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课堂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优化课堂练习 提高教学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琳[1](2019)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17版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基础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阶段,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人类也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进行了信息时代的新阶段——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具有潜力支持教育教学变革,改变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师范生比作为数字移民的大部分在职教师有更强烈的认同感。若师范大学能有效地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当代师范生便能成为未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推动者与催化剂。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五大问题:(1)为了促进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师范生需要相应地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目前师范大学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哪些模式?在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培养成效如何,是否能够胜任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3)在师范大学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哪些因素促进了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又有哪些阻碍因素?(4)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与课程实施中哪些策略发生了作用?哪些策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5)如何综合各个层面利益主体的力量,系统性地实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常态化发展?本研究在研制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产出结构的基础上,指向2017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内涵,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标准,制定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目标框架;以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为框架,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出发对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与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三种不同培养模式的三所师范大学做了个案研究,以量化与质化的方法对三所师范大学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以深度访谈各方利益主体、多元数据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于三个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的现状做了研究,分析了各个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意愿、行为与影响因素,剖析了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源,总结了三种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其适用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对于三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在三个案例中各个层面被证明有效的培养策略,从而形成了师范大学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能力,其能力结构需要突出核心素养的指向。本研究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中融于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在整合学科知识的教学法(TPACK)框架中融入了核心素养因子,形成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法(TPACCK)框架,作为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突出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课程的相关性,为师范大学设置培养路径指明方向。第二、个案研究中的三所师范大学的三种培养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其有效性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部具体的情境。自上而下基于通用信息化课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授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符合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时,能够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反之就会失效;自下而上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有赖于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示范,如果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意愿不强、能力欠缺,那么这种模式也就失去了动力源;多方协同综合培养的模式因其多元的动力源而相对存在一定的优势,如果动力源均产生预期的效果,那么这种模式便兼具前两种模式的优势,使得师范生既能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又能在教师示范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依然存在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与示范均不符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而导致模式失效的风险。第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课程实施三个层面采用合适的培养策略共同推进。顶层设计的整体策略是设置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培养路径,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多元化发展路径中的利益主体形成共同愿景,为各方利益主体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院系管理层面要发挥其中层的变革领导,通过人员支持、文化支持、设备支持等保障措施来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优质的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支持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体验。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要注重技术支持教学的导向以及核心素养的指向,重点发展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解决教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还应注重课程与学科以及学科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在系统中多方利益主体协同推动之下,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获得常态化发展。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范想[3](2020)在《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依赖于评价这一手段的特定功效,目前,高校教学工作的指向已不再追求办学规模的大小,而是注重内涵的提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不断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各部门工作都应基于深刻的思考并进行科学实施。篮球普修课的教学工作亦是如此。随着篮球运动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应该沿着怎样的方向不断前进?未来应采取哪些措施以保证篮球教学的稳定发展?本文认为,为了保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的有效实施,应制定科学严谨的教学评价,能够为篮球普修课的教学工作指明方向,为培养高质量篮球教学人才奠定基础,使篮球运动的推行与进步具有强进动力。本文通过对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情况为基础,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为着力点,通过搜集与查询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来构建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旨在推动篮球普修课课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研究结果: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由3个维度组成,即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延伸;二级指标由13个维度组成,即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案编写、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互帮互学、组织措施、学习评价、课后指导、教学反思;65个主要观测点。通过两轮的德尔菲法分析显示:专家权威系数整体大于0.70,重要性均值全部大于3,变异系数介于0.00-0.21之间,肯德尔系数介于0.142-0.475之间,专家协调系数均达到显着差异(P≤0.05)。通过对比德尔菲法的规定要求,上述指标均符合标准,反映出整体指标科学、可靠。

王鲁男[4](2014)在《效率取向: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大学英语,作为教育部“钦定”的一门全国普通高校公共基础课,在中国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始,教育部先后通过全国规划教材、《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杠杆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指导、督促和推动。在教育部的直接关心下,几十年来,我国大学英语已发展成为高校课程中规模最大、受众最多、影响最广的一门本科课程。说它是一门国家课程也毫不为过。教育部对大学英语的高度关注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这种关切以及巨大投入当然期待收到应有的回报。然而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大学英语“费时低效”的议论一直不绝于耳,那种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在实际英语应用中,听不能懂、说不能畅、读不能解、写不成章的现象绝不仅仅是空穴来风。因此,对大学英语教学时间与效率的关切成为当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纵观现实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确也存在种种困境:从客观条件来审视,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班级多,班级人数也多,学生英语基础差异大,师资水平差异也大,各校教学条件参差不齐,应试教育痕迹太重等等;从主观维度来分析,不少学校和教师对现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理解有盲点,为改革而改革的倾向不时浮现。老师们为体现“新”,囫囵吞枣,把各种“新”元素凑到一块,课堂教学演绎成“杂耍竞技”。知识呈现、技能操练、跨文化体验、交际互动、角色扮演轮番上阵,看则热闹、实则无效。教学流程不清、任务意图模糊、时间节奏跳跃,学生难以适从。这些因素都从不同维度拖累着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也是本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如何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从一般、较高和更高三个培养层面,从发展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三个维度,从开设综合英语、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语言文化、专业英语和英语选修六类课型,从兼顾英语技能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两个英语课程属性,从勾连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教学目标等方面解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减少时间耗损,提高教学效率的改革路向,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理论研究中,研究者们多注重微观教学时间管理的分析,在课堂这个局促空间里,从学生认知特点和年龄阶段特征维度讨论学生的发展规律对教学时间管理的要求;从知识内在逻辑和教材内容结构维度讨论知识连贯性与循序渐进性对教学时间管理的影响;从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课型安排维度讨论课型与方法对教学时间管理的影响。但却忽视了作为时间分析和管理的单元,大学英语教学时间是一个超越课堂空间范畴,由上至下的概念连续统,宏观是“国本”时间,它指向国家外语政策,国家明确规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的总量(16学分或320学时左右)和总量分配的指向;中观是“校本”时间,它关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决定大学英语的课时制度和课时细分指南;微观是“教本”时间,它实例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不同课型以及不同的教学任务决定了教师课堂中的教学环节和时间节奏。这便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框架。本课题以“效率取向”为研究旨归,明确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价值选择,分“国本”、“校本”、“教本”三个维度,以三维协同共管为主线,从宏观到微观,思考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现状如何?有何得失?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要走向何处?这便构成了本课题的立论基础。问题的综合决定了方法的综合:论文运用历史文献法,全面爬梳我国大学外语政策“国本”时间的发展历程;运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校本”时间管理现状;运用个案分析法,了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教本”时间分配情形;既而,在明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效率的相应对策。在此思路下,论文讨论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选择问题,并通过对时间管理内涵及其特征的考察进一步明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应有的“效率取向”问题。随之,论文以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习得时间、速度、顺序、接触量等基本概念内涵为据,以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英语教学路径、策略、方法为准,提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分析框架。从大学英语作为国家课程的特征出发,以越过课堂空间范畴的大时间管理为主线,建构三个维度的时间管理框架:即“国本”、“校本”和“教本”三位一体。这一框架也贯穿在本文的整个研究之中,在“国本”时间管理方面,论文梳理了从古代以来的外语教育“国本”时间发展历程,并将其分为古代-“国本”时间酝酿期、近现代-“国本”时间发展期、当代-“国本”时间完善期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校本”时间管理方面,论文依据不同类型高校对大学英语的不同要求,将综合性大学、行业性大学和外语类院校作为抽样对象,从全国范围内抽取了68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以全面把握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基本现状,归纳各类型高校时间管理的不同特点。在“教本”时间管理方面,论文以课堂实地观察的方式,了解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时间管理的得失以及与时间管理相关的系列因素。最终,基于以上三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时间管理分析讨论,论文提出提升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可能策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效率,包括了针对“国本”、“校本”和“教本”不同的策略,在国本方面,需要做到因势而动、与时俱进,追求国标、校标和教标的内在一致;在校本方面,需要多元视角、因地制宜,注重时间管理的制度建设和规划设计,强化时间管理的引导与激励;在教本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树立教师正确的时间观和时间分配策略,提高教学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时间效能感,引导学生对时间的合理利用。本文尝试以“效率取向”这一概念为主线,贯穿“国本”、“校本”、“教本”三个教学时间管理维度,揭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时间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价值选择。究其根本,是为实现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最优化组合,追求单位时间里教学的最大有效。因此,文中的效率概念是融合了时间与质量内涵的广义效率观,运用这一效率观来运筹时间,在教学中,向时间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这就是教学时间管理的效率取向。

荣俊杰[5](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琬謦[6](2017)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教育部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启动,此后,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纷纷启动,从而掀开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自上而下系统化建设的进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成为了高校教师发展的主题。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是掌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目前,关于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关于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还没有现成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可供使用。因此,以我国当前体量最大的也是未来一段时期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应用型大学为例,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成果可以丰富我国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与评价的理论研究,为教师组织及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此外,还可以为同行开展教学能力评价研究或实践提供可资借鉴和参考的依据。本文采用实证研究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范式,遵循“逻辑思辨-实证研究-逻辑思辨”的基本思路,系统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创造性地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研制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测评量表,为开展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本文从结构上分为八章,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其一,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能力结构“二因素”说、胜任力冰山模型与素质洋葱模型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普遍性要求和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提出可从“能力构成维度”、“工作领域维度”和“教学活动维度”对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和描述:从能力构成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三大构成要件;从工作领域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两大能力类群;从教学活动维度看,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六大能力子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为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可视化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二,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的构成分析,以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理论和人员素质测评基本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和试验法,根据“理论构建-实证检验-二次实证检验-信度检验”的思路,构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TAE-60量表、TAE-52量表),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CTAE-24量表),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及其测评量表(PTAE-22量表),并根据教学能力测评的实际需要给出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测评结果的两种计算方式:“供教师自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和“供集体测评使用的测评结果计算方式”。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评量表的研制,为应用型大学教师组织或个人开展教学能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手段。其三,使用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量表)对随机抽样的应用型大学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现状测评,通过对测评数据的系统分析,既验证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掌握了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基本数据和特点。实证数据表明: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课堂教学能力优于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处于良好水平,综合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处于一般水平;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能力因子”、“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差异。其四,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的完善与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个性特质、知识结构与教学技能的全面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系统发展,是应用型大学教师追求学术卓越的内在要求,也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基于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测评结果分析,提出优化教学能力评价的对策建议:避免“唯学历论”和“唯职称论”;尽量采用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在没条件情况下可首选同行评价方式;要实现教学能力评价数据的即时统计、分析与反馈,应开展交互式的“互联网+教学能力评价”。此外,结合对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实困境的分析,从国家、院校和教师三大层面提出促进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科学对策: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内部机制;重点补齐教学能力的短板。

叶立军[7](2012)在《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研究以“课堂观察——课堂录像——课堂文字实录分析——课堂教学行为编码——教学行为分项研究——优秀教师、新手教师教学行为个案比较——得出结论”为基本研究模式。在分析和借鉴了国内外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教学行为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访谈、课堂录像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实验学校选取了6位优秀教师、8位新手教师14堂课堂教学录像进行比较研究;从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教学言语、反馈、等待等4种主要教学行为进行了分项研究,分别归纳出这4种教学行为的类型;通过对师生访谈,制订了这4种教学行为课堂观察量表,并对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个案比较研究,指出了新手教师、优秀教师这4种教学行为的差异,并分别提出了提高这4种教学行为的相应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新手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优秀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还关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秀教师善于追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串,使问题形成问题链。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指导,设计课堂提问,追求课堂提问的时效性,减少低效提问;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启发、引导学生以激发学生高认知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问,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优秀教师追问性语言、引导性语言’的次数比新手教师多,新手教师提问性语言的次数比优秀教师多;优秀教师言语行为主要发生在在课题引入、讲解新知、例题讲解等环节,而新手教师的言语行为主要在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环节;优秀教师在应用过渡性语言的次数比新手教师多;课堂教学中,新手教师课堂教学话语掌控的间比优秀教师多,优秀教师比较关注给学生参与师生对话的机会。教师应该加强数学语言训练;适时应用隐喻方式进行教学,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合理有效地采用有效的追问,提高教师提问语言的有效性;语言力求丰富、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3.优秀教师教学反馈行为在讲解新知、例题讲解出现的次数比新手教师多,而新手教师反馈行为在引入环节出现的次数比优秀教师多。优秀教师采用师生共同反馈的形式次数比新手教师多,优秀教师经常会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使学生获得自我矫正的机会;优秀教师往往反馈及时,起到了强化的作用,新手教师往往无反馈地重复练习类似的问题;优秀教师反馈形式呈现多样化,而新手教师往往反馈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应正确认识课堂教学反馈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课堂教学反馈行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反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准确地做出反馈。4.新手教师在提问后等待次数明显比优秀教师少,每次的等待时间也比优秀教师少;优秀教师运用学生回答后等待的行为次数比新手教师要多。教师应依据不同的课堂类型,给学生留出恰当的“等待时间”,以便学生更好地思维;合理控制无效等待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王建[8](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提出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谷力[9](2002)在《冲突与和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论》文中指出本文共分两个部分。上篇为理论篇,下篇为实践个案篇。 本文开篇首先诠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从是什么、为什么、改什么、怎么改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揭示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和实践过程全貌。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社会学理论给现代课堂的社会功能、组织结构、空间结构、人际互动、知识的整合等带来了新的改革视角;本章从社会学观点分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动力、阻力、文化冲突和组织形式;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是冲突的,改革实践要使两者达成和谐化。 教育学与经济学具有不同的观点与视角。经济学的投资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人的社会经济价值的实现过程。教学质量就是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水平;教学效率就是教学的“多快好省”;教育学的观点认为,教学是真正人的教学。人道主义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的质量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建构知识结构的水平。教学效率是学生认识达到最近发展区的进步与发展状况。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需要实现经济学的现实原则与教育学的理想原则的和谐统一。 理论研究部分还从课堂教学改革的历时性、价值层面、心理层面、行为层面、管理层面及其关系层面、知识层面、程序层面、评价层面、问题辩证观等全面探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冲突与和谐问题。其宗旨在于阐述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理论----冲突与和谐理论。 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冲突,对教学矛盾的冲突认识失衡、实践错位是造成改革实践问题的关键原因。冲突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特征,实然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现代教育文化对传统教育文化的排斥与否定,应然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应该是对矛盾的多样化冲突的扬弃、和谐。改革的实践,将克服一切偏颇、片面、极端、失衡、失和的状态,最终将走向和谐的境界。和谐是改革实践的最高境界。在实现和谐要达到全面、平衡、和谐等三个层次,经过观念和谐化、实践的纠偏、实践的和谐化三个基本阶段。“人的发展”是贯穿于实现和谐及整个改革实践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改革将是长期的,将不断从片面走向全面、极端走向平衡,和谐走向新的更高的和谐。 下篇回顾了南京市课堂教学改革的近二十年的历程,总结、分析、评价了该市在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成绩、经验与问题。试图从实践领域映证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冲突与和谐的理论。

张娜[10](2020)在《基于FCE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养满足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最基本的方式和主要手段。民族院校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独特形式和主阵地,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民族院校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衡量教师教学水平,更有利于准确掌握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对科学稳定推行双语教育和民族院校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调研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藏汉双语教学及评价现状,对现行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现有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为主,忽略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存在着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设计没有针对性,课堂教学评价价值取向不明确,指标权重的设置和评价结果的计算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框架和现行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出发,确定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一级指标,将一级指标进行细化,完成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其次,进行专家意见咨询。制定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专家意见调查表,运用Delphi法对部分民族院校及师范院校相关专家和教师进行调研和访谈,整理专家提出的有效咨询意见,借助SPSS 21.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专家反馈的调查数据,对该评价指标进行修正和完善,最终确定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心理环境、学生行为和教学效果6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借助MatlabR2014b软件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完成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将构建的评价体系应用到三所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得出课堂教学质量等级,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优化教学方法,提高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优化课堂练习 提高教学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化课堂练习 提高教学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时代迭替: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
        二、顺势而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
        三、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天使还是魔鬼
        四、培养窘境:师范教育亟需振兴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ISTE教育者标准》2017版
        二、欧盟《教育者数字能力的欧洲框架》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
        四、三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第二节 我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启示
        一、《2014 标准》的制定目的
        二、《2014 标准》的能力维度
        三、《2014 标准》的能力层级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研制依据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
    第四节 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与层级研制路径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层级
第三章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设置
        三、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课程实施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愿与行为
    第三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较低
        二、实习时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基本缺失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识最强
        四、主动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动机不足
    第四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实施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缺失
        三、部分实习学校的负面体验
        四、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的缺乏
        五、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机制的缺位
    第五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二、保障措施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第六节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合理性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培养定位未强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尚未形成系统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
        三、教师专业发展未强调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信息化教学行为以促进知识传递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四、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较高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选修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正面影响
        三、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四、师范生丰富的校外教学与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五、课程设置不利于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学习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优势
        二、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局限性
第五章 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多元路径建设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的信息化教学行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四年中获得较大提升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五、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内在动机充分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与比赛的正面影响
        三、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设置问题的负面影响
        五、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六、师范生信息化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优势
        二、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六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
    第一节 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成效差异启示: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三要素
        二、动力源差异启示: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三、治理权力分布差异启示:激发中层的联动作用
    第二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策略
        一、形成培养目标的共同愿景
        二、明确变革领导核心机构
        三、设置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四、重视院系的变革推动力
        五、评价机制支持创新与多样性
        六、设施建设重视教师的需求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中层变革策略
        一、支持学科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与师资发展
        三、配置专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四、营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
        五、重视学科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
        六、加强实习期间对师范生的支持
    第四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显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二、隐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比较研究法
        1.5.5 德尔菲法
        1.5.6 数理统计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课堂教学
        2.1.2 教学质量
        2.1.3 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关于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理论研究
        2.2.2 关于体育专业术科教学质量研究
        2.2.3 关于体育专业篮球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2.3 国外文献综述
        2.3.1 关于美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
        2.3.2 关于英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
    2.4 简要述评
第三章 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3.1 基本情况
    3.2 课堂教学设计
        3.2.1 设计理念
        3.2.2 教材分析
        3.2.3 学情分析
        3.2.4 教学目标
        3.2.5 教学方法
    3.3 课堂教学实施
        3.3.1 教师指导
        3.3.2 组织措施
        3.3.3 学习评价
    3.4 课堂教学延伸
        3.4.1 课后指导
        3.4.2 教学反思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案例比对
    4.1 案例分析
        4.1.1 案例述要
        4.1.2 一级指标对比分析
        4.1.3 二级指标比对分析
    4.2 假设模型构建
第五章 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构
    5.1 指导思想
    5.2 构建原则
    5.3 价值定位
    5.4 基本原则
        5.4.1 科学性原则
        5.4.2 系统性原则
        5.4.3 导向性原则
        5.4.4 可操作性原则
    5.5 构建程序
        5.5.1 咨询专家的选定
        5.5.2 调查问卷的制作
        5.5.3 问卷发放与回收
        5.5.4 问卷整理与分类
        5.5.5 问卷统计与分析
        5.5.6 第一轮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5.5.7 第二轮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5.5.8 指标体系内容维度的确立
        5.5.9 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4)效率取向: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效率取向与时间管理: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概念框架与界说
    (四) 研究假设
    (五) 研究思路
    (六) 研究价值
第二章 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价值取向
    一、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意蕴
        (一) 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内涵
        (二) 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表征
    二、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价值取向
        (一) 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效率取向
        (二) 基于教学时间、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逻辑演绎的价值追求
第三章 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分析框架
    一、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的理论归依
        (一) 先验派的时间观
        (二) 经验派的时间观
        (三) 时间观差异的教学启示
    二、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分析框架建构
    三、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分析框架的要素解析
        (一) “国本”时间与国家语言政策
        (二) “校本”时间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三) “教本”时间与课堂教学任务
第四章 “国本”时间与外语政策历史沿革
    一、“国本”时间酝酿期
    二、“国本”时间发展期
        (一) 新芽初绽
        (二) 走向成熟
    三、“国本”时间完善期
        (一) 淡化与调整阶段(1949年—1955年)
        (二) 建设与恢复阶段(1956年—1965年)
        (三) 震荡与破坏阶段(1966年—1976年)
        (四) 复苏与重建阶段(1977年—1982年)
        (五) 发展与繁荣阶段(1983年—至今)
第五章 “校本”时间管理与学校培养目标定位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意图
        (二) 方案设计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 研究过程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 大学英语教学的应有地位
        (二) 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选择
        (三) 大学英语学时的分布类型
        (四) 大学英语课程的时间占比
        (五) 大学英语教师的时间分配变率
        (六) 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师生评价
    四、研究发现
        (一) 对大学英语的重视趋向积极
        (二) 大学英语的外延逐渐扩展
        (三) 大学英语教师时间观有待改变
    五、“校本”时间管理与学校培养目标定位的调适
第六章 “教本”时间与课堂教学效率取向
    一、来自课堂观察的启示
        (一) 课堂观察的设计
        (二) 课堂观察的过程
    二、来自个案的启示
        (一) 个案Ⅰ分析
        (二) 个案Ⅱ分析
        (三) 个案Ⅲ分析
    三、研究发现
        (一) 教学时间与教师教学效率
        (二) 教学时间与学生学习效率
第七章 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国本时间:纲领指引,教学时间管理的源头
        (一) 与时俱进的调整改革导向
        (二) 重心下沉的分权管理机制
    二、校本时间:承上启下,架构教学时间管理的枢纽
        (一) 多元视角的动态选择
        (二) 规划领先的系统管理
        (三) 细节入手的管理品质
    三、教本时间:师生在场,共赋教学时间以生命
        (一) 教本时间管理策略
        (二) 教本时间分配管理模型
第八章 效率取向:大学英语教学时间“三位一体”管理体系的建构
    一、国家维度:目标导向的顶层设计
    二、学校维度:承上启下的制度建设
    三、教师维度:效率意识的过程控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能力的理论
        二、关于教学能力及其结构的研究
        三、关于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应用型大学
        二、教学能力
        三、教学能力结构
        四、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第二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能力结构理论
        二、教学能力结构理论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理论
        四、人员素质测评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构建的方法
        一、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三节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雏形
        一、从教学活动的主体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能力构成维度”
        二、从教学活动的场域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工作领域维度”
        三、从教学活动的方式出发,建构教学能力的“教学活动维度”
        四、教学能力构成的内涵分析
第三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四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二、指标主体权重的确定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五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测评量表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测评题项的建构
        二、测评题项的确定
        三、测评量表的确定
        四、测评结果的计算
        五、测评量表的试验
    第三节 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六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七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指标的信度检验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五、指标权重的再分配
        六、测评量表的研制
        七、测评结果的计算
        八、测评量表的试验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
第八章 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工具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应用型大学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现状
        二、应用型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现状
        三、应用型大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
        四、同类主体对不同教学能力的测评结果分析
        五、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六、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教龄差异
        七、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职称差异
        八、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学位差异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二、思考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7)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由数学课堂教学偏差行为引发的思考
        1.1.2 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1.1.3 自身经历的反思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的结构与说明
    1.6 各章之间的逻辑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的构建
    2.1 文献综述
        2.1.1 概念
        2.1.2 国内研究概况
        2.1.3 国外研究概况
        2.1.4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
    2.2 理论基础
        2.2.1 行为主义心理学
        2.2.2 现象学理论
        2.2.3 实证主义
        2.2.4 复杂性理论
    2.3 研究框架的构建
        2.3.1 分项研究的必要性
        2.3.2 研究四种课堂教学行为的必要性
        2.3.3 新手教师、优秀教师选择的标准
        2.3.4 个案选取
        2.3.5 研究框架的设计
第3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国外关于新老教师教学差异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3.1.1 问题的提出
        3.1.2 研究过程与方法
        3.1.3 研究结论与启示
    3.2 主要课堂教学研究方法介绍
        3.2.1 TIMSS的课堂录像研究
        3.2.2 LPS的课堂录像研究
        3.2.3 日本的课例研究:Lesson Study
    3.3 研究方法
        3.3.1 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3.2 录像分析方法:量与质的混合研究
        3.3.3 课堂观察法
        3.3.4 视频录像分析方法
        3.3.5 课堂文字实录
        3.3.6 访谈法
        3.3.7 个案研究法
    3.4 研究工具
        3.4.1 课堂观察
        3.4.2 录像
    3.5 教研活动
    3.6 数据的编码与分析
    3.7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第4章 研究(一)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比较研究
    4.1 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研究概况
    4.2 课堂提问行为类型研究与观察量表的制订
        4.2.1 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类型研究
        4.2.2 课堂教学提问行为观察量表的制订与实践应用
    4.3 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行为个案比较
        4.3.1 优秀教师课堂提问行为个案研究
        4.3.2 新手教师课堂提问行为个案研究
        4.3.3 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行为的差异
    4.4 新手教师课堂提问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4.1 研究目的
        4.4.2 研究过程与方法
        4.4.3 研究结论及启示
    4.5 小结
第5章 研究(二)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比较研究
    5.1 数学教师教学言语行为研究概况
    5.2 教学言语行为类型研究与观察量表的制订
        5.2.1 数学教师教学言语行为类型研究
        5.2.2 教学言语行为观察量表的制订与实践应用
    5.3 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个案比较
        5.3.1 优秀教师教学言语行为个案研究
        5.3.2 新手教师教学言语行为个案研究
        5.3.3 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教学言语行为的差异
    5.4 新手教师教学言语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4.1 新手教师教学语言行为存在的问题
        5.4.2 对策
    5.5 小结
第6章 研究(三)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反馈行为比较研究
    6.1 教师教学反馈行为研究概况
    6.2 教学反馈行为类型研究与观察量表的制订
        6.2.1 数学教师教学反馈行为类型研究
        6.2.2 数学教师教学反馈行为类型验证及观察量表的制订
    6.3 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反馈行为个案比较
        6.3.1 优秀教师教学反馈行为个案研究
        6.3.2 新手教师教学反馈行为个案研究
        6.3.3 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教学反馈行为的差异
    6.4 新手教师教学反馈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6.4.1 问题的提出
        6.4.2 新手教师课堂教学反馈行为存在的问题
        6.4.3 对策
    6.5 小结
第7章 研究(四)数学教师课堂等待行为比较研究
    7.1 数学教师课堂等待行为研究概况
    7.2 课堂等待行为类型研究与观察量表的制订
        7.2.1 数学教师课堂等待行为类型研究
        7.2.2 等待行为观察量表的制订与实践应用
    7.3 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等待行为个案比较
        7.3.1 优秀教师数学课堂待等行为个案研究
        7.3.2 新手教师数学课堂待等行为个案研究
        7.3.3 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等待行为差异
        7.3.4 对策
    7.4 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反思及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反思
        8.2.1 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本质及其特征
        8.2.2 教师教学行为能力的差异决定了教学行为的差异
        8.2.3 影响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
        8.2.4 研究的局限性
    8.3 建议
        8.3.1 构建有效的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模式途径
        8.3.2 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实施的措施
        8.3.4 促进数学教师由新手教师向优秀教师转变的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A 《分式的乘除》教学录像文字实录
附录B 《分式的乘除》课堂教学行为统计表
附录C 学生行为分析表格
附录D 《分式的乘除》教师课堂提问与学生应答分类统计表
附录E 教师理答行为统计表
附录F 教师语言的分析统计表
附录G 等待行为统计表
附录H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I 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9)冲突与和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论(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引论: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诠释
    一、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是什么?
    二、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三、 课堂教学实践改什么?
    四、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第一章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社会学考察
    一、 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
    二、 课堂教学改革的社会学新视角
    三、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社会学考察
    四、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冲突与和谐
第二章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经济学和教育学考察
    一、 教育、教学的经济学基本观点
    二、 课堂教学的经济学考察
    三、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教育学基本观点
    四、 课堂教学中经济和教育实思想的冲突与差异
    五、 现实的现实原则和教育学的理想原则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理论
    一、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历时性考察
    二、 现代教育价值观的考察
    三、 心理层面的考察
    四、 行为层面的考察
    五、 管理层面的考察
    六、 知识层面的考察
    七、 程序论
    八、 关系论
    九、 评价论
    十、 辩证观
第四章 南京市课堂教学实践20年沿革与综述
    一、 20年改革的基本轨迹
    二、 九十年代课堂教学的新进展
    三、 南京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 南京市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焦点
    一、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二、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
    三、 南京市教学改革实验的审视
    四、 学科教学改革改革实践个案
第六章 南京市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
    一、 对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本质的理想探究
    二、 对课堂教学活动规律的实践研究
    三、 南京市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问题与误区
结束语
附: 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FCE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学质量评价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式
        1.1.2 教学质量评价是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的必要需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理论依据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评价
        1.4.2 教学质量评价
        1.4.3 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1.5 研究问题表述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2.1.2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2.1.3 双语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2.2.2 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2.2.3 藏汉双语理科教育的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第4章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4.1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同行评价体系的文本分析
        4.1.1 X民族大学同行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4.1.2 G民族师范学院同行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4.1.3 Q师范大学同行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4.1.4 同行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4.2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体系的文本分析
        4.2.1 X民族大学学生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4.2.2 G民族师范学院学生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4.2.3 Q师范大学学生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4.2.4 学生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4.3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4.4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建议
第5章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评价指标的构建的依据
    5.2 评价指标的构建的原则
    5.3 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
        5.3.1 访谈目的
        5.3.2 访谈对象
        5.3.3 访谈结果
    5.4 评价体系的构建
    5.5 评价指标的筛选
        5.5.1 调查表信度分析
        5.5.2 Delphi法调查表数据分析
    5.6 指标权重的确定
        5.6.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6.2 构造判断矩阵
        5.6.3 计算判断矩阵的权向量
        5.6.4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FCE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
    6.1 X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过程
        6.1.1 调查对象
        6.1.2 调查方法
        6.1.3 调查结果
        6.1.4 调查结果分析
        6.1.5 建议
    6.2 G民族师范学院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过程
        6.2.1 调查对象
        6.2.2 调查方法
        6.2.3 调查结果
        6.2.4 调查结果分析
        6.2.5 建议
    6.3 Q师范大学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过程
        6.3.1 调查对象
        6.3.2 调查方法
        6.3.3 调查结果
        6.3.4 调查结果分析
        6.3.5 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优化课堂练习 提高教学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 张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 范想.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4]效率取向: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研究[D]. 王鲁男. 西南大学, 2014(10)
  • [5]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应用型大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周琬謦. 厦门大学, 2017(01)
  • [7]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比较研究[D]. 叶立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2)
  • [8]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9]冲突与和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论[D]. 谷力. 南京师范大学, 2002(02)
  • [10]基于FCE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D]. 张娜.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优化课堂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