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破片连杆弹头

多组破片连杆弹头

一、多组破片连续杆战斗部(论文文献综述)

赵宇哲[1](2017)在《爆炸载荷作用下结构展开机理及毁伤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军事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空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也不断更新,为适应空中目标高机动性的特点,要求战斗部向灵活型、轻巧型及高威力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战斗部不仅要严格限制尺寸及重量,还要实现对目标的高效毁伤。展开式定向战斗部是一种具备高效毁伤能力的战斗部结构,是满足以上要求的最佳选择,将大大缩短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在战斗部技术上的差距,在国防工业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展开式定向战斗部在爆炸载荷作用下主装药部分定向展开机理及毁伤威力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弹目交会坐标系建立适用于定向战斗部的引信延迟起爆时间模型。对比几种典型战斗部引战配合方式的相对效能,展开式定向战斗部具有绝对优势;分析模型中各参数对引信延迟起爆时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引信探测距离、引信探测角、相对速度矢量、导弹的攻击状态的影响较大,并给出了在一般弹目交会条件下的最佳引信延迟起爆时间,即导弹迎头攻击时为2.521ms10.576ms,导弹追尾攻击时为4.487ms13.769ms,进而对展开式定向战斗部主装药部分的展开时间提出要求;(2)研究了展开式定向战斗部在爆炸载荷作用下主装药部分的动态响应机理。基于展开式定向战斗部理论模型建立主装药部分动力响应方程,求解爆炸载荷为初始条件下的质心运动轨迹,得出主装药部分完整动态响应过程;进行相同工况数值仿真分析,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吻合较好;通过爆炸驱动展开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计算的可靠性,并对比实验结果进行结构优化,使主装药部分的展开时间达到9.5ms;(3)结合爆炸驱动实验结果提出展开式定向战斗部结构优化方法。针对限位铰链失效原因进行分析,给出缓冲吸能优化方案,利用数值仿真与实验测试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限位铰链有效降低了碰撞载荷,使铰链总体能量吸收率提升至45%,实验结果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及仿真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优化后主装药部分的展开时间缩短至7.6ms;(4)基于展开式定向战斗部毁伤机理,提出破片层设计方案并进行毁伤威力评估。利用数值仿真计算对比了不同刻槽参数对破片性能的影响,给出了最佳设计方案;开展多种工况毁伤威力实验,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获取了展开式定向战斗部毁伤威力。实验结果显示:破片撞击6m处靶板的平均速度为1140.3m/s,对6mm厚Q235钢靶具有90%以上的击穿概率,且在1.2m×1.2m正方形威力范围内的破片密度达到150枚/m2以上;仿真计算得到的破片速度及分布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为展开式定向战斗部威力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数值仿真方法。

李旭锋[2](2006)在《含能破片对模拟战斗部的引爆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巡航导弹战斗部舱段结构和材料特性的详细分析和研究,确立了对巡航导弹战斗部舱段具有高效毁伤作用的爆炸式含能破片的设计方案,同时就该破片对巡航导弹模拟战斗部的机械毁伤和引爆毁伤两方面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机械毁伤方面,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破片对不同厚度的靶板和不同厚度模拟战斗部的极限穿透速度;在引爆毁伤方面,通过对大量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得到了含能破片引爆模拟战斗部的一般规律;一系列的试验则验证了含能破片的设计方案和数值计算的结果。 在单个含能破片对模拟战斗部的引爆机理方面,通过对数值计算和试验现象与结果的分析,综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含能破片引爆巡航导弹模拟战斗部的新的机理——破片爆炸冲击波诱发热点假设。

李丽萍[3](2017)在《破片战斗部毁伤威力测试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预制破片战斗部在爆炸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高温高压爆轰产物并毁伤目标,破片战斗部毁伤威力测试关键技术的研究为破片战斗部威力评价提供了重要支撑。破片战斗部的主要毁伤元为破片和冲击波,破片依靠其动能击穿并损坏目标,当破片质量一定时其动能则取决于速度。因此破片速度对于计算破片战斗部的杀伤半径和杀伤面积、改进装药结构、提高杀伤威力有着重要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战技考核指标,然而破片战斗部爆炸的瞬态特性及各种寄生效应干扰,对破片速度衰减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爆炸冲击波压力的典型表征参量为超压值、正压持续时间和比冲量,但是受爆炸场高温、高压、强火光等寄生效应的影响,往往导致实测值发生畸变且判读困难,因此亟需改进现有的冲击波压力测试装置,并针对获取比冲量、频谱和能量谱等方法展开进一步研究,提高爆炸场冲击波压力测试的可靠性。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方法,重点针对大当量破片战斗部爆炸的两种主要毁伤元,即破片和冲击波的测试方法及相关特性开展研究。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针对现有的破片速度和冲击波压力测试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实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组建破片速度测试系统、冲击波压力电测系统及基于效应靶的冲击波压力评价系统。破片速度测试系统主要由多组光幕靶和数据采集系统构成,根据“定距测时”的原理获得破片的时间-距离数据,再建立破片速度衰减规律模型。冲击波压力电测系统主要由冲击波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等组成,通过分析测试曲线得到压力峰值、正压作用时间、比冲量,以及冲击波压力的频谱和能量谱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效应靶的冲击波压力评价方法并建立测试系统,通过爆炸冲击波作用下效应靶的最大变形挠度来评价冲击波压力的毁伤效能。所组建的爆炸场破片速度及冲击波压力测试系统为破片战斗部毁伤威力评价奠定了基础。(2)建立了球形、圆柱体和立方体三种典型预制破片的速度衰减模型及预报破片某点处速度的方程。首先改进设计了一种破片高速加载装置,通过分段试验的方法,分别获取了三种破片在高速段、中速段和低速段的时间-位移值,通过数据拟合获得典型破片的速度衰减系数。结果表明球形破片在三种速度段的衰减系数基本保持稳定,建立的球形破片速度衰减规律模型是可信的;利用cxS-Ma函数关系建立了可预报圆柱体破片和立方体破片初速度和某点处速度的方程,为计算战斗部破片的杀伤半径和杀伤面积提供了理论依据。(3)基于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的结果,设计了一种可抑制寄生效应的传感器安装装置。分析了高机械冲击和热冲击两类重要寄生效应的来源及对冲击波压力传感器的影响机理,分别建立了未加寄生效应抑制装置和加寄生效应抑制装置时传感器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模拟试验及爆炸场试验对其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带有寄生效应抑制装置的传感器信号在幅值、频率和能量谱上都有效抑制了干扰,为后期冲击波压力频率及能量谱特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也为破片战斗部毁伤威力测试方法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4)开展了冲击波压力的频谱分析和能量谱分析,针对EMD/HHT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信号分解的频率分辨率和不确定度;基于小波分析剔除了某实测信号的奇异点;提出了一种稳定化数值积分求取比冲量的计算方法;设计了冲击波压力信号处理软件。结果表明对于同种炸药,低频段能量值比高频段能量值大,对目标的毁伤效能更好;同时随着距离的增加,低频段能量所占比例逐渐增加,高频段的能量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不同炸药的爆炸冲击波能量谱在高频段和低频段的分布随药量和炸药种类的不同而明显不同,随着炸药TNT当量的增大,能量谱值不断增大,且低频段能量百分比逐渐增加,高频段能量百分比不断减小。稳定化积分方法计算冲击波比冲量的误差小于4.79%,优于常用数值积分方法的最大误差18.644%,对于破片战斗部冲击波压力信号数据处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5)提出了一种基于效应靶的冲击波压力评价方法,并根据量纲分析和相似性原理建立了效应靶变形挠度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开展了不同材料、不同形状和不同尺寸下效应靶变形响应的数值计算,根据结果确定了材料为2A12铝合金、结构尺寸为Φ300×2mm的效应靶结构。基于量纲分析的原理,对影响效应靶变形的TNT当量,炸药装填密度、单位质量炸药所释放的能量、爆炸产物的膨胀指数、初始压力、初始密度、绝热指数、直径、厚度、密度、剪切模量、屈服应力、炸距和炸高等因素进行量纲分析,建立了效应靶最大挠度的经验模型。设计了 100kg、60kg、20kg三种破片战斗部爆炸条件下的立靶、平靶试验,用回归分析法获得二者经验模型系数。结果表明,立靶与平靶两种结构效应靶最大挠度的试验结果与经验模型计算结果误差分别优于3.59%及3.33%,误差主要来自爆炸场破片击中效应靶而引起额外形变,以及效应靶变形挠度的测量不确定度。模型计算挠度与试验测试值的吻合较好,说明该模型可用于爆炸场冲击波压力的定量评定,对于效应靶用于爆炸场冲击波压力的评定具有指导意义。

宋柳丽[4](2008)在《偏心起爆式定向战斗部破片速度分布及增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了试验、理论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偏心起爆式定向战斗部破片速度、密度分布及起爆点的数目、位置等对破片速度增益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偏心的起爆方式对战斗部破片有一定的汇聚作用,但并不明显。偏心起爆对破片速度的影响显着。在与起爆点相对的方向上,破片速度最大,增益可达24.7%,在此位置的两侧,破片速度呈递减趋势分布。偏心起爆点数目的变化对破片速度增益的影响不大。起爆点距端面中心越远,破片的速度增益越大。一端偏心点起爆方式要优于中心起爆方式,在与起爆点相对的方向上,破片速度与中心起爆相比有着明显的增大。两端同时起爆战斗部的起爆方式要优于一端起爆,两端起爆的破片速度明显高于一端起爆时的破片速度。偏心线起爆对破片速度的影响与两端同时起爆的情况相似,速度的增益值也相近,最大增益略低于两端起爆。综合来看,两端同时偏心起爆的方式为最优起爆方式,破片速度增益最大,其次是偏心线起爆,最后是一端偏心起爆。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战斗部工程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梁生[5](1967)在《多组破片连细杆战斗部》文中指出 这一发明叫做多组破片连细杆战斗部,是1958年5月12号存档的,顺序号为734.806专利的续篇。本发明与导弹战斗部有关,主要是关于顺序号为590.077、590.078、590.079和734.806诸专利中所述之连细杆战斗部结构上的改进。存档顺序号为590.079的“双层战斗部”一文中,已经提出了一种破片战斗部,其破片是由分层排列的矩形截面细杆组成的,而且这些细杆的相应末端交错地紧连着。因此,

龙洪明[6](2005)在《破片式与杆条式导弹战斗部威力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对导弹战斗部静爆威力试验中的破片战斗部与杆条战斗部的破片性、飞行性、杀伤性和飞散性等项目进行分析研究。

李元[7](2016)在《偏心起爆定向战斗部若干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定向战斗部毁伤功能的实现高度依赖于引战配合效率和起爆系统功能。本研究利用数值模拟、理论推导和靶场试验等方法,对战斗部定向毁伤所涉及的引战配合、起爆方位控制及定向战斗部设计优化所涉及的破片速度理论、毁伤效能评估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基于一维等熵流体理论和Gurney公式,建立了求解偏心起爆定向战斗部破片速度分布的新方法;该方法不需要依靠试验确定未知参数,具有理论封闭性。(2)提出了研究多点同步起爆偏差对战斗部威力影响的方法,得到了起爆方式和战斗部结构对毁伤威力的影响、延时起爆对破片飞散方向影响的总体认识,为定向战斗部设计提供了参考。(3)设计了基于含能逻辑开关的混合异步与门,并以此为模块采用共用输入端的方法设计了六分位爆炸逻辑网络;设计了一入多出柔性线同步起爆网络,并提出了一种评估其爆轰波输出同步性的方法;将所设计的爆炸逻辑网络和柔性同步起爆网络集成装配组成了偏心定向起爆系统试验样机。(4)提出了利用激光束螺旋布置来测量弹体转速的方法,建立了考虑目标方位和弹体旋转的定向战斗部引战配合算法,可为定向战斗部其他引信体制的引战配合问题提供重要借鉴。(5)设计了圆柱形和六棱柱形战斗部原理样弹,试验结合仿真研究了偏心多点起爆时战斗部的威力增益情况,结果表明偏心两线起爆可提高圆柱战斗部破片速度30.6%、穿孔密度6.47%,可提高棱柱战斗部破片速度27.71%、穿孔密度34.09%;数值模拟研究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6)研究了定向战斗部毁伤概率的计算方法,结合目标易损性分析,给出了棱柱和圆柱形定向战斗部在不同弹目距离下的毁伤概率。

李洛[8](2015)在《六光束脉冲激光探测定向战斗部引战配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配备六光束脉冲激光探测系统、六象限破片式定向战斗部的防空火箭弹打击武装直升机的引战配合系统,研究防空火箭弹武器系统引战配合规律,为提高防空火箭弹引战配合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建立了用于引战配合分析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武装直升机整机模型,武装直升机易损模型,六光束脉冲激光探测模型,战斗部破片飞散模型,单枚破片击穿平板部件毁伤概率计算模型。基于这些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编写了六光束脉冲激光探测概率的计算程序,火箭弹对直升机目标的毁伤概率计算程序。利用蒙特卡洛多次抽样计算和统计分析,研究了引战配合系统中脉冲激光发射频率、火箭弹转速、探测半径等因素对六光束脉冲激光探测概率的影响,探测半径、弹目交会姿态、战斗部参数等因素对毁伤概率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火箭弹自身转速增大,探测概率逐渐变大;当转速达到某一值时,探测概率稳定;提高脉冲激光发射频率有利于提高探测概率;较小的探测半径,探测概率要略高,毁伤概率随探测半径的变化并不明显;火箭弹迎击直升机目标的毁伤概率要大于尾追目标时的毁伤概率。由统计结果得到了最佳起爆延时和最佳起爆方位角的分布,并以此编制了最佳起爆方位角的表格,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查询起爆方位角表格的方法,可以满足定向起爆的要求。在将目标简化为点目标的情况下,推导了最佳起爆延时和最佳起爆方位角的解析式。实际情况中,目标的体积不可忽略,若直接利用所推导的解析式,起爆效果不佳,因此提出了修正的最佳起爆延时计算方法。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利用修正的方法计算起爆延时,并结合起爆方位角查询表格,火箭弹对目标的毁伤概率要比直接利用解析式时的毁伤概率高,在迎击状态下,毁伤概率高出5%,在尾追状态下,毁伤概率高出10%。

夏长峰[9](2010)在《不对称引爆增益破片定向战斗部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采用试验得到数据,通过计算分析,进行了增益破片战斗部在不对称起爆状况下对比中心起爆情况下战斗部的破片飞离速度、破片密度场分布及破片增益情况研究。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对称起爆在沿目标方向对破片飞散有一定的聚汇作用,效果较不明显。破片飞离速度在不对称起爆条件下受影响较大,在半周方位角之内,破片飞离速度依照方位角度的递增加而递变增大。一个起爆点不对称起爆优于点中心对称起爆,与中心对称起爆相比,在目标方向上一个起爆点不对称起爆的破片飞离速度有着特别大的增加现象,最大增益值约为11%。通过本文的试验分析总结,理论研究推导得出了破片增益战斗部的增益情况的论述,本文分析论述的结论能够为战斗部工程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志林[10](2015)在《低旋子母弹盘状子弹终点效应和飞行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给某低旋子母弹盘状子弹及其引信优化设计提供参考,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并结合试验验证,研究了偏心传爆系统的破片仞速分布以及不同传爆管偏置位置、不同壳体厚度、不同破片形状对偏心传爆系统杀伤威力的影响,分析了盘状子弹串相互分离动态特性。通过破片初速理论和ANSYS/LS-DYNA软件仿真分析,得出传爆管偏置对破片杀伤威力的影响:破片离传爆管越远,初速就越高。随距传爆管距离的变化,破片初速增长速率由慢到快再变缓慢。相比于中心传爆系统,传爆管偏置7 mm时偏心传爆系统破片初速增益为-5.06%-5.64%。因此传爆管的偏置不仅有助于引信实现安全性设计,对破片杀伤效能影响也不大。通过偏心传爆系统杀伤威力影响因素的仿真研究得出:传爆管偏置对战斗部破片初速增益影响不大。传爆管偏置9 mm时,破片初速增益只有-7.28%-8.28%。随着传爆管偏置距离的增加,同一周向破片间初速大小差异变大;壳体厚度一定时,随着厚度的增加,破片初速变低。当壳体过薄时,初速也较低;在破片排列相同的情况下,球形破片初速最高,其次是圆柱形破片,初速最低的是立方形破片。通过盘状子弹飞行稳定性理论分析与仿真研究得出:短圆柱体盘状子弹切向力系数、法向力系数和静力矩系数随着子弹长径比的增大而增大。盘状子弹出舱后以子弹串形式无法稳定飞行,待子弹串相互分离,在气流的作用下单个子弹亦无法稳定飞行。因此盘状子弹在低旋状态下能够实现抛撒后的快速分离。

二、多组破片连续杆战斗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组破片连续杆战斗部(论文提纲范文)

(1)爆炸载荷作用下结构展开机理及毁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定向战斗部发展概况及趋势
        1.2.1 国外定向战斗部发展历程
        1.2.2 国外定向战斗部应用现状
        1.2.3 国内定向战斗部发展历程
        1.2.4 定向战斗部发展趋势
    1.3 定向战斗部分类及毁伤机理
    1.4 定向战斗部毁伤技术及研究方法
        1.4.1 引战配合
        1.4.2 杀伤元素分类
        1.4.3 破片毁伤技术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定向战斗部引战配合研究
    2.1 引言
    2.2 战斗部定向起爆技术相关问题
    2.3 最佳引信延迟起爆时间
        2.3.1 弹目交会模型
        2.3.2 引信探测视角对延迟起爆时间的影响
        2.3.3 引信探测距离对延迟起爆时间的影响
        2.3.4 导弹速度对延迟起爆时间影响
        2.3.5 相对速度俯仰角对延迟起爆时间影响
        2.3.6 相对速度偏航角对延迟起爆时间影响
        2.3.7 破片初速对延迟起爆时间的影响
    2.4 关于引战配合问题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展开式定向战斗部动力响应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展开式定向战斗部动力响应过程的理论分析
        3.2.1 战斗部结构理论模型
        3.2.2 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
        3.2.3 主装药部分动力响应微分方程
        3.2.4 方程初值与结构参数计算
        3.2.5 结果与讨论
    3.3 展开式定向战斗部动力响应过程的数值仿真
        3.3.1 数值仿真模型
        3.3.2 材料模型及参数
        3.3.3 理论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3.4 展开式定向战斗部动力响应过程的实验研究
        3.4.1 实验方案
        3.4.2 结果分析
    3.5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展开式定向战斗部铰链结构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铰链失效分析及缓冲吸能结构设计
        4.2.1 失效分析
        4.2.2 缓冲吸能设计
    4.3 数值仿真研究
        4.3.1 仿真模型及材料模型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实验研究
        4.4.1 实验结构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展开式定向战斗部毁伤威力研究
    5.1 引言
    5.2 战斗部毁伤效应简介
        5.2.1 破片数量
        5.2.2 破片初速及飞行规律
        5.2.3 破片的空间分布
        5.2.4 破片杀伤面积
        5.2.5 破片对目标的毁伤作用
    5.3 预控破片形成原理
    5.4 数值仿真
        5.4.1 破片层结构模型
        5.4.2 二维仿真计算
        5.4.3 三维仿真计算
        5.4.4 三维模型与二维模型仿真结果对比
        5.4.5 破片对靶板毁伤威力
    5.5 实验研究
        5.5.1 实验方案
        5.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 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2)含能破片对模拟战斗部的引爆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反导战斗部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反导战斗部的发展趋势
        1.2.3 含能破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巡航导弹战斗部舱段毁伤机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2 巡航导弹战斗部的特性与毁伤模式
    2.1 巡航导弹的特性分析
        2.1.1 巡航导弹简介
        2.1.2 巡航导弹主要功能及作战特点
        2.1.3 巡航导弹的结构
    2.2 巡航导弹战斗部舱段的结构和毁伤模式
        2.2.1 战斗部舱段的结构
        2.2.2 战斗部舱段的毁伤模式及机理分析
    2.3 巡航导弹战斗部的等效原则和等效模型的建立
        2.3.1 等效靶的概念和建立
        2.3.2 不同材料的厚度等效
        2.3.3 战斗部舱段等效模拟靶
    2.4 本章小结
3 含能破片
    3.1 含能破片概述
        3.1.1 含能破片的原理
        3.1.2 含能破片的特点
        3.1.3 含能破片的分类
    3.2 爆炸式含能破片的总体设计
        3.2.1 爆炸式含能破片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3.2.2 爆炸式含能破片的材料选取
    3.3 含能破片静态威力研究
        3.3.1 含能破片静态爆炸效果的数值模拟
        3.3.2 含能破片静态爆炸的试验研究
    3.4 含能破片原理验证的数值模拟
        3.4.1 计算模型
        3.4.2 计算结果
    3.5 含能破片原理验证试验
        3.5.1 试验设计
        3.5.2 试验结果及说明
        3.5.3 试验分析及结论
    3.6 本章小结
4 含能破片对模拟战斗部的侵彻特性研究
    4.1 柱型破片侵彻单层靶穿靶速度的理论研究
        4.1.1 剩余速度和极限穿靶速度计算模型的建立
        4.1.2 极限穿靶速度和剩余速度的计算
    4.2 含能破片对模拟战斗部极限穿靶速度的数值模拟
        4.2.1 含能破片对单层等效靶极限穿靶速度的计算
        4.2.2 含能破片对不同厚度单层等效靶极限穿靶速度的计算
        4.2.3 含能破片对不同厚度模拟战斗部侵彻的极限穿靶速度
    4.3 本章小结
5 含能破片对模拟战斗部的引燃引爆过程研究
    5.1 破片对模拟战斗部的引燃引爆机理
        5.1.1 带壳炸药的冲击起爆机理
        5.1.2 带壳炸药冲击起爆临界速度的经验公式
        5.1.3 破片对不同厚度带壳炸药冲击起爆临界速度的计算
    5.2 含能破片对模拟战斗部引爆过程的数值模拟
        5.2.1 等效普通预制破片对模拟战斗部的冲击引爆
        5.2.2 含能破片对模拟战斗部的引爆过程
    5.3 含能破片对模拟战斗部的引燃/引爆试验研究
        5.3.1 试验方案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3 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结论
    6.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3)破片战斗部毁伤威力测试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破片战斗部毁伤威力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1.2.1 破片速度测试研究现状
        1.2.2 爆炸场冲击波压力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1.2.3 基于效应靶的冲击波压力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破片战斗部毁伤威力总体测试要求及测试系统组建
    2.1 引言
    2.2 破片战斗部毁伤威力总体测试要求
    2.3 破片速度测试方法及系统组成
        2.3.1 基于铝箔靶的破片速度测量系统
        2.3.2 基于光幕靶的破片速度测量系统
    2.4 冲击波压力测试及系统组成
        2.4.1 引线电测法
        2.4.2 存储测试法
    2.5 基于效应靶的冲击波压力测试方法及系统组成
    2.6 本章小结
3 典型预制破片衰减规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弹体及破片加载装置设计
        3.2.1 弹体设计
        3.2.2 破片加载装置设计
    3.3 三种典型预制破片速度衰减规律试验
        3.3.1 试验方案设计
        3.3.2 球形破片试验结果及分析
        3.3.3 圆柱体和立方体破片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典型破片速度衰减规律分析及建模
        3.4.1 球形破片衰减规律分析及建模
        3.4.2 圆柱体破片衰减规律分析及建模
        3.4.3 立方体破片衰减规律分析及建模
    3.5 本章小结
4 冲击波压力传感器寄生效应及其抑制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寄生效应分析
        4.2.1 机械冲击及振动的影响
        4.2.2 热冲击的影响
    4.3 冲击波压力传感器对机械振动及冲击的响应分析
        4.3.1 传感器的响应分析
        4.3.2 传感器受机械振动干扰的力学模型
    4.4 冲击波压力传感器对热冲击的响应分析
        4.4.1 传感器的热冲击响应分析
        4.4.2 传感器受热冲击的力学模型
    4.5 寄生效应抑制方法研究
        4.5.1 寄生效应抑制装置设计
        4.5.2 加机械振动及冲击抑制装置的传感器建模及分析
        4.5.3 热冲击抑制装置的数学模型
    4.6 寄生效应抑制装置的试验研究
        4.6.1 冲击模拟试验研究
        4.6.2 爆炸场工况试验研究
        4.6.3 热冲击模拟试验研究
    4.7 本章小结
5 冲击波压力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典型的实测冲击波压力信号及分析方法
        5.2.1 四种典型的实测冲击波压力信号分析
        5.2.2 冲击波压力信号的频谱分析
        5.2.3 基于小波分析的奇异点剔除方法
    5.3 爆炸冲击波压力比冲量计算方法研究
        5.3.1 求取比冲量的常用数值积分方法
        5.3.2 稳定化数值积分方法求取比冲量
    5.4 基于改进HHT的冲击波压力能量谱分析
        5.4.1 Hilbert变换及EMD分解原理
        5.4.2 基于小波包的改进HHT方法
        5.4.3 爆炸冲击波压力能量谱特征分析
    5.5 基于MATLAB的冲击波信号处理软件设计
        5.5.1 数据处理软件总体设计
        5.5.2 软件功能实现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效应靶的冲击波压力测试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效应靶方法的工作机理分析
    6.3 典型效应靶结构设计
        6.3.1 材料选择
        6.3.2 效应靶形状的确定
        6.3.3 效应靶尺寸的选定
        6.3.4 安装结构设计
    6.4 效应靶变形的试验验证
    6.5 基于量纲分析的爆炸冲击波效应靶变形挠度模型建立
        6.5.1 量纲分析的原理
        6.5.2 效应靶变形的量纲分析
        6.5.3 效应靶模型参数计算
    6.6 本章小结
7 全文小结
    7.1 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附录

(4)偏心起爆式定向战斗部破片速度分布及增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国内外定向战斗部的研究情况
    1.2 定向战斗部的分类
        1.2.1 偏心起爆式定向杀伤战斗部
        1.2.2 破片芯式定向杀伤战斗部
        1.2.3 可变形定向杀伤战斗部
        1.2.4 展开型定向杀伤战斗部
    1.3 定向战斗部研制的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2 偏心起爆式定向战斗部的试验研究
    2.1 试验战斗部结构
    2.2 试验方案设计
    2.3 破片初速径向分布试验
        2.3.1 破片初速的测量方法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偏心起爆式定向战斗部破片初速计算的理论模型
    3.1 偏心起爆战斗部的结构
    3.2 中心起爆破片初速计算
        3.2.1 Gurney公式计算破片初速
        3.2.2 中心起爆战斗部的能量分配模型
    3.3 偏心起爆破片初速计算
        3.3.1 偏心起爆时爆轰波对破片的作用
        3.3.2 偏心起爆战斗部的能量分配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偏心起爆定向战斗部爆炸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计算理论基础
        4.1.1 有限元法概述
        4.1.2 ANSYS/LS-DYNA程序的功能
        4.1.3 接触─碰撞界面算法
        4.1.4 流固耦合数值算法
    4.2 计算方案及模型设计
        4.2.1 计算方案设计
        4.2.2 计算模型设计
        4.2.3 模型材料及状态方程
    4.3 中心起爆战斗部爆轰过程的数值模拟
    4.4 偏心─点起爆战斗部爆轰过程的数值模拟
    4.5 模拟结果分析
        4.5.1 破片周向分布模拟结果分析
        4.5.2 破片速度模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起爆方式对破片速度影响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5.1 计算方案设计
    5.2 起爆点数目对破片速度增益的影响
    5.3 起爆点位置对破片速度增益的影响
        5.3.1 起爆点到端面中心距离对破片速度增益的影响
        5.3.2 两端面同时引爆对破片速度增益的影响
    5.4 偏心线起爆对破片速度增益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6)破片式与杆条式导弹战斗部威力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破片试验分析
    2.1 破片性质试验
        2.1.1 破片分级处理
        3.1.2 破片数量计算及分布规律
    2.2 破片飞行性试验
    2.3 破片杀伤性试验
    2.4 破片飞散性试验
3 结束语

(7)偏心起爆定向战斗部若干理论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定向战斗部关键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定向战斗部威力研究现状
        1.2.2 定向战斗部定向起爆系统研究现状
        1.2.3 定向战斗部引战配合及毁伤效能评估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偏心起爆定向战斗部的破片速度理论计算方法研究
    2.1 基于一维等熵流体理论的定向方向破片速度计算与修正
        2.1.1 定向方向破片速度计算
        2.1.2 速度修正
        2.1.3 破片速度增益规律
    2.2 偏心一线起爆定向战斗部破片速度分布计算
        2.2.1 偏心起爆破片速度径向飞散规律
        2.2.2 模型建立
        2.2.3 模型验证及结论
    2.3 偏心两线起爆定向战斗部破片速度计算
        2.3.1 爆轰波碰撞反射理论
        2.3.2 偏心两线起爆时破片速度计算及修正
        2.3.3 偏心两线起爆破片速度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起爆方式对战斗部毁伤效能的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3.1 不同起爆方式对不同结构战斗部的毁伤威力影响研究
        3.1.1 战斗部设计及有限元模型
        3.1.2 起爆方式
        3.1.3 计算结果分析及结论
    3.2 偏心多点延时起爆对破片飞散角的影响
        3.2.1 延时起爆对破片周向飞散角的影响
        3.2.2 序惯起爆对破片轴向飞散角的影响
    3.3 同步性偏差对威力参数的影响研究
        3.3.1 起爆偏差下的计算结果
        3.3.2 结果检验及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斗部定向起爆系统设计研究
    4.1 定向起爆爆炸逻辑网络设计研究
        4.1.1 爆炸零门可靠性窗口分析
        4.1.2 混合式异步与门的设计以及爆炸逻辑网络组网
        4.1.3 爆炸逻辑网络可靠性设计与功能试验研究
        4.1.4 爆炸逻辑网络可靠性分析
    4.2 柔性多点同步起爆网络设计与同步性测试研究
        4.2.1 一入二出同步起爆网络组网设计与试验
        4.2.2 一入四出同步起爆网络组网设计与试验
    4.3 柔性多点同步起爆网络起爆同步性分析与估计
        4.3.1 同步起爆网络结构
        4.3.2 间隙界面爆轰传递规律
        4.3.3 爆轰输出同步性测试
        4.3.4 同步性偏差模型建立
        4.3.5 试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定向战斗部引战配合研究
    5.1 目标方位探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5.1.1 目标探测系统组成和作用原理
        5.1.2 弹体转速测量研究
        5.1.3 螺旋角的设计与选取
    5.2 目标探测概率研究
        5.2.1 转速对探测概率的影响
        5.2.2 激光器布置对探测概率的影响
    5.3 最佳起爆延时和最佳起爆方位角研究
        5.3.1 相对运动方程建立
        5.3.2 相对运动方程的求解
        5.3.3 最佳起爆延时和方位角计算
    5.4 物理仿真及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定向战斗部毁伤效能试验与评估研究
    6.1 偏心起爆定向战斗部毁伤试验研究
        6.1.1 样弹设计
        6.1.2 靶场布置
        6.1.3 试验结果处理
        6.1.4 数值模拟分析
    6.2 定向战斗部毁伤效能评估程序研究
        6.2.1 弹目交会模块
        6.2.2 引信探测模块研究
        6.2.3 破片威力场提取以及目标等效靶研究
        6.2.4 毁伤概率计算
    6.3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战斗部原理样弹设计图纸
附录 B 定向战斗部毁伤效能评估软件(ALES v1.0)界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8)六光束脉冲激光探测定向战斗部引战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引战配合理论
        1.2.2 国内外引战配合技术研究现状
        1.2.3 引战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引战配合仿真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引战配合系统分析
    2.1 六光束脉冲激光探测系统
    2.2 战斗部系统
        2.2.1 预制破片式战斗部特点
        2.2.2 定向起爆方式
    2.3 引战配合分析
    2.4 目标系统
        2.4.1 关键部件的易损性等效模型
        2.4.2 整机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六光束脉冲激光系统探测概率研究
    3.1 六光束脉冲激光系统探测目标模型
        3.1.1 目标模型
        3.1.2 六光束脉冲激光模型
        3.1.3 目标探测模型
    3.2 参数选取与仿真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1 探测概率与频率、转速关系
        3.3.2 探测概率与频率、目标速度关系
        3.3.3 探测概率与探测半径、目标速度关系
        3.3.4 探测概率与探测半径、转速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引战配合效率研究
    4.1 引战配合模型
        4.1.1 破片飞散模型
        4.1.2 目标易损模型
        4.1.3 破片击穿毁伤模型
    4.2 毁伤概率计算
    4.3 仿真分析
        4.3.1 毁伤概率与破片参数的关系
        4.3.2 迎击和尾追对于毁伤概率的影响
        4.3.3 迎击和尾追时最佳起爆延时和最佳起爆方位角的分布
    4.4 简易起爆角度控制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最佳起爆延时和最佳起爆方位角的研究
    5.1 建立模型
        5.1.1 最佳起爆延时模型
        5.1.2 最佳起爆方位角模型
    5.2 起爆延时和起爆方位角模型的计算分析
        5.2.1 起爆延时模型计算分析
        5.2.2 起爆方位角模型计算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9)不对称引爆增益破片定向战斗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定方向战斗部的研究发展状况
    1.2 定方向毁伤战斗部的种类
        1.2.1 不对称引爆定方向毁伤战斗部
        1.2.2 破片芯模式定方向毁伤战斗部
        1.2.3 可形变定方向毁伤战斗部
        1.2.4 展开模式定方向毁伤战斗部
    1.3 定方向毁伤战斗部开发的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2 破片增益战斗部的试验研究
    2.1 试验战斗部
    2.2 破片初速径向分布试验
        2.2.1 破片初速的测量方法
        2.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破片增益战斗部破片初速的理论分析
    3.1 不对称引爆战斗部的结构
    3.2 中心起爆破片初速V_0
        3.2.1 Gurney公式计算破片初速
        3.2.2 中心起爆的能量分配模型
    3.3 不对称起爆破片初速
        3.3.1 不对称起爆时爆轰波对破片的作用
        3.3.2 不对称起爆的能量分配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破片增益战斗部的数值模拟
    4.1 数值计算理论基础
        4.1.1 ANSYS/LS-DYNA程序的功能
        4.1.2 接触——碰撞界面算法
        4.1.3 流固耦合数值算法
    4.2 计算方案及模型设计
        4.2.1 计算方案设计
        4.2.2 计算模型设计
        4.2.3 模型材料及状态方程
    4.3 中心起爆数值模拟
    4.4 偏心一点起爆数值模拟
    4.5 模拟结果分析
        4.5.1 破片周向分布模拟结果分析
        4.5.2 破片速度模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低旋子母弹盘状子弹终点效应和飞行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子母弹子弹药概述
        1.2.1 子母弹简介
        1.2.2 子弹及子弹引信概述
        1.2.3 本文的研究对象
    1.3 子弹终点效应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破片杀伤战斗部研究现状
        1.3.2 偏心传爆战斗部破片杀伤效应研究现状
    1.4 子弹飞行稳定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传爆管偏置对盘状子弹杀伤威力影响的研究
    2.1 预制破片战斗部结构
    2.2 破片飞散理论
        2.2.1 破片初速计算理论模型
        2.2.2 偏心起爆战斗部预制破片初速分析
        2.2.3 破片初速轴向分布
        2.2.4 破片飞散特性
    2.3 偏心传爆系统数值模拟分析
        2.3.1 有限元法概述
        2.3.2 偏心传爆系统及有限元模型
        2.3.3 材料模型及其参数选择
        2.3.4 仿真结果与数值分析
    2.4 理论计算与试验验证
        2.4.1 理论计算
        2.4.2 试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偏心传爆系统杀伤威力影响因素仿真研究
    3.1 偏心传爆系统破片初速修正
        3.1.1 影响破片初速的主要因素探讨
        3.1.2 破片初速修正理论
    3.2 传爆管偏置距离对破片初速影响的仿真与分析
        3.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2.3 理论验证
    3.3 壳体厚度对破片速度影响的仿真与分析
        3.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3 理论计算与分析
    3.4 破片形状对破片速度影响的仿真与分析
        3.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3 理论计算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盘状子弹串相互分离动态特性分析
    4.1 子弹飞行稳定性概述
    4.2 子弹弹道方程的建立
        4.2.1 坐标系及坐标变换
        4.2.2 子弹空气动力学分析
        4.2.3 子弹运动微分方程
    4.3 盘状子弹气动特性仿真研究
        4.3.1 常规弹丸气动特性
        4.3.2 盘状子弹小攻角气动特性分析与计算
    4.4 盘状子弹飞行稳定性分析
        4.4.1 盘状子弹攻角微分方程
        4.4.2 盘状子弹初始飞行稳定性
        4.4.3 盘状子弹分离试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结束语
    5.1 工作总结
    5.2 主要研究结论
    5.3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多组破片连续杆战斗部(论文参考文献)

  • [1]爆炸载荷作用下结构展开机理及毁伤效应研究[D]. 赵宇哲.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2)
  • [2]含能破片对模拟战斗部的引爆机理研究[D]. 李旭锋.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1)
  • [3]破片战斗部毁伤威力测试关键技术研究[D]. 李丽萍.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4]偏心起爆式定向战斗部破片速度分布及增益研究[D]. 宋柳丽.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1)
  • [5]多组破片连细杆战斗部[J]. 梁生. 航空兵器, 1967(06)
  • [6]破片式与杆条式导弹战斗部威力试验研究[J]. 龙洪明. 四川兵工学报, 2005(01)
  • [7]偏心起爆定向战斗部若干理论与技术研究[D]. 李元.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9)
  • [8]六光束脉冲激光探测定向战斗部引战配合研究[D]. 李洛.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9]不对称引爆增益破片定向战斗部研究[D]. 夏长峰.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
  • [10]低旋子母弹盘状子弹终点效应和飞行稳定性研究[D]. 刘志林.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多组破片连杆弹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