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原铝产量统计资料汇集(论文文献综述)
叶文君[1](2020)在《YG公司服务化转型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虽然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情况十分突出。在高端产品领域依然缺乏竞争力,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对此,我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宏大计划,旨在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定量分析和数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国内外众多服务化转型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基于价值链和微笑曲线等相关理论的指导,并结合德国“工业4.0”以及我国“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背景;再用定量分析法从YG公司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YG公司目前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该公司必须以满足客户需求作为发展目标,需要进行从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的服务化转型,旨在取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同时,本文制定相应的一套符合YG公司实现服务化转型的方案,基于YG公司目前的服务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服务化转型分两个阶段来达成。第一阶段,是在未来3-5年内实现“产品+服务”的转型,其业务主要是提供生产定制化产品以及后续的产品附加服务。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服务功能强化的基础上,预计在未来的5-8年实现生产性服务化转型,其主要业务是开展铝合金材料研发、生产制造环节转为代工以及提供回收与再利用服务。其中,第一阶段“产品+服务”的转型也是为最终成为生产性服务企业做前期铺垫的。然后,本文还制定了该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最后,通过数据研究法对YG公司服务化转型方案实施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该方案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对YG公司服务化转型策略的研究,证明制造业服务化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转型升级途径,能帮助企业走出“大而不强”的困境,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论文的研究也对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服务化转型升级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杨国荣[2](2018)在《420kA预焙铝电解槽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工业应用》文中认为针对制约电解铝工业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生产率低等现状,研发先进可靠的工艺技术、装备技术和控制技术,获得清洁生产、高效节能的生产技术,一直是中国铝工业发展的不懈追求。论文研究以420kA铝电解试验槽为研究主体,开发出节能减排技术、新工艺,形成了420kA高效节能新型大型预焙铝电解槽技术,为工程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针对420kA电解槽物理场波动大、稳定性差等问题,通过四种不同内衬结构试验电解槽电场、热场、流场平衡研究,开发出“高能效曲面磷生铁阴极保温技术、阳极电流均匀性控制技术”,高性能纳米保温材料强保温型电解槽实现能量收入与支出差额为1.6%,阳极电流偏差值≤1.0 mV、分布值≤3.0mV,平均流速15.23cm/s,与平面磷生铁阴极电解槽相比提高电流效率1.29%,降低交流电耗254.35kWh/t.Al。解决了电解槽高能耗、低效率等工程技术问题,揭示了420kA预焙铝电解槽物理场稳定性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针对阴极炭块水平电流高、磷生铁浇铸工艺存在钢棒与耐材长度、宽度等多维度方向膨胀收缩系数差异大的问题,开发出“曲面阴极磷生铁与捣固糊相结合的抑制水平电流组装技术”,在阴极炭块石墨含量30%条件下采用两点浇铸、燕尾结构炭块组合新技术浇铸合格率达到100%,实现水平电流1218 A/m2,与传统平面阴极捣固糊工艺水平电流2721 A/m2相比减少1503 A/m2,降低阴极压降6070mV,降低原铝直流电耗195250kWh/t.Al。解决了阴极炭块水平电流高、磷生铁浇铸易产生微小裂纹致合格率低等工程技术问题。针对铝电解用阳极炭块在高温工况条件下受空气、二氧化碳、氟化氢等气体氧化腐蚀致炭粒脱落对电解工艺体系造成不利影响等问题,开发出阳极炭块用BY-2型纳米陶瓷基耐高温防腐蚀复合涂料,500600℃温度下在阳极炭块表面形成致密陶瓷层,延长阳极炭块周期0.8天,实现阳极毛耗472kg/t、降低2.22%,净耗395kg/t、降低1.56%,工程化应用降低阳极钢爪腐蚀速率60.21%,减少碳排放39.35 kg/t.Al。解决了炭素阳极氧化腐蚀工程技术问题,对炭素阳极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通过创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形成完整的大型预焙铝电解槽先进流程制造。研究成果应用于420kA30万吨/年“高能效、低电耗”电解铝绿色低碳示范线,133台电解槽实现原铝生产交流电耗12765kWh/t.Al,39台电解槽实现原铝生产交流电耗12710kWh/t.Al,优于国家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电解铝“领跑者”原铝交耗12817kWh/t.Al,降低阳极毛耗10.73 kg/t,减少碳排放39.35 kg/t.Al,降低钢爪带入铁含量143ppm/t.Al,节约炭块3219吨/年,减少碳排放11804吨/年。论文研究实现了电解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王光升[3](2012)在《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整个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根据国家出台的《铝工业“十二五”规划》可知,国家对电解铝行业必须进行一系列调整。近期,国家出台好多政策要加快调整电解铝行业的产业结构,积极引导电解铝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首先,淘汰一部分100KA的规模小能耗高的落后电解铝产能,鼓励电解铝企业强强联合,并加快电解铝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其次,发展电解铝企业大集团经营,优化电解铝企业的产业链条,降低电解铝生产的综合成本,提升我国电解铝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电解铝企业来说下一步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构筑企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这正是目前我国电解铝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瓶颈。本文着重分析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发展阶段为例,通过分析和研究国内外电解铝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并运用SWOT分析法,层层分析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威胁。并结合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实际,同时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电解铝项目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分别用战略变革理论、战略联盟理论及循环经济理论对国内外电解铝企业进行分析论证,从而,总结出适合商电铝业集团公司发展的战略。本文的研究成果,采用战略变革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及战略联盟理论等加以论证分析,为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下一步发展选择合适的战略。通过多方面的论证,本文提出对于商电铝业集团公司这样的电解铝企业的发展战略必须走煤(水、风)电铝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对电解铝企业的科学决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
邓智毅[4](2012)在《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产能调整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高载能产业的代表,电解铝在中国的发展依然如火如荼,全球电解铝产量平稳增长,其增产动力依然来自于中国。近十年来,电解铝技术日趋成熟、建设工艺简单、建设周期短,只要有充足资金投入,从开工到建成投产仅需要9个月,中国的电解铝产能得到迅速扩张,中国产量的变化趋势对全球电解铝供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电解铝上游行业氧化铝产能迅速扩张,产业链向电解铝行业延伸,成为电解铝产能增长的主要动力。电解铝行业所处的成长发展阶段决定了产量增长是主基调,电解铝企业竞争,重组并购,不断扩张,行业集中度提高,也将推动产能的增长。电解铝行业的购买方即铝消费商,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住房和汽车等消费领域,极大地带动中国电解铝消费需求。电解铝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成长期阶段,行业优胜劣汰,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然而,这些瞩目成就的背后,资源耗竭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快速的城镇化以及粗放型增长方式给生态环境施加了巨大压力,高能耗、高污染、先发展再治理的工业化模式依旧大行其道,这一切都将使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现阶段,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变得尤为艰难,电解铝行业作为高载耗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限制发展。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进节能减排,不仅要实现国家规划节能减排的定量目标,更要构建促进能源利用高效、低污染排放的长效机制。在此情势下,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了以节能减排为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公司在发展进程中,制定了以产能结构调整为先导,技术更新为保障,制度创新为支撑的产能结构调整策略。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本企业的现状,以实证说明本企业产能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前瞻性,并提出进行产能调整的具体对策。
杨新民[5](2011)在《兖矿电解铝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兖矿电解铝公司是兖矿集团旗下分公司,是兖矿集团基于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针对煤炭附产品综合利用、实现产业间优势互补的目的而发展的非煤产业。近年来我国电解铝产业异军突起,目前出现产能过剩、市场饱和、相关资源进口依存度逐年增加的局面。国家的政策也由鼓励发展转为控制建设。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我国电解铝产业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兖矿电解铝公司要想在市场更为成熟、竞争更为激烈的新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具备自己的竞争战略。本文在阐述竞争战略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引申出充矿电解铝公司的战略选择问题。运用PEST工具、五力模型等工具,分析了兖矿电解铝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认为公司从宏观经济复苏、社会贡献率、下游产品需求以及兖矿集团政策支持等方面具备良好机遇,但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节能环保压力、能源政策制约、原料价格增高等方面的威胁;通过对公司内部资源条件的分析,认为公司在资源能力、资金能力、生产装备、企业信誉、产业链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但单耗偏高、规模偏小、人才缺乏、地域环境限制等劣势,却制约着企业发展。在全面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三种竞争战略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公司实际选定了低成本竞争战略,并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市场营销、资金筹措等方面提出低成本竞争战略的实施措施。本文的结论是,虽然电解铝行业整体形势严峻,但兖矿电解铝公司仍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企业。只要公司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利用优势、有效实施低成本竞争战略,企业完全有能力在竞争中胜出。本研究对充矿电解铝公司竞争战略进行的详细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战略措施,力求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希望能为铝行业发展特别是“煤电铝”联营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郑磊[6](2010)在《铝灰高效分离提取及循环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基于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考虑,资源的再生和利用日益被重视。金属铝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会产生铝灰,其含有大量的金属铝,而铝能被多次回收和利用,每次回收所消耗的能量仅为原铝生产的5%。但我国再生铝工业存在着铝回收率较低,二次铝灰不加以利用等缺陷,造成了铝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本文以包头铝业有限公司的铝灰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铝灰分离剂,显着提高了铝的回收率。二次铝灰通过碱液浸出的方式进行处理,基本满足了返回铝电解循环利用的要求。主要实验内容及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确定了铝灰的基本性质,并通过球磨、筛分,得到不同粒级的铝灰。测定不同粒级铝灰中金属铝的含量,研究了不同粒级铝灰中金属铝分布的变化。研究发现,粒级大于0.9 mm铝灰中金属铝约占金属铝总量的72%;粒度小于0.15 mm的铝灰中金属铝的比重约为12%。(2)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铝灰分离剂的配方。考察了分离剂加入量、温度、Na3AlF6、Al2O3及不同添加剂等对铝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铝灰分离剂的最优配方为:42.5%NaCl、42.5%KCl、10%Na3AlF6、5%CaF2,最佳使用温度为680℃。使用该分离剂配方后,铝回收率可达93.5%。(3)根据铝灰回收实验室实验的结果设计相关设备,并开展新型铝灰分离剂应用研究的中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铝灰回收过程中,该分离剂的加入使得铝回收率从71%提高至92%;铝生产过程中,该分离剂的加入使得所产生铝灰中的金属铝含量从45%降低至11%。(4)本文提出对二次铝灰进行处理的方法。比较了一次水溶液浸出法、二次水溶液浸出法、热球磨浸出法以及碱液浸出法等对二次铝灰中Na、K、Cl、Si元素浸出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碱液浸出法的效果较好,最佳浸出条件为:NaOH浓度1.5 mol/L,浸出温度70℃。Na、K、Cl、Si的浸出率分别为87.4%、79.8%、96.9%、53.2%,基本满足返回铝电解循环利用的要求。
姜威[7](2010)在《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资源整合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区域资源整合模式。论文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对资源整合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欠发达地区资源整合模式优化及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建议与对策。首先,论文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目的,界定了研究范围,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及资源配置理论进行了述评。在构建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后,对资源、资源整合模式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进行了释义,概括了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类型,剖析了其内在特征,并从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等多个视角探讨了我国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形成机理,研究了资源整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然后,论文概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问题及趋势,指出我国区域资源整合模式选择中存在的内隐偏好、误区及问题。最后,在对国内外典型区域资源整合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资源整合模式的区域经济效应,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整合模式的构建路径。
刘昕怡[8](2008)在《基于LARS技术的再生铝合金锭生产线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废铝消费大国,但再生铝生产技术整体水平较低,再生铝合金锭质量得不到保证,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先进的铝熔体在线精炼处理技术。美国Almex公司的LARS是目前最先进的铝熔体在线精炼系统。湖南泪罗龙舟铝业有限公司率先引进了LARS技术与设备,建立了一条全新的再生铝合金锭工业化生产线。本文对该生产线第一期工程进行了设计。该生产线的设计总产能为10万吨/年,其第一期工程设计产能为2万吨/年,主要产品为5XXX、6XXX、7XXX系再生铝合金铸锭。该生产线一期工程的核心技术为:以同牌号废铝为原料,采用国产三室侧井式反射炉熔炼,引进Almex公司的LARS系统进行在线精炼,引进Almex公司的CastrightTMⅡ铸造系统进行立式半连续铸造。本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产品方案选择、生产方案设计、生产工艺设计、设备选择、金属平衡与设备负荷计算、生产线平面布置、辅助设计等;重点对LARS系统的技术原理和特点进行详细分析。经技术经济指标评估和试生产产品质量分析,表明本设计的再生铝合金铸锭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艺方案合理,工程实施可行;市场潜力巨大,可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小永[9](2008)在《中国铝业整体上市案例分析 ——基于战略管理和价值链的视角》文中提出“整体上市”是相对于“分拆上市”而言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拆上市对当时证券市场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大型企业一味地追求分拆上市融资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分拆上市固有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束缚我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发展。因此,整体上市又重新受到监管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的重视。但是,在国家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和降低国有持股比例,所以,大型国有企业要实行整体上市有一定的难度。截止2006年底,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这也标志我国资本市场全流通时代的开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整体上市提供了契机。本案例通过对中国铝业整体上市的战略分析和价值链分析,得出结论,中国铝业此次整体上市弥补了其战略资源缺口,优化了公司的价值链,减少了关联交易,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同业竞争。但是,相关财务数据也反映了此次整体上市行动存在的问题,比如管理、销售等领域的整合并未达到预期,协同效应尚未发挥。
王涛[10](2008)在《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色金属行业是国民经济、人民日常生活以及国防工业、科学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的战备物资。建国以来,我国的有色金属行业取得了辉煌的发展,形成了布局合理、体系完整的行业。目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众多,面对当前资本市场的大好环境,个人或者机构怎样选择一个优秀的公司进行投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中国股市的发展历史入手,分析了不同阶段政策和市场的不同特点,结合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状况,对投资给予了可行性的肯定。从供需两个方面分析了世界整个有色金属行业目前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然后针对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若干年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综合运用波特五力分析和财务比较分析方法,对行业内上市公司存在的投资机会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两个个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江西铜业(600362)和中国铝业(601600),对两个公司给予肯定的投资建议,对投资者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
二、世界原铝产量统计资料汇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原铝产量统计资料汇集(论文提纲范文)
(1)YG公司服务化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工业4.0计划与中国制造2025 |
2.1.1 工业4.0计划 |
2.1.2 中国制造2025及其背景 |
2.2 价值链与服务创新 |
2.2.1 价值链理论 |
2.2.2 服务创新 |
2.3 微笑曲线理论 |
2.4 企业核心专长分析理论 |
第三章 YG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
3.1 铝制品生产行业的概况 |
3.1.1 铝行业产业链分析 |
3.1.2 铝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挑战 |
3.2 YG公司简介 |
3.2.1 公司基本情况 |
3.2.2 公司组织架构 |
3.3 YG公司经营现状 |
3.4 公司的发展困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YG公司服务化转型的动因分析 |
4.1 服务化转型的外部动因 |
4.1.1 制造业变革的驱动 |
4.1.2 高端领域产品的驱动 |
4.1.3 市场竞争压力的驱动 |
4.1.4 客户需求变化的驱动 |
4.1.5 个性化定制产品的驱动 |
4.1.6 生态环境保护的驱动 |
4.2 服务化转型的内部动因 |
4.2.1 企业利润的驱动 |
4.2.2 生产技术的驱动 |
4.2.3 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驱动 |
4.2.4 产品创新的驱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YG公司服务化转型的具体方案 |
5.1 “产品+服务”的转型方案 |
5.1.1 产品服务创新 |
5.1.2 提供个性化定制产品 |
5.1.3 定制产品的业务流程 |
5.1.4 提升生产技术水平 |
5.1.5 生产流程的重塑 |
5.1.6 提供产品后期的附加服务 |
5.2 生产性服务的转型方案 |
5.2.1 开展合金材料研发 |
5.2.2 整合制造代工工厂 |
5.2.3 提供回收与再利用服务 |
5.2.4 打造铝制品专业品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服务化转型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
6.1 转型方案的可行性评价 |
6.2 转型方案的保障措施 |
6.2.1 建立以服务为主导的企业文化 |
6.2.2 重塑以服务为导向的组织结构 |
6.2.3 构建服务支撑网络 |
6.3 方案实施后的初步效果评价 |
6.3.1 产品性能提升 |
6.3.2 生产效率提高 |
6.3.3 生产浪费减少 |
6.3.4 产品利润增长 |
6.3.5 产品销量增长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420kA预焙铝电解槽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电解铝相关技术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
1.2.1 铝电解槽物理场、槽结构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和趋势 |
1.2.2 阴极炭块抑制水平电流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和趋势 |
1.2.3 阳极炭块防氧化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和趋势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目标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2.1 铝电解槽内衬结构、物理场优化试验研究 |
2.1.1 试验研究理论分析 |
2.1.2 试验方案分析 |
2.1.3 试验研究 |
2.2 磷生铁阴极电解槽水平电流抑制技术试验研究 |
2.2.1 试验研究理论分析 |
2.2.2 试验方案分析 |
2.2.3 试验研究 |
2.3 铝电解用阳极炭块防氧化涂层技术试验研究 |
2.3.1 试验研究理论分析 |
2.3.2 研究方案分析 |
2.3.3 试验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成果工程化应用后取得的成果和效益 |
3.1 研究成果工程化应用后取得的成果 |
3.2 取得的效益 |
3.2.1 研究成果工程化推广取得的成效 |
3.2.2 社会效益分析 |
3.2.3 应用前景 |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
4.1 论文研究结论 |
4.2 下一步研究的的方向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在研或完成的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 |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工程化应用取得成果 |
(3)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
2.1 循环经济理论 |
2.1.1 循环经济的概念 |
2.1.2 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模式 |
2.2 战略联盟理论 |
2.2.1 战略联盟的定义 |
2.2.2 战略联盟的形式 |
2.3 战略变革理论 |
第三章 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电解铝项目发展环境分析 |
3.1 全球电解铝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
3.2 中国电解铝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
3.3 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发展阶段 |
3.3.1 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成长期 |
3.3.2 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成熟期 |
3.3.3 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老化期 |
第四章 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 SWOT 分析 |
4.1 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竞争优势分析 |
4.1.1 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区位优势 |
4.1.2 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人才优势 |
4.1.3 政策环境优势 |
4.1.4 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
4.2 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竞争劣势分析 |
4.2.1 资源匮乏 |
4.2.2 产业链不完整产品单一 |
4.2.3 融资能力有限,财务费用居高不下 |
4.2.4 主辅分离不到位主业缺乏竞争优势 |
4.2.5 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达到环保要求指标投入较大 |
4.3 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潜在机会分析 |
4.3.1 顺应国家政策积极寻求出路 |
4.3.2 铝市场需求旺盛 |
4.3.3. 原材料价格趋于稳定 |
4.3.4 国外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
4.4 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外部威胁分析 |
4.5 商电铝业集团公司 SWOT 分析简图 |
4.6 商电铝业集团公司 SWOT 分析结论 |
第五章 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 |
5.1 国内外电解铝行业铝电联营发展战略 |
5.1.1 国内外铝电联营的发展现状 |
5.1.2 我国铝电联营的新趋势 |
5.2 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煤(水、风)电铝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论证 |
5.2.1 煤(水、风)电铝一体化发展符合国家政策 |
5.2.2 煤(水、风)电铝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产能调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发展历程及概况 |
1.3 相关理论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发展环境与问题分析 |
2.1 企业内、外部发展环境及影响因素 |
2.2 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
第三章 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产能结构调整的目标、定位与策略 |
3.1 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企业战略 |
3.2 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产能结构调整的目标及定位 |
3.3 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产能调整策略 |
第四章 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产能结构调整策略的实施与保障 |
4.1 优化企业制度,以管理实现企业有效发展 |
4.2 延伸产业链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4.3 实施高效节能技术改造,以技术创新实现节能降耗 |
4.4 加强人才战略,保障企业长久持续发展 |
4.4.1 实施 |
4.4.2 保障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兖矿电解铝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背景意义 |
1.2 思路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工具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概述 |
2.1 企业战略理论 |
2.1.1 战略的内涵 |
2.1.2 战略的分类 |
2.2 竞争战略理论 |
2.3 同类企业竞争战略研究 |
第三章 兖矿电解铝公司外部环境 |
3.1 宏观环境 |
3.1.1 政策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 |
3.2.1 电解铝产业介绍 |
3.2.2 世界电解铝行业 |
3.2.3 中国电解铝行业 |
3.2.4 五力分析 |
3.3 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
第四章 兖矿电解铝公司内部条件 |
4.1 兖矿电解铝公司介绍 |
4.2 兖矿电解铝公司资源能力 |
4.2.1 财务能力 |
4.2.2 组织管理 |
4.2.3 原料资源 |
4.2.4 生产装备 |
4.2.5 人力资源 |
4.2.6 技术工艺 |
4.2.7 企业文化 |
4.3 内部条件综合评价 |
第五章 兖矿电解铝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5.1 企业愿景 |
5.2 SWOT矩阵 |
5.3 竞争战略分析与确定 |
5.3.1 低成本战略 |
5.3.2 差异化战略 |
5.3.3 目标集中化战略 |
5.3.4 竞争战略确定 |
第六章 兖矿电解铝公司竞争战略实施 |
6.1 培育成本文化 |
6.2 优化治理机构 |
6.3 优化人力资源 |
6.4 改进生产工艺 |
6.5 完善节能体系 |
6.6 创新营销手段 |
6.7 适时扩大规模 |
6.8 搞好资金筹措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铝灰高效分离提取及循环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1.1 铝一次资源概述 |
1.1.2 铝二次资源利用状况 |
1.1.3 铝灰来源及性质 |
1.1.4 再生铝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
1.2 铝灰综合利用技术现状 |
1.2.1 回收金属铝 |
1.2.2 生产净水剂的原料 |
1.2.3 生产棕刚玉 |
1.2.4 合成聚合氯化铝 |
1.2.5 制备聚合硫酸铝 |
1.2.6 合成油墨用氧化铝 |
1.2.7 路用材料 |
1.2.8 制作阳极碳块保护环 |
1.2.9 其它用途 |
1.3 铝灰回收铝技术现状 |
1.3.1 压榨回收法 |
1.3.2 倾动回转炉处理法 |
1.3.3 回转窑处理法 |
1.3.4 等离子体速溶法 |
1.3.5 MRM (Metal Recycling Machine)法和改良的MRM法 |
1.3.6 ALUREC (Aluminium Recycling)法 |
1.3.7 重选法处理铝灰 |
1.3.8 电选法处理铝灰 |
1.3.9 炒灰回收法 |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铝灰基本性质研究 |
2.1 铝灰形成机制分析 |
2.1.1 熔渣的形成机制 |
2.1.2 熔铸温度条件下铝与一些气体发生的反应 |
2.2 铝灰成分分析 |
2.2.1 本项目所用铝灰的来源 |
2.2.2 铝灰的组成 |
2.3 不同粒级铝灰中金属铝含量的变化 |
2.3.1 XRD分析检测结果 |
2.3.2 XRF分析检测结果 |
2.3.3 不同粒级铝灰中金属铝含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分离剂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原理 |
3.2.2 实验原料及装置 |
3.2.3 实验过程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分离剂加入量对铝回收率的影响 |
3.3.2 温度对铝回收率的影响 |
3.3.3 Na3AlF6含量对铝回收率的影响 |
3.3.4 铝灰中Al2O3含量对铝回收率的影响 |
3.3.5 不同添加剂对回收率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铝灰回收现场工业试验 |
4.1 铝灰分选装置 |
4.1.1 铝灰分选装置 |
4.1.2 生产验证 |
4.2 新型分离剂工业应用试验 |
4.2.1 试验思路 |
4.2.2 试验原料及装置 |
4.2.3 试验过程 |
4.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次铝灰循环利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实验思路 |
5.2.2 实验原料及装备 |
5.2.3 实验表征 |
5.2.4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水溶液浸出 |
5.3.2 二段浸出 |
5.3.3 热球磨浸出 |
5.3.4 碱液浸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7)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资源整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范围与方法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结构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经济与资源配置理论介评 |
2.1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与资源配置理论 |
2.1.1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 |
2.1.2 马克思主义资源配置理论 |
2.2 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与资源配置理论 |
2.2.1 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 |
2.2.2 西方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 |
第3章 区域资源整合模式及中国资源配置效率解析 |
3.1 相关概念释义解读 |
3.1.1 资源 |
3.1.2 资源整合模式 |
3.1.3 资源配置效率 |
3.2 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类型 |
3.2.1 自然资源主导型与社会资源主导型 |
3.2.2 直线型与循环型 |
3.2.3 开放型与封闭型 |
3.2.4 政策试验型与知识驱动型 |
3.3 资源整合模式形成的机理 |
3.3.1 权力取向与政府规制 |
3.3.2 资源制约与市场牵引 |
3.3.3 结构惯性与路径依赖 |
3.3.4 价值观念与文化传承 |
3.4 资源整合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 |
3.4.1 掠夺性资源整合与区域经济起飞 |
3.4.2 培育性资源整合与区域经济持续繁荣 |
3.4.3 刚性化资源整合与区域经济成长风险 |
3.4.4 多维度资源整合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 |
3.5 中国区域资源配置效率 |
3.5.1 自然资源的配置效率 |
3.5.2 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
3.5.3 资本资源的配置效率 |
3.5.4 潜在资源的配置效率 |
第4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资源整合模式抉择 |
4.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4.1.1 珠江三角洲的率先突破 |
4.1.2 长江三角洲的异军突起 |
4.1.3 环渤海区域的借势发力 |
4.1.4 欠发达地区的开放开发 |
4.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趋势 |
4.2.1 经济发展质量和代价 |
4.2.2 区域差距与产业同构 |
4.2.3 产业集中度及协作力 |
4.2.4 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 |
4.3 中国资源整合模式选择的内隐偏好 |
4.3.1 以增长速度为优先考虑 |
4.3.2 以短期利益为抉择导向 |
4.3.3 以招商引资为主要目标 |
4.3.4 以行政权力为调控手段 |
4.4 中国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选择误区 |
4.4.1 重视产出总量而忽视付出代价 |
4.4.2 乐于传承先例而惰于调整创新 |
4.4.3 自然资源利用多于社会资源开发 |
4.4.4 现实资源供给优于制度环境建设 |
第5章 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实证效应分析 |
5.1 中国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典型案例 |
5.1.1 上海:高效整合的样板 |
5.1.2 佛山:区划改革先行者 |
5.1.3 介休:煤炭经济小循环 |
5.1.4 乌海:工业重型化代表 |
5.2 国外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经验借鉴 |
5.2.1 底特律:关键资源失控 |
5.2.2 北九州:资源循环典范 |
5.2.3 鲁尔区:创新实现转型 |
5.3 资源整合模式的区域经济效应及启示 |
5.3.1 资源均衡配置有助持续繁荣 |
5.3.2 行政樊篱打破利于要素流动 |
5.3.3 资源比较优势伴生资源诅咒 |
5.3.4 关键资源效率决定经济成效 |
5.3.5 行为惯性影响资源循环利用 |
第6章 可持续发展资源整合模式的建构路径 |
6.1 突破传统资源整合模式的限制 |
6.1.1 打破单极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
6.1.2 统筹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的配置 |
6.1.3 提升潜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
6.2 在循环经济视角下整合区域资源 |
6.2.1 颠覆传统的资源线性利用模式 |
6.2.2 利用国家强制力推动产业环保化 |
6.2.3 构建促进环境产业化的动力机制 |
6.3 运用政策杠杆引导并调控资源整合 |
6.3.1 依据产业边界规划行政辖区调整 |
6.3.2 重构政绩标准以引导资源合理开发 |
6.3.3 优化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分享机制 |
6.4 注重资源配置的外部性与环境承载 |
6.4.1 通过政府规制促进外部性内部化 |
6.4.2 制定环境代际外部性的考量标准 |
6.4.3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发展区域经济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8)基于LARS技术的再生铝合金锭生产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再生铝工业 |
1.1.1 国外的再生铝工业 |
1.1.2 国内的再生铝工业 |
1.2 我国再生铝利用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
1.2.1 中国再生铝行资源配置 |
1.2.2 废铝资源的来源 |
1.2.3 再生铝行业市场 |
1.2.4 技术问题 |
1.3 再生铝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
1.4 课题来源及设计内容 |
第2章 生产线设计总论 |
2.1 厂址的选择 |
2.2 生产线总体布局 |
2.3 生产线简况 |
第3章 产品方案与生产方案 |
3.1 产品方案 |
3.1.1 产品方案及其确定 |
3.1.2 计算产品的确定 |
3.2 生产方案 |
第4章 生产工艺流程 |
4.1 产品工艺流程设计 |
4.2 主要工序的简要说明 |
第5章 设备选择 |
5.1 设备选择原则 |
5.2 主要设备选择 |
5.2.1 熔炼设备的选择 |
5.2.2 精炼设备的选择 |
5.2.3 过滤器的选择 |
5.2.4 铸造设备的选择 |
5.2.5 均匀化退火设备的选择 |
5.3 辅助设备的选择 |
5.3.1 加料设备的选择 |
5.3.2 铸锭机械加工设备的选择 |
5.4 设备具体明细表 |
第6章 工艺计算 |
6.1 工艺流程定额卡的编制 |
6.2 补料冲淡计算 |
6.3 金属平衡计算 |
6.4 工作制度和年工作台时的确定 |
6.4.1 工作制度 |
6.4.2 设备工作台时的确定 |
6.5 设备负荷能力计算 |
6.5.1 设备小时生产定额 |
6.5.2 设备完成年计划产量所需台时 |
6.5.3 设备完成年计划产量所需台数 |
6.5.4 设备负荷率的计算 |
第7章 生产线平面布置 |
7.1 生产线平面布置的设计原则 |
7.2 生产线平面布置 |
7.2.1 生产线内金属流程线的确定 |
7.2.2 主要设备的布置 |
7.2.3 生产线内通道的布置 |
7.2.4 其他设施的布置 |
7.2.5 生产线内部运输设备的布置 |
7.2.6 生活间及办公室的布置 |
7.3 生产线工艺平面布置图 |
第8章 生产线辅助设计 |
8.1 生产线电气动力的选择及负荷计算 |
8.1.1 生产线照明及负荷计算 |
8.1.2 生产线电力负荷及配电 |
8.2 生产线其它的动力计算 |
8.3 生产线土建 |
8.4 环境保护 |
8.4.1 绿化 |
8.4.2 水质的处理 |
8.4.3 噪音的防治 |
8.4.5 大气污染的防治 |
第9章 生产线生产组织与技术经济指标 |
9.1 生产线管理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
9.1.1 生产线检查站 |
9.1.2 生产线主任和职能机构 |
9.1.3 生产线安全技术组织 |
9.2 生产线劳动定员 |
9.2.1 生产线人员组成 |
9.2.2 确定各类人员数量的原则 |
9.2.3 确定各类人员数量的方法 |
9.3 投资概算 |
9.4 产品成本概算 |
9.5 生产线技术经济效果评估 |
9.6 生产线的实施与综合评价 |
9.6.1 生产线实施情况 |
9.6.2 产品质量评估 |
9.6.3 经济性评估 |
第10章 设计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附件一:生产线平面布置图 |
附件二: LARS技术及设备引进合同复印件 |
附件三:三期工程部分产品工艺卡(7050、7475、7175、2124) |
(9)中国铝业整体上市案例分析 ——基于战略管理和价值链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1 序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和可能创新点 |
1.3 结构安排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2.1 理论基础 |
2.2 文献回顾 |
3 公司经营的内外部环境 |
3.1 股权分置改革概述 |
3.2 行业特点 |
3.3 整体上市各方公司简介 |
3.4 公司内部条件 |
4 公司整体上市的方案 |
4.1 整体上市的含义 |
4.2 中国铝业吸收合并山东铝业和兰州铝业的上市方案 |
4.3 中国铝业吸收合并包头铝业的上市方案 |
5 中国铝业整体上市的战略分析 |
5.1 中国铝业的发展战略 |
5.2 中国铝业吸收合并山东铝业的动机 |
5.3 中国铝业竞争环境的结构化分析 |
6 中国铝业整体上市的价值链分析 |
6.1 价值链理论 |
6.2 价值链分析 |
7 结论 |
7.1 中国铝业整体上市的成效分析 |
7.2 中国铝业整体上市存在的问题 |
7.3 推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第一章 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环境分析和比较 |
第一节 中国股市历史回顾 |
第二节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
第三节 国际资本市场的比较 |
第二章 有色金属行业投资背景 |
第一节 有色金属行业概述 |
第二节 国际有色金属行业分析 |
第三节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分析 |
第四节 有色金属行业投资策略 |
第三章 铜的投资分析 |
第一节 铜市场行情综述 |
第二节 中国铜行业上市公司投资分析 |
第三节 江西铜业(600362)投资分析 |
第四章 铝的投资分析 |
第一节 铝市场行情综述 |
第二节 中国铝行业上市公司投资分析 |
第三节 中国铝业(601600)投资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四、世界原铝产量统计资料汇集(论文参考文献)
- [1]YG公司服务化转型策略研究[D]. 叶文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2]420kA预焙铝电解槽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工业应用[D]. 杨国荣.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3]商电铝业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D]. 王光升. 河南大学, 2012(10)
- [4]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产能调整策略研究[D]. 邓智毅. 兰州大学, 2012(09)
- [5]兖矿电解铝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杨新民. 山东大学, 2011(04)
- [6]铝灰高效分离提取及循环利用研究[D]. 郑磊. 中南大学, 2010(03)
- [7]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 姜威. 吉林大学, 2010(08)
- [8]基于LARS技术的再生铝合金锭生产线设计[D]. 刘昕怡. 中南大学, 2008(04)
- [9]中国铝业整体上市案例分析 ——基于战略管理和价值链的视角[D]. 陈小永. 暨南大学, 2008(10)
- [10]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D]. 王涛. 吉林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