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萝卜品种资源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衍彪,李意成,张敏,李佳,刘建宏,刘秀,金晨钟[1](2021)在《蚜虫翅型分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文中提出翅多型现象在昆虫中广泛存在,比如蚜虫有有翅蚜和无翅蚜,无翅蚜无翅不能飞行。翅型分化是蚜虫对不良生态环境的适应策略。有翅蚜能飞行,使其逃离不良环境并找到新的栖息地;而无翅蚜繁殖周期短、繁殖量大,有助于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影响蚜虫翅发育的因素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翅的多型现象被称为翅的非遗传多型性。本文就蚜虫翅型分化的生态学意义、影响因素,以及蚜虫翅型分化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关于影响蚜虫翅型分化的遗传因素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发现豌豆蚜翅型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更多的研究表明蚜虫翅型分化受环境因素影响,影响蚜虫翅型分化的环境因素有光周期、温度、种群密度、共生微生物、天敌、杀虫剂及抗生素等,事实上这些环境因素往往不是单方面存在的。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等外源激素会影响包括蚜虫在内昆虫的翅型分化,蚜虫的拥挤效应最终可能也是通过激素调控发挥作用。外源激素可以作用于出生后的低龄若虫也可作用于预产期的成虫,比如给豆蚜中龄若蚜施加保幼激素处理后,会出现超龄若虫,而不是无翅蚜。相反,反-β-法尼烯(EBF)的刺激会诱导有翅蚜后代的产生。另有研究发现,上一代豌豆蚜注射蜕皮激素可以减少有翅后代数量,而通过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EcR受体或施加EcR抑制物也会导致后代有翅个体增加。蚜虫翅型分化分子机制的研究起始于对同一基因型蚜虫有翅、无翅成虫个体的差异表达基因或差异表达蛋白。
张英,马玉申,汪娅梅,刘泽航,许岳军,邢虎成,揭雨成[2](2021)在《苎麻种质资源镉富集能力基因型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苎麻是我国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是非常有前景的重金属镉污染土地修复植物。为进一步评价和鉴定苎麻种质镉富集的特性,筛选出优异的高镉富集能力苎麻种质,对农田镉污染条件下种植的269份苎麻种质资源的镉富集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9份苎麻种质资源镉积累量、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存在显着差异,其变异系数分别为31.10%、20.19%和19.59%。57.25%的苎麻种质各器官镉积累量的分布规律为萝卜根>繁殖根>麻叶>麻骨>原麻>麻壳,37.17%种质的繁殖根镉积累量显着高于萝卜根,4.46%种质分布规律表现不一致。系统聚类分析表明,269份苎麻种质分成4类,Ⅰ~Ⅳ类分别含有7份、76份、139份和47份种质。第Ⅰ类苎麻种质各部位镉积累量显着高于其他类群。通过隶属函数法对269份苎麻种质地上部镉积累量、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高镉富集能力的种质18份,分别是坡埝青叶苎2号、长沙苎麻、杨柳坝坐蔸麻、湘潭竹根家麻、祁东苎麻2号、南坡红花滇黔苎、坡结滇黔苎、乐业灰绿苎、隆回本地麻、浏阳苎麻2号、七宝山苎麻2号、木鱼苎麻1号、大庸黄壳麻、南坡楔基苎、川苎1号、赤麻、74-69和坡口苎麻,其地上部镉积累量平均值为657.55μg·株-1,区间为436.60~942.91μg·株-1,富集系数平均值为1.10,转运系数平均值为0.93。上述结果为苎麻镉修复专用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苎麻修复镉污染农田提供参考。
王庆彪,王艳萍,张丽[3](2021)在《利用SSR标记分析白萝卜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文中指出为探明萝卜亲本材料的遗传背景,提高萝卜育种材料的利用效率,本试验利用38对SSR核心引物对42份白萝卜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9号染色体包含的引物数量分别为2、3、4、6、9、2、3、6、3个。38对引物共检测到123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数为2.86个,变异范围为2~5个;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变幅为0.21~0.70,平均为0.52;其中RSS2114在42份白萝卜自交系中等位变异数最多,为5个,PIC值为0.68,表现为较好的引物多态性和品种鉴别能力。系统聚类分析表明:42份白萝卜自交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58~1.00,在相似系数0.61处可将42份材料分为3组,其中第2组可分为5个亚组,第3组可分为2个亚组。对不同或同一组间配制的杂交后代进行农艺性状分析,发现组间配组的产量优势明显高于组内配组。另外,耐抽薹自交系的亲缘关系较近,需要引入新种质来拓展该类型亲本的遗传基础。
杨鹏,王思明[4](2021)在《武陵地区种植结构变迁的历史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陵地区种植结构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改土归流前、改土归流后至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历史时期。历史时期武陵地区种植结构变迁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近400年来水稻在种植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提升;二是玉米、番薯、马铃薯等杂粮在种植结构中的比重,呈现由平原、丘陵向山地不断提升的趋势;三是种植结构的变迁存在区域差异。武陵地区种植结构变迁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翠兰[5](2021)在《EMS诱变处理对阜阳恋思萝卜种子萌发与农艺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周本国[6](2021)在《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烟蚜及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等蚜传病毒病是烟草上的重要病虫害,常年发生严重,且难以防治,给烟叶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烟草上的蚜虫种类及蚜传病毒病种类进行鉴定,对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对蚜虫和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蚜虫和蚜传病毒病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为有效控制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发生危害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开展了烟草蚜虫种类鉴定,明确安徽烟区危害烟草的蚜虫种类主要是桃蚜(烟蚜)。开展了蚜虫传毒方式研究,明确了烟蚜的口针、头部以及腹部均可带毒,烟蚜体内的持毒时间可达10h,烟蚜的传毒效率与其带毒率并不成正比。2.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开展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采用ELISA、PCR方法和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了670份烟草样品,明确了安徽烟区蚜传病毒病种类主要为PVY等。开展了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和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明确了毒源植物主要有油菜、小麦、杂草、蚕豆、白菜、萝卜、元胡、菠菜、豌豆、马铃薯等,且烟草在苗床即可带毒。开展了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CMV、PVY、TVBMV三种病毒在安徽烟区的遗传多样性。3.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出烟草新病毒TV2,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TV2的基因组全序列5979个核苷酸,与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具有最高的同源性,为87%,在烟草上首次报道了一个新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在安徽烟区首次检测到危害烟草的芸薹黄化病毒(BrYV)和辣椒脉斑驳病毒,对Br YV-AH分离物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分析,该病毒基因组全长5678bp,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属于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成员,是一株重组病毒。4.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开展了有翅蚜迁飞动态监测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研究,所得结果表明有翅蚜迁飞的数量和时间与蚜传病毒病发生轻重正相关。有翅蚜迁飞数量越大,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对越严重;有翅蚜迁飞高峰期和蚜传病毒发生高峰期正相关。有翅蚜迁飞到烟田传毒后,带毒烟株有个隐症过程,这一过程持续时间长短,主要与气候因素和烟草生育期有关,如气候条件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较短,如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可长达15-20天。5.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包括天敌昆虫蚜茧蜂、物理方法(无纺布覆盖、黄板等)防治烟蚜、新型免疫诱抗剂预防蚜传病毒病等。筛选出以下几种治虫防病效果较好的绿色防控技术:蚜茧蜂防治烟蚜平均防治效果达到75%,生产季节平均减少防蚜农药3次,减少防治病毒病农药1次,平均减少化学农药投入6.4元/667m2,平均减少施药成本12元/667m2;和周边常规防治区相比,无纺布覆盖防蚜示范区、黄板诱蚜示范区和免疫诱抗剂预防病毒病示范区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80%、40%和40%以上。
袁慧[7](2021)在《基于miRNA的芥菜SSR标记开发及miR397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芥菜(Brassicajuncea)为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是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重要油料作物和蔬菜作物,具有富集多种重金属的特性。微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基于芥菜miRNA序列数据开发了芥菜miRNA-SSR标记,对miR397进行了分子进化分析、表达分析和靶基因全基因组分析,并构建了 miR397过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芥菜miRNA-SSR标记开发。利用MISA程序对芥菜miRNA序列和转录组序列进行SSR位点搜索,在芥菜的pri-miRNA和pre-miRNA中分别发现了279个、11个SSR位点,在115228条Unigene中发现了 32987个SSR位点。这些SSR都以单核苷酸重复为主,SSR长度均介于12~19bp之间。利用Primer3.0程序开发SSR引物30513对,从中随机选取26对进行验证,其中6对在11个芥菜品种中具有多态性。上述结果说明,基于miRNA序列开发SSR分子标记是开发芥菜SSR标记的有效途径。(2)芥菜miR397生物信息学与表达特性分析。从miRBase数据库中下载来自68种植物中共143条miR397序列,对其进行多序列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并绘制成熟序列保守性Logo图。结果表明,芥菜miR397在进化上与拟南芥miR397同源关系较近,且成熟序列中的大多数碱基非常保守。psRNATarget软件预测结果显示miR397靶基因主要为漆酶基因。芥菜miR397启动子区中发现存在脱落酸、水杨酸、甲基茉莉酸以及厌氧诱导、节律调控等作用元件。qRT-PCR结果表明在芥菜幼苗根系中miR397表达量高于叶片中的表达量,Cd处理条件下miR397表达水平显着上升,说明miR397参与了芥菜对镉胁迫的响应。(3)芥菜miR397靶基因LAC基因的全基因组分析。将拟南芥LAC基因家族与芥菜转录本数据进行BlastP比对,并结合蛋白质结构域分析鉴定出芥菜57个LAC基因,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大多为亲水性的稳定碱性蛋白,其分子量平均为66.94 kD,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可将这些基因聚类为7个亚家族。芥菜LAC蛋白定位于细胞质膜和各种细胞器膜上。利用MEME程序对蛋白保守基序分析发现,芥菜LAC蛋白家族中基本含有1~19基序;GSDS分析表明芥菜LAC基因中的内含子数量为4~15个不等。芥菜LAC启动子区域中含有多个与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相关的ABRE、ARE和ERE等顺式作用元件。(4)芥菜MIR397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及其转化拟南芥。构建芥菜miR397过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通过潮霉素抗性筛选以及PCR分子检测得到转基因植株,经自交传代获得纯合过表达株系。结果表明,过表达miR397的拟南芥的长势(根长和果荚数量)优于野生型;在一定镉浓度范围内,过表达miR397植株可提高拟南芥对镉的耐受性。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芥菜miR397功能奠定了基础。
周伟权[8](2021)在《杏果实类胡萝卜素代谢及积累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杏(Prunus armeniaca L.)果实色泽艳丽、营养丰富,是一种广泛栽培的温带落叶果树,新疆具有十分丰富的杏种质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杏的主产区。类胡萝卜素种类的多少及含量的高低均对杏果实的商品性和营养性有较大影响。本研究通过UHPLCMS/MS(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对53份新疆杏种质资源果实中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及含量进行了检测;通过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技术、透射电镜、转录组学、实时荧光定量等技术对‘库车白杏’和‘树上干杏’2个品种果实中类胡萝卜素积累的生理和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UHPLC-APCI-MS/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41个新疆栽培杏品种和3个居群的12份野生杏果实进行了类胡萝卜素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成熟果实的果皮和果肉中一共鉴定了13种类胡萝卜素,包括β-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质、八氢番茄红素、α-胡萝卜素、紫黄质、γ-胡萝卜素、ε-胡萝卜素、β-阿朴胡萝卜素醛、α-隐黄质、番茄红素、新黄质和β-隐黄质。41个栽培杏品种果实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为20.983μg/g FW~320.278μg/g FW,β-胡萝卜素和八氢番茄红素在果实中的含量分别为7.356μg/g FW~176.000μg/g FW和4.970μg/g FW~93.600μg/g FW。12份野生杏果实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为70.120μg/g FW~430.006μg/g FW,β-胡萝卜素和八氢番茄红素在果实中的含量分别为34.900μg/g FW~200.600μg/g FW和18.700μg/g FW~232.000μg/g FW。果实颜色为橙色品种,含有较高的类胡萝卜素,而果实颜色为白色或浅黄色品种,其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低。新疆杏果实中主要的类胡萝卜素是β-胡萝卜素和八氢番茄红素。研究发现类胡萝卜素在果皮中的含量要高于果肉中的含量。另外,野生杏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普遍高于栽培杏果实中的类胡萝卜素。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具有较丰富的代谢多样性。(2)随着果实的成熟,‘库车白杏’和‘树上干杏’2个品种果皮的颜色分别由绿色变为浅黄色和橙色,果肉的颜色分别由绿色变为白色和橙色,从2个杏品种果皮和果肉的4个发育时期共鉴定出14种类胡萝卜素和27种类胡萝卜素脂。在果实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在2个杏果实果皮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个杏品种果皮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S3时期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S3时期,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87.495μg/g FW和221.045μg/g FW,在S4时期,‘库车白杏’和‘树上干杏’果实果皮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差异倍数将近5倍,含量分别为105.264μg/g FW和497.760μg/g FW。2个品种果肉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S3时期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S4时期2个品种果实果肉中的类胡萝卜素差异达到最大,‘库车白杏’和‘树上干杏’果实果肉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差异倍数为24倍,而造成2个品种果肉中总类胡萝卜素差异较大的物质是八氢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通过透射电镜对果肉质体的发育情况观察后发现,在发育后期,‘树上干杏’果肉中质体小球的数量远远多于‘库车白杏’果肉中质体小球的数量。(3)通过对2个品种果肉的24个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总测序质量为162.83 Gb;每个样品的Clean Data均大于6 Gb。从‘树上干杏’和‘库车白杏’果肉的4个时期中共获得881个共有差异基因,鉴定出了25个与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GGPS、PSY、ZDS和Z-ISO、LCYE和NCED1基因表达量的高低与杏果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正相关,CCD4基因与类胡萝卜素呈负相关。(4)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树上干杏’和‘库车白杏’2个品种果实果肉在发育过程中15个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进行分析,2个杏品种果肉中,不同的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量是有差异的,且在同一时期基因表达量也是存在差异。另外,通过比较所有样本中基因的qRT-PCR和RNA-seq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知,基因的表达模式与RNA-seq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证实了本研究的测序数据有效可靠。
李柳[9](2021)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生物学习题评价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现行学校教育体系中,高中生物课后练习的设置和评价方式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不仅不能充分发挥课后习题在助学促学上的独特作用,还缩小了师生在评价中可获取的反馈信息。本研究将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生物学习题评价与应用中,通过对教材习题、教学配套练习、高考习题进行SOLO层级分析,探讨了高考试题和教材习题、配套练习在能力层级上存在的差异,并开展了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试题讲评的实践,尝试编制了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生物习题,以期为发挥生物学习题在助学促学上的作用提供实际参考。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查阅文献,建构SOLO分类理论分析试题的评测量表,再以此分析人教版新版生物学必修一教材习题栏目和高考试题以及配套练习册的习题,探究配套练习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素质、锻炼能力,达到衔接教材习题与高考试题的目的;(2)对实习学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师生对练习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关于开展习题讲评的相关意见;(3)开展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试题分析与讲评,尝试编制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生物试题,归纳SOLO分类理论对习题讲评与试题编制上的指导与帮助;(4)对上述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本研究的不足和前景做出思考与展望。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教材习题、配套练习和高考试题在能力层级上存在差异,教材习题更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高考试题重在综合运用和选拔作用,而配套练习的能力层级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衔接教材习题与高考试题;2.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习题讲评有助于教师发挥习题评价促发展的积极作用,对教师备课与评价以及反馈的获取有一定的帮助。3.习题的编制过程中遵循着一定的流程与原则,SOLO分类理论有助于命题教师更有效地遵循各项原则、依据命题流程编制试题,为遵循一般原则命制试题的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实际路径。
何禹珩[10](2021)在《组织起来 ——“十七年”时期四川版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当代版画史研究叙事中,“四川版画”作为一种群体艺术现象或是“画派”“流派”已成为既成概念。然而这一概念仍有很多模糊之处,本文将它的成型发展过程限定于其发展最为蓬勃也构成了今日认知的代表性面貌的“十七年”时期以便进行阶段性的溯源和讨论。在对这一段史实的梳理中,“四川美协”与之紧密的关联与所起的重要作用无法忽视,这也点出了“十七年”时期美术创作中所蕴含的组织化、集体化、体制化等问题。本文从四川版画与四川美协之所以紧密相关的历史脉络谈起,首先回顾了新兴木刻运动中的“组织”传统、版画在新中国成立后新时期中的处境以及四川美协这一机构的来龙去脉。当四川美协开始发挥时代赋予它的责任时,版画由于各方面原因成为了“排头兵”,这直接催生了四川版画的兴起。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艺术家们参与构建组织了集体并需要首先作为集体的一份子作出自己的贡献,而在这种集体组织的氛围里艺术家们也各自探索出了有共性也有个性的创作面貌,最终构成了今日所见之四川版画的基本面貌。四川版画这种地域性的发展并非特例,“十七年”时期的版画发展由点成面,成为了版画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本文通过对四川版画及其核心组织者四川美协脉络的历时性过程的探寻以及对横向共时性的观照,意在深化对这一中国现代美术发展重大转折时期所呈现的艺术景观及文化生产方式等问题的理解。
二、湖南萝卜品种资源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萝卜品种资源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蚜虫翅型分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蚜虫翅型分化的生态学意义 |
2 蚜虫翅型分化的影响因素 |
2.1 影响蚜虫翅型分化的遗传因素 |
2.2 影响蚜虫翅型分化的环境因素 |
2.2.1 光照周期对蚜虫翅型分化的影响 |
2.2.2 温度对蚜虫翅型分化的影响 |
2.2.3种群密度对蚜虫翅型分化的影响 |
2.2.4 共生微生物对蚜虫翅型分化的影响 |
2.2.5 杀虫剂及抗生素等对蚜虫翅型分化的影响 |
2.2.6 其他生物因素对蚜虫翅型分化的影响 |
3 蚜虫翅型分化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
3.1 蚜虫翅型分化的生理机制 |
3.2 蚜虫翅型分化的分子机制 |
4 结语 |
(2)苎麻种质资源镉富集能力基因型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田土壤背景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样品采集与测定 |
1.4.1 生物产量和样品处理 |
1.4.2 样品镉含量测定 |
1.4.3 生物产量和镉含量计算公式 |
1.4.4 苎麻镉富集能力评价 |
1.5 数据统计与处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苎麻种质不同器官镉积累量差异 |
2.1.1 苎麻种质各器官镉积累量 |
2.1.2 苎麻种质各器官镉积累量的分布规律 |
2.2 不同苎麻种质地上部、地下部和单蔸镉积累量差异 |
2.3 269份苎麻种质镉积累量的聚类分析 |
2.4 不同苎麻种质对镉的富集和转运差异 |
2.5 高镉富集能力苎麻种质筛选 |
3 讨论 |
(3)利用SSR标记分析白萝卜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DNA的提取 |
1.2.2 SSR引物与PCR扩增 |
1.2.3 数据统计分析 |
1.2.4杂交组合的配制与经济性状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白萝卜亲本材料的SSR标记多态性 |
2.2 依据SSR标记的白萝卜亲本材料聚类分析 |
2.3 不同自交系之间组配后代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4)武陵地区种植结构变迁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武陵地区种植结构变迁的主要历程 |
(一)改土归流以前的农作物种植结构 |
(二)改土归流后至民国时期的农作物种植结构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作物的种植结构 |
二、武陵地区种植结构变迁的基本特点 |
三、武陵地区种植结构变迁的动因分析 |
(6)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烟草病虫害发生情况 |
1.2 烟草蚜虫研究进展 |
1.2.1 形态及为害 |
1.2.2 生活史及习性 |
1.2.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
1.2.4 传毒方式 |
1.2.5 预测预报 |
1.2.5.1 春季越冬寄主调查 |
1.2.5.2 有翅蚜迁飞动态系统监测 |
1.2.5.3 田间烟蚜种群数量调查 |
1.2.6 综合防治 |
1.2.6.1 农业防治 |
1.2.6.2 物理防治 |
1.2.6.3 生物防治 |
1.2.6.4 化学防治 |
1.3 烟草蚜传病毒病研究进展 |
1.3.1 烟草蚜传病毒病危害现状 |
1.3.2 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研究进展 |
1.3.2.1 PVY多样性 |
1.3.2.2 PVY血清学特征 |
1.3.2.3 PVY分子特征 |
1.3.2.4 HC-Pro研究 |
1.3.3 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CMV)研究进展 |
1.3.4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病(TVBMV)研究进展 |
1.3.5 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TSWV)研究进展 |
1.3.6 烟草蚜传病毒病高通量检测技术 |
1.3.7 烟草蚜传病毒病遗传多样性分析 |
1.3.8 烟草蚜传病毒病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
1.3.9 烟草蚜传病毒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
1.4 烟蚜和蚜传病毒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
1.4.1 蚜虫的传毒特性 |
1.4.2 影响PVY传播的因素 |
1.4.3 PVY的蚜传机制 |
1.4.4 蚜虫迁飞与PVY发生流行的关系 |
1.4.5 治蚜与防病的关系 |
1.5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意义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1 烟草蚜虫带毒部位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
1.6.2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及危害研究 |
1.6.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
1.6.4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
1.6.5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第二章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 |
2.1.2 烟蚜传毒方式研究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蚜虫种类鉴定 |
2.2.2 烟蚜形态观察与描述 |
2.2.3 CMV毒源鉴定 |
2.2.4 口针中CMV检测结果 |
2.2.5 烟蚜头部CMV检测结果 |
2.2.6 烟蚜腹部CMV检测结果 |
2.2.7 烟蚜持毒时间的测定 |
2.2.8 烟蚜传毒效率的测定 |
2.3 结论 |
2.3.1 毒源的鉴定 |
2.3.2 烟蚜各部位CMV的检测 |
2.3.3 烟蚜持毒时间及其传毒效率的测定 |
第三章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
3.1.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
3.1.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
3.2 结论与分析 |
3.2.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
3.2.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
3.2.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
3.2.4 CMV、PVY、TVBMV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四章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
4.1.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
4.2.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2016 年监测结果 |
5.2.2 2017 年监测结果 |
5.2.3 2018 年监测结果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
6.1 天敌蚜茧蜂控制烟蚜技术研究与应用 |
6.1.1 繁蜂设施与器材 |
6.1.2 烟蚜茧蜂繁育技术 |
6.1.3 烟蚜茧蜂释放技术 |
6.1.4 种蚜种蜂保育技术 |
6.1.5 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 |
6.2 物理防治技术研究 |
6.3 黄板诱蚜示范 |
6.3.1 目的 |
6.3.2 地点 |
6.3.3 品种 |
6.3.4 实施情况 |
6.3.5 调查统计 |
6.3.6 结果与分析 |
6.4 .新型免疫诱抗剂防治烟草病毒病技术研究与示范 |
6.4.1 基本情况 |
6.4.2 施药情况 |
6.4.3 调查统计 |
6.4.4 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果 |
7.1.1 明确了烟草蚜虫种类及其传毒方式 |
7.1.2 明确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危害及遗传多样性 |
7.1.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出烟草蚜传新病毒 |
7.1.4 明确了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
7.1.5 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
7.2 主要创新点 |
7.2.1 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新病毒 |
7.2.2 明确了皖南烟区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7)基于miRNA的芥菜SSR标记开发及miR397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绪论 |
1.1 miRNA的概述 |
1.1.1 miRNA的生物合成机制 |
1.1.2 miRNA的作用机制 |
1.2 SSR的研究进展 |
1.2.1 SSR分子标记及其特点 |
1.2.2 miRNA-SSR分子标记 |
1.2.3 SSR分子标记的在芥菜中的应用 |
1.3 miR397研究进展 |
1.3.1 miR397的靶基因 |
1.3.2 miR397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1.3.3 miR397在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
1.3.4 miR397在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方案 |
2 芥菜miRNA-SSR标记的开发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植物材料 |
2.2.2 仪器与试剂 |
2.2.3 DNA提取 |
2.2.4 序列组装与筛选 |
2.2.5 芥菜miRNA-SSR的鉴定与分析 |
2.2.6 SSR引物设计及筛选验证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芥菜SSR位点的分布特点 |
2.3.2 芥菜miRNA-SSR与转录组SSR比较 |
2.3.3 芥菜SSR引物的有效性检测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芥菜miR397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表达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仪器和试剂 |
3.2.3 芥菜总RNA的提取 |
3.2.4 miR397序列获取 |
3.2.5 miR397的成熟序列和前体序列的保守性和进化分析 |
3.2.6 芥菜miR397的靶基因预测 |
3.2.7 实时荧光定量(qRT-PCR)表达量分析 |
3.2.8 芥菜miR397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miR397物种分布 |
3.3.2 miR397保守性和进化关系分析 |
3.3.3 芥菜miR397的靶基因预测 |
3.3.4 芥菜miR397表达水平分析 |
3.3.5 芥菜miR397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芥菜miR397靶基因LAC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芥菜LAC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 |
4.2.2 芥菜LAC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分析 |
4.2.3 芥菜LAC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 |
4.2.4 芥菜LAC基因家族的蛋白序列保守性分析 |
4.2.5 芥菜LAC基因结构和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4.2.6 芥菜LAC基因家族成员受调控的miRNA预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芥菜LAC基因家族的鉴定 |
4.3.2 芥菜LAC基因家族的蛋白理化性质和亚细胞定位分析 |
4.3.3 芥菜LAC基因家族的染色体定位分析 |
4.3.4 芥菜LAC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 |
4.3.5 芥菜LAC基因家族的蛋白序列保守性分析 |
4.3.6 芥菜LAC基因结构和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4.3.7 芥菜LAC基因家族成员受调控的miRNA预测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芥菜miR397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拟南芥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仪器与试剂 |
5.2.3 芥菜基因组DNA提取 |
5.2.4 芥菜MIR397基因克隆 |
5.2.5 表达载体构建与农杆菌转化 |
5.2.6 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 |
5.2.7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与鉴定 |
5.2.8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表型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芥菜miR397过表达载体构建 |
5.3.2 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的鉴定 |
5.3.3 过表达miR397对拟南芥植株表型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8)杏果实类胡萝卜素代谢及积累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 |
1.2.2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学功能 |
1.2.3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酶及相关基因的研究 |
1.2.4 果实质体发育与类胡萝卜素积累关系 |
1.2.5 类胡萝卜素研究方法研究进展 |
1.2.6 植物中类胡萝卜素代谢机理研究进展 |
1.2.7 杏果实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新疆杏果实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取样及质量指标的测定 |
2.1.2 类胡萝卜素测定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类胡萝卜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样品的质量控制(QC)分析 |
2.2.2 栽培杏果实质量指标及类胡萝卜素分析 |
2.2.3 野生杏果实质量指标及类胡萝卜素分析 |
2.2.4 栽培杏与野生杏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分析 |
2.3 讨论 |
2.3.1 栽培杏果实中类胡萝卜素代谢特点 |
2.3.2 野生杏果实中类胡萝卜素代谢特点 |
2.3.3 栽培杏与野生杏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差异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杏果实发育过程中色差及类胡萝卜素的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及取样 |
3.1.2 果实质量指标测定 |
3.1.3 类胡萝卜素提取及检测 |
3.1.4 叶绿素提取及测定 |
3.1.5 透射电镜制片步骤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质量指标的变化 |
3.2.2 果实果皮和果肉色差指标变化 |
3.2.3 果皮中类胡萝卜素的动态变化 |
3.2.4 果皮中类胡萝卜素脂的动态变化 |
3.2.5 果皮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热图及主成分分析 |
3.2.6 果肉中类胡萝卜素的动态变化 |
3.2.7 果肉中类胡萝卜素脂的动态变化 |
3.2.8 果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热图及主成分分析 |
3.2.9 果肉叶绿素含量变化 |
3.2.10 果肉质体显微结构观察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2个品种果肉不同时期的转录组学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及取样 |
4.1.2 果实质量指标的测定 |
4.1.3 转录组测序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4.2.2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
4.2.3 杏果实发育过程中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4.2.4 杏果实不同发育时期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4.2.5 杏果实发育期差异基因功能注释 |
4.2.6 WGCNA分析 |
4.2.7 类胡萝卜素代谢关键基因挖掘 |
4.2.8 类胡萝卜素代谢通路(Pathway)分析 |
4.2.9 基因的表达量(FPKM)与类胡萝卜素代谢物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果肉中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荧光定量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类胡萝卜素相关合成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5.2.2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DEGs的qRT-PCR测定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6.1 结论 |
6.1.1 新疆杏果实类胡萝卜素定性和定量分析 |
6.1.2 杏果实果皮中类胡萝卜素积累规律研究 |
6.1.3 杏果实果肉中类胡萝卜素积累规律研究 |
6.1.4 杏果实果肉转录组分析 |
6.1.5 杏果实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生物学习题评价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及目的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现状 |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三章 关于生物学习题的认识与使用调查 |
一、基于学生问卷对高中生物学习题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
二、访谈 |
三、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生物学习题分析及其应用 |
一、SOLO分类理论在生物学习题分析中的应用 |
二、基于SOLO分类理论分析生物学习题的能力结构 |
三、SOLO分类理论在讲评教学中的应用 |
四、基于 SOLO 分类理论的习题编制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一生物学习题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
附录2 高一生物学习题设计与使用情况的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实习学校2020-2021 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检测》 |
附录4 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单元测试题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组织起来 ——“十七年”时期四川版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鲜明而模糊的四川版画 |
二、本文研究意义、视角及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一章 统一战线:四川版画与美协的历史前缘 |
第一节 组织的渊源与新生 |
第二节 “绘画可以代替木刻”? |
第三节 从“美术组”到“美协”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一个部队:四川版画的组织与生成 |
第一节 队伍的凝结 |
第二节 抓品种,求发展 |
第三节 四川美协版画创作氛围的兴起 |
第四节 作为集体的创作 |
第五节 作为组织的工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巴蜀到高原:群体中的艺术家与创作 |
第一节 等待“时间开始”:革命观与集体观的塑造 |
第二节 山乡巨变:艺术家对川渝本土的观照 |
第三节 雪山红日:对藏族的认识与塑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时发生:“十七年”版画新格局的形成 |
第一节 征服荒原:北大荒版画的兴起 |
第二节 江南神韵:江苏水印木刻的衍生 |
第三节 历史的小结:“三大画派”的确认与缘由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第一节 新时期四川版画的延续与实践 |
第二节 四川版画“传统”之思 |
附录一 1954 年-1966 年重庆地区部分美术作品展览 |
附录二 本文参考四川美协成员部分采访索引及其加达瓦访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湖南萝卜品种资源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蚜虫翅型分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J]. 何衍彪,李意成,张敏,李佳,刘建宏,刘秀,金晨钟. 热带作物学报, 2021(12)
- [2]苎麻种质资源镉富集能力基因型差异研究[J]. 张英,马玉申,汪娅梅,刘泽航,许岳军,邢虎成,揭雨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 [3]利用SSR标记分析白萝卜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J]. 王庆彪,王艳萍,张丽. 中国蔬菜, 2021
- [4]武陵地区种植结构变迁的历史考察[J]. 杨鹏,王思明. 农业考古, 2021(04)
- [5]EMS诱变处理对阜阳恋思萝卜种子萌发与农艺性状的影响[D]. 高翠兰.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6]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周本国.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1)
- [7]基于miRNA的芥菜SSR标记开发及miR397功能的初步研究[D]. 袁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8]杏果实类胡萝卜素代谢及积累机理研究[D]. 周伟权.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9]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生物学习题评价与应用研究[D]. 李柳.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10]组织起来 ——“十七年”时期四川版画研究[D]. 何禹珩.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