究,同时结合经济周期原理,从部分产能过剩、产业比例失调、利润率下降、市场竞争压力分析了我国商业信用回流本身的风险。提出了优化外部准备资本配置、控制企业商业信用扩张边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公平、理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的具体建议。第五部分为关于投机风险的分析,主要针对商业票据投机问题展开,也有部分兼具实体交易和金融衍生交易特征的投机风险形式。依据投机形成条件,从商业信用融资工具、供给、收益实现、有限理性等方面分析投机风险的形成。建议从完善商业票据融资市场供给、提升理性决策水平、强化制度、监管、服务一体化三方面抑制投机。第六部分总结、梳理了三种具体风险形成机理上的内在联系。主张整体中考量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各类因素;从防范措施中概括、提炼出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即遵循经济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科学化解风险;优化信用制度安排,调控政府行为边界;强化企业主体“志诚”的内在支撑。整体看,论文运用了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信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和体系,又结合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经济转型的时期特征,把握信用杠杆和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机遇,在创新发展中化解风险,在实践中继承、丰富马克思信用思想。
二、强化商业企业流动资金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商业企业流动资金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存款保险条例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析及应对措施 ——以X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存款保险条例简述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相关概述及理论 |
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相关概述 |
2.1.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念 |
2.1.2 不良贷款的分类 |
2.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相关理论 |
2.2.1 银行信用理论 |
2.2.2 内在脆弱性理论 |
第3章 X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
3.1 X银行基本情况 |
3.1.1 X银行简介 |
3.1.2 X银行基本业务发展情况 |
3.1.3 X银行信贷业务情况 |
3.2 X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
3.2.1 X银行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
3.2.2 X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情况 |
第4章 X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
4.1 不良成因总体分析 |
4.2 不良成因调查 |
4.2.1 不良信贷A公司 |
4.2.2 不良信贷B公司 |
4.2.3 不良信贷C公司 |
4.3 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
4.3.1 贷前原因 |
4.3.2 贷中原因 |
4.3.3 贷后原因 |
第5章 X银行不良贷款应对措施 |
5.1 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及客户选择 |
5.2 夯实信贷从业人员及队伍基础 |
5.3 优化客户产品配置及增信措施 |
5.4 提高风险预警信号研判及化解能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兰州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框架思路 |
1.2.3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2.1 研究理论 |
2.2 研究现状 |
2.2.1 概念界定 |
2.2.2 相关文献 |
2.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兰州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兰州银行基本情况 |
3.2 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管理方法及应用现状 |
3.2.1 银监会参考办法 |
3.2.2 兰州银行运用现状 |
3.3 存在的问题 |
3.4 原因分析 |
3.4.1 需求分析手段及约束机制匮乏 |
3.4.2 未明确需求量测算适用范围 |
3.4.3 需求量测算方法存在缺陷 |
3.4.4 需求评估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到位 |
第四章 兰州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管理优化分析 |
4.1 整体优化思路 |
4.2 对需求分析的优化 |
4.3 对需求量测算适用范围的优化 |
4.4 对需求量测算方法的优化 |
4.4.1 科学预测销售收入增长率 |
4.4.2 完善营运资金计算科目 |
4.4.3 调整自有资金计算方法 |
4.4.4 重新界定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 |
4.4.5 规范现有流动资金贷款取值 |
4.4.6 合理设定保险系数 |
4.5 对需求评估的优化 |
4.6 优化改进前后对比汇总 |
4.7 优化后的案例应用演示 |
4.7.1 案例一 |
4.7.2 案例二 |
4.7.3 小结 |
第五章 优化后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管理的实施保障 |
5.1 组织架构保障 |
5.2 考核制度保障 |
5.3 企业文化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与不足 |
6.1.1 本文主要结论 |
6.1.2 主要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兰州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相关表格 |
附录 B 兰州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管理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基于信贷流程的H银行A支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小微企业的定义和特点 |
二、信用风险的定义和特点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成因理论 |
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H银行A支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A支行小微企业信贷资产现状及操作流程简介 |
一、A支行小微企业信贷资产现状 |
二、A支行主要信贷操作流程 |
第二节 H银行A支行不良资产信用风险形成原因分析及评价 |
一、典型不良客户案例简介 |
二、A支行小微企业不良资产信用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
三、A支行小微企业不良资产信用风险形成原因评价 |
第三节 信用风险形成原因在A支行各流程中的体现 |
一、信用风险形成原因在贷前操作中的体现 |
二、信用风险形成原因在贷中审查中的体现 |
三、信用风险形成原因在贷后管理中的体现 |
第四章 H银行A支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 |
第一节 贷前调查客观化 |
一、严把贷前调查准入 |
二、建立辅助调查系统 |
三、引入微贷调查技术 |
第二节 贷中审查个性化 |
一、设立产品适用审查环节 |
二、强化客户提款方式和期限管理 |
三、探索线上用款方式 |
第三节 贷后管理常态化 |
一、完善预警信息系统使用 |
二、建立动态贷后管理机制 |
第五章 保障措施 |
第一节 相关流程控制的制度保障 |
一、严格设置准入制度要求 |
二、完善各流程阶段操作手册 |
三、制定各岗位职责说明书 |
四、完善客户经理人员管理制度 |
第二节 各个环节的技术保障 |
一、提供客户管理技术支持 |
二、提供内部流程监控技术支持 |
第三节 相关人员技能培训措施保障 |
一、加强相关系统操作培训 |
二、加强相关知识技能培训 |
三、构建良好的信贷文化 |
第四节 完善执行监督机制 |
一、细化团队分工明确岗责 |
二、建立线上执行监督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企业概况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市场营销策略理论概述 |
2.1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方法概述 |
2.1.1 PEST分析模型 |
2.1.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1.3 SWOT分析模型 |
2.2 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理论概述 |
2.2.1 STP理论 |
2.2.2 营销策略组合理论 |
第3章 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环境及SWOT分析 |
3.1 F银行山东省分行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竞争分析 |
3.2 F银行山东省分行内部环境分析 |
3.2.1 主要发展历程 |
3.2.2 现阶段经营规模 |
3.2.3 组织结构分析 |
3.2.4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
3.2.5 营销情况分析 |
3.2.6 定价能力分析 |
3.2.7 产品创新能力分析 |
3.2.8 科技水平分析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第4章 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市场营销战略分析选择 |
4.1 市场细分 |
4.2 目标市场选择 |
4.2.1 各细分市场的特点和需求 |
4.2.2 F银行山东省分行的目标市场 |
4.3 市场定位 |
4.3.1 做贯彻国家政策的银行 |
4.3.2 做服务区域发展的银行 |
4.3.3 做业务领域广泛的银行 |
4.3.4 做信贷产品多样化的银行 |
第5章 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方案 |
5.1 产品策略 |
5.1.1 品牌策略 |
5.1.2 产品组合策略 |
5.1.3 新产品策略 |
5.1.4 产品服务策略 |
5.2 定价策略 |
5.2.1 成本加成定价 |
5.2.2 目标利润定价 |
5.2.3 市场竞争定价 |
5.2.4 客户综合定价 |
5.2.5 差异化定价 |
5.3 渠道策略 |
5.3.1 传统营销渠道 |
5.3.2 网络渠道 |
5.3.3 同业合作渠道 |
5.4 促销策略 |
5.4.1 人员推销 |
5.4.2 广告促销 |
5.4.3 新媒体促销 |
5.4.4 活动推销 |
5.5 政治权力策略 |
5.5.1 融入地方政府战略发展 |
5.5.2 加强政府及监管机构联系 |
5.5.3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5.6 公共关系策略 |
5.6.1 注重媒体宣传 |
5.6.2 加强政策研究力度 |
5.6.3 加强人员交流 |
第6章 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实施配套保障 |
6.1 组织结构保障 |
6.2 人力资源保障 |
6.2.1 加大人力资源投入 |
6.2.2 完善激励机制 |
6.3 财务资源保障 |
6.3.1 保障营销费用 |
6.3.2 提升经营效益 |
6.3.3 实现集中运营 |
6.4 风险控制保障 |
6.4.1 强化风险防控意识 |
6.4.2 评估新产品风险 |
6.4.3 完善应急机制 |
6.5 信息技术保障 |
6.5.1 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
6.5.2 实现“大数据”管理 |
6.5.3 建立科技人才队伍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执行政策与市场化运作相统一 |
7.1.2 应用现代化营销理论指导营销工作 |
7.1.3 多方位改革促进营销工作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L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小微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
2.2 小微企业信贷的概念及特征 |
2.3 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概念及研究情况 |
2.4 其他相关理论综述 |
2.4.1 微型金融理论 |
2.4.2 信贷配给理论 |
2.4.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L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
3.1 L银行郑州分行简介 |
3.2 L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现状 |
3.2.1 L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模式 |
3.2.2 L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产品现状 |
3.2.3 L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主要经营指标 |
3.3 L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主要问题 |
3.3.1 信贷规模相对偏小且增长缓慢 |
3.3.2 利润持续为负难以盈利 |
3.3.3 产品办理效率较低 |
3.3.4 信贷资产质量较差 |
4.L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
4.1 信贷人员管理方面的原因 |
4.1.1 缺乏完善的人员培训机制 |
4.1.2 考核机制不完善 |
4.1.3 绩效待遇有待提高 |
4.1.4 人员缺乏晋升空间 |
4.2 信贷产品管理方面的原因 |
4.2.1 信贷产品线上平台利用不足 |
4.2.2 信贷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
4.3 信贷过程管理方面的原因 |
4.3.1 贷前调查执行不深入 |
4.3.2 贷中审查和监管存在漏洞 |
4.3.3 缺少贷后管理跟踪 |
4.4 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原因 |
4.4.1 信息系统平台建设落后 |
4.4.2 信息获取渠道狭窄 |
4.5 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 |
4.5.1 经济及金融环境因素 |
4.5.2 疫情因素 |
5.L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优化策略 |
5.1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
5.1.1 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专业人员培训机制 |
5.1.2 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系统的激励作用 |
5.1.3 提升小微企业信贷人员薪酬待遇 |
5.1.4 打开小微企业信贷人员上升通道 |
5.2 丰富和创新产品建设 |
5.2.1 丰富现有信贷产品线 |
5.2.2 加强线上小微企业信贷产品的创新与投放 |
5.2.3 建立灵活的定价机制 |
5.3 加强信贷过程管理提升资产质量 |
5.3.1 加强贷前信贷管理 |
5.3.2 健全贷中审核审批机制 |
5.3.3 加强贷后风险管理 |
5.4 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
5.4.1 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
5.4.2 搭建多元化合作平台 |
5.5 强化疫情下信贷管理力度 |
5.5.1 加强对已有客户管理 |
5.5.2 严控新客户信贷准入 |
6.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L 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贷款管理调查 |
致谢 |
(6)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述 |
2.1 中小企业信贷相关理论 |
2.1.1 信贷理论 |
2.1.2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2.1.3 信贷配给理论 |
2.1.4 融资次序理论 |
2.2 营销相关理论 |
2.2.1 4Ps营销理论 |
2.2.2 4Cs营销理论 |
2.2.3 STP营销理论 |
2.3 中小企业信贷概述 |
2.3.1 中小企业概述 |
2.3.2 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特点 |
2.3.3 中小企业信贷营销影响因素 |
第3章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现状 |
3.1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概况 |
3.2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状况 |
3.2.1 中小企业客户分布状况 |
3.2.2 中小企业信贷额度状况 |
3.2.3 中小企业贷款类型状况 |
3.3 现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 |
3.3.1 信贷政策 |
3.3.2 信贷营销策略 |
3.3.3 信贷营销策略的运行情况 |
3.4 现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 |
3.5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5.1 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3.5.2 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制定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宏观政策分析 |
4.1.2 监管环境分析 |
4.1.3 业务需求分析 |
4.1.4 行业状况分析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运营平台分析 |
4.2.2 经营模式分析 |
4.2.3 品牌建设分析 |
4.2.4 产品定价分析 |
4.2.5 人力资源分析 |
4.3 SWOT矩阵 |
第5章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贷款营销策略制定 |
5.1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理念设计 |
5.1.1 提升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理念 |
5.1.2 信贷业务营销原则 |
5.2 市场定位策略 |
5.2.1 市场细分 |
5.2.2 目标市场选择 |
5.2.3 市场定位 |
5.3 信贷营销组合策略 |
5.3.1 产品策略 |
5.3.2 价格策略 |
5.3.3 分销渠道策略 |
5.3.4 促销策略 |
第6章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6.1 资金保障 |
6.2 人力保障 |
6.2.1 完善聘用机制 |
6.2.2 培养专业人才 |
6.2.3 完善激励约束体系 |
6.3 风险保障 |
6.3.1 加强贷款贷前调查 |
6.3.2 加强贷款审查 |
6.3.3 从严放款核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2018年大中型客户贷款情况一览表 |
附录2 工商银行沈阳分行市场调查问卷 |
(7)S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资金集中管理的概念与作用 |
2.1.1 资金集中管理的概念 |
2.1.2 资金集中管理的作用 |
2.2 资金集中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1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3 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概述 |
2.3.1 统收统支模式 |
2.3.2 拨付备用金模式 |
2.3.3 资金结算中心模式 |
2.3.4 内部银行模式 |
2.4 分析方法概述 |
2.4.1 层次分析法 |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三章 S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现状 |
3.1 S集团公司基本情况 |
3.1.1 S集团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
3.1.2 S集团公司组织框架 |
3.2 S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应用现状 |
3.2.1 资金账户的管理方式 |
3.2.2 收支两条线 |
3.2.3 资金结算管理 |
3.3 S集团公司流动资金分析 |
3.3.1 S集团公司应收账款分析 |
3.3.2 S集团公司存货分析 |
3.3.3 S集团公司流动资金总量分析 |
第四章 S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现状评价与问题分析 |
4.1 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的构建 |
4.1.1 财务指标的构建 |
4.1.2 非财务指标的构建 |
4.2 S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评价指标权重 |
4.2.1 财务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2 非财务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性评价 |
4.3.1 财务指标的评价矩阵 |
4.3.2 非财务指标的评价矩阵 |
4.4 S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评价结果分析 |
4.5 S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存在的问题 |
4.5.1 资金效益低下 |
4.5.2 资金流动性不足 |
4.5.3 资金归集不完全 |
4.5.4 资金的风险控制不足 |
4.5.5 资金管控信息系统不完善 |
第五章 S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优化方案的设计 |
5.1 S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优化的必要性 |
5.1.1 从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5.1.2 从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
5.2 方案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
5.2.1 方案设计的目标 |
5.2.2 方案设计的原则 |
5.3 资金集中管理优化方案的设计 |
5.3.1 多元化资金投放机制 |
5.3.2 建立流动资金监管体系 |
5.3.3 优化资金归集制度 |
5.3.4 构建资金风险防控体系 |
5.3.5 引入新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 |
5.4 资金集中管理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
5.4.1 把握好集权和分权的平衡 |
5.4.2 管理人员要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
5.4.3 丰富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5.4.4 加强资金集中管理考核 |
5.4.5 加强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的管理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8)NF银行Z分行信贷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企业战略的内涵 |
2.1.2 竞争战略的内涵 |
2.2 相关理论综述 |
2.2.1 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 |
2.2.2 银行业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 |
第3章 NF银行Z分行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中观环境分析 |
3.2.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3.2.2 潜在竞争者进入 |
3.2.3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5 替代品威胁 |
3.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3.3.1 机遇 |
3.3.2 威胁 |
3.3.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4章 NF银行Z分行内部环境分析 |
4.1 银行简介及发展历程 |
4.2 信贷业务分析 |
4.3 资源分析 |
4.3.1 组织架构 |
4.3.2 人力资源 |
4.3.3 财务资源 |
4.3.4 市场资源 |
4.4 能力分析 |
4.4.1 产品研发能力 |
4.4.2 业务营销能力 |
4.4.3 风险防控能力 |
4.4.4 团队凝聚能力 |
4.5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4.5.1 优势 |
4.5.2 劣势 |
4.5.3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5章 NF银行Z分行信贷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
5.1 SWOT分析 |
5.2 竞争战略的论证 |
5.2.1 使命、愿景及战略目标 |
5.2.2 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2.3 QSPM矩阵分析 |
第6章 NF银行Z分行信贷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 |
6.1 服务差异化 |
6.2 客户选择差异化 |
6.3 产品差异化 |
第7章 NF银行Z分行信贷业务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7.1 组织保障 |
7.2 制度保障 |
7.3 人才保障 |
7.4 技术保障 |
7.5 企业文化保障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一 NF银行Z分行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NF银行Z分行员工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中铁建设集团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目标 |
1.3.4 技术路线 |
2 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与风险管理 |
2.1 供应链金融内涵与特点 |
2.1.1 供应链金融的产生背景 |
2.1.2 供应链金融内涵 |
2.1.3 供应链金融特点 |
2.2 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 |
2.2.1 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运作模式 |
2.2.2 以物流企业为主导的运作模式 |
2.2.3 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运作模式 |
2.3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
2.3.1 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
2.3.2 运营阶段的存货融资业务 |
2.3.3 采购阶段的预付账款融资业务 |
2.4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
2.4.1 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 |
2.4.2 供应链金融风险产生的内在机理 |
2.4.3 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与表现形式 |
2.4.4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 |
3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铁建设集团业务领域及产业特征 |
3.1.1 中铁建设集团概况 |
3.1.2 中铁建设业务领域 |
3.1.3 中铁建设产业特征 |
3.2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发展基础与动因 |
3.2.1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发展基础 |
3.2.2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发展动因 |
3.3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类型 |
3.3.1 基于银信平台的电票保贴融资 |
3.3.2 反向保理融资 |
3.3.3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 |
3.4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现存问题 |
3.4.1 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
3.4.2 融资业务类型不丰富 |
3.4.3 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 |
4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与控制 |
4.1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
4.2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 |
4.2.1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主要风险类型 |
4.2.2 铁建银信融资业务风险分析 |
4.2.3 反向保理融资业务风险分析 |
4.2.4 应收账款资产支持证券风险分析 |
4.2.5 应收账款资产支持票据风险分析 |
4.3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分析 |
4.3.1 业务风险共性分析 |
4.3.2 业务风险影响分析 |
4.4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 |
4.4.1 全链信用系统性管理 |
4.4.2 供应链成员单位管理 |
4.4.3 交易全流程统筹管理 |
4.4.4 产品发行及续存管理 |
4.5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建议 |
4.5.1 增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 |
4.5.2 优化风险管理职能结构 |
4.5.3 实现业务流程完整闭合 |
5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优化策略与相关建议 |
5.1 构建ERP系统,疏通企业信息渠道 |
5.2 优化业务模式,提升整体融资能力 |
5.2.1 基于银信平台的融资业务优化 |
5.2.2 反向保理业务优化 |
5.2.3 资产证券化业务优化 |
5.3 创新业务形式,扩大融资服务领域 |
5.3.1 创新融资业务类型 |
5.3.2 创新业务开展形式 |
5.3.3 创新融资服务领域 |
5.4 完善配套措施,增强综合保障能力 |
5.4.1 技术支持 |
5.4.2 人才保障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 重点 |
(二) 难点 |
(三) 创新点 |
第一章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
一、马克思信用理论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信用 |
(二) 商业信用 |
(三) 信用风险 |
(四) 商业信用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
二、信用的作用 |
(一)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二) 信用加速危机的爆发 |
三、商业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
(一) 商业信用的产生 |
(二) 商业信用的发展 |
四、马克思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理论 |
(一) 商业信用自身的界限 |
(二) 信用扩张与生产过剩 |
(三) 信用与货币流回规律 |
(四) 经济周期中的信用作用及演变 |
五、马克思信用理论的时代价值 |
(一) 对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的指导价值 |
(二) 研究当代金融风险的重要理论支撑 |
(三) 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指导意义 |
第二章 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现状及主要风险 |
一、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现状 |
(一) 发展概述 |
(二) 传统商业信用形式的发展现状 |
(三) 商业信用模式的新发展 |
二、当前商业信用发展中的主要风险隐患 |
(一) 信用风险突出 |
(二) 流动性风险增强趋势明显 |
(三) 投机活动难以有效遏制 |
第三章 信用风险形成及防范 |
一、信用风险形成 |
(一) 伦理维度的商业信用道德弱化成因 |
(二) 经济维度的信用风险成因 |
二、信用风险防范 |
(一) 强化商业信用伦理道德建设 |
(二) 提高商业信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 |
(三) 提高企业信用治理水平 |
(四) 完善征信服务系统 |
第四章 流动性风险形成及防范 |
一、流动性风险形成 |
(一) 企业所能支配的准备资本不足 |
(二) 回流本身的风险 |
二、流动性风险防范 |
(一) 优化外部准备资本配置 |
(二) 商业信用扩张以产业资本边界为限 |
(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四) 进一步构建公平、理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 |
第五章 投机风险形成及防范 |
一、投机风险形成逻辑 |
(一) 商业信用基础工具及金融衍生品融合的风险 |
(二) 有限理性下的决策偏差 |
(三) 商业票据融资制度、监管机制不够完备 |
二、投机风险防范 |
(一) 完善商业票据融资市场供给 |
(二) 提升理性决策水平 |
(三) 制度、监管、服务一体化 |
第六章 系统把握三种商业信用风险的防范 |
一、贯彻习近平现代信用风险治理念和新时代经济思想 |
(一) 立足新时代的风险治理战略部署 |
(二) 金融风险治理 |
(三) 金融风险治理是对马克思信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二、整体考量商业信用风险形成因素 |
(一) 坚持马克思信用风险的基本立场 |
(二) 理顺商业信用风险成因的内在联系 |
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科学化解风险 |
(一)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回归信用服务实体经济之本源 |
(二) 尊重货币流通规律,调控信用规模 |
四、优化信用制度安排,调控政府行为边界 |
(一) 优化相关信用制度安排,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
(二) 把握信用功能发挥中政府与市场合理边界 |
五、强化企业主体“志诚”的内在支撑 |
(一) 信用道德提升有助于信用风险与投机风险控制 |
(二) 流动性问题的解决为企业诚信提供物质保障和凝聚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强化商业企业流动资金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存款保险条例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析及应对措施 ——以X银行为例[D]. 陶琦.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兰州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管理优化研究[D]. 郑亚东. 兰州大学, 2021
- [3]基于信贷流程的H银行A支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控制优化研究[D]. 陈会.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5)
- [4]F银行山东省分行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赵凤英. 山东大学, 2020(05)
- [5]L银行郑州分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 周世淼.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6)
- [6]工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小企业信贷营销策略研究[D]. 高樟.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7]S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优化研究[D]. 吉晋仙.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8]NF银行Z分行信贷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张春健. 山东大学, 2020(05)
- [9]中铁建设集团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D]. 王姗.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D]. 黄慧微.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