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雷[1](2014)在《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认为财政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随着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体系面临着新的风险,经济安全已然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而财政安全作为国家经济安全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成为核心中的核心。国际上,尤其是在发达国家里,关注经济安全和财政安全早已成为各国政府施政和国际组织合作的重点。早在1994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首次将经济安全定位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目标之一;1996年,俄罗斯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了“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说法;希腊债务危机正式爆发,随之引爆整个欧盟的债务危机,继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稳定,财政安全再次引起全球的关注。2013年10月,世界审计组织第二十一次大会讨论了两大议题,其中一大议题即是最高审计机关在维护财政政策的长期可持续性领域的作用。可以看出,在全球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下,经济安全中的财政安全一直备受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注。在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存在财政赤字已经成为常态。我国政府性债务问题近年来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国内的普遍关注,最新一次的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表明:负有偿还责任的全国政府性债务高达20.6989万亿元,说明政府性债务在我国存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要求政府的财政安全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层出不穷,金融系统风险、房地产行业风险、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等等问题一旦处理不好,最后都会转化为具有兜底责任的财政风险,影响财政安全,最终影响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财政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和经济基础,因此,财政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基石,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监督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维护国家财政安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在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已达成共识。美国审计署(GAO)自1990年起持续关注高风险领域,并在《2004-2009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审计要“应对美国人民福利和财政安全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和安全威胁”;其他国家的审计机关,诸如澳大利亚、瑞典等,都在日常工作中履行了维护财政安全的职责。国际审计组织第二十一次大会形成的《北京宣言》明确了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肯定最高审计机关在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促进国家良治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国家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在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刘家义审计长在2013年12月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要“进一步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揭示力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审计中,要关注财政的可持续性,特别是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那么,政府审计到底是如何维护财政安全,或者说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具体路径是什么,这是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最为核心的问题。该研究的进行将有助于促进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促进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功能的发挥和有助于深化政府审计和财政理论的研究。财政是国家的经济活动,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财政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应该并且可以在维护财政安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本文共分为以下七章内容: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分为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预期创新共五个小节。本章是开篇章,总领整篇论文。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从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依据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方式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相关经验研究和维护财政安全的具体政府审计形式研究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价。第三章,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共分为财政安全内涵界定、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基础、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机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功能定位和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践依据共五方面内容。其中,财政安全内涵界定是辨析安全、财政、财政安全、财政风险等基础性概念的基础上,给出财政安全的具体内涵;理论基础一节主要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洛克的国家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了政府审计应该要维护财政安全;作用机理一节从审计控制观出发,理论上提出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过程;而功能定位一节主要分析了政府审计在我国财政监督体系中的定位;第五节从历史依据、法律法规依据、现实状况三个方面分析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践依据第四章,财政安全要素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视角。本章首先说明了构建财政安全要素体系的重要性,其次,基于公共财政论,提出了可以将所有影响财政安全的因素包括在内的财政安全六要素体系,即财政收支有效性、政府债务可控性、财政制度合理性、财政信息公开性、权力运行规范性和宏观经济平稳性,最后分析了财政安全六要素体系的具体内容。第五章,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审计“免疫系统”观的理论视角。本章首先阐述和分析审计的“免疫系统”观,指出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发挥揭示功能、抵御功能和预防功能来维护政府财政安全。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政府审计具有的揭示功能、抵御功能和预防功能的“免疫系统”功能能否维护地方财政安全和中央财政安全。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政府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得到了发挥,可以维护财政安全。第六章,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研究。本章在构建起的财政安全要素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实施税收绩效审计和公共项目绩效审计来提高财政收支有效性,通过实施政府债务审计和专项政府审计增强政府债务可控性,通过实施制度合理性审计和财政预算全程审计促进财政制度合理性,通过实施财政信息系统审计和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加强财政信息公开性,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提升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以及通过实施宏观经济环境审计保障宏观经济平稳性。政府审计可以通过以上这些实现路径维护财政安全。第七章,主要研究结论、研究创新、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本章是结束章,主要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归纳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并提出论文的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结论:(1)政府审计应该并且可以维护财政安全。本文构建的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指出,政府审计应该维护财政安全。基于审计“免疫系统”观,实证检验了政府审计维护地方财政安全和中央财政安全的“免疫系统”功能,得出政府审计可以维护财政安全的结论。(2)公共财政视角下,财政安全要求实现财政收支有效性、政府债务可控性、财政制度合理性、财政信息公开性、权力运行规范性和宏观经济平稳性。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路径问题的前提是梳理清楚影响财政安全的因素是什么,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进一步研究在这些方面政府审计是否可以发挥作用,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是什么。我国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与之相匹配的是公共财政模式。本文基于公共财政的视角,根据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提出财政安全是指政府财政的运行在受到内外部风险因素的冲击下,依然能够持续稳定的状态。为了实现这一安全状态,财政需要做到财政收支有效性、政府债务可控性、财政制度合理性、财政信息公开性、权力运行规范性和宏观经济平稳性。(3)政府审计可以达到财政安全要素体系六个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维护财政安全的目标。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会随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丰富。在公共财政模式下,财政安全的要素内容可以包括在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丰富内涵里,换言之,产生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政府审计可以去实现财政安全的要素要求,即政府审计可以有相应的路径去实现维护财政安全的目标。本文提出,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实施税收绩效审计和公共项目绩效审计来提高财政收支有效性,通过实施政府债务审计和专项政府审计增强政府债务可控性,通过实施制度合理性审计和财政预算全程审计促进财政制度合理性,通过实施财政信息系统审计和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加强财政信息公开性,通过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提升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以及通过宏观经济环境审计保障宏观经济平稳性,最终维护财政安全。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1)构建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问题在国内外尚属前沿。国内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实现路径的文献相对片面,不成系统,角度各异,不利于指导政府审计发挥维护财政安全的功能作用,而国外直接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文献几乎没有。本文构建了一个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了基本概念界定、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基础、政府审计维护财政的作用机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功能定位以及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践依据共五个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解决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关系问题。(2)基于审计“免疫系统”观,通过探索性地实证分析获得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有价值的经验证据。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规范研究较少,现有文献主要是从理论上探讨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可行性,而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证文献极少,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观出发,用数据探索性地考察了政府审计揭示、抵御和预防的“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与财政安全的关系,寻找到了政府审计可以维护财政安全的有价值的经验证据,支持了政府审计可以维护财政安全的研究结论。(3)在财政安全要素体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府审计有效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路径,并提出若干维护公共财政安全的新型政府审计类型。基于公共财政理论视角下构建的财政安全要素体系,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主要有: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实施税收绩效审计和公共项目绩效审计来提高财政收支有效性,通过实施政府债务审计和专项政府审计增强政府债务可控性,通过实施制度合理性审计和财政预算全程审计促进财政制度合理性,通过实施财政信息系统审计和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加强财政信息公开性,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提升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以及通过实施宏观经济环境审计保障宏观经济平稳性。其中,新型政府审计类型包括了税收绩效审计、制度合理性审计、财政预算全程审计、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和宏观经济环境审计。
董楠[2](2017)在《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文中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审计制度。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键期,经济责任审计也在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升级,现有研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难以适应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要求,存在比较广阔的研究空间。本文重点研究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审计内容、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规范研究、历史分析、比较分析、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并在对国外典型国家相关审计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其改进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分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一是研究分析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包括概念界定、主要特点和功能作用。二是系统评述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等。三是全面分析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环节,对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结果运用等进行具体研究。第二,分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根据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要求,提出了将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分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内部管理情况、自主创新情况、境外资产管理情况、风险管控情况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等8个主要方面。对上述8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提出明确具体的审计内容和主要评价指标。第三,探讨了国外典型国家相关审计制度。具体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外比较成熟和典型国家的审计制度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国外相关审计制度安排中,与经济责任审计最接近、最有借鉴意义的是绩效审计制度。第四,分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指出:审计体制方面,存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缺乏必要的执法权限、人员经费受制等问题;审计对象方面,存在认识模糊、覆盖面不全等问题;方法程序方面,存在缺乏统一指南、计划统筹不够、方法比较传统等问题;审计内容方面,存在界限模糊、分类不明、不够细化等问题;评价标准方面,存在缺乏指标体系、定量评价欠缺、忽视绩效评价等问题;责任界定方面,存在责任界限划分困难、界定责任难以量化等问题;结果运用方面,存在不同内容运用程度不一、整改督导力度较弱、运用情况不够透明等问题;风险防范方面,存在风险突出、防控不力等问题。对每一个问题,深入分析了成因。第五,提出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建议。研究提出:审计体制方面,应推进审计体制改革、扩大审计执法权限、实行审计垂直管理;审计对象方面,应扩大审计对象范围、准确把握审计对象;方法程序方面,应出台统一程序指南、加强审计计划统筹、应用先进审计方法;审计内容方面,应厘清受托责任分类、细化明确审计内容;评价标准方面,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定量评价方法、强化履责绩效评价;责任界定方面,应高度重视责任界定、科学划分责任界限、量化界定经济责任、注重审计证据支撑;结果运用方面,应健全结果运用制度、发挥联席会议功能、加大问责追究力度、强化结果运用整改、完善结果公告制度;风险防范方面,应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强化风险防控措施。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基础的"三来源"论,并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环节进行系统分析。二是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际,创造性地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分为8个方面、27个审计事项,并对每个审计事项进行了细化分析,在内容分类、系统性、可操作性上丰富了以往的类似研究。三是对国外典型国家的相关审计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既丰富和发展了以往的类似研究,也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
汪立元[3](2013)在《国有企业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和引导国有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企业管理、建立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方面有效地发挥作用。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存在着内在联系,它有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一企业法人治理制度的建立。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仍然存在,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重要组成的审计监督制度手段,能找出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从而起到加强国有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目的。现有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研究往往从政府委托代理的视角、侧重于财务收支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审计,审计评价落后于审计实践,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企业管理的作用未得到充分显现。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对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重点未形成统一认识;国企高管的经济责任审计缺乏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国企高管经济审计现有审计评价方法往往从财务收支的角度,侧重于对经济责任结果的获得,忽略了对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履行过程的监控与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政府官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它的侧重点应该是设计出一套用来有效评价国企高管绩效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必须反映国企高管的全面履责,有利于促进国企经济方式的转变和国企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设计,必须从企业战略目标的角度,综合考虑客户、消费者、职工、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实现相关各方利益均衡化的条件下,企业战略目标的最大化。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国企高管经济审计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评述。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基础是受托经济关系,是我国特有的审计类型。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与实务进行探索。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在健全公司治理制度、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在其审计主体、审计内容等方面与民间审计具有不同的特点。本研究认为,在当前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即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评审;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情况评审;重大经济决策事项评审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性评审。第二,现阶段我国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审计实践,在当前的实施过程中借鉴了一些其他领域的审计评价方法,如沃尔评价模式、现代评价模式、专用评价模式、EVA(经济增加值)评估方法、平衡计分卡法、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只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评价,不能全面评价国企高管应该履行的经济责任。第三,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研究。在分析现行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存在与企业长期战略脱节、忽略了对经营过程的监控和考评等弊端的基础上,本研究指出应当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业绩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性保障状况评价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评价三个方面评价国企高管经济责任。第四,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工具,对其维度进行合理调整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运用于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本研究在分析论述了平衡计分卡优化的可行性基础上,对其原有的四个维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增加了国企高管社会责任的维度,即分别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社会责任五个层面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进行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是将国企高管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企业长期经营战略紧密结合,旨在评价国企高管对国企长期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贡献力。在具体指标的设计上,注重了对业务流程的监控和评价;突出了反映国企整个经营过程的具有动态功能的现金流量指标的作用;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均应包括在包括于评价指标体系之中。第五,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的研究。本研究将传统的遗传算法与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结合,吸收它们的优点,并进行了优化改进,构建了改进的BP神经网络方法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体做法是在传统三层BP神经网络(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权值优化层(遗传算法)网络。第六、对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仿真研究。本研究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15个核心评价指标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模拟运算。在对选择的华东地区100家典型的国有大型企业调查问卷结果数据进行归类基础上,进行了实证仿真。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改进的BP神经网络方法引入到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之中是完全可行的。第七,国企高管履行经济责任改进对策研究。通过上述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得到有些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合格。本研究从制度层面和国企高管主观层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对策。本研究尝试用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评价的原理研究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构建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验证方法的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思路与评价内容的创新。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只关注国企高管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忽视了其对国企可持续发展力和对国企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的评价。本研究采用全新的视角,将国企高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国企长期经营战略相结合,侧重于对国企高管在企业长期战略经营绩效实现程度、可持续发展力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评价。(2)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上的创新。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借用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并对其优化并进行了维度调整,增加了对国企高管履行社会责任审计评价的维度,在明晰了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社会责任维度逻辑关系基础上,从上述五个层面设计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设计具体评价指标的时,不仅注重对国企高管任期经营结果的评价,更注重了对经营过程的监控和评价;更突出了反映国企整个经营过程的具有动态功能的现金流量指标的作用;将反映国企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非财务指标的也包括在评价指标体系之中。(3)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的创新。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通常采取的评价方法是AHP-模糊聚类分析法,该法虽具有操作简单、应用较成熟的优点,但也存在数据处理繁琐,并且难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性的缺点。本研究将传统的遗传算法与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结合,并进行了优化改进,构建了改进BP神经网络方法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其的适用性在进行了理论分析基础上进行了检验。将优化的BP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于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之中,在国内尚属首次。
林思妤[4](2020)在《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以L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以来,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开展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审计实务中还面临诸多困难,因此,研究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访谈等方法。首先,梳理了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文献,在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主体与客体、审计内容上进行了阐述,构建了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框架;其次,以L县审计局开展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通过访谈审计工作人员并结合自身所在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经验,同时综合考虑全国其他地方开展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总结了基层审计机关在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关于审计主体、客体、方法上以及在审计责任界定、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整合审计资源、提高社会影响力、探索新的审计方法、加快准则制度建设、完善审计评价体系、落实审计结果运用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本文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问题,对其审计主体、客体、方法和审计评价、责任界定、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适用于其工作开展的经验,为丰富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相关理论起到一定作用,也可为以后开展相关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王燕[5](2016)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以H县为例》文中指出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形式,1985年4月,全民所有制企业厂长离任审计的实施,开启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篇章。三十几年来,专家学者们在理论上不断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行完善,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也在实务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然而,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当前我国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不甚完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根据领导干部应承担经济责任的内容来设计审计评价指标。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概括为5个维度:经济水平发展责任、经济事项决策责任、经济运行管理责任、政策落实执行责任、个人廉洁从政责任。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为切入点,笔者构建了一套由22个指标组成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针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及指标评分的问题,笔者将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在一起,设计出一个完整的审计评价流程,不仅提高了评价过程的科学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最后,笔者以H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为例,详细介绍了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
王翠琳,蔺全录,李莉[6](2015)在《基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我国党政领导干部责任履行情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择可以量化的反映审计投入力度的审计查出金额、被审计人员数量、省级审计人员数量和审计报告量实证分析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程度,研究发现:经常性考核党政领导干部的指标反映程度强于非经常性指标;真实性、合法性责任反映程度强于效益性责任的履行;各类支出项目的减少反映程度明显高于收入的增加;审计出金额、省级审计人员量和审计报告量的作用明显强于被审计人员数量的作用。
苏孜,程霞,卫冰清[7](2017)在《自然资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探究——基于层次分析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可操作性层面出发,根据自然资源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分类选取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造了判断矩阵,得到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整体的权重,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设计,初步构建了自然资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且结合综合打分评价的方法,以期能够规范领导干部管理运用国家拨付的自然资源项目资金的行为,使领导干部受托自然资源经济责任得到有效履行,为今后开展自然资源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一种科学可行的评价模式。
罗艳芬[8](2012)在《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文中认为2003年以来的“审计风暴”“问责风暴”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责任政府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全经济责任审计。乡镇在我国的政权层级组织机构中处于最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直接承担者;乡镇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农村发展至关重要,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着重要意义。完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利于强化权力约束监督、完善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加强干部监督、评价与考核,完善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利于促使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实现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借鉴国家审计理论、委托代理与博弈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公共选择及反腐败机制理论,应用制度分析、历史分析、博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判断抽样问卷调查资料,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了评价标准、各项指标的权重与方法。通过研究,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实际验证了A、B两个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效果,提出了加强审计评价结果运用的政策建议。1研究内容(1)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借鉴。运用国家审计理论、委托代理与博弈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公共选择与现代反腐败机制理论等分析乡镇领导干部履职行为及经济责任审计动因,构建其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运用等相互之问的内在逻辑,构建论文框架结构。(2)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实考察。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沿革分析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内容与重点、程序与方法、实施现状、取得的成果与存在问题。(3)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评述基础上,构建评价内容体系——“经济管理责任”“经济决策责任”“经济政策执行责任”“经济发展责任”“廉洁从政责任”。基于受托经济责任拓展角度,将社会责任、环境保护责任、可持续发展责任等也纳入其中。根据评价内容与原则,结合实地调查问卷资料,筛选评价指标;根据专家调查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从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4)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根据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要求,确定各个审计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具体评分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5)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两个案例检验模型的实用性。(6)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研究。分析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提高审计质量、写好审计报告、健全联动问责机制、提高协作能力、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审计评价结果的应用措施,建立救济制度以保护被审计对象及其单位部门的正当权益,同时降低审计风险。2研究方法(1)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定性分析将制度分析、历史分析和博弈分析方法相结合,侧重理论演绎和归纳,引入国家审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与反腐败机制理论、政府治理理论等分析工具和博弈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数理统计分析,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确定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权重。(2)调查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为主。采用判断抽样方法,选择荣昌县审计局、荣昌县委组织部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审计人员作为专家,以荣昌县相关乡镇党政机关干部及工作人员、财政所、行政村领导及会计等作为调研对象,进行评价指标筛选及权重确定,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整体信息和间接资料。(3)案例分析法。通过两个镇街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检验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综合模型的实用性。3研究结论(1)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合规审计又包括绩效审计的内容,是一种复合性审计类型,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审计理论。十多年来,各地积极进行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索与实践,通过审计客观评价乡镇领导干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对强化权力约束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干部监督、评价与考核,完善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实践中还存在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相矛盾、审计监督滞后、审计范围不规范、评价困难等问题,最突出的是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缺乏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因而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效率的实现,建立实用、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已成为当务之急。(2)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评价内容概括为经济管理责任、经济决策责任、经济政策执行责任、经济发展责任和廉洁从政责任5个方面。根据文献梳理和调查访谈,全面衡量经济责任,将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耕地保护、共同富裕等内容纳入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筛选出20个评价指标。根据专家调查问卷资料,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由此,构建了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3)确定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定性指标的评价标准分为三个档次,实际应用时通过问卷调查或座谈访问等方式得到被审计对象相应指标的档次,采用五分制打分。定量指标评价标准则根据法律、规章和政策规定,结合县(市)党委、政府对乡镇年度考核的指标、任期责任目标及国家统计部门规定的统计指标,如历史水平、行业水平等来确定评价标准。在具体评分时将定性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4)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应用。评价主体根据评价标准对评价客体进行审计评价,采用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分值。这“分值”与该评价指标的权重的乘积即为该项评价指标的加权评分,将各指标的加权评分加总就得到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的总分。在综合评价时,可换算为百分制的综合得分。对应四个档次的总体评价结论:优秀、良好、一般、差。本文通过两个镇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际资料对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应用,检验表明综合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5)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审计评价结果的运用。审计评价成果转化运用就是从机制、体制层面促进整改,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审计评价结果的运用。评价只是工具,关键是审计评价的结果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才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为此,应充分认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作用,提高审计质量,写好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进一步健全联动问责机制,充分利用各方面信息,提高协作能力;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立救济制度以保护被审计对象及其单位部门,同时降低审计风险。4创新点(1)建立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进行拓展,从“经济管理责任”“经济决策责任”“经济政策执行责任”“经济发展责任”“廉洁从政责任”五个评价内容设计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指标筛选,最终确定了20个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注重传统评价指标的同时注入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指标,形成了新的、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2)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根据专家调查问卷,应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计算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这较之目前在此类审计中所用的主观确定权重(或不考虑各指标权重)就更具科学性;同时,确定各指标的评价标准,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主观判断客观量化,从而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
郑石桥,孙硕[9](2019)在《组织部门参与程度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和地方审计机关数据》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建议接受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顾客参与理论这几个不同的视角,分析组织部门参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度对其认同或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影响,并利用地方审计机关人员问卷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组织部门在审计客体选择、审计内容确定、审计范围确定、经济责任界定和经济责任评价环节参与程度的提高,能增强其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认同;组织部门在审计客体选择、审计内容确定和审计范围确定环节参与程度的提高对其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此外,组织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认同程度的提高能够提高其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程度。因此,提高组织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参与程度,是改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方面。
张勇[10](2009)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前提。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沿革说明,审计从产生开始,其审计内容就蕴含着经济责任的雏形,这也耦合了审计产生的本源目的。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委托人对受托人经管受托经济资源的要求不断变化,致使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从受托财产保管责任扩展到受托经营责任、受托管理责任以及扩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责任,使审计目标从查错防弊转向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可信性,使审计模式从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发展到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再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使审计种类从单纯的财政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社会责任审计发展。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使得现代审计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我国,特定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和拓展是经济责任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是现代审计制度在中国的一种创新。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的层次不断提高,审计的内容不断深化,在查处领导干部责任范围内的违法违规和损失浪费等问题、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帮助政府和企业改进管理、促进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来说,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还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理论方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仍然缺乏,尚待深化。因此,笔者认为选择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作为研究的命题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是适应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拓展而对经济责任审计实践进行的一种理论创新,是在汲取账项导向、制度导向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组织审计行为活动的审计方式,为更加高效地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和思路。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回顾总结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沿革和导向审计模式的演进,以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拓展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理论创新,提出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命题,并从理论和应用层面确立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研究的框架。其次,以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的概念体系,并以审计本质为基本理论的构建基点,对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等要素组成的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最后,分别从审计策略的选择、审计风险的防范、审计质量的控制三个方面进行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导论、正文以及研究结论、主要创新点和后续研究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即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路径。第二部分,正文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第2章——第6章,共5章。第2章,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缘起及架构。在回顾总结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沿革和导向审计模式演进的基础上,以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拓展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对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命题。并通过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的分析,从理论和应用层面确立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研究的框架。第3章,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基本理论的探析。以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界定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的概念体系出发,以审计本质为基本理论的构建基点,对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和审计目标等要素组成的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析。第4章,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策略的选择。在分析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策略的重心和特殊性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设计审计计划与审计流程、如何选择和运用审计方法以及如何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并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报告的定位、格式和内容等进行探讨。第5章,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防范。本章基于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总体框架的解析,提出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模型,并进而针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的成因、特征及其负面效应,提出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防范的总体对策和具体对策。第6章,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质量的控制。本章基于对质量涵义的解析和审计质量的思辨,探讨分析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我国地市级经济责任审计的统计数据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影响审计质量的内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章进一步探讨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质量控制的要素及其涵义,并提出了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对策。第三部分,即第7章,研究结论、主要创新点及后续研究建议。本章归纳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和主要创新点,分析了本文的研究局限,并进一步提出了后续研究方向的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提出并确立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命题。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关于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笔者提出的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命题是适应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拓展而对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理论创新,该审计模式的确立与审计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的本质相吻合。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二,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理论、审计策略、审计风险和审计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系统研究,初步构建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通过研究,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学术观点:(1)系统探讨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内涵、特征;(2)进一步拓展了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明确界定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经济责任人、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三位一体的概念体系;(3)以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探讨分析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理论;(4)初步探索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策略的选择、审计风险的防范和审计质量的控制等具体应用问题。第三,全面分析评述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的状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文献基础;同时,通过档案式研究,对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内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获得了有价值的经验证据。(1)笔者选取了1987年至2007年期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国内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文献,运用规范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回顾和评述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观点、方法、特点和不足。这在国内尚属较新的尝试。(2)笔者从《中国审计年鉴2007》中挖掘、整理了2006年地市级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统计指标,并采用Stata10软件对影响其审计质量的内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为研究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质量的控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预期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依据研究 |
2.2 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方式研究 |
2.3 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相关经验研究 |
2.3.1 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证研究 |
2.3.2 财政风险相关经验研究 |
2.3.3 政府审计相关实证研究 |
2.4 维护财政安全的具体政府审计类型研究 |
2.4.1 政府审计影响财政收入方面 |
2.4.2 政府审计影响财政分配方面 |
2.4.3 政府审计影响财政支出方面 |
2.4.4 政府审计影响财政管理方面 |
2.5 文献评价 |
3. 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 |
3.1 财政安全内涵界定 |
3.1.1 基本概念 |
3.1.2 概念关系辨析 |
3.1.3 财政安全内涵界定 |
3.2 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基础 |
3.2.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3.2.2 洛克的国家理论 |
3.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3.3 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机理 |
3.4 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功能定位 |
3.5 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践依据 |
3.5.1 历史发展方面 |
3.5.2 法律法规方面 |
3.5.3 现实需求方面 |
3.6 本章小结 |
4. 财政安全要素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视角 |
4.1 财政安全要素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
4.2 财政安全要素体系的确立 |
4.2.1 公共财政的发展历程 |
4.2.2 公共财政的具体内容与特征要求 |
4.2.3 财政安全要素体系的确立 |
4.3 财政安全要素体系的内容 |
4.3.1 财政收支的有效性 |
4.3.2 政府债务的可控性 |
4.3.3 财政制度的合理性 |
4.3.4 财政信息的公开性 |
4.3.5 权力运行的规范性 |
4.3.6 宏观经济的平稳性 |
4.4 本章小结 |
5. 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审计“免疫系统”观的理论视角 |
5.1 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
5.1.1 “免疫系统”观与审计功能 |
5.1.2 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免疫系统”功能发挥 |
5.2 政府审计维护地方财政安全的实证研究 |
5.2.1 研究假设 |
5.2.2 研究设计 |
5.2.3 实证分析 |
5.2.4 研究结论 |
5.3 政府审计维护中央财政安全的实证研究 |
5.3.1 研究假设 |
5.3.2 研究设计 |
5.3.3 实证分析 |
5.3.4 研究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研究 |
6.1 实施税收绩效审计和公共项目绩效审计,提高财政收支有效性 |
6.1.1 创新税收绩效审计,提高财政收入有效性 |
6.1.2 加强公共项目绩效审计,提高财政支出有效性 |
6.2 实施政府债务审计和专项政府审计,增强政府债务可控性 |
6.2.1 实施政府债务审计,降低直接政府性债务风险显性化 |
6.2.2 强化专项政府审计,降低间接政府性债务风险显性化 |
6.3 实施制度合理性审计和财政预算全程审计,促进财政制度合理性 |
6.3.1 创新制度合理性审计,提高财政制度合理性 |
6.3.2 实施财政预算全程审计,提高财政资源分配合理性 |
6.4 实施财政信息系统审计和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加强财政信息公开性 |
6.4.1 实施财政信息系统审计,提高财政信息系统的有效性 |
6.4.2 创新政府信息公开审计,提高政府财政的透明度 |
6.5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提升权力运行的规范性 |
6.6 实施宏观经济环境审计,保障宏观经济平稳性 |
6.7 本章小结 |
7. 主要研究结论、研究创新、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局限 |
7.4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2)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历史沿革 |
二、国外研究进展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 |
一、研究难点 |
二、预期创新 |
第二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 |
第一节 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辨析 |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 |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
第二节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界定 |
一、概念界定 |
二、审计目标 |
第三节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 |
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 |
第三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环节 |
第一节 审计计划 |
一、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库 |
二、制定中长期审计规划 |
三、制订年度审计计划 |
四、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
第二节 审计实施 |
一、组建审计组 |
二、制发审计通知书 |
三、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
四、实施现场审计 |
第三节 审计报告 |
一、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
二、拟定有关审计文书 |
第四节 结果运用 |
一、结果运用特点 |
二、结果运用原则 |
三、结果运用途径 |
四、结果运用程序 |
第四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二节 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三节 财务收支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四节 内部管理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五节 自主创新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六节 境外资产管理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七节 风险管控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八节 党风廉政建设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五章 国外典型国家审计的实践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典型国家的审计实践分析 |
一、美国审计实践分析 |
二、英国审计实践分析 |
三、法国审计实践分析 |
四、德国审计实践分析 |
五、瑞典审计实践分析 |
六、澳大利亚审计实践分析 |
七、加拿大审计实践分析 |
八、日本审计实践分析 |
第二节 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启示 |
一、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
二、审计内容范围广泛 |
三、注重考察绩效表现 |
四、审计程序严谨周密 |
五、审计方法系统专业 |
六、审计评价标准多元 |
七、重视审计质量控制 |
八、审计结论公开透明 |
第六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审计体制存在的问题 |
一、审计机关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 |
二、审计机关缺乏必要的执法权限 |
三、审计机关人员和经费不足 |
四、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 |
一、对审计对象的认识模糊 |
二、审计对象的覆盖面不全 |
三、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方法程序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统一程序指南 |
二、审计计划统筹不够 |
三、审计方法比较传统 |
四、原因分析 |
第四节 审计内容存在的问题 |
一、审计内容界限模糊 |
二、审计内容分类不明 |
三、审计内容不够细化 |
四、原因分析 |
第五节 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评价指标体系 |
二、定量评价相对欠缺 |
三、忽视履责绩效评价 |
四、原因分析 |
第六节 责任界定存在的问题 |
一、责任界限划分困难 |
二、界定责任难以量化 |
三、界定责任缺乏证据 |
四、原因分析 |
第七节 结果运用存在的问题 |
一、不同内容运用程度不一 |
二、整改督导推动力度较弱 |
三、结果运用不够公开透明 |
四、原因分析 |
第八节 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比较突出 |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不力 |
三、原因分析 |
第七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审计体制 |
一、推进审计体制改革 |
二、扩大审计执法权限 |
三、实行审计垂直管理 |
第二节 审计对象 |
一、扩大审计对象范围 |
二、准确把握审计对象 |
第三节 方法程序 |
一、出台统一程序指南 |
二、加强审计计划统筹 |
三、应用先进审计方法 |
第四节 审计内容 |
一、厘清受托责任分类 |
二、细化明确审计内容 |
第五节 评价标准 |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二、使用定量评价方法 |
三、强化履责绩效评价 |
第六节 责任界定 |
一、高度重视责任界定 |
二、科学划分责任界限 |
三、量化界定经济责任 |
四、注重审计证据支撑 |
第七节 结果运用 |
一、健全结果运用制度 |
二、发挥联席会议功能 |
三、加大问责追究力度 |
四、强化结果运用整改 |
五、完善结果公告制度 |
第八节 风险防范 |
一、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
二、强化风险防控措施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3)国有企业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基础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评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国有企业及国有企业高管的界定 |
2.1.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界定 |
2.2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人本管理理论 |
2.2.3 权力制衡理论 |
2.3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相关研究评述 |
2.3.1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必要性研究评述 |
2.3.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特点研究评述 |
2.3.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主体研究评述 |
2.3.4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研究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现阶段国有企业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评价指标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 |
3.2 评价方法不合理 |
3.2.1 现行的评价方法介绍 |
3.2.2 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缺陷 |
3.3 从现有评价模型获取的启示 |
3.4 小结 |
第4章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
4.1.1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涵义 |
4.1.2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
4.2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
4.2.1 现行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概念性框架 |
4.2.2 现行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该具备的内容 |
4.3 把平衡计分卡引入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
4.3.1 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理 |
4.3.2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可行性 |
4.3.3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与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的关系 |
4.4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选择 |
4.4.1 国企生产经营活动业绩评价指标 |
4.4.2 国企可持续发展性保障状况评价指标 |
4.4.3 国企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评价指标 |
4.5 基于优化平衡计分卡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4.5.1 优化平衡计分卡原因 |
4.5.2 优化平衡计分卡的理论依据 |
4.5.3 基于优化平衡计分卡构建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
5.1 研究方法概述 |
5.2 网络结构与建立 |
5.3 改进遗传算法的模型构建 |
5.4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步骤 |
5.5 模型的建立与实证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有企业高管履行经济责任的改进对策 |
6.1 制度层面 |
6.2 国企高管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观层面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4)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以L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内涵 |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
二、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
第二节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与客体 |
一、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 |
二、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客体 |
第三节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发展变化 |
二、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第四节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 |
一、受托经济责任基本理论 |
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
第二章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基层审计力量不足,难以达到审计全覆盖 |
二、审计影响力不够,经济责任审计易受忽视 |
三、审计方法传统,专业技术应用未普及 |
四、责任界定标准难把握,易受主观影响 |
五、审计评价指标难应用 |
六、审计结果运用不足 |
第二节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基层审计机关资源有限 |
二、经济责任审计得不到相关部门重视 |
三、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难度大 |
四、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
五、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 |
六、审计结果得不到充分利用 |
第三章 完善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
第一节 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
一、增强审计机关自身队伍建设 |
二、加强与社会审计及中介机构的合作 |
三、调整绩效考评体系 |
第二节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社会影响力 |
一、争取各级部门重视 |
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宣传 |
三、加强请示汇报 |
第三节 探索新的审计方式方法 |
一、计算机审计与现场手工审计相结合,实现优势相互融合 |
二、多元信息融合搭建审计分析平台 |
第四节 加快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建设 |
一、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的实施细则 |
二、出台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责任的实施细则 |
第五节 完善审计评价体系 |
一、确定审计评价原则 |
二、规范审计评价内容 |
三、科学合理设置评价指标 |
第六节 落实审计结果运用 |
一、及时公开审计结果 |
二、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 |
三、提高运用审计结果的程度 |
第四章 L县X乡长经济责任审计案例 |
第一节 L县审计工作总体情况 |
一、审计项目开展的基本情况 |
二、开展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困难 |
第二节 L县X乡长经济责任审计案例介绍 |
一、审计基本情况 |
二、审计程序 |
三、审计内容 |
四、审计责任界定、评价及结果运用 |
第三节 L县X乡长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 |
一、审计主体 |
二、审计客体 |
三、审计方法 |
四、审计责任界定 |
五、审计评价 |
六、审计结果运用 |
第四节 L县X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与建议 |
一、L县X乡长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不足 |
二、开展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改进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以H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综合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局限性 |
1.5.1 文章的创新点 |
1.5.2 文章的局限性 |
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 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 |
2.1.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1.2 权力制衡理论 |
2.1.3 人本管理理论 |
2.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概念界定 |
2.2.1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2.2.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具体界定 |
2.2.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
3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
3.1.1 厂长离任审计阶段 |
3.1.2 承包经营责任审计阶段 |
3.1.3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阶段 |
3.1.4 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阶段 |
3.2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取得的成绩 |
3.3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 |
3.3.2 评价指标不够全面 |
3.3.3 评价指标尚未形成体系 |
3.3.4 指标权重确定不科学 |
3.4 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的成因分析 |
3.4.1 评价对象存在差异性 |
3.4.2 审计内容涉及领域广 |
3.4.3 缺乏标准化操作指南 |
4 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4.1 领导干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4.1.1 经济水平发展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
4.1.2 经济事项决策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
4.1.3 经济运行管理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
4.1.4 政策落实执行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
4.1.5 个人廉洁从政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 |
4.2.1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递阶层次结构 |
4.2.2 利用层次分析法原理确定指标权重 |
4.3 确定各评价指标得分—模糊评价法 |
4.3.1 单因素评价 |
4.3.2 建立模糊评价模型 |
4.4 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5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以H县为例 |
5.1 案例背景 |
5.1.1 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
5.1.2 贯彻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情况 |
5.1.3 重大项目投资管理和建设情况 |
5.1.4 财政收支及政府负债情况 |
5.1.5 其他情况 |
5.2 H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 |
5.2.1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
5.2.2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评语集 |
5.3 案例结论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基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我国党政领导干部责任履行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三、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模型 |
2.研究变量 |
( 1) 被解释变量: 领导干部经济、社会责任的量化 |
( 2) 解释变量: 经济责任审计投入的量化 |
( 3) 控制变量 |
(二)数据来源 |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二)相关分析 |
(三)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
1.经济责任履行回归结果 |
2.社会责任履行回归结果 |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3.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和强度,有利于反腐倡廉,尤其是审计出的问题金额越多、出具的审计报告越多,效果越加明显,但不一定被审计对象的范围越大效果就越好。 |
(二)建议 |
(7)自然资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探究——基于层次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
(二)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三、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
(一)层次分析法(AHP)与构建自然资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逻辑一致性 |
(二)层次分析法(AHP)可以解决设计自然资源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难点 |
(三)层次分析法(AHP)符合自然资源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四、自然资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
(一)自然资源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1. 自然资源政策落实情况 |
2. 自然资源财务收支情况 |
3. 自然资源治理开发情况 |
4. 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情况 |
5. 自然资源廉政情况 |
(二)自然资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选取 |
(三)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自然资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权重 |
1. 建立层次结构的模型 |
2. 构造判断矩阵 |
3. 进行一致性检验,并计算各准则层权重 |
4. 计算整体权重 |
5. 设计分类评价指标 |
五、自然资源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标准 |
六、研究结论 |
(8)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1章 总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的框架与创新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
2.1 国家审计理论 |
2.2 委托—代理与博弈理论 |
2.3 公共选择与反腐败机制理论 |
2.4 政府治理理论 |
第3章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实考察 |
3.1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沿革 |
3.1.1 经济责任审计探索阶段 |
3.1.2 经济责任审计法制化建设阶段 |
3.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
3.2.1 审计主体的法定性 |
3.2.2 审计对象的双重性 |
3.2.3 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
3.2.4 审计标准的多重性 |
3.3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审计重点 |
3.3.1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
3.3.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 |
3.4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 |
3.4.1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程序 |
3.4.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
3.5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现状与问题 |
3.5.1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与成果 |
3.5.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4.1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设计 |
4.1.1 实证研究的技术路线 |
4.1.2 调查对象的确定 |
4.1.3 调研的具体过程 |
4.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
4.2.1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 |
4.2.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各指标的含义 |
4.3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筛选 |
4.3.1 评价指标筛选调查问卷设计 |
4.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3 评价指标筛选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4.4 基于AHP法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4.4.1 层次分析法基本分析模型 |
4.4.2 层次分析法的专家问卷调查设计 |
4.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析 |
第5章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与方法 |
5.1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
5.1.1 评价标准的确定 |
5.1.2 评价标准的类别 |
5.1.3 评价标准的获取 |
5.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构建 |
5.2.1 部分评价指标的计算与说明 |
5.2.2 相关指标的评价标准 |
5.3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 |
5.3.1 定性评价方法 |
5.3.2 定量评价方法 |
第6章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与应用 |
6.1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 |
6.1.1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思路 |
6.1.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 |
6.2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案例 |
6.2.1 某县A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
6.2.2 某县B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
6.3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应用 |
6.3.1 A街道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应用 |
6.3.2 B街道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应用 |
第7章 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 |
7.1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状况 |
7.1.1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发挥的作用 |
7.1.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现存的问题 |
7.2 正确认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的作用 |
7.2.1 充分认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作用 |
7.2.2 正确认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局限 |
7.3 完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对策 |
7.3.1 提高审计质量,写好两个报告 |
7.3.2 健全问责机制,提高协作能力 |
7.3.3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7.3.4 建立救济制度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组织部门参与程度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和地方审计机关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简述 |
三、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一) 理论分析 |
1. 基于建议接受理论的分析。 |
2.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分析。 |
3. 基于顾客参与理论的分析。 |
(二) 研究假设 |
四、研究设计 |
(一) 调查问卷及测量项目设计 |
(二) 问卷调查过程及问卷分布 |
(三) 结构方程模型设计 |
五、统计分析 |
(一) 同源偏差分析 |
(二) 观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三) 潜变量相关性分析以及信度和效度检验 |
(四) 模型路径回归分析 |
(五) 模型拟合度检验 |
六、结论与启示 |
(10)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学位论文来源 |
1.1.2 “审计风暴”的启示 |
1.1.3 美国审计总署更名的借鉴 |
1.1.4 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挑战 |
1.1.5 国家审计署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推动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回顾 |
1.2.2 国内文献回顾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路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主要研究方法 |
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缘起及架构 |
2.1 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沿革 |
2.1.1 国外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脉络 |
2.1.2 中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考察 |
2.1.3 中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实创新 |
2.2 导向审计模式的演进 |
2.2.1 账项导向审计模式阶段 |
2.2.2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阶段 |
2.2.3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阶段 |
2.3 受托经济责任内涵拓展的启示 |
2.3.1 经济责任审计历史沿革的启示 |
2.3.2 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内涵拓展的启示 |
2.4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构建 |
2.4.1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内涵 |
2.4.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与其他导向审计模式的比较 |
2.4.3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研究的框架 |
3.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基本理论的探析 |
3.1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论基础 |
3.1.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3.1.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狭义与广义的阐释 |
3.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概念体系界定 |
3.2.1 责任的涵义辨析 |
3.2.2 经济责任涵义的界定 |
3.2.3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的概念体系 |
3.3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审计本质论 |
3.3.1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流程的控制论分析 |
3.3.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行为的控制论分析 |
3.3.3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对象的控制论分析 |
3.4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审计假设论 |
3.4.1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责任关系假设” |
3.4.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正当怀疑假设” |
3.4.3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可确认假设” |
3.4.4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独立性假设” |
3.4.5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有效性假设” |
3.5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审计目标论 |
3.5.1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总体审计目标 |
3.5.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具体审计目标 |
4.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策略的选择 |
4.1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策略选择的重心与特殊性 |
4.1.1 审计策略的一般特征分析 |
4.1.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策略的重心与特殊性分析 |
4.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计划与审计流程的设计 |
4.2.1 经济责任导向模式下审计计划的设计 |
4.2.2 经济责任导向模式下审计流程的设计 |
4.3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
4.3.1 各种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方法评析 |
4.3.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方法的选择 |
4.3.3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方法的运用 |
4.4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4.1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评述 |
4.4.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4.5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报告的探索 |
4.5.1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报告的定位 |
4.5.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
5.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防范 |
5.1 风险及审计风险的解析 |
5.1.1 风险的涵义 |
5.1.2 审计风险涵义的辨析 |
5.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及其风险模型 |
5.2.1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总体框架 |
5.2.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模型 |
5.3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成因、特征及负面效应分析 |
5.3.1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成因 |
5.3.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的特征 |
5.3.3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的负面效应 |
5.4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
5.4.1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防范的总体对策 |
5.4.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防范的具体对策 |
6.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质量的控制 |
6.1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
6.1.1 质量的涵义解析 |
6.1.2 审计质量的涵义思辨 |
6.1.3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质量的涵义界定 |
6.1.4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的分析 |
6.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影响审计质量的内在因素的实证分析 |
6.2.1 问题的提出 |
6.2.2 文献回顾 |
6.2.3 研究假设 |
6.2.4 研究设计 |
6.2.5 研究结果及分析 |
6.2.6 研究结论 |
6.3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质量控制的要素、涵义及对策 |
6.3.1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质量控制的要素 |
6.3.2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质量控制的涵义 |
6.3.3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对策 |
7. 研究结论、主要创新点及后续研究建议 |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本文的局限性 |
7.4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研究[D]. 刘雷.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2]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D]. 董楠. 武汉大学, 2017(08)
- [3]国有企业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D]. 汪立元. 东华大学, 2013(05)
- [4]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以L县为例[D]. 林思妤.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5]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以H县为例[D]. 王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2)
- [6]基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我国党政领导干部责任履行情况研究[J]. 王翠琳,蔺全录,李莉.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5(03)
- [7]自然资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探究——基于层次分析法[J]. 苏孜,程霞,卫冰清.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2017(02)
- [8]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D]. 罗艳芬. 西南大学, 2012(05)
- [9]组织部门参与程度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和地方审计机关数据[J]. 郑石桥,孙硕.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9(01)
- [10]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研究[D]. 张勇.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