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S_1 型电力机车空压机联轴器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伍瑞生,李年青,张玉文[1](1999)在《SS1 型电力机车空压机联轴器的改进》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原空压机联轴器的设计缺陷,简述了新空压机联轴器的设计依据,并归纳了其设计特点,针对运用效果显着提出了将新联轴器纳入运输安全生产中的建议。
顾松彬[2](2000)在《改进联轴器改善空压机组的工作质量》文中指出就SS3型电力机车运用中,电力机车和列车空气制动系统风源部分的Z-2.4/a型(即NPT5型)空压机组的TL7型弹性轴销式联轴器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对TL7型弹性轴销式联轴器与LA型轮胎式联轴器的结构特点作了对比,对换装LA型轮胎式联轴器的效用作了探讨。
陈玉娟[3](2018)在《《电传动列车概论》(第三章)中译英复句难点及翻译策略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秉承“中国制造2025”及“一带一路”倡议精神,近年来,中国的海外高铁合作项目越来越多。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优势。与之相关的项目交流需要规范化的翻译,相关英译研究也需要跟进。本文以铁道部规划教材《电传动列车概论》的英译为例,以复句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由于汉语复句在结构、逻辑和层次关系上复杂,因此在英译转换过程中给译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阐释了联合复句、多重复句、“把”字复句中的翻译要点和难点,并提出了直译法、重构法、省略法、合译法和分译法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加以解决。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内容,翻译标准和任务描述;第二章是翻译过程的描述;第三章分析了翻译难点和重点并给出解决方案;第四章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的经验和不足。其中,第三章是主要章节,笔者分析了汉语复句的特点,并运用交际翻译理论来解决汉语复句中的联合复句,多重复句和“把”字复句的英译问题。
孟贺[4](2019)在《调车机车智能化风源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风源系统作为机车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为机车制动系统、辅助用风系统及车辆提供符合规定压力的、高质量压缩空气。其可靠性是机车正常运用的重要基础,供风能力是影响机车性能和作业效率的重要因素。调车机车主要应用于编组站和地方厂矿工作环境恶劣,运用工况复杂。现有调车机车风源系统无法监测调车机车用风情况及系统主要部件的工作状态,压缩机润滑油乳化、部件维修不及时等情况多发。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极大地提升调车机车的可用性。因此,调车机车智能化风源系统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为设计一套适应调车机车运用工况的智能化风源系统,可实现监测风源系统各部件工作状态,控制空气压缩机自动启停、风源净化装置与压缩机协同工作与自动排污、风源控制主机与机车控制系统的实时通讯等功能。通过机车最大用风量计算完成了压缩机等主要部件的选型工作;明确系统监测项点完成相应硬件设计实现系统主要参数的采集、监控功能;设计连续运转装置的控制策略,开发“调车模式”功能解决了润滑油乳化问题,适应了调车机车为长大列车充风工况。采用此设计方案可以初步实现调车机车风源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实际运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根据调车机车工况变化做出合理控制,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宋瑞春[5](2011)在《机车螺杆式空气压缩机异音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机车螺杆式空气压缩机在运用过程中出现异音故障进行分析,找出了机车螺杆式空气压缩机异音的原因,制定出了防止发生机车螺杆式空气压缩机异音的技术措施及检修中的注意事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费嘉鑫[6](2018)在《基于6A系统监控下的制动系统维修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功率和谐型机车的大量投入运用,由于和谐型机车采用集成化、模块化设计原则,既有的制动机维修模式已经不能长期保证新机型下的制动系统的可靠性。为确保机车可靠运行,车载系统6A制动子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实时监控运行中的机车制动系统,对制动机、风源装置、制动管系的关键状态参数进行监控,一方面可通过线上盯控对异常情况通过6A音视频终端以语音报警形式及时提醒乘务员,通过应急指导警示可能由于操纵不当引发的行车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可通过线下对6A系统各监测数据联动分析排查定位机车制动部故障。近几年来铁路总公司投入大量的行车安全装备,如走行部车载监测装置、机车车载安全防护系统(6A)等。所有安全装备,包括机车控制监视系统,都实时记录机车运行的过程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有助于故障的应急排除和事故的分析判别,对机车维修方案的制定也将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转变既有的过剩修、盲目修的维修模式,形成动态修、量值修车的新模式,以确保机车质量和维修成本的受控。
伍四海[7](2019)在《用RAMS方法进行动车组车载设备评估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也推动了中国高速列车装备技术的发展。中国高速动车组性能和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直在缩小,全球轨道交通行业已经把轨道交通RAMS工程技术当作常用的系统分析技术。英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成功地实施了铁路列车设备的RAMS项目,中国对RAMS的研究起步较晚,在轨道交通领域运用RAMS方法正处于尝试阶段,因此,用RAMS工程方法进行动车组车载设备研究具有工程实践意义。本文的工作是将RAMS理论引入动车组系统进行研究,初步构建了动车组车载设备RAMS理论分析体系,相关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统计动车组易产生故障的零部件,并建立可信性模型,结合可信性指标,建立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支持向量机寻优分类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划分动车组各零部件,再根据隶属函数理论建立隶属指标体系,根据风险危害度值最终确定本文所要研究的动车组系统及其零部件。(2)对动车组各系统下零部件的结构及功能进行分析,并利用故障树分析法深入挖掘动车组各系统故障模式,将故障模式关系图用树状图形式形象表示出来,通过最小割集法确定动车组各系统的薄弱部件。建立数学模型对动车组各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基于动车组实际运营故障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分布类型确定,并分别计算得到各个系统的可靠性函数表达式,根据模块化理论得到动车组整车可靠度函数关系式。(3)以RAMS理论为基础,建立动车组各系统的故障模式分析表,分析各部件的功能,故障模式,故障原因和故障影响。建立基于故障模式分析的指标体系,根据本文数据来源的特点建立基于风险优先数的动车组维修等级分类,并与所学习的动车组修程作比较,发现按照RAMS方法所建立的动车组修程修制更加简洁,并且具有—定的指导性。
梅吉祥[8](2017)在《CRH380A(L)型动车组制动系统研究及故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4年以来,在国务院提出的“引进先进技术、打造中国品牌”的指导思想下,当时的铁道部分别组织国内机车车辆企业与国外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研制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CRH1、CRH2、CRH3以及CRH5型动车组,并且在各型动车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实际自主创新研制出了时速300km/h及以上动车组。其中CRH380A/AL型动车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在CRH2型动车组基础上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的最新成果。CRH380A/AL型动车组采用电空控制的空气制动系统,制动系统主要由风源系统、制动控制系统和基础制动装置组成,具有常用制动、紧急制动、快速制动、防滑控制和停放制动等功能,能够保证列车在规定的距离内实施有效制动。列车制动是人为的施加制动力使列车减速、停车、阻止其运动或加速的列车主要控制系统。列车的减速力由本身提供的制动力和列车运行时所受到的阻力组成。减速运行时,列车制动力不能大于轮轨之间的粘着力,否则会使车轮抱死从而给行车安全带来安全风险。对于如何研究动车组制动系统,如何让技术保障安全,重点在于对制动系统控制原理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总结动车组开行以来遇到的制动类别的行车信息,对故障进行分析和整理,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故障处理方法,提高故障处理的效率,据此提出改进建议和研究方向,从根本上减少制动系统故障的发生,为动车组安全开行提供技术保障。本文从制动系统基础原理入手,进而分析CRH380A/AL型制动系统的特点,总结开行以来在高速铁路专线上发生的故障,分析原理、提出改进方案及研究方向,详细整理研究与之相对应的处理方法,并针对部分技术阐述自己的观点。
康如心[9](2019)在《FXD3型客运电力机车司机室结构设计与分析》文中认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随着国民经济的的迅速发展,高速铁路可大大缩短各地区及省市间的旅行时间,机车是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速客运机车的研制也成为首要课题。机车司机室结构设计既要满足流线型外形,又要满足整个机车车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需要,便于结构承载传力的同时,保证车体结构的安全性,以达到满足司乘人员人身安全的需要,还要满足了望方便,空间宽敞,环境舒适的需求,这使得司机室研究尤为重要。本文对FXD3型客运电力机车的运用环境、总体布局等进行了简要介绍,阐明了司机室主要承载部件结构设计,对司机室结构优化设计和空间布置优化分析以EN12663-1:2010和TJ/JW 102-2017标准为依据,根据机车总体布局情况,建立司机室的三维模型,利用Hypermesh软件建立司机室钢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建模的过程中,在司机室结构上施加不同的设备质量和工况载荷。并结合标准中规定的九大工况:纵向压缩工况、纵向拉伸工况、司机室防撞柱根部压缩工况、司机室防撞柱中部压缩工况、司机室防撞柱顶部压缩工况、司机室角柱根部压缩工况、司机室角柱中部压缩工况工况、司机室角柱顶部压缩工况工况和司机室侧墙防撞压力工况,详尽地进行了司机室结构空间优化前后的静强度结果对比。对司机室钢结构进行静强度试验,试验测点是根据有限元分析的结果,选取计算应力值较大的点和可以反应出力的传递走向的点。通过静强度试验得出的检测数据,来进一步的验证有限元分析的结论。结果表明,司机室钢结构静强度试验结果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结果是合理的,司机室钢结构是符合标准要求,对于今后高速客运电力机车司机室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蔡两[10](2020)在《动车组系统可靠性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高铁事业蓬勃发展,快速、便捷的动车组正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但动车组结构功能复杂、运行环境多样,如何在高速度、高载荷的条件下,保证动车组安全稳定的运行,其可靠性研究显得愈发重要,尤其是整车层级的可靠性研究对于铁路运输具有更现实的意义,由此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综合对比分析国外动车组可靠性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动车组运用安全管理现状,定义了动车组故障分类级别并明确了故障率指标统计计算方法。针对动车组通用系统进行结构功能分析,建立了动车组整车和关键系统可靠性模型,给出了对应模型下的可靠度计算公式。归纳总结可应用于动车组的四种可靠性分配方法,提炼出了并联系统下相对故障率比分配法的公式,对三种可靠性分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工程算例说明。对主要平台动车组故障规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在消除支配型故障和明显早期故障等非正常因素影响外,动车组整车故障规律近似服从指数分布;文中同时给出了服从指数分布的动车组故障率预计和验证方法,结合统计数据,针对整车和系统给出了不同的故障率等级建议表和验证表,提出了相应的动车组可靠性验证方案。针对同一车型不同等级故障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动车组的安全性和正点率有着基本保障,但B类和C类故障率相对突出;针对同一车型不同功能系统故障分析发现牵引、制动、转向架等结构复杂系统故障率占比相对较高,相关系统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论文最后进行了基于FMEA的动车组可靠性优化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对占比较高的故障产品或故障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可以显着降低动车组故障率,提升动车组可靠性。
二、SS_1 型电力机车空压机联轴器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S_1 型电力机车空压机联轴器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3)《电传动列车概论》(第三章)中译英复句难点及翻译策略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和意义 |
1.2 翻译任务描述 |
第二章 翻译过程 |
2.1 翻译准备 |
2.1.1 资料准备和相关工具 |
2.1.2 术语表的制定 |
2.2 翻译过程 |
2.2.1 初译阶段 |
2.2.2 修改阶段 |
2.2.3 审校阶段 |
2.2.4 润色阶段 |
2.2.5 翻译问题界定 |
第三章 翻译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3.1 翻译问题 |
3.1.1 联合复句逻辑关系复杂 |
3.1.2 多重复句层次关系复杂 |
3.1.3 “把”字复句处置关系复杂 |
3.2 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
3.2.1 直译法和重构法 |
3.2.2 合译法、分译法和省略法 |
3.2.3 译成被动句 |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翻译实践的收获和价值 |
4.2 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调车机车智能化风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机车风源系统现状 |
1.2.2 其他领域风源的智能化控制 |
1.2.3 风源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设置 |
2 系统的需求分析及部件功能要求 |
2.1 系统的功能概述 |
2.2 风源系统主要部件技术要求 |
2.2.1 风源控制主机 |
2.2.2 空气压缩机组 |
2.2.3 风源净化装置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1 方案概述 |
3.2 系统耗风量的计算 |
3.2.1 列车管路容积计算 |
3.2.2 压缩空气的换算容积 |
3.2.3 列车每分钟用风容积 |
3.2.4 压缩机组容积流量的校核 |
3.3 系统主机设计方案 |
3.3.1 主机硬件组成 |
3.3.2 信息采集与主要部件控制功能说明 |
3.4 主要部件的监控方案设计 |
3.4.1 空压机监控方案 |
3.4.2 风源净化装置监控方案设计 |
3.5 系统的工作模式 |
3.5.1 正常工作模式 |
3.5.2 强制启动模式 |
3.5.3 延时工作模式 |
3.6 连续运转装置方案介绍 |
3.6.1 连续运转装置原理图及安装位置 |
3.6.2 连续运转装置的工作原理 |
3.7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4.1 系统软件概述 |
4.2 系统控制逻辑架构 |
4.2.1 系统的总体框架 |
4.2.2 系统参数设置 |
4.2.3 系统自检功能设计 |
4.2.4 系统工作时间自动分配功能设计 |
4.3 故障预警功能设计 |
4.4 调车模式功能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验证试验与实际应用 |
5.1 系统主机的安装验证 |
5.1.1 系统操作 |
5.1.2 数据的下载读取与分析 |
5.1.3 数据的记录 |
5.2 系统的验证试验 |
5.2.1 测试设备 |
5.2.2 系统性能试验方法 |
5.2.3 系统性能试验评定标准 |
5.2.4 系统试验结果 |
5.3 调车模式的验证试验 |
5.3.1 调车模式试验方法 |
5.3.2 调车模式试验评定标准 |
5.3.3 调车模式试验结果 |
5.4 连续运转功能验证试验 |
5.4.1 压缩机运转率线路情况记录 |
5.4.2 连续运转功能高温环境模拟试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6A系统监控下的制动系统维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序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内容 |
2. 6A系统下的基础制动装置维修模式研究 |
2.1 6A系统数据分析应用探索 |
2.1.1 6A停放制动监测原理 |
2.1.2 6A停放制动监测数据的应用 |
2.2 6A系统监测下的停放制动故障处理应用案例 |
2.2.1 故障概况 |
2.2.2 6A数据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6A系统下的制动机维护应用研究 |
3.1 6A系统数据分析应用探索 |
3.2 6A系统监测下的电子制动阀故障处理应用案例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6A系统下的制动管系维护应用研究 |
4.1 6A系统数据分析应用探索 |
4.1.1 6A防折关模块作用原理 |
4.2 6A系统监测下的制动管系故障应急指导应用案例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6A系统下的风源系统维护应用研究 |
5.1 6A系统数据分析应用探索 |
5.2 6A系统监测下的风源系统故障处理应用案例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用RAMS方法进行动车组车载设备评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RAMS研究国内外现状 |
1.2.1 可靠性 |
1.2.2 可用性 |
1.2.3 维修性 |
1.2.4 安全性 |
1.2.5 RAMS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可信性理论的系统分类 |
2.1 分类方法 |
2.1.1 基本统计分析法 |
2.1.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 |
2.1.3 其他分类方法 |
2.2 系统划分准则 |
2.2.1 建立可信性指标 |
2.2.2 可信性指标描述 |
2.3 支持向量机系统分类 |
2.3.1 系统划分 |
2.3.2 模型建立 |
2.3.3 算法模型 |
2.3.4 基于粒子群寻优算法的SVM分类 |
2.4 基于隶属函数的系统筛选 |
2.4.1 建立备选指标 |
2.4.2 指标筛选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故障树的动车组可靠性分析 |
3.1 可靠性分析方法 |
3.1.1 故障树构建过程 |
3.1.2 故障树结构函数分析 |
3.2 车体系统可靠性分析 |
3.2.1 车体系统结构分析 |
3.2.2 车体系统FTA分析 |
3.3 转向架系统可靠性分析 |
3.3.1 转向架系统结构分析 |
3.3.2 转向架系统FTA分析 |
3.4 通讯及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
3.4.1 通讯及控制系统结构分析 |
3.4.2 通讯及控制系统FTA分析 |
3.5 牵引及供能系统可靠性分析 |
3.5.1 牵引及供能系统结构分析 |
3.5.2 牵引及供能系统FTA分析 |
3.6 制动及供风系统可靠性分析 |
3.6.1 制动及供风系统结构分析 |
3.6.2 制动及供风系统FTA分析 |
3.7 最小割集法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可靠性数据的动车组可靠性分析 |
4.1 动车组车载设备可靠性数据分析方法 |
4.1.1 可靠性数据收集、处理、分析 |
4.1.2 可靠性故障分类模型 |
4.1.3 参数估计及拟合优度检验 |
4.2 各系统可靠性函数计算 |
4.2.1 车体系统可靠性函数计算 |
4.2.2 转向架系统可靠性函数计算 |
4.2.3 通讯及控制系统可靠性函数计算 |
4.2.4 牵引及供能系统可靠性函数计算 |
4.2.5 制动及供风系统可靠性函数计算 |
4.3 动车组整车可靠性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RAMS方法的动车组风险管理 |
5.1 动车组车载设备RAMS分析法 |
5.1.1 动车组RAMS相互关系 |
5.1.2 故障模式分析法 |
5.2 基于RAMS的动车组车载设备FMEA分析 |
5.2.1 车体系统FMEA分析 |
5.2.2 转向架系统FMEA分析 |
5.2.3 通讯及控制系统FMEA分析 |
5.2.4 牵引及供能系统FMEA分析 |
5.2.5 制动及供风系统FMEA分析 |
5.3 基于风险优先数值的RAMS维修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国内外部分动车组事故概况 |
附录2 动车组相关设备名称缩略表 |
附录3 动车组部分零部件修程类别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CRH380A(L)型动车组制动系统研究及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CRH380A/AL动车组制动系统的特点 |
1.3.1 快速响应 |
1.3.2 延迟控制 |
1.3.3 有效制动 |
1.3.4 空重车调整 |
1.3.5 防滑控制 |
1.4 国内外动车组发展现状 |
1.4.1 国内动车组情况分析 |
1.4.2 国外动车组情况分析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动车组制动系统控制原理 |
2.1 制动的基础概念 |
2.1.1 制动力的概念 |
2.1.2 粘着的概念 |
2.1.3 制动距离 |
2.2 制动方式 |
2.2.1 摩擦制动 |
2.2.2 电制动介绍 |
2.2.3 电磁制动 |
2.3 滑行原理 |
2.3.1 滑行的产生 |
2.3.2 防滑的工作原理 |
2.3.3 防滑设备的构成 |
2.4 拖车空气制动延迟控制原理 |
3. CRH380A/AL动车组制动控制介绍 |
3.1 速度一粘着控制模式 |
3.2 延迟控制方式 |
3.3 制动类别分析指令传递 |
3.3.1 常用制动 |
3.3.2 快速制动 |
3.3.3 紧急制动 |
3.3.4 耐雪制动 |
3.3.5 辅助制动 |
3.4 控制逻辑分析(BCU制动控制单元) |
3.4.1 控制方式 |
3.4.2 BCU主要规格 |
3.4.3 BCU控制功能分析 |
3.5 空气控制系统 |
4. 2012年1月~2017年4月动车组运行制动故障统计分析 |
4.1 2012年1月~2017年4月全路配属情况分析 |
4.2 制动系统运行故障统计分析 |
4.3 结论 |
5 制动系统故障研究及典型案例分析 |
5.1 抱死故障分析及典型案例分析 |
5.1.1 抱死机理分析 |
5.1.2 CRH380A/AL抱死应急处理措施 |
5.1.3 CRH380A/AL型动车组典型抱死故障分析 |
5.1.4 后续改进措施 |
5.2 紧急制动故障分析及典型案例分析 |
5.2.1 紧急制动的控制要求 |
5.2.2 紧急制动应急处置要求 |
5.2.3 紧急制动典型案例分析(总风压力不足引起的紧急制动) |
6.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附件 |
(9)FXD3型客运电力机车司机室结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课题背景 |
1.2.1 国外电力机车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电力机车发展现状 |
1.2.3 司机室的技术发展 |
1.2.4 机车司机室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本章小结 |
2 机车总体及司机室介绍 |
2.1 机车主要技术参数 |
2.2 机车总体布局 |
2.2.1 司机室 |
2.2.2 顶盖 |
2.2.3 侧墙 |
2.2.4 后端墙 |
2.2.5 牵引缓冲装置 |
2.2.6 折棚风挡 |
2.2.7 底架 |
2.2.8 转向架 |
2.3 司机室总体 |
2.3.1 司机室总体结构主要技术参数 |
2.3.2 司机室头型设计 |
2.3.3 司机室钢结构设计 |
2.3.4 司机室设备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司机室静强度分析 |
3.1 计算软件对比与选用 |
3.1.1 Creo软件 |
3.1.2 Hypermesh软件 |
3.2 司机室钢结构有限元模型 |
3.3 计算工况和边界条件 |
3.4 材料的特性 |
3.5 验收标准 |
3.5.1 静强度评定 |
3.5.2 刚度评定 |
3.6 司机室结构优化设计 |
3.6.1 优化设计流程 |
3.6.3 优化结果分析 |
3.7 司机室空间布置分析 |
3.7.1 司机室加长改进 |
3.7.2 加长改进前后静强度工况对比结果 |
3.7.2.1 纵向压缩工况 |
3.7.2.2 纵向拉伸工况 |
3.7.2.3 司机室防撞柱根部压缩工况 |
3.7.2.4 司机室防撞柱中部压缩工况 |
3.7.2.5 司机室防撞柱顶部压缩工况 |
3.7.2.6 司机室角柱根部压缩工况 |
3.7.2.7 司机室角柱中部压缩工况 |
3.7.2.8 司机室角柱顶部压缩工况 |
3.7.2.9 司机室侧墙压缩工况 |
3.7.3 司机室加长改进结论 |
3.8 本章小结 |
4 司机室静强度试验 |
4.1 试验目的和试验依据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依据 |
4.2 试验项目 |
4.3 试验设备 |
4.4 试验步骤及方法 |
4.5 测点布置 |
4.6 数据处理与验收标准 |
4.6.1 数据处理方法 |
4.6.2 验收标准 |
4.7 试验结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应力测点检测结果 |
致谢 |
(10)动车组系统可靠性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可靠性研究状况 |
1.2.1 国内铁路行业可靠性研究状况 |
1.2.2 国外铁路行业可靠性研究状况 |
1.2.3 其他行业可靠性研究状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我国动车组通用技术特征及检修运用状况 |
2.1 概述 |
2.2 动车组通用技术特征 |
2.2.1 车体及车端连接 |
2.2.2 转向架 |
2.2.3 供风及制动系统 |
2.2.4 高压牵引系统 |
2.2.5 辅助电气系统 |
2.2.6 网络控制系统 |
2.3 动车组检修状况 |
2.3.1 运用维修 |
2.3.2 高级修 |
2.4 动车组运用状况分析 |
2.4.1 运用环境条件 |
2.4.2 运用质量状况 |
2.5 本章小结 |
3 动车组可靠性指标体系研究 |
3.1 国外动车组可靠性指标状况 |
3.2 我国动车组可靠性指标体系 |
3.2.1 动车组事故及故障管理现状 |
3.2.2 动车组可靠性指标体系 |
3.3 我国动车组可靠性指标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4 动车组可靠性建模及分配 |
4.1 动车组系统可靠性建模 |
4.1.1 动车组整车可靠性模型 |
4.1.2 转向架可靠性模型 |
4.1.3 供风及制动系统可靠性模型 |
4.1.4 高压牵引系统可靠性模型 |
4.1.5 网络控制系统可靠性模型 |
4.2 动车组可靠性分配方法 |
4.2.1 可靠性分配原则 |
4.2.2 可靠性分配方法 |
4.2.3 动车组可靠性分配方法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5 动车组故障规律及可靠性验证 |
5.1 常见故障规律及分布 |
5.1.1 正态分布 |
5.1.2 对数正态分布 |
5.1.3 威布尔分布 |
5.1.4 指数分布 |
5.2 动车组整车故障规律验证 |
5.2.1 A型动车组 |
5.2.2 B型动车组 |
5.2.3 C型动车组 |
5.2.4 D型动车组 |
5.3 动车组可靠性验证 |
5.3.1 动车组整车可靠性验证 |
5.3.2 动车组各系统可靠性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动车组可靠性评价及优化 |
6.1 动车组故障率统计方法 |
6.1.1 常见故障率曲线 |
6.1.2 动车组故障率曲线 |
6.2 动车组整车故障规律分析 |
6.3 动车组系统故障规律分析 |
6.4 基于FMEA的动车组可靠性优化 |
6.4.1 动车组整车FMEA分析 |
6.4.2 动车组可靠性优化预测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
7.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SS_1 型电力机车空压机联轴器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SS1 型电力机车空压机联轴器的改进[J]. 李明,伍瑞生,李年青,张玉文. 机车电传动, 1999(01)
- [2]改进联轴器改善空压机组的工作质量[J]. 顾松彬. 铁道机车车辆, 2000(06)
- [3]《电传动列车概论》(第三章)中译英复句难点及翻译策略实践报告[D]. 陈玉娟. 辽宁师范大学, 2018(01)
- [4]调车机车智能化风源系统设计[D]. 孟贺.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机车螺杆式空气压缩机异音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A]. 宋瑞春. 郑州铁路局“十百千”人才培育助推工程论文集, 2011
- [6]基于6A系统监控下的制动系统维修研究[D]. 费嘉鑫.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8(12)
- [7]用RAMS方法进行动车组车载设备评估应用研究[D]. 伍四海.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8]CRH380A(L)型动车组制动系统研究及故障分析[D]. 梅吉祥.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7(05)
- [9]FXD3型客运电力机车司机室结构设计与分析[D]. 康如心.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10]动车组系统可靠性评价与优化研究[D]. 蔡两.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