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涞水县北部植物群落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遥感定量研究

河北省涞水县北部植物群落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遥感定量研究

一、河北省涞水县北部植物群落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的遥感定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恬柱[1](2021)在《北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文中指出

阿布拉·吐合提[2](2021)在《中亚咸海干涸湖床粉尘扩散的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健康效应》文中认为

吴宇峰[3](2021)在《基于遥感影像数据的森林参数估测研究 ——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文中提出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森林生物量、蓄积量、郁闭度等森林参数能够客观地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水平,从而为林业生产和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相关依据。传统的森林参数估测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从样地推广到更大范围时存在一定的偏差。遥感技术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强、成本低等特点,已成为森林参数估测的重要手段。与其他遥感数据源相比,光学遥感影像具有时空覆盖范围广、分辨率多样化、成本较低等特点,目前仍是森林参数估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数据源。本文主要围绕森林生物量、蓄积量、郁闭度的估算,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为研究区,选取Landsat-8 OLI影像和GF-6 WFV影像,结合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和DEM数据,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和随机森林—递归消除法筛选建模因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建模方法,分别构建了基于Landsat-8和GF-6建模因子集的森林生物量、蓄积量和郁闭度估测模型,并且对不同模型的精度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选取最优估测模型进行研究区森林参数的反演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Landsat-8建模因子集的23个建模因子中,与森林生物量、蓄积量和郁闭度显着相关的建模因子个数均为12个;在GF-6建模因子集的26个建模因子中,显着相关的建模因子个数分别为17个、13个和19个。在所有建模因子中,GF-6的红边植被指数(NDVIre1)与生物量和郁闭度相关性最高,分别为0.542和0.625,GF-6的绿波段(Band2)与蓄积量相关性最高,为-0.486。GF-6与森林参数的相关性整体高于Landsat-8,红边植被指数与森林参数的相关性普遍较高,两种遥感影像的光谱波段及植被指数与森林参数的相关性整体高于纹理特征。(2)从基于测试数据集的反演结果来看,在采用相同建模方法时,基于GF-6模型的反演精度均高于Landsat-8;在采用不同建模方法时,随机森林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反演精度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随机森林模型的反演精度最高。综合来说,基于GF-6的随机森林模型对各森林参数的测试数据集反演精度最高:生物量的R2为0.579,RMSE为27.74 t/ha;蓄积量的R2为0.634,RMSE为30.06 m3/ha;郁闭度的R2为0.678,RMSE为0.101。(3)通过基于GF-6的随机森林模型反演得到的研究区森林参数数据,统计分析表明:(1)总的生物量为3183.56万吨,单位面积生物量为89.58 t/ha。单位面积生物量随高程的升高先降低后上升,随坡度的增加而上升,各坡向的单位面积生物量相差不大。(2)总的蓄积量为2150.63万立方米,单位面积蓄积量为60.51m3/ha。单位面积蓄积量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加先降低后上升。(3)森林的郁闭度范围为0-0.96,平均郁闭度为0.65,主要集中在0.6-0.8范围内。

王炜[4](2021)在《太行山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水土保持,调节大气气候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大量研究表明,植被变化与自然和社会因素存在必然的联系。探讨植被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对区域植被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1982年-2015年的GIMMS NDVI数据,以太行山为研究区,结合气温,降水等潜在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了研究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揭示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植被与主要驱动力之间的相关性。主要结论如下:(1)对研究区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区域性差异,表现为北段低,南段高,中段高低值交叉分布的特征。34年间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极显着增加区域所占比例为54.4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和中西部,植被类型多为栽培植被,呈减少趋势的区域所占比例仅为2.63%,零星分布在城镇、工矿等区域。植被覆盖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升高,而与高程则呈相反的关系,低坡度地区植被的增长速率较高,高海拔地区植被的改善状况较好。(2)利用地理探测器和相关分析方法,从空间分布上探究了研究区34年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气温的解释力最强,其次为坡向、日照时数、土壤类型和降水量,其解释力均超过10%,其它影响因素的解释力都低于10%。但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都大于单个影响因子。采用相关分析时,植被覆盖状况与相对湿度、坡向、日照时数、高程和人口呈负相关,与其它因子呈正相关。(3)基于时间序列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分区统计法,探讨了研究区植被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与气温和降水主要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研究区北部,植被与相对湿度主要呈负相关,而在研究区南部则相关性不显着。但整体上,植被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均以不显着为主,且气象因素对植被覆盖状况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草原主要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其它植被类型与气温和日照时数的相关性较高。

刘霜[5](2020)在《基于Sentinel-1/2的重庆市南川区森林生物量估算研究》文中提出生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蕴含着巨大的固碳能量,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热量、水汽以及气候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随着对森林生物量估测研究的进展,将光学、雷达数据联合使用对于森林参数的提取及生物量的估测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本文主要围绕森林生物量的估算,以重庆市南川区为研究区,将光学数据Sentinel-2和雷达数据Sentinel-1相结合,初步提取出77个特征值,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共筛选出15个因子参与建模,使用了多元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三种生物量估算建模方法,对比分析了基于单源数据和多源数据的估算精度,最后根据最优反演模型构建了南川区森林生物量空间分布图。本研究取得的成果与结论如下:(1)光学数据Sentinel-2和雷达数据Sentinel-1中的纹理因子均对生物量估算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在生物量估测研究中发挥出较大的潜力。基于Sentinel-1数据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森林生物量反演模型,其R2分别为0.295、0.5449、0.499,RMSE分别为49.78 t/ha、49.43 t/ha、49.87 t/ha;基于Sentinel-2数据的生物量反演模型,模型的R2分别为0.495、0.6495、0.592,RMSE分别为39.97 t/ha、42.88 t/ha、51.4 t/ha。整体来看,基于Sentinel-2数据的生物量反演模型精度高于基于Sentinel-1数据的生物量反演模型。(2)基于Sentinel-1数据和Sentinel-2数据协同反演的森林生物量模型,其多元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模型反演的R2分别为0.548、0.8209、0.7347,RMSE分别为37.42 t/ha、32.39 t/ha、41.65 t/ha,研究结果表明,协同反演的生物量反演模型决定系数均高于基于单一数据源反演模型,基于机器学习的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建模反演精度略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3)通过Sentinel-1和Sentinel-2协同反演的BP神经网络模型制作出了南川区森林生物量分布图。通过统计分析,南川区森林生物总量为1.3×107 t,林区内生物量密度多在100-150 t/ha之间,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55%,占生物量总量的48.2%。结合地形因子对生物量进行空间分布分析,其分布特征如下:1)随海拔的升高,生物量密度呈现先上升再下降趋势,海拔1500米以上,生物量密度明显下降。2)随坡度的变化,呈现坡度越大森林生物量密度越高的趋势,研究区生物量占比为斜坡>缓坡>陡坡>急坡>平坡>险坡。生物量主要集中在缓坡、斜坡及陡坡区域,占总生物量的84.12%。3)研究区坡向面积占比相对均匀,生物量密度大小为半阳坡>阴坡>阳坡>半阴坡。生物量占比最高的为半阳坡,占比30.83%,总量为403.04×104t;生物量占比最低的为阳坡,占比18.46%,总量为241.36×104t。

赵宁[6](2020)在《基于InVEST模型的渤海湾沿岸土地系统碳储量及生境质量评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随之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等问题,目前,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已成为热点话题。渤海湾沿岸近年来大量开展围海造陆等活动,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使得土地资源超负荷利用,超出了本身的生态承载能力,造成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出现,进而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因此,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可以为生态系统管理、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此,本文将2000-2015年划分为四个时期,分析渤海湾沿岸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数量、空间格局变化以及地类间的转移情况;运用InVEST模型对研究区碳储存、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分别进行评估,探讨2000-2015年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ArcGIS软件的重分类工具和自然断点法对渤海湾沿岸碳储存、生物多样性功能评估结果进行重要性等级划分,最后,针对2015年渤海湾沿岸单项服务功能将评估结果叠加分析,进行综合评估,并获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区。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旱地是渤海湾沿岸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水田、建设用地次之。根据200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移矩阵显示,研究期间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主要以建设用地、旱地、水田及滨海湿地变化为主。其中,建设用地变化最为显着,面积增加了 1 024.43 km2,主要由滨海湿地、旱地、水田转化而来。旱地面积增加,主要由水田、草地转化而来;水田、滨海湿地面积减少较明显,分别减少了 786.00 km2和663.79 km2,水田主要流向旱地、建设用地和养殖地,滨海湿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盐田和水库坑塘。(2)碳储存功能方面,研究时段内碳储量空间分布较稳定,从碳储总量上看,研究区呈现持续减少的变化趋势,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碳储量分别为24 110.76×104t、23 886.81×104t、22 792.16×104t和22 676.16×104t。从空间尺度上看,碳储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北部区域以及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南部等地区,碳储量低值区主要包括河北唐山南部、黄骅东南部、海兴东北部、天津滨海新区东部和北部以及山东无棣北部、沾化县中北部地区。研究期间,碳储存功能下降的区域主要在河北滦南南部、山东无棣东北部、沾化北部、河口东部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东南部和中部、东丽区碳储量略有增加,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近15年来,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碳储总量总体上表现为:旱地>水田>滨海湿地>建设用地>草地>滩地>养殖>盐田>未利用地>水库坑塘>林地>沟渠>湖泊,其中可能林地>水库坑塘或养殖>滩地,其余排序相同。(3)生物多样性功能方面,用生境质量来表征生物多样性,生境质量指数越大,代表生物多样性越丰富。在2000-2015年期间,渤海湾沿岸生物多样性功能整体不断下降,空间分布格局相似。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研究区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29、0.26、0.24和0.23,生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空间尺度上看,生境质量较高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北乐亭南部、黄骅东南部、海兴东北部、天津滨海新区中部和北部、山东省北部地区。研究时段内,生境质量下降区域主要包括在天津滨海新区北部、山东无棣东北部及沾化北部地区。近15年来,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旱地、林地、建设用地、沟渠、湖泊、水库坑塘、未利用地除外)的平均生境质量指数表现为:滨海湿地>滩地>盐田>水田>草地>养殖,其中,滨海湿地、滩地、盐田的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几乎达到生境质量指数最高值。(4)通过对渤海湾沿岸2000-2015年碳储存、生物多样性2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别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两项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区空间格局基本稳定,但两者在空间分布上有所不同。将研究区大致分为三层,由外到里(即研究区由东到西)逐层变宽,碳储存方面,作为生态重要功能区高度重要与极度重要面积最多,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主要分布在研究区最内层及研究区最外层;生境质量方面,高度重要与极度重要面积占比较小,约占14%左右,主要分布在研究区最外层和中间层,研究区生物多样性总体较弱。本文针对研究区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其进行重要性等级划分,一般重要、较重要、中等重要、高度重要和极度重要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6.41%、14.94%、46.48%、15.76%和6.41%。其中作为生态功能重要区的高度重要和极度重要区面积共4 265.95 km2,所占比重为22.17%,主要分布在唐山的丰南南部地区、唐海以及乐亭县、天津滨海新区中部、黄骅东北部地区以及山东省北部沿海边缘地带。通过对渤海湾沿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可以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顺利进行起到积极作用,为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在制定规划决策时提供参考依据,对渤海湾沿岸土地、经济和生态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王美琪[7](2020)在《大清河流域上游山丘区典型小流域水源涵养林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指出在雄安新区上游-大清河流域上游山丘区建造水源涵养林对增加白洋淀水资源储量、改善水质、支撑新区生态空间构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大清河流域上游山丘区的水源涵养林空间布局与结构配置不尽合理,严重影响了水源林生态功能的发挥。为优化水源林空间配置,本研究在小流域尺度上,从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林分类型比例及空间配置与水源涵养功能的关系两方面着手,对大清河流域上游山丘区典型小流域的水源林空间配置与流域径流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典型小流域水源林空间优化配置模式。本论文针对研究区典型林分类型进行水源涵养能力评价,筛选出水源涵养能力优秀的林分类型。以大兰小流域所属的安各庄流域为研究范围建立并运行SWAT模型,评价了SWAT模型在安各庄流域的适用性。在立地类型划分与质量评价的基础上,从林分类型比例及其空间配置方面设定不同情景方案并模拟流域产流,得到安各庄流域水源林空间配置的优化方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土壤层在森林水源涵养功能中发挥着主要作用,通过层次分析法对不同林分类型水源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以下结论:各水源林中混交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强于纯林,水源涵养能力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侧柏×油松混交林(1.5218)、刺槐纯林(1.4092)、杨树纯林(0.9362)、侧柏纯林(0.7601)、油松纯林(0.7377)、栾树纯林(0.6349)。油.松×侧.柏混交林和刺.槐纯林是各类型水源林中涵.养水源能力最好的,在进行当地.造林规划时应.当优.先配.置。(2)通过SWAT模型灵敏性分析和参数的自动校准,得到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匹配良好,说明SWAT模型在安各庄流域适用性良好。并且对2016~2017年研究区的水文生态效应进行模拟,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3)选择地貌、坡度、坡向、土壤类型四个因子,将安各庄流域立地条件划分为63种立地类型,在立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利用SWAT模型模拟不同水源涵养林空间配置方案下的产流量,以确定其调蓄径流的功能。模拟结果显示,方案四的情景下,即在水源涵养林面积71.15%,林分类型比例为阔叶林30.24%,针叶林14.70%,混交林22.89%,灌木林32.17%的情况下,流域丰水期产流量比2015年实测值减少15.79%,枯水期产流量比2015年实测值增加15.83%。水源林涵养水源功能发挥最好,且不会影响当地居民生活。当前,研究区的乔灌木林地面积已经达到61.2%,可以适当增加10%左右的面积,但其内部结构不甚合理,以后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到调整林地结构上来。

周来[8](2020)在《面向水土保育的亚热带人工林多功能及其权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共识的逐步增强,原有单一的木材生产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福建省将乐县作为南方杉木人工林经营的典型区域,对于实现人工林的多功能经营有着客观的需求,尤其是水土保持功能。本研究利用林分数据和土壤剖面调查数据,分析了杉木人工纯林和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利用降水、土壤、遥感等数据,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研究区的土壤保持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采伐迹地植被恢复特征进行优先保护区域的识别。本研究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随机森林算法和拐点函数,构建了随机森林模型,对影响林下植被结构特征的人为因素、林分状况和立地条件等因子进行了分析。在搜集大量相关文献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样地实测水文数据参考典型的综合蓄水能力法对研究区内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分析。采用生物量全获法,对人工林植被组分自然持水量与生物量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样地实测水文数据和已有材积模型、生物量模型,在林分尺度上对典型人工林类型的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木材生产、碳汇等四种功能进行了权衡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0~20 cm土层的物理性质是影响杉木人工纯林生长的主要因素,尤其是0~5cm土层。深层土壤的化学性质是影响杉木人工林生长的主要因素,尤其是40~6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关键土壤特征。总体来说,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随着林分发育的进行先改善后退化。杉木人工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性质分布格局存在明显差异。此外,纯林和混交林的化学性质差异明显大于物理性质差异。混交树种可以改善土壤条件,特别是化学性质。(2)研究区内绝大多数区域土壤侵蚀强度较轻,但局部存在较强烈的侵蚀,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对侵蚀贡献很大。15~25°坡度带的土壤侵蚀面积和侵蚀量最大,其次为8~15°和25~35°。研究区有林地和稀疏植被的每km2土壤保持量均较高,明显高于其他土地覆盖类型,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该尽量减小迹地面积。将乐县人工林平均恢复时间约4年,平均植被覆盖管理因子为0.729。除了剧烈侵蚀外,其他侵蚀等级的侵蚀模数均随着坡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第二、三级重点保护区中,阔叶林类型面积最大。(3)与传统方法相比,拐点函数方法更适合于识别林下植被属性预测的重要变量。影响林下植被结构特征的主要因子是地貌类型、海拔、坡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层厚度、林分起源、优势树种类型、郁闭度、林分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每亩林木株数和每亩林分蓄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是海拔、腐殖质层厚度、林分年龄和每亩林木株数。(4)将乐县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总量为6.08×108 m3,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为3 245.78 m3/hm2。其中,林冠截流量为4.98×108 m3,占将乐县森林生态系统的总水源涵养能力的82.04%。对于林冠截留量,阔叶纯林所占的比例最大(34.10%),其次为杉木纯林(26.53%),而混交林所占比例最小,仅为6.15%。综合林冠截留量、枯落物持水量和土壤蓄水量,阔叶纯林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占比为31.30%。多数森林类型的林冠截留量和土壤蓄水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300~600 m海拔范围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森林水源涵养量总体上逐渐减少。(5)木材生产和碳汇功能随着海拔因子的增高而呈现显着的增高趋势(P<0.001),且木材生产功能增高的速率较大(斜率k=1.91)。总体上,随着林分的发育,木材生产功能上升,但水源涵养功能显着下降。杉木纯林多功能之间的权衡值相对较小,而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的权衡值较大。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的木材生产和土壤保持功能、木材生产和水源涵养功能均表现出了较大的综合效益。杉木纯林的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的综合效益较大,而杉木马尾松混交林较小。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对亚热带典型森林类型的多种功能效益的发挥及林分特征、立地条件对其功能发挥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森林多功能经营提供理论支撑。

王博[9](2020)在《河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火灾严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森林植被、土壤、更新等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火烧迹地植被恢复问题对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是华北地区代表性树种,含油脂丰富,非常易燃。本研究以辽河源自然保护区火烧迹地油松林分为研究对象,保护区内2014年10月因上坟烧纸引发森林火灾,火灾后过火区域植被、土壤、环境发生了显着变化。2018年9月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根据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重度火烧、中度火烧、轻度火烧)和对照(未过火)设置15块20×20m样地,其中重度火烧下天然更新样地和天然更新下重度火烧样地为相同样地,从油松存活、林分结构(胸径、树高、冠幅)、树干熏黑高度3个方面分析油松林火烧迹地林分特征,从负荷量、热值、灰分3个方面分析油松林火烧迹地地表可燃物特征,从密度、生长性状(基径、株高、冠幅)、空间分布格局3个方面分析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特征,从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容重2个方面分析油松林火烧迹地土壤物理性质,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差异显着性分析,方差/均值法分析空间分布格局,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选取林分、地表可燃物、林木更新、土壤物理性质四类共15个指标建立油松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效果,研究结果可以为掌握油松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规律,采取科学森林经营措施加速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火烧迹地油松存活密度总体呈现出随火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的特点,重度火烧样地中油松全部死亡。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油松胸径、树高、冠幅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油松树干平均熏黑高度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2)火干扰后油松林地表细小可燃物负荷量增大。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细小可燃物负荷量、草本可燃物热值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1h时滞可燃物热值、灰分、草本可燃物灰分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细小可燃物负荷量、草本可燃物热值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1h时滞可燃物热值、灰分、草本可燃物灰分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3)火烧后第四年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和山杨,油松更新仅分布在轻度火烧样地中,数量多植株小,火烧后第五年油松更新明显增多,且均为聚集分布。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油松更新密度、基径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其他林木更新密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油松更新株高、冠幅、其他林木更新的基径、株高、冠幅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油松更新密度、基径、株高、冠幅、其他林木更新密度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林木更新的基径、株高、冠幅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4)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土壤含水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土壤容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样地的土壤含水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土壤容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土壤含水率对其他更新密度有显着性影响(P<0.05),对林木更新其他特征无显着性影响(P>0.05),土壤容重对林木更新特征均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5)根据林分、地表可燃物、林木更新、土壤物理性质四类共计15个指标构建油松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评价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效果,评价结果表明,66.7%的样地恢复等级为优,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火烧迹地恢复情况总体较好。低、中强度火烧促进林分天然更新,重度火烧样地和火烧后抢救性采伐样地恢复情况较差,需要进行森林抚育经营。

吴振华[10](2020)在《基于3S集成技术的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有着数千年的煤炭开采与利用的文明史,在中国乃至世界,煤炭在能源利用中的重要地位一直不可撼动。中国东部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为进一步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中国政府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提出,要加快煤炭开发战略西移,在中国西北部重点建设9个大型煤炭基地,并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外煤矿关闭退出。中国西北部半干旱草原地区具有酷寒、干旱、土壤贫瘠且蒸发强度大、植物生长期短等特点,草原生态本底条件极为脆弱,是景观生态退化极其严重的地区。中国大多数露天煤矿都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煤炭开发导致其景观结构缺损与景观功能失调等一系列景观生态干扰与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有效的景观格局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包括以最小的人工干预实现最大限度的整体恢复、综合了解景观生态问题以及采矿对景观生态影响的复杂性。然而,煤炭露天开采对半干旱草原景观格局的影响规律不清,导致景观格局优化方法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的景观生态问题。本研究的目标是:1、研究基于引导型自修复的矿区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与方法;2、完善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体系;3、对研究区进行充分的景观生态调查;4、明确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的内涵、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5、深入研究煤炭露天开采对草原景观格局的影响规律;6、确定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方案。最终得出以下研究成果:(1)本研究遵循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的原则,在发生法土地分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土地的生态属性,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格局、过程与功能理论,采用自上而下的分解式分类法,借鉴生物学分类的阶层命名法,最终构建了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体系,其中景观界4类,景观纲16类,景观科62类,景观种超过200类。与此同时,本研究在景观分类与调查的基础上,对2002-2017年间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人类的各种干扰导致了草原景观斑块数量逐渐增多、景观逐渐破碎化、景观连通性逐渐下降、景观多样性逐渐升高、景观形状趋于复杂而不规则、景观斑块越来越离散、景观异质性与复杂性增强、景观稳定性逐渐下降;2)草原景观是本研究区的基质,矿业景观、城镇景观、工业仓储景观以及路网景观逐年扩张并占用了大量的草原景观,导致草原景观逐渐减少,不健康草原景观逐年增加。(2)本研究提出了基于Albedo-MSAVI特征空间的半干旱草原区荒漠化指数(Semi-Arid Steppe Desertification Index,SASDI)模型。结果表明,SASDI模型与土壤表层有机质具有很高的相关性(R2=0.7585),该模型充分运用了多维遥感信息,有利于半干旱草原区荒漠化的定量分析与持续监测。与此同时,本研究提出了基于SI-Brightness特征空间的半干旱草原盐渍化指数(Semi-Arid Steppe Salinization Index,SASSI)。结果表明,SASSI模型与土壤表层含盐量具有很高的相关性(R2=0.7698),并充分运用了多维遥感信息。SASSI模型能够精确、有效而方便地获取半干旱草原的土壤盐渍化信息。(3)本研究构建了适用于半干旱草原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模型——CVORE(Condition,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and Ecosystem Services Function),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半干旱草原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明确了半干旱草原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的内涵,制定了半干旱草原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的标准。与此同时,本研究在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基础上,还进行了煤炭露天开采对半干旱草原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轻度不健康景观主要位于人类干扰较多的区域周边,中度不健康景观主要是矿区工业广场景观,重度不健康景观基本都是采坑,各健康等级的占比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正态分布模式,不健康景观逐年增多,健康景观逐渐减少;2)研究区景观生态健康的时空分布特征极其明显而单一,水含量高的区域景观生态健康状况极好,人类干扰较多的区域景观生态健康状况较差;3)根据大型露天煤炭基地的开发方式、煤炭露天开采过程中形成的扰动景观类型以及研究区景观生态健康的演变过程,本研究将煤炭露天开采对健康草原的影响分为四种类型:扰动退化型、扰动退化恢复型、稳定健康型和波动型;4)影响研究区草原景观生态健康的空间分布与变化的驱动因素有水、露天矿、城市、农业、工业、路网以及高程,煤炭露天开采对草原景观生态健康有着显着的影响。(4)提出了大型露天煤炭基地对半干旱草原景观生态影响的概念模型,厘清了矿区景观格局优化的目标、原则和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引导型自修复的矿区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与方法。在进行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煤炭基地引导型自修复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修正的景观干扰指数,并结合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缓冲区分析、景观生态功能贡献率,确立了大型露天煤炭基地对半干旱草原景观生态健康影响的空间分布,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工程修复斑块、人工维护斑块和自然修复斑块三个景观生态修复区及相应的引导型自修复的建议,最终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整体景观功能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实现“景观格局优化”。在进行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的研究过程中,通过构建基于多规融合的阻力面,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景观格局优化,在新构建的“源”景观、生态廊道、生态节点以及人工湿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环、两纵、两横、八核心、十节点、多廊道”的景观格局优化模型,本研究所提出的“景观格局优化”模型立足于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固有的修复能力以及采矿对景观生态的影响过程,通过构建潜在的景观格局“帮助”大型煤炭基地自修复,使受损景观生态通过自身的主动反馈,不断自发地走向良性循环和恢复,实现“引导型自修复”。与此同时,本研究将煤炭基地、矿群以及矿区三个尺度的一系列修复策略相结合,提出了多尺度引导型自修复的景观格局优化体系。在景观生态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土地资源管理、地理学、生态学、露天采矿学、恢复生态学、矿山生态学、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等多个学科的基础上,以锡林浩特市胜利煤田这一典型的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为例,提出了基于引导型自修复的矿区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与方法,以及“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调查与监测→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煤炭露天开采对半干旱草原景观格局的影响→基于引导型自修复的景观格局优化”的研究体系,旨在为世界各地矿业城市、大型煤炭基地等类似研究区的景观分类、景观生态评价、采矿对景观生态的影响规律、景观格局优化、景观生态规划、生态规划、城市规划、景观生态修复等提供借鉴。该论文有图52幅,表24个,参考文献390篇。

二、河北省涞水县北部植物群落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的遥感定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省涞水县北部植物群落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的遥感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遥感影像数据的森林参数估测研究 ——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学遥感估测森林生物量研究现状
        1.2.2 光学遥感估测森林蓄积量研究现状
        1.2.3 光学遥感估测森林郁闭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基础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气候水文
        2.1.3 社会经济
        2.1.4 森林资源
    2.2 研究区数据
        2.2.1 Landsat-8 OLI数据
        2.2.2 GF-6 WFV数据
        2.2.3 地面调查数据
        2.2.4 数字高程模型
    2.3 数据预处理
        2.3.1 Landsat-8 OLI数据预处理
        2.3.2 GF-6 WFV数据预处理
        2.3.3 样地数据预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建模因子分析与提取
    3.1 光谱波段
    3.2 植被指数
    3.3 纹理特征
        3.3.1 主成分分析(PCA)
        3.3.2 共生灰度矩阵(GLCM)
    3.4 地形因子
    3.5 因子归一化
    3.6 本章小结
4 森林参数遥感估测
    4.1 森林生物量遥感估测模型的建立
        4.1.1 建模因子筛选
        4.1.2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森林生物量估测模型
        4.1.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森林生物量估测模型
        4.1.4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森林生物量估测模型
        4.1.5 三种森林生物量估测模型精度对比及分析
    4.2 森林蓄积量遥感估测模型的建立
        4.2.1 建模因子筛选
        4.2.2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森林蓄积量估测模型
        4.2.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森林蓄积量估测模型
        4.2.4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森林蓄积量估测模型
        4.2.5 三种森林蓄积量估测模型精度对比及分析
    4.3 森林郁闭度遥感估测模型的建立
        4.3.1 建模因子筛选
        4.3.2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森林郁闭度估测模型
        4.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森林郁闭度估测模型
        4.3.4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森林郁闭度估测模型
        4.3.5 三种郁闭度估测模型精度对比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森林参数反演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1 森林生物量反演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1.1 森林生物量反演结果
        5.1.2 森林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
    5.2 森林蓄积量反演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2.1 森林蓄积量反演结果
        5.2.2 森林蓄积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3 森林郁闭度反演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3.1 森林郁闭度反演结果
        5.3.2 森林郁闭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作者科研经历
参考文献

(4)太行山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被覆盖状况演变
        1.2.2 植被覆盖变化驱动力
        1.2.3 太行山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
    1.3 存在问题与不足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植被及土地利用状况
    2.2 数据来源
        2.2.1 GIMMS NDVI数据集
        2.2.2 气象数据
        2.2.3 其它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最大值合成法
        2.3.2 均值法
        2.3.3 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法
        2.3.4 相关性分析
        2.3.5 地理探测器
第3章 太行山区NDVI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1 不同时间尺度的研究区NDVI时空分布
        3.1.1 研究区NDVI月际空间分布
        3.1.2 研究区NDVI季际空间分布
        3.1.3 研究区NDVI年际空间分布
    3.2 不同时间尺度的研究区NDVI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2.1 研究区NDVI月际变化
        3.2.2 研究区NDVI季节变化
        3.2.3 研究区NDVI年际变化
    3.3 不同地形因素的研究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3.1 不同坡度的研究区NDVI变化特征分析
        3.3.2 不同高程的研究区NDVI变化特征分析
    3.4 不同植被类型的研究区NDVI变化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行山区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力探测
    4.1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研究区NDVI影响因素分析
        4.1.1 研究区植被覆盖驱动力分析
        4.1.2 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
    4.2 研究区NDVI与影响因子的空间相关性
    4.3 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行山区气象因素与植被覆盖状况的响应关系
    5.1 研究区气象因素的变化特征
        5.1.1 气象因素的年际变化特征
        5.1.2 气象因素的季节变化特征
        5.1.3 气象因素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5.2 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
        5.2.1 研究区NDVI与气象因素的年际关系
        5.2.2 研究区不同季节NDVI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5.2.3 研究区不同月份NDVI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Sentinel-1/2的重庆市南川区森林生物量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估测研究现状
        1.2.1 基于单源遥感数据的森林生物量研究现状
        1.2.2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协同反演森林生物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水文
        2.1.3 森林资源
        2.1.4 社会经济
    2.2 研究数据来源
        2.2.1 遥感数据
        2.2.2 样本数据
        2.2.3 其它地理数据
    2.3 数据预处理
        2.3.1 Sentinel-1 预处理
        2.3.2 Sentinel-2 预处理
        2.3.3 样地数据预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影像特征因子提取分析
    3.1 波段信息
    3.2 植被指数
    3.3 纹理特征
    3.4 缨帽变换与主成分分析
        3.4.1 缨帽变换
        3.4.2 主成分分析
    3.5 地形因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森林生物量遥感估测方法优选
    4.1 相关性分析与模型评价指标分析
        4.1.1 相关性分析
        4.1.2 模型评价指标分析
    4.2 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反演模型
        4.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与原理
        4.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与精度评价
    4.3 BP神经网络反演模型
        4.3.1 BP神经网络回归方法与原理
        4.3.2 BP神经网络生物量模型的构建与精度评价
    4.4 支持向量机反演模型
        4.4.1 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与原理
        4.4.2 支持向量机生物量模型构建与精度评价
    4.5 三种生物量估测方法总体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川区森林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1 南川区森林生物量水平分布特征分析
        5.1.1 不同森林生物量等级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5.1.2 不同方向剖面森林生物量空间变化分析
    5.2 南川区森林生物量垂直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2.1 森林生物量海拔分布特征分析
        5.2.2 森林生物量坡度分布特征分析
        5.2.3 森林生物量坡向分布特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InVEST模型的渤海湾沿岸土地系统碳储量及生境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1.2.2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
        1.2.3 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
        1.2.4 InVEST模型生态系统服务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条件
    2.3 社会经济条件
3 模型原理与数据处理
    3.1 InVEST模型介绍
    3.2 碳储量模块
        3.2.1 模型原理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生物多样性模块
        3.3.1 模型原理
        3.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 渤海湾沿岸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
    4.1 2000-2015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
    4.2 2000-2015年渤海湾沿岸土地利用/覆被面积动态变化
    4.3 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转化
5 渤海湾沿岸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
    5.1 2000-2015年碳储量时空变化
        5.1.1 2000-2015年碳储量时间变化特征
        5.1.2 2000-2015年碳储量空间分布
        5.1.3 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碳储量变化分析
    5.2 2000-2015年生境质量时空变化
        5.2.1 2000-2015年生境质量时间变化分析
        5.2.2 2000-2015年生境质量空间分布
        5.2.3 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生境质量变化分析
    5.3 渤海湾沿岸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区
        5.3.1 单项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5.3.2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综合评价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7)大清河流域上游山丘区典型小流域水源涵养林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1.2.2 水文模型在森林水文研究中的应用
        1.2.3 水源林空间配置研究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
        2.1.6 植被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设置及调查取样
        2.3.2 计算水源涵养能力评价指标
        2.3.3 基于SWAT模型的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的方法
        2.3.4 水源林空间优化配置
    2.4 技术路线图
3 大清河流域山丘区典型林分类型水源涵养能力评价
    3.1 不同林分类型的植被层特征
        3.1.1 乔木层生长特征
        3.1.2 林下植被特征
    3.2 不同水源林枯落物层水源涵养能力
        3.2.1 枯落物厚度及蓄积量
        3.2.2 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持水量分析
        3.2.3 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的持水过程
        3.2.4 不同类型水源涵养林下枯落物层持水速率
        3.2.5 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的拦蓄能力
    3.3 不同水源林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
        3.3.1 土壤理化性质
        3.3.2 土壤入渗特征及影响因素
        3.3.3 土壤持水量
    3.4 不同水源林水源涵养能力评价
        3.4.1 评价指标确定
        3.4.2 AHP法确定权重
        3.4.3 评价结果
    3.5 小结
4 基于SWAT模型的流域水文过程模拟
    4.1 SWAT模型的基本原理
    4.2 基础数据处理及数据库构建
        4.2.1 流域空间数据收集
        4.2.2 气象数据库构建
        4.2.3 构建土地利用数据库
        4.2.4 土壤属性数据库构建
    4.3 SWAT模型数据输入及运行
        4.3.1 生成流域河网
        4.3.2 划分子流域
        4.3.3 确定水文响应单元(HRU)
        4.3.4 气象数据输入
        4.3.5 模型的运行
    4.4 模型适用性评价
        4.4.1 基于SWAT-CUP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4.4.2 模型的适应性评价指标
    4.5 月径流量的模拟结果
    4.6 小结
5 不同植被优化配置情景下的水文响应
    5.1 流域立地类型划分
        5.1.1 流域立地类型划分原则
        5.1.2 选择划分因素
        5.1.3 立地类型的划分
        5.1.4 立地质量评价
        5.1.5 水源林空间配置模式
    5.2 流域水源林空间优化配置情景模拟
        5.2.1 建立情景方案
        5.2.2 情境模拟的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面向水土保育的亚热带人工林多功能及其权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土壤侵蚀及土壤保持研究
    1.2 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1.3 植被自然持水量特征研究
    1.4 森林多功能权衡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拟解决关键问题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获取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条件
        2.1.4 植被概况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获取
        2.2.1 样地数据
        2.2.2 遥感数据
        2.2.3 年轮数据
        2.2.4 土壤数据
        2.2.5 地形数据
        2.2.6 小班数据
        2.2.7 气象数据
        2.2.8 森林水文数据
3 研究方法
    3.1 杉木人工林土壤特征分析
        3.1.1 土壤取样和处理
        3.1.2 优势木选择
    3.2 土壤侵蚀及保持定量分析
        3.2.1 侵蚀模型
        3.2.2 侵蚀模型各因子单位
        3.2.3 土壤侵蚀及保持计算
    3.3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3.3.1 林下植被结构预测模型
        3.3.2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计算
    3.4 植被自然持水量测定
4 杉木纯林和混交林土壤特征分析
    4.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4.2 林分生长量测定
    4.3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纯林土壤特征分析
        4.3.1 杉木纯林林分生长特征分析
        4.3.2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纯林土壤特征变化
        4.3.3 杉木纯林土壤理化性质与林分特性关系
        4.3.4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纯林土壤质量综合评分
    4.4 杉木纯林与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研究
        4.4.1 树种混交和土壤深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4.2 杉木纯林和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布特征
        4.4.3 杉木纯林和混交林之间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4.5 讨论分析
        4.5.1 杉木纯林林分生长特征分析
        4.5.2 杉木纯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4.5.3 杉木纯林土壤性质和林分特征相关性分析
        4.5.4 杉木纯林立地变化综合分析
        4.5.5 杉木纯林和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差异
        4.5.6杉木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差异
    4.6 本章小结
5 土壤侵蚀分析及优先保护区识别
    5.1 侵蚀模型各因子计算
        5.1.1 降雨侵蚀力因子
        5.1.2 土壤可蚀性因子
        5.1.3 坡度坡长因子
        5.1.4 植被覆盖或作物管理因子
        5.1.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5.2 采伐迹地区域识别
    5.3 优先保护等级分类
    5.4 土壤侵蚀及保持统计分析
    5.5 土壤侵蚀及保持分析
        5.5.1 将乐县土壤侵蚀及其分级
        5.5.2 坡度因素对将乐县土壤侵蚀的影响
        5.5.3 将乐县土壤保持量及其分析
        5.5.4 裸地面积对将乐县土壤侵蚀量的影响
    5.6 与采伐迹地相关的优先保护区识别
        5.6.1 采伐迹地识别的精度评估
        5.6.2 将乐县人工林恢复特征
        5.6.3 将乐县林地侵蚀因子空间分布
        5.6.4 优先保护等级空间分布
        5.6.5 不同坡度等级内优先保护区域等级面积
        5.6.6 不同森林类型内优先保护区域等级面积
        5.6.7 不同行政区域内优先保护区域等级面积
    5.7 讨论分析
        5.7.1 将乐县森林恢复平均C因子值
        5.7.2 林地内土壤侵蚀因子的空间分布
        5.7.3 优先保护区域等级的空间分布
    5.8 本章小结
6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6.1 林下植被结构特征预测模型构建
    6.2 模型精度评估
    6.3 林下植被结构特征模型构建分析
        6.3.1 模型构建精度评估
        6.3.2 模型变量重要性分析
        6.3.3 模型预测精度评估
    6.4 将乐县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6.4.1 综合蓄水能力法
        6.4.2 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6.4.3 不同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6.4.4 不同海拔范围内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6.5 讨论分析
        6.5.1 林下植被结构特征模型拟合评估
        6.5.2 林下植被结构特征模型变量重要性分析
        6.5.3 模型预测分析
        6.5.4 研究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6.6 本章小结
7 植被自然持水量和生物量关系研究
    7.1 植被自然持水量计算
    7.2 自然持水量与生物量统计分析
    7.3 植被地上和地下结构组分的相关性研究
        7.3.1 乔木种类
        7.3.2 灌木种类
        7.3.3 草本种类
    7.4 结构组分自然持水量和生物量相关关系研究
        7.4.1 乔木种类
        7.4.2 灌木种类
        7.4.3 草本种类
        7.4.4 总生物量与含水量
    7.5 讨论分析
        7.5.1 植被地上和地下组分关系分析
        7.5.2 植被组分含水量与生物量关系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典型人工林四种功能权衡
    8.1 森林四种功能计算
    8.2 森林功能权衡原理
    8.3 地形因素对森林功能的影响
    8.4 林分特征对森林功能的影响
    8.5 各种森林类型的功能特征
    8.6 森林四种功能权衡研究
        8.6.1 木材生产和水源涵养功能
        8.6.2 碳汇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
        8.6.3 木材生产和土壤保持功能
        8.6.4 碳汇功能和土壤保持功能
        8.6.5 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
    8.7 讨论分析
        8.7.1 地形及林分特征对森林功能的影响
        8.7.2 森林四种功能总体效益和权衡分析
    8.8 本章小结
9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河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火烧迹地植被恢复
        1.2.2 林火对地表可燃物的影响
        1.2.3 火烧后林木更新动态
        1.2.4 火烧后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情况
    2.2 气候水文条件
    2.3 地形地貌特征
    2.4 动植物资源
    2.5 土壤类型
3 研究方法
    3.1 外业调查
        3.1.1 样地设置
        3.1.2 火烧强度划分
        3.1.3 林分调查
        3.1.4 可燃物调查
        3.1.5 林木更新调查
        3.1.6 土壤调查
    3.2 室内实验
        3.2.1 可燃物负荷量
        3.2.2 可燃物热值
        3.2.3 可燃物灰分
        3.2.4 空间分布格局
        3.2.5 土壤物理性质
    3.3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油松林火烧迹地林分特征
        4.1.1 油松存活特征
        4.1.2 林分结构特征
        4.1.3 树干熏黑高度特征
    4.2 油松林火烧迹地地表可燃物特征
        4.2.1 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特征
        4.2.2 地表可燃物热值特征
        4.2.3 地表可燃物灰分特征
    4.3 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特征
        4.3.1 更新密度特征
        4.3.2 更新生长性状特征
        4.3.3 更新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4.4 油松林火烧迹地土壤物理性质
        4.4.1 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容重特征
        4.4.2 土壤物理性质与林木更新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4.5 油松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评价
        4.5.1 油松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5.2 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评价
        4.5.3 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评价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基于3S集成技术的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数据预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与制图分析
    3.1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的原则
    3.2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分类体系
    3.3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制图结果
    3.4 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
    4.1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的内涵
    4.2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模型的构建
    4.3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的评价标准
    4.4 锡林浩特胜利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
    4.5 煤炭露天开采对半干旱草原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引导型自修复的矿区景观格局优化方法研究
    5.1 矿区景观格局优化的目标、原则与理论
    5.2 基于引导性自修复的矿区景观格局优化方法
    5.3 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露天煤炭基地引导型自修复
    5.4 锡林浩特市胜利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
    5.5 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生态修复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河北省涞水县北部植物群落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的遥感定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北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D]. 任恬柱.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中亚咸海干涸湖床粉尘扩散的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健康效应[D]. 阿布拉·吐合提. 新疆大学, 2021
  • [3]基于遥感影像数据的森林参数估测研究 ——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D]. 吴宇峰. 浙江大学, 2021(09)
  • [4]太行山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D]. 王炜.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5]基于Sentinel-1/2的重庆市南川区森林生物量估算研究[D]. 刘霜.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基于InVEST模型的渤海湾沿岸土地系统碳储量及生境质量评估[D]. 赵宁.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7]大清河流域上游山丘区典型小流域水源涵养林优化配置研究[D]. 王美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面向水土保育的亚热带人工林多功能及其权衡研究[D]. 周来.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9]河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研究[D]. 王博.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3S集成技术的半干旱草原区大型露天煤炭基地景观格局优化研究[D]. 吴振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河北省涞水县北部植物群落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遥感定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