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式污水压滤机生产试验总结

管式污水压滤机生产试验总结

一、管式污水压滤器生产试验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济南第二机床厂一机部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1](1967)在《管式污水压滤器生产试验小结》文中研究说明 一、前言旭日东升照长空,七亿神州展新容。由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黄宁[2](2019)在《基于专利挖掘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演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工业废水排放具有污染重、危害深、影响大等特点。工业废水的不达标排放会对水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威胁人类健康。由于工业废水的成分复杂性和多变性,我国在该领域仍有一些技术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技术研发存在方向不明确,创新难等问题。专利信息包含世界上95%的新技术信息,利用专利信息对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能避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低水平高重复的盲目创新。本文将以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为研究对象,将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作为数据来源,使用Python为编程语言,利用文本挖掘技术、专利分析、专利地图等方法对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根据专利信息中的结构化数据,宏观的分析了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定位了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所处发展阶段。然后使用文本挖掘技术提取了非结构化文本中的关键词,并计算关键词的相似连接值,实现了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分析;利用TF-IDF算法与K-means聚类融合方法构建技术主题识别分析框架,结合IPC分类号识别并定义了四个技术主题,依据非结构化文本呈现的信息深层研究了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热点。最后根据专利的引文关系,利用SPC主路径提取方法,提取了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主要演化路径,对关键节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基于关键词的专利地图预测方法,识别技术发展空白点,预测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专利始终呈上升趋势,技术处于发展期。生物处理法是研究热点,智能化设备出现趋势增强,高分子药剂制备和膜技术的改进创新成为主流趋势。技术发展路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活性污泥法展开,第二阶段研究多元化,第三阶段研究方向为低能高效、寻循环利用的智能化处理设备。通过基于关键词的专利地图预测方法研究显示,工业废水处理装置或自动化处理系统的研究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

包宗宏[3](2003)在《含毒油籽双液相浸取和脱溶过程放大的动力学与实验模拟》文中认为菜籽和棉籽提取油脂后的粕富含蛋白质,是饲料和食品蛋白质的潜在来源。现行预榨浸出工艺只提取油脂,菜籽和棉籽中的毒素硫代葡萄糖甙(简称硫甙)或棉酚留在粕中,使粕中蛋白质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Rubin等人提出的甲醇-己烷双液相溶剂(TPS)浸取技术可在获取高质量菜油的同时得到无毒饼粕。本课题组把TPS浸取技术移植、改进用于加工中国的高硫甙菜籽和棉籽,菜粕和棉粕均达到饲料标准。 TPS浸取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化应用,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解决。本文对TPS浸取含毒油籽(菜籽和棉仁)工艺放大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包括: 1 TPS浸取油菜籽的动力学研究 有关TPS浸取油菜籽动力学数据极少且不一致,本文对含碱助剂TPS浸取油菜籽动力学数据进行了系统完整的测定。温度范围15~50℃;菜籽破碎质量平均粒径0.32~0.427mm;甲醇相溶剂比4~6ml/g;己烷相溶剂比2~4 ml/g;浸取时间2~210min。研究结果表明: (1)菜籽破碎粒径和浸取温度对菜油和硫甙浸取率的影响明显。粒径越小,浸取速率越快;温度越高,浸取速率越快;浸取时间越长,浸取率越大。 (2)甲醇相溶剂比和己烷相溶剂比对菜籽浸取的影响明显。甲醇相溶剂比越大,硫甙浸取速率越快,浸取率越大。己烷相溶剂比越大,菜油浸取速率越快,浸取率越大。 (3)TPS浸取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对TPS浸取菜油和硫甙的传质机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菜油和硫甙的液-液-固浸取数学模型。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确定了模型参数与浸出条件之间的定量关系。324个实验点浸取率的计算值与测定值平均绝对偏差在0.01-0.028之间,表明模型良好地描述了TPS浸取行为。用浸出模型计算了操作条件对模型参数和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浸出条件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模型计算的菜油和硫甙在固相内扩散系数与浸出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2多级TPS并流浸取油菜籽模拟研究 中国菜籽硫贰含量高,需要在提油后用多级甲醇溶剂洗涤才能达到饲料标准。为简化流程,降低溶剂消耗,本文提出提油与脱毒同时进行的多级TPS并流浸取菜籽流程,并用串级实验进行了模拟,证实并流浸取设想是可行的。主要内容是: (I)操作参数的优选。级数是影响浸取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级数越多,浸取效果越好。实验条件下,使用4级浸取即可以达到粕中残油<l .0%、硫贰含量<3。。mol/g的手旨标。己烷相溶剂比对油脂浸取效果有很大影响,在40一50℃,己烷相溶剂比为2较适宜。甲醇相溶剂比对硫贰脱除效果影响很大,甲醇相溶剂比为33较适宜,甲醇相水含量以10v%为宜。 (2)油脂浸出器理论级计算模型的建立。针对TPS并流浸出破碎油菜籽的浸出过程,建立了油脂浸出器理论级计算模型。模型关联了各股物料相对流率、油脂在各流股的相平衡参数,考虑了菜粕对两相溶剂的夹带返混作用,计及了浸取级效率。若己知浸出要求和浸出条件,通过模型计算可求出完成浸出任务所需的浸出器理论级数。若己知浸出结果,通过模型计算可知该浸出器的两相溶剂返混程度和平均级效率。用串级实验测定值对浸出器理论级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根据TPS并流浸出的特性,这种逐级计算模型可用于浸出过程的计算,可估算理论级数、溶剂返混状况和平均级效率,可为工程设计或实际生产提供参考数据。3 TPS浸出粕脱溶小试和中试研究 TPS浸出粕脱溶性能研究尚未见报道。根据TPS浸出粕特点,本文提出TPS浸出粕脱溶工艺的选择应采用三步脱溶法:先进行机械挤压预脱溶,再采用两级间接加热设备脱溶至成品。气 (1)小试脱溶实验。机械挤压压强为SMPa左右时,TPS浸出菜粕和棉粕的含溶量可分别降到0.45和0.38 kg/kg干粕。在常压厢式固定床干燥器脱溶时,加热空气流速0.4m/s,料层厚度smln,菜粕在354K下的脱溶速率为7.0 x10’kg/s.m’·,临界湿含量为0.48kg溶剂/kg干粕;棉粕在364K下的脱溶速率为10.5xlo‘kg/5.mZ’,临界湿含量为0.62kg溶剂/kg干粕。 (2)中试脱溶实验。物料在卧式内外加热低速螺旋推进脱溶器(HCD)内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的运动状况可视为活塞流,可得到脱溶均匀的粕。干粕出料速率与HCD螺旋推进转速呈直线关系,由此可确定HCD的产率。 在常压和脱溶温度低于100℃条件下,用两级HCD串联脱溶可得合格脱溶粕。在第一级脱溶时,只要提供足够的传热面积,可方便地把TPS浸出粕中总溶剂残留量降至170以下。在第二级脱溶时,入HCD棉粕的溶剂含量、脱溶温度、脱溶时间、逆流通过脱溶器的惰性气体流量等操作条件对脱溶后棉粕中的溶剂残留量均有影响,可把TPS棉粕中甲醇和己烷的残留量分别降至1 000和60Om眺g以下。脱溶条件相同时,脱除己烷易于脱除甲醇。因此,可以把甲醇残留量作为棉粕的脱溶控制指标。只要甲醇残留量不超标,己烷残留量就不会超标。 (3)建立HCD传质单元模型。基于HCD内物料平衡、相平衡、动力学方程等提出的HCD传质单元模型,关联了脱溶器的传质单元数和操作条件与脱溶效果之间?

陈益棠[4](1990)在《《水处理技术》15年总目录》文中指出 《水处理技术》创刊于1975年,曾名《海水淡化》,1981年起改为现名,至今已有15个春秋。在各方面的热诚鼓励和支持下,共发表了一千一百余篇文章,内容涉及膜科学、脱盐、分离、净化、浓缩、水处理和污

戴先葵[5](2009)在《新型多通道旋转挤压脱水机的开发与研究》文中认为多通道旋转挤压脱水机是在国内外现有技术基础上自行开发的一种新型高效脱水机械。它具有结构紧凑、处理能力大、脱水效果好、消耗功率少、占地面积小、安全环保等优点,可用于污水污泥的处理,也可应用于食品和制药工业的固液分离。本论文设计的多通道旋转挤压脱水机机型是国内首创,与现在已有的旋转挤压脱水机相比,在结构上作了若干重大的改进设计,包括多通道脱水单元的结构设计和驱动系统的设计。对脱水单元的改进设计之处包括:脱水圆盘、刚性支撑板、筛网、内间隔板、外间隔板、刮刀导向板、落地支撑架、工字截面连接环和外壳。另外,还对驱动系统作了改造设计,以满足多通道旋转挤压脱水机之需要。本论文基于有限元软件对多通道旋转挤压脱水机中的重要零部件作了有限元分析,以校核这些零部件在工作状态是否满足强度和刚度的需要。有限元静力分析的对象包括刚性支撑板、脱水圆盘、外间隔板、挡门、刮刀导向板和落地支撑架,还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脱水圆盘作了结构优化设计。

谷智赢[6](2009)在《平板膜微滤半导体废水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能耗和膜污染是膜技术在污水处理推广方面的两个主要障碍。膜污染会造成微滤阻力的增大,在恒压工况下渗透速度随时间而减小,恒速工况下跨膜压力TMP(Transmembrane Pressure)随时间而增大。预涂膜技术由于其优良的抗污染和清洗简单等优点越来越备受膜技术研究领域的关注。本文以预涂动态膜技术的应用研究为背景,将预涂动态膜技术与当前半导体废水处理技术相结合,考察实验操作参数的变化情况。本文首先建立了平板膜微滤半导体废水的实验装置,选用膜孔径为0.25μm的平板膜。利用达西定律,测得新膜阻力。相同条件下,考察温度对新膜阻力的影响。从操作条件和物性参数方面来研究污染层阻力,给出膜污染层阻力准数关联式。本文实验部分主要分为纯水实验、预先涂膜错流微滤、直接微滤、预先涂膜死端微滤等。新膜纯水实验主要考察操作压力对膜纯水通量的影响和曝气对膜两侧压力差的影响。结果显示操作压力越大,膜纯水的渗透通量越大。固定TMP恒定,有曝气时膜的纯水通量比无曝气时要大。微滤不同粒径的物料如半导体废水和氢氧化镁溶液,观察TMP、出水浊度、料液pH值等参数变化情况。对比预先碳化硅涂膜后微滤半导体废水和直接微滤半导体废水实验下的TMP、出水浊度、料液粘度、滤饼层厚度、料液pH值和浓度等参数变化情况,发现预涂膜技术能抑制膜污染,并能使微滤过程到达稳态时间缩短。最后利用预涂膜技术,对预涂膜错流微滤和预涂膜死端微滤两种操作条件分别进行实验,给出参数的变化曲线。实验结束后对膜表面进行清洗,对各个情况下的膜板表面和断面进行电镜扫描观察。本文对平板膜微滤半导体废水的实验应用堵塞模型进行了模拟和分析。首先推导了四种堵塞模型的函数关系式,模拟了恒速下TMP随时间的增加情况。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堵塞模型可以模拟整个微滤过程,但无法得到较精确的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预涂膜技术对平板膜微滤过程具有较好的效果,平板膜微滤装置在过程工业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对工业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孙凯[7](2021)在《定制研发生产型制药企业本质安全和风险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创新药研发体系的推行,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原料药(API)合同定制研发生产(CDMO)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由于APICDMO行业的固有风险,导致火灾和爆炸事故频发,公众、监管部门和跨国客户对其安全、职业健康、环境保护(EHS)整体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提升API CDMO项目的本质安全水平愈发重要和紧迫。本文旨在提出能为API CDMO行业所接受,便于工程应用的基于本质安全的全过程风险控制技术。文章针对某一API CDMO多功能车间以同一多功能反应釜为主体的两条模块化设备链生产不同产品的过程,采用综合本质安全指数(CISI)方法评估风险等级,研究如何在设计阶段参照最佳可行技术(BAT)和“EHS源于设计”的本质安全理念,筛选关键、适用的全过程风险控制技术,实现设计源头降低EHS风险的目的。根据CISI计算过程,模块化设备链的整体本质安全指数取决于五个方面:化学品的流量、化学品的严重度、化学品反应性、设备运行工艺参数及设备之间的流程连接。考虑到化学品的流量受具体工艺路线、物料平衡和原料配比影响,因此本文着重从化学品的严重度、化学品反应性、设备运行工艺操作、及设备设施四个方面汇总分析以同一多功能反应釜为主体的两条模块化设备链生产不同产品的风险因素,结果从数值上无明显差异,表明在相近的工艺和化学品条件下,两条模块化设备链的整体本质安全指数ITISI接近。因此,CISI方法适用于同种产品的不同工艺路线分析,特别是连续工艺和间歇工艺的对比分析;对于两种同为相近间歇工艺的产品,存在计算结果放大、参数范围偏大、风险漏判等适用局限。针对上述风险,本文在设计阶段参照最佳可行技术(BAT)和“EHS源于设计”的本质安全理念,筛选并应用了关键、适用的全过程风险控制技术,包括多功能车间设备布局设计;原料储存、输送和加料(仓库、罐区)设计;反应釜和容器设计;过程控制系统设计;固液分离设计;泄放系统和收集罐设计;公用工程(如:冷却、真空)设施设计等,主要目的是解决如何连续稳定、安全可靠的操作处置生产装置中存在的大量且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化学品,最终实现从设计源头将EHS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目的。目前该项目已经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实现连续稳定运行。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系统理解API CDMO行业所接受,便于工程应用的基于本质安全的全过程风险控制技术,帮助新建项目从设计源头降低EHS风险至可接受水平,从而满足来自于政府、客户的EHS要求,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戴斌仁[8](2018)在《循环蒸发技术处理含丙炔醇高浓度有机废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丙炔醇废水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是废水的处理项目中的一大难题。一般它的主要污染物为丙炔醇、丁二炔醇、甲醇和其他副产物等,丙炔醇、丁炔二醇不易被微生物分解代谢,并且对污泥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直接排放进管网,会给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系统造成冲击,所以必须先处理后再排放。由于甲醇、丙炔醇和1,4丁炔二醇都是有工业价值的原料,通过蒸发法处理含丙炔醇废水,既能处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又能回收废水中的工业原料,所以考虑使用蒸发法处理含丙炔醇废水。考虑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是目前现有蒸发工艺中较高能耗效率的蒸发工艺,所以打算采用此方法。首先通过分析含丙炔醇废水的组成,设计建立蒸发实验装置,检测不同温度、真空度以及温差对出水各物质浓度的影响,探究甲醇、丙炔醇和1,4丁炔二醇在4:1:10比例下的共沸关系。实验表明:在105℃,真空度0.03MPa,温差16℃,蒸馏2小时,甲醇将完全蒸馏到蒸发液中,浓缩液中只有丙炔醇和1,4丁炔二醇,浓缩至混合液的20%,1,4丁炔二醇占混合液的99.5%,得到有效浓缩。利用已有的机械式蒸汽再压缩系统模型对重要部件热交换器、蒸发室内热交换器、压缩机和整个循环过程进行模拟并对机械式蒸汽再压缩系统进行热力学计算和分析。通过对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处理含丙炔醇废水系统模型的计算和比较,分析了系统热力学性能。并分析比较COP、温差和压缩比之间相互的关系,结果表明:压缩比1.8-2.0,温差10-16℃,系统能量利用率7.5-9的合理工况条件。还分析了浓缩液1,4丁炔二醇浓度、传热温差、蒸发温度等因素对机械式蒸汽再压缩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关系。设计和选定了机械式蒸汽再压缩处理含丙炔醇废水系统的设备,主要包括板式换热器、降膜蒸发器和罗茨式蒸汽压缩机。其中换热器换热面积0.23m2,蒸发室内热交换器换热面积17.2 m2,换热管规格φ38×2.5mm,管数100根。分析了浓缩物中1,4丁炔二醇浓度对换热器、热交换器和压缩机的影响等。计算了利用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处理某厂含丙炔醇废水的工程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得到处理量为12t/d时,投入成本大约为130.32万元,废水每吨处理成本约为35元,为机械式蒸汽再压缩处理含丙炔醇废水的工程化提供了参考。

李斌[9](2016)在《化学工业中固液分离机的设计及工作过程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的今天,工业生产过程朝着大型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快速前进。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固液分离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如何在控制较低成本的前提下,在高整合平台中利用合适的设备及手段,实现分离流程的自动化控制,达到更高效的成果,这在工业生产进程中需要重点解决。鉴于单片机芯片的简单操作性,所以本文提出使用微型控制芯片作为核心,与上位机相连,结合外接电路的使用,完成流程运行中参数的检测、信号的处理以及设备的控制,展开对试验型分离系统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方案考虑了系统整体的硬件及其电路部分和软件两大方面。在硬件电路方面,本篇文章在第三章先是将系统结构划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工作部分(分离单元)、动力系统(空气压缩)、传输系统(循环泵)以及过程控制(工艺流程控制),这是这次方案设计的主体结构。而在结构的硬件电路方面分几个重要模块,包括核心单片机控制及其外围电路、流量检测模块、差压检测模块、阀门和循环泵的硬件驱动,在这些方面分别对各自的硬件电路设计、检测机理,还有相应的PID算法等作了详细的说明。方案中考虑到操作人员与系统的交互,添加了上位机的设计。利用组态软件对人机界面进行编辑制作,通过以太网或USB接口方式向其中下载编写程序,完成操作人员、工作系统和控制介质的统一结合,真正实现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操作人员可以利用交互平台,很直观地对过程工作状态和其中的观测参数进行监控,实时的掌握动态,进而方便的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本次提出的方案中,第一个优势是双筒形结构。在单桶工作、清洗循环中会出现停机,这在连续生产过程中是难以接受的,而且多次的拆卸可能会影响分离介质的有效利用。双筒形结构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一点,在一台罐体已经到达需要清洗的临界点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开启另一台设备进行分离处理,此时原先的设备开始清洗操作,这样保证了生产过程的连续性。第二个是采用金属编织烧结网作为过滤材料,这样克服了传统柔性材料不易清渣、使用寿命短等缺点。试验中利用浊度检测设备,在分离试验过程的关键工艺点进行在线监测,通过不同阶段料浆的检测数据获得当前料浆处理前(后)悬浮物的含量值,以此为依据自动调节系统参数,达到工艺设计的最佳工作效果。根据这次所选取的试样检测结果,本文认为已经达到了预设的要求,完成了对固液体系的有效分离。

唐焕威[10](2010)在《纳米纤维素/聚醚砚复合膜材料制备及成膜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为改善膜材料抗污染性能,拓宽其应用范围,本文通过超声方法将纳米纤维素均匀分散,形成宏观均相的纳米纤维素/聚醚砜共混铸膜液。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工艺制备纳米纤维素/聚醚砜复合膜材料。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制备工艺条件对复合膜结构的调控规律和性能影响。结合正交试验得到复合膜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纳米纤维素质量分数为1%、聚醚砜质量分数18%、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添加剂聚乙烯吡咯烷酮质量分数为0.3%、凝胶浴温度为30℃、凝胶浴为水。通过对复合膜各项性能指标的测定,研究了添加纳米纤维素对复合膜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膜的切割分子量为4.27×104Da。纳米纤维素的加入显着改善了复合膜亲水性能,抗污染性能增强。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仪等研究手段,对复合膜材料的特性组成进行了表征。通过电子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复合膜材料表皮层、多孔支撑层及断面结构。复合膜具有典型的非对称结构,表皮层致密,多孔支撑层孔径较大,膜结构较疏松,指状孔间贯通性好。利用黏度法、荧光显微镜考察了共混铸膜液体系的黏度及相结构,结果表明共混铸膜液体系为典型的部分相容体系。通过浊点值绘制的相图和凝胶速率常数的测定研究了对纳米纤维素对共混铸膜液体系热力学性质和成膜动力学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打破了体系原有的热力学相平衡,改变分相点的组成,增大凝胶速率常数,加快铸膜液的凝胶成膜,从而影响成膜结构及性能。系统地研究了复合膜超滤纯化牛奶蛋白最佳工艺条件:操作压力0.1 Mpa,牛奶蛋白料液浓度1g/L,温度40℃,pH值为11。通过对不同压力条件下不同浓度牛奶料液的超滤性能试验,得到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的超滤过程传质数学模型;考察了五种清洗方式对复合膜的清洗效果,清洗效果大小顺序为超声清洗>稀碱清洗>稀双氧水清洗>稀酸清洗>水力反冲洗。

二、管式污水压滤器生产试验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式污水压滤器生产试验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专利挖掘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演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相关研究
        1.2.2 专利分析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获取与处理
        2.1.1 数据来源
        2.1.2 数据筛选与清洗
        2.1.3 数据字段说明
    2.2 专利分析法
    2.3 文本挖掘技术
    2.4 聚类算法
    2.5 专利地图
    2.6 本章小节
第3章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3.1 专利增长趋势分析
    3.2 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3.3 专利主要研发区域
        3.3.1 专利公开国家分析
        3.3.2 专利优先权国家分析
    3.4 专利技术流向
    3.5 专利主要研发机构
        3.5.1 专利主要研发企业
        3.5.2 专利主要研发高校
    3.6 热点技术领域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文本挖掘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主题分析
    4.1 文本预处理
    4.2 共词分析
        4.2.1 关键词提取与识别
        4.2.2 关键词相似度计算
        4.2.3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4.3 聚类分析
        4.3.1 TF-IDF构建关键词矩阵
        4.3.2 K-means聚类
    4.4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主题识别与分析
        4.4.1 类簇一技术主题:工业废水处理工艺
        4.4.2 类簇二技术主题:工业废水处理设备及其构筑物
        4.4.3 类簇三技术主题:工业废水处理药剂及材料制备
        4.4.4 类簇四技术主题:典型的工业废水处理
    4.5 技术主题发展趋势研究
        4.5.1 词频和文档频率计算
        4.5.2 技术主题发展趋势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演进路径与预测
    5.1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发展路径研究
        5.1.1 主路径提取
        5.1.2 技术演进路径分析方法
        5.1.3 技术演进路径分析
    5.2 基于关键词的专利地图技术预测
        5.2.1 技术预测方法
        5.2.2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预测研究
        5.2.3 识别并评价技术空白点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含毒油籽双液相浸取和脱溶过程放大的动力学与实验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油菜籽和棉籽的生产与品种特性
        1.1 我国油菜籽和棉籽的生产量
        1.2 油菜籽和棉籽的主要成分
        1.3 菜粕和棉粕中的有毒成分
    2 油菜籽和棉籽的现行加工方法及其产品特性
        2.1 工艺特点
        2.2 产品质量
        2.3 预榨浸出粕的饲料应用限制
        2.4 菜粕和棉粕的脱毒处理
    3 双液相溶剂(TPS)浸取工艺
        3.1 基本原理
        3.2 改进的TPS浸取技术
        3.3 产品质量
        3.4 工艺问题研究现状
    4 本文研究内容与目的
        4.1 对预榨浸出工艺的反思
        4.2 对TPS浸出工艺研究的小结
        4.3 本文拟工作的内容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第三章 分析方法
    1 菜粕中硫甙含量的测定
        1.1 测定方法概述
        1.2 氯化钯法测定硫甙总量
    2 棉粕中棉酚含量的测定
        2.1 粕中游离棉酚(FG)的测定
        2.2 粕中结合棉酚(BG)的测定
    3 油含量、水含量和挥发物的测定
        3.1 油含量的测定
        3.2 水分及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4 菜籽及棉仁的磨碎及粒度分析
        4.1 菜籽的磨碎及粒度分布
        4.2 棉仁的磨碎及粒度分布
    5 粕中残留溶剂的测定
        5.1 试剂与仪器
        5.2 外标样配制
        5.3 色谱测定
    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第四章 双液相溶剂浸取油菜籽动力学研究
    1 油脂浸取过程动力学研究概况
        1.1 油菜籽的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
        1.2 油脂浸取的实验方法
        1.3 油脂的浸出速率与扩散系数
        1.4 油脂浸取的速率模型
        1.5 油脂浸取速率模型的局限性
        1.6 测定TPS浸取菜油和硫甙速率的必要性
    2 菜油和硫甙同时浸取速率测定
        2.1 实验方法与材料
        2.2 结果与讨论
    3 菜油和硫甙的浸取速率模型
        3.1 传质过程分析
        3.2 建立数学模型
        3.3 模型参数的求取与分析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第五章 双液相溶剂并流浸取油菜籽模拟实验研究
    1 浸出方式与浸出器的选择
        1.1 单相溶剂浸出
        1.2 双液相溶剂(TPS)逆流浸出
        1.3 TPS并流浸出设想
        1.4 TPS并流浸取模拟实验内容与目的
    2 并流浸取模拟实验
        2.1 实验设计
        2.2 实验方法与材料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 液相并流液-液-固三相浸出器的理论级模型
        3.1 建立模型
        3.2 计算结果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第六章 双液相溶剂浸出粕的脱溶研究
    1 TPS浸出粕脱溶条件的选择
        1.1 己烷浸出粕的脱溶设备与工艺条件
        1.2 TPS浸出粕与己烷浸出粕的差异
        1.3 脱溶条件对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1.4 TPS浸出粕脱溶研究概况
        1.5 TPS浸出粕脱溶研究思路
    2 TPS浸出粕静态脱除甲醇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3 TPS浸出粕的半中试脱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 HCD脱溶器的传质单元模型与应用
        4.1 传质单元模型的数学推导
        4.2 传质单元模型的应用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第七章 双液相溶剂浸取含毒油籽的推荐工业流程
    1 流程说明
        1.1 设计依据和范围
        1.2 设计规模
        1.3 主要设计参数
        1.4 产品、主要原料、辅助材料规格及数量
    2 流程叙述
        2.1 浸出工段
        2.2 粕脱溶工段
        2.3 己烷回收工段
        2.4 甲醇再生工段
    3 工程设计中的考虑因素
        3.1 主要设备选型
        3.2 公用工程消耗
        3.3 三废排放与环保
    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发表论文及获得的发明专利

(5)新型多通道旋转挤压脱水机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污泥脱水机械的现状及比较
        1.2.1 几种常用的污泥脱水机械
        1.2.2 旋转挤压脱水机与其他脱水机械的比较
    1.3 旋转挤压脱水机发展及现状
    1.4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1.5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1 有限元法简介
        1.5.2 ANSYS软件简介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新型多通道旋转挤压脱水机结构设计
    2.1 新型多通道旋转挤压脱水机概述
    2.2 脱水单元的设计
        2.2.1 脱水圆盘
        2.2.2 刚性支撑板
        2.2.3 筛网
        2.2.4 内间隔板
        2.2.5 外间隔板
        2.2.6 刮刀导向板
        2.2.7 落地支撑架
        2.2.8 工字截面连接环
        2.2.9 外壳
    2.3 驱动系统的设计
        2.3.1 电机及减速器的设计选型
        2.3.2 驱动轴的改造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要部件的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
    3.1 基本力学概念
        3.1.1 应力矢量
        3.1.2 组合应力
        3.1.3 强度理论
    3.2 刚性支撑板的有限元分析
    3.3 脱水圆盘的有限元分析
    3.4 脱水圆盘的优化设计
    3.5 外间隔板的有限元分析
    3.6 挡门的有限元分析
    3.7 刮刀导向板的有限元分析
    3.8 落地支撑架的有限元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化京化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平板膜微滤半导体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膜微滤技术
        1.1.1 膜微滤技术简介
        1.1.2 微滤膜组件及装置
        1.1.3 微滤膜分离过程中操作参数的影响
        1.1.4 微滤膜的污染及控制
        1.1.5 微滤膜的发展和应用
    1.2 膜微滤机理
    1.3 预涂动态膜技术
        1.3.1 动态膜技术
        1.3.2 预涂动态膜的发展和应用
    1.4 本章小结
2 实验介绍
    2.1 实验装置及流程
        2.1.1 实验装置及流程图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实验材料
    2.2 实验内容
        2.2.1 实验数据的确定
        2.2.2 实验步骤
    2.3 待滤物料及膜分离性能的表征
        2.3.1 待滤物料介绍
        2.3.2 膜分离性能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3 膜滤阻力分析
    3.1 膜污染阻力的计算方法
    3.2 污染层阻力准数关联式的推导
    3.3 各项膜阻的测定
        3.3.1 新膜固有阻力的测定
        3.3.2 温度对膜阻的影响
        3.3.3 微滤情况下的渗透流速和压力的回归曲线
    3.4 不同情况下阻力分析
        3.4.1 错流微滤和预先涂膜错流微滤
        3.4.2 预先涂膜条件下死端微滤和错流微滤
    3.5 本章小结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新膜纯水实验
        4.1.1 操作压力对膜纯水通量的影响
        4.1.2 曝气对膜两侧压力差的影响
    4.2 平板膜微滤不同料液实验
        4.2.1 不同料液下TMP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4.2.2 不同料液下出水浊度随TMP的变化情况
        4.2.3 不同料液下pH值对TMP的变化情况
        4.2.4 膜形态分析
    4.3 直接与预先涂膜两种错流微滤实验
    4.4 错流与死端的预先涂膜微滤实验
    4.5 本章小结
5 恒速微滤过程堵塞模型模拟
    5.1 微滤模型介绍
    5.2 恒速微滤过程的堵塞模型的推导
        5.2.1 阻塞模型的机理
        5.2.2 完全堵塞模型
        5.2.3 标准堵塞模型
        5.2.4 中间堵塞模型
        5.2.5 滤饼层模型-Ruth方程
    5.3 恒速微滤过程预涂膜形成的条件和类型
    5.4 错流微滤模型计算与实验结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A InoLab Level 3多功能水质分析仪性能参数
附录B 浊度计的使用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定制研发生产型制药企业本质安全和风险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化工行业典型事故案例
    1.3. 现存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本质安全概念、定义及方法的发展历程
    2.2. BAT (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
    2.3. 化学合成类制药行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
    2.4. 园区化工企业建设标准化方案
第三章 研究技术路线
    3.1. CDMO概念介绍
    3.2. 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
        3.3.1. 风险评估方法选择
        3.3.2. 综合本质安全指数法(CISI)原理
        3.3.3. 综合本质安全指数法(CISI)评估流程
    3.4. 研究对象介绍
        3.4.1. 产品方案
        3.4.2. 产品工艺概况
        3.4.3. 产品工艺流程简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使用CISI方法对CDMO多功能车间进行风险评估
    4.1. 采用综合本质安全指数法(CISI)对K218合成工段进行风险评估
        4.1.1. 工艺流程描述
        4.1.2 物料平衡描述
        4.1.3. 确定每个单元化学品的流量
        4.1.4 确定所有化学品严重度得分
        4.1.5. 确定反应性得分
        4.1.6. 确定设备化学品安全指数I_(ECI)
        4.1.7. 确定设备工艺安全指数
        4.1.8. 确定设备安全指数
        4.1.9. 确定设备连接部分安全指数
        4.1.10. 确定整体本质安全指数
    4.2. 采用综合本质安全指数法(CISI)对T356酰化工段进行风险评估
        4.2.1. 工艺流程描述
        4.2.2. 物料平衡描述
        4.2.3. 确定每个单元化学品的流量FR
        4.2.4. 确定所有化学品严重度Sc
        4.2.5. 确定反应性得分
        4.2.6. 确定设备化学品安全指数
        4.2.7. 确定设备工艺安全指数
        4.2.8. 确定设备安全指数
        4.2.9. 确定设备连接部分安全指数
        4.2.10. 确定整体本质安全指数
    4.3. CISI评估结果对比分析及CISI适用性分析
    4.4. CDMO项目的本质安全风险因素汇总分析
        4.4.1. 化学品严重度涉及的风险因素
        4.4.2. 化学品反应性涉及的风险因素
        4.4.3. 设备运行工艺操作过程涉及的风险因素
        4.4.4. 设备运行及流程连接涉及的风险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DMO多功能车间设计阶段采取BAT降低风险实践
    5.1. 多功能车间布局设计
    5.2. 原料储存和输送设计
        5.2.1. 罐区溶剂储存和输送、计量、装卸设计
        5.2.2. 桶装溶剂加料设计
        5.2.3. 固体物料分料、加料设计
        5.2.4. 多功能分配站设计
    5.3. 反应釜和容器设计
    5.4.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5.4.1. DCS控制系统设计
        5.4.2. 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采取的紧急停车控制措施
        5.4.3. 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采取的控制措施
        5.4.4. 溶剂回收采取的控制措施
    5.5. 纯化分离单元设计
        5.5.1. 固液分离单元设计
        5.5.2. 成品包装设计
        5.5.3. 干燥单元设计
    5.6. 泄放收集系统设计
    5.7. 公用工程系统设计
        5.7.1. 换热器和真空泵方案设计
        5.7.2. 车间通风系统方案设计
        5.7.3. 制冷方案设计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循环蒸发技术处理含丙炔醇高浓度有机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含丙炔醇废水的来源
        1.2.1 废水来源
        1.2.2 丙炔醇简介
        1.2.3 1,4-丁炔二醇简介
        1.2.4 甲醇简介
    1.3 类似废水处理方法
        1.3.1 生物处理法
        1.3.2 物化处理法
        1.3.3 化学处理法
    1.4 蒸发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1 多效蒸发(MEE)
        1.4.2 多级闪蒸(MSF)
        1.4.3 热力蒸汽再压缩技术(TVR)
        1.4.4 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MVR)
    1.5 存在的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实验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废水
        2.2.1 工厂废水
        2.2.2 实验废水配置
    2.3 气相色谱分析
        2.3.1 色谱条件
        2.3.2 标准曲线绘制
        2.3.3 成分测量
    2.4 性能指标
        2.4.1 甲醇去除率
        2.4.2 1,4丁炔二醇浓缩率
        2.4.3 热力计算性能指标
    2.5 常规水质指标的测定
    2.6 试验装置流程及工艺流程图
        2.6.1 蒸发实验
        2.6.2 机械蒸汽再压缩模拟
第3章 蒸发法处理丙炔醇生产废水
    3.1 引言
    3.2 蒸发温度的影响
    3.3 蒸发压力的影响
    3.4 温差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VR系统热力计算
    4.1 引言
    4.2 系统热力计算
        4.2.1 压缩机模拟计算
        4.2.2 蒸发室内热交换器的模拟计算
        4.2.3 换热器的模拟计算
    4.3 MVR系统热力分析
        4.3.1 MVR热力性能评价指标
        4.3.2 操作参量对热力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经济分析
    5.1 引言
    5.2 MVR系统设备计算和选型
        5.2.1 换热器的计算和选型
        5.2.2 热交换器的计算和选型
        5.2.3 压缩机的计算和选型
    5.3 热经济分析
        5.3.1 数学模型
        5.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5.4 工程经济分析
        5.4.1 工程投资概算
        5.4.2 运行费用
        5.4.3 经济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化学工业中固液分离机的设计及工作过程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固液分离
        1.1.2 分离技术
        1.1.3 分离设备的结构
    1.2 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发展的趋势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3.1 本文研究的内容
        1.3.2 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影响固液分离的主要因素
    2.1 被分离对象的性质
        2.1.1 粒度
        2.1.2 颗粒的密度
        2.1.3 表面电性及润湿性
    2.2 液相的性质
        2.2.1 表面张力
        2.2.2 液体的粘度
    2.3 过滤材料
        2.3.1 过滤介质的分类
        2.3.2 过滤介质的特性
        2.3.3 过滤介质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离机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的结构
        3.1.1 分离单元
        3.1.2 送/卸料
        3.1.3 清渣动力
        3.1.4 阀门系统
    3.2 系统控制部分
        3.2.1 单片机控制单元
        3.2.2 流量的检测
        3.2.3 过程压差的检测
        3.2.4 电阀门的驱动
        3.2.5 送料泵的硬件驱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
    4.1 上位机组态软件
        4.1.1 软件的设定
        4.1.2 应用界面的绘制
    4.2 上位机界面结构
    4.3 与下位机的通信
        4.3.1 CAN总线
        4.3.2 通信协议的制定
第五章 分离效果的检测分析
    5.1 悬浮物含量检测的原理和方法
    5.2 分离实验
    5.3 测试结果分析与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纳米纤维素/聚醚砚复合膜材料制备及成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纳米纤维素研究现状
        1.1.1 纳米纤维素制备技术
        1.1.1.1 化学方法
        1.1.1.2 机械方法
        1.1.2 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应用
    1.2 膜材料及技术发展现状
        1.2.1 膜技术分类
        1.2.1.1 微滤膜的特点及应用
        1.2.1.2 超滤膜的特点及应用
        1.2.1.3 反渗透和纳滤膜
        1.2.2 膜材料的选择及改性技术研究
        1.2.2.1 共混改性
        1.2.2.2 其他表面改性方法
    1.3 相转化法成膜机理研究
        1.3.1 相转化法热力学描述
        1.3.1.1 三元相图计算
        1.3.1.2 相转化法热力学研究现状
        1.3.2 相转化法动力学描述
        1.3.2.1 动力学数学模型建立
        1.3.2.2 相转化法动力学研究现状
    1.4 膜污染机制研究
        1.4.1 膜污染原因
        1.4.2 膜污染机理
        1.4.3 超滤膜污染研究现状
    1.5 超滤膜技术应用现状
        1.5.1 超滤技术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1.5.2 超滤技术在医药工业的应用
        1.5.3 超滤技术在浓缩蛋白质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工作
2 分析方法
    2.1 纳米纤维素的特性表征
        2.1.1 纳米纤维素晶型的表征(XRD)
        2.1.2 纳米纤维素傅里叶红外谱图的表征(FT-IR)
        2.1.3 纳米纤维素热重分析(TGA)
        2.1.4 透射电镜观察(TEM)
        2.1.5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AFM)
    2.2 复合膜基本性能测定
        2.2.1 复合膜纯水通量的测定
        2.2.2 复合膜截留率的测定
        2.2.3 复合膜的力学性能的测定
        2.2.4 复合膜孔隙率的测定
        2.2.5 复合膜平均孔径的测定
        2.2.6 复合膜断面结构观察
3 纳米纤维素表征
    3.1 试剂与仪器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2.2 晶型分析
        3.2.3 热稳定性分析
        3.2.4 形貌尺寸表征
    3.3 本章小结
4 复合膜制备及结构性能调控规律
    4.1 复合膜制备
    4.2 试剂与仪器
        4.2.1 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试验部分
        4.3.1 复合膜制备正交试验
        4.3.2 复合膜结构调控及性能影响规律的单因素试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复合膜制备正交试验
        4.4.1.1 直观分析
        4.4.1.2 方差分析
        4.4.2 复合膜结构调控及性能影响单因素试验
        4.4.2.1 纳米纤维素质量分数对复合膜结构调控规律及性能影响
        4.4.2.2 聚醚砜质量分数对复合膜结构调控规律及性能影响
        4.4.2.3 溶剂种类对复合膜结构调控规律及性能影响
        4.4.2.4 添加剂PVPK30质量分数对复合膜结构调控规律及性能影响
        4.4.2.5 凝胶浴温度对复合膜结构调控规律及性能影响
        4.4.2.6 凝胶浴组成对复合膜结构调控规律及性能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复合膜特性检测与表征
    5.1 试剂及仪器
        5.1.1 试剂
        5.1.2 仪器
    5.2 复合膜性能测定
        5.2.1 切割分子量
        5.2.2 亲水性能的测定
        5.2.2.1 亲水角
        5.2.2.2 含水率
        5.2.3 抗污染性能
        5.2.3.1 平均污染度(FR)
        5.2.3.2 衰减系数(m)
        5.2.4 耐化学稳定性能的测定
        5.2.4.1 耐酸碱性能测定
        5.2.4.2 耐氧化性能测定
        5.2.4.3 温度适用性测定
    5.3 复合膜特性表征
        5.3.1 傅立叶红外谱图表征(FT-IR)
        5.3.2 X-衍射分析(XRD)
        5.3.3 热稳定性分析(TGA)
        5.3.4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AFM)
        5.3.5 扫描电镜观察(SEM)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切割分子量
        5.4.2 亲水性能
        5.4.2.1 亲水角的测定
        5.4.2.2 含水率的测定
        5.4.3 抗污染性
        5.4.3.1 平均污染度及衰减系数
        5.4.3.2 表面粗糙度
        5.4.4 耐化学稳定性的测定
        5.4.5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5.4.6 复合膜X衍射谱图分析
        5.4.7 复合膜热重分析
        5.4.8 复合膜表观形态观察
        5.4.9 复合膜孔结构观察
    5.5 本章小结
6 复合膜成膜机理研究
    6.1 主要仪器
    6.2 试验部分
        6.2.1 铸膜液黏度的测定
        6.2.2 铸膜液相结构的观察
        6.2.3 浊点的测定
        6.2.4 凝胶速率的测定
    6.3 共混铸膜液体系黏度及相结构
        6.3.1. 理论部分
        6.3.2. 结果与讨论
        6.3.2.1 共混铸膜液黏度分析
        6.3.2.2 共混铸膜液相结构分析
    6.4 热力学部分
        6.4.1 理论研究
        6.4.2 结果与讨论
    6.5 动力学部分
        6.5.1 理论研究
        6.5.2 结果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复合膜超滤纯化牛奶蛋白
    7.1 理论研究
        7.1.1 牛奶蛋白
        7.1.2 超滤纯化牛奶蛋白
        7.1.2.1 超滤纯化蛋白传质数学模型
        7.1.2.2 超滤纯化蛋白的膜污染
    7.2 试验部分
        7.2.1 试剂及仪器
        7.2.1.1 试剂
        7.2.1.2 主要仪器
        7.2.2 复合膜超滤纯化牛奶蛋白正交试验设计
        7.2.3 复合膜超滤纯化牛奶蛋白单因素试验
        7.2.4 性能测定方法
        7.2.4.1 膜通量的测定
        7.2.4.2 蛋白截留率的测定
        7.2.4.3 牛奶蛋白分子量测定方法
        7.2.4.4 牛奶蛋白等电点测定方法
        7.2.5 牛奶超滤传质动力学研究
        7.2.6 复合膜清洗
        7.2.6.1 清洗效果的测定
        7.2.6.2 清洗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复合膜超滤纯化牛奶蛋白最佳工艺条件
        7.3.2 复合膜超滤纯化牛奶蛋白单因素试验
        7.3.2.1 牛奶蛋白浓度对牛奶通量及截留率的影响
        7.3.2.2 pH值对牛奶通量及纯化的影响
        7.3.2.3 超滤压力对牛奶通量及纯化的影响
        7.3.2.4 牛奶温度对牛奶通量及纯化的影响
        7.3.3 复合膜超滤纯化牛奶蛋白优化工艺条件
        7.3.4 纯化牛奶蛋白特性测定
        7.3.4.1 牛奶蛋白等电点
        7.3.4.2 纯化牛奶蛋白分子量
        7.3.5 复合膜超滤纯化牛奶蛋白传质数学模型
        7.3.6 复合膜清洗
        7.3.6.1 水力反冲洗
        7.3.6.2 化学清洗
        7.3.6.3 超声清洗
        7.3.6.4 复合膜清洗效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管式污水压滤器生产试验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管式污水压滤器生产试验小结[J]. 济南第二机床厂一机部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 铸造机械, 1967(06)
  • [2]基于专利挖掘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演化路径研究[D]. 黄宁. 天津大学, 2019(01)
  • [3]含毒油籽双液相浸取和脱溶过程放大的动力学与实验模拟[D]. 包宗宏. 南京工业大学, 2003(01)
  • [4]《水处理技术》15年总目录[J]. 陈益棠. 水处理技术, 1990(01)
  • [5]新型多通道旋转挤压脱水机的开发与研究[D]. 戴先葵. 北京化工大学, 2009(S1)
  • [6]平板膜微滤半导体废水的实验研究[D]. 谷智赢. 大连理工大学, 2009(10)
  • [7]定制研发生产型制药企业本质安全和风险控制技术研究[D]. 孙凯.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8]循环蒸发技术处理含丙炔醇高浓度有机废水[D]. 戴斌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9]化学工业中固液分离机的设计及工作过程控制研究[D]. 李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3)
  • [10]纳米纤维素/聚醚砚复合膜材料制备及成膜机理研究[D]. 唐焕威.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标签:;  ;  ;  

管式污水压滤机生产试验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