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浓缩倍数循环水处理技术的工业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翠[1](2019)在《中性清洗及溴类杀菌剂在煤化工循环水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困扰全球的三大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淡水资源短缺及荒漠化。淡水资源短缺被提到全球环境第二大问题,可见其重要性。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资源,因为水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更是战略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命脉。近年来我国引进和自行开发多种冷却水闭路循环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国家政策大力推进各种节水技术,循环水系统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运用最为广泛、效果最为明显的节水技术。一套完整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处理方案包括清洗、预膜及正常处理程序。一般来说,无论是何种结构的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当温度、pH值、浊度、流速等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尤其是当循环水在高浓缩倍数条件下运行时,其水质状态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由于水质不稳定是造成循环冷却水严重的三大问题:腐蚀、结垢、微生物滋生,这三大问题是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一般不会单独存在。通过实验表明酸性清洗和中性清洗都能达到良好的清洗效果。但中性清洗的pH值控制范围可防止酸洗过程中因控制不当对装置的换热器产生局部腐蚀,同时新型清洗剂具有良好的螯合作用,清洗下来的铁离子与清洗剂螯合,降低对金属的腐蚀。酸性清洗排水时间长,随着pH升高,经冷却塔曝气,铁离子容易被氧化形成Fe(OH)3,造成循环水浊度升高,增加排水量;中性清洗工艺操作更加简便,各工艺指标也便于控制;中性清洗耗酸量小,酸性清洗产生废液会污染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性;中性清洗置换量小,耗费药剂量小,节约成本,且清洗和预膜同步进行,有效减少排污,节水效果明显。通过实验表明,投加溴类杀菌剂后能够达到循环冷却水系统杀菌灭藻的控制要求,杀菌率能够达到99.5%以上且能够有效控制系统水体的细菌的滋生,细菌总数可以长期控制标准范围之内且达到参考标准(按国标1x105个/ml计)优秀水平以上。溴类杀菌剂较于氯类杀菌剂投加量小,只需要氯类杀菌剂投加量的15%左右,节约企业人工及物质成本。溴类杀菌剂没有刺鼻的气味,直接改善了储存和操作环境。溴类杀菌剂能够有效控制氯离子浓度的快速升高,氯离子浓度以及异养杀菌总数都能够符合控制指标,而其余的水质指标并没有发生大幅度的改变,减少了补水量和排污量。因此溴类杀菌剂可以替代常规氯类杀菌剂在新型煤化工企业中应用并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苏玲莉[2](2019)在《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系统中阻垢剂的应用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咸阳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的取样分析,得出其水质存在高硬度易腐蚀的问题。本研究以衣康酸(IA)、烯丙基磺酸钠(SAS)、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叔丁醇为分子量调节剂,采用水溶液自由基共聚合法,合成出一种具有多种官能团的三元共聚物阻垢剂。通过正交对比实验确定三元共聚物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配比(IA:SAS:HEMA)=3.5:1.0:0.8,引发剂用量占单体总质量的11%,分子量调节剂占单体总质量的10%,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2h,其合成出的三元共聚物阻垢剂的阻垢率为98.76%,固含量为13.25%。静态实验结果表明,共聚物在夏冬两个温度体系下对CaCO3和CaSO4都具有良好的阻垢效果。当共聚物浓度为5mg/L,温度为25℃,水浴时间为10h时,对CaCO3的阻垢率为98.25%,对CaSO4的阻垢率为80.05%,与市售阻垢剂聚天冬氨酸在同水质条件下进行对比,效果明显优于聚天冬氨酸,因此更适用于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系统中。凝胶色谱图显示,该共聚物分子量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属于一种分子量分布较窄的聚合物;红外光谱图显示,共聚物含有羧基、羟基、磺酸基、酯基等官能团,多种官能团相互协同对共聚物起到增效作用;扫描电镜图显示,共聚物可以改变CaCO3、CaSO4晶体在成核过程中的排列方式,使得晶体形貌发生变化,对CaCO3和CaSO4具有较好的阻垢分散性能。采用旋转挂片法,研究了共聚物与锌盐复配的缓蚀性能以及pH值对缓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物与锌盐的协同作用明显,比较适合于碱性环境中,当锌离子(Zn2+)投加量为3mg/L时,与共聚物的复配效果最好其缓蚀率可达90%以上,而且当共聚物投加量较少时,锌离子(Zn2+)的加入明显提高了缓蚀性能,同时共聚物在第28d的生物降解率达到了理论值得60%,满足易生物降解型阻垢剂的条件。采用朗格利尔的饱和指数(L)以及雷兹纳的稳定指数(R)对循环水水质分析得出,空调循环水的硬度相对较大具有结垢倾向。将共聚物在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系统中现场应用,试验表明,共聚物具有良好的阻垢性能,有效地缓解了系统的结垢腐蚀等问题,验证了共聚物能够适用于纺织厂敞开式空调循环水系统中。图41幅,表12个,参考文献87篇。
冯茜[3](2018)在《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系统安全分析与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安全生产事故的日益严重,人们的安全意识逐渐加强,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中,腐蚀结垢和微生物滋生是运行的重大障碍。循环水供水系统是整体装置运行最基本的冷量来源,是其他系统正常运行的根本保证,虽然该装置无任何危险性介质,但是水质是系统能否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系统的腐蚀结垢与循环冷却水水质密切相关。据统计,90%以上的换热设备都存在腐蚀问题,因此,需要采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思路,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安全隐患作全面地分析和评估。本文主要以循环冷却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本质安全分析法和保护层分析法进行循环冷却水系统风险评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循环冷却水系统腐蚀风险分析本文选取3家2016-2017年在用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水质追踪分析,发现A工厂循环冷却水水质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B、C工厂循环冷却水水质pH、电导率等指标存在超标情况,系统稳定运行可能存在隐患;采用A3碳钢作为实验试样,采用电化学测试及失重法,研究以pH及浓缩倍数为代表的环境腐蚀因子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腐蚀影响,研究发现循环冷却水pH越低,浓缩倍数越高,A3碳钢在冷却水中腐蚀倾向越强,腐蚀速率数值越大。(2)循环冷却水系统本质安全分析从本质安全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水质及水处理工艺两方面存在的风险。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水质风险评价,评价结果表明B工厂循环冷却水水质风险等级为“中度风险”,C工厂循环冷却水水质风险等级为“安全”;采用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Hazard and Operability Analysis,简称HAZOP)方法进行工艺风险因素辨识,并分析系统安全隐患的影响因素,建立适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本质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共找到由水质、压力、温差、流速等导致的8项风险场景。(3)基于LOPA法的循环冷却水系统风险评估HAZOP分析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可定性的识别危险性和可操作性问题,然而该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将问题量化。因此,在HAZOP分析基础上采用LOPA法对循环冷却水系统各保护层的联合作用进行定量风险评估,确定企业现有的保护层是否足够,建立适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风险评估体系。本文选取“循环冷却水pH过低”作为研究场景,通过增加保护层,该事故场景的风险等级由较高风险降为低风险,说明该方法适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
杨洋[4](2012)在《提高循环冷却水系统浓缩倍数的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水量平衡原则和水中溶解含盐量的平衡,从理论上对浓缩倍数的选择进行了探讨。结合实际情况,从设计、水质因素、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浓缩倍数提高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浓缩倍数的措施、方法和水质稳定技术。
李永广,芦云红,刘松松[5](2012)在《钢铁工业净环冷却水高浓缩节水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敞开式净循环冷却水是钢铁企业耗水的重要环节,也是钢铁企业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的重点。本文介绍了循环冷却水提高浓缩倍数的常用技术方法。重点介绍了pH值调节法,详细描述了高浓缩倍数运行下的水处理专用药剂的特点和一体化装置的功能。
明云峰[6](2012)在《多水源循环冷却水系统高浓缩倍数稳定运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开发用于在高浓缩倍率(4倍)以上运行,以城市污水、工业污水、雨水等非常规多水源,为联合钢铁工业补充水源的工业用水(再生水)成套技术,即非常规水源循环冷却水高浓缩倍率运行控制技术。结合经双膜法深度处理的中水回用时所呈现出的负硬度腐蚀性的水质特点,利用药剂间的协同效应进行了复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提出了高效的环境友好型水处理剂及水处理方案。通过对其缓蚀性能、阻垢性能、配伍性、热稳定性的研究表明,药剂具有良好的水处理性能。通过实验室动态模拟试验,以及现场旁路监测试验对药剂综合性能评价,研究表明,该高效的环境友好型水处理剂及水处理方案具有良好的水处理效果。动态模拟试验结果,试验水的浓缩倍率达到4倍时,碳钢的腐蚀速率为0.075mm/a,系统的黏附附速率为9.89mcm,污垢热阻为1.5610-4m2.K/W。现场旁路监测试验结果,碳钢腐蚀速率0.072mm/a、黏附速率为9.93mcm、异养菌小于1105个/mL。为实现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精确化管理,减少人为操作影响因素,开发了与该水处理方案相匹配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它的应用使得循环水系统在高浓缩倍率下运行时,实现了水质运行的平稳化,加药的精准化,监测控制的智能化。最终,建立了一套联合钢铁企业以非常规水为唯一生产水源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减排综合示范工程,实现综合生产废水接近零排放,为严重缺水城市的钢铁企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污染减排提供系统成套技术和工程示范。
李永广,芦云红,郭伟冉,鲁博[7](2012)在《钢铁企业净循环冷却水高浓缩节水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敞开式净循环冷却水是钢铁企业耗水的重要环节,也是钢铁企业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的重点。本文介绍了循环冷却水提高浓缩倍数的常用技术方法。重点介绍了pH值调节法,详细描述了高浓缩倍数运行下的水处理专用药剂的特点和一体化装置的功能。
芦云红,李永广,蔡会利,鲁博[8](2011)在《钢铁工业净环冷却水高浓缩节水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敞开式净循环冷却水是钢铁企业耗水的重要环节,也是钢铁企业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的重点。本文介绍了循环冷却水提高浓缩倍数的常用技术方法。重点介绍了pH值调节法,详细描述了高浓缩倍数运行下的水处理专用药剂的特点和一体化装置的功能。
郑书忠,刘小东,衣龙欣,李俊文,程峰,董洪路,王晓伟,徐辉能,万军,江莉[9](2010)在《高浓缩倍数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针对某化肥厂循环系统低硬度的补充水水质、换热设备材质及循环水系统工艺特点,通过阻垢试验、腐蚀试验和动态模拟试验,开展了在高浓缩倍数(8倍)条件下采用低磷水处理技术及配套自控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在现场实际运行中加以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李永广,芦云红,祁飞,蔡会利,鲁博[10](2010)在《钢铁企业敞开式净循环冷却水高浓缩节水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提高敞开式净循环冷却水浓缩倍数的途径,重点分析了pH值调节法高浓缩倍数运行技术、水处理专用药剂的特点和一体化装置的功能,采用该技术的高炉冷却水系统每年可节水50万t。
二、高浓缩倍数循环水处理技术的工业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浓缩倍数循环水处理技术的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性清洗及溴类杀菌剂在煤化工循环水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水处理剂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外企业循环冷却水发展现状 |
1.2.3 现阶段工业循环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清洗预膜及溴类药剂应用 |
1.3.1 清洗预膜的应用 |
1.3.2 溴类杀菌剂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2 中性清洗预膜替代酸性清洗预膜的研究 |
2.1 循环冷却水系统及酸性清洗预膜概况 |
2.1.1 第一循环水场概况 |
2.1.2 清洗预膜概况 |
2.2 中性清洗预膜替代酸性清洗预膜的原则 |
2.3 酸性清洗预膜与中性清洗预膜的对比实验及结果分析 |
2.3.1 酸性清洗预膜过程 |
2.3.2 中性清洗预膜过程 |
2.4 小结 |
3 溴类杀菌剂替代常规氯系杀菌剂的研究 |
3.1 循环冷却水系统及溴类杀菌剂概况 |
3.1.1 第二循环水场B系统概况 |
3.1.2 溴类杀菌剂现状 |
3.2 溴类杀菌剂替代氯系杀菌剂的原则和目的 |
3.3 溴类杀菌剂代氯系杀菌剂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1 实验方案 |
3.3.2 试验结果 |
3.4 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系统中阻垢剂的应用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
1.1.2 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
1.2 空调循环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纺织厂空调循环水水质稳定方法 |
1.2.2 国外空调循环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空调循环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 共聚物缓蚀阻垢剂的开发与应用 |
1.3.1 羧酸类聚合物阻垢剂 |
1.3.2 绿色环保型阻垢剂 |
1.4 阻垢机理 |
1.5 缓蚀机理 |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药品 |
2.2 实验设备 |
2.3 水质测定 |
2.4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纯化 |
2.5 共聚物表征方法 |
2.5.1 分子量分布表征 |
2.5.2 红外光谱表征 |
2.5.3 扫描电镜表征 |
2.6 共聚物的性能测试方法 |
2.6.1 共聚物固含量的测定 |
2.6.2 阻垢性能的测试 |
2.6.3 缓蚀性能的测试 |
2.6.4 分散氧化铁性能的测试 |
2.6.5 生物降解性能的测试 |
3 IA/SAS/HEMA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
3.1 实验方案设计 |
3.1.1 聚合方式的选择 |
3.1.2 单体的选择 |
3.1.3 引发剂的选择 |
3.1.4 正交实验 |
3.2 聚合机理 |
3.2.1 链引发 |
3.2.2 链增长 |
3.2.3 链转移 |
3.2.4 链终止 |
3.3 三元共聚物的表征 |
3.3.1 凝胶色谱表征 |
3.3.2 红外光谱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4 IA/SAS/HEMA三元共聚物的性能研究 |
4.1 IA/SAS/HEMA三元共聚物阻垢性能 |
4.1.1 浓度对IA/SAS/HEMA三元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 |
4.1.2 硬度对IA/SAS/HEMA三元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 |
4.1.3 碱度对IA/SAS/HEMA三元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 |
4.1.4 水浴时间对IA/SAS/HEMA三元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 |
4.1.5 硫酸根离子浓度对IA/SAS/HEMA三元共聚物阻垢性能的影响 |
4.1.6 垢样的电镜扫描(SEM)分析 |
4.2 IA/SAS/HEMA三元共聚物与锌盐复配的缓蚀性能 |
4.2.1 锌离子浓度对IA/SAS/HEMA三元共聚物缓蚀性能的影响 |
4.2.2 pH值对IA/SAS/HEMA三元共聚物与锌盐复配缓蚀性能的影响 |
4.2.3 碳钢挂片表面腐蚀宏观分析 |
4.3 IA/SAS/HEMA三元共聚物分散氧化铁性能 |
4.4 IA/SAS/HEMA三元共聚物生物降解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5 IA/SAS/HEMA三元共聚物在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系统中的现场应用 |
5.1 咸阳纺织厂某织布车间空调循环水系统概况 |
5.2 水质分析 |
5.2.1 水质测定 |
5.2.2 水质评价 |
5.3 实验步骤 |
5.4 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试验期间水质变化情况 |
5.5.2 挂片腐蚀情况 |
5.5.3 系统结垢情况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3)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系统安全分析与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
1.2.1 国内水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国外水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
1.3 循环冷却水系统存在的问题与风险研究现状 |
1.3.1 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过程中水质影响 |
1.3.2 循环冷却水系统工艺设备安全隐患 |
1.3.3 循环冷却水系统风险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实验方法 |
第2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腐蚀风险分析 |
2.1 前言 |
2.2 循环冷却水系统水质检测 |
2.3 循环冷却水系统腐蚀情况实验研究 |
2.3.1 实验试剂 |
2.3.2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及内容 |
2.4.1 失重法 |
2.4.2 电化学测试 |
2.4.3 实验内容 |
2.5 碳钢腐蚀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A3碳钢在标准配制水中浸泡不同时间的腐蚀情况 |
2.5.2 A3碳钢在不同浓缩倍数下的腐蚀情况 |
2.5.3 A3碳钢在不同pH下的腐蚀情况 |
2.5.4 A3碳钢在浓缩倍数和pH的双重影响下的腐蚀情况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风险评估方法构建 |
3.1 前言 |
3.1.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1.2 危险可操作性评价(HAZOP) |
3.2 循环冷却水系统水质风险评价 |
3.2.1 水质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
3.2.2 水质风险实际案例分析 |
3.2.3 水质风险控制建议 |
3.3 循环冷却水系统风险点挖掘及失效后果分析 |
3.3.1 腐蚀风险点 |
3.3.2 结垢风险点 |
3.3.3 循环冷却水系统失效后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LOPA分析法应用循环冷却水系统 |
4.1 前言 |
4.1.1 保护层分析法(LOPA)简介 |
4.1.2 保护层分析法(LOPA)应用 |
4.2 LOPA评估方法构建 |
4.2.1 评估原则 |
4.2.2 评估影响因素的确定 |
4.2.3 事故场景频率的计算 |
4.3 LOPA分析法实际应用案例 |
4.3.1 循环冷却水系统HAZOP分析 |
4.3.2 循环冷却水系统独立保护层分析 |
4.3.3 循环冷却水系统LOPA评估结果 |
4.4 循环冷却水系统主要风险因素的治理建议 |
4.4.1 水质运行条件 |
4.4.2 工艺条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提高循环冷却水系统浓缩倍数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浓缩倍数的定义及重要性 |
2 浓缩倍数的选择 |
3 浓缩倍数的影响因素和提高措施 |
3.1 设计不合理因素 |
3.2 循环冷却水水质因素 |
3.3 其他 |
4 结论 |
(6)多水源循环冷却水系统高浓缩倍数稳定运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循环冷却水系统概述 |
1.1.1 冷却水水质要求 |
1.1.2 循环水系统危害 |
1.2 水处理药剂 |
1.2.1 缓蚀阻垢剂 |
1.2.2 杀生剂 |
1.3 循环水处理技术 |
1.3.1 水预处理 |
1.3.2 防垢处理 |
1.3.3 腐蚀及控制 |
1.3.4 微生物滋生与黏泥的控制 |
1.3.5 循环水系统的清洗预膜 |
1.4 循环水的浓缩倍数 |
1.4.1 浓缩倍数的含义 |
1.4.2 影响浓缩倍数的系统指标 |
1.4.3 循环水系统的节水运行与管理 |
1.4.4 高浓缩倍数下的指标控制 |
1.5 循环水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1 水处理剂品种迅速增加、性能大幅度提高 |
1.5.2 水处理工艺技术不断发展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荣钢集团循环水系统运行状况分析 |
2.1 荣钢集团部分循环水系统浓缩倍率指标统计 |
2.2 不同浓缩倍数下循环水系统各参数对比 |
2.3 荣钢循环水水质稳定性判断 |
2.3.1 荣钢现场水质分析 |
2.3.2 稳定性判断 |
2.4 高效缓蚀阻垢剂的研究探讨 |
2.5 微生物控制方案的研究探讨 |
2.6 小结 |
第三章 适合负硬度水质的缓蚀阻垢剂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2 正交设计法筛选实验 |
3.3 缓蚀阻垢剂的优化 |
3.4 缓蚀阻垢剂的影响因素研究 |
3.4.1 pH 值控制范围的研究 |
3.4.2 电导率对缓蚀率的影响研究 |
3.4.3 腐蚀性离子对缓蚀率的影响研究 |
3.5 非氧化性杀菌剂的选取 |
3.6 小结 |
第四章 试验室静态试验 |
4.1 试验用药剂 |
4.2 试验用水水质 |
4.3 静态阻垢试验 |
4.3.1 水系统中水垢的产生 |
4.3.2 阻 CaCO3 垢试验 |
4.3.3 阻 Ca3(PO4)2垢试验 |
4.4 腐蚀试验 |
4.4.1 水系统中腐蚀的产生 |
4.4.2 腐蚀试验及结果 |
4.5 杀菌剂对缓蚀阻垢剂的性能影响 |
4.5.1 氧化性杀菌剂对缓蚀阻垢剂的性能影响 |
4.5.2 非氧化性杀菌剂对缓蚀阻垢剂性能的影响 |
4.6 缓蚀阻垢剂的热稳定性 |
4.7 小结 |
第五章 试验室动态模拟试验 |
5.1 试验用水水质 |
5.2 试验方法 |
5.2.1 试验前处理 |
5.2.2 试验后处理 |
5.3 试验条件 |
5.4 试验结果 |
5.5 小结 |
第六章 现场旁路监测试验 |
6.1 荣钢现场循环水系统情况分析 |
6.1.1 循环水水质分析 |
6.1.2 系统概况 |
6.2 试验方法 |
6.2.1 试验前处理 |
6.2.2 试验后处理 |
6.3 试验条件 |
6.4 试验结果 |
6.4.1 第一次现场应用试验 |
6.4.2. 第二次现场应用试验 |
6.4.3 垢样分析 |
6.4.4 试验期间水系统微生物监测与黏泥监测 |
6.5 现场运行水处理方案的制定 |
6.5.1 现场实施的水处理技术方案 |
6.5.2 现场运行的水处理控制指标 |
6.6 小结 |
第七章 智能化远程在线自动监测控制系统的应用 |
7.1 设备简介 |
7.1.1 设备特点 |
7.1.2 功能选项 |
7.2 功能实现 |
7.2.1 pH 参数及相关控制功能 |
7.2.2 电导参数及相关控制功能 |
7.2.3 浊度参数及相关控制功能 |
7.2.4 ORP 参数及相关控制功能 |
7.2.5 热阻参数与腐蚀参数 |
7.2.6 PLC 人机界面与数据通讯 |
7.2.7 数据输出与远程监控 |
7.2.8 其他辅助功能 |
7.3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高浓缩倍数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系统主要参数和补充水水质特点 |
2 试验方法与材料 |
2.1 静态阻垢试验 |
2.2 腐蚀试验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缓蚀阻垢剂的阻垢性能 |
3.2 缓蚀阻垢剂的缓蚀性能 |
3.3 动态模拟试验 |
4 自动监控技术开发 |
5 现场应用 |
6 结论 |
(10)钢铁企业敞开式净循环冷却水高浓缩节水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敞开式净环冷却水系统是钢铁企业的节水重点 |
2.1 敞开式净环冷却水系统节水的重要性 |
2.2 敞开式净环冷却水运行现状及潜力 |
3 提高敞开式净环冷却水浓缩倍数的途径 |
4 pH值调节法高浓缩倍数运行技术 |
4.1 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
(1) 高性能的水质稳定剂是实现高浓缩倍数运行的基础。 |
(2) 实现循环水pH值自动调节是高浓缩倍数运行的必然条件。 |
(3) 提高循环冷却水的自控水平是高浓缩运行的有效保障。 |
4.2 循环冷却水高浓缩倍数运行专用药剂的特点 |
4.3 高浓缩倍数运行一体化装置 |
(1) 阻垢缓蚀药剂自动投加系统。 |
(2) pH值自控调节系统。 |
(3) 浓缩倍数自控调节系统。 |
(4) 循环冷却水运行参数监测及计算机管理系统。 |
4.4 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
5 结语 |
四、高浓缩倍数循环水处理技术的工业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性清洗及溴类杀菌剂在煤化工循环水中的应用研究[D]. 刘翠.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2]纺织厂空调循环水系统中阻垢剂的应用与性能研究[D]. 苏玲莉.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3]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系统安全分析与风险评估研究[D]. 冯茜.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8)
- [4]提高循环冷却水系统浓缩倍数的措施[J]. 杨洋.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06)
- [5]钢铁工业净环冷却水高浓缩节水技术[A]. 李永广,芦云红,刘松松. 2012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下), 2012
- [6]多水源循环冷却水系统高浓缩倍数稳定运行技术研究[D]. 明云峰. 天津大学, 2012(05)
- [7]钢铁企业净循环冷却水高浓缩节水技术[A]. 李永广,芦云红,郭伟冉,鲁博. 2012中国(唐山)绿色钢铁高峰论坛暨冶金设备、节能减排技术推介会论文集/推介指南, 2012
- [8]钢铁工业净环冷却水高浓缩节水技术[A]. 芦云红,李永广,蔡会利,鲁博. “豫兴热风炉杯”2011曹妃甸绿色钢铁高峰论坛暨冶金设备管理经验交流会论文集会刊, 2011
- [9]高浓缩倍数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 郑书忠,刘小东,衣龙欣,李俊文,程峰,董洪路,王晓伟,徐辉能,万军,江莉. 工业水处理, 2010(12)
- [10]钢铁企业敞开式净循环冷却水高浓缩节水技术[J]. 李永广,芦云红,祁飞,蔡会利,鲁博. 河北冶金,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