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龙口土地经营新跨越(论文文献综述)
朱玉龙[1](2017)在《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三农”经济的稳定与高效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也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和利用问题,从2004年至今已经连续14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和富农的新政策,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土地问题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加快,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由此出现了农村土地弃耕、撂荒和粗放经营等现象。为了更好地发挥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迫切需要改变我国当前农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在稳定土地产权关系的前提下,通过解决土地“三权分置”和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良性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效率一直不高,在实践中面临着很多方面的阻碍因素。因此,进行中国土地流转问题和目标模式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水土资源安全,而且有利于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土地流转中土地地租、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规模经营、法律制度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马克思土地地租理论及其土地产权效益的平衡化对我国土地流转的作用;总结了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两权分离”,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集体经济,农业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高度概括了习近平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的推动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和进行农村改革的关键在于进行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坚持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促使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和合作经营等经营方式的创新化,尽快建立新型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三化”带“三农”,用产业发展的最新理念来经营农业。同时,运用西方土地产权的增效、激励、约束和匹配功能,农业经济学的土地级差地租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农业技术、转变农业发展和增长方式等理论,并以这些理论为指导,以解决我国土地流转的问题,完善土地流转体系,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发展。其次,研究了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在探讨了城市化发展、市场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法律诚信规范化、社会保障完善等土地流转的社会经济基础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的基础上,剖析了市场化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低和经营者利益差是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城市发展、劳动力转移、规模经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土地交易市场的建立是土地流转的动力和前提,“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多元化土地流转方式,从而推动了种粮大户、能人经营、集体经营、家庭农场、协会经营、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企业(企业带动型)、股份制经营、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等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的发展。揭示了土地流转对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资源配置和农业经济与社保体系建设的作用等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分析了影响土地流转的若干因素及其运行机制与发展趋势。第三,首次系统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流转的成效与问题,剖析了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的特点、功能与可持续能力。系统分析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12年十八大和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演变、土地流转对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阐述了土地非粮化利用、市场中介和土地银行匮乏、土地利用监督机制缺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业补贴与土地经营权分离、农田基础设施落后、规模化社会化服务欠缺、农民技能素质低等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了转包、出租、转让、抵押、互换、入股、信托等土地流转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对土地流转的作用,探讨和研究了种粮大户、能人经营、集体经营、家庭农场、协会经营、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和公司+合作社+股份制+科技+金融+互联网综合型等9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的基本情况、特点、作用及前景,通过其缺点与长处、功能与作用、适应区域与范围、生命力与可持续能力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种粮大户生命力与可持续能力较弱,更适宜近期的土地流转;集体经营、能人经营、协会经营型、企业带动型生命力可持续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更适宜中、近期的土地流转;而家庭经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和公司+合作社+股份制+科技+金融+互联网综合型具有较高的生命力可持续能力,适宜中、远期的土地流转。第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土地流转的检验标准、基本原则和目标模式。通过借鉴美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土地流转经营的成果经验,确定了我国土地流转是否有利于农业现代化与规模经营、是否有利于农民增收、是否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资源安全、是否有利于推动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等4项检验标准和坚持农民自愿、保障农民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土地农用、兼顾公平和效率、坚持适度推进等6项基本原则。研究提出了我国土地流转的近期、中期、远期和未来土地流转的总目标和目标模式,其中未来总目标模式为大规模、超大规模的公司+合作社+股份制+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模式,甚至跨国现代农业集团经营模式,大规模或超大规模的股份制家庭经营模式、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将会占据一定的份额;总目标为职业农民约占总人口的10%,农村土地全面流转、规模经营面积5000-20000亩/个以上,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智能规模农业占全国农业生产总量的80%,农业gdp比重下降到5%,人均粮食产量500kg以上,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100%,粮食净出口量占5%以上,智能化生产覆盖率和资源利用效率达80%以上、农民收入翻两番达到9万元。近期土地流转呈现多元化模式并存,家庭农场、专业化合作社、能人经营、企业带动型等模式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种粮大户、集体经营、协会经营型等模式,大规模的股份制经营、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经营模式则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目标为农村土地流转达到40%50%、规模经营面积平均500-1000亩/个以上,市场化水平达40%以上、信息化覆盖率50%以上、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3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提高30%以上、农民经济收入增加50%左右。中期目标模式为日益发展成熟的家庭经营模式、股份制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企业带动型模式、集体经营模式等中等规模以上的土地流转模式占绝对优势,大规模的家庭农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股份制经营模式、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模式得以发展,所占的份额将逐步扩大,现代化农业跨国公司将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兴起和发展;发展目标为农村土地流转流转率达到65%以上。通过股份制或市场的有偿转让等将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规模平均2000-10000亩/个,市场化水平达到70%以上,信息化覆盖率80%,智能化覆盖率30%以上,形成以知识创造为中心的技术生产体系,实现科技化农业生产,使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50%左右、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到60%以上,农民经济收入翻一番,形成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远期目标模式为中等规模的家庭农场、企业带动型模式、集体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土地流转模式将升级换代,大规模的股份制家庭农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模式所占的份额将首次超过中等规模以下土地流转模式的总和,出口创汇农业遍地开花,现代化农业跨国集团日趋成熟;发展目标为全面实现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地总面积的85%以上,市场化水平达到90%以上,规模经营规模平均20005000亩/个,农业生产全面实现生态化、智能化的特色现代化农业,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75%以上,信息化覆盖率100%,智能化农业6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到65%以上,人均粮食产量480kg以上,农民经济收入增加150%以上,形成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良性生态循环的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及现代化农业跨国集团群体。最后,提出了实现我国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和对策建议。针对我国土地流转的问题与目标模式,研究提出了深化改革、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反哺乡村、工业支援农业、发展规模经济与智慧农业等实现我国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以及强化农民技能教育、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资本化运作、完善城乡一体化土地产权流转市场与流转银行、拓展经营权实施保险制度、科教服务引领产业品牌化与标准化、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镇化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法律诚信机制和推进“一带一路”跨国现代农业发展等11条实现我国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对策建议,为推进我国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促进和激发我国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与壮大。
王静[2](2016)在《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烟台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台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扮演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的角色,其海洋产业布局合理性是影响烟台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运行效率,从而很好地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然而烟台市海洋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要素配置欠合理,无法充分利用经济要素、资源要素、人口要素,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下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已有理论及研究基础上,以烟台市资源环境现状作为海洋产业布局的约束条件,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烟台市海洋产业布局合理性的标准,以烟台市各个区县为研究视角,在分析烟台市海洋产业布局对各个区县资源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海洋产业优化布局的对策建议。全文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及安排,文章的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介绍资源环境承载力及海洋产业等相关概念,以及本文中用到的主要理论,包括产业布局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海洋产业布局及结构优化是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一部分,因此海洋产业布局及结构优化理论以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理论为基础。此外本部分还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的回顾与评析,共同作为第三部分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三章主要实证分析了烟台市各个区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通过建立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指标体系找出对烟台各县市区海洋产业发展限制最大的短板,是经济因素、资源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人口因素四个方面的一个还是几个的综合作用结果,以它作为反映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指导海洋产业布局。总起来看经济的发展都是受四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单独的一个或者是几个因素的突出贡献是布局当前及以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重点考虑对象。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烟台市三次海洋产业布局的现状,并按照海洋三次产业对海洋产业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本文并没有表述全部的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方案,仅仅选取海洋第一产业,渔业,海洋第二产业中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化工业,海洋第三产业选取海洋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高新技术和科研产业以及海洋保护产业,选取这几个产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数据及资料相比其他产业的来源更加准确,另一方面是根据第三章的计算得到的烟台市各地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结果来看,烟台市大部分地区适宜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以达到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的目的;第四部分:这一部分为全文的总结与对策建议,旨在对烟台市海洋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克服盲目性,避免重复性建设,建设有烟台市地方特色的海洋产业空间布局。
安尊华[3](2016)在《清水江流域土地契约文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由经营土地而形成的契约文书是民间文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土地问题的珍贵史料。地处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侗人民自明清以来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献,其中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契约文书。本文以土地制度为背景,以土地契约文书的内容为主线,通过对土地买卖作全方位的梳理与分析,寄理于述,从而揭示该流域地价变化的大体规律和土地契约文书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八章。其中第一章为进入主题之前的背景,第二章为该流域地权转移方式,第三章为土地契税,第四章至七章为田地契约、山场林地与阴地契约、房地契约和土契约等具体研究。第八章归纳土地契约文书特色。春秋战国前,清水江流域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唐代该流域进入封建地主所有制和封建领主所有制并存的时期。宋代开始出现地主经济。元代前至元十四年(1277)该流域始建立土司制度。清代改土归流以降,地主土地所有制、家族共有制和乡族共有制形成,延续到1952年新中国土地改革结束。土地买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产物,势必引起地权流动。地权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买卖,典卖、抵押、分关、拨换、赠送和捐补。土地买卖还引起官府对契约征税。经由元明两代的发展,契税在清代成熟,当时税率为卖九典六。民国前期契税率亦然,军阀政府对前清红契按买六典四征税;县级政府提高税率。1935年国民政府管辖贵州后,契税经由几次变化,税率提到百分之十五,以图增加财政收入,到1949年末然随着国民政府跨台而结束。土地主要分为田、山场林地、房屋地基和土四类。其买卖价格变化呈现一定规律。从清顺治元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644—1949),田价表现为由低到高、由高到低、较平稳朝前、再逐渐升高的总趋势。田价围绕每边0.5两(合每亩18两)的单价上下波动,幅度不大。田作为特殊的商品,在土地买卖的历史演进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林地卖价表现为由低到高、由高到低、再回高、急剧下降、再降、较平稳朝前、再逐渐升高之后又略降的总趋势。林木交易非常活跃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刺激了人们的经营欲望。经营方式有卖栽手、典当山林、承包修理栽手山场、运用合同分山股份。股份制与租佃制并存。林地保护与维权受到重视。阴地买卖与农业开垦、植树造林之间矛盾突出。山林地类交易频繁,促进了经济发展。房屋地基卖价出现两平稳和两起伏的状态,从康熙到嘉庆和从咸丰至宣统三年,每宗买卖趋向平衡。从嘉庆十三年到道光三十年价格一度上升,从宣统三年到民国二十四年亦呈上升趋势,此后逐步下降。土包括墦土、园、菜园、园圃等,其卖价有三次变化。从康熙四十九年(1710)到道光年间土价呈上升趋势,咸丰同治年间则呈下降态势,从光绪初年到民国二十四年之间,土价逐渐上升;民国二十四年以后土价下降,三十四年以后始回升,到三十八年达到峰值。单宗塘的卖价比土价略高。土地价格变化的原因主要与国际国内银钱比价、咸同年间贵州苗民起义以及全国经济起落的大环境有关。土地经营的主要方式为独立买卖,另有合卖。土地契约文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运用石、担、称、挑、运、箩、边、籽、卡、把、手、斗、升等表示田地产量单位,用封、拉、干、排、幅等物量词以及自造字和省笔字;分家文书承载的土地财产信息,维系了产权,促进了家族壮大;妇女在土地买卖中主要有独立处理土地和参与处分土地两种权利且逐渐扩张,凸显了苗侗民族的男女平等观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展等特征。清水江流域土地契约文书展现了清至民国土地买卖和地权流动的实态,土地买卖有力地推动了该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不可否认其中土地纠纷的负面影响。概而言之,土地契约文书所蕴含的实用的经营管理土地方式、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和谐观和诚实守信的契约观,在当下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通过梳理与创造性的转化,将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庄怀宇[4](2011)在《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和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步伐的加快,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业生产对农机的需求,农机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机作业规模和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但是,江苏省在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研究目的通过对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历史、现状、特点、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影响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构建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为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提出对策。二、研究方法论文结合我国国情及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情况,在充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运用了文献法、归纳法、比较与借鉴法、定性分析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对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和对策进行了研究。三、研究结论(一)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多年来,江苏省不断加大力度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市场调节机制明显、信息技术大量使用等特点,服务规模、服务地域范围和作业领域进一步扩大,规模化服务初具雏形。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二)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需要构建一个宏观体系一个健全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应是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的有机结合体。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首先应当构建法律保障、行政监管、服务供给和服务保障等体系,明确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建立起宏观发展框架进行科学指导和干预。(三)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需要全面的政策措施在宏观体系框架下,采取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综合性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加速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培育先进典型增强示范带动效应,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行为,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来避免发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林寿彤[5](2011)在《区域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研究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土地空间综合利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拓展有效空间,扩大利用范围,二是实现土地资源空间的优化配置。这两个层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即根据特定规划目标,依靠一定技术手段,系统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的规模、结构、强度和功能,得到由点、线、面、网组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佳的土地空间格局。本文重点围绕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土地,参照土地空间立法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提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思路和具体对策,主要做了如下工作:第一、在借鉴我国各沿海经济区政策支持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扶持政策,包括产业支持、财政金融、土地利用、海域使用、海洋经济、港口发展、城乡一体化与人才支撑等,对于土地利用政策进行了重点描述。第二、分别从发展阶段、功能导向等角度对多个国家的土地空间利用战略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一定的启示。第三、对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蓝色经济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空间利用之间的关系。第四、对蓝色经济区土地空间利用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对策:首先建立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及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模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实际数据代入模型得到了评价结果。其次,建立了土地综合利用分区评价模型,应用此模型对蓝色经济区各区块进行了评价。最后,基于上述评价与分析提出了蓝色经济区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卢昕[6](2011)在《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评价研究 ——基于城市经营理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是我国的经济重心和龙头,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经营与城市发展问题作为国家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重要战略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已经开始了城市经营的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立足于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运用成功案例分析的横向比较与时间数列统计方法的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重点阐释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体系的内容,以求对青岛城市发展战略做出科学的评价。首先,基于城市经营的一般原理,综述了城市经营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经营是在科学分析城市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可经营的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城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达到发展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竞争力的目标。立足于城市经营概念的充分理解,详细介绍了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经营的理论关系,为本文的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本文全面概述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体系,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有机整体。这一战略,涵盖了依托主城、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中心突破、构建“一主三辅多组团”的城市框架等丰富的新思维和新内容。通过打造胶州湾沿岸区域,使胶州湾成为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高端产业聚集的城市内海,即“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在充分构建城市经营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世界城市“环湾发展”的共同特征和成功经验。研究表明,天然海湾有着城市发展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是发展加工贸易、港口经济、金融、信息服务的重要条件。依托海湾的自然特点、生态环境和景观优势,更有利于在发展开放型、服务型城市的同时建设生态型城市。回顾青岛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围绕着胶州湾,青岛的城市发展经过了从“南北带状”空间布局到“两点一环”的半岛型布局,然后到“三点一线组团”式的城市布局,每一个发展阶段无不体现着胶州湾对于青岛发展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尔后深刻分析了城市发展战略创新的关键要素,清晰把握青岛创新城市战略需要达到的要求,结合世界城市“拥湾”发展经验,得出结论青岛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最后,本文运用时间序列数据统计方法考察了青岛市10年的城市经营绩效情况。对青岛市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近期效果进行了论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基于城市经营的理论视角,借助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经营紧密的理论逻辑关系,来综合评价城市发展战略是切实可行的。第二,青岛市提出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完全适用于青岛的发展现状,既能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带来的阻碍城市综合发展的状况,又很好的指明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三,青岛市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对于增强青岛市的竞争力,推动综合实力的发展,有着显着的成效。第四,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青岛市全面发展的主要方面。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较大的参考价值,对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林强[7](2010)在《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化,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蓝色经济”正日益成为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国内江苏沿海、辽宁沿海、海峡西岸、黄河三角洲等区域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而目前对蓝色经济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分散、不成体系的初始阶段。本文正是在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下,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进行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的研究,意在为我国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本文在对国内外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相关研究成果汇总评述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经济学等理论层面探讨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问题,并对国际不同层次蓝色经济区规划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等的经验和规律进行总结,以此为参照,从发展基础、总体思路、空间布局、现代蓝色产业体系构建、政策和保障体系方面绘制了中国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进一步地,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构想,并以威海作为区域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典型研究样本,结合国际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律和中国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理论逻辑,对威海目前发展蓝色经济,建设蓝色经济区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其现阶段存在的若干瓶颈因素,从理念矫正、规划循环、产业深化、政策完善等方面对其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政策支持要点做了探讨。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在全面检讨和比较各国海洋经济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多学科的视角上,建立起了一个初步的中国蓝色经济区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构想。二是将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陆统筹发展的思想贯穿于所建立的蓝色经济区框架,这是对以往海洋经济区发展理念的一个突破。三是全面梳理有关蓝色经济相关问题的国际国内前沿文献,对蓝色经济的发展演化及发展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基础工作。论文的不足之处,由于各方在蓝色经济区范畴等问题上有诸多分歧,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数据和资料收集困难,因此只能是探索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所建立的蓝色经济区框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王蔚[8](2010)在《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人们的劳动时间逐渐缩短,闲暇时间越来越长,人们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向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转变,这些都为国民休闲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我国已经出现了全民休闲的端倪,将逐渐步入一个全民休闲的全新时代。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旅游消费习惯的转变,我国的旅游发展正从观光旅游独树一帜的状态向观光、休闲、度假多种形式并存的趋势转变。休闲旅游将成为引领休闲时代发展方向的重要组成。山东省是我国的旅游大省,但是目前山东省的旅游文化经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进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诸多不合理因素,以资源利用为核心的休闲旅游产业开发面临着新的课题。如何正确把握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成为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任务。这也是山东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所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当前,为应对金融危机,拉动我国内需,国家旅游局推出了“国民休闲旅游计划”,并将其作为扩大国民休闲旅游权利和推进人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以此扩大旅游消费的规模和比重。《国民休闲旅游计划》中的发展目标包括生活质量的提升计划、拉动内需的促进计划、休闲产业的发展计划、抗御金融危机的救市计划等。在当前经济发展以及旅游发展的关键形势下,山东省如何实现旅游资源的创新发展,如何实现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如何满足国际国内休闲市场的需要,促进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并最终实现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了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在对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的基础上,对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山东省休闲旅游产品设计以及市场定位、营销策略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制定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将国内外休闲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旅游发展的趋势与山东省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注重将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预测相结合,注重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结合。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正文共七章,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中主要指出本选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的研究方法等,结语对本文的相关研究做了概括性总结,并指明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前景以及应继续深化研究的问题。正文四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包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文的研究基础。第一章从国内外关于休闲、休闲产业和休闲旅游的相关研究入手,在分析国内外休闲的发展历史、现状、休闲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意义以及与休闲相关的产业、围绕休闲的衍生产业的发展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这三者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理论界定。尤其是对休闲旅游的概念做了进一步明确,认为休闲旅游,就是旅游者借助一定的休闲资源或设施,在其定居地以外的某地进行的游览、逗留、学习、体验和娱乐,以实现休闲目的的旅游消费活动。休闲旅游更注重旅游者的自由性和自我实现意义,是一种集观光、度假、体验、娱乐、运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代表着旅游产业发展的较高阶段。第二章在分析国内外休闲旅游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选取了国内外休闲旅游发展的典型案例,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资源品级、政府支持、产品支撑以及体系建设等)对其成功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本部分旨在为山东省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借鉴。第二部分即第三章,主要是对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现状的整体分析,以期在全面、深入的基础上确定今后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营销策略等。首先,对山东省休闲旅游资源的概况、分布以及特点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山东省休闲旅游资源的三大优势,即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组合优势、具备休闲旅游发展的品级优势、强化了休闲旅游发展的区位优势和互补优势。其次,从休闲旅游产品和休闲旅游市场两方面总结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概况。最后,对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成绩肯定和问题诊断,成绩主要包含某些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开始向休闲功能倾斜,有的已经完成向休闲设施的转化,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场所)由主要为当地居民服务转变为服务于当地居民和国内外旅游者双重功能的旅游设施,城市近郊及农村的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成为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表现;问题主要体现在休闲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滞后,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旅游产业链缺失,休闲娱乐经营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低,高端娱乐企业集团数量少,发展慢以及缺乏世界级的休闲娱乐产品等。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包含四、五、六三章。第四章对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明确了其发展的优势(资源优势、区位及交通优势、经济基础优势、市场及品牌形象发展优势等)、劣势(休闲产品档次较低、设施更新迟滞、社区参与度较低、城乡休闲旅游的整体氛围较弱等)、机遇(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高级别赛事的推动、山东建设旅游强省的机遇、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机遇等)和威胁(国际上成熟休闲旅游产品的竞争威胁、国内以及周边地区的竞争,使客源分流、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威胁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一体化”、“两特”、“三高”、“四统筹”的发展战略,旨在从宏观方面为山东省休闲旅游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第五章则从山东省休闲旅游的空间布局入手,构建了山东省休闲旅游的产品体系,指出主要包含休闲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休闲体验旅游产品、休闲娱乐旅游产品和专项休闲旅游产品五大类;同时从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进行了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详细论述,例如结合城市休闲和休闲城市建设从中央游憩区和环城游憩带两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结合案例确立了以乡村文化为核心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特别指出了乡村休闲风貌与休闲氛围营造的价值和手段。本章主要目的在于从具体操作层面为山东省休闲旅游产品设计提供路径参考。第六章结合山东省休闲旅游市场分析提出了国际、国内市场定位和主要的营销策略,指出其营销策略主要包含根据目标市场制定差异化的营销战略和促销策略;由“被动促销”转向“主动营销”,通过主动出击赢得市场;扩大山东省休闲旅游的知名度范围以及构建无障碍旅游营销网络等几个方面,旨在为今后山东省休闲旅游的市场拓展提供发展思路。第四部分即第七章,主要是在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山东省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机遇和要求,提出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即包含经济扶持政策、社会促进政策、科技支撑政策和环境优化政策等内容在内的政策保障体系,并对各项政策的具体内容实施进行了详细论证。山东省休闲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山东省休闲旅游的跨越和突围都有赖于完备的政策保障;同时指出,随着山东省休闲旅游的深化发展,还应该针对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及时的政策修改,在维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拓宽政策实施的渠道,保障政策的顺畅推行。本部分是山东省休闲旅游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研究,是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休闲旅游的概念界定和资源分类。结合国内外研究综述,对休闲旅游进行重新界定,同时,在休闲旅游资源分类上突破了传统的分类方法,把休闲形式与资源结合起来进行梳理分类,具有方法上的创新意义。二是以新的资源观分析休闲旅游资源的存量,即老祖宗留下来的天赋资源不再表现为旅游开发的主导性资源,无形的休闲旅游文化创意资源(资本)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和重要。这一思想,同时体现了创意文化产业的核心。并用新的资源观对休闲旅游的现代化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路径,同时为现实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发展休闲旅游提供可供参考的产品模式。三是本项研究抓住山东省发展休闲旅游过程中碰到的关键性问题,从城市和乡村两个角度、结合休闲旅游产品的功能分类,提出了构建山东省休闲旅游产品的体系设想,并尝试做出了体系设计,具有实践创新意义。在旅游发展的新阶段——休闲旅游成为趋势的关键时刻,将这些理论纳入进来,既是对现阶段山东旅游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现实规划,又可以为山东省或其他相似地区的旅游决策者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思路。四是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放入山东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探讨,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与山东旅游强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相结合,提出了保障休闲旅游可持续和跨越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本文认为,在本项研究的基础上,应继续深化研究的空间主要表现在:1.休闲旅游“全天候”发展的模式、类型以及消弭“淡旺季”差异的策略。2.如何做好休闲旅游产品与创新、创意的结合,加速传统产品的换代升级和高端休闲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如何充分发挥休闲旅游在山东加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3.针对不同的市场细分进行有针对性地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实现区域的竞争与合作。并继续探索休闲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等。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三大市场游客总量将达到30亿人次,人均会出游两次。休闲旅游将成为国民重要的生活习惯,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柏红[9](2009)在《济南泉水漫谈》文中提出
隗淑琴[10](2008)在《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国民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占国土面积94%以上,占全国总人口73%以上的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流,县域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如何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更好的增强经济活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理论探讨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根据我国县域经济实际,结合区位理论、点轴扩散理论、增长极理论等经典理论,全面分析了章丘市的现有资源和经济发展条件,指出了章丘市的产业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充分体现章丘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系统地规划了章丘经济发展的现在与未来。从发挥全市整体竞争优势出发,以宏观层面研究为主线,以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开放性的思维、开拓性的视野研究论证提高章丘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的战略路径,为实现“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首善之地”以及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提供了参考。
二、2004:龙口土地经营新跨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龙口土地经营新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土地流转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土地流转的概念 |
二、国内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概况 |
三、国外的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图 |
三、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一章 指导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及运用 |
第一节 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 |
一、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的基本概括 |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的理论 |
一、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的论述 |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论述 |
一、习近平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及经营权的重要论述 |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
第四节 西方的土地产权基本理论 |
一、西方土地产权理论的基本概括 |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
第五节 农业经济学理论 |
一、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概括 |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
第六节 发展经济学理论 |
一、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概括 |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
第二章 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研究 |
第一节 土地流转的社会经济基础 |
一、城市化发展与土地流转 |
二、市场化发展与土地流转 |
三、农业现代化和二、三产业发展与土地流转 |
四、法律诚信规范化与土地流转 |
五、社会保障功能的完善与土地流转 |
第二节 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性要求 |
一、土地流转的原因 |
二、土地流转的前提 |
三、土地流转的方式、模式与动力 |
四、土地流转的作用 |
第三节 土地流转因素运行机理与发展趋势 |
一、影响土地流转的若干因素 |
二、土地流转的运行机理分析 |
三、土地流转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三章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研究 |
第一节 目前中国土地流转的基本概况 |
一、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2012 年十八大前 |
二、2012 年十八大——2017 年 |
第二节 土地流转的方式与模式 |
一、土地流转采取的主要方式 |
二、土地流转经营模式、特点、作用及前景分析 |
三、不同土地流转经营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四章 国外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
第一节 美国土地流转的问题 |
一、美国土地流转的简况 |
二、美国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
三、美国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美国农业土地流转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
第二节 以色列土地流转的问题 |
一、以色列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
二、以色列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
三、以色列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对我国土地流转的借鉴 |
第三节 日本土地流转的问题 |
一、日本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
二、日本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
三、日本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对我国土地流转的借鉴 |
第四节 法国土地流转的问题 |
一、法国土地流转的简况 |
二、法国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
三、法国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对我国土地流转的借鉴 |
第五章 我国土地流转的未来目标模式 |
第一节 土地流转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 |
一、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 |
二、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
三、有利于推动土地经营使用权合理流动 |
四、有利于粮食安全和资源安全的保障 |
第二节 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 |
二、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 |
三、坚持土地农用的原则 |
四、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
五、因地制宜的原则 |
六、坚持适度推进的原则 |
第三节 未来土地流转的目标模式 |
一、土地流转的未来总目标(2050 年市场经济高度发达阶段的基本内容) |
二、近期土地流转目标模式(2020 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 |
三、中期土地流转目标模式(2030 年市场经济水平较高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 |
四、远期土地流转目标模式(2040 年市场经济水平发达阶段的基本内容) |
第六章 实现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实现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 |
一、深化改革,优化土地制度,推进土地规范化流转 |
二、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土地一体化流转 |
三、工业支援农业,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 |
四、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推进土地集中连片和规模流转 |
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推进土地专业化流转 |
六、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土地科学流转 |
第二节 实现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对策建议 |
一、增强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化,鼓励农业出种田能人、农机大工匠 |
二、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
三、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吸纳转移农民 |
四、鼓励农民财产权资本化、承包权资本化、经营权多元化 |
五、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产权流转市场和流转银行,提供足量支持 |
六、拓展经营权,服务经营主体,实施保险制度,确保经营收益率 |
七、为经营者提供科教支持,综合支持引领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
八、建立农村社保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
九、加快城市化和小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市民化 |
十、制定土地流转法律,保护承包权,给农民吃定心丸 |
十一、推进“一带一路”农业建设,树立中国品牌农业,积极参与跨国现代农业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烟台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 本文创新点和难点 |
2 文献综述及主要概念、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资源环境承载力 |
2.1.2 海洋产业 |
2.1.3 海洋产业布局 |
2.2 主要理论 |
2.2.1 产业布局理论 |
2.2.2 梯度转移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 |
2.3.2 关于海洋产业布局的研究 |
2.3.3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 |
3 烟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差异评价与分析 |
3.1 烟台市资源环境概况 |
3.1.1 资源状况 |
3.1.2 环境状况 |
3.1.3 污染状况 |
3.2 烟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
3.2.1 构建烟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3.2.2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
3.2.3 烟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 |
4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烟台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
4.1 烟台市主要海洋产业空间布局概况 |
4.2 烟台市海洋产业布局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
4.3 烟台市海洋三次产业空间优化布局 |
4.3.1 烟台市海洋产业总体优化布局 |
4.3.2 烟台市海洋产业优化布局 |
5 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5.1 对策建议 |
5.1.1 制定海洋产业布局规划,完善相关产业政策 |
5.1.2 坚持陆海并重,加强海洋环境保护 |
5.1.3 启动人才培养及引进计划,加强海洋科研能力 |
5.1.4 建立并完善烟台市运输物流网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清水江流域土地契约文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清水江文书 |
二、本文选题缘起 |
第一章 清水江流域土地制度 |
一、明以前及明代土地制度 |
(一) 明以前土地制度 |
(二) 明代土地制度 |
二、清代与民国土地制度 |
(一) 清代土地制度 |
(二) 民国土地制度 |
三、清水江流域地主剥削方式 |
(一) 地租形态 |
(二) 高利贷剥削 |
(三) 租佃剥削 |
第二章 清水江流域地权转移方式 |
一、断卖 |
二、典卖 |
三、抵押 |
四、分家析产 |
五、拨换 |
六、赠送 |
七、捐与补 |
第三章 清水江流域土地契税 |
一、清代土地契税 |
二、民国土地契税 |
(一) 元年至十七年土地契税 |
(二) 十八至二十五年土地契税 |
(三) 二十六至三十四年土地契税 |
(四) 三十五至三十八年土地契税 |
第四章 清水江流域田地契约 |
一、田地契约书格式及内容 |
(一) 官府对土地买卖契约的规范 |
(二) 土地买卖习惯 |
(三) 田地契约文书格式 |
(四) 田地契约文书记载内容 |
二、田地价格 |
(一) 清代田地价格 |
(二) 民国田地价格 |
三、田地经营 |
(一) 田地买卖双方关系 |
(二) 田地买卖与家庭和社会 |
第五章 清水江流域山场林地阴地契约 |
一、契约格式及内容 |
(一) 顺治至雍正年间 |
(二) 乾隆嘉庆时期 |
(三) 道光以降至民国 |
二、山林地价 |
(一) 山林地价抽样 |
(二) 清代山场林地价 |
(三) 民国山场林地价 |
三、山场林地经营 |
(一) 卖栽手 |
(二) 卖山场林地 |
(三) 承包修理栽手山场 |
(四) 合同分山股 |
(五) 佃山栽种与退佃 |
(六) 护山与维权 |
四、阴地 |
(一) 祖遗及分配 |
(二) 阴地买卖 |
(三) 阴地拨换 |
(四) 阴地讨要 |
(五) 风水林及其禁碑 |
第六章 清水江流域房屋地基契约 |
一、房地契约文书格式及内容 |
(一) 顺治至雍正年间 |
(二) 乾隆嘉庆时期 |
(三) 道光以降至清末 |
(四) 民国时期 |
二、房屋地基价格 |
(一) 清代房屋地基价格 |
(二) 民国房屋地基价格 |
三、房屋地基经营 |
(一) 断卖 |
(二) 活卖 |
(三) 其他方式 |
(四) 买卖双方关系 |
第七章 清水江流域土契约及其他 |
一、土契约格式及内容 |
(一) 顺治至嘉庆 |
(二) 道光以降至民国 |
二、土价格 |
(一) 清代土价格 |
(二) 民国土价格 |
三、土经营 |
(一) 活卖 |
(二) 断卖 |
(三) 合卖 |
(四) 拨换 |
(五) 用土作抵押物借贷 |
四、其他土类契约 |
第八章 清水江流域土地契约文书地域特色 |
一、物量词 |
(一) 清至民国官府田粮计量单位 |
(二) 民间田粮计量单位 |
(三) 其他物量词 |
二、土地契约中的字与词 |
(一) 字 |
(二) 词 |
三、分关文书及其所体现的观念 |
(一) 书写格式 |
(二) 所体现的观念 |
四、土地契约中妇女角色 |
(一) 妇女独立处理土地 |
(二) 妇女参与处理土地 |
(三) 妇女与地主订立契约 |
(四) 妇女典当与借贷 |
(五) 妇女享受土地赠送与陪嫁 |
参考文献 |
(4)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本理论研究 |
1.2.2 国内外农机社会化服务研究现状 |
1.2.3 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2.5 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2.1 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历史 |
2.1.1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产生 |
2.1.2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
2.2 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现状 |
2.2.1 总体情况 |
2.2.2 对部分服务组织的抽样调查 |
2.2.3 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形式 |
2.2.4 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 |
2.2.5 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特点 |
2.2.6 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取得的主要成就 |
2.3 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国内比较 |
2.3.1 江苏省与全国比较 |
2.3.2 其他省市农机社会化服务情况 |
2.3.3 江苏省与其他省市比较 |
2.4 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1 江苏省各地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情况比较 |
2.4.2 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经验借鉴 |
3.1 发达国家农机社会化的发展状况 |
3.1.1 美国 |
3.1.2 法国 |
3.1.3 德国 |
3.1.4 荷兰 |
3.1.5 日本 |
3.2 发达国家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经验 |
3.2.1 有较好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
3.2.2 政府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 |
3.2.3 有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
3.2.4 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
3.2.5 服务领域广泛 |
第四章 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对策 |
4.1 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
4.1.1 法律保障体系 |
4.1.2 行政监管体系 |
4.1.3 服务供给体系 |
4.1.4 服务保障体系 |
4.2 政策建议 |
4.2.1 高屋建瓴,明确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 |
4.2.2 落实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
4.2.3 突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 |
4.2.4 培育先进典型,增强示范带动效应 |
4.2.5 加速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化生产作业 |
4.2.6 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
4.2.7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行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区域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研究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主要内容 |
1.2.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
2.1 概念简述 |
2.2 国外研究的主要观点及成果 |
2.3 国内研究的主要观点及成果 |
2.3.1 开发区、经济区土地利用研究 |
2.3.2 土地资源优化研究 |
第三章 沿海经济区政策支持研究 |
3.1 各沿海经济区的政策支持与发展经验 |
3.1.1 各种“先行先试权” |
3.1.2 政策性支持 |
3.1.3 各省关于沿海经济区的政策支持 |
3.1.4 各沿海经济区的政策特点 |
3.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扶持政策 |
3.2.1 产业支持政策 |
3.2.2 财政金融支持政策 |
3.2.3 土地利用政策建议 |
3.2.4 海域使用政策 |
3.2.5 海洋经济政策 |
3.2.6 沿海港口发展政策 |
3.2.7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 |
3.2.8 科技人才开发政策 |
第四章 国内外土地空间利用战略及启示 |
4.1 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空间利用战略 |
4.2 不同功能导向的土地空间利用战略 |
4.3 不同国家或地区土地利用战略启示 |
第五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
5.1 区域土地综合利用状况与面临形势 |
5.1.1 土地资源禀赋与综合利用现状 |
5.1.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
5.1.3 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特点 |
5.1.4 土地空间综合利用面临的形势 |
5.2 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空间综合利用 |
5.2.1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
5.2.2 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关系 |
5.2.3 区域经济增长及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
5.2.4 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目标与重点 |
第六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土地空间综合利用评价及对策建议 |
6.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分析 |
6.1.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 |
6.1.2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预测 |
6.1.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存在问题 |
6.2 土地综合利用分区与空间战略 |
6.2.1 土地综合利用分区的原则与依据 |
6.2.2 土地综合利用分区过程 |
6.2.3 土地综合利用分区结果及用地方向 |
6.2.4 土地综合利用空间战略 |
6.3 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
6.3.1 完善空间立法与规划,加强土地空间管制 |
6.3.2 发掘土地潜力,拓展利用空间 |
6.3.3 制定约束门槛,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
6.3.4 开拓海陆一体空间,实现海陆联动发展 |
6.3.5 加强土地储备,建立共享信息平台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评价研究 ——基于城市经营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0.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0.3 本文框架及创新 |
1 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
1.1 城市经营理论体系概述 |
1.2 城市经营模式述评 |
1.3 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界定 |
1.4 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经营 |
1.5 小结 |
2 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体系概述 |
2.1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 |
2.2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体系 |
2.3 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重点 |
3 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适用性评价 |
3.1 世界城市“环湾发展”的案例分析 |
3.1.1 世界上“拥湾发展”的服务型城市 |
3.1.2 世界上“环湾保护”的生态型城市 |
3.1.3 港口和工业外迁 |
3.2 青岛城市发展对照 |
3.2.1 青岛城市发展状况 |
3.2.2 胶州湾的生态环境 |
3.2.3 城市战略转型面临的形势 |
3.2.4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要素与优势 |
3.3 小结 |
4 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绩效评价 |
4.1 城市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2 青岛城市经营实证评价研究 |
4.3 小结 |
5 结束语 |
5.1 本文结论 |
5.2 本文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有关蓝色经济的研究 |
(二) 有关蓝色经济区的研究 |
(三) 国内外研究评价 |
三、论文结构和内容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 |
第1章 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理论基础 |
1.1 基本概念与范畴界定 |
1.1.1 产业 |
1.1.2 经济区 |
1.1.3 经济区划 |
1.1.4 区域经济 |
1.1.5 海洋经济 |
1.1.6 蓝色经济 |
1.1.7 蓝色经济区 |
1.2 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本理论 |
1.2.1 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发展的基本理论 |
1.2.2 产业与产业布局理论 |
1.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3 经济区划的基本方法 |
1.3.1 聚类分析法 |
1.3.2 地域分工分析法 |
1.3.3 层次分析法 |
1.3.4 基于GIS的经济区划方法 |
1.3.5 海洋空间规划的原理和步骤 |
第2章 国际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发展经验 |
2.1 国际蓝色经济区规划发展的基本经验 |
2.1.1 不同区域层次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划 |
2.1.2 陆源入海区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 |
2.1.3 蓝色经济区规划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与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
2.2 蓝色经济区区域及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 |
2.3 蓝色经济区产业发展模式 |
2.4 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建设 |
2.4.1 海洋生态项目建设 |
2.4.2 海洋保护区与海洋生态教育 |
2.4.3 海洋环境监测评估与生态修复技术 |
2.4.4 海洋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
2.5 蓝色经济区发展政策与保障体系 |
2.5.1 法律法规 |
2.5.2 金融政策 |
2.5.3 产业政策 |
2.5.4 海岸带综合管理 |
2.6 国际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经验 |
第3章 中国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理论框架 |
3.1 发展基础 |
3.1.1 发展环境 |
3.1.2 基础条件 |
3.1.3 制约因素 |
3.1.4 战略意义 |
3.2 总体思路 |
3.2.1 指导思想 |
3.2.2 发展原则 |
3.2.3 战略定位 |
3.2.4 发展目标 |
3.3 空间布局 |
3.4 构建现代蓝色产业体系 |
3.5 政策和保障措施 |
3.5.1 蓝色经济区资源和环境基础数据库支持系统建设 |
3.5.2 多维度提升蓝色经济区内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能力 |
3.5.3 海洋生态建设 |
3.5.4 蓝色文化和生态意识的强化与普及 |
第4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构想 |
4.1 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概况 |
4.1.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范围 |
4.1.2 山东半岛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概况 |
4.1.3 山东半岛沿海城市的经济总量 |
4.1.4 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
4.1.5 山东半岛沿海城市竞争力排名 |
4.2 主要问题与挑战 |
4.2.1 海洋优势产业选择与培育 |
4.2.2 海洋资源支撑与环境承载 |
4.2.3 管理体制与政策机制 |
4.2.4 区域协作与经济一体化 |
4.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要点 |
4.3.1 明确功能定位,确立发展方向 |
4.3.2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
4.3.3 整合提升临海产业园区,培育半岛高端产业体系 |
4.3.4 全面评估沿海综合承载力,科学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
4.3.5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半岛经济一体化 |
4.3.6 建立科学的蓝色经济区绩效评价体系 |
4.3.7 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恢复重点海域生态系统功能 |
第5章 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实证分析 |
5.1 威海海洋经济发展基础 |
5.1.1 威海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
5.1.2 威海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蓝色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5.2 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实践 |
5.2.1 威海蓝色经济区规划制定 |
5.2.2 威海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 |
5.2.3 威海现代蓝色产业体系建设 |
5.2.4 威海蓝色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 |
5.2.5 威海蓝色经济区政策探索 |
5.3 威海蓝色经济区发展评述 |
5.4 威海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
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8)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本论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基本框架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概念界定 |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休闲的研究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休闲产业的研究 |
第三节 国内外关于休闲旅游的研究 |
第四节 休闲、休闲产业、休闲旅游的概念界定 |
第二章 休闲旅游的发展过程及国内外发展经验 |
第一节 西方休闲旅游的发展过程 |
第二节 我国休闲旅游的发展 |
第三节 国内外休闲旅游发展的典型案例 |
第四节 国内外休闲旅游发展经验总结 |
第三章 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资源概况、分布及特点 |
第二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概况 |
第三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评价 |
第四章 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战略 |
第一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SWOT分析 |
第二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总体目标 |
第三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
第五章 山东省休闲旅游空间布局与产品设计 |
第一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
第二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
第三节 山东省城市休闲旅游产品设计 |
第四节 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 |
第六章 山东省休闲旅游的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 |
第一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市场分析 |
第二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市场定位 |
第三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
第七章 旅游经济强省建设与休闲旅游发展的政策保障 |
第一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 |
第三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
结语 |
一、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前景 |
二、本文的创新点 |
三、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须深化研究的问题 |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济南泉水漫谈(论文提纲范文)
1 济南泉水知多少 |
2 济南七十二名泉的来历 |
3 济南名泉荟萃形成的原因 |
4 珍爱泉水美化泉城 |
(10)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
1.2 研究的创新点与方法 |
1.2.1 研究的创新点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
2.1 区域经济 |
2.1.1 经典的区位理论 |
2.1.2 点轴扩散理论 |
2.1.3 增长极理论 |
2.2 县域经济 |
2.2.1 县域经济解析 |
2.2.2 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
2.2.3 县域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
2.2.4 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 |
2.3 可持续发展 |
2.3.1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及意义 |
2.3.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
2.4 政府行为 |
2.4.1 区域经济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
2.4.2 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三章 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 章丘市基本情况简介 |
3.1.1 章丘的市情概况 |
3.1.2 章丘的建置沿革 |
3.2 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
3.3 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四章 章丘市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
4.1 与全国百强县及周边地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分析 |
4.1.1 与全国部分百强县比较分析 |
4.1.2 与周边地区的比较分析 |
4.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
4.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
4.2.2 产业结构尚不合理 |
4.2.3 工业化进程与资源瓶颈问题的矛盾更加突出 |
4.2.4 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尚未形成 |
4.3 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
4.3.1 胶济城市连绵区加速整合 |
4.3.2 济南市大都市区的东拓 |
4.4 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
4.4.1 自然禀赋 |
4.4.2 交通区位优势 |
4.4.3 社会发展资源 |
4.5 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
4.5.1 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模式 |
4.5.2 “济南大城市框架下富而美的新章丘”战略的提出 |
4.6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体系 |
4.6.1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体系的构成 |
4.6.2 章丘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五章 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 |
5.1.1 指导思想 |
5.1.2 基本原则 |
5.1.3 战略定位 |
5.2 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 |
5.2.1 布局原则 |
5.2.2 布局架构 |
5.2.3 产业导向与发展重点 |
5.2.4 产业集聚与空间布局 |
5.3 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 |
5.3.1 实施农业特色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5.3.2 加大工业强市力度,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 |
5.3.3 突出旅游发展特色,争创经济发展新亮点 |
5.3.4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打造创新型品牌城市 |
5.3.5 深化内外开放进程,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
5.3.6 全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
5.3.7 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创建生态宜居型新城 |
5.3.8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教育城建设 |
第六章 回顾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2004:龙口土地经营新跨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 朱玉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2]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烟台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 王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3]清水江流域土地契约文书研究[D]. 安尊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4]江苏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 庄怀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07)
- [5]区域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研究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D]. 林寿彤. 天津大学, 2011(06)
- [6]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评价研究 ——基于城市经营理论视角[D]. 卢昕.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7]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D]. 林强. 青岛大学, 2010(12)
- [8]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D]. 王蔚. 山东大学, 2010(10)
- [9]济南泉水漫谈[J]. 柏红. 山东国土资源, 2009(10)
- [10]章丘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隗淑琴. 天津大学, 2008(08)
标签:蓝色经济论文; 土地流转论文; 休闲旅游论文;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