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粉痕迹分析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求新造船厂革委会[1](1971)在《磁粉痕迹分析的体会》文中研究说明 光焰无际的毛泽东思想是全党、全军和全国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我厂磁粉探伤工作,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照耀下,正在不断提高,不断改进。过去,在磁粉探伤工作中,对发现的缺陷,虽容易确定其数量与位置,但对呈现的磁粉痕迹还缺乏正确的认识,难以确定其性质,造成被检零件的过多损失。当时,一个零件从原材料加工直到成品,化了很大的劳动量,然而经探伤后,把发现的缺陷处所形成的磁粉痕迹,单纯地被认为是裂纹而作废品,是很可惜的。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的
林果[2](2016)在《基于荧光磁粉的智能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认为荧光磁粉检测是一种常规的无损检测技术,它被广泛运用于许多领域。现代无损检测技术正在向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其中的荧光磁粉检测迫切需要解决自动与智能识别的问题。本文将图像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运用到荧光磁粉检测中,进行了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工作。本文使用图像处理算法、主成分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设计了荧光磁粉智能无损检测系统,并搭建了荧光磁粉图像采集平台。文中首先研究了图像处理技术中的图像去噪算法与阈值分割算法,通过对比实验结果,选用自适应中心加权中值滤波算法和局部阈值分割算法进行图像预处理,同时还研究了图像增强技术中的形态学运算。再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缺陷图像进行特征提取,最后使用向后传播算法设计BP神经网络分类器,完成对缺陷自动识别及分类。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可知,本文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针对无缺陷、裂纹缺陷、气泡缺陷、伪缺陷和夹渣缺陷进行识别和分类。对以上五种类型的总体漏检率达到了低于5%的要求,识别率达到了85%的要求,尤其是对无缺陷、裂纹缺陷、气泡缺陷的识别率可以达到90%以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董馨韵[3](2019)在《面料再造技法的探索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料再造”这一概念在纺织品设计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是纺织品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各个设计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面料再造已不单单只存在于纺织品设计中了,开始广泛的出现在服装、家具、首饰等设计产品中。了解现代面料再造的技术手段与艺术形象,是纺织品设计专业必备的一项基础技能。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分析并研究目前面料再造的常用手法与材料,基于此做面料再造的创新设计,分析现代设计产品市场中运用面料再造的行业与产品,进一步探究面料再造手段在设计市场中的运用。并且从美学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产品的手段、材料、颜色、肌理效果等,整理出面料再造设计在设计产品中运用的理论依据。通过考察、分析、设计实践探索,为面料再造的创新提出建议。
沈智鹏[4](2013)在《大连科建无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无损检测机构是专门从事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实体,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其最终产品‘检测报告’的正确性很被难验证,无损检测机构的检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本文通过对构建出一套满足国际标准和行业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研究,针对我国无损检测机构的特点和现状,通过将ISO9000标准导入到无损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工作当中,探索了构建无损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和过程,以此推进无损检测机构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陈城明[5](2016)在《尿素合成塔焊缝磁粉检测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尿素合成塔的焊缝进行磁粉检测,从检测方法的选用,检测工艺的制定、耗材的选用、检测过程控制、缺陷的评定分析,安全防护的要求对在役尿塔的磁粉检测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分析,找出符合尿塔检测的磁粉检测技术规范,为检测人员提供有益的建议。
李彦峰[6](2019)在《交变/旋转磁场下焊接缺陷磁光成像特征与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焊接作为先进工业制造的关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在连续焊接过程中,由于焊接功率、焊接速度、焊件表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焊接过程有时会不稳定,从而产生焊接缺陷,直接影响焊接质量。这些缺陷将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有必要对焊接处进行有效的无损检测,以保证焊接质量,其中焊接裂纹和未熔合的检测是最重要的。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 Testing,NDT)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测技术,在焊接缺陷检测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将超声检测、射线检测、漏磁和涡流检测等无损检测方法与机器视觉技术相结合来检测焊接缺陷是未来发展趋势,然而,每种无损检测方法都有其各自优势及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研究一种基于法拉第旋转效应的磁光成像焊接缺陷检测方法,与传统的无损检测方法相比,磁光成像技术无需复杂的信号处理即可实现焊接缺陷的可视化。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用于表面和亚表面缺陷的检测。本课题研究直流磁场激励下焊接缺陷的磁光成像规律,通过建立焊接缺陷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不同提离值和不同励磁电压下焊接缺陷的漏磁场分布,探索提高焊接缺陷检测精度的方法。建立直流磁场激励下焊接缺陷磁光成像检测系统,根据有限元模拟结果和磁光成像试验,获得焊接缺陷检测的最佳参数。针对直流磁场激励下焊接缺陷磁光图像易饱和的问题,研究交变磁场激励下焊接裂纹的磁光成像规律。采用磁光传感器检测焊缝表面和亚表面裂纹,并根据法拉第磁光效应分析磁光图像特征与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用磁偶极子模型研究焊接裂纹的磁场分布,通过建立焊接裂纹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漏磁信号与裂纹宽度之间的关系,为焊缝表面和亚表面裂纹的识别提供依据。对交变磁场激励下的焊接裂纹进行磁光成像无损检测试验,通过分析焊缝裂纹磁光图像的灰度值,获得焊缝裂纹之间的差异。所建有限元模型和磁光成像试验能有效地描述不同焊接缺陷对漏磁信号和图像灰度值分布影响,有助于提高焊接缺陷评估质量。磁光成像可用于交变磁场激励下的焊接缺陷检测,然而,在交变磁场中,与其它方向的缺陷相比,磁光传感器对垂直于激发方向的缺陷更为敏感,因此,研究一种基于旋转磁场激励的多方向磁光成像无损检测系统用于检测焊接缺陷。建立十字焊接裂纹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不同瞬态时间下焊接缺陷旋转磁场的分布规律,通过十字焊接裂纹的磁光成像试验,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在交变/旋转磁场激励下对表面裂纹、亚表面裂纹和未熔合焊接缺陷进行磁光成像无损检测试验,利用融合图像技术提取磁光图像的缺陷信息。比较交变磁场激励和旋转磁场激励下焊缝缺陷的磁光成像效果,通过分析图像灰度值的最大差值,来确定两个磁场之间的效果差异。为了研究在旋转磁场激励下焊接缺陷的检测和分类,采用旋转磁场激励的磁光成像无损检测系统,对任意角度不可见焊接缺陷进行特征提取和检测分类。旋转磁场的磁场方向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焊接缺陷漏磁场的大小和方向也呈周期性变化,在旋转磁场激励下对表面裂纹、亚表面裂纹和未熔合焊接缺陷进行了磁光成像无损检测试验。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方法提取焊接缺陷磁光图像的纹理特征,图像纹理特征能够反映缺陷的漏磁场特征,采用磁光图像的纹理特征作为基于支持向量机建立的缺陷分类模型的输入数据。通过焊接缺陷检测试验对该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准确地对任意角度不可见焊缝缺陷进行识别与分类。针对任意角度焊接缺陷难以检测的问题,研究在不同磁场激励下焊接缺陷磁光成像无损检测系统,重点分析由U形磁轭产生的交变磁场和平面交叉磁轭产生的旋转磁场激励焊件的机理。比较交变/旋转磁场激励下不同焊接缺陷的磁光成像效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融合图像列像素灰度特征和通过灰度共生矩阵提取磁光图像纹理特征,建立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BP)的缺陷分类模型。
何方[7](2018)在《实验性平面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实验性平面设计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其一是如何超越现有设计状态的可能性,质疑与思考;其二运用现有技术和科技扩展平面设计的触角;其三,跨界融合,多学科交叉启发,引发更多实验方向和角度。本文以当代艺术的视角启发设计的思路与方法,从六个角度分析了实验性平面设计的手法。
何世权[8](2008)在《纳米Fe3O4磁性复合丁腈橡胶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丁腈橡胶具有优良的耐油、耐热和耐腐蚀性,密封制品多采用丁腈橡胶。丁腈橡胶密封件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交通、石油化工、冶金、航空等领域。随着各种机械电子设备性能不断提高,在高速、高低温、强腐蚀等恶劣工况下,对橡胶密封件的性能要求也日益严格。为了提高密封件的使用寿命,除了要考虑密封材料必须的力学性能、弹性和耐油性外,还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的抗磨、减摩性能。本课题在调研了国内、外橡胶密封的现状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纳米技术对复合橡胶进行改性,以纳米Fe3O4磁性复合丁腈橡胶为研究的突破点。纳米颗粒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间形态不同于颗粒内部、表面原子配位不全、表面活性强等特性。采用磁性纳米材料填充橡胶复合材料以期使丁腈橡胶的性能如耐磨耗性能获得提高并使丁腈橡胶带有磁性。磁性纳米技术的研究在橡胶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课题选择纳米Fe3O4粒子作为丁腈橡胶的填充剂。从设计和制备纳米Fe3O4橡胶复合材料入手,研究Fe3O4的存在状态与橡胶复合材料结合后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探究纳米Fe3O4粒子复合丁腈橡胶的抗磨、减摩机理,为设计密封用高性能弹性体复合材料提供理论和应用依据。本项目采用干法混炼制备纳米Fe3O4磁性丁腈复合橡胶,对它的力学、摩擦学、磁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对纳米Fe3O4磁性丁腈橡胶的表面摩擦、磨损、磁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丁腈橡胶填充了纳米Fe3O4粒子后,丁腈橡胶材料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略有降低,而硬度有所提高。填充一定量的纳米磁性粒子对丁腈橡胶的其它物性没有明显的改变;2)填充纳米Fe3O4粒子的复合磁性橡胶,除了具有优异的耐油和良好的综合性能外,摩擦系数低和磨损率低。当纳米Fe3O4粒子填充质量分数为12%时摩擦系数仅为0.226,而未填充纳米Fe3O4粒子的丁腈橡胶的摩擦系数为0.775;3)局部放大观测,发现磁性纳米Fe3O4丁腈橡胶在摩擦副表面上形成了物理吸附膜,初步推断该物理吸附膜在摩擦表面具有自修复功能,有利于提高抗磨、减摩作用;4)纳米Fe3O4粒子在丁腈橡胶材料中的质量分数不同,材料的磨损形式也不同。随着填充质量分数的增加,观察到材料的磨损形式由犁削和粘着磨损逐步转变为粘着、疲劳剥落;5)纳米Fe3O4磁性丁腈复合橡胶密封件磁性力可作为密封力,适当选择该密封力可以提高密封件的密封性能和寿命。
一机部磁粉探伤资料编写组[9](1977)在《磁粉探伤》文中提出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无损探伤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了正确使用磁粉探伤方法,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根据一机系统无损探伤经验交流会第二次筹备会的决定,组织天津动力机厂、北京内燃机总厂、四川綦江齿轮厂、上海长江机械厂、无锡柴油机厂、天津第一机械工业局实验所等单位集体编写磁粉探伤资料。遵照毛主席"要认真总结经验"的教导,我们以生产实践经验为基础,参阅了国内外有关资料,经过分
王其磊[10](2011)在《密封用磁性NBR/Fe3O4复合材料与NBR/SrO·6Fe2O3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与磁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橡胶密封制品是以橡胶为基材制造的、用于防止流体介质从机械、仪表的静止部件或运动部件泄漏,并防止外界灰尘、泥沙及空气(对于高真空而言)进入密封机构内部的部件。橡胶密封制品的作用重要、结构独特,具有装配维修方便、使用可靠、成本适中、与液压和气动工作液或润滑剂有较好的相容性、用途广泛等特点,早已引起国内外各工业部门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对橡胶密封制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其技术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研究如何提高密封件的使用效果成为热点课题。改善橡胶密封制品的性能,首先应从改善橡胶材料的基本性能入手,研究橡胶材料及其性能,不仅对密封装置中的密封件有用,触类旁通,对其他橡胶制品的研究也有参考价值。并且为了提高密封件的使用寿命,除了要考虑密封材料必须的力学性能、弹性和耐油性外,还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的抗磨、减摩性能。本课题在调研了国内、外橡胶密封的现状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纳米技术对复合橡胶进行改性,以磁性纳米Fe3O4粒子与纳米SrO·6Fe2O3粒子为研究的突破点。纳米颗粒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间形态不同于颗粒内部、表面原子配位不全、表面活性强等特性。采用磁性纳米材料填充橡胶以期使丁腈橡胶的性能获得提高如耐磨耗性能并使丁腈橡胶带有磁性。本课题选择纳米Fe3O4粒子和纳米SrO·6Fe2O3粒子作为橡胶的填充剂,并且选用具有优良的耐油、耐热和耐腐蚀性的丁腈橡胶作为基材。从设计和制备磁性NBR/Fe3O4复合材料和NBR/SrO·6Fe2O3复合材料入手,研究纳米粒子的存在状态与橡胶复合材料结合后的力学性能、磁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探究纳米粒子复合橡胶材料的抗磨、减摩机理,为设计密封用高性能弹性体复合材料提供理论和应用依据。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探讨了纳米Fe3O4粒子和纳米SrO.6Fe2O3粒子作为填充剂的特性,利用WL2000SP型混炼机制备了磁性NBR/Fe3O4复合材料和NBR/SrO·6Fe2O3复合材料。利用JSM-5600LV低真空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表面进行研究发现:纳米Fe3O4粒子的加入有效地改善了NBR基体的表面结构,具有较好的补强作用。随着纳米Fe3O4粒子的添加量不断加大,复合材料的表面结构逐渐变差,当添加量为10%左右时,表面结构较为理想。并且复合材料中具有较好的相态结构,纳米粒子随着添加量的不断加大,不均匀现象逐渐增多,不利于纳米粒子对材料的改性作用。2.利用DXL-10000电子拉力试验机等测试设备对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纳米粒子的加入,NBR/Fe3O4复合材料和NBR/SrO·6Fe2O3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逐渐减小。复合材料的硬度明显大于普通NBR。普通NBR的邵尔A硬度为63度,而复合材料的硬度则随着纳米粒子填充量的不断加大逐渐得到提高。随着纳米粒子添加量不断提高,磁性NBR/Fe3O4和NBR/SrO·6Fe2O3复合材料的门尼粘度NBR的门尼粘度略有升高,复合材料的挥发分,灰分含量、结合丙烯腈含量在小范围内变化。从细观层面上分析了磁性丁腈橡胶的热粘弹性理论并修正了加入磁性粒子后橡胶的内能、熵和Helmholtz自由能之间的关系以及非线性热粘弹性本构关系模型,实验得出应力应变与温度的关系,并分析了磁性粒子含量的变化所来的性能变化,确定了10%含量时的磁性NBR/Fe3O4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性能。3.利用U10充磁机和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复合材料的磁性能与摩擦磨损性能测试后发现:随着纳米粒子含量的增多,复合材料的磁性能单调增加,表现出典型的顺磁性特征,并且两种复合材料矫顽力均有较小幅度的增长;纳米粒子作为填充物可有效降低NBR摩擦系数与磨损率。当添加量为10%时NBR/Fe3O4复合材料的综合摩擦磨损效果较好,摩擦系数与磨损率低于普通NBR近300%。纳米SrO·6Fe2O3粒子作为填充物,在添加量为10%时,可有效降低NBR摩擦系数与磨损率。但是随着添加量的不断加大,NBR/SrO·6Fe2O3复合材料的综合摩擦性能明显变差,劣于普通NBR。4.对磁性橡胶的密封应用前景研究发现:纳米磁性橡胶复合材料轴封具备普通橡胶轴封不具备的一系列优点:较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良好的自修复能力和自密封性能等,有效地提高了轴封的密封能力。
二、磁粉痕迹分析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粉痕迹分析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荧光磁粉的智能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荧光磁粉检测技术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2 荧光磁粉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荧光磁粉智能无损检测系统设计 |
2.1 荧光磁粉检测成像原理 |
2.2 系统设计指标 |
2.3 系统方案 |
2.3.1 图像采集平台 |
2.3.2 图像预处理 |
2.3.3 图像特征提取 |
2.3.4 荧光磁粉图像分类 |
2.4 本章小结 |
3 荧光磁粉图像预处理算法 |
3.1 图像去噪算法 |
3.1.1 均值滤波器 |
3.1.2 中值滤波器 |
3.1.3 自适应中心加权中值滤波器 |
3.1.4 图像去噪算法实验对比与分析 |
3.2 图像阈值分割算法 |
3.2.1 固定阈值分割法 |
3.2.2 最佳阈值法 |
3.2.3 局部阈值分割法 |
3.2.4 图像阈值分割算法实验对比与分析 |
3.3 图像增强算法 |
3.3.1 膨胀 |
3.3.2 腐蚀 |
3.3.3 膨胀腐蚀实验结果分析 |
3.4本章小结 |
4 荧光磁粉缺陷图像特征提取算法 |
4.1 常见缺陷成因及磁粉痕迹分析 |
4.2 缺陷图像常见的数学特征 |
4.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荧光磁粉缺陷图像特征提取 |
4.3.1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
4.3.2 缺陷图像的PCA特征提取 |
4.4 本章小结 |
5 荧光磁粉图像分类方法 |
5.1 荧光磁粉图像模式识别方法 |
5.2 BP神经网络原理 |
5.3 基于PCA的BP神经网络分类判别器设计 |
5.3.1 输入层的设计 |
5.3.2 隐藏层的设计 |
5.3.3 输出层的设计 |
5.3.4 相关参数的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实现及实验结果分析 |
6.1 系统实现 |
6.2 荧光磁粉图像预处理实验 |
6.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特征提取实验 |
6.4 BP神经网络分类器设计实验 |
6.4.1 BP神经网络隐藏层节点数目设计实验 |
6.4.2 学习速率的设置实验 |
6.5 工件的分类识别实验及分析 |
6.5.1 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选择 |
6.5.2 与其他检测方法的对比实验与分析 |
6.5.3 荧光磁粉智能无损检测系统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面料再造技法的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面料再造在现代设计中的现状 |
第一节 简述面料再造的起源和发展 |
第二节 面料再造技法在现代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
一、面料再造广泛应用的原因 |
二、目前面料再造涉及的主要领域 |
第二章 面料再造技法的创作过程与发展趋势 |
第一节 面料再造产品的创作过程 |
一、确定设计主题 |
二、确定设计概念 |
三、主题概念的初步实现——单一技法的逐一尝试 |
四、设计成品的雏形——多种技法的组合创新 |
五、确定最终设计成品的呈现 |
第二节 面料再造技法的发展趋势 |
一、平面到立体、规律到无规律的表现形式 |
二、具体到抽象的内容 |
三、单一到多元的创造材料 |
四、手工到机器化的生产方式 |
五、单一到综合的创作技法 |
六、不断进步的创作理念 |
第三章 面料再造的多样性 |
第一节 面料再造多样性的意义 |
第二节 面料再造技法的多样性 |
一、传统的面料再造技法 |
二、新型的面料再造技法 |
第三节 面料再造材料的多样性 |
一、传统的面料再造材料 |
二、新型的面料再造材料 |
第四章 面料再造的设计实践 |
第一节 设计的灵感来源 |
第二节 设计的创作过程 |
一、确定设计主题 |
二、确定设计概念 |
三、主题概念的初步实现 |
四、设计成品的雏形 |
五、确定最终设计成品的呈现 |
第三节 设计目的与设计说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大连科建无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 |
2.2 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 |
2.3 无损检测机构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 |
2.3.1 无损检测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 |
2.3.2 无损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方法 |
2.3.3 无损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模式 |
2.3.4 无损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重点 |
2.3.5 无损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
第3章 我国无损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1 无损检测行业介绍 |
3.2 无损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行业标准 |
3.3 我国无损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第4章 大连科建无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
4.1 大连科建无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简介和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
4.2 大连科建无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目标 |
4.3 大连科建无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
4.4 大连科建无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流程 |
4.5 大连科建无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
4.6 大连科建无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成果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1:大连科建无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质量手册 |
附件 2:大连科建无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质量文件清单 |
附件 3:大连科建无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质量记录清单 |
致谢 |
(5)尿素合成塔焊缝磁粉检测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16Mn R材料分析: |
3 合成塔磁粉检测中几个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
3.1 磁粉探伤方法的选择 |
3.2 磁化规范的选择 |
3.3 磁粉的选择 |
4 焊缝磁粉检测 |
4.1 预处理 |
4.2 磁化 |
4.3 施加磁悬液 |
4.4 痕迹分析 |
4.5 磁痕的观察与记录 |
5 缺陷评级 |
6 后处理 |
7 检测结果 |
8 缺陷分析 |
9 安全防护 |
(6)交变/旋转磁场下焊接缺陷磁光成像特征与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焊接缺陷无损检测方法概述 |
1.2.1 超声检测 |
1.2.2 射线检测 |
1.2.3 渗透检测 |
1.2.4 磁粉检测 |
1.2.5 涡流检测 |
1.3 磁光成像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1 磁光成像概述 |
1.3.2 磁光成像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磁光成像国内研究现状 |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不可见焊接缺陷磁光成像检测试验系统构建 |
2.1 试验系统结构 |
2.2 主要硬件结构 |
2.2.1 磁光成像检测运动平台 |
2.2.2 磁光传感器 |
2.2.3 励磁装置 |
2.2.4 特斯拉计 |
2.3 焊接缺陷样本 |
2.3.1 激光焊接缺陷样本 |
2.3.2 TIG焊接缺陷样本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焊接缺陷磁光成像检测原理及特征分析 |
3.1 磁光成像检测原理 |
3.1.1 法拉第旋转效应 |
3.1.2 磁光成像原理 |
3.1.3 磁光薄膜和焊件的磁滞回线 |
3.2 焊接缺陷磁光成像分析 |
3.2.1 直流磁场下磁光成像分析 |
3.2.2 交变磁场下磁光成像分析 |
3.2.3 旋转磁场下磁光成像分析 |
3.2.4 焊接缺陷磁光成像特征分析 |
3.3 铁磁焊接缺陷漏磁场磁偶极子模型 |
3.3.1 漏磁场原理 |
3.3.2 铁磁焊件磁路分布 |
3.3.3 铁磁焊接缺陷漏磁场等效带偶极子模型 |
3.3.4 铁磁焊接缺陷模型漏磁场分析及试验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焊接缺陷漏磁场分布有限元分析 |
4.1 漏磁场有限元仿真理论基础 |
4.2 焊接缺陷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 |
4.2.1 Ansoft Maxwell在电磁场有限元仿真中的应用 |
4.2.2 焊接缺陷三维有限元分析的几何模型建立 |
4.2.3 模型材料属性定义和激励源加载 |
4.2.4 模型边界条件加载 |
4.2.5 三维模型网格剖分 |
4.2.6 三维模型求解设置和后处理分析 |
4.2.7 焊接缺陷三维模型仿真和试验验证 |
4.3 磁光传感器检测参数对磁感应强度垂直分量的影响 |
4.3.1 焊接缺陷直流磁场三维有限元模型 |
4.3.2 提离度对漏磁场磁感应强度垂直分量的影响 |
4.3.3 励磁电压对漏磁场磁感应强度垂直分量的影响 |
4.4 磁光传感器检测参数对磁光成像的影响 |
4.4.1 直流磁场激励下焊接缺陷磁光成像检测系统 |
4.4.2 直流磁场激励下焊接缺陷磁光成像特征分析 |
4.4.3 提离度对磁光成像的影响 |
4.4.4 励磁电压对磁光成像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交变/旋转磁场下焊接缺陷磁光成像特征分析 |
5.1 交变磁场机理分析 |
5.2 交变磁场下焊接裂纹参量对漏磁场的影响 |
5.2.1 焊接裂纹交变磁场三维有限元模型 |
5.2.2 表面裂纹宽度与磁感应强度垂直分量的关系 |
5.2.3 亚表面裂纹宽度与磁感应强度垂直分量的关系 |
5.2.4 裂纹位置与磁感应强度垂直分量的关系 |
5.3 交变磁场下不同类型焊接缺陷对漏磁场的影响 |
5.3.1 不同类型焊接缺陷有限元模型 |
5.3.2 不同类型焊接缺陷与磁感应强度垂直分量的关系 |
5.4 交变磁场下焊接裂纹参量对磁光成像的影响 |
5.4.1 交变磁场下焊接缺陷磁光成像试验装置 |
5.4.2 表面裂纹宽度对磁光成像的影响 |
5.4.3 亚表面裂纹宽度对磁光成像的影响 |
5.4.4 裂纹磁光成像试验结果分析 |
5.5 交变磁场下不同类型焊接缺陷对磁光成像的影响 |
5.5.1 不同类型焊接缺陷磁光成像规律 |
5.5.2 不同宽度焊接缺陷磁光成像规律 |
5.5.3 不同类型焊接缺陷磁光成像试验结果分析 |
5.6 旋转磁场下焊接缺陷磁光成像检测研究 |
5.6.1 旋转电磁场理论模型 |
5.6.2 旋转电磁场有限元仿真分析 |
5.6.3 旋转磁场磁光成像试验验证分析 |
5.6.4 交变/旋转磁场下焊接缺陷磁光成像对比分析 |
5.6.5 交变/旋转磁场下焊接缺陷试验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交变/旋转磁场下焊接缺陷磁光图像识别与分类 |
6.1 旋转磁场下不可见焊接缺陷检测与识别 |
6.1.1 不可见焊接缺陷磁光成像试验 |
6.1.2 不可见焊接缺陷磁光图像纹理特征提取 |
6.1.3 GLCM-SVM焊接缺陷分类模型 |
6.2 交变/旋转磁场下焊接缺陷磁光图像特征提取 |
6.2.1 交变/旋转磁场下焊接缺陷磁光成像试验 |
6.2.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灰度特征提取 |
6.2.3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提取 |
6.3 交变/旋转磁场下焊接缺陷磁光图像分类模型 |
6.3.1 基于BP神经网络焊接缺陷识别模型 |
6.3.2 交变/旋转磁场下焊接缺陷分类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授权(申请)专利等成果 |
致谢 |
(7)实验性平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的 |
内容 |
资源 |
一、概念性的平面设计 |
1.概念的设计与概念性设计 |
2.概念的转移偷换 |
3.哲理性的视觉化演绎 |
4.形态的变体与演绎 |
5.形式的纯粹性游戏性 |
6.书籍的概念与概念书的设计 |
二、前卫性课题练习的设计 |
1.体现当代文化理念的设计 |
2.具有先锋色彩语法的设计 |
3.借鉴当代艺术手法的设计 |
三、“反”的意味课题练习的设计 |
1.体现矛盾性与复杂性的设计 |
2.价值与功能的颠覆性设计 |
四、数码化课题练习的设计 |
1.非线性实验练习 |
2.数码化印刷实验练习 |
3.数码化综合性设计练习 |
五、实验性课题练习的设计 |
1.偶发性设计练习课题 |
2.纯粹的视觉形式的实验 |
3.学科交叉的实验 |
总结 |
(8)纳米Fe3O4磁性复合丁腈橡胶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 |
第一篇 绪论 |
第1章 国内外橡胶密封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1 国内外密封橡胶的研究和应用 |
1.2 常见橡胶密封材料 |
1.3 丁腈橡胶复合材料 |
1.3.1 氢化丁腈橡胶 |
1.3.2 丁腈橡胶/聚氯乙烯/二元共聚氯醚密封材料 |
1.4 复合磁性橡胶材料 |
第2章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2.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2 主要研究工作 |
2.3 本课题来源 |
第二篇 橡胶的摩擦磨损理论 |
第3章 金属的摩擦理论 |
3.1 经典摩擦定律 |
3.2 一般的摩擦理论 |
3.3 弹塑性接触 |
3.4 滑动速度的影响 |
第4章 弹性体的摩擦理论 |
4.1 基本摩擦机理 |
4.2 粘附项 |
4.3 迟滞项 |
4.4 粘附理论 |
4.4.1 混合理论 |
4.4.2 简单的理论 |
4.5 粘附是一个接触问题 |
4.6 迟滞摩擦理论 |
4.7 广义的迟滞摩擦系数 |
4.8 粘附项与迟滞项的分离 |
第5章 橡胶的磨损理论 |
5.1 磨粒磨损 |
5.1.1 碰撞磨粒磨损 |
5.1.2 磨削磨粒磨损 |
5.1.3 冲刷磨粒磨损 |
5.2 疲劳磨损 |
5.3 卷筒形成引起的磨损 |
5.4 速度和温度的影响 |
第三篇 纳米Fe_3O_4磁性复合丁腈橡胶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第6章 复合橡胶的改性材料 |
6.1 橡胶的改性方法 |
6.1.1 原位反应合成法 |
6.1.2 插层法 |
6.1.3 溶胶-凝胶法 |
6.1.4 共混法 |
6.2 橡胶补强填料 |
6.2.1 颗粒状填料 |
6.2.2 纤维状填料 |
6.2.3 层状(片状)填料 |
6.3 纳米技术对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6.4 纳米填料增韧橡胶 |
6.4.1 纳米无机填料增韧原理 |
6.4.2 纳米填料的粒径 |
第7章 纳米Fe_3O_4磁性复合丁腈橡胶的制备 |
7.1 磁粉及其选择 |
7.2 橡胶材料及其选择 |
7.3 Fe_3O_4复合磁性丁腈橡胶的配方 |
7.4 Fe_3O_4复合磁性丁腈橡胶的混炼和充磁 |
第8章 Fe_3O_4复合磁性丁腈橡胶的性能测试 |
8.1 试验装置 |
8.2 试件制作 |
8.3 性能测定 |
8.3.1 摩擦学性能 |
8.3.2 物理机械性能 |
8.3.3 邵氏A硬度测定 |
8.3.4 门尼粘度 |
8.4 磁性能 |
第9章 Fe_3O_4复合磁性丁腈橡胶的实验结果和性能分析 |
9.1 Fe_3O_4复合磁性丁腈橡胶的力学机械性能 |
9.2 Fe_3O_4复合磁性丁腈橡胶的摩擦学性能 |
9.3 Fe_3O_4复合磁性丁腈橡胶的磨损表面分析 |
9.4 Fe_3O_4复合磁性丁腈橡胶的磁性能 |
9.5 实验结果 |
第四篇 纳米Fe_3O_4磁性复合丁腈橡胶在密封中的应用 |
第10章 橡胶密封 |
10.1 橡胶密封件的工作机理 |
10.2 橡胶密封制品的主要品种 |
10.2.1 油封 |
10.2.2 0型密封圈 |
10.2.3 其它成型密封件 |
10.3 橡胶密封件的寿命 |
10.3.1 理论基础 |
10.3.2 影响使用性能的因素 |
第11章 纳米Fe_3O4磁性复合丁腈橡胶在密封中的应用 |
11.1 磁性复合丁腈橡胶在中、高压轴封应用 |
11.2 磁性丁腈复合橡胶密封件的特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10)密封用磁性NBR/Fe3O4复合材料与NBR/SrO·6Fe2O3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与磁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主要符号 |
第1章 绪论 |
1.1 橡胶密封材料的应用概况 |
1.1.1 常用的密封胶料 |
1.1.2 橡胶密封制品的应用 |
1.1.3 橡胶密封制品的发展 |
1.1.4 密封材料的性能要求 |
1.2 橡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橡胶材料的发展 |
1.2.2 橡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3 橡胶复合材料的补强体系 |
1.3 橡胶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
1.3.1 橡胶摩擦学研究现状 |
1.3.2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 |
1.3.3 纳米粒子改性聚合物摩擦学研究现状 |
1.4 橡胶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与磁学性能研究进展 |
1.4.1 磁性材料的特性与研究现状 |
1.4.2 磁性橡胶的发展及应用 |
1.4.3 橡胶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 |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6 课题来源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磁性NBR/Fe_30_4 复合材料与NBR/SrO·6Fe_20_3 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
2.1 引言 |
2.2 纳米技术对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2.2.1 纳米填料增韧橡胶 |
2.2.2 纳米无机填料增韧原理 |
2.2.3 纳米填料的粒径 |
2.3 橡胶补强填料 |
2.3.1 颗粒状填料 |
2.3.2 纤维状填料 |
2.3.3 层状(片状)填料 |
2.4 橡胶的改性方法的选取 |
2.4.1 原位反应合成法 |
2.4.2 插层法 |
2.4.3 溶胶-凝胶法 |
2.4.4 共混法 |
2.5 磁粉及其选择 |
2.5.1 磁粉类型 |
2.5.2 Fe_30_4 磁粉与SrO·6Fe_20_3 磁粉 |
2.6 橡胶材料及其选择 |
2.6.1 橡胶类型 |
2.6.2 实验中选用的丁腈橡胶 |
2.7 实验部分 |
2.7.1 实验原料 |
2.7.2 实验仪器 |
2.7.3 磁性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的配方 |
2.7.4 磁性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
2.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磁性NBR/Fe_30_4 复合材料共混体系与表面结构分析 |
3.1 引言 |
3.2 基础理论 |
3.2.1 共混物形态结构类型 |
3.2.2 海-岛结构中岛相的分散度和均一性 |
3.2.3 共混物界面理论 |
3.3 实验部分 |
3.3.1 测定仪器 |
3.3.2 测试过程与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表面微观结构 |
3.4.2 复合材料相态结构 |
3.4.3 材料元素组成 |
3.4.4 表面结构分析 |
3.4.5 纳米粒子分布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磁性NBR/Fe_3O_4 复合材料与NBR/SrO·6Fe_2O_3 复合材料物理机械性能实验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基础理论 |
4.2.1 复合材料强度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
4.2.2 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特点 |
4.3 实验部分 |
4.3.1 测试装置 |
4.3.2 性能测定过程与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拉伸性能 |
4.4.2 邵尔硬度 |
4.4.3 门尼粘度 |
4.4.4 挥发分,灰分含量 |
4.4.5 热力学性能探讨 |
4.4.6 热力学性能实验解析 |
4.5 动态力学性能 |
4.5.1 实验过程与方法 |
4.5.2 实验条件 |
4.5.3 结果与讨论 |
4.5.4 橡胶复合材料的自由能与本构表达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磁性NBR/Fe_3O_4 复合材料与NBR/SrO·6Fe_2O_3 复合材料磁性能实验研究与探讨 |
5.1 引言 |
5.2 磁性材料的基础特性 |
5.2.1 磁性材料参数 |
5.2.2 纳米磁性橡胶 |
5.3 实验部分 |
5.3.1 实验原料 |
5.3.2 测试装置与条件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复合材料的磁滞回线 |
5.4.2 复合材料的矫顽力 |
5.4.3 磁畴与模糊缺陷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磁性NBR/Fe_3O_4 复合材料与NBR/SrO·6Fe_2O_3 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分析与实验 |
6.1 引言 |
6.2 摩擦磨损理论 |
6.2.1 基本摩擦机理 |
6.2.2 粘附项与迟滞项 |
6.2.3 粘附接触理论 |
6.2.4 迟滞摩擦理论 |
6.3 橡胶的磨损理论 |
6.3.1 磨粒磨损 |
6.3.2 疲劳磨损 |
6.3.3 卷筒形成引起的磨损 |
6.4 实验部分 |
6.4.1 测试试样 |
6.4.2 测试装置 |
6.4.3 测试方法 |
6.5 结果与讨论 |
6.5.1 无油状态摩擦 |
6.5.2 有油状态摩擦 |
6.5.3 不同摩擦时间摩擦结果比较 |
6.5.4 磨损状况 |
6.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磁性橡胶密封结构及其密封特性研究 |
7.1 引言 |
7.2 橡胶密封件的工作机理 |
7.2.1 密封件工作原理 |
7.2.2 影响密封结构密封性的因素 |
7.3 橡胶密封制品的主要品种 |
7.3.1 油封 |
7.3.2 O型密封圈 |
7.4 橡胶密封件的寿命 |
7.4.1 理论基础 |
7.4.2 影响使用性能的因素 |
7.5 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密封特性 |
7.5.1 磁性橡胶复合材料的密封件的特点 |
7.5.2 磁性丁腈橡胶复合材料在中、高压轴封应用 |
7.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目录 |
四、磁粉痕迹分析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磁粉痕迹分析的体会[J]. 求新造船厂革委会. 理化检验.物理部分, 1971(02)
- [2]基于荧光磁粉的智能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及实现[D]. 林果. 西南科技大学, 2016(03)
- [3]面料再造技法的探索与研究[D]. 董馨韵. 苏州大学, 2019(04)
- [4]大连科建无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沈智鹏. 吉林大学, 2013(04)
- [5]尿素合成塔焊缝磁粉检测技术分析[J]. 陈城明.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2016(04)
- [6]交变/旋转磁场下焊接缺陷磁光成像特征与识别方法研究[D]. 李彦峰.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3)
- [7]实验性平面设计研究[J]. 何方.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8(06)
- [8]纳米Fe3O4磁性复合丁腈橡胶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 何世权. 兰州理工大学, 2008(10)
- [9]磁粉探伤[J]. 一机部磁粉探伤资料编写组.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1977(Z2)
- [10]密封用磁性NBR/Fe3O4复合材料与NBR/SrO·6Fe2O3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与磁学性能研究[D]. 王其磊. 兰州理工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